(89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海天寥廓:明清中國沿海社會與海外移民/楊國楨著.—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9.1(海洋與中國研究叢書)ISBN978-7-5493-8004-6Ⅰ.①海…Ⅱ.①楊…Ⅲ.①沿海—社會發展—研究—中國—明清時代②沿海—移民—研究—中國—明清時代Ⅳ.①D668②D632.4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8)第255399號出版發行江西高校出版社地址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北大道96號

總編室電話(0791)88504319銷售電話(0791)88505090網址www.juacp.com

印刷浙江海虹彩色印務有限公司經銷全國新華書店開本700mm×1000mm1/16印張17.5

字數300千字版次2019年1月第1版2019年1月第1次印刷書號ISBN978-7-5493-8004-6

定價54.00元贛版權登字-07-2018-1351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圖書若有印裝問題,請隨時向本社印製部(0791-88513257)退換書

總序一年的開始是人生的新起點,學習的新坐標,事業的新征程,成功的新希望。但我平生在元旦寫下學術研究心願和追求隻有三次。第一次是1980年元旦為《林則徐傳》寫自序,第二、三次是1998年和2003年元旦分別為《海洋與中國叢書》與《海洋中國與世界叢書》寫總序。這三篇序都和海洋與中國的研究有關,特別是後兩篇,表達了當年我和我的研究團隊走向海洋的書生意氣、家國情懷。今天是2018年元旦,要寫第四篇序,不能不從第二篇序說起。

1997年3月,我在全國政協八屆五次會議上倡議建立中國海洋人文社會學。我毅然從原有的曆史學科主流走向多學科結合的邊緣,篳路藍縷,敢為人先,亮出“展開海洋視野,敞舒海洋胸懷,挖掘海洋信息,探討海洋成敗,複憶海洋過去,關注海洋未來,重塑中國海洋文明,迎接全球海洋時代!”的口號。1998年元旦,我在《海洋與中國叢書》總序中說:中國是一個兼具陸海、生態環境多樣性的大國。海洋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重要環境。現今中國的版圖內,有1.8萬餘公裏的大陸岸線,1.4萬餘公裏的島嶼岸線,有大於500平方米的海島6500多個,五大海域的海洋國土達300多萬平方公裏,相當於陸地國土的1/3。在漫長的曆史歲月中,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地向海洋進軍,發展了自己的海洋經濟、海洋社會和海洋人文模式,積澱了豐厚的文化,體現了中華文明海洋性的一麵。

中華民族有光榮的海洋發展傳統,也經曆過從海洋退卻的嚴重!

書頓挫。向海洋開放,曾使中國傳統的海洋產業、海洋貿易和海洋科技走在世界各國的前列;厲行海禁、壓抑向海洋發展的傳統,曾使中國喪失海上競爭的優勢,處於落後、挨打的地位。走向海洋與忽略海洋的選擇,關乎國民經濟和社會文明的全局,這是我們的先輩付出沉重的曆史代價換取的認識。

21世紀將迎來海洋大發展的時代,世界各國都在調整自己的海洋發展戰略,力圖在新世紀搶占海上競爭的製高點。中華民族麵臨複興海洋發展的機遇和挑戰。貫徹、落實海洋發展的基本國策,重振海洋大國的雄風,不僅是海洋界、經濟界和政府部門的事情,同時也需要人文社會科學界的積極配合。

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識,需要發達的海洋人文社會科學。國民海洋意識的普遍薄弱,根植於曆史上重陸輕海的社會價值導向和海洋人文社會科學的不發達。當代中國的海洋性研究雖在一些人文社會學科領域取得突出的進展,但尚未出現海洋政治學、海洋經濟學、海洋社會學、海洋法學、海洋管理學、海洋旅遊學、海洋軍事學、海洋史學、海洋考古學、海洋文學、海洋民族學、海洋文化學、海洋民俗學、海洋宗教學等的全麵振興,更沒有形成多元綜合的學術體係。

沿海地區、海洋國土和中國人從事海洋活動的外海區域,蘊藏著大量中國海洋社會人文成果和信息,有待進一步發掘和闡揚。

中國海洋人文社會科學的建設,是一項跨世紀、高難度的理論工程,需要幾代學人的不懈努力。《海洋與中國叢書》有誌為此做基礎性的學術積累。首期出版的各冊,都以中國海洋社會經濟史和海洋社會人文的視野,從不同的角度展示先人向海洋發展的努力、成敗和榮辱,在吸收消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挖掘民間和海上的各種中國海洋社會人文資料和信息,探索運用多學科整合的研究架構,重新審視中國海洋經濟、海洋社會和海洋人文的價值,力爭有所突破,為下世紀最終達到融合創新,重塑中國海洋文明奉獻一點綿力。希望這一嚐試能發凡起例,得到各方麵的理解、幫助和支持,喚起更多人文社會科學人士的關注和投入。同時也希望它的出版,有!

書助於全社會更新觀念,提高對中國海洋發展重要性的認識,形成關心、支持、投入海洋發展的人文氛圍,迎接中國海洋經濟、海洋科技和海洋社會人文大發展的21世紀。

2003年元旦,我在《海洋中國與世界叢書》總序中表示,曆史事實是人文社會學科研究的出發點,海洋史學的成熟有助於海洋人文學科的發達。讓非主流的海洋史學登上中國的學術殿堂,是我的夢想;形成具有獨特風格、氣派和特色的中國海洋史學,是我的追求:20世紀後期,科技日新月異,生產力大幅提高,給人類帶來巨大財富,又給人類的生存帶來潛伏的危機。隨著陸地人口、資源、環境壓力的增大,未來文明的出路在於海洋,已成為國際共識。21世紀的海洋開發與競爭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焦點之一。中國是一個陸地大國,又是一個海洋大國,西部大開發與東出海洋是實現經濟騰飛、民族複興的兩翼,在國家發展戰略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中國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順應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潮流,走入海洋,走向世界,是曆史的大趨勢。中國能否抓住發展機遇,建成海洋強國,與海洋世界產生良性的互動,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中國能否經受西方海洋霸權的挑戰,消解遏製與對抗,在海洋競爭中占有自己的生存之地,避免曆史悲劇的重演?這引起了世人的廣泛關注和討論。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中國海洋曆史文化的研究,是21世紀理論創新和學術創新必須認真麵對的重大課題。

上個世紀90年代初,我對曆史的學術興趣從陸地轉移到海洋,對海洋發展陸地化描述的曆史文本產生了懷疑,開始醞釀對中國海洋社會經濟史和海洋人文社會學的探索。由於自知這是一項艱難的研究計劃,需要聚集力量,長期冷靜思考,不斷探索,不能為浮躁之風所動,以時髦理論虛構曆史,或急於求成,追求轟動效應,故設想結合博士生的培養來進行研究,指導他們各選擇一個專題,用3—4年時間,一步一個腳印、一屆又一屆地做下去。我的設想和思路得!

書到博士生們的響應和認同,師生幾經切磋,於是有一批博士學位論文的寫作,雖有幾個失敗無成,但大多間有新見,為中國海洋人文社會科學建設做了基礎性的學術積累。

1996年,江西高校出版社獨具慧眼,支持我挑選一些博士學位論文加以修改,編成叢書,申請列入國家重點圖書規劃,並主動承擔出版任務。在他們的熱心支持和鼎力幫助下,《海洋與中國叢書》(8冊)在上個世紀末麵世,並榮獲第十二屆中國圖書獎。這對我是一個巨大的鞭策和鼓舞,促使我下定決心與時俱進,拓展研究計劃,爭取2010年前在主要領域都有開拓性、創新性的成果,夯實中國海洋史學的基礎。現在奉獻給讀者的這套叢書(12冊),便是《海洋與中國叢書》的延續,又是廈門大學“211工程”第二期建設項目的成果之一。我們追求的目標是:以海洋中國與海洋世界的互動為研究平台,進一步深化中國海洋曆史文化的研究;破除忽視海洋發展的觀念、心態和認識的盲點,用翔實的曆史人文資料,從不同的角度和領域,論證海洋是溝通中外的大通道,是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空間,海洋對經濟社會發展、穩定和安全具有重大的國家利益,海洋國土是曆代先人開拓經營的結果,海洋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中國海洋發展具有曆史的連續性;突破國家、民族的界限和傳統的學科結構,實現多學科理論、方法的滲透和融合,推動海洋史學的學科建設和博士生培養;分析中國海洋發展與海洋世界互動過程中的曆史經驗和教訓,為現實和未來的實踐提供借鑒。

納入本叢書的各書,是從博士學位論文和國家、教育部社科研究規劃及國外合作項目成果中選取的。作者大多風華正茂,都受過係統的專業訓練,善於吸收國內外學界的新成果、新經驗,有的已有多年積累,又經多年潛心研究,雖然水平難求一致,但均有創新的亮點。本叢書的內容分別涉及中國曆史上的海疆政策、海洋經濟管理、海神信仰、海上走私與反走私、海洋災害、東南海洋區域、海上山東、環黃渤海經濟圈的生態環境、經濟開發與社會文化變遷、環中國海沉船、南海紛爭與海洋權益、西洋航路移民、新加坡華人社會文化!

書的研究,多屬立足學術前沿,扣緊時代脈搏的問題。在指導思想、研究主題、研究概念、研究方法、研究順序上,實現從陸地本位向海洋本位的轉移,把海洋視為一種文明形態和文明發展的進程,而不僅是單純的區域概念或產業概念;站在曆史學的立場,整合海洋考古、宗教史、環境史、災害史、科技史、海洋經濟地理、海洋法學、人類學、社會學、管理學等學科知識和成果,填補研究空白,為海洋史學整體框架添磚加瓦,體現中國社會經濟史學派的特色和風格,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勇於麵對時代需要,追求傳統與變革連續性的新思路,發揮學術的社會功用,有較強的社會價值和現實意義。為了增強學術著作的可讀性和擴大讀者群,作者在通過論文答辯或課題成果評審之後,又對標題和文字做了大量的加工,或做章節調整,重新改寫,所有引文都經查核原書,反複校對,力求準確無誤。

我們深知,上述內容在中國海洋曆史文化領域還僅是滄海一粟,要完成最初的構想還任重而道遠。一代有一代的學術,讓非主流的海洋史學登上中國的學術殿堂,是我的夢想。感謝廈門大學的研究經費資助和江西高校出版社的精誠合作支持,給我圓夢的機會。人文社會科學對研究對象的闡述和說明不會有終極的結論,隻要學術界承認我們努力過,盡心了,就是最高的褒賞。至於是否能夠二十年磨一劍,形成具有獨特風格、氣派和特色的中國海洋史學,還要看今後的努力和學術的檢驗。

由於海洋發展在國史上長期處於非主流地位,造成資料信息的大量流失和斷層,今人所能見到的隻是一些斷麵或碎片。即便如此,從民間和海外發掘史源,還有很大的難度。由於資料分散,檢索不易,不少還需實地調查才能獲得,受到人力、時間和資金的製約,埋藏地下和海底的文物證據更有待考古的新發現,加上文理、古今、中外之間,學科專業分工過細,往往有好的選題,卻一時難竟全功。

特別是外國檔案文獻的利用,缺乏通曉葡萄牙、西班牙、荷蘭、阿拉伯等語言的學術專才,需要培養引進方能解決,有關從海洋世界看中國的許多課題隻好延後處理。此乃時勢使然,非“不戰”之罪,敬!

書請讀者見諒。

曆史事實是人文社會學科研究的出發點,海洋史學的成熟有助於海洋人文社會學科的發達。這是可以期待的。我們希望以書為媒,廣交關注海洋的學術與職業背景不同的有識之士,開展學術交流和合作,共同為提高海洋意識,弘揚中國海洋文化,繁榮海洋事業而努力。作為新興學科,有許多新的發展空間,需要許多新人的參與、繼承、開拓和超越。相信經過幾代學人的努力,海洋史學將在中國大放光彩。

我們的努力與黨和國家的事業發展同心同向同步同行,經過二十多年的奮鬥,一屆又一屆的青年博士朝著同一個方向砥礪前行,接力創新,參與了對中國海洋史學基本論斷和中國特色學術話語體係的建構。從1994年第一本研究著作問世,到2016年出版《中國海洋文明專題研究》(10卷),以豐碩成果呼應時代潮流,滿足社會需求,為中國海洋史學奠定基礎。這支以我為導師,以我的博士研究生及其再傳弟子為主,自然集結起來的研究團隊,可以說是中國第一支海洋史研究團隊,但它與現行科研體製的研究團隊不同,不是由某種基金項目、人才計劃或科研單位組織起來的,而是以傳統的學業傳承關係為紐帶,以學術興趣和國家需要為動力形成的“學術共同體”。如今傳承四代,枝繁葉茂,分布各地,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一批優秀的人才。

2017年,中共十九大開啟了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一帶一路”倡議的願景和實踐,海洋強國戰略的實施,中國海洋史學迎來了新機遇,需要擘畫新坐標,謀求新作為。我們和出版社精心策劃,將在一年內推出兩套叢書。一是《中國海洋空間叢書》4冊,由海洋出版社出版。團隊八位新銳菁英每兩人和我合撰一書,曆經三年殺青,以曆史的視野、國際的視野,用新的材料、新的理論,開創海洋人文社會科學綜合研究的新境界,為海洋強國戰略的實施提供文化支撐。二是《海洋與中國研究叢書》26冊,由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我們將原有的《海洋與中國叢書》《海洋中國與世界叢書》中的17冊均重新修訂,同時擴大規!

書模,納入在其他出版社出版後過了合同期限的5冊、尚未公開出版的新書4冊,重新布局,精心打磨,統一版式,結集出版。站在學術前沿的製高點上,凝聚飽含二十多年心血的結晶成果,展示中國學界海洋曆史文化研究的成就,助推“一帶一路”的文化建設,幫助人們認清中國海洋發展的曆史定位,認清前進的方向和目標。同時也借此與國內外學者交流,共同推動海洋史學術事業的繁榮。

2018年元旦!

書!\"#$%&''''()*+第一章導論001第二章海洋社會經濟的生長與海外移民012第一節明清海洋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趨勢012第二節海外移民與移民社會029第三節海洋社會經濟與海外移民的互動052第三章沿海經濟與海外移民061第一節商業移民與商品經濟的海外延伸061第二節農業手工業移民與技術的傳播073第三節海外移民與沿海經濟的變遷090第四章沿海社會組織與海外移民119第一節海外移民社會組織的淵源119第二節海外移民與沿海社會組織的演變142第五章沿海社會文化與海外移民167第一節海外移民社會中的中華文化167第二節海外移民與沿海社會文化的變化178第六章貿易網絡與華人社群197第一節16世紀東南中國與東亞貿易網絡197第二節中國船上社群與海外華人社群215書

!\"#$%&''''()第七章明清海外移民的曆史作用231參考文獻243後記一266後記二268書

第一章導論中國是東亞的大陸國家,又是西太平洋沿岸的海洋國家。在今日中國的版圖內,有18萬餘公裏的大陸岸線,14萬餘公裏的島嶼岸線,有大於500平方米的海島6500多個,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和台灣島以東太平洋海區5大海域,海洋國土354萬平方公裏。沿海地區,包括廣西、海南、廣東、福建、浙江、上海、江蘇、山東、天津、河北、遼寧等11個省、自治區、市,以及香港①、澳門②和台灣地區。

中華民族的形成,經曆了農業部族和海洋部族爭勝融合的過程,中華古文明中包含了向海洋發展的傳統。在以傳統農業文明為基礎的王朝體係形成之後,沿海地區仍然繼承了海洋發展的地方特色。在漢族中原移民開發南方的過程中,強盛的傳統農業文明吸收涵化了當地海洋發展的傳統,創造了與北方傳統社會有所差異的文化形式。南中國的沿海地區,長期處於中央王朝權力控製的邊緣區,民間社會以海為田、經商異域的小傳統,孕育了海洋經濟和海洋社會的基因。

世界曆史發展進程證明,古代西方和東方的海洋國家,都有依據自己的航海與貿易傳統,發展海洋經濟和海洋社會的可能。由於各國向外用力程度的不同,它們的海洋發展道路、速度和水平,存在著很大的差別,形成了不同的模式。十五六世紀之交開始的“大航①1997年香港回歸,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

②1999年澳門回歸,成立澳門特別行政區。

書!海時代”,東西方各種海洋社會經濟發展道路展開了激烈爭勝,其結\"

#$果是西方殖民掠奪型海洋經濟取得勝利。西方資本主義興起,並在!

!

%十八九世紀發展為主導世界曆史進程的近代社會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