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病蟲草害防治方麵,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推廣防蟲網、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新技術,盡量不使用化學農藥,嚴禁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科學使用低毒低殘留農藥,嚴格遵守使用農藥安全間隔期。為提高單位土地產出率,合作社還實行保護地栽培,專門建設大棚100畝。同時,對生產基地實行統一規劃、統一技術操作規程、統一生產資料供應、統一田間管理、統一收購的“五統一”管理模式,以保證對市場供應充足的無公害產品。

每到基地農管的關鍵時期,孫泉修都會聘請上級農業主管部門的專家對社員進行培訓,加強技術指導,讓合作社的技術人員及時熟練地掌握韭菜生產的新技術,確保生產出高質量的無公害韭菜。他們還專門建立了檔案室,安排專人管理,對生產技術操作規程、培訓記錄、生產過程投入品記錄、技術員管理措施記錄等進行詳細歸檔管理。

此外,合作社的檢測室每天對進入市場交易的產品進行抽檢,嚴把蔬菜質量關。對檢驗不符合要求的,嚴禁銷售並及時查明原因進行整改。同時,保持銷售、儲藏、運輸場地、場所、設備的安全衛生,使之無汙染、無異味,並定期進行處理與維護。所有包裝材料、盛裝容器全部按照國家衛生標準要求配置。同時,對周圍環境實行環境監測控製,組織人員建立起“巡邏製度”,保證基地周圍無工業“三廢”和其他汙染源,並與當地鎮村聯係,禁止在基地範圍內188新建廠礦企業等,保證了韭菜生產的環境安全、環保、無汙染隱患。

現在他的韭菜都是銷往縣城的大超市,每天都會銷售一空,算下來,每畝地的韭菜純收入4萬多元。

孫泉修告訴筆者,今後豐農作物種植技術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還將進一步擴大經營範圍,發展菜椒、茄子等多種蔬菜和玉米種植,進一步為廣大社員服務。“我們合作社就是要讓社員們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隻有這樣,才會帶動大家的積極性,我的農業創業道路才會更有意義。”孫泉修滿懷信心地說。

189———淄博市農民培訓典型彙編他鑄就了新城細毛山藥這一品牌———記桓台縣新城細毛山藥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磊炎炎夏日,桓台縣新城鎮河南村細毛山藥種植基地上,山藥的嫩葉在陽光的照耀下,仿佛一片片淺綠色的細瓷玉,晶瑩通透。站在一旁的李象洪看在眼裏,樂在心裏。“自從加入了山藥專業合作社,不僅銷路不用愁了,還有專門的技術員指導俺種植山藥,現在一畝山藥純收入一萬多元,是種糧食的好幾倍,明年我還計劃多種幾畝細毛山藥呢!”說起細毛山藥,李象洪臉上笑開了花。“現在俺種的可都是有機山藥!”李象洪話中滿是自豪。

但在2001年和2002年,李象洪因為連續兩年種山藥賠了本,曾發誓再也不種山藥了,現在他卻要多種幾畝,他的轉變為何如此大?這緣於一個人的幫助,他就是桓台縣新城鎮河南村黨支部書記、新城細毛山藥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磊。

1999年,桓台縣農業局在新城大集舉辦送農業科技下鄉活動,時任河南村兩委成員的李磊,專心地聽完專家講的山藥種植技術後,領取了贈送的科技圖書和光盤,回到家對照著進行種植,有不懂的地方就去找專家谘詢。慢慢地,他種的山藥總是比別人家的好。從那時起,嚐到甜頭的李磊,隻要農業部門組織實用技術培訓,他總會積極參加。“被選為村兩委成員後,感覺自己身上的擔子重了,我想通過學習科技知識來充實自己,讓更多的實用技術幫助村民脫貧致富,過上富裕的生活。”李磊說。

2007年他參加了縣農業局組織的全省新型農民創業培訓,這190對他以往學到的知識進行了係統的梳理,為他以後的事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08年1月,已是河南村黨支部書記的李磊,帶領100多戶山藥種植戶,成立了新城細毛山藥農民專業合作社,注冊了“桓城”牌商標。從此,新城細毛山藥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

為提高山藥質量,李磊號召合作社的種植戶實行統一供種、統一物資供應、統一技術管理等的“六統一”模式,推動新城細毛山藥由無公害生產逐步進入綠色食品生產,進而進行有機生產。按照新城細毛山藥生產標準,組織農戶從挖山藥溝、有機肥施用、山藥種植、肥水管理、鋤草滅蟲、收獲貯存、產品檢測、包裝銷售等各個環節規範運作,實現了從田間到市場的標準化生產。

在李象洪的家中,筆者看到了一份山藥生產記錄本。在記錄本上,有登記管理製度、田間管理檔案表、產品質量檢測表。何時挖山藥溝、何時種植、何時施肥、施的什麼肥、何時收獲等內容都詳細記錄下來。“這兩年山藥賣得好,多虧有了它,現在我們這些種植戶都能自覺進行記錄。”李象洪拿著生產記錄本樂嗬嗬地說。李磊告訴筆者,他們與中國農業大學聯合製定了《新城細毛山藥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按照綠色蔬菜生產標準,嚴格農藥、肥料等投入品的使用,種植出來的細毛山藥大小均勻,外觀美觀,吃起來口感細膩香甜,深受大家的喜愛。

經過數年的努力,桓台的細毛山藥標準化種植基地被國家標準委定為國家級標準化示範區。2009年新城細毛山藥獲國家綠色食品和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種植基地榮獲淄博市八大標準化蔬菜生產基地稱號。成功舉辦了兩屆山藥選美大賽,中央電視台及省、市、縣電視台都進行了專題報道,提高了新城細毛山藥的品牌知名度。

在銷售過程中,李磊充分發揮合作社內聯農戶、外接市場的優勢,實行統一品牌、統一包裝、統一銷售,通過參加農產品推介會、191———淄博市農民培訓典型彙編實行農超對接等方式,不斷提高產品的營銷水平。“我們已與濟南銀座商城等十幾家大超市簽訂了長期合作協議。細毛山藥不僅銷售到山東各地,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還設立了專門銷售點。新城細毛山藥,這個土裏長出的名牌,已走出了農村,走進了城市。”合作社監事長李明高興地說。

如今,新城細毛山藥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發展到有社員300戶,山藥生產基地3000畝,年加工、銷售山藥3500餘噸。種植戶年均收入超10萬元。

李磊說,長期以來缺乏精深加工製約著新城細毛山藥的產業化發展水平。下一步他們將以工業化的理念謀劃發展,改變傳統種植模式,大力推廣先進技術,以山藥深加工為主攻方向,逐步提高新城細毛山藥規模化、產業化水平。

192學科技用科技的好幹部———記淄川區洪山鎮車宋村黨委委員、婦代會主任李紅在淄川區洪山鎮車宋村,一提起婦代會主任李紅,村民們都豎起大拇指,誇她工作認真、勤奮好學、吃苦耐勞,是村民們科技致富的一盞指路明燈!

“要想當好村幹部,光有一顆熱情的心還不夠,還必須有引領村民科技致富的本領。”李紅深有感觸地說。為村民服務的越多,她越感覺到自己知識的不足,越感覺到肩上的擔子有多重。2008年,國家級新型農民科技培訓項目落戶淄川,李紅被村裏推薦參加了培訓。培訓課上,她聆聽了專家教授的精彩授課後,感覺自己學到了以前從未聽說過的知識,受益很大。從此,隻要農業部門組織培訓,她都積極主動報名參加。2009年、2010年,她又分別被村、鎮推薦為新型農民科技培訓農民輔導員,參加了輔導員培訓班學習,這讓她學到了更多的農業技術知識,大大提高了理論水平和操作能力。就這樣,一次次地參加學習,一次次地知識積累,使她掌握了大量的科技種養知識。利用學到的知識,她經常對村民和示範戶進行技術指導,成為幫助農民致富的業務能手。

為了改變村裏髒亂差的生活環境,李紅利用在輔導員培訓班上學到的沼氣建設知識,帶領村民大力發展沼氣事業。她積極向廣大村民宣傳沼氣池的好處以及國家的扶持政策,發動村民建設沼氣池。她采取課堂講授、現場指導等方式,開展示範培訓,解除村民技術顧慮。帶頭建起了沼氣池,並組織了一批村民,帶領他們193———淄博市農民培訓典型彙編出去參觀學習,讓村民了解建沼氣池的好處。就這樣,在李紅的指導和幫助下,先後有100多戶村民有了自己的沼氣池。車宋村也被區農工委、區農業局命名為“百池村”,區委、區政府還獎勵村裏一部沼渣沼液運送專用拖拉機,洪山鎮政府也在車宋村建起了洪山鎮沼氣服務站,配套了沼氣池的各項服務設施。沼氣池的建設,明顯改善了村莊環境,促進了生態家園建設,讓村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

近幾年,車宋村號召大家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李紅積極動員村民學科技、用科技,大力發展養殖業。為帶動養殖戶快速發展,李紅在學習過程中,重點學習了養殖專業知識,並主動與區農業部門溝通,爭取領導支持,把車宋村定為新型農民科技培訓示範村。為了便於村民經常性地學習,爭取區農廣校在車宋村建設了農民科技書屋,免費為村民提供農業科技圖書、光盤、《農業知識》等書刊3000餘冊。為了更好地幫助農民科技致富,李紅還領頭創辦了“老鄉親”養殖專業合作社,吸收會員30多戶,幫助會員辦理聯保貸款300餘萬元,幫扶養殖戶上項目10餘個,為會員提供養殖技術信息200餘條,免費舉辦養殖培訓班20餘期,每年春秋兩季免費搞動物防疫100餘次。經過李紅的努力,現在車宋村已發展成為養殖專業特色村,村民收入有了快速提高。

多年來,李紅憑著認真紮實的工作作風,勤奮好學的優良習慣,全心全意為村民辦實事的服務意識,贏得了村民們的一致好評。在2012年4月的兩委換屆中,她又以多數票當選為村兩委成員。

194發展沼氣事業造福子孫後代———記周村區王村鎮陳家村村委委員張寬宏張寬宏,淄博市周村區王村鎮陳家村人,是村裏的村委委員。

多年來,他一直致力於農村沼氣建設,組織成立了沼氣協會,廣泛培養沼氣技術工,指導農戶沼氣建設,開發沼氣綜合利用途徑,及時解決一家一戶解決不了的困難,走出一條產業化服務、物業化管理的新路子,成為遠近聞名的“沼氣王”。

2006年,周村區鼓勵村民發展沼氣池,采用“一池三改”模式,即改廚、改廁、改圈項目建設。發展沼氣池不僅能處理生活糞便帶來的汙染,滿足家庭炊事和照明的要求,產生的沼渣沼液還可以用來作肥料,從而大大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把昔日汙染農村環境的“三廢”(秸稈、糞便、垃圾)變成“三料”(燃料、飼料、肥料),提高了農產品的質量和商品率,保護了農村生態環境。但是,由於沼氣池在當地還是一個新興事物,村民都在持觀望態度。看到這種情形,張寬宏看在眼裏,急在心裏。如何起帶頭作用呢?他首先參加了區農業部門組織的沼氣建設培訓班,經過學習,進一步認識到農村發展沼氣池的重大意義,明白這是利國利民、造福子孫後代的大好事。他用心學、認真記,弄懂了沼氣池的建設與使用方法。由於學習成績優異,學完後他被區農廣校聘為輔導員。回村後,他做通了家裏人的工作,率先在家建起了沼氣池,然後又動員村委成員帶頭建池。其他村民看到村幹部都建起了沼氣池,也紛紛效仿,當年建池50多戶。但由於初期技術還不成熟,在實際應用中,不是195———淄博市農民培訓典型彙編沼氣池和配料出現問題,就是輸氣管道不通暢,一些村民打起了退堂鼓,幾年下來,在村裏能正常使用的沼氣池也就十幾家。這麼好的一件事情怎麼就辦不下去呢?他四處打聽,多方取經。聽說本市的沂源縣沼氣池搞得不錯,他就立即坐車趕到了沂源,走街串戶,參觀學習,終於解決了在沼氣池建設中遇到的問題。

回家後,他把自己家的沼氣池做了改進,效果非常明顯。於是他又動員其他村民進行改造,但是由於害怕再次失敗,隻有幾戶對沼氣池進行了改進,大多數村民仍持觀望狀態。

為了解決村民的思想疙瘩,張寬宏多方奔走,積極爭取。終於,2010年,周村區在陳家村舉辦了為期7天的陽光工程沼氣生產工培訓班,他號召村民一起參加了培訓,通過理論與實踐培訓,係統地學習了沼氣生產的基礎知識、沼氣池主體工程及附屬設施施工、輸配設備安裝、工程啟動調試等的最新技術。他還請培訓老師到村民家中進行查看,對沼氣池存在的問題給予詳細指導,改正了一些過去施工中的錯誤,終於,先期建設的沼氣池大多數能正常使用了。

為了讓更多的村民用上沼氣,張寬宏不厭其煩,通過村裏的廣播向村民廣泛宣傳發動、組織沼氣用戶現身說法,挨家挨戶去做工作。同時,從技術指導、項目選擇等各方麵對他們給予扶持,極大地調動了村民建設沼氣池的積極性。目前,陳家村全村80%以上的家庭均建設了沼氣池,解決了日常燒水、做飯、照明等生活需要,每個家庭年均節約1000元以上,同時有效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環境。現在,陳家村的沼氣池在全鎮是產氣最多、利用率最高的。

村民孫秀蘭家自從用上沼氣,不僅改善了庭院衛生、節省費用,每年產生的五六噸沼渣還能為她種植有機蔬菜提供上等的有機肥料,“沼渣種田,越種越甜!這還不算,一年還能省下十幾罐煤氣錢呢!”她高興地說:“現在隻要把開關一開,就可以燒水做飯了,再也不煙熏火燎了。做飯不用柴和碳,還能處理人糞便,省錢196又方便。感謝政府的惠農政策,感謝陽光工程培訓。”197———淄博市農民培訓典型彙編開足馬力在致富路上奔跑的人———記周村區裕農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沈廣山年過五十的沈廣山,初次見麵給人一種快人快語、精明幹練的印象。他從年輕時就愛鼓搗機械,當時生產隊裏一些損壞的農機具就經常交由他維修。後來隨著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製的實行,家庭經濟條件有了改善,他就自己陸續購置一些簡單的農機,農忙時使用。為充分發揮農機效能,他陸續承包了村裏一些閑置的土地。

在他帶動下,周圍一些農戶也購置了部分農機,並交叉配合使用,農忙時出租。沈廣山慢慢地在當地有了一些影響。2008年4月,沈廣山聯係村裏幾家農戶成立了周村區第一家農機專業合作社———周村裕農農機專業合作社。當時合作社擁有大中小型農機設備30餘台套,資產130餘萬元。

合作社成立當年,他就組織社員為城北辦事處6700畝耕地進行了小麥機收、玉米機收、秸稈還田、小麥播種等工作。隨著農機數量的大幅增加,合作社的實力和影響進一步壯大,但問題也隨之而來:本地耕地少,零星分散種植,規模小,跨區域作業風險大;合作社的運作也不規範,管理製度不健全,管理水平亟待提高。為此,2008年11月,沈廣山參加了山東省新型農民創業培訓班,接受了培訓。專家學者講授的農村土地流轉政策給了他很大的啟發和鼓舞。他認識到,這一政策若能充分實行,那麼製約合作社發展的“瓶頸”———土地問題就可解決了。學習歸來,他積極向辦事處爭198取,將鄰近許多利用率不高、閑置、無人願種的土地承包下來,一年下來,收益翻了一番。2009年,他再次參加了山東省新型農民創業培訓班。他將學習的管理知識,立即運用到合作社的日常管理之中,完善規範了合作社的行政製度、財務製度;合作社成立了理事會,選舉了理事長、理事,通過了議事章程,規範了合作社社員的權利與義務;合作社定期組織社員學習,學習農業新政策、農機使用新方法、安全操作規範等。現在合作社已有社員45戶,機手50人,專職管理人員6人,兼職管理人員2人,大中小型農機75台(套),資產350萬元,常年耕種土地100多畝。

合作社成立以來,在各級政府特別是農業部門的關心支持下,不斷發展壯大。合作社緊緊圍繞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創新經營模式,開拓農機服務項目,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合作社除了擔任本地及部分周邊地區農忙時的機收外,還配合區農機部門舉辦了玉米機收、秸稈還田、機械旋耕等技術培訓班,培訓機手百餘人,成為農業新技術的推廣站。2009年3月,合作承包的周村開發區北謝村110畝承包地,成為淄博市農機科技示範園。合作社協助農機管理部門搞好合作社所屬駕駛操作人員的安全教育和農機安全生產管理工作,使加入合作社的農業機械掛牌率、檢驗率、持證率均達到100%。合作社積極推廣小麥免耕種技術,在城北路辦事處沈家村承包土地58畝,作為免耕播種試驗示範基地。

基地種植的小麥種植成本下降、產量穩定,得到了周圍農民和上級領導的認可,先後有鎮、辦、村負責人近100人前來參觀學習,起到了很好的示範帶動作用。

合作社在發展壯大的同時,針對存在的問題,不斷延伸自己的服務領域。2010年11月19日,沈廣山帶頭成立了淄博周村廣域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專業合作社。主要業務是提供農作物病蟲草害統防、統治,技術谘詢等。

199———淄博市農民培訓典型彙編他今後的打算是投資建立一個小型農機廠,生產一些實用農機,借助農業機械補助推廣下去。他說:經過新型農民創業培訓學習,創業的膽子更大了,心裏更有底了。今後,合作社將積極吸收會員、購置機械、擴大規模,繼續搞好農機新技術、新機具試驗示範基地建設,為推廣農機新技術、新機具貢獻力量。

200農家女做起“大蛋糕”———記培訓學員喬鳳雲筆者慕名來到張店區家樂蛋糕店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派忙碌的景象:一箱箱色彩誘人、香味撲鼻的麵包、蛋糕、裱花正搬上貨車,加工間裏還有工人在嫻熟地趕製著超市的一批批訂貨。糕點、麵包製作區,一名中年婦女正在指導幾名新招來的工人操作新上的電烤箱,她———就是“家樂蛋糕店”老板喬鳳雲。

回想過去,喬鳳雲和她的丈夫都遭遇了太多的坎坷和艱辛,經曆了太多的失敗和磨難。18歲那年,喬鳳雲因家庭貧困主動輟學,無怨無悔地與父母一起承擔起侍弄土地和供養弟妹上學的責任。

喬鳳雲的丈夫在剛滿6歲的時候,就因一場災難落下了終身殘疾。

就是這樣一對苦難夫妻,為了給家人減輕負擔,改變窮苦的現狀,一直夢想學得一技之長,實現自我創業。可是苦於生活窘迫,投師無門,他們的夢想一直沉睡在想象之中。

直到2009年的春天,喬鳳雲無意中被《淄博晚報》一篇報道吸引,才使得他們的夢想被喚醒。那是她第一次知道“陽光工程”這四個字。這不正是她所渴求的成功之門嗎?!懷著久久的夢想,她毅然走進了陽光工程培訓基地之一———淄博新星技術學校,報名參加了“陽光工程”蛋糕製作技能培訓,並在學業期滿後,以優異的成績結業。帶著滿滿的自信,喬鳳雲踏上了自主創業之路———她201———淄博市農民培訓典型彙編要開一家屬於自己的蛋糕店。

萬事開頭難。為做好準備工作,夫妻倆整日馬不停蹄,從購買設備到市場調查,跑遍了各大經銷店、小賣部、超市,調查大眾需求、口味、花色、品種……針對經營中出現的各種困難和問題,千方百計想辦法解決。在張店區農業局、淄博新星技校和親戚朋友的鼎力幫助下,他們籌措2萬多元的啟動資金,盤下一間50來平方米的店麵,經過一番簡單修整,喬鳳雲的蛋糕店終於開張了。喬鳳雲給她的蛋糕店取了個喜慶的名字———家樂蛋糕店,寓意家家歡樂,步步升高。開張那天,喬鳳雲夫婦倆如同新添了嬰兒激動不已,鄉下的父母和姐妹們也都紛紛前來祝賀,喜慶的鞭炮聲奏響了他們幸福生活的開始。

然而,創業是艱辛的。開業伊始,喬鳳雲是既當技術員又當工人,白天黑夜地在店裏幹,累了就趴在臨時搭建的床上休息,餓了就啃幾個麵包充饑。由於長期奔波,雙腳起了成串的泡,磨破了,化膿了,走起路來一瘸一拐,不得不兩次去醫院動手術;長期的生活不規律,睡眠不足,導致她內分泌失調,臉上起了成片的紅疙瘩,她最大的願望就是關上手機,睡上一大覺,但這根本不可能,她沒有辦法停下來,用她的話說“上了套”了。回想自己吃過的苦,喬鳳雲說,真地沒有勇氣重新來一次。

創業也是快樂的。經過不懈努力,第一批蛋糕、裱花和麵包憑借過硬的花色、品種和質量很快受到了消費者的認同和青睞,“家樂蛋糕店”也很快打開了市場,唱響了品牌。由於喬鳳雲誠信經營,並且不斷推出適合消費者口味、花色品種各異的產品,市場銷路越來越寬,蛋糕店也越辦越紅火、生意越做越大。目前,喬鳳雲夫婦倆的蛋糕店已經擁有員工4人,日加工麵包、蛋糕、裱花300多202箱,產品暢銷城鄉,年產值20多萬元,純利潤10萬餘元。

203———淄博市農民培訓典型彙編掌握現代技術信息花甲之年創大業———記培訓學員仇傳玲俗言道:“人過五十不學藝。”可年過六十的仇傳玲幾次走進農民培訓的課堂,學到了許多珍貴苗木栽培技術,掌握了相關的市場信息,並利用學到的知識,在珍貴苗木引進繁育推廣領域開出了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

仇傳玲是個苗木迷,多年熱心苗木繁育種植,可總因缺乏技術和信息,收獲甚少,靠苗木繁育推廣發家致富的夢想未成現實。他是從2007年參加農民培訓後開始創業發家的。這一年他投資100多萬元,組建了淄川鬆齡珍貴苗木基地,先後引進十多種珍貴綠化樹種,其中紅果常青樹和曼地亞紅豆杉填補了市內空白。這兩個新品種引進來後,他建起了溫室大棚,嚐試著進行扡插育苗,但結果成活率較低,使育苗成本大大增加。性格剛毅、不服輸的他,很快請到了參加農民培訓時認識的山東農業大學、省林業科學院、市林業局等專家,向他們請教。兩年內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了反複試驗,終於掌握了紅豆杉和紅果常青樹的生長習性,探索出了一套獨特的育苗方法,比常規育苗方法成活率高出30%以上,並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和國家星火計劃獎。育苗方法試驗成功後,他就在合作社內部和附近村的村民推廣紅豆杉和紅果常青樹的育苗栽培方204法,他到田地裏親自指導群眾育苗栽培技術,把技術毫不保留地傳授給群眾。他說:“我要盡快把先進的科技成果,轉變成帶領群眾致富的產業。”經過幾年的努力,有近百戶農民通過種植紅果常青樹走上了致富路。

2008年,他發現文冠果具有耐旱、耐寒、抗鹽堿、花期長的特點,是優質的木本油料樹種,具有非常高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園林觀賞價值。於是,他從陝西楊淩引進了文冠果種子進行種植,並牽頭成立了淄川春萌文冠果專業合作社。他還在全區率先引進了清香核桃,並進行了育苗的各種試驗。2011年羅村鎮80%的核桃種植戶種上了清香核桃,其他鎮很多慕名而來的農戶也種上了這個新品種,大家普遍反映這個品種好。2010年新型農民科技培訓班的學習,又使他對石榴和茉莉花新品種產生了興趣,2011年4月他到萊蕪引進了突尼斯軟籽石榴和藤本月季,在自己的示範園內進行種植試驗,準備成功後就在全市進行推廣。

目前仇傳玲的專業合作社已發展社員570多戶,輻射帶動3000多人,年人均增收3000多元。入社社員主要以土地、苗木作為股金入社,成員股金總額達6500多萬元,注冊資金3200餘萬元。合作社為社員提供統一的產前、產中、產後服務;內部實行統一品種、統一種植方式、統一化肥農藥、統一銷售的管理模式,引導農民進行標準化生產,使其運行統一化、規範化。合作社管理規範、專業化程度高,成效顯著,2010年先後被評為淄川區優秀專業合作社、淄博市優秀示範專業合作社,2011年8月在市農業局等單位組織的首屆農業創意設計大賽中獲得金獎。

時至今日,回想起當時學習的情景,仇傳玲依然十分激動,“班上的學員都和俺情況差不多,想發家,可少門路,缺技術。培訓課上教授的講課,那水平真叫一個高。一聽就明白,俺們學得可帶勁205———淄博市農民培訓典型彙編了。課上認真聽,課下有空就幾個人湊在一起分析各自種的果樹問題出在哪。結業後,不僅學到了真本領,還認識了專家和一大幫子好弟兄。”幾十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如今的仇傳玲已是當地有名的富裕戶。談到今後的打算,仇傳玲滿懷信心說:“今年俺才剛過六十,俺要再幹二十年,讓大家過上更好的日子!”206學員變為輔導員示範帶動眾人富———記培訓學員李春賢李春賢,一張黝黑的麵孔,透露著執著與自信。在黨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他依靠科技、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帶領村民走出了一條種植蔬菜大棚發家致富的路子。人們都稱讚他是大棚蔬菜生產的“土專家”“領路人”。

但他走過的路卻不是一帆風順的。

他開始種植第一個蔬菜大棚的時候,由於不懂科學種植技術,又無實踐管理經驗,沒有明顯的經濟效益,曾懷疑過自己的選擇,搞大棚蔬菜到底能不能賺錢?正在他猶豫徘徊、不知何去何從時,區農業部門組織的蔬菜專業培訓班讓他看到了發展的希望。他報名參加了培訓班,從課堂上找到了種植大棚蔬菜失利的根本原因,那就是不懂科學種植技術,不懂各類蔬菜的生長習性,導致管理不當所致。他在培訓班係統學習了溫室大棚的構建技術、溫室大棚蔬菜栽培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等知識,並同專家教授進行了交流。

知識給了他信心和勇氣,不服輸的他又建起兩個蔬菜大棚。從選種、暖棚育苗、移栽,到澆水、施肥、放風蹲苗等均采用科學的管理方法。嫩綠的幼苗在科技雨露的滋潤下茁壯成長,勤奮的耕耘終於換來了豐收的碩果———當年獲利30000餘元。

207———淄博市農民培訓典型彙編嚐到甜頭的他,種植規模逐年擴大,種類也逐年增多,經濟效益也隨之逐年攀升。經過幾年的發展,李春賢的蔬菜大棚已由起步時的一個發展到現在的5個,並建起3處看護房,總資產達50多萬元。種植的蔬菜種類有西紅柿、芹菜、辣椒、黃瓜等10餘種,而且小白菜、生菜、苦苣等綠葉菜20多天即可種收獲一茬,特別在初春市場非常搶手。他的蔬菜種類多,且隨摘隨賣,新鮮度遠高於蔬菜商倒運的蔬菜,很受居民們的青睞,旺季每天的銷量均在250千克以上,年純收入均達10萬元。李春賢成為村裏第一個買小轎車的人。

李春賢為了讓更多的農民像他一樣富裕起來,經常把周圍的菜農們召集到自己的大棚裏,手把手地傳授大棚蔬菜的種植和管理技術。在他的帶動下,周圍的菜農逐漸都走上了靠蔬菜大棚發家致富的道路。2010年,參加周村區新型農民科技輔導員培訓,他被聘為農民輔導員。他擔任蔬菜輔導員後,接觸的村民更多了,大家想要致富的強烈願望深深打動了他,他暗下決心要幫助更多的人致富。為了全麵充實自己的頭腦,掌握更多的先進科技知識,他訂報紙、訂雜誌,跑書店、進書屋,並不斷將學到的知識應用於自己的大棚進行試驗實踐,技術成熟後再傳授給周圍的群眾。同時,他還積極鼓勵村民參加農業部門組織的各種蔬菜培訓,以增長知識,提高農民的生產技能。菜農們平時有了困難給他打電話或上門找到他,他不管自己手中的活有多忙,都親自到現場為他們排憂解難,方圓幾十裏的菜農沒有不認識他的。他說:“買車不是為了享受的,而是為了更方便為菜農服務的。”在他的帶動下,周圍菜農們的種植技術不斷提高,收入也明顯增加。

據測算,在他的指導下,周圍的菜農們年可增加收入達萬元以上。

208他還經常被邀請到安徽、東平、聊城等地進行技術講座10餘場次。

209———淄博市農民培訓典型彙編培訓給力土地生金———記周村區種植能手王剛賢雖然沒有見過麵,也不知道他的電話,但走訪起王剛賢來卻是那麼的容易。找到王家村,一打聽王剛賢,村民都很熱心地一邊介紹,一邊帶路。找到他家,不巧鐵將軍把門,鄰居說他正在地裏幹活,並立即幫忙將他喊了回來。見麵之後,王剛賢問明來意,並不客氣,直說地裏農活正忙著呢,我們地裏去邊幹邊談吧。

走過田間小路,來到王剛賢的地頭。這裏枝繁葉茂,蔥翠一片,幾位農民正在揮汗勞作。王剛賢操起農具,一邊熟練地幹活,一邊與我聊了起來……不聊不知道,王剛賢原先也是王家村一個普通的莊稼漢,與當地大多數農民一樣以種植小麥和玉米為主業。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單純以種植糧食為主,收入越來越少,這讓喜歡種地、在莊稼地裏操勞了半生的王剛賢揪心不已,特別是1998年、1999年連續兩年大旱,種植的莊稼效益更差了。絕望之餘的王剛賢認識到,搞種植要想富,不能光種小麥和玉米,應在種經濟作物上做文章。他從親戚處借來一些南瓜種,開始發展經濟作物。沒成想,3畝地的南瓜當年竟能收入7000餘元。這一下,王剛賢向經濟作物進軍的信心更足了。從此開始,王剛賢就將自家的承包地全部種上了經濟作物。

種植經濟作物,收入較高,但種植技術要求更高,市場風險也更大。隨著種植品種的不斷增多,種植麵積的不斷擴大,幾年摸爬滾打下來,王剛賢深深地認識到,要想有更好的收成和效益,再依210靠過去的技術和管理是不行了,必須不斷學習掌握科學的種植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理念。2008年,周村區農業局連續在南郊鎮舉辦農民工種植養殖及農業新技術培訓。王剛賢覺得機會難得,積極參加學習,勤學善問,還經常拉上農技人員到自己的承包地裏進行現場指導,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請教。就這樣,王剛賢的種植技術和經營理念很快都上了一個新台階。他不斷將學到的技術知識運用到自己的承包地裏,作物的品質、產量都有了明顯提高,經濟收入快速增長,生產規模也不斷擴大。嚐到甜頭的他連續兩年參加了省裏舉辦的農產品加工和專業合作社培訓班,通過學習開闊了眼界,了解了市場需求情況,更加堅定了他種植蔬菜的信心。目前建有塑料大棚2個,純收入15萬元,安置本村剩餘勞動力6人,他種植的無公害花椒、香椿以及各種蔬菜作物遠銷濟南、青島、東營等地,產品供不應求。他發自肺腑地說:“我的承辦地之所以有這樣高的效益,全是農民培訓給的力。培訓使我開闊了視野,學到了本領。隻有按市場需求搞種植,土地才能生金產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