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卷
國教
育史
上一
滕大
春文
集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滕大春文集\/滕大春著.--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19.10ISBN978-7-5545-5377-0Ⅰ.①滕…Ⅱ.①滕…Ⅲ.①教育史-國外-文集Ⅳ.①G519-53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9)第206706號書
主策
名編
劃滕大春文集朱文富張
輝何振海劉相美趙莉薇賈鑫薇楊慧敏荊蕊喬珊出版人董素山責任編輯特約編輯裝幀設計出
發排
印開
印字
版印
書定
版行
版製
本張
數次
次號
價http:\/\/www.hbep.com(石家莊市聯盟路705號,050062)保定市萬方數據處理有限公司山東德州新華印務有限責任公司787毫米×1092毫米144.51810千字2019年10月第1版2019年10月第1次印刷ISBN978-7-5545-5377-0750.00元(全六卷)1\/16劉相美任曉霞郝
旭版權所有,翻印必究編委會主
編任郭健王文利劉貴廷郭戈康
樂朱文富宋耀武韓華球劉立德張
輝劉相美陳誌國委(以姓氏筆畫為序)巴信武何振海董素山第三編南北戰爭以後的教育美國教育史下第十章南北戰爭和教育麵臨的新形勢曆史學者給予美國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以高度的評價,稱兩者是美國發展的裏程碑。1862年,馬克思在所著《美國內戰》中說:“無論從什麼角度來看,美國內戰都是戰爭史上無與倫比的一個壯觀。”①又說:它是“現代曆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戰爭”②。美國學者“南北戰爭標誌著第二次美國革命。”③的確,它給美國帶來了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和文化的巨大變遷,給教育前進提供了嶄新的背景。
比爾德(CharlesA??Beard)於1930年著《美國文化的勃興》說:第一節奴隸製度的動搖在政治上,黑人奴隸獲得解放,使美國由蓄奴製國家而進一步走向民主平等和尊重人權的國家。這個結果是得之不易的,是經過①
②③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513頁。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44頁。
CharlesA??Beard??TheriseofAmericanCivilization,P252??
3滕大春文集漫長而曲折的過程才逐漸實現的。在過去,黑人是奴隸,談不到民權。早在19世紀20年代,廢奴主義運動興起,高聲呐喊解放黑人,揭露奴隸製的罪惡,數十年來勢力日強。南北戰爭時期,總統林肯於1862年6月19日頒布在美國實行禁止奴隸製的法律,繼而凡參加叛亂的南方各州種植園主的黑人奴隸獲得釋放,成為自由公民,享有服兵役等各項公民權利。與此同時,政府還建議北方在戰後同樣進行這項改革,當前應做準備。這使戰場上的黑人士兵大受鼓舞,予敵人以重創。國會於1865年批準了《宣言》的內容,成為聯邦憲法第十三條修正案。緊跟著,國會又於1866年批準了聯邦憲法第十四條修正案,規定:“凡在美利堅合眾國出生或歸化美利堅合眾國而受其管理之人,都是美利堅合眾國及其所居之州的公民。”這就確定黑人的公民地位了。為保障黑人行使公民權利,還規定各州不得製定剝奪任何人公民權利的法律,不得不經法律手續而損害任何公民的生命、自由和財產,不得在轄境內否認任何公民應享受的法律上的同等保護。第十四條修正案明白規定,凡不給年滿2l歲的黑人男子以選舉權的各州,不許享受按比例選派國會議員的權利。1870年,全美29個州議會還批準聯邦憲法第十五條修正案,明白確定公民選舉權不能因種族、膚色或以往曾為奴隸而予以否定或限製,並且要求通過強製來保持公民權利的行使。這條修正案乃是針對黑人享有公民選舉權而製定的。以上種種都是對1789年美國國會通過的《人權法案》的重大修正,使美國的民主、自由、平等的原則從此施用於黑人公民了。不過,在法律上承認黑人為公民,實際上卻沒立即化為現實。換言之,為數多達400萬的黑奴在短期內並沒有真正翻身。
首先,在4年殘酷的戰爭中,國家元氣大傷。特別是南方蓄奴於同年7月22日宣布《解放黑奴宣言》,規定從1863年元旦起,各州,戰爭爆發以前的政治機構已不存在,經濟遭受嚴重破壞,必4
美國教育史下須重新建立新的州政權和恢複生產事業,爭取迅速安定人民生活和發展各項建設,使分裂的國家重新統一起來。從戰爭終止的1865年到1877年的十餘載,史稱為重建時期。重建時期黑人雖在名義黑人因而流浪各地,難以生活。那時由華盛頓到裏士滿這塊廣大地區猶似一片沙漠,農田被踐踏,牲畜被宰殺,建築被焚毀。僅就南部各州而言,死於戰火的士兵約計25萬人,有人形容它是焦土地帶。南方原來就是農業區,工業落後,戰後的工廠不是處於癱瘓狀態,就是蕩然無存。許多城市,如南卡羅來納州的查爾斯頓,如哥倫比亞,如裏士滿,等等,大都毀為灰燼。南方黑人雖有了由一地遷往他地的自由,可以同被拆散的父母、夫妻、兄弟姊妹聚首,不再骨肉分離,但生活困苦,無以維持,原來的農業主不敢雇用黑人耕種,黑人也不情願再為他們做牛馬,雙方都於貧困和混亂之中。
1865年南方成立自由民局,負責安撫救濟黑人,其效果是低微的。
慢慢地乃出現了穀物分成製。辦法是由地主和租種田地的黑人佃農訂立契約,按照各地主提供的牲畜、種子、肥料和其他生產資料的比例,由地主和佃農共同分配農田的收益。實際上,佃農負擔沉重而勞動艱辛,地主則剝削其成果,新的剝削關係取代了黑奴為種植園主無償地做能言語的牛馬的製度。由於黑人的利益不得保障,白人依然吸吮他們的脂膏,彼此形成尖銳的對峙,法律上的規定無法落實。
其次,南北戰爭的理想原是粉碎奴隸製度,使廣大黑人從枷鎖中掙脫出來,充分享有公民的地位和政治經濟方麵的平等權益。但這番鬥爭牽涉奴隸主和奴隸之間的矛盾,也牽涉到南方奴隸主和北方資產階級企業主之間的矛盾,錯綜複雜,因而反反複複地進行拉鋸戰。林肯於1865年遇刺身亡,約翰遜繼任總統之職,南方權勢派大有卷土重來之勢。他們於1866年以南方各州已有的奴隸法典上成為自由公民,但一向由種植園主維持他們衣食的製度終止了,5
滕大春文集為根據,相繼製定黑人法典。在州憲法中根本不提黑人的自由和權利,禁止黑人遷移和佩帶武器;限製黑人僅能從事笨重的體力勞動,違反者取消工資;尤其限製黑人離開種植園而前往別處工作,違反者判刑治罪。為鎮壓黑人而產生的秘密組織三K黨,結隊行凶,殘殺無辜,逮捕黑人,無惡不作。在暴力摧殘之下,名為自由民的黑人失去安全保證。經過黑人堅決反對和思想激進的政治家的奮鬥,1867年才扭轉了局勢。到1868年,由黑人和白人共同組成的州政府紛紛出現於田納西、北卡羅來納、南卡羅來納、佐治亞、亞拉巴馬、路易斯安那和阿肯色等州;再到1870年,得克薩斯、密西西比和弗吉尼亞等州也都選舉組成黑人參加的新政權。在充滿民主氣氛的軍事管理下,黑人不但是各州政府的參政者,還由南部各州選有國會參議員2人、眾議員16人。在南卡羅來納、密西西比和路易斯安那等州都有黑人充當副州長,路易斯安那州還曾有黑人短期地擔任州長職務。怎奈聯邦政府於1877年由南卡羅來納和路易斯安那等州撤軍,南部各州又都倒退下來,由原來的種植園主走上舞台。隨之俱來是武力威懾,再加上“白種人優越”等思想流種族壓迫和種族隔離的災難。學者形容當時的南方儼然是管製黑人的軍事堡壘,民主、平等、自由的美夢逐漸破滅了。
黑人既失去了政治權利,便沒能建起經濟基礎。就當時而論,土地問題很是突出。“四十英畝農田和一匹騾馬”是黑人夢寐以求的理想。這要靠以革命方式沒收種植園主土地,或以勇敢方式分配無人地帶的荒原,才能達到,但無條件實現。眾多黑人流浪各地並無出路,乃迫於生活而向種植園主租田耕種,才推廣穀物分成製度。在這裏顯示了黑人不再是種植園主任意欺辱榨取的對象,取得了獨立生產勞動者的資格。不過,在終年沉重的勞動之餘,竟被地主攫取了大部分成果,有的竟收取穀物的一半或2/3,其結局是使傳。白色恐怖配合黑人是劣種的偏見雙管齊下,遂造成種族歧視、6
美國教育史下眾多黑人饑寒度日而負債累累,不啻是披著新式外衣的農奴。這種新的剝削關係比原有的黑人奴隸製度並不仁慈。據學者估計,約有90%的黑人成為佃農,或變相農奴。
再次,黑人運動和爭奪教育權利的鬥爭。從16世紀西班牙殖民者從非洲向美洲販運黑人之時起,經過18世紀美國獨立建國,到19世紀南北戰爭以前,數百年來,白人殖民者一貫侮辱黑人為葉,有的白人看到黑人頻頻暴動,考慮用宗教進行思想羈縻。按照基督教義,人人原是平等的;但是依靠黑人致富的奴商和依靠黑人耕田的種植園主,妄稱教義承認奴隸製度是合法的,平等的原則不適用於黑人,阻撓黑人信教運動。英國統治者為緩和矛盾,一方麵允許黑人信教,一方麵肯定黑人的奴隸地位不能因信教而改變。英國國教會適於1701年在倫敦成立基督教福音協會推廣部,1704年乃來紐約為黑人設置教義問答學校。隨而新奧爾良、費城和北卡羅來納州相繼出現同樣學校。18世紀中期,解放黑人的聲浪日高,而種族主義分子則大講黑人智力低劣,無能力受教育和成為公民。但人們從實踐中提出比較公正的判斷。曾長期為黑人在費城舉辦學校具有盛名的公誼會教士貝內澤宣稱:“我依憑真理和篤信兩者聲明,我在黑人中發現到廣泛的才能,正同在白人中發現到的一樣。我敢他們基於偏見和愚昧,是不能做出正確判斷的。”①怎奈掌握權勢者妄作謊言,盡量醜化黑人的形象,陷國家於謎團之中。
不過,曆史是最有權威而又最為無情的鑒定者,長期以來已把謎團揭露了。根據美國專利局檢查員貝克(HenryE??Baker)的了解,在1793年以前,曾有黑人試製多種軋棉工具,1793年經白人①
黑奴,甚至視黑人為異類,隻比牛馬牲畜能夠語言而已。17世紀末斷言:認為黑人才智低下乃是庸俗的謬見。有些奴隸主眼光短淺,G??S??Brookes??FriendAnthonyBenezet,P46??
7滕大春文集惠特尼(EliWhitney)綜合,便成了轟動舉世的軋棉機器,在產業革命和美國工業化的過程中做出了重大貢獻。但誰也沒把黑人的發1835到1836年發明兩種玉米收割機,並取得專利權;但1858年聯邦檢察長因他是奴隸,把專利權給取消了。南北戰爭爆發以前,黑人蒙哥馬利(BenjaminMontgomery)曾發明駛船的推進槳,主人戴1861年決議,這類專利權隻能給予奴隸主,奴隸無資格享有。然而,不管能否獲得專利待遇,黑人在實際勞動中顯出的高度智力是不容抹殺的。實際上,在專業知識的鑽研方麵,黑人青年同樣曾取得優異的成就。德哈姆(JamesDerham)是於1762年生於費城的黑奴,自幼隨以醫為業的主人學習讀寫,稍長充當主人的醫務助手,擔任司藥工作。主人死,他被費城英籍外科醫生購為奴隸。美國獨立後,又轉售給新奧爾良市醫生達夫(RobertDove)。達夫深感德哈姆的造詣之佳,不但傳授德哈姆以醫術,而且允許他在二三年內行動自由。德哈姆26歲時便成為新奧爾良市的著名醫生。曾在美國《獨立宣言》上簽名的費城名醫拉什評論道:“我曾就德哈姆所居城市的最多見的急性病和流行病跟他談話。我原想向他揭示一些新藥物,他卻向我提出更多的新藥物。他態度謙虛而可喜,操著流利的法語,並且懂得西班牙語。”①另外,還有黑人在法律和教學工作中很有經驗和知識,與白人並無區別。在文學藝術方麵更是碩果累累。黑人通過多年奮鬥和戰鬥,對於社會壓抑和政治壓迫感受至深,理解最深,表達之於文藝領域,便有驚天動地的小說、詩歌、戲劇、繪畫等佳撰。一些文學團體曾應運而生,一些研究黑人問題的會議也不斷舉行。華盛頓、新奧爾良、芝加哥、亞特蘭大①
明功績公布於眾。後來,馬裏蘭州黑人布萊爾(HenryBlair)曾於維斯(JeffersonDavis)為其請求專利權,不但未許,南方國會還於DeweySociety??AmericanNegroEducation,P15??
8美國教育史下等許多地方都曾舉辦盛大會議,討論黑人的宗教、經濟、政治、文1914年曆年在亞特蘭大大學召開的會議。它逐年就各項黑人生活中的課題議論分析,蓋伊·約翰遜(G??Johnson)曾稱之為“南方第一次真正的社會問題研究”。杜波伊斯更說,這一係列會議所發表的長達2172頁的報告構成了“當代美國黑人問題的百科全書”。在1899年問世的《商業界的黑人》,1900年問世的《受過大學教育的黑人》,1901年問世的《黑人公立學校》,等等,都很有價值。和這類作品相似的佳作頗為不少。1872年威廉·斯蒂爾出版的《地下鐵道》,1882年問世的《解放:從1481年到1875年的過程和進展》和《1619年至1880年的美國黑人史》,1887年問世的《叛亂中的美國黑人部隊》,1888年問世的《黑色方陣》和《身裹毛毯的乞人在佛羅裏達州的統治》,1891年約翰遜(E??A??Johnson)著成的《美國黑人學校史》,等等,都是例證。布克·華盛頓於1899年問世的《美國黑人的未來》,1900年問世的《黑人的教育》,1905年問世的《塔斯克基和它的人們》等,皆是權威性的著作。這些才芝加哥大學教授黑人史學家富蘭克林(JohnHopeFranklin)在所著《美國黑人史》(FromSlaverytoFreedom)中的論斷是公正的。他說:“黑人在他們發展自己的教育機構時,並在相當大的範圍內發展自己的文化生活的時候,情況日益清楚地表明,就黑人而言,美國的熔爐並沒有沸騰,連要沸騰的火候都沒有到。”①但是經過南北戰爭,黑人爭取教育權的怒濤層層升起。美國統治者一向忽視的少數民族教育,其中包括印第安人的教育,也不得①
化教育問題。最為重要的應推在杜波伊斯主持下,從1896年到這類文獻中,1898年問世的《黑人為改善社會地位所做的努力》,華橫溢的文化產品正好說明把黑人視為低劣民族的理論是錯誤的。
JohnHopeFranklin??FromSlaverytoFreedom,P353??
9滕大春文集不被提到曆史的議事日程之上。本書第十九章將予以專述。
第二節生產事業的騰飛南北戰爭是美國成為現代美國的起點。建國以後的西遷運動發現許多豐富的礦藏,解放黑奴以後又有了雄健的勞動大軍,使美國工業化有了基礎。那時恰值產業革命,歐洲的先進生產技術和熟練工人紛紛來美,使美國工業化獲得寶貴的支援。美國工業化使國家財力增強,國內市場興盛,1898年美西戰爭後又從西班牙奪取遼闊土地,並在國際上開辟廣大的市場,益加促使美國工業化快速向因此種種,美國工業出現大躍進。重工業的躍進十分明顯。就煤而言,1860年的采掘量是1400萬噸,1884年約升為1億噸。就鋼鐵而言,1860年的產量尚不足100萬噸,1900年則升為1370餘萬噸;鋼的產量在1870年尚遠不及英國和法國,1890年則超過英、油而言,1859年在賓夕法尼亞州發現油田,經采用先進技術,到材製造業、製鞋業等,都是很快就發展起來了。就南方而論,那裏原是工業落後之地,但從1880年到1900年,生鐵產量由39??7萬噸上漲為250萬噸,煤產量由600萬噸上漲為5000萬噸,紗紡已11??73億美元。總之,美國工業到19世紀末已在世界首屈一指,居於英、德、法諸國之先,並且由原料輸出國變為工業製成品輸出的國家了。1890年,美國工業產品總值已超過農業產品的總值,到由66??7萬錠上漲為500萬錠,農業製造品由3??39億美元上漲為前。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是戰勝國,其勢尤非一般國家可比。
法兩國,1900年鋼鐵工業已在美國工業領域中居於領先地位。就石1895年已年產1億桶之多。美國的輕工業,如麵粉業、棉織業、木1900年則更增為農業產品的二倍。到這時,美國已從半農業、半工10美國教育史下業國家,轉變為高度工業化的國家。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工業強國的地位就更加確定而牢固了。
美國的農業生產得益於工業化,同樣快速進展。南北戰爭前的南方種植園主強迫黑奴耕種收割,采用奴隸主血腥榨取奴隸的經營方式。戰後解放黑人,舊的經濟剝削製度瓦解;然而取而代之的是穀物分成的租賃製度,依然是苛刻剝削黑人勞動者的,因而南方再次淪為已解放了的黑人的監獄。不過由於利用機器進行農業生產,乃形成資本主義化的農場,原有的種植園主逐漸轉化為新式的農場主,農業便逐步走上現代化的道路。西部新州由於宅地法的頒行,凡居民在那裏耕種5年之久,即可領取免費的土地,其結果是大量移民遷入,積極經營墾殖,農田遂大量增加。從1850年到1900年的50年內,全國耕種麵積由2??93億英畝,擴大為8??38億英畝;農1860年到1900年約計1400萬人。在以往,移民多來自英、德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而1880年以後則多來自東歐和南歐。他們分赴西部和其他各州,運用他們的技術和精力,特別是他們的毅力和辛勤,使農業蒸蒸日上。西部的加利福尼亞原是新州,卻後來居上,在農業方麵竟成為全國之首。在農業之中,除生產穀物、煙草等外,還利用科學方法從事農業產品的加工製造以及畜牧等,使美國在農業方麵同樣成為世界上的尖子國家。從1850年到1900年,農產品大致增加3倍,從16億美元上升為47??7億美元。從1860年到1890年,小麥從小麥總產量的23%。南方的農業發展之速是異常的。
場由144??9萬所上升為573??7萬所。與此同時,由外國遷美的移民從1??73億蒲式耳上升為5??22億蒲式耳;1900年的產量竟占全世界各國伴隨著工業和農業的飛躍,新興城市林立各地,而且城市人口迅速增長。1860年,全國8000居民以上的城市僅有141個,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增為1200個,全國的市鎮更增長為1??66萬餘個。1930年,全國一半以上人口,即56??2%,居住在市鎮。而居民之中,在11滕大春文集工場中勞動的工人數目增長頗快。從1880年到1900年,南方工人工資從7600萬美元上升為3??5億美元,說明南方工業化並未稍停。東方和北方,甚至新開辟的西方,更可測知。過去狹小而孤陋的地域性活動範圍全被突破。為著生產和交易,全國鐵路由1860年的3萬英裏增為1900年的20萬英裏,超過歐洲各國鐵路的總長度,約相當於全世界鐵路總長度的半數。橫越北美大陸的多條太平洋鐵路終年運送客貨,而鐵路網更在繁榮地區興建起來。隨之而來的電話,尤便於直接而迅速地交流信息和進行業務,縮短了人們在這片遼闊國土之上的距離。20世紀初,貝爾電話公司僅有電話機67??7萬台,僅在20年內就增為600萬台了。人們生活在工業海洋中,其聰明才智大量用於機器生產。據美國專利局的統計,在南北戰爭結束以前共曾發過6??2萬件專利證書,而從1865年到1900年上升為60萬件了。
以上所述是美國工農業生產技術飛躍前進的標誌。教育如何迎接新形勢的挑戰,頓時成為全新的和急迫的重要課題。工業教育和職業教育運動隨而興起,並激起國人,特別是資產階級企業主的重視。眾多企業家因為發展企業是仰賴學校的,對於學校的任務、辦學方向、課程、教學以及管理領導等,都提出意見,這些意見曾反映在教育實際中。茲舉其要者如次。
首先,他們指責學校不能反映現實生活和生產的需要,更不能適應和滿足這些需要。具體說,它們缺乏效益觀點,今後必須脫出重文輕實的舊傳統,注重職業培訓和工業教育。1898年美國製造商聯合會主席塞奇(TheodoreSearch)說:舊學校“緊緊不丟古典的但它們對於工商業現實需要所呈現的物質利益未予重視,就不公正了”。①別的批評者則說:“學校徒徒培養讀、寫、算的能力,難道①
和文化的學科是好的,這些學科在各種學校體製中是有其地位的,S??AlexanderRippa??EducationinaFreeSociety,P156??
12美國教育史下孩子們的雙手不正和大腦同樣需要實際鍛煉嗎?這簡直是荒誕的教育理論。”更有人批評“學校一味壓製孩子們的活動本能,仿佛孩子們都是白癡和心智呆板者”。①該聯合會於1911年刊行的《工業教育》中批判公立學校體製淪於驚人的失效。生於工業時代的孩子們已被送往死胡同中和黑暗的道路上了。因為他們對於參加工業生活缺乏真實的準備。他們甚至說:“就當前而言,送往改造隊的犯罪青年,比之在公立學校學習而未犯罪的青年,獲得了更好的機會去成為技術勞動者,並賺取優厚的工資。”②該會發言人卡德曼(ParkersCadman)曾說:“學校中教授人文學科是重要的,但是也應啟發少年理解挖掘地溝、墾殖荒地和操縱車床等項勞動同樣是重要的。”“公立學校應當做出徹底而廣泛的有係統性的理解,以爭取塞奇曾於1898年說:“我們為舉辦城市和縣的學校,曾經支付大量金錢,而這些學校都想要使學生很少接觸實際。”④10年之後,該會主席克利夫(JameW??VanCleave)則指出這些消耗教育稅款而建立的學校卻是僅僅致力於裝飾性知識的傳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該會另一個官員說:“國家支出公共教育基金,即由納稅人交納的數百萬元的巨資,去養成第一流、第二流、第三流或不入流的律師,卻未支付分文去培養工場所急需的人才。”⑤他們指斥美國教育造成巨大浪費。美國製造商聯合會工業教育4??5億美元巨款用於公立學校,而這種學校是植根於理論而非植根①
②③
④⑤
最高效益為唯一目標,並應爭取在最低限度內能達到最高效益。”③委員會主席邁爾斯(H??E??Miles)於1911年抱怨道:“美國每年將S??AlexanderRippa??EducationinaFreeSociety,P162??
S??AlexanderRippa??EducationinaFreeSociety,P162??
S??AlexanderRippa??EducationinaFreeSociety,P162??
S??AlexanderRippa??EducationinaFreeSociety,P162??
S??AlexanderRippa??EducationinaFreeSociety,P162??
13滕大春文集於實際的,是以夢想為基礎而非以現實為基礎的,是以人們對於未來的主觀臆測為基礎的。”①1912年,邁爾斯又說:“美國公立學校這宗浩繁的經費的絕大部分卻僅為半數兒童辦學之用。這些學校的“美國正以每年5億美元用於教育,卻不曾養成任何學生的任何具體的知能。”③再過6年,在製造商聯合會第二十五屆年會上,該會的財務管理員懷特(WilliamP??White)更說:“我所住的一個工業發達的市鎮,正在以100餘萬美元辦理一所中學,教育本市鎮工人子弟學習啟領職工所從事的職業。為這種學校現在開支的大量經費和為支付這些經費而製定的法律,都是絕對的浪費,雖然這些經費和法令都是適用於貧民區的。”④他博得了熱烈的掌聲。在經濟大恐慌的前夕,製造商聯合會的初等教育和就業委員會主席切尼(HowellCheney)曾指出,商業機構雇用的男女職工並未完成他們在學校應達到的最低限度的標準,甚至那些企望完成中學教育者也是工作效用很低的。1927年,切尼道:“40%的中學畢業生尚不會簡單的算術,不會在簡易計算和小數點計算中正確無誤地運用乘法、減法和除法。40%以上的學生不會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思想,或則不能正確無誤地用國語寫一篇作文。”⑤不隻是中學生如此,大學生也如此。1911年,製造商聯合會主席柯爾比(JohnKirby,Jr??)曾就坎央學院(KonyonCollege)的一些學生進行談話和研究,結論是:“在秩序良好的政府和健全的社團的最大的敵人之中,是①
②③
④⑤
每年維持費便支出5億美元,另外還將10億美元用於校舍開支。
效益是微小的,因而浪費是浩大的。”②1914年,邁爾斯的論斷是:S??AlexanderRippa??EducationinaFreeSociety,P163??
S??AlexanderRippa??EducationinaFreeSociety,P161—164??
S??AlexanderRippa??EducationinaFreeSociety,P161—164??
S??AlexanderRippa??EducationinaFreeSociety,P161—164??
S??AlexanderRippa??EducationinaFreeSociety,P161—164??
14美國教育史下一些以幻想和怪思想裝滿頭腦的男女青年,他們所追隨的是社會中一些缺乏邏輯性的和懷有不切實際的理想的領袖人物。”①他諷刺這些領袖們為不切實際的理想主義者。柯爾比等人還指摘學校教師和教科書是對此應負責任的,不應當責怪青年學生。
其次,他們呼籲振興工業教育和職業教育。波士頓市工業教育特殊視導員迪安(ArthusD??Dean)說:“在美國,對200萬從事專業的人給予特殊培養,而對3000萬從事勞動生產工作者卻不給予恰合其行業的培訓,乃是對手工勞動者的輕蔑。”②《美國商業報》(Nation??sBusiness)1914年9月號提倡道:“教育目的必須是使每個兒童都從事自保自給的準備,因而應使國家的每所學校成為準備生活的場所。”③美國議會的教育委員會於1916年警告說:“除非職業科目在公共學校課程中占有牢固地位,美國的工業和商業的地位必將與日俱增地受到傷害。”④一些商業界的領袖道:“由於職業教育的不幸失敗,大批學生修畢小學教育就被迫離開學校了,他們在學校所習得的知識很快就被遺忘了。可以說,他們對於生活需要等於沒有準備。”1913年的文獻報道:“統計數據令人吃驚地看到,美國的尷尬情況和北歐國家的優良情況,構成了鮮明對照。”⑤1914年的數據是60%—65%的初等學校學生在修畢五年級或六年級後就輟學了,除簡易的讀、寫、算之外,他們幾乎別無所知。在他們看來,學校必須工業化才能贏得社會的認可,取得教育上的成功。
正當企業家急切要求工業教育時,美國以及世界各國的教育界①
②③
④⑤
S??AlexanderRippa??EducationinaFreeSociety,P161—164??
S??AlexanderRippa??EducationinaFreeSociety,P161—164??
S??AlexanderRippa??EducationinaFreeSociety,P161—164??
S??AlexanderRippa??EducationinaFreeSociety,P161—164??
S??AlexanderRippa??EducationinaFreesociety,P161—164??
15滕大春文集也掀起同樣的浪潮。自裴斯泰洛齊和福祿培爾提倡手的活動或鍛煉以來,靜坐讀寫的教育方式得到改革,手工訓練曾成為盛極一時的號召,引起各國的反應。自德國開端,芬蘭、瑞典和俄羅斯等國都在19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掀起手工教育運動。1866年,芬蘭對於農村學校的男生強迫實施手工教育,在師範學校則對於將來充任教師的女生實施手工教育。1872年,瑞典在內思(Naas)市創設手工藝訓練學校(SloydSchool)。由於當時人口迅速集中城市,產再則,由於工場興起,許多家庭手工業蕭條,須提高家庭生產技藝以圖複興,結果是成效優良。1876年,在費城舉辦世界博覽會時,俄羅斯的學生手工作業得到麻省理工學院院長朗克爾(JohnD??Runkle)和華盛頓大學數學和機械學教授伍德沃德(Calvin生多種不良風氣和敗壞體質健康的現象,須由工藝訓練予以糾正;M??Woodward)等眾多美國教育工作者的讚賞。理由是他們正在尋求在學校中設置工業學科和進行工業訓練的方法,目的是使教育適應工業建設的形勢和為工業國家培養新型公民;而俄國第拉·渥斯cowImperialTechnicalSchool),頗給美國教育工作者以啟發。渥斯一方麵設置教學工場,按傳統辦法係統地講授數學、物理學、化學、工程學等科目,一方麵建造工場,指導學生從事藝徒式實際操作,使教學和實習相結合,理論和實際相結合。他們並不把實際操作提到第一位,而把教學放在首位,用朗克爾在報告中的話說:“他們並不希圖進行某一特定職業的培訓,因為那是不可能的;但是這種辦法是養成各種工業所共同需要的技藝方麵的因素。”①很可能這就是綜合技術教育的先驅。通過朗克爾和伍德沃德等名人的倡導,在美國教育界產生了巨大影響。
①(VictorDellaVos)於1868年在莫斯科創建的帝國工藝學校(Mos?
EllwoodP??Cubberley??PublicEducationintheUnitedStates,P463??
16美國教育史下出現了。就朗克爾而言,他於1865年創建麻省理工學院時,便著手計劃在大學中從事有係統的手工訓練,並且運用各種工具傳授有關培訓的學科。約在同時,康奈爾大學新設立的西布利學院(SibleyCollege)也曾用蒸汽機、發電機以及各種精密儀器等製品舉行展覽,這些展品和俄羅斯的學生製品同樣優美,它們所體現的也是和莫斯科帝國工藝學校同樣的教育觀念,而且以後的實踐證明:康奈爾大學的展品更切合美國大學之用。很明顯,工業革命對學校提出了新課題,各國學校不約而同地提出解決方案,是客觀規律使然。南北戰爭以後的美國工業教育遂成為重要篇章。
實際上,就19世紀後期的美國而言,類似上述的教育實驗也第三節壟斷資本的形成美國在工、農、商業飛躍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壟斷資產階級。近代史學者說,美國的資本積累和集中是飛奔向前的,是比其他國家迅速的。南北戰爭後美國的石油和交通運輸業最先產生壟斷現象。洛克菲勒家族於1870年成立的美孚石油公司到19世紀70年代末,竟擁有全國石油產量的90%。範德比爾特(CorneliusVanderbilt)、古爾德(JayGruld)、希爾(JamesJ??Hill)、摩根(JohnPierpontMorgan)、洛克菲勒(JohnDvaisonRockfelles)和哈70%。這些都是在自由競爭的原則下,大企業憑借其優勢地位侵並小企業的結果。到這時,托拉斯組織出現在各種企業生產部門。以重工業中的鋼鐵冶煉為例,1880年到1890年生產量增加1/3,但工廠數目卻減少1/3,其集中之猛誠為驚人。卡內基(Carnegie)鋼鐵公司於1892年掌握的資本高達2500萬美元,其中包括煤田、裏曼(E??H??Herriman)等六大家族於1900年控製全國鐵路的17滕大春文集煉焦爐、石灰石礦山、鐵礦和鐵路,成為全國第一個大規模的托拉斯,1875年到1900年卡內基集團獲利多達1??33億美元。其他生產部門也多類似者,因而1900年全國共成立185個大規模托拉斯,共有資金33億美元,占全國製造業投資的1/3。由於財富的聚集,少數人操有全國經濟命脈。1890年的數據是全國9%的家庭占有全國71%的財富,其餘91%的家庭僅占29%的全國財富。兩極分化而貧富懸殊,階級對峙嚴峻。
列寧在《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中曾詳敘美國在20世紀的資本瘋狂集中的經過。他說:“在1904年,產值在100萬21??618萬個的0??9%),它們有140萬工人(占工人總數550萬的25??6%),產值為56億美元(占總產值148億美元的38%)。五年26??8491萬的1??1%),有200萬工人(占工人總數660萬的列寧特別指出:“美國所有企業的全部產值,差不多有一半掌握在僅占企業總數1%的企業主手裏!而這3000個大型企業包括了258之後,在1909年,相應的數字如下:3060個企業(占企業總數美元和100萬美元以上的最大的企業有1900個(占企業總數30??5%),產值為90億美元(占總產值207億美元的43??8%)。”①個工業部門。”②按美國官方統計,1904年時占全國人口2%的大資產階級占有全部國民財富的60%。其後到20年代中期,資本壟斷就由同一企業而伸展到幾種不同企業的領域,產生了混合聯合企業,從更大範圍的經營中去掠奪為數更為浩大的超額利潤。這種貪得無厭的經濟榨取使廣大人民陷於疾苦之中。少數壟斷者對其餘居民的壓迫更是百倍的沉重、顯著和令人難以忍受。當然,直接受害者不隻美國人,美國資本主義的膨脹還導向侵略其他國家,①
②《列寧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33頁。
《列寧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33頁。
18美國教育史下造成殖民地人口的災難。這些勞苦大眾和富有資產的權勢者不同,都掙紮在饑餓線上,一遇經濟恐慌之年,工廠倒閉,便成為失業大軍;一般年月也常被迫而變為疾病、偷竊、販毒、賣淫的人,特別是愚昧或缺乏文化教養之人。在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互相敵對之下,天堂和地獄構成一幅極不協調的畫麵,馬克思曾對此做出科學的描繪。
處於接受教育的學齡兒童和青少年工人在過著悲慘的生活。他16小時,而工廠又缺乏安全和保健設施,患病率極高,體質受到嚴重摧殘。廠主雖口頭允許為童工提供基礎教育,但不履行諾言;即使有廠校或夜校等,但教師水平低劣,終日長時勞動的童工也無精力於學,因而文盲充斥。這些廉價勞動者得不到應有的待遇,身心遂都成為傷殘者。1929年,由於問題過於嚴重和工人運動的洶湧浪潮,胡佛總統不得不召開白宮兒童健康和保護會議,采取措施,增進童工和兒童福利。經調查的結果是,全國兒童約計4500萬人,其屬於健康正常者約3500萬人,屬於不健康正常者約1000萬人;在後類兒童中,600萬兒童屬於營養不良,100萬兒童屬於語言障礙,100萬兒童患心髒衰弱或心髒傷害,67??5萬兒童屬於行為有缺陷者,45萬兒童是智力障礙者,38??2萬兒童患肺結核,34??2萬兒童是無法補救的聾兒,1??8萬兒童是完全的耳聾者,30萬兒童是跛子,5萬兒童部分失明,1??4萬兒童全部失明,20萬兒童犯有罪行,們從六七歲起便到陰濕而空氣惡濁的車間,晝夜工作達14小時或50萬兒童須依靠別人才能生活。在這為數眾多的問題兒童中,雖則很多病兒是可以醫愈的,而他們之中的80%並未受人重視。眼光遠大而思想進步的教育工作者、立法者和政府官員鑒於問題重大,乃起而呼籲和著手改革。他們倡說減少病殘兒童而增加健壯兒童就是積累國家的生產能量和人民的財富資源,有了良好的下一代是勝過增修鐵路、創建工場和儲蓄存款的。克恩(Keone)說每人每年為19滕大春文集在校兒童投資五至六美元即可提高學校衛生條件,那僅僅等於每周少吸一盒香煙,或每兩周少觀看一場電影,或每月少購買兩桶汽油而已。宣傳掀起了巨大風浪。一些工場乃製定了保護童工的法律,不但限製每日工作8小時,而且改善工場生活和工作環境,並保證童工享受教育的權利。政府也設立了兒童福利保健機構和青少年犯罪教育改造機構。有的大學設立了兒童福利實驗站。聯邦政府勞工部內還於1912年添設兒童局。約在同時,各州政府教育或衛生部門設置了管理青少年衛生工作的科室,隨而中、小學也陸續添置了學校衛生保健工作人員。興起於19世紀後期的兒童研究工作到這時便更加得到了助力。
關於童工的教育問題同樣是受人重視的重大問題。由於實施強迫就學和維護童工利益,羅得島州早在1840年就製定了童工法,馬薩諸塞州於1842年繼之。其趨勢是要求在廠勞動的學齡童工應以一定的時間就學;廠主必須給予許可和支持,否則受罰;另由政府視導,以督促實行。可憾的是由於資方障阻,法令徒屬具文。發展到1924年,24個州製定了童工法,規定13歲以下兒童不得受雇,但可有例外;14個州製定了童工法,但未規定受雇兒童須出示曾受學校教育的證件;19個州製定了童工法,但未規定童工須達到的健康標準;11個州製定了童工法,但允許童工可以超時限的勞同時,一種新方案問世,那就是青年工人部分時間就學製度。1910動;9個州製定了童工法,但未禁止14歲是受雇的最低年齡。約在年,紐約州首先製定了這樣的法令,允許青工以部分時間入校學習,但僅是許可性質的而非硬性強迫的。1911年,威斯康星州製定法律,實施強迫青少年工人就學製度,凡14歲到17歲青少年必須全日入校學習,其受雇於工廠者必須進補習學校,每年上課8個月,每周上課8小時。俄亥俄州於1913年,賓夕法尼亞州於1915年,印第安納州於1916年,都製定了青工以部分時間入校學習製20美國教育史下度。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19年全國有14個州,1920年全國1922年,全國有21個州製定類似的法律,另有22個州則支持這種製度,卻無正式立法做出明確規定。除各州以立法方式解決童工和青工入學問題外,更為有助於解決問題的是人們認識到十七八歲以前是人生的最關緊要的時期,政府應在他們的最佳年齡竭力予以保護。人們更逐漸認清美國的政治生活和文化發展日趨繁榮;美國在國際間的地位扶搖直上;善盡公民職責所要求的修養水平步步提高;工、農、商等生產事業日新月異,其分工之精細和技術要求之精深,都非簡單地從勞動中獲得的經驗所能應付;如果忽視青少年工人的教育,即將損失一代人。一般學校的修業年限都在延長,而且由強迫實施初等教育而伸展為強迫實施中等教育,即由過去以12年齡。與之相應,在職青少年工人應當同樣延長部分入學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