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ܩQ山東省居民死亡水平、地理分布及其時空分析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書

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山東省居民死亡水平、地理分布及其時空分析/徐愛強,郭曉雷,張吉玉主編.—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12ISBN978-7-5331-7948-9Ⅰ.①山…Ⅱ.①徐…②郭…③張…Ⅲ.①死亡—人口調查—調查研究—山東省Ⅳ.①R195.3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5)第321005號山東省居民死亡水平、地理分布及其時空分析徐愛強郭曉雷張吉玉主編主管單位:山東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出版者: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地址:濟南市玉函路16號郵編:250002電話:(0531)82098088網址:wwwlkjcomcn電子郵件:sdkj@sdpress.com.cn發行者: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地址:濟南市玉函路16號郵編:250002電話:(0531)82098071印刷者:山東金坐標印務有限公司地址:萊蕪市贏牟西大街28號郵編:271100電話:(0634)6276023開本:787mm×1092mm1/16印張:30彩頁:4字數:610千印數:1-500版次:2015年12月第1版2015年12月第1次印刷ISBN978-7-5331-7948-9定價:75.00元主編徐愛強郭曉雷張吉玉副主編孫建東鹿子龍張高輝徐春曉郭曉尉編委付振濤楚潔董靜高叢叢陳希前言居民死亡率及其死亡原因的變化是反映人民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之一,是製定衛生政策、評價衛生工作質量和效果的科學依據,也是研究人口自然變動規律的一個重要內容。因此,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人口死亡及其原因的統計和分析工作。我國地域廣大,人口眾多,各地自然生態環境不同,人口分布不均,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存在著很大差別。動態收集與係統分析我國不同地區人口死亡原因及其變動規律,對正確製定疾病控製規劃、合理配置衛生資源、保護人民健康、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0世紀70年代初期、90年代初期、2004~2005年,在衛生部統一安排下,山東省開展過三次以癌症為重點的大型全死因回顧調查,基本摸清了當時全省城鄉居民死亡率水平及其主要死亡原因,尤其是癌症的流行規律及分布特征,但第二、三次調查均為抽樣調查,無法從縣域水平上分析不同疾病的流行特征。近年來,隨著全省經濟水平的快速發展,環境狀況、居民生活水平及營養狀況發生了實質性變化,同時帶來城鄉居民的健康行為方式和疾病模式的改變,重大疾病的負擔和危害,不僅影響國民經濟,也日益成為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因此了解當前時期不同疾病的死亡譜及其變化趨勢就顯得尤為必要。

2010年,山東省衛生廳、公安廳和民政廳聯合下發了“關於使用《居民死亡醫學證明書》《居民死亡推斷書》及加強死因統計工作的通知”,在全省範圍內以縣區為單位啟動了全人群死亡病例登記工作,山東省首次獲得了縣域水平上全死因的監測數據。

為進一步查明當前時期人群死亡現狀、死因譜及其空間分布特征,探索近40年來主要死因變化規律,我們組織相關人員對山東省2011~2013年全省所有縣(市、區)報送的人口和死亡資料進行了整理、彙總和分析,摸清了2011~2013年山東省城鄉居民死亡率水平及死因構成,闡述了20世紀70年代以來山東省人群死亡模式及主要死因死亡率變化趨勢,定量評價導致死亡率變化的影響因素(人口因素和非人口因素)的作用,並利用空間分析技術繪製了主要死因的空間分布地圖。這為今後確定山東省慢性病防控重點及進行病因學研究提供了科學依據,也可作為衛生決策者和相關領域研究者的重要參考工具。

限於編者水平,本書可能存在不少缺點和不足之處,希望各位專家和同仁在使用過程中批評指正,以便我們進一步修訂和完善。

編者目錄第一章緒言………………………………………………………………………………1一、背景……………………………………………………………………………………1二、研究目的………………………………………………………………………………1三、研究意義………………………………………………………………………………1第二章材料與方法………………………………………………………………………3一、死亡資料來源…………………………………………………………………………3二、人口資料來源…………………………………………………………………………3三、城鄉、年齡組劃分標準………………………………………………………………4四、死因分類標準…………………………………………………………………………5五、官方粗死亡率資料……………………………………………………………………6六、死亡資料整理…………………………………………………………………………6七、人口資料整理…………………………………………………………………………9八、死亡率計算和調整…………………………………………………………………11第三章人口特征及總死亡率……………………………………………………………17一、人口特征與變化……………………………………………………………………17二、總死亡狀況…………………………………………………………………………20三、三大類疾病死因……………………………………………………………………24四、小結…………………………………………………………………………………26第四章死因順位和平均死亡年齡………………………………………………………28一、死因順位及其變化趨勢……………………………………………………………28二、不同年齡人群主要死因及其年代變化趨勢………………………………………31三、平均死亡年齡和中位死亡年齡……………………………………………………39四、主要死因的去死因期望壽命………………………………………………………41五、小結…………………………………………………………………………………42—1—山東省居民死亡水平、地理分布及其時空分析第五章第一類疾病………………………………………………………………………44一、第一類疾病死亡概況………………………………………………………………44二、傳染病………………………………………………………………………………46三、呼吸道感染…………………………………………………………………………49四、產科疾病……………………………………………………………………………50五、圍生期疾病…………………………………………………………………………51六、小結…………………………………………………………………………………51第六章惡性腫瘤…………………………………………………………………………53一、總死亡概況…………………………………………………………………………53二、惡性腫瘤死亡的性別年齡分布特征………………………………………………53三、惡性腫瘤死亡的城鄉差別…………………………………………………………55四、惡性腫瘤死亡的地理分布…………………………………………………………56五、惡性腫瘤死因譜……………………………………………………………………56六、不同年代惡性腫瘤死亡水平的變化趨勢…………………………………………58七、平均死亡年齡與中位死亡年齡……………………………………………………63八、小結…………………………………………………………………………………64第七章心腦血管疾病……………………………………………………………………66一、總死亡狀況…………………………………………………………………………66二、總死亡的性別年齡特征……………………………………………………………66三、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的城鄉差別……………………………………………………68四、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的地理分布……………………………………………………69五、心腦血管疾病死因譜………………………………………………………………69六、心腦血管疾病死亡水平的時間變化趨勢…………………………………………70七、腦血管疾病…………………………………………………………………………70八、心髒病………………………………………………………………………………75九、小結…………………………………………………………………………………78第八章其他慢性病死因…………………………………………………………………80一、慢性呼吸道疾病……………………………………………………………………80二、糖尿病………………………………………………………………………………84三、消化係統疾病………………………………………………………………………86四、泌尿生殖係統疾病…………………………………………………………………90五、小結…………………………………………………………………………………94—2—目錄第九章傷害………………………………………………………………………………95一、總死亡現狀…………………………………………………………………………95二、傷害死亡的性別年齡特征…………………………………………………………95三、傷害死亡的城鄉差別………………………………………………………………96四、傷害死亡的地理分布………………………………………………………………97五、傷害死因譜…………………………………………………………………………97六、傷害死亡水平的時間變化趨勢……………………………………………………99七、主要傷害死亡特征…………………………………………………………………100八、小結…………………………………………………………………………………106附錄1附表………………………………………………………………………………108附錄2附圖………………………………………………………………………………471—3—第一章緒言一、背景居民死亡率及其死亡原因的變化是反映居民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之一,是製定衛生政策、評價衛生工作質量和效果的科學依據,也是研究人口自然變動規律的一個重要內容。因此,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人口死亡及其原因的統計和分析工作。我國地域廣大,人口眾多,各地自然生態環境不同,人口分布不均,社會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存在著很大差別。動態收集與係統分析我國不同地區人口死亡原因及其變動規律,對正確製定疾病控製規劃、合理配置衛生資源、保護人民健康、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衛生部統一安排下,山東省開展過三次(1970~1974年,1990~1992年,2004~2005年)以癌症為重點的全死因回顧調查,基本摸清了不同階段全省城鄉居民死亡水平及其主要死亡原因,尤其是癌症的流行規律及分布特征。調查結果表明,山東省城鄉地區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簡稱“慢性病”)死亡呈快速增長趨勢,成為威脅我省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

近些年來,隨著全省經濟水平的快速發展,環境狀況、居民生活水平及營養狀況發生了實質性變化,同時帶來城鄉居民的健康行為方式和疾病模式的改變。重大疾病的負擔和危害,不僅影響國民經濟,也日益成為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為進一步查明當前時期我省人群死亡現狀、分布和死因譜,了解近40年來我省居民死亡率及其死亡原因的時空變化趨勢,探索其規律,為今後疾病預防控製提供科學依據,山東省疾病預防控製中心組織相關人員對2011~2013年全省所有縣(市、區)報送的人口和死亡資料進行了整理、彙總、分析。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為:摸清2011~2013年山東省城鄉、不同類型地區居民死亡率、死因構成及地理分布;分析20世紀70年代以來山東省人群死亡模式及主要死因死亡率水平變化趨勢,定量評價導致死亡率變化影響因素的作用。

三、研究意義通過對死亡模式和死亡率水平進行描述,可以闡明嚴重影響山東省人群健康的重點—1—書

山東省居民死亡水平、地理分布及其時空分析疾病,從而對確定衛生領域優先問題和調整疾病控製策略提供科學證據。2011~2013年調查結果表明,山東省人群88%的死亡是由以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和慢性呼吸道疾病為主的慢性病所導致,因此,慢性病應該成為今後疾病預防與控製工作的重點,針對主要慢性病的有效控製可顯著降低人群的死亡率水平。過去以傳染性疾病為重點的疾病控製策略應該調整到慢性病上來,特別是惡性腫瘤和心腦血管疾病等主要慢性病。

分析人群死亡模式、死亡率水平的變化趨勢,除了可以反映人群健康水平的變化規律和確定重點疾病,還可對疾病病因學研究和疾病控製措施的評價具有重要意義。研究表明,20世紀70年代以來山東省人群的總死亡模式發生了顯著變化,包括傳染病在內的第一類疾病死亡率大幅下降,而慢性病和傷害的死亡率卻呈上升趨勢,說明山東省傳染病、母嬰產科疾病和營養性疾病的控製已經取得顯著成就。針對某些死亡率迅速升高的重點疾病,如肺癌、肝癌等上消化道腫瘤及道路交通傷害等,在地理分布的基礎上,應進一步開展危險因素和預防措施的研究。

—2—第二章材料與方法一、死亡資料來源(一)2011~2013年死亡資料2011~2013年各縣(市、區)報告的死亡個案資料來源於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信息係統人口死亡登記管理信息係統,統計變量包括縣(市、區)、城鄉、性別、年齡和死因類別等變量,本次死因報告是基於戶籍人口的死亡報告,非戶籍人口的死亡數據未納入分析。

(二)曆史死亡資料本研究應用的1970~1974年、1990~1992年、2004~2005年山東省死亡資料來源於山東省疾病預防控製中心保存的《山東省惡性腫瘤及非癌亡的調查研究》《山東省居民死因構成、變化趨勢及疾病負擔》和山東省醫學科學院保存的《山東省居民死因死亡水平、構成譜和變化趨勢》。三次調查的代表性都經過充分論證,能夠代表全省水平,調查均在嚴格質量控製下進行,調查漏報率都控製在5%以下,資料真實可信。

山東省首次大型死因回顧調查開展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調查範圍涵蓋全省122個縣(市、區),其中全部調查的縣(市、區)18個,抽查1/5公社的縣(市、區)79個,調查1/5大隊的縣(市、區)25個。調查內容為調查地區1970~1974年的所有死亡和人口情況等,5年共調查死亡710267例,其中因惡性腫瘤死亡85922例。

山東省第二次大型死因回顧調查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山東省1985~1989年十分之一人口死因抽樣調查,第二部分為山東省1990~1992年死因調查。1990~1992年死因調查涵蓋全省24個縣(市、區),調查人口占全省同期人口的7%,調查死亡人數100575人。

山東省第三次大型死因回顧調查開始於2006年,調查範圍涵蓋17個縣(市、區),其中10個為衛生部確定的調查點,7個為我省補充的調查點,這些調查點基本能夠反映全省的死因及腫瘤的分布情況。全部調查人口1091萬,約占山東省同期總人口的12%,共調查死亡141985人,因惡性腫瘤死亡36880人,占全部死因的25.97%。

二、人口資料來源人口資料與死亡資料不完全對應。由於人口資料統計的滯後性,本研究開始時無法獲得2013年的官方人口數據,因此使用2010~2012年三年的合計人口作為2011~2013—3—山東省居民死亡水平、地理分布及其時空分析年三年合計人口的估計。統計所需人口資料為分縣(市、區)、城鄉、性別和年齡的詳細人口資料。2010~2012年三年的人口資料,來自統計年鑒和公安戶籍資料。

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全省分縣(市、區)分性別、年齡組(19個年齡組)的人口數。

普查人口資料與戶籍人口資料在數量上和年齡結構上存在相當程度的差別,而死亡資料是基於戶籍人口收集的,因此無法直接使用普查資料用於死因統計。

以2010年戶籍人口為例,全省2010年人口普查總人口(9579.3萬)多出戶籍人口(9442.3萬)137萬,可能與外省人口的流入有關。對於地市駐地的區(大中城市)普查人口是戶籍人口的1.22倍;其他市轄區為1.09倍;31個縣級市的合計普查人口基本等於合計戶籍人口;而60個縣的合計普查人口小於合計戶籍人口(普查/戶籍比例=0.93)。

由圖2-1可見,中西部地區的普查人口多小於戶籍人口,提示人口外流;而東部和北部地區的普查人口通常大於戶籍人口,提示人口內流。地級市駐地的普查人口大多高於戶籍人口,有的甚至高達60%以上。

圖2-12010年全省分縣(市、區)普查人口與戶籍人口比值分布由於戶籍人口沒有詳細的年齡劃分,因此我們使用人口普查資料(常住人口)加上戶籍人口的大年齡段資料進行估計。

三、城鄉、年齡組劃分標準(一)城鄉劃分標準城鄉基於鄉鎮(街道)進行劃分,與當前的國家統計局統計口徑基本一致。國家統計—4—第二章材料與方法局劃分標準見《關於統計上劃分城鄉的暫行規定》(國統字〔2006〕60號)第五條至第七條。

第五條:城區是指在市轄區和不設區的市中,經本規定劃定的區域。城區包括:(1)街道辦事處所轄的居民委員會地域;(2)城市公共設施、居住設施等連接到的其他居民委員會地域和村民委員會地域。

第六條:鎮區是指在城區以外的鎮和其他區域中,經本規定劃定的區域。鎮區包括:(1)鎮所轄的居民委員會地域;(2)鎮的公共設施、居住設施等連接到的村民委員會地域;(3)常住人口在3000人以上獨立的工礦區、開發區、科研單位、大專院校、農場、林場等特殊區域。

第七條:鄉村是指本規定劃定的城鎮以外的其他區域。

至2013年12月31日,街道人口劃為城區,鄉鎮劃歸鄉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各省各地統計區劃及代碼:http://www.stats.gov.cn/zjtj/tjbz/tjyqhdmhcxhfdm/2012/37.html)。

個別縣城駐地所在鎮,例如汶上縣汶上鎮,也劃歸為城區。

本報告中,城區人口簡稱為城市人口,鄉鎮人口簡稱為農村人口。

(二)年齡組劃分標準分為19個年齡組,包括0~歲、1~4歲、5~9歲、10~14歲、15~19歲、20~24歲、25~29歲、30~34歲、35~39歲、40~44歲、45~49歲、50~54歲、55~59歲、60~64歲、65~69歲、70~74歲、75~79歲、80~84歲、85歲及以上。

四、死因分類標準按照《疾病和有關健康問題的國際統計分類第十版》(ICD-10)將各種疾病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疾病:感染性疾病和母嬰性疾病,包括傳染病(A00~A99,B00~B99)、上呼吸道疾病(J00~J06)、流感(J09~J11)、肺炎(J12~J18)、其他急性下呼吸道感染(J20~J22)、產科疾病(O00~O99)和圍產期疾病(P00~P96)。

第二類疾病: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簡稱慢性病),包括腫瘤(C00~C97、D00~D48)、內分泌、營養和代謝性疾病(E00~E90)、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D50~D89)、精神疾病(F00~F99)、神經係統疾病(G00~G99)、循環係統疾病(I00~I99)、慢性呼吸係統疾病(J30~J99)、消化係統疾病(K00~K93)、泌尿和生殖係統疾病(N00~N99)、眼及其附器、耳及其乳突的疾病(H00~H59、H60~H95)、皮膚、肌肉及結締組織疾病(L00~L99、M00~M99)和先天異常(Q00~Q99)。

第三類疾病:損傷與中毒(S00~S99、T00~T98、V01~V99、W00~W99、X00~X99、Y00~Y98),外部原因編碼為(V01~V99、W00~W99、X00~X99、Y00~Y98)。

診斷不明疾病(R00~R99除外R95、Z00~Z99)不列入上述類別分析。

—5—山東省居民死亡水平、地理分布及其時空分析惡性腫瘤具體分類標準見附表1-1。

五、官方粗死亡率資料為對報告死亡率進行矯正,我們收集和彙總了各縣(市、區)2010~2012年期間的粗死亡率資料(來源於各級統計年鑒)和2010~2012年人口變動資料,其中含有人口數和死亡數,可以計算分鄉鎮(街道)的粗死亡率。

我們以收集的2010~2012年人口變動資料為基礎,彙總計算出各縣(市、區)分城鄉的粗死亡率,同時與各級年鑒資料進行交叉核對。

在彙總2010~2012年平均死亡率時,由於過高或過低的粗死亡率,或不同資料來源差距大,個別縣(市、區)剔除了個別年份,結果見附表1-2。

棗莊市僅使用2011~2012年資料,因為2010年資料地市級年鑒和省級年鑒差別很大。

臨沂蘭山區使用2010年和2012年資料(舍去2011年資料,粗死亡率<2/1000人口)。

菏澤東明縣使用2010年和2012年資料(舍去2011年資料,粗死亡率26.4/1000人口)。

六、死亡資料整理(一)死亡資料初步整理本報告在進行死因分析前,對重複數據和邏輯錯誤進行了清理。

1.首先進行查重,分為兩步,第一步基於身份證查重,第二步基於姓名查重,對重複的數據進行刪除。

2.再進行邏輯查錯,邏輯錯誤包括:(1)年齡小於0或大於120歲或缺失。

(2)年齡與根本死因矛盾:年齡<15歲患惡性腫瘤(不含白血病)、精神障礙、慢性風濕性心髒病、高血壓性心髒病、缺血性心髒病、妊娠、分娩和產褥期疾病、消化性潰瘍、肝硬化、腦血管病、糖尿病(2型)、呼吸道結核;年齡<20歲患性傳播疾病;5歲以下自殺;1歲以上患圍生期疾病;10~60歲之外患產科疾病;年齡<20歲根本死因為血吸蟲病;年齡<30歲根本死因為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年齡<50歲根本死因為前列腺增生;年齡>60歲根本死因為先天性心髒病或其他先天畸形等。

—6—第二章材料與方法(3)男患女病及女患男病:性別為男性同時根本死因為妊娠、分娩等有關疾病;性別為女性同時根本死因為前列腺增生。

對查出的存在邏輯錯誤的個案進行刪除,數據清理後的死亡記錄為1682048(3年分別為496211、576904、608933)。

(二)數據排除部分縣(市、區)僅使用2012~2013年數據,因為2011年數據極不完整,包括東營東營區、東營河口區、東營墾利縣、東營利津縣、濟寧市中區、濟寧微山縣、日照五蓮縣、日照莒縣、菏澤牡丹區、菏澤曹縣、菏澤成武縣、菏澤鄄城縣;菏澤東明縣僅使用2013年數據,這些縣(市、區)的人口數據也相應減小,這一過程剔除死亡數據15018例死亡,剩餘1667030,用於下一步的整理,結果見表2-1。

表2-1未納入分析的縣(市、區)死亡結果一覽表縣(市、區)年份報告死亡數(人)官方死亡數(人)報告率(%)東營東營區2011643195732.9東營河口區2011279118723.5東營墾利縣2011392149026.3東營利津縣2011714188138.0濟寧市中區20111594217473.3濟寧微山縣20111583436336.3日照五蓮縣201111643342.7日照莒縣201133071904.6菏澤牡丹區201148143048015.8菏澤曹縣20111559265765.9菏澤成武縣201120642984.8菏澤鄄城縣201161481417.5菏澤東明縣2011271214101.3菏澤東明縣20121903753825.2(三)惡性腫瘤編碼問題預分析顯示,全部惡性腫瘤中有36205例(9.3%)編碼為“繼發癌症”(ICD-10編碼:C78~C79),而且不同地區間的比例差別很大,最高的地區達46%,結果見表2-2,如不對此進行調整,勢必會嚴重影響各種惡性腫瘤死亡率的地區間比較。對資料的檢查發現,此類編碼主要是由於根本死因判斷失誤導致的,因此通過審查原始的死因鏈信息和重新進行根本死因判定可糾正這一問題。

—7—山東省居民死亡水平、地理分布及其時空分析表2-217市死亡個案繼發性腫瘤編碼數量(例)地區總死亡數癌症死亡數繼發性癌症死亡數死亡數占全死因構成(%)占癌症構成(%)濟南市1165792826617381.496.15青島市1550384346018091.174.16淄博市798462047118052.268.82棗莊市62065143407431.205.18東營市2312070561180.511.67煙台市148156390427530.511.93濰坊市1688854310812940.773.00濟寧市1280922519431472.4612.49泰安市113458315321380.120.44威海市536531367615252.8411.15日照市3005173212530.843.46萊蕪市2426966943641.505.44臨沂市1905013931753852.8313.70德州市988861643275567.6445.98聊城市1017261770235703.5120.17濱州市634621480617662.7811.93菏澤市1092432103742413.8820.16山東省1667030389454362052.179.30通過對原始報告數據的死因鏈信息進行審查和重新判斷根本死因後,絕大多數案例(n=29881,83%)都能確定某種原發癌症作為根本死因,而極少數(n=4)判斷為“自殺”(根本死因判斷失誤)。對於無法根據死因鏈信息進行重新編碼者,使用原有編碼(繼發癌症),處理後繼發癌症(n=6324)占全部死亡的0.38%,占全部癌症死亡的1.62%(表2-3)。

表2-3繼發性腫瘤編碼調整前後的分布情況(例)ICD編碼ICD病名處理前處理後C78呼吸和消化器官的繼發性惡性腫瘤133132C78.0肺繼發性惡性腫瘤186783232C78.1縱隔繼發性惡性腫瘤15753C78.2胸膜繼發性惡性腫瘤6531C78.3其他和未特指呼吸器官的繼發性惡性腫瘤16455—8—第二章材料與方法(續表)ICD編碼ICD病名處理前處理後C78.4小腸繼發性惡性腫瘤32753C78.5大腸和直腸繼發性惡性腫瘤1489189C78.6腹膜後和腹膜繼發性惡性腫瘤10472C78.7肝繼發性惡性腫瘤100851390C78.8其他和未特指消化器官的繼發性惡性腫瘤764128C79其他部位的繼發性惡性腫瘤11C79.0腎和腎盂繼發性惡性腫瘤21962C79.1膀胱和其他及未特指泌尿器官的繼發性惡性腫瘤57181C79.2皮膚繼發性惡性腫瘤428C79.3腦和腦膜繼發性惡性腫瘤1644332C79.4神經係統其他和未特指部位的繼發性惡性腫瘤2711C79.5骨和骨髓繼發性惡性腫瘤1073339C79.6卵巢繼發性惡性腫瘤28054C79.7腎上腺繼發性惡性腫瘤10831C79.8其他特指部位的繼發性惡性腫瘤27470合計362056324(四)剔出無效編碼進一步剔除無有效ICD-10編碼(n=4)和無法區分縣(市、區)的死亡(n=835,包括編碼為“370699”的429例死亡),最終1666191例死亡記錄納入分析。

七、人口資料整理如前所述,對於每個縣(市、區),本次分析需要分城鄉和分性別年齡的人口資料。可利用的資料包括人口普查資料(僅2010年,分性別年齡,但不分城鄉)和戶籍人口資料(分鄉鎮或街道、分性別和分大年齡段,即18歲以下、18~34歲、35~59歲和60歲及以上四個年齡段)。因此需要對這兩項資料進行整合,以估計與死亡數據相對應的戶籍人口資料。人口估計包括以下三個步驟。

(一)估計2010~2012年普查人口年齡結構因人口自然變化(出生和死亡)和流動(遷入遷出),人口的年齡結構每年會出現變化。我們以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為模板,考慮到人口的自然變化,估計2011年和2012年的人口結構。

這一估計過程需要分年齡段的死亡率和總出生率,我們使用2010~2012年山東省死因監測點死亡率[分市轄區和縣(市)兩類]進行估計,該估計不考慮遷入遷出的影響。

—9—山東省居民死亡水平、地理分布及其時空分析如估計某縣的2011年人口,如表2-4所示,假設該縣的年齡別死亡率與山東省死因監測點縣(市)平均死亡率相同,同時使用與2010年相同的出生率,然後考慮到人口年齡的自然增長,估計出下一年度的各個年齡組的人口。

表2-4山東省死因監測點分年齡組平均死亡率(/10萬)年齡組城市農村合計(歲)合計男性女性合計男性女性合計男性女性0~440.48520.78352.74548.00577.33515.73522.99564.21477.721~31.9538.6224.6645.0751.0738.3841.9848.1635.125~16.2715.1917.4725.2232.3417.3123.2728.6017.3510~20.2127.4512.2823.4229.2317.0322.6028.7715.8115~27.3536.3618.2127.7638.7515.9627.6738.2316.4820~45.3963.5927.3756.3781.3730.1154.0077.6229.5125~34.8444.6624.9156.0575.1636.4550.4667.1633.3930~41.4657.0126.3168.0790.1945.3260.9781.5140.1535~76.69101.6352.0899.80138.3359.7993.90129.1357.7840~138.77187.9589.17178.78244.55111.14169.39231.37105.9445~244.87332.64153.50275.49367.84180.89268.25359.46174.4550~363.35522.06199.14410.47547.06268.47398.69540.82251.1155~648.77895.71399.13694.04919.97458.62683.84914.57445.0660~950.831266.07636.821073.181396.83742.761047.081369.21719.9565~1357.261780.25954.441584.852046.261121.891534.141988.191083.8270~2403.023090.491788.972743.023473.942040.622664.463387.901980.8975~4591.195846.243570.995126.166290.984126.145004.786192.373997.7480~8362.9010112.287093.359100.2810935.557757.588929.8110745.917603.6385~16394.7818258.3015330.8417488.3319402.4016390.5717228.9819131.6616138.92合計598.88682.99514.70701.48791.70608.61677.00766.04585.96通過這一過程,對於每個縣(市、區)的每個性別,我們就獲得了2010~2012年總人口的分年齡人口結構。但該年齡結構為普查人口的結構,還需要調整到戶籍人口。

(二)確定分城鄉和性別的人口總數根據2013年下半年各縣(市、區)報告的2010~2012年人口資料(公安戶籍資料),對鄉鎮(街道)進行彙總,得出全縣(市、區)分城鄉和性別的人口總數。

(三)估計初步年齡結構利用獲得的全縣(市、區)分城鄉和性別的人口總數,加上估算的年齡構成,得到分城鄉、性別和年齡的初步人口資料。這些資料中,分城鄉和分性別的人口總數是與戶籍人—10—第二章材料與方法口一致的,但年齡結構不是戶籍人口的年齡結構,而且城市人口和戶籍人口擁有相同的年齡結構(均為普查年齡結構)。

(四)年齡結構調整根據2013年下半年各縣(市、區)報告的2010~2012年人口資料(公安戶籍資料),彙總出城市和農村人口的大年齡段人口結構,計算2010年各縣(市、區)普查年齡結構的大年齡段人口結構,根據這兩個結構之間的比例,對年齡結構進行調整,最終獲得分城鄉、性別和年齡(19個年齡組)的人口資料。最終結果中人口總數和城鄉、性別和大年齡段分布都與戶籍人口資料一致,大年齡段中的小年齡段結構是根據普查人口的估計。

八、死亡率計算和調整(一)死亡率和年齡調整死亡率1.粗死亡率:反映人口死亡情況最基本的指標,指某年內全部死亡人數與同期平均人口數之比。

某年某地區全部死亡人數粗死亡率=同年該地平均人口數×1000002.死因別死亡率:某時期內死於某種特定死因的死亡人數與同期平均人口數之比。

某年某地區某種死因死亡人數死因別死亡率=同年該地平均人口數×1000003.年齡別死亡率:某一年齡組死亡人數與這個年齡組的平均人口數之比。

某年某地區某年齡組死亡人數年齡別死亡率=同年該地該年齡組平均人口數×1000004.年齡調整死亡率:也稱標化死亡率,由於多數疾病死亡率在各年齡組間差距較大,對不同地區或不同時期人群死亡水平進行比較時,僅使用粗死亡率顯然不合適。為消除年齡構成不同對死亡率所產生的影響,需要計算年齡調整死亡率。本文利用1964年和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和2000年世界人口構成計算調整死亡率。表2-5列出了中國1964年、2000年和世界2000年標準人口數據。

∑×年齡調整死亡率=(標準人口年齡構成年齡別死亡率)∑標準人口年齡構成表2-5中國1964年、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和世界2000年標準人口數據年齡組(歲)中國1964年中國2000年2000年世界標準人口0~284838271379379988001~71658129551845755~9417743490152587870010~86351645125396633860015~62115488103031165850020~50820751945731748200—11—山東省居民死亡水平、地理分布及其時空分析(續表)年齡組(歲)中國1964年中國2000年2000年世界標準人口25~50395408117602265790030~46706090127314298760035~41169912109147295720040~3564521581242945660045~3085283685521045600050~2650538263304200540055~2256824746370375460060~1767145441703848370065~1163511634780460300070~737824925574149220075~375736615928330150080~1439185798915890085~3734184001925600(二)漏報調整粗死亡率資料是公安部門人口統計報告的部分內容,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居民死亡後城市在葬前、農村在一個月以內到戶籍所在地公安部門辦理戶口注銷手續。因此公安機關能夠掌握戶籍人口中粗死亡率,這也是曆年各級統計年鑒的必要內容。

理論上講,死因登記中的死亡案例是所有死亡(戶籍死亡)中的一個子集,即總是存在一定程度的漏報。死亡報告受到各地公共衛生係統建設、人員工作水平和其他地區性因素的影響,死亡漏報水平很可能存在較大的地區間差異,因此會降低死亡率地區間比較的可比性。

近期的漏報調查顯示,不同地區間,以及各縣(市、區)的城鄉之間,死亡漏報率差別很大,因此,報告死亡率無法進行地區間和城鄉之間的直接比較,為便於對疾病別死亡率進行地區間和城鄉之間進行有意義的比較,我們需要對報告死亡率進行矯正。調查也發現,實際死亡數與統計機關發布的同期戶籍死亡數,也就是公安機關的銷戶死亡數基本一致,說明死因監測係統的報告死亡數與同期統計機關數據的差距基本反映了漏報程度。另外,漏報調查資料也顯示,漏報死亡案例在年齡和性別結構和死因構成上與報告死亡相似,說明漏報很可能是隨機的,也就是說較低水平的漏報一般不會影響總死亡的人口統計學特征和死因分布,但會影響死亡率的地區間和不同時代之間的比較。以上資料表明:①報告死亡率與官方死亡率之間的差異基本反映了漏報水平;②漏報基本不影響死因結構和人口統計學特征的分布。因此,我們可以利用官方數據對報告死亡率進行調整。

對於每個縣(市、區)的每個城鄉部分(城市或鄉村),分別計算出報告的粗死亡率,然後與官方死亡率(附表1-2)進行比較,計算出一個漏報權重=官方死亡率/報告死亡率—12—第二章材料與方法(附表1-3),然後將這一權重附加到每個報告的死亡案例上。例如對於1.2的權重,意味著每名報告死亡實際代表著1.2例死亡,這樣一來就消除了潛在漏報對死亡率的影響,但維持了真實報告的死因結構和性別年齡結構。

總體上,全省總的漏報權重為1.266,說明實際死亡數超出報告死亡數27%。但該比例在不同縣(市、區)間差別很大,從最低的0.83到2.41不等,而且存在明顯的城鄉差異,這也提示了本次調整的必要性。個別區存在報告數高於應報告數的現象,主要是濟南曆下區和青島市北區,其原因為人口資料和死亡資料的不對應性所致。

個別縣(市、區)的報告數量無明顯原因地高於官方數據,例如泰安市泰山區,武城縣,冠縣,提示官方數據可能有誤,因此沒有進行調整。

(三)個別縣(市、區)調整如前所述,由於個別縣(市、區)沒有使用全部2011~2013年的資料,這為全省和分市統計帶來了問題。我們在計算全省和分市的死亡率時,將這些縣(市、區)的死亡數和人口數同時進行膨脹處理,擴大至三年水平,以消除這一不一致對彙總統計的影響。這一調整不會影響分縣(市、區)的統計。

(四)不明部位惡性腫瘤調整所有惡性腫瘤死亡中(n=389230),8729例(2.24%)為部位不明的惡性腫瘤,其中絕大多數(72%,n=6324)編碼為繼發癌症(ICD-10:C78~C79)。考慮其主要原因是死因編碼知識不充分和死因信息收集不全所致。該比例在不同地區差別較大(表2-6)。

表2-6山東省17市部位不明的惡性腫瘤死亡情況(例)市部位不明腫瘤死亡數腫瘤死亡數構成(%)濟南市533282531.89青島市2215434605.10淄博市368204661.80棗莊市223143331.56東營市6670550.94煙台市266388970.68濰坊市426431010.99濟寧市808251933.21泰安市176315300.56威海市677136684.95日照市4773150.64萊蕪市12166921.81臨沂市732393111.86—13—山東省居民死亡水平、地理分布及其時空分析(續表)市部位不明腫瘤死亡數腫瘤死亡數構成(%)德州市910164295.54聊城市416176952.35濱州市218148011.47菏澤市527210312.51山東省87293892302.24在縣(市、區)水平上(n=142),54個縣區(38%)低於1%,37個(26%)為1%~199%,30個(21%)為2%~4.99%;21個(15%)為5%或更高。9個縣區超過10%,其國標代碼分別為370205(12.4%)、370281(18.9%)、370404(100%)、370811(144%)、370828(149%)、371002(10.2%)、371424(10.1%)、371425(11.2%)和371482(10.0%)。

這些部位不明癌症都擁有原發癌症,造成這些編碼的原因主要是死因信息不全導致的。因此,部位不明癌症報告比例的地區間差異勢必會削弱惡性腫瘤死亡率的地區間可比性,說明了對這些資料進行調整的必要性。

假設部位不明癌症的原發癌症的分布與報告癌症的分布一致,例如報告資料顯示約30%的惡性腫瘤死亡為肺癌死亡,那麼就可以假設部位不明癌症中的30%為肺癌。

部位不明癌症的性別分布與全部腫瘤基本相同,年齡結構也非常接近(圖2-2),但15歲以下的年齡組中沒有。因此,在調整時僅對15歲及以上的年齡組的報告數進行調整。

圖2-2全部惡性腫瘤與部位不明惡性腫瘤的分年齡分布對於每個縣(市、區),計算15歲及以上年齡組中的所有癌症死亡數和部位不明癌症死亡數,根據這兩個數字計算一個權重。權重=全部癌症死亡數/(全部癌症死亡數—部—14—第二章材料與方法位不明死亡數)。然後將部位明確的癌症死亡都乘以這個權重,而編碼為部位不明的死亡乘以0權重。這樣一來,調整後的各癌症死亡數略有增加,但部位不明癌症不再出現在最終的惡性腫瘤死亡率中(表2-7)。

表2-7山東省惡性腫瘤調整前後的死亡數(例)惡性腫瘤分類原始死亡數調整後死亡數平均權重其他惡性腫瘤175618111.03唇、口腔和咽惡性腫瘤347435631.03乳腺癌239024461.02子宮體癌376538591.02卵巢癌245225171.03前列腺癌229023491.03膀胱癌422543261.02淋巴瘤與多發性骨髓瘤649866621.03白血病868388781.02骨惡性腫瘤383239131.02腦惡性腫瘤831184911.02喉惡性腫瘤197120151.02食管癌34221348991.02其他消化係統640565831.03其他生殖係統4484591.02腎及其他泌尿係統237824401.03其他中樞神經係統1821871.03其他腺體125512851.02部位不明或繼發872900.00胃癌62589639511.02結直腸癌18709191931.03肝癌63915654241.02胰腺癌895391831.03肺癌1213781241401.02肺癌136013941.03乳腺癌906192631.02惡性腫瘤合計3892303892301.00—15—山東省居民死亡水平、地理分布及其時空分析(五)繪圖工具采用ArcCis9.3軟件對各類地圖進行可視化分析,使用GeoDa軟件和Satscan進行空間自相關和空間掃描分析。各類腫瘤分布地圖按照腫瘤死亡率(或調整死亡率)的第5、25、50、75、95百分位數分六級進行描述。

(六)地圖界值劃分標準分縣(市、區)地圖界限以百分位數為依據,即以某一疾病數據的P5、P25、P50、P75、P95將整個數據劃分為六部分。圖例中每一段所展示的數據範圍隻包含一位小數,最小值向下取整,最大值向上取整,其餘界限值采取取整隻保留一位小數的原則,不包含下限值,包含上限值,分市地圖界值分為四部分,界值包含數據規則同上。例如,某一界值範圍為0.2~0.4,如果某一地區癌症死亡率為0.21,則屬於上一劃分區段,如果為0.46,則屬於該劃分區段。

—16—第三章人口特征及總死亡率一、人口特征與變化(一)人口特征2011~2013年山東省死因監測係統覆蓋人口286698721人,其中男性145664086人(50.81%),女性141034635人(49.19%),男女性別比1.03;城市人口98061805人(34.20%),農村人口188636916人(65.80%)。城市人口男女性別比為1.02,低於農村(1.04)。城市與農村地區分性別年齡組人口數見表3-1。

監測人口0~14歲兒童人口所占比例為15.33%,15~64歲成年人口為74.04%,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10.63%,老年人口比例遠超過人口老齡化標準(7%)。人口的負擔兒童係數為20.71%,負擔老年係數為14.35%,總負擔係數為35.06%。與2000年全省人口普查數據相比,老年人口比例繼續上升(2000年老年人口比例為8.12%),負擔兒童係數大幅下降(2000年為29.32%),而負擔老年係數上升(2000年為11.4%),總負擔係數有所下降(2000年為40.7%)。

表3-12011~2013年山東省死因監測係統分性別分年齡組人口數和男女性別比年齡組城市地區農村地區(歲)男性女性合計性別比男性女性合計性別比0~5086294309199395481.18105797086327819212481.231~2248656186671841153741.204725366370472684300921.285~2582826223457048173961.165413164447503798882011.2110~2441267215505345963201.134991413425789192493041.1715~2673797238525250590491.125316999443659297535911.2020~4902262478774596900071.0291585268922983180815091.0325~3765596378620175517970.9971640557072625142366801.0130~3362199332757166897701.0164047516245108126498591.0335~4192531407977782723081.0371187306907197140259271.0340~4756472465476994112411.0291012568942250180435061.02—17—山東省居民死亡水平、地理分布及其時空分析(續表)年齡組城市地區農村地區(歲)男性女性合計性別比男性女性合計性別比45~4319512428661186061231.0179238188100205160240230.9850~3383388329966566830531.0360963185956498120528161.0255~3458475345251169109861.0065663966404280129706761.0360~2459870252029449801640.9853217885258043105798311.0165~1630595169004933206440.963541681350870270503831.0170~1247964132408425720480.942666289271262353789120.9875~901538107610719776450.841961079229872742598060.8580~48644268311911695610.711049913147946725293800.7185~2420774566946987710.5352047899069415111720.53合計4956409648497709980618051.0296099990925369261886369161.04(二)山東省不同年代人口變化趨勢20世紀70年代以來,山東省人口的年齡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不同年代的調查人口性別年齡結構圖(圖3-1)顯示,人口金字塔從20世紀70年代典型的三角形,發展成為現在的兩頭細中間粗的紡錘形。0~14歲兒童所占構成大幅下降,從70年代的33.24%下降到2011~2013年的15.33%;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明顯上升,從70年代的630%上升到10.63%;15~64歲勞動力人口比例也有所上升,70年代為60.43%,2011~2013年為74.04%(圖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