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昇驗方
劉東昇(1904—1974年),別名椿庭,男,河北省吳橋縣人,專事中醫兒科臨床30餘年,頗負盛名,著有《兒科臨床初探》一書,多為臨床經驗之談。1964年劉老開始帶徒弟,曾整理出《兒科臨床手冊》,深受各兄弟醫院歡迎。
《濟南中醫藥誌》中還記載有:據1946年4月濟南市中醫登記:劉東昇,男,41歲,在公祥街10號開業應診。1947年濟南市中醫師公會會員名冊:劉東昇,會員,42歲,籍貫河北,學曆儒學,簡曆行醫11年。濟南市醫務界於1949年冬成立了醫務進修學校,1951年中醫學部畢業,其中(1、2班)有劉東昇,男,46歲。1951年3月20日濟南市中醫學會改選,劉東昇為第二屆委員會候補委員。1952年11月劉東昇任濟南市三區聯合診所副所長。1957年8月16日濟南市中醫醫院成立,劉東昇任兒科主任。1961年山東省衛生廳公布的濟南市名中醫有23位,其中有劉東昇。1962年4月劉東昇為濟南市中醫學會第六屆委員會委員,兒科分會主任委員。
1964年劉東昇著有《劉東昇驗方》一書,內容如下。
1.麻疹
發疹期
【症狀】發熱無汗,頭痛麵赤,羞明目淚汪汪,流涕咳嗽噴嚏,煩躁不安,氣促,在口頰內部近臼齒處,多出現如針尖大小白色小點數枚,周圍紅暈,名曰滑氏麻疹黏膜斑。脈搏多數,指紋紫,舌質紅,苔白薄。
【病因病機】疹毒鬱遏於肺,風寒怫鬱肌表,毒邪不得外透。
【治法】辛涼透表。
【處方】金銀花6g,連翹6g,浮萍草6g,蟬蛻6g,炒牛蒡子3g,桔梗6g,浙貝母6g,蘆根9g,甘草3g。
加減:大便溏薄者加升麻3g,葛根6g。
【方歌】發疹期有發疹方,銀花連翹牛桔囊,浙貝蟬蛻萍蘆草,便溏升麻葛根良。
透疹期
【症狀】疹已出齊,但高熱不退,頭痛自汗,咳嗽氣急,精神不振,脈數,指紋青紫,舌質絳,苔黃。
【病因病機】疹出後期,毒熱熾盛,灼傷津液或成敗血。
【治法】苦寒解毒,甘寒生津。
【處方】臨床驗方。川黃連1.5g,梔子6g,黃芩6g,生地9g,金銀花15g,沙參6g,生石膏9g,麥冬6g,玉竹6g,石斛6g,人中黃1.5g。
【方歌】麻疹透發苦甘涼,芩連梔膏人中黃,石斛玉竹冬地參,銀花走表毒外攘。
向愈期
【症狀】疹點減退,熱度理應隨之而降,反而體熱稽留不退,咳嗽,呼吸不暢,唇焦口渴,大便秘,小便短赤,舌質紅,少津無苔,脈濡數。
【病因病機】疹後肺胃熱毒未清,徘徊於氣營之間,灼傷陰液。
【治法】甘寒生津,涼血解毒。
【處方】臨床驗方。鮮生地9g,白茅根9g,赤芍6g,杏仁6g,桔梗6g,生石膏9g,天花粉6g,竹葉6g,連翹6g,鉤藤6g,甘草3g。
【方歌】麻疹向愈茅地生,赤芍杏仁苦桔梗,花粉竹葉生石膏,連翹甘草與鉤藤。
麻疹變證一
【症狀】疹後高熱,心煩,氣急咳喘,痰鳴,鼻翼煽動,二目天吊,神誌不清,四肢抽動,舌質紅絳,津液短少,苔麵幹燥起刺,小溲短赤,脈數,指紋青紫。
【病因病機】疹出不暢而內陷,鬱遏於肺,肺失清肅,溫邪化熱,熱甚化火,火刑肺金,肺失清肅而閉鬱,火灼傷陰,陰虧肝風內動。多為肺傷,虛而致內熱虛喘。
【治法】救陰生津,定喘息風。
【處方】臨床驗方。西洋參6g,炙麻黃3g,杏仁6g,生石膏9g,甘草3g,苦桔梗6g,桑白皮6g,竹瀝水9g,生石決明6g,僵蠶6g,鉤藤6g。
【方歌】疹陷肺虛內閉喘,洋參麻杏石膏甘,桔梗桑皮竹瀝水,石決鉤藤與僵蠶。
麻疹變證二
【症狀】體質消瘦,麵色白,二目直視不能眴,甚則失明,耳聾,舌強不能言,鼻幹唇焦,舌質絳,苔厚幹裂,啼哭無淚,煩躁不眠,手足瘛疭,兩手撕撓眼瞼,大便幹,小便短赤,指紋青紫,直透氣關。
【病因病機】疹毒內陷,邪熱入腎,灼傷陰液,真陰枯涸,水不涵木,肝失濡養。
【治法】滋陰清熱,柔肝息風。
【處方】臨床驗方。熟地黃9g,牡丹皮6g,山萸肉6g,山藥9g,茯苓6g,川芎6g,枸杞子6g,肉蓯蓉(寸雲)6g,石決明6g,天麻6g,生龍牡各6g,蜈蚣1條,磁石6g,葛根9g(劑量原缺、今補)。
【方歌】疹毒內陷陰虧損,六味去澤入寸雲,龍牡枸杞蜈蚣助,天麻芎葛決磁林。
麻疹變證三
【症狀】疹出驟然隱沒,大口吐血,麵色白,神識不清,咳嗽痰鳴,鼻翼煽動,肢冷便溏,小便短赤,舌質紅,苔微黃。
【病因病機】疹毒內陷,邪伏於內,邪熱熾盛,已傷肺陰,肺胃絡脈被灼而破裂,血隨咳而溢出,呈內陷外脫之勢,患者已入於險惡之境,侍者亦處於驚慌之鄉。
【治法】甘寒生津,宣散肺鬱,兼以涼血。
【處方】臨床驗方。沙參9g,麥冬9g,川貝母6g,生地9g,藕節9g(劑量原缺、今補),白茅根10g,三七粉0.5g(分2次衝服)。
加減:血止後咳嗽痰鳴,食欲不振,口渴者,加炙麻黃3g,杏仁6g,生石膏9g,知母6g,天花粉6g,白扁豆9g,麥芽9g。
【方歌】疹毒內陷咳血生,沙參冬地貝母清,藕節茅根三七粉,血止咳加麻石杏。
麻疹變證四
【症狀】疹後呼吸痰鳴,耳聾音啞,精神呆板,食欲尚好,二便正常。
【病因病機】濕熱熾盛,煉液成痰,上蒙清竅而致。
【治法】升陽降火,滋陰開竅。
【處方】臨床驗方。蔓荊子6g,柴胡3g,木通3g,杭白芍6g,天冬6g,菊花6g,生地9g,茯苓6g,桑白皮6g,升麻3g,黃柏3g,知母3g,川貝母3g。
【方歌】疹後聾啞知柏來,貝母喜見芍菊開,蔓荊苓升通天外,柴胡地裏桑皮栽。
2.爛喉痧
【症狀】壯熱心煩,唇焦口渴,咽喉腫痛,周身密布朱紅細碎小點,繼則如雲片摸之不礙手,按之散速聚遲,脈多浮數,舌紅絳起刺如楊梅。
【病因病機】感受外邪,時疫癘氣自口鼻而入於肺胃,而喉乃肺胃之門戶,喉痧發於肌表者,因肺主皮毛,胃主肌肉,風邪外束,毛竅關閉,氣鬱於肺,且毛竅係胃之藩籬,毛竅閉則衛外之陽鬱而上蒸騰肺胃致發喉痧。
【治法】清榮解表利咽。
【處方】臨床驗方。犀角1.5g(水牛角15g代),牡丹皮9g,生地9g,赤芍9g,玄參9g,川黃連1.5g,地丁9g,板藍根9g,馬勃1.5g,金銀花12g,黛蛤散9g,蘆根24g。
【方歌】爛喉痧病重喉咽,犀角地黃芍藥丹,玄參馬勃蘆根連,地丁板藍黛蛤散。
第一期
【症狀】惡寒戰栗,頭暈煩躁,咳嗽胸悶呃逆,骨節痛,噴嚏流涕,咽喉腫痛或不痛,全身出現朱紅色小點漸如雲片,摸之不礙手,精神疲倦,思睡,舌紅或絳起刺如楊梅,脈多浮數,指紋青紫。
【病因病機】時疫戾氣,自口鼻吸入蘊於肺胃,複感外邪而發病,此時病毒尚淺,切忌因高熱猛進大涼和食油膩辛酸等物。
【治法】辛涼清解。
【處方】葛根6g,薄荷3g,大青葉6g,浮萍6g,蘆根9g,金銀花6g,連翹6g,杏仁6g,赤芍9g,竹茹6g,桑葉6g,旋覆花6g,蟬蛻6g。
加減:汗不出加淡豆豉9g,牛蒡子6g;汗後仍咳嗽,去葛根,加浙貝母6g,酒芩6g。
若項腫咽痛,此為表邪已解,陰虛肺熱,治宜養陰利咽。玄參9g,生地9g,白芍6g,薄荷3g,瓜蔞6g,甘草3g,射幹6g,炒枳殼3g,桔梗6g,生石膏9g,山豆根9g。
【方歌】喉痧辛涼清解法,銀翹桑杏薄蘆加,大青葛蟬浮赤芍,竹茹更與旋覆花。養陰清肺利咽法,玄參地芍薄荷佳,枳殼桔梗生石膏,甘草豆根射幹瓜。
第二期
【症狀】口渴目赤,舌焦唇裂譫語等。
【病因病機】此為初起失於清解,毒邪不得外透而在體內作祟,毒熱膨脹已極,體溫40℃左右,營血有崩潰之虞,此時真陰最為要緊。
【治法】護陰祛邪。
【處方】羚羊角粉0.9g(衝),鮮生地9g,牡丹皮6g,金銀花6g,浮萍6g,連翹6g,杭白芍6g,竹葉6g,麥冬6g,玄參6g,桑葉6g,蘆根9g。
加減:大便不通加牛黃0.3g,再不通加川大黃6g;藥後高熱不退煩躁不寧,白水衝服局方至寶丹,每次半粒,日三次。
【方歌】護陰丹桑蘆地羚,玄參銀翹芍竹萍,便秘牛黃川軍入,高熱不退至寶靈。
第三期
【症狀】氣喘聲啞,鼻翼煽動,周身紫點成片,或見泄瀉無溲,口角流出黑血,甚則舌卷囊縮。
【病因病機】此為內外俱被毒熱灼傷真陰,此誠內陷外脫存亡之秋,患者已入於險惡之境,侍者處於驚慌之鄉。
【治法】救陰補元,清熱解毒。
【處方】臨床驗方。西洋參3g,羚羊角粉0.9g(衝),鮮生地9g,玄參9g,白芍6g,鮮石斛6g,梔子6g,酒芩6g,忍冬藤6g,連翹6g,蘆根9g。
【方歌】救陰補元清熱毒,洋參羚地玄參斛,白芍梔子忍冬藤,酒芩連翹蘆根入。
3.白喉
風熱疫毒
【症狀】惡寒發熱頸痛,身痛,咽喉腫痛,咳嗽胸悶脈數,咽部赤腫,扁桃體腫大並發現點片塊樣灰黃色假膜。
【病因病機】瘟疫之氣自口鼻而入蘊於肺衛,複感外邪,毛竅閉則衛外之陽邪鬱,而氣鬱於肺,上蒸咽喉而致。
【治法】清瘟化毒。
【處方】臨床驗方。生地9g,射幹6g,山豆根6g,桔梗6g,川貝母6g,薄荷3g,竹葉6g,菊花6g,枇杷葉6g,桑葉6g,金銀花6g,甘草3g。
加減:咳嗽甚者加杏仁6g,橘紅6g;內熱重者加生石膏10g,酒芩6g;便秘加瓜蔞6g,鬱李仁6g;胸悶加枳殼(劑量原缺),厚樸1.5g。
【方歌】白喉速用化毒湯,生地射幹豆根商,桔貝薄竹杷桑葉,金銀菊花甘草強。
疫毒攻喉
【症狀】聲音嘶啞,咽喉部白膜甚至滿口及上顎皆白,極痛且閉,水入即嗆,口渴心煩,口臭便秘,溲赤脈數,舌質紅絳苔白膩。
【病因病機】毒邪內陷,蘊於肺胃,毒熱熾盛,上蒸咽喉。
【治法】清熱解毒利咽。
【處方】龍膽草1.5g,生地9g,桔梗6g,白芍6g,射幹6g,甘草3g,板藍根6g,馬兜鈴4.5g,瓜蔞9g(劑量原缺、今補),生石膏9g。
加減:神誌昏迷,舌質鮮紅或絳、無苔、起芒刺加犀角3g(水牛角15g代),牛黃0.3g;胸悶加枳殼3g;便秘加川大黃6g,玄明粉6g;小便不利加木通3g,滑石6g。
【方歌】白喉清熱瀉火毒,膽草生地桔芍付,藍根兜鈴與生膏,射幹甘草與瓜蔞。
陰虛毒熱
【症狀】咽喉幹燥如火灼,口渴心煩,舌質紅,津液短少,脈數無力,咽部有白點白塊。
【病因病機】熱毒鬱遏於肺,灼傷肺陰。
【治法】養陰清肺。
【處方】玄參6g,生地9g,麥冬6g,白芍6g,川貝母6g,牡丹皮6g,薄荷3g,生甘草3g。
加減:麵赤身熱加連翹6g,金銀花6g;煩躁加梔子6g,半夏3g;大便秘結加川大黃6g,玄明粉6g;小便短赤加木通3g,燈心草0.9g;胸下痞悶加山楂4.5g。
【方歌】鄭氏養陰清肺湯,玄參芍甘麥地黃,薄荷貝母丹皮入,時疫白喉是妙方。
4.水痘
【症狀】初起如感冒,繼則頭麵發際出現小疹點,發熱,漸次上肢胸背及下肢出現疹點,一二日後高出皮膚,中央有小水皰迅速擴大,小者如米,大者如豆,內含清水晶瑩明亮,根盤紅暈,極少數因毒盛而灌膿漿,結黑痂,多日方能脫落,此非厲烈之證,若病初為痧疹而妄用透表,皰疹誤為天花,濫用補托,皆能另生枝節,為害甚大。
【病因病機】溫邪內蘊肺胃,外感風熱之邪,濕邪鬱肌表而成。
【治法】清散風熱,滲濕解毒。
【處方】臨床驗方。金銀花6g,連翹6g,赤芍6g,木通6g,竹葉6g,薄荷3g,蒲公英6g,梔子6g,蟬蛻3g,桔梗6g,滑石9g,杏仁6g,牛蒡子3g。
【方歌】水痘方本經驗出,銀翹薄荷牛桔竹,蟬梔芍滑木通細,蒲公食杏效勘卜。
5.頓咳
【症狀】陣發痙攣性咳嗽,最後伴有雞鳴聲,夜甚於晝,咳時引動舌本,隨咳隨伸,麵色潮紅,眼瞼浮腫,口唇青紫,涕淚交流,引動痰食,劇則頸靜脈怒張或鼻衄,痰中帶血,眼球充血,年齡較大之患兒咳甚彎腰曲背,捶胸頓足,咳後平靜如常。此外,有的患兒會伴消化方麵的症狀,如脘脹、納呆、便溏。
【病因病機】小兒稚陰稚陽,氣血未充,髒腑嬌嫩,抗力薄弱,易感時邪,雜食不節,脾胃易傷,肺為嬌髒,為五髒六腑之華蓋,司呼吸,主皮毛,每感時邪,皮毛受之,肺首當其衝,肺失清肅,邪鬱於肺,蘊藏日久,邪從火化,內自陽明,濕與熱結,煉液成痰,上輸於肺,衝咽喉而成。
【治法】理肺化痰,降逆止咳。
【處方】臨床驗方。夏枯草6g,百部6g,前胡6g,白前6g,橘紅6g,半夏6g,蘇子3g,瓜蔞6g,桔梗6g,川貝母6g,炒枳殼3g,炙桑白皮6g,五味子1.5g,白芍6g,連翹6g,甘草3g。
加減:痙攣者加鉤藤6g,僵蠶6g;嘔吐加旋覆花6g,赭石6g;痰涎壅盛加葶藶子6g,大棗3枚;熱極犯肺加麻杏石甘湯。
【方歌】頓咳須用夏枯草,百部前胡白前草,橘夏蘇蔞桔貝翹,枳芍桑皮五味饒。
痙攣須用僵蠶鉤,嘔吐覆花赭莫少,痰涎壅盛葶棗入,隨證加減很重要,
熱極燔肺喘生變,麻杏石甘君莫少。
6.痄腮
【症狀】發熱頭痛,口渴微喘,腮下腫脹或左或右,或兩腮盡腫,脈象滑數,指紋青紫,舌紅苔黃。
【病因病機】本病多在於春夏兩季,兒童最多見,內因陽明胃熱,外因感受風熱之邪,侵襲少陽,內犯陽明,腮下腫脹者乃因耳下為少陽陽明循經之路,溫熱上攻留戀經絡所致。
【治法】清瘟解毒。
【處方】臨床驗方。酒芩6g,川黃連1.5g,玄參6g,炒牛蒡子3g,桔梗6g,升麻3g,板藍根9g,柴胡3g,薄荷6g,僵蠶6g,生石膏9g,連翹9g,龍膽草6g,甘草3g。
加減:大便秘結加大黃6g;聲音嘶啞加胖大海(劑量原缺),蟬蛻6g。
【方歌】痄腮清瘟解毒法,普濟消毒去陳佳,去勃加連五分用,生石膏與膽草誇。
7.黃疸
【症狀】發熱或不熱,頭痛,惡心,五心煩熱,身目發黃,身疲無力,脅痛脘脹,小溲短赤,大便秘或便溏,呈灰色,脈多滑數,舌質紅,苔白厚或黃厚。
【病因病機】濕熱蘊鬱日久外發肌表所致。臨床分為陽黃、陰黃二種。陽黃為濕熱,陰黃為脾寒濕鬱。
【治法】陽黃宜清熱利濕。
【處方】臨床驗方。茵陳9g,金銀花6g,連翹6g,梔子4.5g,龍膽草3g,牡丹皮6g,枳實6g,敗醬草6g,鬱金6g,豬苓6g,澤瀉3g,碧玉散6g。
加減:便秘加大黃3g,玄明粉3g;肝鬱加柴胡、茵陳各3g;食欲不振加焦三仙(焦山楂、焦神曲、焦麥芽)各18g。
【方歌】黃疸清利濕熱治,茵陳梔銀翹丹皮,膽鬱更合建澤瀉,豬苓碧玉醬枳實。
8.感冒
風溫襲表
【症狀】發熱惡寒無汗,鼻流清涕,噴嚏咳嗽,麵赤,舌淡苔白厚,脈浮數,指紋青紫。
【病因病機】小兒冷暖失於調節,衛外功能不固,感受風溫之邪,客於肌表。
【治法】辛涼解表。
【處方】金銀花6g,連翹6g,竹葉3g,薄荷3g,芥穗1.5g,桑葉6g,炒牛蒡子3g,豆豉3g,蘆根9g,桔梗3g,甘草3g。
加減:表邪化熱或表解內熱重,舌質轉紅加酒芩6g,梔子6g,赤芍6g,去芥穗、豆豉、桑葉;咳甚加杏仁6g;嘔惡加竹茹6g。
氣營兩燔
【症狀】外感失治誤治,發熱不退,有汗或無汗,神誌昏蒙思睡,口渴煩躁咳嗽,舌鮮紅或絳,苔薄白少津,或苔黃脈數溲赤,指紋紅紫,透過氣關。
【病因病機】表邪失於清解,鬱而化熱,徘徊於氣榮之間。
【治法】透營轉氣,開竅清熱。
【處方】臨床驗方。菖蒲6g,鬱金6g,赤芍6g,牡丹皮6g,梔子6g,酒芩6g,薄荷3g,竹葉6g,金銀花6g,連翹6g,生石膏9g,知母6g,菊花6g,僵蠶6g,紫雪散1瓶。
9.濕溫
濕重於熱
【症狀】發熱惡寒,頭痛身重,肢節疼痛,胸悶不舒,麵色黃垢,午後發熱為著,晨起減輕,脈弦細濡。
【病因病機】外有表邪,內有濕阻,三焦氣化失司,濕蘊熱蒸,濕重於熱。
【治法】利濕清熱。
【處方】金銀花6g,連翹6g,赤芍6g,梔子6g,薄荷6g,竹葉6g,杏仁6g,白蔻仁6g,滑石9g,蓮子心6g,通草3g,甘草3g,薏苡仁9g。
【方歌】濕重於熱三仁湯,滑石杏蔻苡草商,銀翹赤芍梔薄荷,竹葉蓮心通草良。
熱入營血
【症狀】發熱煩躁,夜寐不安,口渴不欲飲,舌絳而幹,脈細數,指紋青紫。
【病因病機】熱入營血,擾及神明。
【治法】清營瀉熱。
【處方】犀角3g(水牛角15g代),生地9g,玄參6g,麥冬6g,丹參6g,燈心草1g,金銀花9g,連翹9g,竹葉9g,川黃連1.5g,甘草3g。
【方歌】熱入營血擾神明,犀地玄冬連丹草,燈心銀翹竹葉加,清營神明自然清。
濕熱傷陰
【症狀】夜熱早涼,熱退無汗,胸悶不饑,耳聾,神疲形瘦,口不渴,舌絳苔白,脈數,溲赤。
【病因病機】熱病傷陰,邪熱入於陰分,則夜熱早涼;邪伏於內不得外出,故熱退無汗;濕熱之邪內蒙清竅,則神疲、耳聾、胸悶不饑、口不渴;陰傷則體倦。
【治法】育陰清熱。
【處方】青蒿6g,鱉甲6g,地骨皮6g,牡丹皮6g,犀角3g(水牛角15g代),玄參6g,麥冬6g,銀柴胡3g,白薇6g,胡黃連3g,杏仁6g,白蔻仁6g,薏苡仁6g,薄荷3g,竹葉6g。
【方歌】青蒿鱉甲薇胡連,犀角銀柴丹骨玄,薄竹麥冬杏蔻苡,濕去熱清陰複元。
10.暑濕
【症狀】夏秋之際,突然高熱,昏仆倒地,頭痛項強,不省人事,二目天吊,牙關緊閉,四肢抽搐,脈弦滑,舌苔白質紅。
【病因病機】暑熱盛而內動肝風。
【處方】生石膏30g,知母9g,玄參9g,甘草3g,茵陳9g,僵蠶6g,犀角3g(水牛角15g代),牡丹皮6g,連翹6g,菖蒲4.5g,麥冬6g,鉤藤6g。
【方歌】暑濕邪與腦炎通,犀角丹皮為宗正,膏母玄甘茵冬蒲,翹蠶鉤藤建奇功。
11.傷暑
暑濕困表
【症狀】身熱惡寒無汗,頭暈,胸悶嘔惡,口渴或不渴,大便泄下,舌質紅苔膩,脈浮緊或濡數,指紋青紫。
【病因病機】夏日傷暑濕之邪。
【治法】芳香宣透。
【處方】藿香6g,紫蘇1.5g,香薷3g,陳皮6g,白術9g,厚樸1.5g,桔梗6g,半夏6g,川黃連1.5g,扁豆6g,六一散9g。
加減:有汗去香薷加佩蘭,熱重加酒芩6g,連翹6g。
【方歌】芳香宣透傷暑首,藿薷陳術樸紫蘇,六一夏連扁豆桔,有汗去薷佩蘭入,熱重芩翹二錢付。
暑傷陽明
【症狀】壯熱頭痛,麵赤氣促,心煩口渴,汗出小溲短赤,脈洪大,指紋青紫,透達氣關。
【病因病機】暑熱之邪燔灼陽明。
【治法】清氣泄熱。
【處方】臨床驗方。生石膏9g,知母6g,金銀花6g,連翹6g,薄荷6g,竹葉6g,佩蘭6g,梔子6g,赤芍6g,菖蒲6g,鬱金6g,六一散9g。
【方歌】暑傷陽明用膏知,銀翹竹葉薄六一,菖蒲鬱金赤芍佩,逐邪還需用山梔。
暑傷心營
【症狀】神誌昏迷,煩躁不安,甚則譫語抽搐,四肢厥逆,舌紅絳無苔或少苔。
【病因病機】暑傷心營。
【治法】清心涼營。
【處方】臨床驗方。犀角3g(水牛角15g代),生地6g,玄參6g,麥冬6g,竹葉6g,丹參6g,金銀花6g,連翹6g,川黃連1.5g,燈心草0.9g,甘草3g。
【方歌】暑傷心營犀角連,銀花連翹竹葉搏,元參丹參麥冬地,燈草引走小腸間。
12.咳嗽
風寒束肺
【症狀】身熱惡寒無汗,體溫增高,39~40℃,咳嗽,鼻塞聲重,流涕噴嚏,不思飲食,大便幹,小便短赤,舌淡苔薄白,脈浮數。
【病因病機】風寒外束,肺氣失宣。
【治法】疏風散寒,宣肺止咳。
【處方】臨床驗方。桑葉6g,杭菊6g,牛蒡子9g,竹葉6g,竹茹6g,杏仁6g,桔梗6g,豆豉6g,金銀花6g,連翹6g,薄荷1.5g,蠶沙6g,蘆根9g,芥穗1.5g。
【方歌】咳嗽藥用銀翹蒡,桑菊芥穗杏桔藏,薄荷豆豉竹葉茹,蠶沙蘆根成良方。
風熱擾肺
【症狀】咳嗽頻頻,咳痰黏稠,麵赤口渴,大便幹,小便短赤,指紋紅紫,舌質紅,苔白或微黃。
【病因病機】外感風熱之邪入於內,從陽化熱,並擾肺金而致肺熱咳嗽。
【治法】肅肺清金寧嗽。
【處方】蘇梗6g,杏仁6g,橘紅6g,前胡6g,桔梗6g,桑白皮6g,知母6g,地骨皮6g,酒芩6g,枇杷葉6g,川貝母6g,梔子6g,甘草3g。
【方歌】肺熱咳嗽蘇梗杏,橘紅前胡桔梗行,桑皮地骨知芩草,杷葉川貝梔子功。
燥傷肺津
【症狀】幹咳無痰,麵紅,口鼻幹裂,煩渴引飲,夜臥不寧,體型瘦弱,神疲乏力,大便幹,小便短赤,脈象細數,舌質紅,少苔或無苔。
【病因病機】肺熱傷津,陰虛燥咳。
【治法】養陰潤肺,清燥止渴。
【處方】沙參6g,麥冬6g,玉竹6g,生石膏9g,杏仁6g,桔梗6g,桑葉6g,川貝母6g,阿膠6g(烊),紫菀6g,甘草3g,炙杷葉6g。
【方歌】兒科亦有燥咳證,清燥救肺去麻靈,添入玉竹貝桔梗,紫菀保肺咳嗽寧。
積滯痰熱
【症狀】咳嗽氣促,脘腹脹膨,噫氣,納可,手足心熱,睡臥不安,精神萎靡,大便幹,小便短赤,舌苔厚膩,指紋多暗滯。
【病因病機】乳食不節,致傷脾胃,積滯生熱,蘊釀成痰,而致咳嗽。
【治法】健脾和胃,消食化痰。
【處方】蒼術6g,厚樸1.5g,陳皮6g,半夏6g,枳殼6g,砂仁6g,木香3g,六曲6g,麥芽6g,檳榔6g,雞內金6g,萊菔子6g。
【方歌】傷食咳嗽蒼樸陳,半夏枳殼縮砂仁,六曲木香萊菔子,麥芽檳榔雞內金。
13.痰喘
風寒閉肺
【症狀】發熱惡寒,無汗頭疼,麵紅,咳嗽痰鳴,鼻塞流涕,胸悶憋氣,舌質淡苔白,脈浮滑數或浮緊。
【病因病機】外因風寒束表,內因肺氣鬱閉化痰。
【治法】疏風解表,宣肺平喘。
【處方】炙麻黃3g,杏仁6g,生石膏9g,桔梗6g,薄荷6g,牛蒡子3g,金銀花6g,連翹6g,桑葉6g,蘆根9g,芥穗1.5g,甘草3g,竹葉6g。
【方歌】風寒喘咳肺閉甚,麻杏石甘竹桔良,銀翹薄荷桑牛蒡,蘆根芥穗成一方。
痰熱蒙竅
【症狀】發熱麵赤,唇焦鼻幹,口渴引飲,神誌昏蒙,煩躁不安,氣急鼻煽,胸部膨脹高實,咳喘連聲,舌紅苔黃,脈數,指紋多過氣關。
【病因病機】痰熱內閉於肺,傳於心包,清竅被蒙。
【治法】辛涼開肺,清心開竅。
【處方】炙麻黃3g,杏仁6g,生石膏9g,桔梗6g,菖蒲6g,鬱金3g,知母6g,赤芍6g,薄荷6g,桑葉6g,僵蠶6g,竹葉6g,甘草6g,紫雪散1瓶。
【方歌】痰閉肺心蒙清竅,麻杏石桔鬱赤芍,菖蒲知母薄桑葉,僵蠶竹葉紫雪草。
痰飲氣送
【症狀】咳嗽氣促,喉中痰聲轆轆如拽鋸,胸膈痞悶,嘔吐痰涎,甚則麵色青紫,鼻翼煽動,舌苔多白滑或膩,脈多弦滑,指紋青紫暗。
【病因病機】肺胃鬱熱煉液成痰,阻塞氣道,氣逆痰飲致喘。
【治法】降逆平喘,化痰止咳。
【處方】炙麻黃3g,杏仁6g,生石膏9g,蘇子3g,瓜蔞6g,橘紅6g,枳殼3g,桑白皮6g,半夏6g,葶藶子6g,大棗3枚,前胡6g,甘草3g,川貝母6g。
【方歌】痰飲咳喘麻杏甘,橘紅蘇子枳夏前,川貝桑皮生石膏,葶藶瓜蔞大棗添。
痰熱蘊肺
【症狀】咳嗽氣喘,張口抬肩,痰涎壅盛,喉中痰鳴,夜間為重,胸悶煩躁,坐臥不寧,納呆,舌質紅,苔白薄,脈滑。
【病因病機】痰熱內蘊所致的慢性哮喘。
【治法】清降肺氣,定喘化痰。
【處方】炒白果6g,炙麻黃3g,杏仁泥6g,半夏6g,生石膏9g,橘紅6g,川貝6g,款冬花6g,蘇子3g,瓜蔞6g,甘草3g。
【方歌】慢性哮喘定喘湯,白果麻黃杏夏商,橘紅川貝生石膏,冬花蘇子蔞草強。
14.解顱
【症狀】畸形發育,顱縫分裂,頭頂軟,青筋暴露,頭大如鬥,身體瘦弱,眼珠下垂,白睛暴露,目無神采,狀如傻瓜。
【病因病機】先天不足,氣血俱虛。先天以腎為本,腎主骨,腎虛則骨髓不生;髓生腦,人以腦為根,腦髓不充則血氣稟賦不足。可見稟賦的強弱係於父母,人無髓益腦,譬猶無泉之水。
【治法】培元補心。
【處方】生地9g,熟地9g,山藥9g,山萸肉6g,枸杞子6g,芡實6g,川芎6g,牡丹皮6g,澤瀉6g,地骨皮6g,生龍牡各6g,蜈蚣2條,肉蓯蓉6g,牛膝4.5g,磁石9g,蓮肉6g,天冬6g。
【方歌】解顱雲冬補正氣,萸膝芡藥生熟地,丹骨芎澤枸杞子,磁蓮龍牡蜈蚣宜。
【處方】川芎3g,酒芩6g,炒黃柏3g,牽牛子3g,蘇薄荷3g,滑石粉6g,檳榔3g,連翹6g,赤芍6g,生石膏9g,綠升麻3g。
【方歌】解顱積水芎芩黃,滑石二醜薄檳榔,芍翹石膏升麻入,火去水滋腦清爽。
【處方】熟地9g,山萸肉9g,淮山藥9g,粉丹皮6g,雲苓9g,澤瀉6g,車前子6g,川斷6g,沙苑子9g,桑寄生9g,肉蓯蓉9g,何首烏12g。
加減:腦積水消退後去首烏、川斷,加菟絲子9g,女貞子9g。
15.嬰兒濕疹
【症狀】頭麵滿布粟粒樣丘疹,融合成片,瘙癢難忍,黃水浸濕,甚則遍及滿身,有腥臭味,煩躁不安,哭鬧異常,晝夜不得眠,苔白膩質紅,指紋紫。
【病因病機】風濕客於肌腠,濕熱搏結而成。癢甚者為風重,流水多濕重,麵赤舌紅甚為熱重,疼癢並甚者為風濕並重。
【治法】清熱涼血,滲濕散風。
【處方】黃連1.5g,黃芩6g,梔子10g,蒼術6g,黃柏3g,木通3g,澤瀉3g,荊防各3g,赤芍6g,生地9g,連翹6g,薏苡仁9g,六一散9g,蟬蛻6g,大青葉6g。
加減:頭麵及四肢重者加川芎6g,蔓荊子6g;下肢重加防己3g,萆薢6g;口渴加天花粉6g;麵赤加白茅根15g;滲出物多加車前子3g;局部鮮紅加龍膽草6g;白薇9g,便秘加大黃3g;脫屑成裂紋者加當歸6g,何首烏6g。
【方歌】濕疹梔翹青芩連,薏通地芍荊防蟬,蒼柏澤瀉六一入,頭麵四肢重芎蔓,麵赤加用白茅根,下肢重者薢己添,滲出物多用車前,局部鮮紅薇龍膽,口渴花粉秘大黃,脫屑裂紋歸首安。
16.熱毒(暑癤)
【症狀】夏秋之際,小兒頭麵身軀或四肢起小瘡癤,流膿水,纏綿不已,疼痛亂冒,身不發熱。
【病因病機】濕熱搏結,氣血凝滯肌膚而致。
【治法】益氣活血通滯。
【處方】臨床驗方。生黃芪6g,當歸15g,桔梗6g,乳沒各6g,皂角刺6g,甘草3g,金銀花9g。
加減:頭麵上肢重者加川芎6g,下肢加牛膝6g。
【方歌】兒科統治熱毒方,乳沒皂刺黃芪當,銀花甘草同桔梗,上引川芎下膝良。
17.暴發火眼
【症狀】目赤腫痛,頭痛流淚或生雲翳,脈多浮數,指紋紫,舌紅苔白。
【病因病機】內有伏火,外受風邪,風熱上攻所致。
【治法】清肝泄火,祛風明目。
【處方】臨床驗方。生山梔6g,胡黃連3g,龍膽草3g,木賊6g,蟬蛻6g,赤芍6g,生地6g,蒺藜6g,柴胡3g,甘草3g。
【方歌】暴發火眼風火煽,龍膽柴胡梔胡連,赤芍生地蟬蛻用,蒺藜木賊草相連。
18.耳膿
【症狀】耳朵流膿,或左,或右,或兩側;耳根紅腫,或痛,或不痛;煩躁不安,啼哭吵鬧;脈多弦數,或滑數,舌質紅苔白,指紋青紫。
【病因病機】耳為腎之外竅,足少陰經所主。《靈樞·脈度第十七》篇雲:“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五髒不和則七竅不通,六腑不和則留為癰。”腎氣虛,清陽不能上升,濁陰不能下降,火炎上耳致病。
【治法】升陽降火。
【處方】臨床驗方。升麻3g,葛根6g,柴胡3g,蔓荊子6g,梔子3g,黃柏4.5g,川黃連1.5g,川貝母6g,羌活3g,蟬蛻3g,知母4.5g,桑白皮6g,川芎3g,甘草3g。
【方歌】耳膿升陽降火湯,升葛柴羌蔓芎桑,連柏梔蟬知貝草,方出劉氏效力彰。
19.鼻淵
【症狀】鼻流濁涕,鼻塞不通,不聞香臭,脈多滑數,舌質紅,苔白薄。
【病因病機】肺胃鬱熱,複感外邪,內鬱化火,鬱遏於肺,鼻竅鬱遏所致。
【治法】清熱解鬱,宣通鼻竅。
【處方】臨床驗方。
鼻淵
細辛3g,蒼耳子3g,薄荷3g,白芷1.5g,酒芩6g,梔子3g,天冬6g,生石膏9g,知母3g,升麻3g,枇杷葉6g,甘草3g。
【方歌】鼻淵蒼耳辛薄芷,天冬升杷酒芩梔,石膏知母加甘草,肺竅清通兒受益。
鼻竇炎
辛夷3g,酒芩6g,梔子6g,寸冬6g,百合6g,生石膏9g,知母3g,升麻3g,生杷葉6g,白茅根9g,甘草3g。
【方歌】鼻竇炎用辛夷方,芩梔寸冬百合商,知母杷葉石膏生,升麻甘草茅根嚐。
20.口瘡
【症狀】口頰、舌邊、上齶等處發生白色潰瘍、小瘡,紅腫疼痛,或見口齒腫脹,口流黏涎,煩躁不安,啼哭拒食。
【病因病機】心脾積熱。
【治法】滋陰降火清心脾。
【處方】臨床驗方。升麻3g,梔子6g,生石膏9g,生地6g,麥冬6g,木通3g,竹葉6g,川黃連1.5g,甘草3g,燈心草0.9g。
【方歌】口瘡心脾積熱盛,升麻梔草連麥冬,木通竹葉燈心入,石膏生地皆用生。
21.鵝口瘡
【症狀】口腔、舌麵、牙床滿布白屑,隨拭隨生,舌苔厚若積粉,或呈腐爛狀,舌質紅絳,滿口流涎,煩躁不安,哭而無淚,入暮身熱,麵赤,大便幹,小便黃赤,脈多滑數,指紋紫滯。
【病因病機】心脾二經毒熱蒸熏。
【治法】清火解毒。
【處方】臨床驗方。川黃連1.5g,酒芩6g,麥冬9g,金銀花6g,連翹6g,熟大黃3g,雲苓6g,燈心草0.9g,甘草3g。
【方歌】鵝口瘡用芩連草,銀花連翹麥冬好,熟軍雲苓加燈心,清熱解毒此方療。
22.牙疳
【症狀】牙齦赤爛腫痛,甚則呈紫黑色,口臭,牙縫出血,夜眠驚厥,脈多數,舌質赤,苔白或膩。
【病因病機】牙齦屬胃絡,毒熱攻胃而致。
【治法】清胃涼血,泄火解毒。
【處方】當歸9g,防風3g,白芷3g,槐角6g,細辛0.9g,熟大黃3g,升麻3g,槁本6g,地骨皮6g,黑豆9g。
加減:口渴加生石膏9g,知母6g;陰虛熱重加生地9g,天冬6g,大青葉6g;煩熱重加梔子6g,木通3g,燈心草0.9g。
【方歌】牙疳方用歸防風,白芷槐角細辛同,槁本黑豆地骨皮,升麻大黃須用熟。
23.風火牙疳
【症狀】牙痛,或上下,或左右,或滿口,牙齦紅腫,甚則眼腫,脈多滑數,或浮數,舌質赤苔多色黃。
【病因病機】肺胃鬱火,並外受風邪,風火上炎。
【治法】清胃瀉火,散風涼血。
【處方】臨床驗方。青陳皮各6g,生地6g,當歸6g,升麻3g,生石膏9g,全蠍2個,細辛0.9g,牡丹皮6g,甘草3g,荊芥3g,防風3g。
加減:上門齒痛屬心,加川黃連1.5g,麥冬6g;下門齒痛屬腎,加黃柏3g,知母6g;上兩側牙痛屬胃,加川芎3g,白芷3g;下兩側牙痛屬脾,加杭白芍6g,白術6g;上左側牙痛屬膽,加龍膽草4.5g,羌活3g;下左側牙痛屬肝,加柴胡3g,梔子3g;上右側牙痛屬大腸,加大黃3g,枳殼3g;下右側牙痛屬肺,加桔梗6g,黃芩6g;凡大便秘者加玄明粉6g。
【方歌】風火牙痛一驗方,青陳升麻與荊防,丹皮細辛歸生地,石膏甘草全蠍嚐。
24.瘰鬁
【症狀】頸部及頜下觸及皮下有大小不一的結核,觸之可移動,多者如串珠,皮色不變,不覺疼痛,嚴重者潰破流黃血水,形體漸削,脈多細數,舌質紅赤,苔多白膩,或黑苔。
【病因病機】①急性多因外感風熱,毒氣壅滯而致發。②慢性多因性情急躁,肝氣鬱久,化火內燔,以致煉液成痰,痰火上升,氣血凝滯,結於頸項;或因肺腎陰虧火旺,肺津不能輸布,灼傷津液為痰,痰火凝結,氣血不得通暢,結於頸項而成。
【治法】散結清肝,養陰化痰,行氣活血(原缺,今補)。
【處方】臨床驗方。海藻6g,昆布6g,夏枯草6g,生牡蠣6g,玄參9g,川貝母6g,桔梗6g,香附6g,青陳皮各6g,乳沒各6g。
【方歌】瘰鬁方內套消瘰,香附青陳製乳沒,海藻昆布夏枯草,桔梗共入效尤卓。
25.傷食
食滯中脘
【症狀】脘腹脹滿,叩之如鼓,倦怠乏力,納呆,夜臥不寧,手足心熱,舌淡苔薄白或膩,脈滑,指紋暗滯。
【病因病機】飲食不節,積滯中脘,致使脾虛胃弱,運化失司。
【治法】健脾和胃,消食化滯。
【處方】臨床驗方。蒼術6g,川厚樸1.5g,陳皮6g,川木香3g,砂仁3g,甘草3g,炒枳殼3g,焦三仙各6g,萊菔子6g,雞內金6g,焦檳榔6g,大棗3枚。
加減:嘔惡加半夏6g,生薑3片,藿香6g;腹痛加杭白芍6g,川楝子6g;便秘加川大黃3g。
【方歌】傷食腹脹蒼樸陳,木香枳檳草砂仁,三仙萊菔棗內金,嘔夏薑藿便秘軍,腹痛加入杭白芍,川楝之類亦揀尋。
積滯傷脾
【症狀】形體消瘦,精神委頓,納呆氣噫,脘悶不舒,大便溏薄,乳食不化,便夾乳塊及食物,舌質多淡苔白,脈多濡緩,或稍數,指紋淡暗或青。
【病因病機】脾胃虛弱,運化失司。
【治法】健脾和胃,佐以消食。
【處方】臨床驗方。台參9g,炒白術6g,雲苓6g,陳皮6g,山藥6g,甘草3g,砂仁3g,木香3g,厚樸1.5g,澤瀉3g,神曲6g,麥芽6g,炒枳殼3g,車前子3g,大棗3枚。
【方歌】傷食脾虛苓術參,曲澤厚樸草砂仁,麥芽車前枳殼炒,木香山藥大棗陳。
26.嘔吐
【症狀】嘔吐噯腐,其味酸臭,納呆便秘,小溲短少,舌質紅,苔厚或膩,脈多滑數,指紋青紫。
【病因病機】傷食停胃,胃失和降,氣逆作嘔。
【治法】和胃消食,降逆止嘔。
【處方】臨床驗方。陳皮6g,半夏6g,甘草3g,炒枳殼3g,竹茹6g,木香3g,砂仁6g,厚樸1.5g,雞內金6g,焦三仙各18g,蒼術6g,萊菔子6g,生薑3片。
加減:腹痛加炒杭白芍6g,川楝子3g;吐蛔加幹薑。
【方歌】嘔吐薑夏砂枳殼,竹茹木香三仙焦,平胃萊菔雞內金,嘔吐蛔蟲幹薑保,腹痛川楝一錢入,更加二錢炒杭芍。
27.腹瀉
【症狀】大便泄瀉頻繁,其味酸臭,如米泔,腹脹痛,瀉後則痛減,矢氣納呆,小溲短赤,苔多厚膩,脈多濡數,指紋暗滯或青。
【病因病機】飲食傷脾,水穀運化失司。
【治法】健脾滲濕,消食止瀉。
【處方】臨床驗方。蒼術6g,厚樸1.5g,陳皮6g,枳殼3g,砂仁3g,木香6g,焦三仙各18g,川黃連0.5g,豬苓6g,澤瀉3g,雲苓6g,車前子6g。
加減:傷乳去焦山楂;水瀉次數多加山藥3g,蓮子心6g,薏苡仁6g,白扁豆6g;久瀉氣虛加台參6g,炒白術6g;久瀉腸虛去焦三仙、黃連,加幹薑3g,吳茱萸3g;滑泄不止加訶子3g,罌粟殼3g。
【方歌】腹瀉傷食平胃好,三仙蒼陳砂木殼,二苓車前伴澤瀉,黃連厚樸腸疾療。
28.吐瀉交作
【症狀】惡寒身熱,汗出不解,胸悶,口渴欲飲,嘔吐腹瀉,小溲短赤,舌苔厚膩,指紋多青紫,脈多濡數。
【病因病機】多因夏日傷暑濕之邪,致使脾胃氣機紊亂,升降失調。
【治法】祛暑解表,化濁滲濕。
【處方】臨床驗方。藿香6g,紫蘇1.5g,桔梗6g,大腹皮6g,厚樸1.5g,陳皮6g,半夏6g,砂仁6g,白扁豆6g,六一散9g,生薑3片,大棗3枚。
加減:熱重加川黃連1.5g;濕重加薏苡仁9g,澤瀉3g,豬苓6g;痰食停滯加木香6g,檳榔6g,焦三仙各18g;無汗加藿香3g;有汗加佩蘭3g;暑熱傷氣配白虎湯。
【方歌】吐瀉交作用藿蘇,桔梗半夏棗生薑,扁豆陳樸腹皮用,六一砂仁效尤良。
29.濕熱痢
表裏兩感
【症狀】形寒身熱無汗,咳嗽鼻塞,大便泄下,次頻,裏急後重,質黏膩,腹痛,舌淡苔白薄,脈浮數,指紋紅紫。
【病因病機】濕熱內積,外感時邪。
【治法】解表清裏。
【處方】臨床驗方。葛根6g,酒芩6g,川黃連0.5g,金銀花6g,連翹6g,薄荷6g,竹葉6g,桔梗6g,枳殼3g,蘇葉1.5g,檳榔6g,六一散6g。
【方歌】葛根芩連銀花翹,薄荷竹葉桔枳召,蘇葉檳榔六一散,一服濕熱痢疾了。
疫傷氣血
【症狀】便下頻數,日夜十數行,麵紅壯熱,煩躁,口渴欲冷飲,腹痛,裏急後重,下紅白或純紅,黏膩臭穢,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浮數。
【病因病機】內有積熱,外感暑濕毒邪,蘊結腸胃。
【治法】清利濕熱,和血調氣化滯。
【處方】臨床驗方。當歸6g,杭白芍6g,酒芩6g,川黃連1.5g,杏仁6g,桔梗6g,木香3g,地榆6g,山楂6g,青皮3g,枳殼3g,萊菔子6g,甘草3g。
【方歌】芍歸榆草芩連香,枳殼青皮入之良,萊菔山楂積滯盡,杏桔宣肺通便暢。
疫毒傷營
【症狀】壯熱,神昏思睡,甚則驚厥抽搐,便幹膿血質黏,裏急後重,腹痛,口渴,舌質紅絳,苔黃,脈數,指紋紅或青紫達氣關。
【病因病機】疫毒蘊伏腸胃,熱邪傷營動風。
【治法】清腸解毒。
【處方】臨床驗方。茵陳6g,槐花6g,大黑豆3g,地榆6g,金銀花6g,雞冠花6g,桔梗6g,川黃連0.5g,白頭翁6g,甘草3g。
加減:惡寒者加芥穗1.5g;熱重者加黃芩3g,葛根3g;昏迷抽風者加僵蠶6g,鉤藤6g,紫雪散1瓶衝服。
【方歌】痢重茵陳槐連翁,雞冠銀榆草豆充,桔梗寒荊熱葛芩,風動僵鉤紫雪統。
注:劉清貞老師說此方神效,臨床應用本方一般3~4劑愈。
30.白痢
【症狀】大便黏稠如白凍,或夾雜不化之食物,裏急後重,脘腹作痛,小溲短赤,舌質紅,苔白膩,指紋暗滯或青。
【治法】和中導滯,調氣分利。
【處方】臨床驗方。青陳皮各6g,杏仁6g,桔梗6g,厚樸1.5g,檳榔6g,炒枳殼3g,炒穀芽6g,川黃連1.5g,車前子3g,甘草3g。
【方歌】白痢調氣青陳樸,枳桔檳榔杏草煮,穀芽川黃連車前配,藥病相投一劑祛。
注:一般用1~2劑愈。
31.嬰兒癱
【症狀】麵黃肌瘦,或左下肢不能站地、右上肢不能握物,或右下肢左上肢,而傷一方者極少,脈多濡數,舌質淡苔白。
【病因病機】熱病後津液灼傷,陽明虛,氣血漸衰,四肢、麵頰、筋骨皆失濡養,譬猶樹缺水,久則必然枝枯葉槁,陽明為宗筋之長,虛則宗筋縱,不能約束筋骨,流注關節,五髒無所稟,不能引氣血達於四肢,故肢弱無力,手不能握物,足不能杵地。
【治法】補養氣血,舒筋活絡。
【處方】臨床驗方。獨活6g,桑寄生6g,炙黃芪6g,當歸9g,薏苡仁9g,木瓜6g,牛膝6g,桃仁6g,鬆節6g,狗脊6g,杜仲6g,炒馬錢子0.9g。
加減:筋惕肉加僵蠶6g,鉤藤6g;身痛加秦艽6g,桑枝6g;肢軟無力者去獨活、桃仁,加桂枝3g,人參3g;濕重者加防己6g,萆薢6g;若見氣血大傷肢痿廢者,用大補氣血,滋補肝腎為主,十全大補、健步虎潛丸等,再配杜仲、牛膝、薏苡仁、炒馬錢子,共奏舒筋活絡之力。
【方歌】嬰兒癱用獨寄生,黃芪當歸苡米充,馬錢三分須用炒,枸杜膝瓜桃仁鬆。
32.麵癱
【症狀】口眼斜,哭笑尤為明顯,多見胸悶痰多,舌質淡或紅,苔白,指紋青紫。
【病因病機】風邪濕痰阻於經絡所致。
【治法】祛風化痰,勝濕通絡。
【處方】臨床驗方。蒼術6g,全蠍2個,蟬蛻6g,膽南星6g,半夏6g,羌活6g,白芷3g,桑寄生6g,當歸3g,細辛0.6g,蔥須3個,生薑3片。
【方歌】麵癱祛風須化痰,膽星蒼夏與蠍含,當歸蔥須生薑用,寄生細辛羌芷蟬。
33.腦炎後遺症
【症狀】二目失明,耳聾耳鳴,舌強不能語,煩躁不安,肢體頻動不能自主,兩手撕撓眼瞼,大便秘,小便少,舌質淡或絳紅,幹裂少津,指紋青紫,脈濡數。
【病因病機】熱病之後,陰虧火炎,病之傳變如閃電,心營被裂,肝陰被劫,腎水枯涸,風火上潛,清竅蒙閉,諸症生焉。經雲:肝開竅於目,腎開竅於耳,舌乃心之苗。足少陰脈上循於舌,烈火傷陰,壯火食氣,故精脫者耳聾,氣脫者目不明,而現本證。
【治法】
(1)腎陰虧,治以滋陰以配陽,壯水之主以製陽光。
(2)腎陰虧及陽者,當予陰中補陽之法。
(3)心脾力弱者,補益心脾,健運中州。
【處方】
(1)腎陰虧者:六味地黃丸加枸杞6g,菖蒲6g,蜈蚣1條,升麻3g,柴胡3g,細辛0.9g,川黃連4.5g,五味子1.5g,紫貝齒6g。
(2)腎陰虧及陽者:桂附地黃丸配入決明、何首烏、補骨脂(原缺,今據方歌補)。
(3)心脾力弱者:龍眼肉6g,遠誌3g,柏子仁6g,生地6g,生龍牡各6g,枸杞6g,天麻6g,菟絲子6g,人參3g,菖蒲6g,甘鬆3g,肉蓯蓉6g。
以上方用羊肝熬水煎服。
【方歌】
(1)真陰虛宜地黃湯,枸杞菖蒲升麻囊,柴胡細辛川黃連味,蜈蚣貝齒效力彰。
(2)陽虛桂附地黃丸,配入決明首烏聯,補骨脂入燃命火,陰中補陽妙難言。
(3)心脾力弱龍眼參,遠柏生地龍牡均,枸杞天麻菟絲子,菖蒲甘鬆與蓯蓉。
34.驚狂
【症狀】煩躁易怒,二目直視,口不能言,發則不識人,喜動少眠,不知饑飽,其脈弦數。
【病因病機】暴怒憤鬱,肝膽火氣上逆,煎熬津液,煉液成痰,上蒙清竅,或由大驚氣逆,擾亂神明。
【治法】清心開竅,豁痰開鬱。
【處方】臨床驗方。玄參6g,生地6g,麥冬6g,川黃連6g,雲苓6g,木通3g,菖蒲6g,當歸6g,杭白芍6g,燈心草0.9g,甘草3g,生熟棗仁各9g。
【方歌】驚狂首開增液湯,雲苓甘草木通菖,歸芍生熟二棗仁,川黃連燈心病自康。
35.癇症
【症狀】猝然仆倒,牙關緊閉,二目天吊,四肢抽搐,口流涎沫,麵色蒼白,發出似豬羊鳴叫的異常聲,頃刻蘇醒,發無定時,每發作後,神疲乏力,有時頭痛,脈多弦滑。
【病因病機】熱伏於內,煉液成痰,外受驚恐,或鬱悶不樂,痰火壅盛,內擾神明。
【治法】開竅解鬱,清泄痰火。
【處方】臨床驗方。陳皮6g,半夏6g,雲苓6g,枳殼6g,竹茹6g,當歸6g,杭白芍6g,菖蒲6g,鬱金6g,麥冬6g,遠誌3g,全蠍2個,川黃連1.5g,磁石6g,僵蠶6g,生薑3片,炒酸棗仁6g,甘草3g。
【方歌】癇症發作不識人,歸芍溫膽遠誌仁,菖鬱蠶蠍薑麥冬,磁石黃連熟棗仁。
36.舞蹈症
【症狀】伸舌擠眼,二目斜視,腳蹬足舞,多動少靜,心煩口渴,納呆,脈多弦滑,舌質紅絳少苔。
【病因病機】氣鬱化火,灼傷陰營,陰虧火旺,上擾神明。
【治法】滋陰清熱,鎮心安神。
【處方】臨床驗方。浮小麥15g,甘草3g,大棗3枚,石斛6g,生地9g,麥冬9g,天花粉6g,杭白芍6g,當歸6g,梔子3g,雲苓6g,瓜蔞6g,磁石9g,炒枳殼6g,生鐵落15g。
【方歌】舞蹈借用甘草棗,四物去芎易枳殼,花斛苓蔞鐵磁麥,梔清三焦病自了。
又方:生黃芪9g,白術6g,天麻6g,蜈蚣2個,細辛1.5g,炒麥芽9g,紅花6g,全蠍2個,桃仁3個,當歸6g,生鐵落30g。
【方歌】實踐驗方芪術麻,蜈蚣細辛炒麥芽,全蠍歸桃紅鐵落,舞蹈停止效甚誇。
37.鼻衄
【症狀】鼻中流血為特征,舌多紅,脈濡數。
【病因病機】熱邪壅肺,傷及血絡。
【治法】清肺涼血。
【處方】臨床驗方。阿膠6g,炒蒲黃3g,生地9g,酒芩6g,杭白芍6g,白茅根9g。
【方歌】鼻衄用阿膠,生地蒲黃炒,酒芩白茅根,更加生白芍。
38.溺血
【症狀】小便溺血,尿道疼熱,或陰癢心煩,化驗室檢查紅細胞陽性,脈多數,舌質紅或絳,舌中多無苔。
【病因病機】小兒溺血,多因心熱移於小腸,或下焦有熱。
【治法】清心瀉火。
【處方】臨床驗方。生地9g,木通3g,燈心草0.9g,龍膽草3g,梔子3g,柴胡3g,當歸4.5g,炒蒲黃3g,大小薊各6g,天冬6g,六一散9g,酒芩6g,車前子3g,澤瀉3g。
【方歌】溺血龍膽瀉肝治,蒲黃燈心合六一,火清熱清血自止,天冬喜配大小薊。
39.腸風便血
【症狀】大便下血為特征,分便前、便後出血,或糞中夾血,血色鮮紅。
【病因病機】風熱或濕毒壅遏腸胃血分,血滲腸道。
【治法】清腸涼血,疏風利氣。
【處方】臨床驗方。槐花6g,側柏葉6g,芥穗3g,枳殼3g,川黃連1.5g。
【方歌】槐花湯用治腸風,側柏芥穗枳殼充,雞爪連芍五分用,寬腸涼血逐風功。
40.蛔蟲
【症狀】胃脘陣發性疼痛,甚則麵色白,若蟲竄入腸道,疼痛尤甚,劇則冷汗出,或昏厥,日數次發作。一般患此病的兒童多見麵黃,有白斑,眼周皮膚暗滯,下唇內有一或數枚顆粒、舌質多淡紅,有紅色小點,脈多弦緊。
【病因病機】誤食沾染蟲卵不潔食物,或因飲食不節,生冷油膩暗傷脾胃,運化失司,積滯中州,蘊蒸濕熱而致蟲生。張介賓雲:逐蟲之法,旋逐旋生,終非善策,欲絕其源,必須溫養脾胃,氣強蟲不生矣。必須治其本,才能根除。臨床必須按照辨證施治的原則,兼顧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兼顧首尾,用相應的方法調補脾胃以治本,以固元氣,雖逐蟲而不傷人體,此誠驅蟲良法。切莫疼痛時而妄用攻下,蟲患未除,元氣先傷,甚則致成厥逆之險症。
【治法】安蛔止痛。
【處方】臨床驗方。
處方1:烏梅9g,細辛0.9g,肉桂3g,製附子3g,黃柏6g,川黃連1.5g,幹薑3g,川椒6g,當歸6g,檳榔6g,使君子9g,台參6g。
處方2:檳榔30g,使君子9g,枳殼3g,木香6g,苦楝子15g,雷丸6g,川大黃6g,玄明粉6g,甘草3g。
【方歌】蛔蟲作病腹中痛,使君急遣雷丸檳,芒把木軍來調用,甘枳苦楝建奇功。
41.蟯蟲
【症狀】以肛門奇癢為主,夜晚尤甚,睡臥不寧,患兒常因肛門附近的皮膚破裂而引起濕疹,女孩因致前陰發癢。
【病因病機】飲食不節,誤食沾染蟲卵之食物,或因護理疏忽而坐地嬉戲沾染蟲卵,由於蟯蟲夜間爬出肛門外排卵,故令小兒夜間肛門奇癢。
【治法】殺蟲止癢。
【處方】臨床驗方。
處方1:榧子9g,檳榔9g,蕪荑9g,白糖9g。內服。
處方2:蛇床子15g。每晚洗肛門。
42.紫斑病
【症狀】全身散在出血斑點,多兼齒衄、失血現象,斑點色紫,下肢腰部尤多,按之不褪色,患者多神疲乏力。化驗室檢查血色素及血小板明顯減低,出凝血時間延長,脈多沉細無力或芤。
【病因病機】內因脾虛不能統血,妄行流散外溢,餘氏所謂有形於外,必因於內。
【治法】益氣攝血,佐以涼血止血。
【處方】臨床驗方。炙黃芪10g,炒白術10g,台參6g,當歸10g,遠誌3g,生熟地各6g,炒杭芍6g,茯苓6g,龍眼肉6g,熟棗仁9g,阿膠6g,牡丹皮6g,旱蓮草6g,炙甘草3g,木香1.5g,仙鶴草10g。
【方歌】紫斑齦衄主歸脾,二地芍膠粉丹皮,仙鶴草合旱蓮草,治病求本病自易。
43.瘧疾
【症狀】一日發或間日一發,寒熱往來,先寒後熱或先熱後寒,發作有時,汗出頭痛,麵赤,化驗室檢查瘧原蟲+。
【病因病機】多因夏傷於暑,邪舍於營內,至秋多感寒,風與衛並居,則暑與寒合邪,邪入於少陽致成陰瘧,邪在少陽,半表半裏,入陰則寒,出陽則熱。
【治法】育陰透陽。
【處方】常山6g,檳榔6g,草果6g,穿山甲6g,柴胡6g,知母6g,烏梅6g,枳殼3g,炙甘草3g。
加減:寒多熱少加麻黃3g;熱多寒少加青蒿3g,生石膏9g;口渴加天花粉6g;胸痞滿悶、脘腹痛、噯氣酸痛、泛惡納呆加神曲6g,麥芽6g,土白術6g,薑半夏6g;嚴重者加鉤藤6g,僵蠶6g;咳嗽加前胡6g,杏仁6g,浙貝母6g。
【方歌】瘧疾育陰透陽治,常山檳榔草果知,山甲柴胡烏梅肉,枳殼甘草須用炙。
44.蕁麻疹
【症狀】全身起大癖片,奇癢難忍,越撓越多,夜間為重,不能安睡,有的腹痛嘔惡,大便秘或溏,小溲短赤,脈多數,舌苔白薄。
【病因病機】飲食不節,外受時邪侵襲,或夜臥乘涼、汗出當風。多因內有積熱、外受風邪而成。
【治法】清熱涼血,滲濕散風。
【處方】丹參6g,苦參6g,生地3g,赤芍6g,荊防各3g,薏苡仁9g,蒼術6g,滑石9g,蟬蛻6g,地膚子6g,白鮮皮6g,生石膏6g,大胡麻6g。
【方歌】癮瘤元為蕁麻疹,蟬蛻荊防術苦參,丹參地芍地膚子,膏滑鮮薏胡麻仁。
45.糖尿病
【症狀】口渴多飲者為上消,多食善饑者為中消,多尿如脂膏者為下消。今之所謂糖尿病多與中醫學消渴病相吻合。
【病因病機】雖有上中下三消之分但其病的性質則多為津涸熱淫虛燥所致。
【治法】滋陰清熱,生津止渴。
【處方】臨床驗方。烏梅3個,天花粉6g,天冬6g,知母6g,玉竹6g,金銀花9g,山藥9g,杭白芍6g,川大黃6g,玄明粉6g,佩蘭6g,甘草3g。
加減:大便溏者去玄明粉、川大葵、玉竹、天冬、金銀花、甘草,加沙參9g,生地9g,生牡蠣9g,五味子3g,黃柏3g,滑石6g,通草1.5g,山萸肉6g;氣虛者加黃芪9g。
【方歌】消渴陰傷氣火炙,硝黃銀花草芍知,天冬粉梅玉竹佩,山藥養陰益腎脾。
46.遺尿
【症狀】睡中尿床,體質多瘦,麵黃精神不振,智力不足,脈多滑數,舌淡苔薄白。
【病因病機】下元虛寒不足,膀胱失約所致。
【治法】固元溫運。
【處方】臨床驗方。益智仁9g,補骨脂6g,大青鹽3g,五味子3g,龍齒9g,桑螵蛸9g,附子3g,肉桂3g,夜交藤6g,生牡蠣6g,遠誌3g,茯苓6g。
【方歌】遺尿固元益智鹽,桑螵蛸兮桂附聯,龍牡骨脂五味遠,茯苓夜交藤寐安。
注:本方載於1962年《大眾日報》,治療多人效果好。
47.疝氣
【症狀】陰囊腫脹連及小腹,有囊狀物隆起或睾丸及少腹急痛。或者一側睾丸下降一大一小。
【病因病機】多由肝木失於疏泄,或寒邪凝聚厥陰,以及稟賦不足,氣虛下陷。因足厥陰之脈絡陰器抵少腹,所以厥陰證明顯。
【治法】疏肝理氣散寒邪。
【處方】臨床驗方。胡蘆巴6g,巴戟天6g,小茴香9g,荔枝核6g,山楂核6g,橘核6g,川楝子6g,製附片3g,上肉桂3g,烏藥3g,青皮3g,炒枳實3g,檳榔6g。
加減:睾丸腫硬或有水者加昆布6g,海藻6g。
【方歌】疝氣之病屬肝經,巴戟胡蘆楝子檳,茴香荔楂橘核用,桂附烏藥枳實青。
48.水腫
【症狀】
風水腫:初起惡寒發熱,間有關節疼痛,頭麵漫腫為甚,困乏不適。
濕水腫:下身浮腫為特征,尤以兩腿為甚。
風濕腫:通身皆腫為特征。
脾虛腫:麵色萎黃無華,呈浮腫。
【病因病機】小兒水腫一為外感風邪,一為脾經濕熱內蘊所致。其病在肺,久則影響腎髒,但與成人房勞傷腎不同。
肺主一身之氣化,職司清肅。若水濕浸漬,肺失清肅,不能通調水道,水氣瀦留而成水腫。
脾惡濕,主運化。若脾氣不足,運化失司,濕盛則脾受困,水濕停留肌膚之間,或水飲內停,外受風邪,風濕相搏,水道不利,肌膚腫脹。
腎為水髒,主一身之水液。腎病則失其調節之能,水濕排泄障礙。經雲:“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聚水生病也。或水腫雖消,而腎氣未複,必反複發作。若水氣上淩心肺則喘悸。
【治法】發汗利水,疏泄胃腸。上身腫宜發汗,下身腫宜利小便。
【處方】臨床驗方。
急性:風濕暴腫。
木賊9g,車前子6g,浮萍9g,陳皮6g,茯苓6g,赤小豆9g,五加皮9g,芡實9g,石韋6g,澤瀉6g,白茅根15g,生牡蠣6g,地榆6g,大小薊各6g,血餘炭3g。
加減:咳喘加麻杏石甘湯。
【方歌】水腫暴起君木賊,五加茅萍苓車澤,赤豆芡實大小薊,牡榆血餘橘石韋。
慢性:腎虛血熱。
小力參6g,甘草3g,桂枝3g,陳皮6g,肉蓯蓉6g,茯苓6g,杜仲6g,炒白術9g,紫河車6g,紅棗3g,黑豆衣9g。
羊腎熬水煎藥。
加減:尿中有蛋白者加生牡蠣6g,芡實6g,薏苡仁9g;有膿細胞者加車前子6g,赤小豆9g,石韋6g,萆薢6g,木通3g;有紅細胞者加生地6g,阿膠6g,白茅根9g,地榆6g,大小薊各9g。
【方歌】久病水腫須補益,陳皮四君合桂枝,河車杜仲蓯蓉棗,羊腎熬水入豆衣。
慢性:脾虛寒濕。
黨參9g,蒼白術各6g,雲苓皮6g,大腹皮6g,五加皮6g,陳皮6g,川厚樸3g,幹薑皮3g,生黃芪9g,川木香6g,豬苓6g,澤瀉6g,桂枝3g,薏苡仁9g,赤小豆9g,生牡蠣9g,商陸6g,紫蘇葉3g,地骷髏15g,牽牛子9g,大黑豆9g,檳榔6g,炙麻黃3g。
【方歌】開鬼門兮潔淨府,參芪澤樸醜二術,蘇腹五加陳薑皮,赤豆木香苡商陸,豬桂牡蠣仙人頭,麻黃檳榔大黑豆。
慢性腎炎:脾虛濕熱。
黨參6g,雲苓6g,生牡蠣6g,肉蓯蓉9g,甘草3g,白術6g,薏苡仁9g,桂枝3g,車前草6g,赤小豆9g,生地9g,白茅根9g,萆薢6g,生黃芪9g,地榆6g。
49.胎黃
【症狀】新生兒通身皆黃,狀若身熱,大便不通,小便如橘子汁,啼哭不止,不思吮乳。
【病因病機】孕婦於妊娠期過食辛熱之物,濕熱內蘊所致。
【治法】清熱利濕。
【處方】臨床驗方。茵陳6g,升麻1.5g,龍膽草3g,生地6g,梔子3g,滑石9g,燈心草0.9g,寒水石3g,甘草3g。
【方歌】胎黃亦稟濕熱染,茵陳梔子草龍膽,升麻生地燈心草,寒水滑石病霍然。
50.佝僂病
【症狀】麵黃肌瘦,精神疲憊,胸骨日漸高聳,脊背日漸突出,行必佝僂。
【病因病機】先天稟賦不足,後天護養失調,致氣血虛弱,筋骨失養所致。
【治法】培補脾胃,強壯筋骨。
【處方】生龍牡各30g,阿膠30g,淮山藥30g,沙參30g,砂仁15g,炒穀芽30g,雞內金30g,羊肝粉9g,胎盤粉90g,白糖半斤,雞子皮半斤。
共為細末,每服一匕,日二服。
【方歌】佝僂病本脾胃虛,龍牡膠糖雞子皮,內金羊肝胎盤粉,穀芽砂藥沙參劑。
51.白癜風
【症狀】皮膚出現大小不一的白斑,逐漸蔓延,無疼癢等,但有礙雅觀。
【病因病機】風濕侵入毛孔,致氣血瘀滯,毛竅閉塞而成。
【治法】祛風逐濕,益氣活血。
【處方】內服1:生黃芪9g,當歸9g,川芎4.5g,牛膝6g,赤芍6g,桃仁9g,紅花4.5g,酒芩9g。黃酒1.5g兌入上八味煎去渣。
外用(方脫失)。
【方歌】白癜內服膝酒芩,芪歸芍芎桃紅尋,外敷火麻楓樟腦,水銀木鱉胡桃倫。
內服2:桂枝9g,當歸9g,蛇蛻9g。水煎服。
52.唇風
【症狀】唇起皰疹,潰破疼痛作癢,口渴不欲飲,納呆,大便正常,小溲短赤。
【病因病機】脾經濕熱,兼受風熱濕熱搏結所致。
【治法】清脾滲濕,活血祛風。
【處方】臨床驗方。荊防各9g,當歸6g,赤芍6g,川芎6g,白術9g,連翹6g,薄荷3g。
【方歌】唇風治宜荊芥防,歸芎赤術薄翹強,清脾滲濕活血功,唇風宜把此方宗。
53.野菜中毒
【症狀】因飲食野菜,突然頭麵手腳浮腫,膚色光亮、重者青紫,脘脹納呆,呃逆,四肢倦怠。
【病因病機】某些野菜和樹葉含有一定的毒素,食時處理不當最容易成中毒因素,積於腸胃,濕熱內蘊,發於肌腠。
【治法】祛濕解毒。
【處方】臨床驗方。浮萍6g,川芎6g,蟬蛻6g,大腹皮6g,桔梗6g,海藻6g,昆布6g,牛膝6g,蒼術6g,地膚子6g,車前子6g,桂枝3g,白鮮皮6g,桑白皮9g,通草3g,豬苓3g,滑石9g。
【方歌】祛風浮蟬鮮桂芎,利濕蒼腹車滑苓,通氣祛惡桔昆藻,下利牛桑通草行。
54.肝硬化腹水
【症狀】肝脾大,食後腹脹,食欲不振,肢疲乏力,頭暈目眩,噯氣吐酸,右脅疼痛,大便溏軟,胃脘痞悶,小便不利,眼瞼微有浮腫,下肢有指壓腫,頸部或胸部有蜘蛛痣等。
【病因病機】肝脾積聚,氣滯血凝,脾虛運化失職,升降無權,水道不通,水濕停留所致。
【治法】健脾化積,利氣散鬱。
【處方】臨床驗方。土白術6g,枳實6g,陳皮3g,生牡蠣9g,山萸肉3g,鱉甲6g,杭白芍6g,大腹皮6g,忍冬藤6g,豬苓3g,鬱金6g,穿山甲3g,小穀芽9g,木瓜6g,雞內金6g,通草3g,雲苓皮6g。
【方歌】水臌枳術白芍誇,棗穀陳鱉牡山甲,苓皮通豬內金鬱,冬藤腹皮宣木瓜。
55.異食症
【症狀】麵黃肌瘦,煩躁不安,睡眠不寧,納呆,善食雜物,如泥土、石灰粉等物。
【病因病機】脾虛胃熱所致。
【治法】健脾清熱。
【處方】臨床驗方。蒼術6g,白術6g,廣陳皮6g,炒枳殼3g,雲苓6g,條芩6g,生石膏9g,黃連3g。
【方歌】異食脾虛胃熱生,蒼白二術陳皮興,石膏芩連枳殼苓,病兒服此肌肉生。
56.肺癆
【症狀】咳嗽有痰或無痰,午後低熱,麵赤顴紅,舌絳苔薄津少。
【病因病機】邪熱鬱遏於肺,陰被灼所致。
【治法】養陰潤肺,清熱止咳。
【處方】祖傳方。炙桑皮6g,天冬6g,麥冬6g,生地6g,熟地6g,阿膠6g(烊),紅花3g,杏仁6g,川貝母3g,知母6g,杭白芍6g,白芷3g,甘草3g。
雞蛋1枚煮熟去皮,再用竹簽鑽孔,放藥內同煎,食蛋喝湯(成人加倍)。
【方歌】肺癆方內二地冬,桑皮膠紅杏貝衝,知母杭芍白芷草,救肺滋陰清熱功。
57.急驚風
【症狀】忽然壯熱煩躁,麵紅唇赤,痰盛氣急,涕淚俱無,頭部劇痛,驚悸焦啼,繼見神誌昏迷,目上視,牙關緊強急,身劇烈抽搐,二便秘澀,脈搏洪數。
【病因病機】多由他病續發,如感冒風寒、風濕,不得宣通,鬱閉於內,痰盛熱極而內動肝風。
【治法】(原缺,今補)息風清熱,宣通鬱閉。
【處方】臨床驗方。杭白菊6g,天麻6g,生牡蠣6g,生石決明6g,桑葉6g,薄荷3g,生地6g,茯苓6g,遠誌3g,菖蒲3g,全蠍2個,鉤藤6g,龍膽草3g,甘草3g,麥冬6g。
【方歌】急驚息風決鉤藤,桑葉全蠍菖蒲冬,天麻生地薄菊佳,牡蠣甘遠苓膽明。
58.風濕熱
【症狀】發熱汗出,周身關節疼痛,下肢尤重,屈伸不利,口渴不欲飲,舌質淡苔白膩,脈多濡數。
【病因病機】感受風熱,汗出不解,濕熱搏結相礙,經絡氣血凝滯。
【治法】活血通絡,清熱滲濕。
【處方】臨床驗方。獨活6g,桑寄生6g,當歸6g,杭白芍6g,狗脊6g,萆薢6g,薏苡仁9g,鬆節9g,木瓜6g,僵蠶6g,忍冬藤9g,炒馬錢子0.9g,絲瓜絡6g,牛膝6g,地龍6g,防己6g。
加減:痛甚加秦艽6g,細辛0.9g,防風9g。
【方歌】風濕熱病歸芍寄,薢蠶忍冬獨活苡,狗脊地龍馬錢子,鬆節絲瓜防木膝。
附方
1.慢驚風
【處方】經驗方:白附子6g,南星6g,蜈蚣2條,全蠍7g,天麻6g,天竺黃9g(量原缺),水煎頻服。
2.癲癇
【處方】經驗方:魚鰾6g,生牡蠣6g,鉤藤6g,茯神6g,全蠍3g,蜈蚣2條。
3.哮喘咳嗽
【處方】經驗方:炙麻黃15g,木耳30g,海螵蛸60g,半夏酌加。
共為細末,日2次,開水衝服。小於2歲,每次0.5g。
4.反花瘤
【處方】經驗方:麥冬6g,知母6g,黃芩6g,石斛6g,枳殼3g,生杷葉6g,金銀花3g,犀角3g(水牛角15g),生地9g。
(著者:劉東昇
手抄稿提供:遲景勳
整理:崔文成 鄭三霞)
傅純瑜對兒科三十種病之按語
傅純瑜,女,1920年7月出生,北京人,漢族,1935年9月考入山東國醫專科學校係統學習中醫,畢業後在濟南行醫,新中國成立後經曆了聯合診所等階段,1957年8月16日濟南市中醫醫院建院時成為兒科醫師,為西學中的同誌授課、臨床示教及開辦講座,下鄉巡回醫療,上山采藥,協助建立合作醫療室,對赤腳醫生進行技術指導等,是濟南市著名中醫,曾任山東中醫學會會員、兒科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會員。
傅老師診療兒科疾病經驗豐富,認為兒科病宜及早治療、防微杜漸;治愈多例尿崩症、急慢性腎炎、小兒急慢驚風、頓咳、久泄不止、濕溫重症;整理出傳染性肝炎、肺炎、腎炎、牙齦炎、蛔蟲症、猩紅熱、感冒、消化不良、小兒舌麵血管瘤等資料,編印《中醫兒科驗方集》一冊。
1959年《濟南市中醫醫院臨床驗案彙輯》刻蠟紙油印本中有李樂園、錢翔青、馬潤齋、李廷來、傅純瑜等著名中醫的醫案。
1980年8月12日完成《從治愈小兒舌麵血管瘤來認識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療法的重要性》一文。
腫瘤有良性與惡性兩種,小兒良性腫瘤的發病率較惡性腫瘤約高2倍。軟組織腫瘤多屬良性;而腎、眼球、睾丸等部位之腫瘤則惡性者居多。有些惡性腫瘤生長迅速,如急性白血病可於數周內致死。
良性腫瘤如血管瘤是小兒最常見的腫瘤,女多於男。但小兒良性腫瘤有惡性變的可能,故必須及早治療。
我國古代文獻對於腫瘤早有記載。公元前(周禮)天官有瘍醫下士八人掌管腫瘍等病,同時並有癭瘤記載。《東醫寶鑒》雲:人體氣血凝滯、結為癭瘤,癭則憂恚所生,多著於肩項,則瘤隨氣凝結。堅硬不可移者名曰“石癭”;肉色不變者名曰“筋癭”;赤脈交結者名曰“血癭”;隨憂愁而消長者名曰“氣癭”;軟如棉色不變者名曰“肉癭”。五癭皆不可決,破則膿血崩潰,多致夭枉。
外科書籍載,癭如纓絡之狀,瘤因隨氣留滯,故而得名。癭、瘤二症或發於皮肉之間,或發於筋骨之處。癭多生於頸項,瘤則遍體可生。古代文獻上分五癭六瘤(脂瘤例外)以配合五髒:如石癭氣瘤屬肺,肉癭肉瘤屬脾,筋癭筋瘤屬肝,血癭血瘤屬心,石癭骨瘤屬腎。但是癭、瘤的證治相同,故合並論述,其他尚有黑砂、發虱等瘤,因臨症少見,暫不敘述。
根據以上記載,血癭血瘤色現紫紅(脈絡交叉露現),軟硬兼雜,皮膚隱約纏著紅絲,時時牽痛,擦破則流血不止等症候群,頗似現代醫學所稱之血管瘤。該病在記載中均提到“氣血凝滯結為癭瘤,瘤則隨氣凝結”等字樣,說明了癭瘤與氣的關係。
中醫學在不同疾病中的“血瘀”可以反映和表現出與腫瘤相同的證候,例如疼痛腫塊,瘀斑,唇、舌、皮膚青紫,出血紫黑以及皮膚甲錯,精神狂躁等。凡有上述症狀的一種或數種出現,即提示有瘀血存在。瘀血症狀雖然複雜,但通常有以下特征:痛有定處、按之不減、夜劇,甚則有堅硬塊,固定不移,推之不散,舌質暗紅,脈沉澀有力。以下三種最為多見。
1.以疼痛為主的血瘀 中醫理論,“不通則痛”,即氣血不通所產生的疼痛,特點痛有定處,痛處拒按。如冠心病、潰瘍病、類風濕關節炎和骨神經痛,這些病都是痛有定處。用膈下逐瘀湯治療過敏性腸炎、腸結核、慢性盆腔炎等,即活血化瘀,通則不痛。
2.以瘀斑為主的血瘀 中醫認為是由於各種因素傷絡血溢致瘀,如各種損傷的瘀血斑及皮膚、唇、舌出現青紅紫紅瘀點或斑片,均屬此類。
3.以腫塊為主的血瘀 中醫認為痰濕、積邪壅阻等阻塞氣血,以致氣滯血鬱而致血瘀積聚髒腑,或惡血凝結日久逐漸成塊,按之有形,如常見慢性肝炎、血吸蟲病、久瘧、慢性心力衰竭所致的肝脾大、肝硬化等。各種贅生物、扁平疣、大如甲狀腺囊腫、子宮肌瘤及各種瘤等,這些病應用複元活血湯、血府逐瘀湯加減均取得相應效果。《醫林改錯》說:“肚腹結塊,必有形之血。”說明腹內有形的結塊腫物,多由血瘀所致,故活血化瘀為治瘤一大法。
在療法方麵,中醫學早在公元七世紀的《晉書》已有“初帝目有瘤疾,使醫割之”,這是手術治療腫瘤最早的記載。但有些血管瘤範圍廣泛而深,或發生在某些部位如眼部、舌部,均不宜割治。漢·華佗指出:“癰疽瘡腫之作,皆五髒六腑蓄毒不流,非獨因榮衛壅塞而發也”,故活血化瘀法往往與清熱解毒法並用。今以治愈小兒舌麵血管瘤典型病例,來談談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法對該病的應用及療效觀察。
患兒陳某,男性,4歲,於1973年春在舌麵、舌邊及舌下均發現生有高粱米大小及小米粒大小之腫瘤,突出皮麵,界限清楚,色鮮紅及暗紫相雜,頗與由新生的毛細血管所組成的楊梅狀血管瘤相似。亦有時出血,微有疼痛感,瘤體逐漸增多與擴大。遂在某省級醫院(兩個醫院)檢查確診為“舌麵血管瘤”。據一個醫院對患兒家長講,該病治療方法應將患兒之舌牽出口外進行刮治,再生、再刮,別無他法。否則腫瘤長大能塞滿全口,或舌體長大垂出口外能長達尺餘即不易治,且有危險性。當時其家長顧慮患兒已具備腫瘤全身症狀,如消瘦、厭食、貧血、虛弱等,深恐刮治以後,致殘成啞,不肯手術,改服中藥治療。
當時來我院門診時患兒體溫正常,體質較好,厭食,麵色黃瘦,精神可,舌質紅苔白,舌麵隆起紅及紫色大小不同型之無數腫瘤,舌下、舌邊亦相繼發生,且逐步增大,脈細滯有力。遂診為血瘀證,以血府逐瘀湯加炒蒲黃、仙鶴草、黃連、連翹等治療後瘤色漸淡,但數未減少,此消彼長,且舌尖較多,遂改前法,加清心經熱之劑,方用以下藥物加減治療:
當歸9g,連翹9g,白茅根15g,生地9g,金銀花9g,紫花地丁9g,黃連1.5~3g,竹葉9g,木通3g,麥冬9g,燈心草4.5g,蓮子心4.5g,丹參9g,炒山梔4.5g,茯苓9g,扁豆花9g,橘紅4.5g,甘草3g。加減為方,共服藥30餘劑,舌麵腫瘤全消,飲食增加,精神好,眠安便調而愈,至今七年未再複發。
個人體會:《內經》雲:“諸痛癢瘡,皆屬於心。”心開竅於舌,舌為心之苗,故心病往往舌有改變如舌腫、舌絳、木舌、垂舌、舌麵瘀斑、舌卷、舌硬、舌光無津等。
瘤生於舌麵部位屬心,是以瘀斑為主的血瘀,中醫認為是傷絡血溢致瘀的有力依據。心為內在之主宰,又為血液循環之中樞,因而選用活血化瘀法是必要的,但必須加入引經藥。且心與小腸相表裏,在前法應用中還應加入利尿劑如導赤散等,給心經蘊熱以出路。王孟英說:“凡心經蘊熱用犀角、黃連等藥物,必兼用木通,其效尤捷,以能引心經熱從小便出也。”木通苦寒入心、肺、小腸、膀胱經,降火利水。
中醫學中心的功能:心主血脈、主神誌,開竅於舌。中醫所謂的心近似於現代醫學的循環、血液、中樞神經係統等功能,故臨床上的一些心血管疾患都與心有關。
心與小腸相表裏,小腸主受盛化物,泌別清濁,下注大腸,或轉輸膀胱。心與小腸通過經絡的聯係,構成表裏的關係,心經有實熱,可下移於小腸,臨床出現小便短赤,尿道灼熱或疼痛、尿血等,如心血瘀滯證,則可見舌質暗紅及紫色斑點,重時麵唇、指甲均青紫,宜活血通絡,可用血府逐瘀湯加減。
小腸實熱證:心煩、口瘡、小便赤澀、尿道刺痛、舌質紅苔白、脈滑數,宜導赤散。如心經未移熱未出現小腸症狀,亦可借導赤散之力引熱下行。
根據各方麵的論說,該病的治則活血化瘀、清熱解毒,再加導赤散引熱下行是合理的,治愈該證也就是用這類藥物取得療效的。
1982年張奇文主編《幼科條辨》中,趙蓬山附記傅純瑜用自擬澀腸止血湯(酸石榴皮60g,烏梅30g,仙鶴草18g,槐花15g,當歸9g,白芍9g,山藥20g水煎服)治療便血。
2002年《山東中醫雜誌》第9期568—569頁發表於長華、傅純瑜《鼠傷寒治驗》案例,認為鼠傷寒為虛實相兼之證,因泄瀉不止,傷及氣血,致氣液虧耗,雖正氣已虛,但大便中仍夾膿血,可見致病菌仍然存在,故辨證為虛中夾實。在治療方麵雖應以益氣回陽為主,又必加升提及清熱解毒之品,澀腸止瀉、溫振脾陽之品急宜投入,方可奏升陽益氣、舉陷防脫之效。繼以扶正祛邪、溫中固脫,調攝護理,可漸康複。此外,臨床如遇嬰幼兒腹瀉經治而效不顯者,應及時做大便培養,盡早明確診斷。
2004年10月25日傅純瑜寫出手稿《三十種病之按語》,現校對整理如下。
1.頓咳
頓咳是一種小兒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四季均可發生,以五歲以下小兒為多見,並發症較少,預後一般良好。此證約分三期。初期與感冒咳嗽相似,但經過一般治療不效,反而咳嗽加重;中期即呈現陣發痙攣狀咳嗽,咳甚則吐,甚至將飲食傾吐無餘而後止,或痰中帶血,鼻、雙目均出血;三期為恢複期,咳吐均輕,可調理而康。
古人對此證之論述很多,如《諸病源候論》“厥陰咳,咳而引舌本是也”,我們認為說得很對,正如《內經》曰:“五髒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頓咳確係厥陰咳,觀其痙咳之狀可知為疫毒之邪傳肝及胃(因其咳時如抽風樣,而又有劇烈性嘔吐,故雲傳肝及胃)。
咳嗽一症,古無是名,由《金鏡錄》捷法歌中,有連聲頓嗽黏痰至之一語。俗從而呼為頓嗽,其嗽亦能傳染,感之則發作無時,麵赤腰曲,涕淚交流,每頓嗽至百聲,必咳出大痰乃住,或所食乳食,盡皆吐出乃止;咳之至久,麵目浮腫,或目如拳傷(形容眼出血的情況),或咯血,或鼻衄……此症最難速愈,必待百日後可痊。
以上這兩段論述,對頓咳的描寫很形象化,我以為該證在初起時的治療除宣肺清熱之外,宜加入鎮肝息風藥如桑葉、生石決明、鉤藤之類,特別是中期也就是痙咳期,一定要加入鎮肝息風藥、活血化瘀藥及止血藥、降逆止嘔藥,才能緩解當時緊急症狀。至於後期,亦即恢複期,因久咳傷氣,必用益氣養陰保肺之品。
治療重點在痙咳期,因其狀若痙攣故加蟬蛻、鉤藤、白芍、桑葉等平肝息風,甚至加鎮肝息風藥,如生石決明(早加亦可);如鼻衄、吐血加入白茅根、藕節、枇杷葉、仙鶴草與赭石同用止血之力更強;如兩眼出血,宜加涼血活血化瘀藥,可加生地10g,南紅花3g。恢複期可用沙參麥冬湯、生脈散等。
至於頓咳之嘔吐非一般止嘔藥所能治,因足厥陰肝經之脈,沿腹股溝、環陰器,達腹上行,夾胃屬肝絡膽。肝病循經犯胃,咳必嘔吐,甚則傾吐無餘而後止,治必平肝降逆始克有效。
2.汗證
小兒汗證是指小兒在靜坐、安臥、睡眠等時全身或身體某部汗出很多,甚至大汗淋漓不止為主的一種證候。若睡後微汗,或飲熱湯及食辣味食物後汗出,此為生理常態。若天氣酷熱,衣著失宜,或暴受驚恐,感受暑濕等引起多汗,均不在此範圍。睡中汗出,醒後汗止者稱“盜汗”;不分寤寐,無故汗出者稱“自汗”。其病因不外表虛不固、營衛失調、氣陰兩虛、脾胃積熱所致。
古代有關於汗證的論述也很多,如《小兒衛生總微論方》中有“小兒有遍身喜汗出者,此榮衛虛也”之說,並認為“榮衛相隨,通行經絡,營周於身,環流不息,營陰衛陽,營虛則津液泄越,衛虛則不能固密,故喜汗出遍身也”。《丹溪心法》中也有“汗者,心之液也,自汗之證,未有不由心腎俱虛而得之者”的論證。《幼科準繩》也指出:“汗有虛實之證,虛者謂諸病後,大汗後,血氣尚弱,液溢自汗。或潮熱,或寒熱發過之後,身涼自汗,日久令人黃瘦,失治則變為骨蒸,疳勞”。《諸病源候論》說:“虛勞病,若陽氣偏虛,則津液發泄而為汗。”
綜合前人論述及臨床所見,小兒汗證確有虛實之分,以及病態或非病態之不同。總之不論盜汗與自汗均應辨證論治。
如伴有低熱或高熱,而舌質紅,苔白花剝少津,脈細數,此為陰虛有熱,治宜沙參麥冬湯加生牡蠣、浮小麥、白芍等。
如患者汗證,見麵黃、倦怠乏力、精神不振、舌質淡苔白而少、唇淡無華、脈緩無力,此脾腎陽虛,宜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浮小麥等。
如屬胃熱積滯、熏蒸迫津外泄之多汗,則多表現唇麵皆紅,舌質紅苔白膩或黃厚,脈數等,治宜清熱導滯湯加白芍等,則熱去津留而汗自止。
要知既不貽誤病機,也不可草木皆兵,更重要的是虛虛之禍,切莫掉以輕心。
3.熱痹
宣痹湯《溫病條辨》:防己、滑石、連翹、山梔、薏苡仁、杏仁、蠶沙、赤小豆皮、半夏。
痹症有三,即行痹、痛痹、著痹是也。
如寒濕稽留既久,濕鬱成熱,寒從熱化,即轉為熱痹。此型多見於小兒。
《內經·痹論》指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但此三者之間又各有偏勝,因此在臨床表現上也極不一致。
如風為陽邪,善行而數變,若風邪偏勝,則疼痛遊走不定,稱為行痹或風痹;
寒性收引,其氣凝閉,寒勝則氣血阻滯,運行不暢,故疼痛劇烈,且有定處,屈伸不利。寒邪屬陰,故局部皮膚不紅,觸之不熱,稱為痛痹或寒痹。
濕性重濁黏膩,如濕邪偏勝,則肢體失養,疼痛不甚,但手足沉重,活動不便。濕為陰邪,最易損傷陽氣,濕邪過盛,陽氣閉阻不通,則肌膚麻木不仁,稱為著痹或濕痹。
如素有積熱,又為風寒濕所襲,熱為邪鬱,阻塞經絡,氣血流通不暢,故關節疼痛劇烈,局部紅腫灼熱,喜冷拒按,發熱,汗出,惡風,口渴,煩躁,手指攣曲,膝關節腫痛時則步履維艱,稱為熱痹。
凡痹症之痛處多在肢體,尤其是腕、肘、膝、踝等處更為明顯,屈伸不便,遇天氣變化時,則疼痛酸楚倍增。
本例即為熱痹,其主證即同上所述。治以宣痹湯加減:方中秦艽除風濕,舒筋止痛;防己祛風止痛;桑枝祛風通絡;忍冬藤清熱通絡;石膏、知母清熱;薏苡仁利水滲濕除痹;蠶沙燥濕祛風;赤芍、連翹清熱涼血;牛膝通利關節,補益肝腎,且能引藥力下行直達病所;木通引濕熱從小便出,故可風除濕熱悉蠲而愈。但“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外邪侵犯經絡,以致氣血受阻,不得宣通,因此不僅要祛、散、清、利,還須理氣活血、通經活絡。如果波及髒腑,出現虛損,則應加以補益,要根據病情,標本兼顧論治。如有低熱可加青蒿、白薇;納呆加炒穀芽、雞內金;心悸加人參、茯苓、白術、炙甘草或生脈散;汗多加浮小麥、生牡蠣等;如照顧肝腎,養血活血,可加丹參、當歸、白芍、黃精、何首烏、牛膝等。總之,治療熱痹之用藥宜風濕熱同時並治,不可偏重一方,收效較快,預後良好。小兒之病易虛易實,往往虛實互見,一般著重祛邪,邪去正自安,但要注意病情變化,勿為假象所惑,是一個重要的環節。
4.咳嗽
咳嗽為兒科常見病之一,以冬春兩季居多。其致病因素,不外小兒腠理不密,易為外邪所侵,無論風寒或風熱,都是邪從鼻入,必先犯肺,如清·葉天士說:“溫邪上受,首先犯肺。”春月暴暖忽冷,先受溫邪,繼為冷束,咳嗽痰喘最多。故冬末春初咳嗽患者尤多,早期多屬肺閉,如兼消化不良,脾為濕困,極易生痰,痰濕內蘊,則肺氣不宣,而為痰嗽,若久咳不止,虛熱上泛,口燥咽幹,出現潮熱。
《丹溪治法心要》雲“午後嗽多者屬陰虛”,則宜清肺。《丹溪治法心要》雲“五更嗽多者為胃中有食積”“上半日嗽多者此屬胃中有火”。
在治療方麵,由外感引起的咳嗽,應當宣發肺氣,疏通腠理,使病邪外達,風從表散,寒從汗解。
如兼食積化熱,濕熱生痰,影響肺氣,濕重脾必困,熱重胃必傷。因此,這種濕痰阻肺的咳嗽,必須肅清肺胃,除濕豁痰。臨床所見此類咳嗽的患兒頗多,且極難治療,如兼大便溏瀉則更棘手,肺與大腸相表裏,傷肺必影響大腸,故如蘇子、杏仁、瓜蔞等品均不宜用。
至於久嗽不止、虛火上炎、午後潮熱、顴紅多汗、口幹不欲飲,宜養陰清熱。
若咳嗽氣短、食減便溏,此為陽虛,宜益氣補脾。
總之,治療小兒咳嗽不外散風清熱、除濕化痰、養陰益氣。由於小兒肺髒嬌嫩,形氣未充,故解表不宜過度發散,瀉熱要注意保陰,即有可下之證,亦不宜峻下,以防損傷腸胃。
所謂瀉下之意不單指通大便,清熱、瀉火、利小便,使邪從下達都為瀉下,如用瀉白散、導赤散、葶藶大棗瀉肺湯等,都屬於“盛則下之”。
咳嗽初期表證明顯者可用桑菊飲、杏蘇散;咳兼氣喘者加炙麻黃、蟬蛻。
風熱咳嗽、涕黃、口幹、脈數者,用銀翹散、麻石金銀花。
鬱熱不解,咳嗽,麵赤潮紅,用瀉白散、葶藶大棗瀉肺湯。
濕痰壅盛者用二陳湯加金沸草、魚腥草等。
便溏加蒼術、薏苡仁等。
咳嗽恢複期,氣短多汗、乏力,可加沙參、童參、五味子、炒白芍等。
咳嗽本為常見病,但若治療不當,往往遷延病程,影響健康,因此要注意早期治療。以上為一般咳嗽治法,如肺炎須中西醫結合治療,重症宜住院。
5.疳
疳疾為兒科四大證之一,主要是指小兒脾胃虛損,運化失常,吸收功能長期障礙,髒腑失養,氣液幹涸,形體羸瘦,飲食不育肌膚,影響生長發育,病程較長的一種慢性病。
本證多見於3歲左右的嬰幼兒。其主證多有不同程度之羸瘦,氣血不榮、發稀多汗、疲憊乏力、腹大青筋,或腹凹如舟、飲食異常、終日啼哭、極少笑容等為特征。
主要病因多由乳食不節、喂養不當、營養失調或因其他疾病導致氣血兩傷、津液消耗過度而引起。
如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小兒丁奚病者,由哺食過度,而脾胃尚弱,不能消磨故也。哺食不消,則水穀之精減損,無以榮其氣血,致肌肉消瘠,其病腹大頸小,黃瘦是也,若久不瘥,則變成穀症。傷飽,一名哺露,一名丁奚,三種大體相似,輕重立名也”。這說明了古代對此病之名稱及病因病機、症狀等都描述的很好。
《幼幼集成》說:“夫疳之為病,亦小兒惡候,十六歲以前為疳,十六歲以上,其病為癆,皆真元怯弱,氣血虛衰之所致也。究其病源,莫不由於脾胃,蓋胃者,水穀之海也。水穀之精氣為營,捍氣為衛,營衛豐盈,灌溉諸髒。為人身充皮毛、肥腠理者,氣也;潤皮膚、美顏色者,血也。所以水穀素強者無病,水穀減少者病,水去穀亡則死矣。凡病疳而形不魁者,氣衰也;色不華者,血弱也。氣衰血弱,知其脾胃必傷。有因幼少乳食,腸胃未堅,食物太早,耗傷真氣而成者;有因甘肥肆進,飲食過餐,積滯日久,麵黃肌削而成者;有因乳母寒熱不調,喜怒房勞之後,乳哺而成者;有二三歲後,穀肉果菜恣其飲啖,因而停滯中焦,食久成積,積久成疳;複有因取積太過,耗損胃氣,或因大病之後,吐瀉瘧痢,乳食減少,以致脾胃失養。二者雖所因不同,然皆總歸於虛也……疳之為病皆虛所致,即熱者亦虛中之熱,寒者亦虛中之寒,積者亦虛中之積。故治積不可驟攻,治寒不宜峻溫,治熱不可過涼。雖積為疳之母,而治疳必先於去積,然遇極虛者而迅攻之,則積未去而疳危矣。故壯者先去積,而後扶胃氣;衰者先扶胃氣而後消之。書曰:壯人無積,虛則有之。可見虛為積之本,積反為虛之標也”。
根據以上的論述,結合臨床所見,此症確是典型的脾胃虛弱證,主要治則應當要重點顧本,或攻補兼施,標本同治。用藥須輕少通靈,如四君子湯、參苓白術散等健脾益氣為主,加炒穀麥芽、焦六曲、雞內金等鼓舞胃氣為輔,嚴禁苦寒攻伐之品,重傷胃氣,損耗真陽。否則虛虛之禍,易如反掌,不可不慎。
6.喉痧
喉痧(今之猩紅熱)亦稱“爛喉痧”,為葉天士醫案中之命名。此症為急性傳染病,在兒科係常見病。其病勢極為迅速,與疫癘相同,故陳耕道著《疫痧草》遂命名為“疫痧”“疫痧喉”“疫喉痧”。《臨證指南醫案》:“疫癘之邪從口鼻吸受,分布三焦,彌漫神識,不是風寒客邪,亦非停滯裏症,故發散消導,即犯劫津之戒,與傷寒六經大不相同。今喉痛,丹疹,舌如朱,神躁暮昏,上受穢邪,逆走膻中,當清血絡,以防結閉,然必大用解毒,以驅其穢,必九日外不致昏憒,冀其邪去正複”。《疫痧草》:“兄發痧而預使弟服藥,何若兄發痧而使弟他居之為妙乎!”觀此可知古代已知此症為傳染病,提到應當預防及隔離。
本病發作急劇,突然高熱可達40℃以上,頭痛,咽喉腫痛,嘔吐,驚厥,昏迷,譫語等,全身呈彌漫性紅色,按之褪色,與毛囊一致的紅色細疹,無健康皮膚存在,口周圍蒼白圈,舌質紅如楊梅狀。病愈之後全身大張脫皮,以上均為本病特征。
主要治則為清熱解毒,涼血養陰保津。否則此症病邪在衛之時極為短暫,迅速入營入血,耗血傷津,因此早期診斷極為重要。辛溫之藥一定禁用,苦寒劫津之品也在所必忌。發病初期辛涼解表之藥中可加入涼血解毒、養陰清熱藥同時並用,以防陰傷不複現象及其他病變,如久熱不退致發心肌炎、腎炎等症,也是屢見不鮮的,因此在治療的過程中要掌握病機,予以迎頭痛擊,使病邪迅速消失,是為至要。
7.馬刀
馬刀,俗稱瘰鬁,一說形如蜆蛤之屬。其病位於頸之左右,有急慢性之分,如少陽素有積熱,又感時邪,因發熱而腫痛加重,此可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而愈。表證已罷,頸部腫硬之核不消反而加重,大如核桃甚或如梨,疼痛拒按,但表皮多無紅腫,舌質略紅,苔少,脈弦細,證屬氣滯血瘀,治宜養血活血、軟堅散結,消腫止痛。方用消瘰丸加味,以丹參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消瘰丸(原方玄參、生牡蠣、浙貝)與夏枯草清熱散結,當歸養血活血,陳皮、香附理氣等品治之,可以獲效,切勿純用苦寒之劑,冰伏其邪則腫難消而且瘡口極難封愈,切勿輕視。
8.唇風
唇風一症,俗名驢嘴風,小兒偶有患之者,臨床表現主要以唇腫疼痛日久,幹裂出血,口張難開(甚則妨礙飲食)為特征。其病因多為風邪上擾,鬱久化熱,稽留於陽明經絡,以致唇腫。緣脾開竅於口,其華在唇,如小兒中焦素有積熱,又為時邪所侵,則內外合邪而發病。《內經》說“火鬱發之。”但本例唇已幹裂出血,可知熱邪已耗津爍血。亟宜清熱涼血、養血息風,方可獲效,若過度疏風,苦寒直折之品則均非所宜。故用丹皮、赤芍清熱涼血,以丹參、生地養血息風,佐以銀、翹等品清熱解毒,治療痊愈。
因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挾口環唇,積熱上衝故唇腫。
9.便秘
便秘一症,小兒患之較少。《內經》雲:“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如果腸胃素無積滯,則大便必然暢通無阻。小兒便秘,多為燥熱內結,但亦有血虛而腸道幹澀者。六腑以通為用,如不通則出現煩悶納呆,夜臥不寧等。本例患兒即為血虛腸澀之證,症見麵黃、多汗、倦怠乏力、舌質淡紅苔少、脈緩無力,服瀉下藥無效。故以當歸養血滑潤治腸澀;蓯蓉入腎、大腸經,治腸燥便秘;鬱李仁、火麻仁、瓜蔞仁均潤腸通便;再加炙杷葉降肺胃之氣;以杏仁苦溫瀉肺、潤腸通便。本例患兒因血虛腸澀,故仿《沈氏尊生》潤腸丸加減,水煎服而效。《沈氏尊生》潤腸丸原方:桃仁、杏仁、火麻仁、當歸、生地、枳殼。如患兒舌質紅,苔厚者,即可用此原方服用。
10.鼻淵
鼻淵為頭暈頭痛,鼻塞不能聞香臭,時流黃濁涕為主。但臨床所見,有不少嬰幼兒在無感冒時亦終日流清涕不止,冬夏不愈。患兒多舌質淡紅,苔白膩脈弦滑。揆其病因,為濕熱鬱積,上擾清竅,且與肝膽有密切關係。故《內經》說:“膽積熱於腦,則辛鼻淵。”因思上病下取很有道理,此例以清熱涼血,導濕下行而愈。可見小兒之病,隨撥隨應,隻要能很好地辨證施治,往往可一藥而愈。
11.僻
僻一症在兒科非常見病,但如罹此疾往往遷延不愈,其病因病機不外風邪犯絡,肌肉感覺消失而為之寬緩,但無病之側不寬緩,故牽引而僻。尤在涇曾解釋說:“受邪之處,筋脈不用而緩,無邪之處,正氣獨治而急,緩者為急者所引,則口目為僻,而肢體不遂是以左者邪反在右,右者邪反在左。”
同是感受風邪,為什麼有不患此症者,原因何在?正如《素問·評熱病論》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金匱要略·中風曆節篇》:“絡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僻不遂。”虛,正氣虛也,故風邪趁虛而入,停留於空虛的一邊而為病。《巢氏病源》在風口候說:“風邪入手足陽明,手太陽三經遇寒則筋急引頰,故使口僻,言語不正,而目不能平視。”對發病誘因又提出說:“夜臥當耳勿得有孔,風入耳中,喜令口。”以上都說明此症與風邪的關係。
至於發病的部位與經絡有關。如《靈樞》:“手足陽明之脈,挾口環唇,手足太陽之脈,抵目兩眥。”其他古籍所載亦有雲:肝膽之脈,均循行麵頰等處,故邪入少陽,壅滯經脈,氣血流行受阻,與此症有絕大關係。
總之,此症多由患兒平素性急易怒,素有鬱熱循肝膽之脈上達頭部而波及手足陽明之經脈,故有時兼見唇幹腫裂,甚則出血,肝胃之積熱上衝,再為風邪所侮,則內外合邪而致僻。治宜清熱疏風而兼活血,血行風自滅。故方中以四物湯養血活血,以桑葉、菊花、蟬蛻、僵蠶、鉤藤平肝息風,龍膽草瀉肝膽積熱,忍冬藤活絡,熱解風息而愈。
12.尿崩
尿崩一證,中醫無此病名,但應屬於消渴病的範疇,因本病以多飲、多尿為主要特征。
古代醫籍中有類似本病之證候,如《金匱要略·消渴脈證並治篇》說:“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鬥,小便一鬥,腎氣丸主之。”《東醫寶鑒》雲:“熱伏於下,腎虛受之,腿膝枯細,骨節痠疼,精走髓虛,引水自救,引水不多,隨即尿下,小便多而濁,病屬下焦,謂之消腎。”
綜上所述,頗與現代醫學所稱之尿崩證相似。觀其病因病機,可知多飲多尿為腎陰耗損,腎陽亦虛,不能蒸化水液,故大渴引飲而不能止渴。因脾腎雙虛不能統攝,故腎關大開而多尿。
火灼津液之消渴證則多飲而不必多尿,下消為飲一溲二,而尿崩為多飲多尿,兩者有一定不同之處。
故應當陰陽兼顧,氣血並補,開源節流,生津止渴。所謂“壯水之主,以製陽光”,苦寒劫津之品在所必忌。治則應宗腎氣丸之意。以《沈氏尊生》玉泉丸加減水煎服。
本例患兒為脾腎陽虛,方用人參、黃芪補中益氣,葛根升陽生津,烏梅味酸生津止渴,適用於有虛熱的消渴證,故玉泉丸中用之。天花粉、石斛生津止渴;沙參益氣生津;生地、麥冬養陰生津;桑螵蛸主治腎陽不足所致的遺尿及小便頻數,為補腎助陽收澀之品;益智仁治下元虛冷、不能固密所致之小便頻數及遺尿或夜多小便者;覆盆子能益腎髒、縮小便;沙苑子溫腎陽。上藥出入為方,共奏益腎固澀縮尿,養陰助陽,生津止渴之功效而痊愈。
如患兒舌質紅,苔白而少或花剝者,此陰虛夾熱,可加知母、生石膏、玉竹,去黃芪。
雖同為一病,且同為虛證,但陰虛與陽虛、夾熱與不夾熱,用藥截然不同,須詳辨之。
13.胎黃
胎黃即新生兒全身皮膚、黏膜及鞏膜出現黃染。此多與胎孕時期因素有關,故稱之為“胎黃”或“胎疸”。如屬於生理性者,則多在數日內自行消退,精神亦正常,一般不需治療。如生後十日以上黃染不退且逐漸加深,尿如濃茶,厭乳嘔吐,大便色白,時哭鬧,倦怠,精神不佳者,則屬病態,應予治療。
黃疸可分為陽黃和陰黃兩類。陽黃常因濕熱引起,病程較短,黃色鮮明,精神正常,有實熱之象。陰黃常因寒濕與脾陽虛弱引起,病程較長,黃色晦暗,神倦,伴有虛寒之象。臨床陽黃多見,陰黃較少,特別是新生兒則尤為少見。
其病因陽黃者由於母體素蘊濕熱,傳於胎兒,如《小兒衛生總微論方》中說:“又有自生下,麵身深黃者,此胎疸也。因母髒氣有熱,熏蒸於胎故也。”《證治準繩·幼科》認為:“此胎黃之候,皆因乳母受濕熱而傳於胎也。”《幼科鐵鏡》也說:“胎黃由娠母感受濕熱,傳於胞胎。故兒生下,麵目通身,皆如黃金色,壯熱便秘溺赤者是也。”以上都指出發黃的原因與妊母感受濕熱等因素有密切關係。
臨床主要應辨清陰黃和陽黃,然後再按濕寒或濕熱用藥,與幼兒黃疸治法一致,隻要不貽誤病機,一般預後多為良好。本例患兒即屬陽黃,故以清熱利濕治療。
14.遺尿
遺尿一症,非小兒多發病,常見有兩種情況,如醒時小便自出不禁者為遺尿,睡中尿出不自知者為尿床,其病因均屬腎虛不約所致。曆代諸家學說論之甚詳,如《靈樞·九針論》中指出:“膀胱不約為遺溺。”《甲乙經》說:“虛則遺溺。”《諸病源候論》說:“遺尿者此因膀胱有冷,不能約於水故也。”《幼幼集成·小便不利證治》:“小便自出而不禁者,謂之遺尿,睡中自出謂之尿床,此皆腎與膀胱虛寒也。”《金匱》所謂:“上虛不能製下也。”《雜病源流犀燭》:“遺溺,腎,小腸,膀胱三經氣虛病也。而經又推及肺,肝,督脈,緣肺主氣以下降生水,輸於膀胱。肺虛則不能為氣化之主,故溺不禁也。”以上都說明了肺與腎虛是導致遺尿的主要原因。
臨床所見小兒(三歲以上)以睡中尿床者居多,白晝小便不能自禁者較少,但此證並無尿頻、尿急、尿痛等症狀,且患兒多舌質淡苔白而少,麵黃不澤,脈緩乏力等,證屬脾腎雙虛,治宜健脾益腎。
小便自出不禁者用補中益氣湯加芡實、山藥、益智仁等;口渴加葛根、烏梅。
夜間尿床者用桑螵蛸散(《千金方》)去鹿茸,加覆盆子、益智仁、山藥、白術等(原方:桑螵蛸、鹿茸、黃芪、煆牡蠣、赤石脂、人參、厚樸)可以收效。
如小便自出不禁者,切勿認為下焦濕熱之滴瀝不盡則誤之甚矣!倘為濕熱下注膀胱者,多尿黃而少,尿頻而澀,舌質多紅苔黃,脈滑數等。宜詳辨之。
15.風火眼
小兒風火眼,即白睛赤壅、脹疼難忍、熱淚羞明、胞瞼紅腫、發熱頭痛,大便幹,小便黃,脈弦數。此症多屬肝經積熱,又為暴風客熱所侵,致成暴發火眼。
目疾雖微,但與五髒的關係確很密切。因此,治療目疾必須重視髒腑氣血之虛實寒熱,審證求因。
小兒肝常有餘,故極易積熱,脾常不足,又易積濕。內外合邪、循經上炎而發病。治宜清熱利濕、涼血息風,佐以活血化瘀,故可赤腫消、疼痛止而痊愈。
16.熱淋
熱淋(今尿路感染)一症在兒科亦屬常見病,臨床以發熱、尿急、尿頻、尿痛及排尿困難為主要特征。嬰幼兒發病率較高,女多於男。小兒急性為多,慢性較少。
古代文獻記載,本病多屬“淋證”之熱淋範疇。其致病之因不外感受濕熱之邪,蘊結下焦,或由脾胃濕熱蘊積下注膀胱,或因肝膽鬱熱,不能疏泄而積熱於膀胱。根據以上誘因,使膀胱之氣化功能失常而致發本病。如《丹溪心法》:“淋證有五,皆屬於熱。”《景嶽全書》說:“淋之為病,小便痛澀滴瀝,欲去不去,欲止不止者是也。”《幼科金針》說:“淋病有五,熱、冷、血、氣、食淋是也。名雖不同,小兒得之,不過腎熱流於膀胱,故令水道不利,小便赤少而數。小腹急痛引臍……”《諸病源候論》說:“膀胱與腎為表裏,倶主水。水入小腸,下於胞,行於陰,為溲便也。……若飲水不節,喜怒不時,虛實不調,則髒腑不和,致腎虛而膀胱熱也。……腎虛則小便數,膀胱熱則水下澀,數而且澀,則淋瀝不宣。”以上諸家學說對本病已有較詳細論述,多認為淋證是屬於濕熱蘊結下焦。
在急性期治宜清熱利濕為主,如導赤散、八正散等加減。尿道痛甚可加海金沙,濕熱重加金錢草,有血尿加白茅根,多可用至30g左右。
如久治不愈轉為慢性時則應著重健脾補腎,佐以滲濕。可用濟生腎氣丸或參苓白術散加車前草。
如陰虛有熱可用知柏八味丸等。
另外宜做好鑒別診斷,因此證初期多有高熱寒戰,做好辨證施治是關鍵性問題。小兒雖少菌屬感染,亦不可不及時治療。
17.滯頤
滯頤是指小兒涎液過多,經常流出口外、漬於頤間,浸濕衣襟,甚至頤部及下頦部糜爛成瘡者亦有之。
證屬中焦濕熱蘊積,不得下行所致。因脾之液為涎,廉泉穴乃津液之道路。若脾胃素蘊濕熱,致廉泉不能製約,故涎液自流。
治宜清瀉脾胃之熱,導濕下行。熱重者用導赤散加黃連,濕重者加薏苡仁、車前草等,濕去熱除自可痊愈。
如果先天性癡呆症之流涎,則非本方所能治愈,宜注意鑒別。
18.瘖瘤
瘖瘤或稱“隱疹”,現代醫學稱蕁麻疹、風疹塊或風團。中醫學最早見於《素問·四時刺逆從論》,“少陰有餘,病皮痹隱疹”。《金匱要略·中風曆節篇》說:“邪氣中經,則身癢而隱疹。”至《千金方》始有“瘖瘤”之名。
此證特征為突起突消,消後不留任何痕跡。形狀為扁平疙瘩,邊緣不齊,或融合成片,或如粟米大小不一,或隆起於頭麵及全身皮膚上之包塊,大者可如橘子、小者如山楂,與皮膚同色。不論扁平或隆起,均奇癢異常,甚至搔破出血癢始暫停,繼之仍癢,煩亂礙眠。
其主要原因,不離內外。
內因多由體弱陽虛、衛外不固,症見疹色淡紅或發白,為扁平團樣丘疹,遇冷加重,得溫暫退,方用消風散加黃芪。或濕熱內鬱日久波及血分,或胃腸素有積熱則兼有嘔吐、腹痛。
外因則由感受風寒濕熱之邪,客於肌表;或汗出當風,風邪挾寒客於腠理,不得宣泄所致。
總之,此症雖為常見病,亦往往因治療不當,遷延病程,持久不愈。
如因風邪濕熱內鬱日久,波及血分,則多有午後發熱,疹塊色紅,或周圍紅暈,反複發作,頭暈乏力,口幹不渴,大便幹,小便清,脈細數,證屬陰血暗耗,內生虛熱。宜養陰清熱,涼血息風。方用沙參麥冬湯加丹皮、蟬蛻、白蒺藜、白茅根、絲瓜絡等。
如平日嗜食肥甘,胃腸素有積熱,複感風邪,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鬱於皮毛腠理之間,發為隱疹,症見風團疹塊持續不已,反複發作,疹色多紅,奇癢難眠,伴有脘腹脹疼,惡心嘔吐,或高熱不退,舌質多紅,苔多黃厚,或白膩而厚。治宜清熱導滯湯加蟬蛻、黃連、竹茹。如伴有發熱,加青蒿、蘆根、丹皮,須表裏雙解方可獲愈。
19.大驚卒恐
大驚卒恐屬驚風範疇,因其出現症狀往往有驚風八候中之證候,但不能以驚風論治,因無驚風證之痰、熱、風、驚明顯症狀。故《景嶽全書》說:“今幼科諸書,皆以大驚之證,例作急驚論治,誤亦甚矣!不知急驚、慢驚,一以肝經風熱,一以脾腎之虛,皆不必由驚而得。”我們認為張介賓說得很對,結合臨床所見,真正由驚恐致病者,並無風熱及脾腎雙虛之現象,隻有短暫八候中之症候群,繼之而來的症狀則有低熱、善太息、昏睡、半昏迷、目直似怒、呆思不食、驚悸、不眠、驚慌畏懼等。
即一時症現八候,亦不可輕率診為驚風或大驚卒恐,必須審證求因。如破傷風、流腦、流行性乙型腦類、嬰兒癱、疫毒痢(中毒性痢疾)等症都有強烈的驚厥,甚至角弓反張,頻繁不止的抽搐。但傳染病之噴射性嘔吐,驚風則少見。像這些病都不是因驚而得,在治療方麵則非息風鎮肝所能治愈,這是應當鑒別的重要的環節。
驚恐屬情誌為病。《素問·舉痛論》歸納為“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靈樞·壽夭》篇說:“憂恐憤怒傷氣,氣傷髒,乃病髒。”因此認為驚恐傷氣病髒。
凡屬五髒為病均屬難治之症,誘因複雜,有觸異及損害身心健康等不同情況。雖小兒情誌為病較少,而諸家學說對大驚卒恐亦很少談到治療措施,但我們遇到的一些患兒確是由大驚卒恐致病。麵對現實情況,以安神定誌、益氣和中治本,息風治標的治則治療而收到滿意的療效。
心藏神,心主神明,這個神就是指人的精神意識及思維活動,和人的大腦功能有關。一旦由於某些原因擾亂了神明,影響到腦,就會出現異常現象,可是沒有痰、熱、風的指征,所以清熱化痰、涼肝息風藥都用不合宜。
古人對大腦的作用和名稱已早有記載,如《內經》雲:“諸髓者,皆屬於腦,故上至腦,下至尾骶,皆精髓升降之道路。”《醫宗金鑒》說:“頭為諸陽之首,位居至高,內涵腦髓,腦為元神之府,以統全身者也。”從以上所談的各種原因來看,不能用清熱解毒藥,也不能用芳香化濁、瀉心涼肝藥。
應以安神定誌,益氣和中,少佐息風之品為方。方以遠誌丸《濟生方》加味:茯神9g,龍齒10g,遠誌6g,茯苓9g,人參10g,菖蒲6g,鬱金3g,小麥30g,大棗5枚,甘草3g,蟬蛻6g,天麻6g。水煎服。有體溫微高者加青蒿9g,白薇9g。《素問·髒氣法時論》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故用甘麥大棗湯,《金匱要略》雲,此湯緩肝養心。天麻甘微溫,入肝經,古有定風草之稱,能治虛風,養液以息風;蟬蛻味淡性平,能息風止痙。
如因驚恐致癱,多為軟癱,四肢不舉,神誌不清,或半昏迷。此為驚傷氣,恐傷腎,腎主骨,骨傷則不立。宜氣血雙療,安神定誌,開竅息風。方用八珍湯加茯神、遠誌、狗脊、川斷、山藥、生龍牡、菖蒲、天麻、蟬蛻等。俟神清、四肢能抬舉,再以人參養榮丸善後,庶可康複為常。此症如誤診誤治,可遷延病程,終為不治之症,切勿輕視。
20.驚風
驚風又稱“驚厥”,俗稱“抽風”,是小兒常見證候。臨床以抽搐或伴神昏為特征。一般以嬰幼兒為多見,學齡前後則逐漸減少。此病來勢凶險,變化迅速,如治療不當,甚或危及生命,為兒科急重症之一。故《幼科釋謎》雲:“小兒之病,最重惟驚。”在宋以前無驚風之稱,至北宋《小兒藥證直訣》始創驚風病名,並分急、慢驚風兩類,其後又有慢脾風病名之說。由於驚風主症為強直和痙攣,故有許多書籍中把驚和痙作為通用名稱。近代則統稱為驚風。
驚風可由多種原因引起,急驚多由熱、痰、風致驚;慢驚多由大病久病之後,脾虛肝旺、肝腎陰虧為主要發病因素。慢脾風為久病不愈,陽氣衰敗,以致虛風內動,為慢驚風中危重證候。
驚風八候:①搐——肘臂伸縮。②搦——十指開合。③掣——肩頭相撲。④顫——手足頭身動搖。⑤反——角弓反張。⑥引——四肢牽引,手若開弓。⑦竄——目睛上視,或直視似怒,而目光竄動。⑧視——目斜視或偏左或偏右而露睛不活。
凡患驚風不論急驚風、慢驚風或慢脾風均可出現八候中之症候群,但是一定要做好鑒別診斷,再根據辨證施治、理法方藥進行處理,才能取得一定的療效。反之潦草從事或草木皆兵,都可能輕病致重,重病致死,不可不慎。
方中用白薇之意,因白薇性味苦、鹹、寒,入肝、胃經。《別錄》:“治驚邪風邪痙病。”文獻摘要,主暴中風,及忽忽不知人等。《重慶堂隨筆》:白薇涼降,清血熱……凡驚風證未有不頭暈、目眩者,白薇涼降用於驚風,不論急慢,均有清頭目的作用。根據病體虛實配伍用藥,均可取效。
天麻古有定風草之稱,味甘,微溫入肝經,能息風鎮痙、止頭暈痛。故該藥隻要配伍合宜,能治療一切抽風證。
其他藥品均為常用藥,在此不再多作敘述。
21.鵝口瘡
鵝口瘡為口腔舌麵滿布白屑,狀如鵝口,故名。因色白如雪片,又稱“雪口”。如《醫門補要》:“脾胃鬱熱上蒸,口舌白腐,疊如雪片,在小兒名鵝口瘡”。《嬰童百問》巢氏曰:“鵝口候者,小兒初生,口裏白屑滿口,上舌,如鵝之口,故曰鵝口也”。可見早有此病名。
其主要病因為心脾積熱及虛火上炎兩種類型,但臨床所見虛火上浮的較少,心脾積熱的較多。患者多係新生兒或久病體弱,營養不良的嬰幼兒。舌質雖不甚紅,但甘溫之劑不宜,苦寒之品亦不應用,隻須清熱解毒之輕劑,兼以健脾利濕而可痊愈,非若胃中實火口腔糜爛者可比,否則藥過病所,則非圖無益,而又害之。
22.水痘
水痘為兒科常見病,傳染性很強,全年都可發病,冬、春兩季為多。由於皰疹內含水液,狀如痘粒,故名“水痘”。
最早見於《嬰童百問》中說:“發熱一二日,出水皰則消者,名為水痘。”《醫宗金鑒·痘疹心法要訣》:“水痘發於脾肺二經,由濕熱而成也。初起與大痘相似,麵赤唇紅,眼光如水。咳嗽噴嚏,唾涕稠黏,身熱二三日而始出,其形尖圓而大,內含清水,易脹易靨,不作膿漿。初起荊防敗毒散主之,繼以加味導赤散治之。”
以上對水痘之描述頗形象化,且治法亦頗中肯。不過在臨床用藥不必非用荊防,以蟬蛻、蘆根、金銀花、青蒿、牛蒡子、薄荷等即可,因為若濕熱較盛之患兒亦有不少含漿成膿者,故辛溫藥盡量不用。由於此症為濕熱蘊積,複為風邪所侵,則風濕熱相摶而為病,宜清不宜散,故除祛風清熱解毒之外,加入導赤散是很有道理的,同時不妨加入薏苡仁、竹葉等也可,予濕熱以出路,確可縮短病程,亦釜底抽薪法也。
23.口瘡
口瘡為小兒口腔疾患,以口腔黏膜、舌及齒齦等處發生灰白色、紅色大小不等之小瘡或潰瘍麵為特征。重者可滿口糜爛,妨礙飲食或高熱不退等。
其主要原因為心脾胃素有積熱,或熱性病之後餘焰未息、虛火上炎兩種類型,但以心脾積熱者居多,陰虛火旺者較少。雖雲小兒陰常不足,但畢竟久熱傷陰的少。
正如《幼幼集成》指出“口瘡者,滿口赤爛,此因胎稟本厚,養育過溫,心脾積熱,熏蒸於上,以成口瘡”。《景嶽全書》中也說:“凡口瘡六脈虛弱,或久用寒涼不效者,必係無根之火……”觀此可以說明引起口瘡的原因有虛實之不同。
所以在治療當中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1.退熱問題。治療口瘡的同時不要加用辛溫藥,如羌活、白芷、荊防等,雖辛涼解表藥亦須少用,否則熱不易退。
2.若高熱、舌質紅、苔黃厚者,宜加熟大黃以蕩滌積熱,但大黃的不良反應容易引起腹痛和嘔吐,可於用大黃的同時加炒白芍、竹茹、陳皮等。
3.如低熱、舌質紅、少苔或苔白花剝、脈細數者,則證屬陰虛內熱,治宜養陰清熱,宜用生地、玄參、白薇、青蒿、白茅根、丹皮等。
4.導熱下行如導赤散等,清熱解毒重用金銀花、蒲公英則熱可退,熱可除,口瘡自愈。否則口瘡雖非重症,如治療不當,亦可遷延病程,使兒童不能早日解除痛苦。
5.前症患兒因口瘡愈,頜下淋巴結腫大,遂改用消瘰散加味,頜腫亦消,兩症均愈。
24.嘔吐
嘔吐為兒科常見病。引起嘔吐的原因很多。《內經》雲:“諸逆衝上,皆屬於火,諸嘔吐酸,皆屬於熱。”又雲:“寒氣客於腸胃,厥逆而出,故痛而嘔。”臨床所見嘔吐之症確有因寒因熱之不同,但其病因主要在胃。
小兒髒腑功能未臻完善,多因飲食不節,積滯傷中,極易發生嘔吐,治療時除消積之外,宜分清因寒因熱區別用藥。
但某些急性傳染病均有噴射性嘔吐,必須注意鑒別,以免貽誤病情。若屬傳染病之嘔吐,單純用止吐藥是無效的。
若一般嘔吐的治療,則不外芳香化濁如藿香、佩蘭、厚樸、白豆蔻、橘皮,清熱如黃連、竹茹、荷葉等;消導化滯如炒麥芽、神曲、枳殼、雞內金;傷肉食加焦山楂等,佐以降逆之品如枇杷葉、萊菔子、旋覆花、生薑、半夏。
如麵黃肢冷,舌質淡苔薄白,脈緩者,宜溫中,可用人參、草蔻、吳茱萸等。
但注意不要按成年人治法,如小柴胡湯、逍遙散等,因小兒肝鬱作嘔者極少。
此外,小兒有時亦能因咽喉疾病引起嘔吐,宜治療咽喉病為主,嘔吐自止。
25.乳蛾
乳蛾一證即以喉核紅腫化膿,疼痛難忍為主要證候的疾病。中醫學有“喉蛾”“喉癰”等名稱。
主要為熱毒熾盛或風熱上襲,搏結於咽喉所致。
主要治則為疏風清熱,解毒涼血。
初期不宜過用辛溫之劑,紅腫程度加重時,雖辛涼解表藥亦宜少用,既化膿之後雖高熱不退,在清熱解毒藥中隻須加入解表藥一二味而已,否則高熱難退,即便熱退之後,陰虛內熱現象亦恢複較慢。因此,在治療當中要以清熱解毒、育陰保津為主,這樣可使預後良好。否則久熱不退可影響心髒或腎髒,以致出現心肌炎、心動過速,或急性腎炎等證。
乳蛾為兒科常見病,雖非重症,切須及時辨證治療,否則對小兒健康影響匪淺,不可輕視。
26.外感
感冒為兒科最常見的疾病,由外感時邪所致,一年四季均可發生。
其主證不外發熱、惡寒、頭痛、全身痛、鼻塞、噴嚏、流涕、咳嗽等,但由於小兒稚陰稚陽,衛外功能不固,兼以寒溫不能自理,故極易發病,且肝常有餘脾常不足,肺髒嬌嫩,神氣怯弱,故感邪之後,傳變迅速,常可出現夾痰、夾滯、夾熱、夾驚等兼證。
《幼科釋謎》指出:“感冒之原,由衛氣虛,元府不閉,腠理常疏,虛邪賊風,衛陽受攄。”說明了感冒的病因與氣候變化、小兒正氣強弱、護理是否合宜均有密切關係。
此外小兒為“純陽”之體,是說陽氣較微弱,不是說純陽無陰。
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故感邪之後易從熱化,出現壯熱、口渴、麵赤、唇紅、舌質紅絳、口鼻幹燥、大便幹、小便黃之實熱證候。如治療不當易化燥傷陰,出現陰虛內熱之症狀。
如在夏季感受暑濕之邪,暑必傷氣,又曰暑多兼濕。常可出現壯熱多汗,或無汗,身重困倦,嘔吐、泄瀉等症狀。
故四季感冒絕非一方一藥所能治療,必須審證求因,方可治愈。
感冒雖為常見小病,但必須妥善處理,可預後良好,切勿姑息,否則養癰為患,不可輕視。
27.濕疹
奶癬一症現代醫學稱“濕疹”,為嬰幼兒常見病,中醫學文獻中稱胎癬、胎風、乳癬等均係本病。
其病因不外小兒素稟胎毒,複感風邪引動濕熱,外發肌膚。
症見頭麵、眉間、頸部、胸部等處皮膚潮紅,繼而出現紅色丘疹、水皰、糜爛、滲出黏稠,甚則化膿,初時瘙癢異常,繼則痛癢交加、煩躁礙眠、不思飲食,或伴發燒、舌質紅苔黃、脈滑數。
證屬風熱濕毒鬱結肌膚。宜祛風勝濕,清熱解毒。
輕者用外治法,重者須內服藥。可服六神丸或湯劑,但不要過用散風藥。加用滲濕利濕藥予濕熱以出路。
如因汗水、涕淚、溢乳、口涎長期浸漬,可在頜下、口周、鼻旁、耳後、肘彎、腋窩、會陰等處出現濕疹,治法同上。
如患兒形體瘦弱,納呆腹瀉,局部暗淡,皮膚瘙癢較輕,破後糜爛,膿稀淡黃,淋漓不斷,麵黃苔白,脈弱,此脾虛濕困,宜健脾利濕益氣,方用參苓白術散加生黃芪以促進生長新肌肉,使瘡口愈合。
如濕疹反複發作,經久不愈,局部皮膚肥厚粗糙,且起鱗屑,幹裂出血,奇癢異常,此為濕熱久羈,波及血分,以致濕未去而血已虛,耗血生風。治宜養血潤燥,涼血息風以止癢。方用四物湯加丹皮、地膚子、丹參、白蒺藜、蟬蛻、白鮮皮、蒲公英、木通等。
注意:硬痂宜以油劑潤之,勿用手揭。
28.痢疾
痢疾為夏末秋初多發病,對小兒健康影響極大,往往因治療不當形成慢性痢疾,遷延不愈,痛苦異常。特別是疫毒痢(中毒性菌痢)更是危險萬分,如搶救不及時,則危亡立至,因此症多住院治療,在此暫不論述。
《幼科全書》:“凡痢不論赤白,皆屬濕熱。”“赤痢者濕熱傷在血分;白痢者,濕熱傷在氣分;赤白相兼者,氣血俱傷。”《外台秘要》:“天行熱毒,傷於腸胃,故下膿血。”古代醫籍有關痢疾的記載很多,但亦不外濕熱傷及氣血,下迫於腸所致。
臨床所見,純赤痢者較少,如純下鮮血應與阿米巴痢及直腸息肉,或其他原因便血相鑒別,其治法均有所不同。
若確為赤痢,則除清熱解毒外,宜加活血化瘀藥,如當歸、仙鶴草、槐花等。
純白無血者屬濕重於熱,除一般治療外,宜加蒼術、薏苡仁等。
如久痢不止為正虛邪戀,宜參苓白術散加蒼術、烏梅炭、金銀花炭、馬齒莧,重用蓮子肉。
如赤白相兼者加當歸炭、炒白芍;病實者可用芍藥湯、白頭翁湯化裁為方。
總之,對痢疾一證,要及時治療、徹底治愈,否則遷延病程,形成慢性痢疾則貽害無窮。
29.痄腮
“痄腮”為一種急性傳染病。臨床以發熱、耳下腮部腫脹疼痛為主要特征。以冬春兩季為多,嬰兒少見,幼兒較多,年長兒童可並發睾丸炎,如高熱不退亦可並發腦炎。但一般預後良好,可獲終身免疫。
其治則宜疏風清熱解毒為主。
《外科正宗》:“痄腮乃風熱濕痰所生,有冬溫後天時不正,感發傳染者,多兩腮腫痛,初發寒熱。”《活幼新書》:“毒氣蓄於皮膚,流結而為腫毒……多在腮頰之間,或耳根骨節之處。”以上均說明痄腮之病情及症狀。
臨床所見為腮部一側或雙側腫脹疼痛、發熱、頭痛,口張不大,或伴嘔吐。其病因病機,認為肝膽素有蘊熱,又感時邪,但多半有接觸史而致發本病。因足少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抵頭角下耳後,繞耳而行,邪入少陽,經脈壅滯,氣血流行不暢,故耳下腮頰漫腫作痛。足少陽與足厥陰相表裏。足厥陰肝經之脈繞過陰器,若邪毒傳至肝經故可並發睾丸腫痛;若溫毒熾盛,竄入營分,陷入心包,則可痙厥昏迷。
治療原則,據個人體會,認為該證除感受時邪之外,主要與肝膽有密切關係。柴胡為少陽經之主藥,方中何以不用?因柴胡性雖苦平但能升舉陽氣。痄腮一症病在頭部,上病宜下取,不宜升舉陽氣。否則使氣血並走於上,極易犯腦致痙,或致耳聾,或致音啞持久不愈。
因此可重用清熱解毒藥如金銀花、蒲公英之類,加龍膽草瀉肝膽之熱,蟬蛻、僵蠶息風,竹葉引熱下行。
在初起之時,雖腮頰焮熱腫脹,但多為浮腫,隻有因治療不當,過用苦寒之品,涼遏冰伏,使邪無去路,始結堅硬之塊,捫之若石,治宜活血化瘀,軟堅散結,始可向愈。否則化膿穿腮者亦有之。可不慎歟!
30.泄瀉
泄瀉一症為兒科常見多發病。在《內經》已有“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的記載。《幼幼集成》中說:“夫泄瀉之本,無不由於脾胃,蓋胃為水穀之海,而脾主運化,使脾健胃和,則水穀腐化而為氣血以行榮衛。若飲食失節,寒溫不調,以致脾胃受傷,則水反為濕,穀反為滯,精華之氣不能運化,乃至合汙下降,而泄瀉作矣。”
泄瀉之因,無不由於內傷脾胃、外感時邪所引起,但具體來說還要詳詢病情、辨證施治,勿實實,勿虛虛,不可輕視。
臨床所見多為傷食瀉,感受外邪致瀉,脾虛瀉,脾腎陽虛致瀉。
(1)傷食瀉:《素問·痹論》指出:“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這說明了飲食要節製,不可恣食無度,否則損傷脾胃,以致運化失常,清濁不分並走大腸而泄瀉。此種泄瀉多有腹脹腹痛,瀉前哭鬧,瀉後痛減,大便腐臭,口臭納呆,或伴嘔吐,舌苔多厚膩,脈滑數有力。治宜消食導滯,和中止瀉,方用平胃散加焦三仙、雞內金、車前草、茯苓、薏苡仁等。
(2)感受外邪致瀉者,可分風寒與濕熱兩型。
如感受風寒之瀉,則大便稀有泡沫,臭氣輕,腸鳴腹痛,或伴發熱、流清涕等。舌質多淡苔薄白而潤、脈浮。宜藿香正氣湯加防風少許,蟬蛻9g。
如濕熱型則發熱或不發熱,大便稀黏,內雜不消化食物,日瀉十餘次,肛門因大便灼熱而色鮮紅,小便黃少,舌質多紅苔黃膩,指紋紫或脈滑數。宜葛根芩連湯加炒銀花、六一散、薏苡仁、扁豆花、荷葉等。夏季暑熱之邪,損傷脾胃,下迫大腸,多致暴瀉,亦可用上方,如高熱無汗可加香薷、青蒿等,使濕熱分消,泄瀉自止。
(3)脾虛泄瀉:多因稟賦素弱,或過服寒涼之藥,攻伐太過,以致運化失常,水穀不能化生精微,而水反為濕,穀反為滯,清濁不分,而為泄瀉。治宜參苓白術散加烏梅炭、蒼術等,健脾利濕而病自愈。
(4)脾腎陽虛泄瀉:多見久瀉久病之後,致脾腎陽虛,不能溫運水穀,則症見完穀不化,澄澈清冷,泄瀉無度等危重證候。患兒多麵色蒼白、肢冷、多汗睡後露睛、欲哭無淚,囟門及目眶下陷,精神萎靡不振,舌質淡少苔或無苔,脈微欲絕。治宜升陽益氣,溫中固脫。方用升麻、黃芪、人參、白術、煆牡蠣、補骨脂、葛根、山藥、扁豆、炮薑炭、茯苓、大棗、浮小麥等。重者須住院治療,中西醫結合搶救治療並進,庶可轉危為安。處理危重患兒要爭分奪秒,切勿遲延,是為至要。
第二代
張桂蘭學術特色方證傳真
張桂蘭,女,1937年出生,副主任醫師,副教授,1963年畢業於山東中醫學院醫療係,同年分配到濟南市中醫醫院,師承名老中醫張希五先生,深受其教誨,從醫50餘年,勤求古訓,涉獵群書,潛心臨床。對於治療兒科高熱、感冒、肺炎、心肌炎、厭食、腹瀉、扁桃腺炎、腎炎、小兒多動症等疾病,內科高血壓、冠心病、支氣管炎、哮喘、胃炎、消化不良等疾病,婦科月經不調、帶下病、不孕不育等疾病及疑難雜症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因忙於臨證,無暇著述,所留資料甚少,然通過臨證對兒科醫理有較為深刻的認識,並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現略作簡述。
一、學術特色
(一)兒科診病,重視望診
兒科古稱啞科,因小兒有病不能自言,父母所見也不全麵,全憑醫生審度,治療難度較大。中醫認為,五髒雖然藏於體內,但由五官九竅的表象可以察知髒腑氣血及表裏寒熱虛實。因此兒科四診之中,望診最為重要。尤其要重視望神、麵部五色、苗竅及指紋。
神為一身之主,寒熱虛實,神色可辨,如神旺聲亮者為熱為實可攻,神衰聲微者為虛為寒可補。
要了解小兒疾病原因,則應仔細診察小兒麵部氣色。因為麵部是十二經總會的地方,根據“有諸內必形諸外”的理論,五髒內部的變化,可以從麵部相應的五部、五色表現出來。如青色多是驚風證候,紅色多是大熱證候,黃色多是傷脾傷濕傷食證候等。
從小兒麵部氣色的變化亦可判斷疾病的新久和預後,如氣色光澤、五色鮮明的多是新病,證多輕而易治;氣色沉暗、五色晦濁,證多重而難療。
察苗竅以鼻、口、目尤為重要。例如,肺開竅於鼻,風寒束表則鼻流清涕,風熱襲表則鼻流濁涕。心開竅於舌,脾開竅於口,口舌生瘡,屬心脾病變。小兒眼部疾患如目赤多眵,則多因肝經有熱所致。
臨床察看小兒“指紋”,對診斷小兒外感病、脾胃病準確率較高,如小兒病是寒是熱、是否有疳積等均可通過小兒指紋反映出來。
(二)顧護脾胃,貫穿始終
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正常,方能化生水穀精微,滋養四肢百骸。小兒髒腑嬌嫩,脾常不足,加之飲食不知自節,寒熱不能自調,外易為六淫所侵,內易為飲食所傷,他髒病亦可影響脾胃而致嘔吐、泄瀉、積滯等脾胃病發生。因此,對小兒脾胃的顧護尤顯重要。正如《幼科發揮》所謂“胃氣壯實,四肢安寧,脾胃虛弱,百病蜂起”。故無論是外感還是內傷雜病均應重視顧護脾胃。
顧護脾胃應貫穿於防病治病全過程。首先要重視小兒平時飲食起居,做到未病先防。既病要及時調治,辨證用藥,補而不滯,溫而不燥,消導而不瀉;實證慎用峻攻,以免傷正;大苦大寒、大辛大熱之品,中病即止。小兒久病,宜調脾胃為主,補其正氣,則病自愈。
(三)合理用藥,務求精當
小兒用藥“稍呆則滯,稍重則傷”,須力求輕巧,不應試圖以重量、毒烈之藥而求奇功。
要掌握“陰陽不可偏傷”的原則。瀉實謹防傷正,補虛應避免留邪。
對病情較急或危重兒要密切觀察病情,掌握邪正消長變化,做到證變法也變,隨機應變。在辨證明確的基礎上,該下則急下,該補則峻補,不可拘泥穩妥而放不開手腳,否則病重藥輕,貽誤時機。
對慢性病患兒或者病情危重經治已趨穩定者,隻要服藥有效,且其證法相符,可效不更方;需長期服藥者,用丸藥以緩治之。
另外,寒涼易傷脾胃,克伐易耗正氣,補益易滯脾化火。
所以,小兒不得無故用藥,如有病非用藥不可,應中病即止。辛熱、苦寒、有毒、攻伐之品,臨床應熟練掌握,恰當應用。
二、方證傳真
(一)小兒感冒
感冒是小兒時期最常見的疾病,病因以風寒、風熱為主,又有夾暑夾濕之不同,相當於西醫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尤以流感常見,多由病毒引起。
外感病邪首先自呼吸道而犯肺,病變部位在肺衛。肺主呼吸,開竅於鼻,外合皮毛,職司衛外,性屬嬌髒。感邪後很快出現上焦肺係及衛表的症狀,如風寒證之發熱、惡寒、頭痛、流清涕、風熱證之身熱、微惡風、頭痛、咽喉腫痛、口幹欲飲等症。因小兒為純陽之體,感邪後易入裏化熱,熱盛耗津而出現口渴、唇幹、苔黃、舌質紅絳等症。
依據中醫辨證,雖然其病變部位在肺衛,但病邪極易入裏化熱,而出現熱盛傷陰之證,因此,筆者治療小兒感冒多采用辛涼解表、清熱養陰之劑。
經驗方感冒方組成如下:金銀花、菊花、大青葉、馬勃、牛蒡子、玄參、生地、石膏、黃芩、雞內金、甘草。
此方為感冒常用方,無論風寒感冒或風熱感冒,凡見入裏化熱傷陰之象均可應用。
如夾暑濕可加藿香、佩蘭、香薷;表寒重而裏熱不明顯者,可加蘇葉、芥穗;咳嗽重加杏仁、前胡;高熱痙攣加僵蠶、鉤藤;大便幹加瓜蔞;寒熱往來加柴胡;腹痛加鬱金等。
感冒方中金銀花、菊花、大青葉清熱解毒;馬勃、牛蒡子利咽;生地、玄參甘寒滋陰,清血分熱;石膏辛寒入胃,清氣分熱而透熱外出。此方解熱降溫效果明顯,感冒一般二至三劑可愈。
(二)小兒哮喘
1.病因的認識
小兒哮喘初發多因幼兒時期呼吸道感染,失於宣透,或過早應用潤肺止咳之劑,使邪留肺係,肺失清肅,以致咳嗽遷延不愈,釀致哮喘;也有因過食生冷寒飲,導致脾胃受傷水濕不化,釀成痰飲上射傷肺,在寒暖交替季節,或其他因素刺激,內外合邪,肺氣不宣而為咳逆,痰阻氣道成哮喘。又因肺髒嬌嫩,脾常不足,致使津液凝聚成痰,伏藏於肺,成為哮證宿根,遇外感六淫或非時之氣、勞倦過度、飲食內傷等而引反複發作。哮喘日久,損耗肺氣,血運無力亦可致血瘀,痰瘀互結,亦是哮喘的重要病理改變。
2.治療經驗
急性發作期,以宣肺透邪為主,佐以祛痰降氣。
基本方:炙麻黃、紫蘇、杏仁、地龍、厚樸、白前、紫菀、桔梗、甘草。
風寒者,給予辛溫宣透,加荊芥、紫蘇子;偏於風熱者加牛蒡子、桑白皮等清肺透邪之品;寒包熱者,加黃芩、魚腥草;鼻塞流涕者加蒼耳子、辛夷;痰濕盛者半夏、陳皮;肺氣虛者加沙參、太子參。無論風寒與風熱,都宜加入蟲類藥如僵蠶、蟬蛻,以疏風解痙,化痰散結。此外,在宣透中加用沙參,可益肺氣而不礙邪,防止肺氣受傷,為治標而不忘本之意。
緩解期,以補虛治本為要,重點在健脾。補益脾胃,上可蔭肺,下可滋腎製水。
基本方:黨參、茯苓、甘草、當歸、白芍、白術、沙參、熟地黃、僵蠶、百部、款冬花、白前、地龍。
加減:偏於肺氣虛者加黃芪、山藥;偏於肺陰虛者加麥冬、五味子;痰濕甚者加半夏、陳皮;肺有伏熱者加蘆根、竹茹;過敏體質者加蒼耳子、蟬蛻;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者加雞內金、麥芽。
基本方中用數味宣透之品,以清肺氣。因哮喘之邪是宿邪、伏邪。急性期發作是由新涼引動而誘發;急性症狀緩解後,伏戀之邪,未必清徹,在益氣養血、扶正培本中,加入牛蒡子、僵蠶、白前、百部數味,治本而不忘治標。
3.幾點體會
(1)小兒哮喘外感風寒者多,風熱者少;寒包熱者多,純熱者少,遣方用藥,慎用寒涼。
(2)哮喘病診治中應“因勢利導”。當感邪之後,要給邪以出路,臨床證明,疏導法比遏製法好,邪透則咳自止,痰去則喘自平。
(3)頑固性哮喘應兼顧痰瘀,可配伍川芎、桃仁、瓜蔞等。
(4)小兒形氣未充,肺衛不固,易招外邪,正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應注重緩解期調理,以治本為主,增強正氣,抗禦病邪,才能預防複發。
(三)小兒泄瀉
泄瀉是兒科常見病,小兒髒腑嬌嫩,脾常不足。凡飲食不節,起居不時,寒熱不避,大驚卒恐,均易傷脾胃。脾胃受傷,運化無權,水濕積聚,迫於腸間而作泄。本病的病因複雜,病機多變,或感受外邪,或內傷飲食,或脾胃虛弱,或脾腎虛寒,或大驚卒恐,但主要的病理改變是脾胃受損,健運失司,故治法皆不離脾胃。正如《幼幼集成》所說“泄瀉之本,無不由於脾胃”。
基於以上認識,筆者通過長期臨床研究,總結出泄瀉方,組成:蒼術、厚樸、陳皮、茯苓、木香、枳殼、砂仁、澤瀉、車前子、焦三仙、山藥、黨參、白術、木瓜、炒扁豆、黃連。本方的配伍特點是健脾、運脾、醒脾、和胃、淡滲、利水、燥濕、行氣,諸法共用,標本兼治;調脾胃,祛水濕,瀉自止。
加減應用:如胃腸有熱加黃芩、葛根;惡心嘔吐加藿香、半夏;腹脹痛加雞內金、大腹皮;泄瀉無度加煨肉蔻、煨訶子、炙罌粟殼;脾腎虛寒加補骨脂、五味子、吳茱萸;驚恐瀉加龍齒、僵蠶。
【典型病例】
鄒某,女,1歲半,1995年6月5日初診。腹瀉3天,西藥治療效果不明顯。現症:每日腹瀉7~9次,瀉下清稀,糞便中有食物殘渣,氣味酸臭,厭食,身微熱,小便短赤,舌質紅,苔薄微黃,指紋紫滯。為傷食脾失健運所致。治宜調理脾胃,淡滲利濕。泄瀉方去黨參加大腹皮、炒萊菔子,服三劑而愈。
(四)小兒遺尿
小兒遺尿臨床比較常見,是指5歲以上的兒童睡眠中經常遺尿,輕者數日一次,重者可一夜數次的一種病態。遺尿一般與腎、脾、肺三髒功能失調有關,但與腎更為密切。腎氣不固是遺尿的主要病因,多由先天稟賦不足引起,下元虛冷,不能溫養膀胱,膀胱氣化功能失調,閉藏失職,不能製約而小便自遺;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二者互為滋生;肺為水之上源,腎為水之下源,如肺腎虛,則治節不行,通調水道失職;三焦氣化失司,則膀胱失約,津液不藏,亦成遺尿。因此,小兒遺尿的治療關鍵是溫補腎陽,兼補脾肺。
筆者在臨床多以金匱腎氣丸、五子衍宗丸、益智仁散等辨證加減,基本方:菟絲子、枸杞子、覆盆子、桑螵蛸、黨參、益智仁、熟地黃、山藥、五味子、遠誌、生龍骨、生牡蠣、製附子、肉桂。
本方具有補腎健脾益肺、固精縮溺安神功效。方中益智仁、菟絲子補腎暖腎、固精縮溺;覆盆子、桑螵蛸、五味子固精縮溺;製附子、肉桂補命門之火;熟地、山藥、枸杞子平補肝腎,黨參健脾益肺;遠誌、生龍牡益智安神定魄。
曾治一10歲男孩,患兒自幼一直遺尿,中西醫治療多年效果不明顯,約7歲後遺尿加重。診時患兒麵黃身弱,倦怠乏力,手足不溫,小便清長,大便溏薄,舌淡少苔,脈沉遲無力。證屬脾腎兩虛,下元虛寒。以上方加減,三診後遺尿次數已明顯減少,間斷服藥30餘劑,遺尿消失。多年後遇患兒家長述停藥後偶有遺尿,亦未再治療,已完全治愈。
(五)小兒多動症
小兒多動症屬於兒科疑難病。該病以身體多動、情緒多變、注意力不集中為主要臨床特征。中醫認為,本病多由心、脾、肝、腎諸髒的陰陽功能失調所致。其中肝在發病中尤為重要。小兒精氣未充,“腎常虛”,肝陽易旺,肝風易動,故有“肝常有餘”的生理特點,肝為剛髒而性動,其誌怒,其氣急,所以小兒多動症發病與肝髒功能失調密切相關,多表現為煩躁多動、任性易怒、難以自控。脾亦十分重要,脾為後天之本,小兒生長發育,依賴脾胃化生精微,由於小兒飲食不知自調,致脾運受損,生化不足,心血虧虛,也是多動症發生的重要原因,表現為神思渙散、注意力不集中、記憶不佳、食欲不振等。因此,治療小兒多動症多以滋腎平肝潛陽,健脾養心安神為主要治則。
筆者常用方:熟地、女貞子、旱蓮草、菊花、石決明、鉤藤、珍珠母、生龍骨、黨參、黃芪、茯苓、白芍、酸棗仁、五味子、瓜蔞、枳實、石菖蒲、炙甘草。通過多年臨床應用,取得較好效果。
用藥體會:臨床多用酸味之品如五味子、酸棗仁、覆盆子等,常配合收澀藥如龜甲、芡實、桑螵蛸以及養身收神的百合、麥冬、製首烏等。“怪病多痰”“久病必瘀”,在治療時,除用上法外,常配合瀉火滌痰、活血化瘀之法,以開通心竅,多聯合溫膽湯、通竅活血湯加減化裁。上述治療,臨床實踐證明,確為有效。
另外,合理飲食也是一項重要治療措施。要注意飲食多樣化,忌偏食。適當減少甜食及高蛋白食物的攝入,少食用辣椒等刺激之品,多吃新鮮水果和綠葉蔬菜,常吃含鈣豐富的食品如奶製品、魚蝦、排骨和雞蛋等。核桃、花生、芝麻、黑木耳可改善腦營養,對防止和減輕小兒多動症亦十分有益。
(六)小兒腦發育不全
小兒腦發育不全屬中醫學“五遲、五軟”的範疇,以發育遲緩、肢體痿軟無力為主症,兩者既可單獨出現,也常互為並見。多數患兒由先天稟賦不足所致,少數由後天因素引起。腎主骨主腦髓,肝主筋,脾主肌肉,心主血脈其聲為語,肺主一身之氣,故五髒虧虛皆可使小兒在發育、智力、動作方麵發生障礙,然以肝腎心脾虛損為主。
【典型病例】
鄭某碩,男,4歲,2003年5月7日初診。患兒智力和身體發育遲緩,舉動笨拙,反應遲鈍,言語不清,麵黃瘦弱,步態不穩,手足輕微畸形,舌淡,苔薄,脈細無力。辨證肝腎不足,心脾兩虛。治擬滋補肝腎,健脾養心。處方:熟地6g,鹿角膠3g,龜甲6g,牡丹皮6g,山萸肉6g,枸杞6g,紅參5g,黃芪9g,茯苓6g,白術6g,天麻3g,菊花5g,益智仁6g,石菖蒲3g,肉蓯蓉3g,龍齒9g,木瓜5g,遠誌5g。因患兒為外地患者,帶藥30劑。
複診:患兒行動、反應稍微好轉,步態、言語亦有些改善。再服原方30劑。
停藥1個月後三診:患兒行動、反應的靈敏度等與治療前比較已有較明顯改善,步態較穩,言語已能聽清,智力有一定改善,體重增加。原方加當歸5g、菟絲子9g,繼服30劑。
後經隨訪,患兒又間斷服用90餘劑,智力、反應、言語、動作、步態皆有顯著進步。
按:本例小兒腦發育不全與肝腎虛損、精血不足及心脾兩虛密切相關。髓海不充則舉動笨拙,反應遲鈍;肝腎虧虛可致步態不穩,手足畸形;心血不足則言語不清;脾虛可見麵黃瘦弱。鹿角膠補陽,龜甲填陰,與熟地、山萸肉、枸杞子、益智仁、肉蓯蓉補先天、益陰陽,達陰中求陽,陽中求陰,陰陽互生之妙;黃芪、茯苓、白術健脾益氣資後天,加紅參更添氣血生化之源;菖蒲、遠誌、龍齒寧心安神健腦,天麻、菊花清頭風、平肝明目、升清降濁。諸藥合用,補先天,益後天,調陰陽,理氣血,補腎滋肝,填髓健腦,養心益智,從而獲得較好療效。
劉清貞學術特色方證傳真
劉清貞,女,1939年生,山東濟南人,1959年考入山東中醫學院,1965年畢業後分配到濟南市中醫醫院兒科從事臨床、科研、教學工作,至今已50多年,是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2014年第三批)建設項目專家、山東省名中醫藥專家、山東省知名專家、濟南市名老中醫、主任醫師。
曾任濟南市中醫醫院兒科主任(第二任,至1995年),濟南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兼兒科委員會主任委員,山東中醫藥大學兼職教授,第二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首批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指導老師。
擅長診療兒童扁桃體炎、發熱、厭食、心肌炎、肺炎、哮喘、咳嗽等病症。
撰寫發表論文30餘篇,其中《中醫對小兒哮喘發病的認識》獲同行專家高度評價;《乳蛾一號治療小兒急性扁桃體炎84例》在《山東中醫雜誌》發表後,被《中國醫學文摘·耳鼻咽喉科學》摘錄,又被編入《實用中醫兒科學》扁桃體炎篇;《益胃湯加減治療小兒厭食證的體會》獲濟南中醫學會優秀論文獎;《論小兒“驚風與驚熱”》獲濟南市科學技術協會論文二等獎;《小兒止汗粉外撲治療小兒盜汗32例》獲濟南市科學技術協會論文三等獎;《小兒“善太息”的辨證治療》獲中國中醫學會兒科學會優秀論文。參編《名老中醫之路》《方藥傳真》《嬰童金方》等著作。
參研項目“黃牛角代替犀牛角藥用研究”獲省衛生廳科技成果三等獎,主研項目“乳蛾解毒合劑治療小兒扁桃體炎的臨床及實驗研究”,於1995年獲濟南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第1位),“瀉肺止咳合劑治療小兒痰熱咳嗽的臨床及實驗研究”於2000年獲濟南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第5位)。
治學孜孜不倦,集古今醫家學術之長,見解精辟獨特;診察仔細認真,四診及輔助檢查合參,務求診斷明確;治療隨證製宜,用藥奇巧而有章法,價廉安全有效,醫囑耐心周到。因療效頗高且待人熱忱,深受患兒及其家長們的信賴而譽滿泉城,曾被山東省衛生廳評為醫德模範。2009年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時,獲得濟南市衛生係統“醫界楷模”稱號。2010年3月紀念“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100周年之際喜獲濟南市衛生係統百名巾幗傑出人物“醫界女傑”之稱號。
樂於提攜後學,通過言傳身教把自己豐富的臨床經驗傳授給中青年醫生,讓中青年醫生在醫教研活動中鍛煉成長,使兒科人才濟濟,名醫輩出。人有專長,科有特色,事業發達,在泉城及省內外享有盛譽。
一、從醫曆程
(一)杏林夢,少時萌
我自幼體弱多病,有一次發高熱,咽喉腫痛化膿,多處尋醫,好幾天仍高熱不退,昏睡。後來聽母親說當時都嚇壞了,因為早先有一個大我兩歲的姐姐就是高熱昏迷,不幾天就沒了。最後父母帶我找到了城裏有名的中醫兒科大夫,他開了一劑中藥,說:“喝了藥,明天早上八點就退燒了。”父親半信半疑,按照醫囑給我喂藥,果然第二天到點就退熱了。我記得醒來時眼前突然明亮,頭腦很清爽,嗓子不痛了。父母驚喜若狂,連說:“這個大夫真是神醫也!”我問:“哪個神醫?”父親說:“劉東昇!”從此,劉東昇這個名字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裏。
我在上初中時,每天經過人民公園,都看見公園對麵牆上有“中醫師陳伯鹹”幾個大字,每個字都有兩米多高,醒目、氣派,有一天我問:“陳伯鹹是誰?”父親豎起大拇指說:“是很有名望的中醫,國醫學校畢業的,醫道高明!”我又問:“國醫是什麼?”父親說:“就是咱中國的醫學”。從那時起,我就萌生了學中醫的念頭,後來就考上了山東中醫學院。
(二)父之願,女兒圓
我父親原是農村人,讀過幾年私塾,十幾歲時跟老鄉闖關東,三十多歲回山東在濟南落戶定居。父親從親身經曆中悟出一個道理:“想有作為必須要有文化,有文化就能改變人的命運”,所以他非常羨慕有學問的人,希望兒女們也都有知識,於是把上大學的夢寄托在兒女身上。父親對我們幾個姐妹們說:“我不給你們什麼陪嫁,就給你們學問,學問就是一輩子用不完的陪嫁。”我生長在濟南,記得六七歲要上學的時候,父親讓母親在我的毛背心上繡了“學不厭”三個大字,後來我慢慢懂得了這是父母對我的期望,以後竟成為我終生學習的座右銘。我考上山東中醫學院時,嫌學製六年太長了,父親卻高興地連聲說:“好!好!好!學製再長,我也要供你讀完,上學的年限越長,學的東西越多!”工作後,我深刻體會到中醫藥學的博大精深,書到用時方恨少,活到老學到老,學無止境啊。
(三)路之遙,恩師導
我心目中最崇拜和敬仰的有兩位恩師。
第一位恩師是王傳吉老師。王傳吉老師是省內著名中醫兒科專家,享有“王一付”“小兒王”的盛譽。初到山東省立醫院中醫科實習,很緊張又膽怵。王傳吉老師和藹可親,鼓勵我說:“不要緊張,隻要謹慎行事,認真觀察,靈活辨證,大膽用藥,就能收到好的效果!”王老師不善言談,但熟讀經典,背誦如流,令我敬佩不已,是我學習經典的楷模。王老師謙虛謹慎,不誇功自大,尊重同行,還時常對我講一些臨床教訓,讓我引以為戒,少走彎路。在跟王老師的實習過程中,我學到了老師的一些醫術,更學到了老師的崇高醫德,為以後獨立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第二位恩師是劉東昇老師。我大學畢業分配到濟南市中醫醫院兒科工作,仰慕已久的劉東昇老師成了我的同事和老師。他一生中專攻中醫兒科,醫術非凡,譽滿泉城,大多一劑藥見效,再診者極少。劉東昇老師整理的小兒常見病驗方有幾十個,療效顯著,深得同道的好評。我剛參加工作就遇到了名醫劉東昇老師,真是萬幸!劉東昇老師言傳身教,我就刻苦學,用心記,仔細揣摩。在初用劉東昇老師驗方時心裏沒底,下班後就到患兒家裏走訪,了解病情變化,觀察療效,親身體會到老師的驗方名不虛傳,辨證細膩,用藥有據,選方有度,靈活有序的診療風範。
俗話說得好:“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走好自己的路,須刻苦努力,付出代價。不但要向老師學,還要向同道學,向書籍雜誌學。為了參加在上海中醫學院舉辦的全國中醫兒科高級師資培訓班,我把兩歲的女兒留在家裏由她父親帶著,結業回家時女兒竟不認識我了。有得必有失,我無怨無悔,此次培訓使我眼界開闊,思路明晰,結識了許多良師益友,為行醫之路增加了新的動力!
(四)醫之經,學不厭
入學後,老師講的第一部經典就是《黃帝內經》,初學時像聽天書一樣,字義詞句、古典術語太難理解,隻有硬著頭皮往裏“闖”,理解的要背,不理解的也要背誦,沒有捷徑可走,就是一個字:“背”。隻有熟練背誦,才能在臨床上進一步認識、理解和運用。如病機十九條,文簡意深,概括性強,實用性廣。至今在臨床實踐中,還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傷寒雜病論》是我國第一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且理法方藥比較完善的臨床著作,特色是辨病脈症並治,對外感熱病特別是傷寒的病因病機、診斷、治療較詳,為後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諸病源候論》《備急千金要方》《小兒藥證直訣》《脾胃論》《景嶽全書》《醫宗金鑒》等著作依據不同的時代、地理位置、社會環境等各有其精,各具其長。
清代葉天士等溫病學家以衛氣營血、三焦辨證為中心,繼承了熱病理論,發展、豐富了外感熱病的診斷治療方藥,至今對臨床外感熱病診療工作有較高的價值。
在臨床工作過程中,我又重新閱讀了這些著作,從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反複讀書,反複驗證,中醫理論水平提高了,臨床療效也會提高,這是當好醫生必需的基礎。
(五)薪火傳,多貢獻
回顧五十多年的杏林之路,診治過的孩子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有的已長大成人,或已為父母,當他們領著自己的孩子來看病時,總會對孩子講:“這就是當年給你爸爸媽媽看病的那位醫生,她的藥可管用嗬!”當我聽到這些話時心裏有說不出的高興,這並不是欣慰自己的醫術高明,而是看到了中醫藥在人們心中的威望根深蒂固。診病之餘,回憶自己診療過的病案時總有一種愉悅的心情,有時盡管因工作繁忙而感到疲勞,或者碰到疑難病證而苦思冥想,總覺得有一股力量在推動我,用中醫藥這一技術專長能讓孩子們健康成長,我就感到全身有了力量。為自己能成為國粹的繼承人而感到驕傲與自豪,更要感謝先賢們留下的經典醫籍等寶貴財富。有幸成為第二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第三批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專家,我要為中國醫學的傳承、發揚做出新的貢獻!師承教育是中醫事業能夠生生不息的有效方法,我培養的徒弟,目前都是學科帶頭人,有的已是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和山東省名中醫藥專家。我要把這項工作繼續做好,培養優秀的中醫人才是我終生的責任和理想。
真知出於實踐,醫理貴在躬行,鍥而不舍,勇於進取,切忌滿足,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從醫的準則。
二、學術特色
(一)熱愛兒童
強調從事兒科臨床工作,首先要充滿愛心,同時要熟練運用中西醫兒科基礎知識和臨床應用技術。掌握嬰幼兒和兒童的生理特點,病理變化快以及診療的特殊性。
(二)精益求精
對技術要精益求精,活到老,學到老,向文獻資料學,向同行學,向患兒及其家長學,在科研中學,在培訓中學,以及“功夫在詩外”,利用一切機會學習,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提高技術水平。
(三)善於學習
治學格言是:學習態度要認真,善於運用新科技;學習精神要刻苦,善於取精華去糟粕;學習方法要嚴謹,善於及時總結新經驗;學習成績要紮實,善於取長補短。要求熟知兒科學發展簡史,掌握小兒髒腑嬌嫩、形氣未充、生機蓬勃、發育迅速的生理特點和發病容易、傳變迅速、髒氣清靈、易趨康複的病理特點。
(四)講究藝術
在服務中要講究藝術,千方百計地滿足患兒及其家長們合情合理合法的需求,使他們放心滿意。行醫準則是: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
(五)治病求本
診斷小兒疾病務求明確,治療小兒疾病要求抓住主要矛盾,治病必求其本,及時、準確、恰當地選用中西醫療法,本著能調不藥、能外不內、能中不西、先中後西、中西結合的原則,謹慎治療。
1.對外感熱病主張祛邪解毒為主 從溫熱與濕熱著眼,兼顧體質稟賦及有無積滯濕阻痰瘀膿,宗衛氣營血辨證與三焦辨證,立清熱解毒護陰與化濕清熱解毒兩大法門,用藥以輕疏靈透為主。臨床宜靈活施治,用藥應審慎果敢,以中病為準,一般不宜久攻或峻補。
認為“毒”是發熱的主要原因,外感六淫、內傷七情、飲食勞倦是其主要誘因,積、滯、濕、飲、痰、瘀、膿等既是病理產物,又可成為發熱的原因,對小兒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多按溫熱病論治,宗錢乙《小兒藥證直訣》“小兒純陽,無須益火”及葉天士“繈褓小兒,體稟純陽,所患熱病居多”之說,多采用衛氣營血辨證;對小兒消化道感染性疾病多按濕熱病論治,宗薛生白“太陰內濕,濕飲停聚,客邪再至,內外相引,故病濕熱”之說,多采用三焦辨證。
2.對外感六淫為病主張表裏雙解 據表證、裏證孰輕孰重而選方用藥。六淫中以小兒穿著過暖,汗出感受風寒者居多,我多宗張仲景《傷寒論》立法用藥,但我強調小兒體稟純陽,易於化熱,即使感受風寒,每易鬱而化熱,多成外寒裏熱、表裏並見之證,治宜表裏雙解、解表清裏,應據表證、裏證孰輕孰重,慎重選方,斟酌用藥。推崇劉完素《宣明論方·兒科論》謂小兒為純陽,其病“熱多寒少”,主張用辛涼苦寒、瀉熱養陰以治療小兒火熱病證的方法,認為非常切合實際。風熱者仍按溫熱病論治,濕熱者仍按濕熱病論治。燥者多宗喻嘉言清燥救肺治法。寒濕、陰暑則多宗《局方》芳香溫通,行氣化濕。
3.對氣血痰食為病,推崇張從正的攻邪論 主張重在防治乳食積滯,祛除濕阻痰飲,主張小兒慎用補法,以期邪去正安。小兒氣血痰食為病,重在乳食積滯。小兒生機蓬勃,發育迅速,需大量的水穀精氣來供養,但又脾常不足,運化能力差,神機未全,乳食不知自節。若縱恣口腹,超過脾胃的承受能力,即可發生傷食、積滯。傷食積滯不僅是胃脘痛、腹痛、嘔吐、泄瀉、濕熱、濕阻、痰飲、血瘀、氣滯、厭食、疳證、肥胖症等病症的主要原因,而且還是感冒、咳嗽、肺炎、哮喘、癲癇、驚風、夜啼、瘡癤等病症的常見誘因。因此,我在臨床診療過程中,經常向家長們宣傳科學喂養知識,常說:“若要小兒安,需耐三分饑與寒。”強調要小兒忍三分饑,吃七分飽。處方用藥也常用消食化乳、平胃化積、健脾助運之品。對素體陽旺、胃熱偏盛、腸胃積滯者,我常常告誡患兒要糾正飲食偏嗜的習慣,多進食含纖維多的食物,常說:“粗茶淡飯最養人。”“膏粱厚味,足生大疔。”臨床常用導滯通腑或通腑泄熱法治之。
痰飲是病理產物,又可成為致病的原因,為病極其廣泛複雜。正如王隱君雲:“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為喘為嗽,為嘔為瀉,為眩暈,或身中結核,或臂腫肢硬,麻木癱瘓,或小兒驚風、抽搐,或癲癇……”我強調辨證時必須探本求原:由於濕困脾陽、脾失健運而生成的為“濕痰”或“痰飲”,因肺陰不足、津液被灼的為“燥痰”,因熱而成的為“熱痰”,因寒而成的為“寒痰”或為“寒飲”,因風而成的為“風痰”,因食滯不化而成的為“食痰”,因氣鬱不暢而成的為“鬱痰”等,治療多宗張仲景“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的原則,多予二陳湯類方,並據痰飲的成因進行加減變化以治之。
4.對小兒髒腑功能失調為病,常講“三不足二有餘”主張脾以健運為貴,重在醒脾化濕;肺以宣暢清肅為要,重在祛痰順氣;腎常虛,宜補不宜瀉;心肝常有餘,宜瀉不宜補。
小兒肺脾不足,易感外邪而成溫病;胃強脾弱,易積滯濕阻為痰為瘀;心肝有餘,易驚風拘攣夜啼不安。我推崇錢乙《小兒藥證直訣》、萬密齋《育嬰家秘·五髒證治總論》等醫家著述中倡導的五髒辨證和根據五髒寒熱虛實證候而建立的五髒之方。常講五髒中是“三不足二有餘”:脾常不足,易生濕,主困,以健運為貴;肺常不足,主咳喘,為嬌髒,易傷而難調;腎常虛,易虛寒,宜補不宜瀉;神明之心常有餘,主驚悸,為熱為火,宜同肝論;肝常有餘,主風、驚、抽搐,宜瀉不宜補。我宗萬密齋“心熱為火同肝論”之說,認為小兒心肝常有餘,在病理狀態下多用瀉法,宜清心寧肝、鎮肝息風;在生理狀態下切不可瀉,以防傷伐生氣,亦不用補,以防助火生風。正如萬密齋所說“雖然瀉之無用補,少陽生氣與春同”。治療小兒夜啼、驚悸、驚風、抽搐、痙攣等病症之時,多用瀉肝、鎮肝、平肝及鎮心寧神等法。
5.主張脾以健運為貴 重視醒脾之法,用以治療脾運失健而脾氣不虛者。運用各種方法以祛除積滯濕阻、痰飲血瘀等實邪之困遏,恢複脾氣健運之功能,即為醒脾。我謂脾居中州,喜燥惡濕、喜芳香而惡穢惡、喜清淡而惡膩濁,喜靈動暢達而惡實邪困遏,臨床常用消食導滯、化濕祛濕、祛痰化飲、利濕化瘀、理氣行滯等法來醒脾。
《幼幼集成·傷濕證治》謂“脾虛多病濕”,而“內外所感,皆由脾氣虛弱,而濕邪乘而襲之”。濕邪的成因,不僅與氣候潮濕、飲食生冷、素嗜肥甘有關,更與脾運不及、水濕內生密切相關。濕邪阻滯脾胃,素體虛寒者,則易於寒化而更傷脾陽,表現為寒濕證候;素體陽旺、腸胃積熱或陰虛內熱者,則易熱化而更傷胃陰,多表現為濕熱證候或濕熱傷陰證候。在治療上強調以祛濕醒脾為主,用藥以輕疏靈動為貴,使濕邪從上焦得以宣化、從中焦運化、從下焦滲利;寒化傷陽者,可配合溫運脾陽之品;熱化者,多配合燥濕清熱之品;熱化傷陰者,則配合養陰之品,以清熱燥濕不傷陰、生津養陰不助濕為原則。
三、方證傳真
(一)乳蛾一號方治療小兒急性扁桃體炎熱毒證
乳蛾一號方:金銀花15g,大青葉15g,板藍根15g,錦燈籠6g,桔梗6g,甘草6g,牛蒡子6g,玄參6g,牡丹皮6g,赤芍10g,馬勃6g,青蒿15g,薄荷6g,蒲公英10g,黃芩6g。用水泡半小時,頭煎煮沸8分鍾,二煎煮沸20分鍾,頻服,日1~2劑。
急性扁桃體炎熱毒證:發熱,咽喉腫痛,扁桃體腫大,充血明顯,或有分泌物,舌質紅或舌尖邊紅,苔薄黃或黃厚,脈數。或兼見頭痛、腹痛、惡心嘔吐、打鼾痰鳴、頸部淋巴結腫大。
乳蛾一號方重用金銀花、蒲公英、黃芩、大青葉、板藍根、錦燈籠、牛蒡子、生甘草解毒清熱、消腫利咽,輔以赤芍、牡丹皮、馬勃涼血活血、化瘀散結,青蒿、薄荷芳香清透、疏風退熱,佐用玄參滋陰降火,以防毒熱傷陰,桔梗宣肺利咽,載藥上達病所。諸藥相伍,使毒解熱退,瘀散腫消,共奏其效。
【病案舉例】
張某,男,8歲。發熱7天,於1989年6月7日來診。患兒發熱,咽喉腫痛,伴頭痛頭暈,納差,院外已用麥迪黴素口服、紅黴素靜滴治療3天,體溫不降。查體:體溫38.8℃。咽部充血,扁桃體Ⅲ°腫大,無分泌物,心肺正常,腹軟,肝脾未及。舌質紅,苔黃燥,脈滑數。化驗:白細胞計數8.9×109\/L,中性粒細胞0.8,淋巴細胞0.2。診為毒熱乳蛾,給予乳蛾一號水煎頻服,每2小時測體溫1次。藥後體溫漸降,6月8日最高體溫37.8℃,9日複診,體溫36.9℃,咽充血不著,扁桃體Ⅰ°腫大,繼服2劑以鞏固療效。
按:急性扁桃體炎,因狀如乳頭,形如蠶蛾,故名乳蛾。其主要致病因素為外感風邪,內蘊毒熱,毒隨邪來,熱由毒生,毒熱熾盛,客於咽喉,瘀結不散,乳蛾乃成。小兒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易於化熱,易於傷陰,故乳蛾比成人發熱較急,熱勢較盛,病情較重,咽喉腫痛及腹痛、惡心嘔吐等症狀較著。若毒熱不除,則熱盛肉腐,蘊結成膿。故乳蛾一號方貴在早用,大劑清解,毒熱乃除,每收捷功。
(二)菖蒲鬱金鉤藤湯治療溫病濕熱蒙竅證
菖蒲鬱金鉤藤湯:大青葉15g,金銀花15g,連翹10g,黃芩10g,梔子6g,柴胡6g,鬱金6g,菖蒲6g,生石膏20g,鉤藤10g,僵蠶10g,竹葉6g,荊芥6g,薄荷10g,牡丹皮10g,甘草6g。水煎服。
濕熱蒙竅證:溫病發熱起伏,胸腹灼熱,煩躁不寐,神識時昏時清,或有譫語,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菖蒲鬱金鉤藤湯由菖蒲鬱金湯合羚角鉤藤湯化裁而成。方中君以菖蒲化濁開竅;輔以鬱金、牡丹皮清心涼血,大青葉、金銀花、連翹、黃芩清解熱毒,生石膏大清氣熱,柴胡、荊芥、薄荷疏外達表解熱,竹葉、梔子利水清心;佐以鉤藤、僵蠶解熱平肝防痙;使以甘草調和諸藥。共奏化濁開竅,清心防痙,解毒退熱之功。
【病案舉例】
楊某,女,2歲6個月。1999年8月12日初診。發熱3天,初起發熱(體溫38.9℃),驚厥抽搐,在山東省某醫院查血象不高,診為急性呼吸道感染、高熱驚厥,予複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安痛定)、苯巴比妥肌注,先鋒黴素V、利巴韋材、地塞米鬆等靜滴至今。現仍發熱,神疲,納尚好,涕嚏。查體:咽紅,雙肺呼吸音粗,心率144次\/分,舌紅苔黃厚膩,脈滑數。證屬濕熱蒙竅。急當化濁開竅,清心防痙,解毒退熱。處方:羚羊角粉0.5g(衝服),大青葉15g,金銀花15g,連翹10g,黃芩10g,梔子6g,柴胡6g,鬱金6g,菖蒲6g,生石膏20g,鉤藤10g,僵蠶10g,竹葉6g,荊芥6g,薄荷10g,牡丹皮10g,甘草6g。水煎服。3劑愈。
按:濕熱痰濁、蒙蔽心包,身熱不甚、神昏譫語,急當化濁開竅,清心防痙,解毒退熱。菖蒲、鬱金、梔子、竹葉為必用之品。
(三)生脈保元敗毒散治療心氣不足複感風痰證
生脈保元敗毒散:黨參10g,北沙參10g,麥冬10g,五味子6g,黃芪10g,炙甘草12g,白芍10g,炒白術6g,杏仁6g,桔梗10g,前胡10g,枇杷葉10g,紫菀10g,浙貝母10g。每日1劑,水煎溫服。
心氣不足,複感風痰證:有心肌炎或心肌酶譜異常病史,乏力、氣短、易疲勞,複有噴嚏、咳嗽、發熱等,眼瞼色黯,麵色少華,舌淡紅,苔白或厚,脈細數。
生脈保元敗毒散由生脈散、保元湯、敗毒散、加減複脈湯化裁而來。方中君以黨參益氣守中;輔以黃芪補氣固表,白術健脾益氣;佐以北沙參、麥冬、五味子、炙甘草、白芍養陰和營,杏仁、前胡、枇杷葉、紫菀、浙貝止咳化痰;使以桔梗載藥上行,達邪外出。諸藥合用,共奏扶正達邪、托毒外出、養陰和營、疏風化痰之功。
【病案舉例】
張某,女,5歲8個月。2016年5月20日初診。主訴:乏力1年,加重伴咳嗽4天。患兒1年前活動後出現乏力不適,未予治療,4天前出現咳嗽,鼻塞流涕,發熱38°C左右,自服小兒解表顆粒、利巴韋林、阿奇黴素4天,咳嗽未見好轉,發熱減輕,伴有乏力不適。現患兒咳嗽陣作,痰多,時有黃黏痰咳出,鼻塞流黏涕,活動後乏力,汗多,無發熱,無明顯喘憋氣促,納可,二便調,夜寐安。既往有心肌損害史,曾靜點炎琥寧時有輕微過敏,表現為臉部出現少許皮疹,自行消退。
查體:神誌清,精神可,語言清晰,咽紅,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及明顯幹濕性囉音,心率98次\/分,律不齊,心尖部可聞及早搏,5~8次\/分,心音有力,各瓣膜聽診區未及病理性雜音,腹平坦,腹軟,無壓痛,無反跳痛,舌質紅、苔白厚中黃,脈結代。今日查心肌酶譜回示:CK—MB ↑25U\/L,CK 85.4U\/L,LDH ↑255.6U\/L,HBDH↑223.7U\/L,AST 24.4U\/L。血常規示:血紅蛋白135g\/L,淋巴細胞↑0.406單核細胞0.05。肝功示:AST\/ALT ↑2.3,堿性磷酸酶↑192.9U\/L,白蛋白44.2g\/L,球蛋白↓15.9g\/L。肌鈣蛋白示:肌紅蛋白↓10.8g\/L。中醫診斷:心悸(邪熱內陷證),咳嗽(風熱夾痰證)。西醫診斷:心肌炎,支氣管炎。遂收入院治療。治以托毒外出,益氣養心,疏風清熱,化痰止咳為法,方以生脈保元敗毒散加減。
處方:沙參10g,黨參10g,黃芪10g,炒白術6g,杏仁6g,桔梗10g,前胡10g,枇杷葉10g,紫菀10g,浙貝母10g,白芍10g,五味子6g,甘草4g。取中藥免煎顆粒5劑,日1劑,早晚各一次,水衝100mL溫服。西洋參10g另燉兌服。另予痰熱清靜脈點滴以解毒清熱化痰,阿莫西林舒巴坦鈉抗感染,維生素C、磷酸肌酸鈉靜脈點滴,果糖二磷酸鈉片口服以營養心肌。
2016年5月27日二診。患兒體溫穩定,無發熱,昨晚偶咳一次,3~4聲,鼻塞流黏涕較前減輕,無惡心嘔吐,活動後仍感乏力,無明顯喘憋氣促,未訴咽痛,無腹痛,納可,二便調,夜寐安。查體:患兒咽部充血稍有減輕,雙側扁桃體無腫大。頸軟,無抵抗,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及明顯幹濕性囉音,心率95次\/分,律不齊,可聞及早搏,6次\/分~7次\/分,心音有力,各瓣膜聽診區未及病理性雜音,腹平坦,腹軟,無壓痛,無反跳痛,舌質紅,苔黃,脈結代。上方去前胡、白術、桔梗,加蒼術、辛夷、藿香、佩蘭、焦山楂。方如下:黃芪10g,黨參10g,沙參10g,五味子6g,紫菀10g,辛夷10g,枇杷葉10g,浙貝母10g,杏仁6g,蒼術10g,焦山楂10g,白芍10g,甘草4g,藿香10g,佩蘭10g。取中藥免煎顆粒6劑,日1劑,早晚各一次,水衝100mL溫服。西洋參3g另燉兌服。另予注射用丹參靜脈點滴以活血通脈。
2016年6月2日三診。無咳嗽,無痰,無鼻塞,乏力感減輕,納可,眠安,二便調,擬於明日出院。查體:神誌清,精神好,咽部微紅,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及明顯幹濕性囉音,心率92次\/分,律不齊,可聞及早搏,2~3次\/分,舌質紅,苔薄白,脈結代。因外感已除,氣陰未複,治宜益氣養陰、養心複脈,方以炙甘草湯加味。處方:炙甘草12g,生地黃10g,麥冬10g,北沙參10g,黨參10g,當歸6g,黃芪10g,五味子6g,白芍10g,陳皮10g,茯苓10g,炒白術6g。取中藥免煎顆粒6劑,日1劑,早晚各一次,水衝100mL溫服。另每日予西洋參3g煎湯代茶飲。同時繼續給予果糖二磷酸鈉片口服以營養心肌。
按:我認為小兒心肌炎治療核心是處理好祛邪與扶正的關係。該患兒有心肌損害史,複感風熱之邪,損傷心脈,心氣不足,難以鼓動血脈,血流不暢,氣機不利而現諸症。初診時因外感風熱邪毒,客於肺衛而加重,治當扶正祛邪兼顧。宜疏風清熱、化痰止咳、益氣養心、托毒外出、予生脈保元敗毒散加減治之。
二診時痰熱已清,故去前胡、白術、桔梗,風邪未解,食積未消,故加辛夷、藿香、佩蘭、蒼術、焦山楂以健脾祛濕,開胃消食。
三診時患兒外感已除,氣陰未複,治當扶正,故以炙甘草湯加味益氣養陰,養心複脈。
(四)益胃山藥三仙方治療厭食胃陰虧損證
益胃山藥三仙方:沙參10g,生地10g,麥冬10g,玉竹10g,山藥10g,炒萊菔子10g,炒三仙(山楂、神曲、麥芽)各6g,甘草3g,冰糖為引,水煎服。
厭食胃陰虧損證:食少納呆或者拒食,伴有煩躁,手足心發熱,口渴而不欲飲水,或口舌幹燥,或生口瘡,夜寐不寧,盜汗,大便幹燥,小便短少,舌質紅或絳,舌苔薄或剝脫或無苔,脈數或細。
厭食胃陰虛,納食不化者頗多。胃陰虧損胃氣亦不足,則水穀不能腐熟,故厭食而不饑,《溫病條辨》雲:“欲複其陰,非甘涼不可,湯名益胃者,胃體陽而用陰,取益胃用之義也。”
益胃山藥三仙方由益胃湯、保和丸化裁而來。方中麥冬滋養胃陰為主藥,輔以沙參養肺陰、生地滋腎陰涼血熱、玉竹養心益氣、山藥養脾陰,佐以陳皮理脾氣,山楂、神曲、麥芽、炒萊菔子理氣消食導滯,冰糖為引,共奏益胃生津、養陰清熱、健脾消食、理氣化滯之功。
【病案舉例】
明某,男,3歲。1999年6月29日初診。納呆2個月。初起食欲不振,見食不貪,大便偏幹,寐安。平素喜甜食及冷飲。已用複合蛋白鋅等治療,症狀無明顯改善。現仍納呆,無食欲,大便幹。神清,精神好,形體偏瘦,咽微紅,肺心未見異常,腹軟,舌紅,苔少花剝、呈地圖狀,脈細滑。
診斷:厭食,證屬胃陰不足,納運不力。
治宜滋胃養陰,消積助運。予益胃山藥三仙方加減。
處方:沙參10g,玉竹10g,石斛10g,胡黃連6g,陳皮10g,扁豆10g,砂仁6g,白豆蔻6g,雞內金6g,炒麥芽10g,神曲10g,甘草6g。日1劑,水煎服,3劑後食欲轉為正常。
按:胃陰虧損而導致的小兒食少納呆或者拒食,其病因一般為:①素體脾胃陰虛,又失於調理。②熱病傷及胃陰。③飲食不節,食滯不化,鬱久化熱,灼胃傷陰。④用藥不當,如長期服食辛溫燥烈或苦寒之品,傷及胃腑陰津。此類患兒用健脾氣、養胃陰、調節脾胃陰陽的方法,有很可靠的臨床效果。主張用藥以顧陰開胃為主,兼疏邪消導,勿過用溫燥之品,在葉天士養胃陰理論啟迪下,選用《溫病條辨》益胃湯加減治療,確有良效。運用時須注意隨證加減,陰複即止,不可過用甘寒滋陰之品,以防阻遏脾陽。
(五)芩連二陳茵梔方治療食鬱濕熱證
芩連二陳茵梔方:黃連10g,黃芩10g,梔子10g,柴胡10g,青蒿10g,牡丹皮10g,浙貝母10g,茵陳10g,車前子10g,鬱金10g,菖蒲10g,半夏6g,陳皮10g,茯苓10g,甘草6g。
食鬱濕熱證:患兒多表現為長期發熱,低熱起伏,午後較著,形豐體胖,舌紅苔厚黃膩或花剝,脈滑或數。
芩連二陳茵梔方以清熱化濕、行氣祛痰、和胃健脾為法,方中黃連清中焦濕熱為主藥;輔以黃芩清上焦熱,梔子清解三焦鬱熱,柴胡解半表邪熱,青蒿透達裏熱,牡丹皮涼血透熱,浙貝母化痰解上焦鬱熱,茵陳化濁清中焦濕熱,車前子利水清下焦濕熱;佐以鬱金行氣涼血解鬱,菖蒲溫陽化濁通竅,半夏燥濕降氣和胃,陳皮行氣燥濕健脾,茯苓健脾益氣滲濕;使以甘草調和諸藥。共奏清利三焦、達裏透表、行氣涼血、化痰開鬱、和胃健脾、疏解濕熱之功。
【病案舉例】
黃某,男,10歲。1999年3月11日初診。低熱2個月餘。初起發熱,體溫37.1~37.5℃,難以入寐,煩躁不安,尿頻口渴,飲多尿多,伴夜汗多、身熱,21時—淩晨1時汗出,1小時後汗止身涼,大便如常,不瀉不幹。曾在當地醫院及省立醫院查血常規示正常範圍,尿沉渣見白細胞少許\/高,心電圖示正常範圍,心肌酶譜示CKMB增高,心髒彩超示心內結構無異常,胸片示支氣管感染,鼻竇片示副鼻竇炎,曾予多種抗生素及中西藥物治療未效。既往有心肌炎史,扁桃體已於1998年6月摘除。否認藥物過敏史。患兒形豐體胖,神清,精神好,咽紅,雙肺呼吸音粗,心率96次\/分,舌紅苔黃厚膩、尖邊赤剝,脈滑。證屬濕熱內蘊。處方:陳皮10g,茯苓10g,半夏6g,黃芩10g,黃連10g,菖蒲10g,鬱金10g,柴胡10g,茵陳10g,牡丹皮10g,浙貝母10g,梔子10g,車前子10g,青蒿10g,甘草6g。5劑後症狀消失。
按:目前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供給小兒的飲食物日漸豐盛,家長們唯恐孩子吃不飽而影響生長發育,故多采取勉強孩子進食、填鴨式進食等方式,加上小兒胃強,乳食不知自節,故每易過食,然小兒脾弱,運化不及,水濕易停止於內,而體屬純陽,易於化熱,多成食鬱濕熱證。在治療過程中,首先告誡患兒及其家長要節食,以複脾胃運化之機,其次從芳香化濁、行氣化濕、苦寒清熱著手,或消食導滯,或化濕祛痰,或利濕行瘀,若見表證且苔薄黃膩者,每予菖蒲鬱金湯合平胃散、二陳湯;見裏證且苔黃厚膩者,多予芩連二陳湯合蒿芩清膽湯化裁;即使見有花剝舌、地圖舌,或苔黃燥者,初期也不予滋陰之品,而是徑清濕熱,濕熱一去則陰可自複。
(六)清胃瀉脾導赤方治療唇風脾胃積熱心火證
清胃瀉脾導赤方:生石膏20g,黃連6g,黃芩6g,梔子6g,金銀花10g,連翹10g,板藍根10g,炒萊菔子10g,陳皮6g,茯苓10g,竹葉6g,燈心草3g,牡丹皮10g,赤芍6g,當歸6g,生地6g,玄參6g,升麻6g,蟬蛻6g,甘草3g。
唇風脾胃積熱心火證:唇部黏膜及唇周皮膚紅腫癢痛、幹裂出血及痂皮、舌舔顫動,舌紅苔黃脈滑。
清胃瀉脾導赤方以石膏清胃熱為主藥,輔以黃連、黃芩、梔子清瀉三焦鬱結內熱,金銀花、連翹、板藍根清解風邪外熱,佐以炒萊菔子、陳皮消食行氣,茯苓、竹葉、燈心草導赤清心火,牡丹皮、赤芍、當歸涼血活血,生地、玄參滋陰解毒,使以升麻、蟬蛻清胃達唇,甘草調和諸藥,共奏清胃消積、行氣瀉脾、導赤清心之功。
【病案舉例】
康某,男,3歲8個月。1998年2月5日初診。唇部幹裂癢疼2個月餘,平素偏食肥甘及魚蝦,大便幹。現唇部黏膜及唇周皮膚紅腫幹裂,口周環唇有0.5cm的紅腫區,幹裂起痂,下唇較著,舌紅苔黃厚少津,脈滑。辨證為脾胃積熱,處方:升麻6g,黃連6g,赤芍6g,當歸6g,黃芩6g,梔子6g,玄參6g,桔梗10g,生石膏20g,陳皮6g,甘草3g。水煎服,日1劑。8劑後症狀消失。
按:唇風多因偏食、食積、脾胃積熱,濕濁內生,複受風邪結於唇部而成,舌舔火燎疼為心火上炎。初起脾胃積熱,常選用清胃瀉脾導赤方加減治療,並配合黃連膏、麻油等塗護患處。
(七)導赤清熱瀉脾散治療心脾積熱胃火證
導赤清熱瀉脾散:生地10g,黃連6g,黃芩10g,炒梔子10g,木通5g,竹葉10g,車前子10g,茯苓10g,澤瀉10g,生石膏15g,甘草梢5g。
心脾積熱胃火證:口舌瘡赤糜爛,口出氣臭,小便短赤,舌紅,唇紅。
口舌生瘡糜爛,名曰口糜,乃心、脾二經蘊熱深也。口出氣臭為胃熱。小便短赤為小腸火熱。舌紅乃心經蘊熱。唇紅乃脾經蘊熱。
導赤清熱瀉脾散由《醫宗金鑒》治療口腔諸證的瀉心導赤湯、清熱瀉脾散二方化裁而成,可直瀉心脾胃經蘊積之熱邪。方中生地甘寒而潤,入心腎經,涼心血而能補,滋陰利小腸以製心火為主藥;輔以黃連直瀉其心熱,黃芩清肺熱,生石膏清胃熱,梔子通水道瀉三焦濕熱,木通上清心經之火、下導小腸之熱,竹葉、車前子、赤茯苓、澤瀉淡滲瀉脾,導心火下行;佐以生甘草梢清熱解毒,調和諸藥,還防木通、生地等寒涼傷胃。諸藥相合,滋陰利水為主,滋陰而不戀邪,利水而不傷陰,瀉火而不伐胃。
【病案舉例】
趙某,男,4歲。1983年5月6日初診。舌下出現腫塊3個月。舌體轉動受限,語言不流利,納差,手足心熱,小便黃赤,大便幹燥。曾在省級某醫院診為舌下囊腫,建議手術,患兒因畏懼手術而來我院就診。查見舌下腫塊約3cm×2.5cm×2cm,表麵光滑,色淡紅,按之綿軟,稍有痛感,舌質紅苔黃厚,脈滑數。證屬心脾積熱,循經上行,與痰涎結聚於舌下。
診為痰包(舌下囊腫)。治以清瀉心脾積熱,佐以燥濕化痰,用瀉心導赤湯合清熱瀉脾散加味:生地10g,竹葉10g,甘草梢5g,木通5g,黃連6g,黃芩10g,炒梔子10g,茯苓10g,澤瀉10g,生石膏15g,車前子10g。水煎服。
6月12日複診:服6劑後,舌下囊腫明顯縮小,如拇指指甲大,約1cm×1cm×1cm,其位置偏於舌下左側,大便已通暢。按上方再加蒼術10g,陳皮6g,半夏6g以燥濕化痰。繼進4劑,囊腫消散。後經隨訪未再複發。
按:明代陳實功的《外科正宗》中已有“痰包”證的記載,現代醫學稱“舌下囊腫”,好發生於舌下腺的導管處。由於導管炎症或涎腺結石阻塞,使導管的分泌物瀦留,繼而膨脹形成囊腫。《外科正宗》:“痰包乃痰飲乘火流行凝注於舌下。”舌為心之外竅,心脈係於舌根,脾之絡脈抵舌本、散舌下,故舌病多與心脾二髒有密切聯係。脾主運化,其性喜燥惡濕,但由於邪熱蘊於脾,致使脾運化無權,水濕停聚而成痰飲。積熱與痰飲循經聚於舌下乃成痰包。本案清瀉心脾積熱,佐以化痰散結,方證相應,十劑收功。
(八)龍膽瀉肝蒲金方治療肝鬱化熱擾心證
龍膽瀉肝蒲金方:龍膽草6g,梔子9g,黃芩9g,柴胡9g,車前子9g,石菖蒲9g,鬱金9g,甘草6g。
肝鬱化熱擾心證:多因精神因素如所欲不遂、受責氣鬱、應試緊張等而起病,初起表現多為反複眨眼、眼瞼跳動,或伴聳肩、頭痛、手足抖動等,可伴有胸悶太息,或心煩躁動、夜寐不寧等。舌質略紅或暗紅,苔薄白或苔黃膩,脈弦或弦滑。
龍膽瀉肝蒲金方由龍膽瀉肝湯合菖蒲鬱金湯化裁而成。方中君以龍膽草大苦大寒,上瀉肝膽實火,下清下焦濕熱,瀉火除濕兩擅其功;臣以黃芩、梔子苦寒瀉火,車前子清熱利濕,使濕熱從水道排出;佐以石菖蒲、鬱金化濁開竅,理氣解鬱;使以柴胡,引諸藥入肝膽,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使火降熱清,氣鬱得解,濕濁分消,心竅通靈,循經所發諸證乃愈。
【病案舉例】
田某,男,6歲。1998年2月9日診。20天前因頑皮受責後出現擠眉眨眼,揉鼻擦臉,張口吐舌,家長認為是不良習慣,反予嚴斥。病症日增,頻繁眨眼,頭痛陣作,時作怪臉,經某醫院檢查腦電圖、CT均正常,予硝基安定等口服未效。現患兒心煩躁動,時有眨眼,眼瞼跳動,揉鼻擦臉,口苦咽幹,大便不幹,小便少。舌質紅、苔黃稍厚膩,脈弦滑。證屬肝鬱化火,上擾清竅,治用疏鬱清肝瀉火法。處方:龍膽草6g,梔子9g,黃芩9g,柴胡9g,車前子9g,石菖蒲9g,鬱金9g,甘草6g。水煎服。服3劑後眨眼次數明顯減少,煩躁減輕,續服6劑,症狀消失。3個月後隨訪,未再發作。
按:《小兒藥證直訣·肝有風甚》指出,“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風,風動而上於頭目,目屬肝,肝風入於目,上下左右如風吹,不輕不重,兒不能任,故目連紮也”“目連紮不搐,得心熱則搐”。小兒所欲不遂,肝鬱化熱化火,神機受累,筋用無主,致筋肉拘攣而不能自控。其病位在腦(心),與肝密切相關,基本病機為肝心失調,初起多為實證,宜疏肝解鬱、清肝瀉火,並可采取轉移注意力、心理療法及引導家長注意合理教養等措施配合治療。
(九)芍甘蠍蟬杞菊方治療陰虛肝旺筋攣證
芍甘蠍蟬杞菊方:白芍10g,全蠍6g,蟬蛻10g,菊花10g,牡丹皮10g,枸杞子10g,生地黃10g,當歸10g,柴胡6g,龍膽草6g,梔子6g,車前子10g,川楝子6g,甘草6g。
陰虛肝旺筋攣證:眨眼、目澀,目赤或痛,寐少夢多,煩躁不寧,可伴瞼部抽動,口舌生瘡,或脅脹太息,或手足抖動等。舌質紅或嫩、苔少或花剝,或呈地圖舌狀,脈細或細滑。
芍甘蠍蟬杞菊方由芍藥甘草湯、杞菊地黃湯、一貫煎化裁而成。方中君以生白芍益陰營筋,緩急止攣;輔以全蠍、蟬蛻息風止痙,菊花、牡丹皮清熱涼肝,柴胡、龍膽草疏肝瀉火,梔子、車前子利濕瀉火;佐以枸杞子、生地黃、當歸滋腎養血,川楝子瀉肝理氣;使以甘草調和諸藥。共奏益陰營筋、清火止痙之功。
【病案舉例】
盛某,女,5歲。1998年1月5日診。2個月前左眼外側輕微撞傷,皮下出血成斑,遂覺眼部不適,時有眨眼、目痛,有時耳鳴頭暈,曾查腦電圖、CT、出凝血時間均正常。予抗生素眼藥水、複合維生素B、鹽酸吡硫醇片(腦複新)等治療未效,眨眼更加頻繁,左瞼跳動。現頻繁眨眼,左眼幹澀微痛,眼瞼抽動時作,夜寐夢多。眼結膜充血,舌紅嫩、苔少、中部稍黃燥,脈細。證屬傷後氣鬱,日久化熱,損傷肝陰,筋肉失養。治用滋陰柔肝,條達肝氣法。處方:白芍10g,全蠍6g,蟬蛻10g,菊花10g,牡丹皮10g,枸杞子10g,生地黃10g,車前子10g,柴胡6g,梔子6g,龍膽草6g,當歸10g,川楝子6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劑。1月8日複診,眼不痛,眨眼次數少,瞼跳不明顯,寐安,眼結膜充血不明顯,苔少、中部稍黃不厚,脈細滑。上方去全蠍、龍膽草、川楝子,加沙參、生麥芽各10g。1月12日三診,已不眨眼,無瞼跳,眼部無明顯不適,舌略紅、無苔,上方繼用3劑,後服用杞菊地黃丸2盒,以資鞏固。1998年3月13日因咳嗽來診,家長述眨眼瞼跳等未再複發。
按:先天不足,或久病耗陰,肝經失於濡養而筋肉拘攣。肝心失調,虛中夾實,治當益陰營筋、清火止痙。
(十)補中升陷利濕方治療尿頻濕熱下注氣陷證
補中升陷利濕方:黨參10g,茯苓6g,炒白術6g,黃芪10g,升麻6g,五味子6g,山藥15g,黃連3g,扁豆10g,竹葉6g,益智仁15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劑。
濕熱下注氣陷證:尿頻,量少,可有輕微尿痛。舌淡紅,苔白厚,脈沉細。
補中升陷利濕方由補中益氣湯加味化裁而成。方中君以黃芪益氣升陷;輔以黨參、茯苓、白術補益中氣,山藥、五味子、益智仁斂陰固澀;佐以黃連、扁豆、竹葉分利濕熱;使以甘草調和諸藥。共奏益氣舉陷,斂陰固澀,分利濕熱之功。
【病案舉例】
戰某,女,6歲。1999年6月18日初診。尿頻半年。半年來小便頻數,量少,偶爾有輕微尿痛,不熱,不吐,不瀉,不渴,寐安。曾用抗生素等,症狀無明顯改善。現仍尿頻,量少,偶爾有輕微尿痛。舌淡紅,苔白厚,脈沉細。證屬濕熱下注,脾虛氣陷,下元不固。治宜補脾益氣,升陽舉陷,清利濕熱。處方:黨參10g,茯苓6g,炒白術6g,黃芪10g,升麻6g,五味子6g,山藥15g,黃連3g,扁豆10g,竹葉6g,益智仁15g,甘草4g。3劑。1999年9月15日因感冒來診時,述上方未服完就不尿頻了,至今未再反複。
按:濕熱下注,過用寒涼之品,或久病耗氣,導致氣虛、氣陷而尿頻不已,治當益氣升陷為主,分利濕熱為輔助。
劉謨梧治學體會學術特色方證傳真
劉謨梧,男,1943年生,山東濟南人,副主任中醫師,副教授。曾任濟南市中醫醫院兒科主任(第三任,1995—2003年)。
出身中醫世家,幼承家訓,師承濟南市名老中醫劉子珍,博古通今,通讀曆代中醫名著,具有堅實的中醫理論基礎。從事中醫兒科臨床50餘年,學驗俱豐,醫技精湛,醫德高尚。曾曆任山東中醫兒科學會委員、秘書,濟南市中醫學會理事、副主任委員,濟南市中醫兒科學術帶頭人,多次被評為山東中醫藥大學優秀帶教老師。宗於溫病學派,推崇髒腑相關論和氣化理論,對小兒溫熱病、脾胃病的治療有豐富的經驗,對小兒肺炎、哮喘、心肌炎、癲癇、抽動等疑難疾病有較深入的研究。
我出身於中醫世家,授業於先父劉子珍,20世紀70年代,醫院組織開展名師帶高徒工作,經過3年傳承,全麵整理了先君寶貴的臨床經驗,從理論主線到診治特色盡受薪傳。1976年我曾被派往山東醫專從事中醫臨床教學工作3年,由此係統整理了曆代中醫兒科文獻,係統學習了曆代醫家理論知識,並借機整理了個人多年臨床體會,充實到教學工作中去,可謂教學相長。1981年曾承擔濟南市西醫學習中醫班中醫兒科教學工作。在教學中向西醫高年醫師學習西醫知識,開始運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認識疾病、治療疾病。70年代末至80年代,我曾承擔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醫專及民辦醫學院業餘中醫教學工作。從70年代至今,一直從事中醫兒科臨床帶教工作。曾多次獲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醫專、山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先進帶教老師榮譽稱號,還曾承擔河北省中醫臨床醫師輪訓教育教學工作,也帶教過加拿大、韓國、印尼等外籍留學生。退休前一年,我院組織中醫傳承工作,我與張慧敏結為師徒,她中醫功底紮實,又虛心好學,我已把自己畢生所學所會全部傳授給她。
一、治學體會
回顧幾十年治學過程,體會如下。
(一)承繼家學,廣采眾長
在臨床中運用家傳之長起到了重要作用。如運用升降散治療小兒熱病:升降散合翹荷湯治療表裏俱熱的外感高熱,其療效非常滿意,可與涼膈散媲美;升降散合達原飲加減與三消飲有異曲同工之妙,可治療病毒感染性發熱,如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療效滿意;升降散合玉屏風散加味適用於表虛內熱的易感兒。
同時,自己非常注意總結兒科老前輩治療熱病的經驗,比如運用銀翹散傅純瑜老師常加青蒿、黃芩,張希五老師則加柴胡、生石膏,侯漢忱老師多加秦艽、青蒿。侯老曾風趣說過:“二花、地丁可代青、鏈黴素,秦艽乃為中藥的可的鬆。”
又如治療小兒風熱外感,出現腹脹,自己常加用蘇梗、香附、陳皮,而侯老則用枇杷葉、忍冬藤、薄荷。侯老是濟南著名中醫中藥大師吳少懷的傳人,吳少懷用藥十分精當。細心揣摩他們的用方能使自己技高一籌。枇杷葉、忍冬藤、薄荷,疏風行氣,性味辛涼更適用於外感風熱。
還有我年輕時寫的第一篇論文《治療百日咳臨床見解》,首獲山東省中醫學會優秀論文獎。我認為百日咳的病機為肝肺同病,木叩金鳴,治療應清宣肺熱,或疏肝解鬱,或平肝降逆,或柔肝緩急。其方藥為:麻黃、杏仁、生石膏、甘草、夏枯草、百部、旋覆花、代赭石、枳殼、白芍等。
1978年全國恢複中醫學會,開展學術交流活動。我在省市中醫兒科學會任委員、秘書、副主任等職,更有機會向省市中醫前輩和同仁學習。
全國著名中醫兒科專家張奇文,曾任山東省濰坊市中醫院院長、山東中醫學院黨委書記、連任中華全國中醫兒科委員會會長,編著《實用中醫兒科學》《幼科條辨》《名老中醫之路》《實用醫學保健學》《古今兒科臨床應用效方》《兒科醫籍輯要叢書》等多部著作,為山東著名中醫兒科名醫蒯仰山的門人,能醫能藥,中西彙通。他曾教我兩首方子。
一首為芷芩四苓散:白芷、黃芩、炒白術、茯苓、豬苓、澤瀉、車前子。治療小兒驚瀉。主症:白天驚嚇,夜間哭鬧,大便青如苔、黏如膠。此方治療小兒腸炎、秋季腹瀉均有良效。
一首為鎮驚醒脾散:鉤藤、連翹、石菖蒲、茯神、炒酸棗仁、白芍、生龍齒、川貝母、瓜蔞皮、焦山楂、神曲、麥芽、炒梔子、龜甲、雞內金、羚羊角、人參、白術、珍珠粉、琥珀、朱砂。對小兒佝僂病防治有很好的療效。
山東省中醫院兒科主任丁瑞麟,理論造詣深厚,臨床經驗豐富,他曾授我一方,治療小兒鵝口瘡。方藥:葛根、黃連、黃芩、甘草、紅花,治療濕熱內蘊證療效卓著。
山東中醫學院兒科教研室主任靳祖鵬教授,為省內著名兒科中西醫結合專家、山東省中醫兒科學會副主任委員。曾主持研製開發了小兒升血靈衝劑,獲省科技成果二等獎。方藥組成:皂礬6g,黃芪12g,阿膠9g,大棗10g,焦山楂9g。適應證:缺鐵性貧血。臨床療效:治療300例,總有效率90.67%。她曾對我仔細講解研發過程、臨床使用標準。
齊魯醫院中醫兒科主任李明堂,曾任山東中醫兒科學會委員,臨床經驗非常豐富,他授我小兒遺尿方,方藥:補骨脂12g,益智仁、桑螵蛸、鉤藤各9g,麻黃4g,升麻3g,胡桃仁3個。此方不僅治療功能性遺尿,而且治療因骶椎隱裂而致的遺尿。李老還教我治療小兒高熱方法,他主張解表、清裏、和解法同用,以銀翹散、白虎湯、小柴胡湯三方化裁組方。此方即為小兒退熱3號,是齊魯醫院院內製劑,中醫西醫都喜歡用,效果很滿意。
山東省立醫院中醫科主任王傳吉,為山東省著名中醫兒科專家、中華全國中醫兒科委員會委員、山東省中醫兒科學會委員。幼承家學,精熟中醫典籍,善用古方,藥少力專,療效顯著,曾有“王一付”之美稱。他授我治療小兒發熱方新加正氣湯:蘇葉、藿香、薄荷、白芷、黃芩、黃連、甘草。功效解表化濕,清熱和中。適用於小兒外感表證,風邪夾濕,阻中化熱者。症見:發熱汗少,頭痛身重,困倦嗜睡,納呆,胸悶嘔惡,口渴不欲飲,舌質紅,苔白滑膩,脈濡數。此方治療夏秋季節小兒外感發熱往往是一劑熱退。
濟南市中心醫院中醫科主任張吉人,曾任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兒科委員會委員、山東省中醫學會副秘書長兼兒科學會副主任委員、濟南市兒科學會主任委員。擅長內科,兒科。曾參加編著《吳少懷醫案》《幼科條辨》等書。張老用藥輕靈,有以巧取勝之美譽。他授我一方“豢龍湯”治療肝火犯肺之鼻出血。方藥:羚羊角、生牡蠣、沙參、麥冬、石斛、夏枯草、川貝母、茜草、荊芥炭、薄荷炭、牛膝、白茅根、藕節。
山東中醫兒科學會委員、濟南市中醫兒科學會委員、濟南市兒童醫院中醫科主任範寶安,組方用藥平正靈動,擅長治療小兒疑難雜症病。自擬參芪鹿地湯,治療進行性小兒肌營養不良。方藥組成:熟地黃6g,枸杞子6g,製首烏6g,鹿角霜9g,菟絲子6g,巴戟天6g,杜仲6g,川斷6g,川牛膝6g,狗脊6g,黨參6g,黃芪9g,炒白術6g,山藥9g,當歸5g,知母6g,黃柏6g。
(二)總結經驗,汲取教訓
兒科常見時病多發於肺經、脾經,也就是呼吸道與消化道。
小兒秋冬季腹瀉,每年都流行,我通過多年的臨床實踐總結診治規律,認為熱瀉用葛根芩連湯合平胃散,寒瀉用分水散(白術、車前子)加附子或幹薑,寒熱夾雜瀉用烏梅丸,水瀉用胃苓湯。
還有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引起毛細支氣管炎的中藥治療,寒喘用射幹麻黃湯,熱喘用定喘湯,虛喘用人參麻黃芍藥湯加減,暴喘用三拗湯加炒牛蒡子、細辛、穿山甲。
這些經驗是通過大量病例統計總結出來的,是真實有效的。總結經驗是必需的,而汲取教訓更為重要。下麵舉兩個例子:
對小兒喉炎的治療我走過彎路,多年來以清熱利咽的方藥治療喉炎,結果經常失敗。後來我就請教我院耳鼻喉科李爾勵主任,拿出用過的方子給他看。他看後就笑了,接著說:“你真把咽喉捆綁一起,分不開了。咽和喉部位不同,治法當然有異。咽喉乃肺胃之門戶,咽通於胃,喉通於肺”最後加重語氣說,“治咽治胃,治喉治肺。”當時,沒有教給具體方子,讓自己回去思考。後來我明白了,喉的髒腑基礎是肺,治療當用輕虛升散之品。通過臨床不斷探索製訂了蟬鳴散一方。方藥如下:蟬蛻、僵蠶、金銀花、連翹、枇杷葉、旋覆花、川貝母、桔梗。若喉炎合並支氣管炎,可加用麻杏甘石湯。
還有一個例子,是1974年春節濟南中心醫院中醫科蘇雲伯大夫的小孩發高熱,我用銀翹散加石膏、知母治療,效果不好。他就又找了我改請李樂園主任治療,結果兩付治愈。方子是《筆花醫鏡》的清熱導滯湯。我仔細分析了組方立義、辨證要點,學會了臨床應用方法。後來內科王寶萍醫生的孩子得了抽風久治不效,我用此方加鉤藤、當歸、白術,結果症狀很快控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