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前言《閩台文化發展報告(2016)》聚焦閩台手工文化發展,將傳統的手工技藝放在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文化創意時代,趨勢下,進行考察,及時反映兩岸手工技藝發展成果、手工文化發展際遇。

《閩台文化發展報告(2016)》由總報告、理論探索篇、福建發展篇、台灣經驗篇、典型案例篇五大部分構成。整體分析閩台手工文化的淵源與屬性、挑戰與機遇、發展狀況與典型案例,以寬廣的時代視野、深切的人文關懷,生動展示兩岸(特別是閩台)的手工技藝發展的曆程、經驗、問題、最新成就與未來趨勢。理論探索篇重點探討工匠精神、手工技藝的文化意蘊與當代價值、文創時代與全球場域中傳統工藝的延續與轉化。福建探索篇調查分析福建手工藝產業發展現狀、福建手工非遺與手工老字號的傳承與發展、福建現代手工創意產業發展。台灣經驗篇闡述分析台灣“原住民”手工文化、台灣工藝從手工傳承到產業發展的經驗,台灣手工藝品價值創造策略、品牌策略等。典型案例篇精選閩台代表性的手工個案進行舉證剖析。

報告指出,作為人類的基本活動之一,手工伴隨人類的生活而發生,是先民生活智慧的結晶,與地區產業和社會經濟密切相關,也是國家重要的文化藝術資產。文化親緣性決定了閩台手工的相似性,兩地傳統工藝曆史悠久,源遠流長,種類繁多,技藝精湛,承載著豐富的地域文化內涵和時代信息。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大量寶貴經驗,形成獨特的手工文化,成為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百花園中的奇葩,相互輝映成趣。文創時代,閩台手工在產業化進程中,前者較多關注物質屬性與價值空間,後者突出生活美學與行銷理念,二者001閩台文化發展報告(2016)相互補充,利於合作。在現代工業文明強烈衝擊下,傳統手工文化遭遇困境,也有機遇,成為兩岸尤其是大陸近年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關注的重點。

2015年,在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常態下,受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整個工藝美術行業增長放緩,手工行業的發展卻逆勢而起。政府、社區、企業、藝人和專家的共同努力和互動,提振大國工匠精神,續寫手工文化輝煌,關涉國家經濟命脈和文化傳承。在處於快速發展的東部沿海地區,閩台手工文化的際遇具有續寫中華工匠精神的典型意義。

《閩台文化發展報告(2016)》由廈門理工學院文化發展研究院與台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係聯合編撰。

002目錄總報告手工閩台:文化的物語與心聲…………………………丁智才林義斌\/002理論探索篇論手工藝的精神內核:工匠精神…………………………………蔡清毅\/028傳統手工藝“工匠精神”的文化意蘊與當代價值………………漆亞莉\/042傳統工藝到地方特色文化產業的輔導策略……………………張淑華\/053全球場域中傳統工藝的延續與轉化……………………………江明親\/067福建發展篇福建手工非遺的保護與傳承……………………………………馬培紅\/082福建傳統手工老字號的現狀與發展……………………………吳珞\/102福建手工藝產業發展報告………………………………………黃玉妹\/117守護傳統手藝留住漳台鄉愁———漳州傳統手工藝的保護、傳承與發展…………………顏莉虹\/130福建現代手工創意產業發展探析………………………………沈淑琦\/144001閩台文化發展報告(2016)台灣經驗篇台灣花東地區“原住民”手工文化………………………………王怡惠\/162台灣手工藝品的價值創造策略…………………………………陳蕙芬\/176形塑台灣工藝品牌………………………………………………許峰旗\/190傳統文創產業轉型與創新模式———以台北市紙紮產業為例……………………江政達黃筱雅\/206從手工傳承到產業發展———台灣手工藝發展探析…………………………………蔡清毅\/225典型案例篇漆線雕:技藝創新與產業發展……………………………………許振福\/238鷺藝軒:傳統手工企業的競爭分析………………………………陳秋英\/253泉州花燈:灼灼生輝耀千年………………………………………黃金洪\/262漳州木偶頭:雕刻刀下的“偶人”傳奇……………………………黃金洪\/270木子到森:工藝與工業平衡的典範……………………宋西順劉巧玲\/281製“皂”真情,“原”味體驗———阿原肥皂創新體驗價值展現………………陳奕竹王映儒\/292鬼斧神工:神明衣………………………………張平、林容任、張偉勤\/302傳統工藝與農村再生———嘉義縣新港鄉板頭村的環境美學……………………王新衡\/310琉璃工房:琉璃之花開兩岸……………………………丁智才黃婉芸\/328002閩台文化發展報告(2016)手工閩台:文化的物語與心聲丁智才林義斌*摘

要:轉型升級的新常態下,受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整個工藝美術行業中國傳統手工以其悠久的曆史、別具一格的風範、高超精湛的技藝和豐富多樣的形態,為整個人類文化史譜寫了充滿智慧和靈性的一章。作為人類的基本活動之一,手工伴隨人類的生產生活而產生、發展,是先民生活智慧的結晶,與地區產業和社會經濟密切相關,也是國家重要的文化藝術資產。福建傳統工藝曆史悠久,源遠流長,種類繁多,技藝精湛,承載著豐富的地域文化內涵和時代信息,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大量寶貴經驗,形成獨特的文化,成為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百花園中的奇葩。由於地理環境、生活習俗、民間信仰、血緣宗親等因素而形成穩定的文化一體關係,閩台手工具有很多相似的屬性與特征。作為多元文化交融之地,不同時期、不同地點的移民遷台,也將原住地的傳統藝術帶到台灣,傳統藝術與多樣民俗信仰互相交融發展,成為帶有強烈地方色彩的台灣文化中的重要環節。閩台手工在產業化過程的差異也輝映成趣,前者較多關注物質屬性與價值空間,後者突出“生活”與“行銷”理念,二者相互補充,利於合作。在現代工業文明強烈衝擊下,傳統手工文化遭遇困境,但也麵臨新的機遇,成為兩岸尤其是大陸近年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關注的重點。2015年,在經濟*丁智才,博士,廈門理工學院文化產業與旅遊學院教授。林義斌,博士,台北教育大學創意產業經營學係助理教授。本文係福建省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福建新型城鎮化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研究”(2014JDI039)、福建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項目“‘一帶一路’格局中福建文化產業提升戰略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002手工閩台:文化的物語與心聲,

各項經濟指標呈現增長放緩現象手工行業和手工精神卻逆勢而起。政府、社區、企業、藝人和專家的共同努力和互動,提振大國工匠精神,續寫手工文化輝煌,關涉國家經濟命脈和文化傳承。處於快速發展的東部沿海地區,閩台手工文化的際遇具有續寫工匠精神的典型意義。

關鍵詞:閩台;手工文化;工藝產業;傳承與創新手工伴隨人類的生活而發生,“人類早期用的雙手(以及其他肢體)借助工具(以及簡單機械)造物。這種旨在造物亦即創造第二自然或者人工自然勞動,我們稱之為手藝或手工,也稱手工技藝、手工技術、傳統工藝或傳統手工技藝”①。中國手工文化曆史悠久,源遠流長,技術精湛,富有特色。從史前石器、青銅器和鐵器時代開始,各地區的人們就利用不同的手工和材料,製作出許多具有生活實用機能的器物。隨著時代的發展,手工技藝有了更大的進步和分化,時至今日,除了實用功能之外,手工技藝還與藝術創作結合,形成各式各樣的工藝文化。

所謂“工藝”,以工具為基礎,加上精巧的製作技術(工)以及適當、有節製的美的增飾(藝)。《考工記》中說,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材。就優秀工藝作品而言,工藝可以從“用”和“美”兩端來討論,一端是經過“設計”的手段、製作以實用取向之“器物\/用具”,仍稱工藝;另一端則是非功能性、以審美或趣味為“創作”目的“藝術品”或“裝飾品”,泛稱工藝美術。我國的《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指出,“傳統工藝美術”指的是百年以上,曆史悠久,記憶精湛,世代相傳、有完整的工藝流程,采用天然原材料製作,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手工藝品種和記憶。這些傳統工藝很長時間並無明確的分類與界定,2003①華覺明等.中國手工技藝[M].鄭州:大象出版社,2014:2.

003閩台文化發展報告(2016)年,中國傳統工藝研究會將傳統工藝按行業分為工具器械製作、農畜礦產品、營造、雕塑、織染、編織紮製、陶瓷燒製、金屬采冶和加工、家具製作、文房四寶製作、印刷、刻繪、特種技藝和其他這十四大類。在製訂國家級名錄時,為便於工作開展,將雕塑、編織紮製和刻繪歸民間美術,其餘歸屬傳統手工技藝。

作為人類的基本活動之一,手工技藝和社會生產、日常生活有緊密聯係,是先民生活智慧的結晶,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是技術也是藝術,是曆史也是現實———具有很高的曆史、藝術價值,其文化價值、社會價值是其他產業無法同比和替代的。周汝昌認為,手工技藝代表中華民族“天生的藝術素質”,標誌著普通的華夏人民極其豐富的生活情趣和高度的審美水平。工藝的多樣性不僅可以培養人民的包容力,工藝的人力資源也能夠為弱勢地區帶來發展的契機。工藝反映生活經驗,能夠提高生活質量。工藝有獨特的性格,可作為區域的精神象征。工藝需要大量手工,即使中小型產業規模,卻能創造許多工作機會,解決失業問題。工藝的生產方式,從自給自足發展為仰賴維生的個人技藝,甚至為地方經濟產業,乃至擴大為國際貿易規模,對於民生、經濟關係重大。作為國家重要的文化藝術資產,工藝與地區產業和社會經濟密切相關,擁有較高的地位。工藝產業作為國家的特色文化,帶來經濟效益,也是國際競爭重要的軟實力。麵對洶湧而來的全球化浪潮,維護傳統手工文化命脈,保持和發揚自己的民族特性及文化個性,已成為當前重要的課題。

一、閩台手工文化淵源與屬性(一)曆史淵源工藝本於生活基本需要而產生,代表一個地區的生產技術與生活技能;一個地方的傳統工藝與其文化生態緊密相關,負載了一個地區民族豐富的曆史文化信息,且隨著文明科技的發展,逐漸擴大至文化的不同層麵。因此,工藝004手工閩台:文化的物語與心聲也可視為地方的生活水平或文化發展的重要指標。閩台兩地的文化交融源遠流長,手工藝的淵源與交流是其重要內容。

福建地處中國東南部,依山傍海,丘陵眾多,氣候濕潤,造就福建人特殊的生活習俗,催生出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手工技藝。福建傳統工藝曆史悠久,源遠流長,種類繁多,技藝精湛,承載著豐富的地域文化內涵和時代信息。漢晉以來,北方戰爭不斷,百姓為躲避當時戰亂移居福建,隨著人口的南遷,一些北方未能保存下來的文化在福建保存下來。中原漢族文化傳入福建,與閩越文化的融合交彙,形成以中原文化為主體,富有獨特地域色彩的福建手工文化。閩文化中躍動的海洋文化因子,與中原文化、外來文化不斷交融,促使手工文化呈現多樣性的發展態勢。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福建傳統工藝美術積累了大量的寶貴經驗,形成獨特的工藝美術技藝,成為我國工藝文化百花園中的奇葩。

閩台文化親緣決定了其手工文化的相近性。台灣位於大陸文化、海洋文化、南島民族文化等多元文化互相交融之衝。連橫在《台灣通史》卷二六《工藝誌》中這樣描述台灣的工藝:“台灣為海上荒島,其民皆閩粵之民也,其器皆閩粵之器也。工藝之微,尚無足睹。”台灣的手工技藝,與閩文化密不可分。據史料記載,自宋代以來,中國東南沿海就有人到海外謀生,或貿易或移墾。鄭成功收複台灣以來,台灣的手工技藝與大陸閩粵來台的漢人墾民性格、社會組織、宗教信仰息息相關。閩南移民入台,民間工藝也隨之傳入台灣,影響了台灣民間手工技藝的發展。移民不僅帶來漳、泉、潮、汕一帶生活文化內涵與工藝風格,也大體決定了台灣工藝的形製規格。以這些移民移墾帶來的工藝為基礎,加上“原住民”和南島文化的色彩,及至清末民初東風西漸的風格演進,以及日據時期產業化的工藝技術發展,多方融合發展成為今日台灣的“傳統工藝”。台灣的手工藝主要形態石雕、木雕、彩繪、木偶、刻紙花燈、金銀器、漆藝,也是福建手工的主要形態。據李豫閩考證,台灣手工藝有相對穩定的持續發展的分布區域,這一區域與漳、泉移民渡海的航線和入境地十分吻合。①閩南①李豫閩.閩台民間美術[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30.

005閩台文化發展報告(2016)石雕在台灣的影響極其廣泛,台灣基本不產石頭,但其石刻遺存卻絕不少見,這些石刻遺存多來自閩南。其中,有的運石料石坯入台,再請“唐山師傅”雕琢;有的在漳、泉雕刻成品,再輸入台灣。它們都是閩台手工文化本屬一體、同為一脈的又一佐證。

(二)屬性與意義手工藝產品十分特殊,其特殊源於鮮明的在地特色,其創作靈感大多來自百姓的日常生活,能具體呈現居民的生活方式、信仰習俗和美學思想。較之工業文明,手工藝更能寄托人類的情感,手藝操作及其製品體現人類對世界的理解和心靈的追求,蘊含人的智慧與創造力。與一般製造業不同,手工藝因為地域性材料及手工製作方式的特殊性,是由在地原料供應、人力製作、技藝傳習及地方製度衍生出的生產與商業活動,具有地方曆史記憶,是有再生經濟價值的文化產業。閩台傳統手工紮根於生活,其所反映的生活理念、文化特色、審美感情,在現代既可成為提供生活情趣的源泉,又可以視為閩台文化的精神內涵,其價值與意義深遠流長。

一般認為,傳統工藝易受現代工業的衝擊,發達地區的保存狀況不如邊遠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但這並不意味著發達地區的傳統工藝項目少於邊遠和少數民族地區。福建處於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工藝美術品種齊全,共十三大類,一百多個品種,有雕塑漆藝、美術陶瓷、工藝花畫、竹草藤編、樹脂工藝品等。雖然迄今全國工藝行業未進行係統準確的普查,從現有資料估量,從《當代中國的工藝美術》①一書所作統計,不包括港澳台,大陸傳統工藝共有1721種,其中福建占80種,居第七位,是工藝美術大省(表1)。

①編委會.當代中國的工藝美術[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21.

006手工閩台:文化的物語與心聲表1工藝美術大省工藝美術品種統計表地區織繡雕塑陶瓷漆器金工家具文房編結刻繪玩具人造工藝其他合計四寶紮製花卉畫

江蘇49535

49

34

154

85

814161浙江31227

39

17

46

81

1220131湖南2513101

74

7174

51

514113山東35185

17

42

134

92

66

112安徽14124

74

110171

41

71496廣東13216

34

34

145

56

1094福建8

186

87

2137

62

380全國394289109591103562203859235911571721數據來源:廖玉群.傳統手工技藝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3-10.

2006年,國務院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遺產名錄,傳統工藝包括手工技藝類和民間美術類中的雕塑、刻繪和編結紮製,共計137項,有些項目含有若幹小項,實際有189項。從各省區分布看,福建共10項,排第五位(表2)。

單就非遺類別中的傳統手工技藝類統計來看,截至目前,共進行了四批國家級非遺名錄評選,其中傳統手工技藝類總共241項,福建手工藝類國家級非遺共14項,約占6%,領先於其他省區(表3)。這些傳統手工藝品中,既有精致的收藏型藝術精品,滿足社會和廣大消費者對文化藝術高層次的需求,也有大眾化的實用工藝品,具有地方烙印和曆史傳承意義。較著名的有福州脫胎漆器、軟木畫、廈門漆線雕、莆田木雕、仙遊古典家具、惠安石雕、安溪的藍印花布。

表2部分省區第一批國家級傳統工藝名錄的分類統計地區工具農畜礦產營

雕陶

織編結金

髹家

文房印

刻特種合

器械品加工造

塑瓷

染紮製工

漆具

四寶刷

繪技藝計

江蘇1

23

46

11

12

21

24浙江1

51

42

11

116貴州1

15

13

213廣東1

21

21

14

12007閩台文化發展報告(2016)續表地區工具農畜礦產營

雕陶

織編結金

髹家

文房印

刻特種合

器械品加工造

塑瓷

染紮製工

漆具

四寶刷

繪技藝計

四川2

11

21

11

211福建1

13

11

21

10合計7

88

3017349

97

1184

289

189.

M.

20093-10.

數據來源:廖玉群傳統手工技藝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鄭州:大象出版社,:

表3福建省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在國家級非遺名錄中的情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非遺總數量傳統手工技藝類福建手工非遺數量遺產名錄非遺數量一批518895

二批510977

三批191262

四批153290

合計137224114數據來源:本研究根據相關資料整理.

台灣工藝美術保持中國幾千年來一脈相承的傳統風格,從大陸沿海地區過來的移民,將傳統技藝帶到台灣,結合當地的特有材料,發展形成有台灣特色的手工藝,如燒陶、木雕、石雕、編織、捏塑、印染、剪貼、打造、鑲嵌、傀儡戲,呈現多姿多彩的麵貌。這些融合台灣本土與閩南特色的民間藝術,成為無形的紐帶,連接台灣與大陸的文化脈絡。基本上,台灣不使用“手工技藝”一詞,而是以“傳統工藝”或“傳統藝術”代之。“傳統”意味著曆史與生活傳承,“藝術”則指人類創造,兼具美感的事物。根據“文化資產保存法”,所謂“傳統藝術”指流傳於各族群與地方之傳統技藝與藝能,包括傳統工藝美術及表演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則指與人民生活有關之傳統,有特殊文化意義之風俗、信仰、節慶及相關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