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山東大學翻譯學院李克博士從海外來信,請我為他的專著?轉喻的修辭批評研究?寫一份學術評論.李克博士曾隨我攻讀西方修辭學博士學位,本書是他讀博階段的研究成果,對此我是比較熟悉的(盡管我們博士生導師主要是全局宏觀的指導).
李克博士目前正在美國科羅拉多大學訪學,師從知名的修辭學和傳播學學者SonjiaK.Foss教授.上個世紀80年代中,我在美國IUP讀修辭學與寫作博士課程時,有一位任課教師叫PatrickHartwel,他是著名的修辭學與寫作研究教授,向我推薦了Foss與他人合著的?當代修辭學之管窺?(ContemGporaryPerspectivesonRhetoric),讀後覺得該書對當代修辭學諸家理論的遴選及述評有獨到的見解.我雖與Foss教授從未謀麵,但在後來我給博士生指定的閱讀書單中列了她的這本書,再後來在一個學術場合碰到了Foss教授的一位學生———台灣世新大學的傳播學教授,他聽說我在課堂上使用了Foss的書後很是興奮地說,終於有大陸學者引進Foss了.這次,李克博士能有機會當麵求教於Foss教授,肯定受益匪淺.果不其然,寫序前重讀李克博士即將付梓的?轉喻的修辭批評研究?,發現書稿質量又有了明顯的提升.
這部有關英語轉喻的論著到底有什麼貢獻?談這個問題前,讓我們先勾勒一下西方修辭學者對比喻中的老大———隱喻———的研究軌跡.
就比喻的研究而論,比喻中的隱喻過去是,現在仍然是主角,西方修辭學對於隱喻的研究堪稱最為廣泛、最為浩大,不僅曆史長久悠遠,而且構建的隱喻理論,既有深度又有廣度,還順應發展大勢不斷充實.我們現在看到的不僅僅有把隱喻視作一種比喻性的語言,特殊語言特征的研究成果,還有把隱喻看成與人們的經曆和認知有關的研究成果,於是就有了國內學界熟悉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GeorgeLakoff&MarkJohnson),還有國內比較陌生的“非語言隱喻”,如“音樂隱喻”(MarkBlechner)和“繪畫隱喻”(RobertVischer).
但是,有一點不能忽視的是,“認知隱喻”“概念隱喻”或“非語言隱喻”的出現,是對隱喻某一個方麵的研究,它們對於隱喻的分類和隱喻本質的揭示有著很大的發展,但是它們的出現決不能廢棄或取代現成的隱喻論,而且它們的萌芽1
轉喻的修辭批評研究其實在古典修辭研究中早就有樸素的理論表述.比如:JanGarret在論述亞裏士多德的?修辭學?時說,隱喻與學習有很大的關聯.在這兒要強調的是,現今對於隱喻的認知研究成果,隻是補充和豐富了隱喻論的體係和內容,它們的出現是建立在對本體研究的大量成熟的理論之上的,如果沒有亞氏的隱喻論,沒有I.A.Richards的?修辭原理?(ThePhilosophyofRhetoric)中的“喻體”與“本體”之分,沒有MonroeBeardsley,JeanCohen,AntonReichling,HedGwigKonrad,DerekBickerton,ErnstCassirer,J.J.Mooij等學者關於隱喻的“比較理論”“互動理論”“內涵理論”的貢獻,今天的隱喻認知研究是否能夠取得目前的成績恐怕還很難說.
對於小眾的轉喻來說,盡管西方和我國的修辭學界都熱衷於從認知的角度來研究,並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對於如何描述、識別轉喻,如何解釋、評價轉喻等基本問題,迄今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體係.
李克博士的研究,以我的理解,就是從西方修辭學角度對英語轉喻論的探索和構建,盡管他的論著中也有一定篇幅涉及轉喻的認知或認知的轉喻,不過,如果與英語隱喻研究的發展階段來類比的話,李克博士的研究歸屬於英語隱喻研究中的理論探索和構建階段.
評價一部論著的質量,我認為首先要以其構建的理論是否具有創新性為要,這是國內外一些著名大學的共識和慣例.對於李克博士對英語轉喻論的研究,我認為其創新性具體體現在兩大方麵:(一)構建了自己獨特的修辭批評模式;(二)構建了一種英語轉喻論.
(一)構建了自己獨特的修辭批評模式轉喻,從西方古典修辭學開始就是修辭學研究的對象.修辭批評,除了有以傳統與非傳統之分的方法之外,另外還有以其他因數構建起來的批評模式,比如以傳統理性主義、心理或戲劇等因數構建的批評模式,盡管每種方法或模式都有其特點,但是沒有哪一種方法或模式可以避免各自不可逾越的局限性.美國著名的修辭批評研究家K.K.Campbel在?當代修辭批評?(CritiquesofContemporaryRhetoric)中指出,修辭批評的一個重要意義,就在於它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修辭批評者可以根據要批評的修辭對象來選擇自己所要建立的批評體係.
從論著中可以看出,李克博士是在構建自己的修辭批評模式,他沒有機械地沿用任何一種修辭批評方法或模式,也沒有套用現成的隱喻研究理論或模式,而是通過對豐富轉喻語料的分析,歸納出轉喻的特點,有的放矢地構建了一種轉喻修辭批評模式.李克博士的研究立足於傳統的修辭批評法,吸收了語言的認知功能等理論營養,繼承了古典修辭學的精華,整合新修辭學和批評性語篇分析等理論,設計出一種獨特的轉喻批評模式,這一模式是繼承與創新2
序並舉的產物,也是一種學術性創造,它的建立豐富了修辭批評的理論寶庫.
(二)構建了一種英語轉喻論以往對轉喻的研究,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都是把它作為一種修辭格,而且用來分析和佐證的語料多半取自文學作品.隨著21世紀語言研究的修辭與認知轉向,國內外又把研究重心放在了轉喻的認知角度上.總體而言,國內很少有學者對轉喻有過全麵係統的研究成果,國外即便是對語言勸說作用頗有研究的美國學者W.Nash,其在?語言勸說的智慧?(TheWitofthePersuaGsiveUsesofLanguage)中也沒有多少篇幅給轉喻.
比較國內外其他學者對英語轉喻的研究,無論是在描寫、解釋還是評價方麵,李克博士的論著都要全麵、係統些.
李克博士的研究有效地使用了西方修辭學理論中的諸多理論,其所使用理論的豐富性、合適度和闡釋力合力起來揭示了英語轉喻的本質,勾勒出英語轉喻的全貌,成功地構建了一種英語轉喻論,填補了英語轉喻論的一大缺失.
平心而論,要構建一種英語轉喻論決非易事,其中的艱辛程度我是了解的,李克博士能夠成功地做了出來,我是很欣賞的.對照我在20多年前寫的?英漢修辭比較研究?中關於英語轉喻(書中叫“借代法”)的論述,看到年輕的學者能就英語轉喻寫出這麼多的弘論,欣喜萬分.
願與學術同行們分享!
胡曙中上海外國語大學博士生導師曲阜師範大學特聘教授3
前言修辭批評理論是西方修辭學理論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近年來,國內外尤其是國內學者對其的研究逐漸呈升溫的趨勢.修辭批評,顧名思義,即是依靠修辭理論對修辭現象進行的批評.而轉喻作為一種修辭現象,也應成為修辭批評的對象.同時,轉喻理論也是近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一個研究熱點,學者們分別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了較為廣泛的研究.目前在這一方麵,國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認知語言學框架內對其概念的定位、分類以及其在語義、語法、句法、語篇等方麵的研究.20世紀80年代初,認知語言學家隻是在論述隱喻時順便提到轉喻.20世紀90年代開始,轉喻研究才被提上日程.國內學者的研究中一部分把轉喻作為一種修辭格來看待,另一部分則在認知語言學視域下關注轉喻.總體來講,國內外的轉喻研究的側麵比較廣泛,但都存在研究視域局限(主要集中在轉喻的本體性研究和其與語言各層麵之間的關係)、研究思路不夠開闊等問題.國內研究傾向於介紹西方的研究成果,缺乏原創性的理論與研究方法.整體來看,國內外研究均未提及對轉喻的修辭批評研究.鑒於國內外在這一領域的研究現狀,本書嚐試從修辭批評視角出發對轉喻進行分析與評價,並將轉喻與修辭批評整合出一個新的研究範式———批評轉喻分析,在闡述其本位性、可操作性與適用性特征的基礎上構建一個合理的、適合分析與評價語篇中的轉喻現象的語篇分析模式.
本項研究重點參考定性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采用以語言為主附加文字的描述性分析,通過嚴密論證,以嚴謹的邏輯性獲取效度.批評轉喻分析的過程依據定性的研究中目的性抽樣原則下的具體策略,從語料中選取代表性語篇來驗證分析步驟的可操作性和適用性.此外,本課題主要吸收了古典修辭學、新修辭學、批評性語篇分析、認知語言學、政治學、翻譯學等研究領域中的相關原理和方法.而對修辭理論的借鑒,本課題始終以西方修辭學為基石,以當代修辭學研究為指引,在繼承與創新並舉中不斷推進研究的深化.
本項研究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麵做出了有意義的創新:(1)合理界定了關鍵術語“修辭批評”“批評”“轉喻”“批評轉喻分析”以及“轉喻能力”;(2)明確了轉喻的修辭批評研究的分析步驟;(3)首次基於西方修辭學較為係統地對轉喻的1
轉喻的修辭批評研究修辭批評研究步驟進行再定位,從而構建出一個層次分明、結構合理的研究範式;(4)得出了轉喻的修辭批評研究的啟示意義,這對於在英語寫作、閱讀與翻譯中培養學生的轉喻能力都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此外,本課題對“修辭情境”以及“意識形態”等重要概念進行了深入的辨析,在比較和論證的基礎上都提出了自己具有一定創新意義的觀點.本項研究最主要的創新體現在把西方修辭學中的相關概念(如“辭屏”“修辭動機”“修辭情境”“修辭勸說”“同一”等)整合到轉喻的修辭批評研究的三個分析步驟中,使批評轉喻分析模式逐步清晰化.
本書在基於修辭批評理論對轉喻的分析與評價方麵做出了一定的理論突破,將有助於確立批評轉喻分析在眾多修辭批評模式中的一席之地,顯示其獨特的理論價值.轉喻的修辭批評研究也為語篇分析新模式的構建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參考.本課題還將為英語寫作教學、閱讀教學以及翻譯教學提供一定的實踐價值.
專著出版之際,特別要感謝我的導師胡曙中教授給予我的悉心指導.導師對待研究的豁達胸懷與嚴謹態度深深影響了我,他的言傳身教總是激勵著我在科研道路上不斷前行.最後我要感謝家人對我的影響和備至關懷.我的妻子李淑康是我的良師益友,她的深刻和敏銳常使我產生很多新的學術體會與想法,給予我極大的支持.真誠感謝所有在學術與人生道路上給予我幫助的師友、親朋以及單位同事!
2目錄目
錄第一章引
言1第一節解題1第二節研究目的及意義4第三節研究框架和方法5第四節研究目標和主要內容6第五節主要創新點8第六節語料來源9第二章相關研究述評10第一節引言10第二節作為一種修辭格的轉喻研究10第三節作為一種認知工具的轉喻研究15第四節批評隱喻分析21第五節小結26第三章修辭批評:內涵與外延28第一節引言28第二節修辭批評的內涵29第三節修辭批評的外延:分析步驟39第四節小結41第四章修辭批評中的轉喻研究43第一節引言43第二節批評隱喻分析與批評轉喻分析43第三節批評轉喻分析的概念45第四節批評轉喻分析的對象51第五節批評轉喻分析的功能52第六節批評轉喻分析的分析步驟54第七節西方修辭學與批評轉喻分析551
轉喻的修辭批評研究第八節小結56第五章轉喻的描寫58第一節引言58第二節轉喻的識別58第三節轉喻與辭屏62第四節小結70第六章轉喻的解釋72第一節引言72第二節批評轉喻分析與修辭情境72第三節批評轉喻分析與修辭動機80第四節批評轉喻分析與意識形態88第五節小結95第七章轉喻的評價96第一節引言96第二節轉喻評價的標準96第三節轉喻評價的終極目標98第四節實例分析104第五節小結106第八章批評轉喻分析對英語教學的啟示108第一節引言108第二節基於批評轉喻分析的轉喻能力108第三節批評轉喻分析與英語閱讀教學111第四節批評轉喻分析與英語寫作教學115第五節批評轉喻分析與翻譯教學118第六節小結121第九章結論122第一節本書的核心觀點122第二節本書的主要貢獻123第三節問題與展望125附錄128參考文獻1542
第一章引言第一節解題本書書名是全書研究內容最精煉的概述.其中的核心詞語標示了研究的範圍以及焦點所在,因此有必要首先對這些核心用語加以限定與說明.本書?轉喻的修辭批評研究?涉及三個關鍵詞,它們是“轉喻”“修辭批評”“研究”,以下將分別提供它們的定義、特征和適用對象等.
在英語中,“metonymy”(轉喻)一詞源於希臘文中“metonmia”一詞,後者又由“meta”(轉變)的“onoma”(名稱)合成.“轉喻”①的定義最早出自於未知作者的?修辭和解釋?一書:“轉喻是一個修辭格,它從鄰近和聯係緊密的事物中獲得語言形式,通過這一語言形式我們能理解不該被詞語命名的事物”(張輝、盧衛中,2010:10).一般來講,鄰近性(contiguity)是轉喻的一個標誌性特征.Jakobson(1956)把轉喻看成是在橫向軸上“語義特征”之間的鄰近性.以上這些定義都是在傳統修辭學範疇中對轉喻的定位.傳統修辭學把轉喻看成是一種用某事物的名稱代替相鄰近事物名稱的修辭手段.實際上,從亞裏士多德開始,轉喻和隱喻一直被認為是兩種廣泛使用的修辭手段.國內學者陳望道的?修辭學發凡?第一次明確地將“借代”定義為:“所說事物縱然同其他事物沒有類似點,假使中間還有不可分離的關係時,作者也可借那關係事物的名稱,來代替所說的事物.如此借代的,名叫借代辭.”總之,鄰近性這個特征是傳統修辭學對轉喻的定位中反複提及的核心元素.當然也有些修辭學者對轉喻的定位中沒有提及鄰近性.我國專門研究西方修辭學的胡曙中教授在?現代英語修辭學?中對“轉喻”下的定義是“用某個屬性的或暗示的詞來代替真正要表示的東西或人物”.這個定義雖未涉及鄰近性,但“暗示”與“真正”這些字①傳統修辭學把轉喻稱作借代,也有學者把轉喻稱作換喻.(參看劉亞猛:?追求象征的力量:關於西方修辭思想的思考?,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版,第237頁;束定芳:?隱喻和換喻的差別與聯係?,?外國語?2004年第3期,第26頁)1
轉喻的修辭批評研究眼也透露著一種“相關性”或曰“鄰近性”.
自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認知語言學界開始逐步關注轉喻.相對隱喻來說,轉喻常常被看作是隱喻的附屬品.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外陸續出版了一些較有影響力的論文集(如Panther&Radden,1999;Barcelona,2000;Dirven&P?ring,2002)和專著(如RuizdeMendoza&OtalCampo,2002).
很多認知語言學家都對轉喻進行了定位.Lakoff&Johnson(1980)把轉喻看作是一個認知過程,這一過程可以讓人們通過一個事件與其他事件的關係對該事件進行概念化.Lakoff(1987)隨後將轉喻看作是發生在同一個理想化認知模式(ICM)中的替代關係.Langacker(1993)把“轉喻”定義為“一種參照點現象,是一個實體通過轉喻表達以參照點的方式為目標域提供心理通道的過程”①.Radden&K?vecses(1999)則指出,“轉喻是一個認知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一個概念實體(即喻體)在同一個理想化認知模式內向另一概念實體(即喻標)提供心理可及”②.實際上,這些對轉喻的定位均是在狹義認知語言學③框架下進行的.以上定義中分別涉及了“認知過程”“心理通道”“心理可及”等術語.這些術語屬於認知科學與心理學範疇,範疇界限有些模糊,也不易把握和理解.相比較而言,理想化認知模式(它是一個有組織的概念結構知識域,即關於某物或某人的知識之和)的概念則更易把握.當然,這個理想化認知模式是基於某個概念實體構建的.另外,關於轉喻,部分與整體④之間的替代關係是一種基本的、首要的、傳統的轉喻關係.因此,轉喻是發生在相關概念實體的理想化認知模式內部分與整體以及部分與部分之間的互動⑤關係.互動關係體現在理想認知模式內此模式之間的互相影響與激活關係上.
①原文為“metonymyisareferenceGpointphenomenoninwhichoneconceptualentity,thereferencepoint,affordsmentalaccesstoanotherconceptualentity,thedesiredtarget”.
②原文為“metonymyisacognitiveprocessinwhichoneconceptualentity,thevehiGcle,providesmentalaccesstoanotherconceptualentity,thetarget,withinthesameidealGizedcognitivemodel”.
③沈家煊(2010)指出,狹義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能力同人的一般認知能力沒有本質的差別.狹義認知語言學不是語言學的一個分支,而是代表語言學界近年來興起的一個新的學派或思潮.它也不是一種單一的理論,而是代表一種研究範式,其特點是著重闡釋語言和一般認知能力之間密不可分的聯係(張輝、盧衛中:?認知轉喻?,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i頁).
④傳統來講,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係被看作是提喻(synecdoche)的典型關係.本書中的“轉喻”既包括漢語修辭格中提及的借代和借喻,也包括提喻.
⑤使用“互動”主要考慮轉喻關係的動態性,可隨語境發生變化.
2第一章引言陸儉明(2009:45)指出,在認知域①裏,不是一個認知域可以投射\/影射到另一個認知域,而是一個認知域可以激活另一個認知域.
本書中,我們擬將傳統修辭學與認知語言學對轉喻的定位進行整合,本書中的“轉喻”主要指一種基於鄰近性的、相關概念實體的理想化認知模式中部分與整體以及部分與部分之間的互動關係.實際上,這裏的“轉喻”②主要作為一種語篇分析的語料.
“修辭批評”的產生標誌一般被認為是美國修辭學家Wichelns在1925年發表的?演講的文學批評?.Wichelns把“修辭批評”界定為“對演說者將自己的思想傳達給聽眾的方法所作的分析和評價”(Benson,1993:26).由此可見,最初的修辭批評概念把批評領域限定在傳統修辭學涉及的演講領域,當然這裏也把“批評”看成是一種“分析與評價”的行為.實際上,修辭批評,顧名思義,是一種依據修辭理論對某些修辭現象進行分析與評價的行為.Foss(2004:6)把“修辭批評”定義為“為理解修辭過程而對象征行為和人工製品進行的係統分析與考察的一種定性研究方法”.Hart&Daughton(2005:22)認為,修辭批評是為識別修辭現象的複雜性而對其進行綜合有效地解讀與解釋的一種行為.學者們給“修辭批評”下的定義有很多版本,但總起來看大都涉及修辭批評的對象———修辭現象、修辭行為、象征行為,修辭批評的方式———係統的分析與評價.鑒於“修辭”的定義很難界定,“修辭批評”的定義實際上是很難界定的.袁影(2008)給出了這樣的定義:“修辭批評是對象征係統借以產生影響的策略運用過程所作的係統分析和評價.”實際上,這個定義的涵蓋麵廣,較為全麵地揭示了修辭批評的概貌.它可以看作是一個廣義上的“修辭批評”定義,因為象征係統是西方新修辭學中所推崇的一個重要修辭學概念,它可以包羅萬象,幾乎涵蓋社會生活的一切文化現象.本課題中的“修辭批評”是一個狹義的概念.它不涉及修辭批評的哪一種具體模式,隻是在宏觀層麵上的一種理論依據.經過考證得出,它是一種依據相關修辭理論對勸說性語篇和言語產品(口頭和書麵語篇)進行的係統分析與評價過程.本課題涉及的“轉喻”便是這種意義上修辭批評的一個研究對象,它既存在於勸說性語篇中,也可以看作是一種言語產品.本課題涉及的修辭理論則主要依托古典修辭學與西方修辭學中的一些相關理論,如辭屏、修辭動機、修辭情境等.
“研究”一詞的選用主要基於對轉喻進行的修辭批評,實際上更多是一種研究方法或思路.“研究”一詞側重於理論方麵的建設.本課題主要是依托修①這個“認知域”指的是理想化認知模式,後麵一個“認知域”指的是理想化認知模式內的次模式.
②既包括傳統的修辭轉喻,也包括當代認知語言學意義上的概念轉喻.
3轉喻的修辭批評研究辭批評的理論框架對轉喻進行係統的分析與評價,進而構建一種批評轉喻分析的研究範式.因此,“研究”一詞的選擇會更有深度,也更合適.
對書名的詳細解讀,可以有效地透析本書的核心內容.本書中所涉及的三個關鍵詞———“轉喻”“修辭批評”與“研究”體現了一種跨學科的研究思路,覆蓋了西方修辭學與認知語言學等領域的理論,有助於深層次地透析轉喻這種修辭現象.
第二節研究目的及意義近年來,隨著學界對隱喻研究的重視.轉喻,作為隱喻的“姊妹修辭格”,也越來越引起了語言學界的關注.自從Lakoff&Johnson所著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etaphorsWeLiveBy)問世以來,轉喻研究便被提上了日程.Panther&Radden1999年編著的?語言與思維中的轉喻?(MetonymyinLanguageandThought)進一步激起了學界對轉喻的高度重視.修辭學界對轉喻的關注主要局限在其“修辭格”的身份上,而認知語言學界對轉喻則給予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曆次國際認知語言學研討會上,轉喻都會被當做一個討論議題,雖然這個議題可能不是那麼顯著,但總有一些學者就此議題做深入研討.國內認知語言學界也給予了轉喻足夠的關注.截止2011年,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已經連續舉辦了七屆.2011年,第十一屆國際認知語言學大會更是第一次在中國舉辦.作者連續參加了從第四屆至第七屆的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和此次國際認知語言學大會.每一次的研討會,轉喻都是一個必備的議題.然而目前國內外的研究主要局限在轉喻在詞彙、句法、語用以及語篇等方麵的應用(見第二章相關文獻述評),未出現將轉喻與西方修辭學相關理論結合進行探討的情況.此外,修辭批評研究在國內也剛剛起步,因此,從修辭批評視角對轉喻進行的研究可以視為一個較為新穎的嚐試,這也是作者選擇此項課題的主要動因之一.
本書旨在修辭批評的理論框架下,對轉喻進行分析與評價,從而試圖構建一種批評轉喻分析的研究範式.結合修辭批評,批評轉喻分析應該有自己的一套分析方法.它同時也有自己的分析對象、功能與外延意義.結合西方修辭學理論,批評轉喻分析旨在通過描寫轉喻選擇構建的“辭屏”,結合修辭情境進一步解釋轉喻選擇所包含的意識形態意義和修辭動機,進而基於相關評價標準揭示語篇構建者對受眾的修辭勸說意圖從而達成兩者之間“同一”的終極目標.
理論上講,本課題對轉喻理論方麵的研究做了有益補充,開拓了轉喻研究的視域,同時對修辭批評的研究範圍也有一定的拓展作用.另外,本課題具有4
第一章引言一定的實踐意義.批評轉喻分析對英語寫作、英語閱讀與翻譯①教學有啟示意義.作者曾做過調查,高校英語專業的學生到了三年級時對轉喻的知識了解甚少,大部分學生把metonymy看作是一種修辭格———借代,有些學生甚至根本不知道metonymy為何物;有80%以上的學生能夠用漢語舉個metonGymy的例子,但隻有3783%學生能舉個metonymy的英語實例;同樣,在日常閱讀與寫作中,學生也不會牽扯到metonymy的使用(李克、李淑康,2008:80).因此,在英語寫作與閱讀教學中,如果能對轉喻進行係統的分析與評價,則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轉喻能力,從而提高閱讀與寫作水平.涉及翻譯教學,目前國內已經有一些學者開始關注轉喻與翻譯之間的關聯.轉喻的普遍性決定著翻譯過程中譯者恰當處理源語文本中存在的轉喻的重要性.因此,在翻譯教學中,通過係統地描寫、解釋與評價語篇中的轉喻,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認知源語文本中轉喻的特點以及轉喻選擇體現的修辭動機,從而依據恰當的轉喻翻譯策略有的放矢地在目標語文本中將轉喻用法體現出來(參看第八章第五節).總之,批評轉喻分析對外語教學有重要的實踐價值.
第三節研究框架和方法雖然修辭批評的出現至今已經快一個世紀了,國外對修辭批評研究的高度重視也是從21世紀初開始的,但國內對修辭批評理論的研究則更顯滯後,因此,修辭批評仍然算是一個相對比較前沿的議題.同時,轉喻研究逐步成為國內外研究的熱點,但研究視域較為局限,過多局限在詞彙、句法、語義、語用與語篇等層麵,沒有將其與西方修辭學理論相結合.因此,本課題以此為切入點,基於修辭批評理論框架對轉喻進行係統的、有效的分析與評價,並試圖構建一個批評轉喻分析的研究範式.在對轉喻研究文獻梳理的基礎上,本課題首先從內涵與外延兩方麵對修辭批評進行了詳盡的界定,進而試圖在修辭批評理論基礎上構建批評轉喻分析的研究範式,並對分析步驟(主要包括轉喻描寫、轉喻解釋與轉喻評價)進行論證,最後本課題闡明了批評轉喻分析對英語閱讀、英語寫作與翻譯教學的實踐意義.
本課題所依據的修辭理論主要基於西方修辭學傳統,包括古典修辭學與西方新修辭學.古典修辭學中的修辭勸說是一個與批評轉喻分析相關的修辭學範疇.勸說或說服是古典修辭學的核心組成部分.亞裏士多德、昆提利安、西塞羅的修辭學巨著中都體現著這一經典的修辭學範疇.西方新修辭學中的①選取這三個方麵是因為它們更易把握,更能體現教學中學生的轉喻能力的培養策略.
5轉喻的修辭批評研究辭屏、修辭動機、修辭情境與同一是其他幾個與批評轉喻分析相關的修辭學範疇.
本項研究重點參考定性的研究方法,附以內省法①、類比法以及案例分析法,研究手段采用以語言為主附加文字的描述性分析,通過嚴密論證,以嚴謹的邏輯性獲取效度.批評轉喻分析的過程依據定性的研究中目的性抽樣原則下的具體策略,從政治演講語篇、體育新聞語篇、廣告語篇以及文學語篇中選取某些語料來驗證分析步驟的可操作性和適用性.此外,本課題主要吸收了古典修辭學、新修辭學、認知語言學、批評性語篇分析、政治學、翻譯學等研究領域中的相關原理和方法.而對修辭理論的借鑒,本課題始終以西方修辭學為基石,以當代修辭學研究為指引,在繼承與創新並舉中不斷推進研究的深化.
第四節研究目標和主要內容本書旨在修辭批評的理論框架下對轉喻進行描寫、解釋與評價,以期更好地認識語言、社會與思維之間的關係;同時也嚐試提出批評轉喻分析的研究範式.這種分析方法的提出建立在修辭批評理論與轉喻融合的基礎上.轉喻的修辭批評研究旨在通過轉喻描寫揭示轉喻選擇體現的“辭屏”,通過轉喻解釋揭示轉喻選擇蘊含的意識形態意義與修辭動機,通過轉喻評價揭示批評轉喻分析的終極目標.
一、如何界定轉喻與修辭批評?
國內外學者已經對轉喻在語言的各個層麵做了較為全麵的研究,涉及詞彙、語義、句法、語用與語篇等側麵.關於轉喻定義的研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轉喻的分類也林林總總.有的學者討論符號轉喻、概念轉喻與指稱轉喻(Radden&K?vecses,1999),有的學者關注述謂轉喻和言語行為轉喻(Panther&Thornburg,1997),有的學者研究語篇轉喻(AlGSharafi,2004).
國內學者程琪龍(2010)更是基於若幹視角,包括符號本體視角、概念構造視角、域視角、言語行為視角以及概念整合視角,對轉喻的種類做了詳盡的劃分.
①RuizdeMendoza和OtalCampo(2002:23)在談到轉喻研究的方法論問題時指出,目前很少有人使用大型的語料庫來研究轉喻,該領域主要的研究方法還是認知語言學中最常用的內省法.當然近年來,也出現了一些基於語料庫的轉喻研究(如StefanowitschAnatolandGriesStephan.Th.,eds.,CorpusGbasedApproachestoMetaphorandMetonyGmy,Berlin\/NewYork:MoutondeGruyter,2006).
6第一章引言本書中的“轉喻”並不單指某一類轉喻.基於傳統修辭學與認知語言學理論對轉喻的定位,本書將“轉喻”定義為一種基於鄰近性的、相關概念實體的理想化認知模式中部分與整體以及部分與部分之間的互動關係.
對“修辭批評”的定位是非常複雜的.因為“修辭”是難以把握的概念,它可以局限到古典修辭學中的演講形式,也可以擴大到Burke修辭學理論中的象征係統.相對來講,“批評”的定義則更易把握.“criticism”(批評)本源自希臘文krisis,即指判斷\/評價(judgment)(E.Black,2005:29).Brockriede(1974)將“批評”定義為“評價或分析經曆的行為”.Andrews(1983)將“批評”定義為“對人類活動產品進行闡明和評價的係統過程”.基於以上研究,袁影(2008)認為,批評是係統分析和評價的行為,這個定義是對“批評”的合理界定.在考察了Wichelns,Foss,Hart&Daugton,袁影等學者對修辭批評下的定義後,筆者擬采用狹義的“修辭批評”,即“一種依據相關修辭理論對勸說性語篇和言語產品(口頭和書麵語篇)進行的係統分析與評價的過程”.
二、如何對轉喻進行修辭批評研究?
本書涉及的“轉喻”便是這種意義上修辭批評的一個研究對象.鑒於修辭批評是依據相關修辭理論對勸說性語篇和言語產品(口頭和書麵語篇)進行的係統分析與評價的過程,那麼要對轉喻這種現象進行分析與評價,需要依據相關修辭理論.這裏的修辭理論主要基於西方修辭學傳統包括辭屏、修辭動機、修辭情境、勸說、同一等.既然修辭批評是一個過程,那麼對轉喻的批評也應有一個分析的步驟.在充分論證Campbel(1972),Campbel&Burkholder(1997),Foss(2004)以及Kuypers(2005)等提出的修辭批評分析步驟的基礎上,本課題擬將對轉喻的修辭批評步驟限定在轉喻描寫、轉喻解釋、轉喻評價.
三、如何選取西方修辭學傳統的修辭學範疇作為批評轉喻分析的理論依托?
西方修辭學是一個非常寬廣的領域.從時間段上,既包括古典修辭學、中世紀修辭學、17至18世紀的修辭學、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修辭學以及20世紀初至現在的西方修辭學.西方修辭學的理論範疇也相當廣泛,既包括亞裏士多德的修辭理論、西塞羅的修辭理論,也包括韋弗的修辭理論、Burke的修辭學理論等.本書依據理論構建的需要將選擇一些恰當的修辭學範疇.在範疇數量的選擇上,為避免範疇過多而難以深入或範疇過少而缺乏係統性,因此本書主要選取了“辭屏”“修辭動機”“修辭勸說”“同一”“修辭情境”等五個範疇.
7轉喻的修辭批評研究四、何為批評轉喻分析?
CharterisGBlack(2004)提出了一種隱喻分析方法———批評隱喻分析(critGicalmetaphoranalysis),旨在綜合運用語料庫分析、批評性語篇分析、語用學和認知語言學的研究方法分析隱喻.CharterisGBlack認為,隱喻用於勸導時表達了作者的評價,因而是文本意識形態的一部分.實際上,從另一個角度講,批評隱喻分析也是對隱喻的一種修辭批評研究,對隱喻的分析與評價可看作是修辭批評的一種特有形式.作為隱喻的“姊妹修辭格”,轉喻的修辭批評研究也可以稱作批評轉喻分析.
批評轉喻分析是依據相關修辭理論對轉喻現象的係統分析與評價,可以看作是對轉喻的一種修辭批評研究方法.通過描寫轉喻現象,可以在識別轉喻的基礎上揭示轉喻選擇構建的辭屏;通過轉喻解釋,可以結合修辭情境揭示轉喻選擇隱含的意識形態意義和修辭動機;通過轉喻評價,可以依據轉喻評價的相關標準揭示批評轉喻分析的終極目標,即透析語篇構建者為實現其與讀者之間“同一”的意圖.
五、轉喻的修辭批評研究的應用價值何在?
轉喻的修辭批評研究對外語教學尤其是英語閱讀、寫作與翻譯教學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實際上,轉喻的修辭批評研究的主要實踐意義在於基於批評轉喻分析構建的轉喻能力與英語閱讀、寫作與翻譯之間的關係及其在教學過程中的培養與形成.轉喻能力是在批評轉喻分析的理論基礎上構建的一種能力或意識,主要包括五個方麵(參看第八章第二節).這種能力的培養對於提高學生的閱讀、寫作與翻譯水平具有重要的價值.
本書主要圍繞“如何對轉喻進行修辭批評研究”“如何選取西方修辭學傳統的修辭學範疇作為批評轉喻分析的理論依托”“何為批評轉喻分析”等問題展開研究,即基於修辭批評理論框架,依托西方修辭學理論,對轉喻進行係統的分析與評價.其中的難點在於對轉喻與修辭批評的界定,以及對相關西方修辭學理論的選取.這涉及對轉喻進行修辭批評的一個步驟問題.界定好了這個步驟,才能有的放矢地選取西方修辭學中的相關修辭學理論,從而構建出批評轉喻分析的研究範式.
第五節主要創新點本書主題各章(第三章至第七章)都有程度不等的創新之處,各章的小結部分都做了相關總結.末章中的“本書的主要貢獻”一節中也有詳細介紹,在8
第一章引言此作者將主要介紹全文中最重要的創新點.
創新是學術研究的生命線.如果沒有創新,隻是在重複前人的研究,這樣的研究將沒有任何價值.本課題的主要創新之處分為兩方麵.一方麵發展了一些舊概念,如轉喻、修辭批評;(1)鑒於傳統修辭學對轉喻的定位主要集中在將鄰近性作為轉喻的區別性特征,作者在對轉喻定位上也保留了這一轉喻的重要特征.再者,因研究者的研究視角各不相同,認知語言學界賦予“轉喻”以林林總總的定義.作者選取了Lakoff(1987)提出的理想化認知模式作為重要的理論依據.進而結合傳統修辭學,對轉喻進行了合理的定位.(2)針對修辭批評,作者在總結以往研究者提出的定義的基礎上,依據本書的需要,對修辭批評做了一定的發展與改進.另一方麵將轉喻與修辭批評進行整合,構建了批評轉喻分析的理論方法.這既是對轉喻研究的一種推進,也是對修辭批評理論的一種發展.(3)基於批評轉喻分析,合理界定了轉喻能力.本書依據批評轉喻分析的轉喻描寫、轉喻解釋與轉喻評價三個步驟,並參照隱喻能力的構成,將轉喻能力分為五個方麵,體現了本書的理論與實踐價值.
第六節語料來源由於批評轉喻分析的對象主要集中在勸說性語篇與某些言語作品中,因此,本書的語料主要來自政治演講語篇、體育新聞語篇、廣告語篇以及文學語篇中,主要來源如下:1期刊小說類?人民文學??滅亡??杜拉拉升職記?
2網絡文本?紐約時報?網絡版、?華盛頓郵報?網絡版、?中國日報?網絡版、搜狐網、人民網、百度文庫3語料庫英國國家語料庫、北京大學漢語研究中心語料庫4其他?北京晚報?等報紙,電視劇?中國式離婚?中搜集來的語料,CCTVG1、優酷網等節選的廣告以及少量網絡上搜集到的語料9
第二章相關研究述評第一節引言對轉喻的研究可以追溯至亞裏士多德時期.自亞裏士多德將轉喻視為隱喻的附屬品以來,轉喻研究一直被隱喻研究的繁榮之勢所掩蓋.傳統上,漢語界一般將轉喻稱作借代.陳望道的?修辭學發凡?第一次明確地將“借代”①定義為:“所說事物縱然同其他事物沒有類似點,假使中間還有不可分離的關係時,作者也可借那關係事物的名稱,來代替所說的事物.如此借代的,名叫借代辭.”借代,顧名思義便是借一物來代替另一物出現.傳統修辭學把轉喻僅僅看作是一種修辭格.真正開始轉喻研究的熱潮始自20世紀八九十年代,距今隻有30年左右.Lakoff的轉喻理論推動了轉喻研究的發展勢頭.認知語言學界不再把轉喻僅僅看作是一種修辭手段,而是進一步把轉喻看成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一種認知工具和思維方式.
目前,從國內外對轉喻的研究狀況來看,一方麵轉喻涉及麵不斷擴大,解釋力不斷增強;另一方麵轉喻研究視域主要局限在傳統語言學領域,跨學科研究較少.此外,鑒於轉喻在傳統修辭學界與認知語言學界對其的不同定位,以及本書的研究目標之一在於對轉喻的界定,本書將主要從轉喻分別作為一種修辭格和一種認知工具兩方麵對轉喻概念內涵的研究進行述評,從而找到本課題的理論意義.另外,鑒於本課題的研究目標以及隱喻與轉喻的密切關係,本章還將介紹批評隱喻分析理論以理清本書的研究思路.
第二節作為一種修辭格的轉喻研究傳統上,轉喻被看作是一種基本的修辭格.?大英百科全書?對“轉喻”下①如前所述,本書中的“轉喻”屬於廣泛意義上的轉喻,既涵蓋傳統意義上的借代,也包括提喻.
10第二章相關研究述評了這樣一個定義:“metonymy”(轉喻)源自希臘語metōnymia(意思是“名稱的改變”),它是一種修辭格,其中一個物體或概念的名稱被與之緊密相關的或暗示的詞所替換,比如“王冠”代指“國王”(“Thepowerofthecrownwasmortalyweakened”),再如作家代指其作品(“ImstudyingShakespeare”①).“轉喻”的定義最早出自於未知作者的?修辭和解釋?(RhetoricaandHerenium)一書:“轉喻是一個修辭格,它從鄰近和聯係緊密的事物中獲得語言形式,通過這一語言形式我們能理解不該被詞語命名的事物”②(張輝、盧衛中,2010:10).
一、國外研究述評鑒於本節的重點在於轉喻作為一種修辭格的研究,筆者將主要探討與之相關的一些研究.我們把時間段限製在古典修辭學至今.之所以從古典修辭學開始,原因有二:其一,本書的整個理論框架是西方修辭學傳統,古典修辭學是這個傳統的一個階段.其二,把轉喻作為修辭格的研究追根溯源一般都會歸結到古典修辭學家亞裏士多德那裏.
亞裏士多德在?詩學?的第21章中區分了四種“隱喻”,其中包括了“轉喻”③和“提喻”(Nerlichetal,1999:362).其實亞氏把轉喻看成了隱喻的一種附屬品.實際上,古希臘古典修辭學對轉喻的關注一直沒有中斷過,但轉喻研究一直沒有形成一個體係,隻是零零散散的研究.轉喻並不是古希臘修辭學研究最多的修辭格之一.至今發現第一本明確提及轉喻的修辭學專著是Tryphon在公元前1世紀著的?修辭格?(Detropis)(Arata,2005:55).TryGphon給了“轉喻”兩個版本的定義.其中第二個版本的定義較第一個來說明確一些:轉喻是指稱特定事物的詞類,它的字麵意義表征另一個與之有某種聯係的事物④(Arata,2005:57).實際上,這個定義也是非常模糊的,僅僅表明①參看原文:metonymy(fromGreek,“changeofname,”or“misnomer”),figureofspeechinwhichthenameofanobjectorconceptisreplacedwithawordcloselyrelatedtoorsuggestedbytheoriginal,as“crown”tomean“king”oranauthorforhisworks.(摘自http:\/\/www.britannica.com\/EBchecked\/topic\/378726\/metonymy)②原文如下:MetonymyisthefigurewhichdrawsfromanobjectcloselyakinorasGsociatedanexpressionsuggestingtheobjectmeant,butnotcaledbyitsname.③那時並不叫“轉喻”和“提喻”.當時亞裏士多德沒有用轉喻這個術語.亞裏士多德將轉喻看作隱喻一個分支的觀點一直延續到上個世紀中葉(陸儉明:?隱喻、轉喻散議?,?外國語?2009年第1期,第45頁).
④原文如下:metonymyisapartofspeechwhichisimposedonagiventhinginalitGeralsense,butwhichsignifiesanothergiventhingaccordingtoatypeofrelationship.11轉喻的修辭批評研究了轉喻涉及的兩個事物之間的某種關聯,把轉喻看作是一種詞類本身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當然這也受限於古典修辭學對轉喻的研究視域.另一古羅馬修辭學家昆提利安曾把“修辭格”界定為“偏離自然的和通行的表達方法的表達方式”.他列舉了十二種修辭格,其中包括轉喻.昆提利安甚至認為:“隱喻通過詞語的交換與借代不僅增加了語言的豐富性,而且還成功地完成了使每一個事物都得到命名這一極其艱難的任務.”①這裏的“交換”與“借代”便涉及轉喻這種修辭格.在昆提利安的轉喻定義中,鄰近性被刪除了,這樣以來修辭格的界限非常模糊,轉喻隻成了一種修辭格.
到了文藝複興時期,PeterRamus在16世紀重組了中世紀的語法、修辭和邏輯三學科,拉米斯對修辭學的重組最終使這個修辭學萎縮到隻剩下文體和演說技巧.同時把修辭格減少至四個:隱喻、轉喻、提喻和與反諷.當代語言學家RomanJakobson又把這四種縮減為兩種:隱喻與轉喻.②他提出隱喻和轉喻是語言運作的兩個重要原則,隱喻屬於語言的選擇軸,轉喻則屬於關係軸,涉及的是事物之間的鄰近性.轉喻始終是被保留的一個修辭格,由此可見其在傳統修辭學領域中的重要地位.StephenUlmann1962年的論著?語義學:意義之科學引論?(Semantics:AnIntroductiontotheScienceofMeaning)中指出,轉喻是基於語言意義相鄰(contiguityoflinguisticmeanings)的語言內部解釋.這個界定明確了轉喻的一個基本特征———鄰近性,與Jakobson的理論形成呼應.美國修辭學家KennethBurke在?動機語法?(AGrammarofMotives)中也提及隱喻、轉喻、提喻和反諷等四種修辭格,隻不過他的側重點不在對修辭格本身的研究,而是關注修辭格與人們看待世界的視角之間的關係.
其實,國外很多著名的百科全書和詞典也都將轉喻看作是一種修辭格,比如前麵提到的?大英百科全書?.ColumbiaDictionaryofModernLiterary&CulturalCriticism(1995)同樣將轉喻界定為一種修辭格,並指出轉喻的構建基於鄰近性.
雖然有的定義中沒有鄰近性,隻是簡單的表明“相關關係”或“某種關聯”,但鄰近性的確貫穿在轉喻做為一種修辭格的研究曆程中,它逐步被看作轉喻的標誌性特征.在此基礎上,加拿大皇後大學修辭學者HughBredin對轉喻①見Quintilian,InstitutionOratoria,Ⅷ.ⅵ.5G7.原文如下:ItaddstothecopiGousnessoflanguagebytheinterchangeofwordsandbyborrowing,andfinalysucceedsinaccomplishingthesupremelydifficulttaskofprovidinganameforeverything.
②Jakobson的研究仍屬於修辭學係統的修辭格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