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後點名?雲:百尺龍樓標敵幟,①兩行鸞駕導夷兵.②原注①東單牌樓兩麵均懸各國旗幟.
②洋兵開鸞儀庫,將鸞駕儀仗搬出,以一黑夷踞坐其上,沿街戲遊.
?愁感八首?之三雲:發篋群狼貪莫饜,①入籠孤鶴奮難飛.危城未破降幡樹,大帥先奔眾誌違.
原注①寓中衣物被洋兵劫掠一空.
之四雲:隨扈從官爭便捷,①勤王怯將故紆遲.
原注①京官先時避難出都者,聞聖駕西巡,皆由汴梁隨扈入潼關.
之五雲:爭傳獻策和戎魏,無複捐軀罵賊顏.鑾禦匆匆馳海澱,護軍不見羽林班.
111明誠集:海疆學術閩南文獻之七雲:鬥極芒騰妖慧赤,梵宮火熾鬼磷紅.①原注①洋兵毀興勝寺.
之八雲:輿情久切回鑾望,廷議未聞討檄移.
?花車?雲:都人顏厚不知恥,通衢搖曳夷服誇.①原注①都人多易洋服.
?雜感八首?之一雲:上相親藩迷左道,天球大訓落東倭.①琳琅秘冊堆泥土,嚴邃天壇慨黍禾.②原注①大內重器均被日兵攫去.
②美兵在天壇設停車場.
之三雲:橐駝輸運滿京都,龍種王孫走避胡.過市招搖嗔左衽,惑民謬妄咎中樞.抱才縱大原難用,建議雖高卻近迂.①原注①江鄂兩督電致各國使臣,“城破之時,毋驚我兩宮”.不知夷兵殺戮,慘無天日,兩督置身事外,空言何益.
之六雲:縱橫胡騎遍畿郊,搜掠村莊索酒肴.①原注①洋兵赴近畿勒取牛酒.
?鴻雁?雲:上相執迷傾社稷,親藩貽禍慘戈兵.悲風欲卷胡塵去,斜日偏留禁闥明.騏驥駑駘同一蹶,中樞誰是握均衡.
?歲暮?雲:碧瓦朱甍雜砂礫,社稷宗廟生蓬蒿.
112卷二閩南文化閨闥倉皇裹稚乳,輿儓絢爛披綺羅.戰地嚴霜照白骨,一丘墳起如山高.
?新年?雲:諸君競建偏安策,烈士空歌薄代篇.台閣恩光今已遠,嗤他吉語耀春聯.①原注①閣學某,依舊大書“台閣恩光近,門庭喜氣多”春聯,貼於門首.見者皆掩口而笑.
?傷春八首?之四雲:剜肉醫瘡誇上策,①臥薪嚐膽托空言.②詭隨巧作全軀計,蚊腳夷符貼相門.③原注①全權大臣議割東三省以畀俄人.
②行在諭旨有臥薪嚐膽,徒托空言之語.
③相國某門前高標洋文,藉資保護.
這些詞句描繪當時上相執迷,親藩貽禍,中樞無策,權貴競逃,致胡騎縱橫,殺人放火,宮闕為墟,劫掠公開.甚至樹降幡懸敵旗,穿夷服講洋話以媚敵.還有堂堂相國門前高標洋文,以求保護;身為閣學,大貼“恩光近”、“喜氣多”的春聯而恬不知恥.感歎隻有獻策求和的魏絳之流,而沒有捐軀罵賊的顏真卿.所寫都城破後的社會百態,現在讀來還令人氣憤.而?百哀詩?卻為我們保存了這些史實,使我們進一步了解導致這一痛史的一些因素.
本文目的在提供有關義和團、八國聯軍的史料,供治近代史的同誌作參考.至於詩文中的用詞引典,限於篇幅,不一一作注釋.
(該文為1982年泉州市曆史研究會學術研討會論文,原載?泉州文史?第9期,第118~127頁,1985年12月)整理者注:本文編校時,葉題雁?外侮病史?與汪毅夫先生發表在?東南學術?2003第3期的?地域曆史人群的研究:台灣進士?一文互為比較.
吳魯?百哀詩?則以泉州文庫叢書編委會點校的影印本為主,同時參考台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80年2月版本.
113明誠集:海疆學術閩南文獻吳狀元憤寫?百哀詩?
1900年,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義和團英勇抗擊.由於清廷的投降賣國,侵略軍攻占了北京,肆意燒殺搶劫,無惡不作.當時,有一個名叫吳魯的泉州人,以翰林身份被委辦軍務案牘,困居京城,親曆其境,對八國聯軍之滔天暴行,清廷君臣之喪權辱國,深感憤恨.因就耳聞目睹之事,綴以史實,成詩百餘首,命名曰?百哀詩?,以誌事寄憤.
吳魯(1854—1912年),字肅堂,號且園,泉州南門外錢頭(今屬晉江縣池店鄉)人.光緒十六年庚寅(1890年),以一甲第一名及第,成了清代閩南僑鄉唯一的文狀元,也是福建科舉史上最後一個狀元.他的文章和書法在清末頗為著名.他像當時許多有識之士一樣,關切時事,憂慮國家命運,深為列強侵淩,清廷腐敗,民用艱難而痛心疾首.?百哀詩?正是集中地表現了他哀國哀民的思想感情.
詩集分上、下二卷.上卷四十五首,主要記義和團抗擊帝國主義之事;下卷八十三首,多半是揭露和抨擊八國聯軍暴行及清廷誤國醜態.
?百哀詩?第一首?義和團?,就指責清朝地方官庸碌虐民,“畿輔牧民流,食肉半猥鄙.民怨相沸騰虐民等犬豕”.?戕官?一首,寫直隸總督裕祿輕信下屬謊報,派兵剿殺百姓,“武夫貪天功,危詞大帥紿.大帥聵而昏,視民如螻蟻.輕信營弁言,舉兵肆焚毀.”聯軍攻陷大沽炮台,清廷宣布對各國宣戰,兩江、兩湖、閩浙三總督聯銜陳奏,內容空言塞責,意見騎牆,吳魯寫?三督封章?以譏之:“三督聯銜陳上策,老臣盡有回天力?理宜痛哭扶顛危,抵死力爭死不惜.胡為詞氣多囁嚅,空言塞責同迂儒!騎牆意見存兩可,審時度勢為良圖?”斥張之洞、劉坤一輩“夙負物望猶如此,中國安得謂有人?”?都城失守?一首,寫侵略軍入北京的情況,真是長歌當哭,“強胡十國聯軍來,陣雲黑壓黃金台.巨炮連環競攻擊,十木堅城一劈開”,“赤欃一掃成灰塵,千家萬家火坑死”,“京營旗兵十餘萬,什114卷二閩南文化什佰佰投戈奔”.?武衛軍?一首,寫清軍的士無鬥誌,狼狽奔逃的醜態,“武力十萬軍,聞風悸戰雲.紛紛向西逃,勤王師絡繹.狂飆掃秋籜,京營棄矛戟”.
慈禧太後攜帶光緒帝和王公大臣西逃後,派慶親王奕劻和李鴻章為全權大臣,向侵略軍乞和.?全權大臣入都?一首,諷刺李鴻章以能“和戎”自詡,實則是喪權辱國.有句雲:“上相威儀入京國,都人默計將和戎.天地黤慘忽變色,自詡整頓乾坤功.”吳魯在?愁感八首之五?感歎說:“鑾禦匆匆馳海澱,護軍不見羽林班.”揭露了清廷官兵隻有賣國的投降派,沒有拚死抗敵之人.
由於時代的局限,?百哀詩?也難免有一些缺陷,如對義和團運動持否定態度,但它不失是我國近代文學史上一部頗有價值的史詩.詩作所記述的曆史內容,詩人所抒發的愛國情感,至今依然可以給那些賣國者以啟發和感染.這猶如作者?百哀詩?原稿影印本在?自識?中所說:“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詩.”民國初年,吳狀元謝世後,其子鍾善客居台灣,始以?百哀詩?付鉛印出版,使之得以流傳.然事隔已久,傳本已稀,讀者鮮見.福建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主任張立,於1964年在泉州街頭購得?百哀詩?原稿一冊,視為珍寶,妥善收藏.最近菲律賓讓德堂吳氏宗親總會又委托泉州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把這本原稿影印出版(見照片).這樣,人們不僅得以讀到吳狀元的愛國詩篇,而且能夠欣賞到他那部珠圓玉潤的書法藝術,真是值得慶幸!
(原載?閩南鄉土?1985年第3期,第24~25頁)115明誠集:海疆學術閩南文獻十九路軍駐泉的前前後後1932年,十九路軍進駐福建.1933年,發動“福建事變”.這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一個重大事件.雖然“福建事變”很快就失敗了,卻有它的曆史意義.
十九路軍入閩,先頭部隊(六十一師)首先開進泉州.“福建事變”時,“人民革命政府”把泉州與福州、南平作為三大據點,在整個事變中,泉州也處於一個重要地位.六十一師開到泉州,為1932年6月8日,距今恰好五十周年.及“福建事變”失敗,全軍投降,部隊於1934年1月27日開離泉州,前往受編.十九路軍駐泉時間,計十九個月又二十天,曆時不久,而它的前前後後,卻是泉州地方史上重要的一章,也是“福建事變”史的一個組成部分,值得史學界重視.在泉州市政協過去征集的文史資料中,有幾篇關於這方麵的稿件,未曾發表.現在根據這些書麵材料,並再訪問當時親身見聞的老同誌,把他們的口述材料與這些書麵材料綜合整理成篇,供研究這一史事的同誌作參考.由於掌握資料不夠全麵,遺漏差錯在所難免,希望知情的同誌給予補充和指正!
一英雄的十九路軍,不顧南京政府妥協投降的賣國政策,毅然奮起抗擊入侵淞滬的日軍,給日本軍國主義者以沉重打擊,英勇愛國,名震中外.泉州人民和泉州旅外的僑胞,莫不衷心擁護,積極支援.當淞滬抗戰捷報不斷南傳的時候,華僑歡欣鼓舞,各埠自動捐獻巨款,支援十九路軍抗戰.尤以泉人居多數的菲律賓華僑最為積極,除捐款外,還組織救護隊、醫療隊,回國參加抗戰.並攜帶大量藥品、物資,慰勞前方將士.泉州人民,尤其是青年學生,紛紛上街宣傳,發動群眾,同仇敵愾,支援我愛國英雄、衛國勇士.十九路軍的116卷二閩南文化英名,深深印在泉州人民的腦海中.
及南京政府賣國妥協的“淞滬停戰協定”簽訂,十九路軍被迫調離戰區,且有調駐福建的消息.海內外閩人聞訊雀躍,函電交馳,要求十九路軍調閩,歡迎十九路軍駐閩.由於南京政府成立後,福建即形成封建割據的局麵,政治腐敗,地方紛亂.海外華僑愛國愛鄉心切,不忍坐視家鄉糜爛,菲律賓華僑開展救鄉運動最早,成立菲律賓閩僑救鄉會;新馬華僑繼起響應,為拯救桑梓,同聲呼籲.對於肅清匪患,安定地方,刷新政治,建設家園,成為福建人民最迫切的要求,所以寄望於十九路軍入閩者甚深.於是由海內外閩人共同組織“福建海內外民眾團體代表聯席會議”,其中主要人物,海外有李清泉、許友超、王泉笙、桂華山及香港的莊成宗等,國內有秦望山、郭祺祥、許春草、梁龍光、王雨亭、林和清等.1932年6月初,在香港召開會議,表示歡迎十九路軍入閩,並通過一些救鄉議案,如改組省政府,刷新政治;肅清土匪,安定地方;保護華僑利益,實行地方自治,發展實業,普及教育;改編雜牌軍隊,統一指揮;取消苛捐雜稅;整肅吏治,嚴懲貪汙;鼓勵華僑投資建設等數十條.會議結束,適值蔡廷鍇抵達廣州,因推秦望山等二十人為代表,往粵謁蔡,呈送請願書及全部決議案.蔡廷鍇與陳濟棠、蕭佛成同見代表,表示采納,代表們滿意而歸.
1932年6月初,十九路軍奉命調閩的消息即在報上發表.當時福建人民歡迎十九路軍調閩,目的在於救鄉,而南京政府把十九路軍調閩,在於去京滬肘腋之患,利用它來剿共,使兩敗俱傷.故十九路軍調閩,得以實現.
二十九路軍入閩的先頭部隊為六十一師,由上海乘輪直達泉州.泉州各界在部隊到達之前,已先集會籌備歡迎事宜.1932年6月8日,正好舊曆端午節那天,兵船抵達後渚港,泉州農工商學各界及機關團體代表,都到後渚港碼頭迎接,無數群眾沿泉秀公路夾道歡迎.當部隊登岸時,鼓樂聲、爆竹聲、歡呼聲響徹雲霄.軍隊陸續上岸進城,精神飽滿,英姿勃勃,泉州人民以敬仰之情,歡迎抗日英雄的到來.成千上萬的市民,擠滿南大街兩旁,萬人空巷,爭以一睹抗日英雄的風采為快.沿途擺設香案,置香花鮮果,並象征性地擺上一碗清水,一麵銅鏡,用來表示希望十九路軍如過去的清官那樣,清如水,明如鏡.滿街貼著歡迎標語,跨路結著彩牌,懸掛大幅橫標,儀式隆重.不僅如117明誠集:海疆學術閩南文獻此,當十九路軍運載軍械輜重的輪船在秀塗轉卸民船,運至南門碼頭時,船工踴躍工作,堅辭不取工資.在富美碼頭卸貨搬運,曆時十天,碼頭工人也都自願獻工,除夥食費外,堅決不收工資.一個城市如此傾城熱烈地歡迎進駐部隊,誠所少見.
部隊進入泉州的翌日,各界在中山公園(今體育場)開歡迎大會,參加的各界代表及學生、群眾,人山人海,擠滿會場.大會主席致歡迎詞後,毛維壽、張炎二師長講話,報告淞滬抗日經過情況,並對國內同胞與海外僑胞的大力支援表示感謝.後各界代表演說,讚揚十九路軍英勇抗戰的偉大愛國精神,會場氣氛熱烈.散會後,中山公園即出現多人在散發傳單,宣布陳國輝禍國殃民的罪狀,並張貼“打倒土匪陳國輝”,“清查匪產”等標語.有人要求立即逮捕陳部特務營營長李忠.因十九路軍入泉,陳國輝部即撤往仙遊及南安、永春,其在城的機關也盡撤,隻留一特務營留守,李忠便成為眾矢之的.結果當局不同意,李忠才得無事.但是反陳空氣卻極濃厚,至此,陳國輝的氣焰為之稍殺.
三由於十九路軍軍紀嚴明,加以群眾對淞滬抗日功勳,銘刻在心,所以十九路軍駐泉期間,軍民關係是良好的.表現在軍隊不強占民房,百姓熱情對待軍隊.當部隊開抵泉州時,來不及當天分駐外地,有些部隊就在中山公園搭起帳幕.後來有部分因為營地不夠而住民房,也以協商態度,取得主人同意.移防時,自覺地將房屋四周打掃幹淨.向居民借用器物都原件歸還,借時由借用單位出具借條,不隨便亂拿,有損壞的也照價賠償.
十九路軍借住民房的部隊,一般都能注意和群眾保持良好關係,有時還幫助群眾做點事.有一支部隊,分住在塗門街劉姓家中,當借住時隻要求借大廳,後雖人多擠不下,還是遵守借約,不隨便擴大借用範圍,隻在廳外簷下安排床位,勉強住下.兵士也不敢登堂入室,擾民安居.當時劉的兄弟得病,衛生隊自動為他診治,贈送藥物.這樣相處了一段時間,彼此建立了感情,劉家也很好對待部隊,軍民和洽,是其一例.
由於十九路軍英名深為閩南人民所崇仰,群眾對十九路軍官兵,也多能愛護.六十一師有一軍械員莊永新,在部隊失敗後,不願受蔣軍收編,留在泉州謀生.據其所述,他在鎮童關戰役中,軍潰被衝散,隻身退至惠安白水呤附118卷二閩南文化近,遭土匪攔劫.該村村民聞有十九路軍受劫,即集眾對土匪說:“錢物你們既搶去,不準害他的性命.十九路軍是愛國軍隊,你們如殺他,我們就要對你不住.”土匪因而不敢加害莊永新,村民還自動護送他出境.他走到山腰鄉,有個莊姓鄉民,把他留在家中四天,臨走時怕他穿軍裝路上有危險,特送他一套漢裝穿著,又送他四元作路費.到了鍾厝鄉,也有一鍾姓鹽民送他四元作路費.莊永新的經曆,反映出當時十九路軍在群眾中有崇高的威望.
軍民之間所以有魚水深情,主要是軍隊有良好的軍風紀,才能取得群眾的擁護.十九路軍在當時南京政府所有部隊中,它的軍紀確是出類拔萃,值得稱讚的.但也要看到,整個國民黨部隊普遍存在的不正之風,也不會毫不吹到十九路軍中,而不受到汙染.淞滬抗戰之後,十九路軍成為愛國英雄部隊,英名傳播海內外,人們敬之卓而愛之深,甚至有點把它神化.各式各樣的人都想對十九路軍高級將領拉攏,不無過分的吹捧,其實他們也有其不足之處,這是毋庸為諱的.遠者不說,入閩之後,尤其在高舉抗蔣義旗,成立“人民政府”的時候,“在各軍、師長發表後,各軍多請客,夜夜有宴會,忙不暇接,大有不是革命而是宴會之感”.(何公敢:?“福建人民政府”和“生產人民黨”片斷?)其在泉州,曾發生過六十一師副官處長謝再安勾結地方土劣,非法敲索.經人控告,被撤了職.也有官佐為捐蠹利用,包攬捐稅,副官處書記徐靜,抽大煙,在鴉片煙館結識一個“煙友”,受其教唆,竟發生盜用副官處印章,向警察局要求承包花捐(妓女捐)的事件.還有個少尉服務員田仲海,因受攤販賄賂,幫助該販抗拒市容整理,也受到告發.這些是傳到民間的事例.同時,軍閥作風也未能完全消除,六十一師參謀長趙錦雯,有一次在中山南路,所乘汽車撞倒一騎自行車的陳姓童子,腿部受重傷,血流如注,當送往附近醫療所醫治時,趙也表示醫藥費他要負責.及孩童傷愈出院,醫藥費數十元,其家長持賬單到師部請領,遇一值星官,問明來意,態度傲慢,把賬單一丟,厲聲說:“你小孩自己撞汽車,還來要什麼醫藥費?真是想得美,走!不能給!”家長與其理論,竟被衛兵趕出.這事一傳開,也影響了十九路軍的名聲.
四十九路軍入閩後,南京政府迫於福建人民的強烈要求,並考慮十九路軍將領的安排問題,於是改組福建省政府,撤掉方聲濤省主席的職務,任命蔣光鼐為福建省主席,蔡廷鍇為綏靖主任,劉通為民政廳長,何公敢為財政廳長,119明誠集:海疆學術閩南文獻許顯時為建設廳長,鄭貞文為教育廳長.並委菲律賓僑領李清泉為省府委員,許友超為廈門市長.同時,省政府則委周駿烈為晉江縣長,黃哲真為安溪縣長,梁龍光為惠安縣長,葉鬆生為南安縣長.這些人都和華僑有關係,其目的在給予華僑以參政機會,想和華僑合作治理閩政.
省政府改組後,逐漸改編雜牌軍隊,謀消除地方割據局麵,進而剿滅土匪.當時陳國輝盤據泉永一帶,倒行逆施,民怨沸騰,海內外民眾團體,控陳案牘堆積如山.為著軍政的統一,滿足人民的要求,十九路軍領導認為首先要解決陳國輝問題.1932年9月26日,陳國輝應方聲濤及省委林知淵的邀約到省,即被扣押.二個月後,槍斃於福州.而作惡十多年的匪軍高楊羅(高為國義弟),也在惠安伏法.地方秩序漸見好轉.
過去民軍駐守地方,捐稅如毛,尤以陳國輝部剝削最為厲害.名目繁多,有煙苗捐、賭捐、花捐、煙燈捐、新屋捐、鋪捐、修路捐、建獄捐、拆城捐、飛機場捐、飛機捐、給養捐、特別給養捐、“剿共”捐、迷信捐、嫁娶捐、棺木捐、屠宰捐、豬仔捐、番薯苗捐、果樹捐、百貨捐、橋梁捐,等等,至此均分別廢除或調整.並宣布禁煙、禁賭、禁娼,進行一些政治上的改革.雖流傳下來的汙泥濁水,一時無法幹淨,而饑者易為食,泉州人民總算獲得喘息,耳目為之一新.海外華僑以家鄉有了好轉,也紛紛回國探親,或新建樓屋,或興辦學校.西門外塔後村緬僑陳碧峰,回鄉建築大廈,六十一師還派隊加以保護,陳也在鄉獨資創辦小學.馬來亞僑商邱岩衡,曾擬籌資一千萬元,回國投資建設.檳榔嶼僑領劉惟明、許華嶽也組織考察團回閩考祭.原泉州華僑公會是民國初年海外歸僑組織的,因地方變亂,停頓已久,十九路軍駐泉後,為了團結華僑,即大力支持複辦,維護華僑利益.
十九路軍雖調閩,而抗日救國之誌未衰.以閩南為僑鄉,民眾和華僑始終擁護十九路軍抗日主張,除派翁照垣赴南洋宣慰華僑,並發動捐款購機外,複在泉州設立“黨政軍民聯歡社”,以聯絡華僑及各階層人士.六十一師特別黨部及政訓處並與國民黨晉江縣黨部合辦“晉江縣農民自衛幹部訓練班”,為培養將來領導農民武裝抗日的骨幹,一方麵推動民眾運動,先是改組反日會,加強反日會的組織.所以當時泉州反日運動,搞得轟轟烈烈.又整頓民眾團體,如泉州總工會、農會、漁會、婦女會、學生會等,都得到十九路軍的支持開展活動,民氣有了蓬勃的氣象.在這種情況下,泉州社會經濟逐漸複蘇,物價穩定,一個銀元可買大米二十三斤,市麵繁榮,工人也較容易找到工作.在泉州城內雖還有少數劫案,但經六十一師師部嚴令限期破案,匪徒為之斂跡.
120卷二閩南文化五
十九路軍領導人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等,與蔣介石原有矛盾.及淞滬抗戰,矛盾加深.十九路軍入閩,陳銘樞就多方活動,醞釀反蔣,認為準備成熟後,乃於1933年11月20日在福州發動“福建事變”.22日正式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改元“中華共和國元年”.國旗改為上紅下藍二黃條,中嵌五角星的新旗.脫離國民黨,另組“生產人民黨”.在“人民政府”各部、會之下,隻有一個“福建省人民政府”,省會設在福州.到12月12日,把福建省劃為閩海、興泉、汀漳、延建四個省,興泉省轄有莆田、仙遊、惠安、晉江、南安、同安、金門、安溪、永春、德化等縣,省會設在泉州.以戴戟任省長,陳公培任副省長.戴戟未來泉,省務由陳公培負責.各省政府編製分設秘書處及民政、財政、建設、文化四局.省政府經費每月五千元.並規定公務人員製服樣式,訂於“中華共和國”二年元旦起,一律穿藍色製服.
軍事方麵以蔡廷鍇兼任第一方麵軍總司令,成立五個軍,一個獨立師.一軍沈光漢,二軍毛維壽,三軍區壽年,四軍譚啟秀,五軍張炎,獨立一師趙一肩.六十一師擴編為第二軍,泉州屬第二軍防地.另設“泉州警備司令部”,負責治安.
“人民政府”成立後,泉州人民為表示慶祝,街上貼滿了“反對賣國的南京政府”,“打倒賣國殘民的蔣介石”,“打倒法西斯反動勢力”,“擁護生產的大眾”,“擁護人民的革命政府”等標語.
由於政局發生巨變,泉州市場波動,四行負責的中南銀行紙幣,一度被擠兌.警備司令部嚴緝造謠,商會議決一律通用.但因“中央銀行”於19日宣告停業,市麵金融複受影響,而發生21日中國、中南兩行再被擠兌的風波.25日,市上又謠傳中南銀行上海總行被蔣介石標封,以致中南複被滾支.錢莊公會特開緊急會議,討論穩定金融事項.中國銀行27日再一次被滾支,經禁止後才歸平靜.僅中國銀行一家,先後計被滾支近三十萬元.銀行滾支之外,米價也有波動,據1933年12月17日?泉州日報?載:“第二軍軍部因本市米價奇漲,飭令縣府轉商會密查.商會轉飭申寧廈郊同業公會查複,據雲:米價每包漲一元左右的原因,是申輪競爭載貨,每包折卸五角.現由外輪專載,絕無折卸的可能.又因申米過去是直接運泉,現在轉廈運泉,運費增加;再因泉彙申現款貼水,每包多一角.並非利用時機居奇雲雲.”121明誠集:海疆學術閩南文獻在文化方麵,1933年11月29日,成立“泉州文化運動大同盟”.通過?文化大同盟組織大綱?,發表?創造革命新文化宣言?,大會主席黃英,演說者有第二軍政治部代表陶若存等.?組織大綱?十五條,以促進“革命文化”為宗旨.?宣言?稱:“革命的青年們瞧吧,大地的輪子已經轉到我們呼喚自由的時代了泉州文化運動大同盟在時代需要之中成立了”(全文見1933年11月30日?泉州日報?)大同盟成立後,即由第二軍政治部接收國民黨晉江縣黨部,在該地址(威遠樓)設文化大同盟總部.
當時時局動蕩,泉州教育事業受到影響,泉州省立中學經費無著,校長每日墊一二十元的教工夥食費,部分教職員離校他往.同時,各中學接到通知,改革教學內容,采用“人民政府”文化委員會通過的“中等學校暫行課程”,有政治、軍事、勞動、藝術四類.政治有社會進化史、中國革命史等課,軍事有人民武裝自衛法,勞動有軍事工程,藝術有音樂等課.但時屆學期末,多未及照辦.越年初“福建事變”失敗,就成為曆史文件了.
12月19日,第二軍政治部召集農民代表開會,討論農會組織及農村問題,認為農村政權應由農民掌握,農民應組織自衛軍.還主張減輕農民捐稅負擔及製止“東西佛”的械鬥,契稅應怍價抽稅.會議還認為“人民政府”是代表生產大眾的剩益而奮鬥的,農民組織起來,才能鏟除土劣,解除自身的痛苦.可是不過個把月,“人民政府”就垮台,談不上這些了.
六1933年12月1日,泉州各界在中山公園舉行“慶祝人民政府成立大會”.十時開會,到會的近萬人,各界代表正在演說時,忽有三架飛機從秀塗方向飛來,均為灰色,漆有青天白日徽,在會場上空低飛盤旋,然後陸續擲下炸彈數枚.會場群眾初以為成束傳單,尚舉頭觀看.及第一枚炸彈落下於主席台前約六丈處(幸未爆炸),眾始驚覺.登時秩序大亂,四散奔逃,會場四周圍布置以鐵絲網,攀越的人無不皮破血流.因泉州人從未見到飛機炸人慘劇,有的竟呆若木雞,不知所措.有的則躲在公園大榕樹下,冀托庇樹蔭.場外看熱鬧的人,不少為婦孺,驚呼叫苦之聲,淒厲不忍聞.事後場上到處是丟棄的鞋帽木屐雜物,場邊的小販攤擔,或被推倒,或棄擔而走,極盡混亂之狀.那些無辜死傷的人,原熱騰騰,活潑潑,前來參加大會,哪知轉眼間粉身碎骨,血肉狼藉,父母哭子,稚兒呼娘,淒淒慘慘,難以描述.當場上群眾驚逃時,有一部122卷二閩南文化分人從主席台後跑往新街,距主席台不過數十丈,適一彈落在該處尤邦珠住宅前,炸死十人,其中有十二三歲小學生五人,成年市民四人,士兵一人.另一彈落在鼓樓前帽巷肉店內,毀屋三間,死一婦人名葉首娘.又一彈落於井亭巷許情司宅中,毀大廳一間,平房一間,傷朱金塔等四人.又三彈落於新門和南門交界的三堡溪邊,傷一婦人.這次轟炸慘案落十彈,死傷十六人,為自有泉州以來,第一次遭受飛機轟炸.大會當即發出通電,聲討南京政府濫炸無辜人民的殘暴罪行.廈門?江聲報?為此發表社論曰:“泉州炸彈,民族恥辱.”予蔣介石以嚴厲的譴責.福州各界也通電全國,請共申聲討,並致電“反戰同盟”,控訴這一慘案.轟炸之後,十九路軍即出來安頓人民,並廣泛宣傳防空常識,在公園樹下挖掘溝形防空洞,供人民參觀仿效.大家害怕飛機再來,有錢的人多在家中挖個防空洞,也有遷家到郊外的.數日後,蔣機仍來濫炸,在西門一帶死傷十九路軍士兵多人,在南門聚寶街水巷之間炸死群眾十七人,傷者更多.
七十九路軍決定反蔣之際,雖對各方多所聯絡,然均未成功.陳銘樞原以為可擁胡漢民反蔣,取得國民黨元老及粵係的支持,及“人民政府”易幟改黨,卻受到胡漢民的強烈反對,指為“亂黨”,聯粵之謀失敗;聯桂係奪廣東為根據地,也未獲成功.聯合紅軍共同作戰計劃,也因對共產黨尚存疑忌而不能真誠合作,終於形成孤立.而蔣介石卻集結海陸空三軍進行鎮壓,海軍封鎖海口,空軍飛炸福、泉、漳等城市,動搖軍心民心;陸軍則分三路進兵,以十五萬兵力對付六萬多人的十九路軍.而且“人民政府”外無援兵,內有隱患,當時主要領導人意見未全一致,信心不足,軍事、政治上決策偏於消極.省內地方勢力,自陳國輝被殺,盧興邦、張貞、劉和鼎等人人自危,相繼向蔣介石靠攏,以求自保.更失策的是起事之前,對中下級部屬宣傳不夠,失卻群眾基礎.事變一起,許多官佐及士兵多感到突然,不能理解.六十一師駐泉,官佐多借住民房,有一湖南籍營長借住西街甲第巷口趙家,與房東感情頗好,曾對房東吐露思想,說:“閩變太突然,毫無思想準備,我們三天前還崇拜孫中山,每人都有一本?三民主義?的冊子,每星期都舉行紀念周,向孫中山遺像行禮.突然下令撤去孫像,換了旗幟,事前上級都沒有知照過,說明過,連我這個營長都莫名其妙,下級官佐以至士兵老百姓,自然更未弄清道理,大家隻是服從命123明誠集:海疆學術閩南文獻令,跟著走就是.”一個營長的思想狀況如此,其他可知.既然理解不夠,決心就不堅,不會像淞滬抗戰那樣,知道為什麼要抗日,非拚死戰鬥不可.勢必導致整個戰局的失敗.
蔣軍攻閩,先在浙江溫州打了一仗,由於劉和鼎附蔣,閩北重鎮邵武、建甌一帶,不戰而得.隨後攻陷延平、水口,占了古田,福州危急.十九路軍原以延平、福州、泉州為三大據點,因各軍兵力多調往前線,興泉各屬空虛,由翁照垣以收編的“人民自衛軍”布防,泉州地區便從後方變為前方.在福州的十九路軍高級將領毛維壽、張炎等,還請蔡廷鍇離榕,意在準備與蔣軍進行談判.1934年1月13日,南京政府任命蔣鼎文為“討逆軍總司令”,陳儀為福建省主席.蔡廷鍇時已飛來泉州,福州放棄.蔣鼎文、陳儀先後入福州,分兵南下.“人民政府”主要人物李濟深、陳銘樞、蔣光鼐、黃琪翔也坐飛機抵泉,何公敢、林植夫、華振中等,則由陸路逃泉.1月14日,十九路軍全部約四萬人,倉促由福州沿莆田南退,集中泉州.“討逆軍”以衛立煌部為前鋒,跟蹤南追,雙方在洛陽橋最後一戰.1月20日,蔡廷鍇由泉坐飛機去漳州,李、陳、蔣、黃、何、林、華等,也都由陸路奔漳.是日下午,遂由毛維壽坐專車掛白旗往洛陽,與衛立煌談判.1月21日,毛維壽、沈光漢、區壽年、張炎等人,在泉州發出通電,電文雲:“各報報館轉全國同胞均鑒:同室操戈,貽害邦國,智者不為.光漢等決議,一致脫離人民政府,擁護中央,促李、陳、蔡諸公先行離開,並推戴戟出任維持,一切政治問題靜候解決.化幹戈為玉帛,保邦國之安寧.全國明哲,諒表同情.除令各部隊集結,停止軍事行動,靜待和平處理外,謹聞.十九路軍六十師師長沈光漢、六十一師師長毛維壽、七十八師師長區壽年、四十九師師長張炎暨全體將士叩.馬,未印.”“福建事變”至此結束.
1934年1月27日,留泉的十九路軍全部開往惠安、莆田集中,聽候改編.這時卻有一支插曲,使泉州人民感到稀奇而有諷刺意味,當十九路軍向東開往惠安受編時,衛立煌部也向西開入泉州城.兩軍在東門相遇,一隊靠左走,一隊偏右行,得勝的中央軍為三人縱隊,軍容不整,有的士兵身穿軍服,頭戴便帽,隊伍中還雜有穿長袍束布條的,穿紅色女褲的,五光十色.失敗的十九路軍作四人縱隊,卻服裝整齊,俱穿皮鞋,步伐有節奏,背鋼槍,束子彈,外表仍然威武.兩隊擦肩而過,路旁觀者俱有詫異之色,從雙方軍容看,實辨不出誰是勝軍,誰是敗兵.
十九路軍離泉,中央軍開進,大軍雲集,城中民房多數駐兵.中央軍紀律差,又不講衛生,隨地大小便,居民深受其擾.進城第二天,有個“老將”向東124卷二閩南文化街頭一花生攤買熟花生,原價一堆兩個銅板,他隻給一個,小販不肯,被一腳把攤踢翻.但這隻是小事,最動民憤的是強奸婦女,有個半老婦人,遭七個獸兵輪奸.此事一傳開,全市嘩然,無不憤怒,而迫於淫威,無可奈何,隻能互訴“來了中央,百姓大遭殃”的怨言.以後部隊陸續他調,留三十六師宋希濂部駐泉,兼警備晉江、惠安、南安、安溪、永春、德化等縣,泉州地區複落入蔣軍手中.
十九路軍改編後,番號改為第七路軍,以毛維壽、張炎分任正副總指揮,轄四十九、六十、六十一、七十八等四個師.原十九路軍團長以上軍官,都資遣回籍.當部隊調離泉州,開往改編時,走到惠安,士兵知是要受改編,多不願隨往,許多人就把隨身槍支子彈賤價賣給當地人,換點錢做盤費走回家.有的鄉民不敢買,就說明賣槍理由,要求幫忙.因為太便宜,一杆好槍連同所配子彈,隻要二三十元,買的人便多了.當官的同情士兵,便裝癡裝聾,不加幹涉.有些下級軍官,也和士兵同樣,把武器賣掉,得款各回原籍.據當地人估計,那一次流落在惠安的槍支,不下數千支,就這樣不嘩而散,走了不少.在十九路軍由福州撤退到泉州的時候,還有四萬左右人,到編為第七路軍,僅有兩萬人而已.一代英名的“十九路軍”,終於成為曆史名詞.
八十九路軍駐泉期間,軍事上最重要的一件事,是解決陳國輝部.十九路軍入閩,所以備受華僑的歡迎,除由於它的抗日英名外,則為迫切希望十九路軍能消滅福建土匪,安定地方.閩南地區自民國八年(1919年)以來,淪為土匪世界,搞得民不聊生,所以南洋華僑早有救鄉會的組織,謀求拯救水深火熱中的僑屬與鄉親.十九路軍入閩,正好符合華僑最大的願望.十九路軍入閩後,對所有民軍、土匪的處理,內部意見初未盡一致,一派偏重於撫,一派偏重於剿.重撫者認為十九路軍要貫徹反蔣抗日主張,必須先在閩積蓄力量,以備出閩推倒蔣介石.為安定後方,使無後顧之憂,對民軍、土匪可暫予安撫和利用,俟大局一定,如其再怙惡不悛,自不難徹底解決.主剿者以福建為僑鄉,建設福建,擴充軍力,都不能無華僑的支持.而華僑最寄望於十九路軍的,首為剿匪以安定家園,如對匪不剿而撫,勢必大失華僑期望,沒有華僑的支持,對於閩省政局和十九路軍本身都有不利,殺掉陳國輝就在於取得華僑的信任與擁護.
125明誠集:海疆學術閩南文獻陳國輝死後,所部即擬撤出仙遊,向德化突進,再轉往安溪湖頭.但六十一師已派隊進迫仙遊,陳部看形勢不妙,紛紛將隊伍拔回老家,並將武器收藏起來,但沿途遭六十一師部隊追擊及德化土匪張雄南部的截襲,最後退入南安八都、九都(陳國輝老家).洪文德、陳佩玉、陳育才等分別逃往香港、上海,彭棠在山頂坪深山潛伏.陳部在仙遊撤走時還有八千多人,流為散匪,擾亂地方,剿不勝剿.時十九路軍已決定起事反蔣,需要安定後方,於是改剿為撫,派翁照垣來泉州,設立“泉永剿匪司令部”,名為剿匪,實為編匪.陳維金、施德成等先來受編,翁把所編民軍稱為“人民自衛軍”.接著彭棠、陳育才也出來接洽就編.原來陳國輝舊部扶洪文德出麵收拾,藉歸順十九路軍的機會,集結舊部,準備重整旗鼓.彭棠和陳育才都各編為一團,鄭明智、李忠各編為一獨立營.陳育才、彭棠分任“人民自衛軍”第一、第二支隊司令.收編工作粗定,在泉州成立“興泉永警備司令部”,翁照垣任司令,由前陳國輝參謀長餘承堯(翁照垣在日本士官學校時的同學)任參謀長.收編各部的軍械服裝均由警備部發給.翁照垣還進一步想把“人民自衛軍”擴編為一個軍,於是陳育才、彭棠均被擢升為旅長.翁以陳、彭出身農民,比較戇直,不似陳佩玉知識分子狡猾,故擬以此兩人作為基本力量.當十九路軍積極準備出發討蔣時,六十一師各部陸續調集泉州,致永春、德化及南安詩山、金淘、碼頭等地區空虛,翁照垣即令陳、彭兩旅進駐.可是彼此之間本是同床異夢,翁把這些重地讓與陳、彭,無異為虎添翼.陳、彭就利用這有利條件,擴展地盤.彭棠勢力延伸至南安洪瀨、晉江大羅溪一帶,陳育才勢力則伸入安溪湖頭及南安一部分.於是陳國輝的舊部複活了,結果不是翁照垣收陳國輝舊部為己用,而是陳國輝舊部利用翁照垣來個東山再起,在“閩變”失敗後,連翁自己的實力也給彭棠與陳維金瓜分掉.
閩北戰事一動,蔣介石即派人在鼓浪嶼,秘密召集閩南各部民軍頭子開會,洪文德、陳佩玉也代表陳國輝舊部出席.組成“閩南討賊軍”,由南京政府委洪文德為“閩南討賊軍”第一路司令,下轄第一支隊陳佩玉,第二支隊陳育才,第三支隊彭棠,第四支隊劉超然,獨立第一總隊鄭明智,獨立第二總隊李忠,這些都是陳國輝舊部.另有黃克繩任第二路司令,下轄陳昆、李昭言、葉定國等支隊,這些都是張貞舊部.此外還有“晉南惠討逆軍”,另樹一幟,係秦望山舊部王振南等組成的.矛頭都指向十九路軍.
1934年1月中,十九路軍失利,倉促由福州向興、泉一帶退卻.洪文德即下令所屬,破壞公路,沿途伏擊,十九路軍受嚴重損失.仙遊、惠安、晉江、126卷二閩南文化南安、同安、長泰、華安,漳平各處,大小民軍蜂起,各鄉各裏的封建地主武裝———民團,見十九路軍節節敗退,也都乘機撈一把,截劫槍械物資.翁照垣不願隨毛維壽投降蔣軍,自帶一衛隊營離開泉州,另謀出路.奈何四麵楚歌,不知何去何從?隻好奔往南安找彭棠、陳維金,滿以為自己有恩於彼兩人,或可得其幫助.唯散匪四布,路上輒遭襲劫,武器行李沿途丟失.後雖到溪美找到彭、陳等人,終被他們騙往其詩山根據地,殘餘隊伍都被彭、陳吞並,隻保證翁的人身安全,讓他離開詩山,喬裝前往廈門,轉途去香港.十九路軍這個尾聲也就結束了.
(1982年6月,據莊為璣、蘇秋濤、莊永新、趙祖培、閔子南、李忠、陳程芳各位所寫材料及口述,綜合整理.)(原載?泉州文史資料?第12輯,第1~21頁,1982年9月)127明誠集:海疆學術閩南文獻閩南華僑史資料一臠———華僑墓誌所反映的史實一、墓誌的史料價值及華僑墓誌墓誌是記敘死者的家世及生平.過去社會上稍有地位的人,死後其後嗣必請文人學士之流,為其撰寫墓誌,來表彰其先人.撰寫的人,受人請托,其筆下難免帶有“諛墓之辭”,為死者塗脂抹粉,揚長避短.但既要寫其生平,就不能太脫離事實,敘述可能有誇張或掩飾,基本上還得有所根據,表露出其本來麵目.隻要用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加以分析研究,去偽存真,去蕪存精,仍有不少史實,可供稽考.即使不純是第一手資料,有的也接近第一資料,不應因為它雜有瑕疵,而忽略輕視.墓誌、族譜之類,對於治史者來說,還是應該肯定它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解放前三年間,我在廈門私立海疆學術資料館,曾注意搜集近代福建人墓誌的拓本,收得一百多種,裝幀為?閩人墓誌拓本集?四冊(整理者注:此書現存廈門大學南洋研究所資料館).絕大多數是閩南人士的,屬於華僑及僑眷的近二十種.茲為提供閩南華僑資料,特把該集中華僑墓誌的抄稿,並增補編集後所收的幾種,初步整理一下,作為華僑墓誌的抽樣調查.剖析內容,鉤引排比,分為若幹問題,加以引述,以見一臠.有條件作墓誌的,多屬華僑社會中上層人物及其眷屬,這裏收集的計24篇,誌26人,旁及其子孫.他(她)們的時代,最早的生於1841年,卒於1906年;最晚的生於1893年,卒於1950年.為清季至民國時代的人(其實兩人死於1950年,基本上還是生活於民國時代的人).籍貫為泉州市和晉江、南安二縣,在當時為晉南兩縣籍人.所寫的雖隻兩縣二十多人,而千百華僑中,其際遇、情況有不少和這些人類似之處.這二十多人,在華僑社會曆史中,尤其是上中層華僑中,自有其代128卷二閩南文化表性.
盛明先生寫作本文的手抄資料這24篇墓誌的標題及作者如下.
(1)誥授奉政大夫,誥封朝議大夫賞戴花翎試用治府曾公墓誌銘(晉江旅菲華僑曾天眷,1841—1906年),宋應祥撰(2)曾母梁太淑人墓誌銘(曾天眷妻梁氏,1850—1908年),黃搏扶撰(3)皇清例授征仕郎,累封修職郎,誥封資政大夫賞戴花翎晴岩黃君墓誌銘(原籍廈門,遷居泉州,旅越華僑黃文華,1845—1901年),李清琦撰(4)清一品夫人黃母鄭太夫人墓誌銘(泉州旅越華僑黃文華妻,黃仲訓母鄭氏,1855—1915年),吳增撰(5)惠蔣母黃太宜人墓誌銘(泉州旅印尼華僑蔣剛峰妻黃氏,1863—1916129明誠集:海疆學術閩南文獻年),吳增撰(6)陳顧軒先生暨德配黃太夫人墓誌銘(南安旅菲華僑陳天眷夫婦,陳1851—1920年),潘鍾撰(7)懷德柯府君墓誌銘(晉江旅菲華僑何懷德,1833—1922年),莊子鶴撰(8)壽亭施君墓誌銘(晉江旅菲華僑施至添,1860—1923年),施乾撰(9)檗莊黃君墓誌銘(晉江旅菲華僑黃秀娘,1859—1925年),吳增撰(10)清誥授中憲大夫紫亭李君墓誌銘(南安旅印尼華僑李功藏,1869—1928年),吳增撰(11)守耕莊先生墓誌銘(晉江旅菲華僑莊汪乞,1864—1932年),莊崑撰(12)守耕莊君暨德配陳孺人合葬墓誌銘(晉江旅菲華僑莊汪乞夫婦,婦1866—1933年),蘇大山撰(13)文德蔡先生暨德配林太孺人墓誌銘(晉江旅菲華僑蔡明盤父母1860—1932年),吳增撰(14)柳步堅先生墓誌銘(晉江旅菲華僑柳步堅,1871—1933年),曾遒撰(15)萬征君廷壁墓誌銘(泉州旅日華僑萬廷壁,1855—1933年),汪煌輝撰(16)陳母洪太孺人墓誌銘(泉州旅印尼華僑陳正宗母,1869—1933年),吳增撰(17)陳母魏太君墓誌銘(泉州旅菲華僑陳光純妻魏氏,1870—1935年),李鈺撰(18)陳母黃太夫人墓誌銘(南安旅馬來亞陳貽矩母,1845—1937年),吳增撰(19)陳厚德先生墓誌銘(晉江旅菲華僑陳明印,1861—1938年),陳重功撰(20)楊樸庵先生墓誌銘(泉州旅菲華僑楊亨印,1871—1941年),吳增撰(21)清濛孟威沈君墓誌銘(晉江旅菲華僑沈宣令,1867—1941年),吳增撰(22)南安奕住黃先生墓誌銘(南安旅印尼華僑黃奕住,1868—1945年),蘇大山撰(23)吳母慈慎楊太君墓誌銘(泉州旅印尼華僑吳星槎妻,1873—1950年),黃樾撰130卷二閩南文化(24)晉江雷山禦林樸原尤君墓誌銘(晉江旅菲華僑尤芳積,1893—1950年),周韞山撰.
二、幾篇華僑墓誌所反映的問題本節分為幾個問題,摘引所收各篇墓誌的材料,先綜述,後歸述,再歸納,來看看他們的曆史情況,並按上節各篇墓誌的編號,作為注明材料出處的號碼.如引用材料下附(1)的,即引自第一篇曾天眷的墓誌.下同.
(一)家世、出國原因和情況曾天眷:“考愧吾公,操儒業.”(1)“公甫冠,即渡南洋之瑉希肭.”(1)“先是翁(指梁氏之夫曾天眷)以生計絀,賈於瑉,二十餘歲始歸娶翁以家貧親老,出處難為計,太淑人(梁氏)毅然慫之行.”(2)黃文華:“幼失怙恃(死了父母),家貧甚,乃棄觚(不作讀書人)就市(到商場),習計然術(學做生意).弱冠渡安南,依同鄉黃少濤.”(3)蔣剛峰:“家故貧,謀生泗水.”(5)陳天眷:“因家貧輟學,渡菲島謀生計.”(6)柯懷德:“祖表安公,父垂軒公,俱業農長成後,垂軒公逝,公承先業治家克勤克儉,餘積假於鄉奉母終年,始經商菲律賓.往返數次,囊均不虛.”(7)施至添:“習舉子業連不得誌於有司(屢考不中),憤懣牢騷,去而學賈菲律賓與傭保(雇工)雜作,見者不知其為讀書種子也!”(8)黃秀烺:“幼失怙恃,讀書未卒業,隨兄秉猷商於甬(寧波).兄歿扶櫬(棺)歸,而家漸落.於是發憤往菲律賓,為族人記室(書記).”(9)李功藏:“舊有商業,在荷屬之吧達維亞.年十餘,父廷芬公挈之往.”(10)莊汪乞:“生八月,父國珍公卒,以家貧故,不得終學.則勤稼穡以助母.既長,以力田所入,但資事畜(隻夠養父母妻子),無以行其誌.遂輟耕往遊新加坡,改習商業,因水土不服歸.鄉有商於菲律賓者,乃從之往.”(12)蔡明盤:“(幼孤家貧)年十一,(母)即命渡菲學商.曆二十年之久,家始小康.”(13)131明誠集:海疆學術閩南文獻柳步堅:“少貧甚及壯往瑉,操計然術.”(14)萬廷壁:“嚐一遊滬甬,不獲展所抱歲二十八渡日.”(15)陳光純妻魏氏:“年十八為翁(陳光純)配,旋隨翁僑商於菲律賓.”(17)陳貽矩:“民國六年(1917年)冬十二月初九夜(豐州)城中槍炮聲突起.時駐軍僅數十,勢危甚,貽矩乃孑身乘城,跳出請救.事旋息,訛言迭至貽矩乃脫身往南洋柔佛豐盛港.”(18)陳明印:“少孤,起家於貧苦之中,十數歲渡菲.”(19)楊享印:“少貧故,輟學而農.年二十七,始渡菲律賓,學計然術.”(20)沈宣令:“年十五,南渡菲律賓.”(21)黃奕住:“世業農以家貧輟學買輪渡新加坡,而棉蘭,而蘇門答肭,就時(做生意)於爪哇之三寶壟.”(22)吳星槎:“少嗜讀,奈家貧親老,膏火無資(缺學費).乃棄儒就商,遠渡星洲,後赴勿裏洞.”(23)尤芳積:“八歲而先君見背(父死)甫屬成童,即偕族叔往菲學商.”(24)據上摘引材料,稍為分析歸納一下:1.出身農家,自己種過田的有4個,其中柯懷德還“有餘積假於鄉”,有力放債,當係中農以上.農民看到同鄉歸僑的滿載榮歸,比較之下,終感“力田所入,但資事畜,無以行其誌”,就要輟耕出洋了.華僑中這種人看來不少.在農民中也包括有手工藝人,如黃奕住曾是剃頭師傅,誌中未提及.陳明印出身木匠,諒在出國前就學過手藝.
2.出身於沒落的知識分子家庭的也有4個,當過甲必丹的曾天眷,父親就是“操儒業”的讀書人,但“生計支絀”,隻好讓兒子“過番”;黃仲訓的父親黃文華,也是“棄觚就市”的失意讀書人;吳星槎也因家貧而棄儒就商,遠渡星洲.本身苟舉子業的施至添,隻為考不上秀才,憤而出洋做生意,而且丟掉讀書人的架子,“與傭保雜作”,撰墓誌的人為他感歎說:“見者不知其為讀書種子也!”3.未出洋前就曾在國內做生意,如黃秀烺曾隨兄經商寧波,萬廷壁也在上海、寧波做過生意,隻因所業中落,或“不獲展所抱”,才轉到國外去.
4.家中原來就在南洋做生意,本人由家長帶去自己店裏學習,然後發展的,如李功藏、陳正宗、尤芳積等都是.
5.其他原因出國的,有隨夫南渡的陳光純妻魏氏;有在故鄉有點名氣,因132卷二閩南文化避禍而去南洋的陳貽矩.
6.絕大多數的人,是由於“家貧”或“少孤貧”,被迫出洋謀生的,著名富僑如曾天眷、黃文華、黃奕住,都是因貧而去國.不少華僑為貧驅使,不惜冒風險,飄泊海外.其挾資而歸的固多,但窮途落魄,客死異域,或空手回鄉的可能更多,可是這類人不會有墓誌傳下.
7.出國年齡最幼者為蔡明盤,才十一歲.十數歲就出國的有5人,二十歲以上出國的有8人.其餘未記出國年齡.
8.往菲律賓最多,計13個;印尼次之,有6個;新馬、越南、日本,各1個.
(二)在海外的事業建樹曾天眷:“時小呂宋,我國未設領事官,而西人(西班牙)之轄殖民地,曾例苛煩.僑岷者亟籌對付之策,請以華人自治,略如我桂、滇兩省土司之例,譯曰‘甲必丹’,得西政府認可,投舉(推舉),以公應選.公亦以保護華僑為己任,削苛例,拓利權,造病室,辟墳場,凡有利於華人者,知無不為.遇交涉事,尤毅然力爭,不稍退讓.”(1)黃文華:“月得辛金,銖積寸累,乃歸娶,配鄭氏.不及期月,再渡南.”(3)“越中有地曰厚芳蘭者,縱橫十餘萬尺,久荒不治,莫之顧也.封翁(黃文華,即黃仲訓之父)往來相度,知為後日商賈扼要之區,意欲得之於是斬蓬刈藿,乃疆乃理.久之,而氣象一變,車闐馬驟,鐵軌四通,頓為絕大商場,地價比之於昔,或倍蓰,或相十百,經營未能十之一二,歲率所息不下十餘萬.
為之於二十年之前,收效於二十年之後,拓此百世不敝之業,何其識之遠也!”(4)陳天眷:“當時(19世紀80年代)郵政未興,華僑通魚雁(寄信)者必擇人而任.翁忠誠素著,計程按期未嚐或爽,人以是多稱讚之.光緒壬寅(1902年),航泉廈輪沒於秀塗,由信局彙兌受損失者皆諉之天數,甚或藉詞而幹沒之.翁是期寄彙之款二萬有奇,洪喬之沉(丟失的)四千而弱,獨以信義為重,一一如數補償之.”(6)柯懷德:“經商菲律賓,往返數次,囊均不虛.”(7)施至添:“以謹願為眾所信,入獨豐,銖積寸累.與人合營商業,不數年而腰纏萬貫.”(8)黃秀烺:“有林姓者見而器之,出資畀君賈.則贏利十倍,益大奇之,遂與合資,歡好無間.將歿,且以孤托之.林姓之孤,菲產也,以累係獄,幾不免.
133明誠集:海疆學術閩南文獻君力為上下營救,卒脫其難,保其富厚.”(9)李功藏:“(在吧經營先業)精勤過人,化居(做生意)之息恒數倍.積十餘年,複增設一營業所曰德和,以擴充其物力.資本益厚,信用大著.”(10)莊汪乞:“時(菲律賓)初改隸美利堅,君思乘時以展其具,苦無資,則積錙累銖以為之階,兢兢業業,莫敢晷刻懶.與人期約必踐,久之信義孚遠近,所業亦隆隆起.”(12)柳步堅:“(在瑉)生意蒸蒸日上,商界中推巨擘.”(14)萬廷壁:“(在神戶)營新瑞興號,商業隆隆然君則效忠於盟(同盟會),仍逐物居時(做生意)後神戶改盟組黨(國民黨),君以革命先進為之魁.”(15)陳正宗父篤實:“於南洋泗水,以咖啡、糖發業.”(16)陳光純妻魏氏:“(隨夫至菲後)知翁(陳光純)終非困厄無成就者,則旦警夕厲為翁助,不五稔而翁業大振,僑界中甲乙目之.”(17)陳貽矩:(在柔佛)“建設柴廠,未幾,而信用大著.被舉為華僑會長,中國國民黨柔佛邦支部執監委、分部常委.”(18)陳明印:(渡菲)“習輸子業(木工、建築),規步矩隨,刻苦自勵,積資累萬.”(19)楊亨印:“(渡菲後)不數載,遂集資創設福聯昌公司.複自營聯昌號,漸豐所入,家以小康.”(20)沈宣令:“(在菲)建和興號臘灼廠,於時資本無多,而物品精良為各家最.由是馳名全埠.”(21)黃奕住:“(在印尼)初事負販,自力以食.久之,習其語言,諳其民情、土俗,察其地宜蔗,乃專營糖業,曆三十年.雖間有折閱,而旋蹶旋興終能誌遂而業成也.”(22)“聞瑉裏剌華僑多泉人,金融之權操於外國銀行,損失甚巨.君至,倡設中興銀行,以挽回利權.”(22)尤芳積:“(往菲後)居之既久,彼地語言嫻熟,商務精明,乃與兄弟輩合組生理數十年來,營謀順利.”(24)據上摘引材料,可略見各人在海外的活動.比較突出的有曾天眷、黃文華、黃奕住等人.曾天眷以晉江人為瑉裏拉僑領,與楊尊親(南安人)、陳謙善(同安人)先後任“甲必丹”,為華僑做了一些好事,有如墓誌所述;黃文華在越南,開拓厚芳蘭那地方,變荒野為鬧市,既幫助越南人開發土地,自己也發了134卷二閩南文化財,奠定黃仲訓家族“地產大王”的基礎;黃奕住在印尼以糖業起家,發財以後,眼光遠大,能注意建立華僑金融事業,以抵製外國銀行的操縱剝削,難能可貴;僑彙業關係僑屬生活至大,不守信義的僑彙業者,每有借機幹沒的情況,陳天眷能不乘機昧心,值得表揚;黃秀烺不負故主之托,也為人稱道.多數華僑在國外,以傭工開始,銖積寸累,或以“忠信勞苦”,或善“觀時達變”,或熟習當地語文民情,經曆數年以至數十年,遭受波折蹶興,或致小康,或腰纏萬貫,發財致富,然後參加華僑社會活動,捐助公益教育事業.有的讚助孫中山革命,也有的在國民黨時代,當了海外黨官,形形色色,表現華僑各種曆史麵貌.
(三)對祖國和家鄉的貢獻曾天眷:“公以販洋起家,獨眷戀祖國之心,老而彌摯,以故遠而畿輔之賑捐,近而廈防之炮餉,首倡報款,動溢千金.”(1)“癸巳(1893年)春,市輪歸,適值鄰近鄉閭鬥氣甚熾,公排難解紛,賠費糜巨金,不少吝惜.十年來,附城一帶無南鄉之畔連禍結,戕命數百都,皆公力焉!”(1)“拳拳好施濟倡修橋梁,助築道路.”(1)陳天眷:“族(南安蓮塘陳姓)既大而繁,蹊田奪牛(譬喻爭吵)之事,恒不能免.翁為喻以義理,教之禮讓,使各得其平而去,鄉人鹹樂從之.”(6)“建來紫軒為義學,充書田助膏火,延名宿為之師,命族中群季肄業焉.”(6)柯懷德:“民國八年(1919年),(子)孝助將謀稱觥(為父祝壽),公(令)諭以吾家素主節儉,為吾壽糜費不資是胡為移作興學之費.孝助體公誌,立設學校,顏其名曰懷德,誌公命也.複毀家得五千金,寄殷戶生息,作學校基金.”(7)施至添:“於鄉黨周恤,揮斥金錢,絕無吝容德色.”(8)黃秀烺:“乙醜(1924年)五六月間,安平一帶居民相攻殺,意外疑誤(把來鎮壓的官兵誤作對方攻打),官兵死者二十餘人.禍且不測,有議罰鍰以解之者,強餘(撰誌者吳增)謀之君.時君病已數月,憊甚(很憔悴).聞之,概諾三千金,曰:‘茲事關於鄉族(指安海黃姓)生死也!’同行者皆歎君雅量.”(9)“泉城開元寺有仁壽塔,石蓋坼裂,中層亦間有折損.有外來浮屠三人(指圓瑛和尚等)欲治之而無力,求之君君遂獨任之.”(9)135明誠集:海疆學術閩南文獻李功藏:“光緒季年,陳弢庵(陳寶琛)先生創辦漳廈鐵路,到吧募股.初則認者絕少,君聞之,力為四出吹噓.一時投資者遂多至巨萬.”(10)“泉之府學文廟,規模宏麗,曆年既久,大成殿梁柱雨漏蛀損,傾欹之度在二尺外.歲丙寅(1926年),當道委吾(撰誌者吳增)募修.餘謀之,君慨然請獨力任之越明年而告竣,計費銀七千.其兩廡及他部以軍事阻礙複別儲銀三千,為將來續修之用.”(10)“凡振荒救災,捐助養老、慈兒、中小學校,修築橋梁、道路、堤岸、祠宇,以及舍藥施櫬(棺)諸善事,多以千計,少亦百計.”(10)莊汪乞:“僑民有失業者則量力資之,或助使歸以免失所.”(12)“設學校以教鄉之子弟.裏有事,難與排,紛與解.”(12)柳步堅:“君與(柳)清漣君同僑瑉地,二十餘年,來凡清漣君為善事籌捐,君無不相助為理.”(14)“泉南械鬥,成為惡俗,牽連常至數十鄉.君則延請調人出為解息,並為墊補,此其關心地方所全者.”(14)“居鄉之時則倡辦學校,重建祖祠,續修族譜.”(14)萬廷壁:“歸故裏,斥資興學(潯江小學),辟瑞潯公路,建新埭,挹充常費.”(15)陳光純:“崇天主教(女)慈義倡辦女學.”(17)陳厚德:“裏中學校以及其他公益事,莫不慨捐巨資,以為人倡.對於族親,凡夫嫁娶、喪葬,興滅繼絕,尤多有所匡助.”(19)楊亨印:“以鄉校未立,子弟失教,捐資倡辦惠群小學,被推為董事長.”(20)“近歲暴寇侵陵解囊輸將.”(20)沈宣令:“至於鄉邦善舉,尤多所注意.如修橋梁以濟行人,築隘柵以禦寇盜,皆量力捐資之.”(21)黃奕住:有為君策者曰:“中原多故,不如此間(指印尼)樂.君雄於資,何地非吾土,為終焉計,不亦善乎?君謝之曰:我為中華民國之國民安能托人宇下?”遂括所積蓄,歸裝抵廈門,曰:“此地與港粵毗連,滬淞亦帶水之限,閩南商業之樞紐地也.”爰創立日興銀號,以與南洋群島通呼吸上海為五口通商之一,外商雲集,皆行使其國幣.君與商界名流組織中南銀行,自行輸股金數百萬,複別存數百萬為護本金,向財政部立案.政府稔君才,遂予發行鈔幣,視同中國、交通二行.(22)136卷二閩南文化“君每以少時失學為憾,故創辦鬥南學校於(南安故鄉)樓霞鄉,慈勤女子中學於鼓浪嶼.廈門大同中學、英華中學,北京大學、廣東嶺南大學、上海複旦大學,均倡捐巨資不吝.”(22)“創辦廈門自來水公司,以重衛生;協助廈門市區之開,以便交通;收回鼓浪嶼日人電話權,以尊國體;獨修泉州開元寺東塔,以存古跡;組建廈門江廈堂,以聯族誼.”(22)據上摘引材料,歸納為下幾點:1.捐獻國家財政:如曾天眷捐助畿輔賑款及廈門炮餉,黃文華助賑捐,楊亨印獻抗日經費之類.
2.協助經濟建設:如黃奕住毅然歸國,參加祖國建設,在廈辦自來水公司,協助市政開辟,收回鼓浪嶼日人電話權,創辦中南銀行,等等;李功藏幫助漳廈鐵路招股,萬廷壁辟瑞潯公路,築海堤等.
3.辦理教育事業:如柯懷德父子辦懷德學校,陳光純之女協助天主教辦女學,萬廷壁辦潯江小學,楊亨印辦惠群小學,黃奕住辦鬥南學校、慈勤女中,捐助各大中學校經費;陳天眷建義學助膏火等.
4.幫助公益事業:如柳清漣、柳步堅為花橋善舉公所捐款,李功藏捐助溫陵養老院、開元慈兒院.至於修橋、造路、舍藥、施棺、濟貧、恤親各種善舉而解囊的,就比較多了.
5.修繕文物古跡:如黃奕住、黃秀烺分別獨資修繕泉州開元寺東西兩塔,李功藏獨資修繕泉州文廟大成殿等.
6.為鄉裏排難解紛:如曾天眷、柳步堅調解械鬥,並墊賠款項以息事;黃秀烺為安海黃姓因械鬥誤殺官兵案,賠付罰款,以解鄉旅之禍.陳天眷為鄉人紛爭而盡力排解.
(四)家庭、社會生活及思想意識曾天眷:“(因捐賑助餉)獎敘同知,以子煥章浙江試用知府,封如其官.妾例綿候氏、羅把示氏.”(1)曾天眷妻梁氏:“(曾天眷)以家貧親老,出處難為計,太淑人(梁氏)毅然慫之行,家政一以身任之且數十口而同居共食,凡四十年.”(2)“翁(曾天眷)以太淑人課子嚴而有法,命(菲婦所生)諸子自瑉歸而就撫之,太淑人視猶所生.”(2)“子六,太淑人出者煥章,附貢生,浙江試用知府煥文花翎同知,則其137明誠集:海疆學術閩南文獻簉(妾)例綿侯氏出也紹元同知銜,則羅把示氏出也.”(2)黃文華:“晚境日豐,僮役星列,無富商頤指態.”(3)“子蘇器(黃仲訓)等,年才成童,以外域少碩儒,難習舉子業,因令旋裏就傅慕桐城(泉州)樸素,士大夫多長厚君子,有鄒魯風.並令子先擇仁買宅,為他日退老計,兼為後人穀式謀(好榜樣).”(3)“納粟太學,加中書科中書銜.次子蘇器,邑庠生,候選訓導;三國器(黃仲讚),助賑捐,授道銜,賞戴花翎.援例,君(黃文華)得資政封典.”(3)黃文華妻鄭氏:“年十七,歸同裏文藻社黃秀榮(文華)封翁.家故貧,少時遊越南,歸娶不期月,即複去.太夫人(鄭氏)持家十餘年年三十二,封翁挈之南.”(4)“歿於鷺江之鼓浪嶼以封翁前得一品封典,誥封一品夫人(子)仲訓獎四等嘉禾勳章,仲讚獎五等嘉禾勳章.”(4)蔣剛峰妻黃氏:“年十四,歸剛峰蔣君剛峰家故貧,謀生泗水.宜人為之持家數十年,視田疇,築廬屋,課耕織,款洽鄉族,經營錢布,井井有條.”(5)“剛峰君觀時達變,中年積資數十萬,而世俗衰薄時,有無賴藉事侵牟,宜人輒持之以理,不為威屈勢奪.卒得以無事,如是者非一端.”(5)陳天眷:“昧爽而起,課督耕讀,居行不以仆從隨,服用不染豪華氣.”(6)“德配黃太夫人翁將遠遊,屬之曰:‘上有母,下有子,悉付汝矣!’太夫人以婦道而兼子道,母道而兼父道.”(6)“(子)維垣,福建官立法政學校畢業,援例加道銜.代議製興,獲選省議會議員,兩宰永春縣篆,省政府諮議.”(6)施至添:“腰纏萬貫,歸營第宅,猶短衣至骭,督課農桑,見者不知其為僑商巨賈也.”(8)“(子)性統,中國國民黨菲律賓支部監察委員,為僑商巨擘;逸生,立法院委員.”(8)黃秀烺:“年四十,即歸隱於鼓浪嶼.”(9)“清誥授中憲大夫,民國五等嘉禾章.”(9)李功藏:“(在鄉時)舉家大小百人,彼此歡洽無間.晚年避亂泉城,居數歲,複避廈之鼓浪嶼.”(10)“為善不近名,畏人知而人亦莫之知.徒見其勤無暇晷,儉無廢物,終日高高以汰侈詰責其家人.疑其儉嗇太過,而不知君於義所當為者,固盡力為138卷二閩南文化之而不吝也.”(10)“清時以輸財急公,誥授中憲大夫子鍾元,縣學生,己酉選士.”(10)“配陳恭人,儉以濟人,與君合德.君治生於外,恭人內理家務三十餘年.在吧結婚者康氏.”(10)莊汪乞:“性剛直,與人交不作依阿態.有所期約,重然諾,不知者謂其傲,知者則稱其直.”(11)“先遣長子材允來築大廈,己則仍經營海外.”(11)蔡文德(蔡明盤父):“光緒庚寅(1890年),鄉與鄉械鬥,文德先生遭被擄.禁之一室,酷甚,幾殆.而擄者之家失火,延燒室中,係急不能自脫,體幾焦爛.乃縱歸,舁至家,則奄然一息.醫藥已不可為,遂歿.”(13)“明盤年十一,(母)即命渡菲學商.曆二十年之久,家始小康.庚戌歲(1910年),重建新居.”(13)陳正宗:“去歲(1932年)三月(吳增),避難鼓浪嶼,僦屋與友人陳正宗毗鄰.”(16)萬廷壁:“君曾充中國國民黨神戶支部委員及任國民政府僑務委員顧問.”(15)陳光純:“翁崇天主教,太君信仰尤篤,女慈義守貞奉教(作修女).”(17)陳貽矩:“中國國民黨柔佛支部執監委,分部常委,複為中央僑委會顧問.”(18)陳厚德:“積資累萬,歸建營巨廈,置良田課仆耕作.”(19)“自奉甚約,雖富而不失其素習,人或疑其吝.”(19)沈宣令:“建築一事尤精自建三層樓居,測量繪畫,鹹出其手.”(21)黃奕住:“故鄉多匪患,迎(母)蕭夫人於鼓浪嶼居焉.觀海別墅,饒水石之勝.”(22)“疊受政府二等大綬寶光嘉禾章,一等大綬寶光嘉禾章.”(22)“配王夫人,在南洋娶者蔡夫人.”(22)吳星槎:“負朱公之奇策,開財源於外夷.家道小康,大廈始建.”(23)“抗日戰生,僑彙斷絕,家庭陷於絕境.太君(吳星槎妻)則慘淡張羅,變賣衣飾田產,三餐減兩,茹苦含辛,曆涉數載.幸獲勝利,僑彙雖通,物價仍昂,彙來僑款,難敷家用.”(23)尤芳積:“數十年來,營謀順利,建置田廬.”(24)據上摘引材料,略歸納如下:139明誠集:海疆學術閩南文獻1.“商而優則官”的思想:封建半封建時代的華僑,多有僅僅“富”還不夠,要富而又“貴”才算耀祖榮宗的想法.他們捐輸助餉不純出於愛國,還有借此謀封典,獎官銜的動機.尤其清季賣官爵,有錢人想買官做.曾天眷獎敘同知是空銜,他兒子煥章的試用知府是捐班,分發浙江可謀實缺.他的兩個混血兒,也都捐得“花翎同知”、“同知銜”之類.黃文華本身“納粟太學,加中書科中書銜”,他的兩個兒子一個候選訓導,一個捐到道銜,他夫妻倆也因而“得資封典”,都是醉心官銜的好例子.黃秀烺、李功藏在清代也都受過誥封.入民國沒有誥封了,卻有大總統頒發勳章,黃仲訓、仲讚兄弟,黃秀烺等都獲得嘉禾章;黃奕住還得到一、二等大綬寶光嘉禾章.國民黨時代則混個黨官,萬廷壁、陳貽矩及施至添的兩個兒子,都當了委員、顧問之類.時代不同,而思想本質是相近的,都有官癮!黃文華教子習舉子業,遷居“海濱鄒魯”的泉州,也無非為晉身之階.
2.置田園建大廈以遺子孫:在辛苦粒積,不論小康之家或腰纏萬貫者,另一個思想是回鄉置田建屋.晉南僑鄉,紅磚白石的高樓大廈,毗連相接,無不是華僑產業,在蔣剛峰、施至添、蔡明盤、莊汪乞、陳厚德、沈宣令、吳星槎、尤芳積的墓誌中,均提到建屋事.黃文華、陳光純、李功藏由外縣遷來泉州時建新居;黃奕住、黃仲訓在鼓浪嶼,正屋外有別墅,“觀海”、“瞰青”都居鼓島勝地.住在農村的歸僑,則多置田課耕,蔣剛峰、陳天眷、施至添、李功藏(在鄉時)、陳厚德、尤芳積等都有置田的記載.陳厚德還“課仆耕作”,可能是雇長工下田的.蔣剛峰妻還有“經營錢布,井井有條”一事,也許是放債收息的.
3.勤儉作風富而不改:華僑致富,多由勤斂起家,挾資歸裏,性格不改.陳天眷“昧爽而起,督課耕讀”;施至添歸後,“短衣至骭,督課農桑”;李功藏、陳厚德都因儉約,被人視為吝嗇.李功藏更有典型意義,他對公益事業,捐上千百元無所謂,在家中卻一錢如命,經常嘀嘀咕咕,嫌這個不惜物力,罵那個奢侈浪費.自己也“日無暇晷”,勞勞碌碌,惹得家人暗恨,鄰右竊笑,他卻吾行吾素,毫不在乎.
4.“婦代子職,母代父職”的僑眷生活:曾天眷妻勸夫出洋,自己擔負起“家且數十口,同居共食”的大家庭,“幾四十年”,還要撫養菲婦的兒子;黃文華妻十七歲出嫁,婚後一個月,丈夫就一去十多年;李功藏年少出國,妻子在鄉要處理“舉家大小百人”的大家庭生活;蔣剛峰妻於丈夫出洋後,持家數十年;陳天眷妻“以婦道而兼子道,母道兼父道”,僑眷生活自有其辛酸委屈之處.華僑遠離家庭,孑身在外,在生活上,也有出於業務上需要當地人的幫140卷二閩南文化助,每與當地婦女結婚,唐山和“番邦”都各有家口,墓誌上對此也有反映,而蔣剛峰妻遭到鄉裏無賴侵欺,好在能據理對付,才得無事;吳星槎妻在太平洋戰爭時期,僑彙斷絕,家庭生活陷入絕境,受盡艱辛,這也表現僑眷生活的另一麵.僑眷即使滿身珠光寶氣,生活上也有其難言苦衷.內心空虛,則精神要求有所寄托,如陳光純妻篤信天主,其長女並作修女.一般僑眷多信奉神佛,僑鄉迷信之風特盛,有其社會根源,但各家墓誌很少述及此點,也許是視為平凡小事,無庸著筆吧.
5.華僑的社會關係:首先是華僑和地方紳士的關係,紳士以勢,富僑以財,互相傾慕,或結交為友,或締成姻親.以本文所引各墓誌為例,作者多為紳士,他們和所寫對象,多數非親即故,如黃搏扶與曾天眷為兒女親家,吳增和黃仲訓、黃秀烺、陳貽矩、陳正宗、沈宣令都是故交,施乾和施至添為族兄弟,潘鍾和陳天眷為世交;曾遒和柳步堅,蘇大山和黃奕住也是舊友,陳重功與陳厚德為村鄰.這些在墓誌中都有敘及.另一方麵,即社會上存在著以華僑為侵淩敲索的對象者,不乏其人,蔣剛峰在南洋,其家即遭無賴欺侮;蔡明盤就因其父在兩鄉械鬥時無辜被擄,終致慘死,迫得他不得不於十一歲時就出洋謀生,表明當時僑村情景.至於華僑與宗族、親戚、鄰居、朋友的往來,往往帶有經濟因素,饋贈、借貸或撫恤,幾乎人各有之.由於財產帶有聲望,歸僑往往被請為“公親”,替人排難解紛,有時還要解囊貼賠,並不少見.
6.華僑樂土鼓浪嶼:民國時代,軍閥混戰,內地土匪紛起,華僑在故鄉更無法安居,隻好避地鬧市.廈門鼓浪嶼當時為公共租界,托庇帝國主義勢力,比較安定,被視作“世外桃源”,富僑紛紛卜居此地.嶼中高樓大廈,絕大多數為華僑所建,墓誌中對此也多述及.黃奕住挾資歸國,即定居廈門鼓浪嶼;黃仲訓也棄泉而遷居於鼓;黃秀烺四十多歲即作為此地居民;李功藏、陳正宗、蔡明盤都曾避亂來鼓,或自己買屋,或租宅而居.鼓浪嶼的繁榮,就建立在華僑經濟的基礎上.
(原載?泉州文史?第4期,第83~92頁,1980年12月)141明誠集:海疆學術閩南文獻晚清泉州世家“觀口黃”置業契約選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兩廣總督黃宗漢的家族聚居在泉州元妙觀口,人稱“觀口黃”.在一百年間,“觀口黃”數代科舉,或進入仕途,或居為鄉紳,簪纓相繼,飛黃騰達,是泉州的一大世家.黃宗漢的父親黃念祖家無田地,從黃宗漢起以官途所得財富,交由長兄黃宗澄管理,經營商業(包括典當業、布局)、房地產、龍眼宅(種龍眼樹的場地)以及署礐(廁所)收租和放高利貸等,以貨殖收入哺養族眾,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現將“觀口黃”置業契抄按類選輯如次,供研究者參考.
一、商業(4件)第一件全立約字人,泉城登賢鋪黃詩記,泉城登賢鋪黃書記,同安廈門火燒街聯美號,同安廈門內柴市街黃潛記,同安廈門雙連池吳安記.蓋聞裘重千金,謀成須集夫狐腋;利市三倍,置本先務於鳩資.期全始而全終,經營罔懈.願協心而協力,正直無私.義以相孚,此心乃堪共信.言必可複,立約尤重久要.茲者詩記等麗澤夙占,本屬相聲之應.財源共浚,因為同道之謀.任事歸於一人,權有專屬;得利分為叁拾叁股,情亦至公.即就於廈島火燒街建立聯昌號豐記生理,前往廣東香港等處置辦洋貨,來廈銷售.詩記出陸股,本銀貳千肆百元,折庫砣壹仟陸百貳拾兩;書記出四股,本銀壹仟陸百元,折庫砣壹仟零捌拾兩;聯美出拾股,本銀肆仟元,折庫砣貳仟柒佰兩;潛記出柒股,本銀貳仟捌佰元,折庫存砣壹仟捌佰玖拾兩;安記出叁股,本銀壹仟貳佰元,折庫砣捌百壹拾兩.計共叁拾股,合共本銀壹萬貳仟元,折庫砣捌仟壹佰兩,交與黃青龍官,專手142卷二閩南文化管掌貿易各事宜.明約每年得息銀兩,除開用行費外,按股均分.就中加蔭叁股,內黃青龍官得壹股貳格,黃鑒舍得玖格,王長官得九格,以為諸夥任事酬勞.所有各股應分息銀,均聽支用.倘年景不齊,或有虧本,亦財運使然,毋得別生異議.黃青龍官等責任經理,自當竭力盡心,調度一切.當不至稍存私意,有礙規約.若將來有欲抽起本銀者,亦應先期會議,不得私相授受.詩記等氣誼交孚,望營財之大進.休戚與共,本立念之無私.惟願本大道以生財,廣收江河之利.垂百年而永好,不渝金石之盟.爰立紙五張,約言一律,並加花押,各執為憑.此約.
公親王道箴老吳有全老代書王敷澄同治叁年叁月日同立約字人黃詩記黃書記聯美號黃潛記吳安記第二件同立約定人,泉城登賢鋪黃詩記,泉城登賢鋪黃書記,泉城登賢鋪勝義號(在廈恒勝街開張字號),同安廈門內柴商街黃敏記,同安廈門內柴市街黃潛記,同安廈門前圍宮林文記.蓋聞裘重千金,謀成集夫狐腋;市利三倍,置本先務於鳩資.全始而全終,經營罔懈.願協心而協力,正直無私.義以相孚,此心乃堪共信.言必可複,立約尤重久要.茲者詩記等麗澤夙占,本屬同聲之應.財源共浚,因為同道之謀.任事歸於一人,權有專屬.得利分為拾叁股,情亦至公.即就於廈島恒勝街開張錦昌號生理,置辦浦南等處紙貨,在廈售賣.詩記出叁股,本銀叁仟元,庫平貳仟零肆拾兩正;書記出貳股,本銀貳仟元,庫平壹仟叁佰陸拾兩正;勝義出肆股,本銀肆仟元,庫平貳仟柒百貳拾兩正;敏記出壹股,本銀壹仟元,庫平陸百捌拾兩正.計共拾貳股,合共本銀壹萬貳仟元,庫平捌仟壹百陸拾兩正,交與王盛舍,專手掌管貿易各事宜.約明每年得息銀兩,除開用行費外,按股均分.就中蔭加壹股,內王盛舍得六格,黃鑒舍得四格,以為諸夥任事酬勞.所有各應分息銀,均聽支用.倘年景不濟,或有虧143明誠集:海疆學術閩南文獻本,亦財運使然,毋得別生異言.盛舍等責任經理,自當端力盡心,調度一切.當不致稍存私意,有礙規約.將來若有欲抽起母銀,亦當先期會議,不得私相授受.詩記等氣誼交孚,望營財之大進.休戚與共,本立念之無私.惟冀本大道以生財,廣收公司之利.垂百年而永好,不渝金石之盟.爰立紙五張,約言一律,並加花押,各執為憑.此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