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序一王連茂?

陳盛明先生是泉州地方文史研究的開拓者之一,也是一位值得尊崇與懷念的老一輩學者.在他逝世30周年之際出版其遺作?明誠集?,是對這位卓有成就的文史大家最好的紀念.茲遵令公子自強兄之囑,謹綴數言以表達對先生的無限崇敬之心.

我有幸於盛明先生晚年與他有過密切的往來,承蒙他的不棄與慈父般的關愛,我們成了無話不談的忘年之交.盡管時光流逝,但每當想起他,每當捧讀他的文章,總覺得心潮起伏,難以抑止,心中充溢著一種特別厚重的情感.這不僅因為他所留下的學術著作和編輯的地方文獻資料,是文史學界共同珍惜的寶貴財富,還因為他的為人風範、不圖名利的高尚品格、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和為地方文史研究事業默默奉獻的精神,實在感人至深,堪稱楷模.

1978年8月泉州曆史研究會成立時,可謂人才濟濟,群賢畢集,如廖博厚、許穀芬、陳允敦、陳盛明、莊為璣、陳泗東、陳存廣、吳捷秋等,均德高望重,為一時之名宿.在他們的主持下,學術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成績斐然.此時,盛明先生已從廈門大學退休回泉州老家,他是研究會的創會副會長,後任顧問.我曾忝居副會長兼秘書長一職,負責具體會務.我們同住城南一帶,因而過從甚密.他雖已屆古稀之年,依然每天堅持步行到開元寺內的研究會工作,並時常順路逗留寒舍聊天,我也得有機會向這位飽學之士當麵請益.每次聆聽先生的諄諄教誨,如數家珍般的仔細陳述,均深受啟迪,獲益匪淺.先生之於地方文獻與曆史掌故的博綜兼擅,更令我欽羨不已.其時我正著手搜集、編纂有關閩台關係的譜牒資料,也得到?王連茂,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名譽館長,研究員.

1明誠集:海疆學術閩南文獻先生的諸多鼓勵與幫助,於今猶感念在心.

盛明先生出生於書香門第,其父澤山先生(號起吾),是前清舉人,又是泉州有名的藏書家.正是這樣的家學淵源,對他將畢生的大部分時間與心血傾注於地方文獻資料的搜集與整理,有著深刻的影響.他從解放前任晉江縣文獻委員會總幹事,到創辦私立海疆學術資料館並任館長,到解放後,將珍藏圖書資料全數捐給廈門大學,擔任該校南洋研究所資料室主任.數十年間,為搜集、搶救、研究、整理地方文獻所做出的貢獻,實至偉至大.

他堪稱是這一領域的大師級人物.泉州曆史研究會創辦的刊物?泉州文史?,確定以“地方史與文史資料相結合、研究性與資料性並重”為方針,正是得益於他一再強調的必先做好基礎性資料的搜集整理工作,才能更好地促進地方文史深入研究的觀點.他自己則身體力行,獨自承擔編輯出版?泉州地方文獻聯合書目?、?泉州文獻資料索引集刊?和?泉州文獻叢刊?的繁重任務.為了廣泛調查泉州地方文獻的收藏情況,為研究者提供檢索所需資料的工具書,他耗費了巨大精力,於1979年編成第一部?泉州地方文獻聯合書目?初稿,計收錄全國43家圖書館、資料室所庋藏的泉州地方文獻1100多種,由研究會先以油印本形式出版.在當時的客觀條件下,能收錄千餘種文獻資料的庋藏情況實屬不易.之後兩年,為了繼續完成其餘兩部集刊與叢刊,盛明先生又做了大量卡片.後因受聘為泉州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主任,全力以赴恢複“文革”中斷的文史資料工作,惜最終未能成書.

?明誠集?所收入的幾篇論著,多係盛明先生的晚年之作.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他精神煥發,筆耕不輟,連續發表了十餘篇有分量的史學著作和回憶錄,可謂其著述生涯的旺盛期.他一生雖著述不多,但厚積薄發,所作均極精彩,堪稱經典,具有很高的學術水平和史料價值.其文平實而不事華飾,但洞幽燭微,條分縷析而極具功力.先生的文章之最大特色,還在於運用各種地方民間文獻資料,如墓誌銘、族譜、人物傳記、契約文書等,以及前人遺著來進行不同專題的研究.他不作單純的資料介紹或堆砌,而是對這些難得一見的民間資料進行科學的梳理分類,注入獨特的史學眼光,並結合自身豐富的經曆與見識作深度解讀,以透視某一曆史事件的真相或社會現實.正因如此,他的作品總是包含著大量寶貴2

序一的“地方性知識”,可作閩南文化研究之鎖鑰.

諸如?閩南華僑史資料一臠———華僑墓誌所反映的史實?一文,即是利用墓誌銘資料研究華僑史的開篇之作.該文使用24篇泉籍華僑墓誌,雖甚有限,但以此作為抽樣調查,“剖析內容,鉤引排比,分為若幹問題,加以引述”,卻另辟蹊徑,別開生麵.通過墓誌資料的分類使用,文章涉及了華僑的家世、出國原因和情況,在海外的事業建樹,對祖國和家鄉的貢獻,家庭、社會生活及思想意識等諸多方麵的問題.由於墓誌原物多已毀失無存,故所披露之資料尤稱珍貴.而且對每一個問題所做的歸納分析,也見微知著,極具見地.如在第四個問題的歸納中,他指出了在封建半封建時代的華僑中,普遍存在著“商而優則官”、“置田園建大廈以遺子孫”的思想意識,但依然保持了“勤儉作風富而不改”的傳統.對於僑眷的生活狀況,以及清末以來富裕華僑注重於建構各種社會關係網絡的論述也十分精辟.

?晚清泉州一個典型世家———黃宗漢家族試探?與?晚清泉州世家“觀口黃”置業契約選?,是先後發表的兩篇有關黃宗漢家族,即“觀口黃”的研究文章.其所利用的資料不僅有詩文集、奏疏、遺稿、家譜、人物傳記、契約文書等,還包括黃家後裔的口訪材料.故敘述備詳,是文史研究相結合的典範之作.作者從各個側麵來剖析這個官宦家族的發家曆史,從事各種經濟活動以積聚巨大產業的情況,同其他鄉紳望族建構密切的社會關係和婚姻網絡以形成閥閱政治權勢,家族內部宗法秩序的強化以及五光十色的門閥醜態,等等.正如作者所闡明的,對這些現象的剖析,旨在“反映近代泉州世家豪族的麵貌,從而對它的本質有一定的認識”,並借以探討近代泉州社會演變的情況.他認為這應該作為泉州地方史研究的重要課題,而這兩篇文章已經為這一領域的研究開了先河.

幸虧盛明先生數十年的搶救性搜集,使一批近代泉州名人的遺作得以保存下來.他利用這些遺著所撰寫的?從?泉俗激刺篇?看清末泉州黑暗麵?、?吳狀元憤寫百哀詩?、?泉州兩京官記八國聯軍暴行的史實?幾篇文章,可以說是研究這幾位近代人物的必讀之作.尤其是他對?泉俗激刺篇?46首詩逐首所作的按語,更是精彩絕妙.因原詩夾雜著大量早已陌生的習慣用語與民間惡習,故甚生僻難懂.盛明先生的詮釋則娓娓道來,以其曉暢而雋永的文字,生動而精準的解讀,加以相關的文獻記載和發生3

明誠集:海疆學術閩南文獻過的事件,將原詩所揭露的社會百態演繹成一幅幅更為有趣的清晰畫麵.其出神入化的功夫,實令人擊節歎賞.

先生的多篇回憶錄,則記述了從大革命時期到抗日戰爭的親身經曆,對了解先生青年時代投身革命運動以及若幹重大事件,也至關重要.

是為序.

2012年3月於泉州濱城家中4

序二序二陳明光?

盛明先生的次女憲光君,和我是福建師範大學曆史係77級的同學.2012年8月初,我們班40多位同學在泉州聚龍小鎮舉行紀念畢業30周年(1982年1月畢業)的聚會活動,憲光君以?明誠集?電子版見示.拜讀之餘,我不由地感懷與盛明先生有過的“三緣”.

1981年秋,我班同學赴泉州進行教學實習.在憲光君的聚寶街府中,我和幾位同學與盛明先生都有過一麵之緣,雖未及交談,但給我留下的是儒雅長者的印象.1982年春,我成為廈門大學曆史係研究生.後來又留下任教,直至退休.這便與盛明先生有了校友之緣,特別是多次與他的藏書結緣.

誠如本集所示,盛明先生畢生突出的文化學術貢獻之一,是創辦以收集、傳播東南海疆和東南亞文獻為宗旨的“私立海疆學術資料館”,並把它捐獻給廈門大學,成為廈門大學圖書館和廈門大學南洋研究所(今稱南洋研究院)資料室的特色典藏,至今仍惠澤學林.1997年至2008年,我兼任廈門大學圖書館館長期間,耳聞目染諸多原私立海疆學術資料館文獻對學人、學術的澤潤.就我個人而言,也與盛明先生有過數次書緣.例如1992年起,我參與婁曾泉教授主持的何喬遠著?閩書?點校組的工作(點校本?閩書?全五冊,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1995年版),主校本之一采用典藏於南洋研究院的?閩書?,就是來自海疆學術資料館.2010年,本著以“先賢文獻,澤惠學林”的宗旨,我參與主編由廈門大學圖書館和廈門大學出版社聯合選編、影印出版的?中國稀見史料?第二輯?廈門大學圖書館藏稀見史料(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其13種稀見古籍中,有?陳明光,廈門大學圖書館原館長,教授,曆史學博士生導師.

5明誠集:海疆學術閩南文獻三種清人著作來自海疆學術資料館的庋藏,即柯輅撰?淳庵詩文集?謄稿本,陳國仕撰?豐州集稿?,黃宗漢撰、黃貽楫輯?晉江黃尚書公全集?謄稿本.今年,我們編選影印的?中國稀見史料?第三輯?廈門大學圖書館藏稀見史料(二)?(廈門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其中的清人龔顯曾撰?亦園脞牘?一種,也來自海疆學術資料館的庋藏.我想,將盛明先生收藏的稀見古籍影印出版,以饗讀者,以廣書澤,是契合先生創辦海疆學術資料館的宗旨的,當可告慰先生在天之靈.

廈門大學圖書館還保存著海疆學術資料館的大批剪報資料,至今仍有寶貴的文獻價值.2010年,原福建省副省長,現台盟中央(常務)副主席、中華全國台胞聯誼會會長汪毅夫先生曾借閱過其中的邊疆類剪報資料,頗為重視.我曾代廈門大學圖書館草擬過一份報告,請汪毅夫先生轉呈中央有關方麵,希望能得到經費支持,將原海疆學術資料館的剪報資料予以整理出版.已獲得中央和福建省有關領導的關注.與此同時,廈門大學圖書館正在為海疆學術資料館剪報資料建立數據庫,廈門大學出版社也在積極策劃,擬出版海疆學術資料館剪報資料專題.我相信,經過各方的共同努力,必將擴大盛明先生收藏的各種文獻資料的利用價值,以此告慰先生在天之靈.

本文集還展示了盛明先生的另一項文化學術貢獻,即他晚年利用收集的特色民間文獻,所進行的華僑史、閩南地方史專題研究,如?閩南華僑史資料一臠———華僑墓誌所反映的史實?、?從?泉俗激刺篇?看清末泉州黑暗麵?、?吳狀元憤寫百哀詩?、?晚清泉州一個典型世家———黃宗漢家族試探?等文.我認為盛明先生的專題研究方法頗具特點,就是結合其他民間文獻和民間習俗,擴展了所運用的主題文獻(如墓誌銘、民間契約和個人詩文)的外延和內涵,從而使讀者對相關史實,特別是閩南華僑史、閩南地方史有了更為具體翔實的了解.因此,盛明先生的專題論文雖為數不多,仍值得有誌於從事“泉州學”、閩南文化乃至閩台文化研究者仔細品讀,從中可得不少的啟迪和參考.

2014年1月3日於廈門大學敬賢寓所6

序三序三莊國土?

陳盛明前輩早年曾任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時稱南洋研究所)資料室主任,堪稱本院開創和發展的元老之一.

陳先生出生於清末泉州城內聚寶街的書香門第家庭,父輩二代皆有功名,是晚清和民國前期泉州有名的鄉紳家族.1924年,陳先生畢業於福建省立甲種農業學校.次年,又入廣東大學農學院深造.受大革命時期左翼思潮影響,與共產黨人交往甚密.1926年退學回鄉,協助地下黨開辦進步書店,也參與啟迪民智、宣揚革命思潮的活動.

陳先生稟家學淵源,一生以從事學術為主業.家庭曆代藏書甚豐,至20世紀20年代已達3000多種,包括不少重金搜存的珍本善本.故其學術事業多以搜集、整理和研究學術資料為樂趣.抗戰勝利後不久,他以家庭藏書為基礎,在廈門創辦以搜集、整理和研究涉及東南亞、東南海疆和台灣學術資料為內容的海疆學術資料館,是為福建第一個以鄉土資料為主的海疆資料文獻專題圖書館.該館除藏書借閱外,還舉辦各種圖書、資料、圖片、文物等專題展覽,並編印多種學術資料專刊.

陳先生學術素養甚深,或具學術大家潛質,但他不求學術聞達,其樂融融於學術資料搜集和傳播,為學術專題研究者提供史料,為大眾學術素養提升而不懈努力.此等不計名利之胸襟,足為我等後輩學人仰慕.

1949年以後,海疆學術資料館並入廈門大學圖書館.1956年,中央僑務委員會和廈門大學共同建立廈門大學南洋研究所,是1949年以後中國大學的第一個國際問題研究機構,迄今仍是中國大學規模最大的國際?莊國土,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院長、國際關係學院院長,教授,曆史學、政治學博士生導師.

7明誠集:海疆學術閩南文獻問題研究機構.南洋研究所以東南亞和華僑為主要研究對象,原海疆資料館所藏資料彌足珍貴,遂多轉往南洋研究所資料室收藏.本院圖書館鎮館數寶之一的?閩書?,即來自海疆資料館.

1985年,陳先生仙逝.但其留下的學術寶藏,仍惠及代代南洋院的老師與學生.1996年,南洋研究所升格為南洋研究院,並成為國家(教育部)211工程的重點建設單位.2001年,在南洋研究院基礎上設立的東南亞研究中心,成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2005年,南洋院又成為國家985哲學社會科學的創新基地.2007年,在南洋院基礎上再設立廈門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設立外交學和國際政治兩個本科專業.迄今為止,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已經成為國內外知名學術機構,不但招收曆史學、經濟學、法學的博士、碩士研究生,還招收全英文教學的外國研究生.近5年來,有30多個國家的學生先後在南洋院攻讀博士、碩士學位.如廈門大學朱崇實校長所言:“南洋研究院是廈門大學的名片.”所有這些引人矚目的發展,陳先生等南洋研究院前輩的開創之力和海疆學術資料館的珍貴文獻貢獻甚大.

本人於1980年在南洋院攻讀碩士學位時,陳先生早已退休回泉州,雖常聞其名,惜未能直接請益,但也受惠於陳先生留下的寶貴文獻.2001年,我出任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的首任院長和東南亞國家重點研究基地的首任主任,2007年兼任廈門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的首任院長,對包括陳先生在內的南洋研究所前輩們篳路藍縷之功,未嚐有一日忘懷.是為作序之由.

2012年12月30日於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8

前言前言2013年,閩南曆史古城泉州被評為“東亞文化之都”,宋末元初東方第一大港的榮光仿佛再度回歸.遙想當年海上絲綢之路帶來的文化交流,朱熹也稱讚“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千餘年的海外交通史,為泉州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一代代泉州先賢,也為保存和發揚泉州的曆史文化嘔心瀝血.

清末民初的泉州,同樣活躍著一批醉心家鄉文化、搜集地方文獻並創辦藏書館的鄉賢.其中以創辦“養和精舍”的清末進士吳桂生、創辦“紅蘭館藏書室”的清末貢生蘇大山,以及創辦“起齋圖書館”的本書作者陳盛明(筆名明誠)最為著名.

陳氏家族崇儒敬學,從盛明先生的曾祖輩起便是讀書人,父親陳育才是晚清舉人,也是民初泉州地區頗有名望的鄉紳.家學淵源,盛明先生從陳氏家族幾代人的藏書中獲益良多,弱冠之年便繼承父親生前珍藏書籍資料,並以父號“起吾”為名,創辦“起齋圖書館”.在盛明先生的努力下,起齋圖書館資料不斷擴充,至20世紀40年代便已有珍本、手稿、圖片、剪報等4000多件.

抗戰勝利後,中華大地百廢待興,學術界更是滿目瘡痍.但陳盛明先生排除萬難,在時局動蕩中仍醉心學術.1946年春夏之際,以起齋圖書館原有珍本藏書,以及多年積累的數千件剪報資料為基礎,創辦了以搜集、整理、研究閩南地區、台灣地區、東南海疆、東南亞華人華僑的學術資料和地方文獻為內容的“海疆學術資料館”.

新中國成立後,為免於國民黨迫害而避居香港的盛明先生回到家鄉,1

明誠集:海疆學術閩南文獻將凝聚兩代人心血的藏書和珍貴文獻捐贈給廈門大學,海疆學術資料館於1950年正式成為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館(現南洋研究院)所屬的資料室.

在汪毅夫先生的重視和陳明光先生的推動下,廈門大學圖書館已為海疆學術資料館的剪報資料建立了數據庫,廈門大學出版社也將?海疆學術資料館剪報資料專題?列為其重點出版項目.

盛明先生去世30年之後,其捐贈的資料仍在為從事南洋研究的學者師生提供幫助.為緬懷先生,後人將先生的文章論著遺作並親友回憶整理成集,冠以先生筆名,是為?明誠集?,並在廈門大學出版社蔣東明社長和薛鵬誌主任的支持下得以出版.

本書主體部分分為“生平行略”、“閩南文化”、“泉州文史”、“文獻目錄”、“追思”五卷.首尾兩卷分別收錄了陳盛明先生的生平介紹和後人的追憶;第二三卷則收錄了陳盛明先生十餘篇比較有代表性的學術作品.“文獻目錄”一卷中,收錄了陳盛明先生幾經亂世、嘔心瀝血數十年查訪全國四十三家圖書收藏機構而編寫完成的?泉州地方文獻聯合書目?,將與泉州地方相關的種種著述、誌乘、叢著、譜牒、圖集、報告、報刊等資料分類整理出索引,共分十大類三十七種,其中哲學類四種、社會類五種、經濟類一種、政治類一種、文教類三種、文藝類八種、科技類一種、曆史類六種、地理類五種、綜合類三種.

古稀之年的陳盛明先生,將畢生所集的千餘張索引卡片濃縮成近十萬字的手抄書目,字字都書寫著他對泉州文化的熱愛和對後世學人的關懷.本書出版的目的,除了對前輩的紀念,更期望能夠將盛明先生的畢生心血保存並流傳下去.如能在三十六年後的今天,對相關領域的研究者有所幫助和啟發的話,便是對盛明先生最大的慰藉.

蔡一村謹記2015年8月2

PrefacePrefaceIn2013,whenQuanzhou,thehistoriccityinMinnanregionofFuGjianwasnamed“EastAsianCityofCulture”,thegloryofthelargestoriGentalseaportinthelateSongDynastyandearlyYuanDynastyseemstoreturn.RecalingthepastculturalexchangesbroughtbytheMaritimeSilkRoad,ZhuXialsopraised,“Historicalyspeaking,itisalandofBuddhawithsaintsaloverthestreets.”QuanzhouhasaccumulatedproGfoundculturalheritageinmorethanathousandyearsofoverseascomGmunicationhistory;generationsofsagesinQuanzhouhavebeenworkingtheirheartsoutinpreservingandpromotingitshistoricculture.InthelateQingDynastyandearlyperiodoftheRepublicofChina,therealsohadbeenagroupofcountysageswhowereraptinhometownculture,colectinglocalliteratureandsettinguplibraries.Amongthem,theimperialscholar(Jinshi)inlateQingDynastyWuGuisheng,thefounderof“YangheJingshe”,SuDashan,aSecondGDegreeScholar(Gongsheng)andfounderof“HonglanPavilion&Library”,aswelastheauthorofthisbookChenShengming(pennamecaledMingCheng),whostarted“QizhaiLibrary”werethemostfamoussagesatthattime.Chen’sfamilyisaConfucianismandacademicsGadvocatedfamily.EarlyfromMr.Chen’sgreatGgrandparentsgeneration,theywereintelGlectuals.HisfatherChenYucaiwasaqualifiedgraduatefromprovincialexam(Jvren)inlateQingdynasty,andalsoarespectablegentryinQuanzhou.Chenbenefitedalotfromthecolectedbooksofthislearnedfamily.Heinheritedhisfather’scolectionat20,andnamedthelibrary3

明誠集:海疆學術閩南文獻“Qizhai”byhisfather’scourtesyname“Qiwu”.Chenexertedhimselftoexpandthelibraryconstantlysothatthelibraryhadacolectionofmorethan4000piecesofbooks,originalmanuscripts,picturesandpressclipGpingsby1940s.AftertheCounterGJapaneseWar,thedevastatedcountrywaswaitingtoberebuilt,sowastheacademia.Mr.ChenShengmingoverGcamealdifficultiesandstiladdictedhimselftoacademicsinsuchtroubletimes.Inlatespringandearlysummerof1946,basedontheoriginalrarebooksofQizhaiLibraryaswelasaccumulatedthousandsofpiecesofpressclippings,Chenestablished“HaijiangAcademicArchives”tocolect,colateandstudydocumentsandlocalliteraturesfromMinnanregionofFujian,Taiwan,southeastcoastalareasandSoutheastAsianChinese.After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wasfounded,fleeingfromKuomintang’spersecution,Mr.ChenreturnedtohishometownfromHongKong,donatedcolectedGbooksandpreciousdocumentsoftwogenGerationstoXiamenUniversity(XMU).HaijiangAcademicArchivesoffiGcialybelongedtoAcademyofSoutheastAsianStudiesofXMU(renamedasFacultyofResearchSchoolforSoutheastAsianStudies).ThankstotheattentionpaidbyMr.WangYifuandeffortsmadebyMr.ChenMingguang,thelibraryofXMUhassetupadatabaseforHaijiang’spressclippings,moreover,XMUPresswilalsopublishFeaGtureIntroductionofPressClippingsfromHaijiangAcademicArchivesasitskeyproject.30yearsafterMr.Chenpassedaway,hisdonationsstilcontinuetohelpscholarsandstudentsconcernedwithSoutheastAsianStudies.Inhonorofhim,descendantshavefiledhisarticles,works,posthumoustogetherwithfriends’andfamily’smemories,thenpublishedMingchengJi,whichwasnamedafterhispenname.ItspublicationshouldbeattributedtothesupGportoftheProprieterofXMUPressMr.JiangDongmingandDirectorXuePengzhi.4

PrefaceThemainpartofthisbookcanbedividedintofivevolumes,thatis“Biography”,“CultureofMinnanregionofFujian”,“LiteratureandHisGtoryofQuanzhou”,“Bibliography”and“Memorial”.ThefirstandlastvolumesembodythebiographyofMr.ChenShengminganddescendants’memorial;thesecondandthirdvolumesembodydozensofhistypicalarGticles.Inthevolumeof“Bibliography”,“JointedIndexofQuanzhouLocalLiterature”istheutmosteffortexertedbyhimaftervisiting43aGgenciesaloverChinainturbulentdays.ThisindexisclassifiedbyQuanzhouGrelatedliterature,chorography,seriesofworks,genealogy,photogalery,reportandnewspaper,10categoriesand37itemsintotal,coveringitemsofphilosophy(4),sociology(5),economics(1),politics(1),education(3),literary(8)andtechnology(1),history(6),geogGraphy(5)andcomprehension(3).WhenMr.ChenShengmingwasinhis70s,heturnedthousandsofindexcardsofhislifetimecolectionintoanearly100000GcharacterconGdensedhandwrittenbibliography.EverysinglecharacterinitimplieshispassionforQuanzhou’scultureandsolicitudeforlaterscholars.ThepurGposeofthisbookontheonesideisinmemoryofpredecessor,andontheothersidehopestopassonMr.Chen’swholeGheartedpainstakingeffort.Ifitcould,36yearsafterhisdeath,helpandinspireresearchersinrelatGedfields,thatwouldbethegreatestcomfortforhim.CaiYicunAug.20155

ContentsContentsPrologue.WangLianmao.ChenMingguang.ZhuangGuotuPrefaceCaiYicun1ForwardBiographyBriefBiographyofMr.ChenShengmingChenZiqiang1InMemoryofHaijiangAcademicArchivesChenXianguang9PhotosofMr.ChenShengmingandHaijiangAcademicArchives20VolumeOneBriefBiographyJottingsofKMTGCPCCooperationinGreatRevolutioninQuanzhou36RecordsofQuanzhouBookStores46RecordsofJinjiangCountyResistanceandSelfGdefenseForce49WholeStoryofCommitteeforJinjiangCountyDocumentationinLaterPeriodofCounterGJapaneseWar53StoryofmeandHaijiangAcademicArchives631

明誠集:海疆學術閩南文獻VolumeTwoCultureofMinnanRegionofFujianATypicalAristocraticFamilyinLateQingDynastyinQuanzhouGProbingHuangZonghanFamily66ToSeetheDarkSideofQuanzhouinLateQingDynastyfromQuanzhouFolkGcustomStimulationAnecdote81ThePoemsandEssaysofYeTiyanandWuLuabouttheAtrocityofEightGPowerAliedForces101NumberOneScholar(Zhuangyuan)WusResentfulBaiAiShi(TheSongofSorrows)114TheInsandOutsofthe19thRouteArmyinQuanzhou116AResearchoftheHistoryofOverseasChinesefromMinnanRegionofFujianGHistoricFactsReflectedfromOverseasChinesesEpigraphs128Compiling“GuankouHuang”RealEstateContractsinLateQingDynastyinQuanzhou142TalkingaboutThreeQuestionsinRedactingChoGrographyofQuanzhou154VolumeThreeLiteratureandHistoryofQuanzhouRecalingQuanzhouSecurityCommitteein1911161BriefBiographyofDeceasedLyreGplayingandPaintingMasterHuangsong(Diedattheageof95)164BriefIntroductionofGirlsSchoolinQuanzhou169SituationofLiteratureandHistorySubGCommitteeofthe4thCPPCCinQuanzhouin1981,WorkingGistof1982178BriefSituationofLiteratureandHistoryWorkofCPPCCinQuanzhou1822

MaJinlong371QuiltandXinhuaDictionaryContentsYearGendSummaryofLiteratureandHistoryComGmitteeofCPPCCinQuanzhouin1982andMeetingMinutes184VolumeFourBibliographyJointedIndexofQuanzhouLocalLiterature188AfterwordMemorialIdeologicalStrugglesofaCandidateApplyingforMilitarySchoolChenYunpeng342ChenGuogang348RecalingtheCamaraderieofElderGenerationChenSheguang350MemorialSpeechforMr.ChenShengmingWangLianmao353ColoquiainMemoryofMr.ChenShengming364TreasureofXiamenUniversity:HaijiangAcademicArchivesinAcademyofSoutheastAsianStudiesPostscriptChenZiqiang3723

目錄目錄序一王連茂序二陳明光序三莊國土前

言蔡一村1

卷首紀傳陳盛明先生傳略陳自強1記海疆學術資料館陳憲光9陳盛明先生與海疆學術資料館影照20卷一生平行略大革命時期泉州國共合作情況雜憶36記泉州書店46記晉江縣抗敵自衛團49抗戰後期晉江縣文獻委員會始末53我與海疆學術資料館63卷二閩南文化晚清泉州一個典型世家———黃宗漢家族試探66從?泉俗激刺篇?看清末泉州黑暗麵81葉題雁、吳魯記八國聯軍暴行的詩文101吳狀元憤寫?百哀詩?1141

明誠集:海疆學術閩南文獻十九路軍駐泉的前前後後116閩南華僑史資料一臠———華僑墓誌所反映的史實128晚清泉州世家“觀口黃”置業契約選142談談編寫?泉州市誌?的三個問題154卷三泉州文史憶辛亥年泉州保安會161享年九五的琴畫名家黃鬆行述164泉州的女子學校簡介169政協泉州市第四屆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1年工作情況和1982年工作要點178泉州市政協文史資料工作簡況182泉州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2年年終總結會議紀要184卷四文獻目錄泉州地方文獻聯合書目188卷末追思一個投考軍大學生的思想鬥爭過程陳雲鵬342棉被和?新華字典?陳國光348憶父輩情誼陳社光350陳盛明同誌追悼會悼詞王連茂353紀念陳盛明先生座談會364廈大家寶:南洋研究所之海疆學術資料館馬進龍371後記陳自強3722

卷首紀傳卷首紀傳陳盛明先生傳略陳自強?

陳盛明,又名明誠,曾化名陳剛,泉州聚寶街人,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出生於“書香門第”.祖父陳槐三是個秀才.父陳育才(字澤山,號起吾),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中舉,學識淵博,藏書豐富.辛亥革命後,效法南通張騫,主張實業強國,開過陶瓷廠、磚瓦廠.1921年前後,曾任廈門道道尹公署事業課主任、泉永公路局局長、南安縣知事等職,是清末民初泉州地區一位有名望的紳士.

?陳自強,陳盛明先生三子,福建省特級教師,漳州市第一中學曆史教師.

1明誠集:海疆學術閩南文獻陳起吾墓誌銘盛明青少年時代受到新文化運動和“五四”愛國運動的熏陶,思想進步.他信奉農業救國,故於民國13年(1924年)從福建省立甲種農業學校畢業後,在家籌建一個經濟農場,但未獲成功.次年(1925年),到廈門鼓浪嶼普育小學任語文教員兼私立思明初中物理教員.其間,他化名陳剛,加入國民黨.10月,奔往大革命中心廣州,就學於廣東大學農學院.經同學許曼(又名許世中,曾任福建師大圖書館副館長,“文革”後旅居加拿大)介紹,參加旅粵福建左派青年團體“福建革命青年團”,投入革命洪流之中,與共產黨人交往甚密.民國15年(1926年)7月,奉父命退學回家,協助經營磚瓦廠.11月,北伐軍東路軍入泉.12月,東路軍政治部在泉州設立興泉永政治監察署,經共產黨員朋友的邀請,盛明擔任監察署民運指導員,協助開展工人運動與農民運動,並以“健夫”為筆名,在進步刊物上發表文章,抨擊當時的社會現實和官場醜行.他還積極協助台灣籍共產黨員唐生、黎明創辦泉州地區第一家經銷馬克思主義著作的“泉州書店”.民國16年(1927年)4月10日,國民黨晉江縣黨部召開“擁蔣清黨”大會,宣布通緝共產黨人和國民黨左派人士,盛明也遭通緝,並被開除出國民黨.

從民國22年(1933年)起,盛明一直從事文化教育事業,曾在泉州昭昧國學講習所(後改昭昧高中)、大田縣立初中、晉江縣立中學任教,任過?江聲報?、?福建民報?、?永春日報?、?青年導報?等報編輯.盛明雖是學農,但由於2

卷首紀傳家學淵源,更由於刻苦自學,具有深厚的文史素質.20世紀30年代初,他以先父的藏書,加上個人所購之書,辦起私家圖書館,取名“起齋圖書館”.藏書達三四千冊,其中不乏珍本,如?名山藏?、?閩書?、?正氣堂集?、?籀經堂類稿?,等等.後來又利用在新聞界工作之便,積累剪報資料三四千件,其中大多數是有關閩南曆史與現狀的資料,涉及政治、經濟、文化、華僑、外事等.

民國26年(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盛明以高度的熱情參加抗日救亡運動.11月,經共產黨員辜仲釗的介紹,擔任晉江縣後援會宣傳委員會總幹事,主編?晉江抗敵周刊?,撰寫抗日救亡宣傳材料,深入農村進行抗敵宣傳及社會調查,取得良好效果.民國27年(1938年)9月,?江聲報?在泉州複刊,他任該報新聞編輯.因在抗敵後援會和報社的工作中主張國共合作,一致抗日,以及與共產黨人、進步人士關係密切,遂引起國民黨頑固派的注意,把他列入黑名單.後為環境和生計所迫,曾一度加入國民黨和三青團,但在黨團合並總登記時,未去登記,從此脫離關係.

民國33年(1944年),盛明出自對家鄉文化事業的關心、熱愛,積極參與籌建晉江縣文獻委員會.翌年2月,該會成立,盛明被推為總幹事.他在經費困難,人手不足的情況下,踏踏實實地開展工作.他以自家的藏書為基礎,在嶽父吳增(字桂生)、蘇大山等鄉賢的支持下,借出“養和精舍”、“紅蘭館”的珍貴藏書,建立初具規模的泉州地方文獻圖書館,並通過購買、抄書、募捐、征集等活動,不斷豐富文獻資料.此外,還編印?晉江文獻叢刊?第一輯,組織編寫?晉江大事記?,舉辦轟動一時的“晉江文物展覽會”.這些工作,為泉州地方文獻的搜集保存和普及作出了貢獻.

抗日戰爭勝利後,盛明認識到閩南是主要僑鄉,今後對外發展必定更為興盛,因此有必要了解僑鄉和華僑曆史,了解華僑的居留地東南亞的情況,掌握充分的資料,開展學術研究,以便進一步開展對外交流活動,遂決定以“起齋圖書館”的圖書資料為基礎,創辦一個以搜集、整理和研究東南亞、東南海疆和台灣省的學術資料為內容的機構,定名為“海疆學術資料館”.民國34年(1945年)冬,在其弟陳盛智協助下,“私立海疆學術資料館籌備處”在泉州中山路原“僑務局”舊址掛牌.隨後,因得到閩南名流張聖才、黃其華、張天昊等人的經濟資助,籌備處遷往廈門.民國35年(1946年)5月5日,在廈門虎園路21號洋樓正式開館,取名“廈門私立海疆學術資料館”,盛明任館長.王亞南、莊為璣、林惠祥、林英儀等專家學者均為館內常客.該館除設閱覽室對外開放外,還先後舉辦了“萬幀圖片展覽”、“福建文獻展覽”、“佛國圖片展覽”3

明誠集:海疆學術閩南文獻等活動,編印了?廈門私立海疆學術資料叢書?.解放戰爭期間,盛明因痛恨國民黨的專製統治,以添置資料為名,從香港秘密購進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論聯合政府?等著作及國內外進步書刊,供進步青年閱讀,並為中共地下黨組織、進步學生的活動提供方便.對長子、長女參加中共地下黨組織,從事革命活動,不僅全力支持,還鼓勵他們閱讀新聞記者艾思奇的?大眾哲學?等進步書籍.故廈門解放前夕,他再次上國民黨特務的黑名單,被迫離廈避往香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盛明回到海疆學術資料館.為使搜集的資料能發揮更大的作用,1950年,他向海疆學術資料館董事會提出把該館獻給國家,並入廈門大學的建議,得到讚同.9月,經華東教育部批準,正式並入廈大,成為新成立的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館(後改稱“南洋研究所”)所屬的資料室,盛明任資料室主任.此時,該館已發展為擁有圖書雜誌3萬冊,剪報資料1000多冊,圖片萬餘幀,地圖(包括海圖)200多幅,文物數十件.其中有孤本、善本、拓本或原始資料,為研究海外交通史、華僑史、南洋史提供許多珍貴資料.在廈大工作期間,他勤勤懇懇,一心撲在圖書資料、曆史文獻的搜集整理上,從不計較個人名利.

盛明熱愛新中國.1949年,支持長子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次年,又鼓勵長女投考軍大.抗美援朝期間,全國人民掀起捐獻活動高潮,他主動提出減薪申請,表明愛國之心.即使自己最心愛的二兒子,人大黨史係研究生陳健人在反右運動中蒙冤至死(詳見附錄:陳自強新浪博文?1957—1960年的一些事?),盛明仍擁護黨的領導,努力工作.

1966年,盛明退休回家,仍不移素誌,專力搶救、研究、整理泉州曆史文獻.1979年,被泉州文管會評為業餘文物工作積極分子.他還參與倡組泉州曆史研究會,議修泉州市誌,關心?泉州文史?的出版,為“泉州學”的興起作了大量開拓性的奠基工作.在其晚年,除為泉州曆史研究會編纂?泉州地方文獻聯合書目?(初稿)外,還主持泉州市政協文史資料的編寫出版工作.在4年中,計編印9輯,其中許多文章由他親自整理或修改定稿.他還撰寫回憶錄及泉州地方史研究論文十多篇,成果豐碩.其最後一篇論文?晚清泉州世家“觀口黃”置業契約選?於?中國社會經濟史?(1985年第3期)刊發後,引起了海內外有關學者的重視.

盛明曾任政協泉州市第四屆、第五屆委員,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主任,民盟泉州市委顧問,泉州曆史研究會副會長、顧問.

4卷首紀傳廈大王亞南校長表揚函1985年8月2日,因肺癌去世,終年80歲.

(原載?鯉城人物傳稿?第三輯)5

明誠集:海疆學術閩南文獻附錄:陳自強新浪博文1957—1960年的一些事二哥陳健人之殤:戊戌年(1958年)春節過後,新學期開始,高三進入總複習.我家在廈門大學,離我就讀的學校較遠,因此在校住宿,周末才回家.一個周末,陽光燦爛,鷺島洋溢春的氣息.我踏進家門,隻見臥病在床的繼母輕聲哭泣,而父親鎖著眉頭,雙眼呆滯,默默地遞給我一封信.一看信封,天津來的.抽出信紙閱覽,先是驚呆繼而悲傷,這是二哥寫給父親的絕命書!大意至今依然記得.係的領導把他從農場召回,宣布他已經定為右派分子,開除黨籍,繼續回農場改造.他說辜負了父親的培育與期望,無顏麵對親人和師友二哥出生於1935年.父親於1926年間曾以“健夫”的筆名在進步刊物上發表一篇抨擊官僚政治的文章,大概這個緣由,就給第二個兒子起名曰健人.二哥從小聰穎勤奮,提前上小學,又跳過級.1951年,年僅16周歲的他,已考入廈門大學曆史係.我小他三歲,而此時還是一位戴著紅領巾的小學生.

他在廈大期間,曾任班長、係學生會主席,1954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專業方麵,主要是研究孫中山和辛亥革命,學校打算他畢業後留校任教.大概認為自己還年輕,想繼續深造吧!且1955年,教育部引進蘇聯“老大哥”的副博士研究生製度.為此,畢業後,二哥報考中國人民大學馬列主義研究班,被錄取.在調幹生為主的班級中,還擔任班幹部.1957年研究生畢業,但據說在反右運動中犯有“嚴重錯誤”而未分配,被打發到北京郊區的一所農場勞動,聽候處理.也許此時尚存一點僥幸心理吧!可是“右派分子”的帽子最終還是戴上,還是未能逃脫開除黨籍、勞動改造的厄運.二哥從小到20歲,人生道路順暢,怎能經得住如此挫折,於是自殺了.用執政黨官員和左派的語言,此乃“自絕於黨”,“自絕於人民”.

接到二哥的絕命書後,父親分別給中國人民大學、天津公安局去信,懇切請求他們尋找遺體,代為安葬.然沒有結果,至今我們也沒有二哥用何方式自殺的確切信息,不過家人和親友推測是跳海.他善遊泳,曾從廈大海濱浴場遊至鼓浪嶼,後又遊回.若是跳海,那應當是在夜半時分跳海,後一直遊向大海深處,直至身體凍僵,精疲力竭遵照父親的囑咐,麵臨高中畢業的我,向班主任和團支部彙報二哥自殺6

卷首紀傳之事.不必諱言,彙報中有“劃清界線”的政治性表態.

1978年上半年,隨著中共中央拔亂反正的進行,我給中國人民大學去信三封,嚴正提出應當為我二哥陳健人平反昭雪.頭兩封似泥牛入海,在第三封信中,明確表示若貴校不給陳健人平反,作為他的家人將向上級直至黨中央提出申訴.這樣,等來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係的回複(日期是6月13日),告知“陳健人被劃為右派,是屬錯劃,予以更正,恢複一切政治名譽”.收信當天,我把它轉寄給在泉州老家的父親.他先後給該係黨委去信兩封,提出三點意見:(1)應正式宣布恢複名譽,撤銷當年給予的一切處分.(2)對落實政策的有關決定不能隻通知家屬,還應當在全校或全係公開宣布.(3)鑒於“錯劃”給健人的兄弟、姐妹帶來牽連,應當把平反決定寄發有關單位,予以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