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幻星球
——世界地貌奇觀
地球是一個美麗而又神奇的星球,它除了孕育了生命,並為生命提供了適宜的氣候、清潔的水源和富饒的土壤之外,還為我們塑造了令人賞心悅目、歎為觀止的地貌景觀。讓我們帶著感恩之心,一起領略這顆夢幻星球上最為奇特、最為震撼的地貌景觀,一起感受大自然的造化神奇。
世界地貌格局
全球地貌的格局主要指世界海陸分布,以及山脈、高原、平原等大型地貌的分布格局,它主要受到構造運動的控製。
海陸分布
地球的表麵積5.1億平方公裏,其中海洋麵積3.6億平方公裏,占地球總表麵積71%。陸地麵積1.5億平方公裏,占地球總表麵積29%。
圖3-1 世界地貌特征圖
陸地是地球表麵未被海水淹沒的部分。陸地的平均高度為875米。大體分為大陸、島嶼和半島。大陸是麵積廣大的陸地。全球有六塊大陸,按麵積大小依次為亞歐大陸、非洲大陸、北美大陸、南美大陸、南極大陸、澳大利亞大陸。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總稱為洲。全球有七大洲,按麵積大小依次為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和大洋洲。島嶼是散布在海洋、河流或湖泊中的小塊陸地。彼此相距較近的一群島嶼稱群島。世界島嶼總麵積為970多萬平方千米,約占世界陸地總麵積的1\/15。島嶼按成因可分為大陸島、海洋島(火山島、珊瑚島)和衝積島。大陸島多分布在大陸邊緣海的外圍,在地質構造上與附近的大陸相聯係。世界上最大的大陸島是格陵蘭島,麵積為217萬多平方千米。火山島主要分布在太平洋西南部、印度洋西部和大西洋中部。珊瑚島主要分布在南、北緯20度之間的熱帶淺海區,以太平洋熱帶的淺海區比較集中。半島是伸入海洋或湖泊,一麵同陸地相連,其餘麵被水包圍的陸地。世界上最大的半島是西亞的阿拉伯半島,麵積約300萬平方千米。
海洋是地球上廣闊連續的水域。海洋平均深度為3795米。包括洋、海和海峽。洋是海洋的主體部分,具有深淵而浩瀚的水域,有比較穩定的鹽度(35‰左右),有獨自的潮汐和洋流係統。世界上有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四大洋。海是海洋的邊緣部分,海沒有獨自的潮汐和洋流係統,麵積較小,深度較淺,溫度和鹽度受大陸影響較大。世界上最大的海是澳大利亞東北麵的珊瑚海,麵積達479萬多平方千米。海又分邊緣海、內海和陸間海三種。瀕臨大陸,以半島或島嶼與大洋分開的海,叫邊緣海,如黃海、東海、南海等。伸入大陸內部,僅有狹窄水道與大洋或邊緣海相通的海叫內海,如渤海、波羅的海等。位於兩個大陸之間的海,叫陸間海,如地中海。海峽是兩端連接海洋的狹窄水道。
世界大型地貌
山係
山地地麵起伏大,山坡陡峻,相對高度大。線狀延伸的山體叫山脈,成因上相聯係的若幹相鄰山脈叫山係,是大陸的脊梁。山係多分布於板塊交接地帶,是板塊相互擠壓碰撞的結果。地球陸地上有兩條巨大的山係帶:一條是環太平洋山係帶;一條是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係帶。環太平洋山帶,主要為南北走向的巨大山係,包括美洲的科迪勒拉——安第斯山係、阿拉斯加山脈、亞洲和澳大利亞的太平洋沿岸山脈以及日本、菲律賓等島弧山脈。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係帶,主要為東西走向的巨大山係,橫跨於歐亞大陸中南部和非洲的北部,包括歐洲的阿爾卑斯山係、北非的阿特拉斯山脈、亞洲的興都庫什山脈、喀喇昆侖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這條山係向東經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至巽他群島與環太平洋山帶相接。
高原
高原素有“大地的舞台”之稱,它是在長期連續的大麵積的地殼抬升運動中形成的,高原地區易受河流和冰川的侵蝕和切割。世界高原主要分布在亞歐大陸、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亞大陸,最高的高原是中國的青藏高原(海拔在4000米以上),麵積最大的高原為巴西高原(500多萬平方公裏)。世界上的高原有:中國的內蒙古高原、青藏高原、雲貴高原、黃土高原,德幹高原(印度),中西伯利亞高原(俄羅斯),蒙古高原(蒙古),伊朗高原(伊朗),埃塞俄比亞高原(埃塞俄比亞),東非高原(地跨多國,位於非洲東部),南非高原(非洲南部),墨西哥高原(墨西哥),巴西高原(巴西),科羅拉多高原、哥倫比亞高原、拉布拉多高原(美國),中央高原(法國),南極高原(南極)等。其中大高原有亞洲的青藏高原和帕米爾高原、中西伯利亞高原、蒙古高原;非洲的北非高原、埃塞俄比亞高原、東非高原和南非高原;澳大利亞西部高原;南美洲的巴西高原及北美洲西部的山間高原等。
平原
世界平原總麵積約占全球陸地總麵積的四分之一,是地殼長期穩定、升降運動極其緩慢的情況下,經過外力剝蝕夷平作用和堆積作用形成的。衝積平原主要由河流衝積而成。它的特點是地麵平坦,麵積廣大,多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中、下遊兩岸地區。侵蝕平原主要由海水、風、冰川等外力的不斷剝蝕、切割而成。這種平原地麵起伏較大。平原不但廣大,而且土地肥沃,水網密布,交通發達,是經濟文化發展較早較快的地方。世界十大平原包括:亞馬遜平原、東歐平原、西伯利亞平原、拉普拉塔平原、北美中央平原、圖蘭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華北平原、鬆嫩平原。
丘陵
丘陵在世界上分布較為廣泛。比如俄羅斯的中俄羅斯丘陵、伏爾加沿岸丘陵、瓦爾代丘陵,美國的帕卡斯丘陵、得克薩斯丘陵,澳大利亞的坦得農丘陵,德國的施貝比什山區、塔烏努斯丘陵,法國巴黎盆地、阿基坦盆地,英國的克茨沃爾斯丘陵等等。哈薩克丘陵是世界最大丘陵,位於哈薩克斯坦中部,東西長約1200千米,南北寬約400~900千米。海拔300~500米。美國的帕卡斯丘陵則是攝影家的天堂,連綿和緩的丘陵美不勝收。
圖3-2 美國帕卡斯丘陵
盆地
世界上著名的盆地有非洲剛果盆地、非洲乍得盆地、澳大利亞大自流盆地、非洲卡拉哈迪盆地、塔裏木盆地、美國大盆地、準噶爾盆地、尼羅河上遊盆地、四川盆地、柴達木盆地、巴拉圭盆地等。非洲剛果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盆地,麵積337萬平方公裏;澳大利亞盆地是世界第三大盆地,因東部的降水形成的地下水沿著地下岩層流到盆地後因承壓而通過鑽井或天然泉眼大量流出,而稱為自流盆地。盆地中現已有自流井4500多眼,半自流井2萬多眼。
震撼的幾何之美——世界構造地貌
構造地貌一般會呈現規則的形態,可以讓人感受到震撼的幾何之美,它們有的紋理水平如直線,有的像一圈圈的同心圓,有的美如圓滑的曲線,讓人不得不讚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壯觀的水平構造地貌
地球上有些地區由於局部地表整體性抬升,其表層的沉積岩層未受到擠壓產生褶皺,岩層保持了原有的水平狀態,在流水等外力作用的切割下形成壯觀的方山(桌狀山)等水平構造地貌。
圖3-3 紀念穀的方山地貌
地學知識窗
方山
方山是頂平似桌麵四周被陡崖圍限的方形山體。又稱桌狀山。常發育在近於水平或傾斜平緩的軟硬相間的岩層分布區,受流水的強烈剝蝕切割,頂部覆有堅硬的岩層時,就會形成頂平坡陡的桌狀山。
典型的方山地貌——紀念穀
紀念穀位於亞利桑那州與猶他州交界的印第安保留區裏,紀念穀的特色是幾座分布於戈壁之中的典型的崮形地貌(或方山地貌),這幾座方山成為許多好萊塢電影中的取景地,紀念穀被譽為世界上最美的日落山穀。
波浪般的地貌——波浪穀
波浪穀地處美國亞利桑那州和猶他州交界處帕利亞,是一處由砂岩經流水剝蝕形成的地貌,在地貌上屬於丹霞地貌。組成波浪穀的岩石形成於1.9億年前的侏羅紀,其岩層紋理非常清晰,加之岩石被剝蝕形成圓滑的穀地,遠遠看上去猶如翻滾的紅色波浪,波浪穀由此得名。波浪穀也是欣賞地質構造地貌的良好去處,岩層的不整合接觸、褶皺構造、傾斜構造等構造地貌類型清晰可見、一覽無餘,反映了這一地區強烈、頻繁的構造運動。
圖3-4 波浪穀天生橋薈萃之地——拱門國家公園
拱門國家公園它位於美國猶他州靠近摩押處,麵積309平方公裏,保存了包括世界知名的精致拱門在內的超過2000座天然岩石拱門(天生橋),其中精致拱門、景觀拱門、雙拱門等最具代表性。園內最高處象峰海拔1753米。最初於1929年4月12日成為國家曆史遺跡,1971年11月12日成為國家公園。自1970年,已有42座拱門因剝蝕作用而倒塌。
委內瑞拉卡奈馬國家公園
卡奈馬國家公園地處玻利瓦爾州東部高原玻利瓦爾州,麵積3萬平方公裏。199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卡奈馬國家公園作為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卡奈馬國家公園發育有典型的方山地貌。
圖3-5 拱門國家地質公園天生橋
圖3-6 卡奈馬國家公園方山地貌
地學知識窗
構造穹窿
穹窿構造地貌是發育在地台蓋層上的背斜(背斜是指岩層發生褶曲時,形狀向上凸起的褶皺,與向斜相對應),形態大致呈圓形,中部呈穹窿狀。其外圍經流水等外力作用剝蝕後常形成環狀單麵山,陡坡朝向穹窿中心。在穹窿形成初期水係呈放射狀,在深受剝蝕的穹窿上,形成環狀水係。
神奇的構造穹窿
地球上有些構造穹窿非常的壯觀,如非洲撒哈拉大眼睛、美國羊背山、美國茶壺山等都是典型的構造穹窿地貌。
完美的同心圓——撒哈拉大眼睛
“撒哈拉大眼睛”,炯炯有神,位於非洲毛裏塔尼亞Oudane地區,地質學稱為理查特圓圈構造,直徑高達50公裏,位於撒哈拉沙漠西部,像一隻圓圓的大眼睛,日夜仰望著太空。從太空中看理查特圓圈構造非常清楚,宇航員在太空中用它作為觀察地球的重要的顯著地標之一。理查特圓圈構造其實就是一個剝蝕後沉積岩的穹窿構造。穹窿是岩石褶皺構造的一種,即岩層受擠壓縮短的產物。對於理查特圓圈構造來說,原先近水平的古生代奧陶紀的沉積岩層或同時受到水平方向近於相等的構造應力擠壓,或是原先的褶皺在垂直褶皺軸的方向上在擠壓褶皺,最後褶皺抬升形成穹窿。經上億年風化剝蝕,該穹窿逐漸去頂,那些外圍呈同心圓圈狀分布的空隙少、強度高、極耐風化的石英岩保留下來,構成人們現在所看到的同心圓環(洋蔥)構造,岩層向外傾10~20°。
橢圓形穹窿——美國羊背山
穹窿構造也不一定全是圓的,有的在平麵上呈橢圓型,例如懷俄明州西北部的羊背山,它位於Lovell和Greybull兩個小鎮之間,是Bighorn盆地中發育於沉積岩中一個北西-南東向延伸的背斜。
美國懷俄明州茶壺山
茶壺山位於美國懷俄明州,其名稱就來源於山體奇特的構造形態,如同一把橢圓形的茶壺,也是穹窿構造受到外力剝蝕後形成的,該地區由於構造穹窿和構造盆地較為發。
圖3-7 撒哈拉大眼睛
圖3-8 美國羊背山
圖3-9 美國茶壺山
典型斷裂構造地貌
地球上大部分斷裂構造地貌受到外力作用改造後,普通人難以用肉眼識別出來,但有些地區的斷裂構造地貌由於地表裸露,可從遠處和高空清晰的感受到其斷裂形態和巨大的魅力。
東非大裂穀(East African Great Rift Valley)是世界大陸上最大的斷裂帶,從衛星照片上看去猶如一道巨大的傷疤。當乘飛機越過浩翰的印入東非大陸的赤道上空時,從機窗向下俯視,地麵上有一條碩大無比的“刀痕”呈現在眼前,頓時讓人產生一種驚異而神奇的感覺,這就是著名的“東非大裂穀”,亦稱“東非大峽穀”或“東非大裂穀”。這條長度相當於地球周長1\/6的大裂穀,氣勢宏偉,景色壯觀,是世界上最大的裂穀帶。
東非大裂穀的整個形狀可畫成不規則三角形,最深達2000米,寬30~100千米,全長6000千米,是世界最長的不連續穀,由探險家約翰·華特·古格裏所命名。東非大裂穀的詳細地理位置以三角形的三個點來描述的話,南點在莫桑比克入海口,西北點則遠到蘇丹約旦河,北點則可進入死海。中間有相當多個湖泊、火山群。這條裂穀帶位於非洲東部,南起讚比西河口向北經馬拉維湖分為東西2支:東支裂穀帶沿維多利亞湖東側,向北經坦桑尼亞、肯尼亞中部,穿過埃塞俄比亞高原入紅海,再由紅海向西北方向延伸抵約旦穀地,全長近6000千米。這裏的裂穀帶寬度較大,穀底大多比較平坦。裂穀兩側是陡峭的斷崖,穀底與斷崖頂部的高差從幾百米到2000米不等。西支裂穀帶大致沿維多利亞湖西側由南向北穿過坦噶尼喀湖、基伍湖等一串湖泊,向北逐漸消失,規模比較小。東非裂穀帶兩側的高原上分布有眾多的火山,如乞力馬紮羅山、肯尼亞山、尼拉貢戈火山等,穀底則有呈串珠狀的湖泊約30多個。
圖3-10 東非大裂穀
加利福尼亞州的聖安德列阿斯斷層
聖安地列斯斷層,貫穿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長約1287千米,伸入地麵以下約16千米,處於向西北運動的北美洲和向西南運動的太平洋板塊邊沿,係交錯擠壓形成的轉換斷層型邊界,其存在的時間已經超過二千萬年,為兩大構造板塊之間的斷裂線。聖安德烈斯斷層與普通斷層不同,一般的斷層是兩個板塊上下錯動,而聖安德烈斯斷層是南北走向,兩個板塊是水平運動的,北美板塊向西南運動,太平洋板塊向西北運動。
圖3-11 東非大裂穀局部地貌
圖3-12 聖安德列阿斯斷層
規則的玄武岩柱
玄武岩(Basalt)是一種基性噴出岩,由火山噴發出的岩漿在地表冷卻後凝固而成的一種致密狀或泡沫狀結構的岩石,在玄武岩熔岩流中,岩石垂直冷凝麵常發育成規則的六方柱狀節理,可構成令人震撼的自然景觀。世界上著名的玄武岩柱景點有愛爾蘭巨人之路、蘇格蘭斯塔法島、美國懷俄明州的惡魔塔、以色列\/敘利亞戈蘭高地的六角池、韓國濟州島的柱狀節理帶等。
愛爾蘭巨人之路
巨人之路位於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西北約80公裏處大西洋海岸,是愛爾蘭著名旅遊景點,由4萬多根大小不均勻的玄武岩石柱聚集成一條綿延數千米的堤道,綿延幾公裏,氣勢磅礴,蔚為壯觀,被視為世界自然奇跡。300年來,地質學家們研究其構造,了解到它是在第三紀由活火山不斷噴發而形成的。1986年巨人之路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這道天然階梯是由活火山不斷噴發後,火山熔岩多次溢出結晶而成。經過海浪衝蝕,石柱群在不同高度被截斷,便呈現出高低參差的石柱林地貌。組成巨人之路的石柱橫截麵寬度在37~51厘米之間,典型寬度約為0.45米,延續約6000米長。這些柱子大都是六邊形的,其中也不乏有四邊形、五邊形、七邊形和八邊形的柱子,岬角最寬處寬約12米,最窄處僅有3、4米,這也是石柱最高的地方。在這裏,有的石柱高出海麵6米以上,最高者可達12米左右,上麵凝固的熔岩大約有28厘米厚。也有的石柱隱沒於水下或與海麵一般高。
圖3-13
蘇格蘭斯塔法島的芬格爾洞
斯塔法是蘇格蘭西海岸外的一個小島,其岩石由黑色玄武岩石柱組成。一條由較短石柱組成的岩岬通往斯塔法島最著名的風景點,即芬格爾洞。芬格爾洞是一個巨大的海洞,洞深85米,高23米,其奇特之處在於洞穴的內壁由一根根規則的岩石玄武岩柱組成。芬格爾洞被遊客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天然大教堂”。這個海洞被賦予與眾不同的聲學特性,能夠扭曲和放大海浪衝擊時發出的聲響。蘇格蘭小說家沃爾特9斯科特爵士曾造訪芬格爾洞。他說:“這是我去過的最非凡的地方之一,已經超過了任何語言的描述能力。它永恒不變地受到海水的衝刷,洞內鋪著紅色的大理石,所呈現的景象非語言所能形容”。
圖3-14 蘇格蘭斯塔法島
火山地貌
全球共有四大火山帶,即環太平洋火山帶、大洋中脊火山帶、東非裂穀火山帶和阿爾卑斯—喜馬拉雅火山帶,這些火山帶上孕育了大量火山。日本富士山、乞力馬紮羅山等以其獨特的特點成為世界上最為著名的火山地貌。
日本富士山
富士山位於東京西南約80公裏外靜岡縣與山梨縣交界處,是日本第一高峰,高3775.63米,目前處於休眠狀態,但地質學家仍然把它列入活火山之類。富士山被日本人民譽為“聖嶽”,是日本民族引以為傲的象征。富士山山體高聳入雲,山巔白雪皚皚,放眼望去,好似一把懸空倒掛的扇子,因此也有“玉扇”之稱。
圖3-15
圖3-16 富士山
地學知識窗
火山
在距離地麵大約32公裏的深處存在大量高溫液體,其溫度之高足以熔化大部分岩石。岩石熔化時膨脹,需要更大的空間。世界的某些地區,山脈在隆起。這些正在上升的山脈下麵的壓力在變小,這些山脈下麵可能形成一個熔岩(也叫“岩漿”)庫,熔岩沿著構造斷裂上升,當其壓力大於它上麵的岩石頂蓋的壓力時,便向外迸發成為一座火山。
乞力馬紮羅山
乞力馬紮羅山是非洲第一高峰,海拔5895米,被稱作非洲的“珠穆朗瑪峰”、“非洲屋脊”。乞力馬紮羅山有兩個主峰,一個叫基博,另一個叫馬文濟,兩峰之間有一個10多公裏長的馬鞍形的山脊相連,遠遠望去,乞力馬紮羅山是一座孤單聳立的高山,在遼闊的東非大草原上拔地而起,高聳入雲,氣勢磅礴。雄偉的藍灰色的山體戴著她那白雪皚皚的山頂,赫然聳立於坦桑尼亞北部的半荒漠地區,如同一位威武雄壯的勇士守衛著非洲這塊美麗神奇的古老大陸。乞力馬紮羅山是一座今仍在活動的休眠火山,基博峰頂有一個直徑2400米、深200米的火山口,口內四壁是晶瑩無瑕的巨大冰層,底部聳立著巨大的冰柱。
圖3-17 空中俯瞰乞力馬紮羅山
秀麗山川——世界流水地貌
流水地貌在廣泛分布於世界的各個角落,看似柔弱的流水,卻塑造出了蜿蜒的河流、幽深的峽穀、富饒的三角洲和壯觀的瀑布等流水地貌景觀。
形狀各異的三角洲
由於河流河口水流、波浪和潮汐作用的相對強弱,三角洲的形態也千差萬別,世界上著名的三角洲有亞馬遜三角洲、尼羅河三角洲等。
亞馬遜河三角洲
亞馬遜河全長6440公裏,域麵積705萬平方千米,約占南美大陸總麵積的40%;與尼羅河同為世界第一長河,世界上流量最大、流域麵積最廣的河。從秘魯的烏卡亞利-阿普裏馬克水係發源地起,全長約6751公裏,亞馬遜河幹支流蜿蜒流經南美洲7個國家。入海口在大西洋,每年注入大西洋的水量約6600立方千米,相當於世界河流注入大洋總水量的1\/6。河口寬達240公裏,呈喇叭狀,淺灘沙洲羅列。海潮可湧至河口以上960公裏的奧比多斯。
圖3-18 亞馬遜河三角洲與尼羅河三角洲遙感照片他尼羅河三角洲
尼羅河三角洲
尼羅河是非洲主河流之父,位於非洲東北部,是一條國際性的河流。尼羅河發源於赤道南部的東非高原上的布隆迪高地,幹流流經布隆迪、盧旺達、坦桑尼亞、烏幹達、蘇丹和埃及等國,最後注入地中海。幹流自卡蓋拉河源頭至入海口,全長6670千米,是世界流程最長的河流。流域麵積約335萬平方公裏,占非洲大陸麵積的九分之一,入海口處年平均徑流量810億立方米。尼羅河最下遊分成許多汊河流注入地中海,這些汊河流都流在三角洲平原上。尼羅河三角洲所處環境,波浪作用已與河流作用幾近相等,但仍具有波浪型三角洲的一般特點。三角洲麵積約24000平方公裏,地勢平坦,河渠交織,是古埃及文化的搖籃,也是現代埃及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尼羅河下遊穀地河三角洲則是人類文明的最早發源地之一,古埃及誕生在此。現今,埃及90%以上的人口均分布在尼羅河沿岸平原和三角洲地區。埃及人稱尼羅河是他們的生命之母。
深切的峽穀
峽穀地貌是對最富吸引力的地貌類型之一,雅魯藏布江大峽穀、科羅拉多峽穀等是世界最為知名的峽穀景觀。
雅魯藏布江大峽穀
雅魯藏布大峽穀位於中國西藏雅魯藏布江下遊,是一個圍繞著喜馬拉雅山東端的最高峰——南迦巴瓦峰(海拔7787米)做了一個馬蹄形大拐彎的奇特峽穀。該峽穀長達504.6公裏,最深處為6009米,峽穀底河床寬度僅為35米。雅魯藏布大峽穀的種種地理特征都遠遠超過原認為世界之最的美國科羅拉多大峽穀(長度:370公裏,極值深度2133米)、秘魯的科爾卡峽穀(長度:90公裏,極值深度:3200米)和尼泊爾的喀利根得格峽穀(長度:60公裏,極值深度:4403米)。從空中或從西興拉等山口鳥瞰大峽穀,在東喜馬拉雅山無數雪峰和碧綠的群山之中,雅魯藏布江硬是切出一條筆陡的峽穀,其壯麗奇特無與倫比。雅魯藏布江大峽穀中許多河段兩岸岩石壁立,根本無法通行,所以至今還無人全程徒步穿越峽穀。青藏高原最大的水汽通道雅魯藏布大峽穀是青藏高原最大的水汽通道,也是世界上因地形而產生氣流運移的最大通道。水汽通道的存在不僅造就了雅魯藏布江流域的特殊降水分布,而且造就了藏東南的特殊的海洋性氣候環境。
圖3-19 雅魯藏布江大峽穀大拐彎
美國科羅拉多峽穀
科羅拉多大峽穀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西北部,科羅拉多高原西南部,是世界上最大的峽穀之一,也是地球上自然界七大奇景之一。科羅拉多大峽穀總麵積接近3000平方千米。大峽穀全長446千米,平均寬度16千米,最深處1829米,平均深度超過1500米,總麵積2724平方千米。科羅拉多大峽穀原是在剝蝕夷平麵的基礎上,在地殼的差異性抬升、流水作用、風力作用、崩塌作用下形成了壯觀的峽穀地貌。大約6500萬年以前科羅拉多地區抬高了將近1500至3000米,形成高原地形,使得使科羅拉多河及其支流的傾斜度大大增加,從而加快了其流速、增強了其下切岩石的能力。120萬年前,古科羅拉多河下切到了與現在相差無幾的深度。科羅拉多大峽穀是欣賞基岩階地、河曲、岩檻、壺穴、河曲等地貌的絕好去處。大峽穀兩岸都是紅色的巨岩斷層,大自然用鬼斧神工的創造力鐫刻得岩層嶙峋、層巒疊嶂,夾著一條深不見底的巨穀,卓顯出無比的蒼勁壯麗。更為奇特的是,這裏的土壤雖然大都是褐色,但當它沐浴在陽光中時,依太陽光線的強弱,岩石的色彩則時而是深藍色、時而是棕色、時而又是赤色,變幻無窮,彰顯出大自然的斑斕詭秘。這時的大峽穀,宛若仙境般七彩繽紛、蒼茫迷幻,迷人的景色令人流連忘返。峽穀的色彩與結構,特別是那氣勢磅礴的魅力,是任何雕塑家和畫家都無法模擬的。1890年,美國作家約翰·繆爾遊曆了大峽穀後寫道:“不管你走過多少路,看過多少名山大川,你都會覺得大峽穀仿佛隻能存在於另一個世界,另一個星球”。
圖3-20 科羅拉多大峽穀
壯觀的瀑布
瀑布在地質學上叫跌水,流動的河水突然而近似垂直跌落的地區。世界上最著名的三個大瀑布是美國和加拿大之間的尼亞加拉瀑布,非洲讚比西河上的維多利亞瀑布和阿根延、巴西及巴拉圭之間的伊瓜蘇瀑布。
最寬的瀑布——伊瓜蘇瀑布
在南美洲地區,巴西和阿根廷的交界處,有一條河叫伊瓜蘇。它發源於巴西南部巴拉那州東部大西洋沿岸山區,依地勢自東向西流至巴西、阿根廷、巴拉圭三國交界處與巴拉那河彙合,然後向西南,再向東南,在烏拉圭境內注入大西洋。伊瓜蘇大瀑布是世界上最寬的瀑布,為馬蹄形瀑布,高82米,寬4千米,平均落差75米。198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遺產。在伊瓜蘇河與巴拉那河彙合處東方上遊約25公裏處,自東向西的河水,在經過一個U字型大拐彎時,從寬廣的河道陡然跌入一條峽穀,就有了這個讓人過目難忘的大瀑布。是北美洲尼加拉瀑布寬度的4倍,比非洲的維多利亞瀑布大一些。懸崖邊有無數樹木叢生的岩石,使伊瓜蘇河由此跌落時約分為275股急流或瀉瀑,高度60~82米不等。
圖3-21 伊瓜蘇瀑布
維多利亞瀑布
維多利亞瀑布位於讚比亞和津巴布韋之間的邊界,讚比亞人稱它為Mosi-oa-Tunya,意思是“雷鳴雨霧”。而津巴布韋人叫它維多利亞瀑布。瀑布的寬度為1.7千米,高度為108米。它是1855年大衛·利文斯頓首次發現的,並為其命名為“英格蘭維多利亞女王”,在濕季,該瀑布每分鍾有超過538020立方米的水傾瀉而下。水霧有時候可從25英裏(40公裏)之外的地方看到。河流跌落處的懸崖對麵又是懸崖,兩者間的峽穀僅75米,水在這裏形成一個名為“沸騰渦”的巨大旋渦,然後順著72千米長的峽穀流去。
圖3-22 維多種亞瀑布
尼亞加拉瀑布
尼亞加拉瀑布位於加拿大安大略省和美國紐約州的交界處,是北美東北部尼亞加拉河上的大瀑布,也是美洲大陸最著名的奇景之一。平均流量2407立方米\/秒。尼亞加拉河橫跨美國紐約州與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邊界,是連接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的一條水道,河流蜿蜒而曲折,南起美國紐約州的布法羅,北至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楊格鎮,全長僅54公裏,海拔卻從174米直降至75米,上遊河段河麵寬2~3千米,水麵落差僅15米,水流也較緩。從距伊利湖北岸32千米起河道變窄,水流加速,在一個90°急轉彎處,河道上橫亙了一道石灰岩構成的斷崖,水量豐富的尼亞加拉河經此,驟然陡落,水勢澎湃,聲震如雷,形成了尼亞加拉瀑布。
圖3-23 尼亞加拉瀑布
夢幻仙境——世界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以其秀麗的峰林、變化莫測的洞穴、華麗的鈣華景觀享譽世界,是造型最豐富、景致最奇特的地貌類型。岩溶地貌在世界上分布很廣,麵積達51×106平方公裏,占地球總麵積的10%,由此發育而成的岩溶地貌從熱帶到寒帶,或者由大陸到海島都有它的蹤跡。在全球性的碳酸鹽岩條帶上,發育了三大塊較集中的岩溶山區:地中海沿岸的中南歐-阿爾卑斯山直到法國中部高原,以及俄羅斯烏拉爾山地;美國中東部印第安那州和肯達基州岩溶山區、西印度群島、古巴、牙買加以及澳大利亞南部;中國西南岩溶山區以及越南北部。在這三大地帶均有典型岩溶地貌的分布。我國岩溶地貌不但分布廣,麵積大,而且發育也很典型。從熱帶到寒帶、由大陸到海島都有岩溶地貌發育。中國岩溶地貌分布廣、麵積大,主要分布在碳酸鹽岩出露地區,麵積約91~130萬平方千米。其中以廣西、貴州、雲南和四川青海(即雲貴高原)東部所占的麵積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岩溶地區之一。聞名於世的“桂林山水”和路南石林等即在這一區域內。
岩溶峰林、峰叢地貌
在全球範圍內典型的峰林峰叢喀斯特隻是成片地分布在中國南方,並綿延至東南亞一帶。中國最著名的三大峰林地貌是廣西桂林峰林、貴州萬峰林、雲南羅平峰林。在東南亞,則主要分布在越南北部,零星分布於泰國、菲律賓、緬甸、老撾、柬埔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最著名的當屬越南下龍灣,屬於海上岩溶峰林地貌,可與桂林山水相媲美。
廣西桂林陽朔
“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堪稱甲桂林”,高度概括了桂林陽朔自然風光在世界上所占有的重要位置。境內有奇特的岩溶孤峰2萬多座,自然景點110多處。2014年,廣西桂林岩溶地貌入選世界自然遺產,漓江被美國CNN雜誌評為世界十五條最美河流之一,陽朔也被CNN評為中國最值得去的40個地方且推介圖就是翠屏風光。在《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評選中國三大“最美的喀斯特峰林”中,陽朔葡萄峰林排名第一。陽朔葡萄峰林還被世界岩溶地質研究界評為世界第一峰林和世界上最大麵積的溶蝕性孤峰平原。“江作青羅帶,山為碧玉簪”,“幾程漓江水,萬點桂山尖”,是桂林生動的景、境寫照。桂林山水之美妙與奇幻以至甲冠天下,正是由於其秀美的峰林和峰叢岩溶地貌的緣故。
圖3-24 桂林峰林地貌
越南下龍灣
下龍灣,位於北部灣西部,離越南首都河內150公裏,是越南北方廣寧省的一個海灣,風光秀麗迷人,聞名遐邇。199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下龍灣作為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11年11月12日“世界新七大自然奇觀”公布,下龍灣榜上有名。風景區共分為東、西、南3個小灣,因其景色酷似中國的桂林山水,因此被稱為“海上桂林”。越南下龍灣地貌為海上喀斯特峰林地貌,包含約3000個岩石島嶼和土島,形成一幅異國風味的如畫景致。岩島上有許多溶洞,其中以木頭洞最具特色,有“岩洞奇觀”之稱,位於萬景島海拔189米最高峰的半腰,洞口不大,洞內廣闊,分為三層,外洞可容數千人,洞壁上的鍾乳石,形成各種動物形象,活靈活現,令人稱奇。
岩溶石林地貌
世界上較為典型的石林分布在馬達加斯加安卡拉那國家公園、巴布亞新幾內亞凱靖德山地、馬來西亞的沙撈越的穆魯高山劍狀石林岩溶、澳大利亞墓碑石,菲律賓巴拉望石林,希臘塞薩利石林,西班牙馬拉加省石林,法國阿爾代什高原石林等。我國雲南路南石林世界上最為典型的岩溶石林地貌,此外我國的四川興文石海也是規模較大的石林地貌。
圖3-25 越南下龍灣海上喀斯特峰林
圖3-26 越南下龍灣海上岩溶地貌
雲南路南石林
雲南路南石林,位於雲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縣境內,海拔1500m~1900m之間,麵積12平方公裏,是世界唯一位於亞熱帶高原地區的喀斯特(溶洞)地貌風景區,素有“天下第一奇觀”“石林博物館”的美譽。2001年被批準為國家地質公園,200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評為首批世界地質公園。2007年入選世界遺產名錄。雲南石林是世界石林地貌的最好範例,具有最為典型的喀斯特石林地貌特征。整個景區由密集的石峰組成,這裏的石林直立突兀,線條順暢,並呈淡淡的青灰色,最高大的獨立岩柱高度超過40米。其中有“蓮花峰”、“劍峰池”、“千鈞一發”、“極狹通人”、“象距石台”、“幽蘭深穀”、“鳳凰梳翅”等典型景點,最著名的當數龍雲題詞“石林”之處的“石林勝境”。
馬達加斯加的安卡拉那國家公園
安卡拉那國家地質公園位於非洲的馬達加斯加。麵積18000公頃。公園以石林、岩洞、地下暗河等岩溶地貌為特色。其地表石林地貌可與我國的路南石林地貌、四川興文石海地貌相媲美,而其地下河流供應體係長110公裏,是非洲最長的。這裏就像自然藝術廊一樣,鍾乳石、石筍等喀斯特溶洞地貌玲琅滿目,令人目不暇接。
岩溶洞穴
岩溶洞穴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岩溶地區。其中,美國猛獁洞是世界上最長的洞穴,伯利茲大藍洞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上洞穴。
美國猛獁洞
猛獁洞世界上最長的洞穴,位於美國肯塔基州中部的猛獁洞國家公園,是世界自然遺產之一。猛獁洞以古時候長毛巨象猛獁命名,這個“巨無霸”洞穴截至2006年,已探出的長度近600公裏,究竟有多長,至今仍在探索。猛獁洞以溶洞之多、之奇、之大稱雄世界。獁洞其中的10英裏對遊客開放。它由255座溶洞分五層組成,上下左右相互連通,洞中還有洞,宛如一個巨大而又曲折幽深的地下迷宮。在77座地下大廳,其中最高的一座稱為“酋長殿”,它略呈橢圓形,長163米,寬87米,高38米,廳內可容數千人。有一座“星辰大廳”很富詩意,它的頂棚有含錳的黑色氧化物形成,上麵點綴著許多雪白的石膏結晶,從下麵看上去,仿佛是星光閃爍的天穹。洞內最大的暗河——回音河低於地表110米,寬6米~36米,深1.5米~6米,遊客可乘平底船循河上溯遊覽洞內的風光。
圖3-27
圖3-28 安卡拉那國家公園石林地貌
圖3-29 猛獁洞
伯利茲大藍洞
伯利茲大藍洞為一喀斯特岩溶洞穴位於委內瑞拉燈塔礁的燈塔暗礁,是一個垂直的洞穴,也是目前已發現的全世界最大的水下洞穴,外觀呈圓形,直徑約304米,深約122米。洞口呈現近乎完美的圓形,又非常巧合地與合圍的環礁重合,從天上俯瞰仿佛是一道美麗的花環。呈現出深藍色的景象,這一結構在世界上被稱為“藍洞”。該洞形成於海平麵較低的冰河時代末期,後來因為海水上升,洞頂隨之塌陷,遂變成水下石灰石坑洞穴。現今的大藍洞是一個名聞遐邇的潛水勝地,世界著名的水肺潛水專家雅各-伊夫·庫斯托將大藍洞評為世界十大潛水寶地之一,並於1971年進行勘測繪。
圖3-30 伯利茲大藍洞
鈣華景觀
鈣華景觀是一種非常美麗的岩溶地貌,中國青藏高原東部雲南、四川地區發育有大量鈣華景觀,其中黃龍和九寨溝景區最為典型。就世界其他地區而言,最為著名的鈣華地貌景觀是土耳其的棉花堡。
中國青藏高原東緣鈣華帶
在中國青藏高原東緣的高寒高山地區存在一個世界級的鈣華風景帶,這個區域有著世界罕見的瑰麗奇美的鈣華風景。它的範圍南至雲南香格裏拉的白水台,北到四川西北的九寨溝,長達數百公裏。從南向北這個鈣華風景帶依次分布著雲南香格裏拉白水台、四川康定貢嘎玉龍溪,最集中分布的區域是四川西北岷山一帶,如寶興縣趕羊溝、小金縣海子溝、黑水縣卡龍溝、鬆潘縣牟尼溝、鬆潘縣漳臘、鬆潘縣黃龍、九寨溝縣神仙池與九寨溝等地都有這種鈣華風景,因此有專家將這種風景稱之為“岷山喀斯特”,其中以黃龍和九寨溝景區最為著名。黃龍鈣華景觀,類型齊全,鈣華邊石壩彩池、鈣華湖、鈣華瀑布、鈣華洞穴、鈣華泉等一應俱全,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天然鈣華博物館。它規模巨大,黃龍溝連綿分布鈣華段長達3600米,最長鈣華灘長1300米,最寬170米,彩池數多達3400餘個,邊石壩最高達7.2米,紮尕鈣華瀑布高達93.2米,這些都屬中國之最,世界無雙。它分布集中,在全區廣闊的碳酸鹽地層上,鈣華奇觀僅集中分布在黃龍溝、紮尕溝、二道海等四條溝穀中,海拔3000~3600米高程段。在黃龍可以觀察到各個發育階段的鈣華景觀,區內黃龍溝、二道海、紮尕溝分別處於鈣華的現代形成期、衰退期和蛻化後期,是研究鈣華演替過程的絕佳場所。黃龍鈣華池中水的顏色豐富,隨著周圍景色變化和陽光照射角度變化變幻出五彩的顏色,被譽為“人間瑤池”。
地學知識窗
鈣華池水顏色繽紛多彩的原因
鈣華池中的石灰岩吸附固定了水流中的懸浮物,且水體循環暢通,保證了池水的潔淨度和透明度非常地高。與此同時,水中鈣鎂離子使得水體對於陽光中短波長的藍紫光散射率遠大於長波長的紅黃光,讓水呈現藍綠色。此外,湖底白色的鈣華、黃綠色的藻類以及水深的層次變化,更加增加了湖水色彩的層次和變化。
圖3-31 四川黃龍鈣華景觀
土耳其棉花堡
棉花堡在土耳其的紡織工業重鎮Denizli,位於西南部山區,距離伊茲密爾約二百公裏,是典型的喀斯特鈣華沉積地貌。土文Pamukkale是由Pamuk(棉花)和Kale(城堡)兩個字組成的,棉花是指其色白如棉,遠看像棉花團,其實是堅硬的石灰岩地形。城堡是說它由整個山坡構成,一層又一層,形狀像城堡,故得名棉花堡。
圖3-32 土耳其棉花堡鈣化景觀
海濱風光——世界海蝕海積地貌
海蝕海積地貌廣泛分布於各個沿海地區,不同的海岸岩性、氣候特征、地形和海浪條件造就了多彩的海蝕海積地貌,有些地區形成了優美的沙灘景觀,有些地區的海蝕地貌較為壯觀。
海積地貌景觀
海積地貌景觀以沙灘、沙壩為主要特色,東南亞、地中海沿岸、澳大利亞、太平洋中低緯度島嶼、墨西哥灣沿岸有著優美的海濱沙灘風光,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旅客。其中夏威夷海灘、泰國的普吉海灘、菲律賓的博龍岸海灘、澳大利亞黃金海岸、墨西哥的坎克恩海灘、巴西裏約熱內盧沙灘等被稱為世界十大著名海灘。
美國夏威夷海蝕海積地貌
美國夏威夷是世界最為著名的旅遊區之一,包括主島瓦胡島,共有100多個小島和8個大島嶼,是由太平洋海底火山爆發形成的火山島嶼,綿延2450千米,形成新月形島鏈。雖地處熱帶,氣候卻常年溫和宜人,擁有得天獨厚的美麗環境,風光明媚,海灘迷人,每年都被世界旅遊界選為最佳遊地。夏威夷群島擁有優美的沙灘等海積地貌景觀。
泰國普吉島
普吉島位於印度洋安達曼海東北部,離泰國首都曼穀867公裏,是泰國境內唯一受封為省級地位的島嶼。有深遠的史和文化,被譽為安達曼海的明珠,是泰國主要的旅遊勝地。普吉島是個由北向南延伸的狹長島嶼,麵積與新加坡相近,島上主要的地形是綿亙的山丘,有少量盆地,還有39個離島。事實上,“普吉島”一語源自馬來文,“普吉”就是代表山丘的意思。全島南北縱長48公裏,東西最寬處達21公裏。普吉島是東南亞具有代表性的旅遊度假勝地。島的西海岸正對安達曼海,那裏遍布潔白的沙灘,每個沙灘都有各自的優點和魅力,白色的海灘,奇形異狀的石灰礁岩,以及叢林遍布的山丘,每年都吸引了大量旅客。這裏遍布海灘和海灣,有以清淨著稱的卡馬拉海灘,有私密性風格的蘇林海灘,有經常舉行海上運動的珊瑚島,還有夜生活較豐富的芭東海灘等。位於普吉島東北角75公裏處的攀牙灣,被譽為全島風景最美麗的地方,有泰國的“小桂林”之稱。這裏遍布著數以百計的石灰岩小島,小島的名稱與其形狀極為吻合。還有巧奪天工的鍾乳石岩穴和數不清的怪石、海洞。其中007島(也稱鐵釘島)、鍾乳島石洞(即佛廟洞和隱士洞)更以其天然奇景而著稱。海灣內遍布珍貴的胎生植物紅樹林。
圖3-33 美國夏威夷海岸風光
圖3-34 普吉島白色沙灘
海蝕地貌
海積地貌最為吸引人之處是細膩、柔軟的沙灘,適合於休閑度假,而海蝕地貌景觀則有海蝕洞、海蝕崖、海蝕柱等奇特景觀,適於觀光,可讓人領略海浪的巨大威力。世界著名海蝕地貌景觀有台灣野柳、澳大利亞坎貝爾港十二使徒岩、馬而他藍色窗口等。
台灣野柳海蝕地貌
野柳位於台灣基隆市西北方約15公裏處的台灣新北市萬裏區,野柳是突出海麵的岬角(大屯山係),野柳長約1600米,寬僅250米,遠望如一隻海龜蹣跚離岸,昂首拱背而遊,因此也有人稱之為野柳龜。受造山運動的影響,深埋海底的沉積岩上升至海麵,產生了附近海岸的單麵山、海蝕崖、海蝕洞等地形,海蝕、風蝕等在不同硬度的岩層上作用,形成蜂窩岩、豆腐岩、蕈狀岩、薑狀岩,風化窗等世界級的岩層景觀。
圖3-35 普吉島007島
圖3-36 野柳海蝕柱地貌
澳大利亞坎貝爾港十二使徒岩
坎貝爾港國家公園建於1964年,麵積1750公頃。覆蓋了王子鎮Princetown和Peterborough之間的海岸線區域,海岸線又長又窄,沿途有被風沙所剝蝕的石灰崖的奇妙景觀。在坎貝爾港國家公園內的海岸線坐落著經過幾百萬年的風化和海水剝蝕形成的12個斷壁岩石。矗立在湛藍的海洋中的獨立海蝕柱,形態各異,猶如人的麵孔,因為它們的數量及形態恰巧酷似耶穌的十二使徒,人們就以聖經故事裏的十二使徒為之命名,稱為“十二使徒岩”。已有二千萬年曆史。十二使徒岩是大洋路的精華點,南極圈吹來的季候風,卷起驚濤拍岸,回音重重,聲音從一百多公尺下的崖壁傳送上來,如天籟一般。前段時間,澳大利亞最著名的地標性景觀之一——“十二門徒岩”再次出現崩塌,其中一塊岩石在幾名觀光客麵前瞬間“分崩離析”。如今,“十二門徒岩”隻剩其八,眼看著巍峨的巨岩變成一堆碎石塊,人們不由扼腕歎息。
海蝕拱橋——黎巴嫩the Rock of Raouché
The Rock of Raouché又稱鴿子岩,是非常壯觀的海蝕柱、海蝕拱橋景觀,雄偉地矗立在港口貝魯特,好似放哨的士兵,每年吸引了大批遊客前來觀賞。每天,無論任何時候,當地居民和來訪的遊客都喜歡漫步在濱海路沿線。
馬耳他藍色窗口
馬耳他藍色窗口同中國桂林象鼻山類似,是因猛烈的海浪千百年來衝刷石灰岩而形成的海蝕拱橋。兩邊有直徑約100米的天然石墩,支撐著一個石蓋,形成一個高約100米、寬約20米的“窗子”,從中可以看到對麵藍色的波濤,因而得名“藍窗”。2012年,支撐“藍窗”石蓋的一大塊岩石脫落,導致“窗體”部分的麵積增大,同時也引起民眾對“藍窗”是否會立即消失的擔憂。
圖3-37 十二使徒岩
圖3-38 黎巴嫩the Rock of Raouché
圖3-39 馬耳他藍色窗口
高山冰魂——世界冰川地貌
冰川覆蓋了地球陸地麵積的11%,極不均衡地分布在世界各大洲中。其中,96.6%的冰川是大陸冰川,位於南極洲和格陵蘭。麵積超過14000000平方公裏的南極洲,差不多全部都被一個平均接近1980米厚的冰川覆蓋著,占世界冰川總體積的99%,其東部冰層厚度可達4267米。格陵蘭冰蓋格陵蘭約有83%的麵積為冰川覆蓋,麵積超過1800000平方公裏,實測最大厚度約3350米。而其他地區冰川隻能發育在高山上,所以稱為山嶽冰川,廣泛分布於喜馬拉雅山脈、洛磯山脈、安第斯山脈、阿爾卑斯山脈等大型山係中。山嶽冰川麵積居世界前三位的國家依次是加拿大、美國和中國。而在中低緯度帶(包括赤道帶、熱帶和溫帶,大體位於北緯60°—南緯60°之間),66%的冰川分布在亞洲,中國獨占30%,是世界上中低緯度帶冰川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的國家。
圖3-40 南極洲和格陵蘭大陸冰川
著名冰川
在世界各地的冰川中,冰島瓦特納冰川、瑞士阿萊奇冰川、阿根廷貝利托莫雷諾冰川等最為著名,以其磅礴的氣勢吸引著世界各地眾多的旅遊者。
置身外星球——冰島瓦特納冰川
瓦特納冰川在冰島的東南部的霍思城附近,麵積達八千三百平方公裏,不僅是冰島的第一大冰川,還是歐洲最大的冰川,世界排名第三。僅次於南極冰川和格陵蘭冰川。冰島瓦特納冰川是電影《星際穿越》中這座被巨浪統治的外星星球取景地。
圖3-41 冰島瓦特納冰川
最長的冰川——瑞士阿萊奇冰川
阿爾卑斯山有冰川1200多條,總麵積達3600平方公裏,平均厚度為30米。冰川融水形成了許多大河的源頭,萊茵河發源於此。山麓還分布著冰磧湖,較大的有日內瓦湖、蘇黎世湖等,其中日內瓦湖最大。有許多世界聞名的風景區和旅遊勝地。瑞士阿萊奇冰川位於瑞士中南部伯爾尼茲山,是阿爾卑斯山脈上最大和最長的冰川。14英裏長,900米深的冰川,重量約為270億噸,看起來就像一條結冰的高速公路,橫穿山脈。
圖3-42 阿萊奇冰川地貌
最壯美冰川——阿根廷貝利托莫雷諾冰川
位於安第斯山脈的阿根廷貝利托莫雷諾冰川是世界上最著名、最壯美的冰川之一,也是阿根遷最引人入勝的自然景觀。位於阿根廷南部的莫雷諾冰川,是世界上少數活冰川之一。莫雷諾冰川夏季時常可以看到“冰崩”奇觀:一塊塊巨大的冰塊落入阿根廷湖,一聲聲震耳欲聾的響聲讓人屏息凝注,但很快,一切又都歸於平靜。莫雷諾冰川有20層樓之高,綿延30公裏,有20萬年曆史,在冰川界尚屬“年輕”一族。莫雷諾冰川似一堵巨大的“冰牆”每天都在以30厘米的速度向前推進,身臨其下,似乎感受到冰川時代的氣息。
圖3-43 莫雷諾冰川
角峰
角峰是冰川地貌最為典型的地貌類型,喜馬拉雅山的珠穆朗瑪峰和阿爾卑斯山的勃朗峰是最為典型的角峰的地貌。
珠穆朗瑪峰
珠穆朗瑪峰,簡稱珠峰,是喜馬拉雅山脈的主峰,高度8844.43米,為海拔世界第一高峰,峰頂位於中國與尼泊爾的邊界。珠峰威武雄壯昂首天外,地形極端險峻,環境非常複雜。其山峰形似巨型金字塔狀,是極為典型的角峰地貌。東北山脊、東南山脊和西山山脊中間夾著三大陡壁(北壁、東壁和西南壁),係冰川侵蝕而成。在這些山脊和峭壁之間又分布著548條大陸型冰川,總麵積達1457.07平方公裏,平均厚度達7260米。
圖3-44 珠穆朗瑪峰
勃朗峰
勃朗峰,意為白色之山,是阿爾卑斯山的最高峰,位於法國的上薩瓦省和意大利的瓦萊達奧斯塔的交界處。勃朗峰的最新高度為海拔4810.90米,也是西歐的最高峰。冬季積雪,夏不融化,白雪皚皚,冰川發育,約有200平方公裏為冰川覆蓋,順坡下滑,西北坡法國一側有著名的梅德冰川,東南坡意大利一側有米阿傑和布倫瓦等大冰川。勃朗峰設有空中纜車和冬季體育設施,為登山運動勝地;山峰雄偉,風光旖旎,為阿爾卑斯山最大旅遊中心。
圖3-45 勃朗峰
冰川峽穀
冰川峽穀是冰川強烈侵蝕的結果,挪威峽灣是世界最為知名的冰川峽穀地貌景觀。
挪威峽灣
峽灣是挪威最有代表性的景觀,地質專家將挪威稱為“峽灣國家”,隻有在欣賞了挪威西海岸連綿不絕的曲折峽灣和由無數冰河遺跡構築的峽灣風光之後,才能感受到這個神奇國度最動人心魄的魅力。
地學知識窗
峽灣成因
峽灣是挪威的代表性地貌,實為冰川峽穀,是經冰川侵蝕而成,冰川峽穀一般為U形穀,部分為V形穀,穀底一般較寬,兩翼崖壁陡立,海麵上升後槽穀底部沒入海麵以下,從而形成了崖壁平直、陡峭、穀底寬、深度大的峽灣。
在挪威的峽灣中,名聲最大且各有特色的莫過於鬆恩峽灣、蓋朗厄爾峽灣、哈當厄爾峽灣、呂瑟峽灣,並稱挪威“四大峽灣”。鬆恩峽灣於挪威西部鬆恩-菲尤拉訥郡境內,全長240公裏,最深處達1308米。是挪威最大的峽灣,也是世界上最長、最深的峽灣,兩岸山高穀深,兩側峰頂海拔1500米。鬆恩峽灣內有許多分支,其中一個分支納柔依峽灣在2005年與蓋朗厄爾峽灣一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蓋朗厄爾峽灣位於挪威西南岸的卑爾根北部,是挪威峽灣中最為美麗神秘的一處。峽灣全長16公裏,兩岸聳立著海拔1500米以上的群山。蓋朗厄爾峽灣以瀑布眾多而著稱,有許多瀑布沿著陡峭的岩壁瀉入該峽灣。哈當厄爾峽灣位於挪威西部中心地區的霍達蘭郡,全長179公裏,是挪威國內第二長的峽灣,是世界第三長的峽灣,最深處達800米,是四大峽灣中最平緩、最具田園風光的一個。呂瑟峽灣位於挪威南部,全長42公裏,其中海拔600米的斷崖布雷凱斯特倫是最負盛名的景點。
圖3-46 挪威鬆恩峽灣與布雷凱斯特倫斷崖
圖3-47 挪威蓋朗厄爾峽灣
長白山U型穀
長白山U型穀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冰川峽穀之一,寬度達300米,切割深度在100~200米,穀底較平坦,是世界著名的U型穀。由於受到第四紀冰川侵蝕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