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中國民間文學史.傳說卷\/祁連休主編;鄒明華著.--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19.12ISBN978-7-5545-5097-7Ⅰ.①中…Ⅱ.①祁…②鄒…Ⅲ.①民間文學-文學史-中國Ⅳ.①I207.709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20)第006513號專名與傳說的真實性問題(代序)傳說學的研究在近年是比較沉寂的,不像神話學、故事學、史詩學那樣成績斐然。在2世紀8年代,傳說學的研究在民間文學諸體裁中是比00較興盛的。其興盛主要表現在對國外理論的譯介①、對以孟薑女傳說為代表的“四大傳說”的演變和主題的討論②、對傳說學的若幹關鍵概念如傳奇性③和傳說圈④的分析和運用、對中國傳說的總體麵貌的勾畫⑤等幾個方麵。此後,傳說研究也陸陸續續增加了一些專題性的成果,但囿於理論和方法上缺少新的突破,這些著作不具備論辯性和問題意識,沒有引起大的反響。
本書嚐試引入關於專名的哲學命題,重新審視關於傳說的定義,以期在一種新的學術關聯中使得我們習以為常的一些定見重新變成問題,成為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對象,從而給傳說學注入一些生機。
從傳說研究的大量文獻來看,關於傳說的體裁特征,中外學術界似乎都形成了表述的定式,例如,一些學人認為傳說的標誌是作品包含真實的,因素(真人、真實的地方和風物)另一些則認為傳說的根本在於有人相,信。我把前者概括為從客觀角度表述的“存說”把後者概括為從主觀實
。角度表述的“相信說”這兩個角度所關照的都是傳說的真實性問題。這些說法已經相沿成習。其實,它們都是過於簡單的答案,本身包含矛盾,,連湘譯,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8年版。
柳田國男:《傳說論》95①
②《,浙江教育出版社18年版;羅永麟:《,中國四大傳說》論中國四大民間故事》中國民間文藝出99版社18年版。96③
④⑤
,顧頡剛、鍾敬文等:《薑女故事論文集》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8年版;賀學君:孟
93,見鍾敬文主編《間文藝學文叢》北,龔篤清:《民間傳說傳奇性的作用及其心理基礎》民,載《烏丙安:《論中國風物傳說圈》民間文學論壇》18年第2期,第1953-3頁。0,浙江教育出版社18年版。
程薔:《中國民間傳說》99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8年版,第7923-8頁。5·1·中國民間文學史·傳說卷這個矛盾又是需要我們解答的問題。
傳說的真實性問題是作為傳說的體裁特征而討論的,而體裁特征主要是在定義和分類的知識生產場域被表述的。從曆來關於傳說的定義進入我們關心的問題,應該說是一個合理的路徑。
東西方關於傳說的定義可謂林林總總。其始作俑者應該算是德國的格林兄弟。他們位居現代民俗學的開創者之列。他們在民俗學的多個領域樹立了後世遵循的典範。他們繼《兒童與家庭故事》之後,在11年出版了86鴻篇巨製《德國傳說》(ethae)幻想DuseSgn。他們在該書的引言中說,“c
。
故事更偏向是詩的,傳說更偏向是曆史的”傳說的特別之處在於,它總①是與一個地方或者一個曆史上的名字之類的事物黏著在一起。他們的界定包括兩個部分。一是把傳說與民間文學的其他敘事體裁進行比較,確認傳說與曆史、曆史性相聯係;二是把傳說作品與具體的時間和空間中的(
地方的和曆史的)事物相聯係。這兩種聯係同時又是傳說內容具有真實性或真實因素因而可信的根據。他們界定傳說的方法和表述方式都成為後世學術的範例、引申推論的基礎。
我們目前難以對近二百年來的傳說定義做一次全麵的考察。從初步的分析結果來看,我發現中西方學者繼格林兄弟之後各自在內部形成了一脈相承的趨向。概而言之,自周作人以來的中國學者大多遵循格林兄弟的框架來界定傳說,也就是說,他們既習慣於通過敘事體裁之間的比較來突出傳說的特點,也重視傳說與實存或者實存過的事物的聯係。西方學者繼承格林兄弟傳說定義的精神,但是在表述上形成了不同的側重點。格林兄弟所注重的曆史、真人、實物是從外在角度而言的,把它們轉化成內在角度就觸及“相信”或者“信仰”的概念。後來的西方學者一直強調,講述者和聽眾對敘事的真實性的相信是界定傳說的依據。
周作人在九十年前通過民間文學敘事類諸體裁之間的比較,把傳說定位於曆史(性)的,“話(ace)本質與神話(yhs世說(a童
MrhnMto)S-Wr,oad18,rn.Ade.TeGraeedfteBohrrmm,adDnl,91tasnd,hemnLgnsohrtesGi2,.,haepi:ntueoteSuyouasusvl.p1PidlhaIsttfrhtdfHmnIse.osli①
·2·代
序。童話者,意主傳奇,其時代、人、地皆無定名,以供娛a①g)實為一體”樂為主。“約言之,神話者原人之宗教,世說者其曆史,而童話則其文蓋
②學也”,他把傳說(世說)與神話、童話進行比較,進而把傳說比附為曆史。他在稍早的一篇文章中說,史詩、傳說大都篇章長廣,所敘率神祇帝王及古英雄事跡,亦有說山川城塞諸故事者。民歌、童話則皆簡短,記誌③物事,飄忽無主。這是把傳說與具體的人事相聯係。我們把這兩段話合並來看,他對傳說的界定基本上是格林兄弟定義的中國版。
界定可以容肇祖的表述為代表。他在《俗》周刊第5期(99年3月民
112過傳說比較故事,有實在的人,物,地方,事原;……雖然它仍然和故事一樣的荒誕。故事不但包括傳說的性質,而且有比傳說以上的性質。……我以為民間的傳說,應歸在民間故事裏頭,就是因為傳說是故事,而故事。我們應該從兩個層次來看他的界定。一方麵,他把故事視不必是傳說”為散文敘事體的民間文學的總稱,而傳說是其中一個涉及實在的事物的特殊類別。另一方麵,他這種劃分實際上使故事具有廣義和狹義的兩種意義。當傳說被視為故事的一個類別的時候,“事”是廣義的;當傳說與故
故事相比較的時候,故事與傳說是並列的,此刻的“事”是狹義的,是故
廣義的故事中與傳說並列的一個類別。
、這種定義與“四大傳說”地方傳說的個案研究互相支持,成為中國中國現代民俗學隊伍在2世紀2年代基本成軍。這一時期對傳說的00編後話”裏說,“們知道傳說和故事,原是相同的東西,不我
1日)的“3傳說學的常識。四大傳說和各地的地方傳說與實物(勝古跡、地方風物名
等)的聯係都是很直觀的。盡管鍾敬文先生對傳說的界定要複雜得多,但是後來主要是他的論述中那些與前述表述範式相吻合的方麵在當代受到了重視。他在《中國的地方傳說》一文裏引用英國女民俗學家班妮女史的觀①
②③
周作人所謂的“世說”(aa是指傳說。Sg),上海文藝出版社19年版,第3頁。
民俗學論集》999,原載《周作人:《童話略論》紹興縣教育會月刊》第2號,11年1月,收入《作人周
931,周作人:《話研究》原載《育部編纂處月刊》第一卷第7期,11年8月,收入童教93《,上海文藝出版社19年版,第2頁。
周作人民俗學論集》999·3·中國民間文學史·傳說卷①點說,(地方)傳說“在那非曆史的事項中,包含著曆史的事實之斷片”。
它作為草創時期中國民俗學的又一個理論來源,強化了前述傳說與事實相一文中也說道,傳說所敘述的故事“多數被聯係到地方上的某些自然大
物、人工物以及民間的社會製度風習上麵,使故事成了它們來曆的一種說”明。②關聯的觀點在中國傳說學中的地位。他在15年完成的《說的曆史性》傳
98當代的傳說定義直接繼承了上述傳統。由鍾敬文及其學生集體討論定稿,在諸多教科書中較早出版而且影響最大的《間文學概論》是最有代民
表性的。該書說,傳說是“與一定的曆史人物、曆史事件和地方古跡、自。然風物、社會習俗有關的故事”③近十年之後,程薔先生寫道,“與一凡
定的曆史人物、曆史事件和地方風物、社會習俗有關的那些口頭作品,可。此外的一些,則被稱為神話或幻想性故事,如女媧神話、以算是傳說”④田螺姑娘故事。後來許鈺先生更加簡潔地表述為,“傳說主要是關於特定。的人、地、事、物的口頭故事”⑤鍵詞的。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的民俗學家德格(ideh)曾經總結說,LnaDg從格林兄弟以來,西方民俗學家從多個方麵指出真實性是傳說與故事相區⑥別的特性。“真實性”可以從兩個方麵來表述,一是作為客觀的事實,二西方傳說論著對傳說特征的把握另有說法,較多的是以“信”為關相
是作為主觀的反應或評判,表現為相信。格林兄弟的經典表述是偏向前者的,後來的西方學者有以前者的方式表述的⑦,而更多的是從後者的主觀角度來思考問題的。
,91刊)13年,第8頁。
,,傳民②鍾敬文:《說的曆史性》寫於15年,首次發表於作者的文集《間文藝談藪》湖98南人民出版社18年,第14頁。919③
④⑤
⑥⑦
①,鍾敬文:《國的地方傳說》載《俗學集鐫》第一輯(《展》月刊第十、十一期合中民開,上海文藝出版社18年版,第13頁。
鍾敬文:《民間文學概論》908,浙江教育出版社18年版,第4頁。
程薔:《中國民間傳說》99許鈺:《民間口頭文學》(,見鍾敬文主編《上)民俗學概論》(2版)第九章,第15頁。
第8
.1.p2。見Topo,th14,hoka,o,ieatniso,n.
是以事實為基礎的”hmsnSi,96TeFltlHlRnhradWntnIc,tetDg,id,19,“aiteLgnfel?”iotmoayLgn,:2ehLna91WhtsheedAtra,nCneprreed1p0.l美國民俗學史上最有影響的民俗學家之一湯姆森(thTopo)說,“說,被認為傳
Sithmsn·4·代
序說:“說在實質上要求講述者和聽眾都相信:它想呈現現實,講述已經傳
真正發生的事情……按照其本意來說,傳說屬於現實世界,屬於民間的知識……民間傳說是富於幻想、包含客觀上不真實的內容的流行故事,卻是”以直接報告的形式而作為真實的事件來講述的。①他的言論透露出,傳說要人相信,並不一定在於內容的客觀真實,而在於從形式上把內容作為真實的事件來講。
17年結集出版。喬治斯(oetGogs91Rbrere)在作為文集開篇的文章中說,民俗學家盡管對於傳說的界定有不同看法,但是仍然可以歸納出三點共識:()傳說是故事或敘事。()傳說的故事或敘事被置於發生過的曆史12②中。()傳說的故事或敘事被它的講述者和聽眾相信是真實的。他歸納3德語民俗學家蘭克(rdihRne在12年的一篇德文文章中Firecak)95北美的民俗學家在16年開過一個專門的傳說研討會,會議論文在99的共識偏向於從主觀的方麵看待傳說的真實性:傳說本來是(構的)故虛
事,但是通過技巧(放置在曆史中來敘述)使人相信為真。
在2世紀8年代,民俗學家們更加直截了當地圍繞“信”來界定相
00傳說。尼古萊森(W.H.NclsnF.ioae)說,傳說是可信的、富於敘述的i③故事。布倫凡德(nBuvn)說,傳說是被講述為真實而被證明是不Jrnada真實的敘事。這些敘述以前就已經在不同的地方為人所知,這說明它們隻④是故事而已。
我們大致看到,從格林兄弟以來,學者們對傳說特質的認知有兩個側重,一是作為標誌物的客觀的實存,一是作為態度和感受的主觀的相信。
從與其他體裁(話、童話)相區別的要求來看,這兩種表述都是有效神
的。但是,從知識論來看,這兩種表述都有不能自圓其說的地方。
傳說是涉及實存的人和物,但是其中的人和物不少是子虛烏有。傳說轉引自Dg,id,20,eedadBlfIdnnvrtPesp3ehLna01Lgnnee,niaUiesyrs,.7.iaiGogsRbr,91,“heeaocpfLgn”iAmraokLgn:Aere,oet17TeGnrlCnetoeed,necnFleediSmoim,deyWyadHn,Uiesyoafrirs,.ueidbalnadnvrtfClonaPesp4.tiiyps③NclsnW.H.,98GraaeadEgseed,nGlnBnenioae,iF.18,“emnSgnnlhLgn”iiiilaentdta②
①Pumt,d.MntrihIoet,hfedAaeirs.alSihes,oseswtrnTehSeiflcdmcPes,id,19,“aiteLgnfel?”iotmoayLgn,:.0.④DgLna91WhtsheedAtraehl,nCneprreed1p2·5·中國民間文學史·傳說卷中的人和物既有曆史上真實的,也有虛構的,也很難說前者是主要的,後者是次要的。拿中國的“四大傳說”的主人翁來說,梁山伯、祝英台也許“
實存說”是片麵的說法,在邏輯的一貫性上必然是顧此失彼。
算得上有史可證,孟薑女、織女、白娘子就並非真實的人物。就此而論,西方學者從講述者和聽眾的心態來看傳說,堅持說,“認為,相信我
“實存說”的矛盾,但是本身始終解決不了何以相信、相信什麼的問題。
他們斟酌百年,最後落實到一句大實話:人們相信的是假話真說。講述者和聽眾相信故事的真實性,是因為虛構的故事被作為真實的來講述。那麼,“假”的怎麼就會被作為“(”的呢?學者們除了指出傳說作品真實)常常包含的表達“眼所見”“耳所聞”之類意思的附贅語以外,主證親親的還是其中包含實存的人和物。歸根結底還是要回到“存說”的矛盾實
上來。
對傳說的界定要取得知識論上的進步,關鍵是要有一個概念可以不矛盾地表述真實的和虛構的人和物。我認為,專名正是這樣一個能夠起整合作用的概念。傳說中的人和物是作為專名而出現的。這一點至關重要。至於它們是否在曆史上是真實的,相對來說是比較次要的,對於有些作品來說甚至是無關緊要的。
在我認真地思考了專名的問題之後,再來回溯傳說的定義,結果得到一個出乎意料的發現。中外學者辨別、界定傳說的定義的時候,一直在用多種方式提及專名的因素。他們應該說是意識到了專名的特殊作用,隻是沒有明白地表述、闡釋而已。
我從格林兄弟《德國傳說》的引言中就能夠找到注意專名的線索。他①是傳說作為體裁的基石”。西方學者反複申述的“相信說”似乎有意超脫們說,傳說的特別之處在於,它總是與一個地方或者一個曆史上的名字之②類的事物黏著在一起。無獨有偶,中國傳說學的一位開創者周作人在一①
②thtwihwrosiufadkowl,uhaotahceaecncsonnwescsalclranmhthsbeeueoloaeoaetaaenscrd”.見Wr,oad18,rn.Ade.TeGraeedfhrtes,91tasnd,hemnLgnsoteBohrtruhhtrhogioysadDnlGi,o.p1,haepi:ntueoteSuyouasusrmm2vl,.PidlhaIsttfrhtdfHmnIse.sliDg,id,19,“aiteLgnfel?”iotmoayLgn,:.4.ehLna91WhtsheedAtra,nCneprreed1p2l英文翻譯是這樣的:“hlgn,…rpeetoehnseiihttahrsawyTeeedersnssmtigpclntaideelasa·6·代
序開始也給予專名以十分的重視。他說,“話之源蓋出於世說,惟世說載童
事,信如固有,時地人物,鹹具定名,童話則漠然無所指尺,此其大別。也”①他在另一處又說,“話者,與此同物,但意主傳奇,其時代人地童
“定名”(專名)指示實存的時間、地點、人、物,另一個用類名,不把敘事落實在具體的時空之中。
鍾敬文先生對傳說特征的把握應該說是“名”與“實”兼顧的。如前所述,他的表述中關於傳說與實存的聯係方麵受到後學的強調,而他關於專名的提法卻沒有受到同樣的注意。我在前麵引用他在15年完成的《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