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
【禁忌證】1.高血壓病和心髒病較重者。
2.出血性疾病、惡性腫瘤、骨折初期和化膿性炎症局部禁止取穴治療。
【告知】1.治療時會有疼痛的感覺。
2.對神誌清醒的大年齡患兒做好心理護理,講清治療的意義和注意事項,進行精神安慰與鼓勵,消除患兒的緊張恐懼情緒,使患兒及家長能積極主動配合操作。
3.對小年齡患兒不能合作者,可在施術前由家長協助,抱持患兒於合適體位。
4.經絡導平儀技術操作後的注意事項。
【物品準備】經絡導平儀、棉墊、清水、紗布。
【操作程序】1.操作者衣帽整潔,洗手、戴口罩。
2.核對醫囑,備齊物品,攜至床邊,再次核對醫囑。
3.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做好解釋工作。
30第二章中醫傳統技術操作4.根據病情,取合理、舒適體位,注意保暖和遮擋。
5.接通電源(使用220V交流電源),注意必須使用帶可靠接地線的單相三線製插頭座。
6.將強度按鈕按到所要治療部位的檔次(1頭麵、2上肢、3下肢、4軀幹、5癱I、6癱Ⅱ、7癱Ⅲ)。
7.將除強度開關以外的所有按鈕置於初始的“0”位。
8.根據病症,選擇治療所需的穴位,把用清水濕透的棉墊電極置於找準的穴位上並固定好。
9.將導線插頭按極性需要,分別插入棉墊電極的電極插孔中。
10.開始治療時,首先將“自增回零”按鈕置於“0”位,然後將輸出按鈕按下,並逐漸增大“總調”旋鈕,患者自感經穴部有捶擊感,漸增大到患者耐受量的80%,使之適應。
11.調整分調旋鈕(順時針為增強,逆時針為減弱),從而達到同極性各路輸出平衡。
12.在對實證患者治療時采用的瀉法,3~5min必須遞增刺激電量,新型導平治療儀設“自增”裝置,並有遙控開關,在電流自增到一定程度,患者自感為最大耐受量時,可利用遙控開關停止自增;如患者還需加大電量,可利用遙控開關再將“自增”開關打開。
13.一般急性病患者每次治療時間為20~40min,每日1次或2次,10次為一個療程;慢性病患者每次治療時間在30~60min,每日1次,20次為一個療程。每次治療結束時,定時器自動報告,這時可按順序先關總調,再關輸出,然後將電極全部取下。
14.清理附件,消毒棉墊,備下次使用。
15.協助患者衣著,整理床單位,安排舒適體位。
16.洗手、摘口罩,做好記錄並簽名。
【常見疾病治療取穴】1.厭食中脘(-)、雙曲池(+)30min;中脘(-)、雙足三裏(+)30min。
2.腦癱上肢癱瘓取大椎(-)、患側肩髃(+)、曲池(+)、合穀(+)各20min,大椎(-)、患側肩峰(+)、足三裏(+)、外關(+)各20min;下肢癱瘓取腰椎3(-)、雙三陰交(+)各20min,雙腎俞(-)、患側環跳(+)、足三裏(+)、解溪(+)各20min,命門(+)、患側殷門(-)、委中(-)、承山(-)各20min;足外翻取命門(+)、患側委中(±)15min;足內翻取命門(+)、患側陽陵泉(-)15min;馬蹄足取雙脾俞(-)、患側伏兔(+)、陽陵泉(+)、解溪(+)各15min。
3.周圍性麵癱患側(-)、雙合穀(+)各20min,阿氏(-)、風府(+)各20min。
31中醫兒科護士工作手冊4.進行性肌營養不良兩側腰肌(-)、雙殷門(+)、雙承山(+)各20min,雙脾俞(-)、雙環跳(+)、雙陽陵泉(+)、雙三陰交(+)各10min。
5.扁桃體炎雙合穀(+)、雙扁桃體(-)30min,雙曲池(+)、雙天容(-)30min。
6.支氣管哮喘雙太淵(+)、雙豐隆(+)、雙定喘(-)、膻中(-)各15min,雙膏肓(-)、雙足三裏(+)、雙太溪(+)各20min。
【注意事項】1.治療中有極少數人會出現暈針現象,可停止當日治療,但不影響日後治療。
2.對高血壓病和心髒病較重者,不宜做導平治療。一般心髒病患者不宜在胸前區取穴。
3.對出血性疾病、惡性腫瘤、骨折初期和化膿性炎症局部禁止取穴治療。
4.高度近視患者不能在頭部取穴。
5.各種損傷後的急性期局部不宜取穴,可在病灶周圍或遠端取穴。
6.極度虛弱的病人不應用瀉法,用補法時電流不宜過強。
7.治療時,嚴禁棉墊滑脫,以免導致金屬電極灼傷皮膚。
二、臍療操作流程臍療是指將藥物製成適當劑型敷於神闕穴(臍部),以激發經氣,疏通經絡氣血,調理髒腑功能,達到治療和預防疾病目的的一種外治方法。
【評估】1.核對醫囑,評估神闕穴及周圍皮膚情況。
2.當前主要症狀、臨床表現及既往史。
3.患者的年齡、心理狀況和對臍療的了解程度。
【目標】1.複方丁香開胃貼治療或緩解嘔吐、腹脹、便秘等疾病引起的腹部不適。
2.止瀉貼治療或緩解腹瀉引起的腹部不適。
【禁忌證】1.臍部有創傷、潰瘍者禁用。
2.對藥物或敷貼過敏者禁用。
【告知】1.貼敷部位可能會有水泡或破潰等現象。
2.臍療後的注意事項。
【物品準備】治療盤、敷貼數張、膠布適量、治療巾、75%乙醇或0.5%~1%碘伏、棉簽。必要時備大毛巾或屏風。
32第二章中醫傳統技術操作【操作程序】1.操作者衣帽整潔,洗手、戴口罩。
2.核對醫囑,備齊物品,攜至床邊,再次核對醫囑。
3.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做好解釋工作。
4.根據病症,取合理、舒適體位,便於醫生操作,注意遮擋和保暖。
5.用75%乙醇或0.5%~1%碘伏棉球或棉簽消毒神闕穴及其周圍皮膚。
6.將已準備好的藥物直接貼壓於穴位上,外覆敷貼,然後用醫用膠布固定;或先將藥物置於醫用敷貼正中,再對準穴位粘貼,後用醫用膠布固定。
7.操作完畢,協助患者衣著,整理床單位,安排舒適體位;清理用物。
8.洗手、摘口罩,做好記錄並簽名。
【護理及注意事項】1.具體貼敷時間,根據患兒皮膚反應而定,一般為0.5~2h。同時考慮患兒的體質和耐受能力。患兒如自覺貼藥處有明顯不適感,家長可自行取下。
2.臍部無水泡、破潰者,可用消毒幹棉球或棉簽蘸溫水潔淨皮膚上的藥物。
臍部起水泡或破潰者,應待皮膚愈後再貼敷。
3.小的水泡一般不必特殊處理,讓其自然吸收。大的水泡應以消毒針具挑破其底部,排盡液體,消毒以防感染。
三、小兒捏脊療法操作流程捏脊療法是在患兒脊柱部施行捏拿手法,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推拿療法。通過對督脈和膀胱經的按摩,達到促進氣血運行、通暢經絡、安神定氣、調和髒腑、祛邪治病的目的。常用於5歲以下小兒泄瀉、腹痛、厭食、痿證、斜頸等疾病。年幼小兒治療效果尤佳。
【評估】1.核對醫囑,熟悉所捏脊部位或穴位。
2.當前主要症狀、臨床表現及既往史。
3.患者體質及捏脊處的皮膚情況。
4.患者的年齡、心理狀況和對捏脊治療的了解程度。
【目標】1.解除或緩解小兒消化不良、厭食、腹瀉、嘔吐、便秘、夜啼等疾病的臨床症狀。
2.增強機體的抵抗力。
【禁忌證】1.各種出血性疾病、急性傳染病。
2.骨折移位或關節脫位。
33中醫兒科護士工作手冊3.皮膚破損、感染、瘢痕等部位禁用。
【告知】1.捏脊時局部會出現酸脹的感覺。
2.捏脊後的注意事項。
【物品準備】治療盤、治療巾、介質(麻油、紅花油、滑石粉等)。必要時備屏風。
【操作程序】1.操作者衣帽整潔,洗手、戴口罩。
2.核對醫囑,備齊物品,攜至床邊,再次核對醫囑。
3.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做好解釋工作。
4.取合理體位,暴露捏脊部位,小兒一般取俯臥位,注意遮擋和保暖。
5.用滑石粉潤滑雙手,在患兒背部輕輕揉按幾遍,使肌肉鬆弛。
6.操作者雙手拇指伸直,指麵向上,用拇指撓側麵分別緊靠患者脊柱兩側,食中指前按,與拇指相對用力將皮膚捏起,邊捏邊向上慢慢推進(見下圖)。
7.從長強穴(肛門後上3~5cm處)起到大椎穴為1次,反複5~6次。在捏到第3次時,每捏3把將皮膚提起1次,即“捏三提一”法。
8.操作過程中要隨時觀察患兒對手法的反應,若有不適,應及時調整手法或停止操作,以防發生意外。
9.每天治療1次,連續6天為1療程。
10.操作完畢,協助患者衣著,整理床單位,安排舒適體位;清理用物。
11.洗手、摘口罩,做好記錄並簽名。
【護理及注意事項】1.操作前應修剪指甲,手部要溫暖,以防損傷患兒皮膚。
2.根據患兒的症狀、年齡及耐受性,選用適宜的手法和刺激強度。禁用暴力。
3.每次捏脊時間不宜太長,以3~5min為宜。
4.捏脊療法適於半歲以上到7歲左右的患兒。
5.患兒背部皮膚有破損、癤腫、皮膚病及發高燒時要暫停。
6.操作時腕部放鬆,且要指麵著力,不能以指端擠捏,更不能將肌膚擰轉。
34第二章中醫傳統技術操作7.操作過程中雙手不應離開皮膚,動作要連續,不可間斷,也不可斜行。
四、中藥保留灌腸法操作流程中藥保留灌腸法就是經插入肛門的肛管,用大針筒將藥液灌入直腸,保留在直腸、結腸內,通過腸黏膜吸收治療疾病的一種治療方法。具有清熱解毒、軟堅散結、活血化瘀的作用。
【評估】1.既往史、當前主要症狀、臨床表現及藥物過敏史。
2.病人大便的性狀及肛周皮膚情況。
3.患者的年齡、心理狀況、對中藥保留灌腸治療的了解程度及配合程度。
【目標】1.對於不能直接口服中藥的患兒,經直腸給藥。
2.用於高熱者降溫。
3.控製腸道感染。如結腸炎。
【禁忌證】1.肛門、直腸、結腸術後與肛疾者均不宜直腸給藥。
2.急腹症及疑有腸壞死穿孔等禁用直腸給藥。
3.消化道出血、嚴重腹瀉、嚴重心血管疾病等不宜灌腸。
4.對藥物過敏的患者慎用。
【告知】1.中藥保留灌腸的目的以及治療的必要性。
2.中藥保留灌腸後的注意事項。
【物品準備】60ml注射器、肛管(吸痰管)、紗布、治療巾、橡膠單、無菌手套、衛生紙、溫水、待灌藥液及貯藥器皿、水溫計、石蠟油等。必要時準備大毛巾、屏風。
【操作程序】1.操作者衣帽整潔,洗手、戴口罩。
2.核對醫囑,備齊物品,攜至床邊,再次核對醫囑。
3.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做好解釋工作。灌腸前囑患兒排空大、小便,必要時先行清潔腸道。
4.根據病情,一般取左側臥位,雙膝屈曲,臀部抬高5cm。對小年齡患兒不能合作者,可在施術前由家長協助,抱持患兒於合適體位,充分暴露肛門。
5.墊治療巾及橡膠單於患兒臀下,以免汙染床單。必要時蓋上大毛巾或屏風遮擋,注意保暖。
35中醫兒科護士工作手冊6.治療盤放於臀邊。術前清潔肛門口及周圍皮膚。
7.注意藥液的溫度,防止燙傷。待灌藥液溫度以39~41℃為宜;用於降溫者以28~32℃為宜。
8.選擇合適型號的吸痰管,塗上液體石蠟油,輕輕通過肛門插入腸道,插入深度視年齡不同為5~15cm。
9.使用60ml針筒抽吸藥液,接上吸痰管。以每分鍾10ml速度緩緩注入。
10.藥液注畢,用衛生紙包住吸痰管前段,拔出吸痰管放入彎盤內。
11.用衛生紙擦淨肛周皮膚。
12.灌注完畢,囑患兒控製大便,靜臥1h。
13.取下彎盤、中單、橡膠單,清理用物。
14.協助患者衣著,整理床單位,安排舒適體位。
15.洗手、摘口罩,做好記錄並簽名。
【護理及注意事項】1.病室溫度適宜,關好門窗,避免直接吹風,防止受涼。
2.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釋,操作時注意遮擋,注意保護患兒自尊心,以取得合作。
3.掌握藥液的溫度、濃度、滴速和液量。
4.給藥過程中注意觀察患兒反應,若出現麵色蒼白、出冷汗、劇烈腹痛、脈速、心慌、氣急等,立即停止治療並通知醫師進行處理。
5.灌腸前根據病情,選擇合適的臥位和肛管插入的深度。
6.為減輕對肛門的刺激,宜選用小號吸痰管。
7.灌腸的中藥量一般在200ml以內。
五、敷胸散外敷操作流程敷胸散外敷,是將藥粉與基質(麵粉)調成黏稠狀或餅狀,置於體表或穴位的外治法。
【評估】1.核對醫囑,熟悉所貼敷的部位或穴位。
2.當前主要症狀、臨床表現、既往史及藥物過敏史。
3.患者的年齡、心理狀況和對敷胸散外敷治療的了解程度。
【目標】1.加速肺部炎症的吸收。
2.主要用於肺部囉音久不消者,以緩解臨床症狀。
【禁忌證】1.貼敷部位有創傷、潰瘍者禁用。
36第二章中醫傳統技術操作2.對藥物或敷料成分過敏者禁用。
【告知】1.貼敷部位可能會有水泡或破潰等現象。
2.貼敷後的注意事項。
【物品準備】治療盤、容器、攪拌棒、保鮮膜、治療巾、75%乙醇或0.5%~1%碘伏、紗布、配置藥膏。必要時備大毛巾或屏風。
【操作程序】1.操作者衣帽整潔,洗手、戴口罩。
2.核對醫囑,備齊物品,攜至床邊,再次核對醫囑。
3.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做好解釋工作。
4.根據病症,取合理、舒適體位,便於醫生操作,注意遮擋和保暖。
5.根據年齡和病症,選用合適比例的藥粉和麵粉。3歲以上患兒,藥粉與麵粉一般比例為2∶1;3歲以下患兒,藥粉與麵粉一般比例為1∶1或1∶2。
6.根據病症,選取合適穴位。
7.用75%乙醇或0.5%~1%碘伏棉球或棉簽在患者貼敷部位消毒。
8.將紗布放於外敷部位,將配製好的藥膏均勻塗在紗布上,最後蓋上保鮮膜,協助衣著,囑患者靜止片刻。
9.10~15min後或患者局部皮膚潮紅後,取下藥膏。
10.操作完畢,協助患者衣著,整理床單位,安排舒適體位;清理用物。
11.洗手、摘口罩,做好記錄並簽名。
【護理及注意事項】1.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釋,以取得合作。注意保暖,防止受涼。
2.注意消毒隔離,避免交叉感染。
3.治療過程中觀察局部皮膚反應,如出現蒼白、紅斑、水泡、癢痛或破潰等症狀時,立即停止治療,報告醫師,配合處理。
4.具體貼敷時間,根據患兒皮膚反應而定,一般為10~15min。同時考慮患兒的體質和耐受能力。患兒如自覺貼藥處有明顯不適感,家長可自行取下。
5.局部皮膚如出現小水泡,一般不必做特殊處理,讓其自然吸收。如出現大水泡,應以消毒針具挑破其底部,排盡液體並消毒,以防感染。
六、三伏、三九穴位貼敷法操作流程三伏、三九穴位貼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冬季三九天,將藥物敷貼到人體的一定穴位,通過藥物作用局部皮膚,疏通經絡,調理髒腑功能,達到治療和預防疾37中醫兒科護士工作手冊病的一種外治方法,故又稱“三伏”、“三九”貼。
【評估】1.核對醫囑,熟悉所貼敷的部位或穴位。
2.當前主要症狀、臨床表現及既往史。
3.患者的年齡、意識狀態、心理狀況和對貼敷治療的了解程度。
【目標】1.增強患兒抵抗力。
2.減少感冒、哮喘、鼻炎等疾病的發作,延緩病情的發展。
【禁忌證】1.貼敷部位有創傷、潰瘍及皮膚感染者禁用。
2.對藥物或專用防敏貼過敏者禁用。
3.瘢痕體質者。
【告知】1.貼敷部位可能會有水泡或破潰等現象。
2.貼敷的時機、時間以及療程。
3.貼敷後的注意事項。
【物品準備】治療盤、膏藥、5cm×5cm專用防敏貼、膠布適量、治療巾、75%乙醇或0.5%~1%碘伏、紗布、棉簽。必要時備大毛巾或屏風。
【操作程序】1.操作者衣帽整潔,洗手、戴口罩。
2.核對醫囑,備齊物品,攜至床邊,再次核對醫囑。
3.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做好解釋工作。
4.根據病症,取合理、舒適體位,一般選坐位,便於醫生操作,注意遮擋和保暖。
5.根據病症,選取合適穴位。
6.用75%乙醇或0.5%~1%碘伏棉球或棉簽在患者貼敷部位消毒。
7.取直徑1cm、高度0.5cm左右的藥膏,將藥物塗於5cm×5cm的脫敏膠布中心。
8.將已製備好的藥物直接貼壓於穴位上,外覆醫用敷貼,然後用醫用膠布固定。
9.操作完畢,協助患者衣著,整理床單位,安排舒適體位;清理用物。
10.洗手、摘口罩,做好記錄並簽名。
【貼敷的部位】貼敷的部位根據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證取穴。臨床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38第二章中醫傳統技術操作膏肓、大椎、中府、膻中等。
【貼敷的時機】一般在每年夏季,農曆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進行貼敷治療(如果中伏為20天,間隔10天可加貼1次)。在三伏天期間也可進行貼敷,每兩次貼敷之間間隔7~10天。也可在“三九”天或平時時間進行貼敷,以提高臨床療效。
【貼敷的時間】兒科患者貼藥時間為0.5~2h。也可根據患兒皮膚反應而定。同時考慮患兒個人體質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夠耐受為度。患兒如自覺貼藥處有明顯不適感,可自行取下。
【療程】連續貼敷3年為一療程。療程結束後,患者可以繼續進行貼敷,以鞏固或提高療效。
【正常皮膚反應及其處理】1.貼敷部位如果出現局部皮膚潮紅、灼熱、輕度刺痛,或出現小水皰,一般不必特殊處理,讓其自然吸收,或者給予濕潤燒傷膏外塗以減輕不適感。
2.大的水皰應以消毒針具挑破其底部,排盡液體,消毒以防感染。
3.破潰的水皰應在消毒處理後,外用無菌紗布包紮,以防感染。
【不良皮膚反應及其處理】1.貼敷後,局部皮膚出現紅腫,可外塗皮寶霜、皮康霜等減緩刺激。
2.皮膚局部水皰或潰爛者應避免抓撓,保護創麵或塗搽燙傷軟膏、紅黴素軟膏等。
3.皮膚過敏可外塗抗過敏藥膏,若出現範圍較大、程度較重的皮膚紅斑、水皰、瘙癢現象,應立即停藥,進行對症處理。
4.出現全身性皮膚過敏症狀者,應及時到醫院就診處理。
5.出現上述情況時,患者均應注意保持局部幹燥,不要搓、抓局部,也不要使用洗浴用品及塗抹其他止癢藥品,防止對局部皮膚的進一步刺激。
【護理及注意事項】1.能引起皮膚發泡的藥物不宜貼敷麵部。
2.用溶劑調敷藥物,需隨調配隨敷貼,以防藥物有效成分揮發。
3.對刺激性強、毒性大的藥物,貼治穴位不宜過多,每穴貼敷的麵積不宜過大,貼敷的時間不宜過長,以免發泡麵積過大或發生藥物中毒。在貼敷期間要密切注意病情變化和有無不良反應。
4.在應用腧穴敷貼法時,應注意選擇活動度較小的部位。
5.敷藥後要注意固定,以免藥物移動或脫落。應讓患兒盡量減少活動,以免39中醫兒科護士工作手冊出汗過多引起藥物脫落。
6.貼敷完畢,對於殘留在皮膚上的藥膏等,隻可用清水洗滌,不宜用汽油或肥皂等有刺激性的物品擦洗。
7.治療期間清淡飲食,禁食生冷、海鮮、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七、藥袋療法操作流程藥袋療法是將藥物研末裝入縫製好的小袋中,佩戴於頸項、胸前,以達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
【評估】1.當前主要症狀、臨床表現及既往史。
2.患者的年齡、心理狀況,選擇合適的佩戴方法。
【目標】1.預防呼吸道感染,降低其發病率。
2.達到防病、保健的目的。
【禁忌證】1.使用前應詢問過敏史,已知能引起患兒過敏的藥物禁用。
2.本法主要用於慢性病或病情較輕者。
【告知】1.佩戴的部位為頸項、胸前。
2.佩戴後的注意事項。
【操作程序】1.根據病情辨證選擇芳香藥物。
2.初用時,過於芳香、氣味濃烈的藥物應盡量少放,以免影響睡眠。製作時,對選用的藥物進行加工,使之鬆散柔軟,裝入絲綢或棉布等透氣性較好的口袋裏,以利藥力的透散。
3.香囊佩戴於頸項、胸前;藥枕睡覺時枕於頭部;兜肚兜於腹部,使其與腹部接觸。
【護理及注意事項】1.夏季氣溫偏高,體表汗孔開泄,易於出汗,應注意勤換藥物,防止腐蝕皮膚,誘發感染。
2.使用後,如發生皮膚發癢、起風團或鼻癢等症狀者可能為藥物過敏所致,要及時停用或更換。
3.該療法奏效較慢,在使用時要有耐心,堅持使用,方能有效。
40各論第三章新生兒疾病第一節胎黃【概述】因與胎稟因素有關,以出生後皮膚、麵目、小便皆黃為主要臨床表現。胎黃,又稱“胎疸”,胎黃可分為生理性與病理性兩類。病位在脾、胃、肝、膽。西醫新生兒黃疸可參照本病護理。本病包括了新生兒生理性黃疸和溶血性黃疸、膽道畸形、膽汁瘀阻、肝細胞性黃疸等疾病。
【病因病機】1.病因病理性胎黃的病因與先天胎稟因素、後天感受濕熱毒邪因素有關。
2.病機脾胃濕熱、寒濕內蘊,肝失疏泄,膽汁外濫而發為胎黃,日久則氣滯血瘀。
【鑒別診斷】1.生理性胎黃出生後2~3日內出現黃疸,於4~6日最明顯。足月兒在出生後10~14日內消退,早產兒可延遲至3~4周消退。患兒一般食欲、睡眠良好,不伴有其他臨床症狀。血清總膽紅素低於256.5μmol/L(15mg/dl)。
2.病理性胎黃黃疸出現早,多在出生後24h內出現;進展快,血清總膽紅素每日增加超過85μmol/L(5mg/dl);程度重,總膽紅素超過256.5μmol/L(15mg/dl);消失晚(多超過2~3周)或黃疸退而複現。
【證治分類】1.常證(1)濕熱鬱蒸證候麵目肌膚發黃,色澤鮮明如橘,煩躁啼哭,精神疲倦或不欲吮乳,口渴唇幹,大便幹結,小便短黃,甚至神昏、抽搐。舌質紅,苔黃膩。
治法清熱利濕。
方劑茵陳蒿湯加減。
(2)寒濕阻滯證候皮膚、麵目發黃,色澤晦暗,持續不退,精神倦怠,四肢欠溫,納呆,大便41中醫兒科護士工作手冊稀溏或呈灰白色,小便短少,舌質淡,苔白膩。
治法溫中化濕。
方劑茵陳理中湯加減。
(3)氣滯血瘀證候麵目、皮膚發黃,顏色漸深,晦暗無華,瘀血內阻時右脅下痞塊,神疲納呆,腹部脹滿,小便短黃,唇色暗紅,舌紫暗,有瘀點或瘀斑,苔黃。
治法化瘀消積。
方劑血府逐瘀湯加減。
2.變證(1)胎黃動風證候黃疸快速加重,麵目深黃,伴神昏、抽搐,舌質紅,苔黃膩。
治法平肝熄風,利濕退黃。
方劑羚角鉤藤湯加減。
(2)胎黃虛脫證候黃疸快速加重,麵色蒼黃、浮腫、氣急、神昏、肢體厥冷、胸腹欠溫,舌淡,苔白。
治法補益元氣,溫陽固脫。
方劑參附湯合生脈散加減。
【護理常規】1.護理評估(1)患兒胎齡、分娩方式、母嬰血型、體重喂養方式等。
(2)家長的心理社會狀況。
(3)患兒的反應、精神、吸吮力、肌張力等情況,監測體溫、呼吸、皮膚黃染的部位和程度等。
(4)辨證:濕熱鬱蒸、寒濕阻滯、氣滯血瘀。
2.護理要點(1)按中醫兒科一般護理常規進行。
(2)飲食護理新生兒及早開奶。
①若黃疸期間表現為吸吮無力、納差,應耐心喂養,少量多次或間歇喂養,保證奶量攝入。
②若為母乳性黃疸,暫停母乳喂養,黃疸消退後再改為母乳喂養。
(3)給藥護理中藥湯劑宜少量溫服。
(4)情誌護理穩定患兒情緒,滿足其生理和心理需求,以減少哭鬧等不良刺激,使其配合治療。
42第三章新生兒疾病(5)預防①妊娠期及哺乳期母親注意飲食衛生,飲食清淡而富有營養,忌飲酒和過食辛熱、油膩、生冷之品。
②不可濫用藥物。
③孕母有肝炎病史,或既往有娩出溶血嬰兒者,應產前測定血中抗體,並采取相應預防性措施。
④注意保暖。
3.病情觀察,做好護理記錄(1)嬰兒出生後密切觀察皮膚、鞏膜及尿液的顏色變化,以及黃疸出現的時間、程度及消退時間。
(2)觀察胎黃患兒的全身情況,有無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難、驚惕不安、雙目斜視、四肢強直或抽搐,以便及早發現和治療重症患兒。
4.並發症護理膽紅素腦病:(1)采取相應的措施,避免發展成膽紅素腦病。如注意保暖、糾正缺氧及酸中毒、供給足夠的營養、避免輸注高滲藥物、不使用能引起溶血或抑製肝酶的藥物等。
(2)在警告期根據病情及時采用換血療法、光照療法、輸注白蛋白等各種措施,盡快降低血中膽紅素濃度。
(3)注意後遺症的出現,給予康複治療和護理。
【健康宣教】1.入院日健康宣教(1)患兒的主管醫生、。護士長。
責任組長。責任護士。
(2)病房環境及規章製度宣教包括環境、物品擺放、陪護、探視、禁用電器和玩具、呼叫器使用、被服數量等。
(3)住院期間請佩戴腕帶,出院時才可以取下。
(4)在給藥及治療前,護士要核對患兒的身份。
①問患兒姓名、年齡、性別。
②核對腕帶。
(5)為了患兒的用藥安全,請按時服用口服藥。
(6)入院檢查及注意事項①需明晨空腹抽血及做腹部B超者,請患兒在淩晨2點後禁飲食,以免影響檢查結果。次日晨留取大、小便標本。
43中醫兒科護士工作手冊②做心電圖時請平臥不動,不要講話。
(7)患兒危險因素的評估及宣教包括壓瘡、跌倒、燙傷、凍傷、墜床等。請理解床旁懸掛的各種安全標識的目的和意義,並給予協助和支持。
(8)患兒目前的飲食:□流質;□半流質;□普食;□糖尿病;□低鹽;□低脂;□忌動物蛋白。
2.住院期間健康宣教(1)疾病概念因與胎稟因素有關,以出生後皮膚、麵目、小便皆黃為其臨床特點。
(2)起居指導病室清潔、安靜、舒適,溫濕度適宜,注意保暖,陽光充足,定時開窗通風。
(3)情誌疏導穩定患兒情緒,滿足其生理和心理需求,以減少哭鬧等不良刺激,使其配合治療。
(4)飲食指導新生兒及早開奶。
①若黃疸期間表現為吸吮無力、納差,應耐心喂養,少量多次或間歇喂養,保證奶量攝入。
②若為母乳性黃疸,暫停母乳喂養,黃疸消退後再改為母乳喂養。
(5)辨證宣教①濕熱鬱蒸證a.辨證施膳:哺乳期母親飲食應清淡而富有營養,忌飲酒、辛熱、油膩之品。b.用藥指導:湯藥宜溫服;茵陳蒿湯加減。c.在出生48h內的新生兒若血清膽紅素水平在250μmol/L時,可采用光照療法。
②寒濕阻滯證a.辨證施膳:患兒及早開奶,哺乳期母親忌食生冷瓜果之品。
b.用藥指導:湯藥宜溫服;茵陳理中湯加減。c.病室溫濕度適宜,陽光充足,注意保暖。
③氣滯血瘀證a.辨證施膳:患兒吸吮無力、納差時,耐心喂養,少量多次或間歇喂養,保證奶量攝入。b.用藥指導:湯藥宜溫服;血府逐瘀湯加減。c.患兒生後12h內血清膽紅素上升每小時大於12μmoL/L(0.75mg/dl),或總膽紅素已達到342μmoL/L(20mg/dl),可采用換血療法。
3.出院前健康教育(1)哺乳期母親注意飲食衛生,飲食清淡而富有營養,忌飲酒和過食辛熱、油膩、生冷之品。
(2)保護好新生兒皮膚、臍部和臀部,以免損傷和感染。
(3)若為紅細胞G6PD缺乏者,需忌食蠶豆及其製品。
(4)患兒衣物保管時勿放樟腦丸。
(5)出院帶的藥物是、、,請家長按時44第三章新生兒疾病遵醫囑給患兒服用。如有疑問請電話谘詢。
(6)請保留好“出院複診提示卡”,留下準確的1~2個聯係方式,以便及時隨訪。
(7)患兒下次複查的時間是:20年月日,星期。
(8)患兒的主管醫生是,門診時間是。
附1:光照療法光照療法是一種通過熒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的輔助療法。主要作用是使未結合膽紅素轉變為水溶性異構體,易於從膽汁和尿液中排出體外。
1.光療的指征總膽紅素在205.2~256.5μmol/L(12~15mg/dl)以上的患兒。
2.光療前的準備(1)護士準備了解患兒的日齡、體重、黃疸的程度和範圍、膽紅素檢查結果等;測量生命體征;操作前戴墨鏡、洗手。
(2)物品準備檢查光療箱性能,一般采用波長427~475nm的藍色熒光燈、光亮度以160~320W為宜,燈管與患兒皮膚的距離為33~50cm。準備遮光物品,如患兒護眼罩、長條尿布、尿布帶、工作人員用墨鏡等。
(3)患兒準備皮膚清潔,禁忌在皮膚上塗粉和油類;剪短指甲;雙眼佩戴護眼罩,避免光線損傷視網膜;除會陰、肛門部用長條尿布遮蓋外,其餘均裸露,男嬰注意保護陰囊。
(4)環境準備光療最好在空調病室內進行。冬季注意保暖。
3.光療治療中的護理(1)將患兒佩戴護眼罩,全身裸露,用尿布遮蓋會陰部,抱入已預熱好的光療箱中,記錄入箱時間。將箱溫調節至患兒適中溫度,保持相對濕度為55%~65%。
(2)使患兒皮膚均勻並且廣泛受到照射。若使用單麵光療箱一般2h更換體位1次,可以仰臥、側臥、俯臥交替更換。俯臥照射時要有專人監護,以免影響呼吸。
(3)嚴密監測體溫和箱溫變化,每小時測體溫1次,同時觀察箱溫變化。一般箱溫應保持在30℃,體溫保持在36~37℃。
(4)在光療過程中保證水分和營養供給,按需喂奶。觀察和記錄出入量。
(5)血清膽紅素下降至171μmol/L(10mg/dl)時可停止光療。並在出箱前,將包裹預熱,再給患兒穿好,切斷電源,除去護眼罩,抱回病床,並做好各項記錄。
4.光療箱的維護清潔光療箱,徹底清除燈管及反射板的灰塵;箱內濕化器水箱內加水至2/3滿;光療結束後,倒盡濕化器水箱內的水,做好整機的清洗、消45中醫兒科護士工作手冊毒工作;燈管累積時間300h後應及時更換;光療箱應放置在幹淨、溫濕度變化較小、無陽光直射的場所。
5.光療副作用一是發熱;二是腹瀉、嘔吐;三是皮疹;四是青銅症。
附2:換血療法1.換血的指征母嬰有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出生時Hb小於120g/L,伴水腫者;生後12h內血清膽紅素上升每小時大於12μmoL/L(0.75mg/dl),或總膽紅素已達到342μmoL/L(20mg/dl);早產兒或上一胎溶血嚴重者,尤其伴有缺氧、酸中毒、敗血症等時。
2.換血前的準備(1)護士準備了解患兒出生日齡、體重、生命體征及一般狀況;操作前戴口罩、洗手、穿手術衣。
(2)物品準備①血源選擇Rh溶血病應采用Rh血型與母親相同,ABO血型與患兒相同的供血者。ABO溶血病可用O型的紅細胞加AB型血漿或用抗A、抗B效價較低的O型血。換血量為150~180ml/kg(約為患兒全血量的2倍),總量400~600ml。
應盡量選用新鮮血,庫血不應超過3天。
②無菌換血手術包、靜脈切開包。
(3)患兒準備患兒換血前4h禁食或抽空胃內容物,靜脈補液。換血前半小時肌注苯巴比妥。置患兒於輻射式保暖床上,取仰臥位,貼好尿袋,固定四肢。
(4)環境準備環境經消毒處理,室溫保持在26~28℃。
3.換血過程中的護理(1)常規消毒,按操作規程完成換血前的操作。
(2)開始以每次10ml等量進行交換,逐漸增加到每次20ml,速度控製在每分鍾2~4ml/kg,速度均勻,每次交換量不超過總換血量的10%。對低體重兒、病情危重者,速度放慢。
(3)每換血100ml,測靜脈壓1次,靜脈壓高時抽血量可大於注入血量,靜脈壓低則反之,一般保持靜脈壓在0.588~0.785kPa(6~8cmH2O)。
(4)注意患兒保暖,密切觀察病情,監測生命體征。
4.換血後的護理(1)繼續藍光治療。密切觀察病情,監測生命體征及血常規、血糖、膽紅素等,注意黃疸消退情況,注意傷口有無出血,如有呼吸不規則、雙吸氣、呻吟等異常現象,及時采取搶救措施。
(2)保持傷口局部清潔,大小便後及時更換尿布,傷口未拆線前不宜沐浴。必46第三章新生兒疾病要時加用抗生素。
(3)換血後禁食6h,開始試喂糖水,無不良反應可喂奶。
(4)若血紅蛋白小於100g/L,可少量輸血;若膽紅素又超過342μmo/L(20mg/dl),可考慮再次換血。
5.換血注意事項(1)嚴格無菌操作。
(2)插管動作輕柔。
(3)抽血、注血速度均勻,切忌用力推注;注射器內不能存有空氣,每次注血時,都要抽回血;換血過程中注射器必須經常用含肝素的生理鹽水衝洗。
(4)換血前、中、後均需抽取血標本,測定血膽紅素,並視需要檢查相關生化項目,以判斷換血效果及病情變化。
第二節新生兒硬腫症【概述】在新生兒時期,因寒冷損傷、感染或早產等所致,以全身皮膚發涼、體溫不升、皮下脂肪硬腫、哭聲低弱、吸吮困難,重者伴有多器官功能損害為主要臨床表現。
病位在脾、腎。本病歸屬於古代醫籍中的“胎寒”、“五硬”等範疇,西醫學稱為新生兒硬腫症。多發生於出生後7~10天的新生兒,胎怯兒更易罹患。寒冷的冬春季節發病率高。
【病因病機】1.病因內因為先天稟賦不足,陽氣虛弱;外因多為養護、保暖不當,複感寒邪,或感受他病,氣血運行失常。
2.病機寒凝血澀、陽氣虛衰是本病的主要病機。
【鑒別診斷】1.新生兒水腫水腫可見於頭皮、眼瞼、四肢、陰囊等部位,但不硬,不伴有體溫下降。體質虛弱兒多見,多發生在生後2天之內。
2.新生兒皮下壞疽受壓迫部位及受損部位易於發生。局部皮膚變硬,迅速蔓延。病變中央逐漸軟化、壞死、潰爛,可融合成大片壞疽。早產兒、體弱兒或有難產或產鉗史患兒多見,多發生在寒冷冬春季節。
【證治分類】1.寒凝血澀證候皮膚硬腫,不能捏起,皮色暗紅,或紅腫如凍傷,全身欠溫,四肢發涼,哭聲低微,舌黯紅,苔薄,指紋紫暗。
47中醫兒科護士工作手冊治法溫經散寒,活血通絡。
方劑當歸四逆湯加減。
2.陽氣虛衰證候全身冰冷,氣息微弱,僵臥少動,關節不利,吸吮困難,哭聲低微,皮膚硬腫、蒼白,水腫發亮,範圍波及全身,皮膚暗紅。舌質淡,苔薄白,指紋淡紅不顯。
治法益氣溫陽,通經活血。
方劑參附湯加減。
【護理常規】1.護理評估(1)有無早產、感染等病史。
(2)患兒身處的環境溫度、保暖是否足夠。
(3)家長的心理社會狀況。
(4)體溫、脈搏、呼吸、硬腫範圍及程度。
(5)辨證:寒凝血澀、陽氣虛衰。
2.護理要點(1)按中醫兒科一般護理常規進行。
(2)複溫①病情較輕者,可用溫水浴、熱水袋、電熱毯或母親懷抱等方式複溫。
②病情較重者,置於暖箱中進行外加熱複溫。重者先置26~28℃室溫中,1h後置於28℃暖箱中,每小時提高箱溫1℃,直至30~32℃,直至體溫達36.5℃。輕度和中度患兒於6~12h內、重度於12~24h內恢複正常體溫。
(3)飲食護理病情較輕、能吸吮者,可經口喂養;吸吮無力者,可用滴管、鼻飼或靜脈營養,以保證能量供應。
(4)給藥護理中藥湯劑宜少量溫服。
(5)情誌護理穩定患兒情緒,滿足其生理需求,積極尋找引起患兒哭鬧的不良因素,並祛除之,使其積極配合治療。
(6)預防①加強皮膚護理,做好消毒隔離,經常更換體位,防止體位性水腫。
②減少肌肉注射,防止皮膚破損引起感染。
③複溫時,防止燙傷,以防感染。
④產房及嬰兒室保持溫濕度適宜,空氣新鮮。寒冷季節做好早產兒及低體重兒的保暖工作。
⑤加強孕婦保健,預防早產、產傷、窒息,避免感受風寒。
3.病情觀察,做好護理記錄48第三章新生兒疾病(1)觀察患兒神誌、體溫、皮膚色澤、末梢循環等變化。
(2)出生後1周內的新生兒應經常檢查皮膚及皮下脂肪的軟硬情況,注意硬腫大小、範圍、硬度。
(3)觀察有無出血症狀。
4.並發症護理硬腫麵積大者,可並發多髒器功能衰竭,如循環衰竭、急性腎功能衰竭、肺出血、DIC等;也可致代謝紊亂,如低血糖、低血鈣、代謝性酸中毒等。
(1)保證液體和營養的供給很重要。開始時,熱卡應達到基礎代謝的需要,後逐漸加到正常需要量。
(2)嚴格控製補液速度。可用輸液泵控製,無條件者應加強手控滴速,根據病情調節,防止滴速過快引起心衰和肺出血。
(3)患兒衣被、尿布保持清潔、幹燥、柔軟,勤更換睡臥姿勢,以免血運不暢發生並發症。
【健康宣教】1.入院日健康宣教(1)患兒的主管醫生、。護士長。
責任組長。責任護士。
(2)病房環境及規章製度宣教包括環境、物品擺放、陪護、探視、禁用電器和玩具、呼叫器使用、被服數量等。
(3)住院期間請佩戴腕帶,出院時才可以取下。
(4)在給藥及治療前,護士要核對患兒的身份。
①問患兒姓名、年齡、性別。
②核對腕帶。
(5)為了患兒的用藥安全,請按時服用口服藥。
(6)入院檢查及注意事項①需明晨空腹抽血及做腹部B超者,請患兒在淩晨2點後禁飲食,以免影響檢查結果。次日晨留取大、小便標本。
②做心電圖時請平臥不動,不要講話。
(7)患兒危險因素的評估及宣教包括壓瘡、跌倒、燙傷、凍傷、墜床等。請理解床旁懸掛的各種安全標識的目的和意義,並給予協助和支持。
(8)患兒目前的飲食:□流質;□半流質;□普食;□糖尿病;□低鹽;□低脂;□忌動物蛋白。
2.住院期間健康宣教(1)疾病概念硬腫症是在新生兒時期,由於寒冷損傷、感染或早產導致的皮膚、皮下脂肪硬化及水腫的一種特有病症。臨床以全身皮膚發涼、體溫不升、皮下49中醫兒科護士工作手冊脂肪硬腫、哭聲低弱、吸吮困難為主要臨床表現,重者伴有多器官功能損害。
(2)複溫①病情較輕者,可用溫水浴、熱水袋、電熱毯或母親懷抱等方式複溫。
②病情較重者,置於暖箱中進行外加熱複溫。重者先置26~28℃室溫中,1h後置於28℃暖箱中,每小時提高箱溫1℃,直至30~32℃,直至體溫達36.5℃。輕度和中度患兒於6~12h內、重度於12~24h內恢複正常體溫。
(3)情誌疏導穩定患兒情緒,滿足其生理需求,積極尋找引起患兒哭鬧的不良因素,並祛除之,使其積極配合治療。
(4)飲食指導病情較輕、能吸吮者,可經口喂養;吸吮無力者,可用滴管、鼻飼或靜脈營養,以保證能量供應。
(5)辨證宣教①寒凝血澀證a.辨證施膳:飲食宜溫熱,少量多餐。吸吮力較弱的患兒可用滴管喂養。b.用藥指導:中藥湯劑宜少量溫服;給予當歸四逆湯加減。
②陽氣虛衰證a.辨證施膳:病情較輕、能吸吮者,可經口喂養,少量多餐,以保證能量的供應;吸吮無力者,可用滴管、鼻飼或靜脈輸入,以滿足患兒正常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b.用藥指導:中藥湯劑宜少量溫服;參附湯加減。
c.患兒入溫箱,根據體溫調節箱溫,保持體溫在36~37℃。
3.出院前健康教育(1)指導家長加強護理,注意患兒的保暖。
(2)保持適宜的環境溫度和濕度。
(3)鼓勵母乳喂養,保證足夠的熱量。
(4)出院帶的藥物是、、,請家長按時遵醫囑給患兒服用。如有疑問請電話谘詢。
(5)請保留好“出院複診提示卡”,留下準確的1~2個聯係方式,以便及時隨訪。
(6)患兒下次複查的時間是:20年月日,星期。
(7)患兒的主管醫生是,門診時間是。
附:溫箱使用法1.入溫箱的指征凡出生體重在2000g以下者。高危或異常新生兒,如新生兒硬腫症患兒、體溫不升患兒等。
2.入溫箱前的準備(1)護士準備了解患兒的胎齡、日齡、出生體重、生命體征及一般情況,注意有無並發症等;操作前洗手。
50第三章新生兒疾病(2)物品準備檢查溫箱性能,保證安全,做好清潔消毒工作,鋪好箱內嬰兒床。
(3)患兒準備穿單衣或裹尿布。
(4)環境準備調節室溫(高於23℃),以減少輻射熱的損失。溫箱避免放置在陽光直射、有對流風或取暖設備附近,以免影響箱內溫度的控製。
3.入溫箱後的操作(1)溫箱水槽中加入蒸餾水至水位指示線,並加蒸餾水於濕化器水槽中。
(2)先預熱至28~32℃,調節至適中溫度。
(3)調整箱內濕度,維持在55%~65%。
(4)將患兒穿單衣或裹尿布後放置溫箱內。
(5)定時測量體溫,並同時記錄體溫和箱溫。根據體溫調節箱溫。保持體溫在36~37℃之間。
(6)一切護理操作應盡量在箱內進行,以保持箱內溫度穩定。若確因需要暫出溫箱時,應注意在保暖措施下進行,避免患兒受涼。
(7)準備出溫箱的患兒,可在關掉溫箱電源後,裹上包被暫時生活在溫箱中,以逐步適應溫箱外的環境。
4.溫箱的維護(1)保持溫箱的清潔,每天用消毒液擦拭溫箱內外,然後用清水再擦拭1遍;濕化器水箱的水每天需更換1次。
(2)每周更換溫箱1次,用過的溫箱除用消毒液擦拭外,再用紫外線照射;定期進行細菌培養,若培養出致病菌,應將溫箱徹底消毒。
5.出溫箱條件(1)嬰兒體重達2000g以上、室溫在24~26℃時,在不加熱的溫箱內能保持正常體溫,一般狀況良好、吃奶好,體重持續增長者,可出溫箱。
(2)患兒在溫箱內生活了1個月以上,體重雖不到2000g,但一般情況良好。
6.使用溫箱的注意事項(1)嚴格執行操作規程,定期檢查溫箱有無故障,保證絕對安全。
(2)使用中隨時觀察使用效果,嚴禁驟然提高溫箱的溫度。
(3)溫箱不宜放置在陽光直射、取暖設備附近及有對流風的地方。
第三節臍部疾患(臍濕、臍瘡、臍血、臍突)【概述】臍部疾患是小兒出生後,因斷臍結紮、護理不善,或先天臍部發育異常所致。
51中醫兒科護士工作手冊臍部濕潤不幹者為臍濕;臍部紅腫熱痛,或有膿水外溢者為臍瘡;斷臍後,血從臍中溢出者為臍血;小腸脂膜突入臍中,臍部突起者為臍突。西醫學中,臍濕、臍瘡指新生兒臍炎,臍血稱臍帶出血,臍突稱臍疝。臍部疾患多發生於新生兒期,一般預後良好。
【病因病機】1.臍濕、臍瘡的病因主要是斷臍後護理不當,感受外邪所致。
2.臍血的病因主要是斷臍結紮失宜所致,亦有因胎熱內盛或中氣不足所致。
3.臍突的病因有內因與外因兩大類。內因是新生兒臍部先天發育不全,臍孔未完全閉合,留有臍環,或腹壁部分缺損,腹壁肌肉嫩薄鬆弛;外因是啼哭叫擾,屏氣所致腹壓升高,臍孔開放。
【鑒別診斷】臍腸瘺、臍尿管瘺、臍竇在臍部均有分泌物及水液,必要時做X線透視。
【證治分類】1.臍濕證候臍帶脫落後,臍部創麵滲出脂水,浸淫不幹,或微見發紅。舌質紅,苔薄黃。
治法收斂固澀。
方劑龍骨散加減。外用,撒於臍部。局部紅腫熱痛者,醋調金黃散外敷。
2.臍瘡證候臍部紅、腫、熱、痛,膿水溢出,甚則糜爛,或見惡寒發熱,啼哭煩躁,唇紅舌赤,甚則神昏、抽搐。舌質紅,苔黃膩,指紋紫。
治法清熱解毒,佐以外治。
方劑犀角消毒飲加減。
3.臍血證候斷臍後,臍部滲血,久出不止,或伴發熱,麵赤唇焦,舌紅口幹,甚則吐衄、便血。或見精神倦怠、手足欠溫,麵色蒼白。舌淡,苔薄,指紋淡。
治法臍帶結紮鬆脫者重新結紮。胎熱內盛者,清熱涼血止血。氣不攝血者,益氣攝血。
方劑胎熱內盛者用茜根散加減;氣不攝血者用歸脾湯加減。
4.臍突證候臍部呈囊狀或半球狀突起,光浮虛大,大如胡桃,腫物可推回腹內,啼哭吵鬧又複突出。臍部皮色如常,精神、食欲良好,亦無其他症狀表現。
治法壓臍法外治。先將臍部突起的小腸脂膜推回腹內,以紗布棉花包裹光滑質硬的薄片,墊壓臍部,外用紗布紮緊。臍突直徑不小於5cm,行修補術;直徑52第三章新生兒疾病2~5cm者,觀察至2歲,再考慮手術治療。
【護理常規】1.護理評估(1)患兒胎齡、分娩方式等。
(2)家長的心理、社會狀況及患兒的反應、精神、吸吮力等情況。
(3)臍部有無紅腫、滲血、滲液、異常氣味等。
(4)辨證:臍濕、臍瘡、臍血、臍突。
2.護理要點(1)按中醫兒科一般護理常規進行。
(2)飲食護理繼續母乳喂養,暫不添加輔食,以後隨病情好轉逐漸增加飲食量。
(3)給藥護理中藥湯劑宜少量溫服。
(4)情誌護理穩定患兒情緒,避免哭鬧等不良刺激。尤其是臍突的患兒,避免患兒哭鬧,以免增加腹壓而加重病情。
(5)預防①臍部保持清潔、幹燥,防止尿便及洗浴浸漬局部。
②新生兒衣物保持清潔、幹燥、柔軟,防止臍部皮膚擦傷。
3.病情觀察,做好護理記錄(1)觀察臍部有無滲血、滲液、紅腫熱痛及其他伴隨症狀。
(2)觀察患兒的神誌、精神、臍部腫物的突出情況。若啼哭頻繁,臍突腫物久不回複,應及時檢查原因,及早作出處理。
(3)觀察臍帶脫落前後是否有滲液,及時處理,杜絕發展成臍瘡。
【健康宣教】1.住院日健康宣教(1)患兒的主管醫生、。護士長。
責任組長。責任護士。
(2)病房環境及規章製度宣教包括環境、物品擺放、陪護、探視、禁用電器和玩具、呼叫器使用、被服數量等。
(3)住院期間請佩戴腕帶,出院時才可以取下。
(4)在給藥及治療前,護士要核對患兒的身份。
①問患兒姓名、年齡、性別。
②核對腕帶。
(5)為了患兒的用藥安全,請按時服用口服藥。
(6)入院檢查及注意事項53中醫兒科護士工作手冊①需明晨空腹抽血及做腹部B超者,請患兒在淩晨2點後禁飲食,以免影響檢查結果。次日晨留取大、小便標本。
②做心電圖時請保持安靜,不要講話。
(7)患兒危險因素的評估及宣教包括壓瘡、跌倒、燙傷、凍傷、墜床等。請理解床旁懸掛的各種安全標識的目的和意義,並給予協助和支持。
(8)患兒目前的飲食:□流質;□半流質;□普食;□糖尿病;□低鹽;□低脂;□忌動物蛋白。
2.住院期間健康宣教(1)疾病概念臍部疾患是小兒出生後,斷臍結紮、護理不善,或先天臍部發育異常而發生的臍部病證。臍部濕潤不幹者為臍濕;臍部紅腫熱痛,或有膿水外溢者為臍瘡;斷臍後,血從臍中溢出者為臍血;小腸脂膜突入臍中,臍部突起者為臍突。
(2)起居指導病室清潔、安靜、舒適,溫濕度適宜,注意保暖,陽光充足,定時開窗通風。
(3)情誌疏導穩定患兒情緒,避免哭鬧等不良刺激。尤其是臍突的患兒,要避免患兒哭鬧,以免增加腹壓而加重病情。
(4)飲食指導繼續母乳喂養,暫不添加輔食,以後隨病情好轉逐漸增加飲食量。
(5)辨證宣教①臍濕a.辨證施膳:繼續母乳喂養,暫不添加輔食,以後隨病情好轉逐漸增加飲食量。b.用藥指導:龍骨散外用,撒於臍部;局部紅腫熱痛者,醋調金黃散外敷。c.臍部保持清潔、幹燥,防止尿便及洗浴浸漬局部。
②臍瘡a.辨證施膳:繼續母乳喂養,暫不添加輔食,母乳者忌食牛羊肉、魚腥發物等。b.用藥指導:湯藥宜溫服;犀角消毒飲加減。c.新生兒衣物保持清潔、幹燥、柔軟,防止臍部皮膚擦傷。
③臍血a.辨證施膳:忌飲食過飽,少食產氣的食物,如甜性飲料等。b.用藥指導:湯藥宜溫服;胎熱內盛者選用茜根散加減;氣不攝血者選用歸脾湯加減。
c.每日可用75%酒精棉簽卷清臍窩,然後蓋上消毒紗布。
④臍突a.辨證施膳:繼續母乳喂養,暫不添加輔食,忌飲食過飽,少食產氣的食物,如甜性飲料等。b.穩定患兒情緒,避免哭鬧,避免腹壓增高而加重病情。
3.出院前健康教育(1)有臍部突起者,減少嬰兒啼哭叫擾,控製咳嗽。
(2)臍部殘端順其自然脫落。臍部換藥時注意局部的消毒,切不可強剝幹痂,以免發生出血和損傷肉芽。
54第三章新生兒疾病(3)出院帶的藥物是、、,請家長按時遵醫囑給患兒服用。如有疑問請電話谘詢。
(4)請保留好“出院複診提示卡”,留下準確的1~2個聯係方式,以便及時隨訪。
(5)患兒下次複查的時間是:20年月日,星期。
(6)患兒的主管醫生是,門診時間是。
55第四章肺係病證第一節感冒【概述】因外感風邪,客於肺衛所致。以發熱、鼻塞流涕、噴嚏和咳嗽為主要臨床表現。感冒又稱“傷風”、“傷風感冒”、“冒風”。病位主要在肺,可累及肝、脾。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可參照本病護理。四季均可發病,冬春時節發病率較高。各年齡小兒皆可發病,嬰幼兒最常見。
【病因病機】1.病因感受風邪為主,常夾雜寒、熱、暑、濕、燥等,也有感受時邪疫毒所致者。在氣溫驟變、寒熱失常、沐浴著涼、調護不當時易發生本病。
2.病機關鍵為肺衛失宣。肺主皮毛,司腠理開闔,開竅於鼻,外邪自口鼻或皮毛而入,客於肺衛,衛陽受遏,肺氣失宣,因而出現發熱、鼻塞流涕、噴嚏和咳嗽等症。
【鑒別診斷】1.麻疹、水痘、奶麻麻疹初期有發熱、咳嗽等症,尚見麻疹黏膜斑,繼而出現皮疹等症狀;水痘皮膚有斑疹、丘疹、皰疹;奶麻發熱3~4日,熱退疹出而愈。
2.肺炎喘嗽初期見惡寒發熱、鼻塞流涕、咳嗽、咽紅等症,逐漸出現高熱不退,咳嗽較重,伴痰鳴氣急,鼻翼煽動。兩肺聽診可聞及細濕囉音,胸透見斑片狀陰影。
【證治分類】1.主證(1)風寒感冒證候發熱輕,惡寒重,無汗,頭痛,流清涕,咳嗽,口不渴,咽不紅,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
治法辛溫解表。
方劑荊防敗毒散加減。
(2)風熱感冒證候發熱重,微惡風,頭痛,流濁涕,咳嗽聲重,口渴,咽紅或喉核赤腫,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
56第四章肺係病證治法辛涼解表。
方劑銀翹散加減。
(3)暑邪感冒證候高熱無汗,身重困倦,胸脘滿悶,或嘔吐腹瀉,咳嗽,舌質紅,苔黃膩,脈數。
治法清暑解表。
方劑新加香薷飲加減。
(4)時邪感冒證候驟然起病,發熱惡寒,無汗或汗出熱不解,目赤咽紅,心煩,頭痛,肌肉酸痛,或有腹痛、惡心、嘔吐,舌紅,苔黃,脈數。
治法清熱解毒。
方劑銀翹散合普濟消毒飲加減。
2.兼證(1)夾痰證候兼見咳嗽加重,喉間痰多,甚則氣急痰鳴。風寒夾痰者,惡寒無汗,或發熱頭痛,痰液色白、質稀,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或指紋浮紅;風熱夾痰者,發熱,惡風,有微汗,口渴,痰液質稠、色白或黃,舌紅,苔薄黃,脈浮數或指紋浮紫。
治法辛溫解表,宣肺化痰;辛涼解表,清肺化痰。
方劑在疏風解表的基礎上,風寒夾痰證加用三拗湯、二陳湯。風熱夾痰證加用桑菊飲。
(2)夾滯證候兼見納差食少,腹脹噯氣,嘔吐酸腐,小便短黃,大便酸臭,或腹痛瀉泄,或大便不調,舌苔厚膩,脈滑。
治法解表兼以消食導滯。
方劑在疏風解表的基礎上,加用保和丸。
(3)夾驚證候兼見驚惕哭叫,睡臥不寧,甚至驚厥,舌質紅,脈浮弦。
治法解表兼以清熱鎮驚。
方劑在疏風解表的基礎上,加用鎮驚丸。
【護理常規】1.護理評估(1)流行病學史。
(2)是否有急性發熱、咽喉腫痛、頭身疼痛等症狀。
57中醫兒科護士工作手冊(3)患兒目前的心理社會狀況。
(4)辨證:風寒感冒、風熱感冒、暑邪感冒、時邪感冒。
2.護理要點(1)按中醫兒科一般護理常規進行,做好呼吸道隔離。
(2)促進休息①保持溫濕度適宜,以減少空氣對呼吸道黏膜的刺激。
②做好口腔及皮膚護理,唇幹裂及口唇皰疹,局部可塗少量硼酸甘油或1%龍膽紫;汗出多者,用幹毛巾擦幹後及時更換床單和濕衣,勿當風受涼。
③可在哺乳前15min用0.5%麻黃素液滴鼻,使鼻腔通暢,保證吸吮。
④囑患兒不要用力擤鼻,及時清除鼻腔及咽喉部分泌物和幹痂,保持鼻孔周圍的清潔。
⑤頭身疼痛,可用刮痧療法,或遵醫囑用中藥泡水代茶飲。
⑥風寒引起的鼻塞、涕多、頭痛者,可用熱毛巾熱敷鼻額部;風熱引起的鼻塞灼熱、涕黃者,不宜熱敷,可遵醫囑針刺。
(3)發熱的護理密切監測體溫變化情況,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
①發熱時臥床休息,衣被不可過厚,以免影響機體散熱,引起體溫進一步升高。
②高熱者,行物理降溫,亦可采用中藥煎液擦浴、灌腸等方法降溫。
③高熱煩躁時,可點刺放血,或用退熱針劑,防止驚厥。出現高熱驚厥時,急按人中、合穀、湧泉、十宣,並立即報告醫生,配合處理。
④若嬰幼兒雖有發熱甚至高熱,但精神較好,玩耍如常,在嚴密觀察下暫可不處置。若有高熱驚厥史者則應及早給予處置。
(4)飲食護理飲食以清淡、易消化、半流質的食物為宜。
①高熱、多汗、煩渴者,可給予生津清熱之品;進食流食或半流食,少食多餐,鼓勵患者多飲水。忌食肥膩、辛辣、硬固、海腥等物。
②出現發熱、汗出不解、身重倦臥、舌苔黃膩、脈濡數時,遵醫囑用中藥泡水代茶飲,促邪排泄。
③風寒束表者,飲食宜溫熱,忌食生冷之品。
(5)給藥護理①中藥湯劑一般宜溫服。風寒感冒者服中藥湯劑後,給予熱粥或熱薑湯、糖水飲服,以助藥力。
②服藥後,若汗出遍身、肢體酸痛減輕、熱退身涼時,表示表證已解;若汗出熱不退時,及時報告醫師,給予處理。
58第四章肺係病證③遵醫囑用藥,觀察用藥後效果和反應,做好記錄。
(6)情誌護理穩定患兒情緒,避免煩躁,可放輕柔音樂,或講故事,避免情緒緊張及不良刺激。
3.病情觀察,做好護理記錄(1)密切觀察體溫、汗出、咳嗽、咯痰及服藥後反應,汗出過多時注意血壓變化。
(2)患兒麵色蒼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等,報告醫師,並配合處理。
(3)服解熱藥後出現體溫驟降、麵色蒼白、冷汗出時,報告醫師,並配合處理。
(4)藥後無汗、體溫繼續高、頭身疼痛加重時,報告醫師,並配合處理。
(5)出現神昏躁動、高熱、項強、頭痛如劈時,報告醫師,並配合處理。
4.並發症護理(1)夾痰①痰多時,指導患兒進行有效咳嗽,利用體位引流法,促使痰液排出。
②痰液黏稠時,可按壓定喘、豐隆、肺俞、膻中等穴,或使用超聲霧化吸入,稀釋痰液,利於咳出。
③做好口腔護理,保持口腔清潔。
(2)夾滯①少量多餐,以清淡、易消化的軟食為主,忌食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母乳喂養者繼續哺喂,暫停添加輔食。
②做好口腔護理和皮膚護理。
③開放靜脈通道,及時補液,糾正酸堿失衡和電解質紊亂。
(3)夾驚①患兒出現高熱時,及時進行降溫處理。有高熱驚厥史者須1~2h測量體溫一次,並隨時注意有無新的症狀或體征出現。
②患兒出現驚厥時,急刺人中、合穀、湧泉、十宣。遵醫囑應用抗驚厥藥物,如地西泮、苯巴比妥等。
③預防外傷,專人守護。
【健康宣教】1.入院日健康宣教(1)患兒的主管醫生、。護士長。
責任組長。責任護士。
(2)病房環境及規章製度宣教包括環境、物品擺放、陪護、探視、禁用電器和玩具、呼叫器使用、被服數量等。
59中醫兒科護士工作手冊(3)住院期間請佩戴腕帶,出院時才可以取下。
(4)在給藥及治療前,護士要核對患兒的身份。
①問患兒姓名、年齡、性別。
②核對腕帶。
(5)為了患兒的用藥安全,請按時服用口服藥。
(6)入院檢查及注意事項①需明晨空腹抽血及做腹部B超者,請患兒在淩晨2點後禁飲食,以免影響檢查結果。次日晨留取大、小便標本。
②做心電圖時請平臥不動,不要講話。
(7)患兒危險因素的評估及宣教包括壓瘡、跌倒、燙傷、凍傷、墜床等。請理解床旁懸掛的各種安全標識的目的和意義,並給予協助和支持。
(8)患兒目前的飲食:□流質;□半流質;□普食;□糖尿病;□低鹽;□低脂;□忌動物蛋白。
2.住院期間健康宣教(1)疾病概念因外感風邪,客於肺衛所致。以發熱,鼻塞流涕,噴嚏、咳嗽為主要臨床表現。
(2)起居指導病室清潔、安靜,溫濕度適宜,避免煙塵、異味刺激。
(3)情誌疏導穩定患兒情緒,避免煩躁,可放輕柔音樂,或講故事,避免情緒緊張及不良刺激。
(4)飲食指導飲食以清淡、易消化、半流質的食物為宜。高熱、多汗、煩渴者,可給予生津清熱之品;食流食或半流食,少食多餐,鼓勵患兒多飲水。忌食肥膩、辛辣、硬固、海腥等物。
(5)辨證宣教①風寒感冒a.辨證施膳:飲食宜清淡、半流食,可用胡椒粉、薑、蔥等辛味發散的調味品以散寒,忌生冷、油膩之品。b.用藥指導:湯藥宜熱服,藥後給熱飲,並加蓋衣被;荊防敗毒散加減。c.病室應保持室溫在22~24℃,汗出後及時更換衣物,注意保暖。d.患兒出現鼻塞、涕多、頭痛時,可用熱毛巾熱敷鼻、額部。
②風熱感冒a.辨證施膳:進食米粥、新鮮蔬菜、西瓜等食物,多飲水,忌食辛辣之品。b.用藥指導:湯藥宜溫服或涼服;銀翹散加減。c.高熱、咽痛症狀明顯者,配合按摩尺澤、曲尺、太衝等穴,以緩解症狀。
③暑邪感冒a.辨證施膳:少食多餐,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宜,鼓勵患兒多飲水。b.用藥指導:湯藥宜溫服或涼服;新加香薷飲加減。c.高熱者,可采用中藥保留灌腸等方法進行物理降溫,或遵醫囑給予退熱針劑。
60第四章肺係病證④時邪感冒a.辨證施膳:以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質飲食為主,多食新鮮蔬菜及水果,溫開水頻服。待病情好轉後給予補中益氣健脾之食物,如紅棗粥。b.用藥指導:湯藥宜溫服或涼服;銀翹散合普濟消毒飲加減。c.冬春季節,盡量少帶患兒去公共場所活動;在氣候冷熱變化時,及時增減衣服,注意防寒保暖。
3.出院前健康教育(1)起居有常,勞逸結合,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抵抗力。
(2)流感流行期間減少到公共場所的機會。
(3)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可選用食醋熏蒸法進行空氣消毒。
(4)飲食仍以清淡、營養豐富、易消化為宜,可多食水果和新鮮蔬菜,少食煎炸之品。
(5)指導患兒養成良好衛生習慣,不偏食,保持大便通暢。
(6)出院帶的藥物是、、,請家長按時遵醫囑給患兒服用。如有疑問請電話谘詢。
(7)請保留好“出院複診提示卡”,留下準確的1~2個聯係方式,以便及時隨訪。
(8)患兒下次複查的時間是:20年月日,星期。
(9)患兒的主管醫生是,門診時間是。
第二節咳嗽【概述】因六淫外邪侵襲肺係,或髒腑功能失調,內傷及肺,肺氣不清,失於宣肅所致。
咳以聲言,嗽以痰名,有聲有痰為咳嗽。病位在肺,常涉及於脾。西醫學的氣管炎、支氣管炎可參照本病護理。小兒咳嗽分為外感和內傷,一般外感咳嗽起病急,病程短;內傷咳嗽起病緩,可有他髒先病,累及於肺,咳聲低弱,痰稀或少痰,病程長。臨床上外感咳嗽多於內傷咳嗽。咳嗽是小兒常見的肺係病證。四季均可發病,冬春季節多發。各年齡小兒均可患病,多見於嬰幼兒。
【病因病機】1.病因主要為感受外邪,又以風邪為主。咳嗽的內因是肺脾虛弱。
2.病機肺失宣降,肺氣上逆。肺為嬌髒,其性清宣肅降,上連咽喉,開竅於鼻,外合皮毛。外邪從口鼻或皮毛而入,邪侵於肺,肺氣不宣,清肅失職而發生咳嗽。
【鑒別診斷】1.感冒以惡寒、發熱、咳嗽、鼻塞、噴嚏、流涕為主要表現。
61中醫兒科護士工作手冊2.肺炎咳嗽以發熱、咳嗽、氣急、鼻煽為主證。聽診肺部有固定細、濕囉音。
胸部透視見斑片狀陰影。
【證治分類】1.外感咳嗽(1)風寒咳嗽證候惡寒無汗,咳嗽頻作,咽癢聲重,鼻塞,流清涕,痰白稀薄,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
治法疏風散寒,宣降肺氣。
方劑金沸草散加減。
(2)風熱咳嗽證候發熱頭痛,惡風汗出,咳嗽不爽,咽幹疼痛,流濁涕,痰色黃質稠,不易咯出,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
治法疏風清熱,宣降肺氣。
方劑桑菊飲加減。
2.內傷咳嗽(1)痰熱咳嗽證候發熱口渴,咳嗽痰多,色黃質稠難咯,煩躁不安,小便黃少,大便幹結,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瀉肺,宣降肺氣。
方劑清金化痰湯加減。
(2)痰濕咳嗽證候咳嗽痰壅,色白質稀,喉間痰鳴,困倦乏力,舌淡紅,苔白滑,脈滑。
治法燥濕化痰,宣降肺氣。
方劑蘇杏二陳湯加減。
(3)氣虛咳嗽證候咳嗽無力,痰白清稀,自汗畏寒,食少納呆,氣短懶言,語聲低弱,舌淡嫩,邊有齒痕,脈細無力。
治法健脾補肺,益氣化痰。
方劑六君子湯加減。
(4)陰虛咳嗽證候幹咳無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喉癢聲嘶,咽幹口渴,手足心熱或午後潮熱,舌紅,苔少,脈細數。
治法養陰潤肺,兼清餘熱。
62第四章肺係病證方劑沙參麥冬湯加減。
【護理常規】1.護理評估(1)咳嗽的聲音、時間、性質及伴隨症狀。
(2)咳痰的性質、顏色和氣味。
(3)患兒目前的心理狀況。
(4)辨證:外感咳嗽(風寒咳嗽、風熱咳嗽)、內傷咳嗽(痰熱咳嗽、痰濕咳嗽、氣虛咳嗽、陰虛咳嗽)。
2.護理要點(1)按中醫兒科一般護理常規進行。
(2)起居護理①保持室內空氣清新,溫濕度適宜,避免灰塵、煤氣及煙霧對呼吸道黏膜造成不良刺激,以免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腫、分泌異常或加重咳嗽。
②注意氣候變化,及時增減衣服,防止複感外邪。
③咳嗽嚴重者臥床休息,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利於各種器官機能恢複及疾病的康複。
(3)保持呼吸道通暢①痰多者取側臥位,經常變換體位,將痰排出,必要時協助翻身拍背。
②痰黏難出者,除翻身拍背排痰等,還可用霧化吸入,以消炎止咳、稀化痰液、便於排出,如魚腥草或黃芩注射液配液做霧化吸入。
(4)飲食護理給予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飲食,多飲溫開水,少食生冷瓜果及肥、甘、厚、味的食物,以免咳嗽加重;勿食辛、辣、香、燥食物,以防燥傷肺陰。對肺熱未清者,用蘆根、白蘿卜、荸薺煎湯代茶飲。
(5)給藥護理中藥湯劑一般宜溫服。風寒咳嗽者,中藥宜熱服,藥後加蓋衣被,以助微微汗出,避免吹風。
①風寒咳嗽較重時,可臨時服咳嗽合劑10ml或通宣理肺丸。忌服梨膏冰糖蒸汁或冰糖蒸梨汁,以免滋潤過早,邪不外達。
②風熱、痰熱咳嗽時可服止咳枇杷露或橘紅丸。
(6)情誌護理保持精神愉快,對久咳不愈和肝火犯肺咳嗽的患兒,做好情誌護理,避免精神刺激,學會自我調節,以免加重咳嗽的症狀。
3.病情觀察,做好護理記錄(1)注意觀察咳嗽的時間、聲音、性質、節律和咳出痰的形狀、顏色、氣味等特征,以及有無惡寒發熱、紫紺、汗出等伴隨症狀。
63中醫兒科護士工作手冊(2)胸痛氣促、久咳、痰中帶血,立即報告醫師,配合處理。
(3)痰呈黃綠色濃痰或大咯血時,立即報告醫師,配合處理。
(4)患兒久病、痰不宜咳出時,出現體溫驟降、汗出、尿少、頭昏、心悸、嗜睡、四肢不溫等脫證時,報告醫師,配合處理。
4.並發症護理(1)支氣管擴張①根據病情及痰液的細菌培養和藥物敏感試驗,選用敏感的抗菌素。
②若有小量咯血時,囑患兒安靜休息,做好精神護理,解除緊張心理狀態,可加用小量鎮靜劑;若大量咯血時要安慰患兒及家屬,保持鎮靜,配合醫護人員積極治療,防止窒息。
③如果患兒反複發生大咯血,病變又局限,內科治療不能解除症狀,全身情況和心肺功能較好,可行肺葉切除等手術治療。
(2)肺積水①對咯血患兒,要密切觀察有無窒息先兆表現,一旦發現應及時搶救。
②密切觀察藥物療效和不良反應。
③注意消毒隔離。餐具食用後煮沸30min後再擦洗,剩餘飯菜煮沸10min後棄去;用具、便器、痰具用後消毒;痰液入紙盒或紙袋,焚燒處理;病室、被褥、書籍可用紫外線照射消毒或日光暴曬。
【健康宣教】1.入院日健康宣教(1)患兒的主管醫生、。護士長。
責任組長。責任護士。
(2)病房環境及規章製度宣教包括環境、物品擺放、陪護、探視、禁用電器和玩具、呼叫器使用、被服數量等。
(3)住院期間請佩戴腕帶,出院時才可以取下。
(4)在給藥及治療前,護士要核對患兒的身份。
①問患兒姓名、年齡、性別。
②核對腕帶。
(5)為了患兒的用藥安全,請按時服用口服藥。
(6)入院檢查及注意事項①需明晨空腹抽血及做腹部B超者,請患兒在淩晨2點後禁飲食,以免影響檢查結果。次日晨留取大、小便標本。
②做心電圖時請保持安靜,不要講話。
64第四章肺係病證(7)患兒危險因素的評估及宣教包括壓瘡、跌倒、燙傷、凍傷、墜床等。請理解床旁懸掛的各種安全標識的目的和意義,並給予協助和支持。
(8)患兒目前的飲食:□流質;□半流質;□普食;□糖尿病;□低鹽;□低脂;□忌動物蛋白。
2.住院期間健康宣教(1)疾病概念因六淫外邪侵襲肺係,或髒腑功能失調,內傷及肺,肺氣不清,失於宣肅所致。咳以聲言,嗽以痰名,有聲有痰為咳嗽。
(2)起居指導①保持病室環境安靜、整潔,定時通風換氣。
②陪護人員1~2名,探視者逗留時間不要太長,以免影響患兒休息。
③患兒汗出較多時,應及時更換潮濕的衣服,並用熱毛巾把汗液擦幹,避免著涼。
(3)情誌疏導保持精神愉快,對久咳不愈和肝火犯肺咳嗽的患兒,做好情誌護理,避免精神刺激,學會自我調節。
(4)飲食指導給予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飲食,多飲溫開水。少食生冷瓜果及肥、甘、厚、味食物,以免咳嗽加重;勿食辛、辣、香、燥食物,以防燥傷肺陰。對肺熱未清者,用蘆根、白蘿卜、荸薺煎湯代茶飲。宜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忌食葷腥、油膩、辛辣之品,發熱患兒宜多飲水。
(5)辨證宣教①風寒咳嗽a.辨證施膳:飲食宜溫熱,多飲熱水,以助汗出,有利於退熱及祛邪。忌食生冷瓜果、螃蟹等寒性食物。b.用藥指導:中藥宜熱服,藥後加蓋衣被,以助微微汗出;金沸草散加減。c.起居:應注意保暖,病室內空氣清新、溫暖。
對有高熱者,隻要表邪未解,就不可用冷敷等物理降溫法退熱,以防毛竅閉塞、邪無出路。服用退燒藥後,腠理開合,請注意避免汗出當風。
②風熱咳嗽a.辨證施膳:一是飲食宜清淡,如梨粥、藕粥、枇杷葉粥等(鮮枇杷葉15g,加水煎煮去渣後入粳米適量,煮粥服食);補充足夠的水分,可食用清涼飲料或新鮮的蔬菜水果,如綠豆湯、黃瓜等;二是幹咳少痰、質黏難出者可用食療(生梨1個,去皮、心加川貝10g,冰糖適量蒸服;或用雙花、枇杷葉適量,泡水代茶),以清熱潤肺化痰;三是燥熱咳嗽,可食雪梨、甘蔗以生津潤肺止咳,也可用麥冬煎水代茶飲。b.用藥指導:辛涼解表藥宜偏溫涼服,若汗出熱退身涼則為正衛勝邪,可不必盡劑;桑菊飲加減。c.起居:病室內宜清潔、涼爽,避免冷風直吹,汗出當避風;發熱身痛者臥床休息;汗出較多時,及時更換衣物,避免著涼。
③痰熱咳嗽a.辨證施膳:一是飲食上可選用清淡、清熱潤肺的食物,如荸65中醫兒科護士工作手冊薺、鴨梨等;二是多飲水或西瓜汁,以便引水行舟,協助排便。也可采用食療(川貝10g、鴨梨1隻去皮核,煮熟,食梨飲湯),以減輕臨床症狀。b.用藥指導:中藥宜溫服或涼服;清金化痰湯加減。
④痰濕咳嗽a.辨證施膳:飲食有節,可選用具有健脾利濕化痰作用的食物,如薏米、赤豆、山藥、蘇子。薏米30g,加粳米適量,煮粥服食;或蘇子15g,水煎去渣後入粳米適量,煮粥服食。痰濕者忌食糯米、甜食等食物,以免助濕生痰。b.用藥指導:中藥宜溫服;蘇杏二陳湯加減。
⑤氣虛咳嗽a.辨證施膳:給予易消化、營養豐富飲食,多飲開水。b.用藥指導:中藥宜溫服;六君子湯加減。
⑥陰虛咳嗽a.辨證施膳:可選用銀耳、百合、黑芝麻等滋陰之品。常食山藥粥(山藥30g、粳米適量,煮粥食用)、百合粥(百合30g、粳米適量)、粳米阿膠粥(阿膠10g烊化後,加入粳米粥1碗)等。b.用藥指導:中藥宜溫服;沙參麥冬湯加減。
c.起居:保持室內空氣清新,避免刺激性氣體,室溫宜偏低,濕度可稍偏高。痰中帶血或咯血時,請盡量保持鎮靜,頭偏向一側,防止誤吸。
3.出院前健康教育(1)鼓勵適當戶外活動,平時注意身體鍛煉,以增強體質,改善肺功能。
(2)注意四時氣候變化,隨時增減衣物,注意保暖,預防感冒。
(3)外感咳嗽愈後要重視鍛煉身體,增強抗禦外邪的能力。內傷咳嗽久病體虛,要重視合理調養,慎起居避風寒,調飲食戒煙酒,宜進補益食品。
(4)避免情緒激動及過度緊張、焦慮,保持情緒穩定、心情舒暢、樂觀、睡眠充足。
(5)出院帶的藥物是、、,請家長按時遵醫囑給患兒服用。如有疑問請電話谘詢。
(6)請保留好“出院複診提示卡”,留下準確的1~2個聯係方式,以便及時隨訪。
(7)患兒下次複查的時間是:20年月日,星期。
(8)患兒的主管醫生是,門診時間是。
第三節肺炎喘嗽【概述】因外邪犯肺,痰阻氣道,使肺氣鬱閉所致。以發熱、咳嗽、氣急、鼻煽為主要臨床表現,重者出現煩躁,喘憋,麵色蒼白,口唇青紫。病位在肺。西醫支氣管肺炎、間質性肺炎可參照本病護理。肺炎喘嗽是小兒常見肺係病證之一,好發於嬰幼66第四章肺係病證兒,四季皆可發病,冬春兩季多見。
【病因病機】1.病因引起肺炎喘嗽的病因主要有外因和內因兩大類。外因為感受風邪,或由其他疾病傳變而來;內因為小兒形氣未充,肺髒嬌嫩,衛外不固。
2.病機肺氣鬱閉。邪氣閉鬱於肺,肺失清宣肅降,凝而為痰,阻於氣道,以致肺氣上逆,為咳為喘,喉中痰鳴;若外邪入裏化熱,熱邪熾盛,灼津煉液成痰,痰熱交結,壅於氣道,則壯熱煩渴,喘嗽多痰,喉間痰鳴轆轆。
【鑒別診斷】1.哮喘以咳嗽、氣喘、呼氣延長為主,多不發熱。肺部聽診以哮鳴音為主。
2.咳嗽以咳嗽為主,伴發熱、無喘憋、氣急、鼻煽。肺部聽診可聞及不固定的濕囉音。
【證治分類】1.常證(1)風寒閉肺證候惡寒,發熱,無汗,呼吸氣急,嗆咳不爽,痰液色白清稀,口不渴,咽紅不著,舌不紅,苔薄白,脈浮緊,指紋浮紅。
治法辛溫宣肺,平喘止咳。
方劑華蓋散加減。
(2)風熱閉肺證候發熱重,惡寒輕,咳嗽,呼吸急促,鼻翼煽動,喉中痰鳴,咽部紅腫,舌紅,苔黃,脈浮數,指紋青紫。
治法辛涼宣肺,清熱化痰。
方劑銀翹散合麻杏石甘湯加減。
(3)痰熱閉肺證候發熱,煩躁,氣急喘憋,鼻翼煽動,喉間痰鳴,口唇紫紺,麵赤口渴,舌質紅,苔黃厚,脈滑數。
治劑清熱滌痰,開肺定喘。
方劑五虎湯合葶藶大棗瀉肺湯加減。
(4)毒熱閉肺證候壯熱不退,咳嗽劇烈,喘急鼻煽,口幹鼻燥,唇紅咽紅,大便幹結,煩躁不寧,舌紅而幹,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瀉肺開閉。
方劑黃連解毒湯合三拗湯加減。
67中醫兒科護士工作手冊(5)陰虛肺熱證候病程較長,低熱不退,幹咳無痰,麵色潮紅,舌苔花剝、苔少或無苔,脈細數。
治法養陰清肺,潤肺止咳。
方劑沙參麥冬湯加減。
(6)肺脾氣虛證候病程遷延,咳嗽無力,神疲乏力,麵白少華,動則汗出,納呆,便溏,唇舌淡紅,苔白滑,脈細無力。
治法補肺健脾,益氣化痰。
方劑人參五味子湯加減。
2.變證(1)心陽虛衰證候突然麵色蒼白、紫紺,口唇、肢端發紫,四肢厥冷,呼吸急促,額汗不溫,煩躁不安,右脅下肝髒腫大,舌紫暗,苔薄白,脈數。
治法溫補心陽,救逆固脫。
方劑參附龍牡救逆湯加減。
(2)邪陷厥陰證候壯熱神昏,煩躁譫語,口噤項強,兩目上視,四肢抽搐,舌紅苔黃,脈數,指紋青紫,達命關。
治法清心開竅,平肝熄風。
方劑羚角鉤藤湯合牛黃清心丸加減。
【護理常規】1.護理評估(1)評估患兒發熱、咳嗽、咳痰、精神等狀況。
(2)了解體溫增高的程度、熱型,咳嗽的性質,痰液的顏色、量、性質等。
(3)評估有無鼻煽、發紺、三凹征。
(4)了解患兒血常規、X線等檢查。
(5)辨證:風寒閉肺證、風熱閉肺證、痰熱閉肺證、毒熱閉肺證、陰虛肺熱證、肺脾氣虛證。
2.護理要點(1)按中醫兒科一般護理常規進行。
(2)氧療痰喘、氣促患兒,取半臥位,及時給氧,以改善低氧血症。一般采用鼻導管給氧,氧流量為0.5~1L/min,缺氧明顯者給予麵罩吸氧,氧流量為2~4L/min,68第四章肺係病證氧濃度不超過40%。
(3)保持呼吸道通暢痰多時,指導患兒進行有效咳嗽,利用體位引流法,促使痰液排出;痰液黏稠時,可按壓定喘、豐隆、肺俞、膻中等穴,或可使用超聲霧化吸入,稀釋痰液,利於咳出;必要時,可用吸痰器吸出痰液。對於陰虛肺熱證、肺脾氣虛證的患兒,肺部囉音久不消時,可用拔罐療法。
(4)飲食護理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可進食適量的優質蛋白,如蛋、奶、魚、肉等,以供給足夠的營養,利於疾病的恢複。少量多餐,避免油炸食品及易產氣的食物,以免造成腹脹,妨礙呼吸。
①風熱閉肺證患兒可多飲水或清涼飲料,如梨汁、蘿卜汁等以生津止渴,忌食葷腥、油膩、辛辣、過甜、過鹹之品,以免助熱生痰。
②陰虛肺熱者,可給予百合、銀耳、藕、梨、荸薺等。
③脾虛大便稀溏時,可用山藥、蓮子、薏米、芡實等。
④肺虛不足者,可食山藥、荸薺等。
(5)給藥護理中藥湯劑一般宜溫服。
①風寒閉肺證患兒的湯藥宜熱服,藥後進熱飲,並加蓋衣被,以取全身微汗,避免吹風。
②肺脾氣虛證咳甚者,可用黃芪、紫菀、款冬花煎水頻服;自汗者,可用黃芪、浮小麥、麻黃根煎水代茶。
(6)發熱的護理密切監測體溫變化情況,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
①體溫升高時,可用溫水擦浴或冰塊冷敷法,必要時可用中藥退熱,如紫雪丹、羚羊退熱散等。風熱閉肺證患兒禁用冷敷法。
②出現高熱煩躁時,可點刺放血,或用退熱針劑,防止驚厥。
③出現高熱驚厥時,急按人中、合穀、湧泉、十宣,並立即報告醫生,配合處理。
(7)情誌護理穩定患兒情緒,避免煩躁,積極配合治療。
3.病情觀察,做好護理記錄(1)觀察患兒神色、體溫、呼吸、心率、肺部體征、口唇爪甲顏色、囟門、肝髒大小等變化,以及咳嗽、喘急、鼻煽等症狀的輕重程度。
(2)出現麵色灰暗、煩躁不安、肢冷汗出、呼吸急促、脈細微時,報告醫生,配合處理。
(3)出現體溫不升或超高熱時,報告醫生,配合處理。
4.並發症護理(1)心陽虛衰①立即給予患兒麵罩吸氧,減慢輸液速度,準備強心劑、利尿劑,必要時進行69中醫兒科護士工作手冊心電監護,配合醫生進行搶救。
②患兒要絕對臥床休息,避免一切不良刺激,保持安靜,治療和護理盡量同一時間進行,減少搬動,減少探視。
(2)邪陷厥陰①出現驚厥時,急按人中、合穀、湧泉、十宣。
②遵醫囑應用抗驚厥藥物,如地西泮,苯巴比妥等。
③預防外傷,專人守護。
【健康宣教】1.入院日健康宣教(1)患兒的主管醫生、。護士長。
責任組長。責任護士。
(2)病房環境及規章製度宣教包括環境、物品擺放、陪護、探視、禁用電器和玩具、呼叫器使用、被服數量等。
(3)住院期間請佩戴腕帶,出院時才可以取下。
(4)在給藥及治療前,護士要核對患兒的身份。
①問患兒姓名、年齡、性別。
②核對腕帶。
(5)為了患兒的用藥安全,請按時服用口服藥。
(6)入院檢查及注意事項①需明晨空腹抽血及做腹部B超者,請患兒在淩晨2點後禁飲食,以免影響檢查結果。次日晨留取大、小便標本。
②做心電圖時請平臥不動,不要講話。
(7)患兒危險因素的評估及宣教包括壓瘡、跌倒、燙傷、凍傷、墜床等。請理解床旁懸掛的各種安全標識的目的和意義,並給予協助和支持。
(8)患兒目前的飲食:□流質;□半流質;□普食;□糖尿病;□低鹽;□低脂;□忌動物蛋白。
2.住院期間健康宣教(1)疾病概念因外邪犯肺、痰阻氣道,使肺氣鬱閉所致。以發熱、咳嗽、氣急、鼻煽為主要臨床表現,重者出現煩躁,喘憋,麵色蒼白,口唇青紫。
(2)起居指導①保持病室環境安靜、整潔,定時通風換氣。
②陪護人員1~2名,探視者逗留時間不要太長,以免影響患兒休息。
③患兒汗出較多時,應及時更換潮濕的衣服,並用熱毛巾把汗液擦幹,避免70第四章肺係病證著涼。
(3)情誌疏導穩定患兒情緒,避免煩躁,積極配合治療。
(4)飲食指導宜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忌食葷腥、油膩、辛辣之品,發熱患兒宜多飲水。
(5)辨證宣教①風寒閉肺a.辨證施膳:飲食宜清淡、易消化。補充足夠的水分、適量的糖鹽。忌食油膩、肥厚、辛辣、過甜、過鹹之品。b.用藥指導:湯藥宜熱服,藥後進熱飲;華蓋散加減。c.體溫升高時,可用溫水擦浴或冰塊冷敷法,必要時可用中藥退熱,如紫雪丹、羚羊退熱散等。
②風熱閉肺證a.辨證施膳:宜食清淡、涼潤、易消化之品,多飲水或清涼飲料,如梨汁、蘿卜汁等以生津止渴。b.用藥指導:湯藥宜溫服;銀翹散合麻杏石甘湯加減。c.體溫升高時,可用溫水擦浴,禁用冷敷法。
③痰熱閉肺證a.辨證施膳: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油膩、多糖之品。
b.用藥指導:湯藥宜溫服或涼服,少量多次頻服;五虎湯合葶藶大棗瀉肺湯加減。
c.保持呼吸道通暢:痰多時,指導患兒進行有效咳嗽,利用體位引流法,促使痰液排出。痰液黏稠時可使用超聲霧化吸入,稀釋痰液,利於咳出;必要時,可用吸痰器吸出痰液。
④毒熱閉肺證a.辨證施膳: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食新鮮蔬菜、水果。b.用藥指導:湯藥宜溫服或涼服,少量多次頻服;黃連解毒湯合三拗湯加減。c.痰喘、氣促患兒,取半臥位,及時給氧。d.出現高熱煩躁時,可點刺放血,或用退熱針劑,防止驚厥。e.出現驚厥時,急按人中、合穀、湧泉、十宣,並立即報告醫生,配合處理。
⑤陰虛肺熱證a.辨證施膳:增加牛奶、雞蛋、瘦肉、新鮮魚類以及蔬菜等。
常食百合粥、梨汁,以養陰生津止咳。忌食生冷、煎炸、烘烤等食物。b.用藥指導:湯藥宜溫服,少量多次頻服;陰虛重者,選沙參麥冬湯加減;肺熱重者,選竹葉石膏湯加減。c.肺部囉音久不消時,可用拔罐療法。
⑥肺脾氣虛證a.辨證施膳:飲食定時定量,以清淡、易消化的軟食為主,常食山藥粥等。便溏者可給予苡仁粥、芡實粥等。b.用藥指導:湯藥宜溫服;人參五味子湯加減。c.肺部囉音久不消時,也可用拔罐療法。d.患兒應臥床多休息,避免過度勞累。
3.出院前健康教育(1)冬春季節少帶兒童去公共場所,預防呼吸道疾病。
(2)指導患兒在進行戶外活動時所需注意的事項(3)講解出院帶藥的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71中醫兒科護士工作手冊(4)指導患兒養成良好衛生習慣,不偏食,保持大便通暢。
(5)出院帶的藥物是、、,請家長按時遵醫囑給患兒服用。如有疑問請電話谘詢。
(6)請保留好“出院複診提示卡”,留下準確的1~2個聯係方式,以便及時隨訪。
(7)患兒下次複查的時間是:20年月日,星期。
(8)患兒的主管醫生是,門診時間是。
第四節哮喘【概述】因肺、脾、腎三髒不足致使津液凝聚成痰,伏藏於肺,成為哮喘夙根,遇外感六淫或非時之氣、勞倦過度、飲食內傷等因素引觸而發。以發作時喉間痰鳴、喘急氣促、呼氣延長、甚者不能平臥為主要臨床表現。西醫支氣管哮喘、喘息性支氣管炎可參照本病護理。哮喘是小兒時期常見的肺係病證。本病各個年齡均可發病,初發年齡以1~6歲多見,發病有明顯的季節性,氣候突變及冬季易於發作。
【病因病機】1.病因小兒哮喘發病內因是素體脾、肺、腎三髒功能失調,導致痰飲內伏;外因是感受外邪,接觸發物,情誌失調等。
2.病機外因觸動伏痰,痰氣搏結,阻塞氣道,氣機升降不利則發病。
【鑒別診斷】1.咳嗽以咳嗽為主,但無喉間痰鳴、呼吸急促、甚至呼吸困難等症,肺部聽診呼吸音粗。
2.肺炎咳嗽以發熱、咳嗽、氣急、鼻煽為主證,多數發熱,無突發突止的特點,雙肺聽診以固定中細濕囉音為主。
【證治分類】1.發作期(1)寒性哮喘證候咳嗽,哮鳴、氣促,喉間痰鳴,痰白色稀,形寒無汗,鼻流清涕,麵色淡白,舌淡,苔白,脈浮緊。
治法溫肺化痰,降氣平喘。
方劑小青龍湯加減。
(2)熱性哮喘證候哮鳴、咳喘,聲高息湧,胸悶,痰稠色黃,麵紅發熱,煩躁渴甚,大便幹72第四章肺係病證結,小便黃少,舌紅苔黃,脈滑數。
治法清肺化痰,降氣平喘。
方劑定喘湯加減。
(3)外寒內熱證候喘促痰鳴,頭重身痛,鼻塞噴嚏,流清涕,惡寒發熱,便秘,尿黃,口渴引飲,舌紅,苔白,脈滑數或浮緊。
治法解表清裏,定喘止咳。
方劑大青龍湯加減。
(4)肺實腎虛證候病程較長,哮喘不已,氣促胸高,咳嗽痰鳴,喘息無力,動則喘甚,畏寒肢冷,神疲納呆,小便清長,舌淡,苔薄膩,脈細弱。
治法瀉肺補腎,標本兼顧。
方劑偏於上盛者用蘇子降氣湯加減;偏於下虛者用都氣丸合射幹麻黃湯加減。
2.緩解期(1)肺脾氣虛證候多汗,易感冒,氣短,咳嗽無力,形瘦納差,麵白少華,便溏,舌質淡,苔薄白,脈細軟。
治法健脾益氣,補肺固表。
方劑人參五味子湯合玉屏風散加減。
(2)脾腎陽虛證候動則喘促咳嗽,心悸氣短,麵色蒼白,形寒肢冷,腹脹納差,大便溏薄,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健脾溫腎,固攝納氣。
方劑金匱腎氣丸加減。
(3)肺腎陰虛證候咳嗽時作,喘促無力,咳痰不爽,麵色潮紅,夜間盜汗,手足心熱,夜尿增多,舌質紅,苔花剝,脈細數。
治法養陰清熱,補益肺腎。
方劑麥味地黃丸加減。
【護理常規】1.護理評估(1)患兒的既往史、家族病史、發病的誘因及是否接觸過敏原。
73中醫兒科護士工作手冊(2)哮喘發作的症狀及伴隨症狀。
(3)患兒目前的生活質量及心理狀況。
(4)辨證:寒性哮喘、熱性哮喘、外寒內熱、肺實腎虛(發作期)、肺脾氣虛、脾腎陽虛、肺腎陰虛(緩解期)。
2.護理要點(1)按中醫兒科一般護理常規進行。
(2)病室環境保持病室空氣清新,溫濕度適宜,避免蟎塵、有害氣體及強光的刺激。病室內禁止擺放花草。
(3)維持氣道通暢,緩解呼吸困難①咳喘氣促者,取半臥位或端坐位,及時給予鼻導管或麵罩吸氧,以改善低氧血症。及時調整氧流量,保持PaO2在70~90mmHg。
②痰多黏稠難咳時,遵醫囑給予霧化吸入以稀釋痰液,利用體位引流法排痰或翻身拍背排痰,必要時給予機械吸痰。
③遵醫囑給予支氣管擴張劑或糖皮質激素,以解痙平喘。寒性哮喘時可貼敷肺腧、定喘、天突等穴,以散寒平喘。
(4)飲食護理①飲食宜清淡、富營養,不宜過飽、過甜、過鹹,忌食生冷、辛辣、魚腥發物、煙酒等食物。
②哮喘發作期忌食魚、蝦、奶製品等易過敏的食物。
③熱性哮喘的飲食以清熱、潤燥、化痰為主,多食新鮮蔬菜,忌食牛肉、羊肉、甜飲料、辣椒等。
(5)給藥護理①中藥湯劑一般宜溫服,寒哮宜熱服。
②哮喘發作有規律者,可在發作前1~2h服藥,以緩解症狀,服藥後觀察其效果和反應。
③喘證患者慎用鎮靜劑、中樞性鎮咳劑、阿司匹林等藥物。
(6)情誌護理①解除患兒及家長思想顧慮,消除緊張心理。
②滿足患兒的心理需求,使其積極配合治療。
3.病情觀察,做好護理記錄(1)密切觀察哮喘發作的時間、特點、痰色、痰量、神誌、麵色、汗出、體溫及哮喘發作與季節、氣候、飲食和精神等因素的關係,以及伴隨症狀。
(2)突然出現呼吸急促、張口抬肩、不能平臥時,立即報告醫師,配合處理。
74第四章肺係病證(3)哮喘持續發作、汗出肢冷、麵青唇紫、煩躁不安、神昏時,報告醫師,配合處理。
(4)夜間喘甚、咯稀泡沫痰、心悸尿少、浮腫時,立即報告醫師,配合處理。
(5)患兒主訴鼻、咽、眼部發癢,咳嗽、流鼻涕,皮膚瘙癢等,報告醫師,配合處理。
4.並發症護理(1)呼吸衰竭和呼吸驟停①立即端坐位,給予麵罩吸氧,必要時給予心電監護,準備搶救藥物,配合醫生處理。
②患兒呼吸驟停時,立即進行心肺複蘇,遵醫囑給予搶救藥物,必要時氣管切開,給予機械通氣治療。
③患兒要絕對臥床休息,避免一切不良刺激,保持安靜,治療和護理盡量同一時間進行,減少搬動,減少探視。
(2)下呼吸道和肺部感染①保持室內清潔,預防感冒,以減少感染機會。一旦有感染先兆,盡早應用抗生素治療。
②遵醫囑給予平喘及化痰藥物,加強翻身拍背等護理工作,以利於痰液引流,減少感染機會。
(3)水電解質和酸堿失衡①遵醫囑檢測血電解質和動脈血氣分析,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處理。
②對於心功能較好的患者,應及時遵醫囑補液,在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的基礎上,也利於患者痰液的引流。
(4)小兒發育不良和胸廓畸形①在小兒哮喘早期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減少並發症的發生。
②給予營養豐富食物,遵醫囑服藥。
【健康宣教】1.入院日健康宣教(1)患兒的主管醫生、。護士長。
責任組長。責任護士。
(2)病房環境及規章製度宣教包括環境、物品擺放、陪護、探視、禁用電器和玩具、呼叫器使用、被服數量等。
(3)住院期間請佩戴腕帶,出院時才可以取下。
(4)在給藥及治療前,護士要核對患兒的身份。
75中醫兒科護士工作手冊①問患兒姓名、年齡、性別。
②核對腕帶。
(5)為了患兒的用藥安全,請按時服用口服藥。
(6)入院檢查及注意事項①需明晨空腹抽血及做腹部B超者,請患兒在淩晨2點後禁飲食,以免影響檢查結果。次日晨留取大、小便標本。
②做心電圖時請平臥不動,不要講話。
(7)患兒危險因素的評估及宣教包括壓瘡、跌倒、燙傷、凍傷、墜床等。請理解床旁懸掛的各種安全標識的目的和意義,並給予協助和支持。
(8)患兒目前的飲食:□流質;□半流質;□普食;□糖尿病;□低鹽;□低脂;□忌動物蛋白。
2.住院期間健康宣教(1)疾病概念因肺、脾、腎三髒不足致使津液凝聚成痰,伏藏於肺,成為哮證夙根,遇外感六淫或非時之氣、勞倦過度、飲食內傷等因素引觸而發。以發作時喉間痰鳴、喘急氣促、呼氣延長,甚者不能平臥為主要臨床表現。
(2)起居指導病室清潔、安靜,溫濕度適宜,避免煙塵、異味刺激;避免接觸誘發哮喘的刺激物,如花粉、塵蟎等。
(3)情誌疏導解除患兒及家長的思想顧慮,消除緊張心理。
(4)飲食指導飲食宜清淡、富營養,不宜過飽、過甜、過鹹,忌生冷、辛辣、魚腥發物等食物,忌煙酒。
(5)辨證宣教①寒性哮喘證a.辨證施膳:飲食以偏溫性食物為主,忌食生冷瓜果之品。
b.用藥指導:湯藥宜溫服,少量多次頻服;小青龍湯加減。c.病室環境溫暖,陽光充足,宜加蓋衣被,防寒保暖,肢冷者給予熱水袋。
②熱性哮喘證a.辨證施膳:痰多黏稠者,應鼓勵其多飲水及食用新鮮水果。
b.用藥指導:湯藥宜溫服,少量多次頻服;定喘湯加減。c.痰多黏稠難咳時,遵醫囑給予霧化吸入,以稀釋痰液,利用體位引流法排痰或翻身拍背排痰,必要時給予機械吸痰。d.病室環境應安靜、涼爽,衣被不宜過厚,汗出應避風。
③外寒內熱證a.辨證施膳:飲食以清淡、易消化的軟食為主,避免便秘。
b.用藥指導:湯藥宜溫服,少量多次頻服;大青龍湯加減。c.發熱的患兒,給予溫水擦浴,或遵醫囑給予中成藥,注意觀察效果和反應。禁用冷敷法。
④肺實腎虛證a.辨證施膳:飲食以清淡、富含營養的食物為主,忌食生冷、辛辣、魚腥發物等食物。b.用藥指導:湯藥宜溫服,少量多次頻服;偏肺實者,選蘇76第四章肺係病證子降氣湯加減;偏腎虛者,選都氣丸合射幹麻黃湯加減。c.咳喘氣促者,取半臥位或端坐位,及時給予鼻導管或麵罩吸氧,以改善低氧血症。
⑤肺脾氣虛證a.辨證施膳:飲食以補益肺氣的食物為主,如銀耳、百合等。
b.用藥指導:湯藥宜溫服,少量多次頻服;人參五味子湯合玉屏風散加減。
⑥脾腎陽虛證a.辨證施膳:飲食以補脾益氣的食物為主,如粳米、紅棗等。
b.用藥指導:湯藥宜溫服,少量多次頻服;金匱腎氣丸加減。
⑦肺腎陰虛證a.辨證施膳:飲食以滋腎益氣的食物為主,如山藥、芡實等。
b.用藥指導:湯藥宜溫服,少量多次頻服;麥味地黃丸加減。
3.出院前健康教育(1)居室內切勿放置花草,禁止養寵物及鋪設地毯等。
(2)忌食海鮮等易引發過敏的食物。
(3)保持良好的情緒,防止情緒波動,誘發哮喘發作。
(4)積極尋找過敏源,預防哮喘複發。
(5)幫助患兒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保證充足的睡眠(一般為10~12h),白天最好午睡1~2h,不偏食,正確執行生活日程表。在患兒能耐受的前提下,盡可能讓患兒與普通兒童同樣地進行日常生活,以減少依賴性。
(6)堅持身體鍛煉,如遊泳等,增強患兒的體質。年長兒可訓練其做胸、腹式呼吸操,吸氣用鼻,呼氣用口,使呼氣時間延長,盡量排出肺部剩餘氣體,增強換氣功能。
(7)出院帶的藥物是、、,請家長按時遵醫囑給患兒服用。如有疑問請電話谘詢。
(8)請保留好“出院複診提示卡”,留下準確的1~2個聯係方式,以便及時隨訪。
(9)患兒下次複查的時間是:20年月日,星期。
(10)患兒的主管醫生是,門診時間是。
77第五章脾係病證第一節鵝口瘡【概述】因先天胎熱內蘊,或口腔不潔,感受穢毒之邪所致。以口腔、舌上白屑滿布,狀如鵝口為主要臨床表現。因其色白如雪,又名“雪口”。病位在心、脾。西醫學中的鵝口瘡可參照本病護理。四季均可發病,早產兒、新生兒及長期使用激素或體質羸弱的嬰兒多見。
【病因病機】病因主要是因胎熱內蘊,口腔不潔,感受穢毒之邪所致。臨床有虛實之分,心脾蘊熱而起為實證,胎稟不足或久病之後,虛火上炎而發病為虛證。
【鑒別診斷】1.口瘡口頰、舌上散在或滿布黃或白色潰瘍點,周圍紅赤,不能拭去,局部灼熱疼痛。潰瘍發生在口唇兩側,稱為燕口瘡。多見於嬰幼兒及年長兒童。
2.白喉咽喉部有灰白色假膜,不易剝離,多有發熱,全身症狀較重。多見於2~6歲兒童。
【證治分類】1.心脾積熱證候口腔舌麵滿布白屑,周圍焮紅較甚,麵紅唇赤,口幹或渴,煩躁不寧,小便短黃,大便幹結,舌紅,苔黃厚膩,脈滑或指紋青紫。
治法清心瀉脾。
方劑清熱瀉脾散加減。
2.虛火上浮證候口舌白屑稀散,周圍紅暈不著,或口舌糜爛,口幹不渴,神疲困乏,大便溏薄,舌質嫩紅少苔,脈細或指紋紫。
治法滋陰降火。
方劑知柏地黃丸加減。
【護理常規】1.護理評估(1)患兒口腔白屑的性狀。
(2)有無影響進食及呼吸的情況。
78第五章脾係病證(3)實驗室檢查結果。
(4)辨證:心脾積熱、虛火上浮。
2.護理要點(1)按中醫兒科一般護理常規進行。
(2)口腔護理注意口腔清潔,可用2%蘇打水或清熱中藥擦洗口腔,每日3~4次,半小時內不宜進水、進食。清潔口腔後,可選用冰硼散、青黛、百草霜、橄欖炭各等份研末塗抹局部。
(3)飲食護理①乳母飲食宜清淡,忌辛辣、酒類刺激性食物。
②食物以微溫為宜,禁食過熱,以防損傷口腔黏膜。
③虛火上浮者,選用清淡滋補食物,少食多餐。
④心脾積熱者多喂服溫開水。
(4)給藥護理①中藥湯劑宜少量多次偏涼服。
②口臭便秘者,遵醫囑給予清熱瀉火的中藥。
③每日用銀花甘草水或用黃連煎湯,擦洗患兒口腔。
④瘡麵遵醫囑用冰硼散外塗或製黴菌素局部塗抹。
(5)情誌護理穩定患兒情緒,避免煩躁。可用音樂療法、疼痛轉移法等以減少患兒哭鬧,使其配合治療。指導患兒掌握自我排解不良情緒的方法,如音樂療法、轉移法、談心釋放法等。
(6)預防①嬰幼兒進食的餐具應清洗幹淨。
②哺乳期的母親要經常洗澡、換內衣、剪指甲,在喂奶前應用溫水清洗乳頭、乳暈;每次抱孩子時要先洗手。
③嬰幼兒的被褥和玩具要定期拆洗、晾曬。
④寶寶的洗漱用具盡量和家長的分開,並定期消毒。
3.病情觀察,做好護理記錄(1)觀察口腔黏膜、舌麵白屑的增減及吸乳情況。
(2)出現煩躁、口臭、流涎時,應報告醫師,並配合處理。
(3)出現吸乳時啼哭、吞咽呼吸困難時等,應報告醫師,並配合處理。
4.並發症護理脫水、營養不良①疼痛影響進食者,進食前局部塗2%利多卡因。
②供給高熱量、高蛋白、含豐富維生素的溫涼流質或半流質,以補充患兒生長79中醫兒科護士工作手冊發育所必需的營養物質。注意色、香、味調配,以引起患兒的食欲。
③對哺乳兒,將乳汁擠出來用滴管或勺哺喂;不能進食者,建立靜脈通道,給予腸道外營養和補液。
【健康宣教】1.入院日健康宣教(1)患兒的主管醫生、。護士長。
責任組長。責任護士。
(2)病房環境及規章製度宣教包括環境、物品擺放、陪護、探視、禁用電器和玩具、呼叫器使用、被服數量等。
(3)住院期間請佩戴腕帶,出院時才可以取下。
(4)在給藥及治療前,護士要核對患兒的身份。
①問患兒姓名、年齡、性別。
②核對腕帶。
(5)為了患兒的用藥安全,請按時服用口服藥。
(6)入院檢查及注意事項①需明晨空腹抽血及做腹部B超者,請患兒在淩晨2點後禁飲食,以免影響檢查結果。次日晨留取大、小便標本。
②做心電圖時請平臥不動,不要講話。
(7)患兒危險因素的評估及宣教包括壓瘡、跌倒、燙傷、凍傷、墜床等。請理解床旁懸掛的各種安全標識的目的和意義,並給予協助和支持。
(8)患兒目前的飲食:□流質;□半流質;□普食;□糖尿病;□低鹽;□低脂;□忌動物蛋白。
2.住院期間健康宣教(1)疾病概念因先天胎熱內蘊,或口腔不潔,感受穢毒之邪所致。以口腔、舌上白屑滿布,狀如鵝口為主要臨床表現。因其色白如雪,又名“雪口”。病位在心、脾。西醫學中的鵝口瘡可參照本病護理。
(2)起居指導病室清潔、安靜,溫濕度適宜,避免煙塵、異味刺激。
(3)情誌疏導穩定患兒情緒,避免煩躁。可用音樂療法、疼痛轉移法等以減少患兒哭鬧,使其配合治療。
(4)飲食指導乳母飲食宜清淡,忌辛辣、酒類刺激性食物。食物以微溫為宜,禁食過熱,以防損傷口腔黏膜。虛火上浮者,選用清淡滋補食物,少食多餐。
心脾積熱者多喂服溫開水。
(5)辨證宣教①心脾積熱證a.辨證施膳:飲食宜清淡,忌辛辣、酒類刺激性食物,多喂服80第五章脾係病證溫開水。b.用藥指導:湯藥宜溫服;清熱瀉脾散加減。c.注意口腔清潔,可用2%蘇打水或清熱中藥擦洗口腔,每日3~4次,半小時內不宜進水、進食。d.口臭便秘者,遵醫囑給予清熱瀉火的中藥。
②虛火上浮證a.辨證施膳:選用清淡滋補食物,少食多餐。食物以微溫為宜,禁食過熱,以防損傷口腔黏膜。b.用藥指導:湯藥宜溫服;知柏地黃丸加減。
c.每日用銀花甘草水或用黃連煎湯,擦洗患兒口腔。
3.出院前健康教育(1)注意小兒口腔清潔,哺乳用具及時消毒;母乳喂養者,用溫開水清洗乳頭,哺喂的時間不宜過長,以20min為宜。喂奶後給服少量溫開水。
(2)乳母飲食宜清淡而富有營養,不宜食膏粱厚味辛辣之品;小兒定時定量吃奶,宜進食清淡、半流質或流質飲食,避免進食辛辣、油膩、酸鹹及過熱食物;注意補充維生素。勤喂水,避免過燙、過硬或刺激性食物,防止傷及口腔黏膜。
(3)保持患兒大便通暢。大便秘結者,適當食用蜂蜜水。
(4)積極治療原發病,禁止濫用抗生素及激素,長期應用者要特別注意口腔衛生。
(5)出院帶的藥物是、、,請家長按時遵醫囑給患兒服用。如有疑問請電話谘詢。
(6)請保留好“出院複診提示卡”,留下準確的1~2個聯係方式,以便及時隨訪。
(7)患兒下次複查的時間是:20年月日,星期。
(8)患兒的主管醫生是,門診時間是。
第二節嘔吐【概述】因胃失和降,胃氣上逆所致。主要表現為食物由胃經口而出。嘔吐是以症狀命名的常見脾胃病證,“有物有聲謂之嘔,有物無聲謂之吐,有聲無物謂之噦”。病位在胃,與肝、脾密切相關。嘔吐見於西醫學的消化道功能紊亂、胃炎、潰瘍病、膽囊炎、胰腺炎、闌尾炎、腸梗阻等疾病。發病無季節和年齡限製,多見於新生兒、乳嬰兒。
【病因病機】1.病因乳食傷胃、胃中積熱、脾胃虛寒、肝氣犯胃等。
2.病機在於胃失和降,胃氣上逆。
【鑒別診斷】溢乳又稱漾乳。為嬰兒哺乳後,乳汁溢出口角。多因哺乳過量或過急,並81中醫兒科護士工作手冊非病態。
【證治分類】1.乳食積滯證候嘔吐酸腐,腹部脹滿,不思乳食,以吐為快,口氣臭穢,疼痛拒按,大便秘結或瀉下酸臭,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
治法消乳消食,和胃降逆。
方劑傷乳者用消乳丸加減;消食者用保和丸加減。
2.胃熱氣逆證候嘔吐頻繁,食入即吐,吐物酸臭,口渴多飲,心神煩亂,睡眠不寧,麵赤唇紅,舌紅苔黃,脈滑數,指紋紫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