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方人:張祖聯,俞景茂。

34·咳嗽·加味二精湯【方劑來源】金文媺經驗方。

【方藥組成】黃精、枸杞子各9~12克,大棗5~6枚。

【使用方法】加水約500毫升,文火煎20分鍾,煎取液約250~300毫升。口服,一日1劑,分2~4次服,以飯前服為宜。10天為一療程,停藥10天後再服藥10天。可連續用藥2~3療程。

【適應病症】複發性呼吸道感染。

【臨床療效】於1985~1987年3年內共觀察門診複發性呼吸道感染患兒64人,結果顯效(服藥2個療程後發病時間延長到3個月以上)40例,占625%;有效(發病時間延長到1個月以上)17例,占265%;無效(發病時間無縮短,3個月內平均發病仍在3次以上)7例,占109%。總有效率891%。經隨訪療效較好。

輯方人:金文媺,甘肅省中醫院主任醫師。

蘇子飲【方劑來源】吳克潛家傳效方。

【方藥組成】蘇子9克,薑汁製竹瀝30克,法半夏、沉香、川樸各3克。

加減:汗不易出加麻黃2克。

【使用方法】均為飲片,亦可共為藥末。作煎劑用,煎後酌加濃縮,再和入薑汁製竹瀝。一般分頭煎二煎,上下午各溫服1次,不宜冷服(加麻黃時更須注意)。

【適應病症】氣管炎咳嗽,或素有哮症多痰,遇風寒即發。

【臨床療效】一般服3劑即效,有哮症者5劑亦效,但可以連服多帖。

輯方人:吳克潛,蘇州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教授、主任醫師。

35哮喘宣肺解表湯【方劑來源】高藹童自擬方。

【方藥組成】麻黃(蜜炙)10克,牛蒡子(炒研)、桂枝、冬花各5克,前胡3克,生薑3片,桔梗4克,生甘草、茯苓各5克。

【使用方法】水煎2次,混合,溫服,每日1劑。

【適應病症】風寒咳喘(慢性氣管炎)。

【臨床療效】李××,男性,7歲,1968年2月15日會診。因感冒而引起陣發性嗆咳,遇冷刺激更甚。咳則胸緊聲啞,咳痰稀薄色白而量多,服多種止咳藥均未減輕,近又複感風寒,略有發熱,畏寒頭痛,劇咳時則嘔吐,鼻塞身痛,舌苔薄白,脈浮緊。以此方溫服1劑後,風寒之表證隨汗而解,再進兩劑諸症悉除。

輯方人:高藹童,內蒙古正鑲白旗醫院主治醫師。

平喘化痰飲【方劑來源】王靜安自擬方。

【方藥組成】炙麻絨10克,荊芥、薄荷各9克,白前根10克,桔梗4克,前胡9克,金沸草12克,枳殼6克,葶藶子、蘇子各10克,細辛3克,橘絡15克。

加減:咳甚者加百部、冬花各10克;喘者加射幹6克;痰多稀薄者加薑半夏6克,雲苓10克;如無炙麻絨則改為炙麻黃5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3~4次,每次30毫升左右。

【適應病症】風寒咳嗽。症見咳嗽聲重,鼻塞流清涕,發熱,惡寒,舌紅苔薄白。

【臨床療效】趙×,男,4歲。1988年4月10日初診。兩周來病兒反複吼喘,咳吐泡沫痰涎,夜間不能平臥,伴流涕,喘咳,納差,腹脹,大便稍幹結,麵色無華。

查:雙肺呼吸音粗,聞及幹、濕性囉音,舌淡苔白,脈浮緩。治法:祛風散寒,平喘化痰。方藥:平喘化痰湯加萊菔子10克。服藥2劑後,病兒母述咳喘好轉,納好。繼服2劑病愈。

輯方人:王靜安,成都市中醫院。

36·哮喘·肺炎定喘湯【方劑來源】許玉貞經驗方。

【方藥組成】射幹9克,細辛、麻黃各3克,桂枝9克,生石膏(另包)30克,半夏、五味子各9克。

【使用方法】先把生石膏入砂鍋內加水覆蓋,煎煮20分鍾,再入餘藥,共煎煮2次,每次30分鍾。

【適應病症】小兒肺炎。

【臨床療效】肺炎定喘湯有清肺止喘的作用,對虛胖性體質(滲出性體質)所出現的肺炎療效甚佳。餘臨床治療200多例,治愈率達95%以上。

李××,男,1歲半,喘嗽2日,張口呼吸,無發熱,舌質紅,舌苔薄黃,脈數而有力,聽診雙肺滿布哮鳴音,少許濕性囉音。診斷為肺熱喘嗽型肺炎。用肺炎定喘湯1劑,喘減輕,精神好轉,2劑則病愈。

輯方人:許玉貞,山西省太原兒童醫院。

麻黃膏【方劑來源】舒忠民。廣西中醫藥1987;(1):8【方藥組成】麻油850克,鉛丹500克,麻黃粉、白胡椒粉各適量。

【使用方法】麻油熬至滴水成珠後,將鉛丹放入油中攪拌均勻,再次煉熬至一定的黏稠度,即為膏基。繼用70%麻黃粉,30%白胡椒粉,混合均勻,在每份膏基上,放上一小藥匙(01克),趁熱合攏備用。治療時將此膏烘熱,貼於患兒背部肺俞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但小兒應接近脊椎)。咳喘甚或年齡稍大患兒可貼兩側穴位,每日換藥1次;症情輕或幼兒可貼1側或兩日換藥1次。

【適應病症】小兒風寒咳喘。

【臨床療效】288例中治愈235例,占816%;好轉42例,占146%;無效11例,占38%,總有效率962%。288例,3天內治愈164例;5天內治愈56例,好轉17例;1周內治愈15例,好轉25例,1周後未愈11例。

輯方人:張祖聯。

肺炎Ⅰ號【方劑來源】安徽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兒科自擬方。

【方藥組成】麻黃5克,杏仁8克,甘草6克,半夏8克,橘紅6克,蘇子8克,蘇葉6克,紫菀8克,冬花、白前各6克,細辛2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上述劑量為3歲兒用量。亦可製成衝劑。

【適應病症】小兒肺炎喘嗽(屬風寒閉塞型)。

37·兒科臨床應用效方·【臨床療效】徐×,女,3歲。發熱無汗,咳嗆氣急,呼吸急促,痰涎稀薄有泡沫,唇幹不渴,舌苔薄白,脈象浮緊。服上方2付後熱退,咳嗆大減,再服2付後諸症漸消失。

輯方人:牛敏國,安徽中醫學院附屬醫院主治醫師。

加減射幹麻黃湯【方劑來源】高藹童經驗方。

【方藥組成】射幹、麻黃各2克,杏仁(製)3克,生甘草2克,細辛1克,五味子10粒,紫菀2克,生石膏6克,白前、蟬衣各2克,生薑2片,大棗1枚。以上劑量為2~3歲小兒日用量。

【使用方法】水煎2次合於一起,頻頻溫服,日1劑。

【適應病症】肺閉咳喘(腺病毒肺炎)。

【臨床療效】詹××,男,2歲,1979年3月2日會診。病已8日,住院5日,診斷為腺病毒肺炎。查:身熱,咳喘,無汗,煩躁,咽間痰鳴,口微幹,少喜冷飲,腹滿,大便兩日未行。苔薄黃滑,舌質正紅,脈浮。服前方1劑,次晨再診,兒母代述,服藥後身微汗出,發熱,咳嗽,腹滿已減,大便兩次,苔黃質紅均減。前方去石膏,射幹改為1克,麻黃1克,繼服2劑而痊愈出院。

輯方人:高藹童,內蒙古正鑲白旗醫院。

喘咳效方【方劑來源】鄧朝綱。吉林中醫藥1985;(6):25【方藥組成】蒼術、麻黃各50克,雞蛋1個。

【使用方法】加水500毫升,以文火煎約30分鍾(務使藥性浸透入蛋內),趁熱以蛋滾熨肺俞穴及雙側湧泉穴。蛋涼則再煎,反複滾熨3~5次。

【適應病症】小兒喘咳。

【臨床療效】本方治療喘咳數百例,屢見奇功。一般1帖可愈,未愈者連用2帖。

輯方人:張祖聯,俞景茂。

宣肺湯【方劑來源】黃中柱經驗方。

【方藥組成】法半夏5克,浙貝9克,枇杷葉6克,麻黃2克,桑白皮、杏仁、桔梗、前胡各6克,陳皮、蘇葉各3克。

【使用方法】水煎,用水250毫升,其中枇杷葉去毛,文火煎成150毫升,分2次服完,一般2~5劑病愈。上藥為小兒5歲以內劑量。

【適應病症】小兒咳喘(寒熱犯肺,痰熱壅肺型)。症見惡寒發熱,口不渴或38·哮喘·渴不欲飲,咳嗽氣喘甚則鼻翼扇動,苔薄白,脈浮緊或浮數,指紋浮紅或紫紅。

【臨床療效】陳××,女,5歲,萍鄉市橡膠廠家屬。其母代訴:患兒2歲開始,咳嗽氣喘,在萍鄉市醫院兒科治愈,但經常感冒發病,時有咳嗽、哮喘出現,經人介紹於1988年4月15日轉來我院邀餘診治。患兒症狀:精神疲乏,麵色蒼白,飲食欠佳,麵部浮腫,舌質微紅,苔薄白有津,脈數。診斷:小兒咳喘(痰熱阻肺,風熱犯肺)。治則:清熱化痰,宣肺解表。方藥:宣肺湯治療。複診,服藥3劑後咳喘已止大半,麵色轉紅潤,精神更佳,納食有所增加,麵部浮腫完全消失,宣肺湯再進3劑,咳喘病已愈,1年後隨訪此病未再複發。

輯方人:黃中柱,江西省萍鄉市中醫院。

麻黃吸入合劑【方劑來源】上海市中醫院兒科協定處方。

【藥物組成】生麻黃100克,白芍、魚腥草各250克,蘇子100克。

【使用方法】以上藥物加5%的尼泊金25毫升,加微量糖精,煎成1000毫升備用。其中魚腥草單獨蒸餾。將藥液置霧化器中,每次2~5毫升,用氧氣作動力噴霧吸入,每日1~3次。

【適應病症】風寒風熱咳嗽伴有喘促者。哮喘,痙咳無痰,喉炎,氣管炎及支氣管炎,肺炎等。

輯方人:孟仲法,上海市中醫醫院兒科。

肺炎熨敷法【方劑來源】蒯仰山(已故)經驗方。

【方藥組成】生川軍末、生枳實末各9克,鮮鬆柏1把,青蘿卜中節3寸,生薑1塊,帶根蔥白3寸,麩子半碗,黃酒1杯。

【使用方法】共搗爛置鍋內炒熱,用紗布分包,輪流敷胸前,見鼻尖及麵部有汗為止。

【適應病症】咳喘(外感風寒較重,內熱較輕)。症見發熱惡寒,無汗,咳嗽喘甚,鼻翼扇動,喉中痰鳴,搖頭抬肩者。

輯方人:張奇文,山東省衛生廳;曹誌群,山東中醫學院。

小兒咳喘合劑【方劑來源】趙秋經驗方。

【方藥組成】麻黃45克,杏仁9克,生石膏24克,甘草6克,黃芩9克,金銀花30克,連翹9克,大青葉15克。

【使用方法】該方做成合劑,每瓶250毫升。上藥先煎生石膏20分鍾,後下諸藥,再煎煮30分鍾。將藥汁用四層紗布過濾,再加水煎煮一遍。過濾後的藥39·兒科臨床應用效方·汁加白糖(每250毫升藥汁加白糖75克)靜置24小時。虹吸灌裝入瓶中,壓蓋消毒。用075磅壓力,消毒35分鍾即可。6個月內每次10毫升;6月~1歲每次15毫升;1~2歲每次20毫升;2~3歲每次25毫升;3~5歲每次30毫升。均日服3~4次。溫開水送下。

【適應病症】小兒肺炎,急性支氣管炎(外感咳喘實熱證)。症見發熱咳喘,煩躁不安,口渴喜飲,舌紅苔白或黃,脈滑數者。

【臨床療效】臨床觀察161例,痊愈147例占91%;好轉6例占4%;無效8例占5%,總有效率為95%。

輯方人:趙鑒秋,青島市中醫院主治中醫師。

新加味太極丸【方劑來源】石中順,等。中醫雜誌1988;(8):41【方藥組成】蟬衣9克,僵蠶6克,薑黃、膽星各2克,天竺黃3克,大黃15克,冰片(衝)001克,黃芩4克,花粉6克,麻黃2克。

【使用方法】水煎,晝夜頻服,一日1劑。

【適應病症】小兒喘憋性肺炎。症見發熱,喘憋,痙咳,麵色唇舌青紫,肺部可聞及濕囉音或哮鳴音。

【注意事項】遇到高熱驚厥,出現呼吸及心力衰竭征兆者,配合西醫即時處理,待變症控製後繼用原方治療。

【臨床療效】124例中,治愈109例,好轉10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6%。

喘憋消失時間為271±101天,咳嗽消失時間為356±148天,肺部X線異常消失時間為408±146天。

輯方人:張祖聯,俞景茂。

風熱閉肺湯【方劑來源】林啟聲自擬方。

【方藥組成】蜜炙麻黃3克,苦杏仁5克,生石膏18克,粉葛根、連翹殼各9克,枯黃芩6克,淡豆豉、生梔子各9克,魚腥草15克,浙貝母9克,鹽枳殼6克,雞蘇散15克。

【使用方法】清水浸泡20分鍾,武火煎煮。每劑煎煮120~250毫升,分2次服用,飯後服為宜。

【適應病症】小兒肺炎喘嗽(風熱閉肺,邪在氣分型)。症見高熱不退,汗多煩渴,咳嗽喘急,咳痰黃稠,胸悶或痛,苔黃質紅,脈象洪數,指紋紫或紫隱。

【臨床療效】以本方治療小兒肺炎300例,治愈率843%,好轉96%,無效61%。

輯方人:林啟聲,福建中醫學院附屬人民醫院。

40·哮喘·加味麻杏石甘湯【方劑來源】曹頌昭經驗方。

【方藥組成】麻黃3~5克,光杏仁10克,生石膏(先煎)30克,生甘草3克,銀花、連翹各10克,薄荷(後入)5克,葶藶子6~10克,魚腥草、虎杖各15克。

加減:發熱驚惕者加中成藥小兒金丹片(天津中藥廠生產),或小兒回春丸解熱定驚;咽喉疼痛加牛子、蚤休清熱利咽;口幹加蘆根清熱生津;喉中痰鳴加淡射幹、蘇子、象貝母、萊菔子化痰降濁;大便幹結或秘結加枳實殼、栝樓仁或礞石滾痰丸氣行通腑;嬰兒可用王氏保赤丸下痰通便;舌苔黃膩加鮮竹瀝水清化痰熱;如口唇指甲發紺,酌加桃仁、丹參、紅花以活血化瘀。

【使用方法】本方作湯劑。先將方中石膏用清水煎煮半小時,然後除薄荷外,將餘藥加入(可先浸泡片刻)同煎,待煮沸後,再將薄荷加入,再煮約數分鍾,煎至藥液150~200毫升,去渣濾出即可。上藥汁可分3~4次溫服。如係數月乳子,可緩緩頻服。

【適應病症】小兒肺炎(包括小兒腺病毒肺炎)之風熱閉肺證及痰熱閉肺證。

症見身熱咳嗽,呼吸喘促,麵赤唇紅,煩躁不安,痰熱閉肺者,高熱不退,汗多口渴,氣急鼻扇,甚者可張口抬肩,兩脅扇動,痰鳴氣促,唇紅或發紺,舌苔黃膩,舌質紅,脈滑數。

【臨床療效】治療27例,痊愈24例,治愈率為89%;好轉3例,好轉率11%。

輯方人:曹頌昭,江蘇省中醫院主任醫師。

肺閉寧【方劑來源】何世英經驗方。

【方藥組成】麻黃3克,生石膏9克,杏仁6克,甘草45克,大紅棗5個,葶藶子15克,細辛06克,五味子18克,枳殼45克,橘紅6克,大麥冬9克,桔梗45克,川貝9克,旋複花、西洋參各45克,海浮石9克,前胡45克,枯黃芩6克。

【使用方法】上藥共研細末,為散劑。每服3~6克,日3次。

【適應病症】急性肺炎,哮喘性支氣管炎。

【注意事項】不出現喘嗽有痰的肺炎及病後陰虛證的肺炎忌用。

【臨床療效】對風熱閉肺的急性肺炎、哮喘性支氣管炎,一般是2日內退燒,喘嗽減輕;對風邪閉肺,正虛邪實的肺炎合並心肌炎、心衰,有扶正祛邪作用;麻疹合並肺炎,特別是疹前、疹間肺炎符合本藥適應證時,可與疏表散同用,有透疹定喘解熱之功。

輯方人:何世英,天津市兒童醫院。

41·兒科臨床應用效方·小兒肺炎衝劑【方劑來源】張剛自擬方。

【方藥組成】桑皮、杏仁、白前各1200克,黃芩、蘆根、連翹各1600克,蘇子、枳殼、陳皮各1200克,麻黃600克,生石膏2400克,甘草800克,檳榔1200克,川軍400克,竹葉800克。

【使用方法】大黃另研細麵,餘藥浸泡半小時,水煎3次,第一次煎1小時,其餘2次各煎半小時後去滓,合並濾液,用95%乙醇調含醇量達65%、75%、85%三次,沉澱24~36小時,過濾液回收醇沉澱,加熱濃縮至稠膏,加大黃粉,再加澱粉1250克,白糖1000克,混合均勻,置燥箱中燥幹,過篩分裝,約600包,每包重45克(相當於半劑湯藥),1歲患兒每服半包,3歲每服1包,日服2次,白開水衝服。

【適應病症】小兒急性肺炎、氣管炎。症見發熱,咳嗽,氣喘痰鳴,食欲不振,大便幹燥。

【注意事項】有心髒病或脾虛大便稀溏者不宜。

【臨床療效】劉×,男,6歲。患肺炎咳喘,發燒3天,經服肺炎衝劑2包,燒退喘止。

輯方人:張剛,太原市中醫研究所。

肺炎湯【方劑來源】黃中柱經驗方。

【方藥組成】沙參、魚腥草各9克,杏仁6克,桑白皮、前胡各6克,橘紅、川貝、桔梗各3克,大青葉、銀花各6克。

【使用方法】諸藥用水250毫升,文火煎成150毫升,分2次溫服,每日1劑,一般2~4劑見效而愈。上藥為3歲以下兒童藥量,臨床隨年齡、體質、病情再定藥量。

【適應病症】小兒肺炎,屬於風熱犯肺,痰熱壅盛者。症見發熱,咳嗽痰稠,氣促鼻煽,麵唇青紫,胸高肩抬,便結尿赤,舌質紅,舌苔黃,脈浮數或滑數,指紋紫。

【臨床療效】鄧某,女,2歲,萍鄉市變壓器廠家屬。初診於1984年10月11日。其母代訴:患兒發熱、咳嗽、氣喘已17天,在市醫院兒科診斷為病毒性肺炎。

西醫用過青鏈黴素、四環素等藥,病情有所好轉,但未能治愈,後轉中醫治療12天,仍不能痊愈。當時症狀:咳嗽氣喘,喉中痰鳴,顏麵青紫,麵浮發熱,吵叫不安,舌質紅,苔薄白,脈數。此屬風熱犯肺,痰熱壅盛。治宜清熱解毒,化痰止咳。

用肺炎湯2劑,次日複診,見效,發熱減退,咳嗽氣喘減輕,飲食增加,吵叫已止,再進2劑,諸症基本消失,咳喘已止,病已獲愈。囑其營養調理,不再服藥。2年42·哮喘·後隨訪未再複發。

輯方人:黃中柱,江西省萍鄉市中醫院副主任醫師。

麻杏二陳湯【方劑來源】張九皋經驗方。

【方劑組成】麻黃、杏仁各3克,石膏(先煎)20克,半夏、陳皮各3克,茯苓6克,甘草5克,桔梗3克。

【使用方法】本方為湯劑,加水120毫升,先煎石膏15分鍾,再入餘藥煮半小時,得藥汁30毫升左右,為第一煎,再加60毫升水,煎去一半兌在一起。未滿周歲小兒,每次服10毫升,6小時1次,1~3歲每服15毫升,日服3次,4~5歲每服20毫升,6~10歲每服30毫升,日服2次。

【適應病症】肺炎。症見發熱咳喘,鼻扇麵赤,脈滑數,指紋浮露色較紅赤,大便幹。

【注意事項】飯前服,服藥後注意避風寒,忌生冷。

【臨床療效】治療千餘例,除17例合並其他疾病配合抗生素等治療外,其餘病例服藥1~3劑均痊愈。

劉××,女,1歲。1977年5月9號診。發熱而喘促1天。高熱麵赤,體溫394℃,喘咳,指紋顯露氣關麵赤,脈浮數,以麻杏二陳湯1劑熱退脈平,繼服1劑病愈。

輯方人:張宇,內蒙古勞改局中心醫院醫師。

解毒消炎湯【方劑來源】金文媺自擬方。

【方藥組成】銀花、連翹、黃芩、白頭翁各6~9克,板藍根、茵陳各9~12克,栝樓、丹參、蚤休各6~9克。

【使用方法】九味藥同時煎。加水500毫升左右煎沸約20分鍾,濾渣後得量約250~300毫升,分2~4次服。

注射劑:每安瓿2毫升。靜脈點滴時,5%~10%葡萄糖100毫升加1安瓿(2毫升),每日總量2~10毫升。肌注量與靜脈點滴量基本相同。

【適應病症】1小兒支氣管肺炎。症見發燒,咳嗽,氣促,喘憋、口周、鼻根部發紺,脈象多見浮數、滑大、弦數,指紋青紫浮露,達風關、氣關,舌質紅或正常,舌苔淡白或黃。聽診兩肺可聞中小水泡音。

2白色念珠菌感染。如口腔黏膜及咽弓可見白色膜狀物(雪口)黴菌性腸炎所致之腹瀉,大便培養,或塗片證實念珠菌感染者。

3小兒肺炎以外的呼吸道感染。如上感、支氣管炎等。

43·兒科臨床應用效方·【臨床療效】近11年來我科應用解毒消炎湯及解毒消炎注射液治愈較多的呼吸道感染及肺炎患兒,治愈好轉率在85%以上。

輯方人:金文媺,甘肅省中醫院主任醫師。

清肺退熱湯【方劑來源】許玉貞自擬方。

【方藥組成】麻黃3克,炒杏仁10克,生石膏(先煎)30克,黃芩10克,銀花6克,焦楂10克,大青葉9克,大黃(後入)竹葉、甘草各6克,羚羊粉06克。

【使用方法】先把生石膏放入砂鍋內煎煮20分鍾,再把餘藥除去大黃煎煮20分鍾,而後入大黃煎10分鍾,共煎煮2次,留藥液200毫升。少量多次頻服。

羚羊粉每日服03克,分3次衝服。

【適應病症】嬰幼兒肺炎及病毒性肺炎。

【臨床療效】清肺退熱湯有清熱、宣肺、通便之效,對小兒肺胃熱盛型的喘嗽療效甚佳。臨床應用數十年,治愈率90%以上。

患兒楊××,男,2歲。高熱394℃,少汗,喘嗽,大便幹,雙肺中小水泡音,喘鳴音。用上方2劑後體溫下降,咳嗽減輕,大便通,再按上方去大黃、羚羊粉加薑黃4劑則痊愈出院。

輯方人:許玉貞,山西省太原兒童醫院。

銀翹麻杏湯【方劑來源】陳進經驗方。

【方藥組成】銀花、連翹8~12克,麻黃、杏仁3~6克,甘草3克,石膏15~20克。根據病兒大小、病情輕重增減分量。石膏用量應大於麻黃3~5倍。

加減:高熱加魚腥草、黃芩、梔子、青蒿;白細胞計數增高加公英、地丁、野菊花等。

【使用方法】本方為湯劑,煎煮前應將藥物浸泡20~30分鍾,石膏須打碎,用生石膏,先煎20分鍾。諸藥宜用武火急煎,沸後約10~15分鍾。煎1次服1次,或連煎2次,藥量不宜太多,共計100~150毫升。宜少量多次喂服,以利藥物吸收,維持體內有效劑量,或日行2~3次。

【適應病症】肺炎。症見發熱咳嗽,氣喘氣急,口渴,鼻翼扇動等。

【注意事項】忌食油膩、生冷、魚腥。

【臨床療效】觀察123例,痊愈(發熱退清,肺部囉音消失,諸症消除)93例,占756%;好轉(臨床主要症狀消失或減輕,肺部囉音部分吸收)28例,占227%;死亡2例,占17%。

輯方人:陳進,江西中醫學院副教授。

44·哮喘·兒寶止咳湯【方劑來源】宋叢有自擬方。

【方藥組成】杏仁、蘇葉、前胡、枳殼、桑皮、梔子、板藍根、平貝、陳皮、萊菔子、魚腥草各75克,黃芩10克。

【使用方法】以上藥物共煎2次,第1次加水180毫升,用文火煎煮,煎至90毫升,第2次加水100毫升,煎至60毫升,2次藥液合並一起內服。2歲以內每次20毫升,3~4歲25毫升,5~6歲30毫升,7~10歲35毫升,11~14歲每次40毫升。每日3次,飯前30分鍾溫服。

【適應病症】肺炎喘嗽。症見發熱,無汗,煩躁不安,顏麵潮紅,呼吸困難,鼻翼扇動,胸骨高起,咳嗽喘促,喉中痰鳴,口唇紅,口舌幹燥少津,口渴,舌尖紅,咽赤,大便幹燥,舌苔厚膩,脈滑數。化驗白細胞增高,胸透肺部有片狀陰影。屬風熱型肺炎。

【注意事項】忌食生冷、油膩、辛辣。

【臨床療效】臨床觀察330例,痊愈227例,占68%;顯效83例,占251%;無效20例,占6%;總有效率為939%。

輯方人:宋叢有,吉林市郊區人民醫院主任醫師。

加味麻杏石甘湯【方劑來源】李石城經驗方。

【方藥組成】麻黃5克,杏仁10克,石膏30克,甘草3克,栝樓10克,黃芩5克,魚腥草15克,地龍5克。

【使用方法】水煎2次,約250毫升。方中劑量為6周歲兒童用量。飯前溫服,日3次,每次約80毫升。

【適應病症】外感風熱,身熱無汗或有汗,咳嗽氣喘,甚則鼻翼扇動,口渴煩躁,舌紅苔薄白或黃,指紋浮紫而滯,脈浮數。常用於小兒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氣管炎等。

【臨床療效】李×,女,3歲,衡陽市郊區。1981年11月20日就診。患兒發熱,咳嗽,氣促已1周,近兩日咳嗽加劇,曾西醫治療,診為支氣管肺炎,因病情無好轉,遂來我院中醫治療。患兒平素體健,營養可,兩月前發熱,支氣管炎合並感染。檢查:體溫395℃,麵色發青,流涕,咳嗽,鼻翼扇動,煩躁不安,舌苔薄白,指紋青紫。血象:白細胞總數10×109/升,中性080。X線肺部所見:兩肺紋理增粗,左肺見片狀陰影。此毒邪犯肺,鬱閉不宣之候,擬麻黃3克,杏仁10克,石膏30克,地龍5克,魚腥草、銀花各15克,黃芩、甘草各5克,水煎服。翌日熱降症減,繼以原方增減7劑而安。

輯方人:李石城,湖南衡陽市中醫醫院主任醫師。

45·兒科臨床應用效方·加味麻杏石甘湯【方劑來源】文麒。中西醫結合雜誌1985;(9):540【方藥組成】加味麻杏石甘湯一號:麻黃、射幹、白前、茯苓、馬勃、川芎、丹皮、甘草各3克,杏仁45克,石膏12克。

加味麻杏石甘湯二號:麻黃、射幹、白前、茯苓、甘草各6克,川芎、丹皮各3克,杏仁9克,石膏15克。

【使用方法】水煎,日服一劑。一號方適用於3歲以內,二號方適用於3歲以上患兒。全部病例均口服維生素B1和維生素C。

【適應病症】小兒嗜酸細胞增多性肺炎。症見發熱,咳嗽,喘息,肺部聞及哮鳴音或中小濕囉音。X線檢查肺部雲絮狀陰影或肺紋理明顯增深。血常規檢查,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在10%以上。

【注意事項】大便化驗有蛔蟲卵者,以呱嗪或四咪唑驅蛔蟲。

【臨床療效】26例患兒痊愈6例,占233%(單純性、遷延性肺炎各3例);有效17例,占652%(單純性肺炎8例,遷延性9例);無效3例,占115%(單純性肺炎1例,遷延性2例);總有效率為885%。

輯方人:張祖聯,俞景茂,汪受傳。

小兒肺熱咳喘衝劑【方劑來源】趙心波經驗方。

【方藥組成】麻黃3克,杏仁6克,生石膏24克,甘草3克,銀花、連翹、知母、黃芩、板藍根、麥冬、魚腥草各10克。

【使用方法】以上各藥混合煎煮兩次,合並兩次濾液,靜置15小時,過濾,得濾液,將濾液濃縮,加乙醇,加蔗糖,製成顆粒,幹燥即得。本藥為衝劑。3歲以下:1次1袋,日3次,3~7歲,1次1袋,日4次;7歲以上,1次2袋,日3次。

【適應病症】肺熱咳喘。症見發燒或不發燒,咳嗽有痰,流涕色黃,或喘,大便幹燥,小溲黃,苔薄黃,質紅,脈浮數。飲食不調,兩肺有幹囉音或中小水泡音者。包括現代醫學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喘息性支氣管炎以及支氣管肺炎等。

【臨床療效】以本方治療75例肺熱咳喘,治愈30例,占40%;顯效19例,占25%;有效21例,占28%;無效5例,占7%。總有效率為93%。

輯方人:沙海汶,北京中醫學院東直門醫院副主任醫師。

肺Ⅱ散【方劑來源】北京兒童醫院中醫科內二病房協定方。

【方藥組成】麻黃15克,生石膏18克,銀花15克,連翹、杏仁、黛蛤散各946·哮喘·克,蘇子05克,六一散、菖蒲、鬱金各6克。

【使用方法】將上述生藥研成細粉。2歲以下小兒每次服05克,每日2~3次,2歲以上劑量增加1~15克,日2~3次。

【適應病症】肺炎。

【臨床療效】1978年冬至1979年春,對211例肺炎病例分為三組:即肺Ⅱ散組、抗生素組和肺Ⅱ散+抗生素組,各組的有效率依次為903%、942%和93%。

輯方人:北京市兒童醫院。

麻杏石甘湯加味【方劑來源】朱清梅經驗方。

【方藥組成】麻黃5克,杏仁10克,石膏15克,甘草3克,枳殼10克,桔梗5克,川樸、法夏各10克,建曲6克,生軍(另包)10克。

【使用方法】以上諸藥加水200毫升,溫火煎沸即可服用。取汁約100毫升,不定時、不定量當茶飲。一日1劑。

【適應病症】痰熱肺閉之咳嗽、吼、喘,或出汗,口幹喜飲,或口臭,腹脹,大便幹結如羊屎,舌紅苔白膩。

【注意事項】服藥期間禁食生冷及糖果。

【臨床療效】臨床觀察250例,痊愈210例,好轉20例,無效10例。

輯方人:朱清梅,武漢市中醫院主治醫師。

銀黛合劑【方劑來源】王鵬飛家傳驗方。

【方藥組成】青黛3克,銀杏12克,地骨皮9克,蘇子6克,竺黃、寒小石各9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服3次。

【適應病症】咳喘(西醫之小兒肺炎、支氣管炎),屬痰火蘊肺型。

【臨床療效】曾治療小兒各種肺炎120例,治愈率為775%,有效率為983%。

輯方人:陳昭定,北京兒童醫院副主任醫師。

左金三味丸【方劑來源】金錢經驗方。

【方藥組成】生石膏、紅花各9克,牛黃、冰片各015克,甘草6克。

【使用方法】本方為小粒丸劑。牛黃、冰片另研,餘藥搗細,過篩。再共研為極細末。煉蜜為丸,製成綠豆大小丸,朱砂為衣,陰幹,備用。口服,月內小兒每47·兒科臨床應用效方·次1粒,每日1~2次,周歲小兒每次5粒,每日1~3次,白開水送下。

【適應病症】小兒發燒,咳喘,疹毒溫熱病皆宜。對小兒肺炎有良好效果。

【臨床療效】本方對小兒肺炎有良好效果,在內蒙古地區廣泛應用。來源於蒙醫藥學。本方原由石膏、紅花、牛黃三味組成的小粒丸劑,筆者治小兒肺炎時加冰片、甘草二味療效更佳。

輯方人:金錢,中國人民解放軍253醫院副主任醫師。

加味麻杏石甘藥棗【方劑來源】周本善經驗方。

【方藥組成】生麻黃(末節)3克,生石膏(打)15克,杏仁10克,生甘草3克,葶藶子5克,製半夏6克,大紅棗10個,山慈姑3克。

【使用方法】除紅棗與山慈姑外,餘藥煎成濃汁約100毫升。濾去藥渣,把紅棗加入藥汁內再煮,待藥汁將幹即成。山慈姑研成細末即可。上述劑量為1~3歲小兒的1天量。藥棗隨意分次在1日內服完。藥末分3次1日內服完。連用7~10天。

【適應病症】小兒咳喘。以哮喘性支氣管炎為主,有反複發作病史,無明顯發熱。

【臨床療效】以臨床症狀體征消失為有效。曾觀察40例患兒,服藥3~6天即能控製症狀,全部有效。其中19例追訪觀察半年以上,17例療效鞏固。

輯方人:周本善,江蘇省常熟市中醫院。

定喘合劑【方劑來源】吳葆德自擬方。

【方藥組成】炙麻黃5克,生石膏15克,葶藶子、桑白皮各9克。

【使用方法】上方濃煎成100毫升,放入適量防腐劑備用。1歲每日3次,每次15毫升,2~4歲每日3次,每次25毫升,5歲每日2次,每次50毫升。5日為一療程。

【適應病症】小兒咳喘(喘型肺炎)。

【臨床療效】本方治療喘型肺炎45例,痊愈40例,好轉5例(指一療程內症狀基本控製,胸片炎性陰影尚未吸收)。

輯方人:吳葆德,蘇州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副主任醫師。

喘咳方【方劑來源】黃夕錕自擬方。

【方藥組成】炒蘇子6克,炙麻黃3克,光杏仁6~10克,甘草3克,炒黃芩、炙桑白皮各10克,鵝管石15克、廣地龍3~6克,銀杏5個,製半夏6克,炙冬48·哮喘·花、炙紫菀各10克。

【使用方法】每日1劑,水煎2次,多次分服。

【適應病症】咳喘。症見有反複發作喘咳史,可伴有發熱,咳嗽,氣喘,喉間痰鳴如水雞聲,舌苔薄白,質偏紅,脈滑或滑數。

【臨床療效】據8年來臨床觀察所見,本方有效率達90%以上。

孫×,女,16歲,1983年12月15日初診。患兒自幼有濕疹,10月發病,受涼即發,發熱,流涕,咳嗽氣喘,痰多,色白質粘。在××醫院住院治療,出院後喉間仍有痰聲,夜間喘咳加重而來我院,診得患兒苔薄白脈滑。治以平肺化痰,平喘,予喘咳方3劑。服藥後患兒喉間痰聲減少,夜間氣平,睡眠已安,原方續進3劑而愈。

輯方人:黃夕錕,江蘇省鎮江市中醫院。

痰喘效方【方劑來源】趙鳳金。河南中醫1982;(5):37【方藥組成】蠶繭1枚,白礬少許。

【使用方法】將白礬納入蠶繭,燒存性,研末,日分3次,水衝服。

【適應病症】小兒痰喘。

【臨床療效】李嬰,男,15歲。風熱感冒失治,氣急喘息,喉中痰鳴。服上方3劑,痰消喘定。

輯方人:張祖聯,俞景茂。

小兒肺炎方【方劑來源】黎炳南自擬方。

【方藥組成】麻黃6克,北杏、桔梗、甘草、蚤休各8克,生薏仁10克,大青葉12克,毛冬青15克。以上為3歲用量。

【使用方法】湯劑。加水1碗半,煮沸15分鍾後斟出藥液,藥渣再煎1次,共得藥液1碗。一日內分3次服完,至熱退喘止則停用,轉為善後調理。

【適應病症】小兒肺炎(痰熱閉肺型)。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忌食辛熱之物。

【臨床療效】餘××,男,2歲。1987年2月20日初診。患兒2天前因受涼而出現流涕,咳嗽,繼而發熱,咳劇而氣促。來診時發熱達397℃,呼吸急促,鼻翼扇動,張口抬肩,唇周略紫,舌紅苔白,指紋青紫,雙肺聽診聞中小水泡音。此為痰熱閉肺,脈絡瘀阻,而致肺炎喘嗽。乃以清熱宣肺,化痰通絡為法。擬方2劑:麻黃5克,北杏、桔梗、蚤休、甘草各8克,生薏仁、大青葉各10克,毛冬青15克。並囑即服紫雪丹半支。2日後再診,已無氣喘,咳減,尚有低熱,按上方加青蒿6克,麻黃減為3克,取3劑,盡劑而諸症悉除。

49·兒科臨床應用效方·輯方人:黎炳南,廣州中醫學院教授。

清肺止咳方【方劑來源】徐傑經驗方。

【方藥組成】麻黃6克,杏仁10克,生石膏24克,生甘草6克,魚腥草24克,膽南星8克,葶藶子10克,大棗3枚。

【使用方法】水煎服。先煎石膏,再放入麻黃及諸藥。水煎取汁,日服3次,每次80~100毫升,輕症日1劑,重症每日2劑。

【適應病症】痰熱型急性支氣管炎、肺炎、哮喘。

【注意事項】病情急,症狀重的患兒,一般選用大劑量水煎劑。

【臨床療效】治療52例咳喘症(支氣管哮喘46例,喘息性支氣管炎6例)臨床治愈40例,平均治愈時間632天。好轉5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866%。

輯方人:徐傑,湖北中醫學院附屬醫院主治醫師。

蘇地止哮湯【方劑來源】王烈,等。吉林中醫藥1984;(3):17【方藥組成】蘇子、地龍、前胡、側柏、劉寄奴各5克,降香,苦參各25克。

加減:若發熱加柴胡、黃芩各5克,咳嗽重加白屈菜或貝母5克,痰盛加栝樓5克或冬瓜子5克,哮重加石葦5克,喘重加馬兜鈴5克,乳食減少加佛手5克或麥芽5克,大便幹加枳實5克或瀉葉1~2克,小便赤加車前子5克。

【使用方法】水煎,頻服。

【適應病症】小兒毛細支氣管炎。症見咳嗽頻作,喘憋重,喉間哮鳴,麵色紅或青,神煩不安,鼻翼扇動,大便幹,小便黃,舌苔黃厚或白厚,舌紅或絳,脈數有力,指紋紫滯等,兩肺可聞及哮鳴音及濕囉音。

【注意事項】哮喘嚴重者,可配合耳針。取穴:平喘,喘點。

【臨床療效】130例患兒,治愈92例,占702%,平均治愈日數為9日;好轉36例,占277%,平均好轉日數4日;無效2例,占16%,總有效率為984%。

按語:毛細支氣管炎是嬰兒多見的一種下呼吸道急性感染。臨床以暴喘,哮鳴為主症,與中醫馬脾風相似,症緩則與痰證類同。常因內有伏痰,複染邪毒,毒熱動痰,痰熱阻肺,氣血鬱滯,宣降失職所致。本方降氣活血,平喘止哮,對實證哮喘療效頗佳。

輯方人:張祖聯,俞景茂。

蘆白散【方劑來源】哈爾濱市中醫院兒科協定方。

【方藥組成】蘆根50克,白礬50克。

50·哮喘·【使用方法】共研細末,用雞蛋清調藥麵。外敷後胸部(肩胛骨下麵)。敷幹為度,可連續用。

【適應病症】各型肺炎。症見憋嚴重,痰壅氣塞,呼吸困難。對陰虛邪戀型肺炎效果不明顯。

【臨床療效】根據幾十年臨床療效觀察,有效率達95%以上。對風寒閉肺、風熱閉肺、痰熱閉肺療效都非常明顯。

輯方人:哈爾濱市中醫院兒科。

肺炎合劑【方劑來源】王鵬飛經驗方。

【方藥組成】青黛、地骨皮、鉤藤、銀杏、車前子、甘草各18千克,泥泊金09克,陳皮12千克。

【使用方法】除青黛在濃縮液中加入外,其餘中藥加水煎煮,去渣取汁,並經過濃縮或用醇除去部分雜質後,得到3000毫升濃縮液。每日3次,每次5毫升。

6個月以下小兒服1/2量。飯前服。

【適應病症】小兒肺炎、支氣管炎。證屬體虛熱盛,肺失清肅者。

【臨床療效】單用肺炎合劑治療小兒肺炎230例,其中,痊愈者811%,好轉188%。平均治療天數為5天。

輯方人:閻田玉,北京市友誼醫院。

肺炎散【方劑來源】張玉乾經驗方。

【方藥組成】金銀花、梔子、黃芩各1000克,生石膏、鬱金、雄黃各500克,朱砂100克,川貝250克,冰片125克。

【使用方法】上方諸藥共研細末,每包1克。每次1克,每日3次口服。此為3~5歲量,可根據年齡大小、病情輕重不同,酌情增減藥量。

【適應病症】肺熱咳喘(現代醫學之細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大葉性肺炎、新生兒肺炎等)。

【注意事項】服藥過程中,禁服生冷油膩辛辣之物。服用過量可引起腹瀉。

輯方人:張玉乾,吉林市第一人民醫院。

理痰湯【方劑來源】王烈經驗方。

【方藥組成】生芡實10克,清半夏4克,黑芝麻3克,相子仁,生杭芍、陳皮、茯苓片各2克。

【使用方法】諸藥混合,水煎取汁,分次服用。上方為1歲小兒1日劑量,其51·兒科臨床應用效方·他年齡可適當增減。8天為一療程。

【適應病症】小兒痰症。包括現代醫學之肺炎、氣管炎之痰盛階段,寒熱均宜。本方用於哮喘病的痰盛同樣收效。

【臨床療效】以本方治療痰濕型小兒哮喘性支氣管炎100例,結果痊愈36例,顯效10例,好轉44例。

輯方人:王烈,長春中醫學院附屬醫院教授、主任醫師。

保嬰奪命丹【方劑來源】張剛經驗方。

【藥物組成】川貝母45克,西大黃3克,全蠍、琥珀、炒僵蠶各45克,牛黃1克,冰片、明天麻各06克,川黃連、膽星、甘草各3克。

【使用方法】琥珀、牛黃、冰片另研,餘藥共為細麵,混合均勻,每袋重03克。1~3歲服1袋,1歲以下半袋,3歲以上2袋,白開水送下,日服2次。

【適應病症】小兒氣管炎、肺炎咳喘之痰熱壅盛型。

【臨床療效】患兒李××,男,3歲。發熱3天,咳嗽痰喘,西醫診斷為肺炎。

查舌紅苔少,脈數有力,大便幹燥,屬痰熱壅肺。予保嬰奪命丹,每服1袋,日服2次,薄荷湯送下。藥後燒退咳止。

輯方人:張剛,山西省太原市中醫研究所。

肺炎霧化液【方劑來源】須鶴瑛自擬方。

【方藥組成】金銀花、魚腥草各15克,炙麻黃、僵蠶各9克,炒葶藶子6克。

【使用方法】根據需要,可用數十劑藥先浸泡後煎煮,酒精提純,三層濾紙過濾,裝瓶備用。使用時取20毫升置於超霧化器貯瓶內,每日2次,每次20分鍾,蒸汽由口鼻自然吸入。3~5天為一療程。

【適應病症】小兒急性肺炎(痰熱閉肺型)。

【臨床療效】臨床觀察50多例,治愈率達75%左右,如發熱、咳喘重時可加用其他藥物,或改用西藥霧化吸入治療。

輯方人:須鶴瑛,山東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副教授。

肺炎清解方【方劑來源】李宣瑞等自擬方。

【方藥組成】大青葉12克,蚤休10克,魚腥草15克,毛冬青10克,麻黃4克,北杏8克,石膏20克,甘草5克。

【使用方法】以上為幼兒劑量,學齡兒童或嬰兒可酌情增減。水煎服,每日1~2劑。

52·哮喘·【適應病症】小兒肺炎之風熱閉肺及痰熱閉肺型。症見發熱,咳嗽,氣促鼻煽,或惡風流涕,汗出,舌紅苔黃或黃膩,脈浮數或滑數。

【臨床療效】經臨床使用多年,療效滿意。

黃××,3歲半,1988年3月25日初診。咳嗽氣促5天,發熱3天,有痰,無流涕,胃納欠佳,大便未解。查體:唇稍發紺,舌紅苔黃厚,脈滑,雙肺聞多量幹,濕囉音。診為肺炎(痰熱閉肺型)。以本方加黃芩10克,海蛤殼15克,白前10克。服2劑後熱退氣平,咳嗽明顯減輕,胃納仍差,便稀,舌紅減,苔仍黃厚,雙肺仍有幹濕囉音。守上方去蘇子、白前,加法夏8克。兩劑後咳嗽基本消失,舌淡紅,苔薄黃,雙肺囉音消失。繼以益氣養陰,佐清熱化痰之劑善後。

輯方人:李宣瑞、蘇雪英、吳小堅,廣州中醫學院附屬醫院。

銀魚清肺湯【方劑來源】金炳炎自擬方。

【方藥組成】銀花、魚腥草、野菊花各15克,連翹13克,黃芩8克,桔梗、栝樓、桃仁、紅花各6克,百蕊蘋(後下)、蘆根各20克。

加減:咳甚者加百部8克,枇杷葉6克;痰黏稠者加南沙參10克,川貝6克;痰清稀者加茯苓8克,半夏6克;咯膿痰者,加薏仁15克;腹瀉者,去桃仁、栝樓,加茯苓、白術各8克;陰虛者,去桔梗、桃仁,加麥冬、丹皮各8克,沙參,生地各12克;氣虛者,加黨參、黃芪各10克。

【使用方法】共煎2次,頭次煎煮20分鍾,湯量150毫升。2次煎煮15分鍾,湯量150毫升,共約300毫升左右。每日4次,每次70~80毫升,飯後1小時服。

【適應病症】遷延型肺炎。

【臨床療效】胡某,男,16個月。患兒發熱、咳喘、痰多3月餘,在外院擬診為支氣管肺炎,予多種抗生素治療,效果不佳,於1986年1月28日來診。患兒長期發熱,體溫波動在375~39℃之間,朝輕暮重,形體消瘦,精神萎靡,呼吸急促,煩躁不安,舌淡苔黃,脈弦細而數,證屬肺炎咳嗽,乃因風寒化熱,痰熱閉肺。

1月27日胸片示右上肺炎伴肺不張,右下肺透亮度增強,氣管向同側移位。白細胞145×109/升,中性072,淋巴028。予本方服20劑後,體溫、血象恢複正常。2月19號胸片示右上肺炎完全吸收,右上肺充氣完全,症狀完全消失。

輯方人:金炳炎,安徽醫科大學附屬醫院主任醫師。

羚羊清肺散【方劑來源】孫文廷自擬方。

【方藥組成】川貝150克,川軍200克,甘草100克,朱砂、黃芩各50克,牛黃30克,生石膏175克,羚羊角30克,青礞石50克。

53·兒科臨床應用效方·【使用方法】共為細麵。口服,日2~3次。1~3個月01~015克,3~6個月015~025克,6~12個月025~05克,1~3歲05~075克,3~6歲075~15克,6~10歲15~25克,10歲以上25~3克。

【適應病症】肺炎初期。症見發熱喘咳,咳痰稠粘,便幹溲黃,煩哭不安。

【注意事項】體衰瘦弱,大便溏瀉或肺炎後期勿服。

【臨床療效】對於風熱咳嗽,肺炎初期,尤伴有高熱、便結者確有卓效。

輯方人:孫文廷,黑龍江中醫學院。

哮喘性支氣管炎方【方劑來源】諸惜勤,等。中西醫結合雜誌1986;6(4):241【方藥組成】虎杖、魚腥草、桃仁、杏仁、葶藶子各10克,蘇子、桑白皮各9克,大黃(後下)6~9克,甘草3克。

【使用方法】湯劑,煎服。每日1劑,分2~3次服。一般服5~7天。

【適應病症】哮喘性支氣管炎(痰熱閉肺型)。

【臨床療效】治療20例,痊愈17例(發熱、咳嗽消失,兩肺囉音消失,血象正常),臨床痊愈2例(發熱、咳喘消失,兩肺仍有少許幹性囉音),無效1例。

輯方人:汪受傳,南京中醫學院。

麻杏石甘湯加味【方劑來源】程菊華經驗方。

【方藥組成】麻黃3克,杏仁10克,甘草3克,生石膏30克,葶藶子6克。

【使用方法】湯劑。先入生石膏,每劑加水200~300毫升,煮沸後15分鍾,再將藥物全部加入煎煮10分鍾,取量50~100毫升。複煎2次,水量減半,煎法相同。每日1劑,日服2次,飯前溫服或多次少量。

【適應病症】咳喘(支氣管炎、毛細支氣管炎、肺炎)。症見咳嗽氣喘,身熱不解,有汗或無汗,咳逆氣急,甚或鼻扇,口渴,舌苔薄白或中有少量黃苔,指紋青紫粗浮而數。

【注意事項】避風寒,忌食生冷。

【臨床療效】李×,男,3歲半。1988年1月25日就診。患兒發熱咳嗽氣喘3天,鼻翼扇動1天,伴口渴喜飲冷,喉中痰鳴,大便幹燥,小便黃少。查體溫399℃,舌質紅,舌苔黃白膩,咽充血,雙乳蛾稍腫大,雙肺可聞及幹囉音,偶可聞及濕囉音,心率162次/分,脈浮數,胸透:雙肺門區紋理增多增粗,結構欠整。化驗:白細胞52×109/升,中性060,淋巴040。診斷:風熱咳喘(支氣管炎)藥用麻黃3克,杏仁10克,甘草3克,葶藶子6克,生石膏30克。2付,水煎服。次日複診,上症大減,體溫降至375℃,氣平,胃納增進,能下地玩耍,但咳嗽厲害,大便稍稀,呈中藥色,查雙肺幹囉音明顯減少,脈浮,原方加尖貝6克,3付,水煎54·哮喘·服。元月3日3診,咳喘已止,胃納欠佳,以陳夏六君子湯善其後。

輯方人:程菊華,湖南株洲市中醫院主治醫師。

止嗽護肺湯【方劑來源】溫治江。中西醫結合雜誌1986;610:619【方藥組成】荊芥、蘇子、萊菔子各3~6克,杏仁3~5克,前胡4~7克,黃芩、百部各3~9克,陳皮4~9克。

加減:熱盛舌紅加山梔、連翹;表寒無汗加桂枝,蘇子易紫蘇;喘甚去荊芥,加麻黃、射幹;嘔吐腹瀉去蘇子、萊菔子、加葛根、半夏。

【使用方法】湯劑,水煎服。

每日1劑,病重者每日15劑。分3~5次溫服。

【適應病症】小兒急性支氣管炎。

【臨床療效】治療40例,治愈(體溫降至正常,囉音全部消失,胸透兩肺正常,吐瀉止,食欲增加)27例;好轉(體溫降至正常,囉音減少,咳嗽減輕)9例;無效(服藥3劑後症狀、體征無改善)4例,總有效率90%。

輯方人:汪受傳,南京中醫學院。

麻杏三子涼膈湯【方劑來源】鄒素庵經驗方。

【方藥組成】麻黃3克,苦杏仁45克,玉泉散18克,葶藶子9克,萊菔子6克,大黃4克,枯黃芩6克,魚腥草15克,浙貝母9克,生梔子5克,鬱金3克。

【使用方法】清水浸泡120分鍾後,煎煮20分鍾。每日服1劑,每劑煎2次,分3~4次服完。

【適應病症】肺炎喘嗽(證屬痰熱壅肺者)。①症見高熱持續,神煩麵赤,咳喘氣急,痰涎壅盛,鼻扇三凹,大便幹結,小溲短赤,舌質紅,苔黃厚,脈滑數,指紋紫滯多透氣關。

【注意事項】忌食油膩、燥烈之品。

【臨床療效】用本方治療痰熱壅肺型肺炎40例,除1例無效外,39例均痊愈。治療天數最短5天,最長11天;退熱時間最短1天,最長3天;平喘時間最短1天,最長4天。

輯方人:鄒素庵,福建中醫學院附屬醫院主任醫師;曾章超,福建中醫學院附屬醫院主治醫師。

熊麝散【方劑來源】董廷瑤自擬方。

【方藥組成】熊膽09~15克,麝香003~006克。

55·兒科臨床應用效方·【使用方法】散劑。研末,為1劑之量。每天1劑,1次化服,以2~3天為度。

【適應病症】小兒腺病毒肺炎。症見稽留熱,有中毒及急性衰竭症狀,喘急鼻扇,神昏譫語,病程遷延。血中白細胞不高。胸片示陰影較泛而呈片狀。抗生素效果不顯。病屬溫毒犯肺,痰火壅鬱。

【臨床療效】服用本散3天,熱退氣平為臨床痊愈。觀察22例,3天內退熱者955%,氣平者100%。臨床除用本散外,尚服湯劑。湯劑按辨證情況投劑,常用者有麻杏石甘湯、白虎湯、解毒活血湯等。

輯方人:董廷瑤,上海市中醫文獻館主任醫師。

痰熱閉肺湯【方劑來源】林啟聲自擬方。

【方藥組成】蜜麻黃3克,苦杏仁5克,生石膏18克,葶藶子6克,連翹殼9克,枯黃芩6克,魚腥草15克,天竺黃、浙貝母各9克,鮮竹茹15克,鹽枳殼6克,猴棗散1支。

【使用方法】清水浸泡20分鍾,武火煎煮。每劑煎煮120~250毫升,分2次服用,以飯後服用為宜。猴棗散另分衝。

【適應病症】小兒肺炎(屬痰熱閉肺型)。症見壯熱煩躁,喉鳴痰壅,氣促喘憋,呼吸困難,胸高抬肩,搖身擷肚,舌苔黃膩,舌質紅,脈洪滑數或指紋紫隱。

輯方人:林啟聲,福建中醫學院附屬人民醫院醫師。

小兒肺炎方【方劑來源】徐迪三自擬方。

【方藥組成】炙麻黃45克,杏仁、魚腥草、黃芩各9克,生石膏、開金鎖各30克。

【使用方法】上藥先加水1000毫升,將生石膏倒入,先煎30分鍾,再將其他藥物倒入煎至250毫升為頭汁,再加水500毫升,煎至250毫升為2汁,開金鎖另用隔水燉服。每日1帖,分3~4次服。

【適應病症】肺炎(證屬肺熱喘咳)。症見發熱汗出不解,咳嗽痰多,氣急鼻扇,口渴引飲,大便幹燥,小溲短赤,舌紅,苔黃,脈象滑數。

【臨床療效】勵××,男,2歲半,病曆號251717。反複咳嗽4個月,近3日來發熱咳嗽氣急鼻扇。體溫39~40℃(肛表),氣急鼻翼扇動,咳嗽劇烈,喉有痰鳴,胸透:右肺間質性肺炎,苔薄白,質紅,咽赤,脈滑數,症屬痰熱壅肺,用本方3帖,身熱已降,氣喘漸平,咳嗽大減,去石膏再服4帖,體溫正常,喘平,咳止,胸透:右肺炎症已經消失。

輯方人:徐迪三,上海醫科大學兒科醫院教授。

56·哮喘·瀉肺湯【方劑來源】鄒治文自擬方。

【方藥組成】葶藶子、桑白皮、地骨皮、蘇子、萊菔子、天竺黃各9克,青黛3克。

【使用方法】煎劑,煎2次。每日1劑,分3次服。如患兒年齡在1歲以內,則煎1次,分3次服,以上各藥減量為6克,但青黛除外,各年齡仍用3克。

【適應病症】肺熱咳喘,痰涎壅盛(氣管炎或支氣管炎),以肺熱咳喘為主,特別對嬰幼兒痰涎壅盛者療效佳。

【注意事項】本方中葶藶子、萊菔子、蘇子、青黛均有潤腸作用,對大便幹者適用,對腹瀉者慎用或不用。服藥期間忌生冷飲食。

【臨床療效】通過多年臨床實踐,治肺熱咳喘(以咳嗽為主),尤以對嬰幼兒痰涎壅盛者效果好。

李×,男,1歲2個月。咳嗽,咽部痰鳴呼嚕伴喘3個月。在外經多次治療,咳喘見輕,但咽部呼嚕、痰鳴不見好轉,而來求治。經常納呆,大便幹。患兒營養中等,方顱,咽紅,苔薄黃,舌質稍紅,脈微數。胸透:兩肺下部紋理增粗。中醫辨證:肺熱咳喘、痰涎壅盛。西醫診斷:支氣管炎。服“瀉肺湯”3劑後,咽部呼嚕明顯見輕,精神好轉,納食多進,大便變稠。再進上方3劑。複診痰鳴消失,活潑如常。胸透未見異常。

輯方人:鄒治文,中國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研究員。

三消飲【方劑來源】王靜安自擬方。

【方藥組成】葦根10克,荊芥、桔梗各9克,黃連3克,滑石、冬瓜仁各10克,複花12克,冬花、白前根各10克,穀芽、麥芽各12克,木通10克。

加減:嘔者,加蘇梗9克;痰多者,加半夏6克,雲苓12克,陳皮6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3~4次,每次15~30毫升。

【適應病症】濕熱咳喘。症見咳喘痰多,聲重濁,胸痞脘悶,納差,大便溏,小便不暢色黃,舌紅,苔薄白厚膩。

【臨床療效】袁×,男,1歲。咳嗽3月。病兒3日前感受外邪後即開始咳嗽,無痰,到省一門診部及市兒童醫院治療1月多不效,逐漸出現納差,惡心,時腹脹,又到成都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和省人民醫院服中藥治療效不佳,咳嗽一直纏綿不斷。查:患兒神倦麵黃,舌紅苔黃膩,詢知小兒小便短黃,大便結,捫其腹脹內熱。診斷為濕熱咳嗽。服上方2劑後,咳嗽大減,腹脹內熱已退,繼用上方去滑石、冬瓜仁,加木通9克,白蔻10克,服2劑後痊愈。

輯方人:王靜安,成都市中醫院。

57·兒科臨床應用效方·千金散【方劑來源】郭平。新中醫1982;(6):17【方藥組成】全蠍、僵蠶各09克,朱砂、天麻、冰片、黃連各12克,牛黃018克,膽南星、甘草各06克。

【使用方法】上方共研細末,分小包,每包1克。5個月以下每服015~02克;5個月以上至1周歲者每服02~05克;1周歲以上至2周歲者,每服05~06克。薄荷、燈心煎湯送下,也可用白開水送服。

【適應病症】小兒肺炎(痰熱型)。

【臨床療效】治療30例,均服藥2~3次後痊愈。

輯方人:艾軍。

加味麻杏甘石湯【方劑來源】謝翠珠。新中醫1986;(4):29【方藥組成】清炙麻黃3~6克,生石膏15~30克,杏仁6~9克,生甘草3~45克,黃芩45~6克,魚腥草、鮮蘆根各15~30克。

加減:哮喘性支氣管炎和支氣管哮喘加地龍6~9克;哮喘性支氣管炎並支氣管肺炎加炒萊菔子6~9克,炒葶藶子、炙蘇子各45~6克。

【使用方法】湯劑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適應病症】小兒肺炎喘咳(痰熱壅肺型)。

【臨床療效】治療51例,除1例好轉要求出院外,其餘均痊愈出院。平均治愈天數為5天。

輯方人:艾軍。

四子定喘湯(原名葶藶桑白皮散)【方劑來源】謝玉瓊。《麻科活人全書》。新1版:上海衛生出版社,1957年5月:122【方劑組成】葶藶子4克,薑汁炒蘇子5克,薑汁炒白芥子4克,萊菔子5克,漢防己4克,杏仁、貝母、蜜炙桑白皮、枳殼各5克,黃芩、蜜炙麻黃各4克。

【使用方法】湯劑。1劑藥煎2次,第一煎加水150毫升武火煎15分鍾,煮取50毫升;第二煎加水100毫升,文火煎25分鍾,煮取30毫升,混合兩次煎出液,為患兒1日藥量。2~3歲患兒,一日分3次服藥;1~2歲患兒,一日分4次服藥;6個月~1歲,一日分6次服藥。乳食前半小時服藥。2劑為一療程。

【適應病症】喘息型支氣管肺炎(痰熱閉肺型)。症見喘促痰鳴,鼻扇氣急,煩躁不安,顏麵發青,指紋青紫。

【臨床療效】臨床運用療效顯著,為我科協定處方。

58·哮喘·趙×,女,8個月,1985年4月19日就診,門診號467122。咳嗽3天,發熱1天,發熱後咳嗽加重伴喘。今日喘促氣急,痰鳴流涕,不食乳,煩躁不寧。體溫385℃,患兒體胖,精神尚可,鼻翼扇動,口周發青,唇幹舌紅,舌苔薄黃,指紋青紫在氣關。兩肺前後可聞及中小水泡音(中等量),白細胞總數9×109/升,中性粒細胞071,淋巴細胞029。西醫診斷:支氣管肺炎。辨證:痰熱閉肺。治則:瀉肺定喘。處方:葶藶子3克,炒蘇子、炒白芥子各4克,萊菔子5克,漢防己3克,杏仁、川貝各4克,炙桑皮5克,枳殼4克,黃芩3克,炙麻黃4克,射幹5克。

水煎服2劑,日1劑,分6次服。4月22日複診:精神好,不發熱,喘促平,鼻扇止,仍微咳舌紅。邪未退淨,再予宣肺平喘,上方略事加減繼服2劑。4月24日三診:咳嗽止,進食佳,一般情況好,兩肺聽診未聞異常,舌象正,治愈停藥。

輯方人:鄧培德,呼市中醫院主治醫師。

清化丸加減【方劑來源】王慶文經驗方。

【方藥組成】罌粟殼5克,烏梅3克,人參75克,款冬花10克,桔梗、馬兜鈴各15克,炙南星3克。

加減:肺熱盛加桑皮、黃芩;痰濕盛加半夏、栝樓;陰虛有熱加沙參、麥冬;喘重於咳加地龍、蜂房;咳重於喘加杏仁、仙鶴草、車前草、鉤藤;頓咳不已加百部、朱砂;肺傷咯血加冬蟲夏草、阿膠、百合。

【使用方法】水煎服。7歲以下,2劑服3天,7歲以上,每日1劑。每次2~3匙,不拘時候服下。

【適應病症】諸般咳嗽,日久不愈者。

【臨床療效】172例久咳患兒,每5天為一療程,2個療程結束統計療效。結果,治愈(症狀消失)154例,占895%;好轉15例,占87%;無效3例,占17%。其中1個療程治愈131例,占治愈人數的8506%。

輯方人:王慶文,吉林省中醫中藥研究院副主任醫師。

益肺湯【方劑來源】陳風蘭經驗方。

【方劑組成】黨參15克,陳皮10克,麻黃(先煎去沫)5克,杏仁10克,石膏(先入)20克,前胡、紫菀、川貝各10克,甘草6克。

【使用方法】加水400毫升,煎煮至藥液為160毫升。每早晚各1次,每服40毫升,4天為一療程,食後服用。

【適應病症】小兒肺炎(證屬脾肺氣虛型)。症見喘咳,不熱或低熱,麵色白,氣短,喘促喉中痰鳴,語聲低弱,乏力倦怠。舌質淡苔薄白或少而滑,脈沉緩或細弱,指紋淡。患兒病程較長,常反複發作。易感冒,感冒後咳喘即作。肺炎常伴59·兒科臨床應用效方·腹脹,腹瀉。

【臨床療效】自1979年來治療小兒肺炎200多例,效果比較滿意。

李×,男,3歲。1980年2月4日初診。咳喘已月餘,低熱,自汗乏力,倦怠,少食納呆,脈沉細,苔薄白,指紋淡。患兒曾在1年內因肺炎複發而入院5次,每次均用抗生素治療,今出院兩周,又因感冒而肺炎複發,經X線檢查為肺炎症。

聽診:雙肺下野滿布囉音。診斷:肺炎(脾肺氣虛型)。方用益肺湯加減:黨參10克,白術、清夏、麻黃、陳皮各5克,石膏、杏仁各75克,甘草5克,紫菀10克,前胡、冬花各5克。2劑,水煎服,日2次。藥後咳喘減輕,餘同上,照上方加川貝5克,取2劑,水煎服,日2次。三診咳喘大減,右肺濕囉音消失。照上方加黨參5克,日服2次。四診:咳喘止,偶有咳,飲食佳,服香砂六君子丸善後。1981年春節隨訪,自服上藥後感冒次數減少,雖感冒兩次再未患肺炎。

輯方人:陳風蘭,內蒙古通遼市第一人民醫院主任醫師。

消囉音湯【方劑來源】內蒙古達拉特旗醫院協定方。

【方藥組成】山藥10克,訶子、海浮石、馬兜鈴各6克,五味子、桔梗各3克,甘草15克。

【使用方法】水煎,每日服1付。

【適應病症】小兒肺炎、支氣管炎後期幹濕囉音遷延不消失。

【臨床療效】馬×,女,5歲。診為小兒肺炎,住院用抗生素、腎上腺皮質激素、西地蘭等治療1周,濕囉音不消,再經更替多種抗生素治療1周,仍效果不明顯。患兒自動出院,求服中藥。予消囉音湯為主辨證加減,治療3天患兒麵色由蒼白轉微紅,咳喘減輕,囉音減半。續進5付,囉音消失,停藥以飲食調養。

輯方人:內蒙古達拉特旗醫院。

醒脾養肺散【方劑來源】孫文廷自擬方。

【方藥組成】紅參、雲苓各25克,栝樓30克,沙參50克,冬花25克,南星20克,千薑15克,橘紅、青蒿、炙草、鱉甲、六曲各25克,天竺黃20克,酒軍15克,雞內金、紫菀各25克,桂枝15克。

【使用方法】共為細末,口服,日2~3次。1~3個月01~015克,3~6個月015~025克,6~12個月025~05克,1~3歲05~075克,3~6歲075~15克,6~10歲15~25克,10歲以上25~30克。

【適應病症】肺炎後期或遷延性肺炎。症見喉中痰鳴,睡眠中露睛,口張、便稀。

【臨床療效】曾用此方藥(改為煎劑)治療50例遷延性肺炎,獲得滿意療效。

60·哮喘·輯方人:孫文廷,黑龍江中醫學院。

減味竹葉石膏湯加減【方劑來源】金文媺經驗方。

【方藥組成】麥冬6克,半夏3克,竹葉、石斛、麥芽、鉤藤各45克,建曲3克,黃芩9~12克,生甘草15克,北沙參6克。

【使用方法】湯劑。加水適量煎煮約25分鍾後,濾渣,再加適量水煎共得藥液200~250毫升。將所得藥液分2~3次服完。飯前後均可。用藥7~10劑可愈。

【適應病症】肺炎恢複期(多用於病毒性肺炎)。症見咳嗽不止,夜睡不安,易驚,白天煩鬧不安,舌質紅,幹而少津,舌苔灰白,脈細數,指紋紫。多係熱病耗傷津液,故有虛煩易驚,食少喜飲等症。

【臨床療效】曾統計40例,治愈80%以上,總有效率達90%以上。

輯方人:金文媺,甘肅省中醫院。

加味麻杏生脈散【方劑來源】黃任華。江西中醫藥1984;(5):27【方藥組成】麻黃,杏仁,石膏,紅花,紅參,麥冬,五味子,菖蒲,葶藶子,甘草。

加減:痰熱閉肺者加栝樓皮,枳殼;風熱閉肺者加連翹、黃芩;內閉外脫者去葶藶子加龍骨、牡蠣。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劑。

【適應病症】小兒重型肺炎。症見發熱咳嗽,氣急痰鳴,鼻扇,口唇發紺,煩躁不安,舌紫絳,苔黃膩,指紋紫滯。血白細胞增高,胸片提示肺炎。

【注意事項】汗多者用炙麻黃,汗少者用生麻黃,麻黃與石膏用量之比為1∶6。

【臨床療效】20例患兒,經用本方加減均痊愈出院。其中8例加用抗生素及激素,5例加用強心劑及呼吸興奮劑。

輯方人:張祖聯,俞景茂。

加味養陰清肺散【方劑來源】李國平經驗方。

【方藥組成】玄參、麥冬各50克,生地40克,薄荷30克,丹皮、白芍各40克,川貝50克,甘草、龍骨各40克,牡蠣30克,杏仁、連翹各40克。

【使用方法】將上藥軋碎過篩為極細麵。周歲以內小兒每服10~15克,周歲以上者每服15~25克,日服2~3次。

61·兒科臨床應用效方·【適應病症】小兒肺熱喘咳。症見身發高熱,麵色紅赤,唇燥鼻幹,口渴引飲,煩躁不寧,氣急鼻扇,胸高脹滿,痰多黃稠,咳嗽連聲,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脈象浮數或滑數,舌質紅赤,舌苔白膩或黃燥。

【注意事項】此方劑隻用於肺熱型喘咳,切不可用於風寒型喘咳。

【臨床療效】餘臨床應用此方治療20例肺熱喘咳患者療效滿意。

輯方人:李國平,黑龍江省五常縣中醫院主治醫師。

強心湯【方劑來源】幸良詮等自擬方。

【方藥組成】葶藶子、枳實各30克,大棗15枚。

【使用方法】每日1劑,水煎,分3次內服。1歲以內,方中各劑量減半;1~5歲,用原劑量的2/3;5~10歲,用原劑量的4/5;10~14歲,用原劑量。

【適應病症】小兒肺炎,風濕性心髒病和病毒性心肌炎所引起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症見口唇發紺,咳喘,肺底囉音,肝髒腫大,尿少,脈細數無力,舌質暗紅。

【注意事項】宜文火久煎,服藥期間宜低鹽飲食。

【臨床療效】85例小兒充血性心力衰竭,服強心湯後48小時觀察,其中顯效60例,有效22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7%。

按語:此方是重劑葶藶大棗瀉肺湯加枳實而成。對於服藥困難的小兒及危重病人,可將藥煎後用紗布過濾,冷卻到37~42℃後,采用直腸點滴或保留灌腸的方法給藥。

輯方人:幸良詮,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中醫院主治醫師;李年春,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人民醫院主治醫師。

喘寧3號【方劑來源】劉韻遠經驗方。

【方藥組成】砒石033毫克,枯礬133毫克,豆豉、銀杏、五味子、百部、前胡各01克。

【使用方法】以上劑量,粉碎研細末,壓製成為一片含量。2~3歲每次2片,4~6歲每次3片,7~10歲每次4片,11~14歲每次5片。均每日2次。初次連續服藥2~3個月,為一個療程,也可持續服2個療程,每例在第二年好發季節之前1個月起再追服喘寧3號1~3個月,少數病例至第三年再服藥1個月,在病情進入緩解期後,采用扶正培本方法。

【適應病症】虛寒型慢性喘息性支氣管炎。

【注意事項】發熱時停藥;年齡太小,3歲以下者不用;肝腎功能不好者禁用。

【臨床療效】84例小兒慢性喘息性支氣管炎患者,經2個月以上的治療,連續隨訪5年以上,觀察結果:治愈70例(833%),顯效6例(71%),好轉、無效62·哮喘·各4例(48%),總有效率為952%。

輯方人:北京兒童醫院中醫科。

加味五虎湯【方劑來源】熊光宗經驗方。

【方藥組成】淨麻黃3克,苦杏仁9克,生石膏18克,生甘草3克,細茶15克,金銀花12克,連翹衣、淨蟬衣各9克。

【使用方法】煎藥罐中置水兩小碗,將方中生石膏先煎10分鍾,再將淨麻黃、苦杏仁、生甘草、金銀花、連翹衣、淨蟬衣下入共煎10分鍾,最後下細茶入煎2分鍾,濾去藥渣,取煮汁小半碗(約100毫升)服用。藥汁100毫升,分2次服,每次50毫升,飯後服用。忌晚間服藥,以免患兒夜臥不寧。

【適應病症】小兒哮喘(寒鬱化熱所致暴喘)。症見胸高氣促,喘息不得臥,陷下作坑,鼻翼扇動,重則發紺,舌苔黃厚,脈象滑數。

【臨床療效】嚴××,女,12歲。1976年10月30日入院,住院號35306。患兒哮喘已10年,現咳吼加重3天。前晚起咳嗽加重,喘甚不能平臥,頭頂部汗出較多,吐白色痰沫,時有惡心,不思飲食,胃納呆滯,大便日3次,質稍稀,自覺便後不爽,於前晚在門診靜脈輸液抗生素和氨茶堿,病情無好轉,以支氣管哮喘收入院。入院後經用抗生素、激素、抗過敏治療效果不佳。症見吼喘咳嗽,鼻部微扇,喉中痰鳴如拽據,喘息抬肩,不能平臥,舌苔黃厚,脈象滑數,咽部充血,扁桃體I0腫大,唇紅口幹,心率112次/分,未聞雜音,雙肺可聞明顯哮鳴音,化驗檢查:白細胞14×109/升,中性080,淋巴020。中醫診斷:寒鬱化熱所致暴喘,服加味五虎湯1帖,咳嗽減輕,當晚能平臥入睡,續服上方3帖,臨床症狀已愈,僅肺部偶聞少許幹囉音,複查白細胞73×109/升,中性060,淋巴038,酸性002,服藥4帖基本痊愈。

輯方人:熊光宗,武漢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副主任醫師。

治喘湯【方劑來源】李乃庚自擬方。

【方藥組成】蘇子、白前、萊菔子、杏仁各10克,炙麻黃、白芥子、陳皮、製半夏、甘草各5克。

【使用方法】頭煎加水300毫升,煎取藥液150毫升,二煎加水200毫升,煎取藥液150毫升。根據年齡大小,每次服20~60毫升,每天服3~6次。如喂液困難,可以用口服藥液量的2倍作保留灌腸,每天2次。

【適應病症】小兒哮喘(寒喘證)。

【臨床療效】孫某,男孩,6歲,住院號007650。患哮喘病2年,發作1個多月。咳嗽,喘息抬肩,喉間痰聲轆轆,在當地診斷為哮喘,經用潑尼鬆、氨茶堿、非63·兒科臨床應用效方·那根、慶大黴素等藥,能暫時緩解,停藥後咳喘又起,於1981年10月12日住入我院。檢查:體溫37℃,呼吸急促,麵色少華,形體消瘦,舌苔白膩,脈浮滑,兩肺滿布哮鳴音,胸透(一),白細胞總數118×109/升,中性057,淋巴細胞029,酸性細胞014。入院診斷:小兒哮喘(寒喘證)。經服治喘湯3劑,同時口服蛇膽陳皮末,用複方安息香酊霧化吸入,3天後咳減喘平,6天後出院,囑其口服胎盤粉,每次2克,一日2次,連服1個月,至今未再複發。

輯方人:李乃庚,江蘇省鹽城市中醫院副主任醫師。

麻黃湯【方劑來源】漢·張機。傷寒論。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年4月:12【方藥組成】麻黃3克,桂枝4克,甘草3克,杏仁4克。(今時小兒劑量)加減:高熱咳吐白稠痰,加前胡、黃芩、栝樓各4克,減桂枝量2克;不發熱,痰涎清稀,加陳皮4克,法夏3克。

【使用方法】以適量清水先煎麻黃約10分鍾,去上沫,入諸藥,以清水遮藥為度,武火煎20分鍾,煎兩次。分兩次溫服,每日1劑,服後以周身微汗為度,不必盡劑,若未汗出,可再服1劑。

【適應病症】小兒哮喘(風寒型)。冬春寒冷時令,感風寒之邪,咳嗽氣促,喉間痰鳴,痰多白沫,喘息抬肩,形寒無汗,麵皖色晦,唇青紫,四肢欠溫,口不渴,舌質淡紅,苔薄白,關紋青滯。

【臨床療效】伍××,男,6個月,湖南省耒陽縣大河邊人。咳嗽氣促3天,前醫診斷為小兒支氣管炎,曾用西藥青黴素等大量抗生素,罔效,邀餘診治。1984年2月19日初診,症見形體肥胖,麵色白,嘴唇青紫,咳嗽氣促,喉間痰鳴,喘息抬肩,吮乳更甚,不能平臥,不發熱,口不渴,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舌質淡紅,苔薄白,關紋青滯,四肢捫之欠溫,無汗,診為小兒哮喘風寒型。擬用麻黃湯加陳皮4克,法夏3克,2劑則病症解除大半,乳食如常,能平臥入睡,咳嗽稍減,再用二陳湯2劑善後,隨訪1年,未見複發。

輯方人:羅齊柔,湖南省衡南縣中醫院醫師。

銀杏散【方劑來源】河南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兒科協定處方。

【方藥組成】白果仁、杏仁、小茴香各30克,麻黃15克。

【使用方法】共為細麵,混合均勻,裝瓶備用。白開水加白糖少許衝服。半歲以內,每次服03~045克;1歲以內,每次服06~09克;2歲以內,每次服15克;3歲以內,每次服18克;4~6歲,每次服24克;7~9歲,每次服3克;10~12歲,每次服45克;13~14歲,每次服6克。均一日3次。

【適應病症】外感風寒,肺氣壅塞,呼吸急促,喉間痰鳴,哮喘咳嗽等症。

64·哮喘·【臨床療效】韓××,男,12歲。素有氣管炎,每遇天氣變化,外感風寒而發病。症見發熱畏寒,咳嗽吐痰,呼吸急促,麵口發紺,不能平臥。肺部聽診,兩肺滿布幹濕性囉音及哮鳴音。經用上方,每服4克,一日3次,2日後症狀大減,5日後病愈。

輯方人:陳道同,河南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副主任醫師。

平哮散【方劑來源】陳道同自擬方。

【方藥組成】棉花根皮30克,蔓荊子、熱參、杏仁、葶藶子、冬花各15克,甘草10克,洋金花棵汁100毫升。

【使用方法】先將前七味碾成細麵,然後將新鮮的洋金花棵砸碎取汁100毫升,同麵藥攪拌均勻,曬幹,再研成麵,過細籮後,裝入瓶中備用。溫開水加白糖少許衝服。半歲以內,每服03~045克;1歲以內,每服06~09克;2歲以內,每服15克;3歲以內,每服18克;4~6歲,每次服25克;7~9歲,每次服3克;10~12歲,每次服4克;13~14歲,每次服5克。均一日3次。

【適應病症】虛寒性哮喘,胸悶氣喘,咳嗽痰多,惡心嘔吐等。

【臨床療效】診治64例,治愈43例,占67%;好轉16例,占25%;無效5例,占78%。

輯方人:陳道同,河南中醫學院附屬醫院。

哮喘Ⅰ號【方劑來源】安徽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兒科自擬方。

【方藥組成】炙麻黃6克,杏仁、陳皮、半夏各8克,蘇子10克,紫蘇、冬花各8克,幹薑4克,白前6克,桂枝4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上述劑量為3歲兒。

【適應病症】小兒寒性哮喘。

【臨床療效】張×,男,4歲,咳嗽氣喘,喉中痰鳴,痰涎清稀有泡沫,舌苔薄白而膩,脈象浮弦。經服上方2付後咳喘減輕,再守原方又服3付,哮喘乃除。

輯方人:牛敏國,安徽中醫學院附屬醫院主治醫師。

小青龍湯【方劑來源】漢·張機。傷寒論。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年4月:14【方劑組成】麻黃、桂枝、芍藥、細辛、幹薑、甘草(炙)、法夏各9克,五味子3克。

加減:喘,加杏仁、款冬、地龍;咳吐黃痰,加黃芩、魚腥草。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劑。

65·兒科臨床應用效方·【適應病症】哮喘。症見惡寒,發熱無汗,咳喘、氣促,喉中痰鳴,口不渴或渴不多飲,咳甚時嘔吐,苔白或白膩等。

【臨床療效】筆者曾用本方治療5例哮喘患兒,4例服3劑後哮喘止,諸症緩解或消失。1例因病程較長(8天),效果不理想,配合青黴素治療後症狀好轉。

輯方人:朱淑瓊,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臨床研究所主治醫師。

寒喘湯【方劑來源】林啟聲自擬方。

【方藥組成】淨麻黃3克,苦杏仁5克,蘇子、萊菔子各6克,白芥子3克,煮半夏、鹽陳皮各5克,佛手幹6克,地龍幹9克,赤芍藥6克,粉甘草3克。

【使用方法】清水浸泡20分鍾,武火煎煮。每劑煎煮120毫升~250毫升,分2次服用,以飯後服用為宜。

【適應病症】小兒寒性哮喘。症見咳嗽氣促,喉間有哮鳴聲,痰多清稀,鼻流清涕,形寒無汗,口中不渴,舌苔薄白或白膩,脈浮滑,或指紋浮紅。

【臨床療效】經多年來臨床驗證療效可靠。

高××,女,5歲。咳嗽氣促1天,喉間有哮鳴音,痰白清稀,鼻癢流涕,形寒無汗,口中不渴,舌苔薄白,脈浮滑,證屬小兒寒性哮喘,治以辛溫散寒平喘,方用寒喘湯,服2劑諸症告愈。

輯方人:林啟聲,福建中醫學院附屬人民醫院醫師。

滌痰散【方劑來源】黃夕錕自擬方。

【方藥組成】朱砂3克,天竺黃、金礞石、飛硼砂、牙皂、川貝各10克,冰片3克。

【使用方法】上藥共研細末,每包1克,每次03克,每天3次服完。

【適應病症】咳嗽哮喘,痰鳴如吼,或痰蒙心竅所致的驚厥抽搐症。

【臨床療效】據5年來臨床觀察,有效率達95%。

輯方人:黃夕錕,江蘇省鎮江市中醫院。

熱喘湯【方劑來源】林啟聲自擬方。

【方藥組成】蜜麻黃3克,苦杏仁25克,生石膏18克,葶藶子、牛蒡子、萊菔子、枯黃芩各6克,浙貝母9克,鹽枳殼、佛手幹各6克,地龍幹9克,粉甘草3克。

【使用方法】清水浸泡20分鍾,武火煎煮。每劑煎煮120毫升~250毫升,分2次服用,以飯後服用為宜。

66·哮喘·【適應病症】小兒熱性哮喘。症見咳嗽氣促,喉中哮鳴,咯痰不爽,胸膈煩悶,麵部紅赤,或發熱,渴喜冷飲,小便色黃,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滑數,或指紋沉紫。

【臨床療效】經10多年來臨床驗證療效可靠。

陳××,男,10歲,咳嗽氣促1周,喉中哮鳴,咯痰不爽,發熱麵紅,胸膈煩悶,口幹喜飲,小便短赤,大便幹燥,舌苔黃稍厚,脈滑數,症屬小兒熱性哮喘,治以辛涼宣肺平喘,方用熱喘湯,服1劑熱退,再服2劑而愈。

輯方人:林啟聲,福建中醫學院附屬人民醫院。

哮喘Ⅱ號【方劑來源】安徽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兒科自擬方。

【方劑組成】生麻黃5克,生石膏20克,杏仁、桑白皮各8克,葶藶子、川貝母、化橘紅各6克,百部8克,車前子10克,馬兜鈴8克,黃芩6克,海蛤殼(先煎)15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上述劑量為3歲兒。

【適應病症】小兒熱性哮喘。

【臨床療效】占國英,女,5歲。咳嗽,氣喘,喉中痰鳴,痰稠色黃,難以咯出,口幹喜飲,糞幹尿黃,舌紅苔薄黃,脈象弦數。服上方1付後熱退,咳喘有減,又服2付後,哮喘基本痊愈。

輯方人:牛敏國,安徽中醫學院附屬醫院。

莖蘇散【方劑來源】任寶成自擬方。

【方藥組成】幹蘆根15克,蘇子、陳皮、冬瓜仁各6克,桃仁、半夏、甘草各15克,杏仁、薏米、前胡、熟軍各3克。

【使用方法】將以上藥物共為細末(過100目篩子),裝成每瓶15克。3歲以上每日2次,每次1瓶。3歲以下每日半瓶~1瓶,分2次溫水衝服。

【適應病症】哮喘。症見咳嗽,夜不能臥,呼吸抬肩,或肺痛,痰中帶膿血等症。

【臨床療效】經多年臨床治療觀察,效果良好。

輯方人:任寶成,天津中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

醜檳煎【方劑來源】周玉萍自擬方。

【方藥組成】二醜6克,檳榔、炒蘇子各10克,明礬1克。

【使用方法】將二醜、檳榔、炒蘇子加水500毫升,浸泡半小時,武火煎開後,67·兒科臨床應用效方·再以文火濃煎至100毫升,去渣。明礬研極細末分裝膠囊2粒。大於3歲者,每次服煎汁40~50毫升,同時送服明礬膠囊1丸。小於3歲者每次服煎汁20~40毫升,明礬細末減量衝服。服藥時間視其喘憋發作時間而定,以第2次服藥在喘憋前3~4小時為好。一般第1次服藥在晚上6~8點,第2次服藥在晚上10~12點。5天為一療程。

【適應病症】1哮喘:相當現代醫學所稱支氣管哮喘。以發作性的哮鳴氣促,呼多吸少,甚則張口抬肩,不能平臥,兩肺較多哮鳴音為主要臨床特征。其病程遷延,常反複發作,並以夜間和清晨發病者居多。痰熱型用本方療效最好。

2肺炎喘嗽:相當於現代醫學所稱支氣管肺炎和哮喘性支氣管炎。以發熱咳嗽,氣急鼻扇,痰涎上壅,甚則涕淚閉塞,張口抬肩,搖身擷肚,兩肺聞中小水泡音和哮鳴音為主要臨床特征。痰熱閉肺型用本方效果最好。

【臨床療效】1療效觀察標準:痊愈為咳嗽消失,呼吸平穩,喉中無鳴響,肺部無聞幹濕囉音。好轉為咳嗽明顯減輕,不喘,喉中偶有痰鳴,兩肺呼吸音粗糙或偶有痰鳴音。無效為症狀、體征無好轉。

2療效評定:隨機抽樣治療組30例與對照組30例比較(對照組中藥辨證治療),治療組30例全部痊愈。治愈時間,治療組平均為637天,對照組平均為10天。咳嗽,氣喘,喉中鳴響,肺部囉音消失平均天數,治療組分別為593天、287天、373天、507天,對照組分別為997天、577天、620天、727天。經統計學處理有顯著差異。

輯方人:周玉萍,湖北中醫學院兒科教研室主治醫師。

哮喘效方【方劑來源】諸惜勤,等。中西醫結合雜誌1986;(4):241【方藥組成】虎杖、魚腥草、桃仁、杏仁、葶藶子各10克,蘇子、桑皮、大黃(後下)各9克,甘草3克。

【使用方法】水煎,每日1劑,每劑分2~3次口服,一般服用5~7天。

【適應病症】小兒哮喘性支氣管炎。症見發熱,咳嗽,氣喘,兩肺可聞及哮鳴音或兼有濕囉音,舌紅或淡紅、苔薄黃膩。

【注意事項】本法適用於裏證、熱證、實證。如臨床患兒表現脾腎陽虛,或氣虛之象及營養不良及脾虛泄瀉患兒,都不可妄下。

【臨床療效】20例患兒平均退熱時間為2天,氣喘消失時間為25天,咳嗽消失時間為62天,肺部囉音消失時間為65天,血白細胞平均7天恢複正常。

20例患兒經治痊愈17例,臨床治愈2例,無效1例。痊愈率為85%,有效率為95%。

68·哮喘·按語:“肺與大腸相表裏”,肺之肅降功能在於貫通六腑,六腑賴肺氣降之,肺氣降,六腑之氣皆通。肺氣又賴六腑以通之,六腑通則肺氣亦降。倘熱結大腸,裏熱壅盛,可致肺氣不得宣降,陽明腑氣不降,其氣上逆則為咳、為喘。針對肺實氣閉、痰熱壅盛,采用清熱瀉下通腑法,常能奏效。

輯方人:張祖聯,俞景茂。

宣瀉理肺湯【方劑來源】經捷經驗方。

【方藥組成】炙麻黃3~5克,光杏仁、桑白皮、葶藶子、炙蘇子、炒枳殼各10克,陳皮3克,法半夏6克,魚腥草15克,車前子10克,炙甘草5克。發熱甚者酌加生石膏(先煎)20~30克。

【使用方法】每日1劑,約煎取100~200毫升藥液,以少量頻服為主,每次服10~30毫升,約1~2小時左右喂服1次。

【適應病症】小兒哮喘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合並感染、支氣管肺炎等(屬風邪犯肺或痰熱閉肺型)。

【臨床療效】用本方治30例哮喘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合並感染患兒,結果1~3天後喘息基本控製。

輯方人:經捷,南京中醫學院講師、主治醫師。

陽和湯【方劑來源】《外科全生集》。

【方藥組成】熟地10克,白芥子6克,鹿角膠(另燉衝服)9克,肉桂(研粉分二次吞服)3克,炮薑炭3克,炙麻黃5克,生甘草3克。

【使用方法】冷水浸泡半小時後,急火煮開,以文火煮1小時,去渣取汁,烊衝鹿角膠,分2份裝瓶。每日2次,加溫後衝服肉桂粉,飯後1小時服,連服3~7天,症狀控製後改為隔日服,再服半個月。

【適應病症】支氣管哮喘。症見咳喘,兩肺哮鳴,麵色蒼白,苔白質淡,反複發作,以疲勞及受涼後加劇,屬肺腎虛寒型者尤宜。

【臨床療效】共治療支氣管哮喘發作期94例,連服3~7天,控製喘息症狀和哮鳴音的總有效率分別為902%和893%。

輯方人:徐寶圻,安徽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副教授。

平喘梨膏糖【方劑來源】吳葆德自擬方。

【方藥組成】炙麻黃2000克,淨射幹1500克,化橘紅2000克,五味子1500克,炙僵蠶、炙蜈蚣、幹地龍各200克。

69·兒科臨床應用效方·【使用方法】將麻黃、射幹、橘紅、五味子等濃煎成2000毫升藥汁,將僵蠶、蜈蚣、地龍等焙幹研極細末加入上藥汁中調勻,加入適量防腐劑、賦型劑(白糖、雪梨膏等),製成每塊重8克的梨膏糖,用糖紙包裝即成。

【適應病症】支氣管哮喘。

輯方人:吳葆德,蘇州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

蟾蜍果【方劑來源】林誌堅,等。四川中醫1983;(3):45【方藥組成】活蟾蜍(以夏季捕捉為佳)7隻,麵粉、麻油各250克。

【使用方法】將活蟾蜍7隻,置於空缸中一晝夜,僅取其後腿,去皮、去掌、剁為肉泥,另麵粉250克,加適量水,麵粉和勻,然後切成小片塊,再取麻油半斤煮沸,將片塊炸焦,即為蟾蜍果。將蟾蜍果分為12等份,每日3次,每次1份(此係3歲左右兒童用量,視其年齡,亦可增減等份)。剩餘麻油,分次炒飯給患兒吃,上藥為1料,若未好轉,可再服1料。

【適應病症】小兒哮喘。

【臨床療效】本方治療5例,均獲滿意效果,追訪多年未複發。

陳××,女,4歲,其父代訴,患哮喘病年餘,曾服土黴素糖粉,肌注青、鏈黴素、卡那黴素。於1976年5月10日診治,服用上方1料病愈。追訪2年未發。

輯方人:張祖聯,俞景茂。

定喘膏【方劑來源】徐寶圻自擬方。

【方藥組成】仙茅、仙靈脾、肉桂、丁香各12克,冰片1克,生薑汁適量。

【使用方法】將以上藥物研成極細粉後,加生薑汁調成稀膏狀,入密閉瓶裏備用。將藥膏適量塗貼於臍部,外用膠布或油布封閉固定。24小時後另換1次藥膏,哮喘發作期連續用藥一星期,緩解後繼續再貼一周以鞏固。為預防哮喘發作,可在三伏天及三九天每隔9天貼塗1次,每次貼24小時。

【適應病症】支氣管哮喘、喘息性支氣管炎。

【臨床療效】用本方治療支氣管哮喘90例,結果:近期臨床症狀控製者431%,顯效324%,好轉177%,無效68%。作為預防用藥共93例,1年後隨訪痊愈者36例,顯效者40例,好轉者20例,無效者4例。

輯方人:徐寶圻,安徽中醫學院附屬醫院。

小兒治哮靈【方劑來源】王烈自擬方。

【方藥組成】地龍、蘇子各005克,射幹002克,苦參、白鮮皮各001克,麻70·哮喘·黃0025克,側柏葉002克,劉寄奴、甘草各001克,黃芩、平貝母各002克,僵蠶0015克,橘紅、細辛各001克,冰片0005克。

【使用方法】諸藥混合,共為細粉,裝入膠囊。每粒含生藥025克。亦可濃縮減少其量。3歲以下每次2~4粒,3~6歲4~6粒,6~12歲6~8粒,12~14歲8~10粒。一日3次,口服,10日為一療程。

【適應病症】小兒哮喘(支氣管哮喘,哮喘性支氣管炎,急性毛細支氣管炎等,具有喘息症狀的疾病),寒熱各型均宜。

【臨床療效】用小兒治哮靈治療446例,其中屬於現代醫學所稱的支氣管哮喘107例,哮喘性支氣管炎339例。治療結果:治愈(哮喘症狀消失,肺部聽診哮鳴音消失)225例(5717%)。其中包括支氣管哮喘60例,哮喘性支氣管炎186例。平均治愈之天數為98天。而哮鳴症狀的緩解時間平均不足1天,最快者進藥後2小時症狀緩解。顯效(哮喘及哮鳴音減半)100例(2242%),好轉(哮喘減輕,哮鳴音減少)53例(1188%),無效(經治1個療程,病情不見改善)38例(853%)。總有效率為9147%。藥理實驗,通過動物(豚鼠、大鼠、小鼠)用藥與生理鹽水對照實驗,結果小兒治哮靈止哮平喘效果100%,而對照組為0。

兩組差異極為顯著。此外尚可證實小兒治哮靈具有明顯的鎮咳、祛痰作用,以及一定的鎮靜和解熱效果。毒理實驗,其中急性毒理實驗說明小兒治哮靈的毒性很低。亞急性毒理實驗提示給藥組和對照組比較無明顯差異。

輯方人:王烈,長春中醫學院附屬醫院。

地龍粉【方劑來源】梁遠立。四川中醫1986;(7):15【方藥組成】地龍粉。

【使用方法】將幹地龍研粉末,按患兒年齡,每次1~3克,日服3次,連服3日。

【適應病症】小兒哮喘。

【臨床療效】本方治療10例,近期痊愈9例,有效1例。痊愈的病例中,隨訪半年,3例未複發,4例於2月後複發,2例於半年後複發。

輯方人:張祖聯,俞景茂。

治哮丸【方劑來源】王烈自擬方。

【方藥組成】玉竹20克,白屈菜15克,蘇子10克,劉寄奴5克。

【使用方法】製成蜜丸,每丸重25克。兒童每次服3~4丸,一日3次,療程2個月。

【適應病症】諸哮。

71·兒科臨床應用效方·【臨床療效】治療50例,顯效者24例,好轉者21例,無效者5例。

輯方人:王烈,長春中醫學院附屬醫院。

麻杏芩葶湯【方劑來源】齊利輝自製方。

【方劑組成】麻黃2克,杏仁、黃芩、葶藶子、地龍、前胡各6克,海浮石、魚腥草各7克,甘草3克。

【使用方法】加水煎熬,煮沸後15~20分鍾即可取汁待用,日1劑,每劑煎兩次。煎藥汁1小茶杯,口服日2次,亦可以藥代茶,頻頻飲服,可加適量冰糖。

【適應病症】喘息型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急性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等。

症見發熱,咳嗽,氣促或哮喘,口渴心煩,大便幹結。舌苔薄黃或黃,指紋青紫。

體征:咽喉充血,呼吸急促,或鼻翼扇動,雙肺呼吸音粗,可聞及幹濕囉音,哮喘音或痰鳴音。血象:白細胞增高,中性偏高,淋巴增高或正常。

【注意事項】服藥期間忌食辛辣、油膩之品。

【臨床療效】筆者在1981年用本方治療110例小兒咳喘。其中包括喘息型支氣管炎38例,急性支氣管炎27例,支氣管哮喘31例,支氣管肺炎14例。這些病例均有咳嗽、氣喘、哮鳴、聽診肺部有幹濕囉音、哮喘主要體征。服藥後101例症狀消失(服藥3~6劑者56例,7~10劑者34例,12劑以上者11例),9例病情無變化,改用他藥治療。

輯方人:齊利輝,湖南省衡陽市中醫院主治醫師。

中藥敷帖離子導入法【方劑來源】李培生。傷寒論講義。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37敷帖5號係朱瑞群自擬方。

【方藥組成】1小青龍湯:麻黃5克,桂枝3克,白芍12克,細辛3克,半夏10克,五味子5克,生薑2片,甘草3克。

2敷貼5號方:麻黃5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甘草3克,蒼耳子9克,辛夷5克,黃芩10克,白芍12克,夏枯草10克。

【使用方法】小青龍湯和敷貼5號方均為煎劑。煎煮方法:每貼藥先加水適量,浸泡半小時後,用中火煮沸,再用文火煎煮,約取藥汁80~100毫升。

離子導入法:以上方藥為1次導入量。用8×12厘米與12×18厘米的絨布兩塊,浸透藥汁,分別置於百勞、肺俞、膏肓3對穴位上,並加置相等大小的兩塊電極板,加以固定(正極置於肺俞、膏肓穴,負極置於百勞穴),通以直流脈衝電流,強度約4毫安(視患者敏感度而定),時間為20分鍾。每天治療1次,連續3~5天為1個療程。

72·哮喘·【適應病症】寒喘型:症見咳嗽氣促,喉中有哮鳴音,咳痰清稀,色白泡沫狀,麵色晦,口不渴,舌質淡苔薄白或白膩,脈象浮緊或濡數。宜用小青龍湯。

熱喘型:症見呼吸急促,喉中有哮鳴音,痰液黏稠色黃,口渴欲飲,小便黃赤,大便幹燥或秘結,舌質紅苔薄黃或黃膩,脈象滑數。宜用敷貼5號方。

【臨床療效】臨床療效觀察標準:①近期控製:治療後停用平喘藥物,哮喘停止發作,肺部檢查無異常發現;②顯效:治療後停用平喘藥物,哮喘基本停止,肺部檢查偶可聞及哮鳴音;③好轉:治療後能停用或偶用平喘藥物,發病程度減輕,發作時間縮短,肺部檢查哮鳴音明顯減少;④無效:治療後發病程度減輕不明顯,肺部檢查哮鳴音依然存在者。

治療29例,近期控製者17例(586%),顯效者5例(172%),好轉者4例(138%),無效者3例(104%)。治療後1天內平喘者8例,2天平喘者7例,3天平喘者5例,5天平喘者6例。從療效與年齡、病程、發病情況、發病持續時間及辨證分型等關係分析,均無明顯差異,統計學處理結果,P值>005。

肺功能觀察:敷貼治療前後對照發現,首次治療後即刻肺活量和第一秒最大呼氣量的改變已有顯著意義,但最大呼氣中期流速和閉合氣量的改變,意義不顯著;在一個療程結束時與治療前對照,均出現顯著或非常顯著意義的變化。

輯方人:朱瑞群,上海中醫學院教授、曙光醫院主任醫師。

哮喘方【方劑來源】據張夢儂治療哮喘方加減。

【方藥組成】麻黃8~10克,前胡12~15克,杏仁、枳殼、法夏、萊菔子各10克,甘草6克,海蛤粉20克,細辛4~5克,五味子6~10克,葶藶子、曲楂各10克,生薑3片,大棗3枚。

【使用方法】湯劑,水煎煮沸後再煎10~15分鍾,得藥量200~250毫升。分3次服,連服3~5劑。

【適應病症】哮喘(寒熱夾雜型)。見於肺胃先有伏熱,後感風寒誘發,也有初因風寒客於上焦,久則化熱,後遇氣候異常續發的,初起咳嗽痰不易出,氣逆衝上,喉中作響,漸至聲如曳鋸,坐不得臥,舌苔薄白或薄黃,脈滑。

【臨床療效】程光偉,男,7歲。患哮喘3年,經年頻發,但冬季更劇,病發咳聲重濁,痰不易出,繼之喘息有音,連日不止,連服本方8劑,病愈,走訪1年,病未複發。

輯方人:倪群芝,湖北中醫學院講師、主治醫師。

宣白平喘湯【方劑來源】曹英自擬方。

73·兒科臨床應用效方·【方藥組成】蜜炙麻黃6克,杏仁10克,炙甘草3克,生石膏20克,桑白皮、淡黃芩各10克,黛蛤散(包煎)20克,皂莢3克,冬瓜子10克。

【使用方法】湯劑。上藥劑量加水500毫升,文火煎開3分鍾,得藥液300毫升。每日1劑,分3次服,每次100毫升,服用1劑為一療程。食前服用。

【適應病症】小兒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呼吸急迫,喉中有水雞聲,胸悶,痰粘難咯。

【注意事項】服藥期間忌腥。

【臨床療效】觀察80例,臨床治愈(用藥2劑後哮喘症狀消失,肺部哮鳴音消失)67例,占838%;顯效(用藥2劑後哮喘症狀明顯減輕,肺部哮鳴音減少)8例,占20%;無效(用藥二劑後症狀及肺部聽診改變不明顯甚則加重)5例,占62%。

輯方人:曹英,蘇州市中醫院主治醫師。

扶正固本方【方劑來源】潘存娒等。中西醫結合雜誌1988;(1):13【方藥組成】黃芪、黨參各10克,黃芩、黃精、仙鶴草各6克,甘草4克。

加減:咳嗽、氣喘,加炒蘇子、桑白皮;有外感鼻塞、流涕者,去黃芪、黨參、加板藍根、桑葉、荊芥穗;腹瀉、便溏,去黃精,加茯苓、炒白術;胃納不佳加陳皮、焦山楂。

【使用方法】湯劑,煎服。每日1劑。2個月為一療程。

【適應病症】兒童哮喘(肺脾氣虛證)。

【臨床療效】治療40例(發作期、緩解期各20例)。測定周圍血白細胞糖皮質激素受體水平(GCR),哮喘發作期較健康兒童顯著降低(p<001),經治療緩解期,GCR水平較發作時顯著升高(p<001),恢複至健康兒童水平。測定血漿cAMP含量,發作期和治療後緩解期均顯著低於健康兒童(p<001);經治療緩解期,cGMP顯著低於健康兒童和發作期(p<005);cAMP/cGMP的比值,發作期顯著低於健康兒童(p<005),經治療後緩解,兩者比值顯著上升(p<005),趨向健康兒童比值。提示本方具有調節機體細胞內GCR和c-AMP/cGMP比值的功能,從而使哮喘狀態得以緩解,減少了發作,以至痊愈。

輯方人:汪受傳,南京中醫學院。

加味金水六君片【方劑來源】肖正安經驗方。

【方藥組成】陳皮、半夏、茯苓、熟地各9克,當歸3克,女貞子、菟絲子各9克,白鮮皮、沙參、胡桃肉各15克,補骨脂9克,甘草3克。

【使用方法】按上述劑量比例配方,研極細末。加賦型劑壓片,每片含生藥74·哮喘·03克,小兒按年齡每歲每次服1片,10歲以上每次服10片,一日3次,1月為一療程,連服3個月。

【適應病症】小兒哮喘緩解期善後(根治)【注意事項】凡小兒哮喘複發或哮、咳、喘三症尚有一症存在者,均不宜服用本方。從服用本方之日起,1年內禁食水族動物、肉食、禽類肉食及蛋類。

【臨床療效】本方通過多年試用,療效頗佳。據138例統計,總有效率為891%。其中追蹤1年,痊愈45人,占326%,基本痊愈16人,占115%,顯效29人,占21%,有效33人,占339%。

輯方人:肖正安,成都中醫學院教授。

尿泡雞蛋【方劑來源】洪廣祥。江西中醫藥1981;(3):31【方藥組成】雞蛋5~7枚,24小時尿液。

【使用方法】備瓦罐或瓷盆1個,留置患兒自身的24小時尿液,然後取出新鮮雞蛋7~10枚浸在裝有尿液的盆內,尿液應高出雞蛋麵約半寸左右,每日換新鮮尿液1次,連浸5~7天。用法:每天早晨取出尿泡雞蛋1~2枚,連殼煮熟,去殼空腹服用。1個月為一個療程,連服3個療程。

【適應病症】3~15歲支氣管哮喘緩解期患者,無嚴重合並疾病,對蛋類無過敏史者。

【臨床療效】本方先後對20例小兒支氣管哮喘患者進行預防複發的固本治療,結果痊愈者14例,顯效者3例,有效者2例,無效者1例。其中單純支氣管哮喘遠期療效最好,有合並疾病者,其療效不如單純者佳。療程與療效有一定關係,療程越長,療效越好。

按語:尿液味鹹氣寒無毒,內含舒張肺部血管的“血管舒緩素”,能溶解肺血栓的尿激酶,以及多種激素,“為除勞熱骨蒸咳嗽吐血……之聖藥”。尿泡雞蛋控製小兒支氣管哮喘,符合“未發時宜扶正為主”的原則。因此有較好的遠期療效。

輯方人:張祖聯,俞景茂。

河車丸【方劑來源】張培元。河南中醫1981;(2):38【方藥組成】紫河車1個,蛤蚧1對,黃芪40克,白術30克,川貝20克,甘草10克。

加減:若肺有實熱,可配合桑皮、黃芩、石膏適量,水煎衝藥丸服;若食欲欠佳,可配以麥芽、山楂、神曲水煎服。或藥量減半服。

【使用方法】共為細麵,煉蜜為丸,每丸重3克。每天早晚各服1丸。6歲以75·兒科臨床應用效方·下減半。

【適應病症】小兒慢性支氣管哮喘。

【注意事項】避風寒,忌食腥葷、油膩食物。若有表證,宜先解表。

【臨床療效】服藥後,脾胃功能便有好轉,一般服藥兩個月可止喘,半年根除。

按語:患慢性支氣管哮喘的患兒,常虛實夾雜。虛者,正氣虛弱,衛外不固,易感外邪;實者,伏痰瘀血內阻。本方則從改變小兒身體素質著手,扶養正氣,增強抗邪能力,不治喘而喘自愈。

輯方人:張祖聯,俞景茂。

哮喘基本方二號【方劑來源】黎炳南自擬方。

【方藥組成】當歸、白術、五味子各8克,陳皮5克,法夏6克,黨參、鵝管石各15克,熟地20克,茯苓,炙甘草各10克。

【使用方法】湯劑。加水2碗,煮沸15~20分鍾,得藥液大半碗。再煎1次,共得藥1碗半。早晚分2~3次溫服。此為6歲用量。

【適應病症】哮喘緩解期。

【注意事項】服藥期忌食生冷、魚腥;避風寒。

【臨床療效】蘇×,男,9歲,1980年12月22日初診。患兒哮喘反複發作8年,屢用激素,氨茶堿,息喘靈及中藥而未能治愈。近3年症加劇,常需急診搶救方能暫時緩解。來診時喘咳多痰,夜間為甚,不得平臥,痰白挾黃,麵色白,目眶黯黑,肢冷多汗,納呆便溏,唇紅,舌淡苔白,脈細弱。聽診雙肺滿布喘鳴音及濕囉音。證屬脾腎兩虛,外感風寒,內挾痰熱。治以補腎扶脾、宣肺定喘,兼除痰熱為法。擬方:麻黃、葶藶子各6克,毛冬青、桂枝各15克,當歸、白術、蘇子各10克,鵝管石、熟地、黨參各20克,五味子,炙甘草各8克。3劑。藥後諸症好轉,喘哮暫息,乃轉用下方:麻黃、陳皮各5克,法夏、炙甘草各8克,鵝管石15克,五味子、補骨脂、當歸各10克,熟地20克,黨參25克,肉桂(焗)4克。喘已大定則去麻黃。因病情深痼,哮喘間有發作,再用上法輒效。如是堅持調理近2年,形體漸豐,喘作轉稀而輕微。1984年6月來複查,謂近1年半以來幾度發熱咳嗽亦不見喘促,已正常讀書學習,並能參加遊泳等運動。

輯方人:黎炳南,廣州中醫學院。

小兒培元片【方劑來源】陳壽春經驗方。

【方藥組成】紫河車1具,黨參、黃芪各75克,茯苓、天冬、麥冬各50克,龜板膠、熟地各100克,法夏25克。

76·哮喘·【使用方法】熟地、天麥冬熬膏與烊化的龜板膠作賦形劑,黨參、黃芪、法夏、茯苓、紫河車研成細粉與賦形劑混合壓片,每片重05克。一日2次口服,每次2~4片,溫開水送服(嬰兒研粉送服)。實證勿用。3個月為一療程。

【適應病症】哮喘,咳嗽,虛勞(腎元虧虛,氣陰不足證)。症見咳喘遷延難愈,動輒發作,麵形瘦,神疲怯冷,或見煩熱,夜尿頻多,囟門遲閉,舌淡或紅,脈沉弱或數。

【臨床療效】療效觀察標準:①痊愈:服藥1個療程後,隨訪1年哮喘未發,外感咳嗽少於3次,並於兩周內治愈,氣陰兩虛證基本消失;②好轉:服藥1個療程後,隨訪1年哮喘發作在3次以下,外感咳嗽明顯少於輕於服本藥前,氣陰兩虛證症狀間或出現;③無效:服藥1個療程後,隨訪1年哮喘咳嗽發生無明顯減少,氣陰兩虛證症狀基本與服藥前同。

共治療30例,治愈率7333%,好轉率1333%,無效率1334%(本方自1961年投入臨床使用,至今療效穩定)。

輯方人:陳壽春,南京市中醫院主任醫師;施亦農,南京市中醫院醫師。

喘咳肩【方劑來源】曹英自擬方。

【方藥組成】雄黃2克,蒼術3克,白芷4克,幹菖蒲3克,山茶4克,幹薑3克。

【使用方法】上藥打碎,研成細末,混合備用。上藥量分成3份,分別置於3隻製成假領形的馬夾內,佩帶於肩背部,每10日更換1次,3份用1個月,3個月為一個療程。

【適應病症】小兒支氣管哮喘緩解期。症見平時稍有疲勞或遇外感哮喘即發作。

【注意事項】咳嗽及哮喘發作時禁用。

【臨床療效】觀察標準:①顯效:用藥1個療程後哮喘發作次數較用藥前明顯減少或不發作,發作時症狀減輕;有效:用藥1個療程後哮喘發作次數較用藥前不見減少或略有減少,但發作時症狀明顯減輕;②無效:用藥1個療程後哮喘發作次數較用藥前不見減少,發作時症狀亦不見減輕。觀察30例,顯效20例,占677%;有效8例,占267%;無效2例,占56%。曾雙盲選擇60例患兒,分為用藥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用藥組用喘咳肩1療程,對照組不用藥。在用藥組用藥前後兩組均作唾液免疫試驗,測定唾液SigA。結果:用藥組用藥後,唾液SIgA值明顯高於用藥前(P<001),對照組則無明顯變化(P>005)。

輯方人:曹英,蘇州市中醫院主治醫師。

77嘔吐溫中止嘔飲【方劑來源】周天心自擬方。

【方藥組成】厚樸6克,藿香9克,陳皮、茯苓各10克,砂仁6克,廣木香3克,甘草15克。

【使用方法】以上諸藥,共為細末,淨紗布包裹,水煎煮15分鍾,兩次得藥量150毫升。每服30毫升,日服5次,食前服。服藥期間,注意節製飲食,忌生、冷、質硬之物。

【適應病症】小兒嘔吐。症見麵色蒼白、腹痛便溏,嘔吐,完穀不化。舌淡苔白,脈沉細,指紋淡者。

【臨床療效】周××,男,6歲。1985年6月1日初診。

代訴:嘔吐3日,加重1日,伴有腹痛。

檢查:麵色蒼白,精神倦怠,不欲飲食,腹痛喜按,大便時溏。舌淡苔白,脈沉細。診斷:虛寒嘔吐。治法:健脾和胃,溫中散寒。取溫中止嘔飲2劑。

二診:6月5日。嘔吐次數減少,腹痛較前減輕。原方繼服2劑。

三診:諸症悉無。唯食欲不及病前。即投一方,調理脾胃。方用黨參10克,白術6克,蒼術10克,厚樸6克,砂仁3克,焦三仙各10克,木香3克,甘草15克。共為粗末,紗布包煎,分多次服。5日後痊愈。

輯方人:周天心,甘肅省中醫學校。

小兒吐瀉單方【方劑來源】劉耀馳,中醫雜誌1983;(11):7【方藥組成】無花果葉3~5片。

【使用方法】將無花果葉放臉盆內,添1斤冷水,爐上煎開熬至4兩左右,把盆端下,先熏兩腳心,待溫時洗兩腳心,熏洗約15分鍾即可。

【適應病症】小兒嘔吐、泄瀉,腹脹,納呆,麵色不華等。

【注意事項】1熏洗時不能過分,以隔日用為宜。

2由於無花果葉內含呋喃香豆精類物質,熏洗以後,不要讓小兒曬太陽,以免熏洗部位對日光過敏。

78·嘔吐·【臨床療效】作者用本方治療小兒吐瀉120例,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李×,男,5歲。1978年3月17日初診。患兒患吐瀉病,每天至少吐瀉5~6次,曾服中、西藥物,效果不好。症見腹脹大,皮肉不潤,毛發幹枯。麵色焦黃,兩目下陷,體溫385℃,指紋紅發暗。處方:無花果葉5片,煎水熏洗,一天後病大減,繼續用藥。以後未再犯。

按語:無花果葉味甘、酸澀,甘入脾,酸入肝,澀主收斂,故有健脾調肝和中而止吐瀉功用。

輯方人:張祖聯,俞景茂。

二味左金丸【方劑來源】原方出自《丹溪心法》,經吳克潛改製為二味左金丸。

【方藥組成】川連180克,吳茱萸(鹽水炒)30克,兩藥共研細末。沉香15克,不作粉末。

【使用方法】以丹溪原方吳茱萸同川連合炒,經加用沉香煎濃,合以上兩藥泛為丸,如高粱米粒大,曬幹,用瓷瓶貯存備用。每服15~2克,用溫開水,分兩次,上、下午各服1次。

【適應病症】嘈雜、嘔吐、泛酸、脘痛及肝氣橫逆。

輯方人:吳克潛,蘇州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

和胃止嘔方【方劑來源】王靜安自擬方。

【方藥組成】蘇梗、藿香各9克,陳皮6克,竹茹、白蔻各9克,黃連3克,木通10克,神曲、旋複花各15克,代赭石12克,吳茱萸3克,連翹心15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次15~30毫升,每日3~4次。

【適應病症】小兒嘔吐。症見惡寒、發熱,脘腹痞悶,大便結燥,小便短赤,煩躁啼哭,夜臥不安,舌紅苔白膩,指紋紅滯。

【臨床療效】鄧西雁,女,3歲,成都三五信箱宿舍。

1984年9月19日初診。一月來患兒反複嘔吐,經西藥(藥名不詳)治療無效,近日來嘔吐加重,表現食入即吐,時為噴射狀,吐物酸臭,次多量少,睡臥不安,食少神差,麵色無華,欲食冷飲,大便幹結,舌紅苔薄黃,指紋紫滯。診斷:嘔吐(痰熱夾濕,胃氣上逆)。服上方2劑,嘔吐基本停止,大便正常,僅食少,麵色無華,舌淡苔白,指紋淡紫。

再用上方去赭石,加薏米15克,白蔻3克,穀芽15克,共1劑,服法同前。

服藥後,患兒嘔吐痊愈,未見複發。

輯方人:王靜安,成都市中醫醫院。

79·兒科臨床應用效方·斧新散【方劑來源】承家父許簡功所傳。

【方藥組成】吳茱萸15克。

【使用方法】將藥研成細粉,約用10毫升陳醋,將藥調成糊狀,分成3等份。

將每份藥分敷於兩腳前掌湧泉穴處,可用敷料包纏。8小時換1次,24小時將3份藥貼完。

【適應病症】嘔吐,滯頤,暴發火眼,急慢性口腔炎,口瘡。

【臨床療效】司××,男,3歲,住河南省安陽市北郊鄉司空村。1987年7月,患急性胃腸炎,頻繁嘔吐4天,難以進藥,呈重Ⅱ度脫水貌,四肢欠溫。至我處就診,囑用上述藥外敷。後患兒家長告知,用藥2小時後見效,24小時後,嘔吐基本停止,可進藥、進食。

輯方人:許靖三,河南省安陽市中醫院副主任醫師。

宣痺湯【方劑來源】柴英孚口傳。

【方藥組成】枇杷葉(去毛)6克,鬱金45克,射幹、白通草各3克,香豆豉45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

【適應病症】呃逆不停,屬氣機不暢者。

【臨床療效】臨床應用多年,效果明顯。患兒男,10歲,呃逆頻作,曆時1年,多方治療不效,用宣痺湯加金石斛6克,水煎服,共服4劑治愈,隨訪半年未發。

輯方人:張奇文,山東省衛生廳。

80泄瀉止瀉方【方劑來源】裴學義自擬方。

【方藥組成】雲茯苓9克,白術6克,赤石脂9克,丁香06克,肉蔻6克,蓮肉9克。

【使用方法】上藥加水浸泡,濃煎一次15分鍾,去渣取汁。每日服3次,每次量約30毫升。

【適應病症】腹瀉久治不愈,屬虛寒性腹瀉,大便稀薄,消瘦麵白。

【臨床療效】錢×,女,3月,反複腹瀉月餘,近4~5日加重,伴發熱入院。住院後以西藥治療10日無效,腹瀉每日6~9次,為稀水便,伴發熱,反複出現脫水酸中毒,故請中醫會診,症見麵色白,手足涼,消瘦,舌質淡,苔薄白,手紋不清。

證屬久瀉脾陽受傷,失其運化。治以溫運脾陽,固腎止瀉,甘溫除熱。處方:丁香1克,肉桂3克,肉蔻4克,黨參6克,蓮肉9克,訶子4克,雲苓9克,白術6克。

3劑藥後大便減少至每日4~5次,水分也減少。二診舌質紅,苔白,手紋不清,證屬脾陽受損,陽損及陰。治以陰陽雙補,固澀止瀉。處方:白術6克,雲茯苓、赤石脂各9克,肉蔻4克,丁香1克,蓮肉9克,生山藥20克,六一散9克。藥後熱漸退,大便次數減少,每日2~3次,質正常,痊愈出院。

輯方人:裴學義,北京兒童醫院主任醫師;季之穎,北京兒童醫院醫師。

白術散【方劑來源】錢乙。小兒藥證直訣。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49【方藥組成】人參8克,白茯苓、白術、藿香葉各15克,木香6克,甘草3克,葛根15克(渴者加至30克)。

加減:發於暑夏,偏於暑濕者加黃連、滑石;發於秋冬,外感風寒重者加麻黃、桂枝;嘔吐重者加薑半夏、竹茹;濕盛,症見舌苔厚膩,腹脹不欲食者加砂仁,山楂、神曲、蒼術;陰寒內盛加幹薑、附片;久虛寒泄加肉豆蔻、故紙;若小兒體質較好,發病時間短者可用黨參代人參。

【使用方法】1散劑:諸藥粉碎,水煎服。

2湯劑:煎藥前先將藥物放入容器內,加冷水漫過藥麵,浸透後再煎煮。先81·兒科臨床應用效方·用武火煮沸後再改為文火煎煮20分鍾。劑量按小兒大小而定,1歲以內服原方量的1/3,1~3歲服原方量的1/2,年齡大者遞增。水煎頻服。

【適應病症】嘔吐泄瀉,頻作不止,脾胃久虛,津液枯竭,煩渴,但欲飲水,乳食不進。

【注意事項】禁食生冷油膩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臨床療效】李×,5個月。1983年11月2日初診。泄瀉已3月餘,曾多處求醫,未見顯效。餘診見小兒體形瘦弱,皮膚枯燥,麵色萎黃,唇舌色淡。大便日4~5次,瀉下黃色稀便,肛門周圍紅。指紋淡滯,舌苔中部厚膩。辨證:脾虛泄兼濕熱。治療:補益脾胃,佐以清熱利濕。處方:白術散加黃連、車前子。黨參4克,蒼術、白術、茯苓各3克,藿香2克,葛根6克,木香2克,黃連15克,車前子(包煎)3克,甘草2克。3劑,一日1劑,水煎頻服,服兩劑而泄瀉止。

輯方人:溫德秀,河南省焦作市中醫藥學校高級講師。

寒瀉方【方劑來源】徐迪三自擬方。

【方藥組成】藿香、茯苓各9克,陳皮、厚樸各45克,蘇梗9克,炮薑45克。

【使用方法】上藥加水500毫升,浸半小時,煎至30毫升為一帖。每日1帖,分3次服,每次10毫升,3個月之內,每天服2/3帖,1個月之內,每天服1/2帖。

吃奶前後及飯前後20分鍾服用。

【適應病症】本方適用於嬰兒急性腹瀉中的寒瀉,症見瀉下水樣便,不消化,色淡黃,腹鳴,小溲清長,舌淡苔白,脈沉緩。

【臨床療效】1療效標準:痊愈:藥後3天內大便次數及性狀均已恢複正常者;好轉:藥後3天內大便次數及性狀均有好轉者;無效:藥後3天內大便次數及性狀無改變者。

2療效觀察:據75例寒瀉病例的療效分析,痊愈者52例,占693%,好轉者17例,占227%,無效者6例,占8%,有效率為92%。

輯方人:徐迪三,上海醫科大學兒科醫院教授。

小兒止瀉膏【方劑來源】周端求自擬方。

【方藥組成】青木香100克,大黃30克,澤瀉40克,木通、蒼術各50克,法半夏30克,羌活、北防風、川烏、陳皮各50克。

【使用方法】取與上藥重量相等的溶豬板油500克,溶解於小號鐵鍋內,置文火上煮沸,將上藥倒入油鍋內熬煎,待藥片熬煎成焦黑色(不存性)時,除去藥渣,再將藥液煎熬成滴水成珠後,乘熱將藥膏倒入適中的陶瓷缽或搪瓷缽內,即82·泄瀉·成膏。使用時將容有藥膏的缽子,置於文火上溶解,用筷子蘸上少許藥膏,呈圓形狀的平攤開於5×5厘米的牛皮紙上,乘熱貼於臍周,每日1次。

【適應病症】小兒泄瀉。症見泄瀉清稀如水樣,或糞臭如敗卵,或伴有惡寒發熱,腹痛腸鳴,脘腹脹悶。

【注意事項】注意避免受涼,忌瓜果、生冷等食物。

【臨床療效】劉小平,男,1歲,崇山鄉萬山村人。1987年12月15日就診。

大便溏瀉10餘天,經服用幹酵母、土黴素等藥治療無效,遂來求診。現症:泄瀉水樣便,日10餘次,夾有不消化的食物殘渣及少量黏液,食入即嘔,神倦嗜臥,腹部膨脹,四肢不溫,小便清長,苔白膩,指紋沉滯。此寒濕困脾之候,經臍周外貼止瀉膏4天而瀉止病除。

輯方人:周瑞求,湖南省湘鄉市中醫院主治醫師。

逐寒蕩驚湯【方劑來源】莊在田經驗方。

【方藥組成】伏龍肝(即灶心土),豬肝1具,丁香10粒,炮薑6克,胡椒10粒,肉桂2克。

【使用方法】伏龍肝是用豬肝一大塊放入灶心,用灶心土掩埋,任其灶內柴火焚燒,枯燥均不妨,約焚燒2~3天即可取出,瓷缸收貯備用。現今用煤爐,沒有大灶,則已罕有用伏龍肝者,僅有灶心黃土可取用。現在則可用黃土濕紙包而煨至枯燥,侯冷貯備取用。其餘藥均研勻成末。上藥研勻成末,清水煎取一小杯灌下。一天可服1小杯,連服3天,以觀其效。

【適應病症】多吐多瀉,乍寒乍熱。四肢抽掣,神昏氣喘,眼目上翻,甚至口噤咬牙,角弓反張,喉內痰鳴,二便清稀,目光昏暗。

【臨床療效】此方甚為見效,惜乎近代無伏龍肝,一般人又不會製作,故療效減色。但能3天連服3小杯者,見效即有起色,以後不能再吐再瀉,以至前功盡棄。

輯方人:吳克潛,蘇州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

溫臍散【方劑來源】陳建平。中醫雜誌1985;(6):75【方藥組成】丁香5~10克,肉桂4~6克,木香5~10克【使用方法】研細末,置紗布袋內,用繃帶縛小兒臍上一夜,一般1~3次即可見效。

【適應病症】小兒大便溏瀉,呈水樣或蛋花樣,腹部膨脹,無明顯脫水。

【臨床療效】本方治療66例,痊愈56例,顯效6例,好轉4例。

按語:本方具有溫脾散寒、理氣止痛之功。對寒邪直中,或脾土虛寒引起的83·兒科臨床應用效方·泄瀉療效較好。

輯方人:張祖聯,俞景茂。

山竹薑湯(又名消化湯)【方劑來源】陳興選。新中醫1974;(2):37【方藥組成】山竹樹皮幹品500克,生薑75克。

【使用方法】將山竹樹皮刮淨表皮,加工切碎,加水2000毫升放鍋裏浸泡約1小時,加入生薑,煎剩1000毫升,用幹淨紗布過濾,冷卻後加入防腐劑(每500毫升加苯甲酸鈉2克)即成。1歲以下,每日服3次;1~2歲,每日服4次,每次均服5毫升。

【適應病症】嬰兒泄瀉,偏虛寒者。

【臨床療效】治療84例。1天治愈者15例,2天治愈者59例,3天治愈者4例,4天治愈者2例,無效4例,平均治愈時間19天,治愈率952%。

輯方人:艾軍。

治瀉靈效散【方劑來源】劉彭年自擬方。

【方藥組成】製蒼術、炒車前子各3克,羌活、生大黃、製川烏各1克。

【使用方法】上藥烘幹研細末,等份10包。每日服2次,每次服1包,飯前用開水衝服。

【適應病症】各類泄瀉,不論初起日久,均可服用。

【注意事項】忌油膩魚腥。

【臨床療效】患孩張××,女,1周歲零4個月。發熱5天伴大便泄瀉於10月9日入院。經用青黴素、潔黴素、痢特靈、黃連素、補液等治療,瀉水樣便每天達10多次。患兒發育一般,營養中等,無惡心嘔吐,體溫378℃(肛溫),小溲清利,精神尚佳,舌苔薄粘,脈稍滑數,大便黃綠色,有小量黏液。用治瀉靈效散2包,早晚各服1包,次日泄瀉即止,連服2包而愈。

輯方人:劉彭年,寧波市中醫院副主任醫師。

止瀉散【方劑來源】浙江中醫學院兒科教研組臨床經驗方。

【方藥組成】生熟大黃、製川烏各30克,杏仁45克,羌活120克,炒蒼術180克,甘草30克。

【使用方法】上藥混合研末,120孔篩過篩,貯瓶備用。周歲以內每次用溫開水服約03克,一日2次;2周歲以內,每次05克,一日2次;3周歲以上,每次1克,一日2次。

84·泄瀉·【適應病症】小兒各種腹瀉,尤其是慢性腹瀉,屬虛寒積滯型。

【臨床療效】80年代經應用150例,有效率93%以上。

輯方人:浙江中醫學院兒科教研組。

百草霜散【方劑來源】潘文昭。新中醫1976;(5):49【方藥組成】百草霜(即燒茅草、木柴所結於鍋底的煙墨。煤炭灶所結成的煙墨,不可用)、苦羊藤根粉各等份。

【使用方法】將苦羊藤根洗去汙泥,置鍋中炒至微焦黃,冷卻後研成細粉,過細篩,與百草霜混合均勻,瓶裝備用。1歲以下嬰兒每日量3克,1~3歲每日45克,4~5歲每日6克,均分3次用溫開水送服。

【適應病症】嬰幼兒寒瀉。

【臨床療效】治療100餘例。均在3天之內治愈。

輯方人:艾軍。

雷公救疫散【方劑來源】上海重訂霍亂方。

【方藥組成】硫黃15克,吳萸60克,丁香30克,肉桂24克,麝香12克。

【使用方法】上藥研細末後,用瓶裝圍封,因內有麝香等香料藥,勿令泄氣。

用隔薑片灸法。用此散填納臍中,上蓋老薑一大片,以艾絨搓成小團置薑片上,燃艾灸之。灸畢即貼上煖臍膏。

【適應病症】暑季受寒瀉下。

【臨床療效】雷公散本為杭州名醫王孟英《霍亂論》中方劑,嗣經1953年上海市國藥業修正重訂,我於臨床上作灸治,療效卓著。

輯方人:吳克潛,蘇州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

腹瀉效方【方劑來源】餘倫文。廣西中醫藥1983;(5):35【方藥組成】炒白術、土炒蒼術、茯苓各15克,陳皮、吳萸各10克,丁香3克,白胡椒2克,蘋菓5克,澤瀉3克。

【使用方法】上藥共研為細末,過篩貯瓶備用。用時取藥末2~5克直接放於臍窩上,外用膠布約25厘米固定,24小時後取下,未愈者可重複換藥2次,最多5次。敷藥後需保持溫暖,其方法是用直徑為15厘米之圓形棉墊放於敷料上麵,外以繃帶紮住即可。

【適應病症】小兒虛寒性腹瀉。

【臨床療效】治療13例,治愈12例,最長敷藥5天,最短敷藥1天,平均385·兒科臨床應用效方·天。敷藥5天無效者可改用它法。

輯方人:張祖聯,俞景茂。

五倍子膏【方劑來源】楊玉斌。江西中醫藥1981;(3):8【方藥組成】五倍子15克,桂礬10克,黃蠟30克。

【使用方法】先將五倍子、枯礬研細末,越細越好。將黃蠟置小鍋內加溫熔化,再入五倍子、枯礬末,邊放邊攪,攪勻後待涼備用。用時先用溫水將臍眼洗淨,取藥膏約1克,放於4×4厘米膠布上,文火化開,貼於臍眼上,每日1帖,並熱敷2次,以利藥物吸收。

【適應病症】小兒腹瀉。

【臨床療效】一般貼1次即愈,最多3次。

武××,男,1歲半。因受涼患腹瀉2日,每日便次10餘次,為水樣。用上藥1帖即愈。

輯方人:張祖聯,俞景茂。

木鱉膏【方劑來源】姚鶴年。湖北中醫雜誌1987;(2):56【方藥組成】木鱉子2個,白胡椒2粒,丁香4粒。

【使用方法】將木鱉子煨熟,去外殼,與白胡椒、丁香一起研末,用凡士林一起搗成膏狀,敷於臍中,再用膠布固定3天。

【適應病症】小兒泄瀉,虛寒型。

【臨床療效】50例患兒痊愈45例,好轉3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

輕者治療1次,重者2~4次即可收效。

輯方人:張祖聯,俞景茂。

雞蛋黃油【方劑來源】王愈夫。四川中醫1984;(1):52【方藥組成】雞蛋。

【使用方法】將雞蛋煮熟,去掉蛋殼及蛋白,將蛋黃放入鍋內(最好銅鍋),以文火加熱,蛋黃油便自溢出。待蛋黃變為褐色時,油已盡。取出油,分裝4毫升小瓶備用。用法:1歲以內小兒每次1~15毫升,1歲以上每次2毫升,早晚各1次,連服2日。

【適應病症】小兒腹瀉。

【臨床療效】306例經用本方治療,除5例效果欠佳外,均在兩天內治愈。

輯方人:俞景茂、張祖聯。

86·泄瀉·秋瀉效方【方劑來源】黃茂泉。中西醫結合雜誌1985;(5):264【方藥組成】葛根、黃芩各9克,川連、甘草各3克,懷山藥、烏梅各9克。

加減:濕重加車前子、六一散;熱重加生石膏;傷陰加炒訶子、麥冬;表證重加銀花;大便中有食物殘渣加焦三仙。

【使用方法】水煎,日服1帖。

【適應病症】小兒秋季腹瀉,大便呈蛋花水樣,每日6~9次,伴輕度或中度脫水、發熱、咳嗽等症。

【注意事項】1黃連用量必須恰當,一般每劑3克,年小嬰兒為15克,過量易致苦寒傷胃而腹瀉。

2注意液體療法,因液體療法能更好地發揮中藥療效。

3注意食療,病初暫停乳食,宜食易消化之品。

【臨床療效】80例患兒治愈74例,占925%;好轉6例,占75%,平均輸液1~2天,平均療程為61天。

輯方人:俞景茂,張祖聯。

秋瀉效方【方劑來源】諸惜勤。江西中醫藥1985;(5):25【方藥組成】黃連6克,黃芩10克,葛根6克,鐵莧菜、車前草各10克。

加減:伴發熱、咳嗽、流涕等外感表證加藿香正氣散;腹脹、腹痛、苔厚濁加焦楂曲、穀麥芽、雞內金等;麵色蒼白、腹脹厭食,舌淡、苔薄白加黨參、白術、茯苓等;久瀉滑脫不禁,麵色蒼白、苔薄加石榴皮、訶子、赤石脂;兼有傷陰,皮膚幹燥、口渴喜飲、舌光絳,加烏梅、沙參、石斛,麵色蒼白、四肢冷,舌質淡、苔薄白等陽虛者,加附子、肉桂。有脫水酸中毒者,配合西醫補液治療,輕度脫水給4∶3∶2液;口服有困難者,給予靜脈補液。

【使用方法】每日1劑,分2次口服。

【適應病症】小兒秋季腹瀉,發熱,咳嗽,流涕,腹瀉為稀水、蛋花樣便,黃或黃綠色,個別出現一時白色稀便,病初1~2天,大部分患兒伴有惡心嘔吐。

【臨床療效】30例患兒,治愈率846%,好轉率79%。平均退熱時間28天,平均止瀉天數44天。

輯方人:張祖聯,俞景茂。

秋瀉合劑【方劑來源】張湘屏。廣西中醫藥1983;(4):2087·兒科臨床應用效方·【方藥組成】銀花、雞內金各6克,地榆、車前子、澤瀉、葛根、白術各10克,甘草3克。

加減:若傷津者加烏梅以生津止渴;咳嗽者加前胡宣肺止咳;體虛患者,後期去銀花、車前子,加肉蔻,煨訶子以溫脾固澀。明顯脫水者,均按高張脫水進行常規靜脈補液,糾正水電解質紊亂。脫水糾正後,即停止輸液。合並嚴重感染者,可用抗生素及對症治療。

【使用方法】水煎,每日1劑,分4~5次服完。

【適應病症】小兒秋季腹瀉。

【臨床療效】57例中治愈40例,自然痊愈7例,無效10例。平均大便轉正常天數為21天,止嘔天數為1天。

輯方人:張祖聯,俞景茂。

五味秋瀉飲【方劑來源】袁世萍。廣西中醫藥1987;(2):20【方藥組成】土茯苓20~50克,炒白術6~15克,煨葛根6~12克,炒雞內金3~10克,藿香6~10克。

加減:熱瀉加板藍根、銀花;寒瀉加煨薑、木香;初瀉加澤瀉、車前子;久瀉加訶子、地榆;嘔吐加半夏或吳茱萸;口渴加烏梅3腸鳴音亢進加烏藥、僵蠶或防風;有表證加野菊花、防風或銀花;失水重者酌情補液。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劑,重者每日可服2劑。

【適應病症】小兒秋季腹瀉。

【臨床療效】50例中,痊愈48例,其餘2例服藥2劑後效果不顯,改用他藥治療。痊愈病例中,服藥最少者1劑,最多者5劑。

輯方人:張祖聯。

加味香連厚樸湯【方劑來源】李壽彭經驗方。

【方藥組成】木香、黃連各2~5克,山藥6~10克,厚樸3~6克,訶子2~5克。

加減:腹痛則加白芍5~8克,甘草2~5克。

【使用方法】冷水將藥浸泡5~10分鍾,再將藥煮沸5~8分鍾,3次熬好,彙於一處取藥汁150~300毫升,分3~4次溫服。

【適應病症】小兒泄瀉,痢久滑瀉,熱勢不退及食積泄瀉。

【注意事項】濕熱痢不宜用,以免過早收澀止瀉,留毒於內,延長病程。

【臨床療效】鄧××,男,1歲,住萬縣市鞍子壩12號,1986年9月4日初診。

患者於半月前開始腹瀉,瀉稀黃便,帶黏液,日7~8次,以“消化不良”收住88·泄瀉·兒科病房,經用抗生素、乳酶生、次碳酸鉍等藥,並配合輸液禁食,效果不顯,腹瀉次數反增,日10餘次,病家自動出院,要求中醫治療。診見患兒精神差而煩躁,腹脹不思食,瀉時啼哭,不發燒,觀其大便質稀色白,有黏液,大便化驗:黏液(++),紅細胞(+),脂肪球少許,此乃脾虛濕滯,當健脾除濕,行氣止瀉,擬加味香連厚樸湯1劑,服藥1劑大便次數日2~3次,精神轉好,再服1劑,瀉止食增,精神好轉,停藥調養,追訪3月,腹瀉未作。

輯方人:李壽彭,四川省萬縣地區醫院。

止瀉散【方劑來源】周立軍。河南中醫1983;(6):37【方藥組成】止瀉散Ⅰ號:炒白術、雲苓、葛根、藿香、白茅根各100克,石膏150克,黃芩60克,木香50克。

止瀉散Ⅱ號:炒白術、雲苓、葛根、山藥各100克,桂枝60克,木香50克,公丁香30克。

止瀉散Ⅲ號:黨參、白術、茯苓、葛根、山藥各100克,訶子、石榴皮各60克,木香40克。

止瀉散Ⅳ號:白術、雲苓、葛根、炒麥芽、神曲、焦山楂各100克,木香、內金各50克。

【使用方法】各種散劑按常規法製成,裝瓶備用。1歲以下每日量3~45克,1~2歲每日量45~6克,將每克藥粉加配5~10毫升水,煮沸後調成稀糊狀即可服用。每日量均分3次服完。

【適應病症】小兒泄瀉。Ⅰ號適用於熱瀉;Ⅱ號適用於寒泄;Ⅲ號適用於虛寒瀉;Ⅳ號適用於傷食瀉。

【注意事項】如果患兒嘔吐,可少少與之,分多次服完。

【臨床療效】80例患兒,均獲痊愈。平均住院天數為39天,服藥後無任何不良反應。

輯方人:張祖聯,俞景茂。

八寶玉樞丹【方劑來源】原出王世雄《霍亂論》方。本方係太穀中藥廠產品,載山西中藥成方選輯。

【方藥組成】麝香仁21克,飛梅片15克,毛慈姑90克,千金霜、五倍子各60克,鏡麵砂、老山明雄各45克,紅芽大戟15克,牛黃、珍珠各6克、琥珀15克,赤金20克,寒食母120克。

【使用方法】上藥共為細末,水簸為丸(或江米麵糊為丸)。1~3歲小兒每89·兒科臨床應用效方·服03克,周歲以下減半,開水送下。

【適應病症】急性胃腸炎,上吐下瀉之症。

【臨床療效】李××,女,3歲,1960年7月7日夜患急性胃腸炎,嘔吐、泄瀉頻作,伴有發熱,腹痛,急刺承漿穴出血,給吸玉樞丹1克,研末分二次淡鹽湯送下,翌日來診,母訴:藥後吐瀉痊愈,燒退痛止。

輯方人:張剛,山西省太原市中醫研究所。

車銀散【方劑來源】黃昭玲。廣西中醫藥1985;(6):12【方藥組成】車前子4份,銀花3份,防風2份,雞內金1份。

有脫水者,給予口服補液鹽或靜脈輸液;高熱嘔吐者或咳嗽者,給予對症處理。

【使用方法】上藥共研細末備用。1歲以內每次服12~16克,3~5歲21~26克,6~9歲3~35克,10~13歲4~5克,一日3次。首次量加倍,開水衝服,新生兒藥量酌減。

【適應病症】小兒腹瀉。

【臨床療效】130例中,治愈110例,占846%;好轉12例,占92%;無效8例,占62%。總有效率為938%。大便恢複正常時間最短05天,最長9天,平均為203天。腹痛32例,全部止痛,平均止痛時間為06天。

輯方人:張祖聯,俞景茂。

正腸散【方劑來源】李鴻恩自擬方。

【方藥組成】黃芩15克,白芍10克,甘草5克。

【使用方法】混合粉碎成極細麵。6個月以下,每日05~2克;7~12個月,每日2~4克;1~3歲,每日45~6克;4~8歲,每日65~75克;9歲以上,每日8~10克。分3~4次於食前20分鍾加糖服下。

【適應病症】小兒濕熱瀉及腸胃積熱證。

【注意事項】寒證不宜用。

【臨床療效】臨床觀察30例濕熱瀉,有效者26例。

輯方人:李鴻恩,長春中醫學院附屬醫院。

腹瀉效靈湯【方劑來源】許玉貞經驗方。

【方藥組成】葛根10克,川黃連3克,雲苓、車前子、山藥各10克,蘇葉3克,蘆根9克,烏梅10克,雞內金、甘草各6克。

90·泄瀉·【使用方法】上藥同入砂鍋內加水覆蓋,煎煮兩次,每次煎20餘分鍾,共留藥液200毫升。少量多次頻服。

【適應病症】小兒腹瀉。

【臨床療效】對小兒內有積食腸熱外受風邪的熱泄療效甚佳。例如:患兒劉××,男,15歲,主訴發熱(38℃),嘔吐3次,腹瀉日10餘次,稀水便,小便短赤。用此方加生薑1片,一劑熱退嘔止,大便次數減少,日2~3次粘便,2劑則痊愈。

輯方人:許玉貞,山西太原市兒童醫院。

地錦止瀉湯【方劑來源】湖南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科自擬方。

【方藥組成】地錦15克,青木香3克,車前草10克。

【使用方法】可用一般慣用的煎煮方法,使每劑藥煎得30毫升藥液。3個月以內小嬰兒,每日4次,每次5毫升;3月~3歲每日3次,每次10毫升;3歲以上,每日3次,每次15毫升(即一劑半藥)。一般用藥3~5天。對遷延性或慢性腹瀉,可酌情延長。

【適應病症】新生兒腹瀉(包括細菌或病毒引起的腸炎)、嬰幼兒腹瀉、急性細菌性痢疾。按中醫辨證,對濕熱及風寒泄瀉均有效。對脾虛及傷食泄瀉亦有一定療效。

【臨床療效】我院在1970~1971年應用本方治療各種小兒腹瀉500例,並總結分析了300例〔詳見中草藥通訊1972;(2):26〕,其治愈率為79%,好轉率為1067%,無效(指用藥2~3日臨床症狀未改善者)占1033%。一般3天內治愈者占81%,4天內治愈者占92%。由於本方療效好,故沿用至今。

輯方人:張寶林,湖南醫科大學副教授;虞佩蘭,湖南醫科大學教授。

三地泥煎【方劑來源】馮視祥自擬方。

【方藥組成】三顆針、生地榆、泥鰍串各藥1歲以下用9克,1歲以上用12克。

【使用方法】湯劑。清潔水適量,先浸泡半小時至1小時,煎沸15分鍾,濾取汁;再入適量的水,煎沸20分鍾,濾取汁去渣;將兩次煎取的藥汁和勻,收200~250毫升。以上藥汁分4~6次溫服,一日1劑,5~7日為一療程。

【適應病症】小兒濕熱腹瀉重症(小兒中毒性消化不良)。症見發熱,腹瀉,每天排便在20次左右,大便呈水樣或蛋花湯樣,混有黏液,黃綠色,有臭味,噴射而出。嘔吐頻繁,甚至空腹亦有頑固性嘔吐,重症可嘔吐揚塵水樣殘渣,前囟、眼球下陷,皮膚彈性減弱或消失,小便減少或無。煩躁,嗜睡,甚至昏迷、抽風、四肢91·兒科臨床應用效方·厥冷、麵色灰白、唇櫻紅、呼吸深快有爛蘋果味,脈數無力,舌質紅,黃苔或薄黃苔。

【臨床療效】治愈標準:胃腸症狀消失,不吐、大便次數、性狀正常;脫水、酸中毒得到糾正;全身中毒症狀消失,精神、食欲好轉,體溫正常。

曾在住院部收治小兒中毒性消化不良30例,采用一次性靜脈補充液體,口服三地泥煎,治療結果:29例痊愈,占967%,1例無效,改用葛根芩連湯治愈。

一般用藥4~10日,大部分症狀在三日內消失。

輯方人:馮視祥,四川省中醫藥研究院臨床醫學研究所主任醫師。

腸炎寧【方劑來源】馮視祥自擬方。

【方藥組成】刺黃芩(為小蘖科十大功勞屬植物十大功勞的根)、生地榆、泥鰍串、馬齒莧各15克,糯米草根(為蕁麻科蔓寧麻屬植物糯米團的根)20克,馬鞭草15克,石榴皮12克。

以上各藥均係幹品,為3歲小兒劑量,3歲上下酌情增減。

【使用方法】湯劑,清潔水適量,先浸泡30分鍾~1小時,煎沸15分鍾,濾取汁;再加入適量的水,煎沸20分鍾,濾取汁去渣,將兩次煎取的藥汁和勻,收250~300毫升。以上藥汁分6~8次溫服。一日1劑,5~7天為一療程,食前食後服均可。

【適應病症】小兒濕熱久瀉(慢性腸炎)。長期腹瀉,大便日數次至十餘次不等,水樣或稀糊狀糞便,深黃色或綠色,有腥臭味及黏液,便前腹痛,有逼掙感,小便短黃,形體瘦弱,麵色少華,神疲或煩躁,食欲不振,舌質正常或偏紅,苔黃厚膩。大便鏡檢:有紅細胞、白細胞及膿細胞。

【注意事項】忌油膩及不易消化食物。

【臨床療效】楊某,女,11個月。1974年2月6日入院。腹瀉3月餘。患兒3月前因吃廣柑水而致腹瀉,日10餘次,水樣便,時為綠色,大便鏡檢有紅細胞、膿球。經某職工醫院用合黴素、痢特靈治療,大便仍每天5~8次,呈深綠色,黏液較多。患兒發育尚可,麵部輕度浮腫,雙眼瞼輕度潰爛,角膜亦有輕度潰瘍,上齶黏膜稍紅,腹微脹,膚色蒼黃少華,舌苔淡白尖紅,查大便常規:紅細胞1~3/高倍視野,膿細胞(+)。大便培養,未分離出致病菌,腸球菌占優勢,大腸杆菌極少。診斷:①慢性腸炎;②腸菌群失調;③營養不良Ⅰ-Ⅱ度。住院33天,曾用過中西藥治療,效果不佳。3月12日予應邀會診,認為病兒雖係久瀉,體質亦虛,但濕熱症狀明顯,建議停用西藥,改用清熱解毒、健脾消食、燥濕止瀉的腸炎寧:刺黃芩、生地榆各9克,泥鰍串、馬鞭草各12克,馬齒莧、糯米草根各15克,石榴皮10克。服上方2劑,大便次數減少,僅日解2次,呈淡黃色糊狀,未見黏液。繼服原方2劑,大便減為1日1次,稍幹無黏液。大便鏡檢(一)。共服本方92·泄瀉·10劑,病情穩定,痊愈出院。

輯方人:馮視祥,四川省中醫藥研究院臨床醫學研究所。

龍牡三石湯【方劑來源】李誌山自擬方(見《陝西中醫》1988年第四期)。

【方藥組成】生石膏、滑石(包煎)、寒水石、煆龍骨、煆牡蠣各30克。

加減:傷陰者加烏梅10克,陽損者加炮薑炭3克,濕熱盛者加行軍散02克口服,一日服3次。

【使用方法】作湯劑,每次加水500毫升,煮沸20~30分鍾,得藥液300毫升,共煎沸兩次,得藥液600毫升。一般每日1劑,重症可用2劑。將煎得湯藥分3~5次頻頻進服。飯前飯後均可。一般用2~4天。服藥期間,一般病人均應節製飲食,嚴重患者可禁食8~12小時,進食以米湯等流汁為主。必要時可配合液體療法進行。

【適應病症】主要用於泄瀉重症(嬰兒腹瀉之重型),以濕熱型為最宜。臨床主要表現為:泄瀉黃稀水或狀若雞蛋湯,日行10~20次以上,發熱、口渴引飲,煩躁或精神萎靡,尿少或眼凹陷,舌質紅或絳而起刺,苔黃或薄淨等。

【注意事項】1本方忌用於寒濕瀉、虛寒瀉。

2忌葷腥油膩。

【臨床療效】療效標準:①治愈:症狀體征消失,一般情況正常,水電紊亂糾正,大便次數、性狀及實驗室檢查正常;②好轉:症狀及體征基本消失,一般情況正常,水電紊亂糾正,大便每日不超過5次,性狀顯著改善,觀察時間均為4天。

曾觀察51例,治愈42例,治愈率為824%,好轉5例,占98%,總有效率為921%。

輯方人:李誌山,江蘇省鹽城市中醫院主治醫師;桂玉萍,江蘇省鹽城市中醫院醫師。

五花飲【方劑來源】根據民間飲料“五花涼茶”化裁。

【方藥組成】金銀花、木棉花(又稱英雄樹花,木棉科屬)、雞蛋花(夾竹桃科屬)、葛根、山楂各9克,扁豆花、菊花各6克。

【使用方法】加水200毫升,煎取80~100毫升,分3~4次服,每日1劑。

【適應病症】小兒泄瀉濕熱型、小兒痢痰濕熱型。症見發熱,大便蛋花樣或黃爛,次數增加;或發熱下痢膿血、量少、裏急後重,並見肛周紅赤,舌苔黃,脈滑數。

【臨床療效】治療泄瀉82例,治愈75例,占91%;好轉7例,占09%。痢5493·兒科臨床應用效方·例,治愈44例,占81%;好轉8例,占15%;無效2例,占05%。

輯方人:玉振熹,廣西中醫學院副教授。

秦柏合劑【方劑來源】吳葆德自擬方。

【方藥組成】秦皮30克,黃柏15克。

【使用方法】本方製成糖漿120毫升,5歲以內者,每日2次,每次40毫升;5歲以上,每日2次,每次60毫升。

【適應病症】小兒彎曲菌腸炎(濕熱泄瀉)。

【臨床療效】彎曲菌是近代發現的菌種,它引起的腸炎發病率已超過沙門氏菌病和誌賀氏菌病,國際上高度重視,國內外治療本病首選紅黴素,中醫分型與治療尚未見報道,我院於1984年在腹瀉病患兒中培養到84例,采取本方與紅黴素對照治療。療效標準:3日以內腹瀉止,臨床症狀消失為顯效,5日以內為有效,5日以上腹瀉止者為無效,治療效果見下表:秦柏合劑治療小兒彎曲菌腸炎療效病例總數顯效有效無效(%)(%)(%)(%)中藥組6344118(100%)(70%)(17%)(13%)紅黴素組21867(100%)(38%)(29%)(33%)x2=728001<p<005二組比較有顯著差異輯方人:吳葆德,蘇州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

加味葛根芩連湯【方劑來源】金文媺經驗方。

【方藥組成】葛根9~12克,黃芩、黃連、白頭翁、紫草、敗醬草各6~12克,焦軍(後下)3~6克,甘草2克,秦皮9~12克,苦參6~12克,烏梅4~5枚,白頭翁9~12克。

【使用方法】湯劑,加適量水煎煮(兩次),得藥量200~250毫升,煎煮時間約20分鍾為宜。將全日量分2~3次服完,飯前服用為宜,用5~10劑可愈。

【適應病症】小兒熱瀉。症見發熱(中等熱或高熱),腹痛,頻瀉,大便粘膩熱臭,暴注下迫,有時夾有膿血,日數次或十數次不等。口幹喜飲、舌苔黃、脈數。

【臨床療效】曾在住院部搶救4例(鼠傷寒、頑固性菌痢)患兒(不能口服者94·泄瀉·進行高位保留灌腸)均痊愈。門診治療20例,除個別患兒加用西藥外均痊愈。

輯方人:金文媺,甘肅省中醫院。

加味葛根芩連湯【方劑來源】曾章超經驗方。

【方藥組成】粉葛根6克,黃芩45克,川黃連3克,豬苓、茯苓各18克,澤瀉9克,川厚樸45克,麥穀芽各15克,南楂炭9克,雞蘇散15克。

【使用方法】清水浸泡2小時後,煎煮20分鍾。1日服1劑,1劑煎2次,分4次服完。

【適應病症】暴注下迫,便稀氣臭,發熱煩躁,口渴引飲,腹脹時疼痛,小便短赤,肛周潮紅、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指紋紫滯。證屬濕熱挾積。

【注意事項】忌食油腥厚味,禁奶8小時,頻服鹽米粥湯。

【臨床療效】1979年統計,中醫辨證治療小兒泄瀉135例,其中3/4病例屬於濕熱型,均用上方為主治療,取得較好的療效,並與西藥組作對照(慶大+痢特靈)。中藥組與西藥組療效對照分別是:平均退熱天數均為34天,平均止瀉天數分別為28天、39天,治愈率分別為867%,84%,有效率分別為931%、921%。從上述簡單數字可以看出中藥組不論平均止瀉天數,還是治愈率、有效率,均比西藥組為優越。

輯方人:曾章超,福建中醫學院附屬醫院主治醫師。

瀉火救津湯【方劑來源】陳桐雨家傳驗方。

【方藥組成】石膏25克,寒水石15克,黃芩6克,蘆根25克,石斛15克,麥冬9克,白芍6克,甘草、黃連各3克。

【使用方法】湯劑。清水先煎石膏、寒水石10分鍾,繼下諸藥同煎10~15分鍾。每日1~2劑,分2~4次服,3天為一療程。

【適應病症】泄瀉(燥熱型)。症見壯熱煩躁,口渴奪飲,大便黃臭,暴注下迫,肛門紅赤,舌紅少津,舌苔黃燥。

【臨床療效】用於燥熱型秋季小兒腹瀉10例,平均止瀉天數2天,平均退熱天數245天;用於燥熱型小兒急性腸炎32例,最短止瀉天數1天,最長4天,平均167天,其中重度脫水3例配合輸液。

輯方人:吳維木,福州市中醫院副主任醫師;尚詔瑋,福州市中醫院主治醫師。

黃梅炭母湯【方劑來源】吳小堅自擬方。

95·兒科臨床應用效方·【方藥組成】黃連6克,烏梅、白頭翁各10克,葛根15克,火炭母12克,錦地羅10克,甘草4克,木香(後下)3克,白芍10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3次服,多飲開水。黃連用量:1歲以下2~4克,1~3歲4~6克,3~5歲6~7克,5~10歲8~9克。木香用量:1歲以下15~2克,1~3歲2~4克,3~5歲4~6克,5~10歲6~9克。

【適應病症】小兒泄瀉(濕熱型)。症見大便臭穢,口幹欲飲(為首要指征),並有輕、中的傷陰症狀,啼哭少淚,小便短赤等。發熱或不發熱,腹脹痛納差,精神困倦。

【注意事項】忌肥膩食物,可用葛根粉、馬蹄粉、蓮藕粉任選一種煮成半流汁作飲食輔助治療。

【臨床療效】止瀉、退熱效果顯著。

劉××,女,1歲,住三元裏,初診1986年6月23日,腹瀉10餘天,日解4~5次,臭穢異常,體溫38℃,小便短少,口渴欲飲,哭啼淚少腹脹納差。舌質紅苔白而幹,指紋淡紫。查體:皮膚彈性稍差,形瘦少汗,腹平軟。實驗室檢查,大便常規正常。方藥:黃連5克,烏梅3枚,白芍8克,葛根15克,白頭翁10克,木香(後下)3克,火炭母12克,錦地羅10克,甘草4克,1劑。

6月24日,熱退,大便日解2次,臭穢略減,思水減並願進食稀粥水,舌紅苔微黃,上方去白頭翁加小葉鳳尾草10克,香附3克,地榆炭10克,黃芩6克,2劑。

6月26日,大便正常,日解1~2次,食欲佳,精神好轉,小便仍少,舌苔微黃,部分剝脫。查體:咽紅,扁桃體正常,口腔頰黏膜損爛,有膿性分泌物。方藥:烏梅3枚,花粉10克,葛根12克,黃連3克,白芍8克,準山10克,炒梔子8克,甘草6克,火炭母12克,2劑。

6月28日,諸症已愈,舌苔微黃,口腔黏膜粗糙。方藥:元參8克,葛根15克,竹葉8克,烏梅、黃連各3克,麥冬、神曲、山楂、桑白皮各10克,青黛2克,燈心草3劄,3劑。

輯方人:吳小堅,廣州中醫學院。

雙香衝劑【方劑來源】內蒙古中蒙醫院經驗方。

【方藥組成】馬齒莧、黃柏各10克,葛根、陳皮、藿香、扁豆、焦棉片各8克,木香、大黃各4克,白芍6克。

【使用方法】1日3次,每次1包(4歲)。

【適應病症】濕熱瀉(感染性腹瀉)。

輯方人:內蒙古中蒙醫院兒科。

96·泄瀉·止瀉湯【方劑來源】宋從有自擬方。

【方藥組成】萹蓄、瞿麥、車前、滑石各75克,通草3克,黨參、赤茯苓、白術各75克,生甘草5克,蓮肉、扁豆、薏苡仁各75克,木香2克,黃連5克,罌粟殼3克,白頭翁75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付藥煎煮兩次,每次煎煮均加水為藥量的兩倍,兩次煎煮共濃縮藥液為120毫升,混合一起,即可服用。1周歲兒童每次口服約20毫升,一日3次,飯前服用,藥量可隨著年齡和病情的變化,酌情加減,嚴重脫水者慎用。

【適應病症】濕熱型泄瀉。症見泄瀉次數增多,糞便黃褐而熱臭,或帶有黏液及不消化食物,可伴有發熱、腹痛、腹脹,納少,口渴、尿少,惡心,嘔吐等,舌苔黃膩,脈多滑數。

【臨床療效】濕熱瀉108例總結有效率達928%。

輯方人:宋從有,吉林省吉林市郊區醫院主任醫師。

秋瀉合劑【方劑來源】張湘屏自擬方。

【方藥組成】銀花、地榆、車前子、澤瀉、葛根、白術、焦山楂各10克,雞內金6克,甘草3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將上藥放入砂鍋內,加冷水浸過藥麵,浸泡1小時左右,先用急火煮沸後,改用慢火煎至10分鍾,煎兩遍,將藥液混合。共煎藥液100毫升。每日1劑,宜飯前服用,每次20~30毫升,日服3~5次。若患兒服藥困難,可加白糖少許或少量頻服。上為1~3歲劑量。

【適應病症】小兒泄瀉(濕熱兼傷陰型,秋季腹瀉)。症見瀉下黃色水樣便或蛋花湯樣便,暴注下迫,身熱煩躁,嘔吐,口渴欲飲,尿黃而短,肛周潮紅。

【臨床療效】療效標準:治愈:治療3天內大便次數、便質正常,各症狀消失,大便鏡檢無異常;好轉:治療3天,大便次數減少,便質好轉,各症狀緩解,大便鏡檢少許脂肪球或偶見白細胞;無效:治療3天,泄瀉諸症狀均無改善或加重。

療效:治療114例,治愈80例,占702%,好轉23例,占202%,無效11例,占96%。

輯方人:張湘屏,山東中醫學院附屬醫院。

熱瀉玉露飲【方劑來源】金炳炎家傳方。

【方藥組成】寒水石10克,石膏(先煎)20克,甘草5克,白術8克,茯苓1097·兒科臨床應用效方·克,車前子10克,陳皮5克,健曲8克,山藥10克,扁豆10克。

【使用方法】石膏先煎20分鍾,後納入諸藥,再煎15分鍾,頭汁、二汁共煎成200毫升左右。每日服4次,每次50毫升左右,以食後2小時服為宜,控製飲食,宜吃母乳、稀飯、米湯等。一般2~4天可愈。上述劑量適合1~3歲小兒,隨年齡大小劑量酌情增減。

【適應病症】泄瀉(濕熱型,又稱熱瀉或火瀉)。症見瀉時急迫,呈噴射狀,肛門灼痛,甚則肛周灼紅皮損,日行十餘次,大便穢臭為黃色稀水便,色深而混濁,或黃綠色或夾泡沫黏液,或有腹痛,或有發熱煩躁,口渴、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數。

【注意事項】忌油膩、蔬菜、水果、魚腥等。

【臨床療效】患兒陳××,男,2歲,1986年8月20日開始泄瀉,遷延2月,經某醫院治療月餘未效。於1986年10月27日來我科治療,每日大便十餘次,呈噴射狀,為深黃色混濁稀便,帶有黏液,肛周灼紅皮損,煩躁,發熱,體溫373~385℃,口幹作渴,腹膨隆,腸鳴音亢進,皮膚彈性稍差,舌質紅、苔黃,脈弦數。

血白細胞13×109/升,中性078,淋巴022。大便鏡檢紅細胞5~8個/高倍視野,白細胞廾/高倍視野。給服熱瀉玉露飲3劑,腹瀉即止,體溫正常。再服2劑以清餘熱,於11月3日複診,症狀完全消失。

輯方人:金炳炎,安徽醫科大學附屬醫院主任醫師。

泄瀉經驗方【方劑來源】曹濟民自擬方。

【方藥組成】葛根10克,炒黃連3克,木香5克,炒白術、茯苓各10克,炮薑炭5克,焦山楂、炒神曲、炒麥芽各10克。

【使用方法】本方為湯劑,每次煎煮時間約1小時,一日煎煮2次,每次60~80毫升。嬰兒服法應少量頻喂,較大兒童則分1~3次服完。第1煎劑在1小時內服完,隔2~3小時,再服第2煎劑。

【適應病症】濕熱泄瀉。症見瀉下稀薄,水分較多,次數亦較多,或如水注,糞色淡黃或深黃而臭,或微見黏液,腹部時感疼痛,食欲不振,或伴泛惡,肢體倦怠,發熱或不發熱,口渴,小便短黃,舌苔黃膩或黃白相兼。

【注意事項】控製飲食:輕症患兒,宜適當減少乳食,縮短喂奶時間和延長間隔時間;重症患兒,初起即須禁食8~12小時,以後隨著病情的好轉,可逐漸恢複少量母乳或米湯等易於消化的食物。初愈後仍應注意調攝飲食,力戒油膩生冷之品。在控製飲食期間,宜供給水分。

【臨床療效】根據長期臨床應用,每年在門診治療例數約100例以上,效果顯著,大多數病例服藥2劑獲效,僅少數病例服藥3~4劑而愈。

輯方人:曹濟民,南京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副主任醫師。

98·泄瀉·芩前口服液【方劑來源】陳壽春自擬方。

【方藥組成】煨葛根5克,炒黃芩4克,車前子15克,忍冬藤、安樂菜各10克。

【使用方法】製成口服液,每支10毫升,含生藥總量為10克。2毫升/公斤體重/日,日服4次(可用吸管),5歲以上患者每次1支,每日4次。食前服,寒證虛證挾食滯者勿用。平均療效3天。

【適應病症】泄瀉(濕熱證)。症見腹瀉氣腥色黃,小便黃少,口渴,或見發熱,苔黃膩,脈數。(據實驗室檢查進行西醫診斷)【臨床療效】療效觀察標準:痊癒:服藥3天後,大便減至每日3次以下,成形或基本成形,細菌性腸炎查大便常規(一),菌痢連續查2次大便培養(一);有效(好轉):服藥3天後,大便次數明顯減少,未達每日3次以下,性質明顯好轉,但未成形,查大便常規改善;無效:服藥5天,大便次數、性質無改善。

共治療50例,痊愈39例,有效8例,無效3例,治愈率78%,好轉率16%,無效率6%。

輯方人:陳壽春,南京市中醫院主任醫師。

苦白浸膏【方劑來源】李建明自擬方。

【方藥組成】苦參、白頭翁各50克。

【使用方法】加水適量煎煮半小時,熬後過濾濃縮成1∶1濃度,加防腐劑適量,裝入250毫升高溫瓶內密封,經100℃蒸氣滅菌30分鍾,備用。口服,每日3次,6個月內每次服10~15毫升;半歲至兩歲每次服15~20毫升;兩周歲以上每次服20~30毫升,5天為一療程。

【適應病症】嬰幼兒腹瀉。症見腹瀉每日十次左右,大便含不消化物或水樣便,有少量黏液,少便量減少,並伴煩躁,輕微嘔吐和輕微脫水,苔黃白,舌質紅,脈細數,指紋紅微見紫青色。證屬濕熱型腹瀉。

【臨床療效】杜×,女,1歲,住院號169605。病兒腹瀉一日達20次之多,伴嘔吐,煩躁,舌質紅,苔薄白,指紋紫青而紅。口服苦白浸膏,每日3次,每次15毫升,服藥1日後,嘔吐消失,腹瀉減輕為一日兩次,呈糊狀,兩天後痊愈出院。

輯方人:李建明,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主治醫師。

渴、瀉、燒經驗方【方劑來源】江西省九江市第三人民醫院已故老中醫張琦經驗方。

99·兒科臨床應用效方·【方藥組成】葛根10克,藿香、白術各5克,參須10克,麥冬5克,五味子3克,烏梅10克,六一散(包)15克,鮮荷葉半張。

加減:暑熱熾盛加生石膏(先煎)15~30克,知母5克;瀉下不爽加大黃3~5克,去五味子;尿短赤加車前仁(包)10克或澤瀉5克;嘔吐頻繁加竹茹5克或代赭石(包)15克。

【使用方法】水煎,每日1~2劑,代茶飲。

【適應病症】小兒泄瀉(暑熱傷陰型)。盛夏時節,出現發熱,煩渴喜飲水,手不釋碗,飲入即吐,頻瀉無度,囟門及雙目凹陷,皮膚彈性差,舌絳紅少津。

【臨床療效】經臨床驗證十餘年,有良效。

典型病例:張××,男,3歲,1979年8月來診。母訴:患兒腹瀉兩天,大便日解十餘次,蛋花樣,呈噴射狀,小便短少,心煩躁擾,口渴喜飲,飲完後手不釋碗,經服四環素、痢特靈等無效。體檢:體溫396℃,雙目明顯下陷,皮膚彈性降低,肛周紅,舌絳紅少津,並見裂紋,苔少,指紋青紫,脈細數。大便常規:黃色,水樣,上皮細胞0~3個。證係暑熱傷陰泄瀉。急投上方加生石膏30克,2劑,頻服後7小時熱退,口渴明顯減輕、大便日解5~6次小溲增長,繼進原方2劑病愈。

輯方人:董鳴,核工業部第四設計研究院門診部,主治醫師。

杏紅滑石湯【方劑來源】吳鞠通。溫病條辨(卷二)。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9:80【方劑組成】杏仁、滑石各10克,黃芩6克,橘紅5克,黃連3克,鬱金6克,通草3克,厚樸6克,半夏10克。

加減:發熱者加葛根;高燒、煩渴者加生石膏、知母;高熱不退,伴驚厥者加紫雪丹,每次服03~05克,每日2~3次;傷暑者加扁豆花;嘔吐頻繁者加竹茹或枇杷葉;頻瀉或欠瀉不止者針刺足三裏、長強穴局部常規消毒,提插撚轉3~5次,強刺激,不留針,或燈火灸長強穴。

【使用方法】水煎。每日服1~2劑,代茶飲。

【適應病症】嬰兒泄瀉(濕熱型)。症見腹瀉水樣便或蛋花湯樣便,臭氣重,呈噴射狀,肛周焮紅。有不同程度的口渴,喜飲水。部分重症患兒煩渴,喜冷飲或飲入即吐,小溲短黃。

【臨床療效】療效觀察標準:腹瀉停止,日排便1~2次,大便性狀恢複正常,諸症消失者為痊愈;腹瀉次數減少,諸症減輕者為好轉;腹瀉次數未減少,症狀未減輕,改用西藥治療者為無效。治療104例,痊愈92例,占總數885%,好轉8例,占76%,無效4例,占39%,總有效率為961%。

輯方人:董鳴,核工業部第四設計研究院門診部主治醫師。

100·泄瀉·實熱湯【方劑來源】孫燕華。中醫雜誌1984;(10):35【方藥組成】藿香、地榆、寒水石各9克,丁香1克,伏龍肝、赤石脂各9克。

【使用方法】上藥配製濃縮合劑45毫升,3~6個月患兒每日3次,每次10毫升,6月~1歲每日3次,每次15毫升。

【適應病症】秋季小兒腹瀉(實熱型)。症見發熱,腹瀉、味臭,嘔吐,納食不振,口幹渴欲飲,小便短赤,心煩,舌紅苔薄白少津。

【注意事項】1服藥同時注意補液,糾正脫水,但不使用抗生素。

2注意觀察體溫變化、大便次數及性狀等。

3注意固護元氣、胃氣,切忌辛涼攻伐之劑。

【臨床療效】30例患兒治療後獲愈24例,占80%;好轉4例,占133%;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33%。其中3天內退熱者27例,3天內止瀉者28例,平均退熱天數19天,平均止瀉天數2天。

輯方人:張祖聯,俞景茂。

腹瀉驗方【方劑來源】楊文蔚,中醫雜誌1984;(6):17【方藥組成】黃芩10克,白芍、烏梅各5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一天3次,每劑服3天。

【適應病症】小兒濕熱腹瀉。症見發熱或不發熱,煩躁不安,飲食失常,大便稀水,內雜不消化食物,色黃而臭,伴有黏液,肛門灼熱發紅,小便黃少,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指紋紫等。以便稀黃臭,肛門發紅為辨證要點。

【臨床療效】張××,男,2歲,1982年7月12日初診。2天前,因食黃瓜過量,引起腹瀉,當時大便稀水,每天十餘次,伴煩躁不安,飲食不佳,小便少色黃等,經服土黴素、保和散未能收效。現大便色黃,稀而臭,並夾有黏液,肛門灼熱發紅,舌質紅,苔黃膩,指紋紫。診為濕熱腹瀉。按上法服藥1劑,大便次數明顯減少,繼服1劑,症狀消失,大便恢複正常而痊愈。

輯方人:張祖聯,俞景茂。

蒼苓散【方劑來源】河南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兒科協定處方。

【方藥組成】製蒼術、白茯苓、金銀花各30克。

【使用方法】共為細麵,裝瓶備用。用白蘿卜片、蘋果各3片,茶葉一撮,水煎,濾過後加白糖少許衝服。半歲以內,每服03~045克,一日3次。1歲以101·兒科臨床應用效方·內,每服05~1克,1日3次;兩歲以內,每服15克,1日3次;3歲以內,每服2克,1日3次;4~6歲,每服25克,1日3次;7~9歲,每服3克,1日3次,10~12歲,每服5克,1日3次,13歲以後,每服6克,1日3次。

【適應病症】濕熱困脾,大便色綠,水多糞少,肛門灼熱發紅,伴有輕微發熱嘔吐者。

【注意事項】忌食生冷及葷腥油膩之品。

【臨床療效】診治46例,治愈34例,占739%,好轉8例,占177%,無效4例,占84%。

輯方人:陳道同,河南中醫學院附屬醫院。

清熱燥濕湯【方劑來源】陳永明。中醫雜誌1988;(7):37【方藥組成】秦皮,苦參、黃芩、川柏、草豆蔻、葛根各3克,滑石5克。

【使用方法】每日1劑,分4次口服。另單獨口服滑石(不煎),每次5克,每日3次。

【適應病症】小兒鼠傷寒沙門氏菌腸炎。症見發熱,腹瀉,日行5~6次以上,便呈黃綠色黏液稀水便,腥臭味,腹脹,嘔吐。大便常規檢查:有白細胞、少量紅細胞;大便培養皆檢出鼠傷寒沙門氏菌。

【注意事項】對輕度脫水者,給予口服補液,重症者配合輸液及注意糾正酸堿失衡和電解質紊亂。

【臨床療效】20例患兒經上方治療全部治愈。腹痛發熱消失,大便性狀恢複正常,並經停藥後連續2次大便常規檢查與培養轉陰,而告痊愈。其中住院3~5天痊愈者12例,6~8天痊愈者8例。

輯方人:張祖聯,俞景茂。

綠便散【方劑來源】張潤軒。中醫雜誌1982;(4):28【藥物組成】川連、龍膽草各15克,車前子、黨參、白術、茯苓、神曲、半夏、白芍各10克,甘草6克。

【使用方法】共為細麵,裝瓶備用。1歲以下每次服05~1克,1~3歲每次15~2克,每天3次,水調服。

【適應病症】嬰幼兒脾虛而肝膽又有濕熱,腹瀉綠色稀便、夾雜乳瓣,惡臭黏液,或伴惡心嘔吐,發熱體倦,不食等症。

【臨床療效】本方治療嬰幼兒綠便40餘例,療效滿意。

輯方人:張祖聯,俞景茂。

102·泄瀉·止瀉湯【方劑來源】宋從有,吉林中醫藥1987;(1):21【方藥組成】萹蓄、瞿麥、車前草、滑石、薏苡、赤茯苓、黨參、白術、蓮肉、扁豆、白頭翁各75克,木通、黃連、生甘草各5克,通草、罌粟殼各3克,木香2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6個月以下患兒分6日服;1歲以內分4日服,1歲以上分2日服。日服3次。

【適應病症】小兒濕熱瀉。症見麵色發黃,舌苔黃膩或滑膩,發熱或不發熱,食欲不振,或伴泛惡,肢體倦怠,大便稀薄,糞色深黃而臭,有少許黏液,腹痛,脈細數或濡數。

【注意事項】1避免過用苦寒辛燥之品,以防傷陰傷陽。

2初瀉有積滯者,慎用收澀止瀉之品,若泄瀉重者酌加收斂止瀉藥,如石榴根皮、芡實等。

【臨床療效】108例中,經服本藥治愈100例,無效8例,有效率為926%。

治愈病例中,於2天、3天、4天、5天、6天、7天內止瀉的例數分別為21例、30例、34例、5例、7例、2例。可見止瀉湯治療小兒腹瀉多在4天以內收效。

輯方人:張祖聯,俞景茂。

熱瀉方【方劑來源】徐迪三自擬方。

【方藥組成】煨葛根、夏枯草、板藍根、黃芩、茯苓各9克,炙雞內金3克。

【使用方法】上藥加500毫升水,浸半小時,煎至30毫升為一帖。每日1帖,分3次服,每次10毫升,3個月之內每天服2/3帖,1個月之內每天服1/2帖。

(吃奶前後及飯前後隔開20分鍾服)。

【適應病症】嬰幼兒急性腹瀉中的熱瀉。症見瀉下如注,水樣或稀糊狀,粘而腥臭,或兼外感發熱,咳嗽、流涕、噴嚏等症,舌質紅、苔黃,咽赤、脈滑數。本方同樣適用於嬰幼兒秋季病毒腹瀉及夏季的暴瀉。

【臨床療效】療效標準:痊愈:藥後3天內大便次數及性狀均已恢複正常者;好轉:藥後3天內大便次數及性狀均有好轉者;無效:藥後3天內大便次數及性狀無改變者。

療效觀察:據410例熱瀉的療效分析,痊愈者300例,占732%,有效者78例,占19%,無效者32例,占78%,有效率為922%。

輯方人:徐迪三,上海醫科大學兒科醫院。

103·兒科臨床應用效方·截瀉湯【方劑來源】劉雲山經驗方。

【方藥組成】炒薏仁、白芍各6克,山藥3克,澤瀉2克,車前子(包煎)、雲苓各3克,肉桂03克,薑黃連2克,西洋參、炙甘草各1克。

加減:發熱加葛根3克,柴胡2克;大便清水車前子量加至6克;嘔吐加白蔻、藿香、煨薑各1克;納差加麥芽3克,神曲、焦楂各1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

【適應病症】疫毒瀉(包括鼠傷寒、沙門氏菌腸炎等)。症見大便每日數次或數十次,或日夜無度,便色及性質多變,色黃綠,或深綠,或黃白;稀水樣便,或蛋花樣便,或完穀不化,或痢疾樣便,或大便帶有黏液,量時多時少。伴有低熱,或壯熱,腹痛,舌質淡絳無苔,指紋紫。

【臨床療效】治療此型泄瀉85例,痊愈76例,好轉6例,無效2例,痊愈率約90%。

輯方人:劉雲山。

傷食瀉方【方劑來源】徐迪三自擬方。

【方藥組成】茯苓、焦六粬、焦山楂、焦麥芽各9克,炙雞金3克。

【使用方法】上藥加500毫升水,浸半小時,煎至30毫升為一帖。每日1帖,分3次服,每次10毫升。3個月以內,每天服2/3帖;1個月以內,每天服1/2帖。

【適應病症】嬰兒及小兒傷食腹瀉。症見大便酸臭,或伴嘔吐,腹脹,嬰幼兒可見便前哭吵,便後則安等現象,苔厚膩,脈滑。

【臨床療效】陳×,男,22個月,病曆號7812555。初診:腹瀉2天,由吃四隻煮雞蛋傷食所致,大便色黃,日4~5次,稀糊狀,不消化,異常酸臭,苔黃膩,脈滑數,大便常規(—),給本方3帖。二診:服本方次日開始大便已經成形,每日1次。

輯方人:徐迪三,上海醫科大學兒科醫院。

消化不良方【方劑來源】戴淑雲自擬方。

【方藥組成】焦三仙10克,枳殼、陳皮、白術、扁豆各5克,砂仁3克,澤瀉5克,官桂4克,甘草3克,雲茯苓5克。

【使用方法】湯劑。每劑每煎半小時,煎汁30毫升,兩煎合用60毫升。每日服3次,每次20毫升,為空腹溫服,禁忌生冷不易消化食物。

【適應病症】小兒消化不良,腹瀉,胃腸疾患,傷食疳疾諸症。

104·泄瀉·【臨床療效】療效觀察標準:腹瀉已止,飲食增加,身體漸胖,麵色紅潤為痊愈。共治30例,其中消化不良20例,其他胃腸疾患、疳疾諸症10例。痊愈28例,占933%;好轉2例,占66%。

輯方人:戴淑雲,呼和浩特鐵路局中心醫院主治醫師。

消食和中湯【方劑來源】汪鑫濤自擬方。

【方藥組成】建曲、山楂、蒼術各6克,麥芽、茯苓各9克,陳皮、法夏、厚樸各5克。(1歲左右小兒用量)加減:兼感風熱加葛根6克;風寒加紫蘇3克;嘔吐或苔厚膩加藿香6克;苔白黃膩或大便兼有泡沫加黃柏6克;陣啼加廣木香6克;小便黃少加車前子6克。口渴思飲有輕度脫水現象者加用口服補液(用適量白糖和食鹽加水適量配成微甜而有鹽味的糖鹽水)。

【使用方法】先加水浸透藥物,淹過藥物一橫指許,一劑藥煎3次,每次煎煮20分鍾,濃煎成15~20毫升。每日1劑,日服3次,食前服,嘔吐者少量多次喂服。

【適應病症】嬰幼兒傷食瀉。症見腹瀉白黃色稀薄便,伴有未消化食物,不思乳食或胃納減少,惡心嘔吐,小便黃少,苔白膩或黃白相兼,指紋紫滯,舌質淡紅。大便鏡檢:多見未消化食物或脂肪球。

【注意事項】忌食油膩及生冷瓜果。

【臨床療效】療效標準:痊愈:腹瀉止,大便成形,乳食恢複正常;好轉:大便次數減少一半以上,症狀明顯減輕,乳食增加;無效:大便次數減少,症狀未改善,病情加重。筆者用此方治療嬰幼兒傷食瀉320例,痊愈298例,占9313%,好轉12例,占375%;無效10例,占312%,總有效率為9688%。

輯方人:汪鑫濤,重慶市中醫院兒科。

止瀉合劑Ⅰ號【方劑來源】湖北省黃石市中醫院兒科擬方。

【方劑組成】粉葛、茯苓各6克,白術、白芍各4克,石榴皮、幹荷葉各6克,罌粟殼3克,山楂、神曲各4克,穀芽、麥芽各6克,午時茶半塊。

【使用方法】湯劑。煎煮15~30分鍾,每劑量濃煎為100毫升。小於1歲者每次服10毫升,1~2歲者每次服15毫升,大於2歲者每次服20毫升。一日3次,療程為2~3天,食前服用。

【適應病症】腹瀉(傷食型,相當於單純性消化不良)。症見脘腹脹滿,時現腹痛,痛則欲瀉,瀉後痛減,糞便酸臭或如敗卵,噯氣腐濁,或欲嘔吐,不思乳食,夜臥不安,舌苔膩或淡黃,指紋沉滯。

105·兒科臨床應用效方·【注意事項】忌食生冷油膩之品。

【臨床療效】總例數130例,治愈110例,占846%,好轉12例,占92%,無效8例,占62%,總有效率為938%。

輯方人:付楨,湖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院醫師。

效應止瀉粉【方劑來源】楊乘龍自擬方。

【方藥組成】丁香粉2份,雞內金粉3份,山楂粉4份。如兼有熱象者,加黃連粉2份。

【使用方法】上藥混合拌勻,1歲以內每服1克,1~3歲每次15克,4歲以上每服2克,一日3次服。

【適應病症】小兒泄瀉,單純性消化不良。

【臨床療效】筆者用此方治療小兒腹瀉千例以上,獲得較為滿意的效果。

204例中服藥1天即愈者62例,服藥2天愈者81例,用藥3天痊愈為45例,服藥4~5天痊愈者14例,無效僅2例。

輯方人:楊乘龍,江蘇省沭陽縣中醫院主治醫師。

雞金散【方劑來源】周本善根據民間驗方改製而成。

【方藥組成】山楂炭10克,炙雞金4克,砂仁1克。

【使用方法】粉碎,過100目篩,混勻,分裝每包1克。周歲小兒,每日3次,每次1包,以此類推。用開水調和喂服。

【適應病症】傷食泄瀉,便下有酸腐臭,夾有乳塊,或粘膩泡沫。

【臨床療效】患兒楊××,男,8個月。混合喂養。腹瀉晝夜20餘次。大便常規:黃綠色,黏液少許,脂肪球少許,餘(—)。大便培養(—)。體溫38℃(肛)。經口服平衡液,糾正水電平衡等治療1周,腹瀉不止。給服雞金散,一日3次,每次1包,一天瀉減,3天大便正常。

輯方人:周本善,常熟市中醫院。

消食和中湯【方劑來源】汪鑫濤。湖北中醫雜誌1984;(4):21【方藥組成】建曲、山楂、蒼術各6克,麥芽、茯苓各9克,陳皮、法夏、川樸各5克。此係1歲左右小兒用量。

加減:兼感風熱加葛根;兼感風寒加紫蘇;嘔吐頻繁或苔厚膩加藿香;苔黃膩或大便兼有泡沫加黃柏;陣啼加廣木香;小便黃少加車前子。口渴思飲,有輕度脫水現象者加用口服補液。

106·泄瀉·【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劑。

【適應病症】小兒傷食泄,大便酸臭或腐臭,白黃色稀薄便,蛋花水樣,納欠佳,惡心欲吐等。

【臨床療效】320例經用本方治療,痊愈298例,其中1天治愈者14例,2天治愈者148例,3天治愈者110例,平均為24天;好轉12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為968%。

輯方人:張祖聯,俞景茂。

消食止瀉飲【方劑來源】孫風純。吉林中醫藥1987;(1):23【方藥組成】雞內金、焦三仙、米仁、山藥、茯苓、蒼術各5克,白術75克,桔梗、川樸、枳殼、甘草各3克。此係1周歲內用量。

加減:嘔吐者加半夏、藿香;陣啼加砂仁、元胡以行氣止痛;小便黃少加車前子、木通以利水止瀉。口渴思飲,有輕度脫水現象者可口服補液。

【使用方法】每日1劑,每劑煎至150毫升,分4次服用,一日服4次。

【適應病症】小兒傷食瀉。

【臨床療效】1258例患兒服本方後,病程1~3天者服1~2劑,4~7天服2~3劑,7天以上服3~5劑,均可達到止瀉目的。連服5劑以上未愈者97例,總有效率為923%。

輯方人:張祖聯,俞景茂。

清熱化積散【方劑來源】李樹棠家傳方。

【方藥組成】焦三仙30克,厚樸、茯苓、香附、枳殼、陳皮、蔻仁各10克,大黃、黃芩各50克,黃連、萊菔子各10克。

【使用方法】上藥共研極細末,絹羅篩過,每周歲每次05克,日服二次,早飯前晚飯後服。

【適應病症】小兒傷乳食瀉。症見傷乳停食瀉,腹脹噯氣,吐酸,大便酸臭不化、腹痛等。

【臨床療效】患兒李勤,住院5周診斷為秋季腹瀉。於住院期間,經中西藥物治療,以及針灸治療,不見功效,每日多次腹瀉,每次便量極少,時而惡心。12月14日轉為中醫治療,經服清熱化積散治愈出院。

輯方人:李樹棠,吉林市兒童醫院副主任醫師。

瀉利寧【方劑來源】李明堂自擬方。

107·兒科臨床應用效方·【方藥組成】高粱米(炒黑)2880克,滑石1200克,雞內金(炒)700克,扁豆1200克,訶子、黃連、木香各480克。

【使用方法】先將高粱米炒黑與其他藥共研細麵,每1克為1小包,10小包為1袋。6個月以下兒童每次服半包,每日3次,7個月~1歲每次服1包,1~2歲每次服1包半,2歲以上服2包或遵醫囑,白水送下。3天為一療程。

【適應病症】小兒傷食瀉,濕熱瀉,脾虛瀉,可隨症調引。

【注意事項】服藥期間注意飲食調理,不可過飽或食油膩食物。

【臨床療效】治療標準:治愈:大便1~2次/日,腹痛腹脹消失,納增,大便化驗無異常;好轉:大便次數減少,腹瀉腹脹及其他症狀明顯減輕;無效:服藥2個療程,大便次數及其他症狀無明顯變化。臨床對85例患兒統計,治愈52例,占611%,好轉28例,占329%,無效5例,占57%,總有效率占943%。

輯方人:李明堂,山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副主任醫師。

清腸消運湯【方劑來源】姚公樹。湖北中醫雜誌1982;(3):38【方藥組成】白頭翁、山楂炭、香附、茯苓、蒼術各6~8克,砂仁1~2克,炙甘草1~4克,焦神曲8~12克。

【使用方法】水煎,濃縮200ml,一日多次少量頻頻服完。日服1帖。

【適應病症】小兒消化不良性泄瀉,大便呈綠色或蛋花樣。鏡檢:可見脂肪球及不消化食物。

【臨床療效】50例患兒,臨床治愈42例,顯效6例,無效2例。其中服藥1~2劑泄瀉即止者25例,服2~5劑,泄止,病情好轉者16例。服藥5~8劑,症情減輕者7例。總有效率為96%。

輯方人:張祖聯,俞景茂。

溫脾止瀉湯【方劑來源】龍福元。中醫雜誌1986;(3):12【方藥組成】肉蔻6克,丁香5克,炮薑6克,伏龍肝(布包)9克,蒼術6克,參須(另煎)3克,扁豆10克。

【使用方法】每日1劑,水煎服。

【適應病症】小兒慢性腹瀉,稀水樣便,或夾有不消化物,無紅白黏液,但伴有腹痛,舌苔薄白,舌質淡。

【臨床療效】20例患兒經用本法治療,大便成形,每日1次,大便鏡檢正常,獲痊愈者17例;大便次數明顯減少,判為好轉者2例;1例無效。本組有效病例服藥時間最長12天,最短4天,平均7天。

輯方人:張祖聯、俞景茂。

108·泄瀉·止瀉湯【方劑來源】龔春廷。湖北中醫雜誌1984;(2):35【方藥組成】山藥5~10克,黨參3~5克,大黃03~05克,檳榔、二醜各1~2克,滑石5~10克。

加減:內熱甚者加川連1~2克;食滯重者酌加山楂或建曲;兼外感者酌加蘇葉或防風;兼咳嗽者加法夏2~4克,脾虛較甚者山藥可用至15克;口渴、煩躁、夜睡不安、舌麵少苔等傷陰症候出現時去檳榔,加白芍2~4克,以太子參易黨參。

【使用方法】日1劑,水煎,分4次服。

【適應病症】小兒腹瀉,大便多呈稀水樣或蛋花樣,或夾有奶塊和未消化之食物殘渣,其顏色分別為淡黃、黃、深黃、咖啡和黃綠色。

【注意事項】大黃用量宜在03~05克,多則傷正,泄瀉更甚。

【臨床療效】73例患兒,痊愈61例,占836%;有效9例,占123%;無效3例,占41%。總有效率為959%。

輯方人:張祖聯,俞景茂。

複方五倍子散【方劑來源】郭敬倫,中西醫結合雜誌1986;(6):344【方藥組成】五倍子9克,生薑、吳萸各6克,白胡椒7粒,蔥白1段。

【使用方法】將蔥白、生薑搗爛如粘泥狀,餘藥研碎成細粉,食醋20~25毫升,加熱50~60℃與上藥攪拌如粘稀糊狀,以手試不甚熱燙,臍部先用凡士林塗擦一遍,趁熱敷肚臍部約6×6厘米2,厚約03~05厘米,外蓋塑料紙、紗布,繃帶包紮,每日換藥1次。

【適應病症】嬰幼兒腹瀉,大便稀多泡沫,黃綠色或蛋花水樣,常挾有不消化食物,每日4~10餘次,精神萎靡,不欲飲食,麵色灰白,皮膚彈性差等。

【注意事項】1治療中要少食,口服複合維生素B及自配5%糖鹽水。

2重型濕熱瀉不宜用。

【臨床療效】18例患兒治療2~10次治愈15例,1例治療10次,好轉3例;一般3~6次好轉或治愈。

輯方人:俞景茂,張祖聯。

嬰兒傷乳腹瀉驗方【方劑來源】朱錫祺。中醫雜誌1983;(5):42【方藥組成】山楂炭12克,青皮6克。

109·兒科臨床應用效方·【使用方法】共研成極細末,混勻,以水160毫升調成漿水狀,加紅糖適量,隔水蒸20分鍾。每服15毫升,一日4次,即一劑量分3天服完。

【適應病症】嬰兒傷乳腹瀉,夾有奶塊,納食不振,舌苔膩,脈象滑數。

【臨床療效】經治百例,一般一二劑即能見效。如:李××,女,6個月,1982年6月1日初診。患兒3個月時,因感冒咳嗽,過服竹瀝油引起腹瀉,當時大便溏薄,每日7~8次,伴有嘔吐。3個月曆服無味氯黴素、土黴素、痢特靈、消食吐、嬰兒腹瀉合劑、乳酶生、嬰兒素及中藥湯劑等,因收效不顯,轉請朱老診治。

目前,大便稀爛,夾奶塊,每日5~6次,不思飲食,苔薄膩,脈滑數。此藥石亂投,脾胃受戕,乳食不化。處以上方1劑,如法製服。藥後大便減至日2~3次,繼服1劑,大便成形,每日1次。1個月後隨訪,未見複發。

輯方人:張祖聯,俞景茂。

高粱麥芽湯【方劑來源】樊德祥。新中醫1976;(2):44【方藥組成】帶殼高粱(炒呈炭狀)15克,麥芽(炒焦)9克,雞內金6克,紅糖3克。

【使用方法】湯劑,煎服。每日1劑,每劑分數次口服。

【適應病症】嬰幼兒輕型腹瀉(單純性消化不良)。

【臨床療效】治療60例,服1~7劑後治愈者42例,好轉者13例,無效者5例。

輯方人:艾軍。

代針丸【方劑來源】許正。中醫雜誌1982;(9):45【方藥組成】吳茱萸、五倍子、公丁香、靈磁石、白芥子各等份,冰片或麝香少許。

取穴:足三裏、天樞、中脘、關元。伴有吐乳加內關;發熱加大椎;久瀉不愈加脾俞、大腸俞、腎俞。

【使用方法】以上各藥分別研成細末過篩取粉,混勻後加入冰片或麝香再調以油膏製成黃豆大小之藥丸密封備用。

選定穴位後,先用酒精或溫開水擦淨取穴部位的皮膚,然後將藥丸置於1/4張傷濕膏之中央,敷於穴位上使藥丸與皮膚接觸,鬆緊適中。每日換藥1次,5次為一療程。

【適應病症】小兒消化不良,大便泄瀉、夾不消化食物、納呆、腹脹、形體消瘦、神疲、哭吵,舌苔薄膩、指紋紫滯等。

【臨床療效】250例中治愈182例,占728%,好轉60例,占24%,無效8例,110·泄瀉·占32%。

輯方人:張祖聯、俞景茂。

脾虛瀉方【方劑來源】徐迪三自擬方。

【方藥組成】孩兒參、茯苓、焦白術、訶子各9克,罌粟殼3克。

【使用方法】上藥加500毫升水,浸半小時後,煎至30毫升。每日1帖,分3次,每次服10毫升,3個月以下每天服2/3帖,1個月以內每天服1/2帖。吃奶前後或飯前後,隔開20分鍾服。

【適應病症】慢性脾虛腹瀉,病程在1個月以上的久瀉或反複腹瀉。症見水樣或稀糊狀便,不消化,腹鳴或食後即瀉,或伴有濕疹,苔薄白,質正常或淡,脈細。

【臨床療效】1療效標準:痊愈:治療後1周內大便次數及性狀均已恢複正常者;好轉:治療後1周內大便次數及性狀有明顯好轉者;無效:治療後1周內大便次數及性狀無改變者。

2療效觀察:據244例脾虛瀉的療效分析,痊愈者157例,占6434%,好轉者74例,占總數的3033%,無效13例,占533%,有效率為9467%。

輯方人:徐迪三,上海醫科大學兒科醫院。

止瀉方【方劑來源】王鵬飛家傳經驗方。

【方藥組成】肉蔻6克,丁香1克,赤石脂、伏龍肝、蓮肉、寒水石各9克。

【使用方法】上述方藥劑量通用於大小兒童,為服用方便曾用過散劑及濃縮煎劑。散劑:以上述方藥研製成粉劑,6個月以內嬰兒每次1克,每日3次;1歲左右患兒每次15克,每日3次。濃縮煎劑;每劑縮成30毫升,6個月以內嬰兒每次服5毫升,每日3次,1歲左右患兒每次服10毫升,每日3次。

【適應病症】脾虛泄瀉。症見麵肌鬆肢冷,神萎聲低泄下清稀完穀不化,舌質淡,舌苔薄白,脈沉細弱。上齶兩臼齒處及中柱發白及乳白,前後齶粉紅或淡白。

【臨床療效】1970~1975年收治的嬰幼兒腹瀉住院病人中,單用王老方藥治療者共794例,各年的治愈率分別為:夏季腹瀉622%~826%,秋季腹瀉918%~95%。

輯方人:陳昭定,北京兒童醫院。

111·兒科臨床應用效方·術苓止瀉散【方劑來源】高靄童自擬方。

【方藥組成】白術(土炒)、米仁(炒)各15克,白茯苓、麥芽(炒)各20克,陳皮15克,山藥(炒)20克,焦內金、胡黃連(炒)各10克,車前子(略炒)、炮薑各15克,白人參20克。

【使用方法】共研極細末,分裝,每包06克重。1~6歲小兒服1~2包,7~15歲服2~3包,白開水送下。

【適應病症】消化不良,腹瀉,完穀不化,腹脹或大便清稀,睡眠不穩,二目不合,頭囟凹陷,指紋淡青等。

【臨床療效】趙××,女,10個月,門診病曆32115號。不發熱,腹瀉水樣便,日行數次,腹稍隱痛,尿少已七八天,指紋淡青而沉,自汗,麵色蒼白,舌苔白,腹軟平,體溫369℃,投予此藥,服上方每次1包,日3次,連服兩日,腹瀉已止,稍加調理諸症悉愈。

輯方人:高藹童,內蒙古正鑲白旗醫院主治醫師。

消化散【方劑來源】江蘇省鹽城縣中醫院兒科經驗方。

【方藥組成】雞內金250克,炒麥芽50克,乳酶生、食母生各500片,維生素B1500片。

【使用方法】上藥各研細末過篩,稱量混合拌勻,裝入小塑料袋,每包10克,出封備用。周歲以內,每次服1克,1~3歲,每次服2克,3~7歲,每次服25克。

【適應病症】脾虛泄瀉,厭食症,疳症等。

【注意事項】服藥期間忌食生冷油膩食物。

【臨床療效】治療患兒1000多例,效果良好。

輯方人:江蘇省鹽城縣中醫院兒科。

加減六神湯【方劑來源】席梁丞經驗方。

【方藥組成】炒扁豆、茯苓、山藥、薏米各6~9克,橘紅3~6克,甘草1~3克。

加減:若腹瀉經久不愈者加訶子、罌粟殼以收斂固脫;若陽氣虛者加麗參(或黨參)以補氣收攝;若發驚、抽搐、指紋青者加鉤藤、白芍,以柔肝、熄風、鎮驚;若暑月外感發熱脈數,瀉下粘膩者加香薷、厚樸以解表和中;若兼傷食、脈滑大、苔厚膩、手心熱者加二楂、滑石、厚樸以消積導滯;若嘔吐甚者加竹茹、藿香、112·泄瀉·半夏以和胃、降逆、止嘔;若胃腹脹滿不減或拒按,兼有煩躁神昏者加焦三仙、厚樸、檳榔、菖蒲、枳殼以消導和中,理氣除滿。

【使用方法】湯劑。取水300~500毫升,納入諸藥,煎煮20分鍾,去渣,分多次服,一日1劑。

【適應病症】脾虛瀉泄。症見腹脹腸鳴,完穀不化,色淡黃不臭,四肢厥冷,麵黃體瘦,脈虛細,舌苔白薄,指紋淡紅或青淡。

【臨床療效】多年來我科門診病房應用此方治療脾虛瀉泄,均取得滿意效果。

王×,男,8個月,1975年7月10日初診。患兒腹瀉旬餘,瀉物稀薄,日十餘次之多,夾有不消化食物,且見腹脹腸鳴,手心發熱,舌苔白膩,脈虛細,指紋淡紅。證屬食積不化,脾虛瀉泄。即投加減六神湯加二楂、麥芽服之,服藥1劑,尚無變化,服2劑後,便次較前減少,3劑服完,大便成形,手心已不發熱,再投加減六神湯加黨參健脾護胃,以資鞏固。

輯方人:席書賢,甘肅省中醫院醫師;張淑秋,甘肅省中醫院副主任醫師。

久瀉湯【方劑來源】侯永茂自擬方。

【方藥組成】山藥6克,茯苓8克,山茱萸6克,葛根3克,胡連、藿香、莪術各15克,雞內金3克。

加減:虛寒甚加肉蔻、補骨脂;胃口不開不欲飲食加砂仁、白蔻、佩蘭葉。

【使用方法】水煎服。一日1劑。

【適應病症】久瀉不止。

【臨床療效】趙××,男,1歲,患兒未出滿月即每日瀉下3~5次,多方久治效差,約我設法。視患兒麵白少津,眶現青筋,詢其瀉下或黃溏便,或稀水白色奶塊便,時有酸腐味,時無特殊臭味,切其腹軟。此為久瀉脾虛氣陷,腸滑不化物,腎虛失固藏,木乘土虛。治以補脾止瀉,平肝安腸,益腎固關。方用久瀉湯原方,水煎服2劑,泄稍止;再進2劑,大便正常。仍進原方3劑鞏固療效,至今3年未再發。

輯方人:侯永茂,內蒙古達拉特旗中醫院。

術藥煎【方劑來源】自擬方。

【方藥組成】白術15克,山藥20克,石榴皮10克。以上為3歲小兒劑量,3歲上下酌情增減。

【使用方法】湯劑。清潔水適量,浸泡1小時以上,煎煮20分鍾,濾取汁;再入適量水,煎沸20分鍾,濾取汁去渣,將3次煎取的藥汁和勻,收200毫升。以113·兒科臨床應用效方·上藥汁分4次溫服,一日1劑,5~7天為一療程。

【適應病症】嬰幼兒脾虛久瀉(遷延性消化不良)。症見長期腹瀉,大便稀溏,伴有不消化的食物殘渣,呈淡黃色或黃白色,每於食後作瀉,胃納欠佳,麵色萎黃,身體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象虛弱。大便鏡檢:多屬(—),或僅見脂肪球。

【注意事項】忌生冷、油膩及不易消化之物。

【臨床療效】彭某,男,5個月。腹瀉3月餘,於1977年9月15日來診。患兒出生1月後發生原因不明腹瀉,日4~5次,稀糊伴稀水,有少量黏液,酸臭味,腹微脹,時有嘔吐,腸鳴矢氣。某醫院診斷為:“單純性消化不良”,先後服嬰兒素、胃酶、痢特靈及查曲平胃散、藿香正氣散等,腹瀉仍不減,大便呈淡黃色,食欲差,小便正常,身體羸瘦,麵色萎黃,精神欠佳,不嘔吐,腹平軟,指紋青紫,舌質淡紅,苔薄白。大便常規:脂肪球(+)/低倍鏡。診為脾虛久瀉。治以甘緩健脾止瀉法。擬術藥煎:白術9克,淮山藥12克,石榴皮9克。水煎3次和勻分6次溫服,一日1劑,囑服4劑。患兒服上方2劑後大便即減為日2次,稠糊狀,4劑後大便成形,日1次。續服2劑,大便一直正常,神色均好轉。

輯方人:馮視祥,四川省中醫藥研究院臨床醫學研究所。

白術散(錢氏七味白術散)【方劑來源】錢乙。小兒藥證直訣(卷下)。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48【方藥組成】太子參、雲茯苓、炒白術各10克,藿香、木香、葛根各5克,甘草3克。

加減:若有五更瀉者加煨肉豆蔻、破故紙各5克,炮薑炭3克;滑脫不止者加訶子5克,煆龍骨、煆牡蠣各30克,傷食者加焦楂曲、穀、麥芽各10克,有積滯者加檳榔10克。

【使用方法】作湯劑。每次加水400毫升,煎沸5~10分鍾,得藥液200毫升。共兩煎,得湯藥400毫升左右。每日1劑(1歲以下可兩日1劑),每服50~100毫升,日服3~5次,一般4~7日為一個療程。除飽食後可隨時服。

【適應病症】泄瀉(嬰兒遷延性、慢性腹瀉),以脾虛證最為對證。症見泄瀉遷延(病程在兩周以上),時輕時重,大便稀薄,色青或夾有奶片及粘凍或完穀不化,麵色白或萎黃,易汗,舌質淡,苔薄白等。

【注意事項】本方對濕熱瀉、傷食瀉不宜。

【臨床療效】療效標準:治愈:大便性狀正常,臨床症狀消失;好轉:大便次數每天在3次以下,性狀改善,一般情況好轉。曾觀察100例,療程為1周,治愈89例,占89%。好轉6例,占6%,總有效率95%。

輯方人:李誌山,桂玉萍,江蘇省鹽城市中醫院。

114·泄瀉·車術散【方劑來源】鄧占元經驗方。

【方藥組成】車前子(包煎)、白術各15克。

【使用方法】湯劑。一劑藥加水100毫升,武火煎煮15分鍾即可服用。視患兒大小一劑藥一日分2~4次服完,日1劑,空腹服。兩劑為一個療程。

【適應病症】小兒脾虛濕盛及濕蘊脾胃型腹瀉。

【注意事項】忌食辛辣及不易消化之品。

【臨床療效】薑××,女,5歲,門診號472008,1985年4月22日就診。患兒反複腹瀉已3天,日便三四次,嚴重時5次以上,便形稀薄似水,偶爾夾有不消化的食物殘渣。大便鏡檢除發現少量食物殘渣外,無其他異常,心肺檢查也屬正常。西醫兒科先後服用新黴素、維生素B1、多酶片、止瀉合劑等,腹瀉依舊。現患兒形神衰憊,飲食不思,麵色黃白,舌苔薄白,指紋沉滯。辨證為氣虛濕盛之泄瀉,擬健脾利濕止瀉法。處方:車前子10克(包煮),白術12克,茯苓8克,服1劑瀉止,2劑病愈。

輯方人:鄧培德,呼和浩特市醫院主治醫師。

健脾溫中止瀉湯【方劑來源】範寶安臨床經驗方。

【方藥組成】蒼術6克,雲茯苓4克,炒扁豆6克,幹薑2克,車前子、澤瀉各3克,訶子肉4克,廣陳皮3克,蓮子肉、炒穀芽、山藥各6克,甘草3克。

加減:如果大便鏡檢有膿細胞(+~+++),並肛紅加葛根6克,黃連2克,黃芩3克;膿細胞少許,脂肪球少許,可原方;脂肪球(+++),加焦三仙6克。

【使用方法】上藥浸泡20分鍾,文火煎煮兩遍,每遍開鍋煎15分鍾,共得100毫升即可。

【適應病症】嬰兒腹瀉。其特點為出生後不久即有泄瀉,稀水雜有奶塊,有時色綠或帶有粘沫,次數頻多,小便如常,飲食尚可。六七個月的嬰兒泄瀉則有五六個月,遷延難愈。臨床上使用一般中西藥物不見效,針灸、推拿療效也不理想,如停哺母乳,往往瀉止,若繼續又哺,瀉即複發。為本病之特點。

【臨床療效】數十年來對本病尋求有效方藥,終究以健脾滲濕利尿溫中澀腸止瀉法治之,效果很好,尚有個別頑固患兒每日如添一頓炒麵糊,少喂一次母乳,亦可治愈。再者有的母親有腳氣,加服維B1,口服亦效。

患兒王秋萍,女,7個月,住工人新村。於1980年4月5日初診。母代訴:患兒生後1個月即腹瀉,日6~7次,甚至10餘次,稀水夾有不消化奶塊,有時帶有粘沫或呈綠色便,有時有鼻涕樣條狀物,時輕時重,服中西藥、針灸推拿多方治療未效,精神飲食正常,指紋淡紅,舌淡紅,薄白苔,麵黃,無脫水征。大便鏡檢:白115·兒科臨床應用效方·細胞少許,脂肪球(++),證屬脾虛泄瀉,治以健脾滲濕溫中止瀉。方用蒼術6克,雲茯苓4克,炒扁豆6克,幹薑2克,蓮子肉6克,炒廣陳皮、澤瀉、車前子、甘草各3克。水煎分4次溫服,連服3劑瀉止,又服3劑鞏固療效病愈。

輯方人:範寶安,濟南市兒童醫院副主任醫師。

加味六神湯【方劑來源】席梁丞經驗方。

【方藥組成】芡實3~6克,茯苓、白術、山藥、扁豆、薏米各6~9克,燈心草1克,雞內金、二楂各6~9克。

【使用方法】湯劑。加400~500毫升水煎沸約20分鍾,濾渣後得量約150~250毫升,根據小兒年齡,將藥液分為2~4次服完,一般以飯前服用為宜。療程約5~7天。

【適應病症】小兒脾虛泄瀉。其特點是低熱或無熱。患兒精神一般較好,大便溏薄,呈蛋花樣或水樣,黏液少或無黏液,無熱臭,每日數次至10數次不等。

舌苔多淡白或淡白微膩(有脫水者舌質紅,舌刺較突出),脈沉細或弦細,指紋淡白,一般僅達風關,重者至氣關。小兒尿量不減或稍減少。

【臨床療效】應用此方治愈率在80%以上。

輯方人:金文媺,甘肅省中醫院。

小兒止瀉衝劑【方劑來源】據《驗方新編》(清·光緒四年二月浙使者梅啟照撰,1921年辛酉孟夏杭縣顧鬆慶重刊)化裁。

【方藥組成】製蒼術180克,川羌活120克,炒車前子90克,生熟大黃、製川烏、生甘草各30克。

【使用方法】散劑。將上藥共為細末,過細篩,貯瓶備用。1986年已由杭州胡慶餘堂製藥廠研製成衝劑,每包含本方生藥2克,味甘不苦,藥效不變。6個月以內嬰兒,每次1克,6個月至3歲,每次2克,3周歲以上每次3克,每天3次,溫開水衝服。3天為一療程。

【適應病症】小兒各種類型急慢性腹瀉均有較好療效,特別對脾虛、濕蘊、食滯所致的反複遷延不愈的嬰幼兒腹瀉,療效更為理想。對成人慢性腸炎及腸功能紊亂所致之腹瀉也有良好效果。

【臨床療效】評定標準:痊愈:3天內大便次數及大便化驗均正常;好轉:3天內大便次數減少2/3,大便化驗基本正常;無效:3天內大便次數及化驗均無改變。

自1983~1985年浙江中醫學院門診部、杭州紅十字會醫院等四個單位共治療485例,痊愈289例,占總例數的596%,好轉130例,占總例數的268%,無116·泄瀉·效66例,占總例數的136%。總有效率為864%。

輯方人:馬蓮湘,浙江中醫學院教授。

小兒久瀉驗方【方劑來源】熊觀仿。湖北中醫雜誌1985;(5):35【方藥組成】山藥15克,米仁10克,雞肝1枚。

【使用方法】將山藥、米仁研為細末,取新鮮雞肝1枚,用竹片削切成片,拌上藥末調勻,加醋適量,放於碗內置飯上蒸熟,早晚分2次服完。

【適應病症】小兒脾虛久瀉。

【臨床療效】一般連服3天,即可獲效。

輯方人:張祖聯,俞景茂。

暖臍膏【方劑來源】董漢良。廣西中醫藥1981;(2):封三【方藥組成】藥物暖臍膏(上海中藥製藥二廠出品)1隻,吳茱萸粉05~1克。

【使用方法】將暖臍膏烊化(有燙手感),加入吳萸粉,調勻,迅速貼敷在臍中,並用腹帶或腰帶固定。一般一帖暖臍膏可貼3~5天,瀉止即可取下,瀉不止另換一帖。待7~10天未見效可改用別的方法。

【適應病症】適用於小兒脾胃虛寒型泄瀉。

【臨床療效】共用暖臍膏加料治療50例,一般多在1~3天顯效。有效率約80%。

輯方人:張祖聯,俞景茂。

溫陽扶脾湯【方劑來源】蘇學賢。吉林中醫藥1987;(1):29【方藥組成】黨參、白術、幹薑,山藥各3克,茯苓45克,甘草15克,灶心土60克,蘿卜老根1個,或萊菔子6克,母乳炒焦米、紅糖各30克。

加減:兼表證加藿香1克,防風2克,蟬蛻3克,鮮荷葉半斤;寒瀉加肉桂、附片各1克;熱瀉去黨參、幹薑,加黃連1克,黃芩3克,鮮荷葉半斤;乳食阻滯加焦三仙各3克,雞內金1克;腹痛加陳皮、木香、厚樸各1克。

【使用方法】水煎2次,將兩次藥液混合,1日內代茶頻喂。

【適應病症】小兒腹瀉,屬脾虛者。

【臨床療效】本方治療300例腹瀉患兒,痊愈242例,占806%;好轉33例,占11%;無效25例,占83%。

輯方人:俞景茂,張祖聯。

117·兒科臨床應用效方·參連建化湯【方劑來源】史方奇。中醫雜誌1984;(7):15【方藥組成】黨參6克,黃連3克,黃芩6克,幹薑、法夏各3克,大棗6克,炙甘草3克,生扁豆10克,澤瀉6克。

加減:病重者黨參量可加大,或可用紅參;不能口服者,可用人參針靜脈注射;兼有風寒者加蘇葉3克;有風熱者加銀花、連翹各6克;夾食者加山楂、神曲各3克,萊菔頭6克;便泄稀水者,加車前子6克;嘔吐重者加大半夏量,更甚者,用灶心土30克煎湯代水熬藥。服數劑不效者,升清力遜,加升麻、蓮米或荷葉各10克。

【使用方法】水煎,每劑煎2~3次,再將藥汁合而濃縮,如用紅參,須另煎汁兌服。一般采取少量多次喂服法,每次服藥10毫升左右,每日7~8次。若嘔吐重者,藥量減至5毫升左右,每日可增至10多次或數十次,日服1劑。

【適應病症】小兒脾虛久瀉,日行數次或十餘次,溏便或水樣便,納食不振,麵色不華,形體消瘦,或惡心嘔吐,舌淡苔膩。

【注意事項】黃連與幹薑的配伍至關重要,不可隨意更換或代用。

【臨床療效】男性,1歲半。反複泄瀉已1年餘,每日大便4~6次,呈稀水或鴨溏,兼夾黏液,色、黃綠。曾長期使用抗生素鮮效,麵色無華,精神倦怠,形體消瘦,食欲不振,舌淡苔薄白,脈沉,指紋淡伏。中醫辨證:脾虛久瀉,升降失調。據證立法:補脾益氣,調理升降。處方參蓮建化湯去澤瀉,加山楂、神曲各3克,萊菔頭6克,水煎,日服1劑,服藥10餘劑後病愈。

輯方人:張祖聯,俞景茂。

溫臍散【方劑來源】張紹先。中醫雜誌1983;(6):35【方藥組成】吳茱萸6克,桂楠(即肉桂中的桂板)、廣木香各5克,公丁香、地榆各4克(此為一次量)。

【使用方法】上藥共為細末,過篩備用。另備海綿(或溫柔絨布)一塊,以蓋住肚臍為度。用時取藥末放置肚臍上,蓋上海綿塊,再用紗布包紮,48小時後去掉。可根據病情,一般連用2~4次即見效。

【適應病症】黃梅時節或夏秋之交,或哺乳失時,嬰幼兒腹瀉,久瀉,冷痢,納呆體弱,肚腹脹滿者。

輯方人:張祖聯,俞景茂。

藿石湯【方劑來源】湖南湘陰劉炳炎所傳。

118·泄瀉·【方藥組成】藿香、石榴皮各8克。

【使用方法】水煎劑。首先用冷水浸泡10分鍾,煎煮20分鍾,日煎2次。去渣取液藥,日服2次,溫服。

【適應病症】泄瀉,久瀉不止為宜。

【臨床療效】劉炳炎同誌曾用此方治療2例久瀉不止患兒,其中1例之父是當地醫師,經中西治療20餘天,無效,改用上方治療1劑,腹瀉止,諸症好轉。

輯方人:朱淑瓊,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臨床研究所主治醫師。

調中胃苓散【方劑來源】李樹堂家傳方。

【方藥組成】西洋參20克,肉桂、豬苓、甘草、澤瀉、貢橘、紫油樸、茯苓、白術各10克。

【使用方法】以上藥共研極細麵,絹羅篩過。每周歲每次服05克,日服2次,早飯前晚飯後。

【適應病症】水瀉、溏瀉。大便瀉水、小便短少,口渴思飲,清濁不分。

【臨床療效】患兒王小剛男,1周歲,於4天前患小兒腹瀉於其他醫院治療診斷為消化不良、脫水。曾服參苓白術散、酵母、表飛明等藥均不效。於10月8日來我院中醫科治療,當時診斷為水瀉。表現小便短少,口渴思飲,大便瀉水(蛋花樣水便)、精神不振,睡臥時二目不合等症。患兒因秋季多濕,腸間水濕過勝,傷於脾胃,清濁不分,故大便瀉水小便短少,口渴思飲精神不振,睡臥二目不合,肢冷脈沉緩。法當滲濕利尿溫中益胃。10月8日處方:調中胃苓散05克×4次,早飯前晚飯後服。10月10日患兒精神好轉小便增多,大便略幹,次數減少。

連服調中胃苓散4天,至10月13日二便基本恢複正常精神好轉,手足溫,治愈出院。

輯方人:李樹堂,吉林市兒童醫院。

止瀉水【方劑來源】金興戍,湖北中醫雜誌1983;(3):22【方藥組成】茯苓10克,蒼術5克,陳皮、山楂、黃芩各6克。

【使用方法】水煎沸1小時,去渣濃縮至30毫升,為2歲兒一日總量,4次分服。年幼兒日總量酌減。上方可按比例大罐煎煮,置瓶備用。

【適應病症】小兒腸炎,泄瀉水便。

【注意事項】1急性腸炎瀉止即可停藥,遷延型腸炎瀉止後繼續服2天;慢性腸炎瀉止後繼續服用3~4天。

2重型伴有失水,酸中毒者可適當給予補液糾正酸中毒,但不用抗生素及119·兒科臨床應用效方·其他藥物。

【臨床療效】急性型75例,痊愈68例,好轉4例,無效3例;遷延型13例,痊愈12例,無效1例;慢性型9例,痊愈8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48%。

輯方人:張祖聯,俞景茂。

熨臍良方【方劑來源】《百試百驗神效奇方》(卷上)。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88:5【方藥組成】吳茱萸、魚子硫、肉桂粉、丁香各3克,麝香風濕油(市售人字牌湛江市藥用油廠出品)適量。

【使用方法】將上藥共研細末後,取極細末05克,加入麝香風濕油調成厚糊狀敷貼臍上,外蓋透明塑料薄膜一層後,用橡皮膏沿邊封牢,至症消失後取下。

【適應病症】腹瀉、肚冷、疼痛,四肢欠溫。

【注意事項】用上法敷貼後,如有皮膚發癢者,應及時拿掉。

【臨床療效】試敷幼童11名(男6人,女5人),最快者半小時見效,最長者2天病症消失。

輯方人:楊祖邁,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

肉蔻散【方劑來源】榮六一自擬方。

【方藥組成】肉豆蔻、木香、訶子、車前子各等份。

【使用方法】共研極細末。3個月每次15克;3~6個月每次3克;6~12個月每次45克;1歲以上酌情應用。用時煮大棗2~3枚,砸成糊狀,與藥摻和,鋪在紗布或菜葉上,貼於臍中(神闕穴),每次貼4小時,每天貼1次,有膿血者加大蒜少許。

【適應病症】嬰幼兒腹瀉(虛寒型、傷食型、濕熱型)。

【臨床療效】一例女性嬰兒,2個月時腹瀉,每日6~8次,大便呈稀水樣,僅用1次瀉止。

輯方人:榮六一,範縣人民醫院。

白術炮薑湯【方劑來源】陳陶後臨床經驗方。

【方藥組成】黨參、蒼(白)術各10克,茯苓15克,甘草5克,木香、藿香各10克,煨葛根15克,炮薑3片。

【使用方法】湯劑,濃煎取汁100毫升。每日1劑,分5~7次少量頻服。

【適應病症】適用於嬰兒期,因喂養不當而導致的饑餓性腹瀉,症見長期遷延、反複腹瀉、大便稀,水多糞少,所下為不消化食物或奶塊,嬰兒生長發育遲緩,120·泄瀉·睡眠不安而易醒。

【臨床療效】在增添輔食的同時服用本方,7~15天腹瀉可完全控製。

張勁,男,8個月,患兒出生後反複腹瀉,多次住院治療,每用抗生素及控製飲食大便暫時轉少而出院,春節假期在家調護,增加輔食並每日服用本方1劑,7天後大便完全正常,觀察至1歲,未再發腹瀉。

輯方人:陳陶後,湖北中醫學院副教授。

烏罌煎劑【方劑來源】王金元。湖北中醫雜誌1984;(5):21【方藥組成】罌粟殼、烏梅、法半夏、山藥各3克。

【使用方法】日1劑,水煎服,3月內嬰兒2劑服3天。藥中可加紅糖。

【適應病症】嬰幼兒腹瀉。一般以黏液及未消化食物為多,少數伴有膿細胞。

【臨床療效】41例患兒,顯效23例,好轉1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5%。

輯方人:張祖聯,俞景茂。

運脾止瀉方【方劑來源】徐傑自擬方。

【方藥組成】黨參10克,茯苓、焦白術各12克,炙甘草6克,粉葛12克,藿香8克,幹薑、車前草各6克,陳皮8克,雞內金6克。

【使用方法】水煎劑,每日1劑,濃煎,分3~4次溫服。

【適應病症】嬰幼兒腹瀉。

【臨床療效】陳×,男,1歲,本院皮膚科醫生之子。病泄半月,瀉黃色蛋花樣水便,日行7~8次,經中西藥物治療泄瀉不止,精神萎靡,納食減少,轉求中醫。

患兒麵色白,雙目少神,脈紋沉滯,舌質淡紅,苔薄白。此屬泄瀉傷陽,脾失健運,治擬健脾益氣、溫中止瀉。方選上方,1劑泄止,3劑告痊。

輯方人:徐傑,湖北中醫學院附院主治醫師。

溫中健脾湯【方劑來源】吳克潛自擬方。

【方藥組成】煨肉豆蔻、焦白術各6克,煨木香、焦楂炭各3克,肉桂2克,薑汁炒川連1克。此為1歲小兒劑量。

【使用方法】上藥研為細末,用清水煎為較濃的湯劑服。10歲小兒藥量可加一倍。一般分為頭煎二煎,上下午各服1次,宜溫服。

【適應病症】適用於小兒腹瀉日久,其原因為久瀉脾陽虛弱,多纏綿數月不121·兒科臨床應用效方·愈,宜溫中健脾才能有效。

輯方人:吳克潛,蘇州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教授、主任醫師。

加味燕窩湯【方劑來源】師承席梁丞經驗方。

【方藥組成】燕窩3克,蓮子9克,苡米12克。

【使用方法】燕窩3克放入小缽中打碎研細成粉狀,用小鉗子挑出其中細小燕毛待用。將燕窩3克加水文火煎煮20分鍾成稀粥,得量15~20毫升,放入少許白糖。另將蓮子9克,苡米12克文火煮煎20分鍾後取汁40~50毫升。根據小兒年齡,將燕窩湯與蓮苡兌勻後分2~3次服完。日1劑,療程約5~7天。飯前服用為宜。

【適應病症】重症泄瀉(中毒性消化不良)。因久瀉而致營養不良造成的麵色白或麵黃肌瘦、皮膚鬆弛,頻瀉不止,次數多在十次以上,量多、水分多,手足不溫。舌質紅少津,苔淡白,脈沉細無力,指紋淡白,達風關或氣關。患兒常有神萎乏力,煩鬧不安,納呆溢乳或嘔吐。尿量減少,甚者出現下肢水腫,毛發脫落等症。

輯方人:金文媺,甘肅省中醫院兒科。

脾胃Ⅰ號方【方劑來源】徐迪之,等。中醫雜誌1982;(5):32【方藥組成】炒黨參、焦白術、炒扁豆、薏苡仁、懷山藥、芡實、焦山楂、焦麥芽、焦穀芽、神曲、黃芩各1份、陳皮、桔梗、炙甘草各半份。

【使用方法】上藥共研粉末,每日口服3克,1個月為一療程。

【適應病症】脾虛泄瀉,久泄不愈,大便色淡清稀,少臭味,完穀不化,或夜尿次數多,或伴濕疹,神萎,麵色白或萎黃,或消瘦,Ⅰ~Ⅱ度營養不良,舌淡或正常,脈細軟,無嚴重並發症。

【臨床療效】經1療程治療後,大便次數明顯減少,20例患兒平均減少24±047次/日,體重增加049±012公斤,麵色恢複正常。D木糖吸收試驗測定結果,治療1個療程後測定30分鍾、120分鍾血木糖濃度,較治療前分別增加3812±298毫克%、909±21毫克%,治療2個療程後複測30分鍾、120分鍾血木糖濃度結果比第1療程後又分別增加754±158、884±172毫克%,達到了正常嬰兒水平。

按語:本方由資生丸化裁而來,全方具有健脾益氣,化積利濕功效,對脾虛泄瀉患兒較為適宜。

輯方人:張祖聯,俞景茂。

122·泄瀉·腹瀉效方【方劑來源】餘偉良,等。中醫雜誌1982;(2):47【方藥組成】鮮桃樹葉芯(嫩葉)10~20克。

【使用方法】將藥洗淨後搗碎,加開水50~100毫升,再用紗布過濾去渣,即得藥汁。1~3歲者,每次服1茶匙;3~6歲,每次服2茶匙;6~12歲每次服3茶匙。每日3次,療程為3~4天。

【適應病症】小兒慢性腹瀉,伴有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大便常規檢查:有不消化食物和脂肪球,但無膿細胞和紅細胞。

【注意事項】本品含有苦杏仁甙及鞣質,在苦杏仁酶作用下,可分解產生氰氫酸,如大量內服可以麻痹呼吸中樞而引起中毒,故用藥時必須掌握劑量,切勿大量服用。

【臨床療效】本方共治療35例,其中治愈32例,好轉1例,無效2例,治愈率為911%,總有效率為945%。

輯方人:張祖聯,俞景茂。

藿苓湯【方劑來源】葉仕宏自擬方。

【方藥組成】藿香8克,茯苓12克,炒白術8克,炒麥芽15克,陳皮4克,太子參12克,薄荷4克,白芍10克,防風5克,炙甘草3克。

【使用方法】除薄荷、藿香、防風三藥後下外,其他諸藥用清水3碗,煎開後10分鍾,再加入後下;藥加蓋,文火煎3分鍾,存藥1碗,分多次服。

【適應病症】小兒急慢性腸胃炎、消化不良屬脾胃虛寒型或寒濕型。症見嘔吐、腹瀉、糞便稀白水樣,一日數次,或腹痛,或有低度發熱惡寒,或不思飲食,糞便稀薄,纏綿日久,口不渴,舌淡苔白,指紋淡,脈濡等。

【注意事項】服藥期間注意衣著適宜保暖,食用易於消化之品,最好不要服用高脂牛奶及豆漿之類或生冷水果。服藥時間最好是飯前半小時。

【臨床療效】本方治療小兒急性腸胃炎37例,其中症見發熱者28例,嘔吐者21例,腹痛者31例,腹瀉水樣每日2次者2例,每日3次者11例,每日4~7次者24例,治愈32例,好轉4例,無效者1例(因服藥後吐出藥物並失水現象較重改用西藥加補液),總有效率達972%,服藥劑數一般2劑,多則4劑,平均3劑。

本方治療慢性腸胃炎68例,其中症見不思飲食者58例,腹痛腹脹者47例,大便稀薄日2次者38例,日3次者14例,日4次以上者16例,治愈54例,好轉9例,無效5例(臨床症狀無變化)。總有效率926%。服藥次數一般4劑,多則12劑,平均8劑。

123·兒科臨床應用效方·輯方人:葉仕宏,海南省幹部療養院醫師。

加味白術止泄湯【方劑來源】張鼎華臨床經驗方。

【方藥組成】太子參、雲茯苓、土炒白術各6克,藿香4克,木香3克,葛根4克,炒扁豆、炒芡實、炒薏米仁各6克,甘草1克,烏梅5克。以上為1歲小兒劑量。

【使用方法】湯劑,用清水1碗,文火煎煮得1/4碗。口服日1劑,小兒年幼可一劑煎2次混勻分多次服完。禁服油膩食物。

【適應病症】小兒脾虛泄瀉,大便稀溏或如水樣,日五六次,甚至十餘次,麵色白少華,精神萎靡,口渴,納少,舌淡苔薄白,指紋色淡,大便鏡檢陰性,或有脂肪球。

【臨床療效】本人選用此方治療脾虛泄瀉50餘例,療效頗佳。

王×,女,2歲,1980年秋就診。大便泄瀉已20餘天,每日六七次,或稀溏,或如水樣,有時可見不消化食物殘渣,形體消瘦,精神萎靡,睡時露睛,口渴,納呆,舌淡苔薄白,指紋色淡紅,經中西醫治療未效,服本方3劑後大便成形,6劑後大便正常,日1次。

輯方人:張鼎華,江西省吉安市中醫院主治醫師。

六神湯加減【方劑來源】席梁丞經驗方。

【方藥組成】山藥、茯苓、扁豆、薏苡仁各6克,橘紅3克,甘草2克。

加減:若腹瀉經久不愈者加訶子,罌粟殼以收澀固脫;若陽氣虛者加高麗參或黨參,以補氣收攝;若發驚、抽搐,指紋青者加鉤藤、白芍以柔肝、熄風、鎮驚;若暑季外感、瀉下粘膩者加香薷、厚樸以解表和中;若兼傷食,脈滑大,苔厚膩,手心熱者加二楂、渴石、厚樸以消積、導滯;若嘔吐甚者加竹茹、藿香、半夏以和胃、降逆、止嘔;若胃腹脹滿不減或拒按,兼有煩躁神昏者加焦三仙、厚樸、檳榔、菖蒲、枳殼,以消導和中、理氣除滿。

【使用方法】上藥用冷水煎湯,每劑煎15~20分鍾,共煎2次,兌勻,每次煎100毫升,徐徐服完。

【適應病症】2歲左右的嬰幼兒脾虛型腹瀉。症見腹脹腸鳴,病程較長,泄瀉常反複發作,時發時止,大便溏薄或完穀不化,食後泄瀉、四肢厥冷,麵黃體瘦,舌苔薄白,脈虛細,指紋淡紅或青淡。

【臨床療效】楊××,男,1歲,住甘肅海石灣,1975年8月初診。患兒1月前,因吃不潔食物,引起下痢,經中西醫治療,痢疾已止。未過數日,腹瀉又作,月餘未止。住蘭州某醫院,診為“單純性消化不良”,於1975年8月邀診。患兒精124·泄瀉·神疲憊,大便日泄20餘次,為水樣便,有不消化之食物、在診脈時即便3次。脈沉細,指紋淡紅,舌苔薄白。脈症合參,知為飲食不節,損傷脾胃,瀉下日久,大有滑脫之象,急投“六神湯加減”加焦山楂、訶子肉各3克,罌粟殼15克,連服3劑,大便次數明顯減少,似已成形,再給“六神湯加減”2劑,並囑注意飲食,2日後愈。

輯方人:傅德芳,甘肅中醫學院附屬門診、中西醫結合兒科副主任醫師。

健脾止瀉湯【方劑來源】張玉明自擬方。

【方藥組成】黃芪10克,紅參須、白術、薏仁、枳殼、陳皮各6克,柴胡、升麻、炙草各3克。

【使用方法】湯劑,水適量,煎煮20分鍾取150毫升。嬰幼兒每次20~30毫升,日服3~5次,較大患兒一次頓服,日服2次,早晚分服,服藥期間,禁食油膩生冷。

【適應病症】腹瀉,頻頻而瀉,呈稀糊或稀水樣,或完穀不化,飲食納呆,疲乏倦怠,日久不愈者,屬脾虛氣陷型。

【臨床療效】治療120例嬰幼兒腹瀉,取得了滿意療效。服藥後腹瀉停止,大便成形,脫水征消失,乳食正常者為痊愈;腹瀉緩解、諸症減輕者為好轉;腹瀉依舊或加重,諸症無好轉為無效。結果治愈率達92%,好轉率達985%。

輯方人:張玉明,甘肅省靖遠縣中醫院主治醫師。

扶脾散【方劑來源】王福山經驗方。

【方藥組成】黃連15克,吳萸75克,茯苓30克,甘草6克,澤瀉9克,朱砂6克,白術30克,車前子15克。

【使用方法】共研極細末,備用。周歲每服05克,日服3次,周歲內酌減,白開水送下。

【適應病症】小兒泄瀉,乳食不化,大便水樣,久瀉不愈,脾胃虛弱,食欲減退等症。

【臨床療效】本方臨床應用40餘年,為我院兒科常用藥,對脾虛泄瀉、水瀉、虛寒腹痛,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輯方人:王福山,淄博市中醫院主任醫師。

泄瀉效方【方劑來源】蘇士建。吉林中醫藥1986;(3):15【方藥組成】黨參、黃芪、茯苓各45~9克,白術、訶子各45~6克,肉桂、附125·兒科臨床應用效方·子片各15~3克,炮薑25~45克,赤石脂6~15克。以上為6個月~2歲小兒1日劑量,可隨年齡、病情酌情增減。

加減:若嘔吐加丁香、砂仁;腹痛加木香、厚樸;泄重加五味子、芡實;黏液或血便加紅藤、仙鶴草;食滯加炒山楂、炒麥芽;肝旺脾弱加痛瀉要方;驚風加益元散、鉤藤、木瓜;口舌糜爛加黛蛤散、人中白。

【使用方法】水煎,日服1劑。

【適應病症】嬰幼兒遷延性腹瀉。

【臨床療效】64例患兒,痊愈28例,占433%;顯效24例,占375%;有效6例,占94%;無效6例,占94%;總有效率為906%。

輯方人:張祖聯,俞景茂。

檞實粉【方劑來源】李中國,等。吉林中醫藥1987;(5)21【方藥組成】檞實粉。

【使用方法】6個月以下每次服05克,每日服3次;6個月~3歲,每次服1克,每日服3次。

【適應病症】小兒秋季腹瀉。

【注意事項】同時結合補液療法。

【臨床療效】40例患兒,顯效24例,占575%;有效13例,占32%;無效3例,占75%。

輯方人:張祖聯,俞景茂。

補脾益氣止瀉湯【方劑來源】周天心自擬方。

【方藥組成】紅力參5克,蒼術(米汁炒)、茯苓各10克,炙草5克,炒車前子,藿香、砂仁各10克,廣木香2克,陳皮6克。

【使用方法】上藥共為粗末,用淨紗布縫袋,將藥末裝袋內封口。開水煎湯,文火煎煮20分鍾,兩次煎量共得120毫升,每服40毫升,日服3次,飯前服用。

【適應病症】小兒脾虛久瀉。症見麵色白,腹瀉水狀,腸鳴,或完穀不化,四肢欠溫,腹痛、腹脹,舌苔白滑膩,脈沉無力,指紋淡紅。

【注意事項】服藥期間忌生冷、質硬、油膩及不易消化之食物。牛、羊肉、禽蛋類、魚等,均宜適量,當食而不忌。

【臨床療效】袁麗瓊,女,6個月,1987年9月18日來診。母代訴:腹瀉1月餘,經抗生素、黃連素、中藥湯劑多種治療無效,故來求診。檢查:形體瘦弱,神倦乏力,呼吸微弱,瀉下完穀,日行五六次,腹部喜按。小便清少,時有脫肛。舌苔白滑,脈象沉細無力,指紋淡紅。連服3帖,即告痊愈。

126·泄瀉·輯方人:周天心,甘肅省中醫學校。

小兒久瀉方【方劑來源】黎炳南自製方。

【方藥組成】藿香、火炭母、茯苓各8克,砂仁5克,烏梅1枚,葛根10克,黨參12克,白術、炙甘草各6克。上為1歲用量。

加減:陰傷煩渴者,加西洋參(另燉)3克;脾腎陽虛者,去火炭母、葛根、烏梅,加益智仁、五味子各5克,龍骨15克;偏熱者加地榆6克,槐花4克。

【使用方法】加水適量(浸過藥麵少許),煮沸後10分鍾倒出藥液,藥渣再煎一次,共得藥液1碗。以上藥液分多次溫服,至瀉止2天停藥。可配合飲食療法,以鴨肫淮山粥代作飲料;鴨肫(雞肫亦可)1個切碎,淮山藥15克,文火煮稀粥,調味,取粥水頻飲。

【適應病症】小兒久瀉不愈。證屬脾虛濕蘊者尤宜。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忌食魚腥肥膩、寒涼生冷之物,乳母亦同。

【臨床療效】喻×,男,2個月。1987年11月6日初診。訴腹瀉2周,昨天解便10餘次,水樣,挾帶黏液,臭味不甚,間伴嘔吐,時聞腹鳴,煩躁,納呆,舌淡苔白,前囟稍陷。證屬脾虛濕蘊,氣陰兩傷。治以化濕健脾、益氣斂陰為法。擬方:西洋參(另燉)3克、藿香、茯苓、火炭母各6克,白術5克,葛根10克,烏梅1枚,黨參12克,砂仁、炙甘草各4克,3劑。囑以鴨肫淮山粥代作飲料。再診,腹瀉減半,糞稍稠,胃納好轉。守方再進2劑,瀉止。

輯方人:黎炳南,廣州中醫學院。

參芪歸連湯【方劑來源】由湖南中醫學院已故老中醫譚禮初教授所傳。

【方藥組成】紅參6克(單煎),黃芪10~15克,當歸5~10克,黃連2~6克。

【使用方法】紅參一味,放入飯碗中,加水20毫升,蒸60分鍾,倒出藥液。再同上蒸,反複3次,最後擠出藥中水分,藥渣嚼服或丟棄。餘三藥加冷水600毫升,煮沸後文火煎60分鍾。擠出藥液後,再加水300毫升,如上法再煎1~2次,濃縮至150毫升後服。每日1劑,可分6~8次少量頻服。人參液與其他藥交替服用。4劑為一療程,可服2~4療程,實熱證忌服。

【適應病症】小兒慢性腹瀉,營養不良重證,氣血兩虛者可選用。嬰幼兒遷延性腹瀉合並營養不良Ⅱ、Ⅲ度者,或有虛熱者亦可服用。

【臨床療效】我科曾治療2例Ⅱ度營養不良嬰幼兒合並遷延性腹瀉,大便一日十餘次,清稀,量多、不臭,尿清長。體查:極度衰竭,哭聲如貓叫,體溫不升,四肢發涼,心音低鈍,腹脹軟,舌質胖嫩,舌尖紅,脈細弱無力,指紋淡隱。曾用中藥、西藥治療無效,在支持療法的基礎上加用本方,服4付後,精神明顯好轉,再127·兒科臨床應用效方·服數付後腹瀉停止,最後痊愈出院。

輯方人:虞佩蘭、張寶林、童環祥,湖南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健脾益胃湯【方劑來源】吳維木經驗方。

【方藥組成】淮山藥、芡實、蓮子、太子參各15克,雞內金3克,石斛12克,蘆根20克,沙參、麥冬各10克。脾虛較甚,以西洋參易太子參。

【使用方法】湯劑,清水武火煎20分鍾,西洋參另燉。每日1劑,濃煎,少量多次喂服。

【適應病症】用於氣陰兩虛型泄瀉。症見泄瀉流連,水穀不化,麵色萎黃,精神疲憊,舌質紅絳,少苔或無苔。

【注意事項】忌油膩食物。

【臨床療效】治療氣陰兩虛型泄瀉25例,全部治愈。最短止瀉天數15天,最長5天,平均25天。

輯方人:吳維木,福州市中醫院副主任醫師;蕭詔瑋,福州市中醫院主治醫師。

兒寶豆蔻散【方劑來源】宋叢有自擬方。

【方藥組成】赤參50克,茯苓、白術(土炒)各40克,木香20克,肉蔻40克,訶子肉、幹薑、黃連、芡實各20克,砂仁15克。

【使用方法】以上藥物經過幹燥,共為細末。6個月~1周歲每次08克;1~2歲每次10克;1~3周歲每次12克;4~6歲每次15克;7~10歲每次18克;11~14歲每次20克。飯前30分鍾服,一日3次,白水送下。

【適應病症】脾虛作瀉,久瀉不止,腸鳴腹痛等。

【注意事項】禁食生冷油膩之品。

【臨床療效】趙×,男,3歲,兩個月前嘔吐腹瀉,經過治療吐止,腹瀉如常。

1987年7月26日來我院就診,顏麵黃白,精神萎靡,口唇淡,舌淡,腹瀉日10餘次,白色稀便呈不消化狀。腹瀉腸鳴,消瘦,營養不良,脈虛弱,予兒寶豆蔻散,12克一包,共6包,一日3次,服藥兩日後複診,腹瀉減輕日3~4次稀便,又以上方投四日量,經複查痊愈。

輯方人:宋叢有,吉林市效區人民醫院。

六味止瀉散【方劑來源】張介安自擬方。

【方藥組成】北條參、白術、茯苓各100克,懷山藥120克,車前子、木瓜各128·泄瀉·100克。

【使用方法】將以上諸藥按質炒黃,共研細末,備用。1歲以下每次5克;1~3歲每次10克;3歲以上每次15克;每日3次,3日為一療程。

【適應病症】脾虛泄瀉。大便次數增多,日4~5次,甚或十餘次,糞質稀薄如水或呈蛋花樣便,可伴有納呆、腹痛,麵黃無華,小便短少等。

【注意事項】忌食生冷、肥甘油膩之品。

【臨床療效】臨床療效觀察標準:治愈:大便成形,每日1~2次,全身症狀消失,大便鏡檢無異常,病原學檢查陰性;好轉:大便次數及水分減少,全身症狀改善,大便鏡檢脂肪球或紅、白細胞偶見;無效:大便次數未減,小便仍短少,餘症無明顯改善。治療例數268例,其中治愈240例,占897%;好轉20例,占74%;無效8例,占29%。總有效率為971%。

輯方人:張介安,武漢市中醫醫院主任醫師。

益黃六君湯【方劑來源】康若虞臨床經驗方。

【方藥組成】蘇條參、白術、茯苓各9克,陳皮3克,法半夏9克,炙甘草、公丁香、訶子、肉蔻霜、炮薑各3克,大棗3枚,木香3克。

加減:氣虛者加人參、黃芪;寒濕盛者選加肉桂、小白附子、川附片;久瀉、滑瀉、完穀不化者選加天竺黃、益智仁、炙粟殼、五味子、烏梅;大便帶黏液者選加羊梅根、石榴皮,川連。

【適應病症】小兒久瀉、虛寒性腹瀉,以及嬰兒泄瀉、慢性腹瀉、慢性痢疾、黴菌性腸炎。

【注意事項】瀉痢初起慎用,熱症忌用。

輯方人:康若虞、康薇,雲南中醫學院。

溫臍止痛止瀉散【方劑來源】祖武自擬方。

【方藥組成】上肉桂15克,吳茱萸、公丁香、高良薑各10克,蓽撥5克。

【使用方法】上藥共研極細末,備用。取藥末5克,撒於紗布上,置患兒臍部,再貼上傷濕止痛膏一張。

【適應病症】嬰幼兒虛寒腹瀉。

【臨床療效】治療20餘例,有效率在80%以上。

劉×,6個月,男性嬰兒,因腹瀉,陣發性啼哭,手足厥冷,唇色紫暗1天求診。予上藥5克置臍部,外用傷濕止痛膏固定,片刻即安靜入睡,用藥2次,腹瀉亦止。

輯方人:祖武,湖南省沅江縣第二人民醫院主治醫師。

129·兒科臨床應用效方·散寒止瀉湯【方劑來源】傅青主。大小諸證方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21【方藥組成】人參、白術各3克,茯苓6克,肉桂、幹薑各06克,神曲15克,砂仁1粒,甘草03克。

【使用方法】湯劑。水適量,煎煮20分鍾,取100毫升。嬰幼兒每次20~30毫升,日服3~5次,較大患兒一次頓服,日服2次,早晚分服。

【適應病症】脾胃虛寒型腹瀉。

【注意事項】服藥期間禁食油膩。

【臨床療效】見健脾止瀉湯。

輯方人:張玉明,甘肅省靖遠縣中醫院。

敷臍法【方劑組成】聶世傑自擬方。

【方藥組成】車前子100克,補骨脂60克,丁香30克,肉桂60克。

【使用方法】上藥共為細末,過籮和勻,用時取粉末5~10克,用米醋調成糊狀,置於臍中,然後以傷濕止痛膏貼於臍上,每24小時更換一次。

【適應病症】小兒脾虛泄瀉。

【臨床療效】療效標準:痊愈:用藥1~2次,泄瀉止,腹脹減,精神佳,臨療症狀消失;顯效:經敷2~3次大便成形,次數減少,臨床症狀明顯改善者;有效:敷藥3~4次大便次數減少,其他臨床症狀無明顯改善者;無效:敷藥4次以上,大便次數不減,伴穢臭,呈黃色黏液便,臨床症狀無明顯改善者。93例患兒中,45例痊愈,占4239%;21例顯效,占2258%;19例有效,占2048%;8例無效,占860%。總有效率為914%。痊愈病例多為脾虛寒濕性泄瀉,顯效、有效病例多是脾腎陽虛,無效者多為濕熱瀉痢。

輯方人:聶世傑,河南省澠池縣中醫院。

溫肚兜【方劑來源】黃夕錕自擬方。

【方藥組成】艾絨30克,肉桂5克,桂丁香、公丁香各3克,小茴香5克,廣木香3克,草果6克,炒白術15克,炒蒼術6克。

【使用方法】將上藥共研粗末,裝入肚兜口袋內,圍於腹部,如需時間轉長,1周後再換一個。

【適應病症】久瀉不愈,脾虛泄瀉,大便稀薄,夾有不消化食物殘渣,納食欠佳,飲食入胃即欲下注,腹脹而軟或時有隱痛,麵黃形瘦,神疲,口唇色淡,苔薄滑,脈細弱。

130·泄瀉·輯方人:黃夕錕,江蘇省鎮江市中醫院。

膈下逐瘀湯【方劑來源】李興民。新中醫1981;(12):27【方藥組成】靈脂、川芎、烏藥、延胡、紅花、枳殼各15克,當歸、桃仁、丹皮、赤芍、甘草、香附各2克。此為1歲小兒一日量,其他年齡適當增減。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劑,煎2次,藥液混合,分作8~10次服完,每次2~4匙。

【適應病症】小兒脾虛久瀉。

【臨床療效】療效標準:臨床痊愈:服藥3~7天,症狀消失,大便恢複正常,停藥2月未見複發者;有效:服藥7天症狀基本消失,但1月內未有複發者;無效:服藥已2周,症狀未見消失者。治療120例,其中脾胃虛弱型64例,痊愈22例,有效32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843%;脾腎兩虛型56例,痊愈24例,有效21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804%。病程2~6個月的64例:痊愈32例,有效22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843%;病程6~9個月的32例:痊愈14例,有效14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875%。病程9~12個月的24例:痊愈8例,有效12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833%。

輯方人:艾軍。

薯蕷散【方劑來源】周本善經驗方。

【方藥組成】懷山藥(焙黃)100克,砂仁5克。

【使用方法】共研細末,過100目篩,每包10克裝。周歲以上小兒,每次1包,每日2~3次。加少量開水或葡萄糖水調成糊狀喂服,亦可混入稀粥內服。

【適應病症】脾胃虛弱、不思飲食,便溏不實等症。

【臨床療效】顧××,女,1歲半,患消化不良性腹瀉2個月,經多種治療,大便仍溏瀉不止,囑服本方,每日3次,每次1包,服藥1周,腹瀉已止,又服1周,飲食漸複。後以單味山藥粉調服當點心,每日1次,連服1月,恢複健康。

輯方人:周本善,江蘇省常熟市中醫醫院。

伏龍胡椒湯【方劑來源】湯萬團。新中醫1982;(11):36【方藥組成】伏龍肝30克,白胡椒(花川椒代亦可,酒洗)3粒,全蠍2克,炮薑5克,炙甘草6克。

加減:嘔吐者加丁香3克(6歲患兒用量)。

【使用方法】先將伏龍肝搗碎,煎2次液加以沉澱,取上麵澄清湯液,再納諸131·兒科臨床應用效方·藥煎服。每日1劑,分2~3次服。

【適應病症】小兒遷延性腹瀉。

【臨床療效】治療38例,服1劑而愈者13例,服2劑而愈者15例,服3劑而愈者8例。另2例均與赤石脂禹餘糧湯交替服而愈。

輯方人:艾軍。

補脾散【方劑來源】王烈自擬方。

【方藥組成】白術、茯苓各15克,金櫻子、芡實各10克,訶子、蓮子各15克。

【使用方法】混合粉碎為極細末。6個月以嬰兒每日05~2克;7~12個月每日2~4克;1~3歲每日45~6克;4~8歲每日65~75克;9歲以上每日8~10克,分3~4次於食前20分鍾加糖服下。

【適應病症】脾虛腹瀉,日久不化,食少無力。

【臨床療效】臨床觀察120例脾虛瀉,有效率為91%。

輯方人:王烈,長春中醫學院。

止瀉散Ⅰ號【方劑來源】江育仁自擬方。

【方藥組成】炒蒼術、山楂炭各等份。

【使用方法】磨成極細粉末。1歲以內,每次1克,每日3~4次;1~3歲,15克,每日3~4次。

【適應病症】單純性消化不良,泄瀉,水樣便。

止瀉散Ⅱ號【方劑來源】江育仁自擬方。

【方藥組成】在Ⅰ號方內加入炮薑,劑量為止瀉散Ⅰ號的1/3。

【使用方法】同止瀉散Ⅰ號。

【適應病症】較遷延的腹瀉,出現脾陽損傷。大便稀薄,每日3~7次,食欲不振。

止瀉散Ⅲ號【方劑來源】江育仁自擬方。

【方藥組成】葛根10克,炒黃芩6克,炒川連2克,炒銀花,益元散各10克,木香6克。

【使用方法】煎劑。為一天量,分3~4次服。

【適應病症】感染性腸炎或赤痢,具有發熱,便次多,有黏液,稀水,色深,便132·泄瀉·時呈濺射狀,氣味腥臭。

輯方人:江育仁,南京中醫學院教授。

止瀉煎【方劑來源】溫廣學自擬方。

【方藥組成】粟殼、白芍、桔梗、車前各10克,炮薑3克。

【使用方法】將車前單包,煎湯濃縮為50毫升,滅菌裝瓶備用。1~3個月內嬰兒20毫升,少量頻服,一日內服完。3~6個月每次5毫升,日服3~4次;6~12個月每次10毫升,日服3~4次;1~2歲每次15毫升,日服3~4次。

【適應病症】本方具有良好的止瀉功能,尤其對遷延型腹瀉(包括生理性腹瀉)更效。無論何因引起之腹瀉,隻要時間超過1周以上者,當先用此藥止瀉。

待瀉止,再審因治療。

【注意事項】無論何因引起的腹瀉,一般服1~4劑即可收效,此藥不可久用。服藥時,較小的嬰兒有明顯的嗜睡,停藥即好,不必多慮。

【臨床療效】本方對遷延型腹瀉、久治不愈者(包括現代醫學所稱“嬰幼兒生理性腹瀉”)療效尤佳。對營養不良、缺鈣兒更效。

輯方人:溫廣學,黑龍江中醫學院。

止瀉湯【方劑來源】黃中柱自擬方。

【方藥組成】淮山藥9克,薏米6克,木瓜,雲茯苓各3克,藿香、山楂各6克,雞內金3克,甘草、陳皮各2克,葛根6克。

【使用方法】上藥加水250毫升,文水煎成150毫升,分2次溫服,每日1劑。

上為10個月以內小兒用量。

【適應病症】嬰幼兒腹瀉,屬於脾胃虛弱,寒濕阻滯型。症見腹痛腸鳴泄瀉,反複發作,大便稀,多泡沫,色淡,臭味較輕,帶有不消化之食物殘渣,麵色萎黃,食欲不振,舌質淡,苔薄白,脈濡,指紋淡或浮紅。

【臨床療效】查×,女,5個月,萍鄉市中醫院家屬。1985年9月5日就診。

病兒之母代訴:近來患兒瀉蛋花樣便已3天,日瀉10來次,精神差,飲食少,舌質淡,舌苔白滑,指紋淡紅。服用中西藥不效,求餘診治。餘用止瀉湯2劑。複診:母訴患兒病已痊愈。問是否再用藥,囑其注意飲食調理,不需再服藥。1年後隨訪未再複發。

輯方人:黃中柱,江西省萍鄉市中醫院。

嬰笑散【方劑來源】任大昌自擬方。

133·兒科臨床應用效方·【方藥組成】蒼術、山楂、車前子各200克,罌粟殼100克。

【使用方法】先將蒼術用土炒至嫩黃,山楂炒至焦黑,然後將4味藥共研至極細末,過篩,貯瓶內備用。1歲以內每次服1克,1~3歲每次服2克,4~6歲每次服3克,6歲以上酌量增加,2~4小時服1次,加適量食糖,開水衝服。

【適應病症】腹痛泄瀉,腹脹嘔吐,納差中滿,小便不利。

【臨床療效】曾於1984~1985年門診治療嬰幼兒腹瀉200餘例,皆獲得了滿意效果。

洪××,女,2歲,其父係我縣夾河中學教師。患兒瀉利腹痛,稀水奶塊十餘日不止,遍服中西藥物不效,某醫師介紹於1984年11月14日就診。刻診所見,患兒大便稀水,日解十餘次,便色黃綠,兼夾奶塊,腹痛腹脹,陣作哭鬧,麵黃略青,舌紅苔白薄,指紋紫滯,證屬濕熱內蘊,脾運失健,升降失調,清濁不分,擬清腸助運,分清別濁,取嬰笑散30克,每次2克,2小時一次。藥後6小時腹痛腹脹明顯減輕,瀉利次數逐漸減少,一日後腹瀉停止,大便成形。五日後隨訪,小兒便次如常。

輯方人:任大昌,銅山縣人民醫院主治醫師。

益元白術散【方劑來源】李國平經驗方。

【方藥組成】人參20克,白術、茯苓、扁豆、薏米、山藥各50克,陳皮30克,砂仁、桔梗各20克,蓮肉50克,滑石30克,朱砂10克,甘草30克。

【使用方法】將上藥共為極細麵。周歲小兒每服10~15克,周歲以上者每次可服15~25克,日服2次。

【適應病症】脾虛泄瀉,食後作瀉,神疲肢倦,麵色萎黃或蒼白,食少、難消,小便不利,驚悸不安等。

【臨床療效】餘用此方曾治療40多例小兒脾虛泄瀉兼小便不利者,一般服用4~6次即可痊愈。

輯方人:李國平,黑龍江省五常縣中醫院。

小兒驚瀉方(芩苓湯)【方劑來源】師承蒯仰山。

【方藥組成】茯苓、焦楂、穀芽各45克,陳皮25克,酒炒黃芩3克,白芷25克,車前子(包煮)、澤瀉、滑石各45克,赤芍3克,生甘草15克。(3~6個月用量)【使用方法】水煎服,分6次服下。

【適應病症】小兒驚瀉,症見瀉下糞如青苔,或稠若粘膠,夜啼不安,睡中驚惕,額部、眼周圍、鼻鞍部、口唇上下、兩太陽穴現青色,毛發直立,枕後有脫發圈134·泄瀉·(俗稱旋頭),舌多光潤無苔,指紋多淡青兼紫。

【臨床療效】治療42例驚瀉患兒,服藥1~5劑治愈。

輯方人:張奇文,山東省衛生廳。

和胃湯【方劑來源】廖濬泉經驗方。

【方藥組成】藿香、法半夏各6克,公丁香15克,白術9克,全蠍2個,灶心土(煎湯代水)30克。

加減:乳食積滯加麥芽9克,腹痛便下稀水加肉桂45克衝服。

【使用方法】每劑煎3次,合成100毫升,分5次服,每隔2小時服1次,食積挾熱忌服。

【適應病症】寒邪侵入,脾胃受傷,吐瀉交作者。本方功能溫中和胃,降逆除濕。

輯方人:廖濬泉,雲南省人民醫院主任醫師。

益脾鎮驚散【方劑來源】據《醫宗金鑒·幼科心法要訣》。

【方藥組成】人參45克,白術、茯苓各9克,朱砂24克,鉤藤6克,甘草15克。

【使用方法】製成散劑,每包03克。常用量為:3個月用1/3包,半歲用1/2包,1~2歲用1包,2~3歲用2包,5歲以上用4~5包。日3~4次,用溫開水調成稀糊狀,衝服。根據病情輕重及體質強弱酌情增減。

【適應病症】驚瀉。症見糞青如苔,黏稠如膠,夜臥不安,晝夜驚惕等。

【注意事項】1服藥時應在不饑不飽時給藥;2不易接受者可加糖矯味;3服藥及患病期間避免驚嚇,飲食宜清淡易於消化。

【臨床療效】李×,女,10個月。1989年元月20日初診。患兒1天前因突被動物所驚,當時驚哭不安,不寐,大便日4~6次,水樣色青,服本方1包,2次即痊愈。

輯方人:韓祥,河南省新鄉市中醫院副主任醫師;劉東,河南省新鄉市中醫院醫師。

嬰兒腹瀉方【方劑來源】詹起遜家傳方。

【方藥組成】扁豆衣9克,扁豆花6克,木香(煨)2克,白術(炒)5克,茯苓9135·兒科臨床應用效方·克,陳皮5克,炒穀、麥芽、神曲各6克,黨參(炒)5克,鉤藤(後下)9克。

【使用方法】諸藥加水約300毫升,用文火煎至一半量後去渣取汁,每日分2次服下,每次60~80毫升,服用一般以1周為一療程。

【適應病症】嬰兒腹瀉之“驚瀉型”。症見腹瀉數周乃至二三月之久,泄下青稠不化有沫,水分較多,時有腹鳴不舒,大便每日6~10次不等,溲清或少,平時有濕疹病史,且膽怯易驚,患兒大多以人乳喂養為主。

【臨床療效】周×,男,7個月,1984年11月13日初診。患兒腹瀉已15天,每天十餘次,泄下黏稠不化蛋花湯樣,水分較多,酸臭,麵色萎黃,平時汗多,胃納不振,時有惡心嘔吐,小便量少,日前曾患濕疹。平時膽怯易驚,苔薄白,指紋淡紫,擬健脾分運。扁豆衣(炒)9克,木香2克,白術(炒)5克、炒穀、麥芽各6克,茯苓9克,神曲6克,厚樸花5克,黨參(炒)6克,陳皮、藿香各5克。4劑。1984年11月17日複診,大便已轉正常,續服上方3劑後痊愈。

輯方人:詹乃俊,浙江中醫學院講師。

136便秘便秘效方【方劑來源】石向東。湖北中醫雜誌1984;(6):11【方藥組成】生甘草2~3克。

【使用方法】將甘草放入15~20毫升開水衝泡服,日1次,一般7~15日即可。

【適應病症】嬰幼兒便秘。

【臨床療效】5例患兒經本方治療,均痊愈,未見複發。

輯方人:俞景茂,張祖聯。

更衣丸【方劑來源】吳克潛經驗方。

【方藥組成】生蘆薈21克,朱砂15克。

【使用方法】上藥研為極細粉末,和勻,留朱砂一半,然後用高粱酒(即白酒)少許加水同藥末泛為丸,如梧桐子大,加朱砂為衣,製成紅色丸藥,瓷瓶收貯。每日2~3克,分數次服。小兒1~5歲者減半,5歲以上不必減量。

【適應病症】腸熱便秘。凡一切津液不足,腸胃幹燥,大便不通者均適用。

輯方人:吳克潛,蘇州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

花粉膠囊(片)【方劑來源】周建群,等。中西醫結合雜誌1988;8(6):357【方藥組成】花粉。

【使用方法】製成膠囊或片劑,每粒含花粉025克。兒童每服2粒(片),每日3次,10天為一療程。服藥期間停服其他瀉藥。

【適應病症】便秘。

【臨床療效】治療171例患者,10天內可緩解或解除便秘症狀者164例。

輯方人:汪受傳,南京中醫學院。

137腹痛腹痛效方【方劑來源】李國成。四川中醫1984;(1):50【方藥組成】烏藥、廣木香各5克,枳殼、檳榔各4克,鬱金、元胡各3克。此為1歲兒一日量。

【使用方法】水煎,分5~7次服。

【適應病症】嬰幼兒腹痛。

【臨床療效】本方用治嬰幼兒腹痛,一般1~2劑即愈。

梁××,女,1歲,1982年5月就診。母述:患兒在兩月前,突然陣發性反常啼哭,麵白唇紫,額上多汗,時急時緩。近幾天來,發作次數更多,不欲乳食。查體:麵色淡白,手足久溫,唇口爪甲微帶青紫,腹部脹滿,二便正常,舌苔薄白,指紋沉隱不顯。服用本方1劑後,啼哭停止,2劑後愈,隨訪4個月未複發。

輯方人:張祖聯,俞景茂。

檳砂止痛湯【方劑來源】孫朝暉。吉林中醫藥1987;(1):22【方藥組成】檳榔、砂仁各5克,白芍10克,香附、枳殼、佛手、麥芽各15克。

加減:乳食少者加內金、穀芽;腹痛甚者加元胡、烏藥;大便幹者加瀉葉、枳實、鬱李仁;大便稀而不化者加白術、茯苓。

【使用方法】水煎服,日服1劑,療程2周。

【適應病症】小兒虛寒性腹痛。症見腹痛陣作,痛性較劇,以臍周為甚,痛緩解則如常人。

【臨床療效】25例患兒,治愈22例,平均治愈天數為14日;有效3例。

輯方人:張祖聯,俞景茂。

二香三核散【方劑來源】姚尊華。黑龍江中醫藥1983;(1):44【方藥組成】廣木香(煨)1克,小茴香(鹽炒)4克,荔枝核(醋炒)2克,橘核(酒炒)2克,山楂核(酒炒)1克。

【使用方法】以上諸藥按比例配成,共研成細麵,貯瓶備用。3個月以內新生138·腹痛·兒每次服05~10克,1~2周歲乳兒每次服15~30克,3~5周歲每次服35~50克。用乳汁或溫水送下。5歲以上小兒可做湯劑服用。

【適應病症】小兒寒邪結腸,乳食凝滯而致之寒凝型盤腸氣痛。症見突然腹痛如絞,甚至彎背曲腰,哭聲忽緩忽急,聲音尖銳而高,麵色青白,甚則汗出,肢冷,爪青,或有嘔吐,或便閉不通。

【注意事項】1如有濕熱症候出現,不宜服用。

2治愈之後亦當重視護理,臍腹注意保暖,乳食應當節製。

【臨床療效】崔××,女,3歲,1971年10月15日就診。陣發性腹痛已達3月餘,每當發作時,曲腰啼叫,麵青肢冷,眾醫久治無效,大便鏡檢無異常所見。

經服本散7次,而告痊愈。

按語:《素問·痹論》雲:“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寒凝氣滯作痛,治當溫中散寒,消散陰翳,陰翳一消則氣機宣通,腹痛亦解。作者根據這一原則,組成二香三核散,旨在溫中散寒,調理氣機,行氣止痛,消食導滯。因藥有法度,切中病機,故奏效亦速。

輯方人:張祖聯,俞景茂。

丁桂散膏【方劑來源】邵金階。湖北中醫雜誌1985;(3):24【方藥組成】公丁香30個,上肉桂10克,白胡椒40粒,白豆蔻30粒。

【使用方法】共研細末,用100目篩篩過,貯瓶備用。用時藥末1~15克,填敷臍中,貼萬應膏。3天後除去,或換藥再貼1次。

【適應病症】1感寒後腹痛發作,啼哭不止,腸鳴轆轆,腹部柔軟,喜溫喜按;2受寒後腹瀉,大便稀溏或蛋花樣,日大便十次以內。一般無全身症狀。

【臨床療效】王××,男,半歲,1982年2月5日來診。其母代訴:患兒上午一切正常,中午睡覺醒後啼哭不止,已1小時許。現症:啼哭不止,聲音洪亮,腹部柔軟,溫手撫按,哭鬧減輕,不吐不瀉,體溫正常。即用丁桂散膏外貼臍上。並囑其母用溫手按在膏藥上,依順時針方向,稍加按摩約15分鍾後,痛止哭停,恢複正常。

輯方人:張祖聯,俞景茂。

避瘟丹【方劑來源】蘇州雷允上製藥廠驗方。

【方藥組成】麝香47克,冰片31克,沉香47克,公丁香62克,檀香、降香各47克,麻黃100克,細辛31克,天麻、腰黃(飛)各100克,山慈姑、大戟、五倍子、139·兒科臨床應用效方·千金霜各93克,肉桂31克,大黃124克,茅術1000克,鬼箭羽93克,朱砂(飛)187克,蘇合香油47克,雌黃(飛)、生月石各100克。

【使用方法】取上藥除麝香、冰片、蘇合香油三味外,其餘19味預先分別研成細粉過篩。將麝香、冰片共研細粉,過篩,再將朱砂、腰黃、雌黃、月石粉分次加入研和均勻至棕黃色,然後再將其餘15味分次加入研和均勻,過篩,重複共研,使粉末細膩,混合均勻。按量稱取糯米粉175克加水適量調和,熬成藥糊,將蘇合香油溶化加入攪拌與藥粉擦和均勻,過篩,製顆粒曬幹壓片。每片內含藥粉07克,片重08克。6個月以內服半片,3~6歲服1片,溫開水送下,每天服2次。

【適應病症】感寒觸穢,腹痛吐瀉。

【臨床療效】對感受穢濁,寒瀉腹痛有較好的療效。

輯方人:江蘇省鹽城縣中醫院兒科。

熱熨方【方劑來源】據《奇效良方·卷四》化裁。

【方藥組成】蔥白100克,食鹽300克,生薑50克。

【使用方法】先將蔥、薑切碎與鹽共搗炒熱,紗布包紮,趁熱(以不燙傷皮膚為度)搽熨腹部,由上而下,冷者加熱再熨20~30分鍾以後,腹部鳴響,矢氣頻頻或大便,腹痛即止。

【適應病症】小兒腹部受寒或吃生冷瓜果,寒食中阻。症見腹痛腹脹,甚者惡心嘔吐、四肢不溫等。

【臨床療效】本方經40年來臨床觀察,尤其農村巡回醫療時使用較多,每遇因寒冷傷中,而引起腹痛腹脹者,屢用屢效。此方具有簡、便、廉、驗之特點。

嶽××,男,8歲。1965年10月15日診。患兒素體健康,因恣食生山芋而胃脘脹痛,惡心嘔吐,不思納食,上腹部膨滿拒按,叩之濁音,肝脾不大,苔白脈沉遲,診為寒食停滯,胃失和降。囑其用熱熨法,搽熨約20分鍾,腹部鳴響,大便一次,腹痛已止。

輯方人:郭錦章,安徽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副教授、副主任醫師。

定痛散【方劑來源】陳道同自擬方。

【方藥組成】丁香15克,肉桂10克,元胡15克,小茴香30克,蓽拔20克,廣木香、砂仁、厚樸各15克。

【使用方法】將上藥共碾成細麵,裝瓶備用,溫開水送服。半歲以內每服03~045克,一日3次;1歲以內每服06~09克,一日3次;兩歲以內每服15克,一日3次;三歲以內每服18克,一日3次;4~6歲每服25克,一日3140·腹痛·次;7~9歲每服3克,一日3次;10~12歲每服4克,一日3次;13~14歲,每服5克,一日3次。

【適應病症】虛寒性胃脘脹痛、脹滿,惡心嘔吐。

【注意事項】實熱證、蟲積不宜使用。

【臨床療效】診治59例,治愈37例,占627%,好轉19例,占322%;無效3例,占5%。

輯方人:陳道同,河南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副主任醫師。

兒寶潰瘍散【方劑來源】宋叢有自擬方。

【方藥組成】牡蠣8克,白芨3克,薏米5克,蒲公英1克,龍膽草06克,海漂蛸、浙貝各2克,甘草06克。

【使用方法】以上藥物經過幹燥,共為細末。6個月~1周歲每次08克,1~2歲每次10克,2~3歲每次12克,4~6歲每次15克,7~10歲每次18克,11~14歲每次20克。飯前30分鍾服用,白水送下,一日3次。

【適應病症】胃脘疼痛,有時達後背和肩胛部,空腹疼重,吞酸,嘈雜,食欲差,痛時進食後緩解,有時嘔吐,噯氣,柏油便及便血。X線透視局部有病灶。

【注意事項】禁食生冷、硬、辣和酸性食物。

【臨床療效】張××,男,13歲,兩年前經常胃疼,經各醫院多方治療不效。

1986年2月5日來我院就診,胃疼較重,時痛時止,空腹疼重,進食即減,吞酸、嘔吐,食欲減退,消瘦,便秘色黑,X光透視為胃小彎部潰瘍。給兒寶潰瘍散,每付20克,一日兩次,早晚各1付,飯前30分鍾服用,連服42天,經複查疼痛止,諸症消失,X線透視病灶痊愈。經過半年後追訪未複發。

輯方人:宋叢有,吉林市郊區人民醫院。

烏梅丸湯劑加減【方劑來源】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

【方藥組成】烏梅(醋漬)6~9克,川椒目(炒出汗)2~3克,桂枝(或肉桂)15克,附子15~3克,細辛2~3克,幹薑15~3克,川連1~2克,黃柏3~6克,黨參6~12克,當歸6~9克。

加減:舌淡苔白,加吳萸15~3克,舌苔厚膩,加川樸45~6克,炒山楂9克,蒼術9克;舌質不紅,無熱性征象,去連、柏;若腹痛較重,加白芍6~9克;大便滑利,加赤石脂、禹糧石各9克;胃脘不舒,加木香、砂仁(後入)各3克,陳皮6克。

【使用方法】湯劑,煮沸後再煎10~15分,得小碗大半碗即可。一日1帖,分3次服用。

141·兒科臨床應用效方·【適應病症】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及其他久瀉不愈,症見腹痛以左側為甚,耳鳴咽痛,少腹惡寒,下肢清冷,食入易惡,飲冷食瓜果之後尤劇,脈弦細弱或弦數,舌紅苔薄,其證屬寒熱錯雜,虛實相間者。並適於成人。

【臨床療效】以症狀消失、檢驗正常作為基本痊愈;以症狀、檢驗未見好轉為無效;其他為不同程度的好轉。觀察31例(成人、兒童均有)基本痊愈21例,占677%;好轉8例,占258%;無效2例,占65%。

輯方人:董廷瑤,上海市中醫文獻館。

檳雷煎劑雷丸散【方劑來源】廉辰。河北中醫1989;11(5):29【方藥組成】檳雷煎劑:檳榔片50~80克,雷丸粉15~20克。

雷丸散:大個雷丸(研細末)1枚。

【使用方法】將檳榔片和雷丸粉加冷水適量,浸泡一夜,文火煎2次,共煎成100~150毫升藥液。當日服雷丸散3次,每次04克/公斤體重,早空腹,午、晚飯後2小時,溫水衝服,次日晨起空腹服檳雷煎劑,為一次治療。

【適應病症】小兒頑固性食積腹痛。

【臨床療效】治療40例。其中一次治療後,35例腹痛消失,半年未複發;5例一次治療後,腹痛減輕,次數減少,經兩次治療後4例疼痛消失,1例經三次治療後痊愈。總有效率100%。

輯方人:艾軍。

複方大承氣湯清解湯【方劑來源】薛品榮,等。中華小兒外科雜誌1981;2(1):25【方藥組成】複方大承氣湯:厚樸、炒萊菔子各15克,枳殼、赤芍、大黃(後下)各9~15克,桃仁、芒硝(衝服)各9克。

清解湯:銀花、蒲公英、丹皮各15克,大黃9~15克,冬瓜子30克、木香、川楝子、赤芍、桃仁、生甘草各9克。

【使用方法】每日1劑,水煎分服。

【適應病症】急性壞死性小腸炎。以單純梗阻為主者,應用複方大承氣湯,攻下解除梗阻後改用清解湯。對腹膜炎型病兒,以清解湯為主,適當增加一些理氣導瀉藥物。

【臨床療效】治療109例,治愈100例,非手術治療失敗改用手術治療8例,死亡1例。

輯方人:汪受傳,南京中醫學院。

142腹脹溫臍散【方劑來源】董廷瑤自擬方。

【方藥組成】公丁香、肉桂、廣木香各15克,麝香015克。

【使用方法】上為一劑量,共研細末,備用。用時先取熟雞蛋1枚,對剖去黃,納藥末於半個蛋白凹陷處,複敷臍上,外紮紗布。2小時後可聞腸鳴音而矢氣頻轉;若無轉氣,再敷一次。

【適應病症】小兒腸麻痹。本病起於久瀉脾憊,症見腹脹如鼓,叩之,呼吸短促,食之即吐,大便不暢,次多量少,形神困頓。證屬中焦窒滯,升降紊亂者。

【臨床療效】敷後2~4小時內腸鳴轉氣,便暢腹軟,是為有效。

陶××,男,11個月。住院號46730。1965年9月24日初診:瀉利6天,而成虛脹。西醫診斷為腸麻痹症。高熱幹渴,作惡嘔吐,氣促不舒,小溲短少,大便不暢,次多量少,腹部鼓脹,叩之,舌紅口燥,藥入即吐,外敷溫臍散一劑後,氣機舒緩,便下稀溏而通暢,腹部和軟,形神較可,熱度已淨,舌質轉淡,苔薄膩。

瀉利尚多,小溲短少,睡時露睛,證屬陽氣虛衰,予附子理中湯主之,5劑病愈。

輯方人:董廷瑤,上海市中醫文獻館主任醫師。

萊菔蔥白消脹散【方劑來源】民間驗方【方藥組成】萊菔子100克,芒硝50克,公丁香10克,蔥白、蔥頭1握,水、酒(或鬆節油)適量。

【使用方法】分別將萊菔子、丁香研末,芒硝水化,蔥頭蔥白洗淨泥沙後搗爛,將上藥混合後加入適量清水、白酒(或鬆節油)調成泥糊狀。將上藥直接外敷於臍部。亦可置毛巾覆蓋於上作濕熱敷,以利藥物吸收。

【適應病症】嬰幼兒腹瀉所致的腸脹氣(麻痹性腸梗阻)。

【臨床療效】治療患兒20餘例,一般外敷上藥後1~3小時即見肛門矢氣,脹消腹軟。

李×,8個月,女嬰,人工喂養兒。因腹瀉水樣便,日十餘次以嬰兒腹瀉,Ⅱ度營養不良收入住院。入院後經西醫抗菌消炎、補液補鉀,配合中藥消食導滯、健脾止瀉,病情無好轉,於入院後第3天下午患兒喘息氣促腹脹如鼓,惡心嘔吐,143·兒科臨床應用效方·當日拉水樣便3次,量甚少。予新斯的明02毫克肌注半小時後腹脹依舊,X胸腹聯透;腸腔脹氣,有數個液平。迅速取上方一料外敷,1小時後肛門排氣,3小時後脹消腹軟,嘔惡皆失。

輯方人:祖武,湖南省沅江縣第二人民醫院。

排氣散【方劑來源】李壽彭得自四川省綿陽地區醫院名老中醫李連孫老師。

【方藥組成】吳茱萸、小茴香、廣木香各2~3克,厚樸3~5克。

【使用方法】冷水浸泡5~10分鍾,熬開3次取汁共150~300毫升,分3~4次溫服。不宜服用太熱、太多,因氣味濃烈,服藥太熱太急太多容易嘔吐。

【適應病症】胃腸脹氣。

【臨床療效】腹部膨隆,叩診鼓音,腹部脹力增加,腸鳴音減弱,無呃氣或矢氣。經治療後呃氣、矢氣,腹脹減輕或腹脹消失為有效。經觀察治療45例,其中31例24小時內排氣,腹脹緩解,10例36小時內排氣,腹脹緩解,有效率911%,無效89%。

輯方人:李壽彭,四川省萬縣地區醫院。

蔥橘敷劑Ⅰ號、Ⅱ號【方劑來源】鄧寶康自擬方。

【方藥組成】蔥橘敷劑Ⅰ號:鮮蔥白30克,頭發(剪碎)10克,橘葉20克,皂莢6克,滑石20克,生梔子10克,冰片2克,雞蛋清適量。

蔥橘敷劑Ⅱ號:鮮蔥白30克,頭發(剪碎)10克,橘葉20克,皂莢6克,肉桂3克,小茴香、前仁各10克,麝香03克,麻油適量。

【使用方法】Ⅰ號方前七味共搗爛加雞蛋清調成糊狀。Ⅱ號方前七味共搗爛加麻油適量炒熱後納入麝香。外敷神闕穴,藥幹後分別加蛋清或麻油再炒,再調重新外敷,直至小便利、得矢氣為止。一般均於敷後15~30分鍾獲效。

【適應病症】腸痹、關格(西醫診斷為:小兒中毒性腸麻痹)。Ⅰ號方用於熱毒型,Ⅱ號方用於元氣虧虛型。熱毒型症見:因腹瀉等症輸液後出現小便不通,腹脹、高熱,用導尿、鼻管排氣、肛門排氣均不奏效。患兒腹脹大如鼓,腹壁多靜脈顯露,躁擾不安,牙關緊閉,氣促,唇焦麵垢,神誌不清,指紋青紫過氣關等。元氣虧虛型:患兒多稟賦較弱,患病後繼發腹大如鼓,兩便不通,無矢氣,氣促發紺,麵色發灰,四肢厥冷,脈微欲絕,舌苔白燥等症。

【臨床療效】得矢氣,大小便通,腹脹消退為有效。諸症均愈為痊愈。用藥後症未見減退為無效。經治療13例,最大的3歲,最小的5個月,男8例,女5例。熱毒型9例全部治愈。元氣虧虛型4例,治愈3例,死亡1例。

輯方人:鄧寶康,湖南省郴州地區宜章縣梅田中心醫院主治醫師。

144·腹脹·腸麻痹驗方【方劑來源】李永江自擬方。

【方藥組成】枳實、砂仁、柴胡、木香各10克。

【使用方法】濃煎,日1劑,分3次服或頻服。

【適應病症】低鉀、毒素所致的腸麻痹。

輯方人:李永江,吉林省柳河縣人民醫院。

四逆散【方劑來源】漢·張機。《傷寒論》。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76【方藥組成】柴胡、白芍、炙甘草、枳實(破水漬,炙幹)各等份,曬幹搗研為散。

【使用方法】以本方作湯劑,用水將上藥泡浸半小時,以文火煎煮20~30分鍾,煎至藥汁120~150毫升,去渣濾出即可。上藥液分3~4次溫服。

【適應病症】小兒先天巨結腸肝脾不和證。症見腹脹腹痛,便溏,腸鳴矢氣。

【臨床療效】李×,女,40天。自患兒出生後即發現肚腹膨脹,曾去南京市某醫院透視檢查,見腹部結腸脹氣明顯,結腸增寬,無積液。經服藥及肛管排氣,腹脹未見改善。初診時,患兒腹脹而硬,腹壁青筋顯露,腸鳴矢氣或便後腹部稍軟,常常啼哭不安,大便日行3~4次,夾有乳片及黏液,色黃有熱腥氣,吮乳尚可,舌苔薄白,舌質紅。此屬肝失疏和,脾失健運,氣滯中州。擬方疏肝理氣,調脾助運。藥用:醋柴胡2克,白芍6克,枳實、殼各3克,甘草15克,砂仁(後下)1克,金鈴子3克,青陳皮各3克,木香2克,烏藥3克。連進13劑。藥後矢氣頻作,腹脹顯減,腹壁青筋不顯露,吮乳增加,大便日行1~4次,質溏色褐,仍夾黏液奶塊,舌苔乳白。

此乃肝氣得和。脾運漸複,效守原方加炒麥芽10克;囑其間日一劑,以鞏固療效。

在中藥治療期間,曾去××醫院作鋇劑灌腸,X線攝片檢查,見乙狀結腸稍粗,直腸痙攣不整,過1小時複查,鋇劑能自排。疑為“先天巨結腸”。

輯方人:曹頌昭,江蘇省中醫院主任醫師;殷明,江蘇省中醫院主治醫師。

木香檳榔丸【方劑來源】《儒門事親》張子和方。

【方藥組成】原方由木香、檳榔、青皮、陳皮、炒枳殼、黃連(吳茱萸湯炒)、三棱、莪術各30克,酒炒黃柏、酒浸大黃各90克,香附、黑醜各120克組成,研成細末,用芒硝水製成丸藥,根據病人體質和症候輕重決定用量。一般用梧桐子大的丸藥50粒為一次量,約相當於6克,溫開水送下。臨床應用加減方:木香5克,檳榔10克,青皮、陳皮、枳殼、枳實各5克,栝樓仁,萊菔子、當歸各10克,雞內金5克。

145·兒科臨床應用效方·【使用方法】本方作湯劑。用清水將藥浸泡15~30分鍾,用文火煎煮半小時,煎至藥汁約300毫升左右,去渣濾出即可。上藥液於食後片刻,分3~4次溫服。忌食各種豆製代乳品。

【適應病症】小兒先天性巨結腸,積滯內蘊,腑氣不通證。症見腹脹便秘,腸鳴矢氣,胃納不香,舌苔薄白或糙膩,舌質正常。

【臨床療效】應××,女,6個月。患兒自出生後,大便一直難解,在××醫院作鋇劑X線檢查,擬診為“先天性巨結腸”。囑周歲後作手術治療。初診時,患兒大便艱行,每天需用開塞露後方能排出,腸鳴矢氣,胃納不香,未見嘔吐,精神尚可,苔薄,舌質正常。此為積滯內蘊,腑氣不通。擬方行氣通腑。藥用木香5克,檳榔10克,青、陳皮、枳實殼各5克,栝樓仁、萊菔子,當歸各10克,雞內金5克。服藥1劑,翌日大便自解,質軟,腹軟不脹,時有矢氣,胃納有增。原方又進3劑,大便均能暢行。唯停藥後又見便秘,遂於原方中加柴胡5克繼進5劑,便行正常,再用原方略事加減,以鞏固療效。

輯方人:曹頌昭,江蘇省中醫院主任醫師;殷明,江蘇省中醫院主治醫師。

加減香砂六君子湯【方劑來源】曹頌昭自擬方。

【方藥組成】木香5克,砂仁(後下)15克,太子參、白術、茯苓各10克,炙甘草5克,薏苡仁、焦楂曲各10克,法半夏5克。

【使用方法】用清水將藥(除砂仁外)浸泡半小時,用文火煎煮半小時,再放入砂仁煎煮5分鍾,煎至藥汁約200毫升左右,去渣濾出即可。上藥液分3~4次溫服。

【適應病症】小兒先天性巨結腸,脾氣虛弱,腹脹便秘或便溏,麵色萎黃,形體消瘦,舌苔薄白或膩,脈細。

【注意事項】忌冷服,忌食生冷瓜果等不易消化之品。

【臨床療效】燕×,男,3歲半。患兒因患先天性巨結腸,於2年以前手術治療,術後大便依然艱行,經常灌腸通便,腹鳴不脹,精神尚好,麵色萎黃,舌苔中心薄膩,脈平。此乃脾氣虛弱,腸腑健運功能失職。先擬方理氣助運。藥用木香5克,大腹皮10克,青陳皮,枳殼各5克,焦白術10克,烏藥5克,白芍10克,炙草5克。上藥僅服1劑,大便已能自解,日行3~4次質軟量少,無腹痛,矢氣多。

原方又連進7劑,大便通暢,日行2次,色黃質軟,唯胃納不多,舌苔中心微膩。

該由恙久脾運乏力所致。治轉益氣健脾,理氣助運。選香砂六君子湯加減。木香5克,砂仁(後下)15克,太子參、白術、茯苓10克,炙甘草、法半夏各5克,薏苡仁、焦楂曲各10克,連進10劑。患兒大便日行2次,胃納轉香,餘無不適,仍用原方繼續鞏固調治。

輯方人:曹頌昭,江蘇省中醫院;殷明,江蘇省中醫院。

146不思食香蘇抑氣丸【方劑來源】耿鑒庭經驗方。

【方藥組成】製香附12克,紫蘇梗6克,廣陳皮、朱茯神各10克,綠萼梅6克,粉甘草5克,煉白蜜1匙。

【使用方法】將上藥5~10倍量,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丸3克,每服1~2丸,日2次。或以上方劑量為湯劑,水煎服,藥汁煎成後加入1小匙白蜜兌服,每日服1劑,每劑煎2次,以食後2小時服為佳。

【適應病症】厭食(屬肝鬱乘脾)。症見脘悶氣阻,不思飲食,或噯氣,或腹中脹痛,或頭眩而痛,或咽中阻塞,如有異物,或神欠寧,臥不安,舌紅苔薄黃,脈弦滑。

【臨床療效】治療30例,經3~9劑治療,諸症消失,為治愈,共19例;症狀大部分消失,僅有輕度不適,為好轉,共11例。治愈後,有3例複發,繼用本方治療仍有效。

輯方人:張錫元,揚州市蘇北人民醫院主治醫師。

健脾和胃思食方【方劑來源】孔慶洛。中醫雜誌1984;(6):63【方藥組成】生黃芪、白術、白茯苓各6克,木瓜、石斛、穀芽各5克,神曲3克,冰糖8克。

加減:脾濕不化,苔膩者,去石斛、冰糖,加藿香3克,白蔻2克;胃有熱見舌紅少津者,去神曲,加麥冬6克,烏梅3克;有積滯大便不正常者,加枳殼5克。

【使用方法】水煎,日服1劑,7天為一療程。

【適應病症】小兒厭食症。

【注意事項】1以上為3歲左右小兒量,可視病情、體質、年齡不同加減。

2對偏食、飲食不良習慣患兒,應同時予以糾正。

【臨床療效】48例患兒經治療後,完全恢複到病前食量者43例(895%);服藥少者為3天,最長者為3個療程,一般為1個療程左右。

輯方人:張祖聯,俞景茂。

147·兒科臨床應用效方·開胃衝劑【方劑來源】陳中瑞,等。中醫雜誌1981;(3):19【方藥組成】1醒脾開胃衝劑:生穀芽、生稻芽各15克,荷葉、香櫞皮、佛手各6克,白芍15克,甘草3克,使君子15克,冬瓜子12克。

2養陰開胃衝劑:生穀芽、生稻芽各15克,荷葉6克,沙參、麥冬各12克,玉竹、石斛、生地、丹皮各10克。

【使用方法】上二方分別水煎去渣,濃縮晾幹,加一倍糖粉,打成顆粒。1克衝劑相當於7克生藥,每日20克,分早、晚2次用開水衝服,共服14天。

【適應病症】1醒脾開胃衝劑:脾胃虛弱,食欲低下,腹脹腹痛,大便多,麵黃乏力,舌淡紅苔薄白,脈緩。

2養陰開胃衝劑:食少飲多,多食必飲,煩急不安,麵黃肌瘦,便幹溲赤,舌紅苔微黃,脈細數。

【注意事項】忌用辛溫香燥、苦寒滋膩之品。因溫燥助火劫液,苦寒傷敗脾胃,滋膩有呆滯之弊。

【臨床療效】300例厭食兒服用開胃衝劑14天後,269例食量明顯增加,253例體重上升,其他症狀與體征也有不同程度改善。300例中,顯效184例(613%),有效者98例(327%),無效者18例(6%)。

輯方人:張祖聯,俞景茂。

消化散【方劑來源】薑梅英,等。中醫雜誌1986;(2):31【方藥組成】炒神曲、炒麥芽、焦山楂各10克,炒萊菔子6克,炒雞內金5克。

加減:兼乳食停滯加陳皮6克,酒大黃5克;兼脾濕困中加白扁豆、薏苡仁各10克;兼有先天不足加人參3克(或黨參6克),幹薑5克,炙草6克;兼有脾胃虛弱,加黨參、懷山各10克,白術6克;兼有嘔吐者,加半夏、藿香、枳殼各6克;兼大便稀溏加蒼術10克,訶子6克。

【使用方法】上藥共研細末,加澱粉1~3克,用白開水調成稠糊狀,臨睡前敷於患兒臍上,再用繃帶固定,次晨服下,每日1次,5次為一療程。不愈者,間隔1周,再行第二療程。

【適應病症】小兒厭食症。症見納食不振,脘腹飽脹,惡心嘔吐等。

【臨床療效】122例患兒經治療後,飲食正常,在3個月體重明顯增加,半年以內無複發者65例;飲食基本正常,體重增加,半年以內有複發,再用上法治療效果仍較好者34例;飲食好轉,體重有所增加或不能堅持治療者21例;治療前148·不思食·後飲食、體重等無改變者2例。總有效率為984%。

輯方人:張祖聯,俞景茂。

藥米健脾粉【方劑來源】鄧德源。中醫雜誌1986;(2):64【方藥組成】懷山藥、薏仁米各250克,芡實200克,大米600克。

【使用方法】前三味藥分次下鍋,用微火炒成淡黃色。大米先淘洗後曬幹,用微火炒成淡黃色後,與前三味混合碾細過篩即成。服法:一日2次(早晚),每次1湯匙,用開水拌成糊狀服食,同時加入糖或鹽、芝麻油。

【適應病症】小兒厭食症。

【臨床療效】本方治療小兒厭食症50例,獲得較好療效。

輯方人:張祖聯,俞景茂。

厭食效方【方劑來源】何健業。中醫雜誌1985;(11):43【方藥組成】黨參10克,柴胡5克,黃芩3克,法夏5克,炙甘草3克,香附、鬱金、陳皮各6克,麥芽10克,薄荷(後下)3克,生薑2片。

加減:心煩較盛者加夜交藤、合歡皮各6克;苔厚膩者加藿香、紫蘇梗各6克;脘腹脹氣者加木香,青皮各5克。

【使用方法】水煎,日服1劑。

【適應病症】小兒厭食症。

【臨床療效】本方治療厭食症50餘例,均收滿意療效。

宋××,女,2歲半。1982年10月24日就診。1個月來患兒不思飲食,每逢進餐心煩、哭啼,且納食甚少。曾用多種開胃健脾的中西藥治療罔效。餘用上方加夜交藤、合歡皮,1劑收效,更進2劑,諸症消除,食欲正常,隨訪3個月未複發。

輯方人:張祖聯。

進食散【方劑來源】王烈自擬方。

【方劑組成】蒼術10克,菖蒲5克,龍膽草25克,山楂5克,神曲、佛手各10克。

【使用方法】混合粉碎為極細麵。6個月以下,每日05~2克;7~12個月,2~4克;1~3歲,45~6克;4~8歲,65~75克;9歲以上,8~10克。分3~4次於食前20分鍾加糖服下。

【適應病症】食少不化,偏食體疲。

149·兒科臨床應用效方·【注意事項】宜久服用。

【臨床療效】觀察30例,有效者24例。

輯方人:王烈,長春中醫學院附屬醫院。

皂莢散【方劑來源】汪貽魁。湖北中醫雜誌1987;28(1):25【方藥組成】皂莢,食糖。

【使用方法】取幹燥皮厚、質硬光滑、深褐色、無蟲蛀之皂莢,刷盡泥灰切斷,放入鐵鍋內。先武火,後文火煆存性,剝開莢口,以內無生心為度,研細為末瓶裝備用。每次1克,一日2次,用糖拌勻吞服。

【適應病症】小兒厭食症。

【臨床療效】110例中,痊愈86例,占781%;好轉18例,占164%;無效6例,占55%;總有效率為945%。本組有效病例,療程最短3天,最長10天,平均5天。

按語:皂莢性味辛散,既能升發胃氣,又能通暢肺及大腸氣,輔以食糖甘以補中,使之健脾益氣,二藥合用,醒脾開胃,升清降濁,緩中健運,則飲食增進而生化之源得複,故收效甚捷。

輯方人:張祖聯,俞景茂。

麥兒胖【方劑來源】湖南武崗縣中醫院協定方。

【方藥組成】西黨參、茯苓、白術、陳皮各5000克,甘草1000克,薏米、扁豆各5000克,穀麥芽、砂仁、雞內金、五穀蟲、神曲、山楂各2500克,木碑草、狗尾草、鐵包金各5000克,蚌殼炭、鐵掃把、雞眼草各2500克,赤石脂5000克。

【使用方法】將以上生藥煎出,濃縮,以2500克淮山粉吸收幹燥,約重4400克,研為極細末,加鹿茸粉500克,酒並藥粉1000克,甲狀腺粉60克,磺胺噻唑及碳酸氫鈉各3500克,充分拌勻,總重約10000克,密封保存。3歲兒每次1克,每歲遞增01克。蜜拌和口服。或拌入田雞及豬肝中食之。

【適應病症】納呆食減,腹脹瀉泄,口渴引飲,尿多漸清,頭灼腹熱,下肢欠溫,煩躁不安,汗多,日益消瘦。

【臨床療效】縣科委及衛生局組織鑒定100例,總有效率為96%,痊愈80%,顯效16%,無效4%(誤診)。

輯方人:湖南省武崗縣中醫院。

五香薑醋魚【方劑來源】王俊俠。河南中醫1986;(2):5150·不思食·【方藥組成】藿香、砂仁、草果仁、橘皮、五味子各等份。

【使用方法】共研細末,過篩後備用。取鮮鯉魚1條,放油鍋內煎,炸數分鍾,加入碎生薑5克,並放入五香粉3克,翻動後加入米醋一小杯,放入菜盤內令病人嗅之,使病人口流唾液,然後令病人做菜食服用。

【適應病症】小兒厭食症。

輯方人:張祖聯,俞景茂。

厭食效方【方劑來源】趙鳳金。河南中醫1982;(5):37【方藥組成】雞蛋1枚,蜈蚣粉15克。

【使用方法】將雞蛋一端破孔,傾出蛋清少許,內入蜈蚣粉混勻,麵裹煨熟食。

【適應病症】小兒厭食症。

【臨床療效】寇嬰,男,4歲。口苦納呆,食入不化,脘腹膨脹。服上方每日1枚,3日後知饑索食,再食食欲倍增。

輯方人:張祖聯,俞景茂。

導滯運脾湯【方劑來源】孟繼民。江西中醫藥1987;(4):27【方藥組成】北條參10克,炒白術6克,炒扁豆9克,炒米仁8克,炒枳殼6克,砂仁(啟下)3克,檳榔8克,胡黃連3克,蓮米8克,烏梅6克,焦三仙18克。

此量係3~5歲小兒劑量,可根據年齡大小酌情增減。

【使用方法】水煎,日服1劑。

【適應病症】小兒厭食證。症見麵色無華,消瘦,或伴腹滿便溏瀉等症。

【注意事項】做好飲食護理,營養調配,禁忌一切肥甘炙煿,限製各類副食,飲食務必以質量清淡,營養齊全,易消化為主。

【臨床療效】67例患兒,痊愈51例,好轉15例,死亡1例(因飲食不潔,並發疫毒痢後,改投巫醫)。

輯方人:張祖聯,俞景茂。

運脾增食湯【方劑來源】張亮自製方。

【方藥組成】枳實、蒼術各6克,神曲、炒麥芽各10克,陳皮、雞內金、藿香各5克,砂仁、熟軍、炙甘草各3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7歲以下小兒每日服1劑,分3~4次服。7歲以上小兒藥量可適當增加,連服15天為一療程,必要時連服兩個療程。

151·兒科臨床應用效方·【適應病症】厭食症。症見不思飲食,或食而無味,拒食,或含食不咽,迫食則嘔,大便幹燥,舌苔薄白或白膩,舌質淡紅。

【注意事項】服藥期間忌食生冷、油膩之品,控製零食,糾正偏食。對於因急慢性疾病所致之食欲不振者,不屬本方治療範圍。

【臨床療效】蔣×,女,3歲,1988年5月初診。患兒食欲不振2年餘,近月來含食不咽,迫食則嘔,伴有麵色少華,形體偏瘦,大便幹燥,小便黃,舌苔白膩,舌質淡紅,查結核菌試驗陰性,肝功能正常。辨證為脾失健運,治宜和脾助運。以上方煎水2次,共150毫升,分3次服,每日1劑,服5劑後飲食明顯增加,連服兩周,飲食基本恢複正常。繼以參苓白術散加減,連服10劑以善其後。

輯方人:張亮,湖南省兒童醫院副主任醫師。

運脾合劑【方劑來源】江育仁經驗方。

【方藥組成】蒼術、焦山楂各70克,陳皮、雞內金各20克。

【使用方法】上藥煎煮,濃縮,加防腐劑、蔗糖適量,製為合劑200毫升。每服10毫升,一日3次。1月為一療程。

【適應病症】小兒厭食,脾運失健證;疳證,疳氣證。

【臨床療效】小兒厭食療效標準:顯效:食量每日增加100克以上,體重每月增加075公斤以上,臨床症狀基本消失,尿D-木糖排泄率及澱粉酶上升;有效:食量增加,體重每月增加025公斤以上,臨床症狀減輕,尿D-木糖排泄率及澱粉酶上升;無效:經治療後上列各項指標無明顯改善。治療93例,顯效495%;有效419%;無效86%。

疳症療效標準:顯效:全身症狀基本消失,體重增加至標準體重(本地區同年齡、同性別兒童的體重均值)的85%以上;有效:症狀減輕,體重每月增加025公斤以上,但尚未達到標準體重的85%;無效:治療後症狀、體重無明顯改善。

治療49例。治療一療程31例;二療程14例;三療程4例。合計顯效7143%;有效2245%;無效612%。

輯方人:江育仁,南京中醫學院教授;汪受傳,南京中醫學院副教授。

厭食祛瘀湯【方劑來源】劉傳珍自擬方。

【方藥組成】赤芍、桃仁、連翹各6克,川芎、紅花、甘草各3克,生軍2克,山楂8克。以上為3~6歲劑量,嬰兒酌減,學齡兒童稍增。

加減:腹脹滿者加大腹皮、枳殼;低熱者加柴胡;舌剝唇幹者加花粉、石斛;大便不化者去生軍用製軍1克,葛根6克。

【使用方法】每日1劑,煎2次,每次煎20分鍾,混合成100毫升,分3次飯152·不思食·前1小時服用。嬰兒濃縮成60毫升,分4次服用,每日服3次,每次服33毫升,飯前服,嬰兒乳前服。最短服2劑,最多服10劑。

【適應病症】厭食(瘀滯型)。症見食欲不振,或食欲減退,甚至拒食。舌麵紅點,或舌下係脈青紫,或局部舌苔光剝嬌紅如地圖,或指紋青紫。

【臨床療效】共統計1000例,痊愈:飲食恢複正常,體重增加,瘀症消退,共632例;顯效:主食量平均增加1/4以上,進食時間縮短1/4以上,飲食基本正常,體重漸增,共257例;有效:主食量平均增加1/6以上,進食時間有所縮短,體重稍增,共99例;無效:主食量、進食時間均無改變,共12例。總有效率為988%。

輯方人:劉傳珍,寧波市江北區中心衛生院主治醫師。

和肝散【方劑來源】河南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兒科協定處方。

【方藥組成】全栝樓60克,片薑黃、廣鬱金、炒神曲、生甘草各15克。

【使用方法】共研細麵,裝瓶備用。溫開水加白糖少許衝服。半歲以內,每服03~045克;1歲以內,每服06~09克;兩歲以內,每服15克;3歲以內,每服18克;4~6歲,每服25克;7~9歲,每服3克;10~12歲,每服45克;13歲以後,每服6克。各1日3次。

【適應病症】肝髒腫大,腹脹脅痛,惡心厭食等。

【注意事項】禁食生冷及辛辣之品。

【臨床療效】閻××,男,12歲,肝區疼痛,肝髒腫大,胃脘脹滿,惡心嘔吐,全身乏力,厭食。西醫診斷為“乙肝”,表麵抗原陽性,用上方治療1個月,症狀被控製,3個月病愈,表麵抗原陰性。

輯方人:河南中醫學院附屬醫院。

疏肝開胃湯【方劑來源】陳陶後自擬方。

【方劑組成】柴胡8克,當歸、白芍各10克,薄荷7克,香附12克,茯苓15克,炙甘草5克,焦山楂12克,枳實10克。

【使用方法】湯劑,水煎取汁。每日1劑,分3次於飯前服。

【適應病症】學前班及學齡兒童,因生活習慣轉變,及學習負擔過重而飲食減少,胃納不開者。

【臨床療效】徐斌,男,9歲。胃納不開,食量減少2年,大便幹結,2~3日一行,睡時多夢囈,服本方6劑,放學回家即知饑索食,後以本方調理5劑痊愈。

輯方人:陳陶後,湖北中醫學院。

153·兒科臨床應用效方·熊氏健脾散【方劑來源】熊質君傳授方。

【方藥組成】懷山藥100克,雞內金50克,扁豆、蓮米各100克,魚腥草300克,薏苡仁30克,雞肝、刺蒺藜、黑芝麻各50克。

【使用方法】將上藥焙幹為末,備用。每餐時用五分硬幣盛藥二次於患兒飲食中,可長期服用。

【適應病症】小兒病後脾虛,瘦弱、食欲不佳、消化不良、大便稀溏者。

【注意事項】忌食生冷及辛燥之品。

【臨床療效】療效標準:治愈:服藥1周後飲食明顯改善,大便開始成形;好轉:服藥2周後飲食改善;無效:服藥半月後飲食無改善。據不完全統計治療540餘例,治愈、好轉率90%以上。

輯方人:熊應安,原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

兒寶【方劑來源】劉彭年自擬方。

【方藥組成】西黨參、北沙參、焦白術、懷山藥、穀、麥芽、炒扁豆各等份,飴糖、蔗糖適量。

【使用方法】前七味煎2次,去渣,再濃縮後加入飴糖,最後加入蔗糖調味,製成糖漿,瓶裝,每瓶250毫升。每日服3次,每次服1茶匙,飯後半小時用開水衝服。

【適應病症】慢性消化不良,厭食,泄瀉之脾陰虛者。

輯方人:劉彭年,寧波市中醫院副主任醫師。

參梅養胃合劑【方劑來源】安徽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兒科自擬方。

【方藥組成】沙參、石斛、烏梅各30克,雞內金、山藥各24克,扁豆30克,甘草10克,火麻仁20克。

【使用方法】上藥煎成500毫升,加入防腐劑適量裝瓶。1~3歲每次30~40毫升,4~6歲每次50毫升,每日3次。

【適應病症】小兒厭食證,屬於脾胃陰虛型。症見口幹喜飲,不思飲食,大便偏幹,舌紅少苔或質紅,苔薄花剝,脈細軟略數等。

【臨床療效】我科近三年來治療千餘例,臨床效果顯著。

輯方人:馬新超,安徽中醫學院附屬醫院主治醫師。

154·不思食·健脾丸【方劑來源】清·汪昂。醫方集解。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59【方藥組成】西黨參、土炒白術、陳皮、炒麥芽、山楂、枳實、神曲各6克。

加減:納呆、苔白膩加白蔻3~5克,藿香5克;便結加萊菔子6克,花剝苔、舌質紅加石斛、玉竹各10克;腹痛陣作、麵部有蟲斑加烏梅、檳榔、使君子各10克。

【使用方法】水煎劑。首先用冷水浸泡10餘分鍾,文火煎煮半小時,神曲另泡服,每劑煎2~3次。飯前1小時服,或頻頻溫服當茶喝。連用5~10劑。

【適應病症】脾胃虛弱而致厭食症、積滯症。症見麵色萎黃,困倦乏力,不思飲食,嘔吐酸餿飲食,大便酸臭等。

【注意事項】忌食生冷、硬、油炸、難消化之品,注意飲食調攝。

【臨床療效】曾用此方治療30餘例厭食積滯症患兒,一般5~10劑,納轉正常,體增麵色紅潤,餘症好轉或消失,有效率達90%左右。

輯方人:朱淑瓊,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

黃金白玉散【方劑來源】祖傳驗方,由先祖張巨川遺著中傳下來。

【方藥組成】炙黃芪、雞內金、焦白術各6克,炒山藥10克,五穀蟲5克。

【使用方法】上藥共炒或烘幹後研為細粉末,服用時可用糖開水衝服。上述劑量是5歲以上兒童的一天劑量,分3次衝服。2歲以下小兒劑量減半,3~4歲服用2/3劑量。

【適應病症】脾失健運的厭食症;疳氣(早期疳積)。症見麵色萎黃(或現白斑,或如汙垢),形體消瘦,乳食懶進,或食時腹痛,或食時惡心,或嗜食鹹、辣油炸零食。大便失調(或溏或幹燥或完穀不化),易哭易怒,口渴心煩,夜睡不寧,齒盜汗,舌淡紅或花剝呈地圖舌。

【注意事項】服藥期間少吃葷腥生冷物。

【臨床療效】厭食症服本方7~10天即可痊愈。疳氣兼久瀉可先服生脈保元益脾湯再服本方10天可愈。若屬輕度疳腫(營養不良水腫)可配用金雞玉冰肥兒羹作食療有良效。

胡××,男,6歲。農業局家屬。1986年10月12日門診。患兒初夏恣食冰棒瓜果冷飲,患吐瀉,在×醫院住院半月未愈,改請中醫治療,瀉止,但從此食少體瘦,喜吃巧克力糖而厭食,經肝功能化驗,屬健康帶乙肝病毒陽性者,故服苦寒藥過久而常拒食,每當進餐時訴臍周腹痛而哭吵,並多次驅蟲未奏效,後轉省兒童醫院檢查缺鋅,木糖低下為厭食症,治療好轉約半個月,又拒食;進餐腹痛,而來我院診治,筆者用黃金白玉散加生脈散煎劑治療10天,食欲日增,食量恢複,155·兒科臨床應用效方·煩躁寧,夜安臥,麵色轉紅潤。追蹤2月體重增加3公斤。

輯方人:張燮均,江西省高安縣中醫院副主任醫師。

口服消食液【方劑來源】張介安臨床運用方加減。

【方藥組成】川樸、茯苓各10克,陳皮6克,穀麥芽、焦楂、雞內金各10克,木香9克,檳榔、生軍、石膏各10克,砂仁5克。

【使用方法】以上諸藥小火濃煎取汁,加糖適量,再給適量酒精過濾3次,後灌入10毫升安瓿備用。每次服2支,日服3次,5天為一療程,飯後服最宜。

【適應病症】食滯中焦,腹脹矢氣,納差,口幹,口臭,睡眠不寧,大便幹結或溏少黏稠,舌苔白膩厚,脈數。

【注意事項】禁食生冷、瓜果、油膩及不易消化之品。

【臨床療效】療效標準:痊愈:臨床症狀消失,飲食二便正常,苔轉薄白;好轉:臨床症狀大部分減輕;無效:臨床症狀無改善。臨床觀察150例,其中痊愈120例,好轉30例。

輯方人:朱清梅,武漢市中醫院主治醫師。

增食丹【方劑來源】何世英經驗方。

【方藥組成】焦神曲、焦山楂、茯苓各9克,清夏6克,陳皮9克,連翹、枳殼各6克,砂仁3克,萊菔子、焦麥芽、厚樸、焦穀芽各6克,焦雞內金、焦檳榔各9克。

【使用方法】原生藥壓成粉末,壓到100目~120目篩標準,摻入10%幹澱粉及膠漿(防止炭類藥鬆散)充分攪拌,製成14~18目顆粒,低溫幹燥,幹粒加1%硬脂酸鎂,充分混合過篩,計算體重,立即壓片,每片含生軍03克。每服1~3片,每日3次,飯後服。

【適應病症】停乳,停食,嘔吐,噯氣,厭食腹脹滿,消化不良,便秘或泄下腐臭等。

輯方人:何世英,天津市兒童醫院。

兒寶進食糖漿【方劑來源】宋從有自擬方。

【方藥組成】山楂、神曲、麥芽、萊菔子各10克,雞內金75克,水紅子15克,砂仁5克,檳榔10克,香附、陳皮、莪術、厚樸各75克,川軍4克。

【使用方法】將上藥煎煮製成糖漿。每100毫升藥液內含生藥72克,糖35克,尼伯金15毫克。1周歲兒童每次口服20~25毫升,一日3次,飯前服用,藥量隨著年齡和病情變化酌情加減。虛證患兒慎用。

156·不思食·【適應病症】小兒厭食症。食欲減退,食後惡心,腹脹,腹痛,拒按,大便幹燥,舌苔厚膩,脈實數等。

【臨床療效】臨床總結厭食症310例有效率達909%。

輯方人:宋從有,吉林省吉林市郊區醫院。

小兒厭食湯【方劑來源】林啟聲自擬方。

【方藥組成】蒼術、茯苓各6克,生苡米20克,柴胡5克,白芍9克,枳殼、雞內金各6克,陳皮5克,穀麥芽、山楂、白僵蠶各9克。

【使用方法】清水浸泡20分鍾,武火煎煮。每劑煎煮120~250毫升,分2次服用,以飯後服用為宜。

【適應病症】小兒厭食症。症見麵黃肌瘦,不思飲食,或食而無味,拒進飲食,多食、迫食後有惡心嘔吐,脘腹作脹,手足心熱,夜寐不安,苔黃膩或白膩,脈滑,指紋紫滯。

【臨床療效】經十多年來臨床驗證療效可靠。

劉×,女,10歲,麵黃肌瘦,不思飲食半年,飲食無味,脘腹作脹,夜寐不安,手足心熱,二便尚可,苔黃厚膩,脈滑。診為小兒厭食症,治以健運脾胃,方用小兒厭食湯,服藥2周飲食增進,麵色好轉,繼服2周諸症告愈。

輯方人:林啟聲,福建中醫學院附屬人民醫院。

消食散【方劑來源】張金鼎臨床經驗效方。

【方藥組成】黑大黃、炒白術各3克,焦三仙各6克。

【使用方法】上藥共研細粉。1歲以內每次1克,2~3歲每次2克,4~6歲每次3克,7~15歲每次4~5克,均每日口服3次。可服2~4周。

【適應病症】食積。食少,腹脹,消瘦。

【臨床療效】治療105例食積,治愈66例,占6284%,有效45例,占4284%,無效4例。

輯方人:張金鼎,河南省中醫研究院副研究員。

補天健兒素【方劑來源】張奇文,等。幼科條辨。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174【方藥組成】黨參、生牡蠣各500克,枸杞750克,山藥1000克,黑、白醜各350克,白糖、蒼術、杜仲、蛤粉、枳殼、雞內金各500克。

【使用方法】共研細末,打成片劑,每片重025克,或製成水丸,如綠豆大。

每日2次,每次3片,或15克。

157·兒科臨床應用效方·【適應病症】小兒厭食。因素體虛弱,或久病所致元氣耗傷,脾胃運化無權,症見食欲不振,麵黃肌瘦,精神倦怠無力,或大便稀溏,唇舌淡紅,脈細弱無力,指紋淡隱。

【注意事項】傷食積滯或食積化熱者不宜。

【臨床療效】丁××,男,5歲。1983年11月16日就診。患兒半年前患“急性黃疸性肝炎”經治療黃疸消失,但出現厭食,納呆,麵黃肌瘦,腹脹噯氣,倦怠乏力,大便稀溏,舌淡紅,脈弱,指紋淡隱。證屬久病耗傷元氣,脾胃運化無權。

治以培補後天,舒肝健脾和胃,方用補天健兒素原方改黑、白醜各150克,加茵陳600克,白花蛇舌草600克,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丸3克,每服1丸,日2次。

服藥2月後患兒飲食增多,麵色紅潤,腹脹、倦怠乏力、便稀等症消失,多次化檢肝功皆正常。

輯方人:張奇文,山東省衛生廳;曹誌群,山東中醫學院。

香橘片【方劑來源】張奇文,等。幼科條辨。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173【方劑組成】蓮子15克,白術、雞內金各24克,厚樸18克,檳榔、陳皮各30克,枳實24克,生熟山楂各60克,砂仁、黑醜、白醜各15克。

【使用方法】共研細麵,打成片劑,每片05克;或製成水丸,如綠豆大。日服3次,每次2~4片,或1~2克,年長兒酌增。

【適應病症】小兒厭食,證屬食積化熱。症見噯氣呃逆,不食吞酸,口渴不多飲,煩躁易怒,手足心熱,夜眠不安,舌紅苔黃膩,指紋紫紅,脈數。

【注意事項】久病耗傷,氣陰不足者慎用。

【臨床療效】劉×,男,2歲8個月。1983年10月4日就診。患兒素喜食糖果,肥膩,飲食不自節,家長又認為多食為善。近月來出現厭食噯氣酸腐,吞酸呃逆,腹脹便幹,口幹飲少,煩躁易怒,夜眠不寧,小便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指紋紫紅。證屬食積化熱,治以導滯清熱,方用香橘片原方加生熟大黃各8克,研細末製成水丸。囑取15克壓碎衝服,日3次,飯後服。服藥半月後諸症消失,改服香砂養胃丸15克,日3次,以調理。

輯方人:張奇文,山東省衛生廳;曹誌群,山東中醫學院。

健脾開胃湯【方劑來源】李宜瑞自擬方。

【方藥組成】太子參、懷山藥、扁豆、雲苓各15克,白術8克,百合、雞內金各10克,莪術、甘草各5克。

【使用方法】以上為一般兒童劑量,嬰兒酌減,水煎服,每日1劑。

【適應病症】小兒厭食之脾陰虛者。症見麵色黃白,納呆,見食不饑,大便多158·不思食·幹結,或數日一解。舌紅少苔,或舌淡紅,苔淨或花剝,脈細數。多有恣食香燥厚味及反複呼吸道感染史。

【注意事項】宜半空腹溫服,囑節製零食尤其是香燥厚味之品。

【臨床療效】門診常規使用,一般服藥6~9劑可見顯效。

李××,女,6歲半。廣州黃花新村24號之四。1989年2月20日初診。納呆2~3年,1個多月前患肺炎愈後,見食不饑,或勉強吃幾口,尤忌魚、肉類食物。喉中覺有痰,近日大便爛,日2次,平素喜吃巧克力、口香糖等零食,有反複呼吸道感染史。大便多幹結,數日一解。查體:消瘦,精神疲乏,麵色黃白,唇紅,舌紅、苔黃,腹脹而軟。肝功能檢查正常,X線檢查排除了肺結核,腹部X線透視謂腸脹氣。診為厭食(脾陰虛證)兼肺熱未清。予本方加花粉10克,蘆根12克,玉竹10克,知母8克,荷葉6克。3劑後胃口開,每餐半碗飯,少思肉食,大便成形,每日一解。後繼用本方4劑,每餐食量增至1碗,大便正常,精神轉佳。一個多月後隨訪,麵色稍紅潤,其間曾感冒而納食如常。

按語:小兒厭食屬脾陰虛者臨床不少見,故宗《內經》“欲令脾實,宜甘宜淡”之旨,取六神湯甘淡平補,加雞內金健脾消食。脾陰不足,常致心肺陰虛,加百合潤肺安神;莪術能開胃消食(《日華諸家本草》),晚清廣東兒科名醫程康圃常用之治小兒傷食。全方補上而不壅滯,消食而不耗脾胃之氣,且陰陽互化。同時據現代研究,雞內金、百合、莪術、白術均富含微量元素鋅,尤宜於缺鋅的厭食患兒。

輯方人:李宜瑞,廣州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兒科主治醫師。

滋脾飲(散)【方劑來源】午雪嶠自擬方。

【方藥組成】太子參、扁豆各8克,山藥10克,山楂、白芍、蓮子各6克,雞內金5克,薏苡仁、麥芽各8克,葛根3克,大棗2枚。(2~5歲量)【使用方法】湯劑。水煎2次,每次煎20分鍾,共得100毫升。或製成散劑:上藥共為細末。還可製成口服液,每支10毫升裝。湯劑每日1劑,分3次服。

散劑每日3次,每次1~2克,溫水送服。口服液每日3次,每次5毫升。

【適應病症】脾陰虛證。症見厭食納呆,麵黃肌瘦,煩熱躁擾,唇紅口幹,皮膚幹燥,毛發憔悴、手足心熱,盜汗,大便幹或如羊糞,舌質嫩紅,少苔或無苔或花剝苔,脈細數,指紋淡細。

【臨床療效】小兒脾陰虛證在臨床上甚為多見,本方臨床應用30餘年,療效滿意。

李×,男,1歲,1980年2月25日就診。患兒出生後乳食差,二三個月時經常吐奶,六七個月時每日可吃奶1斤,此後食量漸減,近來每日隻喝牛奶半斤,勉強進食則吐,夜間哭鬧,麵黃體疲,大便幹,舌紅嫩,苔少,指紋不清,證屬脾陰虛,方用甘酸柔潤,滋脾生發,養陰和營之滋脾飲:炒山藥8克,炒白芍、炒扁豆各6159·兒科臨床應用效方·克,薏仁5克,葛根2克,雞內金3克,山楂5克;蟬衣2克,炒麥芽6克,3劑水煎服,藥後飲食增強,每日可喝牛奶1斤,吃雞蛋1個,並加麵條、餅幹等輔食少量,夜哭好轉,舌淡紅,苔少而潤,前方加減調理數日痊愈。

輯方人:午雪嶠,西安市新城區中醫醫院、西安中醫兒童醫院主任醫師。

160積滯五消散【方劑來源】高仲山自擬方。

【方藥組成】炒雞內金100克,水紅子50克,神曲、焦楂、炒麥芽、焦檳榔片、炒使君子肉各100克。

【使用方法】共研細麵,口服日2~3次。6~12個月,025~05克;1~3歲,05~075克;3~6歲,075~15克;6~10歲,15~25克;10歲以上,25~3克。

【適應病症】食積蟲積,腹大脹滿,肌膚羸瘦,貪食無度。

【臨床療效】對小兒疳積症,長期服用有一定療效。

輯方人:高仲山,黑龍江中醫學院教授。

保和丸【方劑來源】元·朱震亨。丹溪心法。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59【方藥組成】神曲10克,山楂15克,茯苓、炒麥芽各10克,法半夏、陳皮、連翹、萊菔子(炒)各5克。

加減:兼寒邪發熱,鼻塞苔薄白,加葛根、蘇葉,名葛根保和湯;兼咳嗽、鼻流清涕,加荊芥、前胡;兼瘡癤,發熱,口渴,小便短黃,苔黃,加雙花、蒲公英、野菊花;夾濕,胸悶,腹脹,吐瀉,苔黃膩,加藿香、蒼術;嘔吐頻作,加砂仁;兼食積重,腹痛拒按,加枳實、檳榔;兼風寒犯肺,惡寒,發熱,咳嗽,氣促,加麻黃、杏仁;兼消化不良,飲食少思,加雞內金、五穀蟲;傷胃津,口渴飲水,自汗多,加參須、麥冬、五味子;兼痢疾,裏急後重,加木香、黃連、苦參、白芍;紅凍多,加白頭翁、秦皮;兼蟲積,腹時作痛,加使君子、苦楝皮、檳榔、榧子、雷丸。

【使用方法】上為3歲兒童用量。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3次,食前服,忌食油膩魚腥辣冷等。

【適應病症】小兒食積停滯,症見胸脘痞滿,噯腐吞酸,不思飲食,腹脹時痛,大便溏瀉,舌苔厚濁或黃,指紋青紫粗滯,脈滑。

【臨床療效】此方運用廣泛,療效可靠。

輯方人:李石城,湖南衡陽市中醫院主任醫師。

161·兒科臨床應用效方·消化散【方劑來源】曾昌禮老中醫經驗方。

【方藥組成】炙雞內金、炒麥芽各250克,乳酶生345克,酵母粉150克,維生素B15克。

【使用方法】將雞內金、麥芽共研細末,加乳酶生、酵母粉、維生素B1混勻,過篩,裝入聚乙烯塑料薄膜袋中,每袋12克,密封保存。日3次,每次1~2克,食後服。

【適應病症】積滯、厭食證、疳症(疳氣型)。

【注意事項】在製作時,雞內金、麥芽不得與酵母粉、維生素B1共研,以免吸潮不易研細。本品宜少量配製,不可久貯。

【臨床療效】積滯觀察150例,治愈131例,占87%,好轉19例,占13%;厭食症觀察90例,治愈72例,占80%,好轉18例,占20%;疳症觀察245例,配合捏脊療法和刺四縫穴,治愈230例,占94%,好轉15例,占6%。

輯方人:李乃庚,江蘇省鹽城市中醫院副主任醫師。

積滯效方【方劑來源】孫興大。四川中醫1985;(2):47【方藥組成】玄明粉3克,胡椒粉05克【使用方法】上藥研細拌勻,放於臍中,外蓋消毒的塑料紙或油紙,消毒紗布,用膠布固定。每日換1次,病愈80%則停用。

【適應病症】小兒積滯,納呆,厭食,食而不化,腹滿脹痛,噯腐吞酸,嘔吐乳食,大便腥臭或便秘。

【臨床療效】一般一兩天即可見效,3~5天可愈。

輯方人:張祖聯。

檳榔良薑填臍方【方劑來源】張誌峰。河南中醫1987;(3):23【方藥組成】檳榔2份,良薑1份。

【使用方法】將上藥碾細末裝瓶備用。將藥末填臍中,以紗布(蓋住臍為度)覆蓋,用膠布固定。

【適應病症】小兒消化不良,腹脹、腹瀉、納差,大便夾有白色乳塊,或有食物殘渣,舌苔垢膩。

【臨床療效】經臨床使用,效果較好。

輯方人:張祖聯,俞景茂。

162·積滯·消食散【方劑來源】張介安自擬方。

【方藥組成】厚樸200克,茯苓100克,陳皮、廣木香各50克,檳榔100克,建曲50克,穀芽、麥芽、石斛各100克。

【使用方法】將上藥按質分炒,廣木香後下,共研細末。每次服10克,日服3次,3~5日為一療程。以開水適量衝服。服藥期間忌食生冷、辛辣、油膩葷腥之品。

【適應病症】積滯。症見納呆,口臭,腹部脹滿,噯腐吞酸,口渴喜飲,手足心發熱,大便或幹或溏,頭項多汗,夜臥不安,舌苔白厚膩,紋紫,脈實等。

【臨床療效】療效標準:治愈:食欲顯著增加,各種兼症消失;好轉:食欲增加,其他兼症均見改善;無效:積滯情況未見改善。治療例數1000例,其中,治愈914例,占914%;好轉57例,占057%;無效29例,占029%。1~3天治愈569例,4~7天治愈290例,8天以上治愈112例。

輯方人:張介安,武漢市中醫醫院。

和胃消食丸【方劑來源】馬新雲經驗方。

【方藥組成】連翹60克,萊菔子50克,神曲、麥芽各80克,山楂100克,雲茯苓50克,陳皮、川樸、枳殼各60克,半夏、藿香各30克,砂仁10克,雞內金20克,胡黃連10克。

【使用方法】以上共為10付藥量,將上藥研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3克。

2歲以內,每天1丸,兩次分服;2~3歲,每天2丸,2次分服;3~5歲,每天3丸,3次分服。溫開水送服。

【適應病症】小兒停食停乳,胃腹脹滿,腹疼拒按,嘔吐酸餿。

【注意事項】脾胃虛寒、腹瀉者禁用。

【臨床療效】共選擇臨床病例350例。男20例,女330例,1~3歲占180例,3~5歲100例,5歲以上70例;病程1周~半年,服藥後顯效時間3~10天。

療效:顯效250例,有效80例,無效20例。總有效率96%以上。

輯方人:馬新雲,河北中醫學院附屬醫院教授。

保和散【方劑來源】任寶成經驗方。

【方藥組成】神曲、山楂炭、茯苓、陳皮、萊菔子、砂仁、厚樸、枳殼、連翹各9克,半夏、藿香各6克。

【使用方法】上藥共研細末,過100目篩後,包裝成每瓶45克。2歲以上每163·兒科臨床應用效方·天1瓶,分兩次溫水衝服。

【適應病症】停食,腹瀉,食積,胸膈痞滿,噯氣吞酸,嘔吐腹脹,消化不良。

【注意事項】虛證泄瀉者忌服。

【臨床療效】經多年臨床應用療效滿意。

輯方人:任寶成,天津中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

食消【方劑來源】江蘇省鹽城縣中醫院。

【方藥組成】芒硝30克。

【使用方法】上藥裝入小紗布袋,再裝入小塑料袋封口備用。每次用1袋,將塑料袋一側剪成一個圓洞,露出內層紗布袋,將圓洞對準患兒肚臍,固定外敷。

【適應病症】傷食腹脹。

【臨床療效】治療2600多例,效果良好,對缺鉀引起的腹脹也有一定療效。

輯方人:江蘇省鹽城縣中醫院。

保赤丸(南通保赤丸)【方劑來源】江蘇省鹽城縣中醫院。

【方藥組成】大黃粉6公斤,川貝母粉4公斤,黃連粉15公斤,荸薺粉3公斤,薑澱粉(即鮮薑粉)25公斤,製南星粉2公斤,巴豆霜、朱砂粉各15公斤。

【使用方法】以上八味,除朱砂粉外,其餘七味藥粉混勻,取少量製成軟材,過雙目篩,製成顆粒,泛成丸,另取尼泊金150克,溶於乙醇225公斤,均勻噴灑於丸上,加米為衣,低溫幹燥,篩去細粉,打光製成7萬支。規格每支125粒,重03克。6個月以內嬰兒每服5粒,6個月~2周歲每超過1個月加1粒。輕症一日1次,重症一日2次。

【適應病症】小兒乳食積滯腹脹。

【注意事項】腹瀉者慎用。

【臨床療效】小兒積滯發熱有較好療效。

輯方人:江蘇省鹽城縣中醫院。

蘇黃散【方劑來源】苗丕顯經驗方。

【方藥組成】生大黃6克,蘇打粉3克,生甘草6克。

【使用方法】將生大黃、生甘草共研細麵,再將蘇打粉摻入,調勻,裝瓶備用。

溫開水衝服。半歲以內,每服03~045克,1歲以內,每服06~09克,2歲每服15克,3歲每服18克,4~6歲每服25克,7~9歲每服3克,10~12歲每服45克,13~14歲每服6克,均每日3次。

164·積滯·【適應病症】食積,乳積,腹脹,腹瀉,腸鳴,肛門灼熱,脈數或指紋紫。

【注意事項】忌食生冷瓜果及肉食等。

【臨床療效】據不完全統計,診治120例,治愈82例,占68%;好轉33例,占275%;無效5例,占41%。

輯方人:陳道同,河南中醫學院附屬醫院。

消導散【方劑來源】河南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兒科協定方。

【方藥組成】牽牛、大黃各等量。

【使用方法】共為細麵,混合均勻,裝瓶備用。半歲以內用05克,1歲以內用1克,2歲以內15克,3歲以內用2克,4~6歲25克,7~9歲3克,10~12歲45克,13~14歲6克,一日3次水衝服,加糖少許連麵喝。

【適應病症】停食積乳,腹脹便秘,發熱口渴,舌苔黃厚。

【注意事項】忌雞魚等葷腥及瓜果。

【臨床療效】穆××,男,3歲。自幼牛奶喂養,大便常幹燥。近6天麵赤鼻幹,口唇紅腫,頭有瘡癤,手足心熱,煩躁不寧,腹脹不食,大便三日未行。舌苔黃厚,指紋紫滯。消導散用金銀花煎水衝服,連服兩天,病情大減。

輯方人:黃明誌,河南中醫學院主任醫師。

阿魏保生膏(外貼方)【方劑來源】清·顧世澄。瘍醫大全方。二酉堂藏版。

【方藥組成】蓖麻仁、巴豆各120粒,大楓子肉、土木鱉、番木鱉各50個,穿山甲(炙)20片,白附子、當歸、白芷各15克,大黃60克,甘草9克,核桃肉300克,飛淨血丹240克,乳香、沒藥、孩兒茶、血竭、阿魏各15克,冰片3克,麝香9克,水紅花(熬膏)120克。

【使用方法】先用麻油600克浸榆、桑、桃、槐、柳五種鮮嫩樹枝各21段,浸後將樹枝熬枯。再用蓖麻仁、巴豆、大楓子肉、土木鱉、番木鱉、穿山甲(炙)、白附子、當歸、白芷、大黃、甘草、核桃肉,熬枯去渣,複入淨鍋內熬至滴水成珠,下飛淨血丹成膏,再下乳香(壓去油)、沒藥(壓去油)、孩兒茶、血竭、阿魏、冰片、麝香,水紅花(先熬膏),共攪勻使老嫩得宜,然後收貯。每用,則用狗皮攤成膏藥外貼。

用時將膏藥取暖然後貼在患處(即痞塊上或胸口上)。外用,凡有不能服藥者及不宜服藥時,將膏藥貼上,勿令落下,可以經久(有醫師主張可以1個月換一張膏藥)。

【適應病症】痞塊積聚。

【臨床療效】此膏曆經外科名醫修訂創作,貼後痞塊雖堅,即能軟化,病人開165·兒科臨床應用效方·胃進食。老人腹內有痞塊者亦宜貼用。與集聖丸治疳,更收內外兼奏之效。

輯方人:吳克潛,蘇州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

消積湯【方劑來源】金文媺經驗方。

【方藥組成】藿香、雞內金各6~9克,米殼3~6克,烏梅3~4枚,甘草2克,燈心草1~15克。

【使用方法】湯劑。加水500毫升,煎煮20分鍾後,濾渣,再煎。共得藥液200~250毫升,分2~3次服完,飯前飯後均可,以飯前為宜。每日1劑。療程為7~10劑。

【適應病症】體虛嬰兒因多食積乳損傷脾胃後或因腸道感染後脾胃功能失調而致瀉泄遷延不愈者。症見患兒一般精神尚可,胃納不佳,小嬰兒可有溢乳,嘔吐,瀉下頻數,瀉下完穀不化,伴多量水分,泄瀉日行數次至十數次不等,大便外觀無黏液及膿血,大便常規檢查多有脂肪球及不消化食物沉渣,無膿球及紅細胞,尿量較少。

【臨床療效】門診及病房曾大量病例觀察,80%以上療效滿意。

輯方人:金文媺,甘肅省中醫院。

消積丸(原名家傳保和丸)【方劑來源】明·萬全。《幼科發揮》。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1:93【方藥組成】白術、陳皮、半夏曲、白茯苓、神曲各10克,薑汁炒厚樸、香附、山楂各8克,薑汁炒黃連6克,麥芽8克,連翹、萊菔子各6克。

【使用方法】散劑。上藥共研細末,混勻後分10包,3歲以內每次服半包,7歲以內每次1包,7歲以上每次2包,均日服2次。食前半小時服最佳,連服1周為一療程。

【適應病症】小兒消化不良(疳積之乳食壅積型和積滯傷脾型)。

【注意事項】服藥期間忌食生冷及不易消化之物。

【臨床療效】療效標準:顯效:服藥1周後,食欲增進,體重增加者;有效:服藥1~2周後,食欲有明顯改善者;好轉:服藥3周以上,食欲較原來有改善者。

從1984年~1986年有選擇地觀察治療消化不良患兒139例,其中男性78例,女性61例。顯效44例,占32%,有效62例,占44%,好轉33例,占24%,服藥後沒有無效者,說明本方臨床治療均有效。

輯方人:鄧培德,呼和浩特市醫院主治醫師。

加減升降散【方劑來源】黑龍江中醫學院兒科協定方。

166·積滯·【方藥組成】生川軍、熟川軍各20克,僵蠶、蟬蛻各15克,朱砂5克,膽星20克,梅片1克,薑黃、竺黃各5克。

【使用方法】共為細麵。口服日2次。3~6個月每次015~025克,6~12個月025~05克,1~3歲05~075克,3~6歲075~15克,6~10歲15~25克,10歲以上25~30克。

【適應病症】表熱裏實、食積內熱便瀉等。

【注意事項】本藥的泄下力強,當注意用量及服用次數,個別患兒雖按用量給予,仍有明顯便次增多,亦當減量。此藥不可久服。

【臨床療效】如表熱裏實之上感可與疏解散兌服,傷食內熱便瀉和保和散兌服效果均好。

輯方人:黑龍江中醫學院兒科。

大山楂丸【方劑來源】《中國藥典》1977年版。

【方藥組成】山楂1000克,焦六曲、麥芽各150克。

【使用方法】以上三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另取蔗糖600克,加水270毫升後,與煉蜜600克混合煉至比重為138(70°熱測)時,濾過與上述粉末混勻,製成大蜜丸,幹燥即得。一次1粒,每日3次。

【適應病症】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脘腹脹滿。

【臨床療效】開胃消食,效果較好。

輯方人:江蘇省鹽城縣中醫院。

三棱丸【方劑來源】清·吳謙,等。《醫宗金鑒》(卷五十二)。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82【方藥組成】半夏5克,三棱3克,丁香1克,神曲6克,陳皮5克,枳實6克,黃連2克,生薑3克。

【使用方法】煎湯,頻服。

【適應病症】小兒乳食積滯嘔吐,不思乳食,脘腹脹滿,唇舌正紅,指紋沉滯。

【注意事項】本方為破積行滯,推陳致新之劑,三棱力猛,丁香大溫,用量宜小不宜大。

【臨床療效】劉國珍,女,1歲半,住新都機械廠。患兒於1959年7月15日突然發生嘔吐,曾經西醫藥治療無效。於8月4日初診。嘔吐乳食酸臭,手心發熱,大便成形,每日1次,小便色黃,麵色蒼白,唇紅,舌尖紅,指紋青紫。診斷:積吐。處方:半夏6克,丁香15克,廣皮3克,胡椒15克,山楂5克,煨薑3克,蘇葉、黃連各2克,代赭石15克,1劑,水煎服。

167·兒科臨床應用效方·8月5日複診,患兒服上方後,嘔吐次數稍減,餘症同前。此積滯已久,非破積消滯、推陳致新,不能奏效,改用三棱丸加減。處方:三棱25克,莪術3克,丁香1克,陳皮、半夏各5克,黃連2克,幹薑3克,砂仁2克。2劑,水煎服。

8月7日三診,上方服後,已不嘔吐,再以和胃降逆、芳香醒脾法治療,以善其後。

輯方人:蕭正安,成都中醫學院。

小兒積滯效方【方劑來源】孫興大。湖北中醫雜誌1985;26(1):19【方藥組成】元明粉3克,胡椒粉05克。

【使用方法】研細拌勻備用。用法:把上藥直接放入臍中,外蓋消毒塑料紙或油紙及消毒紗布,用橡皮膠固定。每日換1次。

【適應病症】小兒積滯。症見納呆,厭食,食而不化,腹滿脹痛,噯腐吞酸,或腹中嘈雜,嘔吐乳食,大便腥臭,或便秘。

【注意事項】注意防止藥物移位或脫落,否則無效。

【臨床療效】外敷1~2天即可見效,一般3~5天即可痊愈。

輯方人:俞景茂,張祖聯。

168嗜食異物食異癖方【方劑來源】梁濟樂經驗方。

【方藥組成】台參、炒白術、茯苓各9克,清半夏、陳皮、黃芩各6克,白芍12克,甘草3克。用喜食異物為引。

【使用方法】水煎2遍服,一遍煎15分鍾,二遍煎20分鍾,共得200~250毫升。注意必須用患兒喜食異物為藥引療效佳。分3~5次服,4~6劑為一療程。

【適應病症】小兒喜食異物症。

【臨床療效】一般4~6劑可愈,不愈可再服一療程。

輯方人:梁濟樂,山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醫師。

異功片【方劑來源】王鵬飛經驗方。

【方藥組成】青黛3克,紫草、綠豆各15克,焦楂12克,黃精15克,白礬3克。

【使用方法】上藥製成片劑,每片05克。2歲以內每次15克,每日2次;2歲以上每次15~2克,每日3次。

【適應病症】脾虛胃熱,嗜食泥塊、爐灰渣、牆灰、紙張、火柴等異物,麵黃肌瘦。

【注意事項】無條件製成片劑者,亦可作湯劑,每日1劑。

【臨床療效】曾在門診觀察42例,痊愈10例,顯效14例,有效10例。有效率809%。平均服藥時間為3~4周。

輯方人:陳昭定,北京兒童醫院。

169疳症化疳散【方劑來源】王春生。江西中醫藥1983;(3):35【方藥組成】五穀蟲(炒)90克,望月砂(炒)、使君子(去殼,煨)各60克,白茯苓(乳蒸)、白術(土炒)各30克,黃連(薑汁炒)15克,萆薢。

【使用方法】共研極細末,以萆薢蒸濃汁調下,每服1~3克,日服3次。

【適應病症】小兒疳積。麵黃肌削,大腹膨脹,肚大頸細,大便溏堅不調,納呆神疲,渴,煩躁、自汗盜汗及發枯成縷等,舌苔厚膩或花剝,舌紅,指紋紫滯或淡滯。

【注意事項】1注意飲食營養,適當給予雞肝或雞、鴨血佐餐。

2忌油膩厚味、生冷不潔之物。

【臨床療效】趙××,男,3歲。1953年9月27日初診。麻後大便夾垢凍,大肉盡脫,肚大青筋暴露,遍身骨立,時發熱咳嗽,時口渴,精神不振,虛象畢現,乃疳積之重症,草木之力恐不易挽回,當以補助乳汁為宜。處方:胡連45克,使君子肉10克,建曲15克,薑汁炒川連6克,炒野術12克,石蓮肉15克,望月砂、萆薢、雲苓各12克,蓮須10克,懷山12克,雞內金6克,爵床60克,西黨參30克,為細末,牛乳調服3克,日3次,雞肝佐餐,忌食生冷油膩之物。兩旬後,精神大振,熱、渴、咳悉去,麵色漸轉紅潤,仍擬前方如法服之即愈。

輯方人:張祖聯,俞景茂。

化積丸【方劑來源】彭元成。中醫雜誌1985;(4):35【方藥組成】大黃30克,巴豆(去盡油)6克,高良薑15克。

【使用方法】共研極細粉,米飯為丸如綠豆大,以灶心土或朱砂上衣,米泔水送服,日1次,每次5~10粒。

【適應病症】小兒脾疳。

【注意事項】體虛甚者不宜服用。忌肥膩腥物。服本方3~5天後宜用肥兒丸、參苓白術散等調理善後。

輯方人:張祖聯,俞景茂。

170·疳症·雞肝散【方劑來源】聶家紹。湖北中醫雜誌1986;(6):53【方藥組成】鮮母雞肝1具,草決明20克,雞內金、山楂各10克。

【使用方法】將草決明、雞內金、山楂三藥研為細粉,雞肝搗碎如泥狀,與藥粉拌勻搓成團如雞蛋大小,以清潔紗布包緊,用線紮好,然後用第2次淘米水500毫升,並入瓦罐,煎為100毫升。1次空腹先食藥後飲其汁(湯)。一日1次服完為一療程。

【適應病症】小兒疳積。麵黃肌瘦,精神不振,大便腥臭,小便短少,腹部膨脹等。

【臨床療效】一般1次可見效。在145例中痊愈127例,好轉15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79%。

輯方人:張祖聯,俞景茂。

疳積驗方【方劑來源】黃耀庭等。四川中醫1985;(6):35【方藥組成】當歸、三棱、莪術各15克,雄雞肝或兔肝1個,芒硝適量。

【使用方法】將雄雞肝用竹器劃破幾處,加水500毫升與諸藥共煎(切忌鐵器)。待雞肝煮熟後撈出,過濾殘渣,吃雞肝喝湯,分2次食完,1~2次即愈。

【適應病症】小兒疳積。

【臨床療效】一般1~2次即愈。

輯方人:張祖聯。

消疳散【方劑來源】黃中柱經驗方。

【方藥組成】懷山藥10克,五穀蟲9克,使君子6克,山楂、雲茯苓、白術各10克,萆薢6克,僵蠶10克,白蔻仁2克。

【使用方法】上藥以水300毫升,文火煎取200毫升,每日1劑,分2次溫服。

服5~7劑可愈。以上分量為10歲兒童之用量,臨床上要根據年齡病情不同,酌情增減用量。

【適應病症】適用於小兒脾胃虛弱,積滯內停的一切“積”和“疳”症(以治蟲疳為最好)。症見形體消瘦,麵色蒼白,毛發幹枯,腹脹納呆,睡眠磨牙,大便惡臭,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濡細,指紋淡滯。

【注意事項】注意不吃酸、辣、生冷、油膩多的食物。特別注意飲食定時定量定餐,不吃零食。

【臨床療效】柳某,男,6歲,後埠村9組,門診號:142790號。初診:1988年2171·兒科臨床應用效方·月14日,母代訴:患兒食欲一段時間不正常,經常厭食,肚腹脹大,青筋暴露,肌肉消瘦,麵色欠華,頭發幹枯,喜歡吃零食,大便溏瀉,尿有時如米泔樣,煩躁易怒,舌質淡、苔膩、脈濡細,治以健脾消積為主,擬用消疳散治之。處方:懷山9克,五穀蟲、使君子各6克,山楂9克,雲苓3克,白術、萆薢各6克,僵蠶3克,白蔻仁6克,5劑。二診:服5劑後,症狀大為減輕,飲食改善,餐餐吃飯2兩左右,精神能振,再服10劑已基本痊愈。

輯方人:黃中柱,江西省萍鄉市中醫院。

消疳寧【方劑來源】李聰甫經驗方。

【方藥組成】炒白術10克,炒枳實5克,山楂炭6克,穀麥芽各9克,檳榔8克,使君子(去殼炒)9克,炒雞內金5克。

【使用方法】湯劑。先將藥用冷水浸泡至藥麵,浸泡15分鍾,再用文火煎煮半小時即可服用。(特別注意藥味的炮製)一日1付,每劑藥煎2次,上下午各1次。飯前1小時服,7天為一療程。

【適應病症】疳症(脾疳)。症見幹瘦、麵色萎黃或欠華,食欲不振,煩躁易怒,夜臥不安,口幹多飲,腹脹,大便腐臭,或結或溏瀉,完穀不化,舌紅而光剝,表皮增厚,乳頭消失。

【注意事項】忌油膩、生冷、辛燥食物。

【臨床療效】觀察門診病例38例,治愈17例,好轉10例,無效1例(此例屬服藥不經常,且不遵醫囑)。

輯方人:王愛蓉,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

消積湯【方劑來源】李加榮。新中醫1973;(4):39【方藥組成】獨腳金、夏枯草、白芍、雷丸、建曲、山楂各9克。

加減:煩躁不安加蓮子心45克,或麥冬45克;消化不良加布渣葉、火炭母、葫蘆茶各9克,胃納欠佳加雞內金6克;消食善饑或渴飲者加石膏18克,藿香03克,或膽草3克;低熱或潮熱加胡黃連45克,或白薇9克;溺色短黃加燈心丸6個,或木通6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劑,2~4劑為一療程。早晨加服陳皮蛤仔飯(活蛤仔,即小青蛙30~60克,生煲加陳皮06~15克,米適量,熟後揭蓋取蛤仔去內髒及骨骼、用熟油鹽調味食)。每周2~3次。並結合針刺四縫穴、挑積,每周1次。

【適應病症】小兒疳積。

【臨床療效】治療1013例,治愈938例,有不同程度好轉者75例。

172·疳症·輯方人:艾軍。

消疳散【方劑來源】楊黨榮。四川中醫1985;(10):53【方藥組成】隔山消20克,雞矢藤30克,小當歸24克,馬蹄草20克,雞內金28克,黨參、餓螞蟥、蓮米各30克,紫河車1個,蟾蜍(去內髒)各1個,春砂仁40克。

【使用方法】將上藥焙幹碾細,裝入瓶內備用。1~2歲服3克;3~4歲服6克;5~6歲服8克。日服3次;飯後服。

【適應病症】小兒疳積,食欲不振,慢性腹瀉。頭發稀疏枯黃不澤,精神萎靡不振,肌膚鬆弛等。

【臨床療效】疳積輕者服1月即效,重者也隻需服3個月即愈。

輯方人:張祖聯。

木赤散【方劑來源】儲茂楊,等。江西中醫藥1981;(3):封麵【方藥組成】木鱉子3枚(不滿周歲者酌減),赤石脂10克。

【使用方法】將木鱉子炒焦去殼去油,與赤石脂共碾成極細末,分成15包,病輕者分成20包。每次1包,日服3次,與食物攪拌服下。一般3~5日即愈。

【適應病症】小兒疳積。

【臨床療效】程×,男,2歲。因生後母乳太少,一直采用米糊紅糖人工喂養,遂致形體瘦弱,厭食,長期腹瀉,每日數次,脫肛,貧血,手足心煩熱,夜間吵鬧不眠。診為疳積。取木赤散15包,每次1包,每日3次。服完瀉止,食欲增加,煩熱及脫肛亦愈,精神明顯好轉。囑改喂流汁加適量雞蛋、菜湯。隨訪半年,患兒健壯。

輯方人:張祖聯,俞景茂。

爵床消疳合劑【方劑來源】賴啟中,等。江西中醫藥1982;(3):33【方藥組成】爵床6克,夜合草、五穀蟲各3克,夜明砂、蕪荑、神曲各2克,明黨參、麥芽各5克。

【使用方法】製成衝劑,每袋重20克。1~3歲日服2次,每次1/4袋;4~6歲,日服2次,每次半袋;7歲以上酌量增加,以溫開水衝服。

結合外治:針刺四縫穴。淺刺兩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第二指節的四縫穴。針後擠出黃色液體。

【適應病症】小兒疳積。症見形體消瘦,毛發枯;食欲不振,或不思食;舟狀173·兒科臨床應用效方·腹或腹部脹滿、青筋顯露;煩躁,或精神疲憊;大便時稀時硬;小便如米泔或淡黃;檢蛔蟲陽性。

【臨床療效】240例患兒痊愈217例,好轉20例,無效3例,平均治療天數為12天。

輯方人:張祖聯,俞景茂。

疳積方【方劑來源】倪群芝師承張夢儂經驗方。

【方藥組成】胡連10克,川椒炭8克,白蕪荑、鶴虱、檳榔各10克,炒枳實8克,榧子肉、雷丸、厚樸、白術、焦三仙、茯苓各10克。

【使用方法】湯劑,濃煎藥液200~250毫升,每日空腹服3次,連服2~3付。

【適應病症】疳積。兼治小兒潮熱,自汗,形瘦,口渴不欲納食,或蟲積腰痛等症,連續服用3劑,自能納食或便蛔蟲。

【臨床療效】曹敏,男,3歲。形體幹瘦1年半,納食少,飲水多,頭發成穗,四肢骨瘦,肚腹脹大,五心發熱,皮膚幹燥,中脘痞硬,舌紅口幹,服上方3劑,休息1周,又將上方3劑烘炒,研極細末,每次5克,每日3次,經治療2月配合飲食等,體重恢複正常。

輯方人:倪群芝,湖北中醫學院講師、主治醫師。

疳積粉【方劑來源】江西省新幹縣七琴地區民間驗方。

【方藥組成】雞內金、炒枳殼,使君子、炒山楂、炒芡實各15克,龍膽草6克,煆石決明、穀精草各15克,(為2~5歲小兒一療程劑量)。

【使用方法】先將上藥分別烘幹,而後共研細末(過80目篩)裝瓶備用。3歲以上小兒,每日4~6克;3歲以下幼兒,每日3克。分2份,分別調入一個雞蛋內煎熟,飯前服,或雞(豬)肝1兩,切碎,與藥粉混勻蒸熟,飯前服。15天為一療程,可服1~3個療程。

【臨床療效】廖××,男,2歲。近半年來連患4次吐瀉,近日大便仍溏瀉不爽,大便奇臭,終日不思飲食,煩啼不安,嗜食幹香之物,精神不振,麵色無華,形體消瘦,頭大頸細,毛發稀黃,目紅而呈雀盲。營養極差,發育遲緩,胸肋串珠明顯,心肺正常,脘腹脹滿,肝稍大質軟,下肢浮腫,舌淡苔少,指紋淡滯。

查血色素72,紅細胞32×1012/升,白細胞126×109/升。診為“疳積害眼”(營養不良Ⅱ度,維生素A缺乏症,營養不良性貧血)。治以健脾消疳,清肝明目,予疳積粉50克,服1療程,納食漸香,大便成形,雀盲減輕,餘症好轉,血色素102,紅細胞4×109/升,白細胞105×1012/升,又服50克,諸症消失,血色素達13,紅細胞42×1012/升,白細胞88×109/升,共服2個療程,病趨於174·疳症·愈,停藥以食調養。

輯方人:鄧吉華,江西中醫學院講師。

疳積散【方劑來源】彭恭淋,江西中醫藥1986;(6):45【方藥組成】疳積草500克,地錦草250克,葉下珠500克,雞內金、神曲各100克,使君子60克。

加減:兼有心疳內熱者,加胡黃連末,每日2克;兼肝疳者每日加青黛25克。

【使用方法】采疳積草、地錦草、葉下珠洗淨曬幹,炒微黃,再加內金、神曲、使君子共研細末,裝瓶備用。服上方前,先用三棱針淺刺四縫穴,刺後擠一下,如有黃白色混濁黏液者為脾疳,每日服疳積散5~10克。服法不拘,7天為一療程。

【適應病症】小兒脾疳,麵黃肌瘦,毛發枯槁,飲食不振,煩躁口渴,神呆困倦,大便不調,小便如米泔色而多。

【臨床療效】120例患兒均在1~2個療程內治愈。

按語:疳積多虛實夾雜,治療時即不能單純補虛,又不能隻顧攻積,殺蟲,必須采取攻補兼施的方法。本方以疳積草、葉下珠補脾燥濕,散瘀消疳為主;輔以內金、神曲健胃除脹,消食行滯;地錦草、使君子清熱利濕,殺蟲攻積。如此相伍,則積消脾健,運化複常,疳積自愈。

輯方人:張祖聯,俞景茂。

疳積散【方劑來源】葛子端。河南中醫1984;(3):22【方藥組成】炙鱉甲30克,雞內金、烏賊骨各15克,朱砂6克,蜈蚣4條。

【使用方法】共研細麵過籮。1~3歲小兒每次服1克;4~6歲每次服2克;7~9歲每次服3克;10~12歲每次服4克。均為日服3次,加白糖適量,開水衝服。

【適應病症】小兒疳積。

【臨床療效】一般1個月可明顯見效。

輯方人:張祖聯,俞景茂。

八仙膏【方劑來源】吳清潤。河南中醫1985;(4):23【方藥組成】雞內金、焦山楂、神曲、麥芽、懷山藥、芡實、薏苡仁、蓮子肉各9克。

175·兒科臨床應用效方·【使用方法】焙幹共研細麵,加入1斤白麵粉,2兩芝麻,1兩紅糖,烙焦餅食用,量不限。

【適應病症】小兒疳積。食欲不振,腹脹便溏,麵色萎黃,肢體倦怠,精神萎靡不振,形體消瘦,肚大青筋暴露。

【臨床療效】李某,男,4歲。半年來食欲不振,時有腹脹,大便溏稀,肌肉消瘦,頭發枯黃無澤。經食用此方兩料痊愈。3個月後追訪,飲食增加,體質漸胖。

輯方人:張祖聯,俞景茂。

羸瘦效方【方劑來源】趙風金。河南中醫1982;(5):37【方藥組成】黑礬3克,綠豆30克。

【使用方法】水煎,單食綠豆,每日1劑。

【適應病症】小兒羸瘦。

【臨床療效】趙嬰,女,25歲。麵色萎黃,毛發枯焦,肚大青筋,肌瘦如柴。

服上方7劑,食欲大增,精神振作。繼服月餘,麵豐體潤。

輯方人:張祖聯,俞景茂。

範氏疳積散【方劑來源】範富權經驗方。

【方藥組成】蟾蜍178克,海蛸、膽礬、枯礬、五倍子各75克,朱砂21克。

【使用方法】先將蟾蜍去頭及內髒,洗淨曬幹,然後焙幹碾粉。餘藥各研成細末,過120目篩,再混合成散備用。不滿1歲者每次服05克,1~3歲服1克,4~6歲服15克,每日2次。每次將上藥用雞肝或塘角魚或大蝦一起蒸熟食用。1周為一療程,療程間隔2~3天,連服1~3個療程。

【適應病症】小兒疳積症。

【注意事項】不宜過量。

【臨床療效】治療疳積24例,均見消瘦、食欲不振。其中睡眠不佳者18例,腹脹青筋顯露者10例,便溏者8例,大便有寄生蟲卵者14例,自汗盜汗20例。

經服藥1~3個療程後,絕大部分症狀迅速好轉或消失,食欲增加、體重增加,排出寄生蟲。僅1例症狀無改變。總有效率達958%。對一般小兒厭食症,口服數次也收到顯效。

輯方人:陳朝武,廣西梧州市中醫院。

董氏治疳甲、乙、丙方【方劑來源】董廷瑤家傳方。

176·疳症·【方藥組成】甲方:煨三棱、煨莪術、炙幹蟾皮、炒青皮、焦山楂、佛手、炒萊菔子各9克,陳皮、木香各3克,胡黃連2克,醋炒五穀蟲9克。

乙方:米炒黨參、煨莪術、煨三棱各45克,土炒白術、炒青皮各6克,茯苓、神曲、醋炒五穀蟲各9克,清炙甘草、陳皮各3克。

丙方:米炒黨參、土炒白術、茯苓、懷山藥、炒扁豆、醋炒五穀蟲、神曲各9克,陳皮、清炙甘草各3克。

【使用方法】湯劑煎服。煎沸後再煮15~20分鍾,得量小碗半碗,為一服。

日服1劑,煎2汁服。療程為1~2個月。常先用甲方1~2周,改服乙方1~2周,再服丙方2~4周。服藥期間,配合針刺四縫穴和適當忌食。針刺四縫以三棱針刺入穴位15~3毫米,擠出稠質黏液,間日或三四日刺1次,一般3~6次,至黏液漸少,到無液僅血為止。

【適應病症】疳症羸瘦,麵色萎黃,口饞嗜食,發結如穗,瀉下酸餿,水穀不化或腹部脹硬,此疳積已成,形體尚實者以消為主,適用甲方;若疳症已久,體質較虛,或服甲方後其疳漸化,適用乙方半消半補;在疳疾漸趨痊愈時,宜以調補為主,適用丙方。

【注意事項】注意飲食禁忌:各類麥類製品,各種豆類和豆製品,諸香炒零食及巧克力糖,各種冷飲。

【臨床療效】藥後疳化腹軟,諸症告平,其病為愈。

董×,女,11個月。門診號:14417。

初診:疳積腹脹,按之硬滿,口饞嗜食,大便堅硬,麵色萎黃,毛發焦枯,夜眠煩擾,易見汗多,舌紅苔黃。針四縫穴液多,疳疾較重,治以消疳化積。幹蟾皮、煨三棱、煨莪術、炒枳實各45克,香櫞、白芍各6克,醋炒五穀蟲、炒穀芽各9克,木香3克,胡黃連2克,7劑。後又連服1周。

二診:疳積漸化,腹仍脹滿,但按之已軟,納食如常,形神較振,大便通調,夜煩多汗時見,舌苔薄潤,以扶脾消疳法為主。針四縫液少夾血。淮山藥、焦白術、朱茯苓、玉屏風散(包)各9克,米炒黨參,醋炒五穀蟲各6克,青皮、煨三棱、煨莪術各45克,清甘草3克。7劑。此後其症漸平,麵潤發澤,續以調補而愈。

輯方人:董廷瑤,上海市中醫文獻館。

金銀湯【方劑來源】陳風蘭自擬方。

【方藥組成】雞內金20克,銀柴胡、胡黃連各10克,知母5克,焦三仙各10克,地骨皮、木香各5克,焦檳榔片10克,川軍25克,甘草5克。

加減:兼蟲積,常腹痛加使君子肉;腹痛甚者加元胡;便幹重用川軍。

【使用方法】以水500毫升,煎取240毫升。每早晚各1次,每服60毫升,飯177·兒科臨床應用效方·後服。6天為一個療程。此方適於10~12歲兒童服用。

【適應病症】疳積。症見麵黃肌瘦,毛發枯焦,時發潮熱,困倦乏力。胃脘痞硬,常伴脘腹時痛,腹瀉、嘔吐,或見口幹煩渴。便幹或臭穢黏稠,尿少或黃赤,或懶言少神。學齡兒童常乏耐力,智力差。乳食者手紋紫暗,沉滯。3歲以上者可見細、滑、數、虛。舌質淡,苔厚膩或光薄。

【臨床療效】孫×,10歲,女,1987年5月29日初診。主訴與病史:患兒近2年來不欲食,日漸消瘦,大便3日未行。體力漸不支,並常有手足心熱、溲赤,麵色萎黃,常腹痛。此次來診因午後發熱,煩躁,腹痛較前劇烈,患兒不能自持而就診。診脈滑數,舌質紅苔膩。腹診:患兒腹脹滿,拒按,青筋顯露,肌膚甲錯少澤,毛發無光,服金銀湯原方加川軍75克,2天後便下臭穢之物量多,黏稠。繼之熱退,腹痛大減。4天後已能食,諸症消失。帶藥6劑,囑隔3天服1劑至服完藥,半年後因外感來診,患兒已紅潤健康。

輯方人:陳風蘭,內蒙古哲盟通遼市第一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

小兒胖藥【方劑來源】鬱文駿師承王祉珍經驗方加減。

【方藥組成】高麗參(或紅參)2份,黑白醜(各半)4份,胡黃連05份,雞內金1份,酒製大黃、炒檳榔、山楂各2份。

【使用方法】上述諸藥焙幹或曬幹,但雞內金隻能陰幹,切勿火焙或烈日暴曬。共研細末,壓成片劑,每片重05克。1歲以內每次服1片,1~3歲服2片,3~7歲服3片。每日服1~2次,飯前飯後均可。

【適應病症】凡小兒厭食消瘦,甚則成疳,因脾胃受納、消化、吸收功能障礙所致,又無其他急慢性病症可查見者(如小兒結核、寄生蟲病等),均可服用。半月為一療程,必要時可重複一個療程。

【注意事項】1遇外感、泄瀉時停服。

2服本藥如大便通暢質軟者無妨,若輕度泄瀉則藥量減半;大便次數增多而溏薄者應暫時停服。

【臨床療效】服用2~3天後,大便通暢,食量明顯增加,服完療程後,體重逐漸增加,形體逐漸壯實發胖,因此而名“小兒胖藥”。

輯方人:鬱文駿,成都中醫學院教授。

豬烏湯【方劑來源】王繼安自擬方。

【方藥組成】生肥豬肉100克,製首烏30克。

【使用方法】上藥濃煎去渣,微溫勿燙,以幹淨紗布或棉花蘸肉湯擦洗全身178·疳症·皮膚,每天1~2次,連續使用7~10天,擦洗時注意保溫,防止暑涼。

【適應病症】重症疳積,陰虛氣弱型,形體消瘦,肌膚幹枯。

【臨床療效】使用豬烏湯洗擦約1周後,患兒膚色轉潤,精神狀態漸佳,較之單純內治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臨床上使用本方配合內服藥,不少危篤疳積患兒化險為夷,惜未完全統計,尚難全麵闡述。

劉×,男,1歲,住泰州市4巷12號。患兒先後患中毒性消化不良,並發菌痢,營養不良(Ⅱ度),曾住×院治療,因效果不佳而轉外地兒童醫院,病情略有好轉即要求出院,由於未繼續治療加之喂養不當,病情日趨惡化,形體消瘦不堪,體重隻有45公斤,病延半年之久,家長已喪失治療信心,後由友人介紹來我院就診。

初診:患兒精神萎靡,頭垂不起,雙目失神,臥時露睛,全體皮膚幹枯,彈性差,肢冷時自汗出,呼吸低微,食納甚少,口幹欲飲,舌質紅無苔少津,指紋色淡,此陽虛陰損,脾胃大傷,頗有陽脫陰竭之虞,治以扶陽而不耗胃陰,養陰不礙脾陽,先從扶正固脫斂陰著手。肥豬肉100克,製首烏30克,煎濃汁去渣,用紗布蘸湯擦洗全身皮膚,每日2次,連續使用7天。內服藥:淡附片3克,參須5克,牡蠣(先煎)10克,龍骨(先煎)6克,鮮石斛8克,五味子3克,懷山藥10克,甘草2克,大棗2枚。

二診:家長代訴,患兒用豬烏湯洗擦後,無油跡遺留皮膚之上,皮膚稍潤,四末轉溫,自汗減少,舌紅無苔,陽氣漸複,氣陰兩虛,繼以益氣養陰,扶脾健胃。黨參7克,北沙參10克,半炒麥冬、懷山藥各10克,石斛、扁豆各7克,生穀芽10克。5帖。

三診:肌膚潤澤,食納增加,大便漸趨成形,舌紅苔少,氣陰尚未全複,脾胃功能漸強。原方5帖,續用豬烏湯3天,每日1次。

經內外並治,諸症悉退,體重明顯增加,精神良好,囑以沙參、石斛煎湯代水服,另每日服懷山藥粉10克,1月後恢複健康。

按語:豬烏湯中,豬肉甘平,能潤胃腸,生精液,豐肌體,澤皮膚,治疳渴;首烏苦澀微溫無毒,善補肝腎和氣血,補陰而不滯,強陽而不燥,久服有長筋骨益精髓之功。多年來在臨床上使用本方治療重症疳積,療效尚稱滿意。

輯方人:王繼安,江蘇省泰州市中醫院副主任醫師。

珍珠丸(珍珠子丸)【方劑來源】《醫學大辭典》。

【方藥組成】珍珠3克,胡黃連6克,雷丸、銀柴胡、琥珀、木香、朱砂各9克,製南星、天竺黃、檳榔、牛黃各15克,雞內金30克。

【使用方法】上藥共研極細末,用米湯代水泛為丸如芥子大,留朱砂末為丸藥外衣。7歲以下小兒每服1丸,逐歲增加(即增1歲加1丸),用溫水送(或化開)服,每日服3次(不拘時間)。但我意不必如此死板計算,隻需計較幼小兒179·兒科臨床應用效方·(五六歲者)每次服2丸,一日2次;六七歲以上至10歲可每次服4丸,一日2次;10歲以上可每次服9丸,一日2次。服藥應禁忌生冷腥味油膩。

【適應病症】小兒不慎過食肥甘,或乳母過食腥味油膩,致小兒消化不良,漸變疳積,腸胃受害,經常有發熱,痰多,咳嗽,腹脹或腹痛等情況者。

【臨床療效】服藥後發熱減退,大便恢複正常,即見療效。

輯方人:吳克潛,蘇州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

榧卜肺糖漿【方劑來源】民間驗方(張巨川搜集留傳)。

【方藥組成】榧子20粒,幹老蘿卜兜2個,杏仁20粒,川貝10克,冰糖25克。

【使用方法】榧子先去外殼和果仁衣,用其仁加入其他藥物用大火煎煮1小時後用文火煎煮6小時,加入冰糖溶化而成為糖漿120毫升,2~4歲小兒每次20毫升,一日3次。1歲左右減半,5歲以上加1/2劑量。

【適應病症】疳癆久咳(肺門淋巴結核和播散型結核),百日咳等引起久咳、幹咳少痰,或痰中帶血絲,消瘦體弱,潮熱氣陰兩傷。

【臨床療效】7天為一療程即可止咳。咯血痰,潮熱,咳劇者2療程咳嗽可止。

輯方人:張燮均,江西省高安縣中醫院副主任醫師。

保赤散(萬應保赤散)【方劑來源】北京同仁堂方。

【方藥組成】朱砂、膽星各30克,生六神粬45克,巴豆霜【使用方法】以上各藥取淨末,共研極細和勻。服用3~5毫克即能取效,無所禁忌。用溫開水送服,不拘食前食後。重者於次日再服一次。

【適應病症】小兒食積痰多,腹脹及疳積。

輯方人:吳克潛,蘇州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

徐氏消疳散【方劑來源】徐士衍所傳方。

【方藥組成】荊芥30克,夜明砂60克,穀精草90克,石決明80克,雲苓、榧子肉、炒白術各60克,胡黃連90克,廣木香、炒雞內金、使君子、懷山藥各60克。

【使用方法】散劑。先將粗料碾研細末合勻,每包2克。1~3歲小兒每次服1包,4~8歲每次服2包,9~12歲每次服3包。以溫開水衝服,日服2次,食後服藥。7天為一療程。

【適應病症】疳積(食積和疳症二型)。症見形體消瘦,肌肉鬆弛,腹大而脹,180·疳症·午後潮熱,納差,動作異常,夜寐齒,眨睛,舌苔微黃或舌淡苔薄,指紋紫滯或指紋淡滯。

【注意事項】忌油膩生冷之品。

【臨床療效】筆者用先父徐士衍傳授的徐氏消疳散治療小兒疳積500例。

其中男性265例,女性235例;年齡1~3歲290例,4~8歲158例,9~14歲52例。結果痊愈465例,顯效32例,無效3例,平均治療天數115天。

輯方人:徐瑋華,景德鎮市中醫院。

胡蟾粉【方劑來源】周玉萍經驗方。

【方藥組成】胡黃連、幹蟾皮各等份。

【使用方法】胡黃連洗淨,大蟾蜍去頭取皮,棄內髒四肢,將皮曬幹,二藥烘幹研細末。1~3歲,每服1克,每日3次。4~14歲,每服2克,每日3次。於飯後服用,可加少許白糖於粉內,用溫開水吞服。

【適應病症】疳症(疳積型)。症見形體略顯消瘦,麵色萎黃少華,毛發稀甚則結穗,能食易饑,肚腹膨脹,大便量多,臭氣大,口幹多飲,脾氣躁急,甚則咬衣、咬人,體重低於正常兒,腹壁皮下脂肪厚度少於08厘米。大便鏡檢正常或有蛔蟲卵。

【臨床療效】療效標準:痊愈為症狀消失,體重恢複正常,腹壁皮下脂肪達到08厘米;好轉為症狀減輕,體重增加,但未達到正常兒標準,腹壁皮下脂肪增厚,但未達到08厘米。無效為症狀未減輕,體重未增加,腹壁皮下脂肪未增厚。

吳×,男,4歲半。半年來患兒食量、飲水逐漸增加,形體卻逐漸消瘦,伴麵色萎黃無華,毛發稀黃如穗結,肚腹膨脹,時臍周痛,煩躁啼哭叫擾,咬衣被,咬人,大便量多,如散渣狀,臭氣大,鏡檢:蛔蟲卵(++),體重135公斤,腹部皮下脂肪04厘米。診斷為疳症(疳積型),予消疳理脾湯治療,家長要求服用胡蟾粉。每次服15克,日服3次,用藥7天,解出蛔蟲5條,食量、飲水減,脾氣較前好轉,不咬衣咬人。用藥半月,共排蛔蟲3次,每次約10條,肚腹不膨脹,無訴腹痛,麵色轉紅潤,毛發雖稀黃但不結穗。繼續服藥2月,症狀消失,體重恢複正常。

輯方人:周玉萍,湖北中醫學院講師,主治醫師。

山扁術金湯【方劑來源】王德潤,等。中醫雜誌1983;24(4):57【方藥組成】炒山藥5~10克,炒扁豆、土炒白術、雞內金各3~5克。

加減:衛外不固加生黃芪、防風;夜寐不寧加燈心、竹葉、鉤藤、生龍骨、生牡蠣;便秘腹脹加焦檳榔、炒萊菔子;脾腎不足者加龜板、鱉甲、山萸肉;胃陰不足加181·兒科臨床應用效方·石斛、北沙參;胃熱嗜異加烏梅、青蒿、黃芩。

【使用方法】水煎,分2次服。

【適應病症】小兒脾胃虛弱,包括傷食、積滯、疳積等。症見納食呆滯,夜寐不寧,多汗,倦怠,大便溏或幹,反複外感,貧血等。

【注意事項】1服藥期間,禁食生冷,控製甜食。

2及時糾正在嬰幼兒朦朧狀態下喂奶、強迫進食及幼兒長期以奶為主等不合理的喂養方法。

【臨床療效】本方共治療1215例患兒,痊愈293例,占241%;顯效322例,占265%;好轉587例,占483%;無效13例,占11%;總有效率989%。

輯方人:張祖聯,俞景茂。

參苓白術湯【方劑來源】曹頌昭自擬方。

【方藥組成】太子參或炒黨參、焦白術、雲茯苓各10克,雞內金5克,炒白芍、懷山藥、扁豆、香穀芽各10克,香櫞皮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