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診斷與治療主編張孝亭王本軍翟文敏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便秘診斷與治療/張孝亭,王本軍,翟文敏主編.—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ISBN978-7-5331-7498-9Ⅰ.①便…Ⅱ.①張…②王…③翟…Ⅲ.①便秘—診療Ⅳ.①R57462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4)第117387號便秘診斷與治療主編張孝亭王本軍翟文敏出版者: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地址:濟南市玉函路16號郵編:250002電話:(0531)82098088網址:wwwlkjcomcn電子郵件:sdkj@sdpress.com.cn發行者: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地址:濟南市玉函路16號郵編:250002電話:(0531)82098071印刷者:山東人民印刷廠萊蕪廠地址:萊蕪市嬴牟大街西首郵編:271100電話:(0634)6276025開本:850mm×1168mm1/32印張:95版次:2014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ISBN978-7-5331-7498-9定價:2400元主編張孝亭王本軍翟文敏副主編關博林吉浩王仁波陳忠穀業雲周東華編者(排名不分先後)張孝亭王本軍翟文敏趙希武陳連坤梁瑞關博林吉浩李愛民王仁波周忠波劉國彬郭東雲周東華穀業雲陳忠張春雨李建英王燕孫茂亞宋陽王長蓮目錄第一章大腸肛門解剖及生理…………………………………1第一節肛管、直腸解剖…………………………………1第二節結腸解剖………………………………………14第三節大腸的生理概要………………………………24第二章便秘總論……………………………………………40第一節定義……………………………………………40第二節病因……………………………………………41第三節分類……………………………………………54第四節診斷……………………………………………56一、便秘診治暫行標準(一)…………………………56二、便秘診治暫行標準(二)…………………………60三、慢性便秘的診治指南………………………………65四、國際上慢性便秘的診斷標準及診斷流程…………70第五節便秘的生理病理機製…………………………73第六節便秘的危害……………………………………79·1·便秘診斷與治療第三章便秘的檢查方法……………………………………81一、肛門指檢……………………………………………81二、內窺鏡檢查…………………………………………82三、X線下消化道造影…………………………………87四、排糞造影……………………………………………88五、肛門直腸壓力測定…………………………………93六、盆底肌電圖………………………………………106七、腸道運輸實驗……………………………………108八、管腔內超聲………………………………………112九、球囊逼出實驗……………………………………113第四章便秘各論……………………………………………115第一節先天性巨結腸…………………………………115第二節特發性巨結腸…………………………………119第三節直腸前突………………………………………125第四節直腸內套疊……………………………………131第五節恥骨直腸肌綜合征……………………………134第六節盆底痙攣綜合征………………………………136第七節會陰下降綜合征………………………………141第八節腸易激綜合征…………………………………144第九節直腸孤立性潰瘍綜合征………………………147第十節內括約肌失弛緩症……………………………152第十一節外括約肌失調綜合征………………………163第十二節繼發性巨直腸、巨結腸……………………164·2·目錄第十三節子宮後傾位…………………………………165第十四節盆底疝………………………………………166第十五節大腸憩室病…………………………………169第十六節結腸糞性穿孔………………………………176第十七節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180第十八節直腸子宮內膜異位症………………………186第十九節肛管直腸癌…………………………………188第二十節直腸脫垂……………………………………209第二十一節肛門直腸狹窄……………………………222第二十二節肛竇炎……………………………………232第二十三節肛裂………………………………………236第二十四節痔瘡………………………………………250參考文獻………………………………………………………297·3·第一章大腸肛門解剖及生理第一節肛管、直腸解剖一、肛管解剖(一)肛管與肛門肛管上端連直腸,下端是肛門,全長約3cm。肛門是消化道的出口。肛管周圍環繞著由橫紋肌構成的外括約肌,能控製排便。外括約肌斷裂或嚴重外傷時,可引起大便失禁。肛管和肛門的皮膚極敏感,損傷或感染時可產生劇烈疼痛,肛管和肛門常見的疾病有痔核、肛瘺、肛裂、脫肛等(圖1-1)。
肛管是消化道的末端,上自齒線,下至肛緣,長3~4cm,為解剖性肛管。有人將肛管上界擴展至齒線以上15cm,即肛管直腸環平麵,稱外科肛管,一般少用。肛管的表層,在上段為柱狀上皮及移行上皮,下段為移行上皮及鱗狀上皮。男性肛管前麵與尿道及前列腺相毗鄰,女性則為子宮及陰道;後為尾骨,周圍有內、外括約肌圍繞。
齒線為直腸與肛管的交界線,由肛瓣及肛柱下端組成,該線呈鋸齒狀,故稱齒線(或稱梳狀線),為重要的解剖標誌。胚胎·1·書
便秘診斷與治療上直腸瓣乙狀結腸中直腸瓣直腸下直腸瓣肛提肌內痔靜脈叢齒狀線肛門外括約肌深部肛管肛門外括約肌淺部肛門外括約肌皮下部圖1-1肛管直腸形態時期齒線是內、外胚層的交界處,故齒線上、下的血管,神經及淋巴來源都不同,其表現的症狀及體征也各異。齒線在臨床上的重要性如下:①齒線以上主要由直腸上、下動脈供應,齒線以下為肛門動脈供應。齒線以上靜脈叢屬痔內靜脈叢,回流至門靜脈,若曲張則形成內痔。齒線以下靜脈叢屬痔外靜脈叢,回流至下腔靜脈,曲張則形成外痔。齒線以上感染可經門靜脈而致肝膿腫;齒線以下感染,則由下腔靜脈向全身擴散。②齒線以上黏膜受自主神經支配,無疼痛感;齒線以下肛管受脊神經支配,疼痛反應敏銳。故內痔的注射及手術治療,均需在齒線以上進行,切忌累及齒線以下部位,以防疼痛及水腫反應。③齒線以上的淋巴主要回流至腹主動脈周圍的淋巴結,齒線以下的淋巴主要回流至腹股溝淋巴結。故直腸癌向腹腔內轉移,而肛管癌則向雙側腹股溝淋巴結轉移。
齒線以上的黏膜,由於括約肌收縮,出現6~10個縱行條狀皺襞,長1~2cm,稱直腸柱(肛柱),此柱在直腸擴張時可以消·2·第一章大腸肛門解剖及生理失。直腸柱內有直腸上動脈終末支和由直腸上靜脈叢形成的同名靜脈,內痔即由此靜脈叢曲張、擴大而成。
各直腸柱下端之間,借半月形黏膜皺襞相連,此皺襞稱肛瓣。肛瓣與直腸柱之間的直腸黏膜形成許多袋狀小窩,稱肛竇(肛隱窩)。竇口向上,深3~5mm,底部有肛腺的開口。肛瓣下方有2~8個三角形乳頭狀突起,稱肛乳頭。肛瓣受撕裂,可致肛裂、肛竇炎及肛乳頭炎等。正常肛管內有4~8個肛腺,多集中在肛管後壁,每個肛腺開口於肛竇處。肛腺在黏膜下有一管狀部分,稱肛腺管。肛腺管在黏膜下層分成葡萄狀支管,2/3肛腺向下向外伸展到內括約肌層,少數可穿過該肌層到聯合縱肌層,極少數可進入外括約肌,甚至到坐骨直腸間隙。肛腺感染是肛旁感染和肛瘺形成的重要原因。亦有人稱肛腺是感染侵入肛周組織的門戶,95%的肛瘺均起源於肛腺感染。
白線位於齒線和肛緣之間,直腸指診時可摸到一溝,為內括約肌下緣和外括約肌皮下部的交界處,一般看不到,隻能摸到,故白線一詞不太確切,應稱為內、外括約肌間溝,簡稱括約肌間溝。
(二)肛管、直腸肌肉有兩種功能不同的肌肉,一種為隨意肌,位於肛管之外,即肛管外括約肌與肛提肌;另一種為不隨意肌,在肛管壁內,即肛管內括約肌;中間肌層為聯合縱肌,既有隨意肌又有不隨意肌纖維,但以後者較多。以上肌肉能保持肛管閉合及開放(圖1-2)。
1肛管內括約肌:直腸肌層亦分為外層縱肌和內層環肌。
環肌在直腸下端增厚形成肛管內括約肌。其功能:①未排便時,內括約肌呈持續性不自主的收縮狀態,閉合肛管;②排便時,有·3·便秘診斷與治療乙狀結腸直腸縱肌層直腸環肌層肛提肌肛門外括約肌深部肛門外括約肌淺部肛門外括約肌皮下部圖1-2直腸肛管肌肉“逼”的作用,將糞塊擠出,使肛管排空;③主動閉合肛管時,內括約肌有補充隨意肌(如外括約肌、恥骨直腸肌)的作用;④可充分鬆弛,保證肛管足夠擴張。
2肛管外括約肌:被直腸縱肌和肛提肌纖維穿過分為皮下部、淺部和深部三部分。皮下部是環形肌束,位於肛管下端皮下層內,內括約肌的下方。淺部是橢圓形肌束,起於尾骨,向前圍繞肛管,止於會陰體,與尾骨相連部分形成堅強韌帶,稱肛尾韌帶。深部位於淺部上方,是環狀肌束,與恥骨直腸肌纖維合並。
但外括約肌三層之間,分界線並不十分明確。一般在皮下部與淺部之間常可識別,而淺部與深部、深部與恥骨直腸肌之間的分界線就很不明顯。肛管外括約肌的功能是平時閉合肛管,排便時舒張,幫助排便;排便後又立即使肛管閉合。近年來Shafik認為肛管外括約肌的組成像3個U形環:頂環為深部外括約肌與恥骨直腸肌,中間環是外括約肌淺部,底環是外括約肌皮下部。
當外括約肌收縮時,頂環及底環向前牽拉肛管後壁,中間環向後牽拉肛管前壁,使肛管緊閉。3個環可反複蠕動收縮,排出肛管·4·第一章大腸肛門解剖及生理內存留的糞便。
3聯合縱肌:由三層組成,內層是直腸縱肌的延長,中層是肛提肌懸帶,外層是外括約肌頂環的延長。三層在內括約肌下方形成中心腱,由腱分出很多纖維隔。其功能①固定肛管:聯合縱肌層屬肛管各部的中軸,似肛管的骨架,借其豐富的放射狀纖維,將肛管各部包括內、外括約肌聯係在一起,形成一個功能整體。這些縱肌纖維,不僅固定括約肌,還通過肛周脂肪,附著於骨盆壁和皮膚;還穿過內括約肌止於齒線附近的黏膜,因而對防止直腸黏膜脫垂和內痔脫出起一定作用。②協助括約功能:聯合縱肌在括約肌內部呈網狀,與肌纖維相黏著。肛管括約肌的功能,是聯合縱肌形成的彈性網與括約肌一起活動的結果。
當括約肌放鬆時,借彈性網的彈力作用,使肛門張開,糞便下降。但聯合縱肌層組織疏鬆,又為肛周感染的蔓延提供了有利條件。
4肛提肌:肛提肌是直腸周圍形成盆底的一層肌肉,由恥骨直腸肌、恥骨尾骨肌及髂骨尾骨肌三部分組成,起自骨盆兩側壁,斜行向下止於直腸壁下部兩側,呈漏鬥形,對於承托盆腔內髒、幫助排便、括約肛管有重要作用。特別是恥骨直腸肌,在收縮時能將腸管向恥骨聯合處牽拉,增加肛管直腸交接處的角度(直腸向下向前、肛管向下向後)形成“肛直角”,有重要的括約作用。
5肛管直腸環:由恥骨直腸肌、外括約肌深部、內括約肌和聯合縱肌纖維組成一個肌環,在直腸指診時可清楚摸到。此環有重要括約功能,如手術時不慎完全切斷,可致肛門失禁(圖1-3)。
·5·便秘診斷與治療皮下層肛門外括約肌淺層深層髂骨尾骨肌臀大肌圖1-3肛門括約肌及其附著(三)肛管、直腸周圍間隙即外科解剖間隙,因其間含脂肪結締組織,極易感染,形成膿腫。在肛提肌以下的有:①肛門周圍間隙,位於坐骨肛管橫膈及周圍皮膚之間,左右兩側可在肛管後相通(此處也稱為淺部肛管後間隙)。②坐骨直腸間隙(也稱坐骨肛管間隙),在肛管兩側,位於肛提肌之下,坐骨肛管橫膈之上,左右各一,可在肛管後相通(此處也稱為深部肛管後間隙)。在肛提肌以上的有:①骨盆直腸間隙,在直腸兩側,左右各一,位於肛提肌之上,盆腔腹膜之下。②直腸後間隙,在直腸與骶骨間也在肛提肌之上,與兩側骨盆直腸間隙相通(圖1-4,圖1-5)。
·6·第一章大腸肛門解剖及生理骶前筋膜直腸後間隙肛提肌膀胱直腸間隙肛門後間隙深部括約肌間隙肛門後間隙淺部肛門外括約肌黏膜下間隙皮下間隙圖1-4肛門直腸前後間隙輸尿管骨盆直腸間隙腹膜返折肛提肌坐骨直腸間隙深部坐骨直腸間隙淺部聯合縱肌肛門外括約肌圖1-5肛管直腸周圍間隙管(四)肛管、直腸的血管、淋巴和神經1動脈肛管直腸動脈的供應來自直腸上、下動脈,肛門動脈和骶中動脈4支。
(1)直腸上動脈是腸係膜下動脈的末支。腸係膜下動脈的起點在十二指腸第三段下方的腹主動脈前壁,在進入乙狀結腸係膜根部時,與左側輸尿管靠近。高位結紮腸係膜下動脈時,須將十二指腸向上推開和顯露左輸尿管,以免誤傷。
(2)直腸下動脈由髂內動脈前幹或陰部內動脈分出,左右各一,通過直腸側韌帶進入直腸,與直腸上動脈在齒線上下相·7·便秘診斷與治療吻合。
(3)肛門動脈由兩側陰部內動脈分出,通過坐骨直腸間隙,供應肛管和括約肌,並與直腸上、下動脈相吻合。
(4)骶中動脈由腹主動脈分叉處的後壁分出,緊靠骶尾骨前麵下行,供應直腸下端的後壁。
2靜脈(圖1-6)有兩個靜脈叢:①痔內靜脈叢位於齒線上方的黏膜下層,彙集成數支小靜脈,穿過直腸肌層成為直內靜脈叢發生的痔,稱內痔。②痔外靜脈叢位於齒線下方,彙集肛管及其周圍的靜脈,經肛管直腸外方形成肛門靜脈和直腸下靜脈,它們分別通過陰部內靜脈和髂內靜脈回流到下腔靜脈。由痔外靜脈叢發生的痔,稱外痔。
直腸上靜脈髂內靜脈髂外靜脈直腸下靜脈肛靜脈內痔靜脈叢外痔靜脈叢圖1-6直腸肛管靜脈3淋巴(圖1-7)肛管直腸的淋巴引流以齒線為界,分上、下兩組。上組在齒線以上,引流途徑向上、向兩側和向下。
向上沿直腸上血管到腸係膜下血管根部淋巴結,這是直腸最主要的淋巴引流途徑;向兩側者先到直腸側韌帶的直腸下血管淋·8·第一章大腸肛門解剖及生理巴結,再到盆腔側壁的髂內淋巴結;向下穿透肛提肌至坐骨直腸間隙,伴隨肛管血管到達髂內淋巴結。下組在齒線以下向外經會陰部到達腹股溝淋巴結,然後到髂外淋巴結,也可經坐骨直腸間隙到髂內淋巴結。上、下兩組淋巴網有時有吻合支互相交通,因此,直腸癌有時也可轉移到腹股溝淋巴結。
腸係膜下動脈腸係膜下淋巴結直腸上動脈髂總動脈直腸上淋巴結髂內淋巴結腹股溝淺淋巴結直腸旁淋巴結圖1-7直腸周圍淋巴4神經肛管周圍主要由陰部神經的分支痔下神經和前括約肌神經,以及肛尾神經和第4骶神經會陰支所支配。故肛門周圍局部浸潤麻醉,應注射一圈,特別是兩側及後方要浸潤完全。直腸由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支配。交感神經主要來自骶前(腹下)神經叢,該叢位於主動脈分叉下方,在直腸深筋膜之外分成左右兩支,各向下與骶部副交感神經會合,在直腸側韌帶兩旁組成骨盆神經叢。骶前神經損傷可使精囊、前列腺失去收縮能力,因而不能射精,導致絕育。骶部副交感神經由第2~4·9·便秘診斷與治療骶神經分出,為支配排尿和陰莖勃起的主要神經,在會陰部手術時,要注意避免損傷。
(五)肛門直腸生理直腸無消化功能,隻有少量吸收、分泌和排泄作用。
直腸的免疫功能:腸黏膜表麵廣泛地被覆著免疫球蛋白,直腸黏膜內有免疫活性物質,兩者組成了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體係。腸道分泌液中的免疫球蛋白,是直腸黏膜局部抗感染的重要物質,特別是肛管周圍組織具有對抗腸內細菌的特殊免疫結構,即肛管自移行上皮至複層扁平上皮內,有散在的梭形分泌細胞(IgA)。發炎時,IgA分泌亢進。故肛門手術一般不會發炎。
二、直腸解剖直腸上端在第三骶椎平麵,上接乙狀結腸,在齒線處與肛管相連。長12~15cm。直腸上端的大小似結腸,其下端擴大成直腸壺腹,是糞便排出前的暫存部位,最下端變細接肛管。直腸在盆腔內的位置與骶椎腹麵關係密切,與骶椎有相同的曲度。
直腸在額狀麵有向左、右方向凸出的彎曲,當行乙狀結腸鏡檢查時,必須注意這些彎曲,以免損傷腸壁。直腸上1/3前麵和兩側麵有腹膜覆蓋;中1/3前麵有腹膜,並向前返折形成直腸膀胱陷凹或直腸子宮陷凹;下1/3全部位於腹膜外,故直腸為腹腔內外各半的腸道。直腸無真正係膜,但其上後方,腹膜常包繞直腸上血管和蜂窩組織,因此,有人稱為直腸係膜。在兩側有側韌帶將直腸固定於骨盆側壁。直腸壺腹部黏膜有上、中、下3個皺襞,內含環肌纖維,稱直腸瓣。中瓣常與腹膜返折平麵相對。但直腸瓣數目可有變異,最多可達5個。直腸膨脹時直腸瓣消失,直·10·第一章大腸肛門解剖及生理腸瓣有阻止糞便排出的作用。
肛門主要功能是排便。直腸無消化功能,隻有少量吸收、分泌和排泄作用。糞便的形成,食物在胃和小腸內進行消化,主要是各種消化酶的作用。結腸不產生酶,隻有細菌起消化作用。
結腸內有多種細菌,大腸杆菌70%,厭氧杆菌20%,還有鏈球菌、變形杆菌、葡萄球菌、乳杆菌、芽孢和酵母。另有極少原生動物和螺旋體。腸細菌的重要作用是能產生生理需要的物質,如食物缺乏維生素時可在腸內合成維生素K、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H、維生素B12、維生素B6、煙酸、葉酸和消旋泛酸。
也能產生吲哚、糞臭素、硫化氫使糞有臭味。如長期用抗生素則不易合成維生素而不能吸收,引起維生素缺乏症。食糜通過回盲瓣到盲腸每24h500~1000ml。主要在右半結腸吸收,主要吸收水和鈉,每日能吸收460毫當量的鈉和350~2000ml水。
也吸收少量鉀、氯、尿素、葡萄糖、氨基酸、膽酸和藥物。直腸也能吸收水、少量葡萄糖、氨基酸、牛奶和藥物。腸功能障礙、腸炎和感染時可影響吸收。腹瀉時腸蠕動增強,吸收減少,嚴重時可丟失大量維生素、水和電解質。如果正常則在乙狀結腸內形成糞便,等待排出。糞便的形成與食物無重要關係,禁食和正常喂養的動物糞便無顯著區別,隻是糞量減少。糞便組成都一樣。
含有食物中不消化的纖維素、結締組織、上消化道的分泌物,如黏液、膽色素、黏蛋白、消化液、消化道黏膜脫落的殘片,上皮細胞和細菌。如不吃蔬菜和粗糙穀類糞便組成常是一致的,即65%水分,35%固體。固體部分細菌最多可達50%,但大半細菌排出時已死亡。另外2%~30%是含氮物質,10%~20%是無機鹽(鈣、鐵、鎂)。脂肪占10%~20%,有2種,分解的脂肪·11·便秘診斷與治療是食物未被吸收的,中性脂肪由細菌和上皮殘片而來的。另有膽固醇、嘌呤基和少量維生素。正常糞便是圓柱形,長10~20cm,直徑2~4cm,重100~200g。食用蛋白質的糞便為棕黃色或黃色,有臭味,硬而成塊,含有很多革蘭陽性細菌。食用碳水化合物的糞便為棕綠色、惡臭味、軟或半液體狀、酸性、含有很多革蘭陰性細菌。正常糞便稍有棕色,這是因有糞膽素和尿膽素,糞便顏色因食物而不同,某些藥物可改變顏色。正常便為堿性,其高低與在結腸存留時間長短成正比。稀便是酸性,可刺激肛門周圍皮膚而疼痛。食用辣椒或飲酒可引起肛門直腸反應性充血使痔瘡急性發作。結腸內氣體約100ml,60%氮、10%二氧化碳、25%甲烷、5%硫化氫和少量氧氣。氣味因食物和氣體組成而不同,如硫化氫過多可引起硫血紅蛋白血症,出現發紺為腸源性發紺。這些氣體的來源,主要是隨飲食和呼吸吞入的空氣,占70%。另外是細菌對碳水化合物發酵而產生的,豆類、白菜、蔥頭產氣較多。細菌發酵產生的氣體,有的能燃燒,氫高達209%、甲烷72%,電灼時可引起爆炸應注意。腸內氣體可使結腸輕度膨脹,幫助蠕動,氣體越多腸越活動,腹內有微細的“劈啪”腸鳴。氣體過多使腸壁擴張,牽拉神經而致疼痛。繼續擴張可使腸壁血管受壓妨礙吸收進一步脹氣,形成惡性循環。
腸氣向上打嗝由食管排出,向下由肛門排出,在腸內吸收到血循環。結直腸黏膜內有杯狀細胞,分泌堿性黏液保護黏膜、潤滑糞便、幫助排便。越是遠段分泌越多,直腸分泌量就更多。化學和機械性刺激可增加黏液分泌,如直腸絨毛乳頭狀瘤,常排出大量黏液。肛腺也分泌腺液瀦留於肛竇內,當排便時被擠出潤滑糞便以利排出。有的細胞分泌激素如血管活性腸肽,能刺激腸液·12·第一章大腸肛門解剖及生理分泌,鬆弛腸肌。糞便形成後,由於結腸蠕動使各部結腸收縮,將糞便推向遠段結腸,這種蠕動常由肝曲開始,每天132~133次,以每分鍾1~2cm的速度向前推進到左半結腸,到乙狀結腸貯留。但在進食後或早晨起床後由於胃結腸反射或體位反射而引起結腸總蠕動,以每小時10cm的速度推進,如乙狀結腸內存有糞便可使糞便進入直腸內,蓄積足夠數量時(約300g)對腸壁產生一定壓力時則引起排便反射。
排便反射是一個複雜的綜合動作,它包括不隨意的低級反射和隨意的高級反射活動。通常直腸是空虛的。當糞便充滿直腸刺激腸壁感受器,發出衝動傳入腰骶部脊髓內的低級排便中樞,同時上傳至大腦皮層而產生便意。如環境許可,大腦皮層即發出衝動使排便中樞興奮增強,產生排便反射,使乙狀結腸和直腸收縮,肛門括約肌舒張,同時還須有意識地先行深吸氣,聲門關閉,增加胸腔壓力,膈肌下降、腹肌收縮,增加腹內壓力,促進糞便排出體外。如環境不允許,則由腹下神經和陰部神經傳出衝動,隨意收縮肛管外括約肌,製止糞便排出。外括約肌的緊縮力比內括約肌大30%~60%,因而能製止糞便由肛門排出,這可拮抗排便反射,經過一段時間,直腸內糞便又返回乙狀結腸或降結腸,這種結腸逆蠕動是一種保護性抑製。但若經常抑製便意,則可使直腸對糞便的壓力刺激逐漸失去其敏感性,對排糞感失靈,加之糞便在大腸內停留過久,水分被過多地吸收而變幹硬,產生排便困難,這是引起便秘的原因之一。排便是可以隨意誌而延滯的,所以應當而且能夠養成定時排便習慣。當人們早晨起床產生的起立反射,和早飯後產生的胃結腸反射,都可促進結腸集團蠕動,產生排便反射。因此,早上或早飯後定時排便符·13·便秘診斷與治療合生理要求,這對預防肛管直腸疾患有很大的意義。應該形成起床後或飯後排便的正常反射,除非環境不允許,就不應當有意識地抑製排便。當排便反射弧的某個環節被破壞,如切除齒線上4~5cm腸段,腰骶段脊髓或陰部神經受損傷,肛管直腸環斷裂等,就會導致排便反射障礙,產生大便失禁。
第二節結腸解剖一、結腸的組成(一)主要結構1生理性狹窄:大腸生理性狹窄常見者有7處。橫結腸中段,直腸乙狀部,乙狀結腸、降結腸交界處,降結腸下段,脾曲遠端,升結腸近段及盲腸升結腸交界處。
2結腸帶:結腸帶為腸壁縱行肌纖維形成的三條狹窄的縱行帶,結腸帶在盲腸、升結腸及橫結腸較為明顯,從降結腸至乙狀結腸逐漸不甚明顯。由於3條縱肌的支撐作用,行纖維結腸鏡檢查時,結腸腔內半月皺襞呈三角形分布。
3結腸袋:由於結腸帶比附著的腸管短約30cm,因而結腸壁縮成了許多囊狀袋,稱為結腸袋。
4腸脂垂:為小的囊袋狀結構,由結腸表層的漿膜構成,內含脂肪。
(二)分段結腸介於盲腸和直腸之間,從口側至肛側結腸依次分為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及乙狀結腸。成人平均長為150cm,約為·14·第一章大腸肛門解剖及生理小腸的1/4。大腸的管徑粗大,5~8cm,通常其直徑隨腸內容物的多少而有較大的變化,由近端結腸向遠端結腸逐漸變細,至直腸乙狀部時最細,收縮時可能細到拇指粗。
由於各段結腸長度變異較大,進鏡深度對定位意義不大。
有時進鏡75cm即可到達回盲部,有時進鏡100cm尚未達乙狀結腸全程,而在進鏡180cm仍未達盲腸的情況較常見。又因為結腸黏膜鏡下形態差別不大,在檢查時應根據腹壁燈光的部位和鏡下黏膜形態、顏色等綜合判斷。
1升結腸:位於腹腔的右側,下端與盲腸相續,上至肝右葉下方,向左彎成結腸肝曲而與橫結腸相連。
2橫結腸:始於結腸肝曲,橫位於腹腔中部,先向左下前方,再延向左上後方,形成下彎的弓形腸段,直至脾門下方彎成銳角,形成結腸脾曲,向下移行於降結腸。橫結腸是結腸中最遊離的部分,可位於上腹部,也可降至盆腔,由於橫結腸在腹腔中十分遊離,插鏡時腸壁常隨鏡身前端移動,不易進入,為插鏡的難關之一。結腸脾曲位置較肝曲高而更貼近腹後壁,且比較固定,在纖維結腸鏡檢查時較肝曲更難通過。
肝曲結腸位置常隨肝髒的位置有所變化,當腸鏡達肝區但不見升結腸腸腔,或視野中雖然能見到腸腔開口,但進鏡時鏡身反見倒退,退鏡卻見前進,說明橫結腸形成下垂彎曲,應旋鏡通過。有時橫結腸過度鬆弛,甚至掉入盆腔,極難通過,應用鉤拉手法,或加腹部手法有助於通過,甚至需取胸膝位,使橫結腸倒回上腹部,利於用鉤拉手法通過。
應注意的是在升結腸近肝曲處內側壁、橫結腸下垂角上壁、橫結腸近脾曲處下壁等部位,由於腸腔轉向較急,形成死角,腸·15·便秘診斷與治療鏡檢查時常易漏診,應予以充分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