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纂委員會主?任?李素真副主任?王淑芬?高新建?仇登樓主?編?範永強?馬井玉副主編?楊?峰?侯恒軍?竇衍濱?金桂秀?馬洪娟????範文哲?李紅麗?曹?健?嶽增輝?趙?凱編?者(以姓氏筆畫為序)王付彬?王紀娟?石國傳?馮亞平?全玉強劉明陽?劉秉義?劉豔芝?劉海芝?劉德友江金春?楊?燕?李際軍?李相奎?沈慶彬張玉丞?張明紅?張金科?張瑞華?徐金輝高發瑞?曹德強?崔曉梅?崔愛華?宿剛愛焦聖群?彭金海?竇?娟?穆清泉作者簡介範永強,男,高級農藝師,1985年7月畢業於青島農業大學(原萊陽農學院),農學學士,同年被分配到臨沂市農業科學院工作,先後在作物研究所、蔬菜研究所、費縣劉莊鎮人民政府、成果應用科和土壤肥料研究所等工作至今。20多年來,先後主持參加山東省科技廳和臨沂市科技局等科技攻關項目5項,獲市科技進步二、三等獎4項,出版著作6部,參加編寫著作1部,撰寫國家和省級論文18篇。近10年來,依托德國阿茲肯(原德固賽)公司、瑞士先正達(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和中化化肥有限公司,主要從事作物土壤連作障礙與作物疑難雜症的研究工作,探索出了不同栽培條件下番茄、黃瓜(西瓜、甜瓜)、辣(甜)椒、茄子、芸豆(豆角)、蔥(洋)、韭菜、大蒜、生薑、馬鈴薯、十字花科蔬菜、桃(大櫻桃)、葡萄等蔬菜、果樹與玉米、小麥、水稻、花生和棉花等大田作物病蟲草害全程安全解決方案,並在山東、河北、遼寧等地進行了廣泛的推廣應用與實踐,受到許多同行專家的認可和廣大農民的歡迎。

作者簡介馬井玉,男,1961年生,山東汶上縣人,研究員,山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係蔬菜創新團隊崗位專家。1982年畢業於山東農業大學,學士,同年分配到濟寧市農業科學院工作。30多年來先後主持和參加山東省、濟寧市科技攻關項目、市長基金項目、市重大科技招標項目、山東省農業豐收計劃項目19項;在全國學術會議和省級以上學術刊物發表論文30多篇,參編科技著作4套(部);獲得省級以上科技獎勵6項,濟寧市科技獎勵13項。被濟寧市委、市人民政府記二等功一次、嘉獎一次,獲得山東省農業先進工作者、濟寧市優秀科技工作者和濟寧市勞動模範稱號。任山東植保學會理事、濟寧市農學會副理事長。

前言QIANYAN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以及人民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經濟和農業種植結構得到了進一步的調整,我國蔬菜栽培麵積持續穩定發展,種植麵積由1980年的440萬公頃增加到2011年的1??967萬公頃,增長了4.47倍。1980年我國設施蔬菜年種植麵積僅為0.67萬公頃,到2008年,設施蔬菜年種植麵積達到334.67萬公頃,是1980年的500倍。

在設施蔬菜生產發展過程中,受農村經濟體製、農民文化程度與管理水平和農業技術推廣力度的影響,盲目施肥現象普遍存在,造成設施蔬菜土壤酸化與鹽漬化加劇,導致蔬菜病蟲害的發生和危害程度呈上升趨勢,生產中濫用藥現象突出,防治失當經常發生,嚴重影響著設施蔬菜的產量和品質,更重要的是造成農田環境的麵源汙染。作者從冬暖大棚番茄生長發育規律、需肥規律、病蟲害發生規律與科學施肥、病蟲害安全高效防治的實際需要出發,針對目前冬暖大棚番茄生產的現狀,結合多年的研究與實踐編寫了《冬暖大棚番茄最新實用技術》一書。

1在編寫過程中,力求體現冬暖大棚番茄生產的安全性、實用性和先進性,對冬暖大棚番茄的生物學基礎、番茄對環境條件的要求、生育診斷、土壤連作障礙與常見病蟲害等進行了典型描述,書中配有冬暖大棚番茄生育性狀、病蟲害發生與危害症狀的原色圖譜,圖片清晰、典型,便於讀者“按圖索驥”,實現冬暖大棚番茄病蟲害的田間診斷、防治與綜合管理。在土壤障礙修複與病蟲害安全高效防治方麵,吸取了當前最新科研成果,應用目前國內外先進農藥產品和技術,結合自己的防治經驗,創新組裝了冬暖大棚番茄病蟲害全程安全高效解決方案。

該方案具有安全可靠、綠色環保、防治及時、勞動強度小、成本低和功效高等優點。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承蒙山東省蔬菜產業體係首席專家王淑芬研究員和濟寧市農業科學院李素真研究員的熱情指導,在此表示衷心感謝。由於水平有限,經驗不足,書中錯誤和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懇請專家、同仁和廣大讀者批評指正,以便再版時修正。

編著者2013年6月2

目錄MULU一、概述\/1(一)番茄的起源\/1(二)番茄的營養與用途\/3二、番茄栽培的生物學基礎\/5(一)植物學特征\/5(二)生育期及生育特點\/11三、番茄對環境條件的要求\/16(一)土壤\/16(二)礦物營養\/23(三)氣候條件\/29四、番茄生育診斷\/33五、土壤連作障礙\/36(一)發生特點\/36(二)發生原因\/42六、番茄病害的發生與診斷\/44(一)真菌性病害\/44(二)細菌性病害\/75(三)病毒性病害\/841

(四)根結線蟲病\/90(五)非侵染性病害\/91七、番茄害蟲的發生與診斷\/121八、冬暖大棚番茄最新栽培技術\/137(一)茬口安排\/137(二)品種介紹\/138(三)育苗技術\/140(四)土壤處理技術\/157(五)應用PO塗層膜技術\/166九、田間管理技術\/168(一)施肥技術\/168(二)適時移栽\/169(三)合理密植\/170(四)地膜覆蓋技術\/171(五)整枝技術\/173(六)吊蔓與吊果\/179(七)水肥一體化技術\/180(八)溫度和空氣濕度管理技術\/186(九)防止落花落果技術\/191(十)病蟲害安全高效綜合防治技術\/195(十一)適時采收和催熟\/200附表\/2032

一、概?述一、概?述(一)番茄的起源番茄又名西紅柿、洋柿子、番柿和柿子等,是世界各國主要蔬菜之一。說起番茄的發現、利用栽培及發展,還有一段很長的曆史。野生番茄原產於南美洲秘魯、厄瓜多爾和玻利維亞等國的熱帶山川密林中,果實小,形如紐扣,當地人誤認為其果實有毒,管它叫“狼桃”“瘋蘋果”和“怒蘋果”等不雅之名。後來傳到墨西哥,產生了多種變異,墨西哥人較早對其進行了馴化栽培,使其果實的顏色更加鮮豔奪目。1523年至1550年由墨西哥先後傳到西班牙、意大利、美國和葡萄牙等地。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後,在61世紀初,英國女王的丈夫俄羅達拉裏公爵把美麗的番茄果實,從美國帶到了英國作為觀賞植物,獻給女王,女王非常心喜,便稱其為“愛情蘋果”。由此,在英國的國民中將美麗的番茄果實獻給自己的情人,曾盛行一時,使番茄作為觀賞植物在歐洲等國繁衍。傳說18世紀初期,法國有位畫家在給番茄寫生後,感情衝動,冒死品嚐了番茄果實,並穿好衣服,躺在床上等待死神降臨,但是畫家最終安然無恙,那番茄果實的適度酸甜風味給了他美好的向往。從此,番茄才去掉了“狼桃”和“瘋蘋果”等不雅的名字,從有毒植物行列中解放出來,進入人類食品行列,並進行較大麵積栽培。1812年商品番茄果實初見於羅馬市場,1853年始見於波士頓。盡管如此,此期番茄在歐洲的種植麵積並不算很大,而從歐洲傳到美國後發展速度加快,到19世紀中後期1

冬暖大棚番茄最新實用技術番茄的種植麵積急劇增加,到20世紀中後期幾乎遍及世界各國,成為全球種植最廣泛和消費最多的蔬菜作物之一。據聯合國統計,1990年全世界番茄產量已達5000萬噸。

我國栽培的番茄品種,由傳教士、商人和華僑從東南亞引入我國沿海城市,距今約有300多年的種植曆史。明末(1921年)王象晉所著《群芳譜》中首次提到“番茄”,當時國人把西方國家視之為落後地區,鄙視之如“番”,列為番邦,由番邦引來之物要低一等,故冠之“番”字,又因形似茄,故名“番茄”。

1708年清代《廣群芳譜》中有“番柿,一名六月柿,莖似蒿,高四五尺,葉似艾,花似榴。一枝結五實或三四實……草本也,來自西番,故名番柿”等記載。至近代,國人中多數已不再以“番”字稱呼西方,故將“番柿”或“番茄”稱為“洋柿子”。

當今我國廣泛栽培的番茄是由外域引進的固然不可否認,但我國自古就有番茄也確係事實。雲南西雙版納和大理有一種野生“酸湯果”,果實小如豌豆,食者都說味如番茄,當地居民以此做湯而得“酸湯果”之名。經植物學家鑒定,其實是野生番茄。

山西農業科學院曾試種廣西地區的野生番茄,植株蔓生,成穗結果,繁殖後隻是未見性狀變異罷了。60年代初,有人在位於川滇交界的渡口山區,采到野生番茄。倘溯源到古代,1983年成都博物館研究人員在成都鳳凰山一座西漢墓室的隨葬藤笱中發現一些未炭化的植物種子,為避免盛有種子的器具幹裂,他們用濕布覆蓋其上,不料從中萌生出40多株嫩芽,經移植培育,這些幼苗開花結果,果實紅色棗形,竟是番茄,其抗寒性特別強,果實滋味良好。由此證明,兩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種植番茄,我國也是番茄的發源地之一。不過,我國現在種植的番茄,不是起源於國內的野生番茄,而是起源於南美洲的野生番茄。

由國外引入我國的番茄,雖有300餘年的種植曆史,但直到20世紀初期,僅在台灣、海南、廣東、浙江和福建東南沿海一帶2

一、概?述地區種植,到30~40年代在華北和東北地區的大城市郊區開始零星栽培,因此,在新中國成立前後,番茄仍是鮮為人知的稀有。蔬菜50~60年代,在我國北方大中城市郊區和廣大農村進行推廣種植,種植麵積迅速擴大,成為人人皆知的大路蔬菜。8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北方地區冬暖塑料大棚等設施園藝的發展,實現了番茄反季栽培,使番茄在全年均衡供應上市成為現實。

(二)番茄的營養與用途1.分成番茄是營養價值較高的蔬菜之一,不僅是人們喜食的蔬菜,而且也是可口的水果。據測定,番茄果實含糖3.0%~5.5%,有機酸0.15%~0.75%,蛋白質0.7%~1.3%,脂肪0.2%~0.3%,纖維素0.6%~1.6%,礦物質0.5%~0.8%,果膠質1.3%~2.5%。

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平均100克鮮果中,含維生素A0.27毫克,維生素B10.03毫克,維生素B20.02毫克,維生素C18.5~25.0毫克。據研究,如果每人每天吃200~400克鮮番茄,就可滿足機體對維生素A、B1、C的需要。番茄果中還含有豐富的鈣、鐵、磷、硫、鈉、鉀、鎂等礦物鹽類。

2.用途番茄為一年四季之佳蔬。生吃(諸如涼拌、糖漬)、蜜脯、製醬、製罐頭、製飲料等,細嫩酸甜,風味鮮美;熟食諸如將其烹飪、爆炒和熬湯等,滋味濃香適口。

醫家認為番茄性微寒,味甘酸,可生津止渴,涼血養肝,清熱解毒,治高血壓、壞血病、胃熱、口幹舌燥,預防動脈硬化、肝髒病和牙齦出血等。近代醫學發現番茄所含的有機酸,能軟化血管,促進對鈣、鐵元素的吸收,對腸黏膜有收斂作用;所含糖3

冬暖大棚番茄最新實用技術類多半為果糖和葡萄糖,既易被吸收,又護肝養心;所含纖維素可促進腸道食物排泄,有助於預防腸癌;所含蘋果酸和檸檬酸,能幫助胃液對脂肪和蛋白質的消化吸收;所含番茄素有消炎和利尿作用,對腎髒病患者尤有補益;常飲番茄汁,能使麵容光澤紅潤,這是因為番茄所含穀胱甘肽是維護細胞正常代謝不可缺少的物質,能抑製酪氨酸酶的活性,使沉著於皮膚和內髒的色素減退或消失,起到預防蝴蝶斑和老年斑的作用。

現代藥理研究發現,未成熟的番茄中含有少量番茄堿,能抑製多種細菌和致病真菌繁殖,預防菌痢和腸炎。但在短時間內過多地吃未成熟的番茄果實,大量番茄堿會被吸入體內,容易引起中毒,出現惡心、嘔吐、頭昏、流涎和全身發熱等症狀,嚴重者甚至危及生命。難怪古人傳說番茄含劇毒,把番茄叫做“狼桃”和“瘋蘋果”,故應注意未成熟的番茄切莫生食,即使熟食也應燒透。若在燒煮時加點醋,則能破壞其中的番茄堿而避免中毒。

4二、番茄栽培的生物學基礎二、番茄栽培的生物學基礎(一)植物學特征1.番茄的根係番茄屬於直根係,主根入土深,側根發達,分布較廣,根係較龐大。結果盛期,主根能入土150厘米上下,側根展開幅度可達250厘米左右。但在栽培上由於育苗移栽時主根和多數側根被傷斷,側根上支根分生數量增多,並橫向發展,根係橫向分布的直徑一般為130~170厘米,分布深度多在30~50厘米土層中,在100厘米以下的土層中根係分布很少。

番茄不僅在主根上易生側根和在側根上易生出大量支根,而且在莖上,特別是在莖節上很容易生出不定根,且伸展很快。此特性使番茄扡插繁殖比較容易成活。

圖1?番茄的根係形態圖2?番茄的根係形態5

冬暖大棚番茄最新實用技術圖3?番茄的根係形態圖4?番茄的氣生根形態番茄的根係生長能力和伸展範圍與土壤的結構、溫度、濕度、肥力和耕作情況有關,在土壤結構良好、地溫和濕度適宜、土壤肥力高和耕作性能好的田地番茄生長能力強,伸展範圍大;在土壤結構差、土壤溫度和濕度過高或過低、土壤肥力和土壤耕作性能差的田地不利於番茄根係生長,生長能力弱,伸展範圍小。同時,番茄根係還受移栽、整枝、摘心和植株地上部分的生長發育等栽培管理措施的影響,良好的移栽條件、合理的整枝技術、適時摘心和地上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協調一致等都有利於根係的生長發育,惡劣的移栽環境、地上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不協調,不利於番茄根係的生長。

2.番茄的莖枝番茄的莖多數品種為半直立性或半蔓性。莖基部木質化,需支架栽培。少數類型的個別品種為直立性,可無支架栽培。莖的分生能力強,每個葉腋都可發生側枝,但以花穗下第1側枝生長最快。在不整枝條件下,番茄能形成枝葉繁茂的株叢。

番茄屬假軸分枝,也稱合軸分枝,莖端形成花芽。依據生長點的形態,可明顯地觀察到各生育階段的差異。按頂芽生長習性,可分為無限生長類型(非自封頂生長類型)和有限生長類型(自封頂生長類型)。無限生長類型的植株,在莖端分化第1個花穗後,6

二、番茄栽培的生物學基礎圖5?番茄莖的形態圖6?番茄分枝形態這穗花序下的一個側芽生長成強盛的側枝,與主莖連續而成為假軸(合軸),第2穗及以後各穗下的一個側芽也都如此,故形成假軸無限生長。有限生長類型的植株,則在主莖生出3~5個花穗後,最上部一個花穗下的側芽變為花芽,不再長成側枝,故假軸不再伸長。

3.番茄的葉番茄的葉為互生,單葉羽狀深裂或全裂。每葉有3~9對小裂片,小裂片的大小、形狀因葉片著生的部位而異,第1、2片葉的小裂片小,數量也少,隨著葉位上升裂片數增多。一般小裂片為卵形或橢圓形,葉緣齒形、黃綠、綠或深綠色。

圖7?番茄葉形態圖8?番茄腺毛形態7

冬暖大棚番茄最新實用技術番茄的葉片和莖、枝上密生蜜腺和腺毛,能分泌具有特殊氣味的汁液,具避蟲作用,能減少某些害蟲對番茄的危害。生產實踐中發現,番茄與黃瓜間作,尤其是棚室內間作,番茄泌液的特殊氣味會對黃瓜生長發育造成不良影響。因此,二者不宜在同室、同棚內間作或同種。

4.番茄的花序及花番茄的花序為總狀或複總狀花序。按番茄花序著生規律和開花結果習性可分兩種類型的品種:一種是無限生長類型的品種,花序的著生規律是主莖生長到7~10片真葉,有的晚熟品種生長3到11~1片真葉時出現第1花序,以後每隔2~3片葉著生一花序,在條件適宜時主莖不斷延伸生長,可無限生長花序,此類型的品種一般植株高大,生育期較長,成熟期偏晚,產量高;另一種是有限生長類型品種,花序著生的規律是在主莖生長至6~7片真葉時開始著生第1花序,以後每隔1~2片葉形成一個花序,通常主莖上發生2~4層花序後,花序下位的側芽停止發育,不再抽枝,也不再發生新的花序,莖不再延伸,出現封頂現象,此類型的品種一般植株矮小,開花結果集中,表現早熟,適合矮架密植或無支架栽培。

圖9?番茄花序形態圖10?番茄花的形態8

二、番茄栽培的生物學基礎番茄每一花序的花朵數各品種間差異很大,由5~6朵至30餘朵不等,即使同一植株上不同花序或同一品種不同環境條件下也有差異。番茄的花為完全花,雄蕊通常有5~9枚或更多,聚合成一個圓錐體,包圍在雌蕊周圍,當花藥筒成熟後縱向裂時,散出花粉。番茄為自花授粉作物,個別品種在某些條件影響下,雌蕊的柱頭能伸出雄蕊藥筒之外,可異花授粉,天然雜交率為%4~10%。

5.番茄的果實番茄的果實為多汁漿果。果實由表皮、中果皮、隔壁、胎座及種子組成。中果皮和胎座的組織構成了果肉。受精後胎座增生的膠狀物充滿果室。果實的形狀因品種不同而異。果實大小、心室數、顏色,除決定於品種遺傳性外,還與環境條件有關。果形有圓球、扁圓、橢圓、長圓和梨形等多樣。果實的顏色是由果皮顏色與果肉顏色相襯而表現的。如果果皮為黃色,果肉為紅色,果實則為橙紅色;果皮無色,果肉紅色,果實則為粉紅色;果皮和果肉皆為黃色時,果實則為深黃色。番茄果實的黃色是因含有葉黃素和胡蘿卜素所致,果實的紅色則是由於含有茄紅素。茄紅素的形成主要是受溫度的支配,也與光線有一定關係;葉黃素和胡蘿卜素的形成,主要與光線照射有關。

番茄果實的大小及整齊度與花器的發育有關。同一品種,花器官較大的一般果實也較大,畸形花一般都發育成畸形果,如低溫下形成的花,往往花瓣數多,柱頭粗扁,這樣的花必然發育成畸形果。圖11?番茄果實結構9

冬暖大棚番茄最新實用技術圖12?番茄果實形態圖13?番茄果實形態圖14?番茄果實形態圖15?番茄果實形態圖16?番茄果實形態圖17?番茄果實形態10二、番茄栽培的生物學基礎6.番茄的種子種子著生於種子腔內,被種子腔內的膠汁包裹著。番茄的種子成熟要比果實成熟早,一般情況下,開花授粉後35天種子即有發芽力,種胚的發育是在授粉後40天左右完成,所以授粉後45天左右的種子完全具備正常的發芽力,但種子完全成熟需要50天左右。由於果膠汁中存在著抑製發芽的物質及受果膠汁浸透壓的影響,果實內的種子不發芽。種子扁平、腎形,表麵著生銀灰色茸毛或光滑無毛。種子除有胚根、胚芽、子葉外,還有包圍著胚的胚乳。番茄種子的千粒重一般為2.7~3.3克。種子使用年限一般為3~4年,若保存適當,可延遲使用到5~6年。

圖18?番茄種子著生部位圖19?番茄種子形態(二)生育期及生育特點從種子萌發至第一穗果的種子完全成熟所經曆的時期為番茄的全生育期。由於番茄是多層花序陸續開花結果,實際生長期要比全生育期長得多。依據番茄的生育進程,全生育期又分發芽期、幼苗期、開花坐果期和結果期這4個生育階段,各生育階段具有不同的生育特點。

11冬暖大棚番茄最新實用技術1.發芽期從種子的胚根開始萌發到子葉出土後胚芽生長出第一片真葉(心破)為番茄的發芽期。在正常的溫度、濕度和覆土厚度條件下,這一時期為7~9天。

番茄種子正常發芽需要充足的水分、適宜的溫度和足夠的氧氣。按吸水速度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吸水快,0在溫度2~30℃條件下,經兩小時吸水量可達種子自身風幹重量的60%~65%;第二階段吸水緩慢,經5~6圖20?番茄發芽期形態小時吸水量為自身風幹重量的25%左右,從而使種子含水量接近飽和,種子總吸水量達到自身風幹重量的80%~90%。吸足水分的種子,在25℃和空氣含氧10%以上的條件下,發芽最快,經36小時左右胚根露出種殼外(通稱種子發芽),而兩片子葉仍留在種子內從胚乳吸取貯藏的營養物質。進而彎曲的下胚軸開始生長,約經3天,穿過覆土層後,伸直生長,把子葉帶出地麵。再經3~4天,從兩片子葉的葉柄之間的胚芽上生長出第一片真葉。

籽粒飽滿的種子發芽早而整齊,能形成早而整齊健壯的幼苗,具有較好的生產效果,所以番茄育苗時,要注意采用籽粒均勻、成熟度好的種子。

番茄與其他作物一樣,處在發芽期的幼芽具有較大的可塑性,如將萌動的種子進行低溫(0~2℃)或變溫(8~12小時20℃,612~1小時0℃)處理,能在較低的溫度條件下生長出長勢一致的幼苗,並具有促進早熟的作用。

12二、番茄栽培的生物學基礎2.幼苗期從第一片真葉出現到開始現大蕾(再有3~5天即可開花的蕾),這段時間為幼苗期。番茄幼苗期的長短主要取決於溫度和品種。出苗後,在日平均溫度保持在25℃的條件下,幼苗期僅840~4天;若育苗期的日平均溫度維持在15℃,則幼苗期需延長為66~80天;通常在晝溫25℃和夜溫15℃、日平均溫度20℃的適溫條件下,幼苗期為50~60天。一般早熟品種比晚熟品種幼苗期短5~8天。

圖21?番茄幼苗期形態圖22?番茄幼苗期形態圖23?番茄幼苗期形態圖24?番茄幼苗期現大蕾形態3.開花坐果期番茄是連續性開花坐果作物,這裏所指的開花坐果期,僅從13冬暖大棚番茄最新實用技術定植(現大花蕾)到第一穗果坐果,果實達核桃大小,開始進入迅速膨大期之前的這段時間。這一時期正處於大苗定植後的初期階段。此期的主要生育特點是:開花期早晚取決於品種、苗齡和定植後溫度條件等,早熟品種比中熟和晚熟品種的現蕾期早。現蕾期越早,苗齡期越短,開花期越提前。相同現蕾期的同一品種,定植後溫度管理適當,尤其是在夜溫偏低、晝夜溫差較大的溫度條件下,可使開花期提前。開化期早晚直接關係到早熟性,同一品種,開花期早的比晚的早熟性好。

圖25?番茄開花坐果期形態圖26?番茄開花坐果期形態4.結果期從第一花序坐果至全園植株結果收獲結束都屬於結果期,是果實膨大至成熟的過程。番茄是陸續開花連續結果的蔬菜,當第一花序果實膨大生長時,第二、三、四、五花序都在不同程度上發育。正在發育的果實,尤其是在開花後20天內,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往果實內輸送,各層花序之間的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之間爭奪養分都比較明顯,本階段是植株大量需肥需水期。這一時期的14二、番茄栽培的生物學基礎生育特點是:果和秧同時生長,兩者始終存在著矛盾,生長高峰相繼周期性出現。栽培上應通過植株調整,維持合理葉麵積,調整好秧果比例,加強肥水管理,以達高產。

圖27?番茄結果期形態15冬暖大棚番茄最新實用技術三、番茄對環境條件的要求(一)土壤1.質地土壤質地是根據土壤的顆粒組成劃分的土壤類型。土壤質地一般分為沙土、壤土和黏土三類,土壤類型和特點主要是繼承了成土母質的類型和特點,又受到耕作、施肥、排灌和平整土地等人為因素的影響,是土壤的一種十分穩定的自然屬性,對土壤肥力有很大影響。其中,沙土易漏水漏肥,抗旱能力弱,土壤養分少,加之缺少黏粒和有機質,故保肥性能差,速效肥料易隨雨水和灌溉水流失,而且施用速效肥料效猛而不穩長。因此,沙土類型土壤要強調增施有機肥,適時追肥,並掌握勤澆薄施的原則。

黏土類型土壤養分豐富,而且有機質含量較高,大多數土壤養分不易被雨水和灌溉水淋失,故保肥性能好,但由於遇雨或灌溉時,往往水分在土體中難以下滲而導致排水困難,影響農作物根係的生長,阻礙了根係對土壤養分的吸收。對此類土壤,在生產上要注意開溝排水,降低地下水位,以避免或減輕澇害,並選擇在適宜的土壤含水條件下精耕細作,以改善土壤結構性和耕作性,促進土壤養分的釋放。這類土壤隻要保持土壤結構良好,增產潛力很大,據報道,土壤黏粒含量從5%到20%以上,番茄產量仍以較黏重的土壤高,但管理比沙性土要求高。壤土兼有沙土和黏土的優點,通氣透水和保水保溫性能都較好,耕性優良,是較理想的土壤,適種多種農作物。

16三、番茄對環境條件的要求2.土壤酸堿度(1)土壤酸度:根據土壤中氫離子的存在方式,土壤酸度可分為兩大類:活性酸度和潛性酸度。

①活性酸度。土壤溶液中氫離子濃度的直接反映,又稱為有效酸度,通常用pH表示。活性酸度的來源主要是CO2溶於水形成的碳酸和有機物質分解產生的有機酸以及土壤中礦物質氧化產生的無機酸,還有施用的無機肥料中殘留的無機酸,如硝酸、硫酸和磷酸等。此外,大氣汙染形成的大氣酸雨沉降,也會使土壤酸化,所以它也是土壤活性酸度的一個重要來源。

②潛性酸度。土壤潛性酸度是土壤膠體吸附的可代換性H+和Al3+的反映。當這些離子處於吸附狀態時,是不顯酸性的,但當它們通過離子交換作用進入土壤溶液之後,即可增加土壤溶液的H+濃度,使土壤pH降低。隻有鹽基不飽和土壤才有潛性酸度,其大小與土壤代換量和鹽基飽和度有關。潛性酸度分為代換性酸度和水解性酸度。

代換性酸度是用過量中性鹽(如NaCl或KCl)溶液淋洗土壤,溶液中金屬離子與土壤中H+和Al3+發生離子交換作用而表現出的酸度。代換性Al3+是礦物質土壤中潛性酸度的主要來源。例如,紅壤的潛性酸度95%以上是由代換性Al3+產生的。由於土壤酸度過高,造成鋁矽酸鹽晶格內鋁氫氧八麵體的破裂,使晶格中的Al3+釋放出來,變成代換性Al3+。

水解性酸度是用弱酸強堿鹽(如醋酸鈉)淋洗土壤,溶液中金屬離子可以將土壤膠體吸附的H+、Al3+代換出來,同時生成某弱酸(醋酸),此時所測定出的該弱酸的酸度稱為水解性酸度。由於生成的醋酸分子離解度很小,故氫氧化鈉可以完全離解。氫氧化鈉離解後,所生成的鈉離子濃度很高,可以代換出絕大部分吸附的H+和Al3+。

17冬暖大棚番茄最新實用技術③活性酸度與潛性酸度的關係。活性酸度與潛性酸度是同一個平衡體係的兩種酸度,二者可以互相轉化,在一定條件下處於暫時平衡狀態。土壤活性酸度是土壤酸度的根本起點和現實表現,土壤膠體是H+和Al3+的貯存庫,潛性酸度則是活性酸度的貯備,土壤的潛性酸度往往比活性酸度大得多。

(2)土壤堿度:土壤溶液中氫氧根離子(OH-)的主要來源是堿金屬(Na、K)及堿土金屬(Ca、Mg)的碳酸鹽和碳酸氫鹽。碳酸鹽堿度和重碳酸鹽堿度的總和稱為總堿度。可用中和滴定法測定。

不同溶解度的碳酸鹽和重碳酸鹽對土壤堿性的貢獻不同,CaCO3和MgCO3的溶解度很小,在正常的CO2分壓下,它們在土壤溶液中的濃度很低,故富含CaCO3和MgCO3的石灰性土壤呈弱堿性(pH7.5~8.5);Na2CO3、NaHCO3及Ca(HCO3)2等都是水溶性鹽類,可以大量出現在土壤溶液中,使土壤溶液中的總堿度升高。從土壤pH來看,含Na2CO3的土壤,pH一般較高,可0達1以上;含NaHCO3及Ca(HCO3)2的土壤,pH常在7.5~8.5,堿性軟弱。

當土壤膠體上吸附的Na+、K+、Mg2+(主要是Na+)等離子的飽和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時,會引起交換性陽離子的水解作用,在土壤溶液中產生NaOH,使土壤呈堿性。此時Na+離子飽和度稱為土壤堿化度。

(3)土壤酸堿性對番茄的影響:①番茄對土壤酸堿度的要求是pH以6~7為宜。過酸或過堿的土壤均不適宜番茄的正常生長。

②番茄病蟲害與土壤酸堿性直接相關。第一,地下害蟲往往要求一定範圍的pH環境條件,如竹蝗喜酸而金龜子喜堿;第二,有些病害隻在一定的pH範圍內發作,如猝倒病往往在堿性和中性土壤上發生較重;第三,土壤膠體上吸附的交換性鋁離子和土18三、番茄對環境條件的要求壤溶液中的鋁離子是一個重要的生態因子,它對自然植被的分布、生長和演變有重大影響,強酸性土壤中含鋁離子多,對生活在這類土壤的番茄產生毒性,因而土壤中富鋁離子時生長受抑製。研究表明,鋁離子中毒是人工林地地力衰退的一個重要原因。

(4)土壤酸堿性對土壤肥力的影響:冬暖大棚土壤多呈酸性,土壤偏(過)酸,難以形成良好的土壤結構,嚴重抑製土壤微生物的活動,不同程度地降低土壤養分的有效性,影響各種作物生長發育。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①土壤酸堿性對營養元素有效性的影響。第一,氮在pH為6~8時有效性較高,是由於pH小於6時,固氮菌活動降低,pH大於8時,硝化作用受到抑製;第二,磷在pH為6.5~7.5時有效性較高,由於在pH小於6.5時,易形成磷酸鐵和磷酸鋁,pH高於7.5時,則易形成磷酸二氫鈣,磷的有效性降低;第三,酸性土壤的淋溶作用強烈,鉀、鈣和鎂容易流失,導致這些元素缺乏,在pH高於8.5時,土壤鈉離子增加,鈣、鎂離子被取代形成碳酸鹽沉澱,因此鈣和鎂的有效性在pH6~8時最高;第四,錳、銅、鋅四種微量元素在酸性土壤中因可溶而有效性高;鉬酸鹽不溶於酸而溶於堿,在酸性土壤中易缺乏,硼酸鹽在pH為5~7.5時有效性較高。

②強酸性土壤和強堿性土壤中H+和Na+較多,缺少Ca2+,難以形成良好的土壤結構,不利於土壤的良性發育,破壞土壤結構,不利於作物生長。

③土壤微生物一般最適宜的pH是6.5~7.5之間的中性範圍,過酸會嚴重抑製土壤微生物的活動,從而影響氮素及其他養分的轉化和供應。

④土壤過酸容易產生遊離態的Al3+和有機酸,直接危害作物。

堿性土壤中可溶鹽分達一定數量後,會直接影響作物的發芽和正常生長。含碳酸鈉較多的堿化土壤,對作物更有毒害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