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介入放射學主編李彩霞李明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書
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骨科介入放射學/李彩霞,李明主編.—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ISBN978-7-5331-5741-8Ⅰ.①骨…Ⅱ.①李…②李…Ⅲ.①骨科學:介入性放射學Ⅳ.①R816.8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1)第038438號骨科介入放射學主編李彩霞李明出版者: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地址:濟南市玉函路16號郵編:250002電話:(0531)82098088網址:wwwlkjcomcn電子郵件:sdkj@sdpress.com.cn發行者: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地址:濟南市玉函路16號郵編:250002電話:(0531)82098071印刷者:山東新華印刷廠地址:濟南市勝利大街56號郵編:250001電話:(0531)82079112開本:787mm×1092mm1/16印張:23.5版次:2011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ISBN978-7-5331-5741-8定價:5800元書
主編介紹李彩霞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放射科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現任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放射科副主任,介入診療中心主任,山東省醫學影像學介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及山東醫學會消化介入診療分會副主任委員。自1995年起,潛心於腫瘤性疾病及血管性疾病的介入診療研究,參與國家“863”計劃課題、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山東省衛生廳、山東大學等科研立項10餘項。獲山東省教育廳、科技廳等多項成果獎。發表論文50餘篇。參與編寫《癌—腫瘤學原理和實踐》、《導管診療學》、《手術並發症學》、《影像診斷學》(全國醫學成人高等教育專科教材)、《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急症介入診療學》等部專著,任主編、副主編、譯者等。
李明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骨科主任醫師,山東大學醫學院臨床教授,碩士生導師。現任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關節外科主任,骨外科副主任,山東省醫學會骨科分會委員。自1983年起,潛心於骨科疾病(包括骨關節病、骨創傷、脊柱外科等疾病)的外科及微創治療。現主要從事骨關節病的外科治療。先後獲國家專利5項,國家“863”計劃課題、山東省科技攻關課題、山東大學等科研立項10餘項。獲山東省科技進步獎等多項成果獎。發表論文40餘篇。參與編寫《癌—腫瘤學原理和實踐》、《骨科創傷學》、《中華臨床骨科學》、《骨盆創傷學》等部專著,任主編、副主編、譯者等。
書序一介入治療技術在骨科應用近年發展迅速,關於這方麵的專著甚少,李彩霞、李明教授主編出版的“骨科介入放射學”,尤顯難能可貴。
介入放射學是診斷放射學的發展和延伸,是在醫學影像學、導管技術、細針穿刺技術和細胞病理學等新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利用穿刺、導管技術在影像監視下對疾病進行治療,或取得組織學、細胞學、細菌學、生化或生理資料,明確病變性質,進行診斷或治療的學科,是一門融醫學影像學和臨床治療於一體的新興邊緣學科,涉及多個係統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如臨床應用最多、最實用技術:經導管藥物灌注、血管栓塞、血管成形術、椎體成形術及椎間盤突出症的介入治療等。在骨科疾病治療原則下,介入放射學給骨科治療引入了新的治療理念和微創治療技術,骨科介入放射學的應用使介入治療的適應證和應用範圍不斷擴大。
臨床工作中,我們看到骨科與介入放射學醫師密切配合,不辭辛苦,做了大量工作,並培養和培訓了一批年輕醫師、學生。值此時刻,李彩霞、李明教授組織諸多工作在臨床一線的專家和專業醫師編寫了《骨科介入放射學》一書,是各位作者在總結其臨床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參考國內外文獻編寫而成的。該書填補了國內這一領域的空白,祝願並企盼該書的出版對推動我國骨科介入診斷和治療的規範化,進而亦對骨科醫學整體的發展發揮積極的作用。
序二倫琴發現放射線至今已有百餘年的曆史,在這漫長的歲月中,許多從事放射工作的前輩們不斷地在探索尋求使人體各個器官的X線影像更清晰的方法,以及應用放射診斷技術作為導向穿刺的手段取得組織學、細胞學的資料,以進一步明確疾病的診斷並進行治療,從而逐漸形成了介入放射學。
介入放射學國外始於20世紀60年代,70年代傳入我國,至80年代國內介入放射學的發展已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在此期間國內已有多部介入放射學的專著,但尚無專門的骨科介入放射學。由介入專家李彩霞教授和骨科專家李明教授聯合主編的《骨科介入放射學》開拓了介入放射學的新天地。
本書共分二十一章,其內容有較高的深度和廣度,對介入放射領域的發展起著有力的推動作用,分別對血管介入技術及非血管介入技術作了詳細的論述。作為介入放射學的專業書籍可為臨床及放射學專業醫師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主編李彩霞(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李明(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副主編張元凱(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劉培來(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編者李德強(山東大學齊魯醫院)丁明(山東淄博第一人民醫院)林錦秀(山東淄博第一人民醫院)王樹方(山東滕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劉慶福(山東濟南曆城區人民醫院)劉洪智(山東煙台毓璜頂醫院)左振柏(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趙宏(山東青島開發區第一人民醫院)吉玉慶(山東沂南中醫院)高明剛(山東榮成市第二人民醫院)李春海(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張揚(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屈傳強(山東省立醫院)程俊卿(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高莉(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寧丹(吉林省腦科醫院)書
前言骨科學是一門較古老的學科,對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已有一套完整的和成熟的觀點。介入放射學是一門相對年輕的學科,其包括了血管內技術和非血管技術,兩者的結合形成了現代骨科介入放射學。
介入放射學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一門在醫學領域中最有前途的學科,被稱為與內科診療、外科診療並駕齊驅的第三大診療技術。由於介入放射學的發展,使醫學領域對疾病的診斷及治療有了全新的理念,使複雜的外科治療得以簡單化,使原來無法認識甚至無法治療的疾病得到認識並能有效治療。
在介入放射學的發展過程中,無論國內與國外骨科介入技術的發展令人矚目,既有許多熱點,更有太多困惑。正如古人所雲:“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如何將介入技術更好地應用於骨科疾病的診療,是介入放射學發展的必然趨勢。近年,隨著相關報道的逐漸增多,介入技術在骨科應用的範圍越來越廣,臨床工作中遇到越來越多的尚未闡明的問題,甚至出現了一些並發症,從而引起大家的疑慮及求知欲望。基於上述原因,本書作者結合自身經曆,綜合國內、外現有資料及自己的經驗和教訓,係統地闡述現代骨科介入放射學相關問題,並得到有關專家、教授、領導和老師們的支持。本書作者都是工作在臨床第一線的醫師,既有骨科醫師,也有介入放射科醫師。本著以臨床醫師之職,首先要有一顆仁心,然後訓練他的仁術原則,著書立傳,編寫過程又是學習過程,現代骨科介入放射學畢竟是一門新興邊緣學科,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利用點滴時間編寫此書,謹以臨床中遇到的問題和情況總結出來,與同道共享,為骨科介入放射學事業發展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由於時間和能力有限,難免有不足之處,望同道賜教。
編寫過程中,離不開有關領導、老師的支持和指導,更離不開眾多同道的辛勤勞作,在此深表謝意。
編著者書
第一章骨科介入放射學的概念與範疇介入放射學(interventionalradiology,進行腫瘤手術切除前栓塞。
IVR)是診斷放射學的發展和延伸,是在醫1923年,德國人Berberich經皮穿刺將學影像學、導管技術、細針穿刺技術和細胞溴化鍶水溶液注入人體血管內造影成功。
病理學等新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利用同年,法國的Sicard和Forestier用含碘罌穿刺、導管技術在影像監視下對疾病進行子油做靜脈注射造影也獲得成功。
治療,或取得組織學、細胞學、細菌學、生化1924年美國的Brooks用50%的碘化或生理資料,明確病變性質,進行診斷的學鈉成功地做了第一例動脈造影。
科,是一門融醫學影像學和臨床治療於一1927年Moniz用直接穿刺法做頸動脈體的新興邊緣學科,涉及人體消化、呼吸、造影獲得成功。繼之Nuvoli經前胸穿刺做骨關節、泌尿、神經、心血管等多個係統疾胸主動脈造影,隨後又經後胸壁和左心室病的診斷和治療。穿刺做心血管造影,雖取得一定的成功,但介入放射學的形成和發展與其他學科因為危險性大而未能推廣。之後Cactella一樣,曆經漫長的探索過程,可以說其萌芽nos、Robb、Steinberg等先後采用了經前臂自1895年倫琴發現X射線開始的。注射對比劑做心髒和大血管造影的所謂1895年Hascnek首次在截肢上做動脈“血管造影術”並得到推廣,但因當時的對造影嚐試。比劑濃度低,成功率僅有75%左右。
1896年Morton等人用石膏作對比劑1929年DosSantos采用長針經皮腰部開始做屍體動脈造影的研究,由於當時沒穿刺做腹主動脈造影成功,將血管造影技有可以在活體上使用的對比劑,這類研究術又向前推進了一步,同年Forsmann從自一直實施在屍體上,到1910年Franck和己的上臂靜脈將導尿管插入右心房,首創Alwen才成功地將對比劑注射到活狗及兔了心導管造影術,並因此榮膺諾貝爾獎。
的動脈內,至1923年血管造影才用於人1930年BameyBrooka在手術中用肌類。而栓塞治療則始於1904年,Dawbam肉栓塞頸動脈海綿竇瘺獲得成功。
將凡士林和蠟製成了栓子注入頸外動脈,1941年,Farinas嚐試采用股動脈切開1
書插管做腹主動脈造影,但因操作複雜、危險血管性疾病。
性大及合並症較多等,限製了其應用。1983年,Dotter和Cragg分別報道了用1951年,Peirce通過套管做經皮置管鎳鈦合金絲製成熱記憶合金內支架的實驗術。同年,Bierman用手術暴露頸動脈和肱結果,標誌著內支架的係統研究進入了一動脈的方法做選擇性內髒動脈置管造影個新紀元。
術,並作為化療藥物推注的途徑。直到1984年,Mass報道了使用金屬不鏽鋼1953年Seldinger首創了經皮股動脈穿刺、圈製成的自擴式雙螺旋形內支架。
鋼絲引導插管的動、靜脈造影法,由於此法1985年,Wright和Palmaz分別報道了操作簡便,容易掌握,對病人損傷小,不需用不鏽鋼絲製成的自擴式Z形內支架和由結紮修補血管,因而很快被廣泛應用,被稱不鏽鋼絲編織成的球囊擴張式網狀管形內為Seldinger技術。3年後,Oedman、Mori支架,次年改進為一種超薄壁無縫鋼管式no、Tillnader等改進了導管頭的彎度,開創內支架。
了腹腔內髒動脈選擇性插管造影術的先1987年後,Sigwart、Rousseau、Strecker河。和Robkin等相繼報道了一些新的內支架。
1964年,Dotter經導管做肢體動脈造隨著內支架材料、形態、投遞技術的研究,影時,意外地將導管插過了狹窄的動脈,使其種類不斷增多,應用範圍越來越廣。
狹窄的血管得到了擴張,改善了肢體的血1967年Margulis在美國放射學雜誌液循環,取得了治療效果。在這種啟示下,AJR上最早提出“Interventionaldiagnostic他利用同軸導管開創了經皮血管成形技radiologyanewsubspeciality”,1976年Wal術,Dotter被譽為“血管成形術之父”。lace在Cancer雜誌上以“InterventionalRa1965年,Sano用導管法成功地栓塞了diology”為題係統闡述了介入放射學的概先天性動—靜脈畸形。念,並於1979年歐洲放射學會第一次介入1967年,Porstman采用經腹股溝、兩支放射學學術會議上作了專題介紹,從此這針穿刺、插入特製的導管進行栓塞的方法,一命名方法為國際學術界所認同。
栓塞未閉的動脈導管,取得了令人驚歎的介入放射學在治療血管性病變和經血成功。同年,Baum和Nusbaum經導管灌注管治療相應器官疾病的同時,也開展了非血管加壓素治療消化道出血取得成功,接血管性治療和診斷方法:著又開展了血管栓塞術治療出血性疾病。1969年Kauae首先報道了經皮肝穿刺1968年Newtont用栓塞血管的方法治膽管引流術。
療脊柱血管瘤,為神經介入治療開了先河。1978年,Hoevels作了膽管內、外引流1974年Grunzig發明了雙腔帶囊導管的報道。在此基礎上,發展到經引流導管用以做腔內血管成形術,較之Dotter的同做活檢和抽吸膽汁行細胞學檢查,明確病軸導管又先進了一步。3年後他又用這種因,植入膽管支架;經“T”形管用取石鉗和導管成功地為一患者在清醒狀態下做了冠取石籃抓取膽道手術殘餘結石。
狀動脈成形術,這是介入治療心髒病發展19世紀80年代就有經皮穿刺活檢的史上的最重要的裏程碑。此後,醫學界設報道,隨著醫學影像設備、穿刺針、穿刺方計了多種導管用於擴張血管,隨著技術及法以及組織學、細胞學的發展,這一技術逐學科發展,它不僅用於血管,也用於許多非漸完善起來。1970年,Christorffersen在剖2
腹直視下,對胰腺腫塊進行穿刺活檢;1972法靈活,可以根據其操作方法分類,也可以年Oscarson在選擇性動脈造影引導下,對按照其血管性和非血管性應用領域進行分胰腺和胃腫瘤行細針穿刺活檢。目前臨床類,而目前學術界較為常用後一分類方法:應用最為廣泛的是在超聲或CT導引下精1.血管係統介入放射學(vascularinter確定位後,進行穿刺術。ventionalradiology)包括:介入放射學於20世紀80年代初傳入(1)血管造影及與其他影像設備相結我國,並迅速發展起來。介入放射學之所合的侵襲性影像診斷。
以成為一門獨立學科,根本在於它改變了(2)血管成形術用於血管狹窄性疾放射科醫師隻作診斷不作治療的傳統觀病的治療。
念,尤其對以往認為不治或難治的病症(各(3)血管灌注術用於血管破裂出血、種癌症、心血管疾病),開拓了新的治療途血管內溶栓、局部病變藥物治療等。
徑。1990年衛生部決定將開展介入放射學(4)血管栓塞術用於血管畸形、血管的放射科改為臨床科室,從而改變了放射破裂、動靜脈瘺、消除器官功能等,與灌注科在醫院和醫學界的地位。這一門學科既術結合治療腫瘤性疾病等。
有外科手術特點,又有內科治療機製,更有2.非血管係統介入放射學(non-vas影像診斷綜合知識,加上其特有的導管、導cularinterventionalradiology)包括:絲等操作技能互相結合而成為一門邊緣學(1)成形術治療各種原因造成的管科,它在對某些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麵有腔狹窄,如食管狹窄等。
內、外科所不能及的作用,具有微創、高效、(2)穿刺引流術治療囊腫、膿腫、血安全、並發症少、恢複期短、可重複性強、不腫、積液和梗阻性黃疸、腎盂積水等。
破壞原解剖結構、應用範圍廣泛等優點,顯(3)穿刺活檢術采取組織學、病理學示出旺盛的生命力,隨著新技術、新項目不標本用於診斷等。
斷出現,成為有別於內、外科的獨立學科。(4)利用穿刺術通過穿刺針注入藥1996年11月國家科委、衛生部、國家醫藥物或進行物理、化學治療腫瘤或疼痛等。
管理局三大部委聯合召開“中國介入醫學介入放射學技術日臻完善,在世界醫學戰略問題研討會”,正式將介入治療列為與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掀起了一股研究和應內科、外科治療學並駕齊驅的第三大治療用的熱潮。我國介入放射學技術起步較晚,學科,稱之為介入醫學(InterventionalMedi但發展迅速,並取得豐碩成果。相信這門新cine)。興學科今後定會有更多更快的發展。
由於介入放射學應用範圍廣泛,操作方近年來,介入放射學在臨床的廣泛應斷提高。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骨科疾病用促進了骨關節疾病診斷和治療水平的不的治療手段已由單純手術轉向綜合治療,3
由創傷大、風險高的手術治療轉向微創治療。骨科介入放射學的主要內容包括影像二、骨腫瘤的動脈灌注化療學導引下穿刺活檢術、動脈內藥物灌注、骨骨腫瘤發病率雖然較低,但其發病年腫瘤動脈化療和栓塞治療,以及椎體成形齡小、惡性程度高、易發生轉移、手術機會術、椎間盤切除術等非血管技術。少。由於其預後的特點,對病人造成嚴重危害,介入化療加栓塞的治療方法,是保肢一、影像學導引下穿刺活檢治療的首選方案。通過動脈內插管至骨腫隨著醫學影像質量的提高,穿刺技術瘤靶動脈,再以等量或小於靜脈給藥劑量的發展和病理細胞學的應用,骨穿刺活檢的抗腫瘤藥物進行動脈內灌注化療,除能已經成為骨病診斷不可或缺的方法。在影提高骨腫瘤局部化療藥物的濃度,降低化像學導引下,對病變骨組織的經皮閉合性療藥物的全身毒性外,尚具有以下優點:穿刺活檢較切開(開放)活檢有以下優點:①可控製腫瘤邊緣區的生長,從而減少腫①可以立即製定治療計劃;②無需等待切瘤邊緣因手術易發生的種植危險;②術前口愈合即可開始治療;③對患骨結構的完動脈灌注化療效果可視為體內抗腫瘤藥敏整性破壞甚小;④減少腫瘤種植播散的危試驗,有助於術後化療藥物的選擇;③有利險。原發性和繼發性骨腫瘤以及腫瘤樣病於控製腫瘤的生長,減少手術出血,提高手變均為經皮穿刺活檢的適應證。術切除率和保肢率。
一般在CT或X線引導下進行穿刺活動脈灌注化療適用於血供豐富的原發檢,必要時應參考MRI、血管造影所提供的性骨和軟組織惡性腫瘤及單發性骨轉移信息。穿刺活檢針包括環鑽針、粗抽吸針瘤,沒有絕對禁忌證。動脈插管時一般取和切割針,以前者最為常用,如Ackermann股動脈入路,采用Seldinger技術插管,將導針、Craig針等。某些部位骨幹皮質厚或活管頭端置於腫瘤區的供血動脈幹做造影,檢針不易穿入的部位如鎖骨和坐骨,可借以全麵了解腫瘤的部位、大小、輪廓,特別助於手鑽。在穿刺過程中,必須仔細考慮是腫瘤供血動脈的數目、供血程度以及有病變的解剖關係,應特別注意穿刺點的正無動靜脈瘺等;然後盡可能將導管頭端超確選擇、穿刺針的進針方向、角度和深度,選擇插至腫瘤供血動脈的最遠端,進行動以免誤傷血管、神經和內髒等重要組織。脈內灌注化療藥物。灌注方法有導管非保經皮穿刺骨腫瘤活檢的診斷準確率較留法和導管保留法兩種,前者在短時間內高,資料表明原發性腫瘤診斷率為87%,其(一般在30分鍾內)做一次性大劑量藥物中骨肉瘤89%、Ewing肉瘤94%、巨細胞瘤灌注後即拔管,然後根據病情決定以後是91%、良性腫瘤83%。無診斷性的活檢常否再次插管化療;後者在一次插管後保留發生在胚胎性和囊性腫瘤。診斷準確率的固定導管,借助微量注射泵或體外皮下留高低往往與病灶性質、穿刺點選擇、活檢技植化療泵進行長時間或多次灌注化療,直術、標本量及其處理、病理醫師經驗和術前至1個療程結束。
是否治療等諸多因素有關。經皮穿刺活檢動脈灌注化療結合靜脈化療的綜合方並發症較低,據文獻報道僅為0.2%,主要案與單純靜脈化療對骨腫瘤治療結果相發生在脊椎穿刺活檢,特別是頸、胸椎活比,雖然生存率相仿,但動脈灌注化療後可檢,如氣胸、椎旁血腫、偏癱和足下垂等。以大大增加外科保留肢體的手術機會,4
80%以上的骨腫瘤患者可進行保留肢體的管可在7~21天內再通,故用於術前栓塞外科手術,而且在動脈灌注的同時可以進應在手術前2~5天內進行,以防栓塞血管行栓塞治療,尤其對血供豐富的腫瘤,可以再通或側支循環建立。明膠海綿使用前常大大減少術中出血。對不能手術或術後複將其製成碎粒或2mm×2mm×(15~20)發的患者,動脈灌注化療能有效地緩解症mm大小的條狀。聚乙烯醇具有不被機體狀,減輕患者的痛苦,改善生存質量。吸收、化學降解緩慢、生物相容性好、不會產生嚴重炎性反應、很少引起血管痙攣以三、骨腫瘤的栓塞治療及良好的可壓縮和膨脹性等特點,可造成腫瘤的血管內栓塞是栓塞腫瘤供血血血管的長期阻塞,常用於栓塞血供豐富的管,使腫瘤發生廣泛壞死,不能立即建立有腫瘤和某些血管畸形,常用規格有200~效供養腫瘤的側支循環。骨腫瘤栓塞治療1000μm。在用於脊柱腫瘤栓塞時應選用的適應證為:①血供豐富,部位特殊的良、300μm以上,以免栓塞劑進入脊髓根動脈。
惡性骨腫瘤,特別是位於脊柱、骨盆者,可不鏽鋼圈能通過較細的導管完成較大直徑達到減少術中出血、有利於腫瘤廣泛切除的血管栓塞,但費用高、操作複雜、易引起的目的;②結合動脈內灌注化療,術前治療側支循環,常在明膠海綿或PVA將末梢細四肢惡性腫瘤能達到提高保肢手術成功小血管栓塞後用於栓塞供血動脈主幹,從率、減少局部複發和最大限度保留肢體功而加強栓塞效果。無水乙醇是一種良好的能的目的;作為不能手術的四肢惡性腫瘤血管內組織壞死劑,具有強烈的局部作用,的姑息治療方法,可限製腫瘤的生長,緩解而沒有嚴重的全身性反應,栓塞後側支循對化療、放療等治療方法無效的頑固性疼環不易建立,缺點是不能進行X線跟蹤,注痛;③以栓塞為主要治療手段,可以治愈極射時有一過性疼痛,用於脊柱腫瘤栓塞時少數良性骨腫瘤和瘤樣病變,如骨血管瘤、有可能反流入供應脊髓的動脈內,可引起動脈瘤樣骨囊腫等。禁忌證為:①全身多截癱。
髒器功能衰竭者;②脊柱腫瘤在節段栓塞目前,國內外正在研究一些新型的栓時無法避開脊髓大動脈者。塞材料,少數已應用於骨腫瘤的栓塞治療。
治療骨腫瘤常用的血管內栓塞材料有如絲裂黴素微球、32P玻璃微球等,另外還明膠海綿、不鏽鋼圈、聚乙烯醇微粒(Ival有中藥類血管栓塞劑,如白芨、鴉膽子油微on、PVA)、無水乙醇等。具體選用主要根囊,這些栓塞材料既具有栓塞作用又有抗據栓塞劑的特性和栓塞治療的目的而定。腫瘤作用,為骨腫瘤的栓塞治療提供了廣作為術前栓塞,以明膠海綿為首選;作為對闊的前景。
症治療手段,可選用明膠海綿和鋼圈、栓塞治療的嚴重並發症是異位栓塞、PVA、無水乙醇等永久性栓塞材料。明膠血栓形成和局部缺血壞死,特別是誤栓脊海綿為最常用的栓塞材料,具有取材方便、髓根部大動脈,因此栓塞時要十分熟悉栓價格低廉、安全有效和良好的可壓縮性、再塞部位的血管解剖,選擇合適的導管和栓膨脹性等優點,它除可引起機械性栓塞外,塞劑;操作要輕柔、熟練,掌握注射壓力,切還可促使血小板凝集和纖維蛋白原沉積以忌在供血動脈入口處注射栓塞劑,以防栓及引起血管痙攣,從而形成血栓,幫助血管塞劑反流;栓塞操作過程中要注意抗凝;對栓塞。一般經明膠海綿栓塞後的被栓塞血骨腫瘤供血血管伴隨大量皮支分布者,栓5
塞時應注意勿注入大量栓塞劑,不要使用治療後疼痛緩解一般在術後24小時永久性末梢血管栓塞劑,以免引起局部皮以內,疼痛緩解率大於90%,但有關疼痛緩膚的缺血性壞死。栓塞治療結束後要密切解的機製目前尚不完全了解。大多數學者觀察肢體血供、感覺和運動功能,以及早發認為,注入粘固劑後,由於粘固劑的細胞毒現可能發生的並發症,及時處理。性,腫瘤組織壞死,周圍組織中神經末梢敏總之,動脈栓塞術作為骨腫瘤手術前感性下降,對理化、機械刺激反應性降低是的輔助療法、作為不能手術或其他療法無其主要原因。但骨折固定後,脊柱穩定性效的骨腫瘤的姑息療法,不失為一種安全、加強以及物理刺激減少亦可能是疼痛緩解有效的方法。的因素之一。椎體成形術並發症主要有兩四、非血管性介入治療類:一是骨水泥聚合產熱引起炎症反應所致發熱和疼痛,術後2~4天給予抗炎藥物1.經皮椎體成形術經皮椎體成形術可有效緩解;另一類是骨水泥漏入椎體周是在CT或(和)X線透視聯合引導下,經皮圍毗鄰結構而引起的脊髓、神經根壓迫,嚴穿刺病變椎體並注入適量粘固劑,達到固重者需急診手術行椎板切除減壓。但神經化病灶、穩定椎體和緩解疼痛的目的,其主並發症並不常見,且其多數僅需保守治療,要適應證為溶骨性轉移瘤、骨髓瘤、血管瘤僅2%需手術處理。如Chiras等治療258和骨質疏鬆等引起的椎體壓縮性骨折。粘例患者(血管瘤78例,骨質疏鬆所致椎體固劑為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是骨水塌陷67例,椎體溶骨性轉移瘤、骨髓瘤113泥主要成分,但其單體為細胞毒性物質(液例)僅1例脊髓壓迫患者需行椎板切除減體),單獨注射屬禁忌,必須與其聚合體按壓,13例神經根疼痛患者僅3例需手術減比例混合後方可使用。為取得良好導向性壓。目前這種經皮注射粘固劑技術除用於能,一般每40gPMMA加入2g鉭粉、鎢粉椎體外,還可應用於髖、肩和膝關節等處的或鋇粉,使其能在X線下顯影。局麻常規溶骨性或轉移性病變。
使用利多卡因,對於胸腰椎病變患者,若難2.經皮腫瘤切除術某些較小骨腫瘤以俯臥時,應給予全麻。穿刺路徑取決於尤其是骨樣骨瘤在手術切除時往往難以精病變椎體水平,頸椎取前側入路,胸腰椎確定位,為確保療效需做較大範圍的骨組為後側入路。若椎弓根未受到破壞,在透織切除,因而創傷大,且具有潛在骨折的危視下顯示清楚,則盡可能選用經椎弓根途險。故有些學者提出經皮切除方法治療這徑。針尖到達病變預定部位後,使用2ml些骨腫瘤,即在CT引導下先行經皮穿刺活或3ml注射器吸入事先配好的PMMA聚合檢,繼而通過活檢針置微型鑽頭於瘤巢內,物,在透視下注入椎體,至有阻力感或骨水對病灶進行鑽切,也可將射頻電極置入瘤泥已擴展至椎體後緣時,應停止注射。若巢內,利用射頻產生的熱量來破壞腫瘤組術中發現PMMA聚合物漏入椎間孔、椎靜織,還可使用激光。其主要適應證為骨樣脈叢時,應立即停止注射。若單次注射充骨瘤和其他局限性良性骨腫瘤,特別是腫填範圍小於50%,可將穿刺針退至皮下,瘤位於骨組織深部和近關節處。Parlier行同一椎體對側椎弓根穿刺。每次治療劑Cuau等統計經皮切除的195例骨樣骨瘤量根據病變情況不同,單一椎體病變一般中,治療成功率為92.3%。並發症有肌內用2~10mlPMMA聚合物。血腫、骨折和骨髓炎等。
63.經皮注射藥物治療在影像導引下先做骨穿活檢確診後,於病灶局部注入藥五、綜合性治療物來達到治療病變的目的。如局部注射甲股骨頭缺血性壞死(avascularnecrosis基強的鬆龍、醋酸氫化潑尼鬆或醋酸鹽甲offemoralhead,ANFH)是一種常見的致殘基脯氨酸,主要用於治療單腔性骨囊腫。性疾病,病因不清,病理過程複雜,致殘率治療機製可能為藥物抑製和破壞囊壁的纖高。近年來,采用介入治療的方法,將非血維膜(清除產生囊液的基礎),但複發率較管技術與血管性技術結合,取得較為滿意高,某些病例即使多次注射其骨愈合仍不的效果。應用於治療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徹底,故對負重長骨療效不甚滿意。近年方法有以下四種。
來有學者改用羥乙基玉米,它具有形成血1.經皮股骨頭內減壓植骨在影像監栓和抗纖維能力,能誘導新骨形成,取得了視下,利用骨鑽,在股骨頭關節麵下0.5cm,良好的效果。目前一些具有骨誘導和發生取不同方向鑽孔,實施減壓引流,並將取出能力的生物活性物質正在開發研究中,如的骨質處理後重新植入囊變區,用來增加自體骨髓液、彈性蛋白基質羥基磷灰石複股骨頭的支撐力。
合物等。另外,用無水乙醇經皮注射治療2.髂內動脈部分血管栓塞在髂內動四肢、椎體血管瘤也獲得了較滿意的療效。脈注藥前,根據髂內動脈前幹的解剖特點4.椎間盤突出症的介入治療經皮椎和血管分布表現,用大顆粒的明膠海綿栓間盤切除術(percutaneousdiskectomy,PD)塞部分髒支血管,使血流二次分布,減少髒臨床應用廣泛,即經皮穿刺利用套管係統支血管的血流,增加股骨頭供血量。因盆將電動或手動旋切器插入突出的椎間盤腔髒器受雙側髂內動脈供血,有豐富的吻內,將突出的髓核切碎並吸出,從而使突出合支,栓塞一側髂內動脈部分分支不會引的椎間盤回縮加上機械性減壓作用,解除起其他並發症,但育齡期婦女患者慎用。
對神經根的壓迫症狀。文獻報道,此方法3.局部灌注擴張血管和溶栓性藥物對椎間盤突出症的治療成功率達80%以超選擇插管,使注射的藥物集中於病變局上,影響療效的因素主要與患者年齡、髓核部,血藥濃度高,迅速改善缺血區血液循組織的摘除量以及椎間盤突出的類型有環,促進壞死骨的吸收和新骨形成,加快股關,纖維環鈣化、椎管狹窄、髓核遊離於椎骨頭壞死的修複。一般選用的藥物有尿激管內的患者效果較差。另一種臨床應用廣酶、蝮蛇抗栓酶、複方丹參、川芎嗪、低分子泛的治療方法是椎間盤溶解術(prolapseof右旋糖酐、654-2等。第1次藥物灌注後intervertebraldisc,PID),利用膠原酶選擇性7~10天,應再次實施超選擇藥物灌注療法。
溶解髓核的特性,經皮穿刺後將膠原酶注4.靶血管脈衝加壓注藥通過間斷加入病變的椎間盤內或突出的髓核周緣,依壓推注藥物,使血管陣發性舒縮,脈衝式流靠膠原酶分解膠原纖維的藥理作用,從而使動,使缺血區域血管開放,側支循環建立。
突出物的體積減小或消失,減輕和解除對神脈衝加壓注藥,一般在骨內減壓術後5~7經組織的壓迫。國外文獻報道多采用盤內天,分別將導管超選擇插入髂內動脈、旋股注射,國內資料多采用盤外注射或盤內、外內外動脈開口處,用高壓注射器以聯合注射,效果優良率均達到80%以上。100~200kPa,3ml/s,間隔3秒,進行脈衝加壓注藥,可以有效改善股骨頭、頸區的微循環。
7第二章介入診療器械與血管造影術介入醫學即通過X線、CT、超聲和核管留在血管或腔隙內,然後經導管進行造磁共振等影像的導向,借助專用器械治療影或引流,其優點是對血管損傷小。
和診斷疾病的方法,廣義地講也應該涵蓋穿刺針的大小以“號”或數字加字母G利用內窺鏡、胸腔鏡、腹腔鏡等設備非直視(gauge)表示,根據病變大小和血管粗細來下手術。選擇穿刺針。一般來講18號針適用於大多數成人的動脈和靜脈穿刺,橈動脈、肱動一、介入診療器械脈宜選用19~20號針。
1.穿刺針(needle)是介入診療必不2.導管鞘(sheath)是一種薄壁的聚可少的器械,它不同於一般的注射針,其作四氟乙烯管狀套鞘,以便於導管的交換,作用是經皮穿刺血管,建立皮膚至血管的通為導管進出或更換的通道,可減少血管的道,將導絲和造影導管引入血管。其結構損傷。導管鞘內套入前端呈光滑錐形的擴由針管和針芯兩部分組成:外套針管有金張器,穿刺成功後,沿著導絲進入血管時,屬和塑料兩種,針芯也有實心和空心之分。起到逐步擴張皮下組織和血管的作用,使穿刺針的尾端有塑料或金屬的針柄,針頭導管鞘和導管順利進入血管,減少對皮下有兩種類型:平鈍針頭和45°鋒利斜麵針組織和血管的磨損。目前臨床常用的是改頭。針座是操作者持握的部分,有帶基板進的外鞘設計,是一種防漏導管鞘,即在管和不帶基板兩種。各種穿刺針的針座與針鞘的尾座接頭處增加了止血墊圈和側路管管的接合部多為漏鬥狀,用於插入導絲、連及開關。止血墊圈在管鞘的尾座腔內,插接注射器和連接管。入導管時,止血墊圈與導管緊密相貼,防止另有一種穿刺針稱為導管針或套管血液漏出;側路管帶有開關,可以經此通道針,用聚乙烯或聚四氟乙烯薄壁導管套在注入肝素溶液,衝洗外鞘與導管間隙,防止針體外,前端緊貼針管,穿刺時,導管和針凝血,也可作為壓力檢測通道(圖2-1)。
一起穿進血管或組織腔隙,將針拔除後導8
性和扭力,管壁光滑,同時具有無毒、無抗原性和不透X線的性能。管壁表麵光滑,可以跟蹤導絲在血管內前行或選擇性插入目標血管。導管可分為非選擇性造影導管、選擇性導管和超選擇性導管等類型。
通常製造導管的材料有:聚氨基甲酸乙酯、聚乙烯、聚氯乙烯、聚四氟乙烯、滌綸、尼龍等,根據導管材料硬度、摩擦係數、形狀記圖2-1穿刺針、導管鞘及擴張器憶力等性質的不同,常應用於不同用途導3.導管(catheter)是經皮血管造影管的製作(圖2-2)。
的關鍵設備,兼具一定的硬度、彈性、柔軟圖2-2各種導管導管分尾端、體部(杆)和頭端三部。便於大劑量的對比劑通過,但同時也存在非選擇性導管頭端一般為直形或微彎,選一定血栓形成的危險。導管尾端柄可為塑擇性導管頭端常預成型不同形狀的彎曲,料或金屬,前者多帶有一路開關。導管壁以適應人體中不同的血管解剖形態,如單內可放置或不放置細金屬網或金屬絲,前彎、反彎、雙彎、三彎和不規則特殊彎曲。者導管扭力明顯增強並能抗高速注射。導導管的頭既不能太鈍,也不能太銳利,而且管壁內添加不透X線的物質如鉍鹽,增強要柔軟能夠彎曲,通常導管的外徑由尾端導管不透X線的性能。
稍粗至頭端變細,但內徑保持不變。導管血管造影導管管徑一般采用法製標準的頭端除端孔外,有的還有4~12個側孔,(Frenchgauge),1F=0.335mm或0.013英9
寸。有的導管有顏色標記,以便識別大小。臨床操作中選擇。導管壁的厚度因製作材導管也設計成不同長度,以便醫師在實際料的不同而略有差別(表2-1)。
表2-1不同材料的6.5F導管內徑比較(Cook公司)種類內徑外徑毫米英寸毫米英寸聚乙烯(厚壁)1.470.0582.160.085聚乙烯(厚壁加網)1.090.0432.160.085聚乙烯(薄壁加網)1.350.0532.160.085尼龍(薄壁)1.680.0662.160.0854.導絲(guidewire)導絲作為插管時導絲的主要類型有:①固定芯導絲的引導,其作用在於:引導並支持導管通過(fixed-coreguidewire):即導絲內芯在兩皮下組織、血管壁等軟組織,進入血管;引端已焊接固定,不能移動,導絲頭端的硬導導管通過迂曲硬化的血管,選擇性或超度、柔軟段長度以及頭端形狀不能改變;選擇性進入檢查的血管分支;加強導管硬②活動芯導絲(movable-coreguidewire):度,便於操控;交換導管時,作為路徑的標導絲的粗內芯僅在導絲尾端固定,頭端不識;頭端較為柔軟,在插管時減少導管頭端固定,可以向後拔內芯來改變導絲頭端柔對血管壁的直接損傷。軟段長度和形狀;③轉向導絲(deflecting導絲由內芯(core)和外彈簧套管guidewire):即可控導絲,可以控製轉向手(springguide)組成。內芯由較短較硬的粗柄,牽拉導絲內芯的尾端,來控製導絲頭端內芯和較為細軟的細內芯構成。外彈簧套的方向和角度,比較容易地達到選擇或超管則通常由不鏽鋼絲繞製而成。導絲表麵選擇插管的目的;④交換導絲(exchange塗上Teflon或肝素-Teflon,以增加導絲光guidewire):為較長導絲(180~300cm),用滑度,減少摩擦係數及減少血栓形成的可於交換導管;⑤端孔導絲(open-endguide能(圖2-3)。wire):具有端孔和一根可移動或拔出的內芯,兼具導絲和導管的雙重作用;⑥硬度可變導絲(variablestiffnessguidewire):導絲內芯由多股細不鏽鋼絲組成,在導絲頭端,芯絲均焊接在彈簧套管內麵,在導絲尾端,彈簧套管和芯絲則分開連接在控製柄上,通過牽拉控製柄,利用芯絲對導絲彈簧套管施加緊張力,使導絲變硬。
導絲大小一般用英寸表示,多數在0.018~0.038英寸。在選擇導絲時,除了要圖2-3導絲選擇合適大小的導絲與相應導管匹配外,還應該根據插管的目的、病人體質、病變性質10與形態,選擇具有合適硬度、柔軟度及光滑錐形,長15~20cm。臨床使用的擴張器常性的導絲,來提高操作的簡便性和安全性。與導管鞘合並,作為導管鞘的一部分,使操十多年前,介入診療所用的導管可謂作更加簡便。
“傻、大、粗”,當時常用的導管、導管鞘為連接管用於連接高壓注射器與導管、7F、8F,導絲為直徑0.038英寸,選擇性插管導管與手推注射器或導管與壓力監測等,難度很大。近年,隨著導管等器材的改進,接頭分FM型和MM型,長度30~240cm,新型材料的問世,臨床治療一般選用6F以管徑以“F”表示。連接管配有一路、多路或下導管鞘和導管,甚至可選用4F或同軸微多側口開關,可以兼作壓力監測、肝素鹽水導管,導管壁薄、腔大、扭控力好,再配以衝洗和注射對比劑。共軸導管連接人字型0.035英寸或0.032英寸超滑導絲或微導絲,(Tuohy-Borst)接頭,接頭的前端同共軸導可以任意順利超選插管,而且由於導管、導管的外導管尾端相接,內導管經此接頭的絲表麵塗有親水滑膜,更易於操作,不易損內腔由其尾端的密封墊圈中央孔中伸出,傷血管,可以實現對腫瘤病灶的靶栓塞。在操作過程中,可由側壁口注射肝素鹽水,5.輔助工具擴張器、連接管與接頭衝洗內外導管之間的腔隙防止凝血,也可開關等。用於測壓和注射對比劑。
擴張器一般由Teflon製成,其作用在於擴張導管進入血管的通路,減少血管損二、介入放射學設備(圖2-4)傷,減少導管頭端的磨損。其前端呈光滑1.C形臂數字減影X線機主要由X圖2-4血管造影設備11線發生裝置、專用X線管支架、導管檢查專辨率,它決定了圖像的灰階度,單位用Bit用床、X線影像增強器、數字成像及數字減表示,通常密度分辨率在8~12Bit。數字影裝置組成。成像係統同時還具有窗寬窗位調節功能,(1)X線發生裝置目前使用的C形對感興趣區進行距離、角度、麵積等測量計臂X線機都采用高頻X線發生裝置,工作算的功能,將圖像邊緣變銳利或平滑的邊頻率在數千至幾十千赫茲,最高可達10萬緣增強功能,圖像注解和打印功能。
赫茲,以滿足血管造影時連續攝影以及電(5)數字減影係統(digitalsubtraction)影攝影速度的需要。數字減影是指通過計算機數字化處理(2)專用X線管支架根據外形可分後,將圖像作為原始蒙片(maskimage)存為U形臂支架和C形臂支架,其中以C形入存儲器中,然後將注入對比劑後采集的臂支架使用更為方便,結構緊湊而應用更帶有血管造影的圖像也存入存儲器中並將為廣泛。支架兩端分別安裝X線球管和攝對比劑注射前後的2幀影像進行相減,從影增強器,兩者中心為一直線。C形臂支而獲得減影圖像。廣義地說,蒙片不一定架圍繞病人可做一定程度的升降、傾斜和是造影前的影像,而是要從其他影像中減旋轉動作,側向旋轉(roll)角度可達到去的基準影像,所以造影過程中任一幅影360°,在頭位的傾斜(propeller)運動可達到像都可以作為蒙片。注入對比劑後得到的±45°,采用手動和電動兩種方式進行控製影像稱之為造影原像(liveimage),廣義地操作。C形臂支架的固定方式有座地式、說,原像是指要從中減去基像的影像,所以懸掛式和底座加萬向輪的移動式。任何影像都可以作為原像。一幅理想的減(3)導管床床的外觀是頭側窄、肩部影影像的獲得,常常需要經過一係列的處以下較寬的無邊框床麵,麵板材料多為碳理,常見有對數變換、時間濾波、對比度增纖維增強塑料,具有X線吸收率低、機械強強等處理方法。
度高的特點。為適應手術部位、方向的要2.其他介入放射學設備求和手術視野放大倍數的要求,導管床可(1)大型多功能遙控X線機具有全以進行靈活的升降調整,有的還可以進行身各部位的透視攝片功能,有的配備數字一定程度的傾斜運動,同時導管床在沿床熒光成像係統,可進行數字透視和攝影,可的長、橫軸方向設有電磁固定裝置和床麵以用來進行介入性操作。
驅動裝置,可以在短時間內進行這兩個方(2)CT介入性CT是在介入性X線向的快速運動,跟蹤對比劑,在一次造影過診療後發展起來的新技術,可用於CT引導程中進行多個部位的血管攝影。下的診斷和顱腦、肺、縱隔、肝、胰腺、腎、腎(4)數字成像裝置用於從影像增強上腺、腹膜後、盆腔腫塊、淋巴結、深部肌肉管後用電視攝像機拾取高信噪比的電視信和骨骼組織的穿刺活檢,各部位血腫或膿號進行數字化處理,從而獲得圖像。數字腫的穿刺引流和藥物注射,以及CT引導下圖像所含的信息量由其所含的像素矩陣決經皮穿刺切吸治療椎間盤突出等。
定,所含矩陣數值越大其表達圖像細節的(3)介入性磁共振成像設備當今磁能力就越強。目前,C形臂X線機的圖像共振影像導航介入治療技術已成為全球醫矩陣多為512×512或1024×1024矩陣。療新技術開發的一個重要方向。介入性磁決定圖像質量的另一個重要因素為密度分共振成像設備由可實時成像的介入專用開12放式MRI係統、磁共振兼容的介入手術導結構成像能力,對手術進行實時監控,通過航係統、磁共振兼容的介入診療係統等幾獲得實時信息,可對肝、腎、膀胱、子宮、骨部分組成。由於永磁磁共振成像係統的開骼等全身各部位的腫瘤進行精確微創介入放性,在手術過程中,醫師可從多個方向上診療。
接近病人,利用磁共振良好的軟組織解剖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digitalsub(1)脈衝影像方式對X線機來說,tractionangiography)是20世紀80年代初脈衝影像方式如同以往的快速換片機連續發展的與計算機結合的血管造影技術,是攝影一樣,以每秒數幀的間隙,用X線脈衝現代醫學影像學數字放射學的一個重要內曝光,同時,DSA係統在對比劑未流入造影容。其作為一種專門顯示血管的技術,包部位血管前和對比劑逐漸擴散的過程中對括兩部分的內涵,即數字化和減影(subX線影像進行采樣和減影,最後得到一係traction)。早在1934年,ZiedsesdesPlantes列的連續間隔的減影像。采用脈衝影像方就提出膠片間的光學減影方法,一直沿用式進行數字減影,技術上必須解決的一個到70年代末,其原理是基於膠片所含的固問題是:必須保證每次X線影像采集時,前有信息,且依賴於膠片感光材料的性能,在後各幀影像所接受到的X線劑量是穩定減影過程中隻會丟失信息而不會增加固有的。解決這個問題,具體涉及到X線機高信息量。數字減影技術不依賴膠片,可捕壓發生的穩定性、脈衝時序的穩定性以及捉到比膠片攝影的密度層次豐富得多的信采樣時間的確定性及合理性。
息,而且經過計算機的靈活減影和複雜的(2)連續影像方式從X線機角度後處理方法,可以獲得對疾病的更多認識。看,連續影像方式很像X線連續透視方式,事實上,數字減影技術不限於血管造影,也它在整個減影實施過程中,X線機保持連可應用於數字關節造影、數字喉造影、數字續發出X線的狀態。但是,連續影像方式脊髓造影、數字乳腺造影、數字內窺鏡造影真正的應用條件要求調整X線機,在減影等。數字減影可以有很多種不同的具體方采像期間,使用小焦點球管,管電流保持在法,主要分為時間減影方法和能量減影方15mA左右,即比普通的透視方式下管電流法兩大類:增大約一個數量級。連續影像方式可用於1.時間減影方法(temporalsubtraction)活動較快部位,如心髒、胸部大動脈、肺動是大部分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脈等。在連續影像方式下,能以電視視頻tractionangiography,DSA)通常采用的減影速度觀察到連續的血管造影過程或血管減方法,其特點是對沿時間軸采集到的序列影過程,也同樣應根據數字影像幀存儲器X線血管造影像進行減影處理,最後得到容量選擇數字X線影像幀保存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