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在版編目(犆犐犘)數據清代戲曲與宮廷文化/朱萬曙等主編.—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8.10ISBN9787305210471Ⅰ.①清…Ⅱ.①朱…Ⅲ.①宮廷戲劇中國清代文集Ⅳ.①J809.24953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8)第233460號出版發行南京大學出版社社址南京市漢口路22號郵編210093出版人金鑫榮書名清代戲曲與宮廷文化主編朱萬曙商偉章宏偉責任編輯譚天照排南京紫藤製版印務中心印刷江蘇鳳凰通達印刷有限公司開本718×10001/16印張24.25字數320千版次2018年10月第1版2018年10月第1次印刷ISBN9787305210471定價86.00元網址http://www.njupco.com官方微博http://weibo.com/njupco官方微信njupress銷售熱線(025)83594756版權所有,侵權必究凡購買南大版圖書,如有印裝質量問題,請與所購圖書銷售部門聯係調換目錄1/序言1/論清宮大戲《如意寶冊》(朱萬曙)22/宮廷本《天香慶節》的特點以及對民間戲曲的影響(磯部子)47/清宮隋唐故事戲的劇目係統考述(程芸柯尊斌)60/清內府抄本《樂府考略》探微(鄭誌良)69/清代宮廷戲曲文獻新發現舉隅(穀曙光)81/清代宮廷戲本中的社火賽社場景描寫(戴雲)96/“昆弋腔開團場雜戲題綱”的年代問題及劇目特點(郝成文)106/從大阪藏本《癉平寶筏》中的舞台指示看清朝宮廷大戲舞台藝術的某些層麵(陸大偉)129/清萬壽慶典與民間戲曲的勃興(丁汝芹)142/戲曲作品進入清代宮廷後的變化(李玫)151/南府熱河行:由避暑山莊演劇承應看乾隆對宮廷劇團的管理(陳凱莘)163/晚清京劇伶人與戲班入宮演劇活動考論(吳新苗)183/論“連台本戲”一詞的曆史呈現及其內涵(張淨秋)1

206/小說戲演:《野叟曝言》與萬壽慶典和帝國想象(商偉)232/清宮對明代宮廷戲劇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李真瑜)245/17世紀意大利布景設計與乾隆室內戲台的通景畫(袁書菲)281/清代皇宮室內戲台場景布局探微(張淑嫻)317/清宮月令承應戲禮俗融合的文化意義(張瑩)333/意大利全景畫與18世紀清代北京的視幻畫:新的探索與方法論視角(穆柯)357/清代宮廷戲曲研究綜述(張瑩)371/後記2

序言朱萬曙2014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商偉教授通過電子郵件向我提議,可以就清代宮廷和戲曲的關係開展一次合作研究。這個提議很契合我的想法,因為我承擔了國家社科基金辦的重大項目“《全清戲曲》編纂整理及文獻研究”,清代有大量的宮廷戲曲,自然是在編纂整理範圍之內,就此問題開展合作研究,與我的重大項目內容吻合。同時,開展國際學術合作,不僅符合中國人民大學的“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目標,就學者個人而言,也借此能夠與國外學者開展交流,了解他們的學術觀念和方法,於雙方都有利無害。

商偉教授提出的合作方案是:邀請中國、美國和其他國家的20位學者參加研究,先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一次研討會,各位參加的學者提交研究論題和一份研究提綱,大家先進行交流和討論;第二年,在哥倫比亞大學再舉行一次研討會,參加的學者提交正式論文,再經過交流討論,然後完成論文。

舉辦會議的經費雙方各自負責。經過多次往返郵件商議,我們確定了參與合作研究的學者名單。在此期間,經過和商偉教授商議,我們又邀請了故宮博物院故宮學研究所的所長章宏偉共同作為項目合作人。

經過大半年的準備,2014年11月3日,第一次“清代戲曲與宮廷文化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由於在北京舉行,在我們邀請名單之外的一些學者得知會議消息,也申請參加,這樣與會人數比較多,我們安排的一天發1

言、討論的時間非常緊張。11月4日,在章宏偉所長的安排下,全體與會人員還到故宮參觀和考察了包括倦勤齋在內的戲台文物,使大家對宮廷戲曲有了更為直觀的了解。2015年11月14日,我們按照研究計劃,在哥倫比亞大學舉行了第二次研討會。由於經費問題,同時希望發言和交流得更加充分,此次會議參加者少了一些,有兩位中國學者因為單位出國的規定未能與會。

兩次研討會後,各位參與的學者又對論文展開了進一步的修改,現在,我們合作研究的最終成果《清代戲曲與宮廷文化》論文集終於編纂付印了。論文集收入參與合作研究的學者撰寫的論文20篇,論文均圍繞“清代戲曲與宮廷文化”的主題而展開,按照內容,具體又分為三個方麵的研究指向:一是清代宮廷戲曲文獻的研究,這一內容指向的論文有7篇。

日本富山大學的磯部子教授的《宮廷本〈天香慶節〉的特點以及對民間戲曲的影響》,對屬於清宮“九九大戲”之一的《天香慶節》一劇進行了多方麵的討論。指出,其版本現有四種總本及一種曲譜本傳世。從內容上來看,《天香慶節》應發軔於乾隆皇帝的七旬壽誕;因其生日與中秋僅相差兩天,故而本戲也兼有慶賀中秋之用。從曲牌使用看,該劇又可以分為昆曲和京劇(或弋腔)兩大係統。文章對《天香慶節》劇本及清朝宮廷上演情況進行了考察,探討其創作年代及意圖,並論述了《天香慶節》在以後的民國時期對民間京劇應節戲所產生的影響,以及宮廷文化與民間文化相互交融的曆史事實。

武漢大學程芸教授《清宮隋唐故事戲的劇目係統考述》,根據已出版的《故宮珍本叢刊》和《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癉平署檔案集成》等文獻資料,對清宮演出的隋唐故事戲150種以上的劇目進行了分類考察,根據題材內容,將它們歸為四個係統,即“興唐故事戲”“薛家將故事戲”“唐末故事戲”和“其他2

題材故事戲”。論文對這些劇目的多樣化來源也進行了分析,有的可上溯到元雜劇,有的可在明代宮廷戲曲中找到線索,有的則是清宮的改編,還有的大量來自民間。清宮演劇的題材內容、劇目係統,與清代戲劇形態的演進、聲腔劇種的代興密不可分,以劇目為中心對清宮演劇展開全麵考察,可補充現有研究的某些缺失,推動宮廷戲曲研究走向深入。

中國人民大學鄭誌良副教授的《清內府抄本〈樂府考略〉探微》討論了董康所編的《曲海總目提要》,認為以前的學者往往將其與《傳奇彙考》聯係在一起,但《曲海總目提要》的底本來源實際上是清內府抄本《樂府考略》。根據《樂府考略》的內容,可以判定它是雍正時期的抄本,其作者可能是康熙末年所設樂府館的成員顧陳綬等人。

中國人民大學穀曙光副教授的《清代宮廷戲曲文獻新發現舉隅》一文,介紹了三種近年新發現的清代宮廷戲曲文獻,分別是《長春宮外學戲目》《弋侉腔雜戲場麵題綱》和《洗心齋盔箱》。文章逐一概述了三種文獻的主要內容、特點和價值等。這些文獻不在大宗清宮戲曲文獻之內,卻各有其價值,同樣值得關注。

中國藝術研究院戴雲研究員的《清代宮廷戲本中的社火賽社場景描寫》,對清代宮廷大戲或承應戲的戲本中社火賽社場景描寫進行了研究。論文對《慶樂長春》《豐綏穀寶》等戲本中賽社活動的描寫進行了細致分析,為我們研究這一時期的賽社文化,考察中原大地的民俗風情提供了寶貴資料。

論文還指出,皇家演戲中之所以要不失時機地插入展示賽社活動的熱鬧娛樂場景,是因為其目的不僅隻是為了要弘揚中原大地的古老民俗,更重要的還是為粉飾太平,歌頌聖治崇隆服務的。

山西師範大學郝成文副教授的《“昆弋腔開團場雜戲題綱”的年代問題及劇目特點》,對收錄在《故宮珍本叢刊》“清宮癉平署檔案與劇本”中題為“昆弋腔開團場雜戲題綱”進行研究。原抄本無朝年檔案,其中包含劇目2933

種,見於記載的伶人33名,這些劇目、演員的情況對於認識嘉慶朝演出史及清廷演出劇目的變化很有價值。該文從相關演員生平檔案以及與嘉慶二十五年“穿戴題綱”劇目的比較進行推斷,認為該檔案出現的時間應該為嘉慶七年至二十五年之間,可能距離二十五年更近。

我本人完成的論文是《論清宮大戲〈如意寶冊〉》。鑒於以往學者對該作關注不多,本文首先梳理其題材來源,指出它是根據四十回本《平妖傳》改編而成,在撰寫此文期間,我結識了周紹良先生的公子周啟晉,他慷慨地將紹良先生收藏的康熙間顧彩改編的《如意冊》提供給我,故本文特別將該本與《如意寶冊》進行了比較,指出兩個劇本雖然題材相同,卻是完全不同的改編本。作者根據文筆判斷,《如意寶冊》當為文人改編創作,其中表達了平“叛”滅“反”、忠君愛國、吏治理想以及懲惡揚善四個方麵的文人情懷。

二是清代宮廷戲劇舞台演出、機構管理及其與民間戲曲互動諸方麵的研究。這類內容指向的論文也有6篇。

美國密歇根大學陸大偉教授《從大阪藏本〈癉平寶筏〉中的舞台指示看清朝宮廷大戲舞台藝術的某些層麵》,以日本東北大學彩色影印出版的大阪府立中之島圖書館藏多色手抄本《癉平寶筏》中的舞台提示為資料依據,考察清代宮廷大戲的舞台藝術問題。該論文認為,雖然中國傳統戲曲劇本的舞台指示往往少得令人失望,但為清廷演出而準備的劇本卻包括了數目驚人的舞台指示,不僅條目眾多,內容也十分豐富,而且因為使用朱色而格外顯眼。《癉平寶筏》與清代內廷其他“大戲”一樣,是大部頭的戲曲作品,一共10本240出。《古本戲曲叢刊》收錄的影印本《癉平寶筏》的印刷技術遠遠不及東大本(後者不僅有彩色,而且影印效果清晰,後來貼上和改動的部分也都一目了然)。由於內容的需要,以《西遊記》為題材的《癉平寶筏》不得不在戲台上呈現幾個不同的“世界”(天堂、靈山、地獄等),以及不少超現實的人物和特技動作,因此對了解內廷演劇的舞台藝術,有它無可企及的獨到4

之處。

北京市藝術研究所研究員丁汝芹的《清萬壽慶典與民間戲曲的勃興》考察了清代帝王的萬壽慶典對民間戲曲勃興的推動作用。該論文分析了清代文化政策的包容對民間戲曲生存的作用,特別分析了康熙萬壽圖中各個地方進程戲曲演出的畫麵,分析了乾隆朝萬壽慶典的運作以及乾隆八旬萬壽慶典與徽班進京演出的盛況,從而見出清朝的萬壽慶典給民間戲曲發展所帶來的內在推動作用。

與丁汝芹探討的視角相反,中國社會科學院李玫研究員《戲曲作品進入清代宮廷後的變化》認為,清代道光朝以前,宮廷裏用於皇家娛樂所演的戲,除了乾隆初年由詞臣編撰的連台本戲的一些單折外,大多是民間流行的昆曲折子戲及民間小戲。這些劇作從民間進入宮廷後,在皇宮的特殊環境裏,在內廷特定的演戲格局中,有的劇作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有些戲的內容有較大改變。這都是獨特的宮廷文化對戲曲作品產生的影響。該文側重討論了兩個問題:一是昆曲折子戲在清代宮廷演戲中的儀式化傾向,主要以湯顯祖《牡丹亭·勸農》和《邯鄲記·仙圓》為討論的重點;二是民間戲進入清代宮廷後的“雅化”,以小戲《花鼓》進入清代宮廷後的變化為論述的中心。

美國華盛頓大學陳凱莘博士《南府熱河行:由避暑山莊演劇承應看乾隆對宮廷劇團的管理》通過收藏於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的慎刑司裁決檔案,對乾隆時期宮廷劇團的管理,進行了近距離的探究。乾隆中期,宮廷演劇已然成為清皇室夏秋之際於熱河避暑山莊駐蹕時不可或缺的日常活動之一。舞台上的豪華排場背後,隱藏著南府移地演出時劇團調度以及人員管理上的諸多問題。乾隆十九年(1754),在宮廷劇團完成任務,由熱河返京途中,發生了兩名旗籍學藝人員鬥毆殺人案件。殺人方聲稱自己長期遭受死者騷擾奸騙,殺人乃自衛之舉,然而慎刑司最後嚴厲的裁決似有殺雞儆猴之意,顯示類似糾紛在學藝人中恐非少見。這份包括了學藝人口供的慎刑司裁決5

檔案,既是清代中葉宮廷學藝人日常生活的第一手材料,其內容也反映了移地承應演出的南府,在協調行程以及管理學藝人行旅方麵所麵對的諸多難題。

清宮演劇在道光七年二月初六日發生重要轉折,即康乾以來宮中重要演劇機構南府被改成升平署,並且裁退了全部民籍伶人,從此宮廷演劇與民間演劇隔絕。鹹豐十年,清宮又開始招入民籍伶人和戲班入宮演劇,這是清宮演劇史的又一個轉捩點。中國戲曲學院吳新苗副教授《晚清京劇伶人與戲班入宮演劇活動考論》詳細梳理了鹹豐、同治、光緒、宣統時期,京劇伶人與戲班入宮演劇活動的發展曆程,揭示出清宮演劇昆弋與京劇勢力消長的真實情形。文章認為由於鹹豐十年以後京劇迅速在宮中站穩腳跟,故逐漸改變清宮演劇儀典式的演劇功能、高雅化的審美情趣,使其變得更為俗世化和娛樂化,與市井的民間演劇日漸趨同。清宮戲曲文化為之發生重大的變化,而因民籍伶人入宮演劇而得以傳播的各種“宮廷劇話”,也成為了解清宮文化的窗口。同時,京劇伶人與戲班入宮演劇對京劇本身的發展、成熟,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連台戲”是中國古代戲曲演劇模式之一,產生年代較早,宋元雜劇、明清傳奇均有采用。清代宮廷大戲,篇幅巨大,往往二百多出,需多日才能演完。另一方麵,晚清民國時期,在上海等商業化的舞台上,也有大量接連數日才演完的連台戲。首都中醫藥大學張淨秋副教授的《論“連台本戲”一詞的曆史呈現及其內涵》結合清代宮廷大戲和晚清民國商業演出的實際情形,對“連台本戲”的概念和內涵進行了辨析,認為“連台本戲”是連台戲的別稱,後特指清宮連台大戲、近代上海劇壇連台新戲及與之相似作品。“連台本戲”這一概念的內涵突出地體現在“連台”二字上,即一部作品全部演畢需在三日以上(含三日)即可認定為“連台”,而這一作品即可稱為“連台戲”。

“本戲”在概念界定中的作用並不大,意在強調作品應飽滿以滿足連台的6

需要。

三是戲曲與清代宮廷文化及相關問題的研究。這類內容指向的論文有6篇。

北京師範大學李真瑜教授的《清宮對明代宮廷戲劇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指出,清宮對明代宮廷戲劇文化的傳承是明顯的,並在傳承中有所發展。在製度方麵,清宮在承襲明製的同時,逐步將多家掌樂機構合而為一,具有集中管理的優勢,可謂是體製上的一個進步;在承應人員和劇目編創等方麵,清宮在沿襲明朝做法的基礎上也有新的特點,“內學”和“外學”共同承應宮廷劇樂,以及清統治者在劇創方麵較強的參與意識等,都是其在宮廷戲劇文化上的發展所在。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商偉教授的《小說戲演:〈野叟曝言〉與萬壽慶典和帝國想象》,通過小說《野叟曝言》反觀清代戲曲與宮廷文化。論文對小說結尾部分敘寫文素臣之母水氏的百歲壽典的描寫,以及作者妄誕狂想至此臻於極致的分析,認為這一情節挪用了乾隆皇帝為其母崇慶皇太後舉辦的萬壽慶典,也為這部小說打上了乾隆時代的曆史印記;作為慶典的高潮,小說中的百出戲曲《聖母百壽記》在內容、形式風格,以及戲曲結構和戲台景觀等方麵均受到了宮廷大戲(尤其是萬壽戲和連台大戲)的影響。小說的敘述者通過對戲曲表演的敘述,為整部作品作出回顧與前瞻,凸顯了其中的帝國想象、自我點評與後設敘述等重要特征。

美國加州伯克利分校袁書菲教授的《17世紀意大利布景設計與乾隆室內戲台的通景畫》,關注了寧壽宮內倦勤齋和景祺閣的兩座戲台上的通景畫貼落,認為它們沿襲了17世紀意大利布景設計的手法與理念。隨著倦勤齋修繕工作的展開,乾隆皇帝命人製作的通景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中英文的許多學術著作都認為這些通景畫受到了耶穌會畫家安德烈·波佐(AndreaPozzo)的直接影響。然而,傳統的意大利劇場布景設計以及17至7

18世紀早期博洛尼亞劇場和私宅的布景設計,也對通景畫構圖的理解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兩位曾在康乾時期訓練中國畫師的意大利畫家———郎世寧(GiuseppeCastiglione)和切拉蒂尼(GiovanniGherardini)———都曾師從博洛尼亞畫派。博洛尼亞從16世紀晚期到18世紀作為透視法壁畫的中心,培養了大批透視法壁畫的畫家,他們的透視法壁畫遍布全歐洲。若隻從波佐的角度理解通景畫和北意大利透視法壁畫的關係,我們就會忽視了郎世寧和切拉蒂尼帶到北京的布景學。單焦透視法,和與之伴隨的消失點(vanishingpoint)的象征含義,常常被認為是中國畫家接觸西方畫技的標誌。然而,郎世寧和切拉蒂尼傳播給中國宮廷畫師的空間呈現法其實不僅限於單焦透視法。通過展示意大利布景設計的重要性,作者希望引出關於透視法運用於明清宮廷繪畫的新的研究思路,也希望能夠減輕學術界對於線性透視法作為中西交流標誌的象征意義的依賴性。

可以與袁書菲教授的文章相互參看的是,意大利佛羅倫薩藝術研究院穆柯博士的《意大利全景畫與18世紀清代北京的視幻畫:新的探索與方法論視角》。該文探討了18世紀意大利與中國的視幻畫之間的關係,尤其是風景和劇場的設計,以及對建築空間的利用等方麵問題。作者考察了清中葉服務於清宮的兩位意大利畫家的作品———來自摩德納的喬瓦尼·格拉迪尼和來自米蘭的郎世寧,認為他們都致力於圖像的“翻譯”實踐,將意大利的天頂畫和全景畫(尤其是為戲院訂製的布景畫)與見於北京皇家建築的具有幻象特征的通景畫結合起來。而通景畫的特征之一,就在於把真實建築與圖繪外表連為一體。正是在真假相連的觀念當中,理解這一藝術交流的鑰匙被發現。文章分析了兩幅訂製的作品:一幅是切拉蒂尼繪製的折疊屏風,另一幅是紫禁城的倦勤齋的繪畫,後者是一個藝術家團隊合作的產物,但打上了郎世寧的個人印記。兩者共同勾勒了18世紀北京發展起來的一個獨特的軌跡,即繪畫通過移動觀眾的視線,在圖繪的空間中(無論是真實的,還8

是想象的),將真實建築與圖繪建築連接起來。

故宮博物院的張淑嫻博士《清代皇宮室內戲台場景布局探微》以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分析了清代宮廷室內戲台的場景布局。文章對宮廷室內戲台的形式進行了分類,有亭式戲台、凹形戲台、平台式戲台、方台式戲台以及一些臨時的室內戲台,戲台的形製、裝飾、布景與建築的內簷裝修相協調,形成統一的整體。文章對清宮不同時期室內戲台的變化進行比較後指出:乾隆時期室內戲台形式複雜,內簷裝修豐富華麗,戲台用通景線法畫加以渲染,營造出絢麗的室內劇場藝術效果。清代晚期的室內戲台,舞台造型簡單,裝修工藝單一,牆麵、頂棚藤蘿花裝飾,室內劇場布景簡潔。

北京語言大學的張瑩博士《清宮月令承應戲禮俗融合的文化意義》,分別從雅俗的對立統一、民俗文化、世俗化與宗教化相互滲透四個方麵,分析了清宮月令承應戲的禮俗融合情形,從中探討了清宮月令承應戲的文化意義,從而見出這類作品的價值和內涵。

上述論文,從不同的視角對“清代戲曲與宮廷文化”的命題都給予了豐富與深化。當然,這個學術命題的內涵遠不止這些。關涉“戲曲”與“宮廷文化”兩個層麵,前賢時哲雖然已經開展了不少研究,但未曾公開的文獻還有不少,在我們開展這一課題研究的時候,《故宮博物院藏清宮南府癉平署戲本》還沒有出版(現由紫禁城出版社2016年出版),第一曆史檔案館收藏的文獻也有待公布。隨著這些文獻的出版和公布,清代宮廷戲曲以及相關問題的研究必然會有新的成果問世。本次中美高校和研究機構開展的合作研究,大約可以說是對該學術領域研究的一次推動,作為本次合作研究成果的論文集,一方麵可以引起更多學者對該領域研究的關注,一方麵也可以為後續的研究者提供研究的基礎。

最後,我要感謝哥倫比亞大學的商偉教授、故宮博物院故宮學研究所的章宏偉所長,作為中美三家合作單位的代表,我們本著推動學術研究的目9

的,密切合作,才能夠圓滿地完成這個合作研究。同時,也要感謝我所供職的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原副校長楊慧林教授和文學院院長孫鬱教授對本次合作研究都給予了積極的支持和幫助,還要感謝中國人民大學給予的經費支持。

10論清宮大戲《如意寶冊》朱萬曙(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摘要:研究者對清宮大戲《如意寶冊》向來沒有給予注意。本文首先梳理其題材來源,指出它是根據四十回本《平妖傳》改編而成,與康熙間顧彩改編的《如意冊》雖然同題材,卻是完全不同的改編本。根據文筆判斷,該劇為文人改編創作,其中表達了平“叛”滅“反”、忠君愛國、吏治理想和懲惡揚善四個方麵的文人情懷。

關鍵詞:《如意寶冊》《平妖傳》文人情懷犃犇犻狊犮狌狊狊犻狅狀狅犳狋犺犲犙犻狀犵犘犪犾犪犮犲犇狉犪犿犪犚狌狔犻犫犪狅犮犲犃犫狊狋狉犪犮狋牶TheQingpalacedrama,犚狌狔犻犫犪狅犮犲牗犜犺犲犠犻狊犺犌狉犪狀狋犻狀犵犜狉犲犪狊狌狉犲犅狅狅犽牘牞hasuntilnowescapedscholarlyattention.Seekingtoremedy本書係不同作者論文(部分已發表)整理而成,故篇與篇頁下注格式略有不同,不作全書統一處理。

1清代戲曲與宮廷文化thisvoidinscholarship,thispaperfirstsortsouttheplaysoriginsinpriorsourcematerial,pointingoutthattheplaywasadaptedfromthefortychaptereditionofthenovel犘犻狀犵狔犪狅狕犺狌犪狀牗犜犺犲犜犪犾犲狅犳犙狌犲犾犾犻狀犵狋犺犲犇犲犿狅狀狊牘.Although犚狌狔犻犫犪狅犮犲dealswiththesamesubjectmatterasGuCaisKangxiperiodplay,犚狌狔犻犮犲牗犜犺犲犠犻狊犺犌狉犪狀狋犻狀犵犅狅狅犽牘,itisneverthelessacompletelydifferentadaptationofthesamestory.Throughastylisticliteraryanalysis,thispaperarguesthat犚狌狔犻犫犪狅犮犲isaliteratiwork.Theplayconveysitsliteratisensibilitiesinfourrespects:itadvocatespacifyingrebelliousuprisings;promotessentimentsofloyalpatriotism;supportstheidealsofgoodbureaucracy;andchampionsupholdingvirtuewhilecondemningevilbehavior.犓犲狔狑狅狉犱狊牶犚狌狔犻犫犪狅犮犲牗犜犺犲犠犻狊犺犌狉犪狀狋犻狀犵犜狉犲犪狊狌狉犲犅狅狅犽牘;犘犻狀犵狔犪狅狕犺狌犪狀牗犜犺犲犜犪犾犲狅犳犙狌犲犾犾犻狀犵狋犺犲犇犲犿狅狀狊牘;Literatisensibility對清代宮廷大戲的研究,目前集中在《勸善金科》《癉平寶筏》《鼎峙春秋》《忠義璿圖》《昭代簫韶》等幾部作品上①。毫無疑問,上述幾部作品都可以稱得上篇幅宏大,又多改編自明代小說和戲曲,可以闡釋的空間自然很大。但是,清代宮廷大戲遠不止這幾種,即以收入《古本戲曲叢刊》第九集的作品而言,還包括《封神天榜》《楚漢春秋》《盛世鴻圖》《鐵旗陣》《如意寶冊》五種。這其中,《如意寶冊》是最不被關注的一部②,故本文即以其為對象予以探討。

《如意寶冊》現存清內府鈔本,藏首都圖書館,《古本戲曲叢刊》第九集據以據筆者所見,對幾部作品的研究有:戴雲《勸善金科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①2006年版;張靜秋《清代西遊記戲考論》,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年版。郝成文《〈昭代簫韶〉研究》,山西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李小紅《〈鼎峙春秋〉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博士論文。其他散篇論文不一一列舉。

迄今為止,尚無一篇專論《如意寶冊》的論文,在多篇研究《平妖傳》的論文中,也未見②提及此作。例如,力圖作“係統研究”的複旦大學李賢珠博士論文《〈平妖傳〉研究》(2008)也未提及,作者並不知曉這部根據《平妖傳》改編的清代宮廷大戲。

2論清宮大戲《如意寶冊》/朱萬曙影印。鈔本有兩種筆跡:一種字體粗大,筆法老練;一種字體細小,工整而無筆致,看起來當為內府太監或伶人所抄寫。至於本劇何人、何時所作,現存鈔本沒有提供任何信息。筆者曾細檢全劇,諸如避諱、缺筆之類的線索亦無可尋。其作者和編創年代問題,至於後者何人何時改編和抄錄,看來目前還無法清楚。

《如意寶冊》全劇共一百四十一出,分為十卷:第一卷含十三出;第二卷含十四出;第三卷含十五出;第四卷含十五出;第五卷含十五出;第六卷含十四出;第七卷含十四出;第八卷含十三出;第九卷含十三出;第十卷含十五出。各卷出數不盡相同,但大體相當。全劇總計一百四十一出,故其篇幅規模雖然比不上《癉平寶筏》等作,但稱之為“大戲”應符合事實。從舞台表演提示看,第一卷第十出《報信》寫迎暉寺慈雲長老得到一個蛋,交給鄰居朱大伯在雞窩裏孵化,結果孵出來的是一個小孩,並將雞窩裏的雞蛋和一隻雞都吃掉了。慈雲長老將這孩子挖坑埋掉,舞台提示為“放子介,從地井接下”。第十卷第十一出《收姑》寫九天玄女和白猿公收服聖姑姑,舞台提示有“火彩天井作走線刀靶放煙彩係鬼頭刀落地介”,又有“內作雷聲天井火彩懸二劍下對鬼刀落地介”。可見劇作者的舞台空間既有“地井”,又有“天井”,顯然也是為宮廷舞台演出而編撰的劇本。

一、從《平妖傳》到《如意寶冊》《如意寶冊》的題材來源,莊一弗《古典戲曲存目彙考》在著錄中提及其“演《平妖傳》故事”。①乃是根據前人小說《平妖傳》改編而成的。

《平妖傳》以北宋時期王則起義為題材。王則起義是曆史上的真實事件。

陳邦瞻的《宋史紀事本末》有記載:“仁宗慶曆七年十一月貝州卒王則據城反。……凡六十六日而敗。”②李燾的《續資治通鑒長編》記載甚詳:“貝州宣毅卒王則據城反。則本涿州人,歲饑,流至貝州,自賣為人牧羊,後隸宣毅軍為小校。

貝、冀俗妖幻,相與習《五龍》《滴淚》等經及圖讖諸書,言釋迦佛衰謝,彌勒佛當①

②莊一拂《古典戲曲存目彙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575頁。

(明)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279—280頁。

3清代戲曲與宮廷文化持世。初,則去涿,母與之決別,刺‘福’字於其背以為記,妖人因妄傳‘福’字隱起,爭信事之。而州吏張巒、卜吉主其謀,黨連德、齊諸州,約以明年正旦斷澶州浮梁,亂河北。”又記曰:“則僭號東平郡王,以張巒為宰相,卜吉為樞密使,建國曰安陽,榜所居門曰中京,居室廄庫,皆立名號,改元曰得聖,以十二月為正月。

百姓年十二以上、七十以下,皆涅其麵曰‘義軍破趙得勝’。旗幟號令,率以佛為稱。”①所記宋朝廷征剿王則的過程頗為詳細,直至“磔王則於都市”。小說即根據此曆史事實創作,但又糅合了狐妖聖姑姑及其女兒胡永兒、兒子左瘸作弄妖法幫助王則起義的情節,甚至占據了主要篇幅,對此原因,已有學者進行了分析②。故而魯迅在《中國小說事略》將其歸之於“神魔小說”,並在第十六篇《明之神魔小說(上)》中說:“明初《平妖傳》已開其先,而繼起之作尤夥。”對於小說《平妖傳》,陸書侖、徐朔方、程毅中等不少學者都給予關注並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特別是小說的版本問題。目前所見該小說的版本,有四卷二十回的《三遂平妖傳》,現存萬曆間署名“東原羅貫中編次,錢塘王慎修校梓”刻本。

複有兩種四十回刻本:一是泰昌元年《天許齋批點北宋三遂平妖傳》本,題“宋東原羅貫中編次,明隴西張無咎校”;二是《墨憨齋批點北宋三遂平妖傳》,金閶嘉會堂刊本,題“宋東原羅貫中編次,明東吳龍子猶補”。關於二十回本和四十回本孰先孰後的問題,學者們曾有爭議,但多數學者都傾向二十回本在前,四十回本乃是馮夢龍增補的③。

(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百六一,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3890頁。①參見萬晴川《〈三遂平妖傳〉與曆史上的王則彌勒教起義》,載《明清小說研究》2005②年第2期。

相關論文有:陸書侖《〈平妖傳〉版本初探》(《中國古典文學叢考》,複旦大學出版社③1985年);徐朔方《〈平妖傳〉的版本以及〈水滸傳〉原本七十回辨正》(《小說考信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程毅中《從語言風格看〈三遂平妖傳〉確為舊本》(《中華文史論叢》第五十五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再談二十回本〈三遂平妖傳〉》(《文學遺產》2004年第6期);林嵩《〈平妖傳〉版本考》(《中國典籍與文化》2005年第2期);劉彥彥、陳洪《萬曆刻二十回本〈三遂平妖傳〉之形成探源》(《鄭州大學學報》2009年第5期);歐陽健《〈三遂平妖傳〉原本考辨》(《中華文史論叢》1985年第三輯);樸明真《〈平妖傳〉二十回本與四十回本的先後問題》(《明清小說研究》2001年第4期)。

4論清宮大戲《如意寶冊》/朱萬曙明確二十回本和四十回本的先後,不僅對了解小說所寫故事的演變有莫大幫助,對了解《如意寶冊》改編所依據的版本同樣有幫助。

二十回本的故事情節,從胡永兒托生胡員外家開始,直到王則兵敗被碎剮為止,線索比較單一。四十回本的故事情節則是從九天玄女收白猿為徒、白猿盜天書寶冊開始,最後又是他們收服了聖姑姑、左瘸、胡永兒等妖狐,從第一回《授劍術處女下山盜法書袁公歸洞》到第十五回《雷太監饞眼娶幹妻胡媚兒癡心遊內苑》均為二十回本所無,顯係馮夢龍增加。

從明代的《平妖傳》小說,到清代宮廷大戲《如意寶冊》,其間還有一部戲曲改編,乃是孔尚任的好友顧彩的《如意冊》。這部作品見於周紹良的《〈如意冊〉跋》。該跋介紹,他得到一部殘本《如意冊》,題為“夢鶴居士編”,“夢鶴居士”乃孔尚任的朋友顧彩。“這本《如意冊》傳奇過去從來沒有人知道過。孔德成從他家族舊書堆中搜出,並不知為何人所作,當初隻因其紙墨陳舊而珍視之,於一九四七年以贈孫珍方,解放後,珍方複以貽餘。審視之下,不禁大驚,固一人間未見書也。從書的形式觀之,乃一謄清稿本,可能是顧彩當日客衍聖公府時所作,似曾預備付印而未成,遂留於衍聖公府中,以訖後來。”①齊森華、葉長海主編《中國曲學大辭典》“如意寶冊”條目介紹說:“又曲阜衍聖公舊藏《如意冊》謄清稿本,殘存四卷四冊,共六十六出,四字標目,書題‘夢鶴居士’編。周紹良謂係顧彩‘當日客衍聖公府時所作,似曾預備付梓而未成’(見《記孤本戲曲如意冊、萬年歡與銀河曲》一文),不知與《如意寶冊》關係若何。”②該條目的撰寫者注意到了周紹良對《如意冊》的介紹,這是值得嘉許的,但大約因為該抄本係個人收藏,所以沒有去查閱該劇本,故而對兩者的關係予以存疑,這也是很審慎的態度。我們知道,顧彩是孔尚任的好友,曾經合作創作《小忽雷》傳奇,其生活年代也是康熙朝。他編創的《如意冊》有可能是《如意寶冊》改編的藍本。周紹良在文中列出了卷二至卷五的標目,這裏轉錄卷二標目:①

②周紹良《紹良書話》,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71頁。

《中國曲學大辭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540頁。

5清代戲曲與宮廷文化第十八出二盜天書第十九出雷監自媒第二十出媚兒錯嫁第二十一出三盜天書第二十二出大帝斬妖第二十三出畫中魂聚第二十四出胡洪遇畫第二十五出院君焚畫第二十六出聖姑認弟第二十七出挑燈論法第二十八出感月傷情第二十九出築壇煉法第三十出胡洪產女第三十一出虎守金山第三十二出潞公登第第三十三出雩壇鬥法初看標目,似乎與《如意寶冊》也差不多,如《二盜天書》和《三盜天書》,《如意寶冊》中同樣有此出目,隻是簡寫為《二盜》《三盜》。其他各出的內容,也多見於《如意寶冊》。但即便從出目上看,兩者顯然也有差別,如第十九出《雷監自媒》、第二十出《媚兒錯嫁》當寫雷太監垂涎胡媚兒的姿色,娶其為妻。此情節見於四十回本小說,但《如意寶冊》卻舍去了這段情節。由此可知兩個劇本雖然都改編自《平妖傳》,但仍然存在情節上的差異。看起來,《如意冊》的改編更加忠實於小說①,而《如意寶冊》對小說的情節取舍的幅度更大。

為了進一步弄清楚《如意冊》和《如意寶冊》的關係,筆者於2015年8月22日造訪了周紹良先生的公子周啟晉,從他手中借得《如意冊》一讀,經與《如意寶冊》的文字比較,方知兩劇除了題材相同外,文字卻完全不同。下麵以《二盜天書》為例,略加比較。

《如意冊》出目下有舞台提示:“預設小屏二張,上貼篆文墨刻作石壁天書樣,後三盜出同。”接著是“末”扮蛋子和尚上唱【醉扶歸】:“意懸懸望到三春季,急煎煎巴到熟黃梅。果然是光陰難駐日難麾,似俺一生碌碌真無謂,隻為尋求真訣數來回,把韶光虛度全無悔。”《如意寶冊》沒有舞台提示,一開場是白猿公①例如,《如意冊》中還有“王則出身”“遊仙枕幻”等出,均采自小說《平妖傳》,但《如意寶冊》中卻沒有這些情節。

6論清宮大戲《如意寶冊》/朱萬曙上場,裝扮提示為“白猿公猴臉白發白須”,他念過一段開場白後,由“淨”扮蛋子和尚上場,唱【越調鬥鵪鶉】:“則俺這兩袖清風,早離了永州城下。想前番受怕耽驚,怎些兒遭刑來犯法,險做了對獄吏的條侯下,蠶空的司馬。”在情節安排上,《如意冊》寫蛋子和尚進入白雲洞後,先到猿公住的小洞裏,看到石床、石椅、石碗、石鍋,在石櫃裏找到兩個鉛丸,覺得無用,又放了回去。這個情節沿自《平妖傳》,《如意寶冊》卻沒有采用,倒是在蛋子和尚進洞前,增加了描寫洞外景致的【調笑令】和【天淨沙】各一支曲子。該出其他文字,除了一些直接從小說襲用的道白外,沒有相同之處。故而可以斷定,顧彩的《如意冊》和《如意寶冊》雖然都改編自《平妖傳》,卻完全不同,兩者之間沒有先後繼承關係。

《如意寶冊》顯然也依據四十回本改編。為了說明問題,我們製作下麵的表格,將四十回本《平妖傳》①與《如意寶冊》內容相同的回目與後者各卷出目對應列出:四十回本《平妖傳》《如意寶冊》第一回授劍術處女下山盜法書袁公歸洞第一四卷出第三五出行交代征聘下山第二回修文院鬥主斷獄白雲洞猿神布霧第六五出封白山猿布師霧洞第三回胡黜兒村裏鬧貞娘趙大郎林中尋狐跡第九十出一出鬧射貞狐第四回老狐大鬧半仙堂太醫細辨三支脈第二十卷二第出六歸出穴識妖第五回左黜兒廟中偷酒賈道士樓下迷花第十一出出走偷雨酒第三卷第二出計留第五出奸淫第六回小狐精智賺道士女魔王夢會道姑第六出分別第四卷第二出夢會①本文所引依據《墨憨齋批點北宋三遂平妖傳》,《古本小說集成》所收日本內閣文庫所藏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