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職業道德新編(第二版)南京大學出版社書圖書在版編目(犆犐犘)數據教師職業道德新編/黃正平主編.—2版.—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9.1ISBN9787305210464Ⅰ.①教…Ⅱ.①黃…Ⅲ.①師德研究Ⅳ.①G451.6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8)第233461號出版發行南京大學出版社社址南京市漢口路22號郵編210093出版人金鑫榮書名教師職業道德新編(第二版)主編黃正平責任編輯潘琳寧編輯熱線02583596027照排南京紫藤製版印務中心印刷江蘇鳳凰通達印刷有限公司開本787×9601/16印張13字數213千版次2019年1月第2版2019年1月第1次印刷ISBN9787305210464定價32.00元網址:http://www.njupco.com官方微博:http://weibo.com/njupco官方微信:njupress銷售谘詢熱線:(025)83594756版權所有,侵權必究凡購買南大版圖書,如有印裝質量問題,請與所購圖書銷售部門聯係調換前言教師職業道德,簡稱“師德”,是教師在社會的要求和影響下,通過學習、體驗、修養和實踐等方式,認同、內化或創設的在教育工作中處理各種關係的道德準則和規範。黨和國家曆來高度重視師德建設。《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加強教師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增強廣大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教師要關愛學生、嚴謹篤學、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教育感染學生,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倡導全社會尊師重教”。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於全麵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2018年1月20日)中提出了“著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質,全麵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的要求,指出要“健全師德建設長效機製,推動師德建設常態化長效化,創新師德教育,完善師德規範,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堅持教書與育人相統一、言傳與身教相統一、潛心問道與關注社會相統一、學術自由與學術規範相統一,爭做‘四有’好教師,全心全意做學生錘煉品格、學習知識、創新思維、奉獻祖國的引路人”。師範生是未來的人民教師,師德對師範生職業素質的養成非常重要,是師範生的一門必修課,加強師德教育是培養未來合格師資的必然要求。

一、師德對於現代教師的意義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智慧的啟發者、精神的熏陶者、人格的影響者和道德的體現者,它的職業特點和曆史作用,要求教師不僅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更是一個道德高尚的人。現代社會有相對寬鬆和自由的道德環境,教師更應該承擔起道德示範的責任,以良好的師德形象引領學生的健康成長。

教師素質包括政治思想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專業技能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等方麵。師德不僅是指道德,也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政治立場和態度、法紀觀念和行為等。從教師承擔的社會重任、社會角色的地002位和社會對教師人格的期望評價以及眾多優秀教師的素質表現看,師德的“德”已遠遠超出了教師職業和一般道德的範圍。師德不限於教育活動教的需要,也是作為社會的公民和先進分子所應具備的素質。

師職師德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關鍵所在。關於教師的專業化問題,國內外業道有許多研究,歸納起來是:有較高的專門知識(所教學科)和技能;經過較德新長時期的專門職業訓練,掌握教育學科的知識和技能,並經過“臨床”實編習;有較高的職業道德;有不斷進修的意識和能力。因此,教師專業化不僅包括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方麵的內容,還體現在專業道德,即師德方麵的要求。師德是與教師教育活動緊密相連的、是在教師的教育活動中表現並提升的一種專業性的道德,是教師專業化的重要標誌。

教師職業與其他職業最大的區別在於,教師麵對的是活生生的人,是可塑性強、模仿性強的兒童和青少年,他們思想單純、心靈稚嫩,渴望知識的雨露,需要思想的啟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師重要,就在於教師的工作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湧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①師德不僅是對教師個人行為的要求,也是教育教學的重要手段。教師必須在各方麵起表率作用,以自己的學識、才能、高尚的道德品質影響學生,培養學生,促進學生的道德成長。教師職業是一種道德實踐活動。對教師成長而言,師德對提升教師整體素質起著動力、導向和保證的作用,師德是教師專業最根本、最直接的體現。

二、教師職業道德的時代內涵師德的內容很豐富,包含了教師職業活動的各個方麵、所要處理的各種關係。師德的內容也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而發展的,要與時俱進。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於1984、1991、1997、2008年先後四次頒布和修訂了《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範》,經曆了從一個繼承、總結到不斷完善與發展的實踐過程,基本形成了師德建設規範化、製度化體係。

2008年9月,教育部頒布了新修訂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範》(以下簡稱《規範》),其基本內容繼承了我國的優秀師德傳統,並充分反映了新形勢下經濟、社會和教育發展對中小學教師應有道德品質和職業行為的基本要求。《規範》對教師的職業道德起指導作用,是調節教師與學①習近平:《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同北京師範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載《人民日報》,2014年9月10日第1版。

生、教師與學校、教師與國家、教師與社會相互關係的基本行為準則,是當003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師德建設的基本內容和目標要求,其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麵。①前一是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要愛國守法。教師是一名教育者,同時又言是一個普通公民。因此,他首先要充滿對祖國的愛、對人民的愛,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製度,遵紀守法。教師要忠於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努力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這是教師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具體表現。

二是對本職工作的責任:要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教師要忠實於自己的職責,就是要忠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勤奮努力、樂於奉獻,在業務上精益求精,在教書育人中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三是對自身發展的責任:要終身學習。教師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真正成為一名教育家,就要努力學習、終身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業務能力,逐漸形成自己的教育風格。

加強新時代師德建設,需要把握兩個方麵的要求,即堅持以人為本,提升師德內涵;堅持依法執教,把握師德底線。

1.堅持以人為本,提升師德內涵堅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活動,它必然會涉及培養什麼樣的人、以什麼樣的意識形態理論為辦學指導思想、教育為什麼人服務、以什麼樣的思想道德觀念引導青少年學生成長、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應具備怎樣的全麵素質等問題。因此,以人為本的理念對教育具有特殊的重要的指導意義。教育要以人為本,就是以人為中心,突出人的發展。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發點,也是教育的歸宿;教育在人的交往與活動中展開,人在教育交往與活動中成長和發展;人是教育的基礎,也是教育的根本。所以,一切教育都必須以人為本,這是現代教育的基本價值和目標追求。

把“以人為本”作為師德的內涵,是對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失落和教育中見物不見人以及少數教師不把學生當人看的現象的克服和匡正。“以人為本”師德的本質精神是新時代教育的人文精神。它以鼓勵人自主發展為旨趣,以愛為核心和基石,以正確認識人、尊重人、信任人、開發人的①教育部師範教育司:《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學習手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75頁。

004心智和提升人的道德為指南。“以人為本”是追求對人本身的關照、關懷,就是完整而全麵地關照關懷人和發展提升人;追求人的自然性、社會性、教物質性和精神性關愛,滿足人的理性及情感需求,促進人身心階段性、持師職續性均衡並協調地發展。因此,在師德建設中要充分體現“教育以育人為業道本,以學生為主體”,“辦學以人才為本,以教師為主體”的教育理念。

德新2.堅持依法執教,把握師德底線編教師所從事的是一種複雜的腦力勞動,教師的勞動對象是身心正在成長中的、具有個性特征和年齡特點的兒童和青少年,教師勞動的手段是用自己的知識、才能、品德,在和勞動對象的共同活動中去影響他們。教師作為勞動的實施者,與勞動手段融為一體。這種職業性質決定了教師的任職資格、工作要求、道德水準特別是師德水準必須走在社會前列;教師在道德方麵應當用社會楷模的標準要求自己。這是對教師職業整體而言的高標準要求。但對教師個體的職業道德要求,要考慮大多數教師應當和可能達到的實際水平,考慮到對教師個人進行道德評價的可操作性。

由國家頒布的師德規範,社會對教師的職業道德期望,首先應當是絕大多數教師都能夠達到的“底線”。如果達不到“底線”要求,就要受到相應的處罰,包括影響職務晉升、工資提升直至失去教職等。類似於師德楷模、師德標兵那樣的高要求,可以提倡。教師在其職業活動中,隻要職業道德行為符合乃至高於“底線”,其合法權益就不應當受到侵犯。

師德的底線到底是什麼?從師德的層次看,規則是師德的最低要求,是師德的底線。師德的三個基本層次是:理想層次、原則層次和規則層次。理想層次體現教師應該努力的方向;原則層次是對教師的基本道德要求;規則層次體現了對教師職業道德的底線要求,是每一個教師在教育工作中必須遵守的基本倫理要求,這些要求一般直接指向教師的外顯行為特征,有很強的可觀察性和可操作性,通常采用否定式語言格式,以明確在教育工作中哪些行為是不允許教師采用的。如為了規範教師的職業道德行為,教育行政部門或學校製定了中小學教師行為規範。這些行為規範屬於師德的規則層次,是師德的底線要求,違反了這些規則就要受到相應的處罰。

規則層次的師德要求其實質就是依法執教,是依法執教要求的具體化。2008年,教育部新修訂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範》把“愛國守法”放在首位,要求教師“自覺遵守教育法律法規,依法履行教師職責權利”。

遵紀守法是對公民的普遍性要求,教師必須首先做到。因為,為師者,首先要學會為人,不是一個合格的公民,就不可能是一個合格的教師。而依005法執教是對教師這一職業的特殊性要求。教師除了應當遵守憲法、民法、刑法等法律外,更要遵守與教師職業行為有關的教育法律法規,如教育前法、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增強法律意識、自覺守法。言師德底線是對教師最基本的要求,隻要注意律己,並不難做到。同時,師德底線也是對與錯、是與非的分界線。實際上,師德的底線,有的已被寫進國家的法律、法規。在義務教育法、教育法、教師法以及未成年人保護法中都有明確規定。如果超出了“底線”,就觸犯了法律和法規。守住師德底線,教師必須學好有關法律,增強法製意識。總之,依法執教,自覺遵守教師行為規範,這是教師提升素質、做好工作的基礎,是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前提。

三、新時代師德建設的基本策略師德的形成和發展是教師個人不斷學習、不斷體悟、不斷實踐、不斷調整和建構的長期“修養”過程。如何根據時代的特點和要求,提高教師的師德水平,明確師德建設的重點,把握師德形成的規律,這是新時代師德建設一項艱巨的任務。

1.在專業發展上要處理好知識技能與師德修養的關係教師專業化是我國教師教育改革的方向。專業化的教師不僅要以專業知識與技能為基礎,更要以其特有的職業道德即專業道德作支撐。但在現實生活中,在教師專業發展的過程中,人們關注較多的是教師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提高,而忽視教師專業道德的教育和培養,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然而教師的專業特性首先是以道德要求為基礎的,師德是作為教師所必須具備的最起碼的專業準則。

教師專業道德本身也包含對其他標準的要求,是教師各種素質的綜合體現。由於教育實踐固有的道德屬性,專業道德規範的建設在教師專業化過程中有其獨特意義。隻有教師具有崇高的教育理想,具備獻身教育的奉獻精神,他才有可能充分調動自身的積極性,不斷開發自身的各項素質潛能,將自身各方麵的知識和技能素質統一到為未來人才培養而服務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因此,在教師的專業發展中既要注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提高,更要重視職業道德的修養,教師要做到業務精良、師德高尚。

2.在師德要求上要處理好廣泛性與先進性的關係在教師專業道德的要求上,過去我們較多地強調統一性,忽視差異性;強調一致性,忽視層次性;強調應然性,忽視實然性。這也是造成師德006教育效果不佳的一個重要原因。在現實生活中,教師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質參差不齊,世界觀、人生觀有差異,對教師職業的認識也不盡相同。基教於這種現實,我們一方麵必須切實加強師德建設,努力提高教師的職業境師職界。另一方麵在師德的要求上,我們應當從實際出發,注重基礎性,體現業道層次性。為人師者必先學會為人,不是一個合格的公民,就不可能是一個德新合格的教師。為人是師德的基礎性要求,為師是師德的特殊性要求。作編為教師,首先應履行好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帶頭遵守好公民道德。在為師的道德規範上,應堅持廣泛性與先進性的統一,對絕大多數教師應提出一些社會和教育界認同的、教師應該達到而且能夠達到的底線要求。

在一個文明程度較高的社會,教師總是被當作其他社會成員的楷模,教師的職業道德應當高於、先於、優於社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師的職業特性決定了教師必須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合格的老師首先應該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師首先應該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①因此,在強調基礎性和廣泛性要求的同時更要注重先進性和超越性,把師德水平推向更高層次,尤其是對一些優秀教師應提出更高的要求,以體現教師專業至善至美的道德境界,給他們確立一個個人職業道德發展的基本價值取向和不懈追求的終極目標,激勵他們形成高尚的職業行為。

3.在師德養成上要處理好他律與自律的關係由他律到自律是個體道德形成發展的規律。師德的形成和發展,不可避免地要首先經曆一個相當漫長的以義務為特征的他律道德時期。當教師的道德認識中,道德義務和道德價值僅僅受外界支配,而與主體的意向無關時,此類道德就屬於他律時期的道德。他律是師德形成過程中不可逾越的階段,因此,師德建設應以製度建設和完善機製為重點,通過政策、法律、規章製度,去規範約束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這也有助於他律向自律轉化。

由於他律是客觀外界對人提出的要求和限製,就會使人產生一種壓抑感,體驗到不自由,因而是難以持久的。隻有把他律轉化為自律,才能變被動為主動、變被迫為自覺,才能在實踐中感到輕鬆以至快慰。馬克思指出:“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由他律轉變成自律,是人社會化的過程,是從必然到自由的過程,是一個對社會要求所持態度的轉變和形①習近平:《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同北京師範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載《人民日報》,2014年9月10日第1版。

成的過程,是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的過程。隻有自律才能使師德007內化為信念,外化為行為;而且教師是成年人,又有文化,對他們中多數已有一定師德基礎的人來說,將師德的提高納入日常整個教師素質提高的前係列活動之中,強調自律是十分必要的。言自律是他律的升華,是個體成熟的表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師德是深厚的知識修養和文化品位的體現。師德需要教育培養,更需要老師自我修養。”①一切師德要求都是基於教師的道德人格,高尚的道德人格是靠嚴格的自律來實現的。隻有自律,才能使外在的社會規範內化為主體的自覺意識和行動。因此,我們在注重“他律”的同時,強調“自律”,倡導廣大教師自覺踐行師德規範,把規範要求內化為自覺行為。從“他律”走向“自律”是師德形成的基本規律,是師德建設的最終目的。

①習近平:《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同北京師範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載《人民日報》,2014年9月10日第1版。

001目錄第一章教師職業道德概述…………………………………………(001)第一節教師職業的產生與意義………………………………(001)第二節教師職業道德的含義及特點…………………………(011)第三節教師職業道德的功能與作用…………………………(018)練習與探究………………………………………………………(021)第二章新時期教師職業道德規範(上)……………………………(022)第一節愛國守法………………………………………………(022)第二節愛崗敬業………………………………………………(026)第三節關愛學生………………………………………………(032)練習與探究………………………………………………………(040)第三章新時期教師職業道德規範(下)……………………………(042)第一節教書育人………………………………………………(042)第二節為人師表………………………………………………(050)第三節終身學習………………………………………………(060)練習與探究………………………………………………………(075)第四章教師職業道德範疇…………………………………………(076)第一節教師職業理想…………………………………………(076)第二節教師職業義務…………………………………………(081)第三節教師職業良心…………………………………………(086)第四節教師職業公正…………………………………………(091)002第五節教師職業幸福…………………………………………(097)練習與探究………………………………………………………(100)教師職第五章教師職業道德修養…………………………………………(102)業道第一節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含義與意義……………………(102)德第二節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內容……………………………()新105編第三節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原則……………………………(127)第四節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方法……………………………(131)練習與探究………………………………………………………(137)第六章教師職業道德評價…………………………………………(139)第一節教師職業道德評價概述………………………………(139)第二節教師職業道德評價的原則和功能……………………(142)第三節教師職業道德評價的標準……………………………(147)第四節教師職業道德評價的形式和方法……………………(153)練習與探究………………………………………………………(161)第七章教師職業道德的發展………………………………………(162)第一節教師職業道德的曆史回眸……………………………(162)第二節中外教育名家師德觀概述……………………………(170)第三節教師職業道德的時代發展……………………………(182)練習與探究………………………………………………………(191)參考文獻………………………………………………………………(192)後記…………………………………………………………………(194)第一章教師職業道德概述教師是人類曆史上既古老又神聖的職業。它以育人為中心,具有極大的社會意義。教師的產生建立在人類教育活動的基礎上,由社會生產力發展所決定,以社會分工的出現為前提。作為一種專門的職業,教師有著嚴格的專業化要求,其中教師職業道德是其核心要求。由於教師勞動的特殊性,教師職業道德呈現出嚴格性、自覺性、示範性、深遠性、時代性的特點,發揮著極其重要的認識、教育、調節和促進功能。“育人為先”“樂教勤業”“人格示範”是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

第一節教師職業的產生與意義漢明帝當太子時拜桓榮為老師,登上皇位後,對桓榮仍十分尊敬。他常常到桓榮住的太常府內,請桓榮坐在向東的位置上,並替桓榮擺好桌案和手杖,親自手拿經書聽桓榮講解經文。他為何讓老師“向東”坐呢?原來,漢代室內的座次坐西麵東的最為尊貴。明帝這樣安排是表示對老師的尊敬。由於皇帝安排老師坐西席,於是後來人們就把老師尊稱為“西席”了。

中國曆史上還有很多對教師的尊稱,如“師傅”,原為春秋時對國君的老師的稱謂;“夫子”起先是孔子的門徒對孔子的尊稱;“先生”本來是對父兄長輩中有學問者的稱呼;“山長”源於《荊相近事》,指五代時隱居衡山的主講大師蔣維東,後泛指山中書院的老師。

書002導入思考教師職1.從上述故事中,你知道在中國曆史上教師的稱謂有哪些演變?

業道2.為什麼中國文化中有尊師重教的傳統?

德新一、教師職業的產生編人類社會發展經由農耕時代、工業時代到信息時代,各種職業種類繁多,難以完全統計。其中,教師職業是曆史悠久而又神聖崇高的職業之一。它的產生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客觀需要,是社會分工的必然產物。

反過來,教師職業的形成和發展又進一步促進了社會分工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傳承。

(一)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教師職業產生的社會基礎教育起源於人類社會產生之初,源自人類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的需要。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早在原始社會,教育活動就萌芽了。原始社會的教育不是專門的社會活動,是在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過程中進行的。教育者大多是一些部落、氏族的首領和德高望重、經驗豐富的老人等。教育形式多為口傳心授、言傳身教,教育內容涉及生產勞動、社會生活、宗教活動等諸多方麵。我國古籍在這方麵有大量記載,如燧人氏教民“鑽木取火”、有巢氏教民“構木為巢”、伏羲氏“教民以獵”、神農氏“製耒耜,教民農耕”、後稷“教民稼穡”、嫘祖發明養蠶製衣、倉頡造字、黃帝發明指南車、舜帝發明燒磚等。這些遠古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教師職業產生的社會基礎。

(二)社會生產力發展是教師職業產生的經濟基礎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內容日益豐富,哲學、天文、數學、曆法等知識越來越深入廣泛傳播,單純依靠一對一的口傳身教已經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原始社會末期,學校教育開始出現,教師職業由此產生。中國約在公元前3000年就產生了文字與學校。古埃及在公元前2500年出現了象形文字後,就出現了書記學校。古希臘的斯巴達學校和雅典學校,則是歐洲最早出現的學校。從此,教育活動開始逐步向專業化、職業化方向發展。社會生產力發展是教師職業產生的物質基礎和根本原因。

19世紀末,我國師範教育的興起,揭開了教師職業發展史上新的一頁。從此以後,我國的教師教育有了係統、專門的培訓機構,教師隊伍的數量和質量都有了一定的保證。003今天,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力要求社會提供更高素質的人力資源,從而促使培養人才的教師職業得到世界各國普遍的重視,教育成為推動社第一會進步和國家強盛的重要手段。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有利於促進教育投入章的增加,有利於促進教育內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製度等的現代教師化,也有利於促進教師職業活動進一步向專業化方向發展。職(三)社會分工的出現是教師職業產生的前提業道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曆史上出現了三次社會大分工。第一德次是農業和遊獵、畜牧業的分離,第二次是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第概三次是出現了專門的商業。社會分工促使私有製和階級產生,促使腦力述勞動和體力勞動分離,從而使得社會上一部分人開始專門從事對生產經驗、人倫禮儀、科學知識的總結和傳承,教育成為社會活動的一種特殊形式,教師職業逐漸從農事百工中獨立出來。

職業,是人們從事的負有特定社會責任、具有專門業務技能、以獲得物質報酬作為自己主要生活來源的工作,它是人們社會地位、經濟收入、生活方式的一般性表征。職業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它是一個曆史範疇,是社會分工的產物;第二,從業人員具有專門技能,擔負特定的社會職責;第三,它是人們長期從事的社會活動;第四,從業人員獲得合理報酬作為主要生活來源。

中國職業知多少?1999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將我國職業分為8個大類,75個中類,434個小類,1481個職業。教師職業被歸為第一大類,屬於專業技術人員類。

二、教師職業的意義作為曆史悠久而又充滿活力的神聖事業,教師職業的出現,是人類曆史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教師職業是一種古老而永恒的職業教師職業古老悠久。早在原始社會,教師雛形就出現了。根據摩爾根的《古代社會》一書記載,印第安人的原始氏族中,在新酋長的就職會議上,有專人講述以往事情,曆數前任酋長如何為集體辦事立功。像這樣在004任職儀式上教育酋長的人就是西方國家最初的教師。在我國,教師職業的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之前。《禮記·明堂位》記載:“米廩,有虞氏教之庠也。”庠是舜帝時代的學校名稱。這句話是說,當時將有經驗的老人師職供奉在那裏,做一些教育工作。但在當時由於社會條件所限,還不可能產業道生獨立的教師職業。在夏朝時期,有了較完備的學校和官辦學校,出現了德新“學在官府”“政教合一”的情形,產生了持官祿做官兼教學的教官,不過這編還不是專職意義上的教師。我國曆史上真正的專職教師,出現於春秋末期。當時官學衰退,私學勃興。這一時期,孔子首創私學,主張“有教無類”。這樣,在中國曆史上乃至世界曆史上第一次出現了以教為業的教師和教師職業。自此,教師不再是官職,而成為一種獨立的職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農家都興辦私學,招生授徒。從世界史看,古代教育經過了一個漫長的長者為師、能者為師、學者為師、以吏為師、以僧為師的階段,之後才產生了專門的教育機構和專職的教師。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裏,私塾公學並行,皇宮太學中有達官貴人講學,社會上有名流鴻儒授課,講學授課者即為教師。到了近現代社會,出現大規模集體授課的學校,教師職業越來越正規化。今天的教師職業,內部分工越來越細,各種類型、各種專業的教師活躍在各級各類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中。隻要人類存在,就需要教育來傳承文明、推動社會進步,這是一種永恒的職業。

(二)教師職業是一種以育人為中心的神聖職業與其他職業相比,教師職業具有特殊性。由於這是一種以育人為中心的職業,其職業主體、職業規範、職業活動、職業影響具有鮮明的特點。

從職業主體看,教師和學生都是有生命的靈動的個體,存在著精神互動,呈現出多元化、個性化、豐富性的特點;從職業規範看,需要教師為人師表、行為世範、因材施教,因而具有高要求性;從職業活動看,其手段、方法、過程具有主體性和創造性、靈活性;從職業影響看,教師職業涉及未來社會的人才培養,具有深遠廣泛的影響。

教師職業的神聖性體現在,它是促進個體學習成長的職業,是影響塑造教育者靈魂的職業,是促進天、地、人有機統一的職業,是影響改變人類命運的職業。它關注的中心是人,它的起點和最終歸宿也是人。

(三)教師職業是一種極具社會意義的崇高職業教師職業對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承擔著重要的社會使命,被視為崇高的事業。其社會意義體現在:第一,促進個體社會化。教育是一個最具價值、最有人性的並最富於人文關懷的平台,教師通過潛移默化的係統工作,能夠幫助受教育者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成為具有文明素質005的現代社會公民。第二,培育社會所需的專業人才。現代教育機構借助於係統的教育資源、專業的教師隊伍,能夠為社會培養各方麵的建設人第一才。第三,提升綜合國力。當今世界各國普遍重視教育,是因為教育在國章家建設中發揮了奠基性的作用,被視為提升綜合國力的基礎性工程。第教師四,傳承並創新人類文化。教師職業之所以崇高,之所以被視為“天底下職最崇高的事業”,就在於它傳承著人類文明,培養著科學的思維觀念,教化業道萬民,創新文化,使人類文明的火種生生不息,使文明之光輝耀著無數迷德失的心靈,使不同國籍、種族、民族、地域、文化的人們能夠相互學習、相互概交流。述正因為教師職業有著如此重大的社會意義,自古至今,人類就有尊敬教師、崇尚教育的傳統。在中國古代,荀子將“天、地、君、親、師”並列。在現代,無數有識之士論述過教育的重要意義。許多教師將教師職業視為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

關於師德,古代有大量論述,如孔子說:“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孟子強調:“教者必以正”(《孟子·離婁上》);墨子說:“有道者勸以教人。”(《墨子·尚賢》)《禮記·學記》突出師德:“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誌。”並認為:“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漢代揚雄明確提出:“師者,人之模範也。”東晉史學家袁宏則感歎:“蓋聞經師易遇,人師難遭。”三、教師是一種專門的職業在人類曆史的滄桑流變中,教師承擔著承前啟後、傳承文明、教化萬民的重任。《荀子·大略》說:“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早在古代,國人已認識到教師職業的重大意義和神聖使命,形成了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呂氏春秋·尊師》雲:“生則謹養,死則敬祭,此尊師之道也。”自漢唐至明清,中國將“天、地、君、親、師”並列,表明對學養深厚、人格高尚的教師的高度尊崇。可見,尊師重教是中國傳統精神信仰的有機組成部分,內蘊中國文化的精髓。

006(一)教師的含義在我國,曆代對教師的稱謂複雜多變,但通稱為“師”。在古代,“師”教最早與軍隊有關。西周立國之初,為了加強軍隊統治力量,統治者便開辦師職學校,培養貴族子弟。這些貴族子弟在學校主要是學習射箭、駕駛等軍事業道技能,而後才是學習文化知識。因此,西周初期的學校教師都由高級軍官德擔任,因其職名未變,人們稱他們為“師”或“師氏”。隨著社會進步和文化新編教育事業的發展,文官任教現象逐漸增多,為“師”便成為社會上一部分人的職業。韓愈在《師說》中明確界定:“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與“師”原為兩個詞。《說文解字》上說:“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從攴從孝。”在甲骨文、金文中,“教”字像一人手持鞭棒教一小兒學卦爻之狀,表示長輩對下輩的督責,是教化、訓誨之義。由於“教”是傳授知識的主要手段,因此,人們便逐漸把“教”和“師”合起來,統稱為“教師”。“教師”一詞最早見於《學記》中:“教師者所以學為君也。”口語中的“老師”一詞,原為宋元時期對“小學”教師的稱謂。金代元好問《示侄孫伯安》詩雲:“伯安入小學,穎悟非凡兒。屬句有夙性,說字驚老師。”可見,“老師”最初指年老資深的學者,後專指學生對教師的尊稱,一直沿用至今。

中國曆史上還有很多對教師的別稱,也含有尊敬之意。如古時貴族子弟有師有保,教師統稱“師保”。晉代有師和友在諸王左右陪侍輔導,故教師別稱“師友”。漢以後曆代將在“校”或“學”中傳播經學的教師稱“經師”。漢代掌管宗室子弟訓導的官員稱為“宗師”。講授武事或講解經籍的教師謂之“講師”。“太保”為輔導太子的官,也稱太師太傅,是太子的教師。

自先秦以來對國學教師的稱呼為“博士”,唐宋時進一步有“律學”“算學”“書學”“博士”之分。另外還有“師資”“教諭”“教習”“教授”“學政”“學官”“監學”“祭酒”,等等。

今天,我國對教師的內涵作了明確的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第三條規定:“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這一概念包括三層涵義:1.教師是從事教育活動的專業人員這是從教師身份和職業必備資格條件角度來界定教師。教師是專業人員,必須具備國家規定的教師資格。有人認為幼兒教師、小學教師不需007要專門技術,隻要受過一定教育的人都可以擔任。還有人認為隻要接受過高學曆教育的人都可以擔任教師,或認為高學曆教師擔任中小學教師第一是大材小用,等等。這些觀點顯然是錯誤的。教師必須接受專門的職業章訓練,具備專業技能,並在教育實踐中不斷獲得專業成長,才能勝任教師教師工作。教師工作於國家批準設立的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教師職業有法職定的規範的教育製度、教育規範,接受嚴格的教育管理和市場評價,是一業道種專門的職業。德2.教師的職責是教育教學概這是從教師的職業特征和任務角度來界定教師。將教育教學職責並述列,並將“教育”放在“教學”之前,說明教師不僅要承擔專業課程的知識教學任務,更重要的是要承擔教育學生、培養社會合格公民、促進學生全麵發展的任務。這兩方麵職責密不可分,貫穿於教師職業生涯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