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水運時轉:中國古代擒縱調速器之係統化複原設計\/林聰益著.—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20.4(中國傳統技術的新認知\/張柏春主編)ISBN978-7-5701-0967-8Ⅰ.①水…?Ⅱ.①林…?Ⅲ.①記時儀—研究—中國—古代?Ⅳ.①TH714.8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20)第021208號?
ZHONGGUOCHUANTONGJISHUDEXINRENZHISHUIYUNSHIZHUAN——ZHONGGUOGUDAIQINZONGTIAOSUQIZHIXITONGHUAFUYUANSHEJI中國傳統技術的新認知???張柏春\/主編水運時轉——中國古代擒縱調速器之係統化複原設計林聰益\/著主管單位:山東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發行:山東教育出版社?????地址:濟南市緯一路321號?郵編:250001?????電話:(0531)82092660?網址:www.sjs.com.cn印??刷:山東臨沂新華印刷物流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版??次:2020年4月第1版?
印??次:2020年4月第1次印刷開??本:787毫米×1092毫米?1\/16印??張:6.75字??數:122千定??價:39.00元(如印裝質量有問題,請與印刷廠聯係調換)印廠電話:0539-2925659總序近百年來,特別是20世紀50年代學科建製化以來,中國科學技術史學家整理和研究中華科技遺產,認真考證史實與闡釋科技成就,強調新史料、新觀點和新方法,構建科技知識的學科門類史,在許多領域都做出開創性的工作,取得了相當豐厚的研究成果,代表作有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牽頭組織撰寫的26卷本《中國科學技術史》,以及吸收多年專題研究成果的天文學史、數學史、物理學史、技術史、傳統工藝史等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學科史叢書。然而,未知仍然遠多於已知,學術研究無止境。僅在中國古代科技史領域就有許許多多尚未認知透徹的問題和學術空白,以至於一些學術紛爭長期不休。
近些年來,隨著文獻的深入解讀、新史料的發現、新方法的發展,學界持續推進科技史研究,實現了一係列學術價值頗高的突破。我們組織出版這個係列的學術論著,旨在展現科技史學者在攻克學術難題方麵取得的新成果。例如,鄭和寶船屬於什麼船型?究竟能造出多大的木船?這都是爭論已久的問題。2011年武漢理工大學造船史研究中心受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的委托,以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為基本依據,對鄭和寶船進行複原設計,並運用現代船舶工程理論做具體的仿真計算,係統地分析所複原設計的寶船的尺度、結構、強度、穩性、水動力性能、操縱性和耐波性等,從科學技術的學理上深化我們對寶船和鄭和下西洋的認識,其主要成果是蔡薇教授和席龍飛教授等撰寫的《跨洋利器——鄭和寶船的技術剖析》。
除了寶船的設計建造,鄭和船隊還使用了哪些技術保證安全遠航?下西洋給中國航海技術帶來怎樣的變化?自然科學史研究所陳曉珊副研究員以古代世界航海技術發展為背景,分析鄭和下西洋的重要事件及相關航海技術的來源與變化,指出下西洋壯舉以宋元以來中國航海事業的快速發展為基礎,船隊係統地吸收了當時中外先進的航海技術,其成果又向中國民間擴散,促成此後幾個世紀裏中國航海技術的基本格局。這項研究成果彙集成《長風破浪——鄭和下西洋航海技術研究》,這部專著與《跨洋利器——鄭和寶船的技術剖析》形成互補。
北宋水運儀象台被李約瑟讚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帶有擒縱機構的時鍾。關於蘇頌的《新儀象法要》及其記載的水運儀象台,學者們做出了各自的解讀,提出了不同的複原方案。有的學者甚至不相信北宋曾製作出能夠運轉的水運儀象台。其實,20世紀90年代,水運儀象台複原的重要問題已經解決,也成功製作出可以運轉的實用裝置。2001年,台南的成功大學機械工程係林聰益完成了他的博士論文《水運時轉——中國古代擒縱調速器之係統化複原設計》。該文提出古機械的複原設計程序,並借此對北宋水運儀象台的關鍵裝置(水輪-秤漏-杆係式擒縱機構)做係統的機械學分析,得出幾種可能的複原設計方案,為複原製作提供了科學依據。
指南針幾乎成了中國古代發明創造的一個主要標誌。王振鐸在1945年提出的“磁石勺-銅質地盤”複原方案廣為流傳。然而,學術界一直在爭議何時能製作出指南針、古代指南針性能如何、複原方案是否可行等問題。人們質疑已有的複原方案,但討論主要限於對文獻的不同解讀,少有實證分析。2014年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將“指南針的複原和模擬實驗”選為黃興的博士後研究課題。他將實驗研究與文獻分析相結合,通過模擬實驗證實:從先秦至唐宋,中國先賢能夠利用當時的地磁環境、資源、關於磁石的經驗知識和手工藝,製作出多種具有良好性能的天然磁石指向器,這一成果被寫成《指南新證——中國古代指南針技術實證研究》。
寶船仿真設計、下西洋航海技術、擒縱機構複原設計和指南針模擬實驗研究等新成果值得推介給學術界和廣大讀者,以豐富和深化我們對科學技術傳統和文明演進的認知,並為將來重構科學技術史添磚加瓦。當然,這些成果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足,敬請廣大讀者不吝賜教。
張柏春???????????????????????????2020年1月8日於中國科學院中關村基礎園區目錄001第一章?緒論001第一節古機械分類003第二節古機械複原研究程序006第三節研究目的與內容011第二章?中國古代時製與計時器的發展011第一節時刻製度017第二節圭表與日晷026第三節漏刻031第四節機械鍾033第五節結論034第三章?水運儀象台的機構分析037第一節構造分析047第二節運動分析053第三節結論055第四章?蘇頌水輪秤漏裝置與近代鍾表擒縱調速器的比較研究056第一節水輪秤漏裝置060第二節近代擒縱調速器的發展063第三節比較068第四節結論070第五章?中國古代擒縱調速器的複原設計071第一節古機械的複原設計程序073第二節水輪秤漏裝置的複原設計084第三節實體模型090第四節結論091第六章?總結093參考文獻第一章緒?論第一章緒?論曆史是過去與未來的鑰匙。
對機械史發展的探討,不但可以了解機械科技發展的過程,從中找出其發展的脈絡和規律,而且可以推論其發展的趨勢。整個機械史包含古代機械史與近現代機械史。那如何打造好這一把鑰匙?就古代機械史而言,莫過於複原古機械。在此,首先給出其定義,以作為研究的依據:古機械的複原是以一個古機械原型為本體,根據當時的機械原理、機械工程及工藝技術等,重新建構此機械。
由複原之古機械可表現出當時的機械科技與工藝水平。然而,由於古籍文獻記載的不全與實物的失傳,大多數的古機械原型是不可考的,近現代文獻中亦沒有針對古機械的複原提出一套係統化的解決方法。因此,本章從古機械複原的角度,將古機械進行分類,並提出一套複原研究程序,有係統地進行古機械的複原。最後,定出本研究的目的與內容。
第一節?古機械分類15世紀以前的中國在機械工程領域有相當的成就,其內容十分豐富,機械的種001水運時轉——中國古代擒縱調速器之係統化複原設計類很多,其中有許多重大的創造與發明。本節根據史料將古機械分為有憑有據、無憑有據及有憑無據等三類。史料包括古籍文獻、曆史文物、考古資料以及現存實物。其中,古籍文獻是指正史、別史、雜史及野史等古籍的文字與圖形;曆史文物包括建築、器具及繪畫等古跡文物;考古資料含出土文物上的圖文;現存實物則指出土的古機械和傳世的真品等。再者,因文獻與文物的圖形,大都隻反映外形,並無內部構造和零件尺寸,更沒有製造尺寸,故隻能為“憑”,不能為“據”。因此,“憑”是指非實物的史料,“據”則為現存實物,即真品。就其分類概述如下:一、有憑有據此類是指史料上有記載且有真品傳世的古機械,一般是屬於應用較普及的古機械。有些是出土的古機械,並可在古籍中找到其相關的文獻記載,如河南三門峽市虢國墓地、新鄭市鄭韓故城及山西太原市趙卿墓之車馬坑出土的東周木車和陝西西安市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出土的銅鏃;有些是因實用性強,發展早且成熟,到現代仍在使用,且在史料中常可看到相關描述的古機械,如水輪、水碓、龍骨水車、揚扇及紡織機械等,其他如簧片鎖、被中香爐、古齒輪等皆是。
二、無憑有據此類一般指出土的古機械,尚未在史料中找到相關的記載。如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尖底陶瓶與秦始皇陵出土的銅車馬。
三、有憑無據此類指沒有真品留世,而有史料記載的古機械,又可細分為以下三類:1.有文有圖曆史有名的科技專著,如北宋曾公亮的《武經總要》(有弓弩、拋石機等攻守城器械及戰車、戰船等各類水陸作戰武器裝備)、北宋蘇頌的《新儀象法要》(天文鍾)、元代王禎的《王氏農書》(有耬、耜等各式農器及紡車、織機等紡織器械)、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有農具、織機、金屬冶煉、弓弩等民生器具與生產技術)、明代沈子由的《南船紀》(有黃船、戰巡船、橋船等各種民船與戰船)、明代茅元儀的《武備誌》(有火銃、炮車等攻守城器械及戰車、戰船等各類水陸作戰武器裝備)等,對有關的古機械均有較詳細的文字記述與圖形說明,提供了較豐富的史料。
002第一章緒?論2.有文無圖此類數量不少,如東周魯班的木車馬、東漢張衡的候風地動儀、三國諸葛亮的木牛流馬、北宋張思訓的太平渾儀、北宋燕肅的指南車及元朝郭守敬的大明殿燈漏等,有關的文獻記載大都著重在形製與功能上的描述,對其機構的記述非常簡單或有闕如。因此,在複原研究上所麵臨的問題,需要更廣的角度來思考。
3.無文有圖史料上亦有一些圖形找不到相應的文字記載,如河南汲縣出土的戰國晚期的銅鑒上的雲梯圖案等。這類的複原研究與無憑有據相似,但又更困難,對其描繪之機械的考證要更複雜。
第二節?古機械複原研究程序複原研究的目的,在於古機械原型和其機械工程技術與工藝的建構。針對有據的古機械,其原型可由實物得到,但就有憑無據的古機械而言,因無實物甚至無原圖來做驗證,其原型常常是含糊不清且不明確的,其複原模型,無以判斷真偽,故這類的複原研究對其機械工程技術與工藝的建構,更甚於原型的複原。因此,麵對古機械的複原研究要抱持的態度是:科學的實事求是精神,史學的客觀評價態度。
有幾分肯定,做幾分工作,對無法考證確認的部分應視為複原設計的一個可變參數。如此複原設計的結果就可能不是唯一的,因此,多樣性是必然的結果。麵對這些多樣的結果,可視為同一時期的古機械演化過程的產物之一。以20世紀80年代的六連杆型越野機車後懸吊機構為例,當時生產的產品主要有三種型號(黃以文,1990)6-11(Yan,1998)28-31,但技術等級皆差不多。因此,同一功能之機械產品的多樣性,是古今皆然的情形。基於這樣的認知與態度,本節提出複原研究程序(圖1-1),有係統地進行古機械的研究,其步驟說明如下:003水運時轉——中國古代擒縱調速器之係統化複原設計認識問題史料研究定義問題建構古代機械科技與工藝複原合成複原設計複原分析實物模型複原製造虛擬模型圖1-1古機械複原研究程序一、史料研究此步驟是以研究史料來認識問題和建構古代機械科技與工藝,而以現代科學技術理論和方法來定義問題。
1.認識問題(1)搜集資料發掘史料中有關機械史的資料是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其中對考古界發掘的成果更應關注與了解。對研究對象的數據搜集,在時間上包括此機械整個演化的脈絡(縱向),與同時期相關的機械工藝(橫向);在空間上也不應限製在中國,對鄰國(如日本、朝鮮、越南等)的相關資料的研究也應重視。同時要注意其名稱和機械術語的演變,不同的時空背景有著不同的稱謂。例如,漏刻在曆代各有不同名稱,如挈壺、漏、銅漏、漏壺、刻漏及銅壺滴漏等。
(2)研究史料對史料進行考證、校勘及鑒別是認識問題的第一步。史料中以古籍文獻數據最多,然一般較為簡略,或有抄寫錯誤,或有誇大不實,但麵對古人的科學經驗和記錄亦不可輕易否定或刻意忽視。考古資料的可靠性最高,曆史文物如曆代的耕織圖和水墨畫等皆有極高的參考價值,對現存實物如水輪、紡車等應注意其在形製構造和工藝技術與古機械間的差異性。故應參照各方麵的史料,互相補充、校正,進行綜合研究,以厘清複原工作的基本問題,如古機械原理、構造、選材原則和製作工藝,以及古代機械術語的含意及其演變。另外還需針對複原機械,就不同階段與不同區域的演化進行歸納、分析及比較研究,以認識其演化脈絡。
004第一章緒?論2.定義問題每個時代有它各自的工程技術語言,其陳述的方法與用語,現代人不見得可以理解。因此,應深刻理解古代機械術語的含意、演變與古機械的機構設計、施工方法及技術工藝,用現代的機械理論與技術,重新定義古機械,賦予其新的生命與意義。
經過研究史料,理解問題、認識問題之後,必須準確地定義問題以引發對問題解答的思考。定義問題包括建立設計規範和闡明設計需求與限製,其目的是把複原設計限定在某種確定的方向,並依據設計需求,以期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複原設計上一步驟以現代的機械理論與技術,重新定義古機械,並建立設計規範,目的是將複原設計問題轉化為現代機械設計問題,以現代工程設計技術和方法來解決問題。複原設計包括複原合成與複原分析,對有憑有據及無憑有據的古機械複原設計主要在分析,對有憑無據者的複原設計主要在合成。
1.複原合成此程序的複原設計不同於傳統的是在複原合成,其目的是以一種係統化的方法,合成符合史料研究結果(包含設計規範與古代的科技和工藝水平)的所有設計。
機械合成方法很多,大致可分為四類:第一類是以機構構造為基礎發展出來的設計方法(Buchsbaumetal.1970)(Yan,1992);第二類是以模塊化概念為基礎發展出來的設計方法(Kota,1990);第三類是以演化論的角度發展出來的設計方法(張春林等,1999)68-86(Liangetal.2000);第四類是以數據庫與經驗為基礎發展出來的方法(Altshuller,1984)(Terninkoetal.1998)。每一種方法都有其優缺點與不同的適用範圍和領域,可交錯運用。以古代計時器為例,可先用第四類方法如萃思(TRIZ)來設計可能的方案,如圭表、日晷、水漏、沙漏、香漏、天文鍾及機械鍾等,就其中的天文鍾可用第二類模塊化的方法,進行各係統模塊的排列組合,對各係統模塊再以第一類的創新機構設計方法進行構形合成,有需要者可配合第三類機構演化方法進行機構變異,找出符合古代機械原理與工藝的所有設計。
2.複原分析複原分析是指針對有據的真品,以機械工程的分析方法來進行研究和考證。以秦陵地區出土的銅車馬與弩、簇等實戰兵器之研究的實例而言(楊青,1995),就需要運用機械工程技術進行大量測試、測繪、統計分析、模擬驗證與科學推斷等分析工作。其中,應用現代測試技術,對銅車馬構件和各種實戰兵器的幾何參數進行005水運時轉——中國古代擒縱調速器之係統化複原設計精確的測試;對其表麵加工質量進行觀測分析,獲得大量珍貴的原始資料,並繪製機械工程圖。複原分析還需用數理統計回歸分析的方法及計算機技術,對測得的大量數據進行分析研究,對典型的零組件用仿真製造和實驗方法進行對比論證。複原分析的結果是一重要的資料,尤其是為古代科技與工藝的建構,提供可靠的依據。
三、複原製造複原製造是將第二步驟之複原設計的結果製成模型,模型是整個複原研究的成果與展示,而模型可以分實物模型與虛擬模型。實物模型即以傳統方法實際製造出古機械模型,虛擬模型則是利用現代計算機科技來建構古機械模型;不論是實物模型或虛擬模型,均要根據史料研究與複原設計的結果來製造。
虛擬模型可以包括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在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工程軟件(CAD\/CAE)的輔助下建構複原模型,並進行動態仿真;第二階段是將第一階段建構的計算機實體模型或實物模型,結合虛擬現實技術建構古機械的虛擬環境,令人與古機械如置身古代,並可深入去探索古機械所蘊含的科學技術與製造工藝。由於計算機科技與網絡技術不斷進步,交互式的網絡虛擬環境日趨成熟,古機械虛擬模型的製作可作為建立古機械網絡虛擬博物館的基礎工作。
總結整個程序,史料研究目的在建立設計規範、闡明設計需求與限製、建構古代機械科技與工藝;複原設計的複原合成是產出所需的所有構形設計,複原分析的結果可作為進一步研究的重要史料;複原製造是以傳統方法或以計算機輔助技術建造複原模型,是整個複原研究的成果與展示。
第三節?研究目的與內容機械鍾是近代歐洲最主要的機械裝置之一,在19世紀之前,鍾表的製造在機械科技的發展中,占極重要的地位,對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影響甚巨。尤其是運用機械原理將時間均等分割的擒縱調速器,被視為歐洲近代機械史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然而根據文獻考證,最早的機械鍾擒縱調速器創始於中國。
006第一章緒?論在中國古籍文獻中有關機械時鍾的記載,以北宋蘇頌與韓公廉於元祐年間(1086—1092)所建造的水運儀象台最完整,其是由渾儀、渾象等天文儀器與具報時裝置的機械鍾組合在一起,以水力驅動的大型天文鍾塔(圖1-2)。它具有一個水輪秤漏機構,與現代機械鍾中的擒縱調速器的功能相同,是用來產生等時性間歇運動的機構,由振蕩器與擒縱機構所組成。有關水運儀象台的構造和其零組件形製,都記錄在蘇頌的《新儀象法要》一書中,為後世留下了極具研究價值的天文與機械等科學技術資料。
20世紀中葉以來,根據《新儀象法要》的文字記載與構造圖,劉仙洲、李約瑟、王振鐸、康布裏奇及後繼研究者做了一係列的考證和研究(劉仙洲,1956,1962)(管成學等,1991)281-286(顏鴻森等,1993)(陳延杭等,1994)(施若穀,1994)(胡維佳,1994,1997)(李誌超,1997)(土屋榮夫等,1997)(Yanetal.2000)(Gao,2000),並對水運儀象台的複原作了許多探討,甚至製作了模型,如表1-1所列。
他們在複原的工作上各自都有某些方麵的貢獻,但在許多方麵仍受到批評和質疑,未能真正令人信服。經過近現代學者的研究,《新儀象法要》的科學技術內容及其在科學技術史上的意義和地位不斷得到闡述,水運儀象台的原貌也漸漸地浮現;然而,對於水運儀象台與其水輪秤漏機構的認識仍存在一些問題,須深入探討,而且過去的研究亦沒有針對中國古代擒縱調速器進行較有係統的複原研究,更沒有一套係統化的方法去進行複原合成。
表1-1近現代有關水運儀象台複原模型的製造年代製造者紀要收藏地中國國家博物館1958王振鐸1∶5模型(北京)水輪秤漏裝置(1961)科學博物館1962康布裏奇與水運儀象台模型(英國,倫敦)蘇頌科技館1988陳延杭、陳曉1∶5模型(福建,同安)自然科學博物館1993自然科學博物館1∶1模型(台灣,台中)諏訪湖時間科學館1997土屋榮夫、山田慶兒1∶1模型(日本,長野)1∶10模型(1997年開始蘇州市古代天文計時儀器蘇州市古代天文計時儀1997為各博物館定製不同比研究所器研究所例模型的工作)(江蘇,蘇州)007水運時轉——中國古代擒縱調速器之係統化複原設計圖1-2蘇頌水運儀象台(蘇頌,1983)112008第一章緒?論因此,本研究擬以有憑無據的中國古代擒縱調速器作為一個研究載體,從蘇頌《新儀象法要》的剖析著手,再溯其源、追其流。依循前文的複原研究程序來進行,其目的如下:1.通過史料研究,理解中國古代計時製度與計時器的發展,以定義出中國古代擒縱調速器的主要模式,進而與歐洲近代機械時鍾之擒縱調速器進行比較研究。
2.提出一套古機械複原設計程序,可根據史料研究來建立中國古代擒縱調速器的設計規範,並歸納出其設計需求與限製,以係統地合成出符合古代機械科技與工藝的所有複原設計模型。
3.通過計算機將複原設計合成出的構形進行實體模型建構。
本書架構如圖1-3所示,其內容說明如下:第一章緒論本章對古機械進行分類,並提出一套古機械複原研究程序,根據此程序可有係統地對各類古機械進行複原研究;確定本文的研究目的與內容。
第二章中國古代時製與計時器的發展本章針對中國古代計時科學與技術進行探討,以了解天文鍾與水輪秤漏裝置發展的背景,重點在探討圭表與漏刻的測量精度的重要參數與古人解決相關問題的方法,並作為中國古代擒縱調速器研究的基礎。
第三章水運儀象台的機構分析本章就水運儀象台的構造與運動進行探討,以了解其中的水輪秤漏裝置、報時係統、計時單位及傳動係統的意義與設計,並提出適當可行的運動設計。
第四章蘇頌水輪秤漏裝置與近代鍾表擒縱調速器的比較研究本章針對蘇頌水輪秤漏裝置進行研究,然後以水力、重力與彈力、電磁力等不同動力驅動方式,將擒縱調速器分為三個階段來做探討比較。
第五章中國古代擒縱調速器的複原設計本章提出一古機械複原設計程序,結合機構創新設計方法和機械演化與變異原理,係統地合成出符合古代科學理論與工藝技術之所有可行的中國古代擒縱調速器複原設計模型。
第六章總結總結全文,並展望機械史研究的願景。
009——中國古代擒縱調速器之係統化複原設計水運時轉010第一章第四章緒論蘇頌水輪秤漏裝置與近代鍾表第五章1-1古機械分類擒縱調速器的比較研究中國古代擒縱調速器的複原設計1-2古機械複原研究程序5-1古機械的複原設計程序4-1水輪秤漏裝置4-2近代擒縱調速器的發展1-3研究目的與內容5-2水輪稱漏裝置的複原設計4-3比較第二章5-3實體模型4-4結論中國古代時製與計時器的發展5-4結論2-1時刻製度第三章2-2圭表與日晷水運儀象台的機構分析第六章3-1構造分析2-3漏刻總結3-2運動分析2-4機械鍾2-5結論3-3結論圖1-3本書架構第二章中國古代時製與計時器的發展第二章中國古代時製與計時器的發展在討論中國古代擒縱調速器之前,有必要對中國古代的計時科學與技術進行較深入的探討,以了解水運儀象台與水輪秤漏裝置的發展背景。因此,本章擬探討中國古代時刻製度與計時器的發展。
中國古代的時製與古人對時間的認識過程和計時器的使用有關。本章首先討論更點製度、十二時製、漏刻製三種主要計時製度的產生、用法、相互關係,以說明中國古代計時科學的發展。再者,古人計量時間的方式很多,用於天文觀測的計時器有圭表、日晷、漏刻、機械鍾等,本章除了對其發展做介紹外,重點探討影響圭表、日晷和漏刻等計時精度的重要參數與古人為提高其準確度所提出的解決方法,作為研究機械鍾的基礎。
第一節?時刻製度中國古代的計時單位為年、月、日、時、刻,其中時和刻是一日的基本單位,時是指時辰,刻是漏壺之箭尺上的分度。中國古代對一日時段的劃分並不統一,即使在西漢之後,依然並行著三種時製,即十時製的更點製度、十二時製、漏刻製,且各朝代的時刻劃分亦有不同。因此,本節就中國古代時刻製度及其變011水運時轉——中國古代擒縱調速器之係統化複原設計遷進行探討。
一、十時製的更點製度《左傳》魯昭公五年(前537)記載:“日之數十,故有十時。”(杜預等,1981)。《隋書·天文誌》記載:“晝有朝、有禺、有中、有晡、有夕,夜有甲、乙、丙、丁、戊。”(魏征等,1983)526由此可知,春秋時曾有將一晝夜分為十個時段的方法。後來,由於實際生活的需要,又將時段細分為:夜半、雞鳴、晨時、平旦、日出、蚤食、食時、東中、日中、西中、晡時、下晡、日入、昏時、夜食、人定,即後來學者所謂的十六時製(張聞玉,1995)(陳久金,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