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語言學家Leech(1981:12121)在《語義學》中區分了詞彙的七種意義:概念意義(conceptualmeaning)、內涵意義(connotativemeaning)、情感意義(affectivemeaning)、文體意義(stylisticmeaning)、反映意義(reflectedmeaning)、搭配意義(collocativemeaning)和主題意義(thematicmeaning)。

Alexander(1984:127134)認為,如果中高級學習者在學習英語中把重點放在學習詞語的搭配(collocation)、語境(context)和內涵(connotation)上,必將受益不淺。關於內涵意義的所指,語言學界有人把它當作情感意義的同義詞;有學者認為內涵意義即聯想意義,包括情感、文體等方麵;另有人把它看成獨立的一類,有別於情感、文體等方麵的意義。由一個詞所指事物的本質特征而聯想到的那些非本質的或公140第八章文化詞語與詞語的文化意義認的特征,一般來說,每一個這樣的特征就構成該詞的—個內涵項。內涵意義顯示出人們對於詞彙所指內容的情感和態度。

Leech(1981)認為:內涵意義與聯想意義兩者都指概念意義所沒有包括的那部分意義。確切地說,概念意義指的是“某個詞或詞組一個方麵的意義,它是以可觀察到的‘外部世界’某一特定部分明確所指(reference)為基礎的,又是以某種約定俗成的意義(如詞典的定義)為基礎的”(《語言與語言學詞典》),而內涵意義則指“某一詞或詞組的意義的一個方麵,這種意義是詞在說者(或作者)、聽者(或讀者)的腦海中所形成的感情和想法的基礎上產生出來的”,或者說是“超出純概念意義的那部分意義”。Leech把意義放在社會環境中去考察,其意義分類讓我們更多地看到語言意義的複雜性和多樣性。

22理論意義語言的意義性是語言的重要特性,通過分析語言搞清它所表達的意義是不同的語言學家和哲學家所孜孜追求的目標。詞語的內涵意義在國內外語言學界越來越引起重視。

Gardenfors(1999)指出,認知語義學的基本思想是意義存在於人們的頭腦中,確切地講,一種語言的語義可作為從該語言的詞語到一些心理實體的映現(mapping)。認知語義學的基本特征是認知的、動態的和對語境敏感的。認知語義學把意義和概念當作認知現象,並以對信息的一組操作來研究意義和概念,而不是把它們當作靜態的實體。這些操作是語境敏感性的,也就是說,意義被看作由對語境敏感的語言和語言之外的語境的一組操作決定的(Allwood1999:1)。德國哲學家弗雷格(1994:90112)在《論涵義和指稱》一文中說,a=a和a=b顯然是具有不同認識價值的句子;a=a是先驗有效的,而具有a=b形式的句子卻常常是十分有意義地擴展了我們的認識。

根據布龍菲爾德的意義觀,內涵(connotation)的所有類型都是指社141隱喻·文化·認知會用法,都屬於某一特定類別的情景。布龍非爾德把它們分為三組:(1)根據說話人的社會地位或家庭出身而造成的區別,正常形式與學術性的、技術性的、外國的、古詞語的和俚語形式等;(2)術語根據社會用途得到的語義值;(3)加強詞義的形式,激烈言詞、感歎詞、擬聲詞、兒語、昵稱等。為了方法論的目的,布龍菲爾德把主要意義、中心意義或指稱意義跟內涵意義或補充語義值區分開來,不過,他也承認在兩者之間很難劃出一條分界線。(汪榕培1997)意義以感知為基礎,感知與生理結構、認知結構和感知機製密切相聯,人類因自身的生理構造用特殊的方法來感知世界萬物,理解其間的各種關係,因此概念和意義是一種基於身體體驗的心理現象,是人類通過自己的身體和大腦與客觀世界相互作用的結果。(王寅2002;LakoffandJohnson1999)Leech(1981)認為,在某種意義上說內涵意義是不明確的、無限的。

正如我們對宇宙的認識和看法隻有無限性一樣,內涵意義也同樣具有無限性:主觀上或客觀上認識到的所指事物的任何特點,都對表示該所指事物的那個詞的內涵意義有一定作用。

詞語可以從三個層麵進行分析。第一個層麵是自足的概念單位;第二個層麵是將這個概念單位切分為不同的特征成分;第三個層麵是將詞義和特征再分成模糊的特征集合。內涵意義是指一個詞語除了它的純理性內容之外,憑借它所指的內容而具有的一種交際價值。在很大程度上,“所指”這個概念與理性意義相重疊。Leech的語義分析主要是在詞的層次上展開的,其分類的指導思想是社會語言學和功能語言學。隨著社會語境的變化,不同的詞有不同的意義屬性;隨著環境的變化,詞語也可以產生新的內涵意義。

例如,“克隆”(clone)的詞義是“無性繁殖”的“再生”意義。近年來,在日常語言中人們常會通過聯想把它用作“複製”到“抄襲”或“仿製”的同義詞。而每一個這樣的特征便構成“克隆”這個詞的一個內涵意義。

關於概念意義和內涵意義的聯係和區別,Leech以“女人”(woman)142第八章文化詞語與詞語的文化意義一詞為例做了詳細說明:女人這個詞的概念意義是由三個特征確定的,即“人、成人、非雄性”(human,adult,female)。這三個特征就一定會提供一個正確使用這個詞的標準,“human”“adult”和“female”這些對比特征一經轉為“真實世界”中使用的詞語,就成為所指事物(這個詞所指的事物)的特征。但是女人這一概念所指的內容還有許多附加的、非界定性的特征,它們不僅包括身體特征(雙足動物,有子宮),還包括心理和社會特征(愛交友,有作母親的天性),甚至還可能包括女性的一些典型的,但並非女性必須具備的特點。又如漢語中的“春”,其概念意義是指一年中的第一個季節,其內涵意義指“美好”“歡樂”等,在此基礎上,又產生了“男女欲望”之意,如“春心”“春意”“春情”“春夢”“懷春”等。隻有了解了“春”的這些內涵意義,才能說全麵掌握了這一詞的詞義。

我們認為,所有常規化的詞語,包括詞素、詞、熟語和詞組等,都與“意義潛式”(meaningpotentials)有關。意義潛式主要指一個人記憶的某一詞語的用法和這個人能與該詞語聯係起來的信息總和,信息總和的語義部分包括詞語的“百科知識”和“詞彙信息”(Haiman1980;Langacker1987)。當詞語被人們使用時,它激活其意義潛式。詞語獨立於語境的核心義也是一種激活潛式(activationpotential),作為激活與該詞語相聯係的部分意義。詞語的實際意義,即說話人用該話語表示的意圖意義,它通過認知操作決定。這些認知操作能使該詞語的意義潛式、其他詞語的意義潛式和語言之外的語境三者之間協調一致起來。(張輝2003:4244)23詞語的社會文化內涵Leech認為,內涵意義是附加在“概念意義”上的意義。社會、階級、階層、集團或個人都可以給一個詞附加上內涵意義。它不是單獨存在的意義,可以因人而異,因不同的年齡而異,也可以因不同的社會、國家或時代而異。(伍謙光1992:136138)例如home這個詞的內涵可以因人143隱喻·文化·認知而異。home的概念意義是“家庭”。對大多數人來說,“家庭”被附上“溫暖”“溫馨”“舒適”等內涵意義。但對某些不喜歡自己的家庭的人來說,“家庭”可能帶有“冷冰冰的”“令人煩惱的”等內涵意義。

內涵是隨著時代和社會的變化而變化的。例如,1949年以前的中國婦女就被賦予了“三從四德”這樣具有濃厚封建主義色彩的特定屬性。

在封建社會中婦女受到壓迫和歧視,woman這個詞就具有了一些附加的內涵意義:frail(脆弱的),pronetotears(愛哭),emotional(易動感情的),inconstant(水性楊花的)等。當然,這個詞也取得一些好的內涵意義:gentle(溫柔的),compassionate(有同情心的),hardworking(勤勞的),等等。可見,內涵意義是和人的社會性緊密聯係著的一種附加意義。

在不同的語言中,某些詞的內涵意義可以是相同的。例如,英語中的fox和漢語的“狐狸”都有“狡猾的”內涵意義;lamb和“羔羊”都帶有“溫順的”內涵意義;mother和“母親”都帶有“撫愛、親切、體貼”等內涵意義。內涵意義常常和客觀事物的本性和特點有聯係,因此用來反映或概括客觀事物的、屬於不同語言的詞可以帶有相同的內涵意義。比喻的心理基礎是聯想,即對某些有共同特點事物的聯想。不同文化的相同事物或人的行為,有時有相同的文化內涵,有時卻有不同的文化內涵。把中國人和英美人常用的比喻做一個對比,我們可以發現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

例如,狼(wolf)具有“凶殘、貪婪、好色”等內涵意義。同樣地,英美人說:“Heislikeawolf.”(他像隻狼)。中國人對此話的理解是“他這個人非常凶殘”,這樣的理解符合英美人的原意。兩種文化對“狼”賦予了相同的文化內涵。但兩者也有差異:(1)漢語“狼”:具有凶惡、冷酷、狡猾、多疑、貪婪的象征,通常人們都把它當作反麵的喻體。

狼的習性給人們留下了許多成語。如“狼子野心”比喻凶暴的人用心狠毒,習性難改。“狼子獸心”“狼心狗肺”“狼狽為奸”等也是帶貶義的成語。

144第八章文化詞語與詞語的文化意義(2)英語“wolf”:①表示勇敢、骨氣、智慧、強盛。在英美文學作品和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中,狼是勇敢、骨氣、智慧、強盛的化身。如Thewolfhasthestrengthofamanbutthemindofninemen;thebearhasthestrengthofninemenbutthemindofone.(狼有一個人的力量但有九個人的智慧;熊有九個人的力量但隻有一個人的智慧)。

②“wolf”指貪婪、凶殘的壞人、偽君子。如asgreedyasawolf(貪得無厭),Awolfinsheepsclothing.(披著羊皮的狼)比喻貌善心惡的人。

③“wolf”指色狼。如:習語“tokeepthewolffromthedoor”(拒狼於門外)。“wolf”被喻為色狼,當男孩子朝女孩子挑逗地吹口哨時,就是wolfwhistle。

狼有狠毒殘暴的一麵,也有桀驁不馴的一麵。中西語言的文化內涵是極其豐富的,它不僅涉及一種語言所代表民族的心理意識、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和曆史傳統,而且涉及人文地理等因素。在一種語言中有豐富的內涵和外延,並能引起美好的聯想,而在另一種語言文化裏卻平淡無奇,毫無文化內涵意義,這就是文化的個性和差異。

例如,對於美國人來說,月亮(moon)所引起的聯想與中國人大不相同。看見月亮,他們可能會想到外層空間、火箭、登月以及第一個登上月球的宇航員NeilArmstrong,甚至他登上月球後的那句名言“Onesmallstepforman,onegiantleapformankind”。而中國人常見的聯想的是中秋節、和家人團聚,甚至是家喻戶曉的典故———嫦娥奔月。

某些詞的內涵意義可以是不同的。從英、漢兩種語言中選出兩對詞進行分析,可以比較它們在各自的文化中的內涵意義。如美國人把女性憤怒聯想成生育了小貓、母牛,如果直譯成漢語時,很難想象跟“憤怒”掛鉤。Shewashavingkittens.(她怒發衝冠。)MymotherwillhaveacowwhenItellher.(媽媽聽說後一定會發怒的。)分析內涵意義時,分清楚褒義和貶義是十分重要的。有些詞的內涵145隱喻·文化·認知意義是褒義,有些則是貶義。由於內涵意義可以因人、因不同年齡而異,對一個詞所附加的內涵意義可以逐漸地、無限地增加。不過,內涵意義是很不穩定的,在某些詞中,舊的內涵意義消失了,卻增加了一些新的內涵意義。例如traditional這個詞,它的概念意義是“傳統的”。過去這個詞帶有“祖先傳下來的,按照世代相傳的方式的”等內涵意義(褒義);可是現在這個詞逐漸具有了“因襲的”“陳舊的”“跟不上時代的”等新的內涵意義(貶義)。

24結語“意義”這一具有概念,不是很容易能說得清楚的。一個詞語的意義是一個有結構的同一整體。意義是聯結人與世界,主觀與客觀的紐帶。

意義並非物質實體,亦非精神實體,它隻對主體的理解發生作用,離開主體的理解過程,意義就不能產生直接的物理作用或精神效應。意義把理解引向兩個不同的方向,一個方向是引導到意義所指向的對象,另一個方向是引導向人的意識,讓理解者意識到這一對象對於人意味著什麼。

也就是說,意義是主體與客體,人與世界的紐帶。(呂俊2001:166)對於意義而言,有些哲學家認為內涵更為重要。內涵意義是一個內容十分豐富和極其複雜的問題,而文化內涵顯得更加模糊,它經常隨著文化、曆史時期和個人經曆的變化而變化,受著社會思想、思潮的製約和影響,社會意識形態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著人們對問題的看法和態度。內涵意義來自語篇和語境(textandcontext)的交融,僅在人的理解過程中顯現,它的作用也隻能通過理解活動才能產生,同時意義本身又是理解的對象和內容,理解也隻有通過意義的追求才能完成。影響內涵意義的因素是多方麵的,在語境不斷變化的情況下,不同的文化中會獲得不同的內涵意義。

146#.bC_c=de$%·31引言由於社會、經濟、文化及科技領域的巨大變化,英語在國際交往中成為最為廣泛使用的工具語言。如互聯網(internet),網絡世界(cyberspace),上網者(cybernaut),網絡咖啡廳(cybersalon),電子郵件(Email),電子購物(electronicpurchasing),虛擬商場(virtualmarket),電腦聯網族(telecommuters),黑客(hacker)等詞,都反映了我們社會生活的變化。

文化包括一定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國民心態、國民性格、行為取向等。社會文化生活中的每一個側麵都會反映到詞彙中來。語言中的詞彙與民族文化息息相關,是語言中對民族文化的發展和變化最為敏感的部分。

32詞彙與英國文化英國因其獨特的曆史背景形成了極具魅力的文化特色。英語語言發展經曆了漫長的曆史過程。不同時期的自然環境,包括氣候、地理位置及不同的文化因素,如文學、宗教、傳統與價值觀和政治製度等對語言的形成起決定性作用。不同時期的英語從不同民族的語言中借用了大147隱喻·文化·認知量的詞彙,這些都是文化接觸的結果。

盎格魯撒克遜人與羅馬人發生了聯係,進行通商、貿易及民間往來,從而使大量的拉丁語進入英語中。如bargain、cheap、pound、wine等。從古英語時期到中古英語階段的英語詞彙,我們看到法國諾曼底人在1066年入侵英國時為英語語言發展留下的痕跡。在諾曼底三百多年的統治中,由於當時的社會結構等諸多因素,法語成為英國上層社會文化意識形態的主宰,而當地農民的英語被視為登不了大雅之堂的“粗俗”語言,比如中古英語時期的英語單詞pig、sheep、cattle既表示活著的牲畜“豬、羊、牛”,也表示擺在餐桌上的“豬肉、羊肉、牛肉”。但是,諾曼底征服英國後,法國殖民統治階級隻給下層英國農民撒克遜人耕種土地,喂養牲畜的權力。餐桌上的美味佳肴隻能由諾曼底人享用,於是“豬肉、羊肉、牛肉”不再用英語的“pig、sheep、cattle”表示,而變成了法語詞“pork、mutton、beef”。至今英國的餐館菜單上仍保留大量從法語引進的詞彙。從中我們能了解到當時英國社會的階級形成和巨大的等級裂變的過程。

西方人的宗教觀念根深蒂固。大量的宗教詞彙是英語民族宗教觀念的真實寫照。基督教傳入英國後,大量關於宗教的詞語也相繼傳入,如abbot(方丈),altar(祭壇),martyr(犧牲),nun(尼姑),disciple(信徒),pope(教皇),mass(彌撒)等。《聖經》成為西方國家文化、文明、文學的起源。《聖經》中的典故、典故的內涵和外延、典故的語用特征和意義,已成為西方人日常生活中的用語,如angel(天使),prophet(先知),prophesy(預言),Heaven(天堂),hell(地獄)等。離開了對宗教的了解,英語中的許多詞彙便難以理解。

33詞彙與美國多元文化美國文化是多種文化融合的產物。美國曆史從英國在北美建立殖民地開始。英語自然成了美國的主要語言。這個移民組成的社會,在多148第八章文化詞語與詞語的文化意義民族共處過程中,在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遺產基礎上,在北美大陸自然環境和社會條件影響下,互相融合而形成了獨特的美國文化。美語是在17世紀英國英語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美國的多元文化特色體現了美國的土著文化、黑人文化、移民文化、英國文化等對其的影響,具有“熔爐”(meltingpot)的特點,持有不同文化傳統的人都帶來了自己的語言,又使美國成為“LinguisticMeltingPot”(語言大熔爐)。

當英國殖民者踏上美國這片領土時,他們麵臨著許多挑戰,如人種、動植物、氣候、地理及當地土著印第安人的各種不同風俗習慣等,這些都是與英國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不同,當然英語中不會有表達這些事物的詞彙。印第安人是美國本土上最早的居民,印第安語就成了美式英語的第一個直接語言材料來源,向當地人借詞成了創造新詞的方法,如wigwag(帳篷,印第安人的房子),moose(駝鹿),raccoon(浣熊),woodchuck(土撥鼠),persimmon(柿樹),tepee(印第安人圓錐形帳篷),igloo(圓頂茅屋),peltry(毛皮)等。這些詞彙無不展示出當時印第安人的生活習慣和生存環境。北美本土的印第安人對豐富美國精神文化做出了自己的貢獻。美國的許多州名、湖名和山名均來源於印第安語。

美國黑人文化同樣豐富了美利堅文化。黑人強健的體魄和精湛的體育技藝使他們成為美國體壇中的主要金牌奪得者。黑人音樂舞蹈成為美國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黑人中出現了著名的音樂家、作家和曆史學家。斯陀(H.B.Stowe)的《湯姆叔叔的小屋》(犝狀犮犾犲犜狅犿狊犆犪犫犻狀)中UncleTom喻指“逆來順受的奴隸”,而SimonLegree喻指“殘酷的奴隸販子”。著名的jazz(爵士音樂)起源於黑人的民間歌舞。黑人的語彙逐步地滲透、融進了美語,紮根於英語中。如soul(黑人文化),soulmusic(黑人音樂),soulfood(黑人食物),soulsister(黑人婦女),voodoo(巫術),banjo(五弦琴),banana(香蕉),roach(大麻煙的煙頭),fatcat(富人),bop/bebop(博普爵士樂),funkyjazz(時尚爵士樂),gospeljazz(福音爵士樂)等。

其他民族的語言文化也豐富了它的詞彙,如美國從荷蘭移民詞彙中149隱喻·文化·認知吸取了SantaClaus(聖誕老人),patroon(大莊園主),bush(未開墾地),sleigh(雪橇),waffle(窩伏兒餅),boss(工頭)和cruller(油煎餅)等。從法語中吸取了prairie(大草原),bureau(梳妝台),chowder(雜燴)等。而從意大利語中吸取了pizza(意大利餡餅),ravioli(意大利小方餃),macaroni(通心麵),spaghetti(實心麵條)等。美國在實現外來文化方麵,具有兼容性,它吸收、容納、融合各民族的文化精華,形成具有特色的美利堅主流文化。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出現了lostgeneration(迷惘的一代)。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對現實不滿、藐視傳統觀念的beatgeneration(垮掉的一代)和beatniks(垮掉的一代成員)。20世紀60年代的hippies(嬉皮士),“嬉皮士”的特征是“常留長發、穿著豔麗、吸毒”,這一詞語與20世紀60年代盛行在西方的“性與解放運動”密不可分。

美國女權主義者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抨擊性別歧視語言的弊端。於是,在英語中出現了JaneCrow(對婦女的歧視)這個組合詞。女權運動的爆發產生了WomensLib(婦女解放),chairperson(主席),malechauvinist(大男子主義),sexism(性歧視主義),feminism(男女平等主義),girlcott(聯合抵製)等。

Individualism(個人主義)來源於法語。個人主義是美國文化的中心,它重視individuality(個性)、novelty(新穎)、originality(有創造性)。

美國廣告經常訴諸individuality/individual(個性),personal(個人),unique/different(獨特),以強調個性和特異。

隨著美國政治生活的日趨成熟,作為美國政治製度的產物,lobby(院外活動集團)是美國政治的一大特色,並因此產生了lobbyism(院外活動),lobbying(院外遊說),lobbyist(說客)。

20世紀後半期,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社會的變革衝擊美國社會和文化傳統的巨大潮流,對美國政治、文化、道德等方麵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當美國太空人成功登陸月球時,英語中出現了moonwalk(月球漫步),softlanding(軟著陸),lunarrover(月球車)。太空船與太空站在空間對150第八章文化詞語與詞語的文化意義接,使docking增添了一個新含義。不少與太空有關的詞已被廣泛使用,如CM(commandmodule)(指令艙),spacesickness(宇航病),spaceage(太空時代)。

美國人不斷mobility(流動)、materialism(務實)、inventiveness(富有創造性)。隨著世界性的經濟危機,美國的工廠裁員委婉地說成了downsizing(壓縮規模),工人失業成了layoff(待業),人們尋找secondcareer(第二職業),或adockanddodge(跳槽),由braindrain(人才外流)構成braingain(人才流入)等。

語言中大量的新概念是通過隱喻創造產生的。隱喻表達中的喻體往往是新知,一部分語言的隱喻就有了約定俗成的字麵意義,成為社會文化的一部分,如globalization(全球化),applepieissue(反映美國傳統價值觀念的政治問題),BigMaxindex(巨無霸指數)等。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這些文化進入語言體係中被賦予特定意義,更具有深層的民族文化內涵。隱喻可以從一個側麵揭示出不同民族文化的認知特點。有些詞彙仍能追溯到它們的起源,再現當時的意境;而有一些詞彙則被流逝的時光淹沒了演變的過程,英語正是在多元種族、多元文化、多元語言的發展中才有了今天的輝煌。

151第九章詩性隱喻的文化認知闡釋.!fD·在西方,隱喻研究者把隱喻當成一個文化範疇、哲學範疇,亞裏士多德認為隱喻是詩歌之本。

意大利學者維柯(1989:201213)認為,隱喻是原始“詩性民族所必用的表現方式”。在維柯看來,詩性語言是各種語言的源頭。人類最初都是“用詩性文字來思想,用寓言故事來說話,用象形文字來書寫”。他認為,人類的智慧是以詩開篇的,原始的智慧是詩性的智慧。原始人類以詩意的目光打量世界,構建了詩意的天空和詩意的大地,最終構建了詩意的世界。詩性是一個文化人類學概念,特指原始人類在思維方式、生命意識、審美觀念和藝術精神等方麵所體現的詩性品質,它是靈動情思和聰慧睿智的結晶,是人類所特有的力量。(1989:181)根據當代詩學理論,詩性究其實質應是直覺、原生、創造的隱喻,是生命力的象征,是人類情感的再現。

154\".g

詩性隱喻具有非常規性、原創性、跨域性和超常規性等特征。非常規性是詩性隱喻的必要條件。“詩性隱喻的核心成分是創造性,以及隨之而來的突然性、新穎性、美學性等。”(胡壯麟2004:107)詩性隱喻作為一種重要的認知模式,更具深意的心理現象,而任何心理現象都是文化現象深層次的展示。詩性隱喻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有助於闡釋語言的155隱喻·文化·認知豐富文化意蘊和審美價值。簡而言之,人類最初的語言似乎具有詩性的特征。正是原始人類思維充滿了“想象性”,從詩性隱喻出發,於是有了詩性隱喻的創造性思維方法。詩性隱喻依靠認知力量的大徹大悟和比喻性語言的栩栩如生,充分發揮了人的想象力、創新力和認知力。這就是詩性隱喻的內涵。

156#.g

中國的詩性隱喻研究非常豐富。中國文化的特質之一是詩化,而這種詩化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它對隱喻的廣泛運用。中國遠在先秦時期就形成了“妙喻取譬”“辭喻橫生”的文化取向。中國的詩性隱喻之所以長盛不衰,與“天人合一”世界觀的傳統思維方式相生相長。隱喻思維的構建已經深深地植入了民族文化認知模式之中。

詩性是漢語的本性,它源自具象思維。以具體表現抽象,以有形表現無形,中國傳統思維具有螺旋性、整體性、直覺經驗性。中國人注重具象、直覺、整體性的隱喻思維方式,把人與自然、人間秩序與宇宙秩序、個體與社會看作是一個有機整體。傳統的思維方式不僅可以從整體上把握一個民族語言的結構特征,而且可以深刻理解民族語言紛繁外表下的文化規約性。思維方式作為人類文化現象的深層本質,對人類的文化行為影響極為深遠。人類不同的思維模式有共性,也有個性。隱喻性的思維方式和其他感知一樣已成為人們組織經驗、認知世界和自身賴以生存的基本方式,普遍存在於人類的文化和語言之中(丁毅偉2007:6264)。

“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的基本精神,最基本的特征,是人以自身的認識模式投射到自然萬物並賦予它們人的情感、生命、價值、意義,然後又從自然萬物的變化升遷中暗示和體驗人道的酸甜苦辣。語言是思想157隱喻·文化·認知的形式或載體,隱喻作為詩性存在和詩性呈現的方式,它的深層哲學基礎是“天人合一”的宇宙統一論,其特點是把人類的內心世界與外部世界進行類比性聯想,把內心世界與外部世界在“天人合一”的文化基礎上聯接成一個有機整體。它是在彼類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體驗、想象、理解、談論此類事物的心理行為、語言行為和文化行為(季廣茂1998:101169)。詩性隱喻創造文化和傳承發展文化。正是這種思維方式造就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詩性特質,造就了詩性隱喻的內在特性和形成機製。

158$.g

在中國古代思維和表達中,具有“觀物取象”的思維習慣。觀物取象的過程是對客觀規律的認識過程。文化人類學學者認為,人類的空間觀念來源於太陽。漢語中的“日”,是太陽的象形,以太陽的出現為象征,因此就有了“曉”“旦”“曙”“昏”“暝”“暮”等詞。例如在對“日”自然意象的認識上,認為太陽的東升西落,既是時間流轉的標誌,也是人生際遇、事物盛衰的象征。英語裏也有“Lifeisaday”的說法。“人生是一天”,黎明是誕生;成熟是中午;老年是黃昏;死亡是黑夜。

中國傳統文化是充滿“喻”和“象”的文化認知,漢語是一種表意語言,最直接的表現就是隱喻的廣泛應用,人們在隱喻思維過程中經過梳理,使之具有漢語的隱喻特征。《詩經》中的“日之夕矣,羊牛下來”,“日之夕矣”反映的是暮色已晚的具體意象,旨在點明時間。與“日夕”同義異名的還有夕陽、日暮、白日、餘輝、殘照等意象。夕陽作為太陽159隱喻·文化·認知的一種呈現形式,是一個可以無限隱喻類比的生命化原型。夕陽的詩性隱喻是人類探索了解自己所生活的但又不可捉摸的世界的認知過程。

隱喻的生成和理解過程是將源域所具有的典型的、經驗性的、慣例性的意義映射到靶域的過程。意象的產生是一種“跨域映射”。通過隱喻的手法在陌生的事物與自己已經認識的事物之間成功地建立了聯係,將抽象的、不容易表達的主觀思想感情映射到具體的、形象的意象中,使人感受到意象的深層內涵,使隱喻的意義凸顯出來。詩性思維是概念思維發展的基礎,是隱喻的源泉。意象可以作為情感表達的一種手段,詩人借助意象來抒發自己的獨特感知,表達情感體驗中不同意象的感受。

徐盛桓認為,隱喻的構建依賴於本體的意象在心智裏轉換為喻體的意象,本體的理解依賴於喻體特征的映射。本體概念特征的多樣性造就喻體表達的多樣性。本體和擬用作喻體的事物(包括現實的事物和記憶中的事物)映射到大腦神經成為意象,這時心智裏的意象與這樣的“物”同構,隱喻就可能發生(徐盛桓2014:10)。例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一詩用詩性隱喻表現出了隱喻性意象的意趣。

將落霞與孤鶩聯係在一起,落霞不落寂,孤鶩不孤獨,揭示了大自然的原色與永恒。

束定芳認為,詩歌語言的基本特征不是意義與語言的融合,而是意義與被喚起的意象的融合,這一融合構成了真正意義的相似性。因此,詩歌語言是一種旨在喚起或引發意象的語言遊戲。意義向意象無限開放,使得理解不可窮盡(束定芳2000:1216)。意象綜合了事物形象與人的主觀情感的混合體,夕陽作為自然界中的一個極具代表性的意象,是感性體悟的心靈情感。例如現代詩人徐誌摩《再別康橋》“那河畔的垂柳,是夕陽中的新娘”。其中,“夕陽”的意象表達流露出淡淡的憂傷與失落。李白的《古風》“黃河走東溟,白日落西海。逝川與流光,飄忽不相160第九章詩性隱喻的文化認知闡釋待。”這裏的“白日”即夕陽,已不是一個客觀的物象,而是具有了象征意義:對生命的感歎。正如理查茲所說:“人們總是過分重視意象的感覺性。使意象具有功用的,不是它作為一個意象的生動性,而是它作為一個心理事件與感覺奇特結合的特征。”161%.klg

51夕陽詩性隱喻———羈旅哀愁、暝色起愁夕陽詩性隱喻多樣性的形成與古老的宗教、神話、藝術、哲學、生產方式息息相關,有著豐富的情感內涵和文化底蘊。它已經深深地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認知模式和神話思維之中,滲透在中華民族文化和心理的深層。中華民族對夕陽有著厚重的文化情節,取一種認同的態度。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其中,古道夕陽是承載羈旅之思的經典意象。夕陽山外的無盡行程和時間上的歲月飄忽,人生經過顛沛流離,羈旅之思的高潮無疑是在日暮時分。

就“夕陽”而論,中國古代詩文有無數的隱喻方式。例如,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孟浩然《秋登蘭山寄張五》)落日川渚寒,愁雲繞天起。(鮑照《贈傅都曹別》)162第九章詩性隱喻的文化認知闡釋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人們對薄暮、落日、日暮有不同感觸,從“薄暮、落日、日暮”到人的情感表征“愁”的映射,使其獲得隱喻意義。以上詩中的薄暮、落日、日暮表達了黃昏意象的時間意義裏籠罩著濃重的悲涼之霧、淡淡的哀愁。

夕陽引起了很多詩人神奇、迷惘、讚歎、感傷等心靈震動。從夕陽的輪回中來感悟更深層次的意蘊。“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蘊含著孤獨與寂寞,沉重與蒼涼。詩性隱喻思維的過程不僅融入了中華民族的思維特點,更滲透了中華民族的生活習慣。因此,“夕陽”具有獨特的社會人生的隱喻,具有非同尋常的哲理意味。“夕陽”具有多重隱喻意義:以夕陽隱喻鄉思鄉愁;以夕陽隱喻離別痛苦;以夕陽寄托悲涼心境;以夕陽抒發遲暮悲懷。

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李商隱《登樂遊原》)這句詩表現出不同的時間和空間意義。黃昏的時間意義積澱了太多的悲涼,被賦予了許多悲情色彩。隱喻聚焦的意象性表達了詩人在垂暮之年的失落和惆悵。夕陽的詩性隱喻總是在意象和景象中言說,下麵的例子更具典型,聚焦於黃昏的一個特征:暝色起愁,給人一種無邊的蒼涼感。例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斜陽暮草茫茫,盡成萬古遺愁。(柳永《雙聲子·晚天蕭索》)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秦觀《踏莎行·郴州旅舍》)163隱喻·文化·認知52夕陽詩性隱喻———衰老已至、死亡迫近黃昏是時間恐懼與死亡恐懼的敏感“節點”,夕陽的時間意義積澱了太多的悲涼,被賦予了許多悲情色彩。黃昏落日中融彙著中華民族複雜而矛盾的性格,夕陽的時間意義蘊涵著時間悲情體驗和時間恐懼意識,夕陽意象有感傷,並蘊含著悲劇色彩,聚焦於黃昏的一個特征:死亡迫近的憂慮,蒼茫的意味。請看以黃昏隱喻人生易老、世事難期的例句:斷送一生憔悴,隻消幾個黃昏!(趙令《清平樂》)花前灑淚臨寒食,醉裏回頭問夕陽。不管相思人老盡,朝朝容易下西牆。(韓翭《夕陽》)怕黃昏忽地又黃昏,不銷魂怎地又銷魂。(王實甫《十二月過堯民歌》)上麵詩句都是用來描述夕陽。這些詩性隱喻的源域隻聚焦於黃昏的特征:黃昏時間意義的衰老已至、死亡迫近的生命意義和暝色起愁的感傷。黃昏映射出來的是生命匆迫的心理,難以承受的時刻。“斷送一生憔悴,隻消幾個黃昏!”“不管相思人老盡,朝朝容易下西牆。”“怕黃昏忽地又黃昏,不銷魂怎地又銷魂”,其中映射的是時間上黃昏難耐、暝色起愁的感傷以及黃昏當歸引發的暮愁。

我們不難發現,詩性隱喻的認知範疇是大自然的天象特征、生活經驗和文化習俗在此範疇中聚焦的結果。世界經驗方式、思維方式、生命意識等方麵所體現的詩性品質決定了夕陽詩性隱喻的多樣性。夕陽的詩性隱喻已遠遠超出了時間和空間的範疇而被主體情感化、心靈化。詩性隱喻具有發現的深度,其實質也正是人類探索宇宙萬物的奧秘,特定文化語境裏的認知心理和認知結構及價值取向的自然表達。夕陽的詩性隱喻形成的普遍心理是對生命短暫的感喟,暝色起愁、日暮途遠、荒煙落日的意象。

164&.klg

“意義”來自語言主體對本體認識的內心觀念,是對本體深刻而獨特的感受,通過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的語言符號表現出來,具有言此及彼的意義,是隱喻表達式的真意所在,是“意義”的真實含義;正因為它是真意所在,隱喻表達式有時甚至可以隱去本體(徐盛桓2014:369373)。

隱喻意義在漢英語言中有些是完全相同的,這是基於體驗哲學基礎上隱喻觀的“共性”,即認知的共性。由於客觀自然規律具有相對統一性,不同文化的人對自然的認識當然也有相似的認知經驗。因此,夕陽的隱喻在兩種語言中有些是完全相同的,特別是在詩性隱喻的表達方麵。海勒舉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第73首解讀詩性隱喻。“第1節描寫秋景,象征人進入老年;第2節著墨暮色,象征人的暮年;第3節轉入行將熄滅之火,示意人臨終前的彌留之際。這樣,一個人老年時的境遇通過秋景、暮色和殘燼三種不同的義域的大幅度跨域得到極為生動但又合乎自然的詩165隱喻·文化·認知性描寫。”(胡壯麟2004:101)我們在漢英夕陽詩性隱喻對比中發現,漢英夕陽的詩性隱喻意義的蘊涵基質是同質的,都擁有對時光飛逝的生命理解和對時光匆匆、人生短暫的感歎。漢英兩種語言中有很多以自然現象作為人類認識世界的認知對象。大自然呈現在人類麵前的本來就是一個感性的現象世界。

在詩性隱喻中,人與自然相通相融,人參照自己來認識自然,又參照自然來認識自己,從而建立起這一割舍不了的情感紐帶。太陽一天的運行猶如人的一生,一年的四季如人世的興衰。人自然地掌握了有助於了解生命的許多基本隱喻。人們不僅習慣於用隱喻、類比的方式去思考,而且擅長於用隱喻化、象征化、寓言化的方式去言說。

166''''.oC·詩性隱喻意義是語境創造的意義。語言中存在的許多語言現象用一般語言研究無法獲得理據,但可以通過詩性隱喻研究得到。而隱喻恰恰是詩性的特點,因為詩性隱喻側重於產生過程和讀者理解的認知過程,能在兩種截然不同的事物之間建立關係,創造一種相似。創造性思維是詩性隱喻的一個重要特性。詩性隱喻的真正成就在於思維的創造性,在於它體驗新知,不斷創新、拓展和升華。人們表達情感體驗中不同意象的感受,通過跨越兩個認知域的概念化方式感悟創造性。它使詩性隱喻的應用領域不斷擴展,從而使我們對詩性隱喻有更深刻的認識,詩性隱喻的內在形成機製值得我們進一步深入研究。

167第十章隱喻與文化語境.!Cp=$%Cp·20世紀末以來,人們對交際活動的文化語境以及文化語境對交際模式的影響給予了更多的關注。關聯理論從認知科學的角度去解釋語言交際,忽略了人類交際中的社會文化特征。由於文化的差異和文化語境的複雜性,跨文化交際中的順應比較困難。因為文化語境的不同以及思維方式的差異所造成的困難是難以想象的。文化投射到交際過程的言語行為和互動模式,對不同的文化語境造成的理解錯誤直接影響言語使用的各個層次,直接影響到語言的正確使用,如果超越了所許可的範圍,使用語言的方式是不可接受的。

語境信息在語言理解中具有較大的影響,社會文化、情景語境、文化語境成為製約語言理解的各種因素。交際者為了理解言語往往需要刻意追求最佳的語境效果,語言和語境之間獲得最佳關聯才能正確理解交際者的交際意圖。語言的信息可以傳遞,但意義不能傳遞,因為這往往存在於交際者的心理、社會和文化語境因素之中,而且同一信息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中可以被賦予不同的意義。

考維克塞斯(Kvecses2010:663697)認為任何話語的生產不可能脫離所處的語境,隱喻也不例外,任何隱喻的生產既要滿足體驗基礎,又要受到語境的製約。

隱喻和文化語境的複雜性一直是語言學研究的課題。從廣義上來說,文化語境研究涵蓋社會文化、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社會規約、思維方170第十章隱喻與文化語境式、道德觀念、價值取向等諸多方麵。隱喻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文化的信念、態度、行為方式等。文化語境在隱喻理解中的作用是隱喻研究的一個重要切入點。

11語境的定義1.1.1語境是什麼?

語境是語言學中最重要、最複雜的概念之一,自從英國功能學派的創始人馬林諾夫斯基(Malinowski)於1923年首次係統地提出語境思想以來,人們從不同的研究領域對語境進行過各種定義,語境得到語言學研究的日益關注。

馬林諾夫斯基認為,“話語和環境互相緊密地糾結在一起,語言的環境對於理解語言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單詞的意義,不能從對這個單詞的消極的冥思苦想中得出,而總是必須參照特定的文化,對單詞的功能進行分析之後才能推測出來。”(馮誌偉1987:158)。

語言學家、倫敦學派的創始人弗斯(Firth)發展了馬林諾夫斯基關於語境的觀點。弗斯(1951:226)指出:“人們的話語不能脫離它在其中起作用的那個社會複合體,現代口語的每一段話都應該認為有其發生的背景,都應該與某種一般化情境上下文中的典型參與者聯係起來加以研究。”弗斯還提出語境是分層次的,最高層次的語境是文化語境(thecontextofculture),置身其中的語言本身也分為不同層次,每個層次構成其以下層次的語境。

美國語言學家愛德華·霍爾於1981年提出了“語境文化”的概念,揭示了不同文化對交際語境不同的依賴程度,不同文化中的交際行為的過程和方式因而也各異。

荷蘭語言學家範迪克(vanDijk)於2008年和2009年出版了兩本專171隱喻·文化·認知著:《話語與語境:社會認知途徑》(犇犻狊犮狅狌狉狊犲犪狀犱犆狅狀狋犲狓狋:犃犛狅犮犻狅犮狅犵狀犻狋犻狏犲犃狆狆狉狅犪犮犺)和《社會與話語:社會語境如何影響語篇與會話》(犛狅犮犻犲狋狔犪狀犱犇犻狊犮狅狌狉狊犲:犎狅狑犛狅犮犻犪犾犆狅狀狋犲狓狋狊犐狀犳犾狌犲狀犮犲犜犲狓狋犪狀犱犜犪犾犽),他從社會認知的視角引入語境研究,創立了係統的多學科語境理論,認為語境是大腦的主觀產物,是話語參與者個人主觀構建的。

範迪克對語境的基本觀點是,“影響話語的(或被話語影響的)不是社會情景而是交際參與者定義該情景的方式,建立語境理論首先需要確定一定交際情境中與話語呈係統對應關係的因素”(vanDijk,2008:x)。範迪克強調語境不是客觀環境直接影響,而是作為社會團體成員的交際參與者設計並在互動過程中不斷地更新的主觀(主體間的)建構。因為如果語境是客觀環境,在同一社會環境中所有人的說話方式應該完全一樣。他否認語境的客觀性,強調交際主體的認知心理的作用。

範迪克(vanDijk2001:108)區分了語境的微觀與宏觀兩個層麵。微觀語境指交際事件發生的直接情景,既包括交際所屬的領域(如政治、商務)、活動(如立法、宣傳)、扮演各種社會角色的參與者,也包括參與者的意圖、目標、知識、規範和其他信念。宏觀語境指交際事件發生的社會、政治、文化與曆史結構。在範迪克看來,語境並不是客觀的社會變量,而是在一定社會、互動或交際情景中,參與者對該情景中相關要素的一種特定的心智表征或主觀解讀(vanDijk2008:24),正是這種心智表征控製著話語的生產與理解。為了與傳統的語境概念有所區別,範迪克使用了“語境模型”(contextmodel)這一術語,設計了係統的語境模型圖式。這一圖式包括背景、交際者(自己和他人)兩大範疇:背景包括時間、空間/地點;交際者(自己和他人)包括交際角色(參與結構)、社會角色、組織成員、身份、雙方的關係(如權勢、友誼)、共享的社會知識和信念、意圖與目的、交際及其他行為/事件。如表101所示:172第十章隱喻與文化語境表101語境模型圖式(狏犪狀犇犻犼犽2008:76)背景:時間、空間/地點交際者(自己和他人):交際角色(參與結構)社會角色、組織成員、身份雙方的關係(如權勢、友誼)共享的社會知識和信念意圖與目的交際及其他行為/事件範迪克認為語境模型可以看作是一種特殊的心理模型。心理模型心理表征對情景的定義;而語境模型則是交際片段的心理表征對交際情景的主觀定義。語境模型具有和其他日常經曆心理模型相同的特性,如存儲於事件記憶中;具有個人獨特性和主觀性;是社會文化知識和其他共同信念的實例化;是動態的,在交際中不斷被更新;通過圖式和定義各種交際事件的範疇來組織,等等。

社會認知與個人心理模型密不可分,範迪克(VanDijk2009)設計了係統的社會情景心理圖式。這一圖式包括背景、事件兩大範疇。背景包括時空和環境,事件則由活動的參與者構成包括參與者的個人、社會和心理屬性以及他們的活動或行為。如表102所示:表102社會情景圖式結構(犞犪狀犇犻犼犽2009:39)情景、背景時間地點環境、道具事件參與者(個人或團體)個人:個性、興趣、外貌社會:年齡、性別、“種族”、社會角色、社會關係心理:知識、規則、觀點、意圖、目標活動/行為範迪克認為話語是社會的微觀和宏觀層麵的結合,是社會的認知和互動層麵的結合,其中介是參與者語境模型的建構(VanDijk2009:173隱喻·文化·認知251)。語境就其本質來說是抽象的、概括的。語境模型具有圖式結構,語境的社會情景圖式結構體現在具體互動過程中,與某一行為相關的語境特征是有限的,取決於進行中的互動和參與者的特點。否則,可能性太多,就無法理解話語的意圖,影響了言語行為的交際。

萊文森(Levinson1983:2223)指出,語境指的不是話語的實際情景,而是所選擇的在文化和語言上與產生和解釋話語有關的那些特征;斯珀波和威爾遜(Sperber&Wilson1995:15)則認為語境是一種心理建構,是聽話人對世界所做假設的一個子集,正是這些假設而不是客觀世界的實際狀態影響對一句話的解釋。在這個意義上,語境並不局限於直接的物理環境或前麵剛剛說過的話語,對未來的期待、科學假設、宗教信仰、對往事的回憶、一般性的文化假設以及對說話人心理狀態的猜想都可以在對話語的解釋中起作用。

溫格瑞爾和施密德(Ungerer&Schmid1996:4647)區分了情景(situation)和語境(context)這兩個概念。他們所說的語境屬於心理現象的領域,而情景則指“真實世界”中的事態。他們把情景定義為“真實世界中各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把語境定義為一種“認知表征”(cognitiverepresentation)。

交際語境由各種不同而有聯係的因素構成,人們在交際過程中通過話語所傳遞的信息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基本信息,即說話人所表達的語義內容;另一種是語用信息,即發話者對基本信息表達意圖的提示,語用信息的傳遞,有時是明晰、直接的,有時是間接、隱含的。(何剛2004)交際雙方所共享的語境要素越多,語境效果則越大,關聯性就越強,交際則越順利。跨文化交際更需要關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語用意義的構建和理解。

12文化語境文化語境(contextofculture)是研究語言使用和功能的重要語言學174第十章隱喻與文化語境範疇之一,國內外學界從不同角度和層麵對文化語境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馬林諾夫斯基首創了“情景語境”概念,認為語言的語境分析必須突破語言上下文的局限,擴展到語言使用的具體情景、文化和社會心理。

此時的語境概念似乎涵蓋了“文化語境”。他於1935年明確提出了“文化語境”的概念,認為情景語境之外是“可以叫作文化語境的東西”,“詞語的定義在某種程度上取決於其文化語境”(1935:58;轉引自Halliday1999:4)係統功能語言學的創始人韓禮德(Halliday)繼承和進一步發展了馬林諾夫斯基(Malinowski1923,1935)和(Firth)弗斯(1935/1957)的思想。韓禮德和哈桑(Halliday&Hasan1985)對文化語境和情景語境進行了重新劃分和界定,他們的主要觀點是:將語境作為語言與社會之間的界麵,將情景語境界定為“語場、語旨和語式特征的構型,確定語篇的語域”;將文化語境界定為“機構和意識形態背景,賦予語篇以價值並限製語篇的解讀”(Halliday&Hasan1985:49)。哈桑(Hasan)也認為,語境(文化語境和情景語境)是一個層麵,處在語言之外,這一層麵將語言和其他符號體係與社會聯係起來。

韓禮德(Halliday1978)將語境分為文化語境、情景語境和上下文語境。文化語境是整體的,包括語言發生的曆史背景、文化傳統和社會環境。情景語境是功能的,主要指話語發生的具體環境,包括語場、語旨和語式。文化語境和情景語境超越了語言係統,而上下文語境則在語篇層麵通過對語言的選擇反映文化語境和情景語境中的選擇。

韓禮德進一步指出,“文化語境”不僅指語言賴以發展進化的傳統文化,也包括用以定義現代社團文化的交叉區域(Halliday2008:20)。韓禮德注意研究情景因素對語言意義的製約,把情景語境看作是人類認識世界、相互交流的一個重要環節,闡述了情景語境與文化語境之間的互補關係。他認為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相互關聯,情景語境是文化語境的具體實例,文化語境是情景語境的抽象係統。(朱永生2005:11)175隱喻·文化·認知考維克塞斯(Kvecses2010:663697)將語境分為廣義語境(globalcontext)和狹義語境(localcontext)。廣義語境包括自然環境(physicalenvironment)、社會因素(socialfactors)、文化語境、差別記憶(differentialmemory)和差別關注與興趣(differentialconcernsandinterests)等。狹義語境包括當下的自然環境(immediatephysicalsetting)、當下的文化語境(immediateculturalcontext)、當下的社會環境(immediatesocialsetting)、當下的語言語境(immediatelinguisticcontext)以及語篇中涉及的主要實體的知識(knowledgeaboutmainentitiesinthediscourse)。

就廣義文化語境來講,伯爾斯和德米凱萊(Boers&Demecheleer1997,2001)曾指出,帽子(hat)和船(ship)的概念在英語習語隱喻表達中比在法語中更具能產性。反過來,sleeve(袖子)和food(食物)的概念在法語習語隱喻表達中比在英語中更具能產性,這和文化語境有直接關係。

薩莫瓦爾(Samovar2000:36)等人認為,文化語境包括知識的儲存、經曆、價值、行為、態度、宗教信仰、時間概念、空間關係、學科領域等諸多方麵。克拉姆什(Kramsch2000:26)進一步解釋了文化語境這一概念,認為部落經濟、社會組織、家庭模式、繁殖習俗、季節循環、時空概念等都是文化語境的主要因素。

如漢語裏,“醍醐灌頂”常見於宗教用語,佛教中用以比喻向人灌輸智慧,使人頓然領悟,比喻聽了高明的意見受到很大啟發。如果離開了文化語境,西方人很難理解“醍醐灌頂”的文化意義。

胡壯麟(1994:182186)認為,語境可以分為三類:語言語境(linguisticcontext)、情景語境(situationalcontext)和文化語境(culturalcontext)。文化語境,指作者所屬的語言社會團體的曆史文化和風俗人情。讀者如果屬於此語言社團或有相關的知識,就能夠理解語境所指的意義。他把文化語境稱為最高層次的語境,即語篇所涉及的文化社會背景,而語篇的意義在於它的社會功能和使用目的。文化語境主要涉及兩個方麵的內涵,即特定文化的社會規範和特定文化的會話規則。

176第十章隱喻與文化語境語言語境就是話語的上下文。交際雙方對此必須有清楚的了解,必須知道前麵講過什麼話,因為參與者不斷產生話語,每句話和前麵講過的話都有一定的聯係。情景語境是交際事件發生的場合,包括發話人、受話人、交際的時間、地點、參與者的相互關係、各人所起的作用等。文化語境是指交際參與者所在的語言社團的曆史文化、風俗人情等,屬該言語社團的人一般都能理解的意義。(李佐文2001:4450)文化語境是社會曆史文化發展的反映,會直接影響人們在語言表達上的使用。在同一文化下,人們利用語言與人交往,以達到交際功能時,往往會使用約定俗成的規則,以完成表情達意的任務。不同文化在同一語境下可能有不同的表述方式。

“文化語境是社會結構的產物,是整個語言係統的環境,具體的情景語境來源於文化語境。”(胡壯麟等1989:172)也就是說,文化語境具有整體性,而情景語境具有局部性。從跨文化視角看來,情景有著驚人的共同性,而文化則千差萬別。

如“他是個鐵公雞”,其隱喻意義是“他一毛不拔”“小氣”“吝嗇”。如果對該詞的文化意義不了解,就難以正確把握它的隱喻意義。

再如,漢語裏“吃”的其中一個隱喻拓展意義是吸收水分,英語裏“drink”也同樣有隱喻拓展意義。漢語裏我們會說一個“這塊地不吃水”,而英語裏則有“Thesestoneshavedrunkathousandyears.”(這些石頭經過了千年歲月的風化和剝蝕。)我們無法從字麵上獲取這一話語的隱含意義,地和石頭是沒有生命的東西,它們不能與eat和drink搭配,如果從特定的語境出發,就不難找出其話語意義。了解“吃”及drink搭配的隱喻拓展意義,才能感受到語言獨特的隱喻表達。

文化語境不僅是一個層次結構,更是一個網絡結構。正是這種網絡結構把不同層次的文化信息連接起來,使我們的話語理解能夠跨過不同的領域而獲得。宏觀地說,文化語境的各種成分、係統,或層次都會在言語交際過程中隨著社交語境的變化而產生不同形式,構擬出新的形態,構建著文化語境自身。交際的過程也就是語境建構的過程。(何兆熊177隱喻·文化·認知2000:22)交際活動促進人類認知結構的形成,也促進人類認知能力的發展。

文化語境是理解交際活動的認知基礎,有利於我們解讀語言交際的性質。許多學者認為,跨文化交際的社會活動,說話人或作者為實現自己的目的,所選擇的層次步驟與其社會文化的約定俗成有密切的關係。

交際是交際參與者不斷調整自己從而順應文化語境的一個動態過程。

真正的言語交際過程也是一個認知過程。交際者適應新的變化並部分地接納那些被證明是有利於文化發展的理念、價值觀、行為方式和言語行為,這個過程也就是文化語境自我更新和係統重構的過程。

在語言習得中獲得社會文化知識的過程就是“語言社會化”(languagesocialization)的過程,方式有“顯性”和“隱性”兩種。顯性語言社會化指身邊的人在某些具體的語境中直接教禮貌規範。隱性語言社會化是在日常交往中無形地習得社會規範。“隱性”傾向於兩個方麵:(1)學會怎樣表達和領會情感;(2)學會怎樣按對方和自己的身份來講話。

研究表明,為了進入目的語的社會圈,學習者必然會學習本族語者怎樣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情感,領會對方的情感,因為這種表達和領會都直接與人際關係有關。(劉潤清、劉恩2005:218225)隨著跨文化交際和相互理解的加深,交際者對雙方文化上的異同了解得越多、認識得越深,跨文化交際就越有可能獲得成功。交際者在文化語境範圍裏互相作用,互通有無,推動著交際活動的發展。任何一個語言使用者都屬於某個特定的言語社團,其話語都要打上他所賴以成長的文化背景的烙印,包括話語習慣和話語標準。對文化語境的構建,其實也就是遵從文化語境,體現文化習慣。文化語境下的語言交際是文化對即刻語境的投射,它可以促進互動雙方縮短心理距離。

13隱喻依賴於文化語境隱喻研究的社會轉向體現在對隱喻話語的語境與文化的分析上,不178第十章隱喻與文化語境再局限於語言和思維層麵,而是愈來愈關注社會文化語境對於隱喻使用的影響、隱喻與身份建構及意識形態的關係(Duffy,2014:94112)。

中國文化語境中,“秋”與“愁”有不解之緣,人們往往將“愁”“悲”與“秋”連在一起。“愁,從心,秋聲”(《說文解字》),“秋之為言,愁也”(《禮記》)。“愁”即秋天之心緒。

在中國文化的曆史長河中,“秋”是最能觸動離人愁思的季節,“秋”隱喻離別之愁;“秋”隱喻時光的匆匆;“秋”隱喻深深的思鄉之情;“秋”隱喻對親人的眷念之情。

“秋”隱喻離別之愁: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柳永《雨霖鈴》)“秋”隱喻時光的匆匆:常恐秋節至,黃華葉衰。(漢樂府《長歌行》)“秋”隱喻深深的思鄉之情: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範仲淹《蘇幕遮》)“秋”隱喻對親人的眷念之情: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韋應物《秋夜寄邱員外》)在西方文化語境中,英語的“autumn”(秋)與“憂愁”有關,喻指人生的垂暮之年,但也常常與“寧靜的秋日情調”聯係在一起。如詩人葉芝在179隱喻·文化·認知詩歌《柯爾莊園的野天鵝》中,描述了秋日:“但時光匆匆,驀然之間,天鵝飛走了。如同人生不可避免地走向年老和死亡”。

法國詩人保爾·魏爾倫(PaulVerlaine)的詩歌《秋歌》顯現出了秋天的蕭瑟和淒冷,浸滿了詩人的憂傷,秋天總是讓人傷懷,秋日的憂鬱,人如枯葉,如死去的葉子一般:蕭瑟秋天/提琴幽咽/聲聲情/單調頹喪/深深刺傷/我的心。

一切悶人/蒼白,鍾聲/多憂鬱/我回想起/往昔的日子/淚如雨行走匆匆/任憑陰風/卷我到/四處漂泊/此情宛若/枯葉飄。

1.3.1文化語境的體現隱喻不僅是一種跨概念域的概念結構和表達思維中跨域映射的語言事物,更是語境中對於話語雙方具有特定價值的獨立交際工具(Steen2015:68)。語言的象征性(symbolization)維度、個體心理的有意識思維維度和交互的人際社會維度彙聚一處,共同促就了話語中的隱喻新模型(Steen2013:191)。隱喻更能營造一種文化意境,《詩經》中的愛情也多在水邊。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蒹葭》隱喻語言對語境具有依賴性。這種依賴性在於,隱喻使說者必須對相關語境條件有深入把握;而為理解一個隱喻,聽者也必須了解自己。因為隱喻理解需要更多的語境和文化背景知識。“對話語的180第十章隱喻與文化語境理解是一種依賴語境的推理交際過程,是聽話人識別說話人意圖的過程,是一種交際過程。”(何兆熊2000:22)如下例:中美關係已陷入“修昔底德陷阱”。

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Allison)將中美關係比作雅典和斯巴達的關係,旨在提醒兩國接受曆史教訓,相互做出調整以包容對方,避免“修昔底德陷阱”。以“修昔底德陷阱”隱喻框架看待中美關係,是看清中美關係互動的“最佳濾鏡”。

“修昔底德陷阱”源自古希臘曆史學家修昔底德,他被稱為西方史學之父,其主要著作是《伯羅奔尼撒戰爭史》,專門研究古希臘兩個強大的城邦斯巴達和雅典之間的戰爭。他的結論就是“新興大國”和“守成大國”必有一戰,這種崛起國與守成國之間爆發戰爭的必然性,後來在西方曆史中不斷重演,也就構成了“修昔底德陷阱”隱喻的基本含義。

社會文化背景是話語交際所處的更廣闊的交際場景,任何話語交際都不可能脫離這個大的場景。語境因素對語言運用、語言理解、語言意義的影響十分顯著。交際雙方在語言理解方麵達成某些共識,如對簡單詞義的識別、詞語的選用直接影響到語言所反映的語境,而不同的語境又決定了詞語的不同意義。文化語境對於隱喻語言的理解具有規約作用。

文化語境的各種成分或係統或層次都會在言語交際過程中隨著社交語境的變化而發生不同形式和性質的畸變,構擬出新的形態,重構著文化語境自身。(何剛2004:1722)1.3.2語言交際依賴於語境語言交際模式和各種習語是社會文化觀念和交際習慣的體現。語言現象與社會文化信息隻能為推理提供某種信息方向,產生一定的交際181隱喻·文化·認知效果或認知效果。交際者在特定交際情景中傳達和理解語言的意義。

語言的使用必須依賴於語境。離開語境的語言形式是無交際意義的,意思是不確定的。交際雙方對話語的理解一定要依賴具體語境因素,因為語用者通過經驗已經把具體的語境內在化、認知化了。

文化語境的內涵十分豐富。認知語義學把意義和概念當作認知現象,並以對信息的一組操作來研究意義和概念,而不是把它們當作靜態的實體。這些操作是語境敏感性的,也就是說,意義被看作由對語境敏感的語言和語言之外的語境的一組操作決定的。語言與語境之間,存在著順應關係,這種順應關係又是雙向的。在語言使用的過程中,語言語用和社會語用兩方麵都需順應目的語文化;語言不僅要順應語境,同時語言也改變和重塑語境。交際者言語的選擇必須順應語境,考慮其交際語境和語言語境。

1.3.3影響文化語境的因素社會文化背景是話語交際所處的更廣闊的交際場景,任何話語交際都不可能脫離這個大的場景。社會文化因素是影響語言交際的重要因素。交際雙方在語言理解方麵達成某些共識,如對簡單詞義的識別。詞語的選用直接影響到語言所反映的語境,而不同的語境又決定了詞語的不同意義。英國語言學家塔羅內和約爾(Tarone&Yule1999:107)認為,交際者對自己的交際能力越不自信,講話時往往就會用更多的詞彙或語境信息,造成其話語過分敘述(overelaborationoroverinformativeness)。

不同的社會文化形態,都有不同的交際範式和特殊要求,不同語言文化間的差異是廣泛的。文化語境對於語言的理解具有規約作用,在跨文化交際中出現了很多文化錯位現象。

一個美國人因在高速公路上超速開車,被警察罰了款。過後他對中國朋友說:“Theythrewthebookatme”。中國朋友不禁詫異,理解為他被警察“砸書”的意思。實際上,“Throwthebookatsomebody”是指給某人最大極限的懲罰(chargesomeonetothefullrangeoflaw)。在特定182第十章隱喻與文化語境語境中,這句話的意思是他遭受了最嚴重的懲罰。

Mary邀請中國朋友吃飯,這位朋友想要減肥,說:“Iwanttotightenmybelt.”Mary卻大惑不解,以為他最近手頭不方便,因為“tightenonesbelt”是指經濟拮據,必須節衣縮食度日。這種語用失誤是母語語用遷移的結果。如果用英語的語用習慣推測,可以知道這是想拒絕邀請的委婉方式。

我們認為,人類行為的社會化方式與社會龐大的意義體係相結合。

交際活動充分表現了認知活動的社會特性,並通過語言顯現。文化語境是社會曆史文化發展的反映,所以直接影響人們的語言表達。在同一文化下,人們利用語言與人交往,以達至交際功能時,往往會使用約定俗成的規則,以完成表情達意的任務。不同文化在同一語境下可能有不同的表述方式。在話語生成與理解過程中,某種信息在特定語境中能夠具有理解性的特征。中國和西方不同,話語交際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規約的影響,話語交際規約作用的因素是很複雜的。話語交際規約的各個因素也不是孤立的,它們在交際中綜合發揮作用。話語反映文化,同時受文化語境的製約。這需要交際者在具體的交際過程中隨機把握。交際雙方共知的語境較有說服力地解決了語境對於成功交際的意義。

14結語語境是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語境可以是文化的、社會的、政治的、禮儀的、宗教的、經濟的,或者是生態的,它們可以是互動的、係統的或者曆史的。語言在語境中呈現,在語境中生成意義。從跨文化交際層麵來看,文化交際理解中由於理解盲點的存在,誤解是不可避免的,借助社會文化因素對交際的作用可以使語言理解更為貼切具體,否則就不能從整體上去闡明交際活動。正是語境信息的增加使語言的意義不斷從抽象到具體,由語言層麵過渡到言語層麵,最終進入言語主體的心理層次,進而融通不同文化視野,才能消除話語的歧義。話語受到文化語境的製183隱喻·文化·認知約,同時也在影響文化語境。

文化語境經常隨著文化、曆史時期的變化而變化。各種語境又是以人類普遍的認知、推理能力為基礎,同個人的世界觀和生活態度緊密相連,會因人、因地、因時而變化。文化語境從新的視角探究語言的本質,在跨文化交際中對正確使用語言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在語境不斷變化的情況下,不同的文化會獲得不同的意義。它是交際雙方所共有的知識背景、約定的傳統習慣和語言運用原則的認知結果的交融。深入分析和挖掘文化語境因素的影響,有助於我們認識和理解語言運用、語言功能,更好地解讀交際中的話語生成與理解語言交際的關係,從而順利地完成交際任務,獲得交際成功。

184\".CDqr0#st$%uv·21語言與交際美國20世紀著名文化人類學家、民族學家、詩人露絲·本尼迪克特(Benedict1988:48)在《文化模式》中說:“一種文化就像是一個人,是思想與行為的一個或多或少貫一的模式。每一種文化中都會形成一種並不必然是其他社會形態都有的獨特的意圖。在順從這些意圖時,每一個部族都越來越加深了其經驗。與這些驅動力的緊迫性相應,行為中各種不同方麵也取得一種越來越和諧一致的外形。”本尼迪克特認為,任何群體的絕大多數個人都是按照某文化的形式培養起來,並按照這種形式生活的。她指出,“語言是社會的工具,語言的使用反映著一個社會的文化。”從廣義來看,作為社會現象的文化是一定的人的群體創造和積累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包含了可以感知的物質及精神產品,人際關係中的禮儀風俗、行為準則、人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情趣等。

文化由人們的內在和外顯行為構成,這當然包括人們的交際行為。

人們的行為具有規則性,行為在社會中的反複出現即是規則。也正是行為規則的發現才有可能使文化被認識和研究。人類在創造文化的過程中必須交流思想,而語言則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言之所以能用185隱喻·文化·認知於交際是因為它受規則製約的符號係統(Robins1980),或者說是具有體現一切符號係統潛能的社會符號係統。

索緒爾(FerdinanddeSaussure)被稱為現代語言學之父,他的著名論斷是:“語言是形式,不是實體”(1959/1974:122)。他主張區分“語言”和“言語”,認為語言學家應該研究抽象的語言係統,而不是該係統的實際應用。

20世紀70年代,美國社會語言學家海姆斯(D.Hymes)發表了《論交際功能》,文中強調了語言的社會功能,認為一個學習語言的人,他的語言能力不僅指他是否能造出合乎語法的句子,而且還要看他是否懂得在什麼時候該說,在什麼時候不該說,在什麼時候用什麼方式講什麼話,也就是人們在交際過程中所共用的使用和理解語言形式的社會文化規則。關於交際能力的概念有不同的闡述形式,在海姆斯的模式中包括語法性、可行性、得體性和實現性。

韓禮德(Halliday)把語言看作是社會符號係統用於人類交際。它可以從三方麵探討:話語場(社會活動)、話語意旨(人際關係)、話語方式(交際媒介),這三方麵因素構成情景語境。所有可能的情景語境之和即為文化語境,也就是整個社會文化。所以,交際是滿足人們社會交往的行為,它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社會一致性的標誌。交際這一社會活動,包括信息編譯碼、意義賦予、信息感知、認知等,均受社會、文化、心態和環境因素製約。交際行為以信息符號為中介,而信息和符號又通過人類行為來實現。

22文化差異對交際的影響海姆斯(Hymes1972)第一次提出“交際能力”這個概念,指出交際能力既包括語言能力,又包括語言運用,其中以能清晰分辨句子中的語法現象和在適當的語言環境中使用語言這兩大能力為主。

根據海姆斯的觀點,交際能力是指一個人“為了在有文化意義的情186第十章隱喻與文化語境境之中進行有效交際需要知道的東西。”怎樣對具體社會情境的詞彙和結構做出反應,這需要交際者具有所學語言之文化的合適結構圖式。交際總是在一定的環境中進行的。

語言的使用是一種社會行為,處在不同社會環境中的人們使用著不同種類的語言或者同一語言的不同表達方式。一個民族的語言,總是反映著這個民族的社會、文化、生活等方麵的特征,不同民族的文化習慣往往直接影響著語言的正確使用。如果超越了許可的範圍,使用語言的方式就是不可接受的。這是因為人們之間存在著文化差異,相互了解、相互交往之間的差異是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之間的差異的反映。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方麵的差異會使人們近在咫尺,卻猶如天涯海角。

人們在交際中出現障礙,是因為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的價值觀念體係相去甚遠,正是這些差異導致相互間交流的誤解。人們對價值觀念方麵的差異以及他們在語言或者交際行為方麵的頑固表現無所意識,往往無意識地用自己的價值觀念去解釋和判斷別人的行為。

顯然,認識不同文化間的交際過程,了解這一交往過程中會發生什麼,以及發生的原因和後果,涉及交際者的背景知識,這對交際者如何才能積極介入交際過程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跨文化交際中,不了解交際對象的禮俗規範、價值觀念及其文化心理、文化背景等,習慣於從本族語形式和背景出發,常常使對方難於理解,因而達不到預期的交際目的。

中國和英美國家在稱呼、招呼語、告別、做客、謙虛、道歉、讚揚等方麵的對話題材和價值觀念方麵都有一定的差異。了解社交的規則,諸如如何打招呼,如何發出邀請,如何道別等無疑是十分必要的。有時,中國人對英美國家的禮節難於理解,而英美人對中國的禮節也覺得莫名其妙。

中國人打招呼的習慣是“哪兒去?”“吃了沒?”如果對英美人用這種方式打招呼,人家往往會感到不快,認為你在打聽人家的私事,而這在英美國家是極其不禮貌的。“吃了沒”是中國文化習俗“民以食為天”的表187隱喻·文化·認知達方式,也蘊含熟人之間見麵招呼的情境。而英語“Helpyourself”則體現西方的個體主義價值觀。

跨文化交際者自覺不自覺地用母語的思維方式、交際禮節來表達自己的意圖,可能會導致交際的失敗。這是不自覺地進行社會語言規則遷移所造成的,即在交際時以本族語的文化標準或語用規則判斷和解釋別人的語言行為。這些語言乃至社會化的差異引起的反饋往往是我們意想不到的。不了解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差異,是一個很大的缺陷,更會妨礙有效的交際。文化差異導致推斷的失誤,而推斷的關鍵是相應的文化背景知識。這說明文化背景知識,尤其是文化差異對交際行為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

23詞語的文化內涵在交際中的作用語言是信息和知識的載體,又是文化的載體。語言根據社會文化的需要,使其功能和結構方麵得以發展。語言蘊藏著文化的各種色彩。無論是社會生活的變遷,還是民族文化的發展,無不在語言中得到直接和迅速的反映。人們在較深的交往中,涉及詞的文化內涵,常常會用一些文學典故,提到一些曆史事件,引用一些名人的講話,不了解這些會妨礙有效的交際。

人們在思維和交際過程中,經常對事物和現象進行比較和聯想,也就產生了詞的象征意義。所謂象征意義就是因聯想或比喻而引起的、起象征作用的意義。它們已達到了約定俗成的程度,固定在語義體係之中,成了詞的轉義。

隱喻產生於體驗,是文化的組成部分。英國人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形成了許多與海洋有關的習語。事先做好準備工作,漢語說“未雨綢繆”,即天還沒有下雨,先修繕好房屋門窗;英語則是“Whileitisfineweathermendyoursail”(天氣好的時候修理你的帆)。漢語有諺語“前車之鑒,後車之覆”;英語諺語則是“Letanothersshipwreckbeyour188第十章隱喻與文化語境seamark.”(讓別人的沉船成為你的航標)。

增強對詞語的文化內涵的了解,使交際雙方達成文化共識是克服文化障礙、通向跨國文化交際的必由之路。它涉及了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曆史、風俗、信仰、觀念等文化因素。在跨文化交際中,語言理解和使用上的錯誤,除了語言構造上、語言係統上的原因,還與一定的語言知識相聯係的文化背景及文化意義有關。由此可見,詞的象征意義在交際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189#.CD]^i<=wx·翻譯作為一種語際間的交際活動,是因社會需要而產生的一種活動,同時也是超越語言障礙和文化障礙而進行信息傳遞的過程。隨著世界變為地球村,跨文化交際和語言翻譯顯得更為重要。翻譯作為超越語言障礙和文化障礙而進行信息傳遞的過程,是一項交際活動,也是一項社會活動和心理活動。在跨文化交際中,這項交際活動的用途前景廣闊,不可估量。

國內外譯界對翻譯和跨文化交際有各種見解,如:翻譯是“交往工具”———翻譯為交往服務,僅僅是一種溝通使用不同語言的人群之間交往的工具,相當於“橋梁”。

翻譯是“促進手段”———翻譯以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促進社會乃至世界的進步與發展為目的,是現代社會、日益發達的世界各國之間進行交往不可或缺的一項工作。

圖瑞(Toury1995:53)認為,翻譯“在社會中扮演某種角色,即是說,譯者及其譯本都在社會中起著某種作用”。

斯科隆(Scollon2000:7)從跨文化交際學的角度指出,在交際過程中,因語篇規則差異所造成的交際失誤,是語言本身的模糊性(詞彙、句法和語篇等層麵上的模糊性)造成的。這取決於交際者對所使用的語言的推斷能力,交際者對世界知識的掌握程度。中西語言民族性的文化特點研究有不同的切入點。

本研究從語言對比入手,通過探討語言交際的文化語境與翻譯,研190第十章隱喻與文化語境究中西文化語境下的語言民族特性。每個民族的世界中都有自己的認知圖式係統。一個民族的認知圖式係統的語言絕不是文本間的語符轉換,簡單的解碼過程,而是民族文化特點的信息傳播活動。

31漢英話語對比分析與翻譯語言與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話語是文化信息的積澱,話語所表達的意義大致可分為兩大類:字麵意義和引申意義。在語言交際方麵,語言交際模式和各種習語是社會文化觀念和交際習慣的體現,因為語言蘊藏著文化的各種色彩。交際是交際雙方之間以及其他眾多因素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

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中西讀者對實用信息的要求也不一定相同。某一文化所編碼的信息在另一文化中解碼,這樣的信息賦予的方式必受文化因素的影響。“因為在曆史中形成的人類語言體係中,各民族語言具有各自獨有的特色,正是這種帶有特殊性的語言超越了符號的普遍性。如果把語言傳達解釋為無時間性的單純的和他者的信號交換,那麼就陷入了一種淺見,這種淺見隻把語言看作為一種表達工具。”(李澤厚1988:240241)在這一過程中不可能避免地會有誤讀的產生,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意義的生成。人類的知識正是在這種對話生成中得以深化和增長的。

對於社會規約的背離往往會造成嚴重的後果。不同語言的習慣性搭配取自本國生活環境中熟悉的事物,其形式可能一模一樣,然而其寓意相異,造出一種“似是而非”“貌合神離”的假象。這種搭配習慣對不同的語言來說,是特殊的;但對各民族語言本身來說,又是自由的。由於文化差異,話語的文化內涵意義在兩種文化中有時基本相同或相近,而有時候卻大相徑庭。例如,(1)他心腸好。

Hehasagoodheart.191隱喻·文化·認知Hehasagoodheart表示他心地善良;但Hehasabadheart一般不表示他滿腹惡意,卻表示他有心髒病。而black(黑)與“不好的”“壞的”“邪惡的”特征相聯係,例如blackhearted(黑心的)。

(2)他瘦得像個猴子。

Heisasthinasashadow.當形容一個人很瘦的時候,漢語用“他瘦得像個猴子似的”,而英語用“asthinasashadow”(瘦得像個影子似的)。

(3)他餓得像隻狼。

Heisashungryasabear.當形容一個人饑餓時,我們常說“他餓得像隻狼”,但根據英美語言文化,“很餓”一詞的理想喻體表達形式是“ashungryasabear”(餓得像隻熊)。

(4)他膽小如鼠。

Heisastimidasahare.當形容一個人膽小時,我們常用“膽小如鼠”來做比喻,認為這樣才算形容得恰到好處,而英語則是“astimidasahare”,一般譯成“膽小如鼠”,不易直譯為“膽小如兔”。在英美人心目中,兔子是膽小的象征,在我國則視為敏捷快速的象征,古語有“靜如處子,動如脫兔”。

斯蒂芬(Stephen1992:14)認為,“我們都必須對語言和文化有基本認識:語言不能逐字翻譯。凡語言都有習慣表達,它們都有言外之意。”意義並非由語言結構本身決定,而是由整個語篇(包括它的語言體現形式和它的交際功能)所決定。如果采取“入鄉隨俗”的原則,對不同文化內涵造成的理解錯誤直接影響語言交際的各個層次,也無助於達到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的目的,在不少情況下,還會成為交際的障礙。

然而,在中英文當中,亦有一些習語,不但含義相當,表現的方式也恰好全部相同,這類習語的翻譯,在漢英兩種語言之間用字對字的直譯來實現等效,有時是可能的。

192第十章隱喻與文化語境(5)我平日和你說的,全當耳旁風……(《紅樓夢》第八回)GenerallywhenItellyoutodoanythingitgoesinoneearandouttheother...(霍克斯譯犜犺犲犛狋狅狉狔狅犳狋犺犲犛狋狅狀犲1973)。

據犅狉犲狑犲狉狊犇犻犮狋犻狅狀犪狉狔狅犳犘犺狉犪狊犲犪狀犱犉犪犫犾犲,這個英語成語inoneearandouttheother已有五百多年的曆史了。《漢英詞典》在“耳邊風”條目下有個例子“當作耳邊風”,譯作letsth.inatoneearandouttheother.32文化語境與翻譯語篇語言學家博格蘭和德雷斯勒(Beaugrande&Dressler1981:23)認為,語篇作為一種“交際活動”(Communicativeoccurrence),應具有七項標準:銜接性、連貫性、意圖性、可接受性、語境性、信息性和互文性。

“如果其中的任何一項標準沒有達到,語篇就失去了交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