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第一章中西隱喻的文化追溯001第二章隱喻與文化027第三章隱喻的認知視角045第四章隱喻的界定與相似性055第五章中西隱喻對比探源075第六章隱喻與文化認知097第七章隱喻思維111第八章文化詞語與詞語的文化意義127001書隱喻·文化·認知第九章詩性隱喻的文化認知闡釋153第十章隱喻與文化語境169第十一章生態語言學視域下的隱喻觀199第十二章隱喻與文化教學217第十三章二語習得認知觀237主要參考書目267後記284002第一章中西隱喻的文化追溯書.!!\"#$%&''''·18世紀意大利哲學家維柯(GiambattistaVico,1668—1744)的代表作《新科學》是一部典型的文化人類學著作,書中維柯把語言作為文化產生的一種重要機製來考察,開辟了文化人類學新的思維方向。《新科學》廣泛涉及了思維科學、曆史學、哲學、美學、政治學、經濟學、倫理學、詩學、語言學、文字學等學科。在維柯看來,語言是開啟人類社會文化起源和發展的萬能鑰匙。他對語言和文化進行了深刻的闡述,把語言描寫為三個階段:一是象形語言;二是象征的或詩意的語言;三是抽象的或科學的語言。第一種和原初的語言即是隱喻,維柯將其稱為“詩”:“詩乃人類之母語”。
11詩性智慧人的文化創造具有多種形式,如宗教、神話、藝術、科學、哲學、語言、製度等。這些文化形式的創造是由人的心靈的不確定性特征決定的。
通過對語言、社會習俗、宗教信仰等早期人類文化現象的深入觀察與分析,維柯發現人類文化產生的根源來自“詩性智慧”,人類最初的心智並非是被動反映外部世界的鏡子,而是帶有極其強烈的主觀能動性質,具有想象性和創造的功能。在人類研究語言曆史的發展過程中,維柯開啟了語言的文化新視野,把人類最初的心智功能即人類文化源發性的智慧表述為詩性智慧。
002第一章中西隱喻的文化追溯維柯從詩性玄學出發,提出了“詩性語言”“詩性的玄學”“詩性邏輯”“詩性的倫理”“詩性的經濟”“詩性的政治”“詩性的物理”“詩性天文”“詩性地理”等諸多範疇。遠古社會的一切政治、經濟、文化、習俗、社會製度、宇宙觀等的起源,都是人類運用詩性智慧對世界的想象與創造。維柯認為各民族文化的起源具有共同的規律和特征,是基於早期人類的一種共同心智而產生的。
12“以己度物”的思維方式維柯(1989:200)認為,詩性邏輯中最重要、最鮮明、最常用的比譬就是隱喻(metaphor)。所謂隱喻,就是“讓一些物體成為具有生命實質的真事真物,用以己度物的方式,使它們也有感覺和情欲。”寓言故事就是這樣創造的。同時,把個別事例提升成共相,或把某些部分和形成總體的其他部分結合起來,感性形象的替換就發展成為隱喻。(維柯1989:201202)隱喻是人類最原始最根本的思維方式,是建立在感性基礎之上的一種形象思維,人類以形象思維為心智特征離不開隱喻。從當代隱喻學看來,“詩性智慧”其實就是隱喻思維。
人類早期認識世界都離不開“以己度物”的思維方式。隱喻是“由於人類心靈的不確定性,每逢墮在無知的場合,人就把他自己當作權衡一切事物的標準”,即“人在無知中把自己當作權衡世間一切事物的標準”,“人對遼遠未知的事物,都根據已熟悉的近在手邊的事物去進行判斷”。
(維柯1989:9899)在對周圍環境的反應中,人成為世界的價值尺度,把世間萬物都化作與人的特征密切相關的某種象征、意象、隱喻,使其存在的世界成為比喻的世界,用詩性邏輯來認識和解釋世界。
隱喻是一種廣泛的認識方式,維柯認為,“在一切語種裏大部分涉及無生命的事物的表達方式都是用人體及其各部分以及用人的感覺和情欲的隱喻來形成的。”例如,用“首”(頭)來表達頂或開始,用“額”或“肩”003隱喻·文化·認知來表達一座山的部位,針和土豆都可以有“眼”,杯或壺都可以有“嘴”,耙、鋸或梳都可以有“齒”,任何空隙或洞都可叫作“口”,天或海“微笑”,風“吹”,波浪“嗚咽”,物體在重壓下“呻吟”,田地久旱後也會“幹渴”,葡萄長得“歡”,讓糧食“腫脹”了,流脂的樹在“哭泣”,等等。(維柯1989:200201)隱喻是構成早期人類語言的理據,隱喻是人類文化生成的基因。隱喻構築了我們的世界。維柯印證了詩性思維始終貫穿於人類曆史文化的發展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詩性智慧就是創造或構造的智慧,詩性智慧作為人類文化生成的普遍規範意義,具有語言與思維方式上的文化尋根的意義。因此可以說,維柯開辟了認識人類不同文化形態和現象的思路。
004\".()!\"*+,-.\/·英語隱喻“metaphor”一詞來自希臘語metapherein,“meta”的本義為over,含有“超越”之意;“pherein”的本義為carry,意為“負載”之意,“metapherein”是指將某種東西從一個地方運送到另一個地方,即“由此及彼的轉換”之意。
西方隱喻研究的曆程,以隱喻研究理論流派為線索,可分為三個不同的時期:隱喻作為一種修辭格的傳統研究時期,以亞裏士多德(Aristotle)的“對比論”為代表;隱喻從邏輯和哲學角度的語義學探索時期,是從修辭學向當代隱喻認知研究的過渡,以理查茲(Richards)和布萊克(Black)的“互動論”為代表;當代隱喻認知研究時期,包括從認知心理學、哲學、符號學、現象學、闡釋學、語用學等角度對隱喻進行多角度、多層次、多學科的研究,以萊考夫和約翰遜(Lakoff&Johnson)的“映射論”和福柯尼耶(Fauconnier)的“概念合成論”等隱喻理論為代表。
21作為修辭格的傳統研究時期西方對於隱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兩千三百多年前。亞裏士多德是隱喻研究的開創者,西方隱喻研究源於亞裏士多德的經典名著《詩學》(犘狅犲狋犻犮狊)和《修辭學》(犚犺犲狋狅狉犻犮)。在《詩學》中,亞裏士多德提出了隱喻的定義,並詳盡地論述了隱喻的種類、性質及其作用。亞裏士多德認為,“隱喻是對借來之詞的使用,或者從種借來用於屬,或者從屬借來用於005隱喻·文化·認知種,或者從屬借來用於屬,或者通過使用類比。”(亞裏士多德2003:339)亞裏士多德對隱喻本質的看法表明隱喻實質上是一種借代。“借”在此就是指替代,即往往是借彼來代此。隱喻一直是修辭學和詩學研究的對象。
亞裏士多德說:“隱喻是天才的象征,它不是能夠學會的,因為好的隱喻意味著從相異的事物中覺察到其相似性的能力。”(亞裏士多德1998:177178)亞裏士多德認為隱喻的產生源於事物之間的比較,這一隱喻理論的觀點被後人稱為“對比論”(ComparativeTheory)。隱喻一直被看成一種修辭現象。亞裏士多德的隱喻研究引領西方修辭學達到了最輝煌的時期。他的隱喻定義對西方哲學、修辭學、文體學、語言學、文學等領域的影響持續到20世紀30年代。
公元1世紀古羅馬修辭學家昆體良(Quintillian)提出了隱喻的“替代論”(SubstitutionTheory)。昆體良認為,所謂隱喻,實際上就是用一個詞去替代另一個詞的修辭現象,即用另外一個詞去替代本來可以用的詞,目的是為了提高表達的效果。無論是亞裏士多德的“對比論”,還是昆體良的“替代論”,都將隱喻看作是詞語層次上的一種修辭方式,將隱喻的功能看作是一種附加和修飾的功能。兩種理論都認為就其結構和形式來看,隱喻是正常語言規則的一種偏離。(束定芳2003:3)顯然,昆體良的“替代論”是在亞裏士多德的隱喻“借用”觀基礎上形成的。傳統的修辭學家們提出的隱喻“對比論”和“替代論”都是以詞為中心的修辭傳統的研究,往往把隱喻過程看作語詞偏離原有意義的過程,使隱喻的理解過程簡單化。
22從修辭學向當代隱喻認知研究的過渡時期語言學家和哲學家質疑傳統修辭學家們的解釋,認為隱喻不隻是語詞名稱的轉移或替換,不隻是例外或偏離現象,隱喻研究不僅是修辭學和詩學研究的問題,也是哲學、心理學、藝術學、語言學、語用學、符號學、006第一章中西隱喻的文化追溯現象學、闡釋學、語義學、翻譯學、邏輯學等學科無法回避的問題。
2.2.1理查茲的互動論英國修辭學家理查茲(I.A.Richards)1936年的《修辭哲學》(犜犺犲犘犺犻犾狅狊狅狆犺狔狅犳犚犺犲狋狅狉犻犮),突破了將隱喻僅僅作為一種修辭格手段的觀點。理查茲在修辭學的哲學研究基礎上提出了“互動論”(InteractionTheory)的隱喻理論,對隱喻的本質、工作機製等內容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理查茲的隱喻“互動論”主要包括:(1)語言實質上是隱喻的;(2)隱喻的兩個方麵———本體與喻體;(3)共同點理論;(4)隱喻被認為是思想之間的交流(intercourse),隱喻意義與語境密切相關。
理查茲首次提出隱喻“互動論”,使得隱喻從修辭學的研究過渡到當代隱喻認知研究。他借用詩人雪萊的話說,“語言在本質上是隱喻的。”隱喻是人類“語言無所不在的原理”(theomnipresentprincipleoflanguage),“我們日常生活中充滿了隱喻,我們的口頭交際中平均每三句話就會出現一個隱喻。”(Richards1936:9092)理查茲把隱喻的內部機製描述成兩種不同事物之間的互相作用。
隱喻意義來自喻體和本體的互相作用。隱喻中“兩種互相作用的思想”的兩個方麵分別用“本體”(tenor)和“喻體”(vehicle)來指稱,“隱喻”則用來指本體和喻體發生互相作用而構成的特殊語言現象。
理查茲把喻體和本體之間的相似性稱為喻底(ground)。本體和喻體之間之所以能夠互動,就在於它們之間存在著共同點,即相似性;從互動開始,人們發現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格,而且是人們認識世界的一種工具。所謂互動,就是隱喻中的兩個詞義互相影響,互相啟示,才能把握其意義。(胡壯麟2004:39)007隱喻·文化·認知理查茲(Richards1936:9394)說:“當人們使用隱喻時,就把表示兩個不同事物(事物被一個詞或短語支撐著)的思想放在一起,這兩個思想活躍地相互作用,其結果就是隱喻的意義。這是簡明扼要的概述。”隱喻“基本上是思想之間的借用和交際,是語境之間的交易。”理查茲指出了隱喻意義產生的方式和過程,把隱喻意義與語境密切聯係了起來。隱喻意義的產生離不開語境,隻有在語境中才能發揮作用,對隱喻的理解脫離了語境和話語幾乎是不可能的。
理查茲的“互動論”突破了“對比論”和“替代論”的局限。因為傳統隱喻理論最大的缺陷就是忽視了隱喻從根本上講是一種思想之間的交流,是語境之間的互相作用。人的思維是隱喻性的,它通過比較而進行,語言中的隱喻由此而來。(Richards1936:94)“互動論”對隱喻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它沒有充分描寫互相作用過程的具體特點。在隱喻構建和解讀過程中,隱喻意義的產生與主體的社會實踐活動、認識世界和觀察世界密不可分,創新性的隱喻是基於認知的,不能忽視人的因素所發揮的主體作用。
2.2.2布萊克的相互作用論英國哲學家麥克斯·布萊克(M.Black)1962年的《模式與隱喻》(犕狅犱犲犾狊犪狀犱犕犲狋犪狆犺狅狉狊)以結構主義語言學理論為基礎提出了“相互作用論”,進一步完善了以理查茲為代表的互動論。布萊克對模型與隱喻關係進行了分析,認為隱喻起著模型似的作用。
布萊克把隱喻的兩項分別稱作“主體、主項”(principalsubject)和“次體、次項”(secondarysubject)。前者也叫作“語片或框架”(frame),後者叫作“隱喻的焦點”(thefocusofthemetaphor),即隱喻兩項的本體和喻體。
該理論主要有兩種表達方式:(1)隱喻是兩個語義項之間的互相作用,即隱喻是主項與次項這兩個主詞詞義相互作用的結果;008第一章中西隱喻的文化追溯(2)隱喻是把隱喻次項的聯想含義應用於隱喻的主項。
隱喻兩項(本體和喻體)在隱喻的使用和理解過程中相互作用,喻體的某些特征或結構被投射在本體上,本體的原有特征被“選擇、掩蓋或突顯”,在隱喻的理解過程中,隱喻兩項不是單個的詞,而是兩個係統,本體和喻體的兩個係統相互作用,與喻體“相關的常識”通過“選擇、掩蓋或突顯”本體的某些特征來重新組織本體。(Black1962:230)布萊克用“常識聯想係統”來解釋隱喻過程沒有解決的問題,正如下麵的保留意見和限定條件所暗示的:“就像常識一樣,具體地建構起來的暗示係統支持隱喻”,“那些暗示通常由關於從屬主詞的常識構成,但在適當的時候,作者建立偏離的暗示。”(Black1962:4344)相互作用論吸收了皮亞傑在闡述建構論時提出的“互動論”觀點,突破了隱喻隻是詞間轉換的局限,在句子層次進行考察,從詞的互換到語義的互動,把它看作一種語義現象,從而在句子層麵進行隱喻的動態研究。
理查茲的互動論沒有對相似性展開更深入的討論,布萊克從新的觀察角度把重點放在隱喻創造相似性上,對相似性問題進行闡述。布萊克認為,隱喻兩項之間的相似性是創造出來的,而且相似性的創造是受到限製的。他提出,“有些隱喻與其說是讓本來就存在的相似性鮮明地表現出來,還不如說它們創造了主項和次項之間的相似性。”(Black1962:37)在布萊克看來,隱喻作為意義的創造過程,是隱喻兩項之間互相作用並產生新義的結果。正是由於相似性和想象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隱喻意義才能產生。隱喻中的兩個詞項或概念的相似性不一定都是預先存在的,而是通過互動創建的。對布萊克而言,隱喻對意義的創造是在瞬間完成的,隻有那些創造性的新穎隱喻才算得上真正的隱喻,隱喻不斷地創造新意義。
布萊克的“相互作用論”推動了隱喻研究的認知轉向。隱喻兩項具有相似的特征或結構,體現出隱喻的認知意義和表達功能,從而將隱喻009隱喻·文化·認知引入到了認知的邊緣。布萊克的理論拓寬了對隱喻本質理解的視野,積極地推動了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隱喻研究熱潮。
23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隱喻研究2.3.170年代以來的隱喻專著概述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西方隱喻研究的深入發展,國際學術界對隱喻研究形成了一種狂熱。隱喻作為一門學科的地位已經得以確立,隱喻研究有關的專著也相繼問世。
1975年,法國著名思想家保羅·利科(PaulRicoeur)關於隱喻研究的代表作《活的隱喻》(犔犪犿é狋犪狆犺狅狉犲狏犻狏犲)闡述了隱喻與符號學、修辭學、語義學、詩學、詮釋學的關係。
1980年,萊考夫和約翰遜(GeorgeLakoff&MarkJohnson)合著了《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犕犲狋犪狆犺狅狉狊犠犲犔犻狏犲犅狔)。
1985年,麥克科麥克(EarlMacCormac)的《隱喻的認知理論》(犃犆狅犵狀犻狋犻狏犲犜犺犲狅狉狔狅犳犕犲狋犪狆犺狅狉)從認知角度進一步提出,隱喻影響人類的語言、感知與理解外部事物的方式,人們必須求助於所熟知的隱喻來理解未知。作者嚐試著把直覺性的東西固化到一個統一的理論中,從而賦予意義和事實更為豐富的內涵。
1986年,戴維·E·庫珀(DavidE.Cooper)的《隱喻》(犕犲狋犪狆犺狅狉)係統研究了語言中的隱喻現象,評價了隱喻為不同話語形式做出的貢獻。
1987年,凱特(E.F.Kittay)出版了《隱喻:其認知力與語言結構》(犕犲狋犪狆犺狅狉,犐狋狊犆狅犵狀犻狋犻狏犲犉狅狉犮犲犪狀犱犔犻狀犵狌犻狊狋犻犮犛狋狉狌犮狋狌狉犲),從現代認知心理學和語言學的角度把隱喻研究與認知理論相結合,提出了“透視觀”,認為隱喻提供了對目標概念的透視。
1989年,萊考夫與特納(G.Lakoff&M.Turner)出版《超越冷靜的理性》(犕狅狉犲犜犺犪狀犆狅狅犾犚犲犪狊狅狀牶犃犉犻犲犾犱犌狌犻犱犲狋狅犘狅犲狋犻犮犕犲狋犪狆犺狅狉),最010第一章中西隱喻的文化追溯早將認知語言學基本原理運用到詩歌研究中。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隱喻已成為認知科學的重要話題。1992年,英德伽(BipinIndurkhya)出版專著《隱喻與認知》(犕犲狋犪狆犺狅狉犪狀犱犆狅犵狀犻狋犻狅狀),副標題為“互相作用的研究觀點”,用互相作用論的觀點研究隱喻與認知。該書不僅補充、發展了隱喻的互相作用論,還把這些理論形式化,在人工智能的研究方麵前進了一步。
著名的美國認知語言學家福柯尼耶(G.Fauconnier)的《心理空間》(犕犲狀狋犪犾犛狆犪犮犲狊,1994)和《思維與語言之間的映射》(犕犪狆狆犻狀犵狊犻狀犜犺狅狌犵犺狋犪狀犱犔犪狀犵狌犪犵犲),懷特(R.White)的《隱喻的結構:隱喻語言工作之方式》(犜犺犲犛狋狉狌犮狋狌狉犲狅犳犕犲狋犪狆犺狅狉,1996)等都較為係統地研究了隱喻與認知的關係。
2002年,福柯尼耶和特納(G.Fauconnier&M.Turner)出版《我們的思維方式》(犜犺犲犠犪狔犠犲犜犺犻狀犽:犆狅狀犮犲狆狋狌犪犾犅犾犲狀犱犻狀犵犪狀犱狋犺犲犕犻狀犱狊犎犻犱犱犲狀犆狅犿狆犾犲狓犻狋犻犲狊)。
戴格南(AliceDeignan)的《隱喻與語料庫語言學》(犕犲狋犪狆犺狅狉犪狀犱犆狅狉狆狌狊犔犻狀犵狌犻狊狋犻犮狊,2005)將隱喻研究與語料庫語言學研究結合起來,反映了語料庫語言學角度隱喻研究的最新成果。
匈牙利語言學家考維克塞斯(ZoltanKvecses)的《文化中的隱喻:普遍性與變異性》(犕犲狋犪狆犺狅狉犻狀犆狌犾狋狌狉犲:犝狀犻狏犲狉狊犪犾犻狋狔犪狀犱犞犪狉犻犪狋犻狅狀,2005),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研究隱喻與文化關係,闡釋概念隱喻的普遍性和變異性的特征及其產生的原因,為隱喻的社會學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
2006年,隱喻研究專家裏奇(DavidRitchie)出版《隱喻中的語境和連接》(犆狅狀狋犲狓狋犪狀犱犆狅狀狀犲犮狋犻狅狀犻狀犕犲狋犪狆犺狅狉),該書借鑒和吸收認知科學的其他分支學科如神經科學、腦科學、認知心理學等的最新發現,從交際的角度建立隱喻解釋模型,提出了一個新的隱喻理解模式。
潘瑟(KlausUwePanther)、索恩伯格(LindaL.Thornburg)和巴塞羅納(AntonioBarcelona)的《語法中的轉喻和隱喻》(犕犲狋狅狀狔犿狔犪狀犱011隱喻·文化·認知犕犲狋犪狆犺狅狉犻狀犌狉犪犿犿犪狉,2009),從理論構建和語言事實分析兩個方麵,展示了語法中轉喻和隱喻研究的新成果和新動向。這是第一本語法轉喻和語法隱喻的研究性文集。
漢德爾和施密特(SandraHandl&HansJorgSchmid)出版的《心智的窗口———隱喻、轉喻和概念整合》(犠犻狀犱狅狑狊狋狅狋犺犲犕犻狀犱:犕犲狋犪狆犺狅狉,犕犲狋狅狀狔犿狔犪狀犱犆狅狀犮犲狆狋狌犪犾犅犾犲狀犱犻狀犵,2011)收錄了2006年德國認知語言學會舉辦的第二屆國際會議的12篇論文,該書旨在借助語言這一窗口,將人類心智研究推向前台。
2013年,裏奇(DavidRitchie)出版了專著《隱喻》(犕犲狋犪狆犺狅狉),該書全方位分析了隱喻在思維層麵、語言層麵和社會層麵的功能,分析所用語料均取材於社會生活中的各類話語,涉及語義學、語用學、語篇分析、語言文學、心理學和哲學等眾多維度,並在此基礎上建構出隱喻理論的認知模式。吉布斯(RaymondGibbs)認為該書通過借鑒認知科學的成果整合出一個動態的、對語境敏感的認知模式,這一模式可以用來解釋日常生活中的隱喻。
考維克塞斯(ZoltanKvecses)的專著《隱喻從哪裏來:對隱喻中語境的再思考》(犠犺犲狉犲犕犲狋犪狆犺狅狉狊犆狅犿犲犉狉狅犿:犚犲犮狅狀狊犻犱犲狉犻狀犵犆狅狀狋犲狓狋犻狀犕犲狋犪狆犺狅狉)研究了隱喻的變異性,作者探尋到隱喻變異的源頭是語境,從而提出語境誘導下的隱喻創新理論,很好地解決了隱喻的普遍性和變異性共存的問題。
吉布斯(RaymondGibbs)2016年的新著《混合隱喻》(犕犻狓犻狀犵犕犲狋犪狆犺狅狉)集合了語言學、心理學和計算科學等領域跨學科研究成果,係統而明確地論述了混合隱喻是普遍隱喻思維過程的一個自然結果,建立了多重隱喻模型,為隱喻跨學科研究提供了理論借鑒和實證方法的啟示。
2.3.2萊考夫和約翰遜的映射論萊考夫和約翰遜1980年合作出版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犕犲狋犪狆犺狅狉狊犠犲犔犻狏犲犅狔),開啟了隱喻研究的全新視角,標誌著語言認012第一章中西隱喻的文化追溯知研究進入新紀元。萊考夫和約翰遜提出了“隱喻認知觀”,實現了隱喻研究的認知轉向。
隱喻認知觀的崛起受到了學界的廣泛關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以隱喻為聚焦點,對人的行為、思維方式、概念範疇、語言符號等領域進行多維視角的考察,不再隻拘於語言現象,而是推廣至概念和思維。
該書是認知語言學的開山之作,拓展了隱喻理論的研究視角和思路,使得隱喻研究得以向前推進。
萊考夫和約翰遜(Lakoff&Johnson1980:45)認為,隱喻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不僅滲透於語言中,也滲透在思想和行為中。我們借以思維和行動的日常概念係統在本質上是隱喻性的。他們提出,“隱喻的實質(essence)就是用一類事物來理解和體驗另一類事物。”萊考夫和約翰遜(1980:4651)把涉及普通概念係統的隱喻稱為“概念隱喻(conceptualmetaphor)”。“概念隱喻”是兩個概念域或認知域之間的結構映射,即從源域(sourcedomain)到目標域(targetdomain)的結構映射。
“概念隱喻”理論是隱喻認知觀的早期理論模型,我們思維中的概念隱喻體現為語言中無所不在的比喻表達。萊考夫和約翰遜把隱喻與人類的概念係統相結合,語言與隱喻思維相結合。概念隱喻作為基本的思維圖式,涉及人類經驗的不同層麵。例如,“爭論是戰爭”(ARGUMENTISWAR)。大量的表達方式證明概念隱喻是存在的。在此基礎上,概念隱喻理論強調:(1)隱喻具有普遍性;(2)隱喻具有係統性;(3)隱喻具有概念性。
隱喻以人類的經驗為基礎,它是通過兩個概念域之間的互動而實現的。他們將這種成係統的隱喻稱為隱喻概念的係統性。例如,1)“時間是金錢”(TIMEISMONEY)2)“生命是旅程”(LIFEISAJOURNEY)3)“死亡是離去”(DEATHISDEPARTURE),等等。
這種隱喻概念能派生出若幹種日常語言的表述方式,這些表述方式013隱喻·文化·認知均來自基本的隱喻,具有係統性。
萊考夫和約翰遜認為,“我們係統地利用來自一個認知域的推理模式來理解另一個認知域。”隱喻本質上是一種認知現象,它不光是個語言問題,更是一種思維方式,是人類普遍的認知方式,是人們以一事物認識、理解、思考、表達另一事物的過程,是概念性的。我們賴以思考和行動的概念係統大多以隱喻方式構建和界定。
在完成對隱喻的界定後,萊考夫和約翰遜對隱喻進行了分類。概念隱喻大致分為三類:方位隱喻(spatialmetaphors)、結構隱喻(structuralmetaphors)和實體隱喻(ontologicalmetaphors)。
(1)方位隱喻指參照空間方位而組建的一係列隱喻概念。如上下、內外、前後、深淺、中心—邊緣之類的空間方位等;(2)結構隱喻指以一種概念的結構來構造另一種概念,使兩種概念相疊加,將談論一種概念的各方麵的詞語用於談論另一概念;(3)實體隱喻指人類對物體的經驗為我們將抽象的概念表達理解為“實體”提供了物質基礎。實體隱喻最典型的和具有代表性的是容器隱喻(containermetaphor),在這類隱喻概念中,人們將抽象的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動、事件、狀態等無形的概念看作是具體的有形的實體,特別是人體本身。如,①HAPPYISUP;SADISDOWN.(方位隱喻)②ARGUMENTISWAR.(結構隱喻)③THESHIPISCOMINGINTOVIEW.(實體隱喻)映射論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首次提出。萊考夫和約翰遜從認知的角度考察隱喻的本質,在表示兩個概念之間的對應關係時,借用了“映射”這一數學術語。
1989年,萊考夫與特納(LakoffandTurner)在《超越冷靜的理性》(犕狅狉犲犜犺犪狀犆狅狅犾犚犲犪狊狅狀:犃犉犻犲犾犱犌狌犻犱犲狋狅犘狅犲狋犻犮犕犲狋犪狆犺狅狉)一書中,詳盡地闡述了隱喻的內在結構及映射的實現。他們進一步將映射這一概念界定為:“映射就是兩個概念域之間的一個對應集(asetof014第一章中西隱喻的文化追溯correspondences)。”(1989:4)“隱喻將源域(sourcedomain)的結構、關係、特征和知識映射到目標域(targetdomain)之上。”(1989:6364)1993年,萊考夫和約翰遜對隱喻的映射理論(MappingTheory)做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提出隱喻映射就是指從源域(sourcedomain)到目標域(targetdomain)的一種轉換。簡言之,隱喻映射就是從一個源域映射到一個目標域(1993:206207),即源域和目標域之間的映射。
隱喻不僅是語言現象,更是思維現象,是我們借助具體概念理解抽象概念的一種認知機製。隱喻映射是兩個概念域之間的映射,兩個概念域之間的映射由我們的身體、社會和文化經驗促成,具有係統性、單向性和局部性等特點。(1993:244245)2.3.3概念合成理論概念合成理論(ConceptualBlendingTheory)由福柯尼耶在心理空間理論的基礎上創建,是心理空間理論的延續和發展。概念合成理論在概念隱喻理論的基礎上對萊考夫的映射觀點進行了補充,擴大了概念隱喻的功能,開辟了隱喻研究的新方向。
1994年,福柯尼耶出版了專著《心理空間》(犕犲狀狋犪犾犛狆犪犮犲狊)。1996年,福柯尼耶和特納共同發表了論文“BlendingasaCentralProcessofGrammar”,建立了概念合成理論的新模型。福柯尼耶(1994:13)指出,“心理空間是人們在進行思考、交談時為了達到局部理解與行動之目的而構建的小概念包(conceptualpacket)。”心理空間可建立起一係列的概念,如時間、信念、願望、可能性、虛擬、位置、現實等。
1997年,概念合成理論在福柯尼耶的第二部專著《思維與語言之間的映射》(犕犪狆狆犻狀犵狊犻狀犜犺狅狌犵犺狋犪狀犱犔犪狀犵狌犪犵犲)中正式提出。福柯尼耶詳細論證了各空間之間的相互關係與作用。
福柯尼耶(1997:11)指出:“心理空間是局部結構,隨著我們的思考和交談而擴展,使得我們的話語和知識結構的密切細分成為可能。”心理空間就是指心理空間域(domain),人們在言語交際過程中,在思考和交015隱喻·文化·認知談時不斷建立心理空間,諸如談話或聽話時所建立起來的域。
心理空間可用來描述思維和語言過程中的動態映射模式。它的建立要受到語法、語境和文化的製約,是由框架和認知模式來建構的。意義的構建隨著我們的思維和交談而向前推進,屬於高層次而複雜的心理運作過程,既發生於各空間域之內,又發生於各空間域之間。心理空間是人類認知和理解世界的一種機製,是一種認知方式。
例如,在空間概念中,英美人在形容一個人的身體狀態很好時說:①Iminhighspirits.②Heisintopshape.③Heisinthepeakofhealth.以上例句中high,top和peak就可以用空間方位來闡釋,比如,UP往往具有正麵意味,而DOWN表示負麵意義,如品性上的“高尚”“低俗”等。
狀態較理想為“上”總是與積極的情感狀態相伴,如高興、健康、有生命等。
福柯尼耶和特納(1998:133187)認為,“概念整合———亦稱(概念合成或心理合成)———是一種基本的心理運作,其結構是統一的,特點是動態的,可應用於思維和行動的許多領域,包括隱喻和轉喻。”概念合成是人們進行思維和活動,特別是進行創造性思維和活動時的一種認知過程。
概念合成理論認為,隱喻是連結概念化與語言的一種普遍而又突出的認知過程,它主要依賴於源域和目標域這兩個輸入空間的跨空間映射,空間的合成在隱喻性映射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Fauconnier1997:168)隱喻是跨心理空間映射的結果。
福柯尼耶和特納在2002年的專著《我們思維的方式:概念整合與心智的複雜性》(犜犺犲犠犪狔犠犲犜犺犻狀犽:犆狅狀犮犲狆狋狌犪犾犅犾犲狀犱犻狀犵犪狀犱狋犺犲犕犻狀犱狊犎犻犱犱犲狀犆狅犿狆犾犲狓犻狋犻犲狊)中發展和完善了概念合成理論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