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教師:“我想請小朋友們自己將這四個教具從大到小擺放。”邀請幼兒通過實際的操作提升正向思維的能力,並朗誦相對於正向思維的語句。
9.教師:“接下來,我想請小朋友自己將四個教具由小到大擺放正確。”邀請幼兒通過實際的操作提升逆向思維的能力,並朗誦相對於逆向思維的語句。
10.教師為每個字詞配上動作,房子—拍手,箱子—拍肩,盒子—拍腿,扣子—跺腳,引領幼兒邊做動作邊朗誦,逐漸通過實際操作實物的朗誦過渡到沒有實物的動作朗誦。
根據語言的組成部分及自身的難易程度,可以將語言教學分為字詞的節奏朗誦、短句的節奏朗誦、兒歌童謠以及古詩詞的節奏朗誦三個方麵。
?知識點21:字詞的節奏朗誦字詞是語言最基本的單位,它在句子中的作用,就猶如樂彙在樂句中的作用一樣(樂彙是樂句的基本結構單位),字詞和樂彙是語言或者音樂發展的最初動機,然後再由一個個字詞等基本單位組成句子,從而表達完整的含義。通過字詞來學習音樂對於幼兒來說是掌握音樂要素的教學起點。如幼兒學會的第一個字詞通常情況下為“媽媽”或者“爸爸”,如果你在自然的朗誦中留心感受一下這個詞語的節奏,會發現它是兩個八分音符的節奏組合。通過字詞開始的教學就好比幼兒聽到音樂後本能地進行晃動一樣,教學還沒開始就已經成功了一半,這一半正是幼兒與生俱來的音樂能力。
那麼,字詞這麼多,該選擇怎樣的詞語進行教學呢?從音樂教育的原本性可知不論什麼樣的音樂學習,都需要從幼兒最熟悉的、簡單的元素開始,這樣才有可能激發幼兒自己內心的音樂,讓幼兒主動探究和表現。同時,這意味著音樂是始於幼兒的內心,而不是外在環境的施加。所以最開始的字詞從幼兒最熟悉的人名、地名、水果名、動物名等名稱入手。
?音樂體驗29:奧爾夫音樂活動《好玩的名字》(小班)活動目標通過提問與回答的語言朗誦,感受節奏朗誦所帶來的愉悅的音樂情緒。
能夠準確地朗誦各種名字的語言節奏。
創編具有某種小動物特征的肢體動作並進行相應的語言節奏問答。
活動準備有動物、水果等圖案的各種卡片。
058第三章?唱起來??活動過程1.教師進行提問:“小朋友們,你們都知道哪些人或者動物、水果的名字呢?”小朋友依次回答。
2.教師:“我這裏有很多卡片,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些卡片上你都認識哪些呢?”出示標有水果或者交通工具的圖片,讓幼兒初次識別。
3.師生互動。如教師有節奏地問:“它的名字叫什麼?”,幼兒有節奏地回答:“小汽車”,如果是兩個字就朗誦“蘋果”。
4.幼兒回答小汽車後,加上開小汽車的動作,嘴裏念誦“滴滴滴滴滴”的節奏,表示帶著幼兒開小汽車。如果是食物,模擬吃掉的動作並配上聲音節奏,比如“啊嗚啊嗚”。
5.教師通過動作做出動物的樣子,讓幼兒猜是什麼動物,做出動作後通過語言朗誦進行提問“我的名字叫什麼”,幼兒也通過節奏型的語言進行回答,比如“小狗”,回答出答案後,教師引導幼兒通過固定節奏型念出小狗的叫聲“汪汪汪汪汪”,再繼續做出幾個動物的動作,讓幼兒逐步熟悉一問一答的遊戲方式,以及熟悉提問和回答的語言節奏。
?知識點22:短句的節奏朗誦短句是基於字詞節奏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的內容,核心還是由字詞組成的,比如“張曉明,你好;老師,你好”等節奏朗誦,這些都可以放在日常的教學中,而不一定非得要存在於課程之中。生活中的短句很多,當然也包括諺語、成語等。
總之,選擇的教學元素應是幼兒最熟悉的內容,在熟悉的語言環境裏幼兒才會放鬆自我,最大限度上進行表現和創造。
?音樂體驗30:奧爾夫音樂活動《大象》(大班)活動目標通過語言朗誦及相應動作,感受《大象》童謠愉悅、歡快的音樂情緒。
能夠理解大象的四種特征動作並根據教師的字詞提示做出既快又正確的動作反應。
能夠在最後的鼓聲信號處即興做出大象新的特征動作。
活動準備音頻及播放設備。
059奧爾夫音樂教育活動過程大??象1.教師創設猜謎語的教學情境:“小朋友們,老師做一些動作,你們看看老師是在模仿什麼小動物。”雙手指向自己後展開伸向前方;雙手分別伸出拇指和小指,然後左手的拇指挨著自己的鼻子,左手的小指連接右手的拇指,右手的小指伸向前方,整體形成長鼻子狀;雙手展開放於頭頂兩側形成大耳朵狀;雙手握拳放在自己身後並露出一隻小手指作小尾巴狀。
2.教師:“你們猜一猜這是什麼動物呢?”幼兒回答:“大象。”3.教師按照節拍並伴隨剛剛的四種大動作朗誦出大象這首童謠(每句對應一種動作):森林裏麵我最大,長長鼻子全靠它,我有一對大耳朵,細細的尾巴。
4.教師:“小朋友們,你們說大象都有什麼特征呢?”總結幼兒答案,再做一遍,讓幼兒進一步熟知節奏朗誦。
5.教師:“小朋友們,那大象總共有幾個特征?”總結大象的身體大、鼻子長、耳朵大、尾巴細四個特征。教師分別引導幼兒做出以上四種具體的肢體動作,然後進行反應遊戲的練習,比如教師快速說出身體大或者細尾巴等大象特征的字詞,幼兒做出對應的特征動作,整個反應遊戲教師可以按照童謠的發展順序說出四種特征,逐步發展到隨意說出某種特征,讓幼兒進行反應練習,速度也可以由慢到快。
6.教師:“大象除了能做出以上的四種動作外,還可以做什麼動作呢?或者你認為的大象還可能會是什麼樣子的?我這裏有一個神奇的小鼓,當朗誦完整個童謠,聽到鼓聲後,你要做出一個自己認為符合大象樣子的身體動作。”教師引領幼兒邊朗誦邊做出相應的身體律動,在最後“細細的尾巴”結束後,快速敲擊小鼓,幼兒聽到信號後做出自己認為的大象的樣子。
7.教師引導幼兒邊按照節奏行走邊朗誦童謠,聽到最後的鼓聲時做出自己創編的大象的身體造型。
8.教師邀請個別幼兒做領袖,在最後鼓聲處創編自己大象動作的時候做出他自己的動作,其他幼兒進行模仿,依次交替讓不同幼兒做領導者,重複整個活動過程。
9.根據四句不同的動作將幼兒分成四組,每組一句進行朗誦接龍。最後的鼓聲引060第三章?唱起來??導的即興動作造型不變。
10.播放音樂,A樂段教師演唱以上童謠內容(大象譜例),幼兒聆聽並做出以上的律動動作。B樂段前三句都是按照節拍原地跳躍一下後雙手握拳按照節奏上下碰拳三下,最後一句雙手伸展隨節奏左右搖擺。引導幼兒模仿教師邊聽音樂邊做出以上律動動作。
11.教師引領幼兒A段圍成一個大圓圈手拉手按節拍行走,B段第一句原地跳躍一下後雙手握拳按照節奏上下碰拳三下,第二句旋轉跳躍180度(換方向)後碰拳三下,第三句再旋轉跳躍180度(原來行走的方向)後碰拳三下,第四句再旋轉180度(和第二句方向相同)後碰拳三下,然後再開始A段,往新的方向繞圓圈按節拍行走。
?知識點23:兒歌童謠、古詩詞的節奏朗誦兒歌童謠或者古詩詞本身就具有很強的音樂性,這是自古以來所延續下來的,也就說朗誦童謠詩詞本身就是一種音樂體驗。幾乎每個幼兒從出生開始,家長都會給他們念誦傳統、經典的童謠古詩,比如《小老鼠上燈台》《詠鵝》等,從童謠古詩入手開始進行朗誦教學同樣是選取幼兒最為熟悉的內容為切入口,但相對字詞來說,形式會變得較為複雜。
?音樂體驗31:奧爾夫音樂活動《小老鼠上燈台》(大班)活動目標通過語言朗誦與相應動作的配合,感受童謠既輕鬆又緊張的音樂情緒。
能夠即興創編小老鼠掉下來時的身體動作造型並自信表現。
準確掌握小老鼠、小貓的叫聲的節奏讀法,並與教師進行多聲部朗誦上的合奏。
活動準備小老鼠與小貓的頭飾。
活動過程小老鼠上燈台061奧爾夫音樂教育1.教師進行故事情境創設:“從前有隻小老鼠,肚子非常餓,於是在房間裏尋找吃的,找來找去發現隻有燈台裏的燈油還可以吃,於是費了好大的勁爬上了燈台,還沒吃兩口,一隻老貓跑了過來,嚇得它從燈台上嘰裏咕嚕就滾了下來,趕緊逃走了。”2.教師將故事通過語言朗誦念誦出來,並提問在故事中都聽到小老鼠做了哪些動作,比如上燈台,偷油吃,嘰裏咕嚕滾下來等,總結幼兒答案,再次朗誦,讓幼兒逐步熟悉童謠內容及朗誦方式。
3.引領幼兒邊朗誦邊做出每句的形象大動作。比如“小老鼠”為雙手伸出食指放在嘴前,“上燈台”為雙手交替向上攀爬,“偷油吃”為雙手交替在嘴前做前後擺動,“下不來”為雙手左麵前左右搖擺,“喵喵喵”為雙手伸展在麵前畫出貓的胡須,“貓來了”雙手變成貓爪做交替行走狀,“嘰裏咕嚕”滾下來為雙手轉圈圈,最後手心朝上打開放在麵前表示逃跑。
4.教師:“剛剛在朗誦童謠的時候都做了哪些動作呢?”總結幼兒答案,繼續反複,強化語言朗誦與動作之間的呼應關係。
5.教師:“小老鼠從燈台上是怎麼滾下來的呢?”幼兒按照以上律動做出滾下來的動作,雙手轉圈圈,最後手心朝上打開放到麵前。教師接著提問“這麼多小老鼠,難道滾下來就這一個動作麼?老師的小老鼠滾下來是這樣子的”。教師做出創編示範,雙手轉圈圈動作保持不變,隻在最後的“來”字所對應的“雙手手心朝上打開放到麵前”的動作做其他滾下來的動作造型,比如可以雙手抱著頭,雙手捂著腿等,給幼兒做出示範,引導幼兒在語言朗誦的節奏中,即興創編出自己模仿小老鼠滾下來的身體造型。
6.教師選擇個別具有創造性的身體動作造型,讓其進行示範,其他幼兒模仿,依次邀請幼兒帶領其他幼兒做最後的動作創編體驗。
7.教師:“小老鼠的聲音是什麼樣的,它是怎麼叫的?”總結幼兒的答案,做出“吱吱吱”的節奏讀法聲響,教師念誦小老鼠的“吱吱吱”叫聲,幼兒集體朗誦童謠,形成二聲部的多聲體驗。
8.教師與幼兒的聲部進行交換,幼兒朗誦小老鼠“吱吱吱”的節奏叫聲,教師朗誦整首童謠。
9.教師:“貓是怎麼叫的?”總結幼兒的答案,做出“喵—”的節奏讀法聲響,教師念誦小貓的“喵—”叫聲,幼兒集體朗誦童謠,形成二聲部的多聲體驗。
10.教師與幼兒的聲部進行交換,幼兒朗誦小貓的“喵—”的叫聲,教師朗誦整首童謠。
11.最後教師將幼兒分成兩組,一組為小老鼠的叫聲,一組為小貓的叫聲,教師朗誦主旋律,進行三聲部的多聲體驗,然後再依次交換聲部。
?音樂體驗32:奧爾夫音樂活動《靜夜思》(大班)活動目標通過節奏朗誦,感受古詩中蘊含的思鄉之情。
能夠正確做出每句詩詞所對應的跺腳和拍手的聲勢組合。
062第三章?唱起來??在聲勢遊戲環節中正確地和其他幼兒進行對拍或者其他動作上的合作。
活動準備《靜夜思》的課件,空曠的活動場地。
活動過程1.教師按照固定節奏型()初次朗誦古詩詞: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向明月,低頭思故鄉。
2.通過圖片分析說明詩詞大致思鄉的含義。
3.教師通過提問在這首古詩中看到了什麼事物,總結幼兒的答案,比如月光、雪霜、明月等,再次朗誦讓幼兒逐步熟悉詩詞的語言節奏。
4.教師引領幼兒邊朗誦邊做出相應的身體聲勢,比如每句前兩個字拍腿兩下,後三個字隨節奏拍手三下。並提問剛剛做的什麼動作,總結幼兒的答案,進行反複。
5.教師與助教兩個人麵對麵,進行示範練習,每句前兩個字的拍腿聲勢不變,隨節奏念誦的後三個字變成對拍三下。引領幼兒兩人一組,模仿體驗。
6.教師引導幼兒邊行走邊進行古詩詞的語言朗誦,比如每句前兩個字行走兩拍,後三個字拍手三下。
7.教師和助教做示範,每句前兩個字行走兩拍不變,但是在最後三個字的地方需要快速就近找到一個朋友和他按照語言的節奏對拍三下。
8.教師和助教做示範,在每句後三個字除了按照語言的節奏進行對拍外,還可以按照語言的節奏兩個人相互點手指,或者碰手背、肩膀等,當然如果大動作合作反應較慢的話,在三個字的語言節奏內碰觸一下也可以,主要目的是為了培養幼兒即興合作的能力。
是時候讓周老師給大家進行進一步的講解啦,按照以下譜例中的語言節奏,正確的表現密語,一起看看周老師怎麼談語言朗誦內容的吧。
密語六:字詞節奏朗誦063奧爾夫音樂教育第二節?節奏朗誦的設計方法節奏朗誦按照難易程度可以分為字詞、短句或者童謠詩詞的教學內容,但這種難易的區分主要是針對教學設計而言的,比如在《小老鼠上燈台》案例中,小老鼠的叫聲,貓的叫聲等短小的字詞朗誦,都可以作為伴奏聲部貫穿在整個童謠之中,每位幼兒所承擔的短小的朗誦聲部並不難,難就在於如何把這些短小的聲部有機地組合在一起,而且還能帶來多聲的演奏效果,從而幫助幼兒形成多聲感,關鍵在音樂教學設計。
另外,朗誦教學設計的難易程度當然也會受到朗誦材料本身的製約,字詞與短句對於小班幼兒來說,他們會更快地學會朗誦字詞,從而形成句中節奏的概念。接下來將介紹幾種在奧爾夫教育中常用的朗誦教學的設計方法。
?知識點24:音樂本體中節奏基石的支撐節奏基石是整個節奏的基礎,它的存在是一切節奏發展的開端,比如從音符的角度來說節奏基石就是四分與八分音符的節奏組合,那麼從語言的角度來說節奏基石就是字詞。節奏基石是由語言中最短小的,具有一定音樂意味的字、詞拚成的最小節奏單元。它在音樂教學中實際上就是一個最小形態的固定節奏型,通常語言的節奏練習就從這裏開始進行。常用到的四種節奏基石:從這裏可以看出,節奏基石為四分八分音符的組合,並且一般是兩拍為一個單位。
幼兒所能涉及的字詞,比如人名、花名、動物名、卡通名等都是節奏基石的體現,我們完全可以很好地利用節奏基石進行朗誦方麵的教學或作為教學的切入點。
?知識點25:音樂體驗中的多聲組合朗誦最簡單的形式就是齊誦,也就是所有幼兒全部都朗誦主題聲部,這樣的朗誦好處是簡單、容易掌握。比如對於童謠、歌詞的齊誦。但缺點是不夠豐富,音樂表現力較弱,幼兒體驗感較差。音樂的美在於它的對比、它的豐富性,音樂教學過程中的體驗程度也在於音樂材料本身的層次,往往一個高級的審美體驗是需要通過多個聲部的合奏獲得的。所以多聲的概念經常被用在節奏朗誦的教學中。卡農是幼兒進行多聲體驗的最簡單、最直接有效的多聲方式,經常被運用在幼兒的音樂教學案例中。
(一)卡農卡農(Canon),是一種音樂譜曲技法,卡農的所有聲部都模仿一個聲部,從不同的時間段按照一定的間隔依次進入,形成一種此起彼伏,連綿不斷的效果,輪唱就是一種卡農。在卡農中,最先出現的旋律是導句,以後模仿的都是答句。
064第三章?唱起來???音樂體驗33:奧爾夫音樂活動《玩水》(中班)玩??水周駿詞小河小河嘩啦啦,流水流水到人家,快來把水河邊挖,一不小心滿地灑。
活動目標通過朗誦及相應的身體律動,感受小朋友取水、玩水的歡快、愉悅的音樂情緒。
能夠在第四句水灑的地方創編自己認為的好玩的身體動作並自信表現。
可以和老師一起正確地進行二聲部卡農的語言朗誦。
活動準備多媒體課件,麵對教師的半圓形隊形。
活動過程1.教師創設故事情境:“有個一村莊旁邊有一條美麗的小河,小河旁邊住著很多小朋友,他們拿著水桶,拿著碗,到河邊取水,但是取得太慢,一不小心散了滿地都是。”2.教師:“我們一起去取水的話,你們都準備拿什麼工具去呢?”總結幼兒答案,如水桶、鏟子、小勺等,引導幼兒說出自己心裏的想法。
3.教師引領幼兒邊朗誦邊做出相應的身體大動作,比如第一句左手插腰,右手在空中畫出波浪線,第二句雙手轉圈圈在句尾處雙手指尖對應在額頭前形成三角形的房子狀,第三句雙手做出取水的節奏律動,第四句雙手握拳放在自己的肩膀處表示抬水,在句尾處雙手手心朝上放在麵前。
4.教師提問“剛剛做了哪些動作”,總結幼兒的答案,並進行重複練習,讓幼兒熟悉童謠的朗誦與相應的身體大動作。
5.教師提問“剛剛水灑時做了什麼動作”,幼兒重複第四句的身體大動作後,教師示範出新的水灑後的身體動作,比如在句尾處做出“雙手捂住臉”等各種身體動作,引導幼兒水灑後可以有各種各樣的好玩動作。
6.教師單獨朗誦第四句,讓幼兒做出自己最後水灑的動作,並邀請個別幼兒做領袖,帶領其他幼兒做出身體創編動作。
7.在幼兒足夠熟悉該童謠的語言朗誦後,教師與幼兒合作,讓幼兒先開始朗誦,教師在幼兒朗誦完第一句後再開始從頭朗誦,形成兩個聲部的卡農合奏。
8.教師與幼兒進行聲部的交換,其他相應的身體大動作保持不變。
從以上活動可以看出,卡農的多聲方式其實就是對主旋律的一個輪流念誦,聲部065奧爾夫音樂教育沒有變,隻不過按照一定的間隔朗誦,便呈現了一種合奏的效果。這樣的多聲方式最為簡單,也是奧爾夫教育中在各個教學內容裏經常用到的,比如在歌唱教學中也會經常用到。另外,固定音型也是幼兒體驗多聲的一種簡單方式。
(二)固定音型固定音型—在作品中持續重複的短小音型。在合奏的過程中,除了旋律聲部外,固定音型的聲部會持續不斷地朗誦某個短小的節奏型,比如《小老鼠上燈台》中的小老鼠吱吱吱的叫聲,以及小貓的喵-的叫聲等,都可以分成不同的聲部作為旋律聲部的伴奏,從而豐富幼兒對音樂的體驗,感受音樂的多聲效果。
?音樂體驗34:奧爾夫音樂活動《青蛙跳水》(中班)活動目標通過語言朗誦與律動的配合,感受青蛙跳水時愉悅、歡快的音樂情緒。
能夠創編自己認為青蛙跳水時的身體動作並自信表現。
可以用青蛙跳水時的固定節奏型和老師進行二聲部的朗誦。
活動準備符合童謠情境的課件。
活動過程1.教師創設故事情境:“在一個池塘邊,住著很多勤勞的小青蛙,它們一個個都非常可愛,每天呱呱呱地叫著,然後撲通一聲跳入水中。”2.教師初次朗誦整首童謠,並做出相應的身體大動作。
一隻青蛙一張嘴(雙手食指伸出表示一隻青蛙,然後雙手食指在麵前畫出嘴的形狀)。
兩隻眼睛四條腿(雙手食指和中指伸出表示兩隻眼睛,然後雙手在頭的兩側上晃動兩下)。
撲通一聲跳下水(拍腿一下表示撲通一下,雙手手心朝下,向前畫弧形表示跳下水)。
兩隻青蛙兩張嘴(雙手食指和中指伸出表示兩隻青蛙,然後雙手在麵前畫出兩次嘴的形狀)。
四隻眼睛八條腿(伸出除拇指以外的所有手指表示四隻眼睛,然後雙手在頭的兩側上晃動四下表示八條腿)。
撲通撲通跳下水(雙手拍腿兩下表示兩個撲通,跳下水雙手手心朝下,向前畫弧形表示跳下水)。
3.教師引領幼兒邊朗誦邊做出以上的身體大動作。
066第三章?唱起來??4.教師提問剛剛都做了哪些動作,總結幼兒的答案,進行反複練習。
5.教師:“撲通一聲跳下水,這時做的動作是什麼,除了雙手手心朝下這個動作表示跳下水,你覺得還有什麼動作可以表示呢?”教師示範各種跳下水的可能性動作,比如雙手合攏兩個胳膊伸向前方等,為幼兒接下來的創編提供圖示原型。
6.教師引導幼兒繼續反複朗誦童謠,並在最後一句跳下水的地方讓幼兒做出自己跳下水的動作。
7.教師邀請個別幼兒做示範,用自己創編的跳下水的動作,帶領全體小朋友進行體驗。
8.教師與助教進行示範,一個人念誦童謠,一個人念誦固定的節奏讀法節奏為“撲通撲通”進行二聲部的語言合奏。
9.教師與幼兒合作,教師節奏讀法聲部,幼兒進行主旋律的朗誦,然後依次交換聲部,或者將幼兒分成兩組,一組主旋律,一組節奏讀法等進行語言朗誦合奏。
?知識點26:音樂表現中音樂要素的運用及情感的體現著名的哲學家蘇珊·朗格曾說:“音樂是情感生活的音調摹寫。”他認為音樂上的強弱、快慢、高低、休止等和人的情感的流動、衝突、抑製、解決在邏輯上有著驚人的一致性。那麼,為了讓幼兒很好地體驗豐富的音樂情感,我們可以改變音樂的高低、快慢、音值或者語氣語調等要素來增強音樂的情感體驗,比如小貓叫可以用小貓的可愛長聲,喵~,青蛙的叫聲需要具有短促、活潑輕快的呱呱呱的特點。
?音樂體驗35:奧爾夫音樂活動《小猴子》活動目標通過語言朗誦和有趣的動作配合,感受《小猴子》歌謠歡快、活潑的音樂情緒。
能夠分別正確地邊朗誦邊做出形象大動作、精細小動作、聲勢動作等節奏動作。
可以在聲勢動作基礎上正遷移樂器演奏,與教師的歌唱進行合奏。
活動準備手鼓,響板,沙錘若幹。
067奧爾夫音樂教育活動過程小?猴?子1.教師:“老師來學一個動作,你們猜一猜這是什麼小動物?”老師做出具有猴子特征的動作,幼兒回答。
2.教師:“今天我們要玩一個很有趣的關於猴子的遊戲,請注意聽。”教師伴隨著形象的大動作完成以下節奏朗誦:小猴子(猴子狀),吱吱叫(雙手放在麵前搖擺),扭一扭(身體扭動),跳一跳(身體跳躍)。
抓一抓(右手在左手手臂上做抓取的動作),找一找(左手在右手手臂上做抓取的動作),啊哈(做出右手拇指和食指從右側腰間捏出東西狀),啊哈(相反做左手從左側腰間捏出東西狀),小跳蚤(雙手拇指與食指的捏東西狀保持,身體自轉一圈)。
3.教師:“我們一起扮演小猴子吧。”整體帶領幼兒邊朗誦邊做出形象的大動作。
做完後提出係列問題,比如剛剛都做了哪些動作?小猴子是如何抓和找的呢?總結幼兒回答,強化練習,整體再做一遍。
4.教師演唱該歌謠,大動作保持不變,幼兒聆聽並跟隨教師繼續做動作。
5.教師引導幼兒邊唱歌邊做出精細小動作的活動過程,做法如下:小猴子,吱吱叫(雙手伸出食指挨在一起按節拍左右搖擺)。
扭一扭,跳一跳(雙手食指按節奏快速左右搖擺,然後跳躍式分開到左右兩側)。
抓一抓,找一找(左右手分別在左右胳膊上抓捏尋找)。
啊哈,啊哈,小跳蚤(雙手食指與拇指分別做出抓東西狀,雙手轉圈圈後做出扔東西狀)。
6.教師:“剛剛我們是如何找到小跳蚤的呢?最後小跳蚤去哪裏了呢?”總結幼兒答案,再做一遍。
7.教師和助教麵對麵做示範,左手手心朝上,右手手心朝下,並相互將右手放在對方的左手上,然後進行合作動作的歌曲演唱。做法如下:小猴子,吱吱叫(右手在對方左手上方轉圈三下,然後拍手三下)。
扭一扭,跳一跳(做法同上)。
抓一抓,找一找(右手在對方的左胳膊上前後走動)。
068第三章?唱起來??啊哈,啊哈(右手抓對方左手的手心並跳躍)。
小跳蚤(右手在對方左手手心中撓癢癢,最後快速抽離)。
8.教師:“剛剛我們的小手是如何遊戲的呢?”分別對每一句進行動作反饋,尤其在最後一個手心撓癢癢的遊戲環節,帶領幼兒整體做一遍。
9.教師用聲勢的方式做出示範,比如前六句分別為跟隨語言的節奏拍腿三下,拍手三下;“啊哈,啊哈”為左右方向各拍手一下;“小跳蚤”為雙手握拳轉圈圈,引領幼兒進行模仿。
10.教師將幼兒分成三組,一組手鼓,一組響板,一組沙錘。在之前的聲勢基礎上,正遷移樂器演奏,拍腿的將手鼓放在腿上變成拍鼓,拍手的將響板放在手上拍響板,最後雙手握拳轉圈圈的搖晃沙錘。教師要邊歌唱邊用相應的動作提示進行指揮。
關於節奏朗誦的玩法大家都學會了嘛,讓我們按照新的朗誦節奏,正確表現密語,看看周老師是怎麼說的吧。
密語七:節奏方法第三節?兒童歌曲玩音樂?知識點27:歌唱在音樂教育中的意義原本的音樂教育就是要盡可能地發揮幼兒與生俱來的能力,從而感受和體驗音樂。
這樣的音樂體驗的出發點是從幼兒內心的音樂、遊戲開始的,而不是外在環境強加的。
你可以發現在這樣的課堂時常可以看到歡聲笑語的場景,幼兒的潛能也是被最大程度挖掘的。因為這樣的教學尊重了幼兒整體感知的特點,尊重了人作為教育主體的主觀能動性,而不再是用學科的目標生硬地通過訓練要求幼兒符合其標準。當然這裏主要說的是教學主體性和過程性的順序問題,並不是說奧爾夫的教育就不需要有具體的目069奧爾夫音樂教育標,恰恰相反,奧爾夫音樂的每一個課程目標具體且清晰,在理解音樂的基礎上更加關注學習者整體素質的提升。比如前麵講到動作中的聲勢和律動、語言中的字詞朗誦和童謠等。
那麼和語言係統相關的,幼兒本能具有的音樂表現能力,除了朗誦就是歌唱。歌唱是每一個幼兒走進、體驗音樂的最好途徑,同時也是幼兒通過音樂表達自我情緒的最簡單有效的一種體驗方式。比如幼兒可以不受任何時間、地點的限製,同時也不需要額外的教具輔助等可以隨時哼唱。生活中幼兒“工作”的時候嘴裏伴著歌聲的場景處處可見,也許這是一種自我營造輕鬆快樂氛圍的體現,通過歌聲表達此時我很快樂。
演唱的歌曲有的是學會的,而有的是自己原創的。
20世紀60年代,奧爾夫先生曾親自去匈牙利與柯達伊先生見麵,探討有關於歌唱的教學,奧爾夫先生從中吸收了很多有關於歌唱教學的方法,比如讀譜係列、從本土文化出發的歌曲創作,尤其是從sol、mi音程開始的五聲歌曲教唱序列,更是和柯達伊先生不謀而合。奧爾夫先生認為從五聲歌曲開始的教學是最符合幼兒自身音樂能力的教學,音準、旋律和節奏對於幼兒來說也是最容易掌握的。
?知識點28:五聲歌曲教唱序列從sol、mi音程開始的五聲歌曲教唱序列—是指起初歌曲的教唱從隻包含有sol、mi音程的歌唱開始,然後逐步發展為sol、mi、la歌曲,sol、mi、la、do歌曲,直到sol、mi、la、do、re的五聲歌曲。最終歌曲教唱的發展序列為sol、mi—sol、mi、la—sol、mi、la、do—sol、mi、la、do、re。
那為什麼要從sol、mi歌曲開始學習呢?奧爾夫先生認為小三度音程是幼兒開始學習歌唱的起點,而sol—mi音程正是最符合幼兒音域的一個小三度音程。另外原本性這一特性告訴我們幼兒對音樂的學習要從他們身邊最熟悉的、簡單的元素開始,引發他們主動地去體驗音樂。Sol—mi音程的演唱在音調上的發音和“媽媽”詞語在語言上語調的發音是最為接近的,幼兒最熟悉這個語調,自然會很快接受sol—mi的音調,所以由sol—mi音程組合的歌曲就成了歌唱學習的開端。
?音樂體驗36:奧爾夫音樂活動《蹺蹺板》(小班)活動目標通過身體遊戲及歌唱,感受蹺蹺板歌曲悠揚、愉悅的音樂情緒。
能夠通過自己的身體動作創編一上一下的蹺蹺板樣子並自信表現。
可以完整流暢地演唱歌曲。
活動準備《蹺蹺板》的課件。
070第三章?唱起來??活動過程蹺?蹺?板1.教師通過提問創設遊戲情境,從幼兒喜歡玩的遊戲導入,總結幼兒的答案,引出蕩秋千,蹺蹺板等遊戲。接著討論蹺蹺板的特點,出示相關課件,讓幼兒觀察蹺蹺板兩頭的特點:一頭在上的話就一定有一頭在下。
2.教師通過身體動作表示一頭在上一頭在下的蹺蹺板,比如雙手水平兩側伸展,一隻手朝斜上方,一隻手朝斜下方,雙手上下交替表示蹺蹺板,讓幼兒進行模仿。
3.教師邊朗誦歌詞邊做出左右手上下交替的身體律動,引導幼兒進行模仿。
4.提問幼兒“剛剛教師做了哪些身體動作”,總結幼兒的答案,進行朗誦與律動的反複,讓幼兒進一步熟悉音樂與相應的動作。
5.教師初次將朗誦換成歌唱,律動的方式保持不變,引導幼兒邊歌唱邊做左右手上下搖擺的動作。
6.教師改變雙手水平兩側伸展的身體動作,而變成雙手在麵前伸直後上下律動的身體動作,保持一手在上,一手在下,邊歌唱邊律動。
7.教師:“剛剛是如何通過身體動作表示蹺蹺板的呢?”總結幼兒答案,進行反複練習。
8.當幼兒非常熟悉歌曲的旋律及律動方式後,教師:“如果讓你們通過身體動作做出蹺蹺板的樣子來,你們會怎麼表示蹺蹺板一上一下的動作呢?”引導幼兒通過教師給出的範例,創編自己的身體蹺蹺板動作,邊歌唱邊律動。
9.教師邀請個別幼兒進行示範,並帶領其他幼兒模仿他的動作,使幼兒進行自主遊戲。
以上《蹺蹺板》音樂活動案例隻是sol—mi音程的一個例子,大家可以自己運用sol—mi的演唱及節奏基石的組合創編出很多不同的sol—mi歌曲,比如sol—mi歌曲071奧爾夫音樂教育接下來的sol—mi—la歌曲是在sol—mi歌曲基礎上加上了la的音高,當然歌曲的長度也可以進一步拓展,豐富音樂表現。
?音樂體驗37:奧爾夫音樂活動《蝸牛》(小班)活動目標通過歌唱以及手部的律動,感受歌曲中愉悅、輕鬆的音樂情緒。
能夠通過朗誦及歌唱正確表達歌曲。
可以創編各種不同的蝸牛旋轉的身體動作。
活動準備麵對教師的半圓形隊形。
活動過程蝸??牛1.教師通過創設謎語情境猜動物。謎麵:大大的房子背身上,慢慢地爬行在樹上,風來啦,雨來啦,它就鑽進溫暖的家。請幼兒猜是什麼小動物,總結幼兒的答案—蝸牛。
2.教師通過身體動作做出蝸牛的樣子,按照歌詞並進行朗誦做出相應的律動。比如蝸牛,動作為左手握拳,放到右手手背上且右手伸出食指與小指表示蝸牛的觸角,雙手整體跟隨節奏前後律動,“轉呀轉呀轉呀轉”雙手握拳交替在麵前轉圈圈。
3.教師引導幼兒邊朗誦邊開展相應的律動,在過程中不斷提示幼兒動作,進行反複練習,使幼兒盡快熟悉語言節奏和手部律動。
4.教師初次將朗誦變成歌唱,引導幼兒邊唱歌邊做蝸牛的律動動作。
5.教師在歌曲“轉呀轉呀轉呀轉”的位置創編新的律動,用邊唱歌邊轉動頭部的方式替換雙手握拳交替轉圈圈,或者邊唱歌邊做出手指的轉動律動等各種轉動身體的律動動作。
6.幼兒在模仿教師創編轉動動作的基礎上邊唱歌邊做出自己認為轉動的身體動作,表示蝸牛的旋轉。
7.邀請個別幼兒進行示範,教師和其他幼兒模仿其創編的關於轉的動作,依次循環。
五聲歌曲教唱序列發展到完整程度表現為由sol—mi—la—do—re五音組成的兒童歌曲,由這五音組成的歌曲好聽、易唱、易掌握。五聲歌曲在我國民族音樂中本身具072第三章?唱起來??有深厚的文化傳統,歌唱習慣、發音感覺自古以來都是一種延續。另外五聲歌曲中沒有增四減五度等不協和音程,無論怎麼組合發音都是和諧的,悅耳的,這樣即便幼兒在樂器上隨意地做五聲的即興,或者歌唱上的即興都是好聽的。從教師的創作角度而言,相對於大小調體係來說,五聲歌曲的創作和改編也是容易的。
?音樂體驗38:奧爾夫音樂活動《汪汪汪》(中班)活動目標通過朗誦和遊戲動作,感受歌曲歡快、愉悅的音樂情緒。
能夠通過朗誦與歌唱完整正確地表現兒歌。
可以正確地與他人合作完成歌曲的演唱及與朋友的交換。
活動準備麵對教師的半圓形隊形。
活動過程汪?汪?汪1.教師進行故事情境創設:“小明有一天在家裏突然聽到一隻小狗的叫聲,‘汪汪汪’叫個不停,他跑到樓上樓下找來找去,就是找不到,後來發現是鄰居老奶奶家裏的狗,終於找到了。”2.教師邊朗誦歌詞邊按照相應的歌詞內容做出律動動作,比如“汪汪汪”為雙手食指與拇指相連,垂直放在嘴巴前形成喇叭狀,“誰家狗”為左手掐腰,右手放平放在眼睛上方,“老奶奶家裏的狗”為雙手握拳轉圈圈,“汪汪汪”與第一句動作相同。
3.教師引領幼兒邊朗誦邊做出以上的律動動作,並提問“剛剛都做了什麼動作”,總結幼兒的答案,進行反複練習。
4.教師初次演唱歌曲,律動方式保持不變,引導幼兒邊演唱邊做出以上的律動動作。
5.教師引導幼兒在最後的“汪汪汪”歌詞處做出自己的小狗叫聲動作,比如除了雙手喇叭狀放在嘴前,還可以雙手伸展對拍,扭屁股等表示其他的小狗叫聲相應的動作。教師帶領幼兒以“汪汪汪”的創新律動體驗為活動方式,進行反複演唱。
6.教師示範後,提問幼兒:“小狗叫的時候還會做什麼動作呢?”鼓勵幼兒在教師示範的基礎上創編出自己的汪汪汪叫聲的身體動作,並邀請部分幼兒進行示範引領。
073奧爾夫音樂教育7.教師與助教麵對麵做出合作的律動示範,第一句與第二句保持不變,第三句兩人手拉手旋轉180度交換位置,第四句保持不變。
8.引領幼兒兩人一組,配合完成邊歌唱邊交換位置的律動遊戲體驗。
9.教師與助教接著示範,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第四句都和上一步保持不變,隻有在最後一句結束後,原來兩個麵對麵的小朋友需要各自跳轉180度,變成背對背,而轉身後由於整個隊形為圓圈隊形,所以又會與開始唱歌之前背對背的小朋友變成了麵對麵,從而麵對新小朋友進行遊戲,整體依次循環,引導幼兒反複進行歌唱與換人遊戲。
?知識點29:卡農和固定音型在五聲歌曲中的應用多聲合奏是豐富幼兒進一步體驗音樂、提高審美品質、疏通情感表達的良好途徑。
音樂有了不同聲部,從聽覺上會直接影響幼兒對音樂的感知,給幼兒更多想象和體驗的空間。卡農、固定音型的運用不僅存在於語言朗誦教學的內容之中,在歌唱活動中,甚至後麵會講到器樂合奏的部分也會經常運用這兩種多聲形式來豐富幼兒的音樂體驗。
對於二拍子歌曲來說,卡農一般情況下是二拍或四拍卡農,也就是說,第二聲部的演唱要在第一聲部演唱二拍或者四拍之後緊接著開始,這樣比較符合聽覺審美習慣。
當然也有相隔更長的卡農,如按照樂句的間隔來進行卡農。
固定音型對於幼兒來說,一般情況下長度是四拍比較合適。另外在演唱或演奏過程中注意引導幼兒對固定音型的正確認識,可能有的幼兒會認為不唱旋律就沒有音樂體驗的價值,自己或許不是“主角”,這樣的現象在合唱或者合奏方麵比比皆是,這個時候需要讓幼兒知道一旦涉及合唱(奏),每一個人都是“主角”,缺少誰都會失去音樂的完整性,演唱固定音型同樣是在演唱旋律,因為有了固定音型的存在音樂才會更美。關於這點除了教師的引導外,更需要幼兒在合唱(奏)過程中自己體會、領悟。
五聲歌曲不論怎麼唱,都是動聽優美的,正確演唱以下密語歌曲,看看周老師怎麼談五聲歌曲的教唱序列,又會帶給我們怎樣的音樂遊戲吧。
密語八:歌唱教學074第三章?唱起來??第四節?歌曲教唱的設計方法?知識點30:歌唱教學的出發點幼兒對歌曲的學習通常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通過教師教會的,一種是幼兒自己學會的,而通常情況下幼兒自己學會的記憶保持的長度,以及表達的流暢度和藝術表現力等方麵都要比教會的好很多。而教會的和學會的區別在哪裏?教的出發點來自教師,教師擁有高度的控製權,所有的教學環節都需要按照教師的一步步訓練而習得,幼兒隻是被動的接受者,在日常的音樂課堂上經常看到的“唱譜唱詞,我唱你唱”就是這樣子。而學會的出發點在於幼兒自我,從聆聽開始,到最後的自主演唱,整個過程都是幼兒主動探究和練習而習得的。對於歌唱的過程來說需要創造有趣的遊戲情境和充分發揮幼兒的無意注意的感知能力,這樣才能促使幼兒有自然的動力不斷參與體驗,最終學會這首歌曲。如生活中常見的一個現象,很多時候幼兒在歌唱遊戲的過程中自然地就會唱歌了,還有時候你會發現幼兒突然會完整地唱出一首歌,這並不偶然而是在生活環境中輸入的次數多了,自然就會了。這些尋常的生活現象都印證了幼兒“自己學會”這一事實。
這裏需要強調的是,奧爾夫的教學不是不讓教師教,而是需要注意在教的過程中引導幼兒發揮自我的主動性和探究意識,教師的角色一直在發生變化,從開始的指揮者、引導者、參與者、再到旁觀者,角色變化的過程也彰顯了“教師教”到“幼兒學”的過程。最後幫助幼兒達到“不教而教”的體驗狀態,也就是幼兒最後專注力和創造力完全迸發的階段,一節優秀的奧爾夫音樂課程也就形成了。
?音樂體驗39:奧爾夫音樂活動《朋友在哪裏》(中班)活動目標通過演唱及找朋友的遊戲方式,感受歌曲輕鬆與緊張的不同音樂情緒。
能夠正確完整地演唱歌曲。
可以承擔並完成小白兔和灰狼的不同角色任務,順利開展找朋友和抓捉的遊戲。
活動準備空曠的活動場地。
075奧爾夫音樂教育活動過程朋友在哪裏1.教師進行故事情境創設:“從前在一個城堡裏,住著一隻小白兔,小白兔愛吃紅蘿卜,每天蹦蹦跳跳,總是那麼開心。但時間長了,小白兔覺得很孤單,想要到樓上找找看有沒有其他好朋友能和它一起做遊戲。”教師邊演唱邊做相應律動動作,具體如下:一樓住著小白兔(雙手伸出食指與拇指放在自己的頭上方,表示兔耳朵並左右按節拍律動),它真的很孤單,想要找朋友(雙手抱住自己,雙手打開伸向身前),聽,聽,看,好朋友(右手放在耳朵旁及眼睛上,和找到的好朋友手拉手)。
2.教師:“小白兔怎麼了?它找到朋友了嗎?”總結幼兒答案,再演示一遍。
3.教師邊唱邊慢慢離開自己的座位,並做出以上相應的歌唱動作,當唱到“聽-聽-看-”時,走到一位幼兒麵前,輕拍他的頭部,示意找到了一位好朋友。隨即演唱“好朋友”和該幼兒手拉手。然後教師接著說:“我們現在是在一樓,一起去二樓看看還有哪些朋友吧。”二人蹲下,按電梯,並發出“叮咚”的聲音,“小白兔們”從下蹲的位置快速站立起來,表明上到了二樓。
4.到二樓時,重複一樓的歌唱和相應的動作,教師與這名幼兒分別找到自己的一個朋友(另外兩隻小白兔),然後四個人手拉手圍成圓圈,重複坐電梯的過程動作,來到三樓。
5.到三樓時,重複二樓的歌唱和相應的動作,位移變化的是需要將坐在座位上的幼兒都邀請起來,手拉手形成一個大圓圈,然後坐電梯去四樓。
6.來到四樓,教師演唱:“四樓住著一隻灰狼,它真的肚子餓,想要吃小白兔,聽,聽,看,灰狼在哪兒?”教師邊唱邊做出相應歌詞的形象大動作,演唱結束後,突076第三章?唱起來??然學一聲灰狼叫“啊嗚”,就近抓住一隻“小白兔”。
7.教師:“你們都找了幾個好朋友?我們又是在幾樓遇到了大灰狼?最後怎麼才能躲開大灰狼呢?”總結幼兒答案,強化這個音樂活動的關鍵點,幫助幼兒清楚每一個環節該去做什麼。比如自己什麼時候去找朋友,什麼時候坐電梯等。8.教師:“你們誰願意和老師一起來做大灰狼呢?”教師和一名幼兒一起做灰狼,重複以上邊唱歌邊一層層找朋友的過程,到四樓後,教師和這名幼兒一起做大灰狼進行抓捉遊戲。9.教師:“我在旁邊演唱,現在要選一隻大灰狼來代替我。”由幼兒獨立做灰狼,其他幼兒做小白兔,重複並完成整個遊戲過程。10.最後還可以提高遊戲的難度,比如設置“潛伏狼”。讓幼兒都閉上眼睛,教師摸到誰誰就做灰狼,然後睜開眼睛,此時大家都不知道誰是灰狼,重複一層層找朋友的歌唱遊戲過程,直到來到四樓唱完歌後,那名被摸到的幼兒,也就是扮演大灰狼角色的幼兒,需要發出“啊嗚”的叫聲,然後快速去抓住一隻小白兔,此時才知道誰是大灰狼。
?知識點31:歌唱教學設計方法1.歌唱教學一般從模仿開始,通常配合有相應的身體動作模仿是幼兒天然所具備的能力,這樣的學習途徑最自然也最容易習得所要學習的內容。在奧爾夫教學中不論什麼樣的教學內容,在課程的起初往往都是從模仿入手。
起初的模仿幼兒沒有能力一下子複述教師全部的歌唱內容,這是由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所決定的,當然排除極個別的音樂神童,比如莫紮特。起初的模仿也多是從動作開始的,所以在歌唱時,我們一般配合相應的動作體驗。動作是歌曲的外化形式,也就是將看不見的音樂可視化,並通過動作本能地表達,這樣幼兒通過模仿是非常容易掌握的,甚至第一遍就可以跟著教師通過動作完整體驗歌曲。
另外,做動作的時候其實整個身體肌肉也都在“歌唱”,肌肉的記憶會幫助幼兒更好地記下歌唱的內容和結構,比如有些幼兒忘記歌曲的內容,但還記得相應的動作,那麼肌肉記憶可以很好地幫助幼兒進行回憶,從而想起如何演唱歌曲。反之,良好的歌唱也可以幫助幼兒創造出更多形象好玩的動作,動作與歌唱二者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的。
?音樂體驗40:奧爾夫音樂活動《老鷹捉小雞》(大班)活動目標通過朗誦與歌唱的動作遊戲,感受歌曲歡快與緊張的音樂情緒。
能夠正確並完整地演唱歌曲。
理解老鷹捉小雞的遊戲機製,並能在歌唱中完成自己的角色人物。
077奧爾夫音樂教育活動準備音頻及播放設備。
活動過程老鷹捉小雞1.教師:“跟隨老師一起做一個很有趣的動作,你們準備好了嗎?”教師邊數數字邊做出數字相應的動作,1為左手上右手下橫向合攏放在胸前,2為雙手交換上下的位置,3為雙手合十放在胸前,4為雙手左右兩側打開,5、6為右手放在頭頂並做出小雞狀,7、8為雙手拍手三下。以上動作教師先自己示範一遍,之後教師說數字,幼兒做相應的動作,由慢到快進行反應練習。
2.教師將以上的數字變成相應的字詞,動作不變,1為一隻,2為小雞,3為破殼,4為而出,5、6為嘰嘰嘰嘰,7、8為找媽媽。隨後進行由快到慢的反應練習。
3.教師將以上的動作連同字詞變成連貫的語句動作,比如“一隻小雞,破殼而出,嘰嘰嘰嘰找媽媽”,帶領幼兒進行反複練習。
4.教師播放音響音樂,幼兒跟隨音樂邊朗誦邊做出以上的律動動作。5.教師和助教麵對麵做合作性律動示範,具體如下:一隻(兩人右手手心朝上放在身前,左手分別放在對方右手的手心上)。
小雞(兩人左右手分別旋轉180度交換位置)。
破殼(兩人左右手分別合十放在各自麵前)。
嘰嘰嘰嘰(兩人左手叉腰,右手舉過頭頂形成小雞狀)。
找媽媽(兩人按照節奏對拍三下)。
6.教師引領幼兒在音樂的伴奏下一起完成兩個人配合的律動動作。
7.教師初次演唱歌曲,做出以上的律動動作,歌曲有四句,前兩句為一個完整的律動過程,後兩句為一個完整的律動過程,引領幼兒邊做動作邊跟唱。
8.教師與助教做示範,兩人一組,引領幼兒邊唱歌邊做以上合作性的律動動作。
9.在歌曲的氛圍中,教師帶領幼兒玩老鷹捉小雞的抓捉遊戲。教師為老鷹,助教為母雞,其他人為小雞躲在母雞的後麵。當聽到歌曲最後一句“小心老鷹捉到你”,老鷹要做出明顯的抓小雞的動作,如果抓住小雞,繼續第二遍遊戲,如果沒有抓住,老鷹變成小雞到隊尾,母雞變成老鷹,在原母雞後麵的那個小朋友變成此時的母雞,依此循環進行歌唱遊戲。
078第三章?唱起來??2.采用卡農或固定音型的合唱方式卡農和固定音型之所以被作為奧爾夫教育中最為常用的多聲形式,主要因其簡單、重複的這一特性。因為簡單,幼兒才會很快上手,會很快放鬆自我,並在過程中體驗到快樂;因為重複,幼兒才能夠熟練掌握,並在一遍遍的過程中自主發現創造的部分。
卡農重複的是旋律,固定音型重複的是一定的節奏型,二者都能呈現很好的多聲效果,以便幼兒能獲得豐富的音樂體驗。
3.歌唱要與遊戲進行有機結合,發揮無意注意在幼兒體驗過程中的積極作用遊戲是幼兒的主要生活,是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的主要手段。幼兒在遊戲過程中習得、專注、控製、發現、探索、想象、合作、創造、總結等,它幾乎包含了影響幼兒學習能力和認知水平的所有因素。在遊戲中成長是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和成長規律的。在奧爾夫的教育中,歌唱教學緊密結合遊戲活動,積極發揮無意注意在體驗過程中的作用,利用無意注意幫助幼兒在遊戲過程中完整演唱歌曲。比如幼兒在專注地玩某個遊戲時,反複播放一首歌曲,熟練遊戲同時歌曲也就會唱了。
在歌唱活動中引入遊戲,可以幫助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會演唱歌曲。曾經有心理學家指出人類在學習歌唱的時最自然的習得方式就是邊遊戲邊歌唱。幼兒對遊戲的興趣要多過學習歌唱的內容,而我們在重複遊戲的時候,也是在重複歌唱,通過開展遊戲而進行的歌唱教學活動是潤物細無聲的。
?音樂體驗41:奧爾夫音樂活動《頑皮的小金魚》活動目標通過歌唱及反應遊戲,感受歌曲輕鬆、愉悅的音樂情緒。
理解爸爸來了,媽媽來了,朋友來了的三種信號所對應的動作並能正確表現。
完整準確地演唱整首歌曲並創編自己認為的小金魚的樣子。
活動準備空曠的活動場地。
活動過程頑皮的小金魚079奧爾夫音樂教育1.教師創設故事情境:“美麗的小河裏有許多許多小金魚,這些小金魚趁著爸爸出去給它們找東西吃的時候,它們就會又打又鬧,但是隻要爸爸回來它們就會馬上坐好,因為爸爸發現小金魚們把家裏弄得亂七八糟就會很生氣。當然如果是媽媽回來了,小金魚就會擁抱媽媽。當然除了爸爸和媽媽外,小金魚還有很多好朋友也會來看它們,小金魚看到朋友來就會鼓掌歡迎。”2.引導幼兒建立角色動作的對應,比如教師說出爸爸來了的信號,則對應的是乖乖坐好,媽媽來了對應的是擁抱動作,朋友來了對應的是鼓掌動作。
3.教師分別依次念出這三種信號,使幼兒建立起相應的信號動作反應,逐步熟悉信號後能夠快速做出正確反應。
4.教師初次演唱歌曲,並做相應的身體律動,比如“小小金魚小小金魚遊來又遊去”為雙手合攏於自己麵前跟隨節拍做出小魚遊泳的左右搖擺狀;“大大眼睛仔細看,滴答滴答滴,滴答滴答滴”為右手伸展放在自己的眉頭處後左右張望,“哎呀誰來了”為捂住嘴。
5.教師引領幼兒做相應的身體動作,並在唱完歌詞最後一句時,加入語言信號,比如爸爸來了,幼兒要快速反應坐好。
6.繼續反複歌唱並帶領幼兒做相應的律動動作,在最後歌曲唱完後,加入語言信號比如媽媽來了,幼兒做擁抱的身體動作。
7.重複以上過程,在最後一句說出其他的信號使幼兒做出相應的身體動作反應,比如朋友來了,也可以在唱完一遍後說出多種信號,做不同的身體動作反應。
8.教師:“每條小金魚身體的顏色、長相、形狀都不一樣,可以是像‘愛莎’一樣漂亮的小金魚,也可以是像‘奧特曼’一樣的勇敢的小金魚,請問你們是什麼樣子的小金魚啊?”教師數321,幼兒快速通過身體動作做出自己認為的小金魚的樣子,當聽到爸爸來了的時候不再是做好保持不動,而是即興做出自己小金魚的樣子動作保持不動。其他媽媽和朋友來了的信號動作保持不變。教師進行歌唱,唱完後給出爸爸來了的信號,幼兒即興創編動作進行展示。
9.教師引導幼兒在歌曲的第一句“遊來又遊去”按照節拍在教室中自由遊動,第二句“小小眼睛自信看”的律動保持不變,最後唱完歌曲後媽媽來了與朋友來了動作保持也不變,隻有聽到爸爸來了的時候要快速跑回自己的座位並做出自己認為的小金魚的動作樣子。
奧爾夫教育中的歌唱教學部分,不是必須要按照五聲歌曲教唱序列來進行,或者必須要教唱五聲音階歌曲。應從幼兒出發,根據幼兒的接受能力,選擇合適的內容進行教學,隻是說從小三度開始的教唱和五聲音階歌曲可以作為教師進行歌唱教學的首選。生活中幼兒經常聽到的兒童歌曲或者積極向上的流行歌曲等,隻要符合幼兒的接080第三章?唱起來??受能力和遊戲化的教學過程,都是可以讓幼兒習得的,幼兒隻有在大量的實踐體驗過程中才會有真正的成長。
又到了表現密語,看周老師的講解和活動了,本次密語分為兩個聲部,一聲部正常演唱,二聲部在一聲部唱完第一小節後再開始演唱,形成二部卡農(輪唱),當然也可以分成四聲部或者更多,體驗多聲合唱的音響效果,找個朋友,和他一起合唱吧。
密語九:歌唱教學設計方法081第四章?聽起來?知識點32:音樂欣賞背後的原理說到音樂,大家的第一感受就是和耳朵有關,也就是聽音樂,聆聽是幼兒感受音樂最直接、最簡單的方式。20世紀70年代美國音樂教育家貝內特·雷默就認為音樂教育的價值在於提高幼兒的審美感受力,即強調審美教育。而提高音樂的審美感受力的途徑是給幼兒提供聆聽大量音樂的機會,以及相關的概念化的藝術分析和評價活動等。這樣的音樂教育思想對於學前兒童來說,隻能作為概念性的指導思想被人們理解和參考,實際的音樂教學活動則需要進一步探索—如何對藝術作品進行分析和評價等,以提高幼兒的審美感受力。
美國音樂教育家戴維·艾利奧特,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了以實踐為核心的音樂教育思想,即認為音樂是多元文化的組成,音樂欣賞時需要感受不同風格的多個作品,而感受的唯一途徑就是實踐,在實踐中才能真正體驗到音樂所帶給人們的藝術價值,而且也隻有以音樂實踐為中心的音樂課堂,才是真正意義地靠近音樂。
這兩位音樂教育家的思想對世界音樂教育觀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到目前為止關於音樂教育應該站在什麼立場上才是最好的藝術教育的討論還在繼續。但二者有一個根本的立場是不同的,雷默的審美教育是將兒童和音樂作為主客二分的立場來看待的,教育對象兒童是審美的主體,而音樂材料則是審美的客體,有主體有客體就意味著主客二分,二元對立。即兒童和音樂是人與學科的關係,是兒童自身與音樂學科特征的關係。表現在音樂課堂上是我們傳統的音樂教學思想和形式,即幼兒需要通過聆聽後進行分析、辨別、歸納、演繹、創造等學習活動來認識音樂,甚至是先認識學科知識再進行音樂體驗等,從而提高自我的音樂審美感受力。而艾利奧特他認為兒童和音樂是一種互為主體的關係。音樂本身就應該是人做的事情,音樂在人心中,音樂不再是一種客觀存在的藝術形式,也就是說音樂的學習不是主客二分的理性學習,而是音樂材料就在兒童自己的心裏,學習的起點不是從認識客體開始的,而是從兒童心中的音樂主體開始,並通過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提高幼兒的音樂能力。
082第四章?聽起來???知識點33:審美與實踐的教育啟示這兩位音樂教育家的思想給幼兒音樂教育工作者帶來了深刻的啟示:首先,音樂是有關聽覺、感覺的藝術,音樂教育就是感覺上的教育,情感上的教育,在幼兒身上將這種情感演變為能力時,便表現為是審美能力的教育。其次,音樂教育的審美能力培養需要通過聆聽大量的音樂作品來實現,並且聆聽的作品質量越高,幼兒在審美能力方麵的提升就越快,這裏指的音樂作品通常是西方古典音樂。最後,音樂教育的開展不僅僅局限在聆聽上,而更應該是通過多種途徑來感受音樂的價值,實踐是獲得音樂成長的最佳選擇。
音樂欣賞的教學內容對幼兒提高自我的審美和實踐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它既能利用高質量的音樂作品來提升幼兒的審美感受力,也可以借助這些豐富的音樂材料進行多樣化的教學實踐,從而提升幼兒的整體素質。
第一節?古典樂曲玩音樂傳統的音樂欣賞教學會讓幼兒通過聆聽之後進行感受性的闡述或者利用聽辨音色、段落的不同,模唱旋律等方式來開展欣賞課程。這種欣賞教學方式通常會在小學音樂課中運用。而在幼兒的音樂欣賞教學中除了融合遊戲的教學元素外,多多少少也會利用欣賞方式進行教學,這一點和小學音樂欣賞教學類似。
奧爾夫先生在他的論文《論兒童的音樂和非專業的音樂》中曾提到:片麵的、被動的音樂聆聽和缺乏主動的實際參與的教學有損非專業人士的音樂經驗。過多的被動聆聽不僅會導致親身參與的失衡,還會養成消極被動、隻聽不做、空談快意的怪癖態度。兒童的音樂教育是基於幼兒天生固有的音樂能力,用多感官的藝術教學形式引導幼兒發自內心進行唱、動、奏、畫、創造等。音樂的出發點是幼兒,而不是教師。
?知識點34:何為古典樂在西方音樂史的進程中,按照音樂特點與時期,將音樂史分成了古希臘、古羅馬、中世紀、文藝複興、巴洛克、古典、浪漫等不同的音樂時期,古典音樂又是指什麼呢?
古典其核心含義是範本、經典,它原本所指以古希臘、古羅馬為典型代表的古典藝術。後來古典進一步延伸到美學價值觀中。古典的概念成為一種被對比和供參照的標準和尺度,代表著優秀、經典與典雅。標準和尺度是範本與經典品質外化的存在,它所具有的權威性、楷模性,成為一種持續價值的意義體現。換言之,當古典的所指從具體的物化對象轉化為抽象理念時,與其詞語符號本義對應的藝術品格就承載了更具深意的精神追求的永恒性和經典傳承的自覺性。
083奧爾夫音樂教育以“古典”命名的音樂斷代史通常指18世紀中葉至l9世紀初的歐洲音樂的發展時期,但為這一音樂時代釘上“古典”標簽並非18世紀本身的選擇,而是緊接其後的19世紀及20世紀所為。19世紀,巴赫、亨德爾、海頓、莫紮特和貝多芬的作品被視為“音樂經典”,也是西方音樂舞台上所謂的“核心曲目”。隨著社會的發展,19世紀以來的音樂家與音樂學者們對以往音樂的相關知識理解愈來愈深入,對自己身邊的音樂的藝術成就也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因此,伴隨著“核心曲目”的不斷壯大和豐富,“核心曲目”逐漸擴展為“古典曲目”,“古典音樂”也開始意指從古至今能在音樂舞台上占據位置的各個時代的音樂名作。這樣的“古典音樂”實際上成了“藝術音樂”的代名詞。
生活中,我們很少直接接觸古典音樂,但古典音樂離我們並不遙遠。生活中古典音樂的身影並不少見,有時它出現於電影配樂中,比如《大獨裁者》中就使用了《匈牙利舞曲第五號》,活潑的音樂配合卓別林先生所扮演的理發師,形象又生動;有時它出現於幼兒放學的鈴聲中,比如《致愛麗絲》,這首曲子流傳度很高,它是1810年貝多芬所做的一首獨立的鋼琴小品,原名《a小調巴加泰勒》;再比如理查德·克萊德曼的《夢中的婚禮》,這首曲子不僅被廣泛地應用於各大治愈係遊戲中,還被很多人設置為手機鈴聲。這些都是古典音樂,它們活躍在人們的生活中,而又似乎高於生活。
?知識點35:“玩”的方式1.用具有一定情節發展的故事來描述抽象感知的音樂故事是幼兒文化特征中詩性邏輯的具體體現。因為故事中充滿了幻想和創造,幼兒可以在故事中找到和自己思想匹配的地方。每個幼兒都愛聽故事、講故事、表演故事,通過故事的形式來欣賞音樂,是原本性音樂教育思想的具體體現,因為故事元素幼兒最為熟悉,是幼兒熟悉事物的最好方式,通過故事理解古典音樂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最好的欣賞途徑。因此,故事作為表現戲劇性的一種藝術形式,經常被奧爾夫運用到音樂欣賞教學活動中,而帶有魔幻性、幻想性的故事更能吸引幼兒的好奇心理。
比如當播放《匈牙利舞曲第五號》這首樂曲時,其中激昂的旋律會讓幼兒本能地腦中浮現“貓捉老鼠”的畫麵,正是因為這一點在很多音樂課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往往課程的導入環節都是借助故事的形式,在欣賞領域裏故事更是作為教學活動的核心線索。
2.用律動表達故事內容,更好地通過身體動作體驗音樂動作也是幼兒體驗音樂的最直接方式。幼兒在通過故事情節理解音樂的基礎上,加入符合故事情節發展的律動,身體力行地參與到故事中。幼兒作為主人翁參與故事,切身感受音樂,而不僅是作為旁觀者隻是聆聽,這是欣賞教學的進一步的延伸。故事性的律動一方麵可以很好地幫助幼兒通過身體的肌肉記憶來理解音樂;另一方麵在故事性的律動中同樣可以很好地通過參與實際活動,提高幼兒在節拍穩定性、音的高低、快慢、強弱等方麵的能力,同時也可以在律動過程中調動幼兒在專注、模仿、合作、創造等方麵的學習品質。
084第四章?聽起來??3.在故事性律動的基礎上,加入相應情節的繪畫更好地體驗音樂繪畫是視覺的藝術,繪畫藝術作品的產生過程是可以被看得見的,不像音樂隻能通過聆聽和感受,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說繪畫比音樂更容易理解一些,尤其是具象的一些繪畫作品。在奧爾夫的教育中,幼兒能多大程度的理解音樂或者說體驗音樂,要看教學方式在多大程度上調動了幼兒的感官參與,之前在綜合性特性中有講過的,一切能調動幼兒多感官參與的藝術形式都可以放到奧爾夫的教學中。那麼視覺藝術的繪畫也就自然成了幼兒體驗音樂的良好途徑,尤其是在欣賞教學領域中,對於沒有歌詞隻能靠聆聽來體驗的古典音樂,繪畫可以幫助幼兒直觀地看到音樂的發展過程,將看不見摸不到的音樂可視化,並賦予一定的意義。幼兒借助用眼睛來“聽”音樂,用耳朵來“看”音樂,通過這種感覺互通的方式從而達到幫助幼兒欣賞音樂作品的效果。通常在幼兒的欣賞教學領域中,將這種繪畫稱之為“圖形譜”。奧爾夫先生曾說:“最初的這些記錄不單是樂譜,還應該包括詞彙和圖畫,這樣有利於維護兒童心目之中的整體世界,以及對這個世界的整體感知。”整體感知是兒童除了詩性邏輯外的又一重要的文化特征,換言之,隻要有可能幼兒就會調動自己的所有感官去認識和感受事物。
4.器樂合奏是基於前三者藝術欣賞方式基礎上的技能體現器樂合奏也是欣賞教學中常用到的欣賞方式,它與前三者不同的是,需要有良好的節拍感以及熟悉音樂其他材料的基礎上才可以帶入的教學內容。在器樂合奏過程中幼兒需要演奏身體以外的新的物質載體—樂器,通過樂器有規律的發聲,並且和音樂材料有機融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體驗音樂。這就涉及了幼兒自身節拍的穩定感和對音響材料本身的熟悉程度等因素,這些都會影響合奏和體驗音樂的效果。所以這一環節放在欣賞過程的最後階段就是考慮到需要在之前各個環節基礎上建立穩定的節拍以及對音樂材料足夠的熟悉之後,才可以順利體驗合奏帶來的樂趣。
奧爾夫先生曾提到“遊戲和玩耍畢竟是人的天性,這種內在的天然的驅動力仍然活躍在我們大部分人的內心,其價值不可低估,應該得以充分的利用,但是它的釋放隻能通過原始的樂器,比如:搖響、鼓、音條樂器和豎笛等”。這表明,在幼兒的音樂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多種具有音樂屬性的樂器,包括旋律的、節奏的等,來保護幼兒的遊戲精神,通過樂器的媒介讓幼兒最大限度地體驗音樂、感知音樂,提高自我能力。因此,器樂合奏本身也是奧爾夫音樂教育的內在要求。
?音樂體驗42:奧爾夫音樂活動《小矮人挖寶藏》(中班)活動目標感受樂曲中歡快、熱鬧的情緒特征,並通過律動體會挖到寶藏時的愉悅之情。
根據音樂節拍特征做出相應正確的身體律動。
通過聆聽樂曲,知道樂曲中每段旋律所代表的故事含義及律動動作。
085奧爾夫音樂教育活動準備音頻及播放設備,可以繪畫的白板。
活動過程1.教師創設故事情境:“有一天,一位小矮人急急忙忙跑回家,敲開門告訴同伴們在山的那邊發現了許多寶藏,於是小矮人們拿起工具上山挖寶藏去了,他們一起翻過了四座高山,發現寶藏的小矮人說我就是在這裏看到寶藏的,於是他們開始拿起工具挖寶藏,挖著挖著他們覺得很累,用手擦擦汗,突然一道耀眼的光芒照到了小矮人的眼睛裏,發現了第一顆寶藏。他們高興地跳起舞來。過了一會,天色不早了,他們拖著寶藏回家,由於寶藏裝得太滿,麻袋磨破了,回到家後寶藏都丟完了,他們沒有辦法,隻好重新回去挖寶藏。”在講解故事的過程中要時刻與幼兒進行故事情節上的互動,比如提出“現在要去挖寶藏啦,你們要拿什麼工具呢?既然寶藏在山的那邊,現在我們要一起幹什麼呢?上山去。”等這一類問題讓幼兒有角色參與感,快速進入故事情境。
2.教師播放音樂,在樂曲的伴奏下給幼兒講解故事,讓幼兒在故事的解說下初次感受樂曲旋律及節奏特征。每樂段對應的故事情節如下:A樂段為小矮人上山、下山、上高山、下高山、挖寶藏、擦汗、發現寶藏;B樂段為小矮人跳舞慶祝,並拖著寶藏回家;A’樂段為重複之前A段的故事。教師在跟著樂曲講解故事的同時,可以做出相應的身體律動,讓幼兒初步感知律動。
3.教師提出相關問題幫助幼兒加深對故事情節的印象。比如挖完寶藏要擦擦汗,每次擦汗後都能發現寶藏等,總結幼兒的答案,在樂曲的伴奏下驗證答案再說明一遍。
4.教師邊講故事,邊引導幼兒做出相應的故事律動,使幼兒參與到故事情節的角色中來。基本律動動作:A段:上山(雙手手指朝向天空逐漸舉高),下山(雙手手指朝下逐漸放下),上高山與下高山動作基本與上山、下山的動作一樣,動作幅度大一點即可;挖寶藏八下(雙手上下揮動),擦汗四下(左右手交替擦額頭),發現寶藏(右手指著“寶藏”,左手掐腰)。B段慶祝(左右手握拳交替轉圈圈),拖寶藏回家(雙手握拳放在肩膀上按照節拍前後移動,表示背著沉重麻袋的步行移動狀態)。A’段為重複A段的律動。
5.教師提問“剛剛一起做了哪些動作,挖寶藏怎麼做的?擦汗呢?發現寶藏呢?”總結幼兒答案,跟著樂曲進行反複,驗證答案。(以上的律動都是無位移的,坐在座位上完成的故事動作)。
6.當幼兒足夠熟悉音樂與基本動作後,教師引導幼兒起立,站在自己座位前方,在樂曲的伴奏及老師的故事講解下進行有位移的律動體驗。
7.教師:“你們都發現了什麼寶藏?每次發現寶藏前,我們都需要挖幾次呢?擦汗幾次呢?”總結幼兒的答案,強調每次挖寶藏的次數和擦汗的次數等細節問題,引導幼兒在律動過程中動作要符合音樂的節拍,引導幼兒再做一遍。
8.教師:“因為擔心你們會忘記挖寶藏的地方,老師決定畫下藏寶圖,大家注意看,我們的路線具體是什麼?”根據旋律特征,幼兒邊聆聽音樂邊觀看教師畫圖形譜的086第四章?聽起來??整個過程。教師在樂曲伴奏下,按照音樂要素及節拍特征畫出這首樂曲的圖形譜。
圖譜如下所示:?音樂體驗43:奧爾夫音樂活動《森林裏的音樂精靈》(大班)活動目標通過聆聽與律動,感受樂曲歡快、悠揚的情緒特征以及叮叮與當當跳舞時的愉悅之情。
根據音樂要素及節拍特征做出相應正確的身體律動。
通過手鼓、沙錘、響板等樂器準確表達出音樂的節拍。
活動準備手鼓、沙錘、響板樂器若幹,音頻及播放設備。
活動過程1.教師創設故事情境:“從前有一個神奇的大森林,裏麵住著兩個音樂小精靈,一個叫叮叮(右手比出剪刀手為叮叮),一個叫當當(左手比出剪刀手叫當當),叮叮和當當每天都會隨著森林的音樂一起跳舞,它們有時候在這裏(腿上)跳舞,有時候又從樹幹跑到樹頂(腰到肩),有時候啊,又從樹頂回到了樹根(肩到腳),總之每天都和音樂為伴,快樂舞蹈。”教師播放音樂邊講故事邊做基本的合樂動作:A段雙手跟隨樂曲節拍拍腿。
B段雙手跟隨樂曲從腰間爬到肩膀並拍肩四下。
C段雙手跟隨樂曲從肩膀到腰間叉腰並踏步四下。
087奧爾夫音樂教育以上樂曲段落的整體結構為ABACA,所以律動的反複順序要和樂曲的結構保持一致。
2.教師:“剛剛我們都做了哪些動作?叮叮與當當都是如何跳舞的呢?”總結幼兒答案,進行重複,進一步熟悉音樂。
3.教師:“剛開始叮叮與當當跳舞的時候是在哪裏跳的呢?是在腿上,那我們還可以讓叮叮與當當在哪裏跳舞呢?”幼兒會說肩膀、小腳、頭上等不同的身體部位,教師總結並帶領一名幼兒讓其坐在教師旁邊,播放樂曲,用他的方式帶領大家做A段,其他段落的律動不變。
4.教師:“我知道你們都有自己的想法,讓叮叮與當當在大樹(自己的身體)不同位置上跳舞,你們各自找出自己跳舞的位置就好,看誰跳得最有趣,老師就模仿誰的動作。”讓幼兒在A段做出自己的跳舞的位置來,教師在大家做的過程中選擇部分幼兒的動作進行模仿,B段C段的律動動作保持不變。
5.教師:“聽說森林音樂會馬上就要開始了,隻有一個人參加還不行,我們需要找到各自的舞伴,一起跳舞才會更好。”將幼兒分成三組,一組手鼓,一組響板,一組沙錘。所有器樂在之前律動動作基礎上正遷移演奏即可。
A段按照節拍特征演奏手鼓。
B段前半句沙錘做從下往上的(樹幹到樹頂)搖晃動作,後半句響板拍擊四下(之前雙手的拍肩動作)。
C段前半句沙錘做從上往下的(樹頂到樹根)搖晃動作,後半句響板拍擊四下(之前雙腳的踏步動作)。
整體結構還是ABACA的樂曲演奏順序結構。
6.教師:“剛剛你和你的樂器小舞伴是如何跳舞的呢?手鼓怎麼跳舞?響板以及沙錘呢?”總結幼兒答案,反饋活動過程,再做一遍驗證幼兒答案,進一步熟悉樂器合奏過程。
7.教師:“剛剛叮叮、當當和樂器舞伴朋友們跳了很多漂亮的舞蹈,接下來一起看看叮叮當當是如何舞動到黑板上的吧,”教師跟隨樂曲旋律在黑板上畫出這個樂曲的圖形譜。如下圖所示:ABACA088第四章?聽起來??8.教師:“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圖形像什麼呢?你有什麼感受呢?”總結幼兒的答案,不需要強調任何音樂知識,關鍵在於讓幼兒表達在跟隨音樂繪畫的過程中他們的觀察和感受。
9.教師:“老師再來畫一遍,你們來做叮叮和當當表現整個舞蹈。”故事、律動、繪畫、器樂合奏是奧爾夫音樂教育中關於欣賞教學的常用方式,但並不是唯一的方式。奧爾夫音樂教育中使用的方法並不是固定的,凡是能夠自然地引發幼兒內心樂感的教學方式都是可以運用的。教育需要人與人的交流,因此在這個過程中就要保證幼兒“活”、教師“活”、課程“活”,這樣才能不斷地發展和創造。其次,作為教師也需要根據各自不同年齡段的教學需要選取適宜的內容,根據幼兒的身心特點和能力,有選擇性地運用以上四種方式進行教學。比如針對同一首樂曲創編出新的故事、律動、繪畫或者合奏。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周老師怎麼談古典音樂欣賞方式的吧,按照譜例中的內容正確歌唱出密語,試著猜一猜這是哪首經典的兒童歌曲旋律呢,一起試試看吧。
密語十:欣賞教學案例第二節?如何設計古典樂當8歲的奧爾夫第一次進音樂廳聽音樂會時,這些經典的、震撼人心的古典音樂便讓他深深著迷。從那之後,他經常和母親一起四手聯彈貝多芬的交響樂改編曲。這些古典樂雖然不會在短時間被理解吸收,但卻是一種有著高質量、高品位、豐富營養的值得用一生去體會的精神食糧。那麼,對於奧爾夫音樂教育的理念來說,欣賞古典089奧爾夫音樂教育音樂的方式用“不怕做不到,隻怕想不到”來形容再適合不過了。任何能調動幼兒感官參與的欣賞方式,都有賴於教師的思考和探究,比如除了上節中介紹到的故事、律動、繪畫、器樂合奏等,還有聲勢、歌唱、動作造型等。但有一點基本是不變的,即在確定好欣賞方式之後,如何針對音樂材料進行故事、律動等這些方式的創編,也就是如何具體帶領幼兒更好地體驗音樂是有方法可尋的。
?知識點36:故事的設計要求1.要有充分的想象力,具有一定的故事邏輯創編的能力之前說到詩性邏輯是兒童文化的特征之一。詩性意味著浪漫與幻想,夢幻般的國度是詩性邏輯的一個精神狀態,它認為任何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或者說都可以被主觀幻想的、想象的事情所修飾,幼兒就是在這種幻想的世界中成長的。所以,如果想讓幼兒更好地體驗音樂,創編具有想象力的故事,並且按照一定的邏輯發展,那麼教師應首先具備這樣一種能力。不難發現,當下很多幼兒園教師的招聘中,在藝術技能中有一項就是即興故事創編。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曾說:“想象力是發明、發現及其他創造活動的源泉。任何的童話故事都是首先來自想象。”優秀的奧爾夫教師自身就是一個“夢幻加工廠”,除了具備育人的音樂教育思想和豐富的音樂教學技能外,還應保留著童真般的詩性邏輯。
2.故事情節設計發展要符合樂曲的曲式結構特征具備豐富的想象力,就有了故事邏輯創編的基礎。故事如何發展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樂曲自身的曲式結構,曲式結構的大小決定了故事的篇幅和規模。比如有的樂曲是AB兩個段落,那故事的發展可能就是由A開始,到B結束;還有的樂曲是回旋曲式比如上一節音樂活動《森林裏的音樂精靈》曲式結構為ABACA,所以就有了叮叮和當當兩個音樂小精靈在空中旋轉飛翔三次的情節,因為A段出現了三次,所以要與之相符合。再比如匈牙利舞曲第五號中故事情節安排寶藏丟失又重新去挖寶藏,是因為剛開始的A段在這裏又出現了反複。可見音樂故事情節的發展要符合樂曲自身的曲式結構特征,這點是必須要考慮到的。
3.根據內部音樂要素的特征比如旋律的進行、典型的節奏型等來設計相應情節的故事細節有了故事背景的鋪墊,有了段落情節的劃分,接下來就是對段落情節的具體細節創編,而這個創編需要依據該音樂中所涉及的音樂要素(高低、快慢、強弱等)來進行設計。比如《森林裏的音樂精靈》中的B樂段,叮叮當當為什麼非得要從樹幹舞動到樹頂跳一跳呢?C段為什麼要從樹頂舞動到樹根然後踏步呢?這是因為和它們所對應的旋律有關,即B段音樂旋律呈上行走向,C段旋律呈下行走向。再如,匈牙利舞曲第五號中“上山下山”的情節,也是根據旋律的上下行來安排的。
090第四章?聽起來???音樂體驗44:奧爾夫音樂活動《我來編故事》(故事創編練習)活動目標根據《星星舞會》的故事方式,為《波基上校進行曲》創編出相應的故事。
體驗《星星舞會》樂曲中悠揚、歡快的情緒特征。
通過聆聽《星星舞會》樂曲及相應的故事情節,明確分辨該樂曲ABC三段的曲式結構。
活動準備音頻及播放設備。
故事美麗的夜空中,閃亮的小星星正在商量明晚的星星舞會上跳什麼有趣的舞蹈,以獲得“夜空中最亮的星”的美妙稱號。最大的一顆星星說:“我有個好主意,我們一起讓身體上的亮光搖擺起來,然後再讓流星劃過,最後手拉手擺出各種閃亮的美麗的圖案,讓整個夜空充滿著我們漂亮的舞姿。”其他小星星聽到這個想法後激動地鼓起掌,都稱讚這個主意不錯,於是打開音樂,它們開始練習啦。
教師需要播放音樂的同時講解以下故事細節,為接下來律動進行故事邏輯上的鋪墊:該樂曲段落為ABC三段體結構:A段?故事為兩個小星星先出場,身上發出閃耀的光,並一起左右搖擺。
B段?一個顆顆流星從頭頂劃過,它們帶著美好的祝福,優美的舞姿穿過整個夜空,讓大地上的每個小朋友都感受到流星的美麗。
C段?所有的小星星在夜空中自由的舞動,用美麗的夜空作為畫布,自己就是水彩筆,在空中畫出各種各樣的美麗的圖案。
練習請同學們根據這個故事例子,以《波基上校進行曲》為例,創編相應的故事情節,注意故事情節的發展要為接下來的律動、繪畫、器樂合奏做出鋪墊。
?知識點37:律動的設計方法1.律動的基本動作要符合故事發展的情境故事創編是欣賞教學的第一步,有了符合樂曲特征的故事,接下來欣賞方式的設計就有了基礎。比如律動的基本動作要圍繞故事的發展背景為依據,在《森林裏的音樂精靈》中,故事的主旨是音樂精靈在森林裏舞蹈,於是就用身體做大樹,雙手手指的走動做叮叮與當當的舞蹈律動。《匈牙利舞曲第五號》中故事的主旨是小矮人上下山091奧爾夫音樂教育挖寶藏,於是就有了整個身體動作的上山下山,挖寶藏的相應律動。律動其實是將敘述性的故事通過動作表演出來,使幼兒更有參與感。
2.依據樂曲的曲式結構設計不同段落的律動動作在律動的設計過程中,不同段落的律動要有不同的、大的動作類型,這點在律動部分的內容中也有相關敘述。比如《森林裏的音樂精靈》根據ABACA的回旋曲式結構,創編的律動為A段在樹枝上跳舞,B段從樹幹飛舞到樹頂跳一跳,C段從樹頂飛回到樹幹踏步等三種不同的律動動作。因此,律動動作要隨著音樂結構的變化而變化,以此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音樂整體結構感。
3.依據段落內部的音樂要素設計相應特點的律動動作如果說音樂結構決定框架的設計,那麼音樂要素往往決定細節的創編。不論樂曲的哪個段落,都有情緒、快慢、音色等要素的變化,這些音樂要素是決定律動細節的關鍵所在。比如悠揚的旋律可以表現某個小動物一搖一擺地慢慢按節拍行走;激昂的旋律、緊密的節奏則可以是一艘戰艦乘風破浪地行駛。由此可見,具體的律動需要依據段落內部的音樂要素進行設計,從而幫助幼兒作為欣賞主體更好地體驗音樂。
?音樂體驗45:奧爾夫音樂活動《我來編律動》(律動創編練習)活動目標根據《星星舞會》的律動方式,為《波基上校進行曲》創編出相應的律動。
通過律動感受《星星舞會》樂曲歡快、悠揚的情緒特征。
通過具體的律動動作明確分辨《星星舞會》樂曲ABC三段的曲式結構。
活動準備音頻及播放設備。
律動《星星舞會》律動方式依據故事情節及由簡到繁的發展順序,分為三個層次:層次一:A段?左右手握拳放在麵前,旋律開始時依次按照節拍,左手張開,右手張開(表示星星發光),雙手在麵前左右搖擺各一次,然後根據接下來的旋律重複以上動作。
B段右手輕微抖動,從身體的左側到右側在空中畫出一個大弧線,下一句左手輕微抖動,從身體右側到左側在空中畫出一個大弧線(表示美麗的流星劃過整個長空)。
C段?第一句雙手按節拍拍腿四下,第二句四拍雙手舉高並按節拍搖擺(表示星星在空中即興舞蹈,同時為接下來的各種即興動作出現做鋪墊。)。
層次二:A段前兩拍左右手張開的位置不局限在麵前,可以在身體的任何部位,比如在092第四章?聽起來??頭上、腿上、肩膀上等(星星在空中任何位置都可以發光),後兩拍雙手的左右搖擺不變,隨著接下來的旋律重複以上動作。
B段和層次一的動作一致,同時雙手也可以在空中畫出任何形狀的線,不一定是弧線,還可以是直線,波浪線等(表示流星劃過整個長空)。
C段第一句雙手按節拍拍腿四下,第二句雙手按照節拍在空中畫出正方形或者圓形等各種圖形。
層次三:A段兩人麵對麵,前兩拍左右手分別按照節拍擊掌一下,後兩拍手拉手進行搖擺,隨著接下來的旋律重複以上動作。
B段第一句一個人在空中用雙手即興畫出一個“流星”劃過的路徑,第二句對麵的人需要記住這個路徑,然後模仿出來,即一人創編路徑,一人模仿路徑。
C段第一句兩人按照節拍對拍四下,第二句後四拍按照節拍兩人即興在空中畫出各種形狀的圖形,表示星星在空中跳出的不同舞姿。
注:以上每一層次的律動以及每一層次中不同段落的律動,都為接下來更高級的動作發展做出鋪墊,另外,律動的過程中要伴隨之前的故事講解。
請以這個律動過程為例,為《波基上校進行曲》進行律動創編。
?知識點38:繪畫的設計方法1.分析樂曲的曲式結構在音樂欣賞教學中,為清晰地將音樂結構呈現出來,通常會運用繪畫的手法將不可視的音樂可視化,我們將這樣表現音樂的方式稱之為“圖形譜”。從圖形譜中,我們很容易看出,圖形和音樂之間的關係—圖形完全是按照樂曲曲式的結構進行創作和表現的。比如通過《森林裏的音樂精靈》圖形譜可以很明顯地看到ABACA回旋曲式結構,通過《小矮人挖寶藏》的圖形譜,樂曲ABA三段體的音樂結構很清晰地呈現在眼前。反之,也說明圖形譜的創編首先要分析樂曲的曲式結構,並按照結構來規劃相應的繪畫部分。
2.根據樂曲結構內部的音樂要素特征設計相應的細節圖形繪畫的設計和律動很相像,都是依據結構規劃框架,再依據結構內部的音樂要素來勾勒相應的圖形。比如《小矮人挖寶藏》中挖寶藏情節相對應的旋律特征為激昂有力,重音突出,所以就設計為像是鋤頭揮舞的軌跡一樣的一下一上的倒三角圖形。
3.每個圖案的產生過程都要在音樂的節拍中完成前文中提到,通過繪畫來欣賞音樂,實質上是一種眼“聽”耳“看”、視聽結合、感覺互動的方式在體驗音樂。既然音樂能通過視覺被看見,而且可以看見整個音樂的發展過程,那麼繪製圖形的每一筆都要符合音樂的特征,讓幼兒感覺到完全是在音樂的氛圍下產生的具有某種意義的圖形。整個過程和音樂要素是密切相關的,而不是為093奧爾夫音樂教育了繪畫而繪畫。
4.要考慮整個圖畫呈現出來的完整性既然是視覺的藝術就需要有完整的審美理念。整個圖形譜要與設計的故事、創編的律動相一致,讓之前的故事、律動在繪畫中有一個統一的概念,從而讓幼兒更加深刻地體驗音樂。
?音樂體驗46:奧爾夫音樂活動《我來編圖畫》(圖形譜創編練習)活動目標根據《星星舞會》的繪畫方式,為《波基上校進行曲》創編出相應的圖畫。
通過親身的聆聽與繪畫,感受《星星舞會》樂曲歡快、悠揚的情緒特征。
學生通過具體的繪畫體驗過程,明確分辨《星星舞會》樂曲ABC三段的曲式結構。
活動準備音頻及播放設備,白板。
繪畫在《小星星變奏曲》旋律的伴奏下,按照樂曲的節拍及旋律特征,跟隨音響音樂一筆一筆地同步畫出以下ABC三段的圖形譜:A?喝B?喝C?喝請以這個圖形譜為例,基於之前創編的《波基上校進行曲》中的故事、律動,並按照圖形譜的創編方法,創編出該曲的圖形譜。
?知識點39:器樂合奏的設計方法1.分析樂曲的曲式結構2.根據樂曲結構內部的音樂要素高低、快慢、強弱等合理安排相應音色特征的樂器進行演奏從這裏可以看出,不論是故事、律動、繪畫、器樂合奏哪一種欣賞方式,首先都094第四章?聽起來??是要對設計的樂曲結構做一定分析,依據結構特征設計相應的段落進行處理,再根據結構內部的各個音樂要素或者說是樂曲風格設計相應的細節。同一個課中,故事、律動、繪畫、器樂合奏等要有一定的邏輯關聯。器樂合奏在這裏需要注意一點,除了明顯區分樂曲結構中的音樂要素外,還要熟知奧爾夫樂器的各個音色及演奏特征,這樣才能將二者合理的搭配。關於器樂合奏中各個樂器的介紹及合奏方式,在下一章“奏起來”中將會詳細講解。
?音樂體驗47:奧爾夫音樂活動《我來編合奏》(合奏創編練習)活動目標根據《星星舞會》的合奏方式,為《波基上校進行曲》創編出相應的合奏。
夠通過親身的演奏,感受《星星舞會》樂曲歡快、悠揚的情緒特征。
通過不同樂器進行的分組合奏,明確分辨《星星舞會》樂曲ABC三段的曲式結構。
活動準備音頻及播放設備,手鼓、三角鐵、沙錘若幹。
合奏《星星舞會》根據之前故事、律動、圖形譜的特征以及ABC的曲式結構,器樂合奏方式為:A段前兩拍分別演奏手鼓兩下,後兩拍搖晃沙錘兩下(基於A段律動的動作經驗)。
B段抖動沙錘,按照樂句分別從空中左右劃過(基於“流星”劃過長空的動作經驗)。
C段前四拍演奏手鼓四下,後四拍演奏三角鐵兩下(基於C段星星舞蹈的動作經驗)。
請以這個器樂合奏為例,基於之前創編的《波基上校進行曲》中的故事、律動、圖形譜,並按照器樂合奏的創編方法,創編出該曲的器樂合奏方式。
注:《星星舞會》從故事到律動、圖形譜、器樂合奏,整個過程是一個適合小班的完整活動,創編《波基上校進行曲》時將這四個部分合在一起也同樣是一個完成的活動課程。
095奧爾夫音樂教育又到了周老師跟大家見麵的時候啦,按照密語的表現要求,準備好樂器,邊唱邊演奏樂器,我們一起來看看周老師怎麼談欣賞教學設計方法的吧。
密語十一:欣賞教學設計方法096第五章?奏起來?知識點40:專業與非專業音樂教育美國著名音樂教育心理學家詹姆士·莫塞爾曾說:“器樂教學可以說是通往更好體驗音樂的橋梁,事實上它本身就是一個廣泛的音樂學習領域。”器樂的學習在傳統音樂教育中並不陌生,在先進教學法或者音樂教育體係還沒有產生,或者說人們還來不及思考如何發揮幼兒固有的音樂能力、整體感知體驗音樂的時候,器樂的學習早就按照它固有的學習形式存在了多年。比如早期的鋼琴、小提琴教育等。這樣的器樂教學似乎有著它的學習傳統,所有的學習者都要從一開始的長音、音階、音程等元素接觸這些樂器,並不是像律動或者音樂遊戲那樣,立即就能用這些美妙的樂器進行音樂體驗,或者說是直接用它們來體驗音樂,都必須經曆一段“刻骨銘心”的練習時期,才可以演奏簡單的樂曲,從而感受到音樂的美好。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很多人因受不住枯燥、乏味的機械訓練,直接放棄了這種練習,有的雖然還在堅持練習,但也可能也是一種無奈之舉。剩下的部分人自我在練習的過程中發現了音樂上的某種樂趣,慢慢會對器樂的學習產生興趣,隨後不斷積累演奏上的成功體驗,比如比賽或者大型的音樂會,這樣的音樂體驗感會直接促進演奏者更加熱愛音樂,以此形成良性循環。
從以上的器樂學習的過程來看,器樂的學習難度要遠遠大於律動、歌唱等,對於音樂的體驗也會有“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的艱辛過程,比如郎朗、李雲迪等國內知名的鋼琴演奏家。器樂的學習可以說從某一方麵極大地提高了學習者的音樂專業素養和審美感知能力,但可能有人會意識到,不是每個幼兒都可以有學習鋼琴或者小提琴等樂器的經曆,這些從小學習樂器的人,而且還能在樂器學習中成就自我的人,畢竟都是少數人。但幼兒園或者中小學的音樂課需要麵對每一位兒童,讓每一位兒童都體驗到音樂的快樂,這就是專業音樂教育與非專業音樂教育,或者說與普通學校音樂教育的區別。奧爾夫音樂教育的基本理念就是音樂要麵對每一位兒童,每一位兒童都應該在音樂特殊的感知覺教育功能中獲得完善的成長,這也揭示了奧爾夫音樂教育是麵向全體兒童的學校音樂教育。
20世紀初,許多音樂教育家思考如何進行音樂教育改革,他們認為對於音樂教育來說,有重要意義的節奏訓練及音準練習是非常有必要的。這種節奏訓練和音準練習需要用到符合這兩者的某種樂器才能達到練習的效果。雖為非專業的音樂教育,但在教育過程中音樂體驗越具有挑戰性、越豐富,音樂教育的價值就越高,幼兒的收獲就097奧爾夫音樂教育越大。因此,奧爾夫先生從音樂教育的革新入手,開始嚐試解決這個問題,於是便產生了“奧爾夫樂器”。
第一節?奧爾夫樂器概況奧爾夫樂器,顧名思義是以奧爾夫先生名字命名的樂器,這種樂器產生的過程及後期使用必然會體現奧爾夫音樂教育的特性,即原本性、綜合性與創造性等。從這裏可以看出幼兒用奧爾夫樂器體驗音樂似乎可以完全跳過前麵提到的枯燥的機械練習階段,一開始便可以快樂地進行音樂體驗,因為這些也是從簡單、熟悉、本能的元素而開始的。
?知識點41:有固定音高的音條樂器奧爾夫先生基於幼兒敲敲打打的好動天性,也為了解決節奏和音準的問題,首先製造出了帶有旋律性的打擊樂器,即“有固定音高的音條樂器”。這些樂器是受到中世紀的非洲以及東南亞的敲擊樂器啟發而研製出來的,奧爾夫本人和慕尼黑著名的樂器製造家門德勒一起合作,最後製成了一套帶有共鳴箱的音條樂器。圖5-1中的鋼片琴就是1935年改製出來的樣子,這些有固定音高的音圖5-1?鋼片琴條樂器就是“奧爾夫樂器”。
奧爾夫曾這樣描述他改製樂器的過程:“我擺脫了動作訓練隻用鋼琴的辦法(這在當時是普遍的,包括達爾克羅茲體係),而我追求的卻是通過要幼兒自己奏樂,即通過即興演奏並設計(創造)自己的音樂,以達到幼兒的主動性。所以,我不想用高度發展了的藝術性樂器來訓練,而用一種以節奏性為主,並比較容易學會的原始樂器,和人的機體相近的樂器。”奧爾夫還為這些樂器的應用編寫了一批音樂教材—《學校兒童音樂教材》最早的雛形。經過奧爾夫先生及其朋友的努力,當時的軍特學校樂器配置極為豐富,通過一係列的演出、講座和演示課程,引起了眾多音樂教育家的重視。
奧爾夫樂器大多都無須技巧準備,基於幼兒天生的音樂本能,為幼兒體驗音樂、感受音樂、表達音樂提供了平台,奧爾夫音樂教育的思想與方法也經過了半個多世紀的檢驗,已為世界廣大地區所了解並推廣。音條樂器也為幼兒主動參與音樂、演奏音樂、創造音樂提供了極大的物質載體。
?知識點42:音條樂器的種類音條樂器之所以被稱為“有固定音高的音條樂器”,是因為每一根音條都有具體的音高,敲擊這些音條便可產生不同的固定音高,而音高的節奏型組合形成了旋律或者固定音型等。音條樂器根據音條自身的材質不同被分為木琴、鋼片琴及鍾琴三種琴製,098第五章?奏起來??具體音條琴*的分類如下:1.木琴木琴的種類音?域材?質變化音級組成部分高音木琴c2-a3木製合成材料兩個#F,一個bB音條,木製腔體,琴錘中音木琴c1-a2木製合成材料兩個#F,一個bB音條,木製腔體,琴錘低音木琴c-a1木製合成材料兩個#F,一個bB音條,木製腔體,琴錘2.鋼片琴鋼片琴種類音?域材?質變化音級組成部分高音鋼片琴c2-a3金屬鋼片合成材料兩個#F,一個bB音條,木製腔體,琴錘中音鋼片琴c1-a2金屬鋼片合成材料兩個#F,一個bB音條,木製腔體,琴錘低音鋼片琴c-a1金屬鋼片合成材料兩個#F,一個bB音條,木製腔體,琴錘3.鍾琴鍾琴種類音?域材?質變化音級組成部分高音鍾琴c3-a4金屬鋁板合成材料兩個#F,一個bB音條;木製腔體;琴錘。
中音鍾琴c2-a3金屬鋁板合成材料兩個#F,一個bB音條;木製腔體;琴錘。
圖5-2?木琴圖5-3?鋼片琴圖5-4?鍾琴可以發現音條樂器除了鍾琴沒有低音外,木琴、鋼片琴各自都有完備的高、中、低音域基礎。所以,一套完整的音條樂器總共由八種琴製組成。
*為了方便後麵內容闡述,特做出以下說明:高音木琴,以下簡稱高木;中音木琴,以下簡稱中木;低音木琴,以下簡稱低木。高音鋼片琴,以下簡稱高鋼;中音鋼片琴,以下簡稱中鋼;低音鋼片琴,以下簡稱低鋼。高音鍾琴,以下簡稱高鍾;中音鍾琴,以下簡稱中鍾。
099奧爾夫音樂教育?音樂體驗48:奧爾夫音樂活動《聽聽這是誰的聲音》(大班)活動目標通過CGE兩個音的即興演奏,體驗創作旋律時的快樂。
模仿教師做出正確的滾奏奏法及相關演奏動作。
能夠感知到每一種音條琴之間不同的音色特征。
活動準備八種音條琴人手一台,且音條琴上隻留下中音區的GEC三個音,其他音條全部去掉。
活動過程1.教師引導幼兒拿起琴錘,跟隨教師用左右琴錘滾奏的方式敲擊地板、音條琴的琴梆等不同位置,並且在這兩個位置處進行頻率由快到慢或由慢到快的交替敲擊遊戲,主要是讓幼兒通過反應遊戲快速進入到接下來的音樂活動。
2.教師引導幼兒將左右手輪奏的敲擊方式固定在音條琴最左側的C音上,也就是每個音條器最低的那個音。敲擊一段時間後,突然停止,將兩個琴錘像“天線”一樣放在自己的頭上,這是為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讓他們快速停止演奏,教師引導幼兒在演奏與停止之間進行反應練習。
3.教師在CGE三個音上做即興演奏,比如可以5?3?11?1,然後引導幼兒模仿教師的演奏:5?3?11?1旋律。幼兒演奏完畢後,教師隨即引導幼兒在C音上繼續做滾奏。
4.教師做出琴錘變“天線”的信號動作時,大家安靜下來,然後教師引導一位幼兒在GEC三個音上即興演奏,鼓勵幼兒敲出自己的音樂,幼兒的演奏可以是像教師一樣在某個固定的或節奏上的組合,同時也可以是沒有節奏節拍的任意即興。此環節重要的是讓幼兒聆聽每種音條琴音色有何不同,感受每種琴的音色特征。
5.第一位幼兒演奏結束後,教師引導全體繼續在C音上做左右手的滾動演奏,然後再引導幼兒用琴錘變“天線”的方式讓其停下演奏。教師示意第二位幼兒可以開始在GEC三個音上即興演奏,即興結束後,教師繼續引導全體幼兒在C音上滾奏,依次循環全體C音滾奏與個別GEC的即興演奏,讓幼兒通過自我演奏和大家的合奏感受音條琴的音色特征。
6.教師與幼兒討論“自己手裏的音條琴演奏出來有什麼感覺?或者像什麼聲音?
比如鍾或動物的叫聲?”引導幼兒說出對每種琴的感受,加深他們對音條琴音色特征的印象,便於幼兒以後清楚地知道演奏什麼樂曲或什麼樣聲部配哪種琴最合適。
100第五章?奏起來???知識點43:音條樂器的特點1.根據學習需要每種音條樂器中的音條都可以自由安裝和更換自由地安裝需要用到的音條意味著演奏的難度可以自如調節,而音條樂器的演奏一般也是需要什麼音才會留下那個音條。比如本節課合奏的樂曲隻需要用到GE兩個音,那麼其他多餘的音條都可以拆下,隻留下這兩個音來演奏,幼兒怎麼演奏也不會敲錯,大大降低了演奏難度。
2.每種音條樂器其實也是移調樂器通過各個音條樂器的種類圖示可以看出,每種音條琴除了13個基本音條外,都包含有三個變化音級,即兩個升F,一個降B。這也就是說音條樂器除了能演奏C大調和a小調之外,同時還可以演奏G大調、e小調,F大調及d小調的樂曲,表現力極為豐富。
3.木琴、鍾琴音色清脆明亮,鋼片琴則共鳴強,有延續音由於材質特點,木琴的音色清脆、活潑且短促,適合演奏音符較為密集的樂曲;鋼片琴的金屬材質會有音色空靈、綿延不斷的效果,金屬質感強烈,適合演奏音符較為稀鬆的樂曲,且樂曲的速度較慢;而鍾琴音色明亮清脆,音域很高,很容易在合奏中辨別出特點,適合演奏旋律或者加花添彩的特殊節奏型。
以上的所有琴製在合奏過程中,一般情況下中、低音琴適合演奏伴奏音型,而高音琴多演奏旋律。
4.沒有演奏技法上的困難和負擔,幼兒容易掌握音條樂器的演奏本身就是敲敲打打,這點符合幼兒本能敲擊樂器的特點,也是幼兒最為簡單的直接感受樂器的演奏方式。另外,每個音條即敲即響,沒有演奏技法的過多要求,如果幼兒本身就有一定的音樂基礎,比如能完整演唱某首歌曲,那麼在第一次接觸音條樂器時就可以直接進行演奏。即便沒有任何音樂基礎的幼兒,也能在最短的時間快速上手進行合奏。
?音樂體驗49:奧爾夫音樂活動《春天在哪裏合奏》(大班)活動目標通過合奏感受歌曲活潑、歡快的音樂情緒。
正確地表達自己聲部中的節奏和敲擊的方式。
能與教師一起進行聲部之間的合奏,從而體驗合奏的音響效果與樂趣。
活動準備低鋼、低木;中鋼、中木;高木、高鍾。以上琴型除了教師演奏的高木與高鍾外,都隻留下GEC三個音條,其他音條去掉。
101奧爾夫音樂教育活動過程春天在哪裏102第五章?奏起來??1.放鬆練習。教師通過動作模仿,引導幼兒雙手握住琴錘的三分之一處,然後雙手豎直放在自己的麵前,突然鬆開,琴錘在手中自由滑落,直到琴頭下落到拇指與食指的虎口處,隨後雙手再一點點地將琴錘豎直升起,直到又握到琴錘的三分之一處,再次滑落,依次循環。也可以左右手交替釋放琴錘下落,慢慢將琴錘依次升起。
2.教師引導低木聲部演奏“3?1?33?1”的固定音型,低鋼聲部演奏“3-1-”的固定音型。方法為:教師可以先引導幼兒在自己的左右腿上拍出同樣的節奏,比如(右左右右左),--(右-左-),以此來熟悉具體的動作和節奏,拍腿的動作準確而又穩定後,再拿起琴錘開始演奏以上的聲部內容。
3.教師引導中木聲部演奏“33?3??55?5??33?3??1-?”,中鋼聲部演奏“3?5??3?1”四個音,在正常演奏音條琴之前,首先進行演奏前的動作準備,比如拍腿“右右左??右右左??右右左??右-?”“右左??右左?”,到動作熟悉之後在此基礎上再拿起琴錘進行音條琴的實際演奏。
4.教師用高木演奏歌曲主旋律聲部,助教在每句的句尾處演奏由低到高的刮奏音型,整體與幼兒所演奏的不同琴型的固定音型進行大合奏。
?知識點44:音條樂器的演奏方法音條樂器雖然簡單沒有過多的技法要求,但如果想充分發揮音條樂器的演奏特色,追求音樂的悅耳動聽,還是要注意一定的演奏要求。
(1)琴的擺放位置高度大體要以雙手持琴錘於腹部水平位,整體以演奏者自如放鬆為標準,音條琴可以放在地上、椅子上或桌子上等。
(2)音條琴的低音在左手方向,坐姿要端正,雙手大拇指與食指持琴錘的三分之一處,其他手指自然合攏,形成手心朝下的八字形,常見的錯誤持琴錘方式為食指按壓琴錘,手心朝上敲擊等。
(3)敲擊時大臂帶動小臂自然抬起,胳膊放鬆,做自由落體運動的敲擊。敲擊後注意順勢彈性抬起,讓聲音自然產生一定的回響。切不可用力過猛將聲音按住造成幹癟的音色,或過於輕巧,接觸音條後聲音出不來等錯誤的演奏。
(4)敲擊音條的位置要在每個音條的正中間,這樣音色是最為純正的。不可敲擊音條琴的前後端,這樣會造成音色的偏差。
(5)具體敲擊的方式一般為以下四種:雙手同時演奏的和聲音程,單手演奏的旋律音程,雙手交替演奏的旋律音程,以及雙手由高到低或者由低到高的刮奏。
以上的演奏方法教給幼兒的途徑不是依靠理性的講解或邏輯的認知,而是需要在遊戲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讓幼兒學會如何演奏,不論哪個教學內容都要從幼兒自身出發去開展。
103奧爾夫音樂教育?音樂體驗50:奧爾夫音樂活動《小青蛙教我如何奏樂器》(中班)活動目標通過朗誦和相應的持琴錘的律動遊戲,體會《青蛙跳水》童謠愉悅、歡快的音樂情緒。
正確模仿教師在朗誦童謠時所做的各種遊戲動作。
能夠在律動的基礎上,邊朗誦邊用音調琴的四種演奏方式為自己伴奏。
活動準備幼兒人手一台音條琴,八種音條琴需平均分配,且每種音條琴的音條需要全部擺放完整。
活動過程青?蛙?跳?水???????
???????
??????Ⅰ??Ⅰ??喏???
????Ⅰ喏???
????喏????
????????
1.教師引導幼兒伸出自己的食指,其他手指自然合攏,食指代表琴錘,邊念誦青蛙跳水的童謠邊做出相應的演奏動作,比如“一隻青蛙一張嘴,兩隻眼睛四條腿”的演奏方式為左右手按照節拍同時進行演奏,“咕呱咕呱跳下水”為左右手交替的節拍演奏,“蛤蟆跳下水”為雙手同時的節拍演奏,“叫媽媽”為右手單手節拍演奏,“蛤蟆跳下水”為雙手同時的節拍演奏,“叫爸爸”為左手單手節拍演奏,“咕—呱”,雙手由左側滑動到右側以示為音條琴的刮奏,“咕—呱”,雙手由右側滑動到左側,“咕呱咕呱咕呱咕呱”為左右手快速交替演奏。如前麵的譜例所示。
通過一首童謠語言朗誦加上動作的配合演奏,熟悉音條琴演奏方式的最基本的四104第五章?奏起來??種演奏方式,分別為:雙手同時演奏的和聲音程,左右手交替的旋律音程,單手演奏的旋律音程,雙手同時進行的刮奏。
2.教師觀察幼兒動作逐步熟悉後,引導幼兒拿起琴錘,用食指和拇指握住琴錘的三分之一處,然後在熟悉以上基本動作的基礎上,琴錘在空中重複以上基本演奏動作,同時配合童謠的朗誦。
3.當幼兒們對持琴錘的演奏動作熟練掌握後,引導幼兒將琴錘放在完整音條的琴麵上,邊朗誦邊做動作。這裏要注意,不論幼兒敲擊到什麼音都無所謂,關鍵是節拍準確,演奏動作準確,語言的朗誦和基本節拍一致即可,主要是掌握基本的演奏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