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故鄉·故人孫江林著南京大學出版社書圖書在版編目(犆犐犘)數據故都·故鄉·故人/孫江林著.—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9.1ISBN9787305213090Ⅰ.①故…Ⅱ.①孫…Ⅲ.①散文集—中國—當代Ⅳ.①I267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8)第267387號出版發行南京大學出版社社址南京市漢口路22號郵編210093出版人金鑫榮書名故都·故鄉·故人著者孫江林責任編輯譚天照排南京紫藤製版印務中心印刷江蘇蘇中印刷有限公司開本718×10001/16印張32.25字數454千版次2019年1月第1版2019年1月第1次印刷ISBN9787305213090定價118.00元網址http://www.njupco.com官方微博http://weibo.com/njupco官方微信njupress銷售熱線(025)83594756版權所有,侵權必究凡購買南大版圖書,如有印裝質量問題,請與所購圖書銷售部門聯係調換目錄序言我的業餘寫作南大記憶七十五年前南大西遷中的那些事003羅家倫的建校夢008李瑞清:嚼得菜根,做得大事010郭影秋的“飄木”精神012南京精神與“南大之魂”014《挑耳圖》(《勘書圖》)016鄧瑞教授018蘭園八號020懷念吳世民老師023不能忘卻的細節027任東來教授駕鶴西去029懷念蔣克老師032美麗晚霞036張竹明老師038002故都·故鄉·故人聽魏老師嘮嗑040感受甲子之聚042徐新教授044老普046經典記憶048三十年的聚會050為師之尊053想起那次同學聚會055那朵盛開的小菊花057聽李肇星演講059校園惡作劇061遠去的筒子樓063校外戶065尋找重心067那個理發師069馬山“小黑炭”071嗬護春天的人們074五月石榴紅076酷夏綠蔭078南大之綠080走進秋天082深秋的銀杏084南大校園那叢蠟梅086警惕心中的魔鬼088快樂的源泉090幸福著你的幸福092目錄003金陵故事貢嶽兩姓緣何不通婚097南京的遺族學校101南京的法桐樹106紫金草108香樟樹110桂花飄香112路過雞籠山114梅雨116一場秋雨118偶然的收獲119邂逅“Chip”122大宋125選擇127第一堂課129Bruce長大了131我與兒子133“中國功夫”135珍藏童年138銀婚紀念140庭院有花142我的薔薇144我與《雨花石》147尋找陽光149穿過暴雨151雨之交響153004故都·故鄉·故人冬之韻律155被遺忘的蠟燭157花前拾語159麵對乞丐160平凡的感動162你還年輕164那條小魚166你是誰的後人168小鳥的憤怒171早春之悟173中伏天的清涼175至善無私177誠信問題179那一聲吆喝181牽掛184撤訴186鄰居188老呂與老薑190肖像192一棵薔薇的繁衍195太太養花198太太養草201收線203學車記205我愛南京207背靠“泰山”關愛情深209媽哭了211目錄005那隻斑鳩214太太的菜園子216故鄉情懷故鄉的杏221崩崩上224山野上的李子林226串棍228童年的澇池230祖父買給我的第一支鋼筆232我的小學老師234背饃上學236高考故事239賣牛242我們弟兄三個245恩師248西道明月250笛音悠長252四月槐花香254榆錢甜,槐花香256拐棗258紫花苜蓿260家鄉的味道262學做臊子麵264岐山臊子麵267岐山老豆腐271關中漿水麵273006故都·故鄉·故人關中的水275關中鄉下的年味兒277年夜飯279過年281過年待客284心隨父母過新年287有點想家289遠方的遊子,哪個不想家291父親的田園生活293陪爹看秦腔295母親的織布機297給爹娘過個生日300父親的好日子302幾句口訣,幾多關愛304媽的眼淚,娘親的呼喚306母親的夢308蓋幢樓房給爹和娘310六弟313挑燈籠照舅316難忘《三滴血》318難忘露天電影321回鄉偶記323“開火車”327那些人那些事329天南海北一家親331老井333啞巴黃黃337目錄007夏收記憶339指甲花342鎖關344霜346踏胡基348踏牆350生態澇池352村口,那棵消失的土槐355一位文化守望者的擔當358生活百味“朋友”的電話363算命的把戲365終於摘掉“校外戶”的帽子368車過汊河370賣花的老人372阿民賣房374老屋賣給咱自家人376花傘下的小姑娘378“古代的事情”380“校長找我有事”382老石384老馬386玉女的故事388青春的浪漫390美體效果392小馬笑了394008故都·故鄉·故人想找朱生堂396找到朱生堂398精彩的生活401“俏色玉”403你心裏是否裝有別人406“別把腦袋吃下去”409不闖紅燈的理由411不了了之413麵具415感謝“仇人”417世上沒有陌生人419熟悉朋友的機會421別把梯子放錯了牆423三條小金魚425一張餐券428一把鑰匙430上哪找工作432在西行的列車上434最棒的自己436習慣的魅力438生日感悟440生日聯想442百讀不厭444一匹瘦紅馬的影子446走近自然448目錄009人文山水霧西湖453荷455皋蘭山457月亮山459鳴沙山461枯枝牡丹463拜訪屯堡465泛舟瘦西湖468香格裏拉471西山雨473雲南的藍天白雲475藍天觀雲478苗寨對歌480鬆鼠和鴿子482走近聖彼得堡485夜遊涅瓦河488與兩顆石子兒一起沉思491序言初識孫江林是在江蘇作家協會的一次項目評審會的材料閱讀時,突然,眼前一亮:南京大學曆史學院孫江林,一行大字赫然跳入眼簾,讓我頓生好奇,一個1979年就進入南京大學曆史係讀書的學子,緣何搞起了文學創作呢?
一看材料才恍然大悟,他從20世紀90年代初就撰寫過許多“非虛構”的傳記,比如《巋然砥柱立中流———馮玉祥》《護國英雄蔡鍔》等作品。我想,一個大學院係的黨委書記,既不熱心於仕途,又不潛心於學問,為什麼就偏偏在這個文學凋零的時代甘願做一個“老文青”呢?
其實答案在其《我的業餘寫作》裏已經說得十分清楚了,孫江林從小就做文學創作的夢,一直筆耕不輟,如果僅僅是為早年成名而作,他也不會堅持到如今:“上高中讀書之餘便開始做文學夢,心想,如果有一天,我不再為衣食發愁,有一台書桌,一遝稿紙,一支筆,臨窗而坐,沐浴初升的陽光,在鳥兒的歌聲裏寫寫自己想寫的文章,那該是多麼美妙的事情啊!”在這個多數寫手為金錢碼字的浮躁時代,這種對文學的一往情深也讓許許多多的專業作家感到羞愧,在一個消費時代裏,那種不為名利去寫作的人是少而又少了,這看似一種癖好的寫作慣性,對於一個人文學科的知識分子而言,的確是一種終身享用的精神財富。
作為一個業餘作者,孫江林將自己平日創作的散文編輯成書,囑我作序,作為人文學科的同事,我既慨歎他畢生追求文學的執著信念,更感佩他作為002故都·故鄉·故人一個知識分子的良知釋放,所以放下手頭的許多工作,閱讀其作品。
瀏覽孫江林的散文集,我也知道他的寫作技巧尚未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但是,其中仍然能夠看到許多亮點和讓人感動之處。就我個人的陋見,也隻能就其作品內容談一點粗淺的看法而已,評點不當之處,實乃汗顏,尚祈作者和讀者原諒。
這本書共分五輯,我將其分為三個大類:一是曆史屐痕;二是人文情懷;三是鄉愁遊曆。之所以這樣劃分,就是因為我從這兩百多篇的散文中尋覓到南京這個故都的曆史蹤跡,當然,其中也包括南京大學的曆史脈絡;尋覓到了那故鄉故土的風俗人情;尋覓到了許多故人有趣生動的故事。凡此種種,我能從這風景和人物事件的背後,體味到作者良苦的用心。
作為一個南大人,我沒有理由不喜歡“南大憶舊”篇和“金陵故事”篇中的許多篇什,如開篇之作《七十五年前南大西遷中的那些事》《羅家倫的建校夢》《李瑞清:嚼得菜根,做得大事》都是讓人在曆史的??疊印中看到了人性和人格的偉岸。作者善於從曆史的縫隙裏鉤沉出具有文化意義的事件,讓人遐思萬千。抗日戰爭時期中央大學西遷陪都重慶,農學院的員工輾轉三千裏押運珍禽良種的故事感天動地,彪炳青史:1938年11月下旬,這支特殊的“隊伍”終於到達沙坪壩。羅家倫在一篇回憶文章中說:“在沙坪壩見到這批家畜時,就像看到了久別重逢的老朋友一樣。當我和這些南京‘故人’異地重逢時,心中一麵喜悅,一麵引起了對國難家仇的無限感慨,不禁熱淚奪眶而出了。”羅家倫先生1932年8月出任中央大學校長,1941年8月辭去中央大學校長一職。在短短9年時間裏,他帶領全校師生共同努力,使中央大學成為當時全國學生人數最多、學科最齊全、師資最雄厚、教育研究水平最高的著名學府。
讀著這樣的曆史故事,你才能找到南大之魂:那種堅忍不拔的毅力才是南大人恪守的永恒人文定律。教師員工如此,作為校長這樣的領導人,同樣也要有這種精神與定力,才是合格的領軍人才:序言003由於中央大學的校園狹小,根本無法建成真正意義上的近代大學。為了使學校能有更大的發展,羅家倫希望建一所萬人大學。經過實際考察,1935年,羅家倫在中華門外7公裏處的石子崗一帶,征地8000畝。1937年1月,新校址鑿土動工,預計到1938年秋一個嶄新的校區便可落成。但新校址動工才半年,“盧溝橋事變”爆發。8月,日軍攻占上海;12月13日,南京淪陷。羅家倫校長重建萬人中大的計劃被迫終止。羅家倫的建校夢想,成了永遠的遺憾。
這樣的氣魄才稱得上雄才大略的領導,這樣的領導謀略雖然在1949年以後由於種種原因不能得以施展,但是一俟遇到合適的機遇,這種精神和作風就會得以發揚光大,南京大學仙林校區的建設就是彪炳青史的壯舉。同時,作為南京大學的學者,每一個學者的靈魂裏應該記住的就是這句名言:“嚼得菜根,做得大事”,既是李瑞清提出的治校之訓,同時,他用自己的一生也實踐並證實了這樣一種治學理念的科學性,為後人樹立了良好的典範。
這些看似平淡的曆史敘述文字中所包孕的哲理內涵是顯而易見的。
由於這些文章發表時受篇幅的限製,議理與抒情都無法充分地展開,實在是可惜了這些曆史素材。倒是那些發表在小刊物上的作品,或是尚未正式發表過的長文更有展開的空間,尤其是那些記人散文,特別感人,那都是與作家有著交往的前輩、同事、老師、同學和朋友,寫起來就得心應手,左右逢源。
例如,他寫的《魏老師》,就是與我曾經同住在鎖金村的魏良先生,與我乃忘年之交,魏老師是一個鐵骨錚錚的知識分子,我知道,魏良先生引述的周有光先生之言,正是魏先生發自肺腑之言,因為他就是這樣做人為文的,是南京大學的楷模之一,所謂南大之魂,就是由這些有風骨之學者的聚集效應所養成的。
那些狀物寫景的散文中,也有許多篇什讓人擊節,像《南京的法桐樹》《紫金草》《香樟樹》《桂花飄香》《庭院有花》《我的薔薇》《花前拾語》《早春之悟》《一棵薔薇的繁衍》等都寫出了優美風景背後的人性之美。一句“新移的薔薇,很快活了,生長依舊緩慢,但我知道,她現在終於找到了土地,有了隨意生004故都·故鄉·故人長的空間”,其中的哲理不言自明。
“故鄉情懷”篇是一個居住在十朝故都多年的遊子鄉愁的深刻眷戀,那裏麵濃濃的鄉情充滿著作者所傾注的全部情感與惆悵。其風俗畫、風景畫和風情畫的寫意和寫實,甚至就是一篇篇小說素材的濃縮。孫江林是關中人,雖不是大漢,但也是一米八個子的高漢,如果不說他是陝西人,從他秀氣端正白皙的五官上來看,你會認為他是一個江南的帥哥。可是從他的散文中,你能夠嗅到那一股關中大漢的豪氣來,那種敢愛敢恨的語言風格,倒像是一個典型的綏德漢子。寫父母的篇什感人至深,是一種孝心的本能,更是一種人性的釋放,寫家鄉的點點滴滴,滲透了作者綿綿不絕的相思與悲愁。我們從中聽到了作者在夢中月下叩開家鄉之門的那份驚喜和纏綿,讓人沉浸在一種淡淡的哀愁與鄉思之中不能自已。
“生活百味”篇和“人文山水”篇是將原生態的日常生活中的瑣事進行串聯的文字,其中不乏力作。像《霧西湖》中那種寫景抒情的段落比比皆是:“此時的西湖究竟是白鷺飛進霧裏去,還是霧中飛出白鷺來?想到這裏,耳畔依稀傳來一支歌,一支關於西湖的歌,一支關於西湖明天的歌。那歌似乎飛入霧中去,細細辨來那歌似乎又從霧中來。驀然間一個念頭閃過:仙境!於是我尋著歌聲向那仙境踱去。”讀畢孫江林的散文集,我悟出校園文化的一個道理來:當一個學者,抑或是大學的政工幹部,隻要他還有那一份人文情懷,如果能夠用文學的曲筆表達出來,那是一件十分愜意的事情。
是為序。
丁帆2018年9月草於仙林依雲溪穀我的業餘寫作我在高校從事行政工作35年,工作很忙,但有空一直喜歡寫作,寫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就能寫好的“豆腐幹”,寫評職稱必須要寫的論文和書。報紙發稿不易,正好趕上網絡發達,可以通過博客、微信與朋友分享自己的思考心得,不謀功利,樂在其中。不像以前,寫出來不能發表的稿子,隻能壓在箱底,無人知曉,時間一長連自己都慢慢忘記。
現在感覺到,用讀書寫字打發工作和睡眠之外的時間,實在是一件快樂的事情。當然,我不是讀書很多的人,也不是寫作勤奮的人。像長在馬路牙子的一棵小草,我不奢望與身邊的白楊樹比高,與香樟樹媲美,與法桐樹比闊。
喜歡讀書寫作,還是喜歡畫畫、彈鋼琴、跳舞,完全取決於個人的興趣。
有人文章傳於千秋,有人畫作名於後世,有人兼而有之,像馮驥才那樣的人,寫作、繪畫、從政,均能成就非凡,碩果累累,功濟後世,但實話講,這些人畢竟是少數,也有天分的原因。
我是一個平凡的人,也是一個追求快樂的人。
最初喜歡寫作,應該說是名利思想在作怪,也可以說是文學作品的魅力使然。農村的孩子,能讀到什麼書呢?也就幾本小人書,但書中的故事和人物讀後入了我的心,然後看電影,看比磚頭還厚的浩然的《金光大道》,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林海雪原》等,上高中讀書之餘便開始做文學夢,心想,如果有一天,我不再為衣食發愁,有一台書桌,一遝稿紙,一支筆,臨窗而坐,沐002故都·故鄉·故人浴初升的陽光,在鳥兒的歌聲裏寫寫自己想寫的文章,那該是多麼美妙的事情啊!
正是在這種夢想的感召下,我在恢複高考製度後連考三年,考上南京大學。大學畢業留校,我選擇了行政工作,以為行政工作可以了解很多的故事,對寫作有利,這其實是一個很荒唐的判斷。但既選擇就不可回頭,此後,自己隻能在工作、寫作兩條道兒上奮鬥,到如今,行政幹到處級,寫論文編書使我解決了正高職稱,寫散文隨筆使我獲得省作協會員稱號。各類寫作還都獲得過檔次不低的獎項。在這樣一種混合狀態中,我即將完成自己的職業生涯,即將實現衣食無憂,一台書桌、一遝稿紙、一支筆,臨窗而坐,沐浴初升的陽光,聆聽鳥兒的歌唱,讀書寫字的理想狀態。如果說我曾獲得朋友的讚譽,那純粹帶有討巧性質:說這人行政隻幹到處級,作協會員的頭銜就能為我“塗脂”;說寫作不成大器,隻能熬製“豆腐幹”,處級幹部的頭銜又能為我“抹粉”。
招搖過市,竟將一絲羞怯遮藏得嚴絲合縫。
但平心而論,我對自己的選擇不後悔,對自己的努力無遺憾。
有點自鳴得意的是,我後怕於自己不曾被“理想”衝昏頭腦,如果選擇寫作一途,以我的才能恐怕現在喝西北風還要看季節的臉色。自己不貪玩,很努力,一年也就發表十幾篇散文隨筆,拿到的稿費加起來都羞於說出口,試想,即使每天的努力讓收獲再翻兩番三番,結果又能如何?難怪有作家不停轉行,有人為稿費太低而奔走呼號。再說,在微信普及的今天,於忙碌之中能捧著一本厚書長時間閱讀的人也不甚多,大家都隻盯著手機看,閱讀已經快餐化,再說,有很多書,我也是無法閱讀到結尾的,不知是自己的水平問題,還是作者的語言問題,還是因為自己工作太忙容易分心的緣故?真正讀過幾遍的書隻有《基度山伯爵》《悲慘世界》,還有《紅樓夢》。
繼而想,書籍和報紙畢竟是人類文化的重要載體,微信有灌水嫌疑,從事各種職業的人,如果大家業餘都拿起筆來,寫寫身邊的感動,寫寫自己的思考,那該有多好呢?適合當作家的人也需要到基層熟悉生活,不可能反映生活的全貌,再說,經過作家“熟悉生活”後寫出來的生活,與現實畢竟還有很大我的業餘寫作003距離。所以我想,應有更多的人拿起筆來,寫熟悉的生活,通過博客或微信與朋友分享,也是一件不小的功德,而且還可提升自己的儒雅之氣哩。
由此,我依舊慶幸自己當初的選擇和現在的堅持。
(《金陵晚報》2018年9月21日)南大記憶書七十五年前南大西遷中的那些事今年,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等高校迎來110華誕。百餘年風雲變幻,同出一脈的這些高校經曆了多次分分合合,也經曆了很多磨難滄桑。其中,很多人不知道的是75年前的西遷,這一路上師生們不畏艱難坎坷和苦中作樂的精神,同樣是一筆寶貴財富。
籌建“萬人大學”的經費,成了西遷中的救急錢1937年8月13日,日軍向上海進攻,南京危在旦夕。8月中旬,敵機兩次轟炸南京,南大前身之一的國立中央大學有7名校工遇難。師生議論紛紛,人心惶惶。此前,校長羅家倫正在忙於籌建“萬人大學”,還在中華門外7公裏處的石子崗一帶征地8000畝。然時局如此,他隻好終止擴建計劃,考慮起遷校事宜。
學校遷往何處?羅家倫先後派出三路人馬前往重慶、湘鄂、成都,商討遷徙事宜。非常時期,患難與共,派出人員很快傳回信息,遷校計劃得到四川省政府和重慶大學的大力支持。8月下旬羅家倫在教授會上提出遷校方案,得到一致讚同。
遷校需要的大筆經費又從哪裏來呢?說來也巧。籌建“萬人大學”時,國民黨中央全會在通過《建立中大新校址》提案的同時,答應支付建築費用240004故都·故鄉·故人萬元。此外,中央政府當時要求中央大學擴充工程人才培養,羅家倫曾攜帶培養工程人才的“科學的計劃”上廬山麵見蔣介石,蔣介石當場答應另外再撥200萬元。這些錢在遷校過程中,正好派上了大用場。
1941年,羅家倫在談及此事時說:“造化的安排,真是富於諷刺性。我在南京沒有建成大規模的新校址,但這點領到局部而未用完的餘款,竟使我在兵荒馬亂的年頭,免除了許多困難的手續,在重慶沙坪壩和柏溪兩處,造成了兩個小規模的新校舍,使數千學生沒有耽誤學業。”員工們用自己的安置費,運走農學院珍禽良種當年9月23日,教育部“準遷重慶”的批複下達。學校教職工的遷徙於10月上旬開始。
由於有先期打造的500隻木箱,學校圖書儀器的打包沒有遇到多少問題,但運送到下關碼頭後,貨運船隻卻成了很大難題。進退兩難之時,幸好有民生公司總經理、愛國實業家盧作孚給予了大力支持。當時民生公司負責運送開赴淞滬戰場的軍隊,抵達南京後正好要返回四川。盧作孚決定將這一批客運船隻免費提供給中央大學師生使用。
裝船時又遇上難題。客輪的艙位太小,航空工程係的3架拆卸式飛機、醫學院泡製供解剖用的24具屍體和農學院部分實驗良種動物進不去,裝載人員急出一頭汗。盧作孚很爽氣:“艙位可以打通使用,怎麼方便怎麼來!”西遷路途遙遠,又是兵荒馬亂之時,農學院牧場裏大批良種牲畜又該如何處置?羅家倫離開南京前,給牧場職工發放了安置費,說:“若敵軍逼近南京,這些牲畜不能遷移就算了,學校絕不責怪你們。”12月初,敵軍逼近南京。牧場技師王酋亭對職工們說:“雖然羅校長不責怪我們,但我們能丟下這批來自歐美澳洲的珍禽良種嗎?”在他的組織下,工人們齊心協力,用學校發放給自己的安置費,雇來船隻,將這些牲畜運過長江,然後徒步從江浦過安徽,再經河南邊境,轉入湖北,到宜昌後,水運至重慶。
七十五年前南大西遷中的那些事005沿途交通阻塞,雇不到運輸工具時,他們便將雞、鴨、兔等小動物裝進籠子,馱在荷蘭牛、澳洲羊、美國豬身上,徒步前行,有時一天隻能走十幾裏路。
入冬後,大雪紛飛,人畜都已疲憊不堪,才在河南商城休整過冬。等到第二年春暖花開,學校也及時彙來費用,他們又重新上路。
1938年11月下旬,這支特殊的“隊伍”終於到達沙坪壩。羅家倫在一篇回憶文章中說:“在沙坪壩見到這批家畜時,就像看到了久別重逢的老朋友一樣。當我和這些南京‘故人’異地重逢時,心中一麵喜悅,一麵引起了對國難家仇的無限感慨,不禁熱淚奪眶而出了。”隨著戰火的蔓延,大片國土淪喪,湧入大後方的人越來越多,中央大學的人數也一增再增。為此,學校提出籌建分校的方案,得到批準後,在柏溪建立了中央大學分校。
一直拖到南京告急,金陵大學西遷才倉促啟動作為南京大學的另一個源頭,當時的金陵大學也經曆了坎坷的西遷。
不過,一直到1937年的10月4日,金陵大學竟還正常上課。當時中央大學已經西遷了,而金陵大學遷不遷,讓校長陳裕光左右為難,因為大家的意見一時不能統一。
主張西遷的人說:“炮彈不長眼睛,誰能保證下一顆炸彈不落在金陵大學的校園?”不主張西遷的人說:“我們是教會學校,有美國大使館保護,我們不用怕。”還有人說:“一個城市也要有幾所大學撐撐場麵的。”陳裕光隻好決定等等再說。
10月下旬,南京告急!陳裕光校長接到教育部緊急內遷的通知,一時措手不及,隻好動員師生員工共同想辦法,四處借車借船,運送人員及物資。
1937年11月25日,第一批內遷的500多人,乘坐長沙號輪,由裘家奎教授和孫明經老師帶隊溯江而上,12天後到達重慶。12月,南京淪陷,後兩批內遷人員備受艱難。心急如焚的陳裕光與王綬、馬傑等教授在重慶親自會同006故都·故鄉·故人校友安排接應,每看到一批內遷的人員,便止不住熱淚盈眶。
1938年2月,金大師生全部遷到成都華西壩。同時遷到華西壩的,還有金女院、齊魯大學、燕京大學的一部分,中央大學醫學院和農學院獸醫係也在抗戰初期由重慶遷來華西壩,加上東道主華西大學,當地共彙集有6所大學師生。
苦中作樂,汪辟疆寫下“從軍詩”落腳在沙坪壩的中央大學,並不是世外桃源。自1939年開始,每年的5月到10月,總有敵機轟炸。學生們在學習的同時,還要準備著隨時去鑽防空洞。這一情況一直持續到1941年的太平洋戰爭爆發。校園的學習生活也相當艱苦。早上吃的是稀飯,中晚兩餐雖說能有幹飯,但飯中多有砂石、穀子、稗子、糠、老鼠屎等,同學們戲稱之為“八寶幹飯”。
1944年秋,政府號召知識青年從軍報國、參加戰鬥,“十萬青年十萬軍”的口號頓時響徹雲霄。許多老先生對學生的從軍熱情大加褒獎。中央大學中文係教授、著名詩人汪辟疆感慨之餘,揮毫寫就兩首七絕,一時廣為傳誦:(其一)日日從軍勢若狂,無人不道送行忙;遙知富士山前月,待照中華兒女行。
(其二)聞君已恨從軍遲,欲把櫻花踏作泥;我亦有懷征萬裏,送君先過石門西。
1945年8月,長達14年的抗日戰爭以日本侵略者的失敗而告終。中央大學新任校長吳有訓著手籌備學校複原工作。原定中央大學於1945年年底第一批回遷,但因水道擁塞,運輸工具缺乏,沿途不甚安全,加上戰時原校舍七十五年前南大西遷中的那些事007絕大部分被征用,隻好推遲。1946年5月,第一批師生揚帆東歸。學校爭取各種資源,動用水、陸、空各種交通工具,12000多名師生分8批陸續返回南京。
戰前,中央大學在中華門外石子崗征購的8000餘畝土地,限於經費,不可能再建,於是這裏成了學校的“中華農村福利實驗區”,由農經係主辦。
從1946年4月起,金陵大學等各校也開始遷返。
南京解放後,原國立中央大學改名為“國立南京大學”,10月10日又改稱“南京大學”。為了適應時代建設的需要,1952年金陵大學與南京大學合並,自此金陵大學的校名不再使用。1952年9月,南京大學即在金陵大學原址開學。
(《南京日報》風雅秦淮2012年3月14日)羅家倫的建校夢5月20日是南京大學的校慶日。今年,南大108周年校慶活動是在仙林新校區的禮堂舉行的。看到典雅莊重的校舍和校園內新植的花木,感慨萬千。新建成的地鐵2號線,本月就要開通,從南大仙林校區到新街口隻有30多分鍾的路程;周邊的生活設施如鼓樓醫院、中小學、購物中心、南大仙林國際科技園等都在緊鑼密鼓建設,不久,校區、社區、科技園區三區聯動的共建模式,將在南大新百年的發展曆程中,展示無盡的魅力。
我想,曾任南京大學前身中央大學校長的羅家倫先生如果在天有靈,看到南京大學這樣一個嶄新的校園落成,一定會捋須長笑的。
原國立中央大學位於玄武區四牌樓。其校舍最早沿用曆經兵災的兩江師範學堂舊房。當時的校舍不僅破舊,而且麵積隻有三百多畝地,難以適應學校的發展需要。羅家倫先生1932年8月出任中大校長,1941年8月辭去中央大學校長一職。在短短9年時間裏,他帶領全校師生共同努力,使中央大學成為當時全國學生人數最多、學科最齊全、師資最雄厚、教育研究水平最高的著名學府。
但由於中央大學的校園狹小,根本無法建成真正意義上的近代大學。為了使學校能有更大的發展,羅家倫希望建一所萬人大學。經過實際考察,1935年,羅家倫在中華門外7公裏處的石子崗一帶,征地8000畝。1937年1月,新校址鑿土動工,預計到1938年秋,一個嶄新的校區便可落成。但新校址羅家倫的建校夢009動工才半年,“盧溝橋事變”爆發。8月,日軍攻占上海;12月13日,南京淪陷。
羅家倫校長重建萬人中大的計劃,被迫終止。羅家倫的建校夢想,成了永遠的遺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央大學更名為南京大學。南京大學此後在鼓樓600多畝的土地上開始了整整60多年的辦學曆程。其間也有建設新校區的嚐試。1987年開始建設浦口校區,並從1993年開始接收新生,一度緩解了學校辦學空間的嚴重不足。從2003年開始,南京大學根據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在廣泛聽取師生意見的基礎上,征得教育部和江蘇省委、江蘇省人民政府同意,決定在仙林購地3000畝,建設南京大學主校區。2006年11月,仙林校區奠基。經過3年的建設,建成教學樓、圖書館、體育館、大學生活動中心、基礎實驗樓、校醫院、學生食堂和宿舍、校史博物館等共42萬平方米的建築。2009年9月,1萬多名學生進入新校區,開始了新的學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