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P0�p�\u0010�TechnologicalRevolutionsandtheModernizationofNationsSeriesofStudiesinScientificRevolutions,科技革命與國家現代化研究叢書科技革命與國家現代化研究叢書SeriesofStudiesinScientificRevolutions,TechnologicalRevolutionsandtheModernizationofNations張柏春主編andtheModernizationofRussia(USSR)ScientificRevolutions,TechnologicalRevolutions科技革命與俄羅斯(蘇聯)現代化科技革命與俄羅斯(蘇聯)現代化ScientificRevolutions,TechnologicalRevolutionsandtheModernizationofRussia(USSR)鮑鷗周宇王芳著山東教育出版社定價:82.00元山東教育出版社科技革命與國家現代化研究叢書SeriesofStudiesinScientificRevolutions,TechnologicalRevolutionsandtheModernizationofNations張柏春主編科技革命與俄羅斯(蘇聯)現代化ScientificRevolutions,TechnologicalRevolutionsandtheModernizationofRussia(USSR)鮑鷗周宇王芳著山東教育出版社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科技革命與俄羅斯(蘇聯)現代化=ScientificRevolutions,TechnologicalRevolutionsandtheModernizationofRussia(USSR)\/鮑鷗,周宇,王芳著.—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20.6(科技革命與國家現代化研究叢書\/張柏春主編)ISBN978-7-5701-0909-8Ⅰ.①科…Ⅱ.①鮑…②周…③王…Ⅲ.①技術革新—關係—現代化建設—研究—俄羅斯Ⅳ.①F151.243②D751.2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9)第293970號?
策劃陸炎責任編輯齊?飛徐旭責任校對任軍芳裝幀設計曉沫KEJIGEMINGYUGUOJIAXIANDAIHUAYANJIUCONGSHUKEJIGEMINGYUELUOSI(SULIAN)XIANDAIHUA科技革命與國家現代化研究叢書張柏春\/主編科技革命與俄羅斯(蘇聯)現代化鮑鷗周宇王芳\/著主管單位:山東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發行:山東教育出版社?????地址:濟南市緯一路?321?號?郵編:250001?????電話:(0531)82092660?????網址:www.sjs.com.cn印??刷:山東臨沂新華印刷物流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版??次:2020?年?6?月第?1?版印??次:2020?年?6?月第?1?次印刷開??本:710?毫米×1000?毫米?1\/16印??張:15.5字??數:201?千定??價:82.00?元(如印裝質量有問題,請與印刷廠聯係調換)印廠電話:0539-2925659總?序現代化和科技革命是當代中國社會的熱議話題,也是出版物中的高頻術語。現代化是19世紀60年代以來中國的宏大實踐,在20世紀30年代成為學者們廣泛關注的議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建國伊始就著力推進產業和國防的現代化,並且在五六十年代將現代化逐步具體化為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等方麵的現代化。1964年,中央政府宣布以建成“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為發展目標。1978年,中央強調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是“四個現代化”的關鍵。此後,“科學革命”“技術革命”“科技革命”等概念深得學者們的認同。三四十年來,政府和科技界希望國家能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機遇,且借此實現現代化。那麼,科技革命與現代化究竟存在怎樣的關係?這正是本套《科技革命與國家現代化研究叢書》試圖探討的核心問題。
現代化、科學革命和技術革命等都是非常複雜的概念。本套叢書中,我們將“現代化”理解為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工業化是這一轉變進程中的一條主線。現代化始於西歐,逐步擴展到歐洲其他1
科技革命與俄羅斯(蘇聯)現代化地區、北美以及亞、非、拉等地,其間伴隨著工業強國的殖民擴張和“被現代化”國家的社會轉變,包括轉變中出現的弊端。我們所討論的“科技革命”是科學革命和技術革命的簡稱,是指相對於知識進化而言的重大知識變革。第一次科學革命是指16和17世紀發生在歐洲的科學變革,其主線是由哥白尼拉開序幕,從伽利略到牛頓的物理學、天文學和數學等學科的理論突破及具有現代特點的科學建製化。第一次工業革命與第一次技術革命相伴發生,其主要標誌是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曆次的科學革命、技術革命和工業革命的成果在全球化的進程中傳向世界各地,被人們普遍共享和發展,並影響到當地的知識和社會的轉變。現代化、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技術革命)早已成為一些史學家敘事的方法和框架,相關著述浩如煙海。有趣的是,此前學界對科學革命和技術革命的研究主要集中於歐洲,如意大利、英國、法國和德國,而對現代化的研究則主要關注該進程中的後起國家,如日本、中國、印度等。有關歐洲現代化的研究主要集中於早期現代國家製度產生的過程及文化上的現代性等方麵。其原因顯而易見,科學革命和技術革命主要發生在西方國家,而當以工業化為主線的現代化概念盛行時,西方發達國家已完成了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
然而,無論在西方還是在東方,每個國家都有其現代國家製度的確立及工業化的實現的具體過程,也同樣都有現代科學和技術的形成和製度化的不同曆程。
中國科技事業發展和現代化建設要求人們理解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曆程,以求得曆史借鑒和啟發。李約瑟(JosephNeedham)等國2
??總?序際學者能夠研究中國的科學技術傳統,我們也應該以自己的眼光審視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提出新的學術問題和見解。1978年以來,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將世界科學技術史列為一個新開拓的研究方向,其重點是西方近現代科學技術史,編著了《20世紀科學技術簡史》和《貝爾實驗室》等學科史和機構史的著作。為了進一步探討世界科技史,我們與中國科學院規劃戰略局領導在2010年春季開始組織研究“科學革命、技術革命與國家現代化的關係”,選擇意大利、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蘇聯)、美國和中國等國家為案例,著力闡釋我國社會普遍關注的科技革命、現代化等重大問題,其中涉及發展的路徑和模式。這個項目將對科學革命、技術革命的研究擴展到俄羅斯和中國等科學革命或工業革命的非原發國家,探討“地域性的”科學革命或技術革命以及外力衝擊下啟動的現代化。一方麵,從科學和技術的發展去理解社會的轉變;另一方麵,從社會的發展去理解科學和技術的變革。
對這類複雜問題的探討必定既有共識,又見仁見智。
經過認真籌劃和評議,這項工作被中國科學院批準為“十二五”規劃項目,同時被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列為“十二五”出版規劃項目,並得到山東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為了實施這項計劃,我們邀請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美國波莫納加州理工大學(CaliforniaStatePolytechnicUniversity,Pomona)、意大利卡西諾大學(UniversitàdiCassino)等科研機構和大學的近30位專家學者,開展個案研究和綜合研討。為了完善研究計劃,項目組在2012年訪問德國馬普學會科學史研究所(MaxPlanckInstitutefortheHistoryof3
科技革命與俄羅斯(蘇聯)現代化Science),與雷恩(JürgenRenn)所長等近20名西方科技史專家學者討論這項研究的框架、主要內容、典型案例、方法論、前人工作和資料基礎等重要問題。此外,項目組還聽取了美國、法國、俄羅斯、意大利、英國等國專家的建議。國際同行的中肯意見對項目的設計和實施很有幫助。
科學革命、技術革命與現代化的關係是一個富有挑戰性的、視野寬闊的大題目,對這個專題的研究在國際上非常鮮見。我們期望通過探討這樣的題目,能夠為學術研究貢獻點滴新知識,對讀者思考有關問題提供線索。當然,在國內的世界科技史研究積累薄弱的情況下,研究這麼大的新題目算是一次冒險的嚐試。無論我們怎樣努力,《科技革命與國家現代化研究叢書》都會掛一漏萬,不過是萬裏長征的第一步。受研究基礎的限製,目前完成的書稿中難免有疏漏,甚至錯誤,敬請學界同道和讀者朋友們不吝賜教。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張柏春2017年5月6日於科學院基礎園區4
目?錄引?言\\1第一章?俄羅斯的曆史傳統與近代崛起(15—18世紀初期)?\\1第一節古代俄羅斯的國家化之路\\2一、古羅斯、從“瓦良格到希臘”的商路\\2二、東正教文化的形成與影響\\3三、金帳汗國統治以及對俄羅斯文化的強化作用\\8四、統一俄羅斯國家的形成\\9第二節彼得一世的“破窗入歐”戰略\\11一、羅曼諾夫王朝的建立\\11二、彼得一世改革思想的緣起\\15三、彼得一世的改革內容\\17第二章?科學革命的影響與俄羅斯近代科學(18—19世紀)?\\20第一節彼得堡科學院的創建\\20一、創建彼得堡科學院的“外在”條件\\22二、彼得堡科學院發展的“內生”過程\\321
科技革命與俄羅斯(蘇聯)現代化第二節近代科學在俄國的本土化進程\\44一、納爾托夫的貢獻\\46二、羅蒙諾索夫對俄國近代科學發展的作用\\47三、科學家在俄國的地位\\51四、俄國科學的製度特色和普及過程\\55第三節俄國科學文化\\71一、科學共同體和科學精神\\71二、俄國科學文化主體構成\\76三、俄國科學文化產生與發展的文化土壤\\78四、俄國科學文化的社會影響\\89第三章?工業革命與俄羅斯工業化(18—19世紀)?\\107第一節俄羅斯的傳統技術\\107一、俄羅斯傳統冶金鑄造工藝\\108二、俄羅斯生產模式的轉變\\111第二節工業革命時代的俄國計量製度\\115一、俄國的度量衡及計量製度的演化\\115二、俄國計量事業的門捷列夫時代\\122第三節工業革命背景下的西伯利亞大鐵路\\126一、鐵路建設與俄羅斯的工業化\\126二、西伯利亞大鐵路的創意、融資和設計\\127三、西伯利亞大鐵路的技術係統和社會係統\\130四、西伯利亞大鐵路的曆史意義\\1322
??目?錄第四章?科技立國與蘇聯國家現代化(20世紀)?\\136第一節俄羅斯科技立國的路徑與組織模式\\137一、俄羅斯“自然生產力研究委員會”的曆史地位\\137二、科學研究與國防工業的結合\\147三、蘇聯“動員”模式及其特征\\153第二節航天火箭技術的跨越發展\\155一、1944年之前的蘇聯火箭技術研究\\156二、“二戰”後期彈道火箭技術的起步與發展\\163三、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研製與發射\\172四、世界首次載人航天飛行\\176第三節蘇聯對切爾諾貝利核災難的應急處理\\181一、緊急處置突發災難\\183二、消除災難的環境和社會影響\\189三、災難後處理工作的公開化與國際化\\191四、蘇聯對切爾諾貝利事故應急處理的經驗及其教訓\\193結?語?\\203參考文獻?\\213後?記?\\2273
引?言《科技革命與國家現代化研究叢書》圍繞科學革命、技術革命、國家現代化等主題詞展開。叢書主編已經在《總序》中對於上述主題詞以及編纂意圖做了詳細說明。本書作者在接受叢書主編意見的同時,針對本書的特點在此做些補充說明,以幫助讀者了解本書的寫作特點。
一、史學研究的“濾鏡效應”“科技革命與國家現代化”係列研究具有史學特征。這意味著研究者必須遵從史學研究規範。傳統的科技史研究進路是在沒有前提的前提下,研究者搜集科技史料,以科技史料作為研究基礎,以時間、空間為經緯度,整理出事件、人物在特定時間段和空間區域內的先後順序以及前因後果,使用描述性語言,繪製曆史圖貌,得出曆史結論。
但是,本研究又不等同於傳統的科技史研究。它不僅有預設主題(“科技革命與國家現代化”),還要求研究者持有科技哲學及科技社會學等領域的分析視角。可見,該課題研究者首先麵臨著範式挑1
科技革命與俄羅斯(蘇聯)現代化戰:如何處理“沒有前提的前提”與“科技革命與國家現代化”預設前提之間的史學方法論紛爭?
其實,一方麵,史學界對傳統研究範式提出了許多質疑並引發範式變化;另一方麵,在選擇史料時,即便是那些持有“沒有前提的前提”觀點的治史者也會自覺或不自覺地依托某種曆史觀或者運用某種編史學理論。正如莫裏內斯所言:“所有第一流科學史家都是根據或多或少明晰的哲學觀點撰寫他們的‘報告’的。馬赫從一種激進經驗論觀點出發寫出了他的力學史、光學史和熱力學史;皮埃爾·迪昂(PierreDuhem)運用他的曆史知識去支持約定主義;亞曆山大·庫瓦雷(AlexandreKoyre)對伽利略和牛頓的案例研究意在說明他的一般唯理論哲學;貝爾納念念不忘的是‘證明’馬克思主義。”(莫裏內斯,1987)拉卡托斯認為:“沒有某種理論‘偏見’的曆史是不可能的。一些曆史學家尋找確鑿事實的發現、歸納概括,另一些曆史學家尋找大膽的理論和判決性的否定實驗,還有一些人卻尋找重大的簡單性,或尋找進步和退化的問題轉換;所以這些人都有某種理論‘偏見’。這種偏見當然可以被各種理論的折衷變體或理論的混雜掩蓋起來;但無論折衷主義還是理論混雜都不等於無理論的觀點。”(拉卡托斯,1986)166在科學哲學中,上述現象被認為是“觀察滲透著理論”的論證依據。
曆史學家的研究從來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沒有前提”。史學家不論無意還是有意,都會選擇某種史觀或使用某種分析工具。不同曆史觀或編史學理論是史學研究的前提和分析工具,猶如各種“濾鏡”。
史學家們透過“濾鏡”,建構不同的研究框架,沿著不同的研究進路,最終繪製出不同的曆史圖貌。筆者把由上述現象所引發的結果稱為史學研究中的“濾鏡效應”。“濾鏡效應”的存在不以研究者的個2
??引?言人意誌所決定。
筆者認為,“濾鏡效應”的作用不容忽視。科學史學家可以不讚同拉卡托斯關於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相互關聯的論點,即“沒有科學史的科學哲學是空洞的,沒有科學哲學的科學史是盲目的”(拉卡托斯,1986)141,或許也不認可存在“濾鏡效應”。但是,分析工具的缺失,或者說哲學思維的缺位或偏離,可能導致“從歪曲的、片麵的、錯誤的前提出發,循著錯誤的、彎曲的、不可靠的途徑前進,往往當真理碰到鼻尖上的時候還是沒有得到真理(普利斯特列)”(恩格斯,1974)425。不爭的史實表明,伽利略是在使用望遠鏡之後才首次清晰地看到月球上存在環形山。
二、本研究的分析工具《科技革命與國家現代化》係列研究隸屬於科學技術社會史範疇。這要求研究者突破“內史論”的思維框架,持有科學、技術與社會相互關聯的曆史觀,關注產生科技革命的社會條件、政治氛圍、文化環境和經濟狀況,向“外史”研究拓展。研究者不僅要搜集科技革命與國家現代化的史料,還需要利用分析工具,整理史料,挖掘原因,複現史實。既然史學研究存在“濾鏡效應”,而且各種“濾鏡”具有輔助研究的功用,所以本研究遵循的方法論原則之一是自覺地選擇“濾鏡”並利用“濾鏡效應”,盡可能避免研究的盲目性和片麵性。
“濾鏡”之一:國家現代化。
“國家現代化”是本研究主題詞之一,也是筆者用以開篇舉目首持的“濾鏡”。為了聚焦“國家現代化”,需要稍釋“現代化”。
本研究所言“現代化”是具有相對性的概念。相對於“以3
科技革命與俄羅斯(蘇聯)現代化往”“經典”“傳統”而言,“現代化”的特征表現是:在“經典”“傳統”的社會中出現觀念更新、製度更替、生產力形式變革、生活方式變化、社會轉型等引領社會發展的“前潮”現象。在時間上,“現代化”既不等於“古代”,不等於曆史回潮中的“複古時代”,也不限於公元20世紀以後,而是指研究對象“以往”之後所處的“當下”,可能處於通常“古代”“近代”“現代”曆史序列中的“近代”,可能發生在20世紀以前。在空間和文化模式上,“現代化”不等於“西方化”(或“西歐化”“歐美化”)。在當代詞彙中有許多與“現代化”相關並限定“現代化”的概念,例如“國家現代化”“經濟現代化”“文化現代化”“人的現代化”等。這些概念不僅反映出人們對“現代化”存在不同的理解、表述和解讀,而且也說明“現代化”包括豐富的內涵。本書作者雖然不能完全同意把現代化等同於工業化的觀點,但認為工業化對現代化起到了正麵或負麵的重要影響。馬格納雷拉認為,“現代化”是發展中的社會為了獲得發達的工業社會所共有的某些特點,而經曆的文化和社會經濟變遷的、包容一切的全球性過程(哈維蘭,1987)575-576。從曆史上來講,“現代化”主要指近代以來,世界各國的一種發展趨勢,是以西歐及北美地區一些國家的價值取向為目標,尋求獲得豐盈物質的過程。
以“國家現代化”作為“濾鏡”,限定了本研究的地域範圍,即要以在某地域內生活的居民群體作為參與現代化進程的主體。在這個“濾鏡”之下,研究者並不隻是簡單套用“現代化”的模式,而將聚焦於主體的地域特征、民族特性和文化背景,通過比較研究,正視並重視主體與其他各國在現代化的進路和形式上所存在的差異性。
對國家現代化的認定需要在區域曆史進程及全球現代化框架中加以把握。以俄羅斯為例。
4??引?言就完整的國家政體而言,地處歐亞大陸的俄羅斯,從古至今曆經a
了留裏克王朝(大約862—1598年)、羅曼諾夫王朝(1613—1917年)、蘇俄(包括蘇聯)(1917—1991年)和俄羅斯聯邦(1991年至今)四大典型國家政體(或四大時代b)。俄羅斯的現代化在四大時代的不同階段內表現各異,是俄羅斯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化工業社會過渡的綜合發展過程,影響其社會生活(包括經濟、政治和文化領域)的各個方麵。
從國家的科學體製化和工業化視角來看,俄羅斯的現代化起步於a留裏克(Рюрик,?—879):862—879年在位。
b為了便於中國讀者把握俄羅斯曆史發展的主要脈絡,筆者以血緣傳承、政黨及國體巨變為依據,把俄羅斯曆史劃分為四大時代。其實,俄羅斯曆史有著紛繁複雜的枝節末端。比如:公元862年前,古羅斯人以氏族公社形式聚居在此,沒有統一的君主社會製度。在留裏克王朝期間,古代俄羅斯曾分裂為不同的公國。其間,從1240年至1480年,在古羅斯領地中,蒙古人的金帳汗國與羅斯各公國並存。1547年,俄羅斯重新統一為全羅斯。留裏克王朝在後期出現長達5年(1598—1613年)的權力真空期。從1613年起,羅曼諾夫王朝取代留裏克王朝。
1917年2月27日(俄曆),俄國爆發“二月革命”。俄羅斯帝國皇帝尼古拉二世退位,結束了為期300多年的羅曼諾夫王朝統治。俄羅斯帝國改為俄羅斯共和國,由“臨時政府”主持工作。1917年10月25—26日(俄曆),列寧等人領導的“十月革命”推翻了“臨時政府”,建立了在俄羅斯共產黨(布爾什維克)(簡稱“俄共”)領導下的“俄羅斯蘇維埃共和國”(簡稱“蘇俄”)。1922年12月30日,蘇俄與“烏克蘭蘇維埃共和國”“白俄羅斯蘇維埃共和國”“外高加索蘇維埃共和國聯盟”簽約,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由蘇聯共產黨(簡稱“蘇共”)領導。蘇聯的最後一位領導人、唯一的總統戈爾巴喬夫(總統期為1990年3月15日—1991年12月25日)倡導民主化改革。1990年6月12日,在蘇聯境內的“俄羅斯蘇維埃共和國”民選葉利欽為共和國總統。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原“俄羅斯蘇維埃共和國”更名為“俄羅斯聯邦”(簡稱“俄聯邦”或“俄羅斯”),接管原蘇聯的主要軍隊、企業和國家銀行,其疆域約占原蘇聯的76%。葉利欽當選第一任俄聯邦總統。本書將根據內容需要,對部分曆史細節做選擇性介紹。
5科技革命與俄羅斯(蘇聯)現代化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晚於西歐的意大利、英國、法國和普魯士等國。如果以國家政治經濟發生重大變革的史實作為標誌,有學者認為,從17世紀末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蘇聯解體)為止,在俄羅斯疆域中發生了20多次大規模改革。(陶惠芬,2007)1在曆次俄羅斯國家改革中,雖然目前難以斷言哪次改革的直接原因來自科學革命或技術革命,但可以肯定,誕生於西歐的科學革命或技術革命的確對俄羅斯的現代化進程產生了諸多影響。經過前期的曆次改革,俄羅斯一方麵博采眾長,另一方麵汲取自身的曆史文化遺產,到19世紀中葉,在人才和成果方麵已經大大縮短了與歐洲先進國家的差距。到20世紀中葉,蘇聯已經全麵實現了國家現代化。但在世界現代化框架中,俄羅斯的現代化總體呈現出“追趕—跨越—倒退—複興”的跌宕起伏態勢。
“濾鏡”之二:選擇與建構理論。
技術革命和科學革命並不是技術發明家和科學發現者的主觀願望所為,而是技術和科學發展的後期社會效果,是後人的曆史總結。國家現代化道路卻是由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人經過選擇而決定的。這些選擇現代化道路的“人”有具有決定權的國家首腦、政治家,有時代先覺者,也有企業家或者知識分子。他們為實現既定政治目的而進行先期選擇和建構。國家現代化是他們的主動規劃、積極行動以及行為結果。因此,有必要從社會整體角度、從主體的選擇和建構行為和過程角度討論科學技術在國家現代化中的地位、作用和影響。
“選擇”和“建構”是包含過程、操作、動作和相互作用含義6
??引?言的“動詞性哲學範疇”。中國學者李伯聰a教授在《選擇與建構》一書中強調了這兩個概念對於彌補“哲學範疇體係”的不足具有重要價值。他認為:“不但人的意識、心理和思維過程是一個多層次的選擇作用與建構作用相統一的過程,不但科學理論和文藝作品等第三世界的‘存在物’是選擇與建構的結果;而且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的發展和進化過程也是一個多層次的選擇與建構相統一的過程。”(李伯聰,2008)21。
筆者從目的論角度,把“選擇與建構理論”作為一個“濾鏡”,提出“政治目的選擇建構論”設想,一方麵把政治目的作為選擇與建構俄羅斯(蘇聯)國家現代化的依據探索曆史脈絡;另一方麵,希望通過研究,思考國家現代化問題的方法論意義,找到“政治目的選擇建構論”的史學依據。
“濾鏡”之三:科技革命理論。
學界有不少關於科學革命和技術革命的理論。為了研究俄羅斯(蘇聯)的現代化問題,筆者選擇以蘇聯化學家、科學史家和哲學家凱德洛夫b的“科技革命理論”作為“濾鏡”。
凱德洛夫從20世紀20年代中期參與恩格斯《自然辯證法》俄文版的翻譯工作。在莫斯科大學化學係學習期間,曾嚐試借鑒恩格斯的思維方法研究化學史問題。“二戰”結束後,凱德洛夫倡導了蘇聯自然a李伯聰(1941—):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資深教授。自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探索工程哲學問題,為開拓中國工程哲學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
b凱德洛夫(БонифатийМихайловичКедров,1903—1985):蘇聯著名化學家、哲學家、科技史學家。其研究領域主要涉及辯證法理論、科學方法論問題、化學史(特別是門捷列夫周期律發現史)、科學史、科學分類學理論、科技革命理論等。
7科技革命與俄羅斯(蘇聯)現代化科學的哲學問題研究,涉及科學認識論、方法論、科學發展規律以及科學發現的心理特征等等。凱德洛夫在40年代末期提出“科學革命”(революциявнауке)思想,認為在科學發展過程中發生過並還會發生類似於在俄羅斯曆史進程中的“十月革命”,即在思想、組織和知識上的徹底更新。60年代,隨著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蓬勃發展,“科學技術革命a”(以下簡稱“科技革命”)概念逐漸進入蘇聯公眾視野。以凱德洛夫為代表的許多蘇聯哲學家和科技史學家專門研究“科技革命”概念,形成了“科技革命理論”。
凱德洛夫堅持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關於技術、生產是科學發展的基礎,科學跟隨技術發展,並且回應技術需求的觀點。同時,強調“科技革命”既不同於單純的“科學革命”,也不同於“技術革命”,而是孕育於19世紀、產生於20世紀初期的一個具有時間限製的特殊概念。科技革命從根本上改變了科學與技術的關係。在科技革命時代,技術跟隨科學發展,科學發揮“鑽頭”的功能,探究物質內部更深層次的秘密。技術成果承載科學發現和新知識,使之能夠被加以利用。凱德洛夫強調生產是鏈接科學和技術、展現科學和技術成果的重要環節;需要基於物質和意識相互關係的觀點,分析科技革命與生產、自然、社會之間的相關性;科學、技術在各種不同階段發生革命既具有破壞性、否定性和偶然性,更具有連續性、否定之否定性和必然性。把科技革命納入“人—科學—技術”的框架中,人(不是科學和技術成果本身)居於首要地位,人既是主體,也是目的。人(特別是科學家、發明家個體)隻有突破思維習慣、跨越心理“障a科學技術革命:俄文научно-техническаяреволюция,縮寫НТР。或許這是中文“科技革命”一詞的詞源。
8??引?言礙”,即進行思想革命,才能獲得科技革命成果。科技革命是解放人性的革命,科技發展的最終目的在於豐富人的精神生活。(Кедров,1960a,1960b,1962,1972а,1972b,1979,1981,2005)凱德洛夫通過科技史實論證“科技革命理論”,不僅從理論上,而且從方法上為本研究提供了“濾鏡”,用以審視20世紀前的俄羅斯科技發展以及20世紀20年代以後的蘇聯科技史。
“濾鏡”之四:科技交流媒介說。
在人類發展進程中,科學技術不會在世界各地同時產生,也不會四處均衡“開花結果”。這是科技交流和傳播的根源。筆者認為,科學技術在向異域傳播或與異域文化交流時需要通過交流媒介才能實現。這些媒介包括思想、知識、習俗、語言、符號、圖像、文字、書籍、工具、儀器、人物等。交流媒介既是科技交流中不可缺少的載體,也是研究科技交流的路徑依賴。就我國科技史研究領域而言,以往更多注重研究科技成果本身,而忽視研究科技交流媒介。或者說,缺乏把科技交流媒介納入科技史對象的方法論自覺。在科技交流史研究中運用科技交流媒介作為分析工具,通過對這些媒介的細化研究,有助於拚接曆史“碎片”,達到部分還原曆史真相的研究目的。
筆者在研究俄羅斯近代化的路徑和蘇聯現代化科技體製形成時將透過交流媒介這一“濾鏡”,分析俄羅斯(蘇聯)現代化與世界現代化之間的關聯。
“濾鏡”之五:俄羅斯的民族特性。
俄羅斯的民族特性是研究俄羅斯(包括蘇聯)問題不容忽視、不可缺少的透視“濾鏡”。
這裏所指的俄羅斯民族不是狹義的民族學意義上的俄羅斯族,而是指在俄羅斯地域生活的、以俄語為母語(或母語之一)的、廣義的9
科技革命與俄羅斯(蘇聯)現代化由多民族構成的俄羅斯人。在這個定義下的俄羅斯民族構成俄羅斯社會的主體。相比其他地域的族群(例如中華民族),俄羅斯民族在宗教信仰、文化認同和生活習俗上擁有一些共性,被稱為俄羅斯的民族特性。俄羅斯的民族特性集中反映在內置的多重矛盾性上。
正如著名俄羅斯宗教哲學家別爾加耶夫所言:“在俄羅斯,民族性恰恰是它的超民族主義,它與民族主義的絕緣。在這方麵,俄羅斯是獨特的,不同於世界上任何國家。俄羅斯的使命是成為各民族的解放者。”(別爾嘉耶夫,1999)8俄羅斯的民族特性在遼闊的疆土與貪婪的個人占領欲之間,在龐大的國家機器與靈敏的末端“神經元”之間,在笨重的設備與實用簡便的工藝之間通過重重矛盾得以彰顯。利用這一“濾鏡”有助於理解俄羅斯(蘇聯)現代化道路的曲折性、特殊性。
三、曆史分期與研究框架本書以科技革命和國家現代化為主題,雖然不是撰寫俄羅斯曆史,但不能脫離俄羅斯社會的曆史線索。17世紀末、18世紀初,在西歐已經完成第一次科學革命之際,彼得一世製定並實施“破窗入歐”(прорубитьокновЕвропу)戰略,把落後、孤立的俄羅斯重新拉入歐洲文明圈。故筆者把彼得一世的改革作為劃分俄羅斯現代化的分期標誌,將俄羅斯現代化進程大致劃分為三個時期:國家現代化的“孕育期”(15—18世紀初期);國家現代化的“進化期”(18—19世紀);國家現代化的“革命期”(20世紀)。由於篇幅所限,本書時間段截止到20世紀末蘇聯解體。另外,筆者以科學革命、技術(工業)革命和國家現代化作為橫截麵,進行整體布局。
10??引?言研究框架a:第一章俄羅斯的曆史傳統與近代崛起(15—18世紀初期)本章主要回答如下問題:俄羅斯是如何形成獨立國家的?在俄羅斯曆史傳統中有哪些影響其近代崛起的重要的文化積澱(或“文化基因”)?近代俄羅斯為什麼需要崛起?何謂彼得一世的“破窗入歐”戰略?他采取了哪些措施?
第二章科學革命的影響與俄羅斯近代科學(18—19世紀)本章主要回答如下問題:17世紀末—18世紀初,已經發生了第一次科學革命和正在進行第一次技術革命的西歐對俄羅斯產生了什麼影響?彼得一世為什麼創建彼得堡科學院?彼得堡科學院對俄羅斯近代科學產生了什麼影響?何謂俄國科學文化?
第三章工業革命與俄羅斯工業化(18—19世紀)本章主要闡釋如下問題:俄羅斯擁有哪些傳統技術?在西歐工業革命的衝擊下,俄羅斯的生產模式發生了什麼變化?俄國的計量製度、西伯利亞大鐵路如何影響俄羅斯現代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