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中央大學校長顧毓琇2001年為“南京大學校史博物館”題名(時年99歲)校史賦莫礪鋒惟我南大,創自三江。

波瀾既闊,麗澤成雙。

廣居正位,校名中央。

煌煌金大,比翼雁行。

百年風雨,多難興邦。

誠樸雄偉,正正堂堂。

名師輩出,群彥汪洋。

邃密科學,絢爛文章。

青衿濟濟,桃李芬芳。

切磋琢磨,特達珪璋。

與時俱進,乘運更張。

數度喬遷,卜宅吉鄉。

鍾山鬱鬱,大江湯湯。

奠千秋基,啟萬裏航。

巍峨史館,肅穆門牆。

丹書青簡,矞矞皇皇。

摩挲瞻仰,循源提綱。

前哲既往,後進當強。

江流不息,暾出東方。

祝我南大,與國同昌。

詞義簡釋:1.《易·兌卦》: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朱熹:兩澤相麗,互相滋益。比喻兩源相彙,古代有麗澤書院,即取此義。

2.《孟子·滕文公下》: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3.韋應物《郡齋雨中與諸文士燕集》:吳中盛文史,群彥今汪洋。

4.《禮記·聘義》:珪璋特達,德也。比喻人材優異,才德出眾。

5.《尚書·召誥》:太保朝至於洛,卜宅。指選取建都或營宅之地。

6.揚雄《太玄》:物登明堂,矞矞皇皇。意為光明、輝煌。

校史沿革表彙文書院NankingUniversity基督書院益智書院(1888)ChristianCollege三江師範學堂PresbyterianSchool(1891)(1902)(1894)兩江師範學堂宏育書院(1906)UnionChristianCollege(1907)南京高等師範學校(1914)金陵大學UniversityofNanking(1910)國立東南大學南京高等師範學校(1920)金陵女子大學GinlingCollege國立東南大學(1913)(1923)國立第四中山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1927)GinlingCollege(1930)江蘇大學(1928)國立中央大學(1928.5)國立南京大學(1949.8)金陵大學南京大學UniversityofNanking(1950.10)(1951)南京大學NanjingUniversity(1952)兩江師範學堂關防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章國立東南大學之章第四中山大學校之印國立中央大學關防國立南京大學南京大學印金陵大學堂印南京私立金陵大學鈐記金陵大學印南京大學清末兩江師範學堂、金陵大學堂區位圖說明:1907年測繪的南京地圖,圖中標出的紅色地方為1910年規劃的金陵大學校址,橙色為已建立的兩江師範學堂鼓樓校區平麵圖浦口校區平麵圖▲★仙林校區平麵圖說明:圖中★標注為展覽館,▲標注為檔案館三校區區位圖序鍾靈毓秀,虎踞龍蟠。坐落於古都金陵的南京大學是一所曆史悠久的高等學府,其前身是肇始於1902年由張之洞創辦的三江師範學堂。先後經曆了飽受侵略、戰亂不已的晚清和民國時代,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在艱難中創業,在曲折中前進,在改革開放中崛起,至今已閱一百一十二個春秋。

百餘年來,南京大學曆盡滄桑,迭經變革。從堪稱“中國師範學堂之嚆矢”的三江(兩江)師範學堂,到聲譽鵲起的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和國立東南大學;從1928年國立中央大學黌宇宏開,到八年抗戰中的西遷和東還;從1949年更名為國立南京大學、翌年徑名南京大學,到1952年全國院係調整中與肇基於1888年的金陵大學文、理學院的彙流;從50-60年代的艱苦發展,到1978年後順應改革開放大潮高歌猛進……百多年南大的命運,始終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緊係聯,與時代和社會的變革息息相關,她的沿革與分合、頓挫與騰飛,也幾乎是中國現代高等教育發展曆史的縮影。

21世紀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世紀。大國的崛起,為大學,特別是研究型大學的發展注入活力並提供用武之地。南大老校長匡亞明等當年的“八三五建言”為鄧小平等中央領導所采納,形成了“七五”時期建設“重中之重”的決策,繼而形成了重點建設一批研究型大學並爭取其中有若幹所躋身世界一流大學行列的國家戰略和國家意誌。首批進入“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南京大學,毫不猶豫地抓住了百年難逢的曆史機遇,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多少代南大人孜孜以求、魂牽夢縈並為之不懈奮鬥的辦學理想——躋身世界一流,為中國崛起和人類發展提供新思想、新理論、新知識和新技術,培養國家棟梁之才!大江競渡,百舸爭流;中原逐鹿,騏驥奮發。

南大人秉承“誠樸雄偉、勵學敦行”的優良傳統,始終保持著自強不息、艱苦奮鬥、中流擊水、奮勇拚搏的精神,謀國家之富強,求科學之進步,與民族共命運,在中國高等教育和科技發展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華章。

踏遍青山人未老,而今邁步從頭越。百年高等學府的曆史,將翻開新的一頁,鑄就新的輝煌!今天,南京大學檔案館的同誌們精心擷取一組組珍貴的圖片,編著《影像南大——南京大學百年圖傳》一書,回眸曆史,著眼當代,展望未來,讓光影流轉中的那些人、那些事,激勵南大人昂首前行、續寫鴻篇。

是為序。

2014年10月1目錄第一編肇始三江(1902—1949)第一章從三江到兩江(1902—1912)………………………………………………3第一節三江師範學堂的創建…………………………………………………5第二節更名兩江師範學堂……………………………………………………6第三節三江、兩江的行政組織體係……………………………………………9第四節三江、兩江時期的學科設置、學製及辦學規模………………………9第二章東南黌宇(1914—1927)…………………………………………………15第一節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的開辦……………………………………………16第二節南高師的行政組織體係與學科設置…………………………………21第三節東大的組建與南高師的歸並…………………………………………22第四節南高師、東大的辦學方針……………………………………………25第五節國立東南大學的係科設置……………………………………………27第六節南高師、東大的“全國第一”…………………………………………29第七節活躍的學術研究………………………………………………………34第八節南高師、東大師生的革命活動………………………………………36第三章巍巍中大(1927—1949)…………………………………………………38第一節國立第四中山大學與江蘇大學………………………………………39第二節定名國立中央大學……………………………………………………40第三節易長風波………………………………………………………………42第四節羅家倫的治校方針和教育思想………………………………………44第五節西遷辦學………………………………………………………………58第六節回遷後的中央大學……………………………………………………71第七節五二○運動……………………………………………………………74第八節護校迎解放……………………………………………………………771影像南大——南京大學百年圖傳第二編源起彙文(1888—1952)第四章從書院到大學堂(1888—1910)…………………………………………81第一節曆任院(校)長…………………………………………………………81第二節校園建築………………………………………………………………85第三節金陵大學鼓樓醫院……………………………………………………88第五章江東之雄(1910—1952)…………………………………………………89第一節金陵大學的組建、立案與發展(1910—1937)………………………90第二節曆任院(校)長…………………………………………………………92第三節金陵大學校歌校訓校標……………………………………………94第四節辦學理念和學科設置…………………………………………………97第五節校園規劃和建築………………………………………………………99第六節文學院………………………………………………………………105第七節理學院………………………………………………………………113第八節農學院………………………………………………………………127第九節西遷入川至東還複校(1937—1949)………………………………132第十節合並與改製(1949—1952)…………………………………………140第三編再鑄輝煌(1949—2009)第六章承前啟後(1949—1952)…………………………………………………145第一節接管與更名…………………………………………………………145第二節1952年院係調整中的合與分………………………………………154第三節建設新校園…………………………………………………………157第四節校園風光……………………………………………………………159第七章曲折前進(1952—1978)…………………………………………………160第一節“具有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高等教育辦學思路…………………162第二節向科學進軍…………………………………………………………164第三節躋身全國重點高校行列……………………………………………167第四節改善辦學條件………………………………………………………167第五節六十周年校慶………………………………………………………169第六節撥亂反正……………………………………………………………1712目錄第八章蓄勢待發(1978—1991)…………………………………………………176第一節恢複全國重點高校…………………………………………………177第二節“東風第一枝”………………………………………………………178第三節科學的春天…………………………………………………………180第四節“八三五建言”:建設“重中之重”……………………………………182第五節確立“以學科建設為龍頭”的改革發展方略………………………183第六節創建七年製醫學院…………………………………………………184第七節18個學科首批入選“國家隊”………………………………………185第八節建立研究生院………………………………………………………190第九節南京大學所授博士學位中的“全國第一”…………………………191第十節受國務院表彰的博士、碩士學位獲得者……………………………192第十一節國際化辦學邁出實質性步伐……………………………………193第十二節學術榜的突破……………………………………………………195第十三節拓展辦學空間建立浦口校區…………………………………197第九章跨越新高(1991—2009)…………………………………………………198第一節首批列入“211工程”…………………………………………………198第二節成立校董會…………………………………………………………199第三節躋身首批“985工程”…………………………………………………200第四節本科教學評估………………………………………………………202第五節創新機製,培育新的學科生長點……………………………………203第六節百年校慶……………………………………………………………206第七節基礎學科向現代工科延伸…………………………………………207第八節中國共產黨南京大學第九次代表大會……………………………207第九節開辟新百年發展基業,建設仙林國際化校區………………………208第四編今日南大第十章隊伍建設…………………………………………………………………211第一節師資隊伍……………………………………………………………211第二節大師風範……………………………………………………………212第十一章人才培養………………………………………………………………218第一節辦中國最好的本科教育……………………………………………218第二節國家級教學名師……………………………………………………2223影像南大——南京大學百年圖傳第三節學子風采……………………………………………………………223第四節新星璀璨……………………………………………………………225第十二章科學研究………………………………………………………………226第一節自然科學研究領域的最高榮譽——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227第二節南京大學榮獲國家級科學三大獎項………………………………228第三節南京大學國家級科研機構…………………………………………230第四節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入選“2011計劃”……………………231第十三章文化傳承創新成果……………………………………………………232第一節原創性、基礎性工程——《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200部)………233第二節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作品………………………………………234第三節南京大屠殺史料集…………………………………………………236第四節教育部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名錄…………………238第十四章社會服務………………………………………………………………241第一節南大首創的產業園和工作站………………………………………241第二節服務地方成果………………………………………………………243第十五章國際化辦學……………………………………………………………244第一節學生海外交流………………………………………………………244第二節台港澳交流…………………………………………………………249第十六章傑出校友………………………………………………………………251第一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251第二節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勵的校友………………………………252附錄………………………………………………………………………………254一、南京大學及其前身曆任校長………………………………………………254二、名譽博士……………………………………………………………………255三、星光璀璨……………………………………………………………………256四、曾在南京大學及其前身學習、工作過的兩院院士名錄…………………257參考資料……………………………………………………………………………266後記………………………………………………………………………………2684第一編肇始三江(1902—1949)1901年,清政府試行“新政”,頒布《人才為政事之本》的興學詔書,諭令各省督撫學政興辦各級學堂。1902年,南京大學的前身——三江師範學堂便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應運而生。南京大學即肇始於此,至今已有一百一十多年曆史,期間迭經變革,先後更名為兩江師範學堂、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東南大學、第四中山大學、江蘇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和國立南京大學,1950年定名為南京大學。

第一章從三江到兩江(1902—1912)概述1902年,“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要倡行者張之洞署理兩江總督,開始創辦三江師範學堂(簡稱“三江”),選址江寧府北極閣前明代國子監所在。1906年,三江師範學堂更名為兩江師範學堂(簡稱“兩江”),楊覲圭、徐乃昌、李瑞清先後任學堂總辦(即校長)。李瑞清以“視教育若生命,學校若家庭,學生若子弟”為辦學理念,著力培養“崇實務本”的學風,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為校訓,由此薪火相傳,形成南京大學優良的學風。

兩江總督張之洞1903年2月5日(清光緒二十九年正月初八),張之洞正式上奏《創建三江師範學堂折》,奏報朝廷:“茲於江寧省城北極閣前,勘定地址,創建三江師範學堂一所,凡江蘇、安徽、江西三省士人皆得入堂受學。”這片奏折詳盡而又具體地彙報了創設三江師範學堂的理由、意義、章程學製、生員定額、師資來源及構成、辦學經費及籌措渠道等。張之洞對籌建三江師範學堂已經是深思熟慮、了然於胸3影像南大——南京大學百年圖傳第一章從三江到兩江(1902—1912)1903年3月(清光緒二十九年初),張之洞(前右)與繼任兩江總督魏光燾(前左)和三江師範學堂職員合影三江師範學堂開學典禮上,張之洞(中)與學堂官員合影受張之洞委派,繆荃孫(前排中)、徐乃昌(前排左四)、柳詒徵(前排左一)等於1903年赴日本考察教育,這是行前留影4第一編肇始三江(1902—1949)第一章從三江到兩江(1902—1912)第一節三江師範學堂的創建繆荃孫等前往日本考察,主要是為了汲取日本師範教育成功經驗而用於三江師範學堂的建設發展。考察回國後不久,繆荃孫即被委任為三江總稽查,1905年,徐乃昌任三江總辦,柳詒徵擔任三江曆史教員。

三江師範學堂選址北極閣前明代國子監舊址,並暫借江寧府署先行開辦。學堂1902年開始醞釀、籌備,1903年開辦,著手聘請師資、建造學堂,自1903年6月19日中日教習“互換知識”一年,至1904年11月正式招生入學,在兩年多的時間內,完成了創建工作。三江師範學堂是當時江蘇的最高學府,“堪與京師大學堂比美”,也是“中國師範學堂之嚆矢”。三江師範學堂校址(明代國子監舊址)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河北南皮人。早年讀經史,同治二年(1863)榮登“探花”,任翰林院編修。曾連續十年出任浙江、湖北、四川等省的考官或學政。在出任山西巡撫和署理兩廣總督時,就力主興學育才。1902年,署理兩江總督後創辦了三江師範學堂。

張之洞在舉辦洋務、接觸新學的過程中,對在中國延續了一千餘年並日趨僵化、腐朽的科舉製度深惡痛絕,洞察其弊,逐漸形成了變革甚至廢止科舉、廣興新式學堂的認識。他在《勸學篇》中提出並闡述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在這一新舊雜糅、中西參酌的思想指導下,張之洞對中國傳統教育製度的變革,進行了多方麵的實踐和探索,對於建立一種完備而係統的新式教育體係,進行了持之以恒的思考和總體性的籌劃,並最終形成章程法規。他參與製定了《學務綱要》和近代中國第一個經正式頒布並在全國實施的教育體製——《奏定學堂章程》,即“癸卯學製”。

在署理兩江的百餘天內,張之洞對於三江師範學堂的創建全力以赴,運籌帷幄,規劃設計,傾注了滿腔熱情,確定了幾乎所有方針大計和具體細則。因此,在他離任之後,三江的建造工程和辦學進程依然能夠按部就班地進行。也正因為此,後人均以張之洞為三江師範學堂的主要創始人。1906—1909年出任兩江總督的端方,他關於兩江師範學堂的所有奏折,均冠以“兩江師範學堂經前督臣張之洞創辦”之語。李瑞清也在《兩江師範同學錄敘》中說:“南皮張相國於江南建兩江師範學校。中國師範學校之立,以兩江為最早。”5影像南大——南京大學百年圖傳第一章從三江到兩江(1902—1912)第二節更名兩江師範學堂1906年,兩江總督周馥將校名更為兩江師範學堂,李瑞清任學堂監督。李瑞清以“視教育若生命,學校若家庭,學生若子弟”為辦學理念,著力培養“崇實務本”的學風,首創圖畫手工科,開中國高等美術教育之先河。他提出了學校最早的校訓“嚼得菜根、做得大事”。

學堂監督李瑞清兩江師範學堂關防清宣統元年十一月刻印的《兩江師範學堂同學錄》。在其敘中,李瑞清明確提出了要培養“中國之培根、笛卡爾”的辦學目標6第一編肇始三江(1902—1949)第一章從三江到兩江(1902—1912)兩江師範學堂全圖一字房(教學樓)7影像南大——南京大學百年圖傳第一章從三江到兩江(1902—1912)口字房(辦公室、圖書室、實驗室樓房)教職員宿舍李瑞清(1867—1920)字仲麟,號梅庵,入民國署清道人,江西撫州人。1895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三署江寧提學使。1905—1911年先後任三江師範學堂總辦、兩江師範學堂監督。中國近現代著名教育家、美術家、書法家,近代高等美術教育的奠基人和改革者。

在南京大學鼓樓校區北園兩江路畔,有校牌“兩江師範學堂”六個字,這就是李瑞清任兩江師範學堂監督時所寫,字體遒勁有力,筆畫沉著厚重,至今已經曆了百年風雨。1906年,李瑞清擔任兩江師範學堂監督,針對東南地區急需任課師資的實際,在學堂增設選科、補習科,附設中小學校。李瑞清曾親赴東瀛,聘請日本教習傳授西方科學和近代工藝,在兩江師範學堂首創圖畫手工科,設立畫室及有關工場,並親自講授國畫課,增設音樂課程,培養了中國最早的近代美術師資和藝術人才。國畫大師張大千、著名書法家胡小石、藝術教育家呂鳳子皆出自他的門下。在他的悉心主持下,兩江師範學堂成為名副其實的江南第一學府。

8第一編肇始三江(1902—1949)第一章從三江到兩江(1902—1912)第三節三江、兩江的行政組織體係學堂設置監督(即校長),並在監督下分設教務長、庶務長、齋務長三職。教務長分管中日教習,負責教學,管理教材;庶務長管理學堂總務,下轄會計官、文案官、雜物官及相關職員;齋務長統領監學官、檢察官,負責對學生操行和生活的管理。這種組織結構,後來演變成為校長以下設教務長、訓導長、總務長的“三長製”。

三江、兩江的行政組織體係第四節三江、兩江時期的學科設置、學製及辦學規模學堂設置了下列學科:數理化科、農學博物科、曆史輿地科、圖畫手工科。學製分為:一年初級師範最速成科、二年速成科、三年本科,以及四年製優級師範本科。

學堂的招生主要集中在三個階段,其一為1904年秋冬,此時的招生對象為“舉貢稟增生員”,即有傳統功名者;其二為1906年到1908年春,三江更名兩江後,專辦優級本科,改以中學堂和初級師範畢業生為招生對象,但合格生源不足,隻好放寬條件,頻頻招生,其中包括“預科”和“補習科”;其三是1910年春到1911年春,此時已有較多的合格考生,兩江的發展也已步入正軌,招生規模擴大。

三江、兩江前後開辦八年,到1910年時共有畢業生900餘名,其中初級師範畢業117人,大都到小學堂任教;兩江時期畢業802人,包括程度較高的“分類科”和“選科”的畢業生248人,他們一般取得中學堂和初級師範教員的資格,他們的視野、抱負、學養和能力,在學界和社會得到好評。

9影像南大——南京大學百年圖傳第一章從三江到兩江(1902—1912)學科分類學科(班級)入校時間畢業時間學生數最速成科光緒三十年十月光緒三十一年十二月58速成科光緒三十年十月光緒三十一年十二月26本科光緒三十年十月光緒三十三年十二月32第三分類科甲班光緒三十年十月宣統元年十二月35第四分類科光緒三十年十月宣統元年十二月46數學理化選科光緒三十二年六月宣統元年十二月31農學博物選科光緒三十二年六月宣統元年十二月37圖畫手工選科甲班光緒三十二年六月宣統元年十二月33第三分類科乙班光緒三十二年六月(資料編印時尚未畢業)50曆史輿地選科光緒三十三年九月(資料編印時尚未畢業)38圖畫手工選科乙班光緒三十三年九月(資料編印時尚未畢業)36數學理化預科光緒三十三年九月(資料編印時尚未畢業)38補習科乙班光緒三十三年九月(資料編印時尚未畢業)44補習科丙班光緒三十三年九月(資料編印時尚未畢業)38補習科丁班光緒三十三年九月(資料編印時尚未畢業)39補習科戊班光緒三十三年九月(資料編印時尚未畢業)45補習科己班光緒三十三年九月(資料編印時尚未畢業)43公共預科畢業出校者(未注明)(未注明)43未畢業出校者(未注明)25注:(1)本表依據1909年底(清宣統元年十一月)刻印的《兩江師範學堂同學錄》彙總編製,故資料數據截止時間為1909年底。

(2)表中“第三分類科”為數學物理化學分類科“,第四分類科”為農學博物分類科。

三江、兩江校名的由來三江師範學堂的名稱由學堂創建人張之洞親定。在上奏朝廷的《創建三江師範學堂折》中,張之洞有如下表述:“兩江總督兼轄江蘇、安徽、江西三省……茲於江寧省城北極閣前勘定地址,創建三江師範一所,凡江蘇、安徽、江西三省士人,皆得入堂受學。”至於“三江師範學堂”之“三江”的含義,迄今尚無公認的權威解釋。以下所列舉的兩種解說,均為後人的猜想。其中一種說法出自中央大學首任校長張乃燕,他在《國立中央大學沿革史》中有個非常簡略的解釋:“蓋取《尚書》揚州三江之義”。《三江10第一編肇始三江(1902—1949)第一章從三江到兩江(1902—1912)師範學堂章程》則載明:“本學堂名三江師範,為江蘇、安徽、江西三省之公學。”或許這也是“三江”之名的由來。

1905年底,江蘇士紳張謇等先後上書清廷學部和兩江總督,提議:“三江師範學堂應請厘正名稱為兩江師範學堂”,並為時任兩江總督周馥采納。周馥批曰:“三江即是兩江。兩江總督兼轄江南、江西(江南兼轄蘇、皖),故此項學堂應定名為兩江師範,庶幾名實相符,仍照前議厘正名稱為是。”中日教習兩江師範學堂非常注重教學,學生成績被公認為江南各高等學堂之冠。教員一部分聘請中國學者,主要擔任經學、文學、倫理、修身、曆史、輿地、算學、英文、體操等課程的授課。其來源分兩種:一是直接向社會選聘德學兼備的學者;二是各省推薦的人員經考試合格後加以培兩江師範學堂全體教職員合影訓。

另一部分是日本教習,主要講授物理、化學、博物、生理、農學、圖畫、手工、日語等課程。

首批延聘日本高等師範教習11人,先後共延聘日本教習約30餘人。

這充分體現了張之洞“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也開啟了南京兩江師範學堂金工實習(站在黑板前者為現代高等學府之先河。日本教習,其右為日語翻譯)11影像南大——南京大學百年圖傳第一章從三江到兩江(1902—1912)學子精英胡小石(1888—1962)名光煒,字小石,號倩伊、夏廬,江蘇南京人,國學大師。1906年9月考取兩江優級師範學堂預科,翌年插班入農學博物分類科,1909年畢業。國學、詩文、書法均得到李瑞清的指點,對古文字聲韻訓詁、佛典道藏、金石書畫的研究造詣頗深。曆任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金陵大學、東南大學、中央大學教授、係主任、文學院院長,1949年後任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圖書館館長等職。

陳中凡(1888—1982)原名鍾凡、宗藩,字覺雲,江蘇建湖人,中國古典文學家。其叔父陳玉樹是三江師範學堂提調。1910年2月考入兩江師範學堂公共科,畢業後考取北京大學哲學係。1918年後,曆任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國文部主任、東南大學國文係主任,廣東大學、暨南大學中文係教授兼文學院院長,金陵大學國文係教授。1949年後任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在諸子群經、書目學、先秦兩漢文學史等領域造詣頗深。

呂鳳子(1888—1959)又名呂濬,字鳳癡,江蘇丹陽人。1910年1月畢業於兩江師範學堂圖畫手工選科,擅圖畫、金石、雕刻、書法及詩詞,是我國近代藝術教育的開創者。民國初年創辦丹陽正則女子初等學校,後發展成正則藝專。曆任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東南大學、中央大學教授。

12第一編肇始三江(1902—1949)第一章從三江到兩江(1902—1912)劉永翔兩江師範學堂畢業文憑此畢業文憑頒於宣統二年(1910),內容詳盡,主要包括所學學科、各科考試成績及任課教師等信息,從中可見劉永翔畢業於師範學堂第四分類科,畢業分數精準到八十四分四厘四毫,並且當時的日本教員眾多,幾與中國教員數量相當。上鈐有滿、漢兩種文字的學堂印章,文曰“兩江師範學堂關防”。該文憑由劉永翔後人捐贈,現藏於南京大學檔案館。

兩江師範學堂畢業文憑13影像南大——南京大學百年圖傳第一章從三江到兩江(1902—1912)劉永翔兩江師範學堂卒業證此證書頒於光緒三十三年(1906),是兩江師範學堂的高等專修預科卒業證明,從中可見當時學堂設有日本總教授一職,可窺其模仿當時日本教育體製之一端。上鈐有滿、漢兩種文字的學堂印章,文曰“兩江師範學堂關防”。該證書由劉永翔後人捐贈,現藏於南京大學檔案館。

兩江師範學堂卒業證兩江師範學堂校名牌此名牌係一整塊石材製成,校名由學堂監督李瑞清題寫,書寫字體為魏碑體,內填絳紅色漆。現保存於南京大學鼓樓校區校史博物館前。

兩江師範學堂校名牌14第二章東南黌宇(1914—1927)概述辛亥革命以後,兩江師範學堂因戰事一度停辦。

1914年8月,江蘇巡按使韓國鈞委任江謙為校長,就兩江師範校舍籌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簡稱“南高師”)。1920年,在南高師基礎上成立國立東南大學(簡稱“東大”)。東大成立後,南高師不再招收新生,並於1923年並入國立東南大學。

1914—1925年十餘年間,江謙、郭秉文先後執掌校政,在學科、教學和治校體製上實行改革,以誠為訓,確立“三育”(訓[德]、智、體)並舉和“四個平衡”的辦學理念,要求學生要有“國士的風度和氣節”,有“鍾山之崇高、玄武之恬靜、大江之雄毅”,在教育界和學界首任校長江謙都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南高師和東大堅持以學術為重,明確提出了發揚民族精神、民主精神和科學精神的辦學思想,主張學者治校,廣延碩彥俊秀以為師資,劉伯明、吳宓、陶行知、李叔同、竺可楨、茅以升、吳梅、黃侃、秉誌、胡剛複、湯用彤、胡煥庸、熊慶來等許多名師在南高師和東大執教,時人譽為“以科學名世”,稱其為“中國科學社的大本營”。

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校印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校訓15影像南大——南京大學百年圖傳第二章東南黌宇(1914—1927)第一節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的開辦南京高等師範學校首任校長江謙,致力於改革,使一所“中體西用”的師範學堂呈現出多學科綜合大學的雛形。

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校園平麵圖16第一編肇始三江(1902—1949)第二章東南黌宇(1914—1927)江謙作詞、李叔同譜曲的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校歌歌詞:歌詞譯文:大哉一誠天下動,誠實之德多麼偉大,整個世界都為之鼓動,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像鼎之三足支撐著它的,是智慧、仁愛和奮勇。

千聖會歸兮,集成於孔。集大成的聖人是孔子,是眾聖彙聚歸依的正宗,下開萬代旁萬方兮,一趨兮同。直到千秋萬代,旁及四麵八方,我們的目標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