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Ή \\版權信息

書名:商品學及商品養護技術

作者:程曉棟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08

ISBN:9787305173899

前言

近年來,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內外貿易活動日益頻繁,我國物流業迅猛發展,物流業成為杜會普遍關注的行業。在貿易中涉及的各種商品的儲存與養護,也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

傳統的商品學教材,普遍存在商品養護技術相關知識的缺失。本教材在傳統商品學教材的基礎上,選取了物流專業學生必學必會的知識點,並結合常見商品的養護技術知識,增強了學科的完整性和係統性;並結合大量物流企業的運作情況,廣泛收集企業一線的圖片、表格、規章製度、相關案例等,對內容進行整合梳理。

在結構方麵,每個項目中都設計了“案例導入”、“背景鏈接”、“技能訓練”和“課後習題”,體現了“學、做、練”一體的學習環節,突破了傳統單一知識傳授模式,符合高職高專物流管理學生的學習規律。

整本書的設計是圍繞高職高考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集中考慮了職業崗位群能力要求,突出職業化、技能化特點,在基本理論“必需、夠用”的基礎上,重點增強實操技能,提高職業素質,切實起到對專業能力培養的支撐作用,使學生掌握的商品學知識和技能能夠滿足職業崗位的實際需要,並適當兼顧學生的後續發展需要。

本書由河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程曉棟副教授任主編,李明慧、劉麗琴、方開莎任副主編。參編的還有周林林、李彥輝、李迎春和王偉娜。程曉棟同誌負責大綱擬定與全書統稿。

本書編寫過程中,受到有關院校領導、專家以及南京大學出版杜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在此一並表示衷心的感謝,並對本書參考文獻的所有作者表示由衷的感謝!

由於編者水平有限,不當之處在所難免,懇請廣大讀者和專家批評指正。

編者

2016年7月

緒論 物流管理專業為什麼開設《商品學》課程

一、什麼是商品

(一)商品的含義

商品是用來交換的、能滿足人們和社會某種需要的勞動產品。商品的含義包括以下三點:① 商品是具有使用價值的勞動產品。② 商品是供他人和社會消費的勞動產品。③ 商品是通過交換,使其使用價值和價值得以實現的勞動產品。

(二)商品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二因素

1.商品的價值

商品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人類勞動。

2.商品的使用價值

商品的有用性,即商品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就是商品的使用價值。它是商品本身能滿足人們的某種需要的屬性所形成的,如糧食可充饑、衣服可禦寒、鋼鐵可製造器械等。它取決於商品本身的外形、結構、成分、性質、包裝等。它構成了使用價值的物質基礎,同時又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喪失使用價值的商品,其交換價值也隨之消失,商品也失去進入流通領域的資格。

二、什麼是商品學

商品學是研究商品使用價值及變化規律的科學。商品學研究商品的使用價值,而商品使用價值的具體體現為商品質量,商品質量是衡量商品使用價值高低的尺度,因此,商品質量就成為商品學研究的中心內容。

可以說,商品學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商品學的創始人是德國人約翰·貝克曼。在國外,首次開設商品學課程是在18世紀。我國商品學的發展經曆了萌芽階段、創立和發展階段、全麵質量觀階段。19世紀,商品學由德國傳入我國,我國商品學得到迅速發展。1902年,我國商業教育中把商品學作為一門必修課。

三、物流管理專業開設《商品學》的意義

物流管理是新興的熱門專業,而商品學是傳統的基礎課程。事實上,商品學課程是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係的必要組成部分,兩者有著天然的不可分割性。這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兩者分析的要素——“物”與“商品”,其內涵基本一致

從字麵意思來看,“物流”是由“物”和“流”兩個基本要素組成的,“物”是“流”的實體基礎和作用對象。從專業角度來看,我國國標《物流術語》將“物流”定義為物品從供應地向接收地的實體流動過程。根據這一解釋,可以把“物”簡單地理解為“物品”,這一“物品”不是指一切物質實體,而是指一切可以進行物理性位置移動的物質實體。商品學研究狹義的“商品”,主要側重於生產勞動新創造的有形物質產品。“物”和“商品”都被界定為有形物質實體,不考慮服務、知識等無形商品。“物”是“商品”範疇的一部分,它將房地產等無法進行位置移動的商品排除在外。但是“物”也有比“商品”更廣的範疇,如不參與市場交換、僅供生產所需的零部件,是生產物流中的主要作業對象,其並不屬於“商品”的範疇,但其自然屬性仍可類比同類的“商品”,因此,商品學對其仍具有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