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信息

書名:中華民國專題史(第九卷)——城市化進程研究

作者:江沛,秦熠,劉暉,蔣竹山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5-03

ISBN:9787305148262

總序

兩岸四地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澳門的40所大學和研究機構的70位曆史學教授與研究員合作撰著的《中華民國專題史》,共18卷,800多萬字,由南京大學出版社和台北思行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分別以簡體字和繁體字兩種版本在兩地出版。這套書的撰寫和出版,是兩岸四地學者經過五年共同努力而結出的豐碩成果。這是兩岸史學界第一次大型的學術合作,無疑是兩岸學術界的盛舉,對推動兩岸學術事業的進步和兩岸關係的發展,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中華民國是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誌士,發動辛亥革命,經過艱苦卓絕的奮鬥,前仆後繼,推翻清王朝,建立起來的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孫中山高舉民主共和的旗幟,堅持建設現代國家的政治理念,製定建國大綱、實業計劃,以實現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為理想,奮鬥終生。1925年孫中山逝世以後,國共兩黨由於政治理念的不同,在革命道路和革命方法方麵存在差異,二十多年間經曆了合作、矛盾、分裂,又合作、又矛盾、又分裂的過程,最終通過軍事鬥爭,國民黨失去中國大陸,移往台灣。

1949年以後,差不多有三十多年時間,國共兩黨依然處於政治、軍事對峙狀態,民間沒有往來,官方更無接觸。由於雙方對曆史資料采取封鎖政策,並以“特藏”對待對方史料,廣大民眾對真實曆史無以了解,加上受意識形態的影響,有一些人的曆史觀念和認知,往往是片麵的甚至是錯誤的,經常是戴著有色眼鏡看待對方。

20世紀70-80年代,終於迎來曙光。在中國大陸,鄧小平改革開放思想深入各個領域,學術界的精神枷鎖被打破,學者們開始以實事求是的態度進行學術研究,重新認識各種曆史問題、曆史事件和曆史人物。學術研究逐步走向繁榮。而在蔣經國開放大陸探親等政策推動下,台灣許多老兵、學者等,重返大陸探親、訪友、旅遊、經商和交流學術。1990年,台灣學者以30餘人的規模第一次赴廣東翠亨村出席“孫中山與亞洲”國際學術研討會,其後多次赴南京、溪口、北京、上海等地出席民國史方麵的研討會。台灣學者赴南京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查閱民國史檔案,更是絡繹不絕。而中國大陸學者於1994年、1995年曾組成10人至30人的學術團隊,赴台北參加“中國曆史上的分與合”學術研討會和“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五十周年”學術研討會。大陸學者也深入台灣的學術機構、檔案館、圖書館,尋找各類珍稀史料。開始時,雙方在學術思想、學術觀點、學術研究方法等方麵,也有分歧和爭論。譬如,“辛亥革命的性質是資產階級革命還是全民革命?”“孫中山是否提出過‘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如何看待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初期的經濟政策和成就?”“如何看待抗日戰爭時期國共兩黨、兩軍、兩個戰場的地位和作用?”諸多問題,都有多角度的討論。

三十年來,兩岸人文社會科學學者,不斷往返交流,相互出席對方的學術研討會,相互踏上彼岸查閱各類史料和檔案文獻,相互切磋,取長補短,各自梳理、更新以往不當的曆史觀念和學術認知,學者們的觀點和對眾多曆史問題的看法日益接近或形成了共同的認識,其中包括對許多重大曆史問題的認識,有政治的、軍事的、外交的、經濟的、社會的、文化的,也包括許多重要曆史事件、曆史人物等。這是兩岸實施開放、交流以來取得的重大成就。它體現了曆史學家高尚的職業道德和學術品質,對兩岸共同構築新型的曆史學科有積極的意義。我們應該向發揚傳統美德和為中華民族學術事業作出貢獻的兩岸曆史學者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為了向國人展示兩岸四地曆史學者共同研究和重構民國曆史所作的努力,也為了使國人了解那段曾被曲解過、現已有所改變並恢複了其真實麵貌的民國曆史,我們按照曆史順序設計了18個專題,以兩岸四地學者合著《中華民國專題史》的方式,開展共同研究。這一做法在兩岸分隔以來是無先例的。我們期望這一合作對民國曆史研究和兩岸關係的發展,作出有益的貢獻。

《中華民國專題史》的18個專題目錄如下:

1.《從帝製到共和:中華民國的創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