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

著江

西高

校出

版社

圖書在版編目:1949—2014(CIP)數據家國紀事:1949~2014%\/%李琳著.%—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4.9%ISBN%%978-7-5493-2824-6%Ⅰ.%①家…Ⅱ.%①李…Ⅲ.%①回憶錄—作品集—中國—當代Ⅳ.%①I251%%%%%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4)第227340號責任編輯邱建國李目宏裝幀設計鄧家玨排版製作鄧娟娟出版發行江西高校出版社社址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北大道96號郵政編碼330046總編室電話(0791)88504319編輯部電話(0791)88595397銷售電話(0791)88517295%網址www.juacp.com印刷深圳市星嘉藝紙藝有限公司經銷全國新華書店開本700mm×1000mm%%%%%1\/16印張23.5字數275千版次2014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書號ISBN%%978-7-5493-2824-6定價35.00元贛版權登字-07-2014-517%%%%%%%%%%%%%%%%%%%%%%%%%%%%%%%%%版權所有侵權必究1

序李江源母親,是一個提起來就讓人肅然起敬的字眼。

母親,是一個讓子女們充滿無限愛意的稱呼。

無論是偉人名人,還是平民百姓,誰沒有得到自己母親的細心嗬護、精心撫育?

我的母親,是千千萬萬母親中的一個。雖然朝夕相處,可長期以來,我實際上並沒有真正了解自己的母親。在參與編寫這部書的日子裏,當我靜下心來認真拜讀了母親上千萬字的日記,真正進入母親在日記裏折射出來的內心世界的時候,我才真切地體會到母親這一生的艱辛和不易!

她的童年,過著家國破碎屈辱壓抑的生活;她的青年,親曆了共和國創建的整個曆程;她的壯年,在十年動亂期間曆經坎坷磨難;她的晚年,是幸福美滿且傳遞快樂的歲月;她的命運,與共和國的命運一起跌宕起伏。

2:1949—2014她的一生,也是那一代母親們一生的縮影!

在母親2009年5月12日的日記裏,記錄了她第一次應邀在社區講黨課時,對自己一生的回顧。她概括自己的一生經曆了4個時代:出生在動亂時代;生活在東北淪陷時代;成長在毛澤東時代;幸福在改革開放時代。

這樣的黨課,她在不同場合講過多次。

通過閱讀母親親筆寫下的上千萬字、69本日記,我似乎重走了母親的人生道路,經曆了母親的跌宕人生,觸摸到了母親的人生脈搏,感悟到了母親的生活激情,也見證了母親晚年生活的豐富多彩!

記得第一個發現我母親日記價值的,是我的大學同班同學、中山大學勞動問題國際研究中心主任何高潮教授。他和同是我們班同學的妻子趙星光女士2002年9月來江西的時候,在我家住了幾天。星光對我母親做的布貼畫十分讚賞,挑選了動物、花卉等不同類型的11幅帶去美國。而高潮看到我母親的日記後則更感興趣,認為能真實地記錄自己的經曆,是一筆不可忽視的精神財富。

它是一代人的整個生活記錄,展示了一代人的生活、曆史背景、情感曆程等等。他以一位社會學者的眼光說,這類材料難覓,力主我幫助母親整理出版。

序3因一直工作繁忙,我原打算等我退休以後再來做這件事。沒想到江西高校出版社的社科中心主任邱建國慧眼識珠,他在《江南都市報》上看到以《老人筆錄曆史》為題,介紹我母親寫了60多年上千萬字日記的報道後,和社科中心策劃部主任李目宏一同前來我家與我母親商談出書事宜。出版社領導對該選題也充分肯定,打算把這本書作為國慶65周年的獻禮書出版。

由於我曾經在該社出過書,當他們得知李琳是我的母親後,大喜過望,又把我拉進來參與策劃。考慮到時間比較緊,出版社除了派來兩位剛進社的大學畢業生付薔偉、李齊幫助整理日記及口述記錄外,我6月份正式退休後,就把我也加進來組成了5人的編輯班子。作為兒子,參與這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我自然義不容辭且十分樂意。

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這本《家國紀事:1949—2014》終於如期麵世了。

這本書展現了母親親身經曆過的4個時代的風風雨雨;展現了母親在每一個時代、每一次重大事件中的心路曆程;展現了母親和年輕的共和國風雨同舟走過的坎坷道路;展現了母親曆經新舊兩重天後的人生軌跡和人生感悟。

這本書展示的不僅僅是母親個人的人生軌跡,它也從一個側麵折射出了我們共和國的足跡。

按母親自己的話來說:“昨天不可忘記,曆史不會褪色。”4:1949—2014今天,當生活被甜蜜浸泡得發膩的時候,回憶昨天,成了一種不可缺少的營養品。它可以給一個民族補充必需的鈣質,支撐起一個民族的精神軀體,也是愛國主義的必修課。

(李江源,教授,江西省委宣傳部巡視員、省委講師團原團長)1

contents目錄序\/1壹激情歲月(1949—1965)第一次寫日記\/3家裏請了一位阿姨\/12脫下軍裝換上了列寧裝\/3第一次領到的工資抵了黨費\/13穿著睡衣扭秧歌\/4女兒沒斷奶就出差\/14從街上拉回來參加集體婚禮\/6“國”與“鍋”\/14申請參加抗美援朝\/7江淮上小學\/15第一次懷孕時在土改工作團\/8十年大慶聽閱兵\/16第一次上台講話\/8回愛人的老家\/17回信給父親沒看到滕王閣\/9母子情\/18重返學校讀書\/10他鄉遇故知\/18兩個社會兩種命運\/11燙發受到批評\/19童稚童趣\/11【口述實錄】1.%姥爺把我從秫秸上撿回來\/205.%偷喝奶奶的生雞蛋\/242.%苦難的小學經曆\/216.%借香火的亮光看書\/253.%兩個鋼的故事\/227.%野菜中毒,奪走弟弟的小生命\/264.%我當“半拉子”\/238.%病裏逃生\/272:1949—20149.%過年沒有餃子吃\/2828.%結識李鵬,最終攜手\/5810.%偷偷報名參軍\/2929.“江淮”名字的由來\/6111.%穿著打補丁的長旗袍參軍\/3030.%圓父親的夢\/6312.%老照片的故事\/3231.%丈夫成了“右傾”老虎\/6413.%買兩斤白糖回家探親\/3232.%收到慰問信的誌願軍是我的14.%唱著戰歌南下\/35老鄉\/6615.%蔣介石的油畫像丟在地板上\/3933.%風雨無阻上夜校\/6616.%偷吃蟠桃中毒\/4034.%蘇聯傳來“布拉吉”\/6717.%坐在炮彈箱上到九江\/4135.%羅家婆的故事\/6818.%接管吉安\/4236.%三代女人的不同命運\/6919.《南下》一書喚醒激情回憶\/4337.%最艱難時期吃小雞崽\/7120.%領導為我改名字\/4738.%母女裝\/7221.%顏專員指導我寫日記\/4839.%皮鞋上的政治問題\/7322.%入團入黨的經過\/4940.%路過家鄉沒能去看父親\/7423.%參加剿匪反霸和土改工作\/5241.%學員批評我們搞形式主義\/7524.%見到水牛嚇得我衣服掉入水中\/5442.%父親“良民證”的由來\/7625.%“你們是毛委員派來的人”\/5543.%母親短暫的一生\/7826.%第二天才知道新中國成立的消息44.%草房回憶\/79\/5627.%吃南方名菜苦瓜蒸肉丸\/573

貳磨難曆程(1966—1976)“文革”爆發\/85在鄉下過中秋節\/94幫李鵬寫“認罪書”\/86一個沉悶的國慶節\/95丈夫被開除黨籍\/86莫名其妙當上大隊副書記\/95丈夫被遊街批鬥\/87險當“盲流”\/96丈夫險遭活埋\/88由塘山公社“挪”到德安中學\/97遭遇抄家\/89日記的坎坷\/98下放武寧縣\/90學生上課戲弄老師\/100在農村第一次包餃子\/91唐山大地震\/101紅與黑\/92放爆竹慶賀粉碎“四人幫”\/101【口述實錄】1.%李鵬成為“三反分子”\/10211.%第一次喝蛇湯\/1142.%自毀日記\/10312.%在學習班遭遇批鬥抄家\/1173.%李鵬被打成“假黨員”\/10413.“割資本主義尾巴”\/1194.%丈夫再受“造反派”迫害\/10514.%朋友情\/1205.%父子情深\/10515.“狗崽子”的由來\/1226.%江源的驚人之舉\/10716.“缽”與“笨”的悲劇\/1237.%李鵬在雞棚的日子\/10817.%三大件的故事\/1268.%黑白牆壁惹來的麻煩\/11018.“高山頂上煉紅心”\/1279.%兒女在農村艱難求學\/11119.%大家叫我“矛盾師傅”\/12810.%女兒幫忙做豆腐\/11220.%兄妹雪夜墳山驚魂\/1294:1949—201421.%頂住“反潮流”歪風\/13025.%在校園悼念周總理\/13522.%為老師們平反\/13126.%在唐山大地震的日子裏\/13623.%逼上講台\/13327.%兩次放棄加工資\/13824.%軍民友誼花盛開\/134叁再創新業(1977—1991)三中全會讓我們頭上的緊箍咒鬆開看電視節目的爭執\/156了\/141到赤湖農場水災現場勘察\/156胸懷大度,團結同誌\/141山村民風折射國家發展\/157書籍是我們家的財富\/143招幹風波\/158到新單位開始新創業\/144觀看國慶35周年閱兵\/159到保險公司上班第一天很失望\/145挽聯折射社會心態\/160陪檢查組赴廬山\/146遊真如寺\/161開發旅遊前途廣闊\/147重登山海關\/162包餃子接待日本留學生\/148在毛坯辦公樓過元旦\/163胡局長勸我回教育戰線\/149老伴突發痛風\/164送李鵬赴黨校學習\/150韓總交代:不能收禮\/164苦口婆心跑保險\/152我對“人緣”的理解\/165送別老範同誌\/153老伴寫信挖諷我\/166當選市第四屆黨代表會議代表\/154北上出差\/166九江市帽廠門市部突發大火\/154小年送灶王爺\/1675

帶孫子在井岡山參觀\/168亞運會即將開幕\/176看《開國大典》歡度國慶\/169舉世矚目的亞運會開幕了\/177今天我離休\/169豁達看待人生衰老\/177難忘的離退休幹部歡送會\/170晚霞無限美\/178深入保險企業廠子了解情況\/171在長春扭秧歌\/179關於寫日記\/173不忘國恥日\/180讀《名人教子要略》\/175【口述實錄】1.%春風化雨\/1826.%重回故鄉\/1882.%首創旅遊保險\/1847.%愛讀書的一家人\/1903.%阪元弘子來九江做客\/1858%老伴抵製戴金首飾\/1914.%讓學生們撤離到安全地帶\/1879.%講解滕王閣成了“教授”\/1925.%李硯廉政故事\/18810.與世無爭,與書相對\/193肆夕陽正紅(1992—2014)離休了,生活方式要轉變\/197生活之感\/200“毛澤東熱”的思考\/197門球樂\/201參觀毛主席紀念館\/198淚灑虹橋機場\/201李末來南昌\/199雜憶端午節\/202女兒來信憶當年\/199改革春風進我家\/2046:1949—2014撫河散步遐想\/205北京申奧成功\/228人到暮年,要有點精神\/206球友來家玩\/229德安巨變\/207主張高雅的生活方式\/230“城中樹密千家市,天際人歸一葉舟”老伴每日四兩酒\/231\/208做了一幅《鳥鳴山澗》布貼畫\/232小書房,情自樂\/209我生命中的四個生日\/232三八節思念母親\/210兩位博士喜歡我的畫\/233全家歡度香港回歸夜\/212在酒店吃年夜飯\/236離鄉50周年紀念日\/213對伊拉克人民深表同情\/236心中那一片驕傲的黑土地\/214防範非典\/237構思唐詩意境畫\/215重整日記\/238紀念下放農村30年聯誼會\/217回憶顏專員\/238將發表的文章寄給親人\/218李鵬不幸患癌\/239新舊社會兩重天———論過年\/220淡化處理醫療事故\/240參加金融係統迎澳門回歸書畫大賽病房詠歎調\/241\/221火龍果的故事\/242關注南聯盟\/222李鵬和我說他以前的事情\/243觀看共和國曠世大典\/223相識劉大姐\/244伴君白發度夕陽\/224父女相逢病榻前\/245談手表\/226收藏旅遊門票豐富曆史知識\/246首次化妝拍金婚照\/227按自己的理解做布貼畫\/247買燒餅的故事\/228永葆心靈青春\/2507

江源有群眾觀點\/250為奧運加油,為奧運祝福\/268讀詩之樂\/251百年奧運,百年夢想\/268患難見真情\/252看神舟七號安全著陸\/269在社區了解民情是一種樂趣\/253第一次到社區宣講\/270看門球比賽有感\/255老兵的自豪\/271少小離家老大回\/256幫助別人,自己快樂\/272我的人生樂趣\/257女兒書中的“北方之夢”\/274心懷坦蕩,歡樂舒暢\/258那幢茅草房永存心中\/275夜夢老伴\/259探望病重的戰友滿濤同誌\/277過生日的遐想\/260完成布貼畫巨作《五十六個民族》\/278向居委會捐贈雜誌\/261我被評為全省“四好黨員”\/282善對病痛,善對生命\/262打心裏擁護中央八項規定\/284為慶祝十七大勝利召開做布貼畫\/262送別戰友\/286布貼畫完成後送給電視台記者\/263隔代親\/287我與小貓的故事\/263圓夢雲南遊\/289四川汶川發生7.8級強震\/265詩歌有獨特的功能———交往\/290國務院確定全國哀悼日\/266慈善之舉\/291一首詩歌寄哀思\/267三個夢:我一生的追求\/292【口述實錄】1.%到炭子衝參觀劉少奇故居\/2964.%沿河“六景”\/2982.%末末到南昌的點滴\/2975.%布貼畫的創作由來\/3013.%愛人絕不去美國\/2976.%第一幅布貼畫《北雁南歸》\/3038:1949—20147.%火紅的夕陽,不老的人生\/30520.%和諧的醫患關係\/3228.%參加金融係統書畫比賽的前前後21.%家鄉巨變:“八大怪”基本消失\/323後\/30622.%懷念老伴做家務\/3259.%歡樂度金婚\/30823.%做福娃布貼畫背後的故事\/32510.%賀金婚\/30924.“祥雲”火炬在南昌傳遞\/32811.%外孫女堅持寫日記\/31125.%第一個采訪記者曹雷\/32912.%布貼畫由家庭走向社會\/31226.%戰友情\/32913.%老伴戒煙\/31527.%財院老友\/33114.“和平鴿”的故事\/31628.%互相進步,互相學習\/33215.%老哥樂觀麵對自身疾病\/31729.%虞慧娥和她的研巢服裝店\/33316.%病榻前的兩對孝子\/31830.%火災之後送愛心\/33417.%友誼不能忘記\/31931.%民族一家親\/33518.%買衣服騙李鵬是打折的\/32032.“文革”後家的變遷\/33719.%父女情深\/321附錄:發表的文章中國城·中國年·中國根———在紐約過春節\/341剪刀裏的藝術世界———欣賞德惠戰友紙貼畫有感\/351南下曆史,永載史冊\/355後記\/358壹

激情歲月(1949—1965)17歲,她瞞著家人偷偷報名參軍,嚴守紀律,命運在這裏拐了一個彎。

南下,南下,一路南下。從北國到南方,從黑土地到紅土地,命運將她安排在他鄉生根。

:1949—2014激情歲月1949—19653第一次寫日記1949年12月30%日■今天,顏專員把我叫到他辦公室,說你的名字改好了,由“李麟”改為“李琳”,音不變,筆畫減少了。我說謝謝領導。他說,現在談談怎樣學習的問題吧。首先要認真學習,參加集體學習,學習革命理論,學習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和毛主席的文章,了解國內外大事;還要練習寫學習筆記、體會。

最後他又說,你從現在起學習寫日記吧,這是既可提高文化水平又能練字的好方法。除了黨的機密不能寫,其他都可以寫。隨後,他拿出一本用毛邊紙裁成本子大小、用線縫成的本子,說:“我叫辦公室陳世傑秘書給你準備的。”說完,他拿鋼筆在本子的封麵上(本子是用硬紙當封麵)寫下了一句話:“平時材料的摘記,減少用時的尋找不及。顏誌敏”。然後遞給我說,把你的新名字寫上吧!

我高興地寫上了“李琳1949年12月吉安專署”。

我拿上日記本向顏專員表示:一定堅持學習、寫日記,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覺悟和文化水平,不辜負領導對我的培養。

脫下軍裝換上了列寧裝1950年2月28日■今天,我領到了新的服裝———列寧裝。這是組織上專門為我們女同誌配發的製服。

4:1949—2014我參軍時穿的是軍裝。南下到地方工作後,實行的是供給製,配發的第一套製服叫“列寧裝”,男女都是灰色的,但式樣不同。當我第一次領到這樣的服裝時,心中很不平靜,因為這意味著我從此要脫下軍裝,徹底離開軍隊了。記得南下前領導說過“到達目的地完成任務再回去”,看來,這一承諾是不可能兌現了。

聽老同誌說,這種列寧裝流行於延安時期。那時的幹部流行灰色棉布的列寧裝,西式的大駁領,右邊雙排扣,腰間束腰帶,腰間兩隻斜口袋。學校學生、職工和我們是一樣的衣服,工廠工人的衣服顏色是藍色。這種服裝成為當時最流行、最好看、最時尚的服裝。一般從服裝上就能看出你的身份,這種衣服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但我還是喜歡軍裝,那是我參加革命的第一套服裝,回想我當初參軍的情形,心中十分感慨。

穿著睡衣扭秧歌1950年5月21日■今天傳來了海南島解放的消息,大家頓時感到歡欣鼓舞。為了慶祝海南島解放的重大勝利,吉安專署機關俱樂部立即組織秧歌隊上街宣傳,並從專署各局選調10位女同誌參加秧歌隊。我和彭易(專署辦公室文秘)、楊秀清(專署醫務室護士)、趙淑嫻(地區財政局幹部)、韓美玲(地區糧食局幹部)、蘆秀蘭(地區糧食局幹部)、冷瑩(專署醫務室醫生)、賀菊媛(專署文教科幹部)、薑華莉激情歲月1949—19655穿著睡衣扭秧歌(1950年5月21日慶祝海南島解放,吉安專署組織秧歌隊上街宣傳)左起:彭易、楊秀清、李琳、趙淑嫻、韓美珍、盧秀蘭、冷瑩、賀菊援、王瑞珍、萬華莉(地區糧食局幹部)、王瑞珍(地區糧食局幹部)光榮入選。

秧歌隊組織起來之後,在大學生彭易同誌的領導下,我們立馬在專署院內排練,邊扭邊唱《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兩首歌曲。秧歌隊裏南下的五位同誌因為來自北方,扭大秧歌很熟練。南方的五位同誌則學著扭,很快也熟練了。在機關院內練習時,很多人前來圍觀,當地人看到扭秧歌很新奇。

排練好之後,麵臨的一個難題就是沒有統一的服裝、道具。事務長靈機一動,找木匠做了一把鐮刀、一個錘子。對於演出服,事務長想起接收國民黨物資倉庫時發現有一捆睡衣睡褲,於是找人抬出來了。我們一看,全是白底帶各色豎條的彩色睡衣睡褲。我們每個隊員都拿了一套。睡衣比較肥大,我們就找來針線把袖口、褲角往裏縫進一截。頭上紮一條軍用毛巾,腰間紮一根皮帶,衣擺像6:1949—2014喇叭形狀的裙子。臉上沒有化妝,腳上穿著發的布鞋。

俱樂部的同誌通過專署文教科在陽明中學借來一套鑼鼓,並找來4個男同誌負責敲打。一切就緒之後,我們排成一行,從專署出來,喊著:“慶祝海南島解放!”“偉大領袖毛主席萬歲!”等口號。

到了吉安繁華的永叔路後,便邊扭邊唱起來。當時場景十分熱鬧,商鋪門口聚集了很多百姓駐足觀看。

這是新中國成立後吉安出現的第一支秧歌隊。

從街上拉回來參加集體婚禮1950年7月1日■今天,我和李鵬參加了在吉安專署辦公大廳舉行的集體婚禮,正式結婚了。有30多個同誌出席了我們的婚禮儀式。

專署辦公室主任惲常同誌事先安排好了,然後再通知說為我們舉辦婚禮。這天正巧我和同誌們上街玩去了,趙淑嫻同誌急忙到永叔路把我拉回來,說:“快回去,今天給你們舉行集體婚禮!”於是,我們便匆匆忙忙趕回來了。

大廳裏非常熱鬧。參加婚禮的有3對:我和李鵬;王希成(抗戰幹部,地區商業局長)和董世芳(南下幹部,在新華書店工作);彭易(南下幹部,專署辦公室幹部)和彭音(地區外貿公司)。

主持婚禮的惲常同誌是抗戰時期的老幹部,這次集體婚禮儀式是他組織安排的。他在婚禮儀式上特別強調說:“選擇七一黨的激情歲月1949—19657生日這天為3對新人舉行集體婚禮是很有意義的。你們有的是老黨員,也有新同誌,希望你們永遠為黨的事業奮鬥,共同攜手建設社會主義。”因為是供給製,公家給我們每對新婚夫婦發了一床軍用雙人綠色蚊帳,我們穿的還是舊的幹部服。沒有彩禮、沒有嫁妝,幾位女同誌幫著把我的生活用品搬到李鵬房內就合二為一了。想到遠方的父母還不知道我就這麼簡單地嫁出去了,心裏隱隱感到有些委屈。

與李鵬1950年7月1日結婚紀念申請參加抗美援朝1951年4月11日■今天看到《人民日報》發表作家魏巍寫的《誰是最可愛的人》,想想抗美援朝距今也有半年了。

為了支援抗美援朝,前些天我和戰友一起申請去醫療隊。當時規定單身同誌上前線,有家室的同誌不讓去,我已經結婚了,所以組織沒有批準。

8:1949—2014第一次懷孕時在土改工作團1951年11月×日■不久前我參加了吉安地委組織的土改工作團,這是江西第三期(最後一期)的土改。每天的工作十分緊張,需要走家串戶了解情況。

今天我感到身體不適,不想吃東西,想嘔吐,四肢無力。和我同住在一起的老大姐告訴我說像是懷孕了,是妊娠反應。農村生活很艱苦,群眾不富裕,主食基本上是紅薯粥,沒有新鮮蔬菜,都是鹹菜、蘿卜幹和醃的紅辣椒。一到晚上,群蚊亂飛,人們身上到處是又疼又癢的紅包,有些同誌還染上了瘧疾。我心想,這個孩子來得真不是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