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壽全擔任了原聲專輯的製作工作。在此之前,他已經製作了李建複的專輯《龍的傳人》,獲得空前熱烈的反響,在擔任《搭錯車》電影音樂的製作後,李壽全為音樂設置了整體的搖滾風格,使歌手蘇芮有充分的發揮餘地,並獲得成功。另外,李壽全還為影片創作了“第二主打歌”《一樣的月光》,這首搖滾風格的作品也非常吸引人。歌詞是由羅大佑和著名編劇吳念真共同創作的,和羅大佑的名作《鹿港小鎮》有異曲同工之妙:①D,台灣歌手鄧麗君的代稱。D味,指鄧麗君一味甜膩的演唱風格。

149傾聽電什麼時候蛙鳴蟬聲都成了記憶影什麼時候家鄉變得如此地熟悉高樓大廈到處聳立七彩霓虹把夜空染得如此地俗氣誰能告訴我誰能告訴我是我們改變了世界還是世界改變了我和你這樣的歌曲,永遠不會過時。當某日筆者在一個叫作《我是歌手》的電視節目中聽到黃綺珊翻唱此歌的時候,真是感覺恍如隔世。

陳誌遠,飛碟唱片的台柱,本片音樂的編曲,他對弦樂的特殊愛好在本片音樂中表現得比較明顯。不過,就搖滾風格而言,唱主角的應該是吉他、貝斯和鼓,這樣的編曲風格反而讓人稍覺有些不夠合適。

雖然這張唱片的音樂還不夠完美,編曲還不夠精致複雜,稍微帶有一點“土氣”,但是它有後來的台灣流行音樂所缺少的一點東西:生機勃勃的活力,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後來的很多音樂也許更華麗、更精致,但卻缺少了一點靈魂,多了一些暮氣,這也讓人更懷念那個美好的時代。

●老演員孫越和新秀劉瑞琪聯袂出演片中主角150第二樂章《阮玲玉》:黃葉舞秋風之紅伶心事搖滾與流出品:中國香港威禾電影製作有限公司,1992年行導演:關錦鵬電影音樂混剪音樂:小蟲(陳煥昌)獲獎:第1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插曲獎和最佳電影配樂獎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20世紀90年代初是台灣流行樂壇無比熱鬧的時期,兩大唱片公司滾石和飛碟之間的競爭到了白熱化的階段,相互挖角的手段也是無所不用其極:先是1991年底滾石挖來了飛碟的當家花旦黃鶯鶯;但不久之後飛碟就還以顏色,成功地說服滾石女唱將潘越雲跳槽飛碟,這也算是當時的唱片界軼聞了。不過兩位女性轉換東家之後似乎都有些不適應,沒有特別的重量級作品問世,聲勢也遠不如過去那麼風光,看來還真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呢。

話雖如此,其實黃鶯鶯到滾石以後還是有佳作的,像《寧願相信》這張唱片就很不錯,還有就是我們今天要談論的話題,由小蟲作曲,黃鶯鶯主唱的《阮玲玉》電影原聲大碟———《葬心》。

●小蟲是台灣知名的音樂人,滾石的幕後台柱之一,曾經創作過《親密愛人》(梅豔芳)、《隻要你過得比我好》(鍾鎮濤)、《我是不是你最疼愛的人》(潘越雲)、《心太軟》(任賢齊)、《小雨來的正是時候》(鄭怡)以及《愛江山更愛美人》(李麗芬)等膾炙人口的流行名作。《阮玲玉》是小蟲第一次為電影配樂,雖然唱片賣得不算好,但其藝術成就毋庸置疑,也算大獲成功———在台灣樂評人評選的台灣流行音樂100最佳專輯151傾聽電(1975—1992年)中,《葬心》名列第65位。

影應該說《阮玲玉》音樂能取得如此成就,和導演關錦鵬也有極大關係,他要求小蟲反複觀看阮玲玉的電影片段和相關報道,多聽那個時代的音樂,感受那個並不十分遙遠卻又有些陌生的年代。而小蟲也的確不負眾望,精準地把握了那個時代的氛圍與魅力,並以濃烈懷舊但絕不陳舊的曲風征服了聽眾。

黃鶯鶯在影片裏其實就演唱了一首歌曲———《葬心》(三個版本),但僅僅這一首歌曲就展現了她作為樂壇實力唱將的風采,突出了她對氣息的精準控製。KTV中常點老歌《哭砂》的原唱就是黃鶯鶯,這是一首在氣息上很難把握好的歌曲,被黃鶯鶯演繹得出神入化。在後來的華語女歌手中,不算R&B的那批,氣息的控製似乎隻有孫燕姿和蔡健雅能與之相提並論。片中首先出現的是黃鶯鶯模仿20世紀30年代曲風演唱的《葬心》第二版《野草閑花逢春生》。很多人都以為這是由阮玲玉自己或30年代某位類似周璿的歌手所演唱,加上後來抗戰題材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中的軍人阿譯最喜歡唱這首歌,更加深了這種印象。其實,這是貨真價實的黃鶯鶯演唱歌曲,唱片製作人(也是小蟲)故意采取了過去單聲道的錄音方式,再加上沙沙作響的老式78轉黑膠唱片噪聲,那種舊上海的氣息簡直是撲麵而來。聽著此歌,我們仿佛看到這樣的畫麵:昏黃的下午,花園洋房或是石庫門式的老房子裏,留聲機上,唱片隨著唱針一起一伏的緩緩轉動,發出細碎的聲響,而身著旗袍的美女,人淡如菊,獨立窗前……黃鶯鶯在這首歌中模仿30年代流行●歌手細聲細氣的演唱方式,最大限度地還原了那個時代的演唱方法,仿真度極高,也難怪有人誤認。

當然,此首歌的成功,詞作者姚若龍也是功不可沒:蝴蝶兒飛去心亦不在淒清長夜誰來拭淚滿腮是貪點兒依賴貪一點兒愛舊緣該了難了換滿心哀怎受的住這頭猜那邊怪人言彙成愁海辛酸難捱天給的苦給的災都不怪千不該萬不該芳華怕孤單林花兒謝了連心也埋他日春燕歸來身何在152第二這樣的歌詞,恰恰是阮玲玉短暫而光彩淒苦一生的真實寫照。每樂次聽來都讓人無限感慨。章如果說《野草閑花逢春生》還是一次成功的“模仿秀”,那麼現代版搖滾的《葬心》則真正展現了黃鶯鶯作為一個流行歌手的實力,這首歌以黃與流鶯鶯無字的吟唱和小提琴形成對答開始,打擊樂伴奏下小提琴奏出旋行律淒美的序曲,成就了這一段極其精彩的開頭。然後黃鶯鶯正式唱出“蝴蝶兒飛去心亦不在”一句詞,韻味即出,小提琴轉為配角,時隱時現地反複襯托女歌手的深情演繹,中間則是一段由弦樂和吉他奏出的短暫過門,再重複演唱直至結束。聽完整曲,給人一種“餘音繞梁,三日不絕”的感受,黃鶯鶯以她那飽含情緒的演唱,使我們恍惚產生一種回到過去的感覺,相信她也曾如張曼玉一般,用心去體會阮玲玉的一生,那種豔麗而哀婉的傷感,真正觸動了我們的心靈,這就是電影音樂的魅力。

除了《葬心》,影片中還有一首插曲《新女性》,這是一首貨真價實的老歌了,是阮玲玉留給我們的最後一部力作《新女性》的主題歌,由當時的影星陳燕燕和黎莉莉演唱,影片中葉晨和劉嘉玲為我們再現了這一幕。和《野草閑花逢春生》一樣,片中出現的是音樂製作人故意“做舊”的版本,在編曲和演唱上都盡量追求當時的那種感覺,隻是由於突出了節奏部分,顯得比原版要快些,而演唱方法上顯得比較“新”,因此整曲既懷舊又時髦,且不失活潑。

另外一首無字聲樂《決心》出現在影片44分,聶耳和黎莉莉等一幹●進步影人,在“一·二八”抗戰之後,決定要以文藝(歌曲)來鼓舞大家的鬥誌,整首曲子在大家頗有鼓動意味的低聲哼唱之下,有一種忍辱負重之後要奮起爆發的感覺,這正是當時民族矛盾激化的真實展現,一腔熱血的影人也以自己的力量為救亡運動做貢獻。

這首聲樂作品短小精悍,旋律流暢,雖然非常低沉,但是發自肺腑的沉穩的哼哧聲不僅不顯得頹廢,反而充滿振奮人心的力量。這首歌確是聶耳的作品,熟悉中國早期電影音樂的人都知道這是孫瑜1934年導演的反映勞工生活的電影《大路》中的主題歌《大路歌》的前奏,雖然用在這裏也很合適,但影片裏的1932年就出現這首歌,顯然是“穿越”了。

個人覺得,這個時候如果大家唱的是另一首當時流行的著名抗戰歌曲《抗敵歌》(原名《抗日歌》,韋瀚章、黃自作詞,黃自作曲,曾用作抗戰紀錄片《一寸山河一寸血》的主題歌),可能更加合適。這首歌雄壯而豪邁,充滿力量和決心,是當時中國人民誓死抗戰的真實情緒寫照,也符合曆史事實,可能影片這裏要突出聶耳的形象吧,因為黃自雖然是著名音樂家,但並非是電影圈裏的人,不符合影片的劇情設定。當時《抗敵歌》為避免刺激日本人而被迫改名,此典故在影片裏也有所反映:片153傾聽電中某部正在拍攝的電影台詞“日本人來了”被改成“敵人來了”。

影影片裏的幾首純樂曲也是可圈可點,雖然大都是由《葬心》的主旋律發展而來,但也各具特色,在影片中起到相應的作用。這些樂曲中有一部分采用合成器演奏,個人感覺韻味稍顯不足,情感有些單薄,比如《還情》,如果用真實的弦樂和鋼琴不知效果是否更好些。相比之下,另一首同樣來自《葬心》主旋律的《恍如隔世》因為主要采用了真實樂器,就顯得厚實得多。

張曼玉在本片中奉獻了極為精彩的表演西洋風格明顯的另兩首樂曲《恨晚》和《無緣》分別是片中兩場舞蹈戲的配樂。《恨晚》出現在32分左右,表現阮玲玉和唐季珊相識的情●景,這是一首緩慢的倫巴舞曲,頗有老上海百樂門舞廳音樂的風範。

《無緣》則出現在128分鍾左右,是阮玲玉自殺之前的最後一場舞蹈戲的配樂。這是一段集錦舞曲,先是一段慢三,然後是探戈版的古巴民歌《鴿子》,最後則是歌曲《西波涅》(Siboney)。《西波涅》是1929年古巴人恩斯托·雷克納(ErnestoLecuona)創作的一首倫巴舞曲,這首旋律優美傷感的愛情歌曲自從問世以來就受到很多人的喜愛,在費裏尼的半自傳性影片《我記得,想當年》(Amarcord)回憶童年時有出現;擅長演唱傷感歌曲的美國女歌手康妮·弗蘭西斯(ConnieFrancis)曾經演唱過這首歌,我們熟悉的就是這個版本,王家衛在《2046》中也選用了這個版本的歌曲。最後一曲《西波涅》,表現的是阮玲玉臨終前獨舞的場麵,隻見她麵帶笑容,輕柔地扭動曼妙身軀,此時全場似乎隻剩下她一個人,她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這是她最後的絕唱,也是她內心壓抑的痛苦的釋放,暗示她短暫的一生就如燦爛的夏花,比煙花還要寂寞,絢麗多姿又使人心生悲憫。

154第二樂章《歡顏》:你是我所有的回憶搖滾與流出品:中國台灣飛騰電影事業有限公司,1979年行導演:屠忠訓電影音樂混剪音樂:李泰祥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進入2014年,聽到的第一個壞消息就是台灣音樂大師李泰祥因患癌症於1月2日離我們而去,雖然在兩個月前就知道李先生病重的消息,對此結果也有準備,但當他真的離開之時,心情還是很沉痛的。

筆者最喜愛的台灣女歌手是齊豫,她那古典與流行(民謠)完美結合的獨樹一幟的演唱風格正是李泰祥一手造就的,可以說沒有李泰祥,就沒有後來的齊豫。而齊豫和李泰祥最完美的一次合作正是1979年屠忠訓導演,胡慧中、張國柱主演的電影《歡顏》。

●李泰祥和齊豫合影老實說,電影本身筆者已經遺忘殆盡,回想《歡顏》也完全是因為影片的音樂,它是由李泰祥譜寫、製作、編曲,並親自擔任指揮完成的。電影原聲唱片由片中音樂(歌曲、配樂)整理而成,以齊豫個人專輯《橄欖樹》的名義推出。這張專輯發行後獲得了巨大成功,排名台灣百佳流行樂專輯(1975—1993年)第三名。

提到《歡顏》,人們就會想到傳唱整個華人世界的《橄欖樹》;而提到《橄欖樹》,人們往往會想到詞作者三毛。事實上,《橄欖樹》是三毛應李泰祥之邀寫的歌詞,原詞中曾經有一段“為了小毛驢,為了西班牙的姑155傾聽電娘,為了西班牙的大眼睛”的歌詞,是她對丈夫荷西的追憶,李泰祥覺得影不夠工整,不適於演唱,便把它改為“為了天空飛翔的小鳥,為了山間清流的小溪,為了寬闊的草原”,變成筆者現在熟悉的版本,據說三毛還曾為此大發雷霆。①《橄欖樹》這首歌最吸引筆者的不是歌詞,而是李泰祥的曲和齊豫的演唱。李泰祥在作此曲時,確立了古典小調藝術歌曲和民謠結合的風格,曲式嚴謹但不失流暢,編曲上采取原聲吉他主奏,輔以單簧管、笛子等吹奏樂器,再加上他一貫擅長的弦樂陪襯(動用了近三十人的大編製管弦樂隊),營造出一種淡淡的憂傷和鄉愁,和當時充斥台灣的“校園民歌”一把吉他走天下的曲風截然不同,讓當時的台灣歌壇為之一振。

很難把胡慧中本片中清純的歌手形象和後來的“霸王花”聯係起來●齊豫是位天生的歌者,這位學習人類學的大學生進軍歌壇後,曾經奪得當時台灣兩大歌唱大賽“金韻獎”(《春天的故事》,新格唱片)和“民謠風”(《鄉間小路》,海山唱片)冠軍,可見其演唱實力。她也許並不美麗,但是她的聲音充滿了一種奇妙的氣質,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女或者天使才能有的,而這種氣質又充滿親和力,不讓人望而生“畏”,可以說在整個華人世界中別具一格。

李泰祥的作曲和編曲把齊豫這種獨特的個人氣質發揮到極致,激發了她演唱的最大潛能,二人成為完美的唱作組合,如果說齊豫是羅伯特·德尼羅的話,那麼李泰祥就是馬丁·斯科西斯。

類似的還有《青夢湖》,這也是一首小調歌曲,曲式跳躍而靈動,李泰祥在編曲上延續了《橄欖樹》以吉他為主輔的風格,新出現的鋼琴和大提琴給樂曲適當點綴,再加上跳動的笛子音符,使整首歌更顯活潑。

齊豫在本曲中的演唱更加接近民謠的曲風,顯得灑脫自如。

①台灣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台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M].北京:三聯書店,2010:25.156第二整部電影(專輯)中,《答案》的歌詞是筆者最喜歡的,這是台灣詩人樂羅青的作品:章搖滾天上的星星為何與流像人群一般的擁擠呢行地上的人們為何又像星星一樣的疏遠……整首歌隻有四句歌詞,看似充滿童稚的詰問,卻發人深省。旋律上每一句的結尾都有一個轉音,流行音樂少有這樣用的,這幾乎成了李泰祥的獨有標誌。齊豫的演唱有些“嬌憨”,氣息轉換不甚完美,顯示她的歌藝尚未完全成熟,但已盡她所能傳達歌曲的感覺。

《我在夢中哭泣了》是整張專輯中最苦澀的歌曲,是片中女主人公齊盈男友遇車禍時的插曲。這首歌曲調上偏“冷”,極力描述那種酸楚的感覺,一覺醒來,淚滿枕巾,這是怎樣一種哀痛!

《搖籃曲》則是比較典型的漢族民間小調式歌曲,是中文版的“舒伯特小夜曲”,濃濃的母愛洋溢其中,是齊盈生下遺腹子後撫養孩子時的插曲,代表了她的人生希望。

《歡顏》是影片的主題歌,它在藝術價值上不比《橄欖樹》差,隻是旋律上不那麼容易傳唱。這首歌的曲式相對比較複雜,有著一個小調式●的開頭,但是到中間,齊豫唱起“隻要你輕輕地笑”時,曲式突然轉為莊嚴肅穆,弦樂的適時加入,又為這種情緒推波助瀾,和歌手的演唱交相輝映,最後又歸於平淡。這首歌情緒上有很大的起伏,讓人深切感受主人公失去戀人的痛苦。

隨後的《走在雨中》是齊盈懷念逝去男友的歌曲,把《歡顏》中的情緒傳達進一步加強。這首歌曲風上是整張專輯中最接近古典藝術歌曲的一首,比《歡顏》更加跌宕起伏,更具魅力,當然演唱難度也最大,齊豫用她天籟的嗓音完美地演繹了這首歌。值得一提的是,這首歌的詞作也來自李泰祥,和專輯中的那些名家相比,似乎並不遜色。

《愛的世界》是整張專輯中最為歡快的歌曲,曲風上比較流行,接近當時台灣歌壇的普遍風格,也是專輯中唯一使用了合成器的編曲,歌詞比較直白,有點“傻”,但“傻”得可愛。

《預感》也是一首古典風濃厚的歌曲,完全可以用美聲唱法予以表現,奇妙的是齊豫不加修飾的嗓音也沒有一點違和感。

專輯中還有幾首純配樂《愛之死》《追逐與重逢》以及《歡顏》也都各具特色,值得一聽。

157傾聽電“古典”、“校園民謠”、“現代詩”,這是《橄欖樹》音樂的三大標簽,在影華語樂壇中,李泰祥雖然不是第一個這麼做的,但卻是最成功的,正如台灣音樂人馬世芳所說:從來沒有人能把這樣的融合執行得如此完美、細膩、天衣無縫。在這個功利的時代,李泰祥的音樂幾成絕響,泰祥之後,再無泰祥。

●158第二樂章搖滾與流行●159傾聽電影●160第三樂章民世間已無雷振邦哪得山歌唱開懷族與雷振邦的電影音樂世界世界電影音樂混剪提起20世紀整理、發掘和傳播中國少數民族民間音樂的著名人物,一般樂迷可能首先想到的會是王洛賓,不過在許多樂迷,尤其是喜愛電影的樂迷心中,還有一位不亞於前者的音樂大師,他的名字叫雷振邦。如果說王洛賓對中國西北少數民族民間音樂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的話,那麼雷振邦就是發掘、加工甚至譜寫西南少數民族音樂的大功臣。

雷振邦(1916—1997),北京人,中國著名的電影音樂作曲家,1955年4月去長春電影製片廠任作曲。30多年間,為反映少數民族生活的影片創作電影歌曲一百餘首,代表作包括《劉三姐》《五朵金花》《冰山上的來客》《蘆笙戀歌》《景頗姑娘》等。他堅持深入生活,向民間藝人學習,創作了大量的形象鮮明、優美抒情、具有強烈的民族地方色彩和散發著撲鼻的生活芬芳的音樂作品,形成他作品獨特的藝術風格。

●雷振邦創作的那些旋律優美、婉轉動聽的壯族、白族等民族的民間音樂,借助曾經紅極一時的電影得到了廣雷振邦泛傳播;同時因為這些音樂的流傳,使這些電影也在多年以後依然被人們所記憶。配樂和電影,形成了良好的互動。如今人們重溫這些電影,很大程度是為了欣賞原汁原味的電影音樂。接下來我們就對雷振邦最著名的三部電影配樂(歌曲)做分析。

一、《劉三姐》出品:中國長春電影製片廠,1960年導演:蘇裏雷振邦為《劉三姐》創作的電影配樂,可能是他最為聲名遠播、膾炙人口的作品。這部由長影攝製於1960年的影片,雖然帶有明顯的時代特色,現在看來仍然是那樣的鮮活有趣。電影配樂是雷老根據桂北地方戲曲“彩調”創作的音樂,而這種戲曲音樂形式又吸收了壯族民歌的曲式特點,十分優美。

影片開首是《山頂有花山腳香》,這首歌長達7分鍾,在全片普遍161傾聽電影短小精悍的歌曲中顯得非常出挑。它集中體現了影片的主旋律,以五聲音階為基調,全曲旋律雖然簡單,卻顯得悠揚婉轉,一詠三歎,特別是每一句的結尾都有一個下降又上升的調門,在傅錦華老師(主角劉三姐的主要配唱者,2103年離世)帶有一定“野性”、近乎原生態的演繹之下,顯得異常動聽。類似的還有大家熟知的《山歌好比春江水》。

再比如《隻有山歌敬親人》,這首歌采用了獨唱之後的齊唱的演繹方式,反複歌詠,這種編曲方式在片中後來多次使用,把三姐和鄉親之間的深情厚誼表達得淋漓盡致。

影片中的高潮,也是整部音樂的高潮部分,莫過於代表惡勢力的莫●老爺請來的“三秀才”等“名士”和劉三姐等人對歌的場景。為了體現秀才們自命不凡而又愚蠢之極,作曲家特意為他們的唱段采取了一種緩慢而又諧謔的節奏:每一句前麵四個字唱得比較慢,而後三字快,具有明顯的地方戲曲色彩,顯得異常可笑;而劉三姐等人的唱法卻是慢節奏放在七字句的後三個字,顯得跳脫豁達,機智而流暢,再加上強大的“親友團”作為後盾合唱,這種對歌當然是“你歌哪有我歌多”,“名士”們就隻好自吞苦果。

《劉三姐》的音樂特點之一在於“對歌”,不僅僅是和財主對歌,現實中更常見的恐怕還是群眾之間的“對歌”,這方麵的例子還有《心想唱歌就唱歌》,是純粹的群眾之間的娛樂,也是片中名曲。

《采茶姐妹上茶山》是不多的女聲齊唱,在影片中稍微有點另類,屬於比較純粹的勞動歌曲。整首歌節奏歡快,旋律是明顯的山歌調門,其後是劉三姐用舒緩的節奏進行變調演唱,曲調則又變得婉轉而悠揚,帶有明顯的個人特色,不過筆者更欣賞前者近乎民間山歌曲調原汁原味的風格。

影片中三姐和阿牛之間的情歌也極富特色。在《花針引線線穿針》中,平時“潑辣”而野性的劉三姐,此刻的演唱卻顯得柔情似水,對阿牛162第三的“不解風情”似乎有些不滿,用略顯哀怨的曲調唱出“男兒不知女兒樂心,十個男兒九粗心”的唱詞,讓人不禁會心一笑。劉三姐逃出莫府後,章雖然用“山中隻見藤纏樹,世上哪見樹纏藤”(《世上哪見樹纏藤》)來民族責怪阿牛的遲鈍,其後仍然大膽的借《花針引線線穿針》的曲調向阿牛與世表白“竹子當收你不收,筍子當留你不留,繡球當撿你不撿,空留兩手撿界憂愁”。最終得到阿牛的積極響應“連就連,我倆結交訂百年”,直到二人合唱出那句感天動地的誓詞“哪個九十七歲死,奈何橋上等三年”———真是蕩氣回腸,幾乎到了“餘音繞梁,三日不絕”的地步,是筆者最喜歡的唱段。

●二、《五朵金花》出品:中國長春電影製片廠,1958年導演:王家乙《五朵金花》的音樂雖然不如《劉三姐》那麼豐富,但幾乎同樣馳名,也是雷振邦先生留下的寶貴音樂財富。《五朵金花》故事情節比《劉三姐》更加富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以“大躍進”運動中的“全民煉鋼”為背景),但仍以“服飾美、風景美、音樂美、民俗美”而引起轟動效應,不僅在國內家喻戶曉,而且創下了當時我國電影拷貝在國外發行的最高紀錄,先後在46個國家和地區上映。

163傾聽電影女主角金花由風華絕代的彝族演員楊麗坤飾演,她因此獲得第二屆亞非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五朵金花》的音樂是以雷老在大理州采風時所記錄下的白族民間音樂為主基調創作而成的。有趣的是,影片中也塑造了兩位去大理采風的音樂家角色,“走遍蒼山,尋找最好聽的民歌和最美麗的風景”,大概就是雷老本人一生創作生涯的寫照。和《劉三姐》不同,本片的歌曲幾乎全是對唱,很多都體現了雲南少數民族音樂講究和聲的特點,編曲上雷老仍然使用二胡、嗩呐、竹笛等民間樂器,不用任何西洋樂器,有著濃鬱的民族特色。

比如影片開頭的《大家來趕三月三》,這是一首比較歡快的歌曲,反●映大理白族人民過“三月節”的場麵,先是女聲獨唱、男聲獨唱,然後是女聲、男聲多聲部合唱,氣氛顯得活潑而俏皮。

《蝴蝶泉邊》這首歌曲無疑是整部影片中最有名的歌曲,不知激發了多少人對於美麗大理以及蝴蝶泉的向往。這首歌以男女主人公愛情為主題,在影片裏出現了兩次,第一次出現在影片11分鍾兩人定情的場景,第二次則是出現在結尾兩人經過一番波折後重新見麵的場景。

整首歌轉了三個節奏型,先慢、後快、後又慢,顯得張弛有度。歌曲兩次都以“大理三月好風光哎,蝴蝶泉邊好梳妝”開頭,旋律優美動人,歌詞隨感情的發展而有所不同。其中有“送把鋼刀佩妹身,鋼刀便是好見證,蒼山雪化洱海幹,難折好鋼刃”,男主人公阿鵬送給金花的定情物居然是一把鋼刀,想必這相當於姑娘把自己繡的香囊、荷包之類送給愛人一樣,小夥把隨身佩刀送給意中人應該是白族的獨特風俗。

金花爺爺演唱的《采藥歌》是一首勞動歌曲,有明顯的特色,聽著都能讓人感覺到過橋米線和餌塊的味道,地方特色明顯。

影片中筆者比較喜愛的是《唱支山歌扔過牆》,是阿鵬找到畜牧場金花時,金花與他的對唱。整首歌以阿鵬深情的慢板呼喚開始,“唱支164第三樂章民族與世界山歌扔過牆,妹要掛心上啊依喲”,而女方卻非他所尋,自然是莫名其妙,用調侃的口氣快速回應“調子好唱不產糧麼(哎),人家工作你白忙(麼依喲依),十字街頭賣三年(麼),誰也看不上(噢)。山歌唱得幾籮筐(麼哎),嗓子生得太冤枉(呀依喲依),麻布繡花你不配(呀),莫再亂嚷嚷(哎)”。而阿鵬以為金花不肯出麵,再度呼喚“金花快露麵”,惹惱了畜牧場金花,惱怒地唱出“哎,哪個約你來相見哪?胡言亂語瞎埋怨,自作多情真可笑,嘿,潑水把你攆”,緊接著就是一盆水潑出去。每次看到這,就會捧腹大笑,它把民歌活潑、幽默的特點刻畫得入木三分,誠如片中人所言:“民歌真豐富,想不到連罵人都這麼好聽!”三、《冰山上的來客》●出品:中國長春電影製片廠,1963年導演:趙心水前麵的兩部影片音樂都是西南少數民族的音樂風格,如果以為雷老的成就僅限於此,那就大錯特錯了。雷振邦可能是20世紀中國最善165傾聽電於把握各地各族民間音樂風格的音樂家。1963年,在《五朵金花》和影《劉三姐》大獲成功之後,雷老又為長影攝製的故事片《冰山上的來客》創作了電影配樂。這部電影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僅有帕米爾高原的美麗風光、塔吉克人的奇特風俗,當然還有那優美動人的音樂……新疆地方音樂帶有很濃烈的異域風情,時而歡快,時而哀婉,具有神奇的魔力。《冰山上的來客》亦不例外,其中最著名的當然是雷老根據塔吉克族民間歌曲《古麗碧塔》等改編的主題歌《花兒為什麼這樣紅》。此曲在20世紀80年代初,大陸電影新片未出、老片重放的青黃不接年代堪稱非常流行的電影金曲,在很多場合都能聽到,也被後來很多歌手翻唱過。這首原本是歌唱愛情和友誼的歌曲,曲調柔情而傷感,在影片中的最大用途卻被用來鑒別女主人公古蘭丹姆的真假。

影片中最具感染力的當屬《懷念戰友》,它是全片音樂的靈魂,這首歌出現在一班長和阿米爾被暴風雪凍住的場景,阿米爾被救活,而一班長卻永遠成了一座冰雕,這時悲壯的歌曲出現:“天山腳下是我可愛的家鄉……啊,親愛的戰友,你也再不能聽我彈琴,聽我歌唱。”曲調上起伏很大,有古代草原遊牧民族悼念死去同伴的曲調影子,開始是緩慢的抒情,當曲調轉到“當我永別了戰友的時候”,曲調突然轉高,此時再配上一班長被凍成冰雕的場麵,形成強烈的音畫蒙太奇效果,異常動人。

影片中一度為人忽視的歌曲《冰山上的雪蓮》,是影片中唯一的對唱歌曲,由影片中軍區的偵察員卡拉和古蘭丹姆對唱,這首歌的曲調起伏並不大,沒有《懷念戰友》中的華彩部分,甚至可以說比較平淡。但是●整首歌曲的旋律異常優美而傷感,特別是女聲的演唱,把傷感的情緒演繹得輾轉纏綿,讓人久久不能釋懷。

此外,影片中的《帕米爾的雄鷹》和《高原之歌》也都是不錯的作品。

166第三樂章民《臥虎藏龍》:快意恩仇的族與文人武俠音樂世界電影音樂混剪出品:哥倫比亞影業公司(美國/中國),2000年導演:李安音樂:譚盾獲獎:2001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最佳音樂等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臥虎藏龍》是中國武俠電影中一座很難逾越的高峰,不過本文主論音樂,稍及其他。當年《臥虎藏龍》一舉獲得四項奧斯卡,包括最佳音樂獎。譚盾因此被譽為第一個獲得奧斯卡最佳音樂的中國人。其實這是個誤會,早在1988年,譚盾在中央音樂學院的老同學蘇聰就憑《末代皇帝》的音樂創作力拔奧斯卡頭籌(雖然他隻是第三署名作者),在國際樂壇上聲名鵲起。譚盾是後來者居上,憑借他一貫堅持的“民族+古典+流行”的創新音樂風格以及良好的溝通能力,獲得世界範圍的認可。當年劉索拉小說《你別無選擇》中的森森展翅高飛,終於一鳴驚人①。

●道可道,非常道的大提琴悲聲中西合璧的李安骨子裏仍然是東方的,他深受儒道思想和胡金銓導演風格的影響。《臥虎藏龍》體現了道家的出世思想,但更多的是對現實江湖世界的無奈。武當派大俠李慕白在盛名之下退隱江湖,這種退意是針對無力改變的現實,發自心底的心灰意冷。正如他對俞秀蓮①譚盾被認為是小說中森森的原型,劉索拉和譚盾是中音同學,當年的1978級大學生,神奇的一代。

167傾聽電說:“(在閉關入道之後)我並沒有得道的喜悅,相反地,卻被一種寂滅的影悲哀環繞。這悲哀纏繞了我很久,使我無法再繼續(閉關)。”譚盾的音樂把這種“很深的寂靜與悲哀”表現得非常精彩。在開場曲《臥虎藏龍》中,大提琴先是奏出一段旋律,隨後是葫蘆絲和打擊樂的簡單襯托,隨後又是大提琴反複演繹一段哀婉深沉的旋律。中段很是抒情,但最後一段情緒和音量突然加強,敘事意味增加,暗示寂靜的表象之下隱藏的不平靜,這時弦樂隊和琵琶合奏,仿佛有千軍萬馬,奔騰溝壑,意氣難平,最後重新歸於平靜。

影片一開始就為我們展現了江南徽州的寧靜山水下一曲《永恒的誓約》是玉嬌龍和羅小虎的愛情主題,這段音樂中悲哀的情緒被表現得更加明顯,性格和身份的差異,注定他們的愛情沒●有結果,其實李慕白和俞秀蓮又何嚐不是這樣?大提琴奏出的主旋律(也就是《月光愛人》)比起前一曲更加哀婉,十分動聽,讓人慨歎: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玉嬌龍縱身跳崖時的配樂《告別》亦重複了這種悲聲譚盾為影片配樂的主樂器選擇了西洋樂器大提琴,並且請來了馬友友作為主奏,這是非常明智的決定。大提琴的音色渾厚豐滿,擅長表達深沉而複雜的感情,而馬友友貫穿全片的演奏也是不拘一格,突破了古典大提琴的常規演奏方法,竟類似於馬頭琴,配合鏡頭語言能很好地168第三傳達東方式的情感情韻,使其具有更深的藝術感染力,借用網友的一句樂話,實現了“聲音和畫麵的調情”。章影片音樂的另一大特點體現在打鬥戲中,將打鬥節奏與音樂節奏民族相配合,實現了情緒上的共鳴,因而獨具魅力。與世英國搖滾音樂家彼得·加布裏埃爾(PeterGabriel,電影《基督最界後的誘惑》的配樂者)曾經說過:“節奏是音樂的骨髓。”作為一部武俠片,打戲是《臥虎藏龍》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一般認為,中國傳統音樂注重旋律,忽視節奏與和聲,但譚盾用音樂告訴我們,中國民族打擊樂器一樣可以用得好、用得精彩,不比日本的“八丈大鼓”差。

影片在表現和玉嬌龍有關的打鬥場麵時,用的基本都是突出打擊樂器的音樂。如《夜鬥》,除了開頭簡短的葫蘆絲和弦樂,幾乎就是中國民族鼓的天下。大鼓和小鼓急急如風,演繹富有韻律的節奏,激烈而緊張,扣人心弦,非常符合畫麵的格調。以打擊樂作為打鬥場麵的伴奏是中國傳統戲●曲向來的做法(像動畫片《大鬧天宮》的配樂就大量使用了戲曲鑼鼓),但譚盾在此並沒有像戲曲那樣使用鑼、鐃這一類的金屬打擊樂器,而是使用皮革製的鼓,因為鼓不像鑼、鐃那麼喧鬧,既符合夜鬥的氛圍,也更能突出緊張感。筆者覺得這鼓聲更像是兩軍對壘的陣中樂,能夠激發鬥誌。

兩場夜鬥戲已成為中國武俠片的經典橋段《南行》這段音樂亦能反映這種民樂的節奏特點,它出現在玉嬌龍169傾聽電喬裝南下和江湖人物拚鬥的場景。和《夜鬥》不同,這首曲子有一個比影較含蓄溫婉的開頭,然後出現了標誌性的鼓聲,營造出近似雲南手鼓的效果。樂曲的主奏樂器是竹笛,竹笛奏出的旋律歡快婉轉,有明顯的江南絲竹痕跡,又帶有一絲戲謔感,非常符合玉嬌龍此時的性格與身份設定:初出茅廬,又崇尚獨立與自我。竹笛和手鼓形成了快速和諧的節奏,是本片音樂中少有的輕鬆活潑之作。

江南的山山水水真是讓人心醉《穿越竹林》是玉嬌龍和李慕白在竹林中打鬥的配樂,這段音樂和前麵兩段打鬥的配樂情緒上又有不同。如果前兩場打戲突出的分別是緊張與輕鬆,那麼竹林這場戲則是強調悲愴。整段音樂的節奏顯得相對緩慢,沉重中又蘊含著一絲蒼涼,因為它采用了簫作為主奏樂器。和●竹笛不同,簫的音色營造出一種孤獨的感覺:李慕白是孤獨的,因為他高處不勝寒;玉嬌龍也是孤獨的,因為她選擇了一條無人走過的路,更何況她根本不屑於被人理解。弦樂不停地在低音區重複幾個音節,突出對峙的壓抑和飄忽感,回味無窮。

蕩氣回腸的新疆音樂點出了故事發生地域的廣闊,明顯為影片增添了不少異域風情,同時對相關人物性格塑造、人物關係發展與情節演進都起到一定的預設作用。李慕白和俞秀蓮之間的感情,由於漢族固有的內斂性格與道德傳統,沒有結局,是沉重的悲劇。與此相對比玉嬌龍和羅小虎之間的愛情,沒有那麼多顧忌,雖然結局仍然是不幸,但他們至少酣暢淋漓地愛過。這一點和羅小虎作為少數民族直率的示愛方式,以及玉嬌龍特立獨行的性格都有著莫大的關係。整部影片中,最不讓人糾結的就是羅小虎和玉嬌龍在新疆相識相愛的情節。

為了配合這段感情,譚盾采取了新疆音樂和維吾爾民族樂器來作為這段內容配樂。首先是《絲綢之路》,這段音樂雖然主要是重複《永恒的誓約》的旋律,但配器上第一次出現了新疆手鼓,配合葫蘆絲,顯得別有風味。

170第三樂章民族與世界玉嬌龍和羅小虎在新疆荒漠中的初次相遇來自新疆伊犁的維吾爾民歌《阿瓦爾古麗》是《臥虎藏龍》中羅小虎與玉嬌龍愛情主題的來源:兩首配樂《交鋒》和《荒漠奇情》的主旋律也正是脫胎於此。這首歌的旋律非常符合這部電影的要求,是羅小虎無所顧忌的愛情體現。為了愛,他千萬裏跋山涉水尋找玉嬌龍,他孤身到京城,甚至在大街上當眾鬧婚,阻止玉嬌龍出嫁。這一段旋律優美而傷感,原歌詞如下:我騎著馬兒唱起歌,走過了伊犁,看見了美麗的阿瓦爾古麗,天涯海角有誰有比得上你,●哎呀,美麗的阿瓦爾古麗。

流浪的人兒踏破了天山,越過那戈壁,告訴你美麗的阿瓦爾古麗,我要尋找的人兒就是你,哎呀,美麗的阿瓦爾古麗。

灰色的小兔,在戈壁灘上跳來跳去,你可知道美麗的阿瓦爾古麗,灰色的小兔它的窩在哪裏?

哎呀,美麗的阿瓦爾古麗。

……171傾聽電一曲《交鋒》是整部影片中筆者最喜歡的樂曲,這一曲反映玉嬌龍影和羅小虎從“不打不相識”到相愛的配樂,聽著讓人十分過癮。樂曲先以新疆手鼓作為伴奏,單簧管吹出帶有異域風情的一段旋律,隨後琵琶和整支管弦樂隊加入,緊張激烈,突出打鬥的精彩。然後維吾爾族民間樂器熱瓦甫加入,和弦樂共同演繹主旋律(也就是《阿瓦爾古麗》的變奏),畫麵是兩人在大漠上策馬飛奔,非常具有運動感。

隻有在天高雲淡的廣闊天地,人的胸懷才能無限放大《荒漠奇情》仍然以新疆手鼓作為伴奏,馬友友用大提琴營造出類似於馬頭琴的音色,以緩慢而悲傷的感覺演繹《阿瓦爾古麗》的變奏,琴音上下翻飛,音域極廣,運用了大量類似於掃弦的手法,顯得十分蒼涼,暗示羅、玉二人終將分離的命運。這段大提琴和鼓的“對話”,對比十分●強烈。這樣的敢愛敢恨,隻有羅小虎和玉嬌龍這樣的個性人物才能有。

172第三樂章《》:民誘僧妖氣誘惑族與世界出品:中國香港泰影軒製作有限公司,1993年電影音樂混剪導演:羅卓瑤音樂:劉以達獲獎:第1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配樂獎、第30屆金馬獎最佳電影音樂獎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1993年,李碧華的兩部小說被搬上銀幕,一部是《青蛇》,另一部是《誘僧》,都由李碧華親自編劇,男主角又都是吳興國,隻是兩部片的反響截然不同:《青蛇》被徐克徐老怪包裝得豔麗動人,情節曲折而為人津津樂道;而《誘僧》卻在女性主義視角的羅卓瑤掌控之下,流連於禪宗機鋒之中,因可看性不強而被詬病,又由於其中的情色畫麵而被封殺……其實《誘僧》在電影語言的表現力方麵不亞於《青蛇》,尤其是葉錦添的美術設計,畫麵華美,色彩斑斕,人物妝容詭異,帶有強烈的超現實主義色彩,極具張力,也更接近戲劇。

除了美術設計以外,《誘僧》的音樂也和《青蛇》同樣令人難忘,甚至更勝一籌,雖然其中沒有誕生像《流光飛舞》這樣傳唱一時的插曲,但是●音樂人劉以達還是用他強烈的個人風格為我們奉獻了古意盎然、又有著神秘的異域和民族色彩的電影配樂———阮、琵琶、古箏、三弦等民族樂器被反複使用,層層疊疊,和畫麵絲絲入扣,驚豔動人,也因此同時在港台兩地電影節上獲得最佳配樂獎。

原聲碟的第一曲是當時還叫作王靖雯的王菲演唱的《誘惑我》,開首以合成器模擬的風聲和號角,以及鐃鈸,一下就把聽者帶入那黃沙漫天、吹角聯營的古戰場,幾分凝重幾分詭譎,恍惚而飄逸,然後王菲以她那空靈的嗓音徐徐唱道:什麼也不知道迷迷糊糊燃燒你燃燒我的靈魂什麼也不知道恍恍惚惚動搖你搖撼我的命運抱著我看著我忽然我不再是我抱著你看著你你是如斯的溫柔為什麼總要我付出所有擋不住的誘惑豁出去的快活我不再受折磨我隻要你誘惑我我隻要你愛我我不再問什麼173傾聽電我隻要你誘惑我影……歌詞來自周耀輝———達明一派時期就和劉以達有良好合作關係的詞人,他將片中那種旖旎而誘惑的氣氛和無常的命運表現得入木三分;而配器方麵又有嗩呐、電吉他、手鈴的間或加入,動聽之極。這首歌亦收錄在王菲1993年的專輯《十萬個為什麼》中。王菲和劉以達合作不多,除了這首《誘惑我》,還有1995年的《流星》(收入劉以達個人專輯《麻木》),也是非常精彩之作。

原聲碟的第二首是《祭天》,是影片開始祭天場景的配樂。此曲民族管樂和打擊樂唱了主角,嗩呐的吹奏類似於吉他的Riff技法,反複演繹一個短小的動機及其變奏,而鼓點的起落帶有明顯的殺伐和征戰●祭天場景的氣息,類似於“陣中樂”的場景。劉以達在此曲中展現了他對複調與和聲的頑固愛好,配合影片畫麵,效果很棒,民族樂器被他玩成這樣的效果,也算是獨具一格了。

《緣起》表現的是吳興國飾演的大將石彥生和陳衝飾演的十九公主相識的場景,塤和阮是本曲的主要樂器,塤一如既往的古意濃厚,阮則演奏出了一定的迷幻效果。

《屠城》是影片中李世民奪嫡的“玄武門之變”配樂,這場戲基本是以比較寫意的方式拍攝的,並不刻意彰顯場麵的血腥,音樂上也以類似於戲曲唱腔的人聲嘶吼和打擊樂為主,刻畫一種緊張而無奈的氣氛。

《紅塵》是石彥生等人被迫出家之後,十九公主看望他們,給他們帶來酒肉的場麵。此曲是三弦作為主奏樂器,而一個並不算動聽的男聲以懶洋洋的聲線在反複哼唱一段無字歌,突出嬉笑紅塵、遊戲人間的幻滅感。《眾生》是慰問場麵的繼續,琵琶伴奏下,《紅塵》出現過的那個男聲在這裏更加肆無忌憚,調撻脫放,顯得頹廢而糜爛。

174第三更為精彩的是《胡舞》,這是一首中速偏快的樂曲,帶有明顯的異域樂色彩,讓人想起龜茲古樂和胡旋舞。胡旋舞是一種西域康居地區(尤其章是河中地帶、現中亞五國)的民間舞蹈,以舞者身體不間斷的旋轉為特民族點,隋唐時期龜茲舞女尤擅其舞,身為粟特人(康居人的一支)的安祿山與世也是個中高手。影片故事的背景年代是初唐,民族大融合的時期,出現界這種異域色彩的音樂相當正常。而這種帶有西域色彩的音樂本來就是劉以達所擅長的東西,阮和弦子被他演奏的居然有些接近印度的Sitar琴,帶有幾分迷幻色彩,很是誘人。

牡丹樓●《牡丹樓》是石彥生和十九公主幽會的背景音樂,本來應該浪漫溫馨的場麵卻被劉以達故意用一種充滿違和感的方式表現:輕柔的笛聲在不甚和諧的二胡伴奏下,營造出一種詭異而妖豔的氣氛。

《情濃》把《牡丹樓》中的氣氛展現的更加極端,二胡反複演繹一個短小的樂句,加入三弦、古箏,再以竹笛主奏,在這裏任何一種樂器單獨聽都沒有好的效果,但夾在一起,卻像是產生了化學反應,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魅力。

《無》以古箏和吉他合奏,再配上一兩聲童聲幽遠的哼唱,展現的是再次進入廟門的石彥生悟禪的場景:經曆過生生死死、悲歡離合的男主人公思索人生的意義。

《逍遙》是展現石彥生最終悟道的場景,貪嗔不已,殺心難滅,愛欲癡長,都隨著一聲棒喝飄去,頗有些“白茫茫大地真幹淨”的感覺。就音樂而言,之前出現過的大部分樂器和旋律在本曲中都有出現,兜兜轉轉,似落花飄零。正如邁克、陳少琪和進念二十麵體為達明一派名曲《石頭記》譜寫歌詞的意境:175傾聽電絲絲點點計算影偏偏相差太遠兜兜轉轉化作段段塵緣紛紛擾擾作嫁春宵戀戀變掛真真假假悉悲歡恩怨原是詐花色香皆看化……劉以達為本片譜寫、演奏的具有強烈個人色彩和實驗色彩的音樂,為這部濃墨重彩的電影增添了無窮魅力,正如網友所評:“這樣的電影連妝都濃豔得失了時間感。也隻有劉以達這樣風格強烈的音樂,才壓得住、配得起。”●176第三樂章《春光乍泄》:因為失語,所以音樂民族與HappyTogether世界電影音樂混剪出品:香港澤東影業公司,1997年導演:王家衛音樂:阿斯托·皮亞佐拉(AstorPiazzola)等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上個世紀末第一次看《春光乍泄》,就感覺裏麵的音樂著實不錯,一如王家衛的其他電影。多年以後再觀看,《春光乍泄》的音樂也如一杯醇厚的紅酒,甘甜的回味逐漸駐留心頭。王家衛的電影,多以人與人之間的疏離和失語為主題,本片也不例外。既然言語難以表達感情,那麼就用音樂助力。

●一、探戈之魅力如同塔倫蒂諾一樣,王家衛也總能為自己的作品找到合適的音樂,這部《春光乍泄》既然是以南美的阿根廷作為主要的故事背景地,那當然少不了南美音樂,特別是探戈。王家衛說:探戈與我想象的差別頗大,這種音樂、技巧、氣氛……有人曾形容它是一種“水平欲念的垂直表達”。在與探戈音樂的小小相處中,我終於明白那個人確實知道自己在說些什麼。

探戈,作為一種節奏感強,又充滿慵懶曖昧感覺的舞曲音樂,常常用來表現戀人之間情緒的衝突。何寶榮和黎耀輝這對同性情侶,都想177傾聽電在感情中獲得主動,因此經常發生矛盾,一次次分手,又一次次重新開影始,憑借探戈,他們既表達對彼此的愛慕,又互相角力。

王家衛為本片選取的探戈舞曲主要是來自阿根廷探戈之王皮亞佐拉的名作《邀請探戈》(TangoApasionado),影片的音樂製作人把這首曲子分解三部分,分別是“序曲”(Prologu)、“憂傷”(Milonga)和“終曲”(Finale),分別表達三種不同的情緒。

最先出現的《序曲》大概是最能代表《春光乍泄》音樂風格的,班多倫手風琴奏出的旋律流暢、淒美而孤獨,用來刻畫兩人之間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再合適不過。這首曲出現在何寶榮和黎耀輝第一次吵架又複合的場麵,表達兩個孤獨的人相互之間的需要,但又無法順利表達的感情。

本曲第二次出現是以《舞會第三場》(Milongafor3)的麵貌出現,這是樂曲的中段,第一次出現在兩位主人公看球之後,在廚房跳探戈的場麵,在狹小的廚房裏,黎耀輝和何寶榮翩翩起舞的場麵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兩個人在舞蹈中相互不說一句話,隻用眼神交流,那種彼此需要而又相互猜忌的感覺,也被這低回的音樂表達得非常到位。

●電影中經典的舞蹈場麵兩個人發生激烈爭吵,何寶榮向黎耀輝動手之後,黎耀輝一人來到海邊,經過痛苦的思考,決定離開何寶榮,離開這個令他傷心的人和地方。這時緩慢而顯得沉重的手風琴音樂響起,大提琴接著拉出一組憂傷曲調,然後是鋼琴和管樂,手風琴一改歡快奔放的風格,把每一個音節都拉得很長,顯得更加迷離而悲傷,不知其名。

第三部分《終曲》(tangoapasionado),出現在黎耀輝孤身上路去尋找伊瓜蘇瀑布的場景,這段音樂首先重複了《序曲》的旋律,失去了戀情的黎耀輝不停喝著酒麻醉自己,想要尋回往昔的美好回憶。

此外,片中還出現了兩首探戈舞曲。一是《蘇酒吧的現場錄音》(BarSurⅠ/Ⅱ,LiveRecording),錄製於布宜諾斯艾利斯的Barsur,這首曲子節奏歡快而明確,鏗鏘有力,正是典型的探戈風格。

178第三樂章民族與世界此曲第一段出現在黎耀輝作酒吧使者時,一個華人旅遊團去Barsur觀看探戈的場景。在此他看到何寶榮和別的男人廝混,心裏非常難受;此時更加明快的第二段音樂響起,更加反襯黎耀輝的痛苦,他隻好走出去。

另一探戈舞曲是“三個朋友”(Amigos3)在酒吧現場收錄的兩曲,據說這兩首曲子,是王家衛邀請一個並不是太專業的樂團出外景並演奏的,即使不是專業的樂團,仍然非常動聽,也很好地表達出了拉美探戈的地域音樂特色。

二、巴西之鴿●原聲碟中的第一首曲《瀑布》(Waterfall),實際上是瀑布聲加上巴西民謠歌手卡耶塔諾·費洛索(CastanetVeloso)演唱的《咕咕叫的鴿子》(CucurrucucuPaloma,又名《鴿子之歌》)。費洛索的歌聲百轉千回,極富磁性,幽怨的歌聲唱出了黎耀輝內心對何寶榮愛恨交織的複雜感情。滾石唱片公司1997年《春光乍泄》電影原聲CD內頁的說明上,記載了王家衛的回憶:Veloso深深地感動了我……它在60年代的香港相當流行,我決定以它來作為劇中主角黎耀輝踏進布宣諾斯艾利斯之前的預兆。我找人為我翻譯“CucurrucucuPaloma”這件事至少五次,每次翻譯出來的結果都不一樣,不過每個人都同意這是一首與鴿子有關的歌(西班牙文Paloma就是鴿子的意思)。真有趣!

179傾聽電影伊瓜蘇瀑布是二人心頭的夢想,代表著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但是這幸福也有苦澀之處。後來,阿爾莫多瓦在《對她說》中也用了這首《鴿子之歌》三、FrankZappa與鍾定一美國搖滾歌手弗蘭克·紮帕(FrankZappa)的音樂也是影片配樂的重要組成部分,片中總共選用了3首他的音樂。紮帕的音樂風格很複雜,根源、迷幻、藝術、爵士、民謠,有些後現代派的特質,非常適合這部影片的情緒,談到為何與紮帕結緣,王家衛回憶(原聲CD內頁說明):●我在(布宜諾斯艾利斯)AvenuedeCorrientes買了一張FrankZappa的唱片。對我來說FrankZappa一直隻是個名字而已,我從來沒有聽過他的音樂。但基於一種全然的直覺,我想這裏頭可能有些很棒的東西。FrankZappa,怎麼我們今時今日才得以相遇呢?對我來說,FrankZappa與AstorPiazzolla在他們各自的文化中是極相似的人物。他們都是壞男孩,以新的生命感令音樂更豐富。1997年的2月,我們的攝影指導杜可風來到我的辦公室。他因為再一次的失戀而沮喪、酒醉。我放FrankZappa的《IveBeenInYou》給他聽。

我們在那兒坐了四個鍾頭,反複地聽著這首歌。有兩個小時杜可風都待在廁所裏,是哭是睡,我仍弄不清楚。今天,我已經擁有超過30張的FrankZappa唱片。

其中《春嘎的複仇》(Chungasrevenge)是一首比較勁爆的吉他曲,帶有華麗搖滾和迷幻搖滾的色彩。此曲出現在影片9分鍾左右,黎耀輝發現何寶榮在酒吧裏另有新歡,異常痛苦,狂暴的吉他SOLO響180第三起,仿佛是要宣泄他心中的不平和憤怒。雖然曲名為“複仇”,但黎耀輝樂並未有所行動,隻是把痛苦埋在心底,默默看著何寶榮遠去。章《我在你心裏》(IHave民族BeenInYou)是一首比較輕與世快的歌曲,舒緩而深情,出現界在第71分鍾,離開何寶榮的黎耀輝獨自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街頭尋找快樂,放鬆心情,但卻始終無法忘懷何寶榮,直到與其在公廁邂逅,之後黯然離去,歡快的音樂也在此時戛然而止,象征幸福的短暫。

●黎耀輝借熱鬧的球賽麻醉自己,影片原聲碟的最後一首就是足球解說激情的“Goal”!

探戈和足球,是布宜諾斯艾利斯這個城市的節奏和靈魂。這個畫麵在影片裏出現了兩次,分別是25分鍾和71分鍾,伴奏的音樂分別是激情探戈《序曲》和《我在你心裏》。流光溢彩的畫麵,帶有明顯的王家衛風格181傾聽電《春光乍泄(一起快樂)》(HappyTogether)是影片的最後一首音影樂,也可以看作是主題歌,這首歌最早是海龜樂隊(TheTurtles)的作品,後來被弗蘭克·紮帕唱紅。此歌輕快而活潑,旋律上和美國1950年代末的一首上榜歌曲《逃亡》(RunAway)有些相似,帶有那個特定年代美國流行歌曲的美好共性:期待夢想的實現。後來某品牌的汽車廣告也曾借用過這首歌。王家衛一直想在影片中用紮帕的版本,但由於版權的問題未能如願。隻好請來老友鍾定一(DannyChung,本片原聲音樂的製作人)親自演繹,以最大限度地還原紮帕的感覺,對王家衛而言鍾定一就是香港的紮帕。

在《一起快樂》的歌聲中,黎耀輝來到台北,想要從頭來過———雖然不知道是否能一切如願,但黎耀輝對未來是充滿期待的●引用一段HappyTogether的歌詞結束本文:Imaginemeandyou,IdoIthinkaboutyoudayandnightItsonlyrightTothinkaboutthegirlyouloveAndholdhertightSohappytogetherIfIshouldcallyouupInvestadimeAndyousayyoubelongtomeAndeasemymindImaginehowtheworldwouldbeSoveryfineSohappytogether182第三樂章民《賽德克·巴萊》:來自靈魂深處的呐喊族與()世WarriorsoftheRainbow界電影音樂混剪出品:中國台灣中央影業公司,2012年導演:魏德聖音樂:RickyHo(何國傑)、泰雅族民歌獲獎:第48屆金馬獎最佳原創配樂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本片音樂主要作曲兼編曲RickyHo(何國傑),新加坡人,台灣前飛碟唱片、豐華唱片著名音樂製作人。何國傑曾在美國迪克格羅夫音樂學校(DickGroveSchoolofMusic)主修電影配樂,他曾經為數不清的流行歌曲編曲,也創作過如動畫版《小倩》的電影原聲音樂。

導演魏德聖此前指導過當年台灣史上的最賣座影片《海角七號》,直到被本片超越,令人驚異的是,這兩部作品是導演目前僅有的兩部長篇電影作品。《賽德克·巴萊》是導演和作曲家的首次合作。本片配樂的風格主要是吸收台灣泰雅族(賽德克人是泰雅族的分支)民間音樂風格的西式交響配樂,再加上一部分泰雅族的民間音樂。配樂總基調體●現出台灣山地民族的音樂風格,和影片配合非常完美。

影片一開始就是一曲激動人心的《出草》,由急促的鼓點引出,隨後就是一段男聲齊唱,然後又加上泰雅人的民族樂器口簧琴和西洋樂器,氣勢磅礴。雖然聽不懂語言,但此段音樂的畫麵感極強,幾乎不用看就能讓人腦海中浮現出少數民族狩獵或是戰鬥的場麵,最後以竹笛和弦樂收尾,結構完整,很自然地過渡到第二曲《太陽旗》。

《太陽旗》一曲很有好萊塢“大片”的風範,迥異於台灣電影配樂“小183傾聽電清新”風格。其實不僅這一首,整個電影的配樂,作曲家都在營造一種激影昂又不失婉轉、動聽又不落俗套的氛圍,而這首曲子就集中體現了這種風格,采取段落型結構,曲調多次發生轉變,猶如一首微型交響詩。

《追殺》《如太陽般出擊》等曲子基本都是為了配合劇情而出現的,這些樂曲,有的快速,有的悠揚,雖然無多大亮點,但也中規中矩,很好為劇情發展起到了鋪墊和渲染的作用。

重點談談影片中出現的“原住民”音樂及其淵源。所謂“原住民”就是大陸所說的“高山族”,台灣對民族的劃分要比大陸細致得多,幾個大的族群包括阿美族、卑南族、泰雅族和排灣族等。台灣原住民向來以能歌善舞著稱,單以流行音樂而言,就貢獻了如早期的湯蘭花、萬沙浪;20世紀80年代的高勝美、千百惠;90年代以後的張惠妹、動力火車、張震嶽等著名歌手或組合。此外,“原住民”對樂壇的貢獻還包括跨界音樂大師●李泰祥和台灣民歌運動的先驅之一胡德夫等;更有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的開幕主題曲,由德國電子團體ENIGMA演唱的《回歸純真》(BacktotheInnocence),就是根據台灣阿美族歌手郭英男吟唱的傳統古調《老人飲酒歌》改編而來,一時風靡全球,台灣原住民音樂由此推向世界。不過,此時的原住民音樂更多的是作為流行音樂的一種素材。

進入21世紀後,原住民歌手勇敢地發揚“原鄉”精神,大膽唱出本民族心聲。如卑南族的陳建年和紀曉君,以流行音樂作為載體,抒發本民族的音樂情懷。如果說,過去的原住民音樂還僅僅被當作一味“佐料”添入流行音樂,到了陳建年、紀曉君,還有拉卡·巫茂(本片荷戈社頭目塔道·諾幹扮演者,片尾曲《看見彩虹》的創作者),原住民音樂已經是融合了流行音樂元素的民族音樂了。影片中出現的幾首演唱版的泰雅族民歌,雖然在編曲上或多或少加入了一些流行元素,但仍然能讓我們一睹泰雅族民間音樂的風貌。

根據賽德克古調改編的《仇恨消失》,這首曲調在1994年台灣風潮唱片出版的《台灣原住民音樂紀實》之五《泰雅族之歌》就出現過,不過那是女聲版,影片中出現的則是男聲合唱版。我們可以從這首曲子中184第三發現泰雅人對和聲的重視,這是漢族民間音樂所缺失的元素。樂另一首泰雅族女歌手阿穆依·穌路演唱的影片主題歌《賽德克·章巴萊的靈魂》,這首歌在影片中多次出現,有時甚至會作為背景聲出現。民族穌路那悠揚綿長而具有穿透力的嗓音,仿佛是挪威女歌手西塞爾與世(Sissel)在《泰坦尼克號》吟唱部分的重現,應該說在本片中她的表現毫界不遜色於西塞爾。

本片中最好聽的一首歌曲大概要算片尾曲《看見彩虹》了,極其婉轉動聽的旋律由男女獨唱、對唱、合唱、齊唱輪番演繹,主演林慶台的副歌部分尤其動聽,再配上已犧牲的賽德克人集體通過彩虹橋的畫麵,怎能不讓人動容。不過,這首歌雖然也用賽德克語演唱,卻不是正宗賽德克民歌,而是一首創作歌曲,且帶有比較明顯的台灣流行曲風格,尤其在編曲上,合成器的大量使用增加了歌曲的可聽性,很具有流行潛質。

對於這種民歌流行化的做法筆者個人持保留態度,台灣原住民音樂能夠廣泛傳播,流行化確實曾立下大功。音樂曲式上的流行化雖然可以增強原住民音樂的可聽性,但是節奏的改變和現代樂器特別是大量合成器的使用,會“抹殺了很多原住民歌唱呼吸所顯示的緩慢、從容、大度,可讓人細細品味與慢慢欣賞的部分,讓音樂顯得庸俗平淡而毫無變化”①。不過純粹原生態的民歌可能不太適合現代聽眾的口味,這種藝術傳統的堅守與向市場妥協也是一個悖論。

●影片中最讓人讚賞的音樂是主人公莫那魯道和他父親在溪邊的那一段演唱,網絡上一般稱之為《賽德克巴萊父子之歌》。這段音樂從莫那魯道的父親用唱歌幫莫那魯道排遣愁緒開始,然後莫那魯道跟上,形成奇妙的二聲部和聲。在這二聲部輪唱中,父親走向彩虹中自戕,這段樂曲才真正的原生態(這一段在影片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承前啟後作用)。遺憾的是,這首曲子竟然沒有收錄在電影原聲碟中。類似的情況①呂鈺秀.傳統的延續或摒棄———關於台灣原住民的流行音樂[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0(1):49。

185傾聽電還有莫那魯道兒子拒絕勸降,在吊死前向妻兒告別,邊跳邊唱的那段歌影曲,體現了賽德克人的血性,非常動聽,但原聲碟中也沒有收錄。

“失去獵場的獵人”在文明社會裏找不到存在的價值感,也就沒有尊嚴可言,賽族人反抗日本人的實質是原始文明抗議來自現代文明的否定與強製修改●186第三樂章民《青木瓜之味》:淙淙流淌在心間的音符族與世TheScentofGreenPapaya界電影音樂混剪出品:LesProductionsLazennec(法國/越南),1993導演:陳英雄AnhHungTran音樂:TnThtTiêt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這些年陳英雄似乎有些江湖暮氣,遠不如世紀之交那麼紅火。《伴雨行》铩羽而歸,《挪威的森林》又是一片惡評,年輕一些的朋友甚至都沒太聽說過他……大概是這兩部影片都不適合他的風格的緣故吧。但無論如何,1993—2000年間的“越南三部曲”———《青木瓜之味》《三輪車夫》和《夏天的滋味》曾經是世界影壇的一道獨特風景,也給筆者的觀影生涯留下了深刻印象。

關於影片配樂的作者TnThtTiêt(沒有中文譯名,甚至不知該怎麼拚讀這個名字),資料很難查,隻知道他是越南人(裔),“越南三部曲”的音樂都是由他主創,也算是陳英雄的“禦用”配樂家。就是這樣一位我們叫不出名字的音樂家,為我們帶來了極其優美和風格獨特的●音樂。

越南,因為它和中國自古以來難以割斷的聯係,成為一個讓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國家,連它的音樂給人的感受也是一樣。第一次看《青木瓜之味》,配樂就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它和中國民間音樂頗有近似之處,特別是某些地方神似嶺南絲竹。至於怎樣相似,是另一個複雜的話題,此處不作深究,隻能說它們都受到中國古代音樂的影響。

靈動而寧靜,細膩且溫情,是本片音樂的總體特色。就情節設計而言,《青木瓜之味》其實就是一部音樂題材的影片:女主人公小梅前後待過的兩個家庭,主人的生活都和音樂有關。和時時出現的蛙鳴蟬聲一187傾聽電樣,音樂是本片聲音的主要構成要素,甚至多過對白(不完全統計出現影音樂的場景有70多處)。

喜歡離家出走“采風”的第一家少爺,是和成年小梅最終結合的第二家男主人個民間音樂家,圖中,他拿的是月琴顯然是西洋音樂的擁躉影片以一曲《印記》(Estampe)開始,在一個潮濕的夏夜,女主人公小梅在問路,此時揚琴和橫笛奏出的旋律略帶幾分詭異(越南橫笛的音色有幾分似尺八)和不安全感。

●小梅是個敏感而內向的孩子,對家中的一些細微之處充滿了好奇,青木瓜被摘下後,一股清香的味道吸引了她。此時,片頭出現的音樂《印記》再次出現。隨後小梅了解到這是木瓜的味道,露出會心的微笑女主人對小梅說:“你長得很像我死去的女兒。”這讓小梅有些忐忑,這時,略帶傷感的音樂《插曲B》(InterludeB)響起,襯托她此時的心情。

螞蟻覓食這樣的常見景象在微距鏡頭下也顯得美輪美奐,攝影師的功力非凡,此時出現若隱若現的鋼琴聲調皮的小男孩和勞動中的小梅搗蛋,小梅也不以為意,這時的配樂188第三是打擊樂為主的《插曲A1》(InterludeA1),急促的鼓點聲和彈撥樂器樂形成了對位,如同動畫片《大鬧天宮》裏的大聖出場,男孩的調皮勁倒是章與孫悟空有得一比。民族與世界看著既勤勞又乖巧的小梅酷肖自己逝去的女兒,女主人露出了發自內心的憐愛之情,此時的音樂是《印記》的另一段●小梅饒有興致地給蛐蛐飲水,心裏充滿淡緊隨其後的針灸的畫麵,伴隨一民間樂隊在淡的喜悅演奏,甚是有趣成年後的小梅來到阿權家,繼續自己的仆人生涯。少主人經常演奏德彪西的鋼琴曲《月光》,在安靜中充滿著那一掩蓋的情感,也非常適合這部影片的情緒。87分,這首曲再度出現。

穿上越南旗袍———奧戴的小梅發現了阿全為自己畫的素描,似有所感悟,此時《印記》中的一段橫笛又出現了。

音樂,是《青木瓜之味》的另一主角,和畫麵一起構築了本片的成功。也許有人不認同影片的情節———故事過於簡單,人物比較單麵,不如另一部越南影片《戀戀三季》好,甚至會淡忘這個故事,但我們會永遠記住這唯美畫麵和動聽音樂給我們帶來的奇妙感覺,像炎熱夏日在山間淙淙流淌的泉水,讓人心緒寧靜。

189傾聽電影《七武士》:悲壯激昂的武士之聲TheSevenSamurai電影音樂混剪出品:日本東寶株式會社,1954導演:黑澤明音樂:早阪文雄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如果讓筆者評選最喜愛的黑澤明作品,我會選兩部:一部是《留芳頌》,另一部就是《七武士》———巧的是這兩部的主演都有誌村喬,而配樂都是早阪文雄所作。

早阪文雄(1914—1955),日本古典樂作曲家,黑澤明早期作品的禦用配樂。他在1947年和黑澤明結識後,一見如故,先後為黑澤明的《泥醉天使》(1948)、《野良犬》(1949)、《醜聞》(1950)、《羅生門》(1950)、《白癡》(1951)、《留芳頌(生之欲)》(1952)、《七武士》(1954)和《活人的記錄》(1955)共八部影片配●樂。這一時期黑澤明導演的作品,除了一部查不到配樂作者的《靜夜之決鬥》(1949),其餘配樂都由早阪文雄包辦。

早阪文雄為黑澤明的電影奉獻出他生命中最優美的配樂,直到他生命逝去為止。在他英年早逝後,黑澤明異常悲痛,因為失去了最好的合作夥伴。更令人遺憾的是,除了《七武士》現在還有原聲專輯,他其餘電影的配樂我們現在隻能在電影中欣賞到。

早阪文雄為《七武士》所作的配樂,大致以西洋銅管樂為基礎,時而高亢,時而低回,以突出武士為村民獻身的悲壯激昂精神;同時又注意吸收日本民間音樂的風格,因而極具特色。這些配樂和黑澤明電影影像本身一樣,既具有東西方普世的美學特色,也極具日本風味和藝術家的個人風格。

電影開篇(也是原聲碟的第1首)的樂曲《主題曲》(Titles)是大鼓獨奏。凡是對日本民間音樂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大鼓這種樂器在日190第三樂章民族與世界本音樂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小時候看電視劇《排球女將》就知道了“八丈大鼓”,後來聽類似《鬼太鼓座》之類的CD,大鼓給人的感覺很是震撼。

《七武士》的這段開場大鼓和上述的大鼓音樂有些不同,它的速度並不快,也沒有使用震撼的音效(也許和當時的錄音技術有關),但藝術感染力卻毫不遜色。這段大鼓是低沉的,並不顯得張揚,隻是鼓點的反複進行,沒有其他花樣,但那一聲聲鼓聲,聲聲敲在聽者的心頭。它作為開場曲,仿佛是出征的號角,有著預示情節的作用,它也象征片中所歌頌的武士精神:為了心目中正義的事業奉獻自己,低調內斂,但又有●“該出手時就出手”的勇氣與俠義精神。

第2首《走近小水車》(ToTheLittleWatermill)是反映山村農民悲慘生活的樂曲,此段音樂以男低音哼唱的無字旋律為先導,突出勞作的不易,然後是低沉的銅管樂加入,意在比擬山賊的洗掠和官府的雪上加霜,這是屬於片中農民的主旋律。

《尋找武士》(SamuraiSearch)是村民出發尋找武士場麵的配樂,這段旋律在影片中出現多次,可以稱為“七武士第二主題曲”,仍然是以銅管樂為主,但整體比較高調、流暢,孕育著希望,是比較振奮人心的旋律。

主題曲《武士主題·菊千代曼波》(Kanbei&KatsushiroKikuchiyosMambo)無疑在影片中出現次數最多。這段樂曲的前半段類似於進行曲節奏,以小號、圓號等銅管樂器為主,奏出的旋律集中體現了本片音樂的特點,高亢激越,曲調頗有些“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般的悲壯激昂。這段旋律是屬於勘兵衛(誌村喬飾演)為首的武士群體的,聽著旋律總有些感覺像我國那改編自陝西民歌的哀樂一樣莊嚴肅穆,黑澤明以其高超的電影語言把區區七名武士集體191傾聽電出現的場麵表現得似千軍萬馬奔騰,而早阪文雄也以小編製的樂隊展影現出大編製交響樂團般的宏偉,可謂氣象萬千。

這首曲中間還有著一個動機上的轉折,那是屬於影片裏著力表現的角色、“山寨”武士菊千代(三船敏郎飾演)的主題曲。菊千代是“七武士”中比較特殊的一個,他本來是個小人物,並不具備武士的資格,因為極其羨慕武士做派而處處模仿,又不被人接受,因此鬧了很多笑話。這段旋律作曲家采取了曼波舞的節奏,以低沉的黑管配合打擊樂奏出輕鬆愜意的旋律,又略微帶點調侃的意味,以突出菊千代的人物性格,類似於電視劇《西遊記》中八戒出場的音樂效果。這段音樂不久後,又回到之前的主旋律,這表明菊千代終於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大家的承認,雖然在世時不是真武士,最後卻死得像一名真正的武士。

接下來一曲《利吉的眼淚—白米》(RikichisTearsWhiteRice)是和《走近小水車》類似表現農民利吉家悲慘生活的音樂,他要女兒誌乃剪短頭發,以避免山賊和武士的侵犯。不同於前曲的是,本曲最後引入武士第一主題,預示光明即將到來。

●《第二次尋找武士》(TwoSearchForSamurai)表現勘兵衛師徒二人找尋剩餘武士的過程,本曲在重複了《武士第二主題》後,又有低沉的弦樂演奏《第一主題》,暗示這場武士與山賊之間的爭鬥將充滿艱辛。

第7首《兵衛》(Gorobei)是以大提琴演奏《武士第一主題》,更強化了後者沉痛的感覺,之後又以銅管樂為主演奏第一主題,表達情緒上的一種轉折。它是屬於七武士中足智多謀的五郎兵衛的音樂,他在七武士中是第二個戰死的。第8、9首都是對武士第一主題的重複192第三和變奏。第10首《武士》(Samurai)則以一把大提琴演奏了武士第一樂主題,突顯武士的勢單力薄、拯救山村的悲壯義舉以及最後孤絕的章犧牲。民族《非凡的人》(ExtraordinaryMan)是《菊千代曼波主題》的變奏,與世如果說之前《菊千代曼波主題》旋律的拉美風格還不夠明顯的話,這一界曲通過拉美手鼓表現得十分明顯。

第12首《早晨出發》(MorningDeparture)也是屬於少女誌乃的旋律,比較明亮。第16首《勝四郎和誌乃》(Katsushiro&Shino)是表現七武士當中的年輕人、勘兵衛的徒弟勝四郎與利吉女兒誌乃戀愛的配樂。這一段音樂早阪文雄通過豎琴和尺八的怪異組合,演繹出一段奇妙的旋律,表示勝四郎和誌乃之間的波折感情。之後又以笛奏出誌乃的主題,表現女子內心的感情起伏。隨後的幾曲配樂都同樣起到表現二人情感的作用。

第20首《麥田》(WheatField)用單簧管吹奏,表現田園風光。第23首《豐收》(Harvesting)表現農民收獲的場麵。此曲仍以尺八作為主奏樂器,節奏上吸收了芭蕾舞劇伴奏音樂的特點,聽著感覺特別像舞劇《紅色娘子軍》的某些片段(比如《軍民魚水情》),也像我國的南方民間音樂,不過穿插其中、不時出現的“去47音階”①調的旋律則暴露了其日本音樂的本尊。這段音樂是《七武士》中少見的歡快音樂,農民因為收獲而發自內心的喜悅,被這首曲表現得十分到位。

第29首《對抗夜襲》(ToTheNightAttack)表現武士和村民反擊●山賊夜襲的場麵,這一段音樂加入了影片出現的各種背景聲:人聲、砍殺、馬嘶、馬蹄聲,因而顯得十分動感,這一曲和下一曲在編曲上顯然借鑒了西部片配樂的成功套路。

第34首《菊千代的上升之際》(KikuchiyoRisesToTheOccasion)顯然又是屬於菊千代主題曲的旋律變奏,配器上采用了英國管和圓號,突出幽默效果,不用看畫麵我們就能體會到菊千代那種滑稽可愛的形象。

第38首《插秧歌》(RicePlantingSong)是典型的日式民間小調,很原生態,是在武士付出四人犧牲的沉重代價、戰勝了山賊後,農民們終於解除後顧之憂,開始幸福的勞作之歌。《插秧歌》這樣的民間小調,本身就有期待收獲的喜悅之情,在這時使用更顯得歡快異常,更兼富有韻律的鼓聲和歡欣的演唱,形成和諧的音樂之聲。

①“去47調音階”是日本傳統音樂的特色,在經典抗日影片常常用到,如《小兵張嘎》中“鬼子進村”的音樂就是典型的“去47調”的五聲音階。

193傾聽電影荒塚般的武士墓地看到這樣的場麵,再看看那插著武士刀的四座墳塋,正如勘兵衛所說:我們並沒有勝利,獲勝的隻是農民罷了。這時響起的《終曲》(EndingTitle)愈顯悲壯與沉重,更讓人對這些義無反顧獻身的武士們心生敬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