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大教育文庫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輔導課程開發研究鄧宏寶著南京大學出版社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輔導課程開發研究\/鄧宏寶著.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12(通大教育文庫)ISBN9787305145780Ⅰ.①高…Ⅱ.①鄧…Ⅲ.①高等職業教育職業選擇課程教學研究中國Ⅳ.①G717.38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5)第004374號出版發行南京大學出版社社址南京市漢口路22號郵編210093出版人金鑫榮叢書名通大教育文庫書名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輔導課程開發研究著者鄧宏寶責任編輯張靜超王抗戰編輯熱線02583596997照排南京紫藤製版印務中心印刷揚中市印刷有限公司開本880×12301\/32印張10.875字數260千版次2015年12月第1版2015年12月第1次印刷ISBN9787305145780定價32.00元網址:http:\/\/www.njupco.com官方微博:http:\/\/weibo.com\/njupco官方微信號:njupress銷售谘詢熱線:(025)83594756*版權所有,侵權必究*凡購買南大版圖書,如有印裝質量問題,請與所購圖書銷售部門聯係調換???????

?序言??????

職業生涯輔導對於學生生命品質的提升、學校德育質量的改進、社會人力資源的開發而言均有著極其深遠的意義,新時期個體職業生涯從傳統型向易變型的轉變、個體主體意識的增強,更是要求主要為未來社會培養從業人員的高職院校自覺開發職業生涯輔導課程,加強職業生涯教育、提高學生生涯管理能力、增進其職業生活的成就感、尊嚴感、自由感。

與教育實踐強烈需求相對照的是,目前關於職業生涯輔導課程開發的理論研究還相對薄弱,諸如如何定位職業生涯輔導課程目標、究竟應設置哪些內容、如何安排和組織這些內容、怎樣評價職業生涯輔導課程的效果等,對這些專題的探討尚不夠深入,結論尚不夠明晰。這些研究的缺乏,導致我國職業生涯輔導課程總體質量不夠理想、效果不夠顯著。為此,就學術層麵而言,本書力求立足國情,圍繞職業生涯輔導課程觀、課程開發理念、課程開發模式等展開探究,為豐富、拓展與創新職業生涯輔導課程研究、構建本土化的職業生涯輔導理論體係作出有益嚐試,就實踐層麵而言,本書力求為高職院校有效開發職業生涯輔導校本課程、加強職業生涯教育提供理論指引及方法論支持,避免由於“反思”的缺失,而導致“行動”的偏差。

在研究過程中,本書依照觀念設計———模式構建———目標定位———內容編製———實施與評價方略選擇的思路,采用了比較研究、問卷調查、作品分析、專家谘詢、座談研討等多種方法,1

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輔導課程開發研究對國內外相關課程開發的基本理念與舉措進行了總結與梳理,對課程功能定位、課程屬性界定、課程學習特征,對課程開發的參與主體、選用模式以及課程開發實踐應處理的相關問題皆進行了較為深入係統的研究,希望能為學界同仁及實踐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啟示。

“職業是唯一能使個人的特異才能和他的社會服務取得平衡的事情。找出一個人適宜做的事業並且獲得實行的機會,這是幸福的關鍵。天下最可悲的事,莫過於一個人不能發現一生的真正事業,或未能發現他已隨波逐流或為環境所迫陷入了不合誌趣的職業。”①麵對紛繁複雜的職業世界,麵對多樣化的主體性要求,我們迫切需要借助職業生涯輔導等課程喚醒學生的潛能、健全學生的人格,“使具有天資的人,自己選擇決定成為什麼樣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②,引領學生贏得職場的成功、享受未來職業生活的幸福。

職業生涯輔導課程意義深遠、大有作為、亟待開發!

鄧宏寶2015年10月[美]約翰·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①1990:325339。

[德]卡爾.雅斯貝爾斯.什麼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②三聯書店,1991:5。

2???????

?目錄??????

緒論……………………………………………………………1一、問題的緣起………………………………………………1(一)全社會需要推進職業生涯輔導工作……………1(二)高職院校需要提高職業生涯輔導課程實施質量………………………………………………3(三)職業生涯輔導理論需要加強本土化建設………4二、已有的相關研究…………………………………………6(一)國外相關研究……………………………………6(二)國內相關研究……………………………………10三、研究的思路與方法……………………………………17(一)研究思路…………………………………………17(二)研究方法…………………………………………17四、本研究主要概念的說明………………………………20第一章我國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輔導課程曆史嬗變與開發現狀……………………………………………27一、職業生涯輔導課程的曆史嬗變………………………27(一)大陸地區課程……………………………………27(二)港台地區課程……………………………………36二、職業生涯輔導課程開發與實施狀況…………………39(一)課程開發與實施外部環境日益改善……………39(二)課程資源得以逐步開發與積累…………………401

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輔導課程開發研究(三)課程實施得以廣泛推進…………………………40(四)課程質量得到初步認可…………………………42三、當前職業生涯輔導課程亟待開發……………………42(一)課程推進的外部環境仍需改進…………………42(二)課程資源建設仍需加強…………………………43(三)課程實施方式仍需完善…………………………45(四)課程評價方案仍需探討…………………………46(五)課程實施成效仍需提高…………………………47(六)課程支撐條件仍需建設…………………………48第二章國外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輔導課程開發理念及啟示………………………………………………………50一、國外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輔導課程的發展軌跡………50(一)課程初創階段……………………………………50(二)課程推廣階段……………………………………51(三)課程規範階段……………………………………53二、國外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輔導課程開發的理念與舉措…………………………………………………………55(一)確立促進學生生涯發展的課程目標……………55(二)采用需求驅動課程開發模式……………………57(三)麵向全程、全員開發課程內容…………………60(四)選擇多樣化的課程實施策略……………………62(五)組建立體的課程師資隊伍………………………66(六)強調以定性為主的課程效果評價………………68三、國外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輔導課程開發的主要啟示…………………………………………………………70(一)高度重視課程開發工作…………………………70(二)以學生發展為課程根本指向……………………712

目錄(三)吸收多方主體參與課程開發……………………72(四)鼓勵全員參與課程實施…………………………72(五)客觀評價課程實施效果…………………………73第三章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輔導課程功能定位……………74一、課程功能觀回顧………………………………………75(一)實用主義…………………………………………75(二)要素主義…………………………………………78(三)結構主義…………………………………………81(四)後現代主義………………………………………83二、影響職業生涯輔導課程功能定位因素分析…………87(一)課程結構…………………………………………88(二)課程需求…………………………………………90(三)課程實施條件……………………………………93三、職業生涯輔導課程功能定位…………………………94四、職業生涯輔導課程功能實現條件……………………102(一)保持學校教育係統的開放性…………………102(二)確定恰當的課程目標與內容…………………103(三)努力改進課程實施條件………………………104(四)主動預防課程開發的負麵功能………………105第四章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輔導課程屬性界定……………107一、職業生涯輔導課程“知識化”的困境…………………107(一)重生涯認知,輕情感培育………………………108(二)重灌輸說教,輕主體自覺………………………108(三)重課堂“專修”,輕課外聯動……………………110二、知識觀及其影響下的課程觀的轉型…………………111(一)知識外延的拓展………………………………111(二)知識性質的轉變………………………………1143

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輔導課程開發研究(三)知識觀發展與課程觀的轉變…………………117三、從學科課程到經驗課程:職業教育課程的基本取向…………………………………………………………119(一)職業教育中學科課程的理論假設及其不足…………………………………………………119(二)現代職業教育呼喚經驗課程…………………125四、職業生涯輔導課程屬性界定…………………………130(一)預設性(課程目標屬性)………………………133(二)綜合性(課程內容屬性)………………………134(三)體驗性(課程實施屬性)………………………134第五章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輔導課程學習分析……………136一、學習者特征研究………………………………………136(一)心理發展階段特征……………………………136(二)職業生涯階段特征……………………………138二、學習過程研究…………………………………………139(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139(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140(三)體驗學習理論…………………………………141(四)掌握學習理論…………………………………141三、學習狀況研究…………………………………………143(一)學習動機………………………………………143(二)學習策略與方法………………………………144(三)學習倦怠………………………………………145四、職業生涯輔導課程學習特點…………………………146(一)相關學習準備不足……………………………146(二)學習需求相對強烈……………………………147(三)學習方法實踐見長……………………………1474

目錄第六章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輔導課程開發主體與開發模式選擇…………………………………………………149一、三種代表性課程開發模式……………………………149(一)目標模式………………………………………149(二)過程模式………………………………………151(三)情境模式………………………………………151二、職業生涯輔導課程開發主體研究……………………153(一)多主體參與:課程“合法性”的保障……………153(二)多主體參與的基本策略………………………155三、職業生涯輔導課程開發模式研究……………………162(一)課程開發模式選擇的依據……………………162(二)基於角色分析的課程開發原理………………163(三)基於角色分析的課程開發流程………………165第七章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輔導課程開發實踐問題探討………………………………………………………169一、職業生涯輔導課程目標定位問題……………………169(一)課程目標應作何取向?………………………170(二)課程目標確立的依據何在?…………………172(三)如何處理三因素的關係?……………………173(四)課程目標的多向度如何體現?………………177二、職業生涯輔導課程內容安排問題……………………179(一)課程內容如何選擇?…………………………179(二)課程內容如何組織?…………………………182(三)課程文本如何編製?…………………………183三、職業生涯輔導課程實施策略問題……………………184(一)課程實施應堅持怎樣的追求?………………184(二)課程實施可以借助哪些基本途徑?…………1875

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輔導課程開發研究(三)課程實施需要哪些條件保障?………………189四、職業生涯輔導課程效果評價問題……………………190(一)課程實施效果評價應堅持怎樣的理念?……191(二)何為課程實施效果的合理評價標準?………193(三)課程情感目標如何得以評價?………………195附件……………………………………………………………197附件一: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輔導課程開設現狀調查問卷……………………………………………………197附件二: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輔導課程需求調查問卷……………………………………………………201附件三: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輔導類教科書內容分解表…204附件四: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輔導類網站、網頁建設情況一覽表………………………………………………215附件五: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件作品目錄……222附件六:現有調查研究中職業生涯輔導類課程滿意度情況一覽表……………………………………………224附件七:專家谘詢問卷……………………………………235附錄……………………………………………………………236附錄一:國外職業指導的兩難與中國的抉擇……………236附錄二:談英國高等教育職業指導的問題與思考………248附錄三:韓國高校職業指導的產生、發展及其啟示………261附錄四: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271附錄五:法國大學生職業指導的回顧與展望……………281附錄六:新時期高校職業指導人員專業標準研究………292附錄七:國外職業生涯教育效果評價研究之啟示………305參考文獻………………………………………………………321後記……………………………………………………………3356

???????

?緒論??????

“職業指導,外適於社會分工製度之需要,內應天生人類不齊才性之特征……苟社會分工製度一日不廢,而人類天生才性一日不齊,職業指導雖永遠存在可也”①,雖然黃炎培等我國職業教育先驅多年前即對職業指導存在的價值、實施的意義有了充分的論述,但總體而言,當前職業指導、職業生涯輔導無論在理論還是實踐方麵仍有諸多亟須完善、亟待研究之處。

一、問題的緣起(一)全社會需要推進職業生涯輔導工作2009年5月14日,中國校友會網發布《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報告對1977年至2008年我國各地區高考狀元的求學和職業等狀況展開了調查,研究顯示,恢複高考32年來,出現了一批高考狀元,然而,狀元畢業後職業發展較少“出類拔萃”,職業成就遠低於社會預期②;2012年9—11月,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聯合日本青少年研究所、韓國青少年開發院以及美國艾迪資源係統公司,共同發起中華職業教育社.黃炎培教育文集(第四卷)[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①1995:6.

朱憲政.職業生涯規劃要從基礎教育做起[J].職業技術教育,2011(21):39.②1

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輔導課程開發研究了一項以中國、日本、韓國、美國四國高中生的畢業去向與職業生涯教育為主題的比較研究,並發布《中美日韓高中生畢業去向和職業生涯教育研究報告》。報告揭示,中國高中生的職業生涯教育已全麵落後於其他三個國家,進而導致中國高中生在畢業去向以及職業選擇上,出現許多令人擔憂的問題①;有研究者共向260名××省公務員做了關於職業倦怠和工作壓力源的書麵問卷調查,結果,96.3%的受測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職業倦怠,其中有39.1%的人出現了中等程度以上的職業倦怠②;深圳×××公司45萬名員工中,工作5年的隻有2萬人左右,而工作不到半年的高達22萬人,每年員工流失率達25%以上,這其中八成多是新生代農民工。與高流動性伴隨的,必然是職業上的無穩定感、無歸宿感、無發展感。這就牽涉到當前中國勞動關係中存在的一個深層次問題,即新生代農民工前途何在?

在一個強調以人為本的時代,他們的職業生涯發展與他們的生命一樣應該是被放在第一位的。而關於這方麵,無論是企業還是政府,都還沒有在認識、製度及措施方麵作好準備③;英國國家職業教育與谘詢研究所專家沃茲(Watts)綜合世界經合組織、歐洲委員會以及世界銀行對37個國家的相關研究結論後指出,在所有國家,職業生涯輔導都已被視作為公共物品,它與推進終身學習、健全勞動力市場以及增強持久的就業能孫宏豔,向楠.我國高中生職業生涯教育全麵落後於美日韓[N].中國青年①報,2013328(7).

成錫鋒.公務員職業倦怠調查[J].決策,2008(5):3839.②陳衍.再思富士康事件[J].職業技術教育,2010(18):4.③2

緒論力等國家政策目標直接相關①。

上述事例與研究表明,無論在我國,還是在他國;無論是在校學生,還是一線員工;無論是公務員,還是農民工,當代從業人員職業生涯的成功、職業成就的取得、幸福指數的提升皆迫切需要職業生涯輔導的支持。以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輔導課程開發為切入口,加強對相關工作內容及方式、策略的研究,推動社會各界對職業生涯輔導工作的關注與重視,使所有社會成員獲得職業生涯的充分發展,做到不僅勞有所酬,而且勞有所報、勞有所獲、勞有所樂,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構建人盡其才、人盡其用的和諧社會環境,是時代賦予職業生涯輔導理論研究者和實踐工作者的新的曆史使命。

(二)高職院校需要提高職業生涯輔導課程實施質量盡管清華學校早在1916年就將職業指導引入校園②,但長期以來職業指導並未能以課程方式在高校中廣泛開設。新中國成立以後,高校學生統招統分政策的推行,更是使職業指導在高校逐漸失去了用武之地。20世紀80年代,大學畢業生自主擇業、用人單位擇優錄用的“雙向選擇”就業機製的建立,促進了高校職業指導工作的重新啟動。此後,不少高校自發地成立機構,提供服務,為學生就業牽線搭橋,少數學校還開設了選修課。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推進、從業人員主體意識的增強、就業形勢的嚴峻,近年來,大學生職業指導工作再次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2007年教育部專門印發《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A.G.Watts,RonaldG.Sultana.CareerGuidancePoliciesin37Countries:①

ContrastsandCommonThemes[J].InternationalJournalforEducationalandVoca-tionalGuidance,2004(4):105.

李萍.中外大學生就業指導的比較分析及啟示[J].江蘇高教,2002(5):103.②3

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輔導課程開發研究程教學要求》的通知,提倡“所有普通高校開設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並作為公共課納入教學計劃,貫穿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整個培養過程”。麵對社會發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對職業指導的強烈需求、麵對職業指導由管理服務活動向課程教學的拓展以及職業指導向職業生涯輔導的轉型,高職院校在職業生涯輔導課程教學方麵迫切需要改進。當前不少院校尚無條件、無能力依照要求開設必修課程,在開設課程的學校中,各校課程名稱不一,課時不同,部分學校職業生涯輔導的內容不夠係統和全麵,側重於就業信息、技巧、政策等方麵的就業指導,缺乏對學生的全程化關注;輔導方法和手段單一;輔導教師的專業化程度不高①,這些都嚴重製約了課程實施效果,學生對課程的評價總體不高。自覺主動地研究新時期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輔導課程開發的相關理論,製定科學、係統和具有特色的教學大綱,形成相對“合理”、“合法”的職業生涯輔導課程標準,克服目前課程實施係統性、針對性、實效性不強的弊端,是增強課程吸引力、提高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根本要求。

(三)職業生涯輔導理論需要加強本土化建設科學的實踐應是思與行的結合,隻有行動,沒有思考,很可能就成為盲目的實踐。同樣,沒有對職業生涯輔導課程相關問題的理性思考,沒有一定理念的引領,職業生涯輔導課程開發極有可能走向誤區。20世紀20年代前後,在中華職業教育社的組織領導下,不少有誌之士開展了諸多的理論探索,從而湧現出劉湛恩、顧樹森、楊衛玉、廖世承、鄒恩潤(鄒韜奮)、潘文安、鍾道讚等一批職業指導理論專家,他們發表了大量論述,在職業指①任祺.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體係建構研究———以廣西為例[D].廣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3.

4緒論導、就業指導、改業指導、升學指導等方麵①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建樹。不可否認,這些理論對推進我國職業指導實踐的有效開展、對提升我國職業指導工作水平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同時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長期以來,在職業指導理論建設過程中,我國主要以借鑒、介紹西方國家相關理論為主,完全基於我國國情的本土化研究成果並不多見、尚不成熟。事實上,在職業指導工作開展過程中,其理念、內容、模式等的選擇與政治經濟製度、社會分工、文化傳統等皆密切相關。目前我國職業生涯輔導的基礎及外部條件與西方國家尚存在諸多差異,有學者將西方職業生涯規劃理論總結為五個方麵的核心假設,即:職業生涯線性發展;每個人都有自己生涯發展的經驗條件基礎;職業生涯都以個人為中心展開;工作是生涯的核心;社會上的機會對每個人都開放並且公平,目前這些假設中的大部分在我國都不成立②。因此,簡單照搬西方理論、一味模仿他國實踐、盲目追求形似而不重在神似,必然導致我國職業生涯輔導工作產生諸多“水土不服”之處。針對“我國有關職業指導的研究尚十分薄弱,不僅論文數量少,理論著作也十分鮮見”③的實際,有學者指出,在經濟發展、產業調整、就業形勢嚴峻的新時期,加強職業指導理論的研究,建設本土化的職業生涯輔導理論體係,“刻不容緩”④。

謝長法.職業指導理論研究亟待加強[J].教育與職業,2010(16):21.①謝偉.從生涯教育視角反省就業指導課[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1(13):20.②謝長法.職業指導理論研究亟待加強[J].教育與職業,2010(16):21.③謝長法.職業指導理論研究亟待加強[J].教育與職業,2010(16):21.④5

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輔導課程開發研究二、已有的相關研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編著的《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1996),世界銀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高等教育與社會特別工作組編著的《發展中國家的高等教育:危機與出路》(2001)都指出了高等教育發展麵臨的諸多壓力中的一個關鍵問題: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國際勞工組織發布的2010年全球就業報告也指出“長期失業人口和年輕失業者增加,社會穩定將受到嚴峻考驗”①。鑒於增進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對個人和社會的重要意義、對高職院校自身發展的重要影響,長期以來,國內外學者圍繞如何在高職院校有效開展職業生涯輔導工作、開設職業生涯輔導課程從理論和實踐上進行了細致而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主要研究與發展情況可綜述如下:(一)國外相關研究在一百多年的職業生涯輔導理論發展進程中,先後出現了多家理論流派,他們從不同立場、不同角度對職業生涯輔導的目的、內容、模式等進行了論述,為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輔導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從帕森斯(FrankParsons)特質因素理論、霍蘭德(JohnL.Holland)職業類型匹配理論的創立到羅歐(AnneRoe)需要理論、博丁(Bordin)心理動力理論的提出,職業生涯輔導的目標實現了從注重人職匹配、人盡其才到職業滿足的跨越;舒伯(DonaldE.Super)、施恩(EdgarH.Schin)、金斯伯格(EIiGinzberg)、格林豪斯(J.H.

①付旭.國際勞工組織發布2010年全球就業報告[EB\/OL].http:\/\/gb.cri.

cn\/27824\/2010\/10\/01\/2625s3010200.htm,2010101\/201127.

6緒論Greenhaus)等各自職業生涯發展階段理論的形成,使得人們逐步認識到職業發展在個人生活中是一個連續的、長期的過程,職業選擇不是個人麵臨擇業時的單一事件,而是一個發展過程,從而推動了職業生涯輔導時空上的拓展以及過程上的延伸,從特定時期的靜態事件轉變成為貫穿個體一生的動態過程;羅傑斯(CarlRansomRogers)的來訪者中心理論基於對當事人的人文關懷,強調來訪者的自我調整、自我成長和自我實現,引致了職業生涯輔導在實施模式上由以專家為中心的指導模式向以當事人為中心的輔導模式的轉變;伽列特(H.Gelatt)和喬普森(D.

Jepsen)所倡導的職業決策理論的誕生,激起了人們對特質因素理論的反思,人們逐漸意識到個體不能有效作出決策,主要原因不是當事人缺乏個人或職業信息,而是缺乏有係統的、有步驟的職業決策方法①,因而職業生涯輔導工作的主要任務應是培養和增進當事人的決策能力,由此,職業生涯輔導工作內容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幫助當事人學會選擇、學會決策,成為一項新的使命。

進入新世紀以來,諸多的學者更是直接針對學校職業生涯輔導課程展開了研究。吉查德(JeanGuichard)(2001)將培育學生良好個性、增強其職業適應性作為學校生涯教育的重要目標,認為“學校的功能就在於開發與塑造學生的個性,使每一位青年人能夠形成特定的人格、確立自己的生涯目標並促使它們得以實現,所有這些就是學校生涯教育的追求”②。丹尼爾·坦納(DanielTanner)(2006)等指出,“作為課程編製手段的活動或高紅星.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理論與指導方法[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①版),2008(6):350.

JeanGuichard.ACenturyofCareerEducation:ReviewandPerspectives②

[J].Internat.Jnl.forEducationalandVocationalGuidance,2001(1):165166.

7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輔導課程開發研究工作分析法存在一種危險的缺陷,它著眼於最低水平的目標———隻要求作出機械反應的目標,而忽視了要求具有較高水平的思維過程的目標”,強調“不能用活動或工作分析來簡單地涵蓋課程目標的全部內容”①。

關於學校職業生涯輔導課程內容,英國普利茅斯(Plymouth)大學從改善學生就業前景、贏得潛在生源、爭取政府教育經費、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等10個方麵闡述了將生涯管理技能(careermanagementskills)融入課程的必要性。博根(WilliamBorgen)和希伯特(BryanHiebert)(2006)基於對前人相關研究的回顧,提出當今青少年所處教育與生涯背景已發生急劇變化,為此,有必要重新審視麵向青少年的職業生涯輔導的相關假設,並對服務內容進行再開發,以便輔導能夠更為準確地反映經濟、生涯以及社會的實際②。希伯特(2009)強調人們的生活是一個有機整體而非相互孤立,沒有一種決策僅僅事關職業,所有決策都與人們的生涯有關,生涯發展服務需要堅持全局視野,要考慮人們活動的各個方麵,而不能局限於就業③。針對勞動力市場不確定性增加、職業方式日趨多元、從業人員職業崗位調整加快局麵的出現,沃茲(2002)等學者認為幫助個體設計完美人生之路、建構理想職業生涯應成為新時期職業生涯輔導的主要任務。輔導的關鍵是要使學生學會分析、加工、利用信息,“不僅要幫助他們針對眼前麵臨的困惑做出即時決策,還要[美]丹尼爾·坦納,勞雷爾·坦納.學校課程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①社,2006:204.

②WilliamBorgen&BryanHiebert.CareerGuidanceandCounsellingforYouth:WhatAdolescentsandYoungAdultsareTellingUs[J].IntJAdvCounsel-ling,2006(28):389.

BryanHiebert.Raisingtheprofileofcareerguidance:educationalandvoca-③

tionalguidancepractitioner[J].IntJEducVocatGuidance,2009(9):6.

8緒論使之了解決策方法與程序,承擔決策的責任,為其終身學習和職業發展奠定基礎”①。

隨著職業生涯輔導實踐的展開,沃茲(2001)認為歐盟國家諸多學校在課程實施策略上也麵臨著相應的挑戰與考驗。如職業生涯輔導內容究竟是整合到學科課程,還是作為獨立內容專門教學?前者有助於發揮全體人員參與職業生涯輔導的積極性,但由於學科性質不同,相應的內容在學科課堂中隻能被“灌輸”,同時,鑒於不同學科的認知規則不同,要能使全體教師真正參與到職業生涯輔導中來,也會遇到一定的困難。而後者將職業生涯輔導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施教,目前亦遭遇許多難題,如“教師的角色需要從學科課程知識的權威者轉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策劃者與協調者、學生總體上缺乏學習該課程的動力、部分學生基於功利的考慮更重視學科課程的學習、一些學生之所以學習職業生涯輔導課程也隻是希望得到高分、教師在課堂中容易遇到諸多紀律問題等”②。

對於學校職業生涯輔導效果的評價,盡管自職業指導麵世以來,幾乎每一個倡導者都宣稱它具有不少益處。但馬圭爾(Maguire)(2003)等學者指出如果進一步深究,就會發現過去關於職業指導效果的描述,實際上都是基於構想的理論評價。我們很難找到職業指導與這些後果之間的內在作用機製,也很難A.G.Watts.CareerGuidanceandPublicPolicy:GlobalIssuesandChal-①

lenges[R].AkeynotePresentationtothe“PushingtheBoundaries”InternationalConferenceOrganizedbyCareerServiceRapuaraandthe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EducationalandVocationalGuidance,2002:5.

A.G.Watts.CareerEducationforYoungPeople:RationaleandProvision②

intheUKandOtherEuropeanCountries[J].Internat.Jnl.forEducationalandVo-cationalGuidance,2001(1):217218.

9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輔導課程開發研究將職業指導與其他因素的影響區別開來①。在評價方法選擇上,長期以來存在著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之爭。辛納蒙(Cina-mon)提出對效果的證明不能僅僅以數字為表征,還需以定性描述為補充,在她看來,定量評價結果與定性評價意義不盡一致②。一些研究者另辟蹊徑,試圖運用實證方法評價職業指導的作用。他們借助觀察、訪談、問卷調查、個案分析等手段,獲取大量統計數據,力求為評價職業指導工作提供更有說服力的依據。但是,這種實證方法的應用也並非完全可行,職業指導工作應貫穿於個體的一生之中,有時其效果並非立竿見影,甚至有些後果是無形的,是難以衡量的;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找不到控製組或對照組與實驗組進行對比研究,因為剝奪任何人接受職業指導的權利都是不道德的③。從發展趨勢看,人們認為今後要進一步延長效果考察的周期,要將衡量效果的指標從對顯性數據的追求轉為對觀念、態度、精神等的關注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