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E�\u0013—摘自鄭國建主編:《中國茶事》,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6,第108頁。
六安瓜片是綠茶中的特種茶,是國家級曆史名茶。“六安瓜片”具有悠六安瓜片久的曆史底蘊和豐厚的文化內涵,早在唐代,《茶經》就有“廬州六安(茶)”之稱。“六安瓜片”的采摘與眾不同,茶農取自茶枝嫩梢壯葉,因而葉片肉質醇厚,營養最佳,是我國綠茶中唯一去梗去芽的片茶,同時因其產地不同,各具特色。正常氣溫年景,六安瓜片新茶一般在穀雨前十天內即可產出,真二七一附錄正葉片營養豐厚的茶應在穀雨前後幾天內。
—摘自羅軍:《中國茶典全圖解》,中國紡織出版社,2016,第176頁。
信陽毛尖信陽毛尖,又稱豫毛峰,屬綠茶類,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產區終年雲霧繚繞,雨量充沛,腐殖質含量較多,肥力較高,茶樹芽葉生長緩慢,持嫩性強,肥厚多毫,有效物質積累較多。選用地方良種茶樹的芽葉,經獨特的傳統加工工藝製成,具有“細、圓、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濃、湯色綠”的獨特風格,被譽為“綠茶之王”。信陽毛尖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腦、去膩消食、抑製動脈粥樣硬化以及防癌、防治敗血症和抗輻射等多種功能。信陽毛尖茶中的黃烷醇可使人體消化道鬆弛,淨化消化道器官中微生物及其他有害物質,同時還對胃、腎、肝髒具有特殊的淨化作用。
—摘自尹智君主編:《識茶、品茶、鑒茶輕圖典》,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第80~81頁。
祁門紅茶祁門紅茶簡稱祁紅,和印度的大吉嶺紅茶、斯裏蘭卡的烏伐紅茶並稱為“世界三大高香名茶”,享譽全球。“祁紅特絕群芳最,清譽高香不二門。”祁門紅茶是紅茶中的極品,向來以“香高、味醇、形美、色豔”四絕馳名於世,是英國王室的至愛飲品,高香美譽,香名遠播,美稱“群芳最”“紅茶皇後”。
祁門紅茶既可清飲,也可加入牛奶調飲,以八月份所采收的品質最佳。祁門紅茶的條索緊細秀長,略帶彎曲,金黃芽毫顯露,鋒苗秀麗,色澤烏潤;衝泡後湯色紅豔潤澤,葉底鮮紅明亮,滋味濃醇而不澀。假茶一般帶有人工色素,味苦澀、淡薄,條葉形狀不齊。祁紅的香氣因火功不同而分別呈現出不同的風韻香氣,清新芬芳馥鬱持久,有時有明顯的甜香,有時帶有玫瑰花香,還有蜜糖香、果香。祁紅的這種特有的香味,被國內外不少消費者稱之為“祁門香”。
—摘自羅軍:《中國茶典全圖解》,中國紡織出版社,2016,第220頁。
武夷大紅袍武夷大紅袍,主要產於福建省北部的武夷山地區,是武夷山“四大名樅”之首,也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因既具有綠茶之清香,又蘊含紅茶之甘醇,武夷大紅袍被譽為“武夷茶王”,且素有“茶中狀元”之美譽。大紅袍茶樹為灌木型,九龍窠陡峭絕壁上僅存4株,產量稀少,被視為稀世之珍。它以精湛的工藝特製而成,成品茶品質獨特,香氣濃鬱,滋味醇厚,飲後回味無窮,二七二中國民藝館·飲食器具堪稱烏龍茶中的明珠,乃岩茶之王。此茶18世紀傳入歐洲後,備受當地群眾的喜愛,曾有“百病之藥”美譽。
—摘自郝媛:《中僑彩圖館中國茶學彩圖館》,中國華僑出版社,2016,第100~101頁。
安溪是中國烏龍茶的主產區之一,產茶曆史悠久。安溪鐵觀音茶起源於安溪鐵觀音清雍正年間,當時,茶農培育出不少優良茶樹品種,其中以鐵觀音品質最優。
安溪鐵觀音屬於半發酵的品種,綜合了紅茶發酵和綠茶不發酵的特點,其製作嚴謹,技藝精巧。鐵觀音一年分四季采製,采成熟新梢的2—3葉而並非采幼嫩的芽葉,俗稱“開麵采”,即葉片已全部展開,形成駐芽便可采摘。
鮮葉力求完整,之後進行涼青、曬青和搖青,其中搖青技術要求高,是決定毛茶品質優劣的關鍵。最後還要經過篩分、揀剔等工藝,才能製成成茶。鐵觀音成品依發酵程度和製作工藝,大致可以分清香型、濃香型、陳香型三大類型。
—摘自鄭國建主編:《中國茶事》,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6,第62頁。
茉莉花茶,又稱茉莉香片,因產地不同,其製作工藝與品質也不盡相同,茉莉花茶特色各異。其中,最為著名的產地有福建福州、福鼎,浙江金華,江蘇蘇州,四川雅安,安徽歙縣、黃山,廣西橫縣,重慶等地。另外,它還憑借絕佳的品質被譽為“在中國的花茶裏,可聞春天的氣味”。茉莉花茶使用的茶葉稱茶胚,多數以綠茶為主,也有少量紅茶與烏龍茶參與。其具體的製作工藝是將茶葉和茉莉鮮花進行拚和、窨製,使茶葉吸收花香,它的茉莉香氣是在加工過程中逐步具有的,所以成品茶中的茉莉幹花起的僅僅是點綴、提鮮、美觀的作用。
—摘自郝媛:《中僑彩圖館中國茶學彩圖館》,中國華僑出版社,2016,第113頁。
潮州“工夫茶”,不是指製造茶葉方麵的工夫,而是指衝泡茶湯的“工夫”。潮州工夫茶相傳他們從元朝開始就有喝工夫茶的習俗了。潮州人喝工夫茶的第一個特點是:人人有“癮”。在他們千餘萬人口之中,不抽煙者有之,不喝酒者有之,不喝茶的人是絕對找不到的。家家喝,戶戶喝,人人喝,男女老幼都喝,從抱在母親懷裏的嬰兒開始喝,隻要成人就成“癮”。他們“寧可三日無米,不可一頓無茶”。過去,就是無米下鍋他們也不好意思去借,但借茶解饞卻二七三附錄平常得很。第二個特點是“頻”。頻頻地喝,隻要有空就喝茶,哪怕在工作、勞動最忙的時候,也要想辦法抽空喝茶。第三個特點是家家有“三寶”—茶壺、茶杯、木炭灶。第四個特點便是“工夫”。工夫茶主要體現在“泡茶”這個工夫上。因他們所使用的茶葉都是本地出產的鳳凰單樅茶,屬烏龍半發酵茶,非常耐泡。泡茶時,將茶葉緊緊地壓滿一壺,第一泡水髒,不飲,用來漱洗茶杯,衝入第二泡水以後,蓋緊,再用沸水澆淋一遍壺體,以增加熱量,使茶葉迅速出味。第五個特點是重禮節。一壺茶汁僅夠斟三小杯,須立起身,先道聲“大膽”(意為不該由您端茶給我吃),再端起最靠身前的那隻茶杯,端起茶杯後不能馬上就飲,要先回敬主人,待主人推讓以後,再敬身旁的客人,當所有客人都推讓了之後才能飲,但不能一口飲盡,要慢慢品嚐,一邊品嚐一邊稱讚茶如何香醇好吃,這樣主人就會感到很高興。飲畢之後,要用雙手將杯子放回茶盤裏,此時,千萬不要忘記再道聲“多謝”,否則,主人認為你不懂禮貌,會不高興。這是第一輪的敬客程序。第六個特點是熱情好客。
—摘自劉誌文:《煙酒茶俗》,遼寧大學出版社,1988,第135~139頁。
黃山毛峰黃山毛峰是中國曆史名茶之一,由清代光緒年間謝裕泰茶莊所創製。由於新製茶葉白毫披身,芽尖鋒芒,且鮮葉采自黃山高峰,故取名為黃山毛峰。
自古好山好水出好茶,明代茶人許次杼在《茶疏》中就說:“天下名山,必產靈草”。黃山景區的桃花峰、紫雲峰、雲穀寺、鬆穀庵、吊橋庵、慈光閣一帶林木茂盛、雲霧縹緲、溫暖濕潤,以其獨特的氣候環境,為黃山毛峰的生長提供了優異的自然條件。優質黃山毛峰形似雀舌,白毫顯露,色似象牙,芽葉成朵,厚實鮮豔。其中“魚葉金黃”和“色似象牙”是特級黃山毛峰外形與其他毛峰不同的兩大明顯特征。正品茶衝泡後,清香高長,湯色清澈,滋味鮮濃、醇厚、甘甜,葉底嫩黃,肥壯成朵。仿品茶一般帶有人工色素,呈土黃色,味苦澀、淡薄,條葉形狀不齊,葉底不成朵。
—摘自羅軍:《中國茶典全圖解》,中國紡織出版社,2016,第170頁。
二七四中國民藝館·飲食器具風味三餐—中國傳統民間小吃文化摘錄肉夾饃是在西北地區民間廣受歡迎的一種小吃,以陝西地區的“臘汁肉肉夾饃夾饃”(豬肉)和寧夏地區的“羊肉肉夾饃”為主。臘汁肉夾饃是陝西省西安市著名小吃。寧夏的肉夾饃為羊肉菜餡。……肉夾饃,實際是兩種食物的絕妙組合:臘汁肉,白吉饃。肉夾饃合臘汁肉、白吉饃為一體,互為烘托,將各自滋味發揮到極致。饃香肉酥,回味無窮。臘汁肉曆史悠久,聞名中國,配上白吉饃,有著中式漢堡的美譽,揚名中外,深受人們喜愛。臘汁肉夾饃由三十多種調料精心配製而成,由於選料精細,火功到家,加上使用陳年老湯,因此所製的臘汁肉與眾不同,具有色澤紅潤,氣味芬芳,肉質軟糯,糜而不爛,濃鬱醇香,入口即化的獨特風味。
—摘自徐憲江編著:《萬物由來全集第1冊》,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3,第120頁。
說起糝,可能很多人都不知此為何物。其實,糝是喝的一種粥,其做法臨沂糝講究,營養豐富,具有一定的保健價值,因此被譽為“粥中極品”。喝糝,講究熱、辣、香、肥。一碗熱糝配以油條、燒餅、烤牌等食用,是美好的早餐享受。糝有牛肉糝、羊肉糝、雞肉糝、玉米糝等,以羊肉糝最為普遍,雞肉糝為珍,慢慢品味,湯的味道從細處深入骨髓。糝不僅美味,還有很好的保健功能。糝中富含的纖維素可以加速腸胃蠕動,幫助人體體內的糞便排出,有助於緩解並消除便秘症狀。吃糝能幫助延緩衰老,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刺激大腦細胞,提高記憶力,更有祛風驅寒、開胃、利尿、止嘔等功效。
—摘自《趣聞聖經》編輯部主編:《老山東的趣聞傳說》,旅遊教育出版社,2014,第225頁。
胡辣湯是有名的鹹湯,不僅遍布全省,在全國各地也有流傳。胡辣是一胡辣湯種美味,湯多為深紅色,晶瑩透亮。它的主要原料分兩大類:一是藥類,有胡椒、大茴、小茴、陳皮、肉桂等,少則隻放此幾種,多則可達六七十種。
第二類是菜類,有粉條、牛羊肉、黃花菜、豆腐皮、麵筋塊等。製作時,先放藥,熬到湯水成紫紅色之後再下菜,最後攪入洗麵筋的麵水。煮胡辣湯時,必須不斷攪動,以防糊鍋,直到湯色味俱佳為止。舀胡辣湯的勺子是特製的,用楊柳木挖鑿而成,柄有尺許,勺滿剛好一小碗。楊柳木做的勺子放在湯鍋二七五附錄裏不易沉底,也不會使胡辣湯變色。
—摘自魏敏:《民間食俗》,海燕出版社,1997,第34頁。
山東煎餅一提山東,人們立刻會想到“煎餅卷大蔥”,仿佛山東人都離不開這兩樣食品。其實,煎餅並不是山東人唯一的主食,吃煎餅的地方也不是山東全部。
但在魯中南和魯西農村,煎餅又確是一日三餐的“不可或缺的食品”。煎餅是用麵粉和成糊糊烙出來的又酥又脆的薄餅。它創製的確切年代,現已無從查考。但有關煎餅的傳說,則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煎餅物美價廉,營養豐富,味美可口。它既是平民化食品,又能“登大雅之堂”。它廣泛的適應性,決定了它品類的多樣化。從口味上分,有新磨的糊子製成的甜煎餅,發酵的糊子製成的酸煎餅,稍經發酵的糊子製成的甜中帶酸的半口煎餅,還有用烙好的煎餅加蔥油或豆腐、白菜為餡製成的油煎餅,用小米、白糖磨成麵糊烤製成的糖酥煎餅……在吃法上,吃煎餅一般不配炒菜,在餅中卷上生菜葉、大蔥、黃瓜條、甜醬、芝麻鹽、魚肉等吃起來就很香,簡單而又實惠。此外,煎餅還有易加工、省糧食、省燃料、耐儲存、便攜帶等優點,所以很受普通大眾的歡迎。
—摘自戴永夏:《風俗雅韻》,山東畫報出版社,2015,第158~160頁。
蘭州牛肉拉麵牛肉麵俗稱“牛肉拉麵”,是蘭州最具特色的大眾化經濟小吃。蘭州拉麵的曆史已有近百年。正宗的蘭州牛肉拉麵,是回族人馬保子於1915年始創的,當時馬保子家境貧寒,為生活所迫,他在家裏製成了熱鍋牛肉麵,肩挑著在城裏沿街叫賣。後來,他又把煮過牛、羊肝的湯兌入牛肉麵,其香撲鼻,大家都喜歡他的牛肉麵。他的牛肉麵突出一個“清”字。接著他開了自己的店,不用沿街叫賣了,就推出免費的“進店一碗湯”,客人進門,夥計就馬上端上一碗香熱的牛肉湯請客人喝。於是,馬保子的清湯牛肉麵名氣大振,後由其子馬傑三接管經營。馬傑三繼續在“清”字上下功夫,不斷改進牛肉拉麵,直到後來名震四方,被贈予“聞吞下馬,知味停車”的美譽。
—摘自舒翰文編著:《粉與麵》,成都時代出版社,2012,第28頁。
岐山臊子麵陝西人愛吃臊子麵。在陝西最有名的臊子麵是岐山一帶的臊子麵。說起岐山臊子麵,很多人都流口水。岐山臊子麵的特點是“薄、精、光,酸、辣、香,煎、稀、汪”九個字。“薄、精、光”三個字是說麵薄,筋道,光滑;“酸、二七六中國民藝館·飲食器具辣、香”是說味道又酸又辣又香;“煎、稀、汪”是說湯燙,湯寬,味濃,不寡。做法是用精白麵粉手工擀成薄如紙的麵,切成柳葉寬的條(也可更寬)。
臊子是先將肥瘦適中的肉切末,加五香粉、精鹽、辣麵、醬油、香醋等佐料,炒到肉爛油出,加豆腐丁、紅蘿卜末、蒜苗末再炒,直到肉末和菜末渾然一體才成。然後一邊下麵,一邊做湯。取炒好的幹臊子適量放鍋裏,兌四倍水燒開,加味精、雞精、精鹽等調味。麵下好後撈出,盛入小碗,澆上滾燙的臊子湯即可。據個人口味,食用時再加油潑辣子、鹽、醋等亦可。
—摘自何曉毅:《食遇》,上海三聯書店,2015,第68頁。
炸醬麵在北京十分流行,而上海廣東、東北也有不同製法的炸醬麵。韓北京炸醬麵國亦有炸醬麵,是由華僑帶入韓國,以春醬(黑豆醬)為調味料,加上洋蔥、蝦、肉類等作料。炸醬麵目前在日本的高級餐館也有賣,不過擺放相當精致,在碟子周邊擺上綠色黃瓜絲,中間盤放麵條,碟子中心放上黃色的炒雞蛋,最中央是一撮紫色的炸醬,像一盤工藝品。暑天吃北京炸醬麵,既便利又開胃。
直到現在,在北京胡同裏的大雜院,仍可以見到這樣的情景:街坊四鄰在吃飯時聚在一堆兒,端著一碗炸醬麵,碗裏擱一根黃瓜,在當院或門洞裏一蹲,吃兩口炸醬麵,咬一口黃瓜,好不愜意。
—摘自陳誌田主編:《舌尖上的中國中華美食炮製方法指南》,中國華僑出版社,2015,第312頁。
揪片子又稱掐疙瘩、揪片兒、撅疙瘩,是晉中民間傳出的一種家常麵。晉中揪片子它以獨特的風味和精湛的工藝在麵食中獨樹一幟,流行晉中,馳名中外。揪片子做法簡單,吃著筋滑,適於蓋澆或熗鍋湯麵,亦可煎炒而食。當地人講究在婚嫁時男女雙方在啟程前必吃此麵,名謂“歲數掐疙瘩”。結婚時的年齡為多少就吃多少片。
—摘自陳誌田主編:《舌尖上的中國中華美食炮製方法指南》,中國華僑出版社,2015,第314頁。
煙台燜子是煙台地區的一道小吃,用鐵絲小叉子叉上一塊燜子填進嘴裏,煙台燜子一股熱乎乎、香噴噴、鮮溜溜、辣絲絲的味道立刻溢滿你的口腔,那滋味絕非三言兩語可以形容。本來,那些看似涼粉的粉塊,澆上芥末,便是涼粉中為人們所熟知的小吃。而在煙台燜子的地攤上,因為有了油煎和燜的這道工二七七附錄序而變得與眾不同:裏麵糯糯的,外麵裹著一層焦黃的鍋巴,軟嫩而有咬筋,口感非同一般。關鍵的恐怕要數那幾樣調料。蒜泥,定要是蒜臼裏搗出的,其他方法加工的蒜泥絕出不來這種味道;麻汁,一定要是小磨磨出來的,香潤而細膩;最為關鍵的是那份黑褐色的魚油或蝦油,這可是煙台的特產,也是煙台燜子的秘籍所在。這種漁家在醃魚、醃蝦時衍生的濃縮液體,散發出來的那種濃濃的海鮮味道,絕非一般味精、雞精之類的調味品所能調製出來。
再細細地品嚐,粉塊軟而筋道,麻汁香而不膩,蒜泥辣而不麻,蝦油鮮而不腥。
真想不到,一盤小小的、不起眼的燜子,竟然如此多滋多味。
—摘自孫為剛:《煙台的海》,新華出版社,2012,第96頁。
濰坊朝天鍋濰坊朝天鍋係有名的傳統冬令小吃,源於何時,尚無定論。據考清代雍正、乾隆年間,濰坊的朝天鍋便已名聞天下。因係露天擺攤,鍋頂無物遮蓋,故名。朝天鍋無論是做法還是吃法都相當有趣。火爐上架一口大鍋,鍋內一般放有一整個老母雞和豬肚、肥腸等。炭火使得肉湯微沸不停。鍋周圍設半尺寬木隔板圈,上放醬油、蔥段、香菜末等調料,香味四溢誘人。吃時,圍鍋而坐,掌勺師傅從鍋內給顧客盛上熱湯,用二齒鉤把肥腸或丸子、熟雞蛋、豬頭肉等掛起,放於餅上,捏上油鹽少許,再卷起。調味品隨人口味自取自用。由於用鉤子掛肉,朝天鍋亦稱“鉤掛肉”。由於其經濟實惠,肥而不膩,肉湯隨喝隨取,消寒潤肺,深受人們的歡迎。目前濰坊的朝天鍋尚有四五處,一直保持著傳統風味特點。
—摘自《中國農業全書》總編輯委員會、《中國農業全書·山東卷》編輯委員會編:《中國農業全書山東卷》,中國農業出版社,1994,第303頁。
過橋米線雲南蒙自城的南湖有位秀才,常去湖心亭內讀書,其妻每日送餐。一日妻子把家中母雞殺了,用砂鍋燉熟後送去。待她去收碗筷時,發現送去的食物原封未動,丈夫仍在苦讀。她隻好將飯菜取回重熱。當拿起砂鍋時,發現砂鍋還熱乎乎的。原來,湯的表麵覆著一層雞油,加之陶土器皿傳熱不佳,便使熱量封存在湯內。以後,其妻就用此法保溫,另將一些米線、蔬菜、肉片放在熱雞湯中燙熟,給丈夫食用。由於秀才從家到湖心亭要經過一座小橋,於是大家就把這種小吃稱為“過橋米線”。
—摘自陳誌田主編:《舌尖上的中國中華傳世美食炮製完全攻略》,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第47頁。
二七八中國民藝館·飲食器具重慶小麵,是重慶人的日常早餐之一。其在當地的名氣超過火鍋。清晨重慶小麵早餐時段,街頭巷尾的小麵麵館都擠滿了市民。由此足見小麵對於重慶人日常生活的意義。當地有“要了解重慶人,就去吃碗小麵”之說。重慶小麵隻是一個統稱,包括素小麵、牛肉麵、炸醬麵、豌豆麵等。小麵以香鮮麻辣著稱,佐料有油辣子、花椒麵、薑蒜水、蔥花、碎炒花生、油炸黃豆、醬油、豬油、榨菜粒、芝麻醬等。煮麵時用麵湯或肉湯、菜湯來煮,味道好;若用清水煮,味道欠佳,麵者好後,盛入碗中,加入佐料和燙過的鮮菜,即可食用。其麵條筋道滑溜、湯汁香鮮麻辣、碗下肚,能吃出汗來。“不吃小麵不自在”是重慶十八怪之一,是說若隔天不吃小麵,讓人想得慌,身心皆不自在。在重慶,清早街邊小麵攤的生意格外紅火,無論男女老少,紳士或外來打工者,都放下身段,三下五下就吃了一碗麵。一碗下肚之後,方覺舒暢,找回了以前的感覺,繼而開始一天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