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的種子得自於曆史。
正如章太炎弟子所記,章太炎素來不拘小節,講課時常常衣衫不整。冬天穿一棉袍,外麵罩一件不倫不類的和服。和服左邊的袖口上鏽了“大漢”兩個字。有鼻涕了,用棉袍袖子一擦了事。因為此故,他的衣服袖子常年是亮晶晶的。據他自己說,他的衣被三年才洗一回。夏天穿一薄薄的長背心,光著膀子講課,鼻涕隻好擦在背心上。
章太炎東京講學時的生活是異常清苦的,“處境窮困,每日僅素食二頓,有時竟終日饑餓著”。雖然如此,小小的屋子裏常常春風滿坐,大家靜靜地聽先生講解,甚是愉快。章太炎講課亦詼亦諧,談至興處,唾沫星四處飛濺,所以周作人笑他“看去好像是一尊廟裏的哈喇菩薩”,而不像一個大學者。
章太炎的煙癮很大,講課的屋子裏經常煙霧彌漫。
章太炎香煙斷炊的事常常發生。一日,又斷炊了,他向汪德淵借2塊錢。有人問他:“借也借了,為什麼不多借點錢呢?”章太炎笑眯眯地說:“我和他隻有2塊錢的交情,多借恐怕不肯。”當時大家的生活都非常貧困,無論老師122五、一代國學大師學生,每日隻食兩餐素餐,且不能飽腹,講課者和聽課者全憑一股精神支撐著。
章太炎一生三次設堂講學,但對東京這一批弟子印象尤其深刻,他認為“從遊者皆素心人”,師生之間形成了互動。弟子黃侃說,先生“文辭訓故,集清儒之大成;內典玄言,闡晉唐之遺緒;博綜兼擅,實命世之大儒。”“其授人以國學也,以謂國不幸衰亡,學術不絕,民猶有所觀感,庶幾收碩果之效,有複陽之望。故勤勤懇懇,不憚其勞,弟子數百人。”《齊物論釋》一字千金章太炎在《民報》前後的這段時期,他的學術研究著作雖沒有以前豐富,但也不算少。主要著作有:《新方言》、《小學答問》、《齊物論釋》、《文始》、《國故論衡》等。
《新方言》以古今方言為研究對象;《小學答問》探討了有關語言文字的問題;《齊物論釋》以佛解莊,表達了相對主義理論;《文始》討論漢語的字源;《國故論衡》述及文學、哲學、文字學以及諸經等多個領域。對於《民報》前後時期的著作,章太炎本人最看重的是《齊物論釋》和《文123章
太炎
始》兩部。
《齊物論釋》是章太炎對《莊子》一書的解讀與注釋。
章太炎對莊子的《齊物論》非常推崇,曾經說過“夫言兵莫如《孫子》,經國莫如《齊物論》”。章太炎在《齊物論釋》中借疏解《莊子》,十分係統地闡述了他的哲學觀點,這些哲學觀點超過了他自己以前的哲學著作,也超過了同儕諸人。
中國曆史上對《莊子》一書作出解讀或注釋的著作有許多,章太炎的《齊物論釋》獨特之處在於“把佛和老莊和合”,用佛家思想對《齊物論》進行解讀和注釋。章太炎曾經對佛學的各宗派理論進行了詳細認真的研究,並且頗有心得。為了直接閱梵文佛學經典,他甚至專門請了一位梵文老師為他授課。
在《齊物論釋》裏,章太炎以佛學思想與莊子的齊物我、齊是非、齊大小、齊生死、齊貴賤的思想進行溝通並印證。世界要真正實現平等,首先要粉碎並掃除那些自封的所謂天理、公理、法則等等,正視並承認一切現實的差別。世界上沒有什麼絕對真理和客觀真理,“一切以利益眾生為念。”124五、一代國學大師西方的平等、博愛、自由曾經令章太炎十分向往,然而三次東渡,現實社會打破了他的夢想。章太炎對莊子的《齊物論》充滿了自信,他說:“及到莊子《齊物論》出來,真是件件看得平等”。他覺得自己在《莊子·齊物論》中找到了“平等”。他說:“大概世間法中,不過平等二字,莊子就喚作‘齊物’。並不是說人類平等、眾生平等,要把善惡是非的見解一切打破,才是平等。”在一次演講中,章太炎對“平等”作了十分通俗的解釋:“近人所謂平等,是指人和人的平等,那人和禽獸草木之間,還是不平等的。佛法中所謂平等,已把人和禽獸平等。莊子卻更進一步,與物都平等了。”①章太炎接著引申佛教的“眾生平等”說印證莊子的“一往平等”。章太炎認為,平等存在於不平等之中,要最終實現平等,首先要承認不平等。章太炎的這些哲學思想除了反映佛學的義理外,還閃爍著辯證的哲學思想的光輝。
《齊物論釋》出版後,章太炎聲稱此書“精要之言,不過四十萬字,而皆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不好與儒先立異,①《章太炎演講》,曹聚仁:《國學概論》第64頁、65頁。
125章
太炎
亦不欲為苛同。若《齊物論釋》、《文始》諸書可謂一字千金。”①章太炎的自我感覺太好,頗有點敝帚自珍的味道,但此書確實不一般,它凝聚了章太炎太多的心血。
學界對《齊物論釋》評價甚高。
梁啟超評價說:“章太炎的《齊物論釋》,是他生平極用心的著作,專引佛家法相宗學說比附莊旨,可謂石破天驚。至於是否即《莊子》原意,隻好憑各人領會罷。”蔡元培評價說,“這時代的國學大家裏麵,認真研究哲學,得到一個標準,來批評各家哲學的,是餘杭章炳麟”。
胡適評價說:“《原名》、《明見》、《齊物論釋》三篇,更為空前的著作。仔細看這三篇,所以能如此精到,正因太炎精於佛學,先有佛家的因明學、心理學、純粹哲學,作為比較印證的材料,故能融會貫通,於墨翟、莊周、惠施、荀卿的學說理明,尋出一個條理係統來。”《齊物論釋》學理深刻,是一部不朽的名著,卻沒有成①章太炎:《自述學術次第》,《章太炎》上海三聯書店,1997年,第1頁。
126五、一代國學大師為經典。章太炎如果在天有靈,大約是十分失望的。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不僅需要作者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同時還應當反映作者生活的那個時代的思想文化結構。
在論及章太炎時,後人繞不過《齊物論釋》。當代學人在論述近代學術史和哲學史時,也多會論及《齊物論釋》。
除此之外,關注《齊物論釋》的人就很少了。
章太炎雖然從小便接受嚴格的傳統經學教育,但他的思想卻是非常開放的,善於接受新鮮事物。甲午戰爭以後,他開始關注西方的進化論。義和團運動以後,他接受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提倡的自由、平等、博愛,並潛心學習西方的政治、經濟、宗教、哲學、法律等知識。1906年出獄到日本以後,他受日本學術界影響,開始係統研究西方哲學並認同社會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的學說。
章太炎從中國、歐洲、日本、印度等國家的哲學學派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他的《齊物論釋》可以說是“舊瓶裝新酒”。“舊瓶”就是莊子哲學,“新酒”就是康德的“批判哲學”以及華嚴、法相哲學等。《齊物論釋》融彙了莊周哲學、德國哲學、古希臘哲學以及唯識法相哲學的思想精華和語言精華,“運用古今中外的學術,揉合而成一家言的127章
太炎
哲學體係”。
章太炎指出,人們認識世界往往具有片麵性,是與非、大與小、生與死、貴與賤、美與醜都是想比較而存在的。也就是說,沒有是,就沒有非;沒有大,就沒有小;沒有生,就沒有死;沒有貴,就沒有賤;沒有美,就沒有醜。
時間不同,地點不同,認識的主體不同,觀察的角度不同,判斷的標準不同,得出的結論就不同。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是,沒有絕對的大,沒有絕對的貴。章太炎提出的相對主義透露出辯證主義的火花。章太炎在《齊物論釋》中主張並倡導“一切以利益眾生為念”、“以百姓心為心”的思想則透露出民生主義的光芒。
章太炎撰寫《文始》和《齊物論釋》,用功甚力,耗時甚多,因此兩書在中國學術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他自詡這兩本書“千六百年未有等匹”,又稱這兩本書“一字千金”。但是,《齊物論釋》晦澀的文字和抽象的哲學語言,使章太炎的著作遠離了大眾。章太炎在著作中提出的真知灼見往往被虛無主義、相對主義所掩蓋,即使在當時的知識精英中,許多人對章太炎的著作也不屑一顧。
章太炎提倡國粹,他說,無論外國人怎麼看我們,中128五、一代國學大師國人安心做自己的學問。中國的學說如何,不能因為外國人說好就好,也不能因為外國人說壞就壞。“別國人到底不明白我國的學問,就有幾分涉獵,都是皮毛。憑他說好說壞,都不能作定論。”章太炎既反對奴化思想,也反對夜郎自大,無論在當時還是今天,都具有積極意義。
1930年,德國普魯士學院委托柏林大學著名漢學家佛郎克為他們推薦一位代表中國學界最高水準的學者擔任通訊院士。佛郎克找到中國留學生蔣複璁,問有沒有合適的人選?蔣複璁脫口而出:“章太炎。”此事雖然由於種種原因不了了之,但章太炎在民國時期的學術地位可見一斑。
129六、章太炎與他的弟子章太炎一生從來沒有在高等院校任教,沒有正統意義上的學生。章太炎一生中重要的國學講學活動有4次:第一次開講國學是在東京;第二次開講是在北京;第三次是在上海;第四次是在蘇州。他的高徒,多出自東京講學時期。在北京講學,因身陷囹圄,心情不好,效果不如東京。至於上海講學,內容多出自東京,沒有新的見解。在蘇州講學,先生已身患絕症,屬於絕唱了。
四大天王章太炎一生講學多次,一般認為有三批弟子:第一批是東京講學的弟子,第二批是北京講學的弟子,第三批是蘇州國學講習會的弟子。另在杭州、上海、蘇州等地舉行130六、章太炎與他的弟子過大型講學活動,在此期間,零星收過一些弟子。
蘇州章氏國學講習會部分學員1937年春攝於蘇州公園。
其中章太炎的研究生有:姚奠中(右三)、柏耐寒(右八)、湯炳正(右九)、李恭(右十)、孫立本(右十一)章太炎在東京講學時,大班的聽眾有一百多人,而且有一些日本人、印度人等。小班的聽眾隻有8人,其間雖有人時來時去,但得到章太炎認可的第一批弟子不難確定。北京講學時聽眾多達百人,蘇州國學館聽課的學生最多時達500餘人,上海講學活動最多時亦有數百人。
還有隻聽過一次或幾次課的學生算不算弟子?出錢拜師131章
太炎
的學生算不算弟子?標準很難確定。當時文人相聚的地方,學人多以稱章太炎弟子為榮,所以,章太炎弟子一時似乎滿天下。
章太炎的弟子中,著名的有所謂四大天王、八大弟子之說。據朱希祖日記中記:“見於餘筆記中,即黃為天王,汪為東王,朱為西王,錢為南王(南王早卒,喻錢畔師),吳為北王也。”外傳章門四大弟子,亦稱“四大天王”應指天王黃侃、東王汪東、南王錢玄同、北王吳承仕。
天王黃侃黃侃(1886—1935),字季剛,祖籍湖北蘄春。
1905年,黃侃至日本東京,入早稻田大學求學,在那裏遇到在武昌學堂時的同學宋教仁,十分高興。8月,同盟會在東京成立,在宋教仁的引薦下,黃侃與宋教仁同列為同盟會首批會員。
1906年5月,章太炎在東京講學,聽課的學生趨之若鶩。一日,黃侃往謁,在章太炎講學的壁間見到大書四語:我若仲尼出東魯,大禹長西羌,獨步天下,誰與為偶?
132六、章太炎與他的弟子黃侃一看就知道這是引用東漢戴良的話。雖然是引用,黃侃覺得章太炎過於張狂,掉頭便走。說起黃侃與章太炎的相識,可謂不打不相識。黃侃與章太炎當時共住一座樓,黃侃住樓上,章太炎住樓下,卻並不相識。一天晚上,黃侃內急,來不及上廁所,便打開窗戶,一瀉如注。
章太炎正在夜讀,忽聞騷味撲鼻,於是高聲怒罵。黃侃不甘示弱,報以回罵。罵了一陣以後,兩人互通姓名,才知道大水衝了龍王廟。黃侃連忙下樓向章太炎賠不是,並自稱弟子。此後,黃侃在章太炎門下4年,擅長音韻訓詁。
在東京講學時期,章太炎通過與弟子們的交流,豐富了自己的學術見解。對於學生的成就,章太炎感到自豪和欣慰。章太炎清高孤傲,很少對人表示嘉許。在他的弟子中,他比較推崇黃侃,稱黃侃“學問精專,言必有中,每下一義,切理厭心。”章太炎當麵誇獎黃侃說:“常言學問進展,如日行千裏,今汝是一日萬裏也!”黃侃先後任教於北京師範大學、山西大學、東南大學、東北大學、武昌高師、中央大學、金陵大學等。1914年秋,黃侃應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之聘,至北京大學國文係133章
太炎
講授《文學概論》、《詞章學》及《中國文學史》等課。當時的北京大學,辜鴻銘被公認為“第一怪”,黃侃到了北京大學後,當仁不讓地成為北京大學“第二怪”。
黃侃對章太炎忠心耿耿。
章太炎在北京軟禁時,黃侃已經擔任北京大學教授。他聽黃侃說先生遭難,多方打聽到先生的下落,見先生孤獨無依,要求陪伴先生於左右。黃侃白日講壇講學,晚上與先生談學,直到被看管章太炎的警察逐出為止。
1935年10月8日,黃侃在南京去世,年僅49歲。黃侃生前雖未出版任何著作,卻成為海內外公認的國學大師。黃侃在傳統“小學”即音韻、文字、訓詁等方麵成就卓越,學界稱他與章太炎是“乾嘉以來小學的集大成者”,“傳統語言文字學的承前啟後人”。黃侃於經、史、子、集無所不通,尤其在音韻、文字和訓詁方麵,學問精深。黃134六、章太炎與他的弟子侃所治經、史、子、集諸書皆能應答如流,具體到某篇文章,甚至某頁、某行,令人驚訝。
黃侃師承章太炎、劉師培,一生桃李滿天下,培養出範文瀾、金毓黻、楊伯峻、龍榆生、陸宗達、殷孟倫、程千帆、潘重規、徐複、劉賾、黃焯等著名學者。這些章太炎的再傳弟子後來皆成為名師,在20世紀學術史上影響深遠。黃侃的弟子被學界稱為“黃門侍郎”。
東王汪東汪東(1890—1963),字旭初,江蘇吳縣人,精於音韻、文字、訓詁之學。
汪東早年就讀於上海震旦大學,1904年東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學預科。在東京期間,汪東結識了孫中山並參加了同盟會,任《民報》編輯。1908年,汪東師從章太炎學習文字學,與黃侃、錢玄同、吳承仕同為章門弟子。
1910年,汪東回國,積極參與江蘇光複活動。1912年,汪東任《大共和日報》總編、浙江桐鄉縣縣長、中央大學文學院院長等職。1925年,汪東任江蘇省長公署秘書。
1927年,受中山大學校長張乃燕之聘,汪東擔任該校教授兼中文係主任,1930年任文學院院長。抗戰期間,汪東擔135章
太炎
任國民黨政府監察院監察委員。1943年,任重慶複旦大學中文係教授。抗戰勝利後,汪東擔任國立禮樂館館長,1947年任國史館修纂。
章太炎逝世後,其墓誌銘由汪東撰寫。汪東撰寫的墓誌銘言辭華美,偏重於章太炎的學術成就,對章太炎的革命生涯未能全部囊括。1963年6月13日,汪東因胃癌病故於蘇州,年74歲。1974年,台灣文海出版社出版了沈雲龍編的《汪旭初先生遺集》。
南王錢玄同錢玄同(1887—1939),浙江吳興人。
錢玄同自言受《革命軍》和《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影響而拋棄改良,轉向革命。1906年,錢玄同赴日本早稻田大學學習,與章太炎、秋瑾等人交往,章介紹其加入同盟會。
1908年,錢玄同在《民報》拜見章太炎,執弟子禮。在東京期間,錢玄同與魯迅兄弟師從章太炎,研究音韻、訓詁及《說文解字》。
1917年,錢玄同向陳獨秀主辦的《新青年》雜誌投稿。
《新青年》雜誌從4卷1號起刊登白話文章並使用標點符號,就是錢玄同與陳獨秀共同宣傳、鼓動、爭取的結果。
136六、章太炎與他的弟子此後,錢玄同用白話撰寫了大批雜文,對守舊文人和封建遺老進行了不妥協的鬥爭。錢玄同倡導文學革命,成為鼓吹新文化、攻擊封建主義、提倡民主與科學的勇士。
在錢玄同的鼓勵下,魯迅寫出了振耳發聵的《狂人日記》。那是1917年8月的一天,錢玄同身著長衫來到魯迅北京的住處補樹書屋。錢玄同見魯迅書桌上一疊疊抄寫的古碑文,問:“你抄了這些有什麼用?”魯迅說:“沒有什麼用處。”錢追問:“那麼,你抄它是什麼意思呢?”“沒有什麼意思。”錢玄同從魯迅的話裏感受到魯迅的苦悶與無奈。錢玄同鼓勵魯迅說:“你可以做點文章呀!”魯迅說:“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裏麵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錢玄同聽了,很不讚同魯迅的話,說:“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絕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魯迅覺得137章
太炎
錢玄同的話十分在理,《狂人日記》就是在此背景下完成的。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錢玄同對章太炎畢恭畢敬,執弟子禮甚恭。當他自己成為北京有名的教授時,一次章太炎與黃侃到北京講學,錢玄同鞍前馬後、唯唯諾諾,親自為老師打點衣食住行。章太炎的一口土話,許多北方同學聽不懂,錢玄同親自為章太炎擔任翻譯,在京城一時傳為美談。
錢玄同治學範圍涉及經學、史學、文字學以及音韻學等許多方麵,尤以文字學和音韻學為最。在中國近現代的國語運動中,錢玄同的建樹十分突出,民國時期《第一批簡體字表》2300多字就是他牽頭起草的。
1939年1月,錢玄同拖著病體四處聯係變賣李大釗的藏書,為李大釗子女籌措赴延安的路費。1月17日傍晚,錢玄同因突發腦溢血去世,年僅52歲。
北王吳承仕吳承仕(1884—1939),安徽歙縣昌溪鄉滄山源村人,著名經學家、古文字學家、教育家。
1901年,吳承仕考中秀才,那一年他17歲。6年後,138六、章太炎與他的弟子在清廷舉辦的舉貢會考中,23歲的吳承仕獲殿試一等第一名,被點為大理院主事。吳承仕雖受皇恩眷顧,但目睹國家日益衰敗,對積貧積弱的清王朝十分失望,對孫中山等革命派的主張表示欣賞。
中華民國成立後,吳承仕出任司法部僉事一職。然而,司法部的黑暗令他非常失望。1927年,北洋政府逮捕了共產黨員李大釗並很快處以絞刑,這一件事傷透了吳承仕的心。他覺得自己成了劊子手的幫凶,毅然決然辭去了司法部僉事的職位。
1911年,吳承仕受業於章太炎,開始研究文字、音韻、訓詁之學及經學。章太炎在北京被袁世凱軟禁時,作為弟子的吳承仕時時前往探望。期間,他親自筆錄太炎講學,成《菿漢微言》一書,漸漸以自己的實力名播天下。後來,他與黃侃、錢玄同並稱章門三大弟子,時有“北吳南黃”之說。“北吳”即吳承仕,“南黃”即黃侃。
吳承仕先後擔任過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大學、中國大學、民國大學、東北大學等學校的教授,做過北京師範大學國文係主任和中國大學國學係主任。
1936年秋,早就受到北平地下黨關注的吳承仕光榮139章
太炎
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吳承仕在天津堅持抗日救亡活動,因為生活沒有來源,處境一度十分窘迫。1939年8月,天津發生水災,吳承仕窮愁潦倒,幾乎到了無以為生的地步。延安方麵知道情況後,曾經派人找吳承仕,計劃將他轉移到陝北。但由於水災的緣故,地下黨聯絡員未能與吳承仕取得聯係。原因是吳承仕突然患病,初以為感冒,但服藥後始終不見好轉,且病情漸漸加重,隻好秘密潛回北平,借住在一個親戚家中。熟悉吳承仕的人當時都不知道他到哪兒去了。
心力交瘁的吳承仕回北平後就臥床不起,醫生診斷為傷寒。9月11日,吳承仕身體不支,進入北平協和醫院不過10天,即因腸穿孔逝世,年僅56歲。吳承仕生前做夢也想不到的是,他逝世後,中共中央在陝北為他舉行了追悼會,而且破天荒地舉行了兩次。
1940年1月,範文瀾到達延安,受到毛澤東等人的歡迎。毛澤東和黨中央本來就知道從晚清舉人成為共產黨員的吳承仕,經範文瀾詳細介紹後,毛澤東與黨中央對吳承仕有了更多的了解。毛澤東十分敬重這位雖未謀麵卻在中國學術界頗有影響的著名學者。
140六、章太炎與他的弟子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消息傳來,中共中央決定在延安為蔡元培舉行追悼大會。有人提議,吳承仕追悼會也一並舉行。因為14日的追悼會主要是悼念蔡元培,吳承仕是附祭。有人提出,這樣做對吳承仕不夠尊重。兩天後,中央決定再為吳承仕單獨舉行一次追悼會。
在章太炎的弟子中,吳承仕是與中國共產黨走得最近,也是死後獲得殊榮最多的人。5年後,中共“七大”召開,吳承仕列入中央擬定的烈士名單。
八大弟子四大天王和八大弟子是章太炎流亡日本時期最得意的學生。四大天王和八大弟子因是戲稱,所以沒有高下之分。所謂八大弟子是指黃侃、錢玄同、魯迅、朱希祖、馬裕藻、周作人、沈兼士、沈尹默。其中黃侃、錢玄同已列入“四大天王”,其餘人為:魯迅、朱希祖、馬裕藻、周作人、沈兼士、沈尹默。
魯迅魯迅(1881—1936),即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141章
太炎
中國思想家、文學巨匠。
章太炎年長魯迅12歲,兩人皆浙江籍且家鄉相距不遠,均出身於破落的書香門第,都深受浙江傳統文化的影響。他們熟悉舊學,尤其受浙東學派影響較深,地方主義對他們影響也較大,因此他們思想上共性的東西比較多,容易產生共鳴。
在章太炎的弟子中,章太炎與魯迅相交甚篤,魯迅自言受章太炎影響極深。因為《蘇報》案,章太炎被捕入獄,為世人所知。魯迅開始關注章太炎就在這個時候。章太炎“蘇報案”刑滿釋放後東渡,他的名字當時已經遠播日本,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視他為民族英雄。章太炎抵日本後,在主持《民報》筆政的同時進行講學,所以魯迅稱他為“有學問的革命家”。
章太炎十分重視革命輿論,認為要推翻清政府,必須啟發民智,廓清莠言,解放思想。章太炎扺達日本兩個多月後創辦了“章氏國學講習會”並成立“國學振起社”。章太炎提倡“國粹”,魯迅深表讚同。魯迅認為要建立一個強國,必須要有好的國民素質,所以他一直十分重視改造國民性的工作。
142六、章太炎與他的弟子魯迅正式與章太炎結交,始於1908年。1908年初,章太炎在東京牛込赤城元町清風亭開設“國學講習會”,後移往日本帝國教育會,最後改在神田地區的大成中學講堂。章太炎當時講授的內容主要是《說文解字》。章太炎應魯迅之請,在周日為他們開了一個特別班,講授《爾雅》和《說文解字》。
7月,特別班開始授課。參加這個班的學生有魯迅、許壽裳、錢家治、周作人、朱希祖、錢玄同、朱宗萊、龔未生等8人。特別班開課後,章太炎在大成中學所設的大班並沒有中輟。錢玄同等人既在大班上課,又在特別班聽課,地地道道的腳踏兩隻船。從此時開始,魯迅成為章太炎的入門弟子。魯迅等人在《民報》聽課,每周至少2次,時間在星期天上午。
魯迅等8人的特別班設在《民報》社的一間陋室,師生席地環幾而坐,章太炎按《說文》部首“一個字一個字的講去,有的沿用舊說,有的發揮新義,枯燥的材料運用說來,很有趣味”。章太炎授課後離開教室,魯迅等8個學生經常聚在一起核對筆記。魯迅當年的聽課筆記嚴整恭正,後易名為《說文劄記》出版。魯迅筆記、朱希祖筆記、錢玄同筆記現143章
太炎
皆存於世。章太炎講授完《說文解字》後,繼續講了《莊子》、《漢書》、《文心雕龍》等,前後約1年多時間。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許廣平說魯迅“每逢提起(太炎),總嚴肅地稱他太炎先生”或呼為“章師”、“章先生”。許廣平在《民元前的魯迅先生》一文中回顧了章太炎對魯迅的影響,稱魯迅以“韌的戰鬥”見稱於世,源於章太炎的精神。
章太炎對魯迅的影響是多方麵、多層次的。首先是政治思想方麵,其次是學術文化方麵。在政治思想方麵,日本學者島田虔次說:“在魯迅的一生中,能使他對其懷有深深的敬意和愛情的‘師’是極少的,而太炎就是這極少的‘師’中的一人,恐怕除了藤野嚴九郎先生外,太炎是唯一的一位了。”①在學術文化方麵,章太炎對魯迅的影響也十分明顯。
章太炎的文筆與文風,對近代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如魯迅兄弟、錢玄同、陳獨秀、胡適、吳虞、李大釗等都產生過很大影響,尤其對於魯迅的文風,產生的影響特別大。
魯迅逝世前一天在病榻上撰寫《太炎先生二三事》,①島田虔次:《章太炎的事業及其與魯迅的關係》,《章太炎生平與思想研究文選》,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144六、章太炎與他的弟子發掘了章太炎早期的革命精神,同時對他晚年的頹唐給予了批判。《太炎先生二三事》可以說是魯迅對章太炎一生的全麵評價。
周作人周作人(1885—1967),浙江紹興人,魯迅之弟,周建人之兄,著名散文家、文學理論家、翻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