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章太炎\/華強著.—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2(《中國思想家評傳》簡明讀本)ISBN9787305147289Ⅰ.①章…Ⅱ.①華…Ⅲ.①章太炎(1869~1936)評傳Ⅳ.①B259.25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5)第029723號出版者南京大學出版社社址南京市漢口路22號郵編210093網址http:∥www.NjupCo.com出版人金鑫榮叢書名《中國思想家評傳》簡明讀本書名章太炎著者華強責任編輯胡豪編輯熱線02583594071照排南京紫藤製版印務中心印刷鹽城市華光印刷廠開本787×10921\/32印張6.375字數89千版次2015年2月第1版2015年2月第1次印刷ISBN9787305147289定價15.00元網址:http:\/\/www.njupco.com官方微博:http:\/\/weibo.com\/njupco官方微信:njupress銷售谘詢熱線:(025)83594756*版權所有,侵權必究*凡購買南大版圖書,如有印裝質量問題,請與所購圖書銷售部門聯係調換《中國思想家評傳》簡明讀本編委會主任:張異賓副主任:周憲編委(按姓氏筆畫排序):王明生左健呂浩雪張異賓周憲周群金鑫榮胡豪夏維中徐興無蔣廣學程愛民目錄引言\/1一、天生的叛逆者\/4二、《蘇報》案前後\/35三、章太炎與孫中山、袁世凱\/51四、章太炎的政治主張\/90五、一代國學大師\/109六、章太炎與他的弟子\/130七、桑榆晚景\/162延伸閱讀書目\/193總序古代中國不僅是人類的文明搖籃之一,也是人類的精神搖籃之一。
按照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KarlJaspers,1883—1969)的觀點,在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印度和中國文明出現之後,從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之間,以公元前500年為中心,世界上又相繼出現了一係列的文明,可以稱之為軸心時代(AxialAge)。這些文明中出現了一些大思想家,對人類和世界的一些根本性問題提出了思考,提出了解脫或超越的目標與途徑。中國的孔子、老子、墨子、莊子等思想家,印度的《奧義書》和釋迦牟尼佛,希臘的詩人荷馬、悲劇家修昔底德、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柏拉圖、阿基米德,巴勒斯坦的先知等等,幾乎是同時在中國、印度和西方互不了解的情況下出現。他們創立了人們至今賴以為精神基礎的思想範式或世界宗教,他們仍然與我們生活在一起。
1章
太炎
如果以中國五千年文明的曆史為坐標,再用雅斯貝爾斯的觀點來衡量,那麼生活在公元前551年至前479年間的孔子恰恰是中國文明進入軸心時代的代表人物,他處在中間點和轉折點上:中國文明出現到孔子,孔子到我們現今的時代,前後各2500年左右。孔子以前,中國有思想但沒有思想家;孔子以後,中國古代思想家層出不窮,為中華民族乃至整個人類留下了豐富的思想遺產。
而孔子開創的“溫故知新”、“信而好古”的思想原則,影響了中國的闡釋傳統,即尊重古人的思想遺產,不斷地理解、發展古人的思想,從中獲得思考和應對宇宙、社會、人生問題的資源,這也是我們今天為讀者奉獻這套《中國思想家評傳》簡明讀本的緣由。
縱觀悠久的中國古代思想史,中國思想家們貢獻出的成果具有極高的造詣與價值,在世界思想史上獨樹一幟,很多思想對於當代中國乃至世界而言,可謂曆久彌新,極具生命力。百家爭鳴的先秦諸子、博大宏深的漢唐經學、簡易幽遠的魏晉玄學、盡心知性的宋明理學是思想學術的奇葩;佛教的色空禪悅、道教的神仙修養是宗教信仰的沃土;其他如經世濟民的政治、經濟理想,巧奪天工2
總序的科技、工藝之道,風雅傳神、丹青不老的文學藝術……都蘊蓄著豐富的思想。中國的思想一方麵激烈辯論,水火不容,一方麵百慮一致,殊途同歸;一方麵開宗立派,門戶林立,一方麵互相啟發,入室操戈。儒、釋、道三教可以論衡而融合,九流十家可以並行而不悖。總之,中國的思想成就豐富多彩,貫穿著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剛健中和等精神傳統,在繼承、闡釋中變化演進,一代有一代之勝,表現出綜合創新的特色。
不過,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並沒有思想家、思想者、哲學家之類的稱呼和概念,隻有聖人、賢人、哲人、智者、諸子、大師等等。這些詞彙恰恰概括出中國古代思想家的特征:他們的社會身份往往是教師或學者,他們的思想往往追求道德與智慧。當然,從更廣泛的範圍看,中國古代的政治、軍事、經濟、法律、工藝、科技、文學、藝術、宗教等諸多文明領域內皆有貢獻巨大、自成一家或集大成的傑出人物,他們的言論、著作或被後人總結出來的經驗構成了中國古代思想的重要內容。早在孔子之前,中國人就以“三不朽”作為追求超越的途徑,即“立功”、“立德”、“立言”,也就是說,為人類社會立下的大功、個人道德修養的成就和思想、智慧、3
章太
炎學說等都是不朽的曆史遺澤。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思想家的內涵大大地超出了我們現代人習慣認為的職業思想家、哲學家或宗教先知,我們在撰寫《中國思想家評傳》簡明讀本時,也本著這樣的標準選擇傳主。
眾所周知,由南京大學已故名譽校長匡亞明教授主編、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是中國20世紀以來最為宏大的中國思想家研究工程。在這套簡明讀本係列編撰和出版之際,首先要對這200部《評傳叢書》工作表達深深的敬意。站在這位巨人的肩上,簡明讀本不僅具有深厚的學術基礎,而且一定會呈現出新的風貌。這種新的風貌就是深入淺出和引人入勝:精煉的選擇,簡明的評述,生動的故事與智慧……在倡導中國文化“走出去”和多元文化共存的今天,本讀本通過介紹古代中國的思想家,向每一位願意了解中國思想的讀者提出一個又一個我們和古人共同麵臨的問題,引導大家與中國古代思想家展開心靈的對話。
編委會2008年9月4
引言在世界曆史上,幾乎每一次大海戰都會改變兩個國家的命運。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以後,清政府國勢日衰。
《馬關條約》的巨額賠款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向西方列強舉借外債。作為利益交換,列強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中國麵臨被瓜分的危機。為了挽救民族危亡,許多仁人誌士登上曆史舞台,上演了一場有聲有色的曆史大劇。
在這場曆史大劇中,清政府倒台了,中華民國誕生了。在清末民初的曆史巨變中,孫中山、黃興、章太炎被公認為民國的三大領袖,有所謂“辛亥三傑”之說:一傑孫中山,政治領袖;二傑黃興,軍事領袖;三傑章太炎,宣傳領袖。孫中山、黃興、章太炎三大領袖在清末民初叱吒風雲,家喻戶曉。章太炎自詡其功績不亞於孫中山,甚至在1
章太
炎孫中山之上。然而,從中華民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孫中山是海峽兩岸中國人共同尊崇的領袖,黃興也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而章太炎卻淡出了大眾的視野,隻有在講授國學的課堂裏能夠聽到章太炎在國學方麵的成就。
這是為什麼呢?
美麗的杭州西子湖畔有一個倉前鎮,古老的餘杭塘河從鎮前靜靜地流過,河麵上穿梭著一艘艘古樸的烏篷船。倉前鎮人謹樸知禮,世代過著與世無爭的悠閑生活。
清同治七年十一月三十日(1869年1月12日),倉前鎮一個古老的漢學世家裏誕生了一個男嬰,這個人就是章太炎。
章太炎是一個天生的叛逆者。有一天,一個狂放的少年白天點著燈籠走在倉前鎮的大街上,引得路人紛紛側目而視,不知道這個孩子是怎麼了?經高人解讀,方知這個大膽的孩子是暗喻百姓暗無天日,是在嘲罵朝廷。
章太炎在倉前鎮從此一舉成名。
章太炎在世的時候,世人曾經評判章太炎,稱他是一位著名的國學大師。章太炎在許多場合對他人稱他為國學大師並不滿意,他認為自己的政治成就勝於學術成就,2
引言即革命第一,國學第二。章太炎認為自己首先是一個政治家,然後才是學問家。那麼,章太炎究竟是政治家還是學問家呢?
章太炎先生3
一、天生的叛逆者章太炎,初名學乘,字枚叔,“枚”與“梅”同音,故也稱“梅叔”。章太炎讀書識字以後,非常仰慕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顧炎武。顧炎武本名絳,學乘遂自己改名為絳。此後,章太炎自取學名炳麟,取義“炳炳麟麟”,表示向往光明。別號太炎,其“炎”字也取自於顧炎武之名。
漢學世家章家是倉前鎮的大戶,人丁最旺的時候約有300多口,廣有田地和房產,到章太炎的曾祖父章均手上,章家家財過百萬,這是章氏一族最盛的時期。
章太炎的曾祖父章均是清代乾隆年間餘杭縣學的增廣生,後授職海鹽訓導,在海鹽教授學生。章太炎的祖父4
一、天生的叛逆者章鑒是清代雍正年間餘杭縣學的附學生,後選貢為國子監生。章家藏書十分豐富,收有宋、元、明、清刻版書5000餘冊,可惜這些書後來毀於戰火。太平軍進攻浙江,章鑒率全家先後逃難至江南和浙西,他的兒子章濬隨他而行。
章濬逃難的時候,什麼也沒有帶,兩手緊緊抱了一份《章氏家譜》,一時在鄉間傳為笑談。這個視《章氏家譜》為生命的人就是章太炎的父親章濬。
章濬是清代道光年間餘杭縣學的稟生,他精於詩詞,又承繼父業,長於醫術,為四鄉八鄰解除了無數病痛,深得鄉人崇敬。章濬曾經在杭州西子湖畔的詁經精舍擔任監院一職,職掌監察,地位僅次於院長。章濬原配陸氏,育有兩子,名章篯和章箴。陸氏去世後,章濬續娶海鹽朱有虔的女兒為妻,育一子一女,即章太炎和章炳芹。章太炎的兄長章篯和章箴二人雙雙中舉,成為章太炎的楷模。
章太炎幼年的時候,兩個兄長都是他的嚴師。章太炎的漢學啟蒙教育就深受長兄章篯的影響。
章太炎7歲那年,外祖父朱有虔受女兒女婿之托來到餘杭,專門開館教授章太炎。朱有虔也出生於一個漢學世家,他十分疼愛自己的外孫,每日督促外孫誦讀《四5
章太
炎杭州餘杭倉前鎮章太炎故居書》。像許多小孩子一樣,章太炎喜歡大人給他講故事。
每逢課餘,章太炎總要纏著外公給他講故事。
有一天,外公給他講了顧炎武、王夫之等人的故事。
章太炎聽了以後,對外公說:“異種亂華,這是天下第一恨事!”朱有虔回答:“夷夏之防,同於君臣之意。”章太炎問:“這是誰說的?”6
一、天生的叛逆者朱有虔說:“這是顧炎武、王夫之說過的話。”講到王夫之“攘夷”的故事時,朱有虔熱淚盈眶地對章太炎說:“曆代亡國,無足輕重,惟南宋之亡,則衣冠文物亦與之俱亡。”章太炎初生牛犢不怕虎,口無遮攔地說:“大明之亡與南宋之亡一樣,不是漢人的恥辱嗎?”朱有虔點頭說:“國之變革不足患,而胡人入主中夏則可恥。”章太炎憤憤地說:“明亡於滿清,不如亡於李自成,李自成非異族也!”朱有虔說:“不說此話了。如果李自成得天下,李雖非善類,但他的子孫未必不是善類。今天說此話也無益了。”朱有虔的一番話在章太炎幼小的心靈裏埋下了民族仇恨的種子。
章太炎13歲那年,外祖父朱有虔離開餘杭,父親章濬和長兄章篯共同督促章太炎繼續讀史頌經。在父兄的嚴厲督促下,章太炎涉獵史傳、瀏覽老莊,閱讀了《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史記》、《漢書》、《後漢書》、《三7
章太
炎國誌》、《昭明文選》、《東華錄》、《明季稗史》等書籍。
在博覽群書的日子裏,章太炎對音韻訓詁之學發生了興趣。許慎的《說文解字》、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顧炎武的《音學五書》、王引之的《經義述聞》、郝懿行的《爾雅義疏》、阮元的《學海堂經解》等書籍成為他每天晨頌夕讀的功課。
《學海堂經解》是一部大型叢書,彙輯清初至嘉慶年74家治經著作188種1408卷。光這部書,章太炎前後讀了差不多兩年時間。此後,他又閱讀了《南菁書院經解》,這部書收110家治經著作209種1430卷,是《學海堂經解》的續編。
在章太炎當時閱讀的書籍中,《東華錄》和《明季稗史》對他的刺激最大。《東華錄》凡32卷,戴名世、曾靜、呂留良、查嗣庭等人遭遇的“文字獄”讓他留下了難忘的印象,而揚州十日、嘉定屠城更讓他刻骨銘心。章太炎日後回憶他的少年生活時,說:“自十六七歲時讀蔣氏《東華錄》、《明季稗史》,見夫揚州、嘉定、戴名世、曾靜之事,仇滿之念固已勃然在胸。”《東華錄》、《明季稗史》在章太炎的心裏種下了仇滿的種子,他立誌要為浙江、為中國的父8
一、天生的叛逆者老鄉親雪恥。
章太炎按照父兄的意願在八股文中徜徉,卻十分厭惡八股文。在家訓的督促下,16歲的章太炎奉父命第一次報名參加餘杭縣的童子試。在開考的那一天,章太炎忽然倒地不起,兩眼上翻,口吐白沫,神智不清,不過幾分鍾工夫,章太炎就醒來了,隻是全身乏力,無法參加童子試了。章太炎就這樣與童子試擦肩而過。①章濬見兒子無意於科舉,此後不再強迫他參加科舉考試。少年章太炎如放歸山林的籠中之鳥,一下子獲得了解放,從此以後告別了八股文,也告別了科舉仕途。
章太炎一心一意專研音韻訓詁,為日後成為一代赫赫大師奠定了紮實的基礎。章太炎日後反思說:“吾生二十三歲而孤,憤疾東胡,絕意考試,故得研精學術,忝為人師。”章氏家訓要求子女“精研經訓”,章太炎日後成為華夏一代有影響的國學大師,不能不說受益於家訓。
章太炎22歲那年,父親章濬病逝。章太炎安葬父親①章太炎未赴童子試的原因,說法不一。章太炎自己說“年十六,當應縣試,病未往。”章太炎患病症狀頗似癲癇。一說章太炎在臨考前忽患痢疾,無法參加考試。
9章
太炎
後,根據父親的遺願,從餘杭來到杭州,進入清代浙江最高學府———詁經精舍。這是章太炎學術生涯的起點。
詁經精舍的主持人是經學大師俞樾。
俞樾(1821—1906),字蔭甫,自號曲園居士,浙江德清人,清末著名樸學大師。
俞樾經學功底十分深厚,罷官後移居蘇州,潛心學術。
治學以經學為主,旁及諸子學、史學、訓詁學,乃至戲曲、詩詞、小說、書法等。章太炎在詁經精舍跟從俞樾學習近俞樾先生8年,奠定了他的國學基礎。
章太炎在家鄉餘杭跟隨外祖父、父親和兄長學習經史,博覽群書,但是沒有受過係統的樸學訓練,沒有受過名師的指點。章太炎的不足之處在詁經精舍經過俞樾的點撥後,學業大有長進。章太炎深受俞樾校正群經、研讀諸子的影響,在這兩方麵著力最勤,收獲也最大。
詁經精舍的教學很有特點,俞樾鼓勵學生自學,鼓勵10一、天生的叛逆者學生提問,提倡教學相長。章太炎深厚的國學功底,一經俞樾點撥,很快便掌握了通過訓釋諸經疑難字句名物,進而闡明經文本義的方法,在同儕諸人中成績斐然,受到俞樾的器重。章太炎在讀書時養成隨手記筆記的好習慣,凡心得體會、疑難雜感,一一記錄在案。他就周秦以降的經學文字、典章製度、名物考訂等撰寫了若幹劄記,其中30多篇收入俞樾主持的《詁經精舍課藝》第7集和第8集,其餘彙編為《膏蘭室劄記》4卷。
在詁經精舍學習期間,章太炎得到當時著名學者高學治、譚獻、黃以周、孫詒讓等人的指導。這些著名學者與詁經精舍掌門人一樣,終其一生最大的快樂和享受,除了讀書還是讀書,除了學問還是學問。成名以後的章太炎手不釋卷、衣著隨意、生活簡樸、不苟言笑,這些性格的養成可以說是詁經精舍和一代著名學者熏陶的結果。
章太炎在詁經精舍學習的8年,是古老的中華大地風雲跌宕的8年。時代的風雨吹皺了西子湖的一池碧水,也吹動了詁經精舍古樸的窗簾。章太炎在詁經精舍感受到了時代的氣息,受到了西學的影響。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中國陸海軍一敗再敗。
11章
太炎
當時堪稱世界第六、亞洲第一的中國海軍艦隊竟被“蕞爾小國”打敗。第二年,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簽訂,中國割地賠款。消息傳來,原來一直埋頭書本的章太炎義憤填膺,恨兵之不強,國之不富。
不久,從北京傳來“公車上書”的消息,身在詁經精舍的章太炎拍案叫好,並開始關注康有為。1895年8月,康有為在北京組織了強學會。11月,上海強學會隨之成立。
章太炎聞訊後立即彙去16元錢,要求入會。章太炎說:“乙未(清光緒二十一年)康有為設強學會,餘時年二十八歲。先是二十五歲始居杭州,肄業詁經精舍,俞曲園先生為山長,餘始專治《左氏傳》。至是聞康設會,寄會費銀十六元入會。”章太炎希望能以古今中外的良方妙藥改造中國,愈來愈感覺詁經精舍的空氣過於沉悶,他希望走出書齋。
這時,他開始關注一份剛問世不久的報紙———《時務報》。
《時務報》是1896年8月由梁啟超等維新派在上海創立的報紙,專門宣傳變法維新。12月29日,章太炎提筆給《時務報》經理汪康年寫了一封信,對如何辦好《時務報》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這封信引起了梁啟超和汪康年的注12一、天生的叛逆者意。1897年初,章太炎接到了《時務報》的正式邀請,決定離開生活了八年的西子湖,離開學習了八年的詁經精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