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在版編目()數據CIP黃遵憲《日本國誌》“外史氏曰”與晚清近代化研究\/黃濤著—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8.10ISBN978-7-5493-7632-2黃…黃…日本—近代史—研究Ⅰ.①Ⅱ.①Ⅲ.①近代化—研究—中國—清後期②Ⅳ.①K313.410.7②K250.7中國版本圖書館數據核字()第號CIP2018214539出版發行江西高校出版社社址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北大道號96總編室電話()079188504319銷售電話()079188511423網址wwwj.uacp.com印刷江西新華印刷集團有限公司經銷全國新華書店開本\/787mm×1092mm116印張34.75字數千字800版次年月第版2018101年月第次印刷2018101書號ISBN978-7-5493-7632-2定價元85.00贛版權登字版權所有-侵0權7-必2究018-1030圖書若有印裝問題,請隨時向本社印製部(0791-88513257)退換承蒙江西師範大學中國社會轉型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年度研究項目(項目批準號)20162016B03資助出版自序時光荏苒,十年前的學術之戀,如今成為案頭上必要完成的文字工作,其苦其樂都在拙著完稿的那一瞬間化為真切的自我安慰和心平氣和。四十不惑後的人生猶如萬裏湖海而顯得波瀾不驚了,有的隻是帶著生命存在的自得其樂和後勝於今的社會期盼,來做著近似百年孤獨的人生之道,芸芸眾生的一般生活之軌跡而已。或許黃遵憲“外史氏曰”的時代使命的符號,也在或有或無的曆史循環裏潛移默化地發揮對人類傳承的潤物作用,以致在我的夢境中總有一種生命長度的無欲呐喊,而異於黃遵憲壯誌不酬而鬱之壽虧六旬,即便是“生平抱負,一事無成”,亦難卻來世一遭的幸福無限,何況黃遵憲還“惟古近體詩能自立耳”。①黃遵憲是我國近代著名的外交家、思想家、改革家和詩人,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愛國者。他為中國的維新事業、為中日友好事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為我們留下了極為寶貴的曆史遺產,以至在他逝世後百餘年內仍受到人們的尊敬和懷念,而他的思想精神、實踐業績仍將是學人的研究對象,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現實意義。如今,在黃遵憲期盼富強的中國這塊土地上,已經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社會變化,而且外交活躍、科學文化交流頻繁、華人世界地位漸起,當著先賢天靈有知,含笑而仙眠。筆者當為這位先賢的後世小輩,理應揚長而促進,誓將先賢的思想、理想、智慧、遠見摶而化之,微而廣之,融彙到拙著《黃遵憲“外史氏曰”與晚清近代化研究》之中,既是對中國曆史上所有聖人、偉人敬仰的一種觸類旁通,更是對目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份微薄奉獻,這樣的學術嚐試吾當以之為榮。
黃遵憲首倡“我手寫吾口”的“詩界革命”,遂能以《日本雜事詩》《人境廬詩草》留世廣播;黃遵憲能仿“太史公曰”而以“外史氏曰”構架史學巨著《日本國誌》之脊梁,遂顯勇氣不凡和著才卓越;黃遵憲自絕科舉仕途而跨向天朝外之異域,脫胎為地球人,遂能開明而為國計籌謀,愛國之誌何其高尚哉;黃遵憲不能做庸人而舍身襄助湖南新政,遂得矚目而又“才大世不用”,報國之憾何其悲壯哉;黃遵憲蝸居人境廬而獎掖後進不倦,教育興國,晚守之潔何其天道哉。凡此種種,當為筆者奮勉撰文之有源之水,不終不棄。曆時半載,草稿落定,但仍需時日方可去偽存真地保全精華,逮至有利境況乃可展現其貌,以請教方家,集思廣益於其書,又鞭策勵誌於後筆。
筆者愚見:本書以黃遵憲史學巨著《日本國誌》為主要史料,並擇其中的“外史氏曰”三萬餘言作為立論依據,來闡述黃遵憲資產階級變革思想及其內在邏輯性,以及這些有全麵參見黃遵憲《與弟牖達書》,載鄭海麟等編《黃遵憲文集》,日本東京:中文出版社年版,第①1991頁。
228002黃遵憲《日本國誌》“外史氏曰”與晚清近代化研究性和主次性相統一的變革思想對晚清中國近代化的推動作用,隱然揭示晚清近代化的曆史進步性和發展跟不上世界潮流的錯失根源,也明示了恢宏悲壯而滄桑不易的中華文明的堅韌與更新。拙著是以專著體例作為最終學術成果形式的一項史實研究,內容當求詳細、準確而完整,其結構模式大致包括三大部分:一是導論,主要敘述近百年來“黃學”研究的喜人成果和《日本國誌》的曆史地位,闡述擇選黃遵憲《日本國誌》中“外史氏曰”為立論依據的微觀研究的緣由以及希望達到的研究目標。導論從分析“外史氏曰”內在的全麵性和主次性相統一著手,藉以確定本書正文部分的章節分布和寫作邏輯框架。二是正文,寫作綱目是按照經濟、法製、文教、國防、政體、外交、科學的“外史氏曰”主次順序依次呈現,並闡述各自的重要內容,隱然揭示黃遵憲“外史氏曰”內涵與晚清中國近代化之間的內在邏輯關係和曆史性推動作用。正文共分七章,標題分別為“兆民同欲”下的求富之路、“以法治國”下的良秩之望、“駸駸東來”下的文教之革、“練兵備戰”下的衛國之力、“君民共主”下的政體之踐、“鄰交日盛”下的斡旋之法、“蒼蒼正色”下的科學之門。三是結語,概括黃遵憲“外史氏曰”所蘊含的變革思想與晚清中國近代化的內在邏輯性,以及近代中國的曆史進步性和發展緩慢的事實,藉以弘揚正視曆史和放眼未來相統一的民族自信,為當前中國的偉大複興韜光養晦、決勝於世界之巔的法寶之一。
筆者在十五年前接觸黃遵憲相關史料時,並沒有確定人生學術之路的,而是憑借以往文學素養在很短時間裏就完成碩士論文《黃遵憲君主立憲思想研究》草稿,後順利參加畢業答辯,又考試得中攻讀博士學位。雖歲月蹉跎,但學習精神不易,很快轉型到學術之淵,曆經二三年的溫故知新,“黃學”研究提上日程,故有拙著《黃遵憲“外史氏曰”與晚清近代化研究》的撰寫過程和初步書稿。在極力閱讀有關黃遵憲研究資料之後,筆者認真研讀了黃遵憲在其著《日本國誌》中的“外史氏曰”三萬多字的內容,發現具體研究它的成果極少,特別是這種百科全書式的日本研究,很少有人深入一點而後求拓全麵認識,因而便有了興趣。
隨後愈讀愈明,果見黃遵憲蘊藏其中的變革思想是全麵性和主次性相結合的統一體,而且經濟思想位居第一,是近代中國具有初步的資產階級經濟學思想的外交活動家、政治維新家。黃遵憲這樣的識見令人感佩,故而又拓展閱讀,藉以發現近代中國的政治改革與經濟發展的內在關係。實際上,戊戌變法的失敗顯然與當時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落後關係密切,而這在眾多的學術研究成果中多有披露,幾成共識。所以,研究黃遵憲及其君主立憲思想,以及中國維新派立憲事業的流產,就不得不聯係到戊戌變法的是非成敗。戊戌變法的遺留問題就像它未能解決的問題一樣,改革的次序成為關鍵之點。我們知道,戊戌維新從總體上看,主要是一場政治變革,不僅發動運動的維新派先期意圖是以洋務運動為前車之鑒,立意“變製”,而且“百日維新”的種種措施也以政治變革為主。但是,無論是維新派還是光緒帝都沒有打算將改革隻局限在政治領域,頗具全麵改革的態勢。因而這裏就有一個改革次序的問題。改革之初,集中強調了改革政治製度的重要性,就暗示了這樣一種次序:要以政治改革為龍頭,拉動經濟改革和社會改革。但“變製”的努力很快就變成了組織變法中樞之爭,實際上是掌握政權之爭。而與康梁的主流改革並行的是地方士紳的改革,他們將開啟民智、興辦學校作為自己的首要事業,認為行新學、推行教育改革才是第一位的。還有一種思路是先實行經濟變革,即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以狀元公張謇為代表。三種改革次序各有其理,但哪一種次序更合理一些?這是一個現在不好評判,當時幾乎沒法判斷的問自序003題。看起來,政治變革、經濟變革與教育變革誰應放在前麵的問題,似乎像在一個環中旋轉的三匹木馬,說誰是第一都可以,但將誰放在第一又都有問題。然而,世上的事沒有解不開的結,解結的辦法就是到什麼地方說什麼話。經濟改革必須放在首位,事實上,如果沒有洋務運動,維新運動顯然是不可想象的。可惜的是洋務運動隻是使中國出現了大機器,但新式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並沒有確立,資本主義的國內市場更是談不上,至於相應的法律框架更是匪夷所思。所以維新運動必須補課,補上發展私人資本的這一課。所以,合理的改革次序應該是首先注意的應是資本主義的經濟改革和教育啟蒙,對政治變革視政況的許可程度,盡可能爭取一個較好的結果。改革的次序問題,背後隱藏著一個近代化變革的速度問題。當時中國危機日重,國人都想走捷徑,幻想通過政治改革,以強有力的政府力量來推動經濟改革與教育改革,三五年內走完西方幾百年、日本幾十年才走完的路,這種心情可以理解,但冒進從來都是要付出代價的。維新派在十分清楚大太後小皇帝政治格局的情況下,貿然設計以光緒為核心的變法規劃,幻想手中毫無實權的皇帝可以自立單幹,為之設計拋出太後的中樞機構,其不現實、不冷靜已經達到了熱昏的程度。對於曆史文化包袱十分沉重的中國,改革隻能一點點來,尤其在披榛辟莽以啟山林的時候,急性病是萬萬要不得的。維新派當時即便不能走太後路線,也應清楚依賴光緒變法的限度,隻要能達到政府鼓勵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逐步建立相應的法律框架,在教育係統中廢除八股,興學校,逐漸建立新的知識分子上升梯階體係,維新運動已經算是小有成就了。想一步到位的變法,美固美矣,可在事實上使中國向後退了幾步。在康梁登上政治舞台的時候,中國全麵變製的時代尚未到來,首要的任務仍是經濟變革,如果康梁變法能圍繞這個中心那就好了,可惜,曆史不能假設。①從戊戌變法的改革次序的論述,來反觀黃遵憲在《日本國誌》“外史氏曰”中隱喻的全麵變革,也是有一個改革次序的問題,這個問題的次序就是經濟、法治、文教、軍事、政體、外交、科技的順序。這樣的順序,筆者在拙著的導論中已有明確的闡述,不當之處敬請賜教斧正。
正是從上述學術認識出發,筆者致力於中國近代轉型時期的先進中國人的個案研究,通過黃遵憲的改革思想照應晚清中國的自改革努力的邏輯性,闡釋近代中國的曆史傳承作用。《黃遵憲“外史氏曰”與晚清近代化研究》以中國從中世紀向近代轉變的視角,著力闡述黃遵憲“外史氏曰”中的偉大思想與晚清中國轉型實踐上的明契暗合,揭示中國近代社會的某些進步性和某種程度上的新陳代謝的曆史規律,更意在盛譽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提升中國人民在世紀實現和平崛起的偉大進程中的民族自信心和創新超越21的強勢心理。在這種意義上來講,本研究具有很好的學術價值,並且成果麵向高校、科研機構和中外關係交流部門,有助於推動學術研究進步和學科建設的應用效果。迄今為止,學界在黃遵憲研究上成果顯著,三個不同研究時期逐次推進,在《百餘年來黃遵憲研究回顧》(孫穎,《廣州大學學報》年第期)中有明確的統計和評價,此後十多年間也是成果200412倍出,有力地推動了“黃學”研究的發展。在這些研究中,既有曆史人物的個案的整體研究,也有曆史事件的綜合性研究。黃遵憲研究的多方向性和簡單化的多層次性研究成果確實很多,但深入研究上略顯欠缺,特別是針對其著《日本國誌》中的“外史氏曰”篇的3136000參見張鳴:《再說戊戌變法》,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年月版,第頁。
①20085267-272004黃遵憲《日本國誌》“外史氏曰”與晚清近代化研究字的集中研究偏少,而多是作為史料來研究黃遵憲本人和與之相關的近代中國與(或)世界互動關係。筆者擇其“外史氏曰”作為出發點和闡釋之基,來發掘黃遵憲的先進思想與近代中國潛移默化的進步性的關聯及其意義。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作為曆史個體的黃遵憲將個人命運與祖國興衰相聯係,將變革思想和智慧貢獻給國家,既是一種愛國主義的表現,也是一種民族精神的提高。
《日本國誌》是近代中國人編撰的第一部日本通誌。作者黃遵憲不僅僅是在闡述一部日本明治維新史,而且是一部效仿日本近代化改變的勵誌檄文。筆者深入研讀黃遵憲在《日本國誌》中的“外史氏曰”全文三萬餘言,提煉出七大核心思想觀念,正中了近代中國政治變革和社會發展的要害。所有這些思想精華和當時晚清社會轉型之間究竟有沒有和有多大的邏輯關係和實際推動力量,正是本書研究的主要內容。也就是說,黃遵憲“外史氏曰”的理論價值、晚清社會變革的內在形製,以及架在兩者之間的邏輯關聯,就構成了本書研究的三個內容架構,雖在不同時空中有所側重,但不會分割而是密切結合的闡釋。本書以合理順序闡釋了七大內容,透視了“外史氏曰”的精義:“兆民同欲”下的求富之路、“以法治國”下的良秩之望、“駸駸東來”下的文教之革、“練兵備戰”下的衛國之力、“君民共主”下的政體之踐、“鄰交日盛”下的斡旋之法、“蒼蒼正色”下的科學之門。蘊藏在“外史氏曰”中的順應當時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晚清中國社會轉型的要求,既突出了黃遵憲所要表達的變革思想的客觀性和某些可行性特征,也揭示晚清中國的近代化因素出現和緩慢發展的客觀事實,兩者之間的小思和大局的必然性聯係和某種不協調都是研究中不容回避的曆史內容。
因此,本書將研究重點放在體驗黃遵憲“外史氏曰”三萬餘言的客觀性和先進性上麵,借以顯示近代先進中國人共同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救國於危難之際的曆史責任感;對晚清在經濟、政治、文教、法治、政體、外交和科技等方麵的近代化成就或曆史性失誤,進行粗線條的陳述和簡單性評論;對黃遵憲在晚清政治、外交和社會活動方麵的曆史過程進行去粗取精的論述,而不做過多的分析和評論。當然,研究的難點是:黃遵憲“外史氏曰”裏的變革思想與晚清中國社會轉型的關聯度有多嚴密,或者說是前者推動了後者的變革,還是後者已有的變革影響了前者的思想進步,或者兩者的不期而遇或英雄所見略同;其實,前者對後者影響在前,但後者的實際效果很弱,而這種程度究竟是多大,非一般的量化所能概括,因而隻能在時間先後和有無實踐的角度上來考察。總體說來,本課題的難點包括三個:一是黃遵憲“外史氏曰”三萬餘言所涵主旨思想的主次性、統一性和係統性;一是黃遵憲“外史氏曰”在晚清近代化進程中的變革措施和實施效果的對應性或內在邏輯性;一是對晚清近代化的不完善或必然錯失與黃遵憲資產階級變革思想的深層次聯係的準確性詮釋。
綜合而言,本書以馬克思主義的曆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思想,以論從史出為研究原則,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博采眾長,采用曆史文獻與理論方法、觀念與史料結合方法,力求對“外史氏曰”進行全麵而客觀的評述。在撰寫過程中力求采取縱向和橫向、宏觀和微觀、曆史過程和現實發展相結合的文字表達。因此,嚐試著在研究方法上進行創新:本研究既是曆史學、文化學和政治學的大學科交融,也是典型的專門史、文化交流史和人物史的個案研究,曆史文獻法、比較法、歸納法、演繹法、定性與定量分析等都是常用的研究方法,是一項綜合性的研究,具有很強的跨學科性質。在學術觀點上的創新表現在:擇“外史氏曰”三萬餘言所蘊含的黃遵憲資產階級變革思想為主線,以主次性統一性的自序005變革思想與晚清近代化的內在關係為論述邏輯,既要揭示出黃遵憲變革思想的時代性、合理性和進步性,又能從社會發展的角度揭示出晚清中國在近代化方麵的曆史進步性,盡管它的近代化速度緩慢和力量微弱,從而有助於改變人們一貫全盤否定晚清曆史成就的認識;在肯定黃遵憲變革思想與晚清近代化的邏輯關係下,更要分析晚清近代化的曆史局限性,尤其在順應世界進步潮流上的錯失,探究其中錯失的根源和曆史啟迪,是本課題研究所希望達到的潛在“以史為鑒”的實際價值。本書更主要的創新在於學術思想的創新。從學術思想的意義上看,既有微觀研究的學術意義和論從史出的理論意義;從曆史存在的角度上,讓我們能較為正確地認識到晚清中國雖在整體上必然走向沒落的世界背景下而也取得巨大的近代化成就的不可抹煞的真實,而這種真實無疑為後來的中國社會的發展或進步奠定了初步乃至深厚的基礎。筆者認為,任何一項研究都是跨學科的學術實踐,創新是困難而偉大的。創新困難源於投入不足,或者說用力不勤。筆者在世紀之初有幸攻讀碩士學位,就以中國近代思想文化作為學術之基,此後在黃遵憲學術研究上投入較多,迄今已發表《論黃遵憲伸自主之權保公眾之益的外交思想》《論黃遵憲開放與反侵略並舉思想》《論黃遵憲的婦女權利和教育觀》《黃遵憲:用愛國詩情構建強國之夢》《論黃遵憲交鄰有大益的開放思想》《從日本國誌看黃遵憲的日本明治維新觀》《黃遵憲君主立憲思想中國化特色的原因初探》《論黃遵憲及其詩歌的政治性》等論文,碩士論文《黃遵憲君主立憲思想研究》年2004獲福建師大優秀碩士論文二等獎;目前已撰成書稿《黃遵憲外交思想研究》《黃遵憲君主立憲思想研究》《黃遵憲“外史氏曰”與晚清近代化研究》三部。在這些研究中,筆者認為黃遵憲是中國近代史上不可忽視的外交家、史學家、思想家和政治活動家,是當時走在時代前列的重要曆史人物。學界對他的研究倡導“黃學”,其思想深邃和寬廣,與中國近代曆史進程相契合,具有深厚的學術研究價值。更主要的是,筆者能從近代中國悲劇中看到不屈的民族精神和當代崛起的文化力量,中國人民是偉大的,絕非虛言。世界近代以降的國際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而晚清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的社會製度和文化形態也處在曆史性的轉型之中。期間諸多的誌士仁人為了民族獨立和經濟繁榮,提出了不少先進的符合曆史潮流的思想主張,並在相當的社會實踐中付之實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從近代的國際格局中,晚清中國淪為半殖民地社會而止的客觀現實,也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中國人民的自改革精神和愛國主義鬥爭所取得的政治成果,確保了中華民族沒有亡國滅種。這種在絕境中逢生的民族生命力為當前中國的和平崛起提供了深刻的曆史經驗和至關重要的社會基礎。
當然,任何一項學術研究都會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而走向深入和成熟,迄今為止所取得的“黃學”研究成果,隻能是階段性的學術成績,尚需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從資料整理方麵來看,已經出版的《黃遵憲文集》《黃遵憲集》《黃遵憲全集》收錄或多或少尚有一些遺漏,海內外有關黃遵憲研究資料有待進一步發掘整理,而且黃遵憲的新史料也時有發現。從已有研究成果上看,整體上“黃學”研究已達到一個較高水平,在某些具體問題上也比較深入,但由於受史料缺乏的限製或中外意識形態的局限,一些論著麵目雷同,觀點大同小異,而且一些領域存在著較大的觀點分歧,有待進一步探討。筆者自年關注“黃學”研究以來,2001雖有一鱗半爪的學術成績,但深感“黃學”研究在綜合性深度上的欠缺和海外研究成果譯介上的落後,而且一些有研究的領域更需拓寬和加深的必要,特別是一些領域迄今尚未展開,006黃遵憲《日本國誌》“外史氏曰”與晚清近代化研究仍是一塊處女地。因此,“黃學”研究的趨勢,將有幾個重點:一是進一步完整黃遵憲作品集,並對黃遵憲著作予以通俗易懂的注解,至少使“黃學”成為全國範圍內的顯學,而不局限於曆史學領域;二是在“新”“深”兩方麵突進對“黃學”的研究;三是充分挖掘研究“黃學”對現實社會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借鑒意義,這點正是涉及到中國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占有一席之地甚至領先世界潮流的發展問題。要使“黃學”研究蓬勃發展,筆者願意繼續耕耘這片田地。研究“黃學”勢必要研究黃遵憲的史學巨著《日本國誌》,而“外史氏曰”三萬六千餘言又是《日本國誌》中的精髓之語,所蘊含的考察日本明治維新而得的“借端伸論”,正是黃遵憲資產階級變革思想的重要內容,而這與晚清近代化有著密切的關係。可以說,筆者擇其“借端伸論”與晚清中國近代化的關係研究,就是要將“黃學”研究的學術趨勢向前推進的一個步驟,既是微觀研究的一次嚐試,也是研究黃遵憲“外史氏曰”的專著式的首次學術嚐試。
不管這樣的研究能夠達到多高的理論和實際功用,都希望是一次成功的“黃學”研究的學術呐喊,也希望做“失敗是成功之母”的前行者和探路者。
正如中國近代史上中外矛盾紛呈的事物發展態勢一樣,一個生命體在地球自然體上的存續態勢也是在紛紜人事的相激相蕩中實現著各自的人生價值,或有或無,或大或小,都是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的好素材。筆者在當前熱衷名利雙收的經濟當權時代,仍想保持幼稚而充實、聰慧而微顯的出世心經和入世情懷,在一大堆卓有成就的聖人、偉人的昔日光環下,吸吮精華而滋養心魄,上善若水而報世無絕。自年秋埋頭書堆以來,雖頗感辛勞孤2009單,但總覺冥冥之中有一種靈魂回歸的天籟之音激勵著我靜謐地向前,完成內心諾許的學者遠景:千萬字,在梁啟超後的又一家文人的豐碑。似乎是在延續祖母無聲永恒的“衣箱角”的期待。故在書稿初撰之時,筆者已諾謹以薄書獻給祖母,既是一種曆史紀念,也是一種曆史實錄。四年前清明之際,正是祖母逝世二十周年,已將書稿燒祭墓前,以告仙靈永慰。但待拙稿付梓,再呈為念。筆者迄今在高校執教已愈十載,治學曆史頗有潛心意誌和思想意識,而且對其他人文社會科學都有較濃興趣。或許無法得英才而育以傳承學問,卻自詡能成一家之言,生而光榮,死而無憾哉!
黃濤謹識年月日南昌高新水文寒舍20171110目錄導論\/001一、黃遵憲整體研究成果喜人\/002二、《日本國誌》的曆史地位\/020三、“外史氏曰”與本著研究緣起\/057第一章“兆民同欲”下的求富之路\/072第一節明治維新的經濟改革\/072一、日本近代化改革前的經濟狀況\/073二、明治維新經濟改革內容與成效\/077第二節黃遵憲“富國”思想\/080一、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時代要求\/081二、黃遵憲經濟近代化的六大方案\/085第三節清王朝的近代經濟\/097一、封建經濟對近代化的嚴重妨礙\/098二、近代化經濟在中國的明增暗長\/101第二章“以法治國”下的良秩之望\/113第一節黃遵憲筆下日本法製與民俗\/113一、明治維新進程中的法製化建設\/114二、日本近代化過程中的民俗規範\/120第二節黃遵憲“以法治國”思想\/127002黃遵憲《日本國誌》“外史氏曰”與晚清近代化研究一、“以法治國”思想的曆史傳承\/128二、黃遵憲法製思想內容與意義\/134第三節黃遵憲法治社會的良秩化實踐\/142一、湖南新政期間的移風易俗\/142二、近代中國公序良俗的萌生\/149第三章“駸駸東來”下的文教之革\/158第一節中國文化的東進與西傳\/158一、中華文化圈的地理圖\/159二、中國傳統文化的外傳\/161第二節黃遵憲與中西文化交流\/167一、黃遵憲中西文化觀與文化交流\/168二、黃遵憲日本觀與中日文化交流\/181第三節黃遵憲的文教改革思想\/192一、黃遵憲文教改革思想與實踐\/193二、晚清中國文教事業的近代化\/213第四章“練兵備戰”下的衛國之力\/228第一節黃遵憲講武思想的形成背景\/228一、近代中日軍備廢盛的情狀\/229二、對甲午戰爭反思和兵戰觀\/235第二節黃遵憲軍隊建設思想與實踐\/244一、征兵和陸海軍製改革思想\/244二、警察製與湖南保衛局創立\/252第三節晚清軍工演變與軍事近代化\/260一、軍事工業和軍事學堂興辦\/261二、軍種演進和軍隊的近代化\/270第五章“君民共主”下的政體之踐\/284第一節黃遵憲筆下的立憲政體\/285目錄003一、日本立憲政體漸立的曆程\/285二、黃遵憲立憲思想的中國化\/289第二節黃遵憲的政治改革思想\/299一、自由民權思想與官製改革\/301二、政黨團體組織與議會製度\/310第三節晚清中國的政治近代化\/323一、黃遵憲與維新派戊戌變法\/323二、近代立憲政體錯失與必然\/342第六章“鄰交日盛”下的斡旋之法\/362第一節黃遵憲的近代外交思想\/362一、開放與鄰交果有大益\/364二、伸自主之權保公眾之益\/371第二節黃遵憲遒勁的外交挪展\/377一、朝鮮策略與中日聯盟\/378二、蘇州談判與出使未果\/394第三節晚清外交的步履蹣跚\/411一、外交體製嬗替與確立\/411二、挽回主權的外交嚐試\/426第七章“蒼蒼正色”下的科學之門\/434第一節黃遵憲筆下的天文地理學\/435一、日本天文與地理年譜\/435二、近代中國的世界認識\/446第二節黃遵憲筆下的物產工藝學\/456一、日本物產與工藝西化\/456二、近代中國的物產工藝\/462第三節近代科學在華傳播與影響\/467一、黃遵憲西學與科學觀\/467二、近代中國的科技知識\/474004黃遵憲《日本國誌》“外史氏曰”與晚清近代化研究結語\/482一、黃遵憲“外史氏曰”與變革思想\/483二、晚清近代化因素增長與緩慢發展\/486參考文獻\/492附錄\/507一、黃遵憲《日本國誌》中“外史氏曰”全文\/507二、黃遵憲《己亥雜詩》(首)\/89533三、對黃遵憲及其《日本國誌》評價攬要\/537致謝\/540導論001導論為後世人民所津津樂道的曆史,總是由那些震撼人心的社會事件和顯赫一時的風雲人物所構建的,其中的錯綜繁雜和交互作用就是後人深入淺出的各種研究所想挖掘的曆史意蘊,或許某些延續的文明共通性和文化特定性就成為研究者頓悟而來的認識成果和建構新理想的素材,人類曆史也就在前赴後繼中延續下去。世紀是中國走出封建專製,走向近19代化、走向世界的轉折時期,也是時代風雲激蕩、英雄人物輩出的曆史時期。一百多年前鬱鬱離世的黃遵憲就是這個時期中的一位值得重視的曆史人物,也是筆者在十餘年前初入史學領域便開始關注的一個學術研究對象,至今仍期對之進行縱廣、縱深的孜孜以求,特別是對黃遵憲《日本國誌》這部史學巨著難以釋懷,總期冀發掘隱蘊其中而不為世人頓悟的是是非非。故今,筆者不揣淺陋,願將十餘年來之所悟付諸文字而後快,並將以之為前人闡鬱幽,也為後人推鈍磨。誠此,願高之者譽吾以為學術進步和文明進化之丁點,低之者當吾以為日日坐書桌旁的聊以自慰也!
黃遵憲(年月日—年月日,道光二十八年四月二十七日—光緒三18485291905328十一年二月二十三日),①出生於廣東嘉應州城東攀桂坊黃屋(即今梅州市下市德讚樓),字公度,別署人境廬主人,自號東海公、法時尚任齋主人、水蒼雁紅館主人、觀日道人、布袋和南、公之它、拜鵑人等。清同治十年()歲試第一名補廩膳生,翌年取拔貢生。同治十②1871三年()赴京應鄉試。光緒二年()中舉,旋奉旨隨使首任駐日使館參讚,踏上外交18741876生涯。至年,黃遵憲曆任駐日本使館參讚、駐美國舊金山總領事、駐英國使館參18771894讚、新加坡總領事等職。年甲午戰爭爆發後,他奉調歸國,在張之洞幕下主持江寧洋1894務局,奉命辦結江南五省教案,與日本交涉蘇州開埠事宜。年出任湖南長寶鹽法道,1897並署湖南按察使,力襄巡撫陳寶箴積極推行新政。次年被任命為出使日本大臣,未及赴任而戊戌變法失敗,被解職放歸故裏。年春積鬱病逝,終年才歲。黃遵憲生前編撰190557出版《日本雜事詩》二卷、《日本國誌》四十卷和《人境廬詩草》十一卷,此外還有大量的文稿、書劄。黃遵憲與同時代的所有洋務派(如魏源)、維新派(如康有為、梁啟超、嚴複等)理論家、思想家不同,他首先是一個經世致用的改革家、實踐家,其次是一個理論家、思想家,再有關黃遵憲出生月日有兩說,在此從錢仲聯先生的考訂和陳錚先生的定見,即道光二十八年四月①
二十七日,參見錢仲聯《黃公度先生年譜》,《人境廬詩草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年月版,第—198161167頁;陳錚《黃遵憲全集》,中華書局年月版,(前言)第頁。
1168200531有關黃遵憲名字號參見劉發清:《“布袋和尚”及其他———黃遵憲名、字、號小釋》,《羊城晚報》②1982年月日;陳錚先生考證黃遵憲曾自號“布袋和南”,而非世人誤為“布袋和尚”,“和南”是僧人合掌敬禮319之意,參見陳錚編《黃遵憲全集》“前言”注釋一,中華書局年月版。
20053002黃遵憲《日本國誌》“外史氏曰”與晚清近代化研究次才是一個詩人、散文家、曆史學家。雖然黃遵憲寫過很多詩,出版過名聲遠揚的曆史著作,留下不少書劄、散文,但這一切都是為了改革社會、改造國家這個大目標服務的,或者說,它們中有的就是改革社會、改革國家這一實踐行為的體現,是這一實踐過程的副產物。年月日,時任總理溫家寶在香港期間兩次提到黃遵憲的《贈梁任父同年》①2003629這首沉鬱悲痛的詩歌:“寸寸河山寸寸金,侉離分裂力誰任?杜鵑再拜憂天淚,精衛無窮填海心。”同年月日,溫家寶在墨西哥會見華人代表時,又引用梁啟超《嘉應黃先生墓誌913銘》中“明於識,練於事,忠於國”之句,表明自己“將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忠於祖國”的觀念來自黃遵憲。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三位前總理曾先後提及黃遵憲,除了溫家寶總理,周恩來總理曾稱讚他對教育改革的貢獻,朱鎔基總理曾評價他為維新改革先行者。②這些讚譽足見黃遵憲作為晚清愛國詩人、卓越外交家、近代變法先驅的曆史地位和深遠影響。
黃遵憲既是由曆史孕育而生的先進分子之一,又是人類曆史的創造者之一。他不僅研究自己生前所見聞的曆史,其《日本國誌》奠定了他史學家的曆史地位,而且身後成為學術界重視而不斷推進的研究對象。自世紀初以來,黃遵憲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這是有20目共睹、有稽可查的事實。在筆者看來,百餘年來國內外的黃遵憲研究,不僅階段分明、成效卓著,而且熱點、重點、難點愈研愈廣、愈究愈多。但是,黃遵憲研究並未窮盡,仍然有許多值得深入挖掘的研究課題。拙著就擬從《日本國誌》中三萬餘言的“外史氏曰”入手,揭示黃遵憲維新變革思想的進步性,以及它們與晚清近代化的內在關係。
一、黃遵憲整體研究成果喜人從宏觀上來講,百餘年來的黃遵憲研究成果豐碩,其研究概況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20世紀初至年代是起步(草創)階段,從年代至年代是奠基階段,從年代至今是40507080發展階段。在前兩個階段中,學者們多把黃氏認定為一位成就卓著的新派詩人,而較少關注其外交、政治和思想方麵;改革開放以來,這種傾向得到糾正並使研究步向寬廣領域,學者們普遍認為黃遵憲首先是一位維新派啟蒙思想家、外交活動家、政治改革家、愛國教育家,然後才是清末一位傑出的詩人,而他的詩也主要是政治詩。
(一)起步(草創)階段。從真正學術意義上來講,在他年病逝後,對黃遵憲的研究1905才開始,其實,黃遵憲研究在他生前就已開始,幾乎從他中舉踏入社會就伴隨終身。對黃遵憲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和他同時代的親友為其詩集所作的序、跋或評論中,如王韜、康有為、洪士偉各作《序》,日本人石川英《跋》,康有為《序》,丘逢甲、黃遵楷各作《跋》,高旭《願無盡廬詩話》,陳衍《石遺室詩話》,梁啟超《飲冰室詩話》等,中外人士均對黃遵憲卓越的詩文成就以及對西方的開明認識做出了較高的評價,稱其詩“獨辟異境,不愧中國詩界之哥倫布矣,近世洵無第二人”。③梁啟超李珺平:《從加富爾到馬誌尼:黃遵憲政治理想之定位及價值》,《湛江師範學院學報》年第①20055期,第頁。
89吳春燕等:《晚清愛國詩人黃遵憲感動今人》,《光明日報》年月日。
②2005330高旭:《願無盡廬詩話》,載錢仲聯《人境廬詩草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年月版,第③198161282頁。
導論003在《飲冰室詩話》中,不僅對黃遵憲的詩歌理論及詩歌創作成就給予高度評價,推之為近代“詩界革命三傑”之冠,①而且對黃遵憲在內政外交、政治改革等方麵的成就也給予肯定。
在黃遵憲《日本國誌》自刊和公開刊行前後,一些友人和朝廷同僚亦多賜序和批語,如薛福成作《日本國誌·序》,梁啟超作《日本國誌·後敘》,李鴻章作《日本國誌·稟批》,張之洞作《日本國誌·谘文》等,都對該著評價甚高。黃氏病逝前五年的年,曾為謫居人境廬的1900黃遵憲醫治肺病的林文慶博士在新加坡《自由西報》上發表了《關於中國維新之先導者》一文,對黃遵憲的《日本國誌》及維新思想予以評述,“他寫了一部關於日本維新運動曆史的經典性文獻,精微地紀述日本由陳舊而銳變為新的過程。法律、民政以及海陸軍的策劃設計,均詳載此書中。若謂此書與康氏的著作,對於中國所發生的影響,正如福樓梯爾()Voltaire的《史論》之於法國一樣,乃是確切不移的說法。它們為康有為所領導的折衷性的維新黨人,開啟道路。康有為大力強調仿效日本的必要。黃氏則以在日本進行的革新運動,促華人注意,並力勸華人以日人為模範”。該文可視為第一篇介紹黃遵憲改革思想的評述性文章。②黃遵憲病逝後,摯友梁啟超曾作《嘉應黃公度先生墓誌銘》,該文可以看作一篇最早全麵介紹黃遵憲生平及各方麵成就的重要文獻。年,南昌退廬木刻本《戊戌履霜錄·1913黃遵憲傳》(胡思敬著)是最早的黃氏傳記。年,黃遵憲的胞弟黃遵楷撰成《先兄公度1915先生事實述略》,比較翔實地記述了黃遵憲的生平事跡及思想懷抱,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此後,黃遵憲研究開始受到學界重視,民國時期的學者們或為黃氏作傳、訂立年譜,或介紹他的詩歌著作與成就,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共發表各類相關文章篇,惜尚無研究專著出18現。但有一些文學史論著,如胡適的《五十年來之中國文學》(年)、陳子展的《中國近③1924代文學之變遷》(年)和《最近三十年中國文學史》(年)等均不同程度地對黃遵憲19291930的詩歌改革理論、詩歌創作成就及其曆史影響予以評價,認為黃氏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此期發表於報刊的黃遵憲研究的主要論文有:恩光的《黃公度先生及其著作》(《北京益世報》年月日)、羅香林的《重印人境廬詩草雜評》(《大公報·文學副刊》192891年月日)、葛賢寧的《近代中國民族詩人黃遵憲》(《新中華》第卷第期,1931216271934年月)、徐鬆林的《黃遵憲與詩界革命》(《輔仁廣東同學會半年刊》第卷第期,年4211934月)、溫廷敬的《黃遵憲傳》(《國風半月刊》第卷第期,年)、陳柱的《人境廬詩草12581934箋注序》(《國專月刊》第卷第期,年月)、錢萼孫的《人境廬詩草箋注序例》(《國專2119362月刊》第卷第期,年月)和《人境廬詩草箋注補遺》(《學術世界》第卷第期,211936224年月)、李景新的《廣東民族詩人黃公度》(《廣東文物》,香港中國文化協進會193741941年)、沈潛的《關於黃遵憲》(《大風半月刊》第期,年月)、質靈的《論黃遵憲的新派9019415詩》(《國文月刊》第期,年月)、朱肇洛的《革命詩人黃公度》(《立國周刊》第期,35194551年月)。還有黃延瓚(黃遵憲之孫正先)在上海《逸經》第十期(年月)發表《黃1945919369公度———戊戌維新運動的領袖》一文,認為黃遵憲是戊戌維新運動中的務實派領袖之一,在創辦《時務報》和協助陳寶箴推行湖南新政方麵均起核心作用;世紀年代,時任北京2030梁啟超:《飲冰室詩話》,載錢仲聯《人境廬詩草箋注》,第頁。
①1259黃升任:《黃遵憲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年月版,第頁。
②200683孫穎:《百餘年來黃遵憲研究回顧》,《廣州大學學報》(社科版)年第期,第頁。
③2004126004黃遵憲《日本國誌》“外史氏曰”與晚清近代化研究大學教授的周作人無意中在當時北平廣甸的書攤上購得《日本雜事詩》(光緒二十四年刊本)和《人境廬詩草》(四卷鈔本),欣喜異常,決意撰文詳加介紹,分別在《逸經》第期(31936年月)上刊載《日本雜事詩》和《逸經》第期(年月)上刊登《人境廬詩草》。該42519373①兩文著重介紹了黃氏兩部詩集的版本及修訂情況,並對黃遵憲研究提出了不少新看法,如應重視從黃詩中看到作者的思想,他說:“舊詩是沒有新的生命力的,但黃君的詩卻不然;人境廬詩是‘以人為重’,在詩裏可以窺見黃君的‘人與時代’,而且,黃君的詩不太注重詩句的用典或煉字,不受正宗的做詩法的限製,有他獨自創作的特點。因此,中國應做的文化研究事業實在太多,關於黃公度的著作之研究亦即其一”。②周作人還曾撰寫《論日本國誌》一文,刊於年月日的《庸報》上,對黃遵憲和姚文棟的兩部同名著作《日本國誌》做19401119了比較研究,指出“書名用實異,截不相幹”。③除上述論文之外,這一時期對黃遵憲詩集的校注工作亦有起步,主要有古直箋注的《黃公度先生詩箋》(年),高崇信、尤炳圻校注1926的《校注重印人境廬詩草》(年)和錢仲聯箋注的《人境廬詩草箋注》(—年)多193019361981版本。《黃公度先生詩箋》共三卷,作為《近代詩選》第一種在年出版,現藏於廣東梅州1926市劍英圖書館。該書箋注的黃氏詩歌共題首,約占《人境廬詩草》全詩的四分之一。
31138作為最早出版的黃氏詩歌的箋注之作,它具有“史詩”解釋的開拓意義:雖其書仍為選詩作箋性質,然人境廬本多與史實相關聯者,非深明曆史典實,不克窮其佳妙。古先生選箋,闡發深蘊,貢獻良多。④對於該書箋注體例和注文舛誤等不足,錢仲聯先生曾羅列之弊有五:“一是疏密詳略,絕不一致,掛一漏萬,不可勝指;二是所箋事實,往往不合;三是所注典實,謬誤更多;四是其所征引,亦多錯誤;五是強作解事,妄加武斷。”⑤而這些不足正是此後錢仲聯先生重作箋注時所應極力規避的重點。《校注重印人境廬詩草》對《人境廬詩草》十一卷首詩進行了校注,是黃遵憲詩歌的第一部全注本,年月由北平文化學社出版。
46919307該書雖用力甚勤,仍不免有率意妄改之處,錢仲聯先生同樣予以批評。⑥但該書的四種附錄有一定史料價值和研究水平,其附錄一是“胡適先生:黃遵憲的詩”,附錄二是“董魯安先生輯:新嫁娘詩”,附錄三是“尤炳圻輯:黃公度先生年譜”,這是第一部黃遵憲年譜⑦,附錄四是《日本雜事詩》十首。《人境廬詩草箋注》是錢仲聯先生傾注大量心血對黃遵憲《人境廬詩草》進行闡釋的學術成果,該書初版始作於年,年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卷19321936首為錢先生編撰的《黃公度先生年譜》。此後錢先生對該書進行修訂,年古典文學出1957版社出版了《人境廬詩草箋注》重訂本,隨後又花費二十餘年時間做大規模的增改,於1981年月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是迄今為止最完善的黃氏詩歌箋注本,它收錄完備,釋證翔6
鍾叔河:《知堂書話》(上),湖南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頁。
①2003254259[日]伊原澤周:《日本學人的黃遵憲研究》,《近代史研究》年第期,第—頁。
②20031267279鍾叔河:《知堂書話》(上),湖南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頁。
③2003307羅香林:《述評》,載嘉應學院黃遵憲研究所選編《黃遵憲研究資料選編》④
(下),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年版,第頁。
2002846錢仲聯:《人境廬詩草箋注·發凡》,上海古籍出版社年月版,第—頁。
⑤1981612錢仲聯:《夢苕盦詩話》,張寅彭主編《民國詩話叢編》(六),上海書店出版社年版,第—⑥2002293頁。
294中國史學會主編:《戊戌變法》(四),上海:神州國光社年版,第—頁。
⑦1953185187導論005實,尤其對語言和典故出處的注釋貢獻甚巨,“精博可追馮氏父子之注玉溪、東坡”。①其中,曆經數次修訂的《黃公度先生年譜》被作為附錄置於卷尾。雖然年版錢仲聯的《人1981境廬詩草箋注》作為迄今最高水平的黃氏詩歌箋注作品,但並非毫無瑕疵。新加坡華裔學者鄭子瑜在《關於黃遵憲詩的箋注及其佚詩》一文中對錢書中存在的“引證失宜”“箋注失實”“不解詩意”“倫次顛倒”等不足做了辨析,值得品鑒。②盡管如此,它仍是從事黃遵憲研究不可缺少的基本資料,筆者從《人境廬詩草箋注》中就汲取了不少有用的論據,實表敬意。
與中國學者的黃遵憲研究草創階段相對應的,是同時期日本學者的研究,從世紀年2030代開始,主要對黃遵憲詩歌,特別是《日本雜事詩》進行譯介與研究,其成果主要有:鈴木虎雄的《讀後》(《支那學》第卷第號,年月)、豐田穰的《關於》(《中國文學月報》第號,年月)、實藤惠秀所譯《日本雜事詩》(連載於《中國2919378文學》第至號,年月至月)。豐田穰和實藤惠秀還合寫了《論定本》(《中國文學》第號,年月),此後又合譯了《日本雜事詩》(日本生活社,86194281943年),以定本與原本對照,每首附黃遵憲原注,並由譯者再加日文注解,被譽為翻刻本中最為完善的本子。③簡言之,這個起步時期的黃遵憲研究範圍比較狹窄,草創成果數量不多,側重於探討黃氏詩歌成就與地位,而對他的政治作為和思想啟蒙涉獵極小,但上述已有的研究成果為澄清黃氏生平、事跡及為後人的研究無疑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二)奠基階段。這個階段出現了兩個顯著的特點,即海內外研究聯動發展格局,“黃學”的確立和開始推行並取得基礎性的學術成果。黃遵憲研究的聯動發展格局主要表現在黃遵憲資料整理和相關研究成果上。其中,資料整理首先在黃氏詩歌方麵,《人境廬詩草》原為黃遵憲在光緒十七年()隨使英倫後在倫敦所編輯,初為手抄本卷,收錄首18914734詩。黃遵憲晚年削職家居後對此修訂定稿,刪去首,得首,編為卷的詩集,惜在9464011生前未及付梓,後由其堂弟黃遵庚整理,並補入《寄題陳氏崝廬》《病中紀夢述寄梁任父》二首,於年在日本排印出版。年,北京大學中文係近代詩研究小組對黃氏詩作進19111959行輯佚,他們根據北京大學圖書館發現的周作人舊藏《人境廬詩草》四卷鈔本,將當年黃遵憲定稿時刪去的首詩全部輯出,並將少數當時改動較大的詩作也酌加收錄,同時還與94《新民叢報》《新小說》等晚清報刊所發表的和梁啟超《飲冰室詩話》中所收集的黃氏作品,以及作者的兄弟黃遵庚先生鈔寄的黃遵憲青年時代的詩作,一並輯錄成《人境廬集外詩輯》,由中華書局於年出版。這是繼黃遵憲兩部詩集問世以來,有關其集外詩作最為集中1960也最為完備的輯本,共計收錄黃遵憲各類詩作餘首,從而使我們得以窺見黃氏詩歌的260全貌。此期,清華大學王瑤教授與河南大學任訪秋教授關於黃遵憲是否是愛國詩人問題展開了爭論,前者認為“我手寫吾口”是黃遵憲“以創作實踐堅持了四十年的一貫主張”,而後者則對黃氏的思想做出另一種評價:黃遵憲多年的外交經曆使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影響,但他的思想基本上還是洋務派的“中體西用”;戊戌政變後,黃遵憲對統治者仍舊抱著可與圖治的不切實際的幻想;年以後,黃遵憲認識不清曆史的動向與發1900錢鍾書:《談藝錄》(補訂本),中華書局年版,第頁。
①1984347[新]鄭子瑜:《鄭子瑜學術論著自選集》,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年版,第—頁。
②1994197199管林:《黃遵憲研究在日本》,《光明日報》年月日。
③1981628006黃遵憲《日本國誌》“外史氏曰”與晚清近代化研究展前途,仍然抱著自己的舊觀點,反對革命,這就使他走向人民的對立麵,由進步而轉變為反動了。①真理愈辯愈明,學術界的爭論必將有助於推動黃遵憲研究的向前發展。實際上此時的研究因為時代因素,完全處於獨立的研究狀態,但似乎有一種聯動的默契,源自海外的“黃學”的學術提議就將黃遵憲研究推向新的曆史階段,即世紀年代改革開放後空2080前的學術合作氛圍。
截止到年第一次黃遵憲學術討論會之前,海內外研究學者們主要還是從文學方1982麵給予黃遵憲較多的關注,在統計到的餘篇文章(包括學術論文和一般知識性的介紹短60文)中,文學角度的文章就占到篇左右,論及黃氏的詩歌理論、藝術風格、愛國主義思想50等問題。此外,還有部專著(包括小冊子)問世,其中新加坡學者鄭子瑜主編的《人境廬叢5
考》一書,盡管其內容也多以考察黃遵憲的詩歌為主,但被稱作是世界上第一部“黃學”專論。②雖然,內地學者的黃遵憲研究有所增進,但成績並不突出。絕大多數的論文側重於從文學史角度將黃遵憲定位為晚清著名的改良派詩人,肯定他的愛國主義精神,而對其階級出身及改良主義局限性未做批判。主要論文有餘篇,如王瑤《晚清詩人黃遵憲》(《人20民文學》年第期)、任訪秋《對於“晚清詩人黃遵憲”的意見》(《人民文學》年第1951419521期)、王瑤《答任訪秋先生》(《人民文學》年第期)、吳劍青《論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偉19521大詩人黃遵憲》(《華南師院學報》年第期)和《黃遵憲評傳》(《華南師院學報》年195721960第期)、黃鳴岐《黃遵憲詩歌中的民歌風格》(《文史哲》年第期)和《關於黃遵憲的一219576些問題》(《文史哲》年第期)、李茂肅《黃遵憲的愛國主義精神》(《光明日報》年195771959月日第版)、李紹廣《黃遵憲的集外詩》(《光明日報》年月日第版)、鄧1186195912206譚洲《對李茂肅先生的一文的商榷問題》(《光明日報》年19603月日第版)、吳士《黃遵憲和甲午之戰》(《羊城晚報》年月日第版)、李門31619611193《從人境廬談到黃遵憲》(《文彙報》年月日第版)、林煥平《讀劄記》1961984(《廣西日報》年月日第版)、張仲浦《黃遵憲詩的新意境和舊風格》(《杭州大學19621044學報》年第期)、章培恒《論黃遵憲的詩歌創作》(《學術月刊》年第期)、黃海章1962119664《黃遵憲的詩歌理論及創作實踐》(《學術研究》年第期)、榆杉《黃遵憲詩歌的愛國主19783義精神》(《理論學習》年第期)、夏衍《從想起黃遵憲》(《世界知識》年197831979第期)、邱鑄昌《日本雜事詩簡論》(《華中師院學報》年第期)、王芸生《黃遵憲吟詩419794為日本擔憂》(《世界知識》年第期)等等。在著作方麵,共有三部,均屬傳記性著作,19797分別是麥若鵬的《黃遵憲傳》(古典文學出版社年版)、牛仰山的《黃遵憲》(中華書局1957年版)和楊天石的《黃遵憲》(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麥著全書七萬餘字,指出19611979黃遵憲是一位卓越的愛國詩人,也是一個有才能的政治活動家和外交家,比較注意完整而突出地顯現黃遵憲的生活、思想和藝術,高度評價其傑出的詩歌成就和政治改革運動,但認為《日本國誌》的內容很薄弱。牛著全書隻有一萬多字,非常簡明地介紹了黃遵憲作為傑出愛國詩人的主要事跡。楊著相對厚重而深入,兼顧論述黃遵憲的詩歌成就、外交生涯和變左鵬軍:《黃遵憲研究綜述(—)》,《華南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科版)年第期,第①1978198919902—頁。
7180毛策:《鄭子瑜的黃遵憲研究》,《文獻》年第期,第—頁。
②20032262271導論007法活動,以凸顯黃氏身兼詩人、外交家和政治活動家的形象,可貴的還有書後附錄的《黃遵憲文目初編》,首次對黃氏的件書劄文稿進行編年,雖遠不完備,但為後來學者整理黃103遵憲文稿提供了重要線索。相對於內地學者的研究實況,同期的港台和海外學者的黃遵憲研究就相當活躍,而且成績顯著。在論文方麵,發表的研究性論文和紀念性、傳記性文章餘篇,其中報紙上有:胡天才的《革命詩人黃公度》(《聯合報》年月日第版)、4019521314捫蚤的《晚清詩霸黃遵憲》(《聯合報》年月—日第版)、吳荔莊的《黃公度評傳1952623256弁言》(《中央日報》年月—日第版)、蕭啟慶的《談黃公度的生平及其新派19581029306詩》(《台大青年》年)、南湖的《黃公度之新派詩》(《中央日報》年月日第1959196110197版)和《黃遵憲詩開新派》(《中央日報》年月日第版)、湘芝零墨的《黃公度(遵19622227憲)與徐澄宇(英)》(《中國時報》年月日第版)、潮音的《黃公度及其新派詩》19622177(《台灣新聞報》年月日第版)、諸葛文侯的《黃公度之得意與殺身》(《自由報》1966918年月)、阮廷焯的《黃公度評傳後序》(《中央日報》年月日第版)、賴強的1970419711119《黃公度先生傳讀後》(《中華日報》年月日第版);期刊上有:佚名的《黃遵憲先197371910生墓誌銘》(《大陸雜誌》第卷第期,年月)、楊向時的《黃遵憲詩體改革運動之研27519539究》(《學術季刊》第卷第期,年月)和《人境廬詩摭述》(《政大學報》年第3219541219614期,亦見《中華詩學》第卷第期—第卷第期,年月月)和《黃遵憲詩境革859219735-9新之方法》(《暮鼓》年第期)、陳敬之的《文苑風雲五十年之三———黃遵憲(上、中)》197429(《暢流》第卷第—期,年—月)、梁容若的《黃遵憲評傳》(《大陸雜誌》第28561963101131卷第期,年月,亦見《文學十家傳》年月)和《記黃遵憲》(《書和人》年第519659196681965期)、王大任的《愛國詩人黃遵憲》(《民主憲政》第卷第期,年月)、清溪逋客1729919663的《黃公度其人其詩》(《暢流》第卷第期,年月)、程光裕的《黃遵憲與日人之情35519674誼及其日本國誌》(《東西文化》年第期)和《關於黃遵憲研究的新資料》(《書目季196812刊》第卷第期,年月,亦見《百年來中日關係論文集(為張嶽軍先生八十壽)》24196861968年版)和《關於黃遵憲詩歌研究的新資料》(《廣東文獻》第卷第期,年月)、張朋園6119763的《黃遵憲的政治思想及其對梁啟超的影響》(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69年第期)、張存武的《實藤惠秀、鄭子瑜編校評介》(《思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