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 3)

前言我於1951年參加工作。在文化部門工作三十六年,後調入昔陽中學工作八年,1994年退休。回首以往,工作中最大的遺憾是一些真正有價值的文物,未能妥善保護並發揚光大。有些文物遭到嚴重破壞,有些被徹底毀滅,而我卻無能為力。這是對曆史的犯罪。雖然這裏有複雜的社會曆史原因,但我作為一個文化工作者,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有愧於祖先,有愧於後代。現在,隻能將所積累的一些文史資料整理留存,一前

則供後人研究參考,二則也是對過去失誤的彌補,更為重要的是以資對曆史、對社會、對人民、對事業有個誠實而明確的交代。

在整理這些資料的過程中,得到了山西省文聯研究員寒聲,中國科言學院眭鳳鳴,我縣老幹部崔金山、王恒慶,縣檔案館任永福,昔陽中學趙素貞、宋誌清的具體幫助,我的同事、同行翟盛榮、史永紅、聶誌明、任啟錄、宮來祥、張勝利等提供了大量的圖片資料和插圖,同時還采用了在外地工作的老鄉楊君祥、吳誌清等積累的珍貴圖片、繪畫資料。在此,一並表示衷心的謝意。

我隻讀過高小,整理出版本書,隻是基於一種工作責任,才不得不“班門弄斧”,錯誤自然難免,誠望批評指正。

李天民2012年12月12日目錄序張馳\/%1鐵筆補史溫暖敘舊———《李天民文稿》代序孔瑞平\/%4天命垂青史華章耀千秋———敬讀《李天民文稿》李彥良\/%7字字珠璣寓真情宋明珠\/%20目第一部分昔陽文史資料遺存錄昔陽縣隸置曆史沿革考研略述\/%3《昔陽隸置三字經》解讀\/%9皋落古史研究\/%32沾縣遺址及曆史地位考\/%46韓信窯、井來曆析\/%52石勒大戰樂平議\/%58樂平王有關史錄\/%66寺廟文化存亡記\/%75珍貴文物的毀滅\/%80拆除古建築的風波\/%88昔陽縣政府1960年立碑保護的文物單位現狀統計表\/%911

歎惜文化大院的後花園\/%92文明古村———民安\/%94曆史名鎮靜陽\/%97庫城古代推演提示\/%102李氏家族與北掌城的古代文明\/%109沾縣城遺址尋訪\/%113第二部分群眾文化理論初探群眾文化基礎理論初探\/%119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群眾文化與經濟規律幾個問題的研究\/%166天簡論群眾文化的源和流及其商品屬性\/%172淺析文化專業戶的社會意義\/%177民關於神話故事的幾點哲學思考\/%182文

第三部分昔陽民間故事選編稿

童謠\/%189●盤古大鬧人祖山\/%190●老牛臥地長出氣\/%194●神農氏吃桑葚\/%198●張果老騎駱駝\/%201●虎弟吃貓哥\/%204●斑鳩和石雞\/%207●賣香屁釘上桃木角\/%209●鬆樹龍治水\/%213●孫悟空擰反洋鬼頭\/%2152

●放驢小和玉皇爺換馬騎\/%217●接生巧婆遊天堂\/%220●兔女婿招在丈母娘家\/%222●金銀山鬧鬼\/%225●糠麵窩窩飛上樹\/%229●不孝媳婦被龍抓\/%232●背上後娘去喂狼\/%236●飛毛腿抱打不平\/%239●麻殼殼騙下個傻老婆\/%242●財迷精吃請\/%245●小氣鬼咽銅錢\/%249●夜遊神點太陽\/%252目

●嫦娥奔月窟\/%255●老娘腳後跟\/%260●禿妮撚麻線\/%264錄●和尚背媳婦\/%267●長工畫老婆\/%270●銅鑼敲鼻子\/%275●韓信斬臥龍\/%279●羊攻寨擒妖\/%282●土地廟裏倆乞丐\/%285●獨臂神手除惡霸\/%288●財主·先生·愣愣\/%294●增和橋對詩\/%299●瞎子打平夥\/%301●蒙山煙雨\/%303●沾嶺拖藍\/%306●石馬寒雲\/%3103●皋落奇峰\/%313●古寺園林\/%316●界都花木\/%318●鬆峰積雪\/%320●洪水池塘\/%324●甕山打官司\/%326●笑話三則\/%330第四部分生活經曆記憶點滴李陪同郭蘭英參觀訪問\/%335張懷英啟發我們學理論\/%337天

文化館初建時組織的城鄉文藝大巡演\/%341民三起三落辦“宣傳隊”\/%350文接待新疆文化參觀團吃抓飯\/%357昔陽縣群眾文化史料簡集\/%360稿

四種古民居的記憶\/%374開發古文化旅遊的設想\/%377關於“文化縣”的記載\/%380李用清研究之社會意義———為《課士語錄》譯本寫的序\/%381昔陽民間故事前言\/%388為《史掌元歌曲選》寫的序\/%390為《中華李氏譜書》寫的序\/%392為大寨普樂寺開光寫的簡介\/%394北掌城龍卷風紀實\/%396自然力編造的神話4———石甕山奇觀成因猜想\/%399瑣憶我尊敬的幾位老師\/%403呈丁雪欽的一封信\/%408葉落歸根———寫給親友及家人\/%409工作經曆\/%421後記\/%426編後話\/%428目

錄5

序張馳我縣老文化人李天民同誌的《李天民文稿》要正式出版了,想讓我給寫幾句話,算是個序吧。我利用業餘時間粗略地翻閱了《李天民文稿》,感到一位耄耋老人,把自己近四十年從事文化工作的文字積累,整理成書,確實是一件既有意義,又很不容易的事情。

首先,《李天民文稿》是縣域文化建設成就的總結。自秦漢以降,“郡序縣治,天下安”一直作為一種治國理政的理念,縣域治亂興衰,是曆代統治者極其關注的重點,因而縣域文化也同樣受到了關注。但是,曆來所突出的卻是文化的教化功能,說穿了縣域文化就是圍繞怎樣教育人民成為馴服的工具,而非人民的文化參與和文化利益。隻有新中國成立之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人民群眾有了當家做主的權利,才真正實現了文化的人民自主,人民群眾的文化創造力才得到了充分發揮,並不斷取得新的成就。《李天民文稿》從昔陽縣文化發展的側麵,反映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文化建設的成就。如昔陽縣文化史料簡述、文化館建設與城鄉文藝大巡演、文化縣的記載、文化專業戶的發展、大辦文藝宣傳隊、史掌元歌曲選等等,雖然隻是個片斷或者說是個側麵,但完全能夠折射出新中國的縣域文化建設成就。因此,《李天民文稿》有著較強的史料性,對於後人研究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縣域文化建設成就會有幫助。

其次,《李天民文稿》是基層文化工作者對自身文化曆史責任的深刻反思。從這個角度出發看這本書,其意義和價值是很大的。應當看到,1

作為一個有著漫長農耕文明曆史的民族,我們的文化傳統幾乎都根植在鄉土之中。縣域作為鄉土的政治模塊,是形成和傳承文化的重要源頭。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在文化的傳承、保護、發展上,也確實有過許許多多的曆史教訓。李天民同誌在近四十年的基層文化工作中,在和昔陽幹部群眾創造文化成果的同時,也切身感受、經曆了許許多多的文化無知和損害所帶來的傷痛。正如他在書的《前言》中所說的:“我於1951年參加工作。在文化部門工作三十六年,後調入昔陽中學工作八年,1994年退休。回首以往,工作中最大的遺憾是一些真正有價值的文物,未能妥善保護並發揚光大。有些文物遭到嚴重破壞,有些被徹底毀滅,而我卻無能為力。這是對曆史的犯罪。雖然這裏有複雜的社會曆史原因,但李我作為一個文化工作者,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有愧於祖先,有愧於後代。現在,隻能將所積累的一些文史資料整理留存,一則供後人研究參天

考,二則也是對過去失誤的彌補,更為重要的是以資對曆史、對社會、對民人民、對事業有個誠實而明確的交代。”我反複閱讀這段話,深深為李天文民同誌的精誠態度和曆史責任感所打動。一位身處基層、畢生從事文化工作的同誌,在耄耋之年不圖享清福,不怕得罪人,唯求“對曆史、對社稿

會、對人民、對事業有個誠實而明確的交代”,這不光是需要勇氣,更需要曆史責任的擔當!單從這一點講,李天民同誌就值得今人敬佩,後人稱道!他用了大量的篇幅追述文物的毀壞、文化工作的失誤。比如《拆除古建的風波》《珍貴文物的毀滅》《保護文物現狀》等等,文中所表現出的感歎和無奈,甚至是呐喊,非常值得人們反思!他在書的《後記》中這樣寫道:“在我積累的文史資料中,有不少是記述古文化被毀滅和破壞情況的,這並沒有給任何人評價曆史功過是非的意思。其實我所記述的,也隻能是掛一漏萬。誠然,為了要一塊生鐵,甚至一塊石頭,就不惜毀壞文物,實在是件可悲的事。我所以記述這些,旨在讓後人一是知道我們過去有燦爛的文化,二是以史為鑒,不要再重複這些曆史錯誤。僅此而已。”這是一位老文化工作者、老學者,一位慈慈老者的肺腑之言、諄諄2教誨,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用自己的良心和責任來銘記!

再次,《李天民文稿》是基層文化工作者對縣域文化發展規律實踐和理論的有益探索。李天民同誌從事基層文化工作近四十年,經曆了新中國發展的諸多曆史時期,工作中他既有經驗,更有教訓,並十分注意在實踐中摸索、理論上探討縣域文化發展的規律,以及創新問題。我認為,他在群眾文化方麵的實踐和理論研究,值得我們從事文化事業的工作者認真借鑒。《群眾文化基礎理論初探》《群眾文化與經濟規律幾個問題研究》《簡論群眾文化的源和流及其商品屬性》《淺析文化專業戶的社會意義》《關於神話故事的幾點哲學思考》等篇章,盡管不可避免地有其局限性,但是,對於我們如何更好地發展縣域文化,還是有很好的參考價值的。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文化改革發展的中心環節是激發全民族的文化創造活力,煥發全民族的文化激情,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和文化意識。序這就需要我們深刻把握縣域文化作為全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基礎之一的內涵,不斷地總結過去,積累經驗,豐富實踐,努力創新,以縣域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不斷推動縣域經濟社會的全麵、科學發展,為實現文化強國、共築“中國夢”做出文化工作者的應有貢獻!

願我們有千千萬萬個李天民式的人物湧現!

是為序。

(作者係中共昔陽縣委副書記)3

鐵筆補史溫暖敘舊———《李天民文稿》代序孔瑞平李天民老先生的《文稿》即將出版,縣文聯主席李餘彬將整理好的李

文稿拿來,囑我看後寫點東西。

天李老先生是餘彬的老父親,曆任我縣多個文化崗位的職務,說到為民先生的書寫“序”,我豈敢豈敢。但是麵對著這樣一部浸透了一個文化工作者畢生心血、折射著文化昔陽一路滄桑的書稿,我在拜讀之餘,確實文

又覺著有很多發自內心的話,不吐不快。

稿書分四個版塊,是作者對昔陽古文化的溯源尋根、對群眾文化的理性思考、對民間文學的搜集整理以及作者對部分工作經曆的片斷記述。

萬水有源,萬木有根。從地理方位來說,昔陽位於中華民族最早起源、最早發育社會形態的區域,從西周時起,便有了可資考證的文獻記載,然因曆史原因,其隸製沿革、文化遺存不可避免地呈現出記載豐富但存疑甚多的特點。我們有著強烈曆史歸屬感的先人及現代文化工作者,對此多有論述,稱得上“眾說紛紜”。本書第一個版塊《昔陽文史資料遺存》是作者關於曆史研究的心血之作,其中對“東山皋落氏”的歸屬、對古沾縣遺址的尋訪,對周穆王巡視、齊桓公入晉、申生伐東山、石勒攻樂平等曆史事件的考證,都在綜合大量正、野史記載並采集民間傳說的基礎上提出了作者自己的灼見。《〈昔陽隸置三字經〉解讀》,文圖對照,大量的實物照片及引用權威史料的大量行政地圖,為我們還原了曆史4

一路行來的曲徑,極具參考價值。最使我肅然起敬的是先生對於文化破壞的秉筆直書。現存的文化,無非是文化傳承與文化破壞這兩者此消彼長之後,留下的一個局麵。對於特定曆史時期發生的那些文化毀滅的慘案、鬧劇,所知所見者豈獨作者一人?但是民間的議論雖多,肯見之於筆墨、傳之於後世的,也許隻有老先生一人了!那遠古的寺廟、美麗的八景詩亭、恢宏的金朝大鍾、曆盡滄桑的肥子國城牆、肅穆森然的千年古柏、氤氳著詩書氣息的“文化大院的後花園”……今何在?!讀來真令人拍案震驚,然後欲哭無淚!你可以從字裏行間解讀一個老文化人的理性、良知,聽聞他無奈的歎息,但是千萬不要忘了最重要的一點:學習他那種當今社會極度需要卻又極度缺失的文化人的風骨和膽量。

“經曆生活記憶點滴”這個版塊,雖然有著平實的名字,卻有著非凡的內容。昔陽是全國首個命名的“文化縣”,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業學大寨”運動的中心地帶,作為當時縣裏文化部門的領導,作者既是“文化縣”誕生的親曆者、見證者,也是昔陽文化、大寨文化的建設者,豐富序序的經曆融彙生動的文筆,帶給讀者極大的閱讀享受。翻開這個版塊,可以看到很多光芒四射的名字:共和國總理周恩來、副總理陳永貴、農業部長廖魯言、昔陽“文化縣”的奠基人縣委書記張懷英、演藝界明星郭蘭英……作者用不著苦心醞釀、刻意煽情,隨手寫來,那個年代領袖和人民獨有的精神氣質便已經躍然紙上。環境是艱苦的,信仰是堅定的,品德是崇高的,政府和民眾的關係,可謂甘苦與共,黨和人民的聯係,可謂密不可分。縣委書記、縣長親自登台扮角,而且“書記口才好,又是男高音,唱出來清脆嘹亮,台下掌聲陣陣”;縣長是大個子,演抗美援朝小劇,他就得扮演個美國兵,一不小心在台上真的跌一跤,卻得意於自己的表演效果更為逼真;幹部下鄉,不僅要挑自己的鋪蓋,還要分別兼背各種笨重的裝備,一走就是百八十裏。縣領導雖然有騾騎,但是遇到了演出隊,他的坐騎自然就馱了道具。縣長和文化館長在長途步行中一邊走一邊討論、修改、對台詞,路上走兩天,一整台節目就排出來了,一到目的地,分別裝身上台,為老百姓演出。那些富有才華、幽默詼諧、苦中作樂5的領導幹部,那種上下同心、水乳交融的和諧氛圍,隻是從先生溫暖的追述裏略一遙想,也令人不勝向往了。

此外,“昔陽民間故事選編”和“群眾文化理論初探”,亦是作者在不同層麵上的奉獻。昔陽曆史悠久、人文豐厚,從事此類整理和研究者大有其人,或可互為補充、互為印證。讓群眾文化蓬勃發展,讓民間故事代代相傳,是作者、也是我們大多數人的心願。

先生退休已久,如今年逾八十,卻始終關注著本土文化事業,並以自己的理性和良知解析了曆史和現實的種種。當前昔陽縣委、政府把文化建設擺上了首要位置,昔陽民間更湧動著文化複興的大潮,一個新的文化春天正在快步走來。先生這本文集恰於此時出版發行,對昔陽文化李來說,是錦上添花、推波助瀾。年邁的先生,以一部三十六萬字的巨著,為這個冬天裏吹來了一縷濕潤的春風。

天民(作者係山西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家學會會員,《農家書屋》文雜誌《留住鄉愁》欄目主編。出版有散文集《歲月書簽》《霜落蒹葭》)稿

6天命垂青史華章耀千秋———敬讀《李天民文稿》李彥良我本不認識李天民先生,但我在讀了先生發表在《昔陽文史資料》和《虎頭山》《鬆溪》上的一些作品之後,覺得先生很有學養,很有造詣,值得敬重,於是就產生了親自到昔陽拜見先生的想法。但天不假年,還沒有容得我踐行自己的拜師計劃,李先生就駕鶴西去了,讓我倍感遺憾,耿耿然難以釋懷。李天民先生雖然已經作古了,但其後人係統地整序理編輯出版的《李天民文稿》,無疑成了一本全麵展示作者情懷的珍貴讀本。濃鬱的昔陽鄉土文化特質,跨越史學、方誌學、家譜學、文學和教育學多個領域的文稿,讓讀者開卷得益。承天命做人作文,留華章光耀故土,我覺得李天民先生是個值得永遠懷念的學問大家。

《李天民文稿》共分四個板塊:第一部分為“昔陽文史資料遺存”,收錄史學類的文稿;第二部分是“群眾文化理論初探”,收錄文化類的文稿;第三部分是“昔陽民間故事選編”,屬於文學類的作品;第四部分為“工作經曆記憶點滴”,輯錄了作者的工作經曆。每一部分都可讀可賞,甚至具有資政作用。

在第一部分中李天民先生從昔陽縣的曆史隸置沿革的變遷寫起,遠至荒蠻的石器時代,近至改革開放之後的今天,資料翔實,有理有據,圖文並茂,給讀者展示了一部詳詳實實的昔陽縣發展曆史。其中《〈昔陽隸置三字經〉解讀》,完全可以用來做中小學生的鄉土教材。先生對皋落部落、庫城古跡、石甕山形成、民安村原始洞穴的研究,對古沾縣遺址及7曆史地位的尋訪,重古籍文獻記載,重遺存實地考究,不道聽途說,不憑空想象。其中對曆史名鎮靜陽的解說既尊重靜陽村中科院的當代學者眭鳳鳴先生的看法(關於肥子國昔陽城問題,眭老的基本結論是:春秋時河北槁城有個肥國,晉州有個鼓國,鼓的國都叫昔陽城。公元前53O年,晉國把肥滅掉,將國君綿皋帶回山西,在我縣東冶頭和靜陽之間修了一平方華裏的城郭,把他軟禁起來,因綿皋為子級,故取名肥子國。公元前52O年,晉又把鼓滅掉,將鼓子鳶鞮帶回,也軟禁在肥子國裏,並把鼓國的都名昔陽城,移植在肥子國。民國三年即1914年,樂平縣改名時,又把昔陽城移用到樂平城,全縣改稱昔陽縣),但卻沒有附和眭鳳鳴先生“東冶頭是從靜陽分出來”的觀點。

李李天民先生對沾縣遺址的確定有他自己的看法:“1999年新編的《昔陽縣誌》上稱:沾縣在北掌城村東,樂平郡府在巴洲村北野坪。我核天

實了有關史料,恐為訛誤。雖然巴洲鄉北掌城村是我的故鄉,但也不敢民見名就占,以訛傳訛是對曆史不負責任的態度。”足見先生對於史學研文究的態度是多麼的嚴肅慎重,他敢於在權威麵前堅持自己觀點的精神真是難能可貴。

稿李天民先生對曆史人物石勒的評價更有其獨道見解,他認為對於後趙石勒這個羯族人,在曆史上的作用需要重新評價。石勒發跡河朔十八騎起兵,稱王不受,很有自知之明,而且胸懷坦蕩,不計前嫌。在公卿百僚中倡導胡漢一家,並扶助孤老,盛待鄉人,是個被曆史埋沒了的民族英雄。因為是在中國幾千年的漢民族專製的曆史條件下,外族人一直被歧視為盜賊、胡寇。東晉時北方十六國的曆史不被寫入正史,隻能用“載記”的形式加以兼述,被淹沒在“五胡亂華”之類的陳詞濫調之中。我們是曆史的唯物主義者,是馬克思主義的民族觀。我們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曆史上的民族大分裂,最終導致了民族的大融合,因此說石勒與成吉思汗、努爾哈赤這些英雄並列無愧。

所以我們一定要為他討公道,鳴不平,還石勒以本來麵目,把顛倒了的8曆史重新顛倒過來,使之永垂不朽。讀先生的文章,不隻可以學到曆史知識,還可以學到他實事求是地解讀曆史的唯物主義觀念和方法。他不愧是昔陽史學界的先賢。

李天民先生為追尋“樂平王”的有關史料,搜索古籍,輯要史錄,他認為樂平郡治存在於北魏帝國的開頭和末尾,在此期間,史料上有過三個樂平王的記載。北朝時北魏的建立,結束了以前一百三十六年的民族混戰局麵,完成了中國北方的統一。在北魏的建立過程中,樂平王拓跋丕功不可沒。他是北魏的第二個皇帝拓跋嗣的兒子,他顧全大局不搞內亂,足智多謀英勇善戰,積極協助他的哥哥太武帝拓跋燾,衝鋒陷陣東征西戰,為北魏的建立立下不可磨滅的功勳。《資治通鑒》就有記載。從史料上看樂平王的分封和樂平郡的設置非常吻合,三個樂平王都在樂平設郡期間。自古以來,國有史可資政,方有誌可助業,家有譜可傳人。

李天民先生對“樂平王”的研究結論填補了昔陽縣地方誌的空白。

李天民先生還認為清代末期的杜莊翰林李用清“是一個有成就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為不久前新編譯出版的白話文李用清《課序士語錄》寫的序也很有史料價值,他認為李用清為官清廉而一再遭貶,雖然被沉沒在曆史混亂的煙塵之中,但還是給後人留下了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經對《李菊圃生平誌事》等一些其他史料研究考證發現,李用清修德修身、注重教育,禁煙攘外、拯救民生,為官清廉、力懲腐敗,興農耕、修水利、重桑織,治國治家的民族精神值得讚揚和發揚光大,其曆史地位是需要肯定的。特別是在山西河東書院和晉陽書院主講期間,那為人師表、刻石立矩、警示後生的治學精神更是難能可貴,可謂一代楷模。

以史為鑒,激勵後生。李天民先生對記載李用清生平事跡的“神道墓碑”的被毀十分心痛。所以李天民先生建議成立“李用清研究會”,收集史料,開展對李用清一生行跡及其學術思想的研究,為他樹碑立傳。建議在杜莊建立李用清紀念館,供後人瞻仰。並與李用清在台灣的後裔開展聯誼活動,促進兩岸的經濟文化交流。

曆史是文明的載體,沒有古往,何有今來?難得李天民先生一輩子對昔陽的曆史研究苦心孤詣。先生的考證和見解增補了昔陽縣地方誌9的曆史資料,其曆史價值和現實意義都是十分重大的。

李天民先生對寺廟文化的見解也獨樹一幟,他認為寺廟是一種文化財富,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寺廟既是一種精神文化,也是一種物質文化。所謂精神文化,就是它寄寓著人們的信仰和崇拜,屬於意識形態;所謂物質文化,就是它是有形的,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建築智慧和藝術才能。寺廟是我們研究人類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發展極為寶貴的財富。把這些遺產一概斥之為封建迷信,是不唯物和不科學的。寺廟文化其中有價值的東西,是必須繼承和保護的。什麼是寺廟文化中有價值的東西?就是它的曆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所以先生對昔陽縣境內的崇教寺、慈雲寺、石馬寺、臥佛李寺都做了簡要的記載。先生對距今已有兩千六百六十餘年曆史的北關晉祠廟尤為推崇,那是老百姓為感念晉獻公使太子申生討伐赤狄部落天

東山皋落氏時,申生接受大夫狐突的諫言,沒有屠滅當地老百姓的仁義民之舉而建立的,對研究春秋時代的晉國曆史極有佐補作用,也有人文價文值。先生還設想在皋落可將供奉申生、狐突的祠廟恢複,把申生被陷害致死的史實繪成壁畫或拍成電影,以昭後人。建議修建“晉文公紀念稿

館”,將他的十九年流亡和建立霸業興晉的曆史功績形象地展現出來。

李天民先生對我縣珍貴文物的毀滅痛心疾首,對保護文物不遺餘力地呼籲。文物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一是無價,二是不能再造;是曆史的見證,它從各個不同的側麵,形象地反映著我國不同曆史發展階段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狀況,不僅可以幫助人民認識自己的曆史和創造,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發愛國主義熱情和革命精神,而且可以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提供重要的借鑒。李天民先生特別詳細地記載了城東大廟坡腳下的“樂平八景詩亭”原來的麵貌和被毀的過程。還把原來亭子裏雕刻有喬宇親筆書寫的《樂平八景詩》做了記錄。先生認為我縣僅有的這處名人墨刻“樂平八景詩亭”頗具曆史價值和觀賞價值,是一筆珍貴的文化財富。樂平八景詩亭地處鬆溪河10畔,坐北朝南,依山傍水,亭樓精巧,出簷挺拔,且圍有石刻欄杆。前有潺潺流水,綠樹成蔭;近觀鳥語花香,魚翔淺底;遙遠望去,氣勢磅礴,置身其間,幽雅安靜。喬宇的詩作豪放、抒情、流暢,用字嚴謹、含蓄。喬宇的字體獨具一格,奔放流暢,蒼勁有力,為我縣古人書法之珍品。八景石工的雕刻精巧細微,獨具匠心,乃我縣石刻藝術之精華。出於對曆史的負責,李天民先生還對1960年昔陽縣政府立碑保護文物現狀做了記載。

據李天民先生附著在書中的《昔陽縣政府一九六○年立碑保護的文物單位現狀統計表》看,當時全縣除了西峪慘案遺址保存比較完好之外,南寺坪灰坑遺址、民安石器遺址、東冶頭肥子國遺址、石馬村石馬寺、南冶頭園林寺、紅土溝狀元墓、鍾村狀元墳、黃岩抗日戰爭戰鬥遺址和龍門口抗日戰爭戰鬥遺址全都不同程度地被損毀了。李先生對昔城“文化後花園”的被拆,扼腕歎息。神掌窪古廟、鳳凰山寺廟群、縣城內西大街的三座過街古牌樓、縣城的梯雲閣、三義閣、白羊峪坐化岾廟宇和千年古柏都是先生關心的。先生向來關注民生,對昔陽縣曆史上的窯洞、草房、石板房和土坯房四種古民居的建築特色的敘述,十分的生動。序第二部分“群眾文化理論初探”輯錄了李天民先生的幾篇文化理論思考。先生認為:群眾文化基礎理論是研究群眾文化活動及其一般規律的一門社會科學。群眾文化這一社會現象,源遠流長,領域寬廣,是人類文明的基礎。先生從群眾文化的起源和發展談起,他認為原始文化直接產生於人類的社會勞動,是勞動人民創造了文化。勞動號子就是古遠的歌聲,語言就是文化的載體,結繩計數就是遠古的數學,淳樸的自然主義和由於蒙昧無知而產生的自然崇拜是原始群眾文化的鮮明特征。階級的出現、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分離、財產私有的出現使群眾文化具有了鮮明的階級性。社會主義革命的成功、人民民主專政的建立,是群眾文化得以大力發展的可靠的政治保證。群眾文化是文化建設的主體,這是社會主義製度優越性的具體表現,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所決定的。群眾性是群眾文化的首要特征。寓教於樂,寓智於賞,寓益於興的多樣性是群眾文化的基本特征。在文化同經濟、政治的辯證關係中,經濟基礎具有最終決定性,而文化具有相對獨立和承繼性;三者發展的不平11衡性是客觀存在。群眾文化要沿著正確的方向健康地向前發展,關鍵在於加強黨的領導,群眾文化當講究內容和形式的統一,繼承與發展、鑒賞與創造、專業與業餘、普及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