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 3)

青瓦流年劉景明著圖書在版編目(CIP冤數據青瓦流年\/劉景明著.—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4.12ISBN978-7-5493-1111-8Ⅰ.①青…Ⅱ.①劉…Ⅲ.①散文集—中國—當代Ⅳ.①I267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4)第276435號青瓦流年劉景明著責任編輯邱建國黃倩裝幀設計鄧家玨排版製作鄧娟娟出版發行江西高校出版社社址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北大道96號郵政編碼330046總編室電話(0791)88504319編輯部電話(0791)88595397銷售電話(0791)88517295網址www.juacp.com印刷北京藝堂印刷有限公司經銷全國新華書店開本850mm×1168mm1\/32印張7字數170千版次2014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書號ISBN978-7-5493-1111-8定價26.00元贛版權登字-07-2014-634版權所有侵權必究堅守鄉土的精神家園———劉景明散文集《青瓦流年》序卜穀優秀的散文和所有文體一樣,有個性的語言、個人的體溫、動人的細節、開闊的視野和深度的敘事能力。優秀的散文作者,善於將閱讀到的、經曆過的喜怒哀樂寫下來,敢於說真話,吐真情,傳遞最基本的常識、見識。這些,是需要功力練就的。

一個作家的一生,能給世人獻上幾篇優秀的散文?文貴質好而不在量多,縱觀古今中外文人騷客的名篇佳作,可印證這一事實。

文學審美與書法、美術的藝術審美相通。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在《漫談散文》中說:“文章寫成後,讀起來雖然如行雲流水,自然天成,實際上其背後蘊藏著作者的一片匠心。”這些年的散文創作,在思想深度上有很大突破,鄉土散文在眾多散文題材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鄉村,注定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地方,但現代元素漸漸充斥了我們的生活,也漸漸遮蔽了我們對鄉村的記憶。

最近,劉景明把散文集《青瓦流年》書稿給了我。近年來,他在散文創作上不斷取得新成就,一些佳作收入多種選本。但這卻是他的第一部散文集,是從近十年來發表的幾百篇散文中精選出來的001力作。這本散文集,分為五輯,收錄散文五十三篇,作品平實、細膩,或清新流暢、優美動人,或詼諧幽默、色彩繽紛,往往具備詩的意境和味道,表達了非常深厚、濃烈和真摯的愛,讀著燙心。

劉景明的作品傾心注入了他的生活史和他對農村、農民的深刻同情,許多細節都能喚醒與作者有著共同生活經曆的人們塵封已久的記憶,飽含著對贛南鄉村生活的再現、探察和追問,構成了他豐富多彩而又意蘊深厚的文學世界。

劉景明善於建立在個人經驗的基礎上對鄉土敘事,能夠自洽地介入到鄉村現實的結構之中,打破鄉土敘事的慣性化書寫中封閉的囈語。家族、鄉鄰、村落所發生的事象,皆因親曆者的入場而不再是想當然的在場而真正被遮蔽。

在這本集子中,我們能夠看到許多生命的疼痛。劉景明在繼承鄉土傳統並致力於“敘寫鄉土”的努力中,一直保持著敏銳的藝術嗅覺,持續著堅實、穩健並不斷深入的狀態。作家善於在現象中尋找事物的本質,顯示了作家目光的敏銳、深刻與辯證。

劉景明從生活、工作的場景出發,熱烈地把對鄉土的摯愛訴諸筆端,純真地將鮮活的鄉村生活盤托於世人麵前。他堅守著自己最熟悉的陣地,行走在自己營造的、獨特而又意味深長的文字韻味裏,呈現出一個非常精彩的繽紛世界。讀他的散文集,可以看得出,他帶著濃鬱的感情,或者沉重的憂傷,用心打磨文字。

細細琢磨,一篇一篇作品“文眼”的氣象與其內核、主旨相輔相成,語言設計常有濕潤感,人物形象有主心骨。文章的故事在情節設置上,有懸念、有變化,讀來敲擊心弦,觀感愉悅。作者的材料選取和把控度執著而鮮明,見證和凸顯了時空流轉的抗禦意誌。同時,他對構造情節的欲望,瞄準了心理情緒和情感的虛影,營造知、情、意合鑄的場景。

002序

他記錄的都是眼觸心生、身之所曆,文字樸實無華,以寫實風格見長。散文是心靈的宣泄,要寫出好的散文,不僅要留心生活,還要熱愛生活。在文學邊緣化的今天,他默默堅守著自己的精神家園,確實付出了很多心血。

每個人都有與自己生命如影隨形東西,一直的追求,一以貫之,已成為自己不可分割的部分。抑或隻有這樣,才能夠相互映見或者自我發覺。劉景明早期的散文單純、透明,具有美好質地,後期的散文愈來愈顯得溫婉、細膩、節製,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抒情氣息漸濃。“詩意”和“善意”是他的散文的特有品質,由於內核的“真”和“正”,使得他的作品始終指向一種形而上的精神境界。

比如《婚事的節拍》,通過描繪農村婚俗變遷反映了由父母包辦,到電影院裏戀愛,再到網戀成婚的婚事三部曲,凸顯了贛南淳樸獨特的鄉風民俗、農村青年婚戀觀念的演變、思維方式的提升,透視了時代進步和社會和諧。作品選題角度準,富有新意,意味深長。央視《小崔說事》還以嘉賓訪談的形式製作成電視節目再現給了廣大觀眾。作品刊載於《文藝報》,被《讀者》《散文海外版》等轉載,獲得了江西新聞獎,入選《一座山的回響》等。

又如《青瓦流年》,通過敘述贛南青瓦曆程,巧妙融入親情鄉愁,文勢起伏、清新細膩、搖曳多姿、優美動人,讓人追懷相隨的同時,又滲透出時代氣息與文化價值,有“文盡人心”之韻味,刊載於《江西日報》,獲得了第六屆冰心散文獎。

再如《一起走過那些年》,並非簡單地迷戀過往,亦非對過往被扭曲被糟踐的實在耿耿於懷,而是在看似幽暗的往昔中,聽到閃電般的名字,發現一片片初日般的燦爛,召喚出“舊時光”中不可多得的優雅與絢麗,原載《黃河文學》,入選《走不出的雨巷》。如《追尋到底》,以微弱的吟歎奮力彰顯,呼喚庇護,重現它金屬般閃亮的質003感,以讓今人得以聆聽曆史的餘音,原載《鴨綠江》,獲得了第四屆中國西柏坡散文節征文獎。

還有《山區部落》寫兒時的記憶,似也會隨年齡一起生長,從青澀的懵懂,到中年的曉暢練達。無論人、事、物,當初認知的,或隻是一鱗半爪,一點個人的感念,最後卻演成了對一種秩序的向往,對一種德行的敬重,對一種操守的景仰。

原載《今朝》雜誌的《血脈相承》味道又不一樣,它以民族平等、民族團結為主線,敘述了漢、佘兩個家族的情感糾葛,波瀾起伏的解冤相親情結,抒發了作者對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崇高向往和高尚情懷。作品語言優美凝練,意境深邃,入選了散文集《記憶中的風景》《蒼生錄》《2011年中國散文大聯展》《情感讀本》《被照亮的世界》等五個選本,獲《散文選刊》全國征文獎。

而這些,或正是他執念的發現,或說是一種藝術印證。無論誰人,隻要用心,都能從對某一陌生之地的深究細訪中,號準時代的脈象,讀出某一時代原本的鮮亮,或隱秘的幽暗。這在《村居隱語》《家豬的肖像》《出門在外》中可視一斑。

散文易寫而難工。作為一名執著於文學的旅人,劉景明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間,期待他有更好作品出現在大眾麵前。

是為序。

(作者卜穀,一級作家,贛州市作協常務副主席,贛州文學院院長,著有《紅軍留下的女人們》等)004︱堅目︱守劉鄉錄景土明的散精文神集家︽園青\/瓦卜流穀年

︾序

\/0

01

歸母父回守血婚追一第心親親爐望脈事尋起一\/

0輯如的的2那相的到走意菩記9一承節底過\/\/\/0004薩賬刻1拍0那袒\/\/00887心本21些露\/

034腸3年至\/\/007

40情42圍古桃安米贛家家青第屋橋江西酒南鄉豬瓦二尋詩的﹃千酒話的流輯夢話眸老千道的肖年\/\/\/\/00爺0088子結6味像5\/\/\/撿0會005182\/

77道5\/

﹄0拾0

7067

63印5記001泉七神鵝橙小廣鄉新麻自炊桃山第城星往崠鄉鎮場情版雀留煙花區三一湖聖感源風吉如家﹃地散帶部\/輯1喳遇3地懷頭情祥笛園上盡雨落\/\/\/\/\/\/\/\/\/\/11111111喳101

32222111﹄的0三9雕39741963唱荸4月2刻晴薺開\/\/碎11空00\/

1影711

0城打出鄉石搖鄉相櫻村老第鄉工門村雕到間約花居家四年自在文漢民榨書的隱田輯事畫外友子工油社氣語土\/\/\/\/\/\/\/11111118像666橋坊5息43\/\/\/\/詠111139646788655歎0192境遇

進有呼枯一不窯嫂遇荷第央約叫藤個再下子見塘五視在轉﹃人挖的稱村思輯談後移老的冬甜我花緒\/\/\/\/﹃22對1100樂筍頭老88﹄\/\/撫婚113086昏隊99班\/摸事142\/

鴉9長\/\/﹄2心116

0996痕8

0\/

21內2心的

秩序

︵代

後記

︶002第一輯袒露至情一頭水牛,兩塊銀元,三樁婚事,血脈相承;那一刻的守望,回爐的選擇,記賬本的收成,紅手帕的隱情……像家譜,如背影。

一起走過那些年年仔突然問我:“這次怎麼沒見到貓牯?”“他過了房份,斷了香火,名字上不了族譜。”年仔一聲驚駭。我撓了把青草,用力向上一拋,青草雪片般灑落在我們的胸前。

從那個年月的秋日黃昏開始,一些與牛有關的事,在繁衍生息的村莊植下根基。

算命先生見我的眉毛如尖利的牛角射向兩邊,判斷我膝下沒辦法招來弟弟妹妹,以後的命運孤單無助。他還說我天生攜帶了與水星相衝的“浮塵”,成年之前切不可淌河涉水。可是,村前就有一條小河,數百年來經久不息地嘩嘩遠流,河岸邊,一大片翠綠的草地。夏季裏,放牛的小孩子赤身裸體跳下河裏泡個快活,我能不去隨波逐浪嗎?

母親相信了算命先生使出的消災伎法,在一小方塊粗布上用毛筆蘸上墨水畫了一道“降龍”符,塞進紅布包裏,縫在我褲帶裏。

我每次換洗褲子,母親總要翻翻紅布包,接著又小心翼翼地把它縫製在我另一條褲子裏。那個紅布包陪我讀完初中。到了高中,我感覺這玩意守在身上太累贅,就偷偷地把它給拋擲到校園附近的河裏去了。母親知道後不停地搖頭,我猜不透她為何歎息一聲比一聲長。

002第一輯袒露至情父親也效顰母親的信仰,對我這根新增的“內存條”是否兼容費盡心思。這牽涉到我和父親的生肖問題。父親屬猴,我出生那年遇上猴年,又是農曆閏月,帶了跳來蹦去的“雙猴”降世。我們農村信奉“雙猴稱霸”的俗語,大意是,同在一個屋簷下的“猴”父子,遲早得拆分離散。誰願意忍心讓好端端的家庭瓦解掉呢?口若懸河的風水老人教了父親“以牛克猴”的計策:在長樹的三岔路口間插上九品香,端三碗齋飯,朝著樹叢敬供七七四十九天。這期間,父親要做的配套工作是搬到牛欄裏去,與牛同吃、同住、同勞動,這樣父子方能長久地過日子。村後便是茂密的天然樹林,縱橫交錯的十字路口繁星般多。我出生的頭天,父親就買回了一頭水牛,欄舍用木板搭起了樓層,堆放了幹稻草。父親卷了席鋪在牛欄生活了一個多月,過了半年,水牛中風死了。這是後來父親在一次醉酒後親口對我說的。

在我後來的生活境遇裏,我一直在尋找反駁算命先生那一派唯心言辭的依據。可是,我是父親的獨子,這是不可變更的事實。母親一共生了三個小孩,除我以外,一個個先後夭折。從此,我背負著“獨龍子”的邪號行走在似箭的光陰中。

在鄉下,“獨龍子”是極羞愧的詞語。與有兄弟姐妹的小孩子一起玩耍發生口角爭吵時,他們往往臉紅耳赤地飛濺唾沫吼罵“獨龍子”,很惡毒,比狠狠扇了一巴掌更令人難受。但“獨龍子”在我們村子裏不隻我一個,與我年紀相差兩三歲的貓牯和年仔也是。貓牯是個孤兒,他的母親生他時難產死在房間裏,他父親承受不了打擊,瘋了,失蹤了。他的大伯收養了他。年仔家是“富農”,他同樣沒有兄弟姐妹,全家在我們村子裏插隊落戶,接受生產隊管教。我們三個人經常在一起玩,有時玩得不開心,動了拳頭,也不會撕破共同擁有的傷疤。我們相處最多的時光,是一朝一夕在一起放牛。

003我上二年級的時候,家裏重新養了一頭母水牛。那天,父親帶了一個牛牙人去集市的牛行裏相牛。這裏水牛、黃牛很多,像選美人,可以橫挑豎揀。不知是牙人看走了眼,還是父親囊中羞澀,他們挑中了一頭右眼起白點的小水牛。小水牛看起來很健壯,體型也很勻稱,牙人沿用鄉下人常打的比喻說:“三牛五眼的我們都看過,就不要說長道短了。”說的就是“疾眼牛撐財,拐腳牛當宰”。父親期望牛買回去會犁田、可生崽就萬事大吉了。這樣,父親牽回了那頭有眼疾的小水牛。放牛,成為我學習之餘的第一份工作。

村後的那座筆架山,是村童們一年四季放牛、逗玩最多的地方。那個秋天的早晨,我和貓牯、年仔三個人丟下牛繩,鑽進樹林,采摘紫色的野葡萄、金黃的柑橘和紅彤彤的野柿子……待我們吃得滿嘴流汁,小肚滾圓後下山,我一眼瞥見牛們在水草叢中火熱地親密。貓牯和年仔的都是高大的水牛牯,年仔的水牛牯緊貼在我家的水牛屁股後麵,東聞聞西嗅嗅,鼻子仰天一翹,齜牙咧嘴。貓牯的水牛也向我家的水牛湊攏去調情,用牛角輕輕觸摸我家水牛的臉頰。我擔心它們這樣三角戀愛,兩頭水牛牯倘若爭風吃醋起來,會釀成惡劣後果。

我家多了一頭水牛,我卻要去中學寄讀,父親決意把小水牛賣掉供我上學。一個黃昏,我在回家的田埂上行走,忽然聞到了牛叫聲。我家的母牛和小牛在這個黃昏經曆了生離死別———小牛被人買走了。母牛從那個黃昏開始哭叫,一聲接一聲,一聲比一聲淒慘。

牛哭叫時兩隻大大的眼睛就像兩個小湖泊,淚水打翻在眼瞼和鼻子上,整張麵孔都是濕的。母牛帶著一種讓人心碎的眼神,如此龐然大物,此刻卻又如此孤苦無依。我圍著牛轉來轉去,我看著它,它也看著我。牛看著我的時候也沒停止哭泣,它仰著脖子,粉紅色的鼻子一抽一抽的,很像人“哭嫁”。我非常想為母牛做點什麼,比如004第一輯袒露至情為它擦把臉。母牛哭了三天三夜,我三天三夜睡不好覺。

我離開村莊,不再放牛了,和貓牯、年仔的交往也日漸疏遠,但他們的一些蹤跡我還是多有掌握。

年仔在鄉裏中學念完高中,到了大專錄取分數線,因履曆表上“富農”的家庭成分被刷下來了。年仔一家不甘心,指望年仔通過當兵這條路跳出農門。他父親四處求人、托關係,把戶口改成了“貧農”,年仔當兵體檢合格,政審關自然蒙過去了。年仔戴著大紅花,在村民敲鑼打鼓的歡送中進入軍營。可是一個月後,年仔被部隊退了回來,是年仔篡改家庭檔案一事被人舉報了的原因。鄉裏和村裏的幾個幹部為此都挨了處分。

年仔回到家的那天,我剛好也在家。我去了他家,冷清清的,“參軍光榮”的牌匾也被拆下來了。我們坐在一起許久沒有出聲,年仔眼淚止不住順著臉頰一滴滴落下來,也許你不知道“此時無聲勝有聲”是什麼樣子的,但我知道。好男兒誌在四方,那時打工風吹開了,年仔萌生了外出打工的念頭。見他這麼執著,我安慰他“條條大路通羅馬”,打工出色同樣能成大器。第三天,我送年仔去汽車站,叮囑他多多保重。

貓牯的境況不是我想象中那麼盡如人意,他讀了初一半個學期就輟了學,過繼到鄰村,續了一戶三代純女戶人家的香火。他後來生了三個孩子,都不是帶“茶壺嘴”的,做了幾年“超生遊擊隊員”,重返村裏守著幾畝薄田糊口。妻子瘦弱得仿佛風一吹就會倒下,家裏實在寒酸,財產基本上可以一肩挑走。計劃生育工作組找到他,給他們夫妻倆講了許多“少生優育”的道理。最後,貓牯迷茫地看著他們,似懂非懂地冒出一句話來:我們除了夫妻間親熱一番找點快活,還能有什麼樂趣呢?工作人員也迷茫地看著他,不知道貓牯為什麼會突然操心自己的“樂趣”問題。貓牯矮小的身子坐在005凳子上,灰白的頭發在瑟瑟的風裏爬滿了焦慮……我很珍惜兒時的夥伴,可我不知道拿他們怎麼辦。我不能把他們像個水果一樣裝進箱子裏,也不能像件舊衣服一樣帶去城市。所以那一段時間我總是很憂鬱、難過。許多年後,我不時地遠離城市,回到鄉村走走看看。我發現村莊裏的一棵老樹,或者廢棄的一口水井都可以慰藉我。

村裏修“劉氏族譜”慶典儀式的那天,我攜了妻兒回去,年仔幾乎和我同時進村。年仔經過十多年的打拚滾磨,擁有了自己的公司,他那天開著標有四個圓環的小車回來,帶著比我兒子小一歲的女兒。慶典活動結束後,我和年仔陪著孩子去村後轉轉。一條黃狗看見我們幾個陌生人拚命地狂吠,有著相似麵孔的老人,坐在樹下悠閑地聊著過去。我們在筆架山的草地上躺了下來,仰望天空嘰嘰喳喳、飛來飛去的鳥兒,希望找回當年放牛時的感覺。年仔突然問我:“這次怎麼沒見到貓牯?”“他過了房份,斷了香火,名字上不了族譜。”年仔一聲驚駭。我撓了把青草,用力向上一拋,青草雪片般灑落在我們的胸前。

我們止住了接下去再說貓牯的事,生怕身邊的兩個孩子聽見。

006第一輯袒露至情追尋到底我無數次地沉思,爺爺奶奶始終不渝地實施尋人計劃,那麼癡情、執著和堅毅,僅僅是為了歸還那兩塊銀圓嗎?它猶如一壺醞釀了百年的深壇老酒,熏得我茫無頭緒。

爺爺那年四月,老家張羅重修族譜。父親從陳舊的木箱裏翻出爺爺生前留下的生平記錄和一本紅色黨證,族譜裏重新記載了爺爺的身世。

我從爺爺的記述中,隱約了解到他的一些非常經曆。裏麵涉及的內容,是爺爺在六十年前尋找一個人時披露的,臨終前他還立了遺書告誡後人,倘若沒有找到那個人,後輩們就別去他的墳塋祭祀。奶奶遵循了爺爺的遺囑,三十年來從未間斷尋找那個人,可仍舊未能了結爺爺的心願。所以,我隻知曉爺爺安葬在離生我的村莊很遙遠的地方。

爺爺1901年生於江西省會昌縣曉龍口鄉曉下村老屋下,真名叫劉遠興,又叫劉林三、劉明翔,按照房族輩分“道德光明同,禮義家聲振”排列,爺爺屬“明”字輩。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占領會昌縣城,爺爺參加了武裝起義。次年2月11007日,中共黨員鄭永全介紹爺爺入了黨,12月,會昌縣成立了蘇維埃政府,爺爺擔任了鄉政府主席。鄧小平同誌任中共會昌臨時縣委書記的時候,組織上派爺爺先後到會昌縣和江西省委集訓。集訓結業後,爺爺調到會昌中心縣模範營第一連任連長等職務。過後,他所在的部隊開往福建,在長汀與國民黨兵展開了激烈的交戰。在這次戰役中,爺爺腿部中彈受傷,被抬回會昌醫院醫治。爺爺的傷治好後,縣政府派他到高排區任裁判部長等職。兩年後,爺爺調到會昌縣政府裁判部任調查員。

1934年9月的一天,爺爺帶了兩個部下去麻州區做調查工作。當夜,國民黨兵攻打麻州區,爺爺和兩個部下在與敵人交火中失散了。爺爺邊打邊退,敵人越追越近,爺爺退到了一個小巷子裏,邊上有一家打鐵店,開著門,爺爺飛身躍進店裏,出示了印有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圖案的證件,求店主讓他躲避。

店主叫郭生昌,與爺爺的年紀相仿。他見是蘇維埃的人,非常驚訝,但馬上鎮定了下來,拉著爺爺的手往後院的木炭坊裏跑,挖開堆積如山的木炭,把他藏在木炭窩裏,蓋上簍子。不到五分鍾,槍聲密集地在四周響起,國民黨兵挨家挨戶搜查,豺狼一樣凶神惡煞。國民黨兵搜查到郭生昌店裏,端著刺刀在木炭堆裏捅了幾下,逼問郭生昌有沒有看見有人進來,郭生昌裝聾作啞,搖搖頭。國民黨兵扇了郭生昌幾個巴掌,朝院子裏胡亂放了兩槍撤了,爺爺的命被撿了回來。

次日天亮,爺爺喬裝鐵匠模樣,郭生昌也挑著打鐵工具,護送爺爺走出村子。在山林裏的共產黨秘密聯絡站,爺爺找到了與他結婚才三個月的奶奶。臨別時,爺爺給郭生昌下了個跪,流著眼淚說:“您救了我一命,我今生今世都會記住、報答您!”郭生昌扶起爺爺,遞給爺爺兩塊銀圓,說:“你們為貧苦人民得解放做好事,我們要感008第一輯袒露至情謝你們才對。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你多保重,後會有期!”爺爺麵對蒼天,發出了一聲長長的歎息。過後,天空烏雲密布,一場大雨席卷而來。

爺爺從會昌老龍口與郭生昌分手後,與黨組織失去了聯係,同奶奶幾經周折輾轉到信豐新田、安息(今安西)。一個陰雨連綿的傍晚,他們在贛南信豐縣安息區上逕鄉深山旮旯裏的吊鍾嶺寺廟裏停歇下來過了一夜。次日清晨,爺爺遇見了一位往北遠行的老漢,在聊天中得知寺廟的主持一個月前圓寂了,寺廟無人掌管打理。爺爺與奶奶商量了索性落腳。

吊鍾嶺在安息的這方水土上,小得不能再小,是先人們南來北去的交通要道,去往會昌、瑞金、長汀、安遠、尋烏、梅州的打肩擔、挑食鹽的人都經過這裏。後來這裏成了爺爺最後的歸宿地,它隨爺爺的消失而名存實亡。爺爺在寺廟裏拜師念經,生活了二十五年。

奶奶在寺廟外的荒坡上開墾了幾畝薄地,種蔬菜、蒔水稻糊口,飼養了土雞,招待從遠方路過借宿的行人,她還製作紙錢蠟燭香,方便前來寺廟求神拜佛的村民。

爺爺精通骨科醫治傷病,名聲遠揚。他結識了一班講義氣的好友,樹立了威望。爺爺有一身好武藝,但他不仗勢欺人。有幾次,爺爺外出給人治病或去做法事時,有夥蒙麵人攔路搶劫過往行人的財物,還闖進家裏翻箱倒櫃大肆掠奪,奶奶忍氣吞聲,沒告訴爺爺。

有次,爺爺見奶奶額上鼓起了一個雞蛋大的血皰,奶奶卻推說是不小心給牆壁碰撞的,他還發現家裏的油和米全不見了。爺爺明白了,但沒多吭聲,給奶奶碾了幾味草藥敷上。過了一陣,爺爺設了個心計,在大門外貼出告示稱某時某日出遠門十天,實則他是躲進山裏隱蔽處守候。果真,當夜三個蒙麵人破門而入,把奶奶捆綁起來,扛起一瓦缸大米和三籠雞就走,剛踏出大門,爺爺在門口把他們攔009住,吼道:“放下!你們太目中無人了!你們要拿東西,明的跟我說!”三個搶賊刹那間懵了,但瞧見爺爺隻身一人赤手空拳,便一起上去圍攻。爺爺毫不畏懼,立個馬步,揮動拳頭,幾個掃堂腿旋轉了過去,打得這夥搶賊跪地求饒。從此,吊鍾嶺太平無事了。

平靜的日子持續了不久,一樁喜悲交織的事情又牽扯著他們。

有一天黎明時分,奶奶被窗外的嬰兒啼哭聲驚醒,出去一看,門邊安放著一個籮筐,裏麵躺著一個約莫剛滿月的女嬰。奶奶對著外麵大聲喊道:“誰丟下的孩子,過來抱回去呀!”接著,她在四周一遍遍地查看、叫喊,不見人影。奶奶意識到這是個被人遺棄的女嬰,就把她抱進屋內,燒火煮了米湯喂她。那年,大伯和父親都還沒有出生。

奶奶精心喂養了女嬰大半年。冬天的時候,嬰兒種痘,發高燒不止,渾身抽搐,爺爺和奶奶把她抱到赤腳醫生那裏急救,半路上女嬰就斷氣了。爺爺和奶奶為此事悲痛了一輩子。爺爺和奶奶也沒有生過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