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治學(代序)關於治學(代序)前兩年,我的小書《新唐書宰相世係表集校》出版以後,呈送一冊給楊泓先生。先生對我說:“今後再也沒有人做這種學問了。”誠哉斯言。當前時世,走前儒考證之路恐怕是難以立身了。如今卻承蒙《中國文物報》青眼,讓我寫寫自己治學的體會,不勝惶恐。真的,不勝惶恐。一想到自己走的這條小路明知沒有人會再走,卻還去指給別人,就覺得有誤人子弟之嫌。

何況麵對著“外麵的世界很精彩”,卻要勸人皓首窮經,“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大概誰也不會去聽的。隻是曆來不善拂人美意,在這“學術界充斥空泛、虛假、浮躁之風”(據某報評論)的今天,《中國文物報》卻能致力於介紹治學之道,實在令我感佩不已,不寫太對不起人家。但是自己思量,念了幾十年書,還是似通非通,所謂“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都不見”,怎麼敢談治學呢?細想多年來埋首故紙舊物,爬了上百萬字的格子,其中體會最深的,還是當年導師孫貫文先生再三叮囑過的幾句話,就便在這裏寫出來,既算是自己的一點體會,也是對先生的一點紀念。

001雪泥鴻爪清儒有言:“讀天下書未遍,不可妄加雌黃。”孫先生常一字一頓地對我強調這句話。當然,讀遍天下書這條件現在說來太高,當代信息爆炸,幾人能讀遍天下書呢?我們平常進的圖書館書庫裏,那書已幾乎令人無法讀遍了。而那些著名的大圖書館館藏會嚇死人。國外的圖書館不像國內,可以隨便進入書庫,給人的震懾就更大。記得我第一次走進大英圖書館時,看到那鋪天蓋地的幾層樓高的書架上滿滿的圖書,真是有一種人都要被淹沒了的感覺。按清儒之誡,今天的人大多該緘口不言了,可是偏偏還要說,而且是越說越敢說,妄加雌黃的事情就越來越多。我體會,孫先生是以此告誡我寫文章、提觀點要慎重,沒有對要研究的問題全麵了解之前,不要急著發議論,下結論。老一輩學者研究一個問題,往往要多年搜集資料,了解有關研究情況,反複考察,深思熟慮後才發言,寥寥幾語,就能發聾振聵,成不移之說。與強不知以為知,以其昏昏,卻欲使人昭昭之徒,高下豈止千裏?說來慚愧,自己迫於生計,有時也是匆忙成文,掌握材料恐怕未必全麵。實在對不起先生的諄諄教誨。

人民公仆焦裕祿常說:“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孫先生借用過這句話來告訴我治學的道理。可見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準。古往今來,真心做學問的人,總會追求得到一些自己獨特的見解,做出一點超越前人的成績,對於別人的說法,也不會簡單地全部沿用,而要通過自己的思索與評判。即使達不到,也不會因循守舊,人雲亦雲,甚至抄人家的書,用人家的話。天下文章一大抄,下筆千言,空無一物的,有沒有002關於治學(代序)味道,想來大家都體會得出。更何況抄襲已經是涉及學術道德的大事了呢?這句話還可以延伸到研究的選題上去。已經被人家嚼爛了的題目,除非能別出蹊徑,有所創新,否則還是不要再炒為妙。

孫先生還說過:“不與別人爭材料,搶熱門,要會用舊材料作新文章。這就像廚師做菜,好廚師能把同樣的原料做出上百種不同的菜來。不好的廚師就隻能糟蹋材料。”我知道這是針對當時爭新材料的風氣而言,豈知而後此風越來越盛。靠把持新材料先聲奪人,為爭材料不擇手段,借助傳媒大肆炒作……層出不窮。考古文物界在這一點上尤其突出。但是往往熱鬧一時,過後就無人再問津了,有關研究究竟深入到什麼程度?解決了多少問題?恐怕沒有多少人再去注意。我自知不善爭搶,孫先生的話,於我心有戚戚焉。至於對別人是否合適,不敢擔保。

多年來,這幾句話一直記憶猶新,甚至連孫先生當時說話的神情都曆曆在目。話雖簡單,做起來卻極難。自己也未能完全做到,隻好“雖不能至,而心向往之”。後來悟到,先生就是在講做學問隻是一個“實”字,老實、真實、踏實。這就不僅是做學問,而是作人的真諦了。我總覺得這是老一輩知識分子的彌高彌堅之處。學問與人格人品是完全一致的。不像當今學界,有的人學問漂亮,人品卻不那麼漂亮,有的人學問不漂亮,人品更不漂亮,甚至公然謊話連篇,虛偽成性。可能是世界變了,學問已經成為謀生之工具,而非天下之公器了吧。

由此就又想到,這些話說給別人是否合適。“不003雪泥鴻爪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得快。”我在中小學讀書時,最流行的一句話就是馬克思的“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可走,隻有那在崎嶇小路上不畏攀登的人,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現在很少聽到人說這句話了。白雲蒼狗,大約如今是大道入雲端了。有專車可坐的,或者買得起奔馳、寶馬的,可以直驅頂點。上小路去攀登的,也許隻有專好這一口的登山運動員了。沒有人再作笨學問,幸甚。至於學術,幸乎?抑不幸乎?

“君其問諸水濱”。

原載《中國文物報》004目錄目錄關於治學代序()……………………………………………001冠幘編發扁髻與其他、、、…………………………………001香譜與古代焚香之風《》……………………………………011古代文物中見到的古代冶鑄…………………………………023埋在地下的宇宙———漢畫像石墓和壁畫墓的布局………………………027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031東漢肥致碑與方士的騙術……………………………………034漢唐墓葬中的鬼怪形象及其他………………………………041漢代畫像石與北朝造像………………………………………048相馬經與漢代人們眼中的駿馬《》…………………………054共命鳥與比翼鳥………………………………………………063巴蜀漢碑及漢代儒學…………………………………………070漢代文字的演變及其書寫類型………………………………086明尼波利斯藝術博物館收藏的北朝造像…………………0100從南京出土的南朝竹林七賢壁畫談開去……………………105客使圖上的唐朝官員《》……………………………………116用夏變夷———談中國文化對唐代金銀器形製變化的作用………120001雪泥鴻爪色色龜茲轟錄續………………………………………………125有關韓愈的兩則墓誌…………………………………………130五花散作雲滿身———看唐代考古文物中的馬……………………………136二十四孝在何時形成“”……………………………………146寶豐香山寺大悲觀音菩薩傳碑《》…………………………159妙善傳說與觀世音造像的演化………………………………164大肚能容………………………………………………………172孝子傳的兩件日本古抄本《》………………………………178中國考古發現中的古代簡牘與石刻…………………………186漫步於石刻叢林………………………………………………195中國石刻學的奠基之作———介紹《語石》和《語石異同評》………………201從考古文物談服飾文化和禮儀………………………………210厚積薄發開風氣之先,

———讀張政烺先生的石刻論著…………………………223周紹良先生與唐代墓誌的整理研究…………………………230我所認識的杜德橋……………………………………………237訪英隨感………………………………………………………245後記…………………………………………………………254002冠、幘、編發、扁髻與其他冠、幘、編發、扁髻與其他中國古代一直傳說周公製禮禮之由來可謂久矣比較古代文獻的記“”。,。

載我們可以感覺到中國古代社會與世界上其他古代文明的不同中有一點特,:,別明顯就是對禮的極度重視中原漢族在很早以前就建立起來的一整套,“”。

禮儀製度一直與法律相侔是維係社會形態的重要支柱這種禮儀製度實際上是,。

從商周乃至更早時期的生活習俗和社會組織形式中衍生出來的所以它與人們。,的生活結合得十分緊密例如當時倍受重視的冠禮以及及笄禮就是從。“”“”,古代原始部族中普遍存在的成人禮演變而來的但是中國古代的冠禮與我。“”們從民族學資料中看到的一般原始部族成人禮還有所不同由於它已經不完全是。

原始社會的遺存而罩上了階級社會的濃彩所以它不僅僅是標誌成人而已通,,。

過冠這種特殊的頭衣這種禮儀還表現出等級的差別與民族的特色如“”,。:是否著冠曾經被認為是華夏民族與四方蠻夷的一個重要區別所以冠禮被放在,。

禮儀製度中極其重要的位置恰如禮記冠義所言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冠而後服備服備而後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故曰冠者禮之始也,,。:。”中國曆來講究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這可能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傳統也就是說華夏族人從生下來開始就沒有剪過頭發受了刑罰的除。,,(外讓它一直長著那麼如何處理這些頭發就成了一個包含著重大文化因),。,,素的問題我們可以看到古代各民族在處理頭發的方式上往往都有明顯的民族。,特色頭發的式樣也就成了區分各民族的一種特征古代華夏民族生存的區域周。。

圍還居住著許多不同的民族我們的祖先在描述與其他民族的區別時首先注,。,001雪泥鴻爪意的就是如何處理頭發如孔子感歎微管仲吾其披發左衽矣指的就是。:“,。”披散頭發不加梳理的異族史記越王勾踐世家雲封於會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斷發披草萊而邑焉是指南方的古越民族漢書西南夷兩。,。”。《·粵朝鮮傳中記載西南夷君長以十數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屬以十數》:“,。,,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長以十數邛都最大此皆椎結其外西自桐師以。,,。……,東北至葉榆名為巂昆明編發朝鮮王滿滿亡命聚黨千餘人,,、,。”“……,,椎結蠻夷服而東走出塞漢魏時期對烏丸鮮卑等東胡民族的描述是父子。”、,“男女相對蹲踞悉髡頭以為輕便三國誌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注引,,。”(《··》魏書這些四方蠻夷對頭發的不同處理方式成了區分各民族文化的最佳根《》),據與之相對應的就是中原漢族的束發冠應該就是與束發相配合的頭。,“”。,衣了。

這裏我們注意到漢代對昆明國的描述即編發編發應該就是將頭發,,“”。

梳成辮子而後北方的一些民族如女真就一直以編發為特征但是他。,,“”,們的編發應該是吸收了烏丸契丹等民族髡首的部分習俗將頭前部剃光與,、,,原來昆明等地的編發有所不同了“”。

由此看來古代中原華夏民族或者說從漢代形成的漢族成年男子應該是,,,不編發的了所以才有後來對鮮卑人的索虜之稱才有清代初年被迫“”。“”,梳辮子時的強烈反抗因為漢代以來的漢族人普遍是束發即在頭上梳成一。“”個發髻的漢代以前想必也是如此吧。。

馬家窯文化陶器紋飾但是從出土文物中來看我們卻可以得出另一種結論在漢代以前華夏民,:,族曾經也有過編發的曆史所謂束發也是在編發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將發辮。“”盤成發髻想想這也很自然一個成年人的頭發如果一直不削剪一般應在三。,,,002冠、幘、編發、扁髻與其他尺以上甚至四五尺長要將這樣多的頭發束到頭頂上而且保持一定的形狀,。,,不會鬆散開來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如果直接攏起來用頭繩束緊它在日常勞,。,作中恐怕是很難保持住的除了使用大量的簪笄插上去加以固定外隻有先編,、,成辮子後盤起才比較穩妥但簪笄等裝飾品恐怕多是貴族老爺的專利例如殷。、。

墟的婦好墓中出土了上百件各式簪笄應該是當時供婦好一人使用的而同時、,。

期的平民墓葬中往往隻有一兩支簪笄限於條件勞動階層大概不會大量使用、。,簪笄那麼就隻有編辮子比較便利了編辮子的曆史應該很早人們在發明編、,。,繩索的前後可能就會編辮子了現在能夠看到的最早的中國古代人編發形象,。,應該是在青海大通上孫家寨出土的屬於馬家窯文化的彩陶盆上盆沿上描繪的舞。

人頭上都垂有編成的發辮而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中出土的玉石人雕上則可,。,以看到更清晰的編發式樣如有一件玉人頭上梳了一條長長的辮子又把它盤到。,頭頂從頭頂繞到左耳後側再纏到右耳後側去同墓出土的另一件玉人則將頭,,。

發向上彙總在頭頂中心束住梳了一條垂至後頸的短辮說明當時編發的做法,,。

是很常見的。

殷墟婦好墓出土玉人發式殷墟婦好墓出土玉人發式降至戰國表現編發的文物更多如河北平山中山國王族墓中出土的銀銅人,,燈易縣燕下都遺址出土的銅人故宮博物院所藏戰國白玉人像等特別是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中出土的大量陶俑給我們留下了栩栩如生的各種編發式樣秦,。

始皇兵馬俑在藝術上的高度寫實性已經被大家所公認它應該如實地反映了當時。

的士兵形象發式也是如此關於秦俑的發式有過不少介紹與研究文章如劉。。,,林秦俑的發式與頭飾林劍鳴秦俑發式和陰陽五行王玉清秦俑的發《》、《》、《髻等對秦俑的發式進行了詳細的分類並探討了秦俑發式的內在含義如王》。,。

003雪泥鴻爪玉清秦俑的發髻中將秦俑的發式分為辮狀扁髻與圓椎髻兩大類扁髻類又《》,分為種式圓椎髻則從開始曲環的方向劃分為種式真是如沈從文先25,618。

生所言編結之複雜到不可思議但:“。”是細觀秦俑頭上的發髻基本上都是先,

編成發辮後再盤成髻的。

那麼為什麼在漢代人的記載中,,卻不注重中原人也會編發的情況把編,

發看成是中原人與四夷的一個重要區別呢我們想答案隻能是當時中原人?,:的發式出現了變化大多不再采用編發,

的方式了。

洛陽金村出土戰國銅人發式與商周至秦代那些繁縟的梳辮形式比較起來不梳成辮子而結成扁髻的發,

式要簡單方便得多可能它使用得更廣泛特別是在漢代就我們現在可以見到,,。

的文物實證如陝西陽陵隨葬的兵馬俑江蘇徐州漢楚王陵陪葬的兵馬俑等人物,、形象基本上是把頭發在頭頂上中分由兩側向後梳然後反盤上來由於大多,,,。

陶俑在頭頂上戴有冠巾無法看到具體的發型但是從它們頭頂上沒有高起的圓,,髻這一點來看應該是梳成一個垂在腦後的扁髻的他們沒有秦始皇陵兵馬俑那,。

樣繁多的發式尤其少見頭頂梳高髻的現象這應該是秦代與漢代人們發式的根,。

本不同湖南長沙馬王堆號漢墓出土的穿衣男木俑河北滿城漢墓出土的玉人。1、等西漢早期文物上的人物發式就是上述的那種扁髻可以證明這種發式是西漢流,

行的式樣此外陝西陽陵陪葬俑的發式是將頭發梳到後麵再從右側將發束反。,,梳上來在頭頂後部盤成一個平髻但相比起來梳扁髻的要更多一些湖南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