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鄭一民、武曄卿:《春節》,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第103頁。

正月初八順星節按照中國傳統的占星學說,每個人每年都有一顆“本命星”,也叫“值年照命星宿”。人們一年的福禍命運都操縱在這位“值年照命星君”手中,因此正月初八是天上諸星君聚會和“諸星下界”的日子,人們要舉行“順星”活動,燒香祭拜,祈星求福。

—摘自鄭一民、武曄卿:《春節》,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第106頁。

三〇〇中國民藝館·年畫雕版穀日節也有的地方稱“莊稼生日”。這個節日的習俗不多,主要是占穀和順星。民間認為,這一天的天氣若晴朗,則這一年的莊稼豐收;若天陰,則歉收。北方的一些地區,也有在初八早晨煮麵條祭天地的簡單儀式。自此,濃烈的年味,在民間漸漸地淡了下來。

—摘自矯友田:《青少年應該知道的中國民間傳統節日》,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第40頁。

上九日民間傳說玉皇大帝姓張,叫張堅,生於正月初九日。因為他是正月初九統領三界十方諸神以及人間萬靈的最高神,代表至高無上的“天”,因此又稱這日為“天誕節”、“天公生”—摘自鄭一民、武曄卿:《春節》,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第109頁。

石頭節正月初十傳說是“石頭”的生日,因此被稱為“石頭節”。這正月初十一天要在石磨、石碾石槽、石臼、槌布石、石碼頭、石梯坎等石製物品處燃香舉供,以示祭拜和感恩。

—摘自鄭一民、武曄卿:《春節》,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第110頁。

子婿日民歌中有“十一請子婿”的說法,即正月十一是“子婿日”,正月十一嶽父們在這一天宴請子婿。相傳,這是因為初九慶祝“天公生”的食物到初十還吃不完,所以,就在十一這天用來請子婿吃飯,娘家也不必再因此破費了。

—摘自鄭一民、武曄卿:《春節》,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第115頁。

十二搭燈棚意思是元宵節將近,村莊中的管事人從這一天開始就要召正月十二集能工巧匠和青壯年準備花燈,做元宵賞燈的各種準備工作了。

燈頭生日民間在這一天要在廚灶下點燈,稱為“點灶燈”,其實是因正月十三為正月十五鬧花燈的日子臨近了,各家都試點製好的燈,才被說為“燈頭”之日。

—摘自鄭一民、武曄卿:《春節》,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第115頁。

試花燈、遊神、廟會、送蠐蟆這一天的中國民俗活動有喝亮眼湯、試花燈、正月十四食糟羹、拜臨水娘娘等。農曆正月十四,四川蓬溪縣有“送蠐蟆”傳統民俗三〇一附錄活動,參與活動的人員不僅能吃到正宗農家“壩壩宴”,還能手持竹製燈籠登山,燃放煙花並“送蠐蟆”,迎接農曆新年的好運和良好祝願。

正月十五“正月十五大似年,吃塊肥肉好下田。”這是流傳於安徽農村的一句民謠。意思是說,元宵節就跟過年一樣重要,一樣熱鬧。過了正月十五,才算過完了年,要準備農事,開始春耕生產了。

舞龍舞獅舞龍燈和舞獅子也是元宵節中傳統的娛樂活動。舞龍起源於祈年求雨,後來成為上元傳統節俗。每到元宵節,各地都組織舞龍燈,長長的龍身,蜿蜒扭轉,龍身裏燈光閃爍,流光溢彩,其景十分壯觀。舞獅也是一項富有濃鬱民族特色的活動。舞獅一般由兩人合作表演,另外還有一位扮作武士,手持彩球逗引,再配以鑼鼓,鏗鏘有力,惟妙惟肖。

—摘自蒯大申、祁紅等:《中國人的民俗世界》,安徽文藝出版社,2006,第9頁。

燈會元宵節的燈火繁盛,且曆代相沿,熱鬧非凡,和曆代皇帝的倡導、參與有很大關係。帝王們常借節日之光而追求享受,討民間“富足”的口彩。

唐玄宗、宋太祖兩次頒詔將燈節延長。明永樂七年起,皇帝又下詔,令元宵節自正月十一日起,“賜百官十日假”。

元宵上元節應節的食品是元宵。《燕京歲時記》雲:“市賣食物、幹鮮俱備,而以元宵為大宗。亦所以點綴節景耳。”舊京一些糕點鋪賣元宵往往是借燈會或放焰火作為招徠顧客的手段……燈節期間,他們便在棚裏支案,擺出大笸籮,當眾搖元宵,邊做邊賣。生意十分興隆。

打燈謎民間的猜謎是自簡至繁,自易至難,有俗有雅,但多為身邊的所見之物。有時是大人說給孩子猜,也有時是孩子們彼此互相說猜。如“麻屋子,白胖子外麵罩著紅袍子”(花生);“小小諸葛亮,獨坐中軍帳,擺下八卦陣,專捉飛來將”(蜘蛛)……—摘自崔普權、劉國榮等:《大年前後》,中國文聯出版社,2005,第152頁。

踩高蹺高蹺最初帶有雜技的特點,進入民間以後,與歌舞、戲曲等民間藝術相結合,逐漸走向了藝術化,最後與秧歌一起成為一種為大眾喜聞樂見的傳統民間藝術。

—摘自鴻宇等:《節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第15頁。

三〇二中國民藝館·年畫雕版年畫製作工藝—山東平度宗家莊年畫製作技藝摘錄(一)雕刻畫版畫版在當地俗稱“範樣子”。刻版是決定年畫質量好壞的根本,主要是手頭功夫,關鍵在於手腕靈活,把握好力度。初學者一般從刻套版學起,主要是練習腕力。一張年畫品相好壞關鍵看眉眼和手上的線條,這兩處是刻版中的難點和重點,另外人物多、人頭小的版也較難刻,初學者大多避開此類版塊,而是先練習“花頭”,如長或變化幅度小的線條,因為這些對手頭功夫要求不高,待養成合適的手勁時再刻有難度的部分。從開始學習到獨立刻版大約需要三到五年時間。藝人刻版有一定季節性,多在農閑時候,以日照時間長、光線好的春季最佳,一方麵可以延長工作時間,另一方麵細微部分能夠看清楚。但是受春天風沙大影響,存在小縫隙的版容易開裂,所以一般選擇室內刻版。刻版的主要步驟是:1.選材刻版的最佳材質是棠梨木,取自一種野生梨樹,屬硬木,具有木質堅硬、密度大、紋路細密平滑等優點,遇水收縮度均勻,不易走形,使刻製工作更加省力。平度年畫版材一般從山地選材購買。由於棠梨木用途較窄、成材慢,故種植數量急劇減少,藝人多用家梨木代替。

2.加工材料將原木加工成木版,由木器作坊、木匠、藝人等多個環節合作完成。木料選好後,先送至木器作坊縱向劈成長板,將解好的長板放於露天接受自然雨淋,利用雨水將木材中的雜質衝刷幹淨。待長板刷淨淋透後,用繩子吊掛或以其他木頭擔起,放置陰涼通風的閑屋裏陰幹。濕材不宜暴曬,否則易裂、起翹。木板陰幹至少需要五六個月的時間,方可成材,其最佳使用時間是在一至五年以後,木板完全變形矯正,不會在成版之後再次變形。需要刻版時,將存儲的木材送至木匠處,請其依據年畫版所需尺寸裁切或將麵積較小的板塊拚接成合適的版麵,此過程隻是粗坯加工,尚不能直接刻版。成版時,一三〇三附錄塊畫版並非直接用一塊整的木板做成,而是分解成兩三塊後,先用糨子或皮膠粘合,再用鋦釘鋦住,目的在於防止版日後凸凹變形。在粗坯的基礎上,藝人根據需要進行再加工,通過磨平、砂紙打磨等工序使版麵更加光滑。最後,選用光滑平整的版雕成線版,用稍帶殘缺或疤痕的版雕刻色版。

3.刻版一套完整的年畫版包括一塊墨色線版和大紅、桃紅、黃、綠、紫、灰等四至六塊色版。一般先將線版刻出,然後依次摘套出色版。刻製線版是最複雜的工藝,也是年畫賴以存在的基礎,如日後色版丟失,可依據線版再次補充,而如若線版丟失,此年畫即不可再造。有的印刷藝人家中無人會刻版,則請專人刻出線版,回家後自己照樣子也能套刻色版。

無論刻線版還是色版,都要遵循一定的刻製流程,此類流程為長期實踐過程中藝人積累的經驗總結。首先用刻刀刻出線或色塊的外輪廓,形成基本形象;其次用裁刀子將線條裁切得更加流暢清晰;再次,用挖刀子將空白處多餘部分挖去,並加深空間,避免印刷過程中粘版;最後,用平刀子將整個版麵找平。這樣刻出的版麵線條清晰,整體平整,利於印刷。

刻版步驟如下:(1)打底子:將墨稿反貼到版上,需兩人合作完成。刻線版的前提是擁有墨稿,此墨稿一般由較有才氣的創造者完成,或獨立或參照傳世紋樣繪製,作為刻版藝人的藍本。平度當地多數藝人可自畫自刻。墨稿一般畫在熟宣紙上,因為熟宣紙較薄,具有耐力大、收縮性小的特點,裝裱過程中不易撕裂變形。藝人用糨子將墨稿粘貼在木版上,糨子是藝人自製,將水和麵粉以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放在容器中以文火慢熬,不斷攪拌,待液體中間起泡即可。糨子晾透後,取等大墨稿和版,從一邊開始,一人用尺子或鎮紙壓住線稿一邊,一人用手將糨子均勻塗於版上,將墨稿裱糊好。待晾幹後,用細密的砂紙將宣紙打磨下,隻留墨色線條在木版上,作為刻版依據。

(2)刻線版:包括刻、試印、檢查、修整等幾個步驟。線版刻製要求較高,其標準是線條均勻,不斷線,彎轉處流暢圓滑,線量合適,既不顯多餘累贅,也不缺筋少骨。刻線版一般由外輪廓或線條稀疏處開始下刀,逐漸深入到細部,最後刻眉眼和手,完成造型的主要結構線。根據所刻線條周圍疏密程度的不同以及線條本身的要求,采用不同的刻製工具。版麵空疏之處,為做到耐磨不粘版,要深刻,需用厚刀子;細節處及線條密集處用薄刀子。如外邊三〇四中國民藝館·年畫雕版框線條要求粗壯,以鈍刀刻之;眉眼要求流暢細密,必須用打磨鋒利的小號刀完成,這種靈活度的把握,全憑藝人熟練而高超的刻工手藝方能勝任。刻製畫麵圖像時,需由裏及外,利於內部圖像之間的互相連接依次刻製。下刀點因個人習慣不同而存在差異,但一般一刀盡處即為下一刀起始的地方。結構線刻完後,將不需要的塊麵剔除,進一步修整線條和版塊,使線條均勻平滑、空白處加深。修整完成後,在新版上刷墨色試印,將試印的線稿與原墨稿相互對照,檢查所刻線版有無錯誤之處,如有錯誤及時糾正。試印、糾正完畢,即可進入刻色版的環節。

(3)刻色版:為了節約板材,一般每塊年畫版正、反兩麵都要利用。

根據顏色互不相克原則,分別將綠與黑、紅與黃、紫與桃紅色版搭配雕刻。

刻版時,完成一麵再刻另一麵,為保護先前刻好的畫麵,版下通常墊毛毯等厚軟之物。刻色版所需底子來自墨稿。打底子時,為防止蓋色,標色使用很淺的粉紅色。色版呈塊麵狀,色塊與色塊間隔較大,且不均勻分布於色版之上,因此,刷印色版時,易出現色版表麵某些地方缺少支撐,導致畫紙塌陷,出現粘版或沾染其他顏色的情況。為避免此類情況發生,一般在色塊間隔較大的地方雕刻出“支子”支撐畫紙。“支子”安置巧妙,一般放在墨稿線條上,有時也作畫麵裝飾,如紗線、細碎花紋、萬字紋、元寶等。為使人物更加有神,眼睛上須留支子,在印好的年畫中仔細分辨可看出相應痕跡。“支子”大小也有限定,如點狀支子不得超過貓爪大小。平度年畫在色彩、線條搭配上講究一定原則。一般紅、綠、黃三色麵積較大,畫麵更顯鮮豔;而紫色、桃紅色麵積相對較小,起襯托畫麵作用。在線條搭配上,紅色線較為細密,在黃色襯托下畫麵更顯俊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