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共內戰林桶法,田玄,陳英傑,李君山南京大學出版社書圖書在版編目(犆犐犘)數據國共內戰/林桶法等著.—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3(中華民國專題史/張憲文,張玉法主編)ISBN9787305148378Ⅰ.①國…Ⅱ.①林…Ⅲ.①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研究Ⅳ.①K266.07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5)第045112號中華民國專題史張憲文張玉法主編第十六卷國共內戰林桶法田玄陳英傑李君山著出版發行南京大學出版社社址南京市漢口路22號郵編210093出版人金鑫榮責任編輯李鴻敏編輯熱線02583593947照排南京紫藤製版印務中心印刷南京愛德印刷有限公司開本718×10001/16印張29.75字數537千版次2015年3月第1版2015年3月第1次印刷ISBN9787305148378定價140.00元網址:http://www.njupco.com官方微博:http://weibo.com/njupco官方微信號:njupress銷售谘詢熱線:(025)83594756版權所有,侵權必究凡購買南大版圖書,如有印裝質量問題,請與所購圖書銷售部門聯係調換總序兩岸四地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澳門的40所大學和研究機構的70位曆史學教授與研究員合作撰著的《中華民國專題史》,共18卷,800多萬字,由南京大學出版社和台北思行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分別以簡體字和繁體字兩種版本在兩地出版。這套書的撰寫和出版,是兩岸四地學者經過五年共同努力而結出的豐碩成果。這是兩岸史學界第一次大型的學術合作,無疑是兩岸學術界的盛舉,對推動兩岸學術事業的進步和兩岸關係的發展,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中華民國是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誌士,發動辛亥革命,經過艱苦卓絕的奮鬥,前仆後繼,推翻清王朝,建立起來的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孫中山高舉民主共和的旗幟,堅持建設現代國家的政治理念,製定建國大綱、實業計劃,以實現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為理想,奮鬥終生。1925年孫中山逝世以後,國共兩黨由於政治理念的不同,在革命道路和革命方法方麵存在差異,二十多年間經曆了合作、矛盾、分裂,又合作、又矛盾、又分裂的過程,最終通過軍事鬥爭,國民黨失去中國大陸,移往台灣。

1949年以後,差不多有三十多年時間,國共兩黨依然處於政治、軍事對峙狀態,民間沒有往來,官方更無接觸。由於雙方對曆史資料采取封鎖政策,並以“特藏”對待對方史料,廣大民眾對真實曆史無以了解,加上受意識形態的影響,有一些人的曆史觀念和認知,往往是片麵的甚至是錯誤的,經常是戴著有色眼鏡看待對方。

20世紀70—80年代,終於迎來曙光。在中國大陸,鄧小平改革開放思想深入各個領域,學術界的精神枷鎖被打破,學者們開始以實事求是的態度1國共內戰進行學術研究,重新認識各種曆史問題、曆史事件和曆史人物。學術研究逐步走向繁榮。而在蔣經國開放大陸探親等政策推動下,台灣許多老兵、學者等,重返大陸探親、訪友、旅遊、經商和交流學術。1990年,台灣學者以30餘人的規模第一次赴廣東翠亨村出席“孫中山與亞洲”國際學術研討會,其後多次赴南京、溪口、北京、上海等地出席民國史方麵的研討會。台灣學者赴南京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查閱民國史檔案,更是絡繹不絕。而中國大陸學者於1994年、1995年曾組成10人至30人的學術團隊,赴台北參加“中國曆史上的分與合”學術研討會和“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五十周年”學術研討會。大陸學者也深入台灣的學術機構、檔案館、圖書館,尋找各類珍稀史料。開始時,雙方在學術思想、學術觀點、學術研究方法等方麵,也有分歧和爭論。譬如,“辛亥革命的性質是資產階級革命還是全民革命?”“孫中山是否提出過‘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如何看待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初期的經濟政策和成就?”“如何看待抗日戰爭時期國共兩黨、兩軍、兩個戰場的地位和作用?”諸多問題,都有多角度的討論。

三十年來,兩岸人文社會科學學者,不斷往返交流,相互出席對方的學術研討會,相互踏上彼岸查閱各類史料和檔案文獻,相互切磋,取長補短,各自梳理、更新以往不當的曆史觀念和學術認知,學者們的觀點和對眾多曆史問題的看法日益接近或形成了共同的認識,其中包括對許多重大曆史問題的認識,有政治的、軍事的、外交的、經濟的、社會的、文化的,也包括許多重要曆史事件、曆史人物等。這是兩岸實施開放、交流以來取得的重大成就。它體現了曆史學家高尚的職業道德和學術品質,對兩岸共同構築新型的曆史學科有積極的意義。我們應該向發揚傳統美德和為中華民族學術事業作出貢獻的兩岸曆史學者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為了向國人展示兩岸四地曆史學者共同研究和重構民國曆史所作的努力,也為了使國人了解那段曾被曲解過、現已有所改變並恢複了其真實麵貌的民國曆史,我們按照曆史順序設計了18個專題,以兩岸四地學者合著《中華民國專題史》的方式,開展共同研究。這一做法在兩岸分隔以來是無先例的。我們期望這一合作對民國曆史研究和兩岸關係的發展,作出有益的貢獻。

2總序《中華民國專題史》的18個專題目錄如下:1.《從帝製到共和:中華民國的創立》2.《文化、觀念與社會思潮》3.《北京政府時期的政治與外交》4.《國民革命與北伐戰爭》5.《國民政府執政與對美關係》6.《南京國民政府十年經濟建設》7.《中共農村道路探索》8.《地方政治與鄉村變遷》9.《城市化進程研究》10.《教育的變革與發展》11.《抗日戰爭與戰時體製》12.《抗戰時期的淪陷區與偽政權》13.《邊疆與少數民族》14.《華僑與國家建設》15.《台灣光複研究》16.《國共內戰》17.《香港與內地關係研究》18.《革命、戰爭與澳門》參與《中華民國專題史》合作研究的兩岸四地的學者(排名不分先後)為:大陸地區張憲文(南京大學榮譽資深教授)朱慶葆(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教授)馬俊亞(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教授)曹大臣(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教授)薑良芹(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教授)歐陽哲生(北京大學曆史係教授)江沛(南開大學曆史學院教授)趙興勝(山東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3國共內戰徐暢(山東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葉美蘭(南京郵電大學教授)陳紅民(浙江大學曆史係教授)趙立彬(中山大學曆史係教授)朱漢國(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院教授)張同樂(河北師範大學曆史學院教授)齊春風(南京師範大學教授)王川(四川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黃正林(陝西師範大學教授)張玉龍(贛南師範學院教授)劉慧宇(福建江夏學院教授)張俊義(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田玄(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任貴祥(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張太原(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馬振犢(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研究館員)蔣耘(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研究館員)穀小水(中山大學曆史係副教授)林輝鋒(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院副教授)張豔(河南大學曆史文化學院副教授)楊喬萍(揚州大學副教授)劉大禹(湖南科技大學副教授)徐保安(齊魯工業大學副教授)劉暉(中共河南省委黨校副研究員)秦熠(中南民族大學博士)牛力(南京大學博士)呂晶(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博士)台灣地區張玉法(中研院院士、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4總序張啟雄(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潘光哲(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鍾淑敏(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啟訥(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唐啟華(東海大學曆史係教授)劉維開(政治大學曆史係教授)藍美華(政治大學民族係副教授)張瑞德(中國文化大學史學係教授)陳立文(中國文化大學史學係教授)卓遵宏(前東吳大學曆史係兼任教授)孫若怡(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教授)林桶法(輔仁大學曆史係教授)高純淑(輔仁大學兼任副教授)劉文賓(輔仁大學曆史係助理教授)李盈慧(暨南國際大學曆史係教授)楊維真(中正大學曆史係教授)吳翎君(東華大學曆史係教授)陳進金(東華大學曆史係副教授)蔣竹山(東華大學曆史係副教授)吳淑鳳(台灣科技大學兼任副教授)楊明哲(長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李君山(中興大學曆史係副教授)管美蓉(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學科研究員)陳英傑(德霖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歐素瑛(台灣大學兼任副教授)王文隆(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主任)林正慧(台灣大學曆史係博士)簡明海(政治大學曆史係博士)陳佑慎(政治大學曆史係博士候選人)5國共內戰香港澳門地區李金強(香港浸會大學教授)劉智鵬(香港嶺南大學曆史係副教授)吳誌良(澳門基金會主席、澳門大學客座教授)婁勝華(澳門理工學院教授)何偉傑(澳門大學曆史係助理教授)《中華民國專題史》的撰寫與出版,得到兩岸四地有關方麵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一批著名的曆史學家對本專題史各部書稿進行了匿名評閱,提出了許多寶貴的修改意見,南京大學出版社領導與編輯們對本書的編輯出版費盡辛勞。特別是一些部門和人士對本課題組給予了經濟支持。他們是:南京大學改革項目南京大學人文基金南京大學出版社江蘇省教育廳澳門基金會台北聯電公司榮譽董事長曹興誠先生對各方麵給予的幫助和支持,我們表示最誠摯的感謝!

由於兩岸四地曆史學者是第一次進行大型的學術合作,其中不當或不完善之處,尚請各方朋友給予批評指正。

張憲文張玉法6目錄緒論/1第一章戰後中國的重塑/16第一節受降、接收與複員/16一、日本投降及中國各地受降/17二、國民政府接收及其問題/24三、複員成效不彰/37第二節國共重慶會談/45一、重慶會談的背景/45二、雙方的主要訴求/52三、會談重點及紛歧/56四、重慶會談的結果/69第三節政治協商會議/75一、政治協商會議的舉行/75二、政治協商會議的成果/87三、頓挫/91第四節憲政理想與扭曲/102一、製憲的實施/102二、總統、副總統選舉/112三、立憲理想的扭曲/1291國共內戰第二章戰後對日本的處置與蘇聯問題/132第一節遣俘與懲辦漢奸/132一、遣俘/132二、利用日人/147三、懲辦漢奸/158第二節蘇聯與中國/166一、戰利品與中蘇合作的交涉/166二、選擇中共/172第三章國共戰略與全麵內戰的展開/182第一節國共雙方戰略/182一、戰後初期國共軍力分析/183二、中共的軍事策略與部署/187三、國軍對中共的策略/190第二節戰後的國共交戰/193一、接收時期的交戰/194二、美國調處時期的國共交戰/198三、全麵內戰的展開/210第四章國共激戰與國軍全麵撤退/223第一節三大戰役的展開/223一、遼沈戰役/224二、淮海戰役(徐蚌會戰)/228三、平津戰役/235第二節渡江戰役、淞滬戰役暨最後的決戰/2382目錄一、渡江戰役/238二、1949年國共上海戰役/243三、國共在東南地區的決戰/249四、國共在西北地區的決戰/261第三節國軍全麵撤退/264一、青島及上海撤退/264二、沿海島嶼撤退:海南、舟山、大陳島撤退/274第五章戰後社會與經濟/284第一節戰後的國共農村政策/284一、中共的土地改革運動/284二、國民政府的土改政策/291第二節第三勢力與知識分子/297一、第三勢力的發展/297二、知識分子的選擇/301第三節學潮與社會運動/304一、學生運動與運動學生/305二、社會運動的加劇/319三、層出不窮的工潮/337第四節通貨膨脹與貨幣改革/351一、通貨膨脹的原因/351二、各地物價上漲與政府的因應措施/357三、貨幣改革與財經的總崩潰/378第六章中共走向執政與國民黨的再造/386第一節從延安走向執政/386一、中共的社會和政治組織整合/3863國共內戰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391第二節蔣介石下野與大撤退/395一、從南京到溪口/395二、從溪口到台北/403三、黃金遷台/409四、政府機關撤退經過/413結論/430參考文獻/434索引/446後記/4654緒論戰後(1945—1949年)是中國時局轉折的重要階段,1949年是其中最關鍵的年份。戰後中國國際地位獲得進一步的提升,蔣介石也被塑造成偉大領袖的形象,但麵對戰爭破壞後的斷垣殘壁,國民政府麵臨著嚴峻的考驗。戰後四年對國共政權而言,代表著截然不同的命運:一個從曆史的名都南京遷至島上的台北;一個卻走出偏居一隅的延安,在史上的名都北京建立起新政權。國民黨失去中國大陸,留下了許多疑問,戰後國軍具有絕對的優勢,何以短短三年國共局勢逆轉?過去支持國民政府的美國,也在1949年8月發表白皮書,表達不願涉入中國的立場。隨著國共內戰國軍節節敗退,蔣介石從“偉大的領袖”變成“人民的公敵”。戰後局勢瞬息萬變,轉變的關鍵為何?這些均值得探討。

過去由於資料有限,學者對戰後問題的研究較少,隨著近年來資料的不斷開放,許多學者加入對戰後問題的研究,也取得了相當成果。此處擬作全麵性的資料調查,資料部分以學者的研究成果為主,但也包括許多回憶性的著作,希望有助於研究戰後問題者參考。

國共內戰期間所涉課題最廣,可研究的主題甚多,如接收與複員、貪汙問題、遣俘與審判漢奸、美蘇國共關係、重慶會談、政治協商、第三勢力、國共停戰、派係傾軋、行憲問題、總統副總統選舉、通貨膨脹與貨幣改革、學潮問題、國共初期戰役、三大戰役、渡江戰役、北平和談、蔣介石下野、政府遷移、1949大撤退、黃金運台等,每個問題都可寫成好幾本專著。因此,雖然各主題都有專家學者在研究,但仍有許多可研究的空間。

有關探討國共內戰較全麵的專著,除了早期陳孝威的《為什麼失去大陸》外,幾乎都是近二十年來的著作,如中國大陸汪朝光的《1945~1949:國共政1書國共內戰爭與中國命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中國台灣方麵林桶法的《戰後中國的變局:以國民黨為中心的探討(1945—1949年)》(台北:商務印書館,2003),美國方麵有胡素珊的《中國的內戰———1945—1949年的政治鬥爭》(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胡著是其以就讀於美國柏克萊大學時的博士論文改寫而成的,重視一般民眾的反應。汪朝光的著作是其近幾年來對戰後問題研究論文的集合,偏向軍政方麵。林著的重點從接收複員、內戰的展開、國民黨內派係問題談到國民黨失敗的原因。其他專著,如李新總編的《中華民國史》(北京:中華書局,2000)第三編第五卷(汪朝光著)等,探討了戰後中國及國民黨失去大陸的原因。

有些著作在時間上雖涵蓋1945—1949年,然隻是對資料的解讀,如郝柏村的《郝柏村解讀蔣公日記(1945~1949)》(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

此外有以一年作論述者,如金衝及的《轉折年代———中國的1947年》(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劉統的《中國的1948年:兩種命運的決戰》(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該書除談到遼沈戰役與淮海戰役外,也談到1948年的土地改革及上海的一些現象。1949年最為學者關注,台北曾舉辦研討會並將論文集結成書,即《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台北,2000)。2009年適逢1949年六十周年紀念,有許多的學術研討會召開或專書出版。台灣方麵,有林桶法的《1949大撤退》(台北:聯經出版社,2009),劉維開的《蔣中正的一九四九》(台北:時英出版社,2009),聯經出版社《思想》期刊出版的專號(第13期)《1949:交替與再生》。當時經曆過撤退的文學家如龍應台撰寫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齊邦媛的《巨流河》等都引起廣泛的回響。大陸方麵,有傅國湧的《1949年:中國知識分子的私人記錄》(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5)、張仁善的《1949中國社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張鴻雁等的《五千年曆史的切麵:1949中國城市》(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等。可見1949年受到極大的關注。下文分幾個重點介紹研究的概況。

一、接收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國民政府為收拾戰後的殘局,2緒論展開接收與複員工作。最先有許多參與接收者的回憶錄出版,如李宗仁、杜建時、邵毓麟、何漢文、李紹泌等人的,這些回憶錄描述國民政府接收官員腐敗情形者居多,但如張茲的《勝利後接收的經驗》(《傳記文學》,第10卷第3期),對接收作適當的論述,並肯定接收的成效。這樣的差異或許與各自的立場有關。

研究方麵,台灣與大陸地區學者的論點不同。台灣學者如高純淑、陳立文及林桶法等,以地區研究為主。陳立文與高純淑主要研究東北方麵的接收①,林桶法主要研究平津地區的接收②,另有沈上明《抗戰勝利後軍事接收決策問題的探討》(《抗戰建國暨台灣光複中華民國史專題第三屆討論會論文集》,台北,1996),論述了接收經過,對接收成效給予若幹的肯定。

大陸方麵有王玉貴《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在蘇州地區的經濟接收述評》(蘇州: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08)、王國君《抗戰勝利後國民黨對東北的“接收”》(《龍江社會科學》,1994年第5期)、尹書博《“劫收”對國民黨政權衰敗的影響》(《黨史研究與教學》,1990年第5期)、崔廣陵《“劫收”與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的迅速覆亡》(《黨史研究與教學》,1994年第2期)、劉永強《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的經濟接收及後果》(《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1998年第1期)、孫宅巍《抗戰勝利後國統區工業述評》(《民國檔案》,1992年第1期)、賀金林《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教育複員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等。這些著作或論文偏重於指責國民政府,並強調接收的種種弊端。

此方麵仍有許多課題可探討,如針對地區或針對經濟等項目的接收作詳細介紹。此外中共在接管城市方麵亦有值得探討者,如軍管會的角色、接管的問題、接管後的經營等,均有待學者參與討論。

①陳立文:《從戰時東北黨務組織與工作發展檢討東北接收的失敗》(《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台北,2000)、《從東北接收看中國對偽滿之政策》(紀念七七抗戰六十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1997)、《從東北接收看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慶祝抗戰勝利五十周年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96)。高純淑:《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接收東北的部署》(《抗戰建國暨台灣光複中華民國史專題第三屆討論會論文集》,台北,1996)、《戰後國民政府接收東北之經緯》(台北: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

②林桶法:《從接收到淪陷———戰後平津地區接收工作之檢討》(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戰後國民政府接收人員之探討———以平津區為例》(抗戰勝利暨台灣光複五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1996)、《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的複員準備工作———以京滬地區為例》(紀念七七抗戰六十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1997)等。

3國共內戰二、國際問題(一)美國的角色抗戰勝利後,中國的國際地位獲得肯定,美國與蘇聯等列強關注中國的發展,這成為學者探討的主題。

其一,美國對華政策方麵。美國對華的長遠目標是建立一個強大、統一、民主的中國,使中國成為大國的政策來自美國對戰後世界和美國作用的某些設想。①美國最初以蔣介石為合作對象,然而對蔣的獨斷作風頗有微詞,對中國的經濟與軍事援助日趨保守,更不願以武力幹涉中國的內戰。研究美國對華政策的學者甚多,如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步平、王建朗等,都是研究民國外交史有成就的學者,撰有許多專文討論戰後中國的外交問題。論著方麵如陳誌奇《戰後美國對華政策之蛻變》(台中:帕米爾書局,1981),資中筠《美國對華政策的緣起和發展(1945—1950)》(重慶:重慶出版社,1987),劉立範《解放戰爭前後中美關係的演變及影響》(《中國現代史》,1997),時殷弘《解放戰爭時期的美國對華政策與中美關係》(《中國現代史》,1995),入江昭、孔華潤《巨大的轉變:美國與東亞(1931—1949)》(上海:複旦大學出版社,1991)。這些論著強調美國對華政策的態度,大都認為美國逐步放棄對蔣介石的支持。

台灣論著如梁敬《抗戰勝利後的中美關係》(《中美關係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82)、關中《中國命運·關鍵十年———美國與國共談判真相(1937~1947)》(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王成勉《失去中國?簡介美國外交史家有關杜魯門政府對中國內戰政策之論點》(《近代中國》,2000年第138期)。梁敬是較早研究中美外交史的學者,並以“壓”、“拖”、“棄”、“斷”等四個階段來形容戰後美國的對華政策。

其二,美國援華方麵。日本投降後,美國從受降到遣俘,從軍援到經援,都給國民政府若幹的協助,但美國受到親共人士的影響,認為中共具有改革的活力,國民政府則逐漸腐化,並認為蔣過於獨裁,援華行動趨緩。相關論著有王綱領《一九四八年的美國〈援華法案〉》(《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①[美]鄒讜著,王寧、周先進譯:《美國在中國的失敗,1941—1950》,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4頁。

4緒論術討論會論文集》,台北,2000)、《美國戰後對華投資交涉———中美關係的轉折點之一》(《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台北,1996),葉偉璿《戰後美國軍經援華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中美所,碩士論文,1981),官進勝《美國對華政策中的國會因素(1945—1950)》(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等。

其三,美國調處方麵。美國調處自赫爾利(PatrickJayHurley)至馬歇爾(GeorgeCatlettMarshall),從重慶會談到軍事調停,成效不大。相關論著有牛軍《從赫爾利到馬歇爾———美國調處國共矛盾始末》(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王成勉《從和平到戰爭———馬歇爾使華調處第二階段之研究》(《國父建黨革命一百周年學術討論集》,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5)、王成勉《美國在戰後調停國共問題所扮演的角色》(《近代中國》,2000年第138期)、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譯室譯《馬歇爾使華》(北京:中華書局,1981)、邵宗海《美國介入國共和談之角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5)、鄧澤宏《美國調處政策和第三條道路的興衰》(《中國現代史》,1992)、徐報喜《抗戰勝利前後美國處理國共關係的政策及其演變》(《鹽城師專學報》社科版,1991)、劉信君《馬歇爾調停與東北戰局》(《東北師大學報》哲社版,1997)、林立樹《司徒雷登調解國共衝突之理念與實踐》(台北:稻鄉出版社,2000)、何誌功《駐華大使期間的司徒雷登》(北京: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碩士論文,1985)、任東來《1946~1949年美國駐華軍事顧問團的若幹問題》(《美國與近現代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段瑞聰《犯而不較與不出惡聲———蔣中正對〈中美關係白皮書〉的應對》(《蔣中正日記與民國史研究》,台北:世界大同出版有限公司,2011)等,探討了美國調處經過及最後美國發表白皮書與蔣介石的意見。

(二)蘇聯的角色蘇聯自“雅爾塔密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後進兵東北,此項課題又主要分為三個論述方向。

其一,強調蘇聯扶植中共,對中國政局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台灣學者都持此種看法,如董彥平《蘇俄據東北》(台北:反攻出版社,1965)、許湘濤《戰後蘇聯對華政策之研究》(台北:政大東亞所,碩士論文,1976)、陳立文《再論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國父建黨革命一百周年學術討論集》,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5),強調中共的壯大與蘇聯的扶植有密切的關係。

5國共內戰其二,認為美蘇間仍有若幹矛盾,以楊奎鬆為代表,如楊奎鬆的《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還有陳誌傑《淺論解放戰爭時期蘇聯對華政策失誤的原因》(《淮北煤師院學報》社科版,1998)。

其三,強調戰後中蘇關係。如薛銜天《戰後東北問題與中蘇關係走向》(《近代史研究》,1996)、宋廣偉《蘇聯在國共重慶談判中的作用和影響》(《中國現代史》,1998)、林軍《解放戰爭時期的中共與蘇聯》(《中國現代史》,1996)、劉德喜《戰後初期蘇聯與國共兩黨的關係》(《中國現代史》,1991)、翟文光《蘇聯在中國解放戰爭期間的對華政策》(《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1996)等。這方麵的研究以大陸學者居多。

(三)中共外交與美蘇國共關係戰後中共積極拓展外交,這方麵大陸的研究主要有王真《抗戰勝利後中共爭取東北的外交鬥爭策略》(《黨史研究與教學》,1994)、王樹林《論解放戰爭時期中共“中立美國”的策略》(《許昌師專學報》社科版,1998)、馬雪芹《試析解放戰爭時期中共外交策略的演變》(《洛陽師專學報》,1997)、沙健孫《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共產黨對美國的政策和策略》(《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2000)。台灣地區的學者對此期中共的外交拓展研究有限。

美蘇國共四角關係方麵,赫爾利在他的辭職講話中,把他在中國失敗的原因歸於美國政府在政策上的混亂,以及國務院中很多部門支持共產主義。

1949年12月5日赫爾利在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作證時,指責美國政府,說他調處失敗是由於國務院內部親共分子和帝國主義分子破壞他的行動。除美國內部對中共認識不清外,蘇、美在華的較勁,也牽動整個戰後的時局。相關研究有牛軍《戰後初期美蘇國共在中國東北地區的鬥爭》(《近代史研究》,1987)、邵玉銘《1945年—1949年美蘇國共關係研究》(《美國研究》,1980年第10卷)、李分建《試述抗戰勝利後蘇美冷戰對國共談判的影響》(《許昌師專學報》社科版,1994)、李丹慧《戰後中蘇關係研究的新材料和新角度》(《中國現代史》,1997)、張國慶《抗戰勝利後美蘇國共在東北的角逐》(《民國檔案》,1993)、王建朗《大國背後的辛酸———再議〈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談判》(《近代中國、東亞與世界》,北京:中國社科文獻出版社,2008)等。許多學者都強調戰後美蘇國共四角關係間的聯動性,而非隻強調國共的問題。

其他問題探討者分散,如楊奎鬆《蔣介石與外蒙獨立問題———以日記為6緒論中心看蔣介石對領土問題的看法和處置》(“蔣介石與現代中國再評價”國際學術研討會,2011)一文對於戰後蔣對外蒙獨立問題的看法有精辟的解讀。

呂芳上《總裁的“首腦外交”:1949年蔣中正出訪菲韓》(《蔣中正日記與民國史研究》,台北:世界大同出版有限公司,2011)探討了蔣出訪菲、韓的問題。

三、國共談判國共兩黨的關係從民國以來曆經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以及尋求新的合作的過程。①關於國共關係的專書不少,戰後中共勢力逐漸擴大,國共關係更為重要,國共的和戰成為學者探討的焦點,較早論述和談的專書有張九如《和談覆轍在中國》(台北:聯經出版社,1968)。其他方麵的研究分為:其一,重慶會談及政治協商會議。大陸方麵有章百家《對重慶談判一些問題的探討》(《近代史研究》,1993)、包亞寧《中國共產黨在“重慶”談判中的方針和策略》(《理論學習月刊》,1991)、張小滿《中國共產黨在重慶談判中爭取主動的方略》(《南都學壇》哲社版,1998)、劉會軍《關於國共談判期間的解放區問題》(《社會科學探索》,1996)、廖蓋隆《從抗日戰爭勝利談到爭取第三次國共合作》(《民國檔案》,1985)等。台灣方麵則有陳自現《國共重慶會談始末》(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李炳南《政治協商會議之研究》(台北:政大三研所,博士論文,1990)。這些論述以較大的篇幅來探討和談的經過及分析和談的內容。兩岸學者對於國共重慶會談是在國際壓力下進行已有共識,對國共談判的誠意問題,則仍有分歧。

其二,1949年北平談判。1949年1月21日蔣介石宣布引退後,李宗仁代行總統,積極展開與中共的和談,1月27日,致電毛澤東,表明願意在八項條件下進行商談。②相關論述有陳雁《上海和平代表團與1949年國共和談》(《檔案與史學》,1999)、程思遠等《邵力子、章士釗先生力促國共和談》(《中華文史資料文庫》,第7卷,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6)等。

四、學運及社會運動戰後國共紛爭難以平息,內戰不斷,淪陷區學生不滿意政府的複員進度①田克勤:《國共關係論綱》,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第17頁。

②李宗仁:《李宗仁回憶錄》,台中,永蓮清出版社,1986年,第902—903頁。

7國共內戰及方式,物價又不斷飛漲,加以中共從中推動學運、社運,對時局產生極大的影響。蔣介石及蔣經國在檢討失去大陸的原因時,認為青年學生被中共“鼓動”是主因。研究約分為學生運動、社會運動與第三勢力方麵。

其中較為重要的是學生運動。戰後由於國共對峙、複員問題複雜,加以中共乘機推動,學生運動頻繁,以反甄審、反內戰、反饑餓、反美為主。對於戰後學潮,台灣學者廖風德的《學潮與戰後中國政治(1945—1949)》(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有較完整的論述。大陸方麵的研究有王春南《南京國民政府對抗戰期間留日學生的甄審》(《曆史檔案》,1994)、徐文《解放戰爭時期的沈陽學生運動》(《東北地方史研究》,1991)、李記鬆《略述北平學生反饑餓反內戰運動》(《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1996)、陳彥霞《試論解放戰爭時期黨對學生運動的領導》(《龍江黨史》,1994)、袁冬林《解放前夕複旦大學的學生運動》(《文史資料選輯》第30輯,1980)、嶽建功《解放戰爭時期成都的學生運動》(《成都大學學報》哲科版,1999)等。大陸學者強調學生運動是愛國的行動,對中共贏得政權是有貢獻的,且認為學生運動都是由國民黨不合理的政策造成的。台灣方麵的學者認為戰後的學生運動確實與中共的運動有關,相關論述如陳建興《中共上海學生運動研究(1945—1949)》(彰化:彰化師大曆史所,碩士論文,2012)。

其次為社會運動。戰後社會問題甚多,加以中共的推動,社會運動,尤其工人運動頻繁,許多研究者即著眼於此,如張承宗《解放戰爭時期上海的人民革命運動》(《文史資料選輯:上海解放三十周年專輯》,1979)、劉嶽《解放戰爭時期北平工人運動概述》(《北京黨史研究》,1995)。

關於第三勢力方麵的研究亦不少。國共和戰不定,政局紛擾不安,中國的出路成為許多知識分子關心的課題,張君勱即是其中之一,他的《第三勢力在中國》(犜犺犲犜犺犻狉犱犉狅狉犮犲犻狀犆犺犻狀犪)一書討論了當時知識分子的態度。其他如王衛華《解放戰爭時期中間路線評析》(《天中學刊》,1996)、張春英《論解放戰爭的第三條戰線》(《中共黨史研究》,1989)、吳淑鳳《走不出的“第三條道路”———以〈觀察〉周刊撰稿人對戰後中國出路的探索為例》(《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台北,2000)、杜文君《解放戰爭時期中間路線研究述評》(《中國現代史》,1993)、楊奎鬆《抗戰勝利前後中共爭取“聯合政府”的鬥爭》(《抗日戰爭勝利五十周年紀念集》,北京:近代史研究雜誌社,8緒論1995)、劉玲《試論解放戰爭時期的第三條道路》(《徐州教育學院學報》哲社版,1998)、王宗榮《略論解放戰爭時期的中間路線》(《齊魯學刊》,1995)。這些論述大都認為第三勢力內部的問題頗大,根本不可能成功。陳三井《蔣介石眼中的香港自由民主運動》(“蔣介石與現代中國再評價”國際學術研討會,2011),探討了蔣對第三勢力的意見。

五、國共軍事戰爭抗戰勝利後國共即因為接收問題引發零星的軍事戰爭,其後國共雙方雖進行重慶會談及在美國的調處下達成軍事停戰協議,但軍事衝突未曾間斷,美國調處失敗後,國民政府宣布動員“戡亂”,全國陷入火海戰局。對此學者分三大部分討論:其一,戰役總介紹。台灣方麵,“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室)為凸顯戰後中共備戰的事實,編譯了《戡亂戰史》,相關論述還有劉鳳翰《抗戰後的“剿共”與整軍》(《國父建黨革命一百周年學術討論集》,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5)、張秉均《中國現代曆次重要戰役之研究》(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7)、張世瑛《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軍隊國家化”的努力》(《中華軍事學會會刊》,1999)、杜文芳《戡亂作戰三大關鍵性的戰略作為探討》(《軍事史評論》,1995)、張嘉仁《東南軍政長官與國共內戰》(嘉義:中正大學曆史所,碩士論文,2007)、林桶法《戰後蔣介石的戰略決策與外力:以東北派兵與青島撤退為例》(《近代國家的型塑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2)。中共方麵強調的是解放戰爭,如高鳴《解放戰爭戰略方針的形成及根本條件》(《貴州社會科學》,1997)、軍事科學院軍事曆史研究部編著《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7),對國共內戰作了翔實的介紹。

其二,三大戰役。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淮海戰役(徐蚌會戰)是國共在大陸地區的決定性戰役,由於中共獲勝,三大戰役成為大陸學者闡揚及研究的重點,如餘建亭《陳雲與東北的解放》(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司亞民《東北解放戰爭的戰略防禦》(《鬆遼學刊》,1984)、鄂明書《略論遼沈戰役勝利的主要原因》(《錦州師院學報》哲社版,1995)、侯宜嶺《試析淮海戰役中國民黨戰略戰術的失策》(《連雲港教育學院學報》,1994)、張明莉《徐州“剿總”的成立與消亡》(《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1)。

9國共內戰其三,其他戰役。戰後國共發生過許多衝突,有些學者進行了區域性探討,如張玉法有關山東戰場的專文《戰後國共戰爭在山東的一幕:青島及膠東之守備與撤退(1945—1949)》(《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台北,2000)、李誌民《決戰西北戰場》(《黨史研究與教學》,1993—1994)、李海英《劉鄧大軍強渡黃河的戰略意義》(《聊城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1995)、淩雲上《桂係主力在衡寶被殲經過》(《文史資料選輯》第55輯,1979)、曾景忠《蔣介石與徐州會戰》(《中國現代史》,1995)、張文鴻《桂係部隊在粵桂邊境的覆滅》(《文史資料選輯》第55輯,1979)、戴戎光《湯恩伯江防總崩潰中的江陰要塞》(《江蘇文史資料選輯》第2輯,1963)、劉宗寬《國民黨軍在西南的部署及其覆滅》(《四川文史資料集粹》第2卷,1996)、汪朝光《簡論1946年的國共軍事整編複員》(《中國現代史》,1999)、孫道同《試析上海戰役的指導方針及其主要特點》(《上海黨史研究》,1999)、王立本《國共內戰在西北(1945—1949)———從陝西鏖兵到蘭州對決》(台北:台灣大學曆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李厚壯《國共內戰在山東(1945—1948)》(台北:台灣大學曆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研究渡江戰役的有華彬清編著的《五二○運動史》(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89)等。還有許多論著討論到蔣介石的角色,如汪朝光《國共內戰初期的東北戰場與蔣介石的軍事決策》、張玉法《兩頭馬車:總裁蔣介石與代總統李宗仁的權力運作(1949)》(《蔣中正日記與民國史研究》,台北:世界大同出版有限公司,2011),探討了蔣介石與戰後的問題。

關於國共內戰的宣傳方麵,有餘敏玲《“偉大的領袖”VS“人民的公敵”:從蔣介石形象塑造看國共宣傳》(“蔣介石與現代中國再評價”國際學術研討會,2011)、林桶法《搶搭勝利列車———上海〈申報〉、重慶〈大公報〉的廣告行銷》(《中華民族的抗爭與複興》,北京:團結出版社,2010)等文。

近幾年學者也開始關注個別軍人的問題,如陳聖文《國共戰爭中的閻錫山》(嘉義:中正大學曆史所,碩士論文,2012),如對白崇禧的角色,學界曾在台北、廣西、北京三地召開關於白崇禧曆史定論的學術研討會。①①台灣曾於2012年舉辦“白崇禧將軍與民國”學術研討會,會中齊錫生、林桶法、陳進金、楊維真、劉維開等學者發表多篇論文。

10緒論六、派係及中國出路問題民國成立以來國家政權內部即存在著嚴重的派係問題,軍事派係如皖係、奉係、桂係、滇係。作為中央領袖,蔣介石在建立政權的過程中企圖整合地方勢力,但收效甚微,蔣不斷努力網羅地方精英來維持名義上的統治,而地方精英仍各據地盤,各行其政。①國民黨內有不同的派係,如新政學係、CC係、三青團。勝利之初,中央對地方有絕對的主導權,但在處理地方問題上往往不能符合地方的需要。中央與地方、黨派鬥爭成為學者研究的重點。

對遷台初期派係問題研究的有王良卿《改造的誕生》(台北:政治大學曆史學係,2010)、林婉平《蔣中正遷台初期對國民黨派係問題的檢討與整頓———以CC係為中心》(《遷台初期的蔣中正》,台北:中正紀念堂管理處,2011)等。對各派係間關係的研究甚多,如林桶法《戰後蔣介石與白崇禧關係之探討》(《國史館館刊》,2013年第35期),王良卿《三民主義青年團與中國國民黨關係研究(一九三八—一九四九)》(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8),周維朋《戰後中國國民黨派係關係之研究———以黨政革新運動為中心的探討》(台北:政治大學曆史所,碩士論文,1998),吳賢輝《地方實力派與南京國民黨政權的覆滅》(《華僑大學學報》哲社版,1995),林能士《國民黨黨內派係之爭與國共商談———以王世傑日記為中心的探討》(《慶祝抗戰勝利五十周年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96),薑夢麟、毛子佩《抗戰勝利後上海國民黨內部的派係鬥爭》(《文史資料選輯》第5輯,1979),齊春曉《試論中國民主同盟在解放戰爭時期的曆史作用》(《龍江黨史》,1998),孫彩霞《新舊政學係》(華夏文化出版社,1997),季榮臣《從蔣桂鬥爭看南京國民政府的垮台》(《河北教育學院學報》哲社版,1998),胡春惠、楊維真《勝利前後龍雲與中央的關係》(《國父建黨革命一百周年學術討論集》,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5),西村成雄《戰後中國兩個時期的“分疆而治”論》(《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台北,2000)等。又如邱炳翰《戰後中國憲政之路:以行憲前後的黨派協商為中心的探討》(台北:政治大學曆史所,碩士論文,2012),對行憲的派係進行了研究。

①吳國光等:《論中央—地方關係:中國製度轉型中的一個軸心問題》,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年,第23頁。

11國共內戰七、經濟問題農業及土改方麵有張小滿《試論解放戰爭初期黨的減租減息土地改革政策》(《南都學壇》哲社版,1992)、徐穗《試論抗戰勝利後國統區土地改革大辯論》(《民國檔案》,1993)、黃錦華《論解放戰爭期間的土地改革》(《贛南師範學院學報》社科版,1999)、董國強《試論解放戰爭時期國共兩黨的土地和農民政策》(《中國現代史》,1996)。

工業方麵有孫宅巍《抗戰勝利後國統區工業述評》(《中國現代史》,1992)、溫賢美《抗戰時期工廠西遷與大後方工業發展》(《中國現代史》,1992)、楊國東《解放戰爭時期黨的民族工商業政策的演進及其意義》(《遼寧師範大學學報》,1994)等論述。

財經問題有王學敏《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的經濟政策與民族資本的破產》(《中國現代史》,1992)、孫宅巍《抗戰勝利後南京政府財政狀況剖析》(《曆史檔案》,1992)、周啟綸《解放前天津物價飛漲民不聊生紀實》(《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5輯,1979)、陳宗彝《解放前天津金融市場的變遷》(《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5輯,1979)、虞寶棠《簡論一九四八年國民黨政府的金元券與限價政策》(《民國檔案》,1985)。還有討論戰爭對戰後財政影響的,如鄭竹園在《日本侵華戰爭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一文中認為:“八年的抗日戰爭不僅使中國即將起飛的經建計劃中斷,而且嚴重耗竭中國的國力,造成戰後的惡性通貨膨脹。”①談最多的是通貨膨脹問題。費正清(JohnK.Fairbank)說:“從1945年10月至1946年7月我在戰後中國逗留的9個月,對中國人民和美國對華政策來說,都是希望與災難交織的時期。蔣介石和國民黨控製的國民政府,由於濫發鈔票而造成通貨膨脹,並由於通貨膨脹而導致更深化的貪汙腐化,已經喪盡民心。”②這方麵的研究有張嘉趝《惡性通貨膨脹:中國的經驗,1939—1950》、汪朝光《簡論1947年的黃金風潮》(《中國經濟史研究》,1999)、忻平《南京國民黨政權崩潰原因探析》(《中國現代史》,1992)、李彥宏《通貨膨脹與①鄭竹園:《日本侵華戰爭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許倬雲、丘宏達主編:《抗戰勝利的代價:抗戰勝利四十周年學術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86年,第64頁。

②[美]費正清著,陸惠勤等譯:《費正清對華回憶錄》,上海,知識出版社,1991年,第35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