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在版編目()數據CIP“營改增”稅製改革對製造業服務化創新的影響研究:基於模型檢驗\/肖挺著—南昌:江西高PSM-DID.

校出版社,2019.12ISBN978-7-5493-9214-8營…肖…增值稅—稅收改革—影Ⅰ.①Ⅱ.①Ⅲ.①響—製造工業—服務經濟—研究—中國Ⅳ.①F426.4②F812.424中國版本圖書館數據核字()第號CIP2019244288出版發行江西高校出版社社址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北大道號96總編室電話()079188504319銷售電話()079188511423網址wwwj.uacp.com印刷江西新華印刷集團有限公司經銷全國新華書店開本\/700mm×1000mm116印張7

字數千字150版次年月第版2019121年月第次印刷2019121書號ISBN978-7-5493-9214-8定價元32.00贛版權登字版權所有-侵0權7-必2究019-968圖書若有印裝問題,請隨時向本社印製部(0791-88513257)退換目錄第章導論\/1001研究的背景與意義\/1.1001文獻綜述\/1.2006研究內容\/1.3012研究方法\/1.4013研究的創新與不足\/1.5014研究展望\/1.6015第章服務化概念的界定及服務化程度的測算\/2016製造業服務化概念的界定\/2.1016我國製造業服務化發展現狀及原因分析\/2.2018我國製造業服務化程度指標體係\/2.3021本章小結\/2.4023第章“營改增”政策對製造業服務化創新影響的理論分析\/3024製造業服務化創新內涵、特征及作用\/3.1024製造業服務化創新的動力機製\/3.2028“營改增”政策對製造業服務化的影響機製\/3.3031本章小結\/3.4037第章“服務化”能否為中國製造業帶來績效紅利\/4038引言\/4.1038服務化指標數據采集構建及變化特征\/4.2038模型構建及內生性問題處理\/4.3045計量結果分析\/4.4050本章小結\/4.5052第章“營改增”對工業服務化影響效應的研究\/5055引言\/5.1055理論分析與假設\/5.2058實證方法介紹\/5.3061樣本選取與數據來源\/5.4070模型設定\/5.5075實證結果分析\/5.6076本章小結\/5.7086第章“營改增”政策背景下我國製造企業服務化轉型發展的6

政策建議\/088企業層麵\/6.1089政府層麵\/6.2090本章小結\/6.3093第章全文總結及研究展望\/7094全文總結\/7.1094研究不足與展望\/7.2096參考文獻\/097致謝\/106第1章導論現代服務業作為社會經濟發展新的助推器,已經引起了學術界與實業界的關注與研究,尤其在我國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改革不斷深化的當下,市場結構趨於穩定,製造企業進行價格戰等非例行行為獲利的空間逐步縮小,取而代之的將是對原有的運營方式以及戰略方向等進行重大的調整,這也就是所謂的商業模式創新。

1.1研究的背景與意義1.1.1研究的背景“中國製造”的未來發展方向何在?近年來海外代購現象愈發普遍,國人海外瘋搶電飯煲、馬桶蓋、奶粉等產品頻頻折射出公眾對國貨的信心缺失,對業界產生了極大的刺激,引發了人們開始思索產業由規模向質量發展的問題。在年德國提出工業國家戰略背景下,以智能製造以及20134.0大數據等現代科技為基礎的產業升級成為全球範圍內工業升級的新趨勢,發達國家在此背景下進行服務創新,通過在產業內增加服務性業務實現產品市場的拓展,在產品供應的過程中增加配套的服務業品種,從而提升產品的價值,進而以高素質的服務提升產品的美譽度以及市場競爭力,為企業找到新的利潤源泉,從而保持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在此思維主導下,“製造服務”的商業模式成為大勢所趨,企業所進行的服務創新行為被學術+

界稱為“服務化”(,),表現為廠商的業務範疇中Vandermerwe&Rada19881

服務業元素的比重越來越高,極致狀態下部分製造商已經逐步蛻變為服務提供商。學術界對於服務化概念的理解也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和傾向,托費爾(,)認為所謂服務化核心含義是一種新的經濟範式,即提供Toffel2002產品與服務的“束”(),而且企業將保留產品的產權而不再轉讓。周buddle大鵬()則認為服務化表現為製造業在投入產出活動中,服務業因素占2010比顯著增加的一種過程,微觀上企業可以提供差異性產品以滿足個性化的市場需求,產業層麵上製造業價值鏈開始延伸,實現產業升級,而這在宏觀上則可以理解為知識經濟發展的產物。徐振鑫等()對服務化的定義2016為依托於現代信息技術,製造企業從產品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型,以產品服務以及實體產品為載體,數據智能化生產模式為一體的高級產業形態。以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最終實現產業升級目的的過程。服務化在西方發達經濟體方興未艾之際,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在後金融危機時代全球製造業產業升級問題上卻步履維艱,麵對此困境,作為產業升級的重大曆史課題,將視野彙聚於我國工業服務化的影響因素問題有其理論與實踐價值。自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各國都在積極探索複蘇之路,全2008球經濟在曲折與反複中逐步好轉。作為世界經濟的一部分,現階段我國經濟己由高速增長階段進入了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階段。對應於增GDP速放緩,我國製造業也進入低速增長階段,工業增加值增速也有所下降,近十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和工業増加值增長率如圖所示。除了過高1-1的能源消耗和資源消耗,我國製造業還麵臨發達國家“再工業化”挑戰、成本優勢不在、創新能力不強等諸多方麵的問題。根據世界各國經濟發展曆程,在人均達到—美元時,製造業將會飽和並麵臨發展的GDP50006000拐點。年我國目前的人均已超過美元,與我國製造業現狀2015GDP8000相結合,不難發現我國製造業也進入了“新常態”階段。如何適應和引導製造業的發展,為我國未來經濟發展做出更加重大的貢獻,是我們現階段應當積極探索的問題。

218.016.015.714.214.012.712.913.912.013.512.59.711.010.610.010.09.59.79.48.38.06.96.77.86.07.87.36.16.04.02.00.0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工業增加值增長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圖—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和工業增加值增長率對比圖1-120062016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httpwww.stats.gov.cn從全球經濟形勢來看,世界經濟正在向服務型經濟轉型。特別是現階段,處在大調整、大變革之中的世界經濟出現了新的發展趨勢,全球製造業正在從“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目前,西方發達國家產業結構變化呈現出兩個“”,服務業增加值占比重的,生產性服務業70%GDP70%占整個服務業比重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服務業增加值占比70%GDP重大幅上升,並迅速超過製造業比重的現象,表明越來越多的製造企業正在轉變為某種意義上的服務企業,服務化成為製造企業發展的重要方向。

全國兩會上提出的《中國製造》是中國政府立足於國際產業變革大勢,2025做出全麵提升中國製造業發展質量和水平的重大戰略部署。其中明確指出,要加快製造與服務的協同發展,推動商業模式創新和業態創新,促進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自此,製造業服務化這一戰略上升至國家層麵。

“營改增”政策為製造業服務化的發展帶來新的發展契機。年20165月日,國務院決定將“營改增”試點範圍擴大到建築業、房地產業、金融1

業、生活服務業。至此,所有營業稅所涉行業均完成“營改增”轉變,營業稅退出曆史舞台。“營改增”政策曆時四年餘,對我國社會經濟運行產生了一3

係列深刻的影響,對各行業發展的政策效應已逐漸顯現出來。圖展1-2示了“營改增”以來曆年減稅效果。

60005112.65000400030002665.71918200014021000426.30

20122013201420152016“營改增”減稅(元)圖—年“營改增”減稅效果圖1-220122016數據來源:中國經濟網,:\/\/httpwww.ce.cn“營改增”作為我國財稅體製改革重頭戲,直接影響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對我國各行各業均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其政策意義不僅是通過減稅促進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更在於通過發展現代服務業帶動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而製造業服務化作為先進的製造業形態,能否在“營改增”政策背景下把握機遇完成轉型。因此,本書對“營改增”政策對我國製造業服務化技術創新的影響進行深入研究,試圖探究“營改增”背景下我國製造業服務化未來的發展之路。可以說,單純在成本上壓縮換取競爭優勢已不符合工業化國家健康市場的運營規則,而服務創新則應當是工業擺脫低成本“泥沼”的有效策略,但縱觀國內外的一些理論研究,卻可以發現服務化戰略實施存在諸多問題。服務化對於企業經營管理所造成的影響並不是簡單線性所可以加以描述的,格鮑爾等(,)提出了所謂Gebauer2005“服務化困境”的問題,案例分析指出進行了“服務化”的企業在生產運營過程中的經濟效益反而可能出現下滑,一些學者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現象4

(,),其原因目前也是眾說紛紜,這使得很多企業在進行服Kastallietal.2013務化轉型的過程中存在猶疑的心態,學者們試圖通過對實體產業服務化的運作流程入手,分析內外部環境因素對於企業服務化戰略的影響,探索影響產業服務化的若幹因素,以及這些影響的內在機製,研究視角愈發開始呈現多元化的特征。而服務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受製於國家的稅收製度,目前服務業和製造業在稅收上的界限很多時候並不明晰,很多製造業的服務型業務在稅收上本需“剝離”出增值稅的範疇,但是因為服務業實施高稅負的營業稅,所以諸多情形下仍放在製造業整體來征收增值稅,從而減輕稅負。因此,“營改增”製度的落地,被普遍認為是為服務業發展“鬆綁”的舉措。我國“營改增”步伐走的是試點改革的路徑,符合準自然實驗的特征,為本書從稅製結構的角度出發,通過雙重差分方法分析“營改增”稅改對於我國製造業服務化產生的政策效應提供了研究背景。

1.1.2研究的目的及意義製造業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命脈,能否“又好又快”地發展關係到國家的經濟安全,製造業服務化作為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一直備受關注。

而在現階段,我國製造業服務化陷入困境,大多數企業存在“服務化比例低、服務化程度低”的現象。“營改增”作為我國新一輪財稅體製改革的重頭戲,不但能減輕製造業服務化稅收負擔,還能通過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帶動我國製造業服務化技術創新,因此研究“營改增”政策對我國製造業服務化技術創新的影響關係到我國製造業服務化能否在“營改增”政策下通過加強技術創新完成轉型。本書試圖在分析製造業服務化相關概念、製造業服務化技術創新模型的基礎上,結合製造業服務化技術創新機製和政府政策對傳統製造業技術創新的作用機理從理論上分析“營改增”政策對製造業服務化技術創新的影響,輔以實證分析的方法對政策效果加以研究,進而提出相關的對策建議,有助於減少製造業服務化技術創新過程中的阻力,促進服務型製造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推進服務型製造企業的發展。因此,本選題具有一定的研究意義。

51.2文獻綜述1.2.1國外研究製造業服務化是世紀年代末年代初在發達國家興起的一種208090新的製造業發展模式,這種產業發展模式的特點是在製造業內部自發演化出服務業務,並逐漸成為企業的重要價值來源。範德門韋和拉達(Van-,)等學者認為服務化是指製造企業由僅僅提供物dermenwe&Rada1988品(或包括附加服務)向提供物品加服務構成的“產品服務包”轉變,製造-

企業應以客戶為中心,提供完善的產品、服務和知識的“業務服務化”。費希賓(,)認為服務化就是“賣物品的功能或服務,而不是賣物Fishbein2000品本身。瓦戈和勒斯克(,)強調了服務型製造以產品Vargo&Lusch2008為中心和以服務為中心思想轉變的重要性。格鮑爾(,)以歐Gebauer2007洲的企業為研究對象,提出了服務型製造的四種策略及其運用的側重點。

周雍強等(,)等指出不同的生產企業之間,潛在的服Yon-ChunChou2009務差距正在上升,己經成為影響企業競爭力的影響因素。揚等(,)Yan2010強調以服務為主導的邏輯理念,製造企業之間的協作可以提升企業間服務的發現、創新、構造和交流。不僅如此,國外學者們還陸續對製造業服務化的特征、類型,發展階段以及各類製造業服務化企業在全球生產體係中的位置作了係統的研究和總結(等,;,)。

Brown1994Oliva&Kallenberg2003阿西莫格魯和圭列裏(,)將製造產業的資源逐Acemoglu&Guerrieri2008步流向服務業領域視作為必然,而隨著企業在服務領域所進行的探索越來越深入,極致狀態下部分製造商已經逐步蛻變為服務供應商,很難再對企業貼製造商還是服務商的標簽。換言之,一些產業的界限正逐步模糊,能否很好地完成“產品服務”的業務互補成為企業競爭和成長的核心要件+

之一。服務化也對企業的商業模式產生了根本的改變,改變了企業如何與顧客接觸的方式(等,)。而從企業經營的終極目的角度而Cusumano2015言,服務業務由於其低成本且服務對象更廣泛的緣故,成為了企業獲取利潤的新的來源。正如一些學者所指出,未來製造企業將在產業的下遊更多6

地攫取利潤,而非停留在產品本身(,)。之前的Wise&Baumgartner2000研究文獻從各種角度論證了服務化戰略的實施通過多重途徑對於企業運營產生的積極影響,包括獲取產品差異化競爭優勢(等,),培養Baines2009客戶對企業忠誠度(,),提升企業價值(等,Baines&Lightfoot2013Fang)以及獲取更高的利潤回報(等,)。但服務化對企業績效2008Visnjic2014問題影響的研究則尚缺乏全麵而係統的研究,部分研究的結論引發學術界的思索,特別是人們所期待的服務化給企業績效帶來的“紅利”似乎也並未出現。服務化對於企業經營管理所造成的影響並不是簡單線性所可以加以描述的,格鮑爾等(,)的案例分析指出多數進行服務化的企Gebauer2005業都麵臨所謂“服務化陷阱()”的問題,即服務化的製ServitizationParadox造企業在生產運營過程中的經濟效益反而可能出現下滑,簡單的理解就是拓展製造企業的服務業務,勢必增加業務轉型的成本,卻未能獲得理論預期的高回報。學者的研究也通過實證分析證實了這一現象的存在(Kastalli等,),其具體原因目前也是眾說紛紜,這使得很多企業在進行服務化2013轉型的過程中存在猶疑的心態。

1.2.2國內研究1.2.2.1服務型製造的概念和演變縱覽文獻,學者們普遍認為,在我國服務型製造的概念最早由郭躍進()提出,他在文章中介紹了製造業服務化的趨勢。其後隨著我國經濟1999的不斷發展,傳統製造業的弊端逐漸顯現,因此服務型製造作為一種製造與服務相結合的先進製造模式受到了廣泛關注。理論分析方麵,孫林岩等()、汪應洛()認為服務型製造作為一種先進的製造業模式是推進20072010我國產業升級的必由之路。劉繼國()對製造業服務化戰略的影響因2008素及其績效進行了研究,指出服務化有助於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和生產效率。襲著燕等()論述了發展服務型製造對製造業提升、服務業壯大的2009作用,指出服務型製造是推動製造業和服務業相互促進升級的新途徑。張誌元等()認為製造業要想從危機中成功轉型,製造業必須向服務化轉2013變。以上學者普遍認為,服務型製造的概念演變分為四個階段,即發達國家進入服務經濟(世紀年代)、國際典型製造企業進行服務轉型(2070207

世紀年代初)、國際頂級製造企業服務轉型完畢(—年)和中國9020002005企業開始服務化(年後)。其中林文進()、何哲等()在分析製200620092010造業服務化概念演化的四個階段之後,界定了服務型製造的學科定位和主要的研究方向。實證研究方麵,楊玲()在使用麵板數據計量分析時發2012現我國生產性服務業並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因此提出我國應大力發展製造業服務化。周大鵬()通過數值模擬法證實了在滿足一定條件的情況2013下,製造業服務化最終將超越傳統製造業成為市場主流。肖挺()以我2014國製造業企業分行業部分數據實證研究證明,淺度的服務化反而會引發企業困境,並且不同行業的企業會出現不同的服務化困境拐點,因此應針對不同的行業運用不同的政策加以輔導以走出困境。

值得關注的是我國部分學者認為製造業服務化雖好,但完全去製造成為服務商的模式不適合我國國情。王茜()認為中國的製造能力依然2013有限,特別是“一體化”產品的裝配製造能力還很弱,我國製造業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繼續發展製造業仍能獲得高額回報。黃永春()則認為應2013當尋求製造業與服務業共生協調發展的平衡點,實現經濟穩健增長。例如不少發展中國家正在尋求“去工業化”而美國卻正在實行“再工業化”的戰略,由此看出,不同的國家都在尋求自身平衡點,看似戰略上的矛盾其實都是為了經濟的平穩増長。

1.2.2.2我國製造業服務化路徑在早期,因為相關理論研究不成熟,轉型成功的製造業較少,資料難以獲取,大部分學者認為製造業服務化是將一般服務融入傳統製造業中的一種新的模式,並未深入研究。隨著經濟的發展、大量企業的嚐試,對於製造業服務化的路徑,學術界的研究已基本取得了一致。楊書群()認為依2012托原有製造業價值鏈向上下遊生產性服務業延伸是最常見的製造業服務化路徑之一,最終製造業通過服務外包和服務剝離成為為客戶提出整體解決方案的完全的服務商(羅建強,)。夏琰()根據歐美領先製造業20142014的轉型經驗,將製造業服務化的過程分為初級階段、中級階段和高級階段,而三個不同的階段也對應著不同的轉型路徑,分別是以純粹產品銷售為主、向價值鏈兩端延伸以及提供專業化服務。其中向價值鏈兩端延伸的模式,又稱延展性服務模式,就是沿著價值鏈發掘客戶深層次的需求。作者8

將寶潔、卡特彼勒及羅爾斯羅伊斯(又稱“勞斯萊斯”)三個公司分別作為從供應鏈、銷售和售後三個領域進行服務化路徑分析的代表案例。而在專業化服務階段,優秀的製造業廠商又以供應鏈、運營管理、研發設計等方麵的專業管理知識作為核心產品輸送給其他企業,文中以公司、ARMBoliden公司和愛立信分別作為研發設計、供應鏈和運營管理的典型案例,探討以專業化服務作為製造業服務化轉型路徑的可取之處。在國內製造業服務化案例分析中,簡兆權()從微笑曲線觀點出發,主要以價值鏈為研究2011對象,對製造業服務化可供選擇的路徑進行探討,並與我國成功轉型的製造業一一進行相對應的分析。例如,以海爾作為典型代表分析向下遊產業鏈服務化的路徑,以山東玲瓏集團作為對向上遊產業鏈進行服務化轉型的典型案例,以美特斯邦威、華為等作為完全“去製造化”的代表進行案例分析。此外部分學者根據所處地區的特性提出了適合當地的製造業服務化模式,例如姚奇富()提出了製造業服務化的寧波模式,本質上與以上2012發展路徑相吻合。

1.2.2.3我國製造業服務化的績效反映和國外研究一樣,該領域同樣是最受國內學者關注的研究熱點。較為典型的是劉繼國和趙一婷()從環境因素、組織因素以及顧客因素等幾2008個方麵對服務創新戰略所涉及的服務數量、廣度以及對服務的重視程度的影響進行分析。田毓峰()基於人力資源管理的角度,研究了關係績效2011在服務創新過程中的作用。邵俊和張捷()以個新興工業化國家麵201427板數據分析製度因素在產業結構服務創新中的作用。黃群慧和霍景東()分析服務業生產率、經濟自由度、人力資本水平、創新能力、製造部2014門進出口比重、製造業附加值率、製造業投入服務創新強度等宏觀因素對於服務創新的影響。肖挺()聚焦於服務化決策對於企業績效的影響,2018在充分控製內生性問題的基礎上進行的實證分析指出近年來我國的服務化實踐僅僅對於技術型員工比重有提升影響,而對於利潤率以及產品銷售額的影響都較為複雜,總體上服務化企業並沒有在績效方麵對非服務化企業獲得優勢,反而在涉足服務領域之後短期內更容易陷入“服務化利潤-

陷阱”之中,服務化使得翌年企業平均利潤率下滑。在幾年之後服務6.2%化才能為企業帶來更高的利潤率並提升銷售收入。而在不同規模的企業9

以及不同行業內,三項技術指標表現存在一定的差異。

1.2.2.4“營改增”對製造業服務化的影響在研究“營改增”對製造業服務化的影響方麵,相關文獻較少,在僅有的幾篇文獻中,均采用理論分析的方法:戚悅()認為財稅政策應對我2014國製造業服務化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徐東()在文章中指出,“營改2013增”打破了我國長期的兩套稅製並行的狀態。隨著“營改增”範圍進一步擴大,對服務型製造企業而言,重複征稅問題的解決,使得製造業服務化獲得重要的發展契機。對於製造業內部,服務部門在承接企業內部的服務業務時,可以積極增加外部業務的承接量。而企業之間服務部門的業務往來增多,會進一步拓寬服務領域,完善服務體係。黃梅()在文章中,從製造2013業服務化的角度,論述了“營改增”政策對製造業服務化的影響:“營改增”政策為製造業服務化發展服務,為企業節約成本,減少費用,推動加快發展速度,促進實現製造業服務化,同時文章對製造業服務化發展過程中“營改增”政策所起到的重大作用進行討論和解析。畢葉()認為而“營改增”2013打破了我國長期兩套稅製並行的狀態,能夠對產品和服務征收標準進行統一,解決一些性質不明的產品和服務稅收征管問題,進而降低征管難度,降低稅務風險,有利於促進企業加強對新產品研發,必然會促進企業的創新和科技的發展。

1.2.3研究評述縱覽文獻可以看出,在製造業服務化的概念上,專家學者們已進行了多年的理論研究。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這一概念已由單薄變得豐富。對於製造業服務化概念的演化,普遍認為分為四個時間段,分別對應國內外不同的製造業發展階段。在分析這一概念的同時,大部分文獻都指出製造業服務化是將來製造業發展的必經之路,是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方向,其重要性已不言而喻。

在服務化對製造業企業的績效影響上,理論分析已逐漸成熟,而不少學者通過實證發現我國製造業服務化存在較大難度,亟需政策加以引導免於陷入“服務化”困境乃至淘汰,因此研究我國政策對於製造業服務化的影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值得關注的是,部分學者提出,我國目前的經濟10發展現狀使得服務業暫時不能完全取代製造業的地位成為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圍繞著優先發展製造業還是服務業的問題,我國學術界爭論已久。

麵對因過高的能源和資源消耗引起的深層次可持續發展問題,服務業由於其投入少、效益高、促進就業明顯而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而實際上,中國製造業目前麵臨的問題並非是因為我國不適合發展製造業,而是製造業需要更多的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結合服務化趨勢,促進產業結構調整,以達到國家實力和整體經濟結構合理的平衡。所以,我國目前最主要的任務還是發展製造業,促進製造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向產業鏈高端轉移,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和國際競爭力。關於製造業服務化的模式方麵,學術界內基本取得一致。從文獻中得知,目前我國大多數製造業服務化方式多為簡單服務化方式,即將產品簡單與服務結合,不僅生硬,而且難以持續發展。就我國目前經濟水平而言,並非所有製造業企業均有一定實力徹底服務化成為完全的服務供應商。因此向價值鏈兩端進行延伸成為我國未來製造業服務化的主要模式,向價值鏈兩端延伸不僅包括向營銷、品牌管理等下遊產業鏈服務化,又包括向研發、設計、規劃等產業鏈上遊階段延伸。因此對作為價值鏈兩端之一的技術創新的研究具有一定現實意義,而技術創新與製造業服務化之間的關係值得進一步的挖掘和研究。在研究“營改增”對製造業服務化影響上,文獻較少。在僅有的文獻中,學者們的研究方式主要是以簡單理論分析為主,即從政策的作用對象出發,推導出“營改增”政策對製造業服務化產生的影響,缺乏說服力,一方麵,製造業服務化作為一種新的製造模式,理論體係較為複雜,概念難以界定,難以采集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另一方麵,“營改增”政策直接作用於生產性服務業,政策效果更加明顯。

綜上所述,現有文獻更關注於製造業服務化這一外來名詞的概念解釋、適用路徑以及實踐效果,較少關注財稅政策對製造業服務化的影響,尤其是“營改增”政策的作用,更缺乏相應的實證研究。而“營改增”作為我國新一輪財稅體製改革的重頭戲,其意義不僅是通過減稅促進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更在於通過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帶動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同時製造業服務化作為先進的製造業形態,能否在“營改增”政策背景下通過加強技術創新,把握機遇完成轉型,這一影響值得關注。因此本書試圖研究11“營改增”政策對製造業服務化技術創新的影響,在理論分析和實證分析的基礎上尋找我國製造業服務化轉型的突破點。

1.3研究內容第一章,導論。導論部分在分析我國製造業現狀和“營改增”政策背景的基礎上介紹論文選題的背景和研究意義,對國內外文獻進行閱讀、分類和整理並進行研究述評,提出現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和本報告研究可能存在的創新點。

第二章,相關理論與概念闡述。為便於下文中理論部分和實證部分的分析,在該章對製造業服務化的廣義內涵和狹義內涵進行界定,對製造業服務化的概念分階段進行闡述。在此基礎上結合我國製造業服務化發展現狀,構建製造業服務化程度指標體係,為實證研究的數據選取提供依據。

第三章,機理分析。在明確製造業服務化技術創新概念的基礎上,依據傳統製造業技術創新動力機製定義、各要素之間的聯係和運行方式,推導出製造業服務化技術創新機製,結合政府政策對傳統製造業技術創新的作用機理分析“營改增”政策對製造業服務化技術創新的影響,並提出相應的研究假設。

第四章,聚焦於服務化決策對於企業經營業績方麵的影響,在充分控製內生性問題的基礎上進行的實證分析指出近年來我國的服務化實踐僅僅對於技術型員工比重有提升影響,而對於利潤率以及產品銷售額的影響都較為複雜,總體上服務化企業並沒有在績效方麵對非服務化企業獲得優勢,反而在涉足服務領域之後短期內更容易陷入“服務化利潤陷阱”之-

中,服務化使得翌年企業平均利潤率下滑。在幾年之後服務化才能6.2%為企業帶來更高的利潤率並提升銷售收入。而在不同規模的企業、不同行業以及不同地區內表現存在一定的差異。

第五章,實證過程。結合目前現有的研究方法,運用雙重差分法對“營改增”政策對製造業服務化技術創新的影響進行探究,並運用傾向得分匹配法與雙重差分法結合的方式加以驗證,從“營改增”的準自然實驗角度出發分析稅製改革對工業企業服務創新的影響,盡管“營改增”在學術界內普12遍被認為是為服務業發展的鬆綁之舉,但由於行業市場供需彈性以及稅收轉嫁等問題,不同產業部門內營改增對於企業涉足服務業的程度影響將存在差異,本書通過選取我國上市製造企業在稅改省際試點的前後期2012間幾個季度的平衡麵板數據進行的雙重差分檢驗。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在前麵章節的理論與實證分析的基礎上,根據我國製造業服務化發展現狀,結合理論部分和實證研究部分的分析,提出促進我國製造業服務化技術創新發展的對策建議。

第七章,研究總結、不足與展望。本章歸納總結上述六個章節的重要的論點和結論,提出了研究的不足之處,並具體詳述未來研究的發展方向。

1.4研究方法本論文主要運用的研究方法有:1.4.1雙重差分模型(DID)由於中國的營改增政策實施的地區和行業存在較明顯的差異,因而利用近年來國外學者分析宏觀政策效果時比較流行的計量方法———雙重差分法()對營改增改革進行政策評估。首先,為Difference-in-Difference了分析營改增改革對生產性服務業專業化程度的影響在時間上的演化趨勢,利用差分法分別估算“營改增當年”和營改增後第一、二、三、四年的政策影響。然後,利用雙重差分檢驗在不考慮對照組中與營改增改革無關的影響因素後,營改增對生產性服務業的專業化程度的影響。

1.4.2傾向評分匹配(PSM)傾向評分匹配,簡稱,是使用非實驗數據或觀測數據進行幹預效PSM應分析的一類統計方法。傾向得分匹配的理論框架是“反事實推斷模型”。

“反事實推斷模型”假定任何因果分析的研究對象都有兩種條件下的結果:觀測到的和未被觀測到的結果。如果我們說“是導致的原因”,用的就AB是一種“事實陳述法”。鑒於此,本章使用這種方法來實證檢驗“營改PSM增”促進製造業服務化的效應大小和方向,並通過脈衝響應函數和方差分13解進一步測度了“營改增”促進製造業結構升級的過程和程度。

1.4.3動態麵板數據模型由於生產性服務業出口結構優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除當前影響因素外,過去因素對其變化也產生了深刻的作用,因而實證分析中應考慮生產性服務業出口結構的動態變化,將生產性服務業出口結構的滯後項作為自變量加入實證方程中,建立了動態麵板數據模型。此外,為克服動態麵板數據因滯後因變量而導致的內生性問題,利用係統廣義矩()和差分廣義SYS-GMM矩()兩種方法同時進行估計,以保證估算結果的可靠性。

DIF-GMM1.5研究的創新與不足1.5.1創新之處在研究製造業服務化相關文獻中,學者們普遍關注製造業服務化基礎理論和製造企業服務化實踐的微觀層麵,局限於通過案例分析研究製造業服務化技術創新的重要性、特點和現狀等方麵,缺少對技術創新更深層次的研究。而技術創新是撬動製造業服務化的支點,是製造業服務化進程中的助推器,我國製造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足是我國製造業服務化發展落後的原因之一,表現為製造企業的產品和技術難以滿足客戶日益增多的服務需求,致使多數製造業企業淺嚐輒止,難以完成服務化轉型。而“營改增”政策不僅對生產性服務業影響重大,對具有服務業和製造業雙重性質的製造業服務化也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自試點以來,不少專家學者對“營改增”政策對生產性服務業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研究,並形成了豐富的理論體係,卻較少關注該政策對製造業服務化產生的影響,更缺乏采用實證方法加以驗證的文章。鑒於此,本書試圖以研發投入為切入口,通過實證研究的方法探尋“營改增”政策對製造業服務化技術創新的影響。

1.5.2研究不足“營改增”政策直接作用於我國的生產性服務業,而近年來生產性服務14業與製造業服務化之間互動頻繁並且出現了產業融合的現象,而本書未能將生產性服務業在“營改增”政策對製造業服務化的影響中所扮演的角色展示出來,限於數據可得性,能夠獲取的樣本僅限於部分上市企業,無法從更大的全局層麵分析本書的主題。其次,在技術層麵,對於服務化的表征是否還有更合適的方法仍是筆者摸索的方向,而且在行業劃分上,可能還存在粗糙之處。另外,為了保障技術有效性,文中要證明試點樣本省DID選擇是隨機的采用宏觀數據,但後文進行檢驗時又采用企業數據,這DID種做法的合理性似乎仍有值得商榷之處。

1.6研究展望製造業服務化作為我國製造業升級的重要方向之一,愈加受到學術界的關注和青睞,相關研究十分豐富。目前大多數學者主要以研究案例和理論分析為主,忽略了製造業服務化難的現實問題。在我國,越來越多的製造業已經嚐試或是正在向服務化努力,在這方麵,實踐遠遠走在理論之前,不少企業已經出現了逐漸乏力動力不足的現象,要跨越這一服務化困境,成為真正的服務商,道阻且長。在未來,這一問題將引起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期待更多的研究者們投入這一課題的研究中來。基於研究的結論,本報告發現盡管業界內廣泛認可服務創新將成為製造企業未來的發展趨勢之一,但涉足服務創新的群體對於企業而言,並非如想像中那樣自然和順暢。需通盤考慮各種因素對企業業務轉型戰略的影響,來自同行以及服務企業的競爭會使得企業麵對更加嚴峻的挑戰,因此通過商業模式的複製以及模仿,大量引進技術人才並對崗位人員進行培訓,提升企業的知識儲備,鼓勵將科技創新更好的融入企業的服務創新活動之中。修煉自身的內功以應對來自群體內外部的雙重挑戰是企業的當務之急,實現企業從產品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的轉變,將集成高附加值的產業環節嵌入產品價值鏈之中,通過服務創新水平的提升改善其創新能力,從而增強企業的創新能力。而政府的產業政策則應將工作重點著力於維護良性的市場環境建設,鼓勵技術創新以及製度創新,完善市場結構,在科技發展的過程中實現知識的外溢,對中小企業予以更多政策上的支持,維係適度健康的市場競爭態勢。

15第2章服務化概念的界定及服務化程度的測算2.1製造業服務化概念的界定自製造業服務化引入我國以來,許多專家學者展現出了極大的興趣並對此概念進行了多角度多層次的分析與論證。目前,服務型製造已成為較為豐富的學術概念。因本書目的為探討“營改增”對製造業服務化技術創新影響,同時涉及實證分析等部分,因此在本書中有必要對製造業服務化、製造業服務化等相關名詞進行概念界定。

自上世紀年代以來,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迅速並超過了製造業的發80展速度,對和就業率的貢獻也逐年上升,甚至在一些國家和地區成為GDP了重要的經濟支柱。這使得經濟學家們紛紛對這一現象進行思考和研究,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以及與製造業的關係。在我國現有的研究文獻中,對生產性服務業和製造業兩者關係的理論主要可以分為“互動論”和“融合論”。早期,學者們對生產性服務業與製造業的關係主要是以“互動論”為主,即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促進了製造業的發展,製造業的增長顯著存進了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而且生產性服務業內部各部門與製造業均呈現互動發展關係。隨著生產性服務業的不斷發展,這一關係逐漸演變為“融合論”,目前生產性服務業與製造業的融合發展格局已得到大部分學者的認同。生產性服務業與製造業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伴隨著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和向製造業產業價值鏈的滲透,製造業也得到了發16展和轉型升級。因此,製造業服務化廣義概念涵蓋了功能豐富的生產性服務業和製造業服務化。

近年來,國內學者不斷對製造業服務化概念進行探索,形成了以汪應洛院士、孫林岩教授等為代表的研究團隊。在深入分析消費行為、服務趨勢以及企業模式等相關理論的基礎上,對製造業服務化進行了梳理,構建了製造業服務化豐富的內涵體係,指出製造業服務化的主要生產經營活動是指借助顧客積極有效參與製造和服務過程,將製造環節與服務環節高度融合,生產部門負責產品製造活動,服務部門提供基於產品的服務活動,合作完成顧客需要的產品服務係統。製造業服務化概念模型(以陝西鼓風機集團為例)如圖所示。

2-1金融、法律、采購、研發、人力資源價值增值企業基礎設施顧客顧客顧客全程參與、個性化服務創造價值生

產性

服零

物整成市售務部價值增值料機品場後件

管裝儲營服製

理配運銷務造

生產部門專業分工、協作服務部門協作創新、豐富創造價值產品內涵、創造價值圖製造業服務化的概念模型2-1“化”用在名詞或形容詞後麵,以構成名詞,如“綠化”“現代化”,在此處是“使成為,使變成”的意思。在這裏,製造業服務化是指製造企業為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實現企業的價值和獲取競爭優勢,主動由以製造為中心轉換為以服務為中心轉變的過程。製造業服務化作為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的新型模式,是將企業價值鏈由以製造為中心向以服務為中心轉變的過17程。製造業服務化是名詞,是一種新型的製造業模式,而製造業服務化則是指這一動態轉型的過程。通過這一動態過程可以促進製造企業提供的服務功能進一步發展成為“專業服務業”,進而反過來為製造業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借鑒相關研究成果,本書認為製造業服務化過程可以分為服務附加階段、產品服務階段、成熟的製造業服務化階段。在服務附加階段,+

行業競爭環境和客戶需求的變化,促使製造業實施服務化戰略獲取競爭優勢。為減輕自身競爭壓力,實施差異化競爭,製造業必然要向為顧客提供更全麵的服務、減少資源消耗的目標發展。於是製造業開始出現利用附加服務增加核心產品外延的活動,附加性服務增加了核心產品的價值和吸引力,例如售後服務與維修、產品升級、在線支持等滿足了顧客更高的需求。

另外,附加性服務活動通常能夠提高產品價格,增強企業盈利能力。產品服務階段。附加性服務活動增加的結果是生產成本在總成本中的比重+

有所下降,降低了能源消耗並提升了能源使用效率。企業高層管理者開始重視服務,並將產品和服務捆綁起來銷售給顧客,以此增強企業績效和提升價值。產品一次性交付實現的價值不再構成企業利潤的主要來源,其存在於產品生命周期的服務價值逐漸成為企業挖掘利潤的對象。新技術的應用使服務的範圍也不再局限於售後服務或者產品升級,而是涵蓋了整個價值鏈條,從而實現了製造業的服務深化。成熟的製造業服務化階段。隨著外部環境條件的成熟,如服務經濟水平的提高、技術進步等,交易費用會逐漸下降,企業逐步將非核心資源和功能外包,企業價值創造的焦點轉變為以本企業產品的功能為核心,集成相關企業產品功能所形成的功能係統的應用。在這個階段,企業不僅“無限次”地賣本企業某個產品的功能應用服務;而且,還“無限次”地賣與本企業某個產品功能“集成”的其他關聯產品的功能應用服務。這一階段是製造業服務化的高級階段,有很多企業借此轉變為製造為輔,服務為主的服務型製造企業。

2.2我國製造業服務化發展現狀及原因分析製造業服務化在我國的實踐不容樂觀,不僅成功案例屈指可數,大部分試圖服務化的製造業還存在服務化比例低、服務化程度低等現象,甚至18有些企業急於轉型而陷入“服務化”困境乃至於被市場淘汰。在轉型數量上,年劍橋大學尼利()教授通過對全世界各主要國家製造業服2011Neely務化上市公司數量進行比較,統計如下表所示,從表中數據可知我國的製造業服務化占製造企業總數的比例遠遠低於世界上很多其他國家。時隔四年,教授對全球製造業服務化上市公司數量進行統計,發現中國製Neely造業服務化數量的比例由年增加至將近。圖展示了20112.2%20%2-2世界主要國家年與年製造業服務化數量占所有製造業數量的比20112015例,數據來源於文獻整理。

706050403020100

美國芬蘭新加坡馬來挪威德國英國法國澳大日本中國西亞利亞2011製造業服務化程度(%)2015製造業服務化程度(%)圖年和年製造企業服務化程度國際比較2-220112015數據來源:文獻整理這說明我國服務型製造這一概念已逐漸受到我國製造業企業的重視,不少企業已經進行了相應的探索。在轉型成果方麵,年德勤會計師事2014務所聯合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對家製埠業企業進行了問卷調查和訪198談,從資源整合、價值定位、財務測算和關鍵能力建設等方麵展開研究認為,我國服務型製造企業關鍵能力建設不足,商業模式優化和創新明顯滯後。具體表現在,我國的企業服務淨利潤貢獻率不足,其餘企業81%10%基本在—徘徊,相比全球家領銜製造企業的服務淨利潤貢獻10%20%8019率平均值達到。出現上述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麵。

46%製造與服務的融合難度大。在對服務化進行探索的我國企業中,大部分的企業僅將“服務化”簡單擴展為產品設計和售後服務,並未進行深度融合。這是由我國的國情決定的,與歐美地區發達國家不同,我國目前處於製造業和服務業雙弱的狀態。一方麵,我國製造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技術水平不高,尤其是一些核心技術仍依賴於國外。正因為缺乏相應的技術創新能力,很多製造業企業無法應對時刻變化的市場需求,製定出客戶滿意的方案,因此我國製造與服務的融合度和統一度不高。另一方麵,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後,生產性服務業對製造業升級的帶動作用不夠。目前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並不充分,服務意識不強,不能滿足製造業企業專業化的需求,牽製了製造業企業向服務化邁進的腳步。就目前我國製造企業服務化情況而言,由於剛剛起步,所以主要以提供低端服務為主,技術含量低,仍屬於傳統勞務型服務,無法形成規模經濟,就可能導致勞動生產率難以提高甚至“停滯”,因此服務部門並不會得到實質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