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信息
書名:蘇南企業文化建設案例選編
作者:徐誌堅,掌海嘯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11
ISBN:9787305179341
前言
一個企業絕不是一部純粹經濟學意義上的製造利潤的機器,“她”也是一個有思想、有感情、有追求的生命機體。“她”有事業成功的成就感和樂趣,也有經營失敗的挫折感和沮喪;“她”有對物質財富的渴望,也有對人文與社會的關懷。企業生產有形產品與生產無形產品,創造物質財富與創造精神文化財富,本身就是一個過程。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於物質,企業就是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中不斷成長,走向成熟與繁榮。因此,當企業的精神文化與創造物質財富的經營活動及發展目標相適應時,企業就呈現蓬勃生機,就有發展後勁;當企業的精神文化長期滯後於創造物質財富的經營活動及發展要求時,即使一時經營興旺,但危機已經潛伏,衰敗隻是遲早的事。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時代,尤其是知識經濟的快速跟進,文化力量已經成為同資本力量一樣重要,甚至比資本力量更為重要的企業推動力。培養高素質的員工隊伍,建設優秀的企業文化,成為現代企業提高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
企業文化是一種體現觀念形態的價值觀,是企業長期形成的穩定的文化觀念和曆史傳統以及特有的經營理念和風格。它是企業的靈魂,是推動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它包含著非常豐富的內容,其核心是企業的精神和價值觀。隨著我們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生產力的發展,新型辦公工具的普及應用,企業的日常管理規則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勞動工具的變化要求思想觀念的更新,因此企業文化在企業的日常管理、經營和發展中成為了必不可少的部分。
文化與民族是分不開的,一定的文化總是一定民族的文化。企業文化是一個國家文化的微觀體現,它是這個國家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所以一個國家企業文化的特點實際就代表這個國家民族文化的特點。蘇南經濟的健旺生命力,是以創造巨大財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為重要標誌的,這也是蘇南企業文化精神的生命力所在。
企業文化探討的是企業願景、企業使命、企業價值觀、企業精神、企業倫理,是企業的經營哲學。我校是一所應用型本科院校,所有非師範的學生可能以後要進入企業工作,讓學生在學校了解企業特征,幫助學生從適應校園文化到適應企業文化,學習現代企業管理和文化建設的經驗,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本書是常熟理工學院教材建設項目“蘇南企業文化建設案例選編(常理工教〔2013〕4號)”的最終成果。全書總結了蘇南企業近三十年的發展中體現出的文化特色、企業家氣質和企業的社會責任。這種專門化的探索思路是研究本土化企業發展的內在秘密,指導學生在企業工作或創業時有意識地運用企業文化管理理論進行企業管理。
本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首先將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企業文化理論所闡述的基本理論進行嚴肅的分析。然後,結合中國蘇南企業發展的曆程進行本土化分析,特別是結合蘇南文化的特征進行獨具特色的分析,本書可以成為蘇南創業實踐的指導書。
下篇詳細分析企業文化理論落地的基本機製。教材中講的就是身邊的企業,研究的是本土企業的成長。這是根植於蘇南的企業文化建設特色,對這些企業文化的總結和提升,對於增強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在實際授課過程中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能切實提高授課和學習效果。
本書的編寫、征求意見和修訂完善的過程,同樣也是我們加強對企業文化理解的過程。讓我們不辭勞苦、精雕細琢,共同修訂完善出一本大家都還滿意的《蘇南企業文化建設案例選編》。由於資料、視野、時間等方麵的原因,此書還有許多遺珠之憾,懇望專家學者、企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廣大讀者不吝賜教,予以斧正。
編者
2016年9月
上篇 企業文化理論
第一章 文化、蘇南文化、企業文化建設
第一節 文化的本質是人的行為取向
“文化”一詞內涵豐富且魅力無窮。《周易》中有:“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處文化指人文化成之意。後兩漢劉向《說苑·指武》中有“聖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後武力。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此處文化與“武功”相對應,乃文治教化之意。文化是文治教化、禮樂典章製度。今天我們理解的“文化”一詞,是19世紀末通過日文轉譯從西方引進的。英國的“人類學之父”泰勒(E.B.Tylor)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中,給出了近代的文化一個規範的定義。其強調文化為“包括全部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習慣的複合體”。這一定義雖然是描述性的,但其指出文化是一複合體。其後,美國的兩位人類學家克歲伯(A.L.Kroeber)和克魯克洪(C.Kluckholn)在1952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義的批判性回顧》中,給出了迄今歐美較為公認的文化定義,他們認為:“文化是包括各種外顯或內隱的行為模式;它通過符號的運用使人們習得及傳授,並構成人類群體的顯著成就,包括體現於人工製品中的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由曆史衍生及選擇而成的傳統觀念,尤其是價值觀念;文化體現雖可被認為是人類活動的產物,但也可被視為限製人類進一步活動的因素。”
馬克思主義理論可以引導我們把握文化的基本內涵。恩格斯把人類曆史分成蒙昧、野蠻和文明三個階段,指出文字、金屬冶煉、城邦和國家的產生等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誌,把進入文明時代的民族稱為“文化民族”,反複強調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宗教等工作。這就是說,文化必須借助於一定的物質基礎,必須借助於人類的實踐活動,它具有克服蒙昧野蠻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特點。但必須切記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本身並不是文化,隻是文化的成果和標誌,由它們所體現的人類的創造精神才是文化。按照恩格斯的這些提示,我們給文化的定義如下:“文化是在一定的物質基礎之上,行為取向不斷科學化的人們,在克服從動物脫胎而來的蒙昧野蠻特征,生產幸福所需要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實踐活動中,日益增長的創造精神的總和。”精神,指人的意識、思維活動和自覺的心理狀態,包括情緒、意誌、良心等。人的創造精神,指人在創造性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自覺意識。
在我們給“文化”所下的定義中,文化包括四個要素:行為取向、實踐活動、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及人的創造精神。在文化的四要素中,“創造精神”是結果,是表象,其內容極其豐富。第一層次是體現於物質財富,如生產工具、建築物、服飾等中的創造性精神,稱物質文化;第二層次是體現於社會關係,如家庭關係、政治上層建築、經濟體製、風俗習慣中的創造精神,稱社會關係形態文化;第三層次是體現於觀念形態,如哲學、藝術、科學、宗教中的創造精神,稱觀念形態文化;第四層次表現在人心理狀態中,如思維方法、價值取向、情感方式、審美情趣中的創造精神,稱心理形態文化,這一形態文化通常不具有意識形態屬性。文化要素中的“實踐活動”是聯結本質與表象的中介環節。文化的本質就是人的行為取向。它是文化的動因,它把文化的四要素連結為統一的有機體。物質形態文化、社會關係形態文化、觀念形態文化、心理形態文化都是人行為取向的反映。
正是人類有了自覺的行為取向,才有了克服蒙昧野蠻而創造滿足幸福所需要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實踐活動,才有了實踐活動的結果——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及由它們體現出來的人類創造精神。人類的行為價值取向愈明晰愈科學,實踐活動也就愈頻繁愈高級,人和自然界的分離就愈徹底,文化創造活動的產物愈豐富,人類的創造活動的動力愈強勁。
案例一 文化——中華民族統一的基礎
世界文明史表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崛起,必然伴隨著文化的崛起。國家民族不僅要有實力,而且要有魅力。這種魅力是文化的魅力,精神的魅力。“認同”(identity)一詞來自於拉丁文idem,原意為“相同”或“同一”(the same),在社會學領域,認同主要描述一種特殊的集體現象,包含群體特性和群體意識兩個層麵。心理學家則認為,“認同”是人類的基本特性之一,是某種深刻的、基礎的、持久的或根本的東西。“認同”是人們對於相同和差別的觀察結果和主觀意識。所以,費孝通把民族認同的發生看作是一種“人己之別”形成的過程,而梁啟超則把它看作是與異族相接觸,“對他而自覺為我”的過程。文化認同意味著接受並歸屬一種文化。文化認同對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持親近態度。文化認同一旦形成,便表現出較強的穩定性、內聚性、親和性和排異性。它可以不受地域、環境、語言、經濟生活的限製而獨立存在。這就使我們明白了為什麼猶太民族分散於世界各地仍自以為同一民族,為什麼許多民族操同一語言卻仍會保持各自的民族特性,為什麼中華民族海外僑胞遠離家鄉仍自稱為炎黃子孫,仍牽掛著黃鍾大呂、長江黃河。海內外華人同宗同文。同宗,是指我們都屬於同一個民族;同文,是指我們都崇尚和認同中華文化的精髓和優秀成分。對自己民族文化的認同,成為各民族國家凝聚力的強大成因與內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