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以前我們對中華文化的域外傳播可能沒有怎麼關注,一般隻是對“四大發明”的傳播略知一二。其實,中華文化的域外傳播曆史悠久,地域廣泛,種類眾多。說悠久,是因為中華文化很早就開始了傳播之旅,約在公元前11世紀東傳朝鮮,公元前5世紀西傳古希臘;說廣泛,是因為中華文化已傳播到了世界各地;說眾多,是因為中華文化的無數偉大創造,如物質產品、科學技術、典章製度、文學藝術、學術思想、宗教信仰、民風民俗等,皆被傳播。

我們對中華文化的域外傳播了解不多,主要原因是近代以來中國在與帝國主義列強的抗爭中,對自己文化的認知偏向於落後一麵。我們的文化確實有落後的一麵,但受西方中心主義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003何謂西方中心主義?簡單地說,就是認為人類的曆史圍繞西方文化展開,因為西方文化優於、高於非西方文化,西方文化的價值、理想追求代表非西方文化的發展方向。近代以來,西方文化在世界範圍內的“成功”擴張,是“西方中心主義”形成的肥沃土壤。西方中心主義本質上是西方的觀點或立場,是以西方文化價值衡量非西方文化價值的方式。中國文化由於在近代以來與西方文化的比拚中“敗下陣來”,很自然就被西方中心主義視為落後文化。

因此,在長達一百多年的這種“歧視視角”中,我們自己也就逐步接受了這種“被歧視”,以至於無法真正認識自己的文化。

西方對中華文化的認識過程可大致分為四個時期:13世紀前西方對中國的認識非常模糊,隻有片段式的想象;13—18世紀中國形象在西方逐步高大起來,至18世紀西方形成了長達一個世紀的“中國熱”,像伏爾泰、萊布尼茨等啟蒙主義領袖都從中華文化中借力;19世紀之後,特別是鴉片戰爭之後,隨著西方中心主義的逐步形成,中華文化落後的部分被放大、定格,以至於中國被西方視為落後的象征,中國人成為西方人嘲笑的對象;20世紀後期至今,隨著中國的逐步崛起,西方人眼中的中國形象也正在發生變化。總的來說,西方對中國的認識一直在變化。尤其要說明的是,即使在我們的文化最受西方歧視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也有相當一批有識之士發現了中華文化的偉大之處,以至於終身熱愛,如雨果,如托爾斯泰,如黑塞。

本書分為“緒篇”“東方編”“西方編”,以係統介紹中華文化在域外的傳播。“緒篇”是從總體上介紹。由於篇幅所限,也由於004我們對中華文化在東方傳播的認知相比較在西方傳播的認知要豐富一些,所以本書側重介紹中華文化在西方的傳播情況;而介紹在東方的傳播時則隻選取“中華文化圈”內的朝鮮、日本、越南,其他東方國家則不涉及,這與本書以儒家文化與道家文化的傳播作為介紹的主要內容相關,因朝鮮、日本、越南的古代文明基本上可以說就是儒家文明,而東方其他國家則不能一概而論。

在編寫本書的過程中筆者有一種強烈的感受,就是儒家文化與道家文化的世界意義在逐步顯現,在未來一定會有更突出的表現。

這裏引述托爾斯泰、黑塞和李約瑟的話,以略作參照。

偉大的托爾斯泰曾在日記中寫道:“如果沒有孔子和老子,《福音書》是不完整的,而沒有《福音書》,於孔子則無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黑塞在給好友茨威格的信中說:“中國人的文化理想與我們現代西方的文化理想是如此相反,以至我們應該為地球另一麵擁有如此堅定和值得崇敬的一種對極而感到高興。企望整個世界歐洲化或中國化都是愚蠢的,我們應該尊重這種陌生的精神,否則,人們就什麼也學不到,也不能互相接受;我們應該期待遠東至少成為我們的老師,就像長期以來我們對西亞所做的一樣(隻要想想歌德)。”英國著名科學史家李約瑟說:“今天保留下來的和各個時代的中國文化、中國傳統、中國社會的精神氣質和中國人的人事事務,在許多方麵將對日後指引人類世界做出十分重要的貢獻。”人貴有自知之明。“自知”既要知己之短,也要知己之長,這樣才會真正有“可貴”的“聰明”。長期以來,受種種蒙蔽,我們對自己的文化似乎隻知其短,不曉其長,以至以長為短,這對我們005變成“聰明”人十分不利。因此,有必要通過認識別人對我們文化的認知與接受,來更好地認識自己,使自己真正“聰明”起來。我們期待,這本小書,對我們認識自己的文化有一點點幫助。倘能如此,編寫的目的就實現了。

006目錄緒篇∷001我們這樣走向世界∷002東方編∷023一中國文化與中國文化圈∷024二儒學與朝鮮古代的大學∷032三漢詩與朝鮮漢文學鼻祖∷038四朝鮮的“李太白”∷042五漢字與日本史書∷047六《論語》在日本∷053001七中國文學與日本文學∷057八儒家思想在越南∷066西方編∷071一成吉思汗西征與傳教士來華∷072二《馬可·波羅遊記》與歐洲對中國的向往∷079三傳教士來華與18世紀歐洲“中國熱”∷087四儒家思想與西方啟蒙運動∷104五中國文化與歌德∷124六中國文化與雨果及謝閣蘭等∷132七中國聖賢與托爾斯泰∷168八中國文化與卡夫卡∷183九道家與西方思想∷200002



緒篇緒篇001書

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域○外○傳○播我們這樣走向世界一、中華文明的獨特性當今世界主要的文明體,一般認為有中華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東正教文明、西方文明、拉丁美洲文明、非洲文明。

在這些文明體中,保持了起源與發展獨立性的,隻有中華文明。“古埃及文明早已消亡,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和印度河文明也早已不複存在,但是中國文明卻不間斷地延續了下來。今天,中國可以為擁有世界上最古老持久的文明而自豪。”①“所有的學者都承認存在著一個單一的獨特的中國文明。它可以追溯到至少公元前1500年,也許還可以再往前追溯1000年……雖然儒教是中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中國文明卻不僅是儒教,而且它也超越了作為一個①斯塔夫裏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上冊,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2版,第70頁。

002



緒篇政治實體的中國。許多學者所使用的‘中華’(Sinic)一詞,恰當地描述了中國和中國以外的東南亞以及其他地方華人群體的共同文化,還有越南和朝鮮的相關文化。”“一些學者在一個單一的遠東文明的稱呼下把日本文明和中國文明合並在一起。然而大多數學者不這樣看,而是承認日本文明是一個獨特的文明,它是中國文明的後代,出現於公元100—400年間。”①在我們一般人的概念中,“中國”與“中華”是混同的。但若從文明意義的表述角度看,顯然“中華”所涉更加廣泛,因為“中國”具有政治實體意義,而“中華”則是一個文化概念。“‘中華’之得名,由來已久。華夏先民因建都黃河流域,四裔環繞,故自稱‘中華’,指地處中原的華夏族。中華之‘中’,意謂居四方之中;又有‘以己為中’之意,與‘以人為外’相對應。中華之‘華’,意謂具有文化的民族。《唐律名例疏議釋義》說:‘中華者,中國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教悌,居身禮儀,故謂之中華。’這裏發掘的是‘中華’的文化內涵,而並未局限於種族意義。故‘中華’是一個文化人類學概念,而並非體質人類學概念。”②那麼,中華文明何以有別於其他文明,能幾千年生生不息?文化史研究者從地理背景、經濟土壤、社會結構、語言文字等方麵給予了回答。

中華文化擁有一個更為遼闊的地理發展空間。中華民族棲息的①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新華出版社2010年版,第24頁。

②馮天瑜等:《中華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頁。

003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域○外○傳○播北半球東亞大陸,是一個極其恢宏遼遠的地理空間,有1000多萬平方千米,其中僅黃河流域就有七八十萬平方千米。古代所謂的“九州”(豫州、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雍州、幽州),包括燕山山脈以南、五嶺以北、青藏高原以東的廣大區域,麵積在300萬平方千米左右,可謂天地廣大,腹地縱深,地形、地貌、氣候條件繁複多樣,有極開闊的回旋空間,這是其他諸多古文明的發祥地難以比擬的。古埃及文明棲息地尼羅河衝積平原,隻有三四萬平方千米;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發祥地兩河流域,雖然比古埃及文明依托的尼羅河衝積平原遼闊,但也限製在幾萬平方千米的格局內;古希臘文明起源的克裏特島和伯羅奔尼撒半島的濱海平原,更是腹地狹窄;印度文明相對來說,它的發源地比較遼闊,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和莫恒達羅周圍有十幾萬平方千米,後又擴展到恒河流域及德幹高原,但橫亙北方的喜馬拉雅山和帕米爾高原,使得它的活動範圍基本上局限於印度半島,其地形、地貌、氣候條件遠不及中華文明所處的東亞大陸繁複多樣。

在這樣一個遼闊的地理發展空間內,中華大地上大致形成了兩種經濟區———農耕區與遊牧區,而以農耕文化為主體文化,古詩《擊壤之歌》所描述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成了古代中華民族最主要的生活方式。

與這種生活方式同時滋長的就是社會結構。在漫長的古代社會中,中華社會結構有過發展變化,但由血緣紐帶維係的宗法家國結構卻一直保留完整。嚴複在《社會通詮》譯序中說:“由唐虞以訖於周,中間二千餘年,皆封建之時代,而所謂宗法亦於此時最備。

其聖人,宗法社會之聖人也。其製度典籍,宗法社會之製度典籍也。物窮則必變,商君、始皇帝、李斯起,而郡縣封域,阡陌土004



緒篇田,燔詩書,坑儒士……乃由秦以至於今,又二千餘歲矣,君此土者不一家,其中之一治一亂常自若,獨至於今,籀其政法,審其風俗,與其秀桀之民所言議思維者,則猶然一宗法之民而已矣。”在這種超穩定的血緣紐帶維係下,社會結構也具有了超穩定的特征:父係單係世係原則不可逾越。在世界各民族中,由原始社會過渡到階級社會初期,都有過父係單係世係時期,但一般此後都有變化。隻有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古代社會中,始終堅持這一原則。

因此,在家庭財產繼承方麵,沒有女性的地位;在一些專門技術領域,嚴格遵守“傳媳不傳女”的家規。特別是在政治權力的繼承關係中,母係成員絕不能染指。因此,除武則天外,中國曆史上未有其他女性稱帝,而在歐洲、印度,女王、女皇並不鮮見。

家族製度長盛不衰。祠堂、家譜、公田,是維係家族的三大力量。《論語》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清代全祖望在《桓溪全氏祠堂碑文》中說:“宗祠之禮,則所以維四世之服之窮,五世之姓之殺,六世之屬之竭。昭穆雖遠,猶不至視若路人者,宗祠之力也。”家譜記載全族的世係源流、子嗣係統、婚配關係、祖宗墓地、族產公田、族規家法等。它的作用是防止因年代久遠或居處遷徙而發生血緣關係的混亂,而導致家族解體;同時也是解決族內糾紛、懲治不肖子孫的依據。公田又分為祭田、義田、學田。祭田收入用於祭祀先祖,義田收入用於救濟貧病,學田收入用於族內教育。祠堂、家譜是從精神上維係族眾,公田是從物質上達到“收族”目的。斯塔夫裏阿諾斯在比較中說:“祖先崇拜從遠古時代起就一直是中國宗教獨有的重要特征。對一個人的姓十分重視與這一點有密切關係。中國人的姓總是位於個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005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域○外○傳○播那樣,位於個人的名字之後。這一習俗反映了在中國社會中起主要傳統作用的是家庭,而不是個人、國家或教會。”①家國同構。它是指家庭、家族與國家在組織結構方麵的共同性。它的本質就是父親作為家長,成為家庭的主宰。擴而大之,家族則族長主宰,國家是國君主宰。“家天下”三字是家國同構的最通俗、最簡潔的表達。在世界其他文明中,古印度有種姓製度,在種姓內部,它的意義類似於中國的家族製度,但它嚴格執行“不同種族不得通婚”的規定,因此它不具有結構全體社會的作用。在古代西方,貴族、平民、奴隸之間界限分明,中世紀僧侶、貴族、平民之間的界限也不能混淆,歐洲社會奉行的是地緣政治、等級政治,而不是血緣政治。

中國古代超穩定的社會結構,除了血緣紐帶的維係,還有一種超穩定的維係工具,那就是語言文字。“構成中國內聚性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存在著一種可以追溯到數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書麵語。這種書麵語具有特殊意義,因為各地區的中國人,盡管各自所操的方言彼此間猶如意大利語之於德語、瑞典語之於西班牙語,頗有不同,但都懂得這種書麵語。其原因就在於,它由表示意義和物體的漢字組成……這種書麵語是為中國提供統一性和曆史連續性的重要力量。實際上,它對整個東亞也起了如此的作用,因為中國文字書寫方式已全部或部分地為周圍包括日本人、朝鮮人和部分東南①斯塔夫裏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上冊,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2版,第70頁。

006



緒篇亞人在內的大部分民族所采用。”①文字的發明,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重要標誌。中華文明的一個重要標誌,則是漢字的創製。

漢字的產生經曆了漫長的過程。在成熟的漢字———甲骨文產生之前,它經曆了漫長的圖畫文階段。

圖畫文是刻畫在甲骨上的記事符號,是文字的雛形,或者稱作原始文字。從現有資料看,中國最早的刻畫符號出自賈湖遺址,距今8000多年。賈湖遺址位於河南省舞陽縣舞渡鎮賈湖村東側,1962年發現。賈湖遺址出土的甲骨契刻符號,是目前發現的與漢字起源有關的最早的實物資料。考古學家認為,這些契刻符號的刻畫、筆勢、形態、組合等各方麵都與商朝的甲骨文基本一致,因此這些符號應該是8000多年前賈湖人使用的文字。

晚賈湖遺址1000多年的半坡遺址,是1953年考古界的重要發現。半坡遺址位於陝西西安,距今6000年以上。考古學家從半坡遺址陶器上發現各種不同的刻畫符號113個。以郭沫若為代表的學者認為,這些刻畫記號是具有文字性質的符號。

晚半坡遺址1000多年的陵陽河遺址(位於今山東莒縣)、丁公陶遺址(位於今山東鄒平)、王城崗遺址(位於今河南登封),也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考古界的重大發現。這些遺址都出土了契刻符號,考古學家認為它們都具有早期文字的性質。尤其是王城崗遺址的刻符,被認為是有確鑿時代的最早的文字。經考定,王城崗遺址屬於夏朝初期遺址,距今約4000年。其中一個陶器上的一個刻①斯塔夫裏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下冊,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2版,第360頁。

007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域○外○傳○播符,被認定為“共”(“拱”)字,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一個漢字。

“圖畫文”算不算文字?文字學家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文字學家是肯定的,所以在這些文字學家的眼裏,漢字在距今8000年前就產生了。但有的文字學家對此持否定態度。他們認為,成熟的文字不應當用“圖畫”來表示意義,而應當用超越圖畫的自成體係的符號來表示意義。

如“人射鹿”這一信息在“圖畫文”階段,就是用“人拿弓箭射鹿”這樣的圖解來傳遞:而在成熟的文字產生後,“人射鹿”的意思由“人拿弓箭射鹿”的圖解,變成了這樣三個字:盡管這三個字的字形還有很濃的圖畫意味,但它們已不再是用圖畫解釋意思、傳遞信息,而是用文字組成句子傳遞信息。在這些文字學家看來,隻有當人們用一個一個文字自由組合成不同的句子來表達意思時,成熟的文字才算真正產生。這樣成熟的漢字,到距今3000多年的商代產生了,那就是甲骨文。

從賈湖遺址出土的甲骨契刻符號到商代的甲骨文,走過了約5000年的曆程。如果再算上賈湖遺址甲骨契刻符號產生之前的我們並不知曉的曆史,漢字的產生確實走過了漫漫長路。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圖畫文的產生,還是漢字的最終產生,都有一個非常緩慢而複雜的過程,都是集中了無數智者的智慧008



緒篇才逐漸完成的。從這一點上說,我們完全可以把傳說中的創字者伏羲、蒼頡看成是祖先無數智者的集合體。是這個集合體的探索與實踐,創造出了漢字這一人類奇跡。

漢字之所以被認為是奇跡,是因為它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其曆史的文字,是世界上唯一還在使用的象形文字。它不僅是維係中華民族幾千年生生不息的統一的重要力量,而且將是助推中華民族走向光輝燦爛未來的重要力量。

漢字為什麼有如此巨大的力量?文字學家從漢字的造字方式、書寫方式及其體現的民族思維方式、審美意識等方麵作了深入的探究。這裏從思維方式、社會意義、審美意識以及表現方式四個方麵略作介紹。

漢字體現人類係統思維的思維方式美。係統思維也叫整體觀、全局觀,就是把認識對象作為係統進行綜合考察,從中尋找到規律從而整體地、綜合地、立體地把握認識對象的一種思維方法。係統思維能極大地簡化人們對事物的認知,給人們帶來對事物的整體觀、全局觀。《易》的思維方法可以說是最古老的係統思維方法,它用八卦(天、地、水、火、雷、風、山、澤)將世界係統化。中醫陰陽理論其實也是係統思維。係統思維在現代社會的應用比比皆是,現在所謂的“雲”思維也是係統思維。漢字背後的係統思維,主要體現在它的取類思維。許慎的《說文解字》將9353個字分別歸入540部,14大類。許慎的一個重大貢獻就是發現並闡釋了漢字背後隱藏的係統思維秘密。如將與“人”有關的看得見摸得著的人事置於“人”類,將與“心”有關的人的情事納入“情”類,將與“水”有關的事物置於“水”類,將與木有關的事物置於“木”類……在這樣的不斷取類中,漢字就將世界有係統、有類別地整體009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域○外○傳○播象形化了。這也是我們的字典在編排時要按部首編排的內在原因,因為部首是類首。

漢字體現人類集體思維的社會意義之美。集體思維又稱群體思維,它體現一個團體、一個群族、一個社會體的共性思維特征。這些共性思維特征背後往往隱藏著一個社會共同體的追求,具有社會意義之美。漢字“意美”的很大一部分是它承載了中國人作為社會共同體的社會追求之美。比如“蒼頡”二字,“蒼”在古代神話中指“蒼帝”,蒼帝也叫“靈府”;“頡”在古代神話中指“青狗”。

人們賦予漢字的創造者一個具有神異特征的名字“蒼頡”,背後就隱含著對這個創造者的崇敬。再如“修身”的“修”字,篆文為“”,是“”與“”的會意。“”即“攸”,意思是一隻手拿著一根木條輕輕敲打以水淋背的人;“”,是裝飾的意思,兩者會意而成洗滌人體汙垢,為其裝飾,使其美好。所以“修”字體現了人們對完善、完美的共同追求,這從與“修”有關的一係列詞語中也可以看到:修身、修善、修敬、修養、修學、修業、修行;修飾、修治、修繕、修剪;修書、修史;修建、修築……如果我們仔細探求,就會發現,絕大多數漢字都隱藏著民族的共同認知,這正是它的社會意義之美。

漢字體現人類審美思維的審美意識之美。審美意識包括感知、感受、趣味、理想、標準等各個方麵,從漢字中可以發現我們民族在這些方麵的種種美意識。如“美”字,甲骨文是“”,由“”(羊)“”(大)會意而成。“羊”“大”為“美”就體現了民族審美意識的三個重要原點:一是味覺。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美,甘也”,即“碩大之羊,肉味甘甜”是美的。也就是010



緒篇說,“美”字最初表達的是人們對“甘”的這一味覺經驗的審美感受。二是視覺。形象豐碩、羊毛濃厚、膘肥體壯,給人一種旺盛的生命力感受。同時,像楊辛等編寫的《美學基本原理綱要》所說:“羊身上有些形式特征,如角的對稱、毛的卷曲都富有裝飾趣味。

甲骨文的‘羊’,形象地表現了羊的外部特征,特別是頭部特征,從羊角上表現了一種對稱的美,不少甲骨文中的‘羊’字就是一些圖案化的美麗的羊頭。”三是心覺。“美”字也可以看作一個人修飾打扮成羊首的形狀,用來表示美麗、美好的意思。為什麼裝飾成羊首的形狀就美麗?因為羊肉好吃、肥美之羊好看,“羊”慢慢就成了美的化身。從味覺到視覺到心覺,正是人類美意識起源與發展的基本理路。漢字“美”的構造正是這一思路的最典型的實例。再如“善”字,金文是“”,由“”(羊)“”(兩個“言”)會意而成,後來簡化掉一個“言”字。“善”的本義是“膳”,即羊肉味美,引申為美食。隨著人類美的意識從單純的官能性感受到超越生理的官能性局限,向著具有廣泛社會意義和倫理意義的方麵擴展,“善”就幾乎成了美的代名詞。這時,“善”字表示美食的最初意義已由“膳”字承當,“善”字則承當了表示一切能給人的精神和物質生活方麵帶來美感的對象,諸如山川溪穀、草木禽獸,高官厚祿、仁義禮智、文人賢士、英雄豪俠……這些於人的精神和物質生活有用的對象,幾乎都可以說是善的、美的。時至今日,人們的美意識中一般都還是以善為美的成分居多。這裏我們舉“美”“善”兩例,即可看到漢字背後確實蘊藏著我們民族豐厚的審美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