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與中國策劃編輯\/邱少華吳子明黃長根特約編輯\/陳東有研究叢書責任編輯\/吳子明那曉萍裝幀設計\/鄧家玨責任印製\/黃江萍圖書在版編目()數據CIP海勢東遷:明清沿海蕩地開發研究\/劉淼,劉一侃著—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9.1(海洋與中國研究叢書)ISBN978-7-5493-8024-4海…劉…劉…沿海—窪地Ⅰ.①Ⅱ.①②Ⅲ.①改造—曆史—研究—中國—明清時代Ⅳ.①S156.8-092中國版本圖書館數據核字()第號CIP2018259379?

?出版發行江西高校出版社?地址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北大道號?96總編室電話()?079188504319?銷售電話()079188505090?網址?wwwj.uacp.com印刷浙江海虹彩色印務有限公司?

?經銷全國新華書店?開本\/?700mm×1000mm116印張?19.5?字數千字330?版次年月第版?201911年月第次印刷?201911?書號ISBN978-7-5493-8024-4?定價元?60.00?贛版權登字-07-2018-1386?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圖書若有印裝問題,請隨時向本社印製部(0791-88513257)退換總序一年的開始是人生的新起點,學習的新坐標,事業的新征程,成功的新希望。但我平生在元旦寫下學術研究心願和追求隻有三次。第一次是年元旦為《林則徐傳》寫自序,第二、三次是年和年元198019982003旦分別為《海洋與中國叢書》與《海洋中國與世界叢書》寫總序。這三篇序都和海洋與中國的研究有關,特別是後兩篇,表達了當年我和我的研究團隊走向海洋的書生意氣、家國情懷。今天是年元旦,要寫第四2018篇序,不能不從第二篇序說起。

年月,我在全國政協八屆五次會議上倡議建立中國海洋人文19973社會學。我毅然從原有的曆史學科主流走向多學科結合的邊緣,篳路藍縷,敢為人先,亮出“展開海洋視野,敞舒海洋胸懷,挖掘海洋信息,探討海洋成敗,複憶海洋過去,關注海洋未來,重塑中國海洋文明,迎接全球海洋時代!”的口號。年元旦,我在《海洋與中國叢書》總序中說:1998中國是一個兼具陸海、生態環境多樣性的大國。海洋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重要環境。現今中國的版圖內,有萬餘千米的大1.8陸岸線,萬餘千米的島嶼岸線,有大於平方米的海島1.45006500多個,五大海域的海洋國土達多萬平方千米,相當於陸地國土300的\/。在漫長的曆史歲月中,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地向海洋進軍,發13展了自己的海洋經濟、海洋社會和海洋人文模式,積澱了豐厚的文化,體現了中華文明海洋性的一麵。

中華民族有光榮的海洋發展傳統,也經曆過從海洋退卻的嚴重頓挫。向海洋開放,曾使中國傳統的海洋產業、海洋貿易和海洋科技走在世界各國的前列;厲行海禁、壓抑向海洋發展的傳統,曾使中國喪失海上競爭的優勢,處於落後、挨打的地位。走向海洋與忽略海洋的選擇,關乎國民經濟和社會文明的全局,這是我們的先輩付出沉重的曆史代價換取的認識。

世紀將迎來海洋大發展的時代,世界各國都在調整自己的海21洋發展戰略,力圖在新世紀搶占海上競爭的製高點。中華民族麵臨複興海洋發展的機遇和挑戰。貫徹、落實海洋發展的基本國策,重振海洋大國的雄風,不僅是海洋界、經濟界和政府部門的事情,同時也需要人文社會科學界的積極配合。

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識,需要發達的海洋人文社會科學。國民海洋意識的普遍薄弱,根植於曆史上重陸輕海的社會價值導向和海洋人文社會科學的不發達。當代中國的海洋性研究雖在一些人文社會學科領域取得突出的進展,但尚未出現海洋政治學、海洋經濟學、海洋社會學、海洋法學、海洋管理學、海洋旅遊學、海洋軍事學、海洋史學、海洋考古學、海洋文學、海洋民族學、海洋文化學、海洋民俗學、海洋宗教學等的全麵振興,更沒有形成多元綜合的學術體係。

沿海地區、海洋國土和中國人從事海洋活動的外海區域,蘊藏著大量中國海洋社會人文成果和信息,有待進一步發掘和闡揚。

中國海洋人文社會科學的建設,是一項跨世紀、高難度的理論工程,需要幾代學人的不懈努力。《海洋與中國叢書》有誌為此做基礎性的學術積累。首期出版的各冊,都以中國海洋社會經濟史和海洋社會人文的視野,從不同的角度展示先人向海洋發展的努力、成敗和榮辱,在吸收消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挖掘民間和海上的各種中國海洋社會人文資料和信息,探索運用多學科整合的研究架構,重新審視中國海洋經濟、海洋社會和海洋人文的價值,力爭有所突破,為下世紀最終達到融合創新,重塑中國海洋文明奉獻一點綿力。希望這一嚐試能發凡起例,得到各方麵的理解、幫助和支持,喚起更多人文社會科學人士的關注和投入。同時也希望它的出版,有助於全社會更新觀念,提高對中國海洋發展重要性的認識,形成關心、支持、投入海洋發展的人文氛圍,迎接中國海洋經濟、海洋科技和海洋社會人文大發展的世紀。

21年元旦,我在《海洋中國與世界叢書》總序中表示,曆史事實是2003人文社會學科研究的出發點,海洋史學的成熟有助於海洋人文學科的發達。讓非主流的海洋史學登上中國的學術殿堂,是我的夢想;形成具有獨特風格、氣派和特色的中國海洋史學,是我的追求:世紀後期,科技日新月異,生產力大幅提高,給人類帶來巨大20財富,又給人類的生存帶來潛伏的危機。隨著陸地人口、資源、環境壓力的增大,未來文明的出路在於海洋,已成為國際共識。世紀21的海洋開發與競爭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焦點之一。中國是一個陸地大國,又是一個海洋大國,西部大開發與東出海洋是實現經濟騰飛、民族複興的兩翼,在國家發展戰略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中國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順應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潮流,走入海洋,走向世界,是曆史的大趨勢。中國能否抓住發展機遇,建成海洋強國,與海洋世界產生良性的互動,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中國能否經受西方海洋霸權的挑戰,消解遏製與對抗,在海洋競爭中占有自己的生存之地,避免曆史悲劇的重演?這引起了世人的廣泛關注和討論。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中國海洋曆史文化的研究,是世紀理論創新和學術創新必須認真麵對的重大課題。

21上個世紀年代初,我對曆史的學術興趣從陸地轉移到海洋,90對海洋發展陸地化描述的曆史文本產生了懷疑,開始醞釀對中國海洋社會經濟史和海洋人文社會學的探索。由於自知這是一項艱難的研究計劃,需要聚集力量,長期冷靜思考,不斷探索,不能為浮躁之風所動,以時髦理論虛構曆史,或急於求成,追求轟動效應,故設想結合博士生的培養來進行研究,指導他們各選擇一個專題,用—3

年時間,一步一個腳印、一屆又一屆地做下去。我的設想和思路得4

到博士生們的響應和認同,師生幾經切磋,於是有一批博士學位論文的寫作,雖有幾個失敗無成,但大多間有新見,為中國海洋人文社會科學建設做了基礎性的學術積累。

年,江西高校出版社獨具慧眼,支持我挑選一些博士學位1996論文加以修改,編成叢書,申請列入國家重點圖書規劃,並主動承擔出版任務。在他們的熱心支持和鼎力幫助下,《海洋與中國叢書》(8

冊)在上個世紀末麵世,並榮獲第十二屆中國圖書獎。這對我是一個巨大的鞭策和鼓舞,促使我下定決心與時俱進,拓展研究計劃,爭取年前在主要領域都有開拓性、創新性的成果,夯實中國海洋2010史學的基礎。現在奉獻給讀者的這套叢書(冊),便是《海洋與中12國叢書》的延續,又是廈門大學“工程”第二期建設項目的成果之211一。我們追求的目標是:以海洋中國與海洋世界的互動為研究平台,進一步深化中國海洋曆史文化的研究;破除忽視海洋發展的觀念、心態和認識的盲點,用翔實的曆史人文資料,從不同的角度和領域,論證海洋是溝通中外的大通道,是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空間,海洋對經濟社會發展、穩定和安全具有重大的國家利益,海洋國土是曆代先人開拓經營的結果,海洋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中國海洋發展具有曆史的連續性;突破國家、民族的界限和傳統的學科結構,實現多學科理論、方法的滲透和融合,推動海洋史學的學科建設和博士生培養;分析中國海洋發展與海洋世界互動過程中的曆史經驗和教訓,為現實和未來的實踐提供借鑒。

納入本叢書的各書,是從博士學位論文和國家、教育部社科研究規劃及國外合作項目成果中選取的。作者大多風華正茂,都受過係統的專業訓練,善於吸收國內外學界的新成果、新經驗,有的已有多年積累,又經多年潛心研究,雖然水平難求一致,但均有創新的亮點。本叢書的內容分別涉及中國曆史上的海疆政策、海洋經濟管理、海神信仰、海上走私與反走私、海洋災害、東南海洋區域、海上山東、環黃渤海經濟圈的生態環境、經濟開發與社會文化變遷、環中國海沉船、南海紛爭與海洋權益、西洋航路移民、新加坡華人社會文化的研究,多屬立足學術前沿,扣緊時代脈搏的問題。在指導思想、研究主題、研究概念、研究方法、研究順序上,實現從陸地本位向海洋本位的轉移,把海洋視為一種文明形態和文明發展的進程,而不僅是單純的區域概念或產業概念;站在曆史學的立場,整合海洋考古、宗教史、環境史、災害史、科技史、海洋經濟地理、海洋法學、人類學、社會學、管理學等學科知識和成果,填補研究空白,為海洋史學整體框架添磚加瓦,體現中國社會經濟史學派的特色和風格,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勇於麵對時代需要,追求傳統與變革連續性的新思路,發揮學術的社會功用,有較強的社會價值和現實意義。為了增強學術著作的可讀性和擴大讀者群,作者在通過論文答辯或課題成果評審之後,又對標題和文字做了大量的加工,或做章節調整,重新改寫,所有引文都經查核原書,反複校對,力求準確無誤。

我們深知,上述內容在中國海洋曆史文化領域還僅是滄海一粟,要完成最初的構想還任重而道遠。一代有一代的學術,讓非主流的海洋史學登上中國的學術殿堂,是我的夢想。感謝廈門大學的研究經費資助和江西高校出版社的精誠合作支持,給我圓夢的機會。人文社會科學對研究對象的闡述和說明不會有終極的結論,隻要學術界承認我們努力過,盡心了,就是最高的褒賞。至於是否能夠二十年磨一劍,形成具有獨特風格、氣派和特色的中國海洋史學,還要看今後的努力和學術的檢驗。

由於海洋發展在國史上長期處於非主流地位,造成資料信息的大量流失和斷層,今人所能見到的隻是一些斷麵或碎片。即便如此,從民間和海外發掘史源,還有很大的難度。由於資料分散,檢索不易,不少還需實地調查才能獲得,受到人力、時間和資金的製約,埋藏地下和海底的文物證據更有待考古的新發現,加上文理、古今、中外之間,學科專業分工過細,往往有好的選題,卻一時難竟全功。

特別是外國檔案文獻的利用,缺乏通曉葡萄牙、西班牙、荷蘭、阿拉伯等語言的學術專才,需要培養引進方能解決,有關從海洋世界看中國的許多課題隻好延後處理。此乃時勢使然,非“不戰”之罪,敬請讀者見諒。

曆史事實是人文社會學科研究的出發點,海洋史學的成熟有助於海洋人文社會學科的發達。這是可以期待的。我們希望以書為媒,廣交關注海洋的學術與職業背景不同的有識之士,開展學術交流和合作,共同為提高海洋意識,弘揚中國海洋文化,繁榮海洋事業而努力。作為新興學科,有許多新的發展空間,需要許多新人的參與、繼承、開拓和超越。相信經過幾代學人的努力,海洋史學將在中國大放光彩。

我們的努力與黨和國家的事業發展同心同向同步同行,經過二十多年的奮鬥,一屆又一屆的青年博士朝著同一個方向砥礪前行,接力創新,參與了對中國海洋史學基本論斷和中國特色學術話語體係的建構。從年第一本研究著作問世,到年出版《中國海洋文明專題研究》19942016(卷),以豐碩成果呼應時代潮流,滿足社會需求,為中國海洋史學奠定10基礎。這支以我為導師,以我的博士研究生及其再傳弟子為主,自然集結起來的研究團隊,可以說是中國第一支海洋史研究團隊,但它與現行科研體製的研究團隊不同,不是由某種基金項目、人才計劃或科研單位組織起來的,而是以傳統的學業傳承關係為紐帶,以學術興趣和國家需要為動力形成的“學術共同體”。如今傳承四代,枝繁葉茂,分布各地,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一批優秀的人才。

年,中共十九大開啟了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2017“一帶一路”倡議的願景和實踐,海洋強國戰略的實施,中國海洋史學迎來了新機遇,需要擘畫新坐標,謀求新作為。我們和出版社精心策劃,將在一年內推出兩套叢書。一是《中國海洋空間叢書》冊,由海洋出版社4

出版。團隊八位新銳菁英每兩人和我合撰一書,曆經三年殺青,以曆史的視野、國際的視野,用新的材料、新的理論,開創海洋人文社會科學綜合研究的新境界,為海洋強國戰略的實施提供文化支撐。二是《海洋與中國研究叢書》冊,由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我們將原有的《海洋與中26國叢書》《海洋中國與世界叢書》中的冊均重新修訂,同時擴大規模,17納入在其他出版社出版後過了合同期限的冊、尚未公開出版的新書54冊,重新布局,精心打磨,統一版式,結集出版。站在學術前沿的製高點上,凝聚飽含二十多年心血的結晶成果,展示中國學界海洋曆史文化研究的成就,助推“一帶一路”的文化建設,幫助人們認清中國海洋發展的曆史定位,認清前進的方向和目標。同時也借此與國內外學者交流,共同推動海洋史學術事業的繁榮。

年元旦2018目錄第一章緒言001第一節學術史回顧001第二節本文的基本思路007第二章自然生態環境與開發背景012第一節中國沿海的自然生態環境012第二節海岸線外延考察018第三節中國沿海地區的早期開發026第三章明清蕩地開發036第一節鹽業蕩地開發036第二節沿海屯田的屯種與開發059第三節地方有司的海蕩開發076第四章蕩地開發要素分析100第一節蕩地墾殖技術100第二節勞動力配備116第三節蕩地開發資金構成139第四節海洋政策的影響145第五章蕩地土地關係151第一節官撥關係151第二節圩本關係163第三節租佃關係171第四節蕩地交易關係183第六章蕩地課賦與地租形態200第一節鹽業蕩地課賦200第二節屯軍蕩地課賦234第三節地方州縣蕩地課賦與地租245第七章蕩地開發與沿海社會變遷260第一節沿海傳統社會經濟組織及其變遷260第二節傳統經濟結構的演變275第八章結語———沿海蕩地開發特點及其發展趨勢294後記299第一章緒言當前人類已進入海洋時代,全世界掀起開發海洋熱,向海洋開發的深度和廣度進軍,已成為曆史發展的必然。

我國是海洋國家,沿海有長達萬公裏的海岸線和遼闊的海域。

1.8中國海洋經濟的發展,包括海洋、沿海灘塗和陸域三部分組成的國土資源綜合開發。海洋經濟區國土資源開發的重心,則是將地處海陸交界的海岸帶,建成既是內地沿海資源開發、產品外銷的門戶,又是海洋資源、海島資源開發的前沿陣地和後勤供應基地。從這個意義講,海岸帶資源開發,應當是中國海洋經濟發展的中心環節。

中國海岸帶具有巨大的空間資源,主要包括沿海深水港灣、各種生物、礦物、旅遊資源和不斷淤漲的蕩地資源。各種空間資源,構成建立海洋經濟區開發戰略的物質前提。

中國沿海資源開發,是一個曆史的過程。從長時段的綜合觀察來考察明清時期沿海蕩地開發,具有促進中國海洋發展的意義。作為中國海洋發展基地的沿海地區,通過對外延海蕩的開發,為海洋發展提供了深厚的物質基礎。因此,把海蕩開發的研究,置於中國海洋社會經濟史的視野之內,從中國傳統農耕文化與海洋發展的結合方麵,來係統地探究沿海蕩地的開發特點,無論是對今天還是對未來的沿海土地開發利用,促進沿海地區經濟增長,增加中國海洋發展的潛能,都具有重大的曆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1第一節學術史回顧沿海蕩地開發的綜合研究,尚屬開拓性課題,迄今為止,未見有係統的專論行世。檢閱前學者的研究成果,與海蕩開發相關的研究領域,如曆史地理、區域經濟史、土地製度的研究,其中雖對海蕩問題有所涉及,但因學術目標不同,尚未對蕩地開發做全麵的、係統的研究。盡管如此,因其研究視點已觸及沿海蕩地這一極為特殊的土地類別,其成果在學術史上的地位是應當加以肯定的。

從對本文寫作的關係上講,中國曆史地圖集編輯部編的《中國曆史地圖集》①,記錄了中國曆代沿海蕩地外延的空間變化,這就為本文對自秦漢以來的海蕩外延作長時段考察提供了地理依據。從曆史地圖集的記錄,可以說明明清時期是中國海蕩開發的高峰期,這一時期的蕩地開發,無疑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區域經濟史研究對海蕩開發多有涉及,最突出的是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的研究。專論海蕩開發的論文,有鄔慶時的《廣東沙田之一麵》②和傅同欽的《明清時期的廣東沙田》③,對沙田的開發過程、開發形式及開發組織諸問題,做了大概的描述。對長江三角洲和蘇北地區蕩地開發史的研究,有淩申的《江蘇沿海兩淮鹽業史概說》④和姚恩榮《清朝中期草堰場土地勘查和利用的情況、原因及其影響———兼論大豐墾區各公司開發史》⑤,前者是從鹽業史的角度,論述江蘇蘇南、蘇北沿海蕩地的開發情況;而後者則是具體到以鹽場為單位,考察蘇北縣級的鹽業蕩地墾種狀況。此外,在區域社會經濟研究中,福建地方宗族組織的海蕩開發研《中國曆史地圖集》,中華地圖學社年版。

①1974刊於《廣東文史資料》第期。

②5收錄於《明清廣東社會經濟形態研究》,廣東人民出版社年月版。

③19855刊於《鹽業史研究》年第期。

④19894《大豐縣文史資料》第輯,年月。

⑤2198152

究,尤其值得注意。代表性成果是楊彥傑的《陳埭丁氏“海蕩圖”研究》①,該文重點考察福建泉州陳埭穆斯林丁氏所存《海蕩圖》,盡管圖中反映的大多是丁氏宗族民國期間的海蕩經營實況,但為我們上溯明清福建沿海家族組織尤其是少數民族的海蕩開發經營活動,是很有價值的。關於北方地區的海蕩開發,目前成果不多。但在製度史研究方麵,多少也涉及海蕩問題。如管東貴《清初遼東招墾授官例的效果及其被廢原因的探討》②,在肯定清初招墾授官例對墾荒的積極作用的同時,描述了遼東沿海諸縣的蕩地開發情況。

另一值得重視的是專門史研究,如水利史和災荒史研究,與本文討論主題關係密切。關於水利史,主要有冀朝鼎的《中國曆史上的基本經濟區與水利事業的發展》③,這是從經濟區域劃分與水利事業曆史發展相結合的角度來論述入海內河下遊及入海口區域經濟發展的。在曆史上,入海水係的修浚治理,無疑對濱海平原的形成和海蕩的開發利用產生了積極的作用。而水利的另一麵,則是從災荒的側麵來論證興修水利的重要性,這是年代水利史研究的一大特點。比較重要的論文有:喬紅60《明清以來天津水患的發生及其原因》④、楊持白《海河流域解放前年250間特大洪澇史料分析》⑤、羅爾綱《清道光年間長江水患的原因》⑥、蔣德隆《長江下遊地區春季旱澇演變趨勢的研究》⑦等。以上論文都認為內河入海口泥沙淤積是造成水患的重要原因。從蕩地成因方麵看,入海口泥沙淤積而形成的新台地與舊有的入海水係如何治理,是值得注意的課題。

與蕩地開發密不可分的又一專門史研究即是鹽業史。中國古代製鹽業是瀕海土地開發和海洋開發的主體。關於蕩地的早期開發,最重要的論著是郭正忠的《宋代鹽業經濟史》⑧。作者根據唐宋鹽史資料,對宋刊於《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年第期。

①19901刊於《曆史語言所集刊》第卷,台灣,年月。

②4419729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年版。

③1981刊於《北國春秋》年第期。

④19603刊於《水利學報》年第期。

⑤19653刊於《江海學刊》年第期。

⑥19619刊於《地理學報》年第期。

⑦19652人民出版社年月版。

⑧199073

代亭戶的草蕩、鹵地、上岸田地等各類田土的占有、墾種、租課狀況進行細密的分析,這就為本文考察明清時代鹽業蕩地提供了淵源關係和曆史麵貌。筆者曾對明代蕩地進行研究,也是從鹽業經濟史的角度進行的。

關於明代海鹽作業中對蕩地、海洋的開發利用,有《明代海鹽製法考》①;對蕩地土地關係的研究,有《明代鹽業土地關係》②、《明代鹽業蕩地考察》③、《明代鹽業蕩地研究》④、《明朝灶戶免田製考》⑤等,集中考察了明朝鹽業蕩地開發利用的過程,蕩地占種開耕的形式,鹽業土地的租佃傭工關係、課稅形態,各鹽運司蕩地畝額、分配定額及灶戶丁分撥蕩地實態等問題。

外國學術界對中國沿海蕩地開發的研究極為關注。早在年代,50日本東洋史學界最有影響的仁井田陞博士,在他的《古代支那、日本的土地私有製》⑥一文中,提出瀕海灶戶“灘場、草蕩的所有權,應屬於極為嚴密而又獨特的範疇”的觀點,這一論點盡管是從土地權利歸屬的角度來探究蕩地經濟關係、法律關係的複雜性的,但他認為蕩地是一種極為特殊的土地類別,則引發了學術界對蕩地的研究興趣。尤其是在年代70以來日本學界熱烈討論的“一田二主”問題中,由於對內陸傳統的舊有田土無法解釋土地最初投資者對土地權益的關係,開始轉向從蕩地的初級開發來解釋“一田二主”產生的原因。這樣,蕩地開發問題又一次引起學界的注意,有學者發表數篇有關沿海地區土地關係的文章。如對崇明島的研究,有藤井宏的《崇明島的一田兩主製———以其起源為中心》⑦、寺田浩明的《關於從所見的“承價”“過投”“頂首”》⑧等,其中對由於蕩地開發而成立的土地關係有所涉及,但仍限於傳統的地權問題的討刊於《鹽業史研究》年第期。

①19884刊於《鹽業史研究》年第期。

②19902刊於中國明史學會編《明史研究》,黃山書社年月版。

③19919收錄於彭澤益主編《中國鹽業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年④199112月版。

刊於中華書局《文史》第輯,北京,年。

⑤391994刊於《國家學會雜誌》第卷第號。

⑥4312刊於《東方學》第輯,年。

⑦491975刊於《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第冊,年月。

⑧93198314

論範圍,並未從土地關係同蕩地開發的關係方麵進行研究。

上述討論,顯然是集中於土地經濟的層麵上,難以說明伴隨沿海蕩地開發過程而架構的政治、社會、文化各層麵的關係以及互補互動作用。

為突破傳統的史學研究方法,國內外學界除擴大土地研究的領域,進而擴大到沿海生產、流通和經濟製度之外①,更注重於將研究重點放到“專製國家權力與支配體係”②、“國家權力與經濟過程、社會動向的關係”③、“地主與佃戶的關係”———再生產構造及以生產力為中心的諸多方麵。

值得提出的是,日本學界近年從支配體係的理論研究開始轉入對農村社會的實地調查研究,發表了不少有價值的報告。比較重要的論文有濱島敦俊的《中國中世村落共同體》④,作者對照江南水利慣行的說法,即田頭製———照田派役———業食佃力,提出“作為人的社會集團的共同體‘裏’向‘村’的推移”的觀點,他認為佃農經營內在性的浸透階段的“村”,是與“特定市鎮相結合,具有文化的農民的含義”。上田信對浙江省鄞縣勤勇村進行實地調查後,發表了《關於村作用的磁力》(上)(下)⑤,認為中國農村社會的共同體和中國村的實際有相當大的距離。“明代中期以來同族關係、地緣、行政組織的回路的形成及其與現實的動態,直到現在在這村中仍沒有完結。”日本學者的研究方向與選題,大體可以反映國際史學界的學術動向。

最後,需要介紹的是港台學者對本地開發曆史的研究。這方麵的研究成果較多,其原因,誠如台灣學者所說,“台灣漢人移民社會在開發史的研究意義,乃是由於漢人移民台灣及其定著化的過程。由於時代上較關於生產、流通、經濟製度的研究,參見庫裏斯·約翰·達尼埃魯斯《明末清初新製糖①

技術體係的采用及其國內轉移》,《史學論集》(就實女大)年第期;鬆浦章《關於清代福建19883海船業》,《東洋史研究》第卷第號,年;岸和行《明代廣東珠池與珠池盜》,《東洋史論4731988集》十四,年。

1985參見上田信《明清時期浙東州縣行政與地域豪右》,《東洋史研究》,年。岸②46-31986本美緒《明末清初的地方社會與“世論”》,《曆史學研究》五七三;佐藤學《明末清初期一地方都市同業組織與公權力》,《史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