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上篇\/建設鉤沉\/國立中央大學中央大學概況?

…………六、重要之設備之一——建築1.大禮堂:禮堂為全校之集會,能容2700人,兩翼為本校行政部分辦公處所。

2.圖書館:二十二年就原有圖書館大加擴充,閱覽室容量較前約大4倍,書庫容量約大一倍有半。連鋼書架共費22萬餘元。

3.體育館:計長180尺,闊66尺,上下兩層。上層為健身房,下層為辦公室、特別教室、雨浴室、更衣室、儲藏室等。

4.科學館:理學院之算學係,物理係,地理係,地質係,化學係之一部分,均在館內。

5.生物館:理學院生物係之研究室、教室、陳列室在內。因原來建築太壞,地下積水恒二三尺,二十二年徹底重修,共費13700元。

6.中山院:文學院各係之研究室、教室、圖書室在內。

7.東南院:法學院各係之研究室、教室在內。二十二年重修,計費7600元。

8.南高院:教育學院各係,除體育科設在體育館,藝術科音樂組在梅庵內單獨建有音樂教室外,其餘各種研究室、教室均在內。此院為本校最舊之建築,22年重修,計費14000元。

9.新教室:工學院各係教室、實驗室在內。

10.工學院各工場:如金工廠、木工廠、電力實驗室、電信實驗室、水力實驗室、風洞室、引擎室等,均在本校之北部。

11.醫學院:二十五年秋季建築落成,建築設備費共合5萬餘元。

12.牙醫院:正在建築中,建築費預計合約15萬元。

13.農學院:該院集中在三牌樓。其重要之新建築為:(1)種子室:農學院搜集各類品種至數萬,非有專門建築儲藏,無法研究。故二十二年新建種子室,共費17000餘元。

(2)昆蟲研究室:二十二年建築,共費9700餘元。

(3)蠶桑館:蠶桑研究室、養蠶室等在內。

14.音樂教室:在梅庵內,二十二年建築,共費1萬餘元。

15.遊泳池:在建築中,建築費約計15000元。

16.學生宿舍:本校為集中管理起見,將過去租賃之宿舍退租,另於文昌橋學生宿舍原址,新建學生宿舍二所,二十四年秋落成,共費約11?南大百年實錄編輯組編:《南大百年實錄中央大學史料選(上卷)》,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321~339頁。

\/90\/\/南大建築百年\/萬元。足容數百人,現本校大部分學生均住宿於此,其餘受軍訓學生及體育科學生住校內平房宿舍。此外,有女子宿舍一所,全部女生住宿於內,此宿舍係二十四年修改舊第一男生宿舍而成。

17.實驗學校校舍:在本校之西南角,占地30餘畝。除原有之望鍾樓,中一院等外,最近添建中小學教室各一所。

(1)雪恥樓:二十二年建成,共費25200元。現作為高中教室暨物理、化學、生物、圖畫特殊教室之用。

(2)民族樓:小學高級教室均在內。二十三年建築,共費12000元。

此外尚有其他零星建築,茲不備列。

…………十三、郊外校舍進行情形本校現址逼處都市中心,四麵環街,其所包麵積,不過三百餘畝,湫隘逼窄,實無發展餘地,致農學院與校本部分離,教學設備,極不經濟。

各農事試驗場又分散各地,與各係不在一處,於實驗研究方麵,尤多困難。現在院址,複被新辟之福建、察哈爾、黑龍江等路,縱橫割裂,益形淩亂。同時工學院亟待添建之各項實驗工廠,尤以機械特別研究班之實驗工廠,均需要廣大麵積。至於教職員學生住舍問題,尤須予以相當之解決,以安教學者之身心。凡此均係事實之迫切需要,幸邀政府垂查,決定分期遷移京師郊外,並定將需要設備地方最急之工、農、理三學院,首先興建,以副中央提倡實科教育之本旨,而應國家當前迫切之需要。至醫學院及牙醫專科學校,則擬永設於現在校址之內,以利用現在之校舍;且因其教學設備與他院不同,需要都市中心地點也。現新校址之地點,經多方勘測,業已呈奉政府核準,在中華門外京建路上石子崗附近,占地約五六千畝。該處北對紫金,南連牛首,東倚方山,登高西矚,則大江在望。校內將來建築之地,且有山陵環抱,小河前橫,林木蓊鬱,風景極美,誠為研究學術之理想之境地。而且仍在市區,離城不過三四公裏,並非脫離都市,不過於都市之周圍,謀得一以集中研究、充分設備、隨時擴充之地址。且其交通便利,與首都之各文化學術機關,仍可收彼此合作之效。現在農、工兩院之主要建築,業經招商承建,著手興工,預計二十七年秋間可以落成,屆時即可先行遷移。至於一切關於建築設備以及經費之保管支配等事項,概由呈準教育部設立之建築設備委員會負責主持。

委員人選,亦由教育部核聘,並請校外機關有學識經驗者參加指導,以昭慎重,而示大公。

\/91\/上篇\/建設鉤沉\/國立中央大學張乃燕致國民黨南京市第八區黨部函?

徑複者:接準惠函,聆悉壹是。貴會關心本區內刊物,於第七次常會並為敝大學日刊,討論整理之辦法二則。具微尊重黨義,曷勝紉佩。惟敝大學為學術機關,此項日刊係報告校聞及討論學術之性質,與宣傳性質稍有不同。既以大學命名,應由大學負其責任,編輯之權自難屬諸他人。故對於貴會第二項辦法,未便接受。至第一項辦法,自當多多注意,並希ОО貴會君子隨時賜稿,以匡不逮。專此奉複,即祈鑒察為幸。此致南京特別市第八區黨部執行委員會張○○中華民國十七年10月16日?南大百年實錄編輯組編:《南大百年實錄中央大學史料選(上卷)》,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339~340頁。

\/92\/\/南大建築百年\/第四節抗戰——“雞犬不留”遷渝的中央大學(1937~1945)1.本部遷渝國立中央大學在1935年即派員查看遷校地址,初步選定重慶沙坪壩。1936年春,中大校長羅家倫目睹中日關係日趨緊張,預言一場大戰不可避免,預做大批木箱以備日後遷校之用。1937年全麵抗戰爆發後,羅即向政府建議,將主要大學和科研機構移往重慶。他堅定表示:“武力占據一個國家的領土是可能的,武力征服一個民族的精神是不可能的”?。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寇抓緊侵華,妄圖短期內迅速占領我國全境。7月15日當夜,中央大學羅家倫校長排除相關阻力,並得到最高統帥蔣介石先生的同意,開始著手遷校?。是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訓示,參加淞滬會戰具有多方麵戰略意圖?。9月20日,日寇海軍第三艦隊司令長穀川清中將宣布要對國民政府首都南京進行大規模轟炸?,南京岌岌可危。羅家倫校長決議遷校。派人考察數地,決意遷校四川重慶。

重慶大學慨然以沙坪壩鬆林坡的地麵借給中央大學營造校舍(圖1-2-38)。中大學生宿舍在小龍坎,而上課卻在鬆林坡,有的學生沒有宿舍,甚至睡飯廳、禮堂;有的校舍雖為新建,但一間寢室300人以上,十分喧雜、徹夜難眠。就是這樣的“陋室”,還遭受到日寇的轟炸。1940年7月4日,日機兩次轟炸中大、重大,炸毀校舍百餘間,中大死傷員工10餘人;暑假期間,學校又被轟炸。經師生努力修複,中大成為沙坪壩最早開學的大學?(1995年在中大舊址上,建成了校友們捐資修建的紀念亭?)。

羅家倫力陳遷校之必要送高等司?:(並先送收發登記)自上海戰事發動以來,中央大學曾受敵機三次襲擊。第一次為8月15日下午,敵機以機關槍掃射圖書館及實驗學校各一?羅家倫:《中央大學之回顧之前瞻》,轉引自《抗戰時期的重慶沙磁文化區》,重慶:科技文獻出版社重慶分社,1989年版,第41~42頁。

?羅家倫:《炸彈下長大的中央大學》(節錄),《大學之道:東南大學的一個世紀》,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1~12頁。

?餘子道:《蔣介石與淞滬會戰》,《軍事曆史研究》2014年第3期,第52~61頁。

?楊夏鳴譯:《美國〈時代周刊〉1937-1941年有關日軍轟炸南京和大屠殺的報道》,《民國檔案》2006年第4期,第51~55頁。

?常雲平:《試論抗戰期間內遷重慶的高等院校》,《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6期,第45~50頁。

?鄧朝倫:《“沙坪學燈”裏的中央大學》,《重慶與世界》2000年第4期,第48~49頁。

?南大百年實錄編輯組編:《南大百年實錄中央大學史料選(上卷)》,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384~386頁。

\/93\/上篇\/建設鉤沉\/國立中央大學圖1-2-38國立中央大學在重慶沙坪壩的校園次;第二次為19日下午,在大學本部投250公斤炸彈七枚;第三次為26日深夜,在實驗學校投同樣炸彈一枚。又附近教授住宅被毀者四所,校工死者五人。近來因空襲較少,但敵軍如有陸地空軍根據,則較大規模之空襲恐仍難免。

自被空襲以來,家倫未嚐一日離校,以身殉職理所當然。但考察客觀事實及為國家保全文化與維持教育事業之有效的繼續進行計,似不能不作遷移打算。其簡單理由為:(一)不必將3000以上教職員、學生置於易受及常受轟炸之地。

(二)不必將價值四五百萬元之圖書、設備、儀器,置於同樣之境地。

(三)為教育效率計,應置文化訓練機關於較安全地點,方能督促其加緊工作。

但選擇遷移之地點,亦須注重下列各項:(一)地點比較安全,可任其展開及安置圖書儀器,至少可作半年至一年之工作打算。

(二)當地須略有高等教育基礎,可供彼此合作且可相互利用師資設備,相互充實其訓練。

(三)交通比較便利,最重要者係水路可以直達,苟無此項便利,遷至近處之困難且過遠處。

\/94\/\/南大建築百年\/(四)比較可以集中,俾便對學生學問、思想、行動作切實訓練與指導,樹一戰爭期間刻苦耐勞之新學風。

為此原因,曾由校派請教育學院教授王書林、法學院院長張冼繁、經濟係主任吳斡等分赴鄂、湘、川各處選擇地址。茲綜合各項報告,考察結果以重慶大學地點較為合宜。

(一)地在嘉陵江岸,離重慶城市20餘裏較為安全。

(二)與重慶大學合作,可憑藉其原基礎充實教學之師資與設備。

(三)因在嘉陵江岸,故民生公司輪船可直達該校門口。

根據以上考慮之結果,後與重慶大學及該地其他機關接洽,可得事實上之支配。辦法如下:(一)重慶大學學生宿舍現尚可容學生600人,略擠,尚可稍增。

(二)教室可共用或合班。

(三)工學院有較大建築一所,理工儀器可即裝置。

(四)該校校地1500畝,不敷校舍可建簡單房屋,如建100間10月底可完成,200間11月中旬可陸續完成,約費5萬元至8萬元。

(五)醫學院已於重慶最大之寬仁醫院商妥,即可在內上課。

(六)農學院重慶大學本曾設置,後經胡校長停辦,將來或可利用原址。萬一不能,尚可與成都大學農學院商量合作。

(七)牙醫專科醫院可與成都華西大學之牙醫學院合作。萬一醫學院在重慶有困難時,亦尚可與華西大學醫學院合作,俟實際籌劃後再定(為教學設備計,如將牙、醫、農三部分設在成都尚不至太分散)。

(八)照此辦法立即進行,11月1日以準可開學(航空工程研究班可於10月10日開學)。

(九)與工、醫各學院院長商酌,本校除訓練原有學生外,尚可努力開下列較短期之訓練班,以協助戰事:1.航空工程訓練班(招大學工科助教)2.電信工程訓練班(訓練各大學工學院工學三四年級學生)3.外科手術訓練班(訓練普通醫生與大學五六年級學生為傷兵醫院開刀之用)其餘訓練工作可隨時與政府軍事機關商定。

(十)與民生公司盧作孚先生商定:貨運可照資源委員會運價,客運可照南開大學學生票價,計自南京至重慶統艙約需24元(夥食在內)。

學生前往,如能本校津貼半價,則12元即可到達,不致十分困難。

以上各條如能實行,恐係最有效率最易實施之辦法。為國家大學教育打算,為一未全摧毀之完整大學打算,甚至為樹立一後方技術訓練機關打算,甚願鈞部加以采納、施行。此種打算,乃負責處理目前事變及將\/95\/上篇\/建設鉤沉\/國立中央大學來環境演變所必需,如中央政治學校之西遷,亦正係從此項訓練計劃上打算者也。

又實驗學校因學生年齡太幼,不便遠遷,已遵鈞部意旨,在附近安徽和州與徽州覓取校址,擬將幼稚園及小學低級、暫停高中、初中及小學畢業班遷往,以免荒廢學業,務期於最近期間可以開學。

至於家倫個人,擬一切遷移手續辦完如期開學後,即將校務委托妥人暫代,請求允許赴淞滬前方軍中待命,以免學校安全與個人安全混為一談,轉增良心上之不安。此應預先陳明,仰乞鈞部事前有所準備者也。

教育部部長王國立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簽呈羅家倫校長致函四川政府最高首長,商請房地事宜。

羅家倫商請協助解決房地函?

公函特字第457敬啟者:案奉教育部令飭預覓安全地點,可備必要時遷地開學之用。茲特請本校法學院院長張冼繁先生、經濟係主任吳斡先生來川,接洽相當房地事宜。用特專函奉達,敬祈台謄惠予指示與協助,俾利進行,無任公感。此致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四川行營主任重慶市政府校長羅家倫中華民國二十六年8月26日形勢嚴峻,中央大學發出校本部遷址的通知。

校本部關於遷校事項的通知?

敬啟者:本大學現蒙教育部核準西遷重慶,借重慶大學於11月1日開學。茲為便利專任教授、講師同人入川計,特與民生實業公司商訂優惠辦法。凡我同人務請於10月10日至15日期內,向南京本校農學院(三牌樓)或漢口本校辦事處(揚子街大陸坊31號)報到,領取乘輪優待?南大百年實錄編輯組編:《南大百年實錄中央大學史料選(上卷)》,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386頁。

?南大百年實錄編輯組編:《南大百年實錄中央大學史料選(上卷)》,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386~387頁。

\/96\/\/南大建築百年\/證(自南京至漢口無折扣,自漢口至重慶八折;如係聯運,南京至漢口統艙,可按3元售票),自行向輪船公司接洽購票。蓋以本校雖與民生公司一再接洽,承允盡量予本校同人以便利,但際此非常時期,交通情形殊難預料,無法包定,誠恐屆時船隻不多致感擁擠也。倘10月15日之前,不克親自來京或赴漢報到,但預計確可於11月1日以前趕到重慶,則請先行親筆惠函本校說明,以便編排課程。此次函件,務須10月15日前可分別到達京漢,如11月1日仍不能到達,則本校為整個辦事手續起見,無論在如何情形之下,亦隻有即認為本年度聘約業已自動解除。事非得已,尚希鑒諒。至於各人家屬如須同行,票價方麵亦可同享優待。此係公司方麵對本校同人之特別優待,本校自應向公司方麵負責,絕無不實情事。事關校譽,並祈注意。再則,將來同人住宿一層,現雖盡力籌劃,但匆遽之間當然不能完備。單身宿舍恐極簡陋擁擠,特先聲明,預請原諒。至於眷屬住房,自更無法代備。重慶地方本小,近則外來者驟增,極少房屋可以租賃,倘家眷必須同行,最好約集數家合作,暫在萬縣、沙市、宜昌一帶權住,俾得從容布置,可免臨時窘困。又最近校務會議關於各院係教授課(講)師授課鍾點,亦曾有所規定。茲將該項決議案一並抄附一份,統希合謄為荷。專此敬頌道綏國立中央大學啟1937年9月23日校本部為商借重慶大學地皮致劉湘公函?

公函渝字第三號敬啟者:本校迭被敵機轟炸,校舍損毀,短時期內勢難於原地開學。

茲奉部命,派員赴渝查勘結果,擬向貴省重慶大學暫借地皮一段,備供建築臨時校舍之用。值此國難嚴重時期,青年學業關係至巨。素仰鈞座提倡教育不遺餘力,定荷惠允讚助。特派本校經濟係吳主任詣前商洽,敬祈賜予指導,至為感荷。

敬致劉主席中華民國26年9月30日?南大百年實錄編輯組編:《南大百年實錄中央大學史料選(上卷)》,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387頁。

\/97\/上篇\/建設鉤沉\/國立中央大學劉湘複中央大學函?

敬複者:案準貴校第一零三號公函,除原文有案不錄外,後開特派本校經濟係吳主任詣前商洽,敬祈賜予指導,至為感荷,等由。準此。查貴校為首都最高學府,茲因避地來渝建築臨時校舍,於川省文化裨益甚多,無任歡迎。重慶大學既有相當地皮可借,應迅速開工,以備應用。除轉重大知照外,相應函複貴校,請煩查照。此致國立中央大學劉湘拜啟1937年10月2日羅家倫致教育部函?

羅家倫力陳遷校案。查本校因時局影響,暫遷重慶,假重慶大學校址開學。業經呈奉令準並飭將辦理實情隨時具報備案在案。現在籌備進行大致已經就緒,謹將辦理情形分別條陳於後:一、校址除醫學院及牙醫專校外,決暫假重慶大學開課。該校理工學院建築可全部借於本校,學生宿舍亦可分借一部分,足容學生600人。此外,教室、辦公室等均可兩校共用。再由重大撥借土地,供本校添建臨時房屋之用。一切因陋就簡,但求合用,預計11月內可以完成。

二、圖書、儀器凡可裝運者均已盡量裝箱,計共1900餘箱。已有1700箱運存漢口。下餘者最近亦可運出。再由漢口選擇開學後急需應用之件,約數百箱,盡先運往重慶,以備應用。

三、教職員方麵,專任教授、講師因羅致匪易,除因事實困難不能赴蜀自動請辭者外,一律請其同往;兼任教授、講師因其事實上無法兼顧,一律解聘;助教及職員均徑大事裁減,計裁去助教59人,職員83人。

四、現定11月1日開學,教職員、學生統限先期趕到。經與民生公司接洽,教職員自漢至渝八折優待,家屬隨行亦可同享優待。學生一律統艙,八折之後再由校津貼半價,計每生由漢至渝船價僅需11.2元。現南京漢口均有專人負責接洽發給乘輪證,教職員及舊生得在京漢兩地報到領證,自行購票入渝。新生定於本月16、17、18三日在漢口集合檢查體格,合格者即行辦理入學手續,給證赴渝。

五、醫學院與牙醫專科學校因重大無相同係科,教學設備無法合作,?南大百年實錄編輯組編:《南大百年實錄中央大學史料選(上卷)》,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388頁。

?南大百年實錄編輯組編:《南大百年實錄中央大學史料選(上卷)》,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388~398頁。

\/98\/\/南大建築百年\/特商假成都華西大學開課,業承應允。刻已派遣醫學院教授蔡翹前往,接洽合作具體辦法,並籌備開學。

六、教育學院藝術科音樂組因原有教師外籍居多,不能隨同入川,加之各項設備無法搬動,決暫停辦一年。所有該組新舊各生,準其轉學或借讀於國立音樂學院,以及立案之公私大學音樂係。

七、附屬實驗學校決暫遷安徽屯溪,所有高、初中及小學高級部畢業級,一律於10月10日開學上課。

八、本校遷渝之後,所有京中關於校產保管、校務接洽事務,特設留京辦事處,指派專人負責辦理。

以上係截至最近本校辦理遷渝開學之情形,除以後進行隨時呈報外,課合備文先行呈明,仰祈鑒核備案,實為公便。

謹呈教育部部長王國立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關於成立中央大學重慶辦事處公函?

公函第10號徑啟者:本大學奉教育部令並得四川省政府之讚助,派員來渝建築臨時校舍,暫行移渝辦學。前經商請貴市府詧照在案並承協助進行,致感深紉。現已在重慶市都郵街紫家巷成立本大學重慶辦事處,自本6日起開始辦公。用特備函奉達,即希詧照並飭屬協助為荷。此致重慶市政府中華民國26年10月6日中央大學關於即日動工建築臨時校舍公函?

公函第11號徑啟者:本大學奉教育部令並得四川省政府之讚助,派員來渝建築臨時校舍。茲經覓得貴縣境內沙坪壩重慶大學校址一部,即日開始動工建築,用特備函奉達,即希詧照並飭屬隨時協助為荷。此致巴縣縣政府中華民國26年10月6日?南大百年實錄編輯組編:《南大百年實錄中央大學史料選(上卷)》,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390頁。

?南大百年實錄編輯組編:《南大百年實錄中央大學史料選(上卷)》,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390頁。

\/99\/上篇\/建設鉤沉\/國立中央大學羅家倫關於醫學院暫假華西大學開學致劉湘函?

公函第1402號敬啟者:本校因時局關係,經呈準暫時遷地辦學。荷承慨予讚助,惠假重慶大學校舍並撥地供臨時建築之用,又承特撥專款補助農學院牲畜運費,供給場地,俾與貴省建設廳合作,舉辦試驗推廣事業。先生扶植教育、獎掖學術之盛意,感荷無既。現在本校醫學院及附屬國立牙醫專科學校,因師資設備合作便利起見,擬另假成都華西大學開學,業經商得該校同意,允以合作,以後叨承受護之處益多。用特函達,敬希亮詧是幸。

此致四川省政府主席劉校長羅ОО中華民國26年10月7日羅家倫致華西大學函?

公函特字第五五五號徑啟者:本校醫學院及附屬國立牙醫專科學校,擬暫假貴校校舍開學,經派請蔡翹、鄭集兩教授前來麵洽。傾得蔡、鄭兩先生來電,欣悉業荷慨允合作,至深感紉。除詳細辦法容再商定外,特先函達致謝,敬希台詧中荷。此致成都華西大學校長羅ОО中華民國26年10月7日高顯鑒致中央大學函?

四川省立教育學院公函事字第一0一號徑複者:接準貴校10月21日公函略開:本校奉令移渝辦學,惟農場地址苦無適當場所可供建設,擬商借農場備供學生實習試驗之用,藉謀技術合作,並撥空房數間暫作農場人員辦公棲止等由。準此。值此國難嚴重、全民抗戰之際,保存我國文化、充實抗戰力量,實為今日要圖。貴校來渝開學,本院自應盡力幫助。茲劃出房屋四間用供貴校農場人員寄?南大百年實錄編輯組編:《南大百年實錄中央大學史料選(上卷)》,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390~391頁。

?南大百年實錄編輯組編:《南大百年實錄中央大學史料選(上卷)》,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391頁。

?南大百年實錄編輯組編:《南大百年實錄中央大學史料選(上卷)》,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391頁。

\/100\/\/南大建築百年\/宿辦公之所,農場範圍及現有設備,亦均可備供貴校學生實習試驗之用。至技術方麵事項,並希貴校農學專家隨時指導,以利進行。準函前由,相應函複,至希查照為荷。此致國立中央大學院長高顯鑒中華民國26年10月28日中央大學選定的校本部在沙坪壩鬆林坡(圖1-2-39),與重慶大學校園毗鄰,地處磁器口、小龍坎、嘉陵江和歌樂山之間。鬆林坡為一青鬆滿布的小山巒,山清水秀,林木蔥鬱,誠為辦學勝境。圖書館建於山頂,可俯瞰校園,遙觀市區。沿山坡建造教室、辦公室及宿舍。另有部分宿舍建在小龍坎。環山坡築一馬路,是校中要道。每天上下課調換教室,學生們猶如跑馬般在山坡間上下奔跑。有幾個球場,無大操場。全部工程分18個包工組,1700名工人日夜勞作。可容千餘學生的全部校舍,42日之內完工。

各類房舍均為竹筋泥牆、瓦頂(圖1-2-40~1-2-41)?。

圖1-2-39國立中央大學西遷重慶沙坪壩?朱斐主編:《東南大學史(1902~1949第1卷)》,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94~195頁。

\/101\/上篇\/建設鉤沉\/國立中央大學圖1-2-40國立中央大學在重慶沙坪壩的校園圖1-2-41位於鬆林坡的原國立中央大學校舍成都華西壩校區包含醫學院、農學院的畜牧獸醫係,以及附屬牙醫專科學校,為商借的華西大學土地、房舍,以資辦學(圖1-2-42~1-2-45)。1938年7月,又與華西大學、齊魯大學合辦“聯合醫院”作為三校醫科學生的實習醫院。1941年中大脫離,與四川省政府合辦“公立醫院”,作為中大醫學院的實習醫院?。

圖1-2-42國立中央大學在成都華西壩商借的校區平麵圖(局部)?朱斐主編:《東南大學史(1902~1949第1卷)》,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95頁。

\/102\/\/南大建築百年\/圖1-2-43成都華西壩曆史建築群之行政樓圖1-2-44成都華西壩曆史建築群之第八教學樓\/103\/上篇\/建設鉤沉\/國立中央大學圖1-2-45成都華西壩曆史建築群之水塔樓順便提及,近來有一些研究提出,中央大學抗戰中遷校,基本沒有甚或完全沒有遭受任何損失。尤其是校工王酉亭勉力攜“動物大軍”西遷——“雞犬不留”,感天動地(圖1-2-46~1-2-47)。實際上,國立中央大學的整體損失仍然較大,國破家亡之際,個體或團體遭受損失本不可避免。僅就地質係一個係而言,就頗為巨大。譬如:地質係關於遷校財產損失情況的報告?

徑啟者:敝係自京師遷渝時,器具、儀器、標本等一部分未曾運出,雖一部分已經運到,然以途中破壞及受潮濕,不可複用,總計損失照現在時價估計,共約527120元。茲附上財產損失報告單三份,請貴院存一份備查,其餘二份請呈報校方為荷。此致理學院地質係啟1937年12月31日附財產損失報告表三份(略)?南大百年實錄編輯組編:《南大百年實錄中央大學史料選(上卷)》,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392頁。

\/104\/\/南大建築百年\/圖1-2-461930年的王酉亭先生圖1-2-47西遷入川的農學院牧場的乳牛2.設立分校中央大學遷校重慶後,安頓下來的學校發展順利,師生人數不斷增加。租借、新建的校舍不敷使用,乃議決擇地新建磐(柏)溪分校,遂訂立章程。

校長辦公室關於在磐溪建立分校的通知?

便函特字等五百一十一號徑啟者:關於下學年學生增加校舍不敷,應如何辦理一案,茲經校務會議決議:“按照下列原則辦理:(一)在對江磐溪附近覓地添建校舍,可備一部分之遷移;(二)為應目前需要,暫在附近農場覓地,添建臨時教室;(三)航空工程係應盡先遷往;(四)推盧孝侯、羅榮安、原素欣、高警寒四先生組織委員會,辦理磐溪覓地建築事宜”。等語。記錄在案。相應錄案函達,即希查照為荷。此致總務處事處組校長辦公室啟中華民國28年9月4日中央大學分校章程?

第一條本大學柏溪校舍稱為國立中央大學分校。

第二條分校設立分校校長辦公室,為校長駐分校辦公地點。

第三條分校校長辦公室設置主任一人,秉承校長綜核分校事務。

第四條分校事務得以校長辦公室通知行之。其重要者經校長核準後,以校長布告行之。

?南大百年實錄編輯組編:《南大百年實錄中央大學史料選(上卷)》,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407~408頁。

?南大百年實錄編輯組編:《南大百年實錄中央大學史料選(上卷)》,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408~409頁。

\/105\/上篇\/建設鉤沉\/國立中央大學第五條分校設置教務室,置主任一人,為教務長駐分校代表,辦理分校教務事宜。

第六條分校設置總務室,置主任一人,為總務長駐分校代表,辦理分校總務事宜。

第七條分校設置主任導師室,主持分校訓導事宜。

第八條分校設置軍事管理分處,其主任由校長兼任之。設置副主任一人,秉承校長處理分校軍訓事宜。

第九條分校軍事管理分處下置副總隊長、大隊長、中隊長等職,其規則另定之。

第十條分校設置分校行政會議,由校長、教務長、總務長、分校校長、辦公室主任、主任導師、軍事管理分處副主任、教務室主任、總務室主任、本校注冊組主任、事務組主任組織之,處理分校一切行政事宜。分校行政會議由校長主席,校長缺席時,由分校校長辦公室主任主席。分校副總隊長得列席分校行政會議。

第十一條分校行政會議重要決議,應由校長核準公布施行。

第十二條分校各部分主任、副主任職務,得由校長選聘兼任之。

第十三條分校設置職員若幹,由校長任命之。

第十四條分校每一日或二日舉行會報一次,由各主任、副主任舉行之,並得請有關各部分之教職員列席。

第十五條分校主任導師室,應按期舉行導師會議,其規則另行之。

第十六條關於分校學生風紀生活事宜,主任導師得隨時指導之。

第十七條本規則經校務會議議決公布後施行。

柏溪分校占地約148畝,山上有廣柑林1500餘株。中間平窪處原有樓房8間、平房5間,均作價購得,作為辦公之用。在其對麵建飯廳,兼作分校集會之用。兩建築之間,辟為操場。近飯廳建宿舍,為生活區。教室集中建於坡道兩旁,為教學區。當年10月動工,11月完成宿舍、飯廳、廚房、水爐、輿洗室、廁所、合作社等生活設施,共建有19座房舍。12月完成教室、圖書館。新生入學上課後,又續建實驗室等。前後共建房44座,建築費13萬餘元(圖1-2-48~1-2-51)?。

時人謂曰:國立中央大學柏溪分校美景如畫。“則沿長江西遷,在重慶西郊沙坪壩鬆林坡建立校本部,後又在柏溪創辦了一個分校,一年級同學都在那裏上課。……柏溪離沙坪壩北麵約二十裏,在嘉陵江東岸,原是一個隻有二十來戶人家的小山村。中大在那裏征得約一百五十畝土地,創辦了分校,可以容納一千多學生。那裏丘陵起伏,環山臨江,有茂密的樹林,潺潺的流泉,自然環境很不錯,是一個教學讀書的好地方。

?朱斐主編:《東南大學史(1902~1949第1卷)》,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95頁。

\/106\/\/南大建築百年\/從碼頭往上沿山腰有一條石板路(也算是村裏唯一的一條街吧),彎彎曲曲,直通分校大門口,兩旁有茅舍和小瓦房,小商店,小飯館。分校整個校舍分布在一座山穀裏較寬敞的地方,高高低低,一層一層,學生教職員宿舍、教室、實驗室、圖書館、大操場、遊泳池等等,都安排在綠樹掩映著的山穀平台間。我特別喜歡那裏有一股清泉,從深穀流湧出來,沿山坡直入嘉陵江中。冬天水少,春夏間,尤其是暴雨時,那溪水便嘩啦啦地奔流著了。我一到柏溪就住在分校最高點教師第五宿舍,真是運氣,登高遠眺,可以欣賞江上風帆,隔岸山色。從宿舍東頭走出去,是一條幽徑,有叢叢竹子;三月裏油菜花開時,一片金黃色,香氣四溢,真是美得很。”?

圖1-2-48國立中央大學柏溪分校圖1-2-49國立中央大學柏溪分校最後的校舍正麵圖1-2-50中大柏溪分校紀念碑圖1-2-51國立中央大學柏溪分校最後的校舍?趙瑞蕻:《夢回柏溪——懷念範存忠先生,並憶中央大學柏溪分校》,《新文學史料》1998年第3期,第92~99、79頁。

\/107\/上篇\/建設鉤沉\/國立中央大學至1939年,國立中央大學在重慶辦學,儼然走向正軌,學生人數逐年增加:“本校在京時學生人數最多不過一千二三百人,遷渝後逐年增加。計26年度共1352人,27年度共1944人,28年度共2497人……”?此時的校舍規模,基本穩定至抗戰結束。

國立中央大學要覽?

(1939年)一、沿革……二、校址本校校址,原設南京四牌樓(農學院設三牌樓)。二十六年秋抗戰軍興,遵令西遷,擇地於重慶沙坪壩,建造簡陋之臨時校舍。除醫學院因與華西大學合作,農學院之畜牧獸醫係因與四川省立家畜保育所合作,其二、三、四年級學生,均在成都上課外,其餘各院係學生均在重慶上課。

二十七年夏,農藝學生人數增加,沙坪壩原址已不敷用,乃又在離校20餘裏之柏溪霸地另建分校。

沙坪壩與柏溪,均沿嘉陵江岸,群山環抱,景致極幽。由重慶沿江而上,有輪舟可達。另有公路直達沙坪壩,行駛公共汽車,交通甚便。由沙坪壩至柏溪,除冬季水枯不通輪舟外,平時有民生公司專輪開行。另由本校備一木船,每日往返一次。教職員往來授課及辦公者,並由校置備公用滑竿,以資節約時間。

……七、附屬實驗學校本校自始即設有一附屬實驗學校。在京時,自幼稚園以至高中,班級齊全。抗戰軍興,該校始則前往安徽屯溪。不久首都淪陷,皖南告急,又西遷至長沙。二十七年夏,因湘垣終非常久之計,乃決定再遷貴陽。

承黔省當局鼎力讚助,搬地在貴陽南門外馬鞍山自建校舍。該校現有小學、初中、高中各五班,學生共580餘人。主任楊希震先生(抗戰勝利後,複遷回南京市三牌樓,仍為中央大學附屬學校?)。

值得說明的是,在全民同仇敵愾、眾誌成城之時,大多數高校師生們艱苦樸素、奮發圖強,爭分奪秒、竭力報國。尤其是抗戰時期西南聯大的奇跡,至今深入人心,並激?南大百年實錄編輯組編:《南大百年實錄中央大學史料選(上卷)》,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415頁。

?南大百年實錄編輯組編:《南大百年實錄中央大學史料選(上卷)》,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411~415頁。

?朱斐主編:《東南大學史(1902~1949第1卷)》,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95頁。

\/108\/\/南大建築百年\/勵國人向前。毋庸諱言,任何時候都有個別渾渾噩噩之輩,令人痛惜。譬如,1945年4月10日,中大學生代表上書,關於本部學生考試作弊,甚至有人“根本請人代考,混過四年”?。

此期之重大事件,莫過於校長羅家倫先生的突然去職。

1941年10月,羅家倫先生奉命任滇黔考察團團長,巡視三邊,考察澳緬公路。此後任西北建設考察團團長、新疆監察使等。1945年8月,他辭去新疆監察使職,旋即赴歐美等地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籌組活動。1969年逝世?。

接任者顧孟餘先生(圖1-2-52),經行政院6月15日例會決議繼任國立中央大學校長。此項任命於1941年6月8日由國民政府明令發表?。1943年2月18日,顧孟餘先生辭去中大校長一職?。

圖1-2-52顧孟餘此後,國民政府主席、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特級上將)、行政院院長、國民黨總裁蔣介石,曾經兼任一段時間的國立中央大學校長,至1944年8月卸任?,轉任“名譽校長”?。1943年2月18日,《中央日報》在顯要位置登載《蔣委員長兼長中大》?

(圖1-2-53)。蔣介石擔任校長期間,最喜歡巡視的地方是食堂和學生宿舍?。

1944年8月15日,顧毓琇先生由教育長轉被任命為國立中央大學校長(圖1-2-54)。18日,顧校長到校視事?。

1945年8月4日,國民政府準予顧毓琇先生辭去校長職務!*。圖1-2-53蔣中正1945年8月14日,吳有訓先生繼任校長(圖1-2-55)。

?南大百年實錄編輯組編:《南大百年實錄中央大學史料選(上卷)》,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449頁。

?柳和城:《抗戰中的羅家倫》,《世紀》1996年第3期,第46~49頁。

?南大百年實錄編輯組編:《南大百年實錄中央大學史料選(上卷)》,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431頁。

?南大百年實錄編輯組編:《南大百年實錄中央大學史料選(上卷)》,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435頁。

?劉敬坤:《蔣介石出任中央大學校長始末》,《世紀》2007年第1期,第48~50頁。

?史飛翔:《蔣介石鍾情當大學校長》,《芳草:經典閱讀》2014年第7期,第53頁。

?王運來:《蔣介石兼任中央大學校長始末記》,《民國春秋》1996年第4期,第31~34頁。

?季為群:《蔣介石大學食堂吃“沙子飯”》,《文史博覽》2013年第7期,第21~22頁。

?南大百年實錄編輯組編:《南大百年實錄中央大學史料選(上卷)》,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441頁。

!*南大百年實錄編輯組編:《南大百年實錄中央大學史料選(上卷)》,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449頁。

\/109\/上篇\/建設鉤沉\/國立中央大學圖1-2-54顧毓琇圖1-2-55吳有訓3.準備複員返校1945年8月15日,中華民族偉大的抗日戰爭勝利結束。中央大學立即著手成立複原計劃委員會,組織師生還都複校。

第95次行政會議記錄(節選)?

一、本校複員工作應如何計劃案決議:(一)正式組織本大學複員計劃委員會,以校長為主任委員,推下列人員為委員會委員:……(六)在交通可能時,應先派員接收校產,修繕校舍。(七)本大學抗戰後學生名額增至四倍,非原有校舍所能容納,應請政府盡先撥款,添建校舍(圖1-2-56)。

10月17日,複原計劃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召開,“測量校本部及柏溪分校、成都各部分校舍麵積,以供複原之參考案。決議:由總務處與工學院共同商洽進行”?。

?南大百年實錄編輯組編:《南大百年實錄中央大學史料選(上卷)》,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479頁。

?南大百年實錄編輯組編:《南大百年實錄中央大學史料選(上卷)》,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479~481頁。

\/110\/\/南大建築百年\/圖1-2-56國立中央大學複員建校工程組全體工作人員合影加強複原工作方案?

(1946年8月9日,第七次行政會議修正通過)一、修理工程之進行1.大禮堂、圖書館、生物館、科學館、牙醫大樓、體育館及運動場等,由工程組速會同各有關單位洽商修理計劃後,即行招標承修。須於8月20日以前完成計劃,10月15日以前修理完竣。

2.各廁所之拆除及改裝,須於10月15日以前完成。

3.各係辦公室及實驗室等,由各係科自行擬具計劃後,與工程組及總務處會商辦理。須於9月10日前全部辦妥。

4.丁家橋校舍之修理,俟校舍分配辦法決定後,由各有關單位擬具修理計劃,須於9月15日以前提出。(圖1-2-57)二、校具之整理(包括各係科用具,課桌、課椅之清點及添置等)1.清點接收物品並造具清冊,此項工作須於8月20日前辦妥。

2.將所有接收物品重新予以合理分配,此項工作須於8月31日前辦妥。

3.登記已添置之用具後,再行擬具添置計劃,此項工作須於9月15日前辦妥。

此三項工作,擬請張更、程邦傑、沙學浚三先生負責推動進行。

三、校景之布置(以校本部先行布置為原則)1.擬定修理及布置計劃,限於8月20日以前完成。

2.估計人工及經費後即行動工,全部工作限於10月15日以前完成。

此兩項工作擬請鄒孟千先生與總務處商定後,負責辦理。

?南大百年實錄編輯組編:《南大百年實錄中央大學史料選(上卷)》,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482~483頁。

\/111\/上篇\/建設鉤沉\/國立中央大學圖1-2-57中央大學丁家橋二部四、水電修理工程之進行1.防止水電兩項之浪費,由孫希魯及蔣振兩先生負責切實辦理,且須於8月底以前完成。

2.在9月底以前,由工程組負責與各有關部分洽商,決定全部水電工程整理計劃後,由該組負責在9月底以前完成。

五、校舍之分配1.各院之校舍分配,統限8月16日以前決定。

2.各係校舍分配,由各院自行分配,統限8月底前決定完畢。

六、宿舍之分配1.統計下年度教職員人數及家屬情況,尤須注意各家人口確數,此項統計工作,須於8月20日前完成。

2.調查現有宿舍之詳細情形,此項工作期於8月25日前完成。

3.8月底前徹底清查寄居校內之校外人員。

4.估計最低限度所需要之宿舍數目及其欠缺情形,此項工作須於9月15日前完成。

上列五項工作統擬請鄭禮賓、吳功賢兩先生負專責辦理,由張義堯先生協助之。

七、教室之調查計劃包括:(1)現有之教室數目;(2)下年度必須之教室數目;(3)家屬宿舍未完成前之過渡辦法。此項工作擬請李海晨先生會同注冊組負責辦理。此項工作須於9月底前完成。

\/112\/\/南大建築百年\/八、校內馬路及下水道之整理擬請土木係推薦助教或講師主持,由總務處撥工辦理。此項工作須於9月底前辦理完竣。

九、公共衛生之改進包括:(1)環境整理;(2)浴室管理;(3)膳廳之消毒檢查;(4)廁所之清潔消毒。此項工作由訓導處、總務處及衛生室推派專人負責,限於9月底前完成計劃並實施之。

4.淪陷區中央大學1940年3月,汪偽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偽教育部長趙正平建議恢複“中央大學”。4月,偽行政院通過建立中央大學案,隨後接收前南京維新政府在國府路設立“南京大學籌備處”;並在位於紫竹林的市立第二中學舊址,成立“中央大學複校籌備處”,由汪偽教育部長趙正平為主任。另設秘書處,錢慰宗任秘書長。5月,複校籌備處舉行臨時會議,決定“中央大學”暫設文、法、商、教育、理、工、農、醫8個學院,條件具備時增設藥學院。7月下旬宣布“中央大學複校”,遷至建鄴路中央政治學院原址?。

南京淪陷區中央大學首任校長為樊仲雲。第一年招收學生630多人,絕大多數都來自淪陷區的省份?。以後每年都招收學生1000多人。“中央大學”成為華中日占區規模最大、係科最全、人數最多的一所綜合性大學?。

1942年8月,複遷至原金陵大學校舍(圖1-2-58),而建鄴路房屋則改充附屬實驗中小學校校舍?。利用金大留下的圖書、設備辦學,學校規模有所擴大。此後校址未變,直至抗戰結束。

1945年8月15日抗戰勝利後,重慶國民政府教育部於同年9月下旬下令解散南京“中央大學”,並按照《偽專科以上學校學生、畢業生甄審辦法》對學生進行甄別。所有學生均入“南京臨時大學補習圖1-2-58淪陷區“中央大學”畢業生合影班”(不久改稱“南京臨時大學”)補習。這?邱從強,張炳偉:《試論抗戰期間日本在華東淪陷區的奴化教育——以偽中央大學為個案研究》,《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3期,第133~136頁。

?邱從強:《鐵蹄下的抗爭——記抗戰中的南京中央大學學生》,《江蘇地方誌》2003年第2期,第27~28頁。

?朱守雲:《南京中央大學的驅樊運動》,《鍾山風雨》2008年第3期,第55~56頁。

?南大百年實錄編輯組編:《南大百年實錄中央大學史料選(上卷)》,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590頁。

\/113\/上篇\/建設鉤沉\/國立中央大學一辦法公布後,學生們認為這是對淪陷區學生的歧視,進行了反甄審鬥爭。南京“中央大學”學生組織遊行集會和請願等活動,反對歧視,反對甄審。由於學生們的反對,臨時大學作了一些變動,取消甄別考試,改由學生自己按原來年級程序,選擇相應院係就讀?。

1946年,按照國民政府教育部命令,南京、北平、上海、平津四所臨時大學撤銷,應屆畢業生修業期滿者,發畢業證,授予學士學位。南京臨時大學未畢業者,則按其所學院係與地區,分配到中央大學、安徽大學、上海交大、江蘇醫學院等校繼續學習。在上海臨時大學未畢業的原淪陷區“中央大學”學生,土木係和機電係學生大都留在交通大學,少數轉入中央大學;化工係學生則分到浙江大學、交通大學和中央大學?。近有研究者甚或認為,南京“中央大學”(1940~1945年)應成為中央大學的組成部分?,值得商榷。

侵華期間,日寇采取各種手段破壞我國的教育文化機關,特別是對我國的高等學校進行大肆破壞,高等教育的損失達到極其驚人的程度?。

?古麗娜·阿紮提:《淺論抗戰後南京市教育事業的恢複與發展》,《學理論》2013年第11期,第206~208頁。

?曹必宏:《汪偽統治下的南京中央大學》,《鍾山風雨》2005年第5期,第45~47頁。

?朱斐主編:《東南大學史(1902~1949第1卷)》,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210頁。

?宮炳成:《略論抗戰初期國民政府高校的內遷》,《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3期,第75~77頁。

\/114\/\/南大建築百年\/第五節東還複校——排名亞洲第一的最高學府(1946~1949)1945年8月15日,日寇無條件投降,舉國歡騰。新任校長吳有訓到校不久,便著手籌備學校複員東還。9月底,中央大學複員委員會成立。吳有訓任主任,江良規、胡家健任副主任。江良規負責重慶複員事宜,胡家健負責南京校產的接收與修繕。成都的醫學院和畜牧獸醫係的複員工作獨立進行。全國教育善後複員會統籌教育部門的複員工作,原定中央大學於1945年年底第一批複員,因水道擁塞、運輸工具缺乏、沿途不甚安全及戰時各級學校原校舍絕大部分被征用,不能順利接收等,隻得推遲到第二年初進行。全校一萬二千多名師生,分八批返京,最後一批師生抵京時,已7月底?。

1945年11月28日,校長吳有訓赴南京,辦理四牌樓校舍接收。同年12月起,複員後的中央大學分一、二兩部。文、理、工學院等遷回四牌樓原址,稱校本部、一部;醫學院、農學院和新生遷到丁家橋,為二部?。

吳有訓校長十分重視對外交流,他深知交流必須建立在增強自身科學研究實力的基礎上。為此,他積極支持教授出國進修、考察,同時促成國外專家、教授來華訪問講學?。據此,複員後的中央大學,科研條件有所改善,研究水平也有新的提高?。

複員後的中央大學?

(1946年)……戰前校舍僅容學生千餘人,教職員眷屬則均住校外。今學生增加四倍,教職員及眷屬因校外無法租屋,亦須居住校內,乃就成賢街東農場舊址,建築學生宿舍七座,可容3000餘人。又接收丁家橋校產整理建設,於是文理法師工五院及農學院一部分與附屬醫院設於四牌樓,稱為本校第一部;醫農二院及一年級與先修班設於丁家橋,稱為第二;附屬中學設於三牌樓前農學院舊址;附屬小學分設兩處,一設大石橋前實驗學校舊址,一設丁家橋本校第二部內。至11月部署完成,開學上課。惟戰時殘破之餘,因陋就簡,捉襟見肘,故設備之補充,與校舍之整理,尚在積極妥籌。本校至南高迄今曆32年,其沿革之大概及戰時遷川與戰後複?王德滋主編:《南京大學百年史》,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55~256。

?《南京農業大學發展史》編委會編:《南京農業大學發展史曆史卷》,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2年版,第84頁。

?張留芳主編:《治校治教治學南京師範大學辦學理念尋蹤》,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34頁。

?龔放、冒榮編著:《南京大學》,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82頁。

?南大百年實錄編輯組編:《南大百年實錄中央大學史料選(上卷)》,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484~488頁。

\/115\/上篇\/建設鉤沉\/國立中央大學原之情形,略述如上。

二、現在的校址本校與35年夏複員,自重慶成都遷回南京四牌樓及三牌樓,同樣並接收丁家橋前南洋勸業會原址之房舍及場地,一並整理。現四牌樓為本校第一部校址,丁家橋為本校第二部校址,三牌樓為附屬中學校址。茲分述如下。

(甲)第一部由前兩江師範及寧屬師範舊址擴充,東至成賢街、西至大石橋、南至四牌樓、北至欽天山,總麵積約400畝。又成賢街文昌橋之東與小營接壤,有地百畝,為宿舍區域。本校前門設在四牌樓,此區有文、理、法、師、工五院及農學院之一部分,與醫學院之開症醫院。其重要建築物如下:(1)大禮堂:正對校門,位居中央。禮堂內可容3000人,兩翼為本校行政部分辦公樓。

(2)圖書館:在大禮堂之西南,原有書庫,已於淪陷時為敵改造,藏書鋼架,蕩然無存。恢複舊觀,殊非易事。其時前麵有平房兩排,農學院之一部分在此。

(3)體育館:分上下兩層,上層為健身房,下層為辦公室、教室、淋浴室、更衣室、儲藏室等。遊泳池在其北,運動場在其東。

(4)科學館:在大禮堂之東南,理學院之數學係,物理係,地質係,地理係及化學係,心理係之一部分設於此。

(5)生物館:在科學館之南,理學院生物係之實驗室、標本室、教室、研究室等在此。

(6)中山院:在校門之東,文學院各係之教室、研究室、圖書室等在此。

(7)東南院:在中山院之東,法學院各係之研究室、教室、圖書館等在此。

(8)新教室:在東南院之北、科學館之南,工學院各係之教室、實驗室、圖書室等在此。

(9)工學院工場:金工廠、木工廠、電力實驗室、電信實驗室、水力試驗室、材料試驗室、風洞室、引擎室等,均在大禮堂及運動場之北。

(10)南高院:在運動場之南,師範學院各係除體育係設在體院館,藝術係之音樂教室設在六朝鬆下梅庵外,其餘各研究室、教室、圖書室等在此。又理學院地理係及心理係之一部分,亦設於此。

(11)牙科大樓:在科學館之北,痘醫院設於此,校醫室在其後。

(12)舊醫學院:醫學院院址今設在丁家橋,所遺舊址,供理學院之氣象係、化學係及其他教室之用。

\/116\/\/南大建築百年\/(13)學生宿舍:在成賢街之東,與小營接壤,共有宿舍七座,可容學生3232人。膳堂、浴室、理發室等附之。

(14)教職員宿舍:(一)在成賢街文昌橋之東,學生宿舍之南。(二)在校門之西,新建活動平房,名曰自治新村。(三)舊教習房,在體育館之西,六朝鬆之南。

(乙)第二部在丁家橋之北,為南洋勸業會原址,由華僑張煜南先生捐贈。抗戰以前,北部空地辟為農場,南部房舍為交輜學校所借用;淪陷期間成為敵軍倉庫。受降後先由國防部接收,本校複員後交涉,向國防部收回加以整理。35年11月醫學院全部及農學院之一部分,與一年級之先修班先後遷入,為本校第二部校址。南至丁家橋、北至籌市口、東至蘆席營、西至模範馬路,全部成長方形,麵積約1000餘畝。醫學院位於西南,有校舍30餘幢,較為完整。農學院位於東南,亦有校舍30餘幢,靠東一部分劃為藥業校址。一年級及先修班居於中,校舍皆是木房倉庫,尚未改造,教職員宿舍建於木房之後。北部空地為農學院之苗圃及農場,此區麵積寬廣,位置適宜,將來可建成理想之校舍。公則因陋就簡,尚在草創時期也。

(丙)附屬中學地址在三牌樓校門口,原為清將弁學堂,旋改稱陸師學堂,光緒末改設江南實業學堂,鼎蓋後以改為江蘇省立第一農業學校。民國16年國府建都南京,該處劃歸本校,指定為農學院院址。複員以後撥作附中校舍。該處總麵積約300餘畝,福建路亙其中,將校址劃為二區。南部占地約百餘畝,有西式樓房四幢,西式平房八幢,舊式平房五幢,多數係遜清時建造,最後加以修葺,已煥然一新。35年秋,新建學生宿舍一座,廚房、浴室各一所,廁所三所,活動房屋六幢,平房30餘間,全部劃作附中校舍,尚感擁擠,不敷分配。北部占地200餘畝,計有西式樓房四幢,平房十六幢,現為國防部後勤部軍醫署第一衛生材料庫,及國防部聯勤部經理署馬政司獸醫材料庫所借住,聞不久將歸還本校使用雲。

(丁)附屬小學(1)大石橋附小複員後仍設在大石橋,前實驗學校舊址。現有西式樓房兩幢,計大小18間,排為第一院第二院;西式平房二幢,計大小14間,排為第三院及東平房。共有辦公室一間,幼兒園二間,教室十一間,教職工宿舍二間,又門房及雜屋共四間。

(2)丁家橋附小校址在丁家橋大學第二部內,現有西式平房三排,計有教室八間,幼兒園一間,辦公室一間,教職員宿舍三間,雜屋一間。

三、曆任校長……\/117\/上篇\/建設鉤沉\/國立中央大學總務處報告事項?

(1947年5月3日)本校自上屆校務會議以後,迄今一年,在此期間學校集中全部精力辦理複員事宜。先成立複員委員會,由吳校長任主任委員,江良規、胡家健兩先生任副主任委員。江良規先生在重慶主持複員還都事宜,胡家健先生在南京主持準備複校事宜。嗣後重慶方麵,又設立留渝辦事處主持結束事宜。南京方麵於34年秋季成立接收委員會,主持在京校舍校產之接收事宜。繼為加強本校複校與建校工作起見,又先後設立各種委員會,分別主持各項工作。例如,本校複員開始,又成立建築委員會及工程組,主持校舍之修建及大宗設備添置事宜;教職工宿舍管理委員會,主持教職工宿舍之分配與管理事宜;校具保管委員會,主持校具之保管分配事宜;丁家橋接收建設委員會,主持丁家橋校舍接收及建校等工作。總務處一年來之工作,即配合上列各機構,集中全力以赴之。茲舉其牽牽大者數端,分重慶、南京兩方麵,略述於後:甲、重慶方麵一、複員經費之籌劃及申請——複員開始首須確認經費,本處由前胡總務長會同複員委員會及會計室編製複員經費預算,呈請教育部核列國立各學校遷校費用,並請從寬分配。經繼續呈請,繼續領用,截至目前止,共領到複員經費81億餘元。

二、調查及製做裝運公物之木箱——本校規模宏大,公物極多,本處事先將各院係處組室所需木箱數量及種類詳加調查,包工製做,共計甲乙丙及特種木箱1400餘隻,按時分發各單位應用。

三、派員參加複員委員會處理複員工作——本校計有員生及眷屬12000餘人,複員工作至為繁重,除總務處職員全體參加工作外,複員委員會複於本處調派人員協助辦理。如重慶、南京兩方麵公私物品之收運、庶務之處理及參加各交通站,辦理轉運事宜等。

四、拆運校具來京裝配——本校存渝校具擇其較易運輸者,以木船運京裝配,以應急需。計雙層床446張(已改製方凳1800張及兩屜桌1100張),辦公桌222張,繪圖板1200塊,尚有試驗桌麵、黑板及圖書館書架等200餘件。其不能運京及不必運京之剩餘物品,則由留渝人員集中保管,待命處理。

重慶校舍之移交——本校重慶校舍經本處會同校產清理委員會及?南大百年實錄編輯組編:《南大百年實錄中央大學史料選(上卷)》,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496~500頁。

\/118\/\/南大建築百年\/留渝辦事處人員分別移交,計柏溪及小龍坎之校舍(地產保留)移交青民中學接管,鬆林坡之校舍分交於重慶大學及中央工校接管?。

乙、南京方麵一、校舍之接收——本校校本部勝利前被敵人占作軍事醫院,勝利後被國防部接收改為陸軍醫院。後經本校接收委員會幾經交涉,始行遷讓。而本校丁家橋校產則為國防部聯合勤務總司令部接收,作為倉庫。

經本處會同丁家橋接收委員會交涉多次,後經陳辭修部長飭聯勤部遷讓。並除將本校原有校產歸還外,又將原勸業場舊址及房屋,一並撥交本校,為擴充之用。該地麵積計有800餘畝,房屋100餘幢,雖甚破舊,但為數不少,亦可稍解本校房屋缺乏之恐慌。

二、收購土地及房屋——本校戰前原無教職員及眷屬宿舍之供給,此次複員還都,住房問題嚴重,且學生亦增加5倍有奇。為解決員生住宿問題,須籌建宿舍,更須先行收購地皮。爰經建築委員會決定,先後分別收購四牌樓、蘭園、九華山、高樓門等處土地,共計83畝餘,及西式樓房七幢,共計價款50756.460萬元。

三、活動房屋之交涉——行政院善後救濟總署,由美運到之軍用活動房屋材料甚多,經迭向行政院交涉,始獲準撥發152棟。除分撥醫學院、農學院、及附中、附小共30餘棟為學生宿舍外,分建於圖書館前、九華山及丁家橋等處。兩層樓房為教授住宅,一層者為職員宿舍。

四、校舍之建築修理及校具之添置——此次複員還都,以京市房荒問題嚴重,本校教職員及學生住宿問題,如不解決,則根本無法開學。爰經複員委員會決定,除上述活動房屋外,又在文昌橋興建學生宿舍大樓七幢,及飯廳、浴室、廚房、廁所等,同時校內各院辦公室、教室等亦均大致修整(由工程組辦理)。複員委員會工程組與總務處公務組工作範圍之劃分,前經行政會議決定,凡工程價款在500萬元以上者由工程組辦理,500萬元以下者由公務組辦理。所有較大之建築及修理工程由複委會工程組辦理,另有工程組書麵報告外,其由總務處公務組辦理者,除零星較小工程由組雇工自做者外,計招商承包之房屋修繕及校具添置工程共51案,計共經費16586萬元。嗣以上學期亟待開學,而各院係需要修理之建築及設備甚多,公務組實難以應付。為能迅赴事功,爰經行政會議議決將複員費之修建及設備經費由各院分配,其修建及設備事項可由各院視本身需要,自行辦理。

五、水電設備之修整——本校之水電工程,其新建築房屋前均由工?南大百年實錄編輯組編:《南大百年實錄中央大學史料選(上卷)》,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497頁。

\/119\/上篇\/建設鉤沉\/國立中央大學程組辦理,嗣成立水電設備股辦理水電工程。除工程組辦理者由工程組報告外,水電股經辦者如第一部、第二部等之架設路燈,改換全部舊杆,整理全部內外線,改裝各房舍進火線,拆除舊水管,整理水龍頭,修整電話,總機架設分機,及分別裝設或修理各教職員宿舍、學生宿舍、科學館、生物館、牙科大樓、醫學院、生理生化兩科等各處之水電工程。

六、還都員生之接待——本校此次複員還都之員生及眷屬12000餘人,還都後一切供應均感不便,自所必然。經學校決定,將全部校舍暫作員生及眷屬臨時宿舍,以解決住宿問題。每批還都員生到京時,由本處派車接待來校,隨由宿舍管理委員會派定教職員宿舍,訓導處派定學生宿舍,再由本處勤務股代為搬運行李。至膳食及水電等一切供應,均力求增加同仁之方便。

七、公私物之收運及提送——各院係處組室之公物木箱,及私人行李衣物於重慶交公私物收運股點收後,由交通組交民生公司代為運京,並由南京方麵公私物收運股於每批公私物到京時,辦理提運、保管及分送各院係處組室。截止目前止,已運到4700箱,如加私人行李,當在萬件以上。

八、文書工作之處理——自上年7月至目前止,計共收文1645件,登文1864件,歸檔2108件,調卷1426件。至重慶運回之曆年檔卷,因戰前原有卷櫃60全部損失,現尚未製作,致未能啟箱整理,故檢卷至感困難。

九、校具之查點及登記——校具為學校財產之一部,此次複員後一切均等於創始,各處分散淩亂之校具,亦亟須查點登記,列造清冊。此項工作經由保管組專人辦理,除少數部分之校具尚未清查登記外,現已登記列冊者計有14944件。

十、配合招生委員會辦理招生事宜——35年度第一學期,為本校複員後第一次招生,所有校舍均已為員生及眷屬住滿,而投考學生達萬餘人,即考試一項已至困難(計考區12處,考場100餘個)。本處在招生委員會主持下,配合辦理、適應需要,一切尚能順利蕆事。

十一、成立工務、管理、保管三組——本校複員後,範圍已較在渝為大,事務亦更較繁重複雜。所有工務、勤務、保管三方麵工作,均集中於事務組,頗感難以應付。學校當局為加強組織、增進效率起見,於35年11月8日提經行政會議決定,將工務、勤務、保管三股改為工務、管理、保管三組,直轄總務處,現三組已先後分別成立。

十二、裁減超額工友——本校還都伊始,工友原未超額;嗣以公物運到而各院係亦均急謀恢複,以便開學,以事實需要,工友遂逐漸增加,且丁家橋接收後範圍至大,環境不整,需待大事清理,始可應用。故去年10月份僅有工人145名,而12月份驟增337名,因之全校工人總數達1238\/120\/\/南大建築百年\/名。與教育部規定名額相較,計超過200名。此項超額工友之工資,前係於複員費內開支,現複員會結束,此項工資無由報銷。經行政會議決定,將超額之數予以裁減。本處亦已遵照辦理,計裁減62名,現尚餘1176名,與教育部核準數相較,仍超138名。現將公務組之水、木、漆、銅及水電股之水、電等技工,均作臨時雇工計算。

十三、計劃收購丁家橋被圈民地——國防部移交本部丁家橋地產內,有於淪陷時期被敵偽圈用之民地共181戶,計309畝,包括於本校地產內。為應本校目前之需要及將來之發展,此項地產應按收複區土地權利清理辦法之規定予以收購。現已協議成立,給付價款,辦妥收購手續者有孫慕歐一戶,計土地五分一厘一毫,西式平房一幢,共計價款1500萬元。其餘各戶,屢次來校交涉,要求免收,將來能否順利收購,尚成問題。

十四、本校火災經過——本年一月間,報載各地學校連續被奸人縱火,情形極為緊張。總務處曾經召集有關人員會商對策,經將手搖救火機修理,並向震旦購有滅火彈及滅火機多架,本擬購置番布水帶,因需價數千萬元,而本校經費困難,無力負擔此項費用,故作罷論,經依消極之防範,各重要房屋設有堆沙儲水之準備,並由負責員警時加戒備。本年3月22日,複以慶文字第二六九四號呈文,呈請教育部將本校所有校舍、儀器等件保險,尚未奉準。詎料本月16日晨四時五十分,大禮堂後西排木平房、第二排中央存貯圖書館用尚待油漆木椅之室內,突然起火。當時因無員工居住該處,無法及時滅火。迨居住附近之員工聞訊趕至,已成燎原之勢。致該排前後毗連之木房四座,悉付一炬,幸承各消防隊及救火會及時趕至,未至蔓延。此次受火災損失較大者為工學院電力實驗室。至起火原因,經再三研究當時情況,起火室中向無人居,亦未安設電燈線,並經查詢有關人員,始終無失慎線索可尋。且本月15日晚十一時,總務處處長曾率人巡視各處,未發現任何可引起自燃之物,顯為宵小縱火使然。茲已將經過及損失列冊,呈報教育部,請求特撥緊急救濟費,籍資補救雲。

複員委員會工程組報告事項?

(1947年5月3日)查本校自勝利複員以來,由胡前總務長、劉前工學院長奉吳校長之命,繼接收委員會之後,先後飛京籌劃複員修建工程事宜。而本校人員?南大百年實錄編輯組編:《南大百年實錄中央大學史料選(上卷)》,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500~501頁。

\/121\/上篇\/建設鉤沉\/國立中央大學之眾、幅員之大,舉凡食宿教習之需,必須大量建築,方可供應;亦需專門組織,始能進行。爰奉命設工程組隸複員委員會,聘劉院長主其事,任正主任,分函各地本校建築、土木係各畢業同學,歸為母校服務,先後應聘者計18人。而工作繁重時,人員每感不敷分配,複借調土木建築係助教及各該係高材生十人,分任其事。

工程地點散處丁家橋、三牌樓、九華山各地,而各項原有建築,均經曆年敵偽盤據,破壞特甚。全部數量不敷實巨,修繕之外,尤賴新建。綜計經辦工程,約有校本部、丁家橋、三牌樓、附中等處之各項教室、圖書館、體育館、辦公室等之修理,文昌橋學生宿舍、膳室、浴室、廁所等,及九華山、校本部、分校等處之教職工宿舍之建造,以及水電、家具等項。上述工程之設計用材均基於經濟實用之原則,以撙節經費。後複經學校當局之接洽,由善後救濟總署撥關島式活動房屋152幢,配裝為宿舍及其他用途,節省經費不少。

本組成立伊始,即承建築係諸教授設計學生、員工宿舍、膳堂等計劃,著手勘地丈量,監督施工,並補繪各項工程詳圖。嗣後各項修建工程之計劃、圖說,測繪土地,配裝房屋。本校第一部家具之設計、監製,水電之修理、裝置,與編製預算、審核估帳,以及一切招標、簽約與行政之處置,均由本組策劃處理,戮力以赴,幸無隕越。後以工作過於繁重,簽準將水電工工程交水電工程股,一部修理工程,交事務組(現為公務組)辦理,以增效率。

自去歲籌備動工以後,迄今適一易寒暑。經辦工程包括修理、新建計133幢,鐵床木器計16560件,以及水電零星等項,共計造價國幣485101.6745萬元。零星工程係采取比帳方式,餘均呈準預算,由審教兩部派員監視,及本校有關各方,會同招標、決標,以符法令,而昭鄭重。至於參加之營造、木器廠商,亦均公開登報登記,審查合格。營造廠有六合新亨、新金記、大華、茂泰等,木器廠有沈金泰、張泰記、文元等。所有工作大致與圖說符合完工者,均經有關各方驗收完竣。

各項修建工程已完工驗收者56幢,木器鐵床完工驗收者12560件,零星工程均已驗收。年來因受時局、幣值、物價等影響,致人工幾經調整,材料迭次飛漲,尤以去歲年終為甚。查去歲動工迄今,人工已三度調整,漲達三倍,木料已漲三倍餘,水料漲四倍餘,五金漲七倍餘。本校未完工程之廠商,因調整工資問題未獲解決,相率與本京各廠停工,達二月餘。現經分別催促,一部已呈準將未付款項提前支付,會同總務會計室監督付款,辦料付工、先行動工。最近轉奉國防最高委員會通過關於營造商調整工資核算辦法四項,經本組擬具意見,提交本校修建工程處理委員會,由審教兩部派員監核,想不久即可解決。除大地部分已由校方\/122\/\/南大建築百年\/委請律師法究外,其餘工程當可如約完工。

1947年,吳有訓先生出國公幹,由戚壽南先生代理校長(圖1-2-59)。

此期的中央大學持續發展。值得驕傲的是,在1948年普林斯頓大學公布的世界大學排名中,中央大學“力壓東京帝國大學(現在的東京大學),成為亞洲第一”?。

1949年元旦前,中央大學接到教育部有關遷校的密電。校長周鴻經(圖1-2-60)奉命派人分赴廣州、廈門、台灣尋覓校址,並將圖書、儀器等裝箱,準備搬遷?。1949年1月15日,胡煥庸在廈門大學尋得校舍?。1月21日,校長周鴻經即要求教育部協助尋覓新校址而呈函?。23日,周鴻經校長在校務會議上提出遷校廈門案,被當場否決?。

圖1-2-59戚壽南圖1-2-60周鴻經校長周鴻經、訓導長沙學浚、總務長戈定邦遂於1月25日棄職離校。周鴻經等出走後,教授會決議,成立校務維持委員會,選出歐陽翥、鄭集、張更、蔡翹、劉慶雲、梁希、吳蘊瑞、胡小石、樓光來、吳傳頤、劉敦楨等11名委員,推定胡小石、梁希、鄭集為常務委員。校務維持委員會代行校長職權,“維持”校務?。

?王鑫:《重回民國上學堂》,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23頁。

?徐承德、虞朝東:《南京百年城市史1912-20129教育卷》,南京:南京出版社,2014年版,第159頁。

?南大百年實錄編輯組編:《南大百年實錄中央大學史料選(上卷)》,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522頁。

?南大百年實錄編輯組編:《南大百年實錄中央大學史料選(上卷)》,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523頁。

?中共南京市鼓樓區委宣傳部、中共南京市鼓樓區委黨史工作辦公室編:《虎踞群英》[蘇寧出準字第(97)011號],第131頁。

?朱斐主編:《東南大學史1902-1949第1卷》,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233頁。

\/123\/上篇\/建設鉤沉\/國立中央大學第六節拆分與合並——化一枝獨秀為漫天星鬥的高校航母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8月8日,南京軍管會決定將國立中央大學的校名改為“國立南京大學”。1950年10月10日,據教育部有關通知,又改校名為“南京大學”(圖1-2-61)?。

1952年7月26日,全國高校院係調整中,公立金陵大學與南京大學合並?。南大文、理、法學院與金陵大學文理學院合並,仍名南京大學(圖1-2-圖1-2-61國立南京大學校門62)。10月1日,在原金陵大學校門舉行調整後的南京大學橫匾揭幕典禮?。

據此,“南京大學各學院拆分為南京大學、南京工學院、南京農學院等諸多學校,名噪一時的超級大學從此解體”?。其中,南京大學實力超群。據不完全統計,我國近千位中科院院士中,有200多位在南京大學學習或工作過?。

鑒往知來,有比較才有鑒別。對中國大學現狀及其趨勢的理解,需以曆史為參照。所謂比較,主要有二,一為橫向,一為縱向;二者交融,進行縱橫交錯的比照考察有其必要。中國大學的改革,自然可以借鑒域外的經驗,但最直接且最有效的資源很圖1-2-621952年,在拆分?

後的南京大學校門前合影可能還是民國的大學。

中國現代大學教育起步雖晚,但正如一些有識者所指出的,中國現代大學教育的起點並不低。這其中的原因很多,一方麵得益於中國固有的私人講學和書院製度;更重要的還在於那時的大學校長們所特有的辦學精神。這種精神集中體現在,他們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在內憂外患、民不聊生的時代,為中國現代大學的發展做出了不朽的貢獻,為中國現代大學的形成構建了雛形。中國現?閔卓主編,東南大學人文學院編:《東南大學文科百年紀行》,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54頁。

?季為群:《百年滄桑百年發展——南京大學百年史略》,《江蘇地方誌》2002年第4期,第39~40頁。

?杜聞貞:《一個幸運知識分子的坎坷》,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頁。

?王鑫:《重回民國上學堂》,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23頁。

?徐立剛:《百年學府——南京大學》,《檔案與建設》2002年第4期,第29~32頁。

?劉超:《中國大學的去向——基於民國大學史的觀察》,《開放時代》2009年第1期,第47~68頁。

\/124\/\/南大建築百年\/代大學以1888年為起點,1928年為轉折,1949年終結?。

民國著名大學校長們的辦學理念與治校方略雖不盡相同,有的甚至還截然相反,但是卻都持之有據、自成一家,真實地體現出大學校長辦學的自主性和思想的多元化?。

綜上所述,我國現代史上的新興大學,在價值取向上追求“思想自由”“學術獨立”,在組織管理上推行“教授治校”,恰恰適應了這種文化傳遞的要求。在這樣的管理體製下,大學學術自由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障,教授群體所擁有的學術權力得以很好發揮。在當時,相應的教授會、評議會等組織製度為教授參與學校管理提供了製度上的支持,大學教授群體方得以在教育方針、課程編製、學位授予甚至教務行政人員的任免等諸多方麵,都有決策權,充分實現對大學的“內行”治理;大學內部從而湧現出諸多學術大師,培育一代又一代精英人才。這些均對當前我國高校內部管理體製的改革,有著極為重要的啟示?。

?王建華:《中國近代大學的形成與發展——大學校長的視角》,《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第159~166頁。

?王運來:《民國著名大學校長辦學之道擷要》,《現代大學教育》2015年第3期,第86~92頁。

?趙章靖、劉曉曉:《民國時期“教授治校”體製分析——羅家倫時期的清華大學》,《大學(學術版)》2009年第11期,第66~75頁。

\/125\/上篇\/建設鉤沉\/國立中央大學第七節附錄——《中央大學之使命》與中央大學曆任校長附錄1:羅家倫《中央大學之使命》中央大學之使命?

(羅校長於10月17日在本校總理紀念周演講)當此國難嚴重期間,本大學經停頓以後,能夠以最短的時間,由積極籌備至於全部開學上課,並且有今天第一次全體的集會,實在使我們感覺得這是很有重大意義的一回事。

這次承各位教職員先生的好意,舊的願意繼續惠教,新的就聘來教,集中在我們這個首都的學府,積極努力於文化建設的事業,這是我代表中央大學要向各位表示誠懇謝意的。

本人此次來長中大,起初原感責任之重大,不敢冒昧擔任。現在既已擔負這個重大的責任,個人很願意和諸位對於中大的使命,共同樹立一個新認識。因為我認為辦理大學不僅是來辦理大學校普通的行政事務而已,一定要把一個大學的使命認清,從而創造一種新的精神,養成一種新的風氣,以達到一個大學對於民族的使命。現在,中國的國難嚴重到如此,中華民族已臨到生死關頭,我們設在首都的國立大學,當然對於民族和國家,應盡到特殊的責任,就是負擔起特殊的使命,然後辦這個大學才有意義。這種使命,我覺得就是為中國建立有機體的民族文化。我認為個人的去留的期間雖有長短,但是這種使命應當是中央大學永久的負擔。

本來,一個民族要能自立圖存,必須具備自己的民族文化。這種文化,乃是民族精神的結晶,和民族團結圖存的基礎。如果缺乏這種文化,其國家必定無生命的質素,其民族必然要被淘汰。一個國家形式上的滅亡,不過是最後的結局,其先乃由於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上的衰亡。所以今日中國的危機,不僅是政治社會的腐敗,而最要者卻在於沒有一種整個的民族文化,足以振起整個的民族精神。

我們知道:民族文化乃民族精神的表現,而民族文化之寄托,當然以國立大學為最重要。英國近代的哲學家荷爾丹(LordHaldane)曾說:“在大學裏一個民族的靈魂,才反照出自己的真相。”可見創立民族文化的使命,大學若不能負起來,便根本失掉大學存在的意義;更無法可以領?南大百年實錄編輯組編:《南大百年實錄中央大學史料選(上卷)》,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96~301頁。

\/126\/\/南大建築百年\/導一個民族在文化上的活動。一個民族要是不能在文化上努力創造,一定要趨於滅亡,被人取而代之的。正所謂“子有鍾鼓,勿鼓勿考;子有廷內,勿灑勿掃;宛其死矣,他人是保。”其影響所及,不僅使民族的現身因此而自取滅亡,並就是這民族的後代,要繼續創造其民族文化,也一定不為其他民族所允許的。從另一方麵看,若是一個民族能努力建設其本身之文化,則雖經重大的危險,非常的殘破,也終久可以複興。積極的成例,就是拿破侖戰爭以後,普法戰爭以前的德意誌民族。我常想今日中國的國情,正和當日德意誌的情形相似。德國當時分為許多小邦,其內部的不統一,比我們恐怕還有加無已;同時法軍壓境,萊因河一帶俱分離而受外國的統治。這點也和我們今日的情形,不相上下。當時德意誌民族曆此浩劫還能複興,據研究曆史的人考察,乃由於三種偉大的力量:第一種便是政治的改革,當時有斯坦(Stein)哈登堡(Hardenberg)一般人出來,把德國的政治改良,公務員製度確立,行政效能增進,使過去政治上種種分歧割裂散漫無能的缺點,都能改革過來。第二種是軍事的改革,有夏因何斯弟(Scharnhorst)和格萊斯勞(Gneisnau)一般人出來,將德國的軍政整理,特別是將征兵製度確立,並使軍事方麵各種準備充實,以為後來抵禦外侮得到成功的張本。第三種便是民族文化的創立,這種力量最偉大,其影響最普遍而深宏,其具體的表現便靠馮波德(WihelmvonHumbodt)創立的柏林大學,和柏林大學的弗斯德(Fichte)一般人,對於德國民族精神再造的工作。所以現代英國著名的曆史家古趣(G.P.

Gooch)認定創立柏林大學的工作,不僅是德國曆史上重要的事,並且是全歐洲曆史上重要的事。尤能使我們佩服的便是當年柏林大學的精神。在當時法軍壓境,內部散亂的情況之下,德國學者居然能夠在危城之中講學,以創立德意誌民族文化自任。弗斯德於1807年至1808年間在對德意誌民族講演裏說:“我今天乃以一個德意誌人的資格向全德意誌民族講話,將這個單一的民族中數百年來因種種不幸的事實所造成的萬般差異,一掃而空。我對於你們在座的人說的話是為全體德意誌民族而說的。”現在我們也需要如此,我們也要把曆史上種種不幸事實所造成的所有差異,在這個民族存亡危迫的關頭,一掃而空,從此開始新的努力。德意誌民族的統一,就是由於這種整個的民族精神先打下了一個基礎。最後俾士麥不過是收獲他時代的成功。柏林大學卻代表當時德意誌民族的靈魂,使全德意誌民族都在柏林大學所創造的一個民族文化之下潛移默化而形成為一個有機體的整個的組織。一個民族如果沒有這種有機體的民族文化,決不能確立一個中心而凝結起來;所以我特別提出創造有機體的民族文化為本大學的使命,而熱烈誠懇的希望大家為民族生存前途而努力!

\/127\/上篇\/建設鉤沉\/國立中央大學講到有機體的民族文化,我們不可不特別提到其最重要的兩種含義:第一,必須大家具有複興中華民族的共同意識。我們今日已臨著生死的歧路口頭,若是甘於從此滅亡,自然無話可說,不然,則惟有努力奮鬥,死裏求生,複興我們的民族。我們每個人都應當在這個共同意識之下來努力。第二,必須使各部分文化的努力在這個共同的意識之下,成為互相協調的。若是各部分不能協調,則必至散漫無係統,弄到各部分互相衝突,將所有力量抵消。所以無論學文的、學理的、學工的、學農的、學法的、學教育的,都應當配合得當,精神一貫,步驟整齊,以趨於民族文化之建立的共同目標。中國辦學校已若幹年,結果因配置失宜,以致散漫雜亂,尤其是因為沒有一個共同民族意識從中主宰,以致種種努力各不相謀,結果不僅不能收合作協進之功效,反至彼此相消,一無所成。現在全國的大學教授及學生,本已為數有限,若是不能同在一個建設民族文化的目標之下努力,這是民族多大的一件損失?長此以往,必至減少,甚至消滅民族的生機。人家罵我們為無組織的國家,我們應當痛心。所以我們所感覺的不僅是政治的無組織,乃是整個的社會無組織,尤其是文化也無組織。今後我們要使中國成為有組織的國家,便要趕快創立起有組織的民族文化,就是有機體的民族文化來。

我上麵就德意誌的史實來說明我們使命的重要,並不是要大家學所謂“普魯士主義”,而是要大家效法他們那種從文化上創造獨立民族精神的努力!

我們若要負得起上麵所說的使命,必定先要養成新的學風。無論校長、教職員、學生都要努力於移轉風氣。由一校的風氣,轉移到全國的風氣。事務行政固不可廢,但是我們辦學校,不是專為事務行政而來的,不是無目的去辦事的。若是專講事務,那最好請洋行買辦來辦大學,何必需要我們?我們要認識,我們必須有高尚的理想以為努力的目標,認定理想的成功比任何個人的成功還大。個人任何犧牲,若是為了理想,總還值得。我認為必須新的學風養成,我們的使命乃能達到。

我們要養成新的學風,尤須先從矯正時弊著手。兄弟誠懇的提出“誠樸雄偉”四字,來和大家互相勉勵。所謂誠,即謂對學問要有誠意,不以為升官發財的途徑,不以為文飾資格的工具。對於我們的使命更要有誠意,不作無目的的散漫動作,堅定的守著認定的目標去走。要知道從來成大功業成大學問的人,莫不由於備嚐艱苦,鍥而不舍的做出來的。

我們對學問如無誠意,結果必至學問自學問,個人自個人。現在一般研究學術的,都很少誠於學問。看書也好,寫文章也好,都缺少對於學問負責的態度。試問學術界氣習如此,文化焉得而不墮落?做事有此習氣,事業焉得而不敗壞?所以我們以後對於學問事業應當一本誠心去做,至於\/128\/\/南大建築百年\/人與人間之應當以誠相見,那更用不著說了。

其次講到樸。樸就是質樸和樸實的意思。現在一般人皆以學問做門麵,作裝飾,尚纖巧,重浮華;很難看到埋頭用功,不計功利,而在實際學問上作遠大而艱苦的努力者。在出版界,我們隻看到一些時髦的小冊子,短文章,使青年的光陰虛耗在這裏,青年的誌氣也銷磨在這裏,多可痛心。從前講樸學的人,每著一書,往往費數十年;每舉一理,往往參證數十次。今日做學問的和著書的,便不同了。偶有所得,便惟恐他人不知;即無所得,亦欲強飾為知。很少肯從篤實笨重上用功的,這正是莊子所謂“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的弊病。我們以後要體念“幾何學中無王者之路”這句話,複須知一切學問之中皆無“王者之路”。崇實而用笨功,才能樹立起樸厚的學術氣象。

第三講到雄。今日中國民族的柔弱萎靡,非以雄字不能挽救。雄就是“大雄無畏”的雄。但是雄厚的氣魄,非經相當時間的培養蘊蓄不能形成。我們看到好鬥者必無大勇,便可覺悟到若是我們要雄,便非從“善養吾浩然之氣”著手不可。現在中國一般青年,每每流於單薄脆弱,這種趨勢在體質上更是明顯的表現出來。中國古代對於民族體質的讚美很可以表現當時一般的趨向。譬如詩經恭維男子的美,便說他能“袒裼暴虎,獻於公所”;或是“赳赳武夫,公侯幹城”。恭維女子的美,便說他是“碩人頎頎”。到漢朝還找得出這種審美的標準。唐朝龍門的造像,也還可以表現這種風尚。不知如何從宋朝南渡以後,受了一個重大的軍事打擊,便萎靡不振起來。陸放翁“老子猶堪絕大漠,諸君何至泣新亭”的詩句,雖強作豪氣,已成強弩之末。此後講到男子的標準,便是“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一流的人。講到女子的標準,便是“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一流的人。試問時尚風習至此,民族焉得而不墮落衰微?今後吾人總要以“大雄無畏”相尚,挽轉一切纖細文弱的頹風。男子要有丈夫氣,女子要無病態。不作雄健的民族,便是衰亡的民族。

第四講到偉。說到偉便有偉大崇高的意思。今日中國人作事,缺乏—種偉大的意境,喜歡習於小巧。即論文學的作風,也從沒有看見誰敢嚐試大的作品,如但丁的《神曲》,哥德的《浮士德》,而以短詩小品文字相尚。我們今後總要集中精力,放開眼光,努力做出幾件大的事業,或是完成幾件大的作品。至於一般所謂門戶之見,尤不應當。到現在民族危亡的時候,大家豈可不放開眼光,看到整個民族文化的命運,而還是故步自封,怡然自滿?我們隻要看到整個民族生存之前途,一切狹小之見都可消滅。我們切不可偏狹纖巧,凡事總須從大的方向做去,民族方有成功。

我們理想的學風,大致如此。雖然一時不能做到,也當存“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心理。若要大學辦好,學校行政也不能偏廢,因為大學\/129\/上篇\/建設鉤沉\/國立中央大學本身也是有機體的。講到學校行政,不外教務行政和事務行政兩方麵。

關於前者,有四項可以提出:第一要準備學術環境,多延學者講學。原在本校有學問的教授,自當請其繼續指教,外麵好的學者也當設法增聘。

學校方麵,應當準備一個很好的精神和物質環境,使一般良好的教授都願意聚集在本校講學,倡導一種新的學風,共同努力民族文化的建設。

在學生方麵,總希望大家對於教授有很好的禮貌。尊師重道,學者方能來歸。

第二是注重基本課程,讓學生集中精力去研究。我們看到國內大學的通病,都是好高騖遠,所開課程比外國各大學更要繁複,更要專門,但是結果適得其反。我們以後總要集中精力,貫注在幾門基本的課程上,務求研究能夠透沏,參考書能看得多。研究的工具自然也要先準備充足。果能如此,則比較課目繁多,而所得者何止東鱗西爪的要更實在。

第三是要提高程度,這是當然必要的。但我們如果能做到上麵兩項,也自然提高。我們準備先充實主要的課程,循序漸進,以達到從事高深研究的目標。

第四是增加設備。中大前此行政費漫無限度,不免許多浪費的地方。所以設備方麵,自難擴充。我們以後必須從這點竭力改良,節省行政費來增加設備費。這是本人從辦清華大學以來一貫的政策。

關於學校事務行政,亦屬重要。現在可以提出三點來說:第一是厲行節約,特別是注重在行政費之縮減。要拿公家的錢用來做自己的人情,是很容易的事。一旦節約起來,一定會引起許多不快之感。這點我是不暇多顧的,要向大家預先說明。

第二是要力持廉潔。我現正預備確立全校的會計製度,使任何人無從作弊,並且要使任何主管也無從作弊。本校的經費,行政院允許極力維持,將來無論如何,我個人總始終願與全校教職員同甘苦。大家都養成廉儉的風氣,以為全國倡。

第三是要增加效能。過去人員過多,辦事效能並不見高。我們以後預算少用人、多做事,總希望從合理化的事務管理中,獲得最大的行政效能。使每一個人員能盡最大的努力,每一文經費獲得最經濟的使用。

本人自九月五日方才視事,不及一月,而十月三日即已開學,十一日已全校上課。在此倉猝時間,自有種種事實上的困難,許多事未能盡如外人和本人的願望。這種受時間限製的苦痛,希望大家能夠有同情的諒解。不過居然能全部整齊開學上課,也是一件不容易而可以欣幸的事。

希望以全校的努力把中大這個重要的學術機關,一天一天的引上發展的軌道,以從事於有機體的中國民族文化的塑造。我們正當著民族生死的關頭,開始我們的工作,所以更要認清我們的使命,時刻把民族的存亡一\/130\/\/南大建築百年\/個念頭存在胸中,成為一種內心的推動力,由不斷的努力中,塑造有機體的民族文化,以完成複興中國民族的偉大事業。願中央大學擔負複興民族的參謀本部的責任。這是本人一種熱烈而誠懇的希望。

附錄2:中央大學曆任校長簡表中央大學時期及之前曆任校長表姓名任職時間備注繆荃孫1902總稽查方履中1902總稽查陳三立1902總稽查楊覲圭1903~1905時稱監督劉世珩1905時稱監督徐乃昌1905時稱監督李瑞清1905~1914兩江師範學堂,時稱監督江謙1914~1919郭秉文1920.12.6~1925.1.6胡敦複1925.1.6~1925.7.

陳逸凡1925.3.19~1925.4.18代行校長職權,校務委員會主席蔣竹莊1925.7.3~1925.9.16兩度代理東南大學校長秦汾1925.10.14~不詳暫行兼任東大校長蔣維喬1925.7.~1925.

汪精衛1927.4.25~不詳張乃燕1928.5~1930.111927年7月9日任第四中央大學校長;四次辭職朱家驊1930.12.13~1931.12.8三次辭職桂祟基1932.1.8~1932.1.26遭拒被驅任鴻雋1932.1.26~1932.6.28拒不到職劉光華1932.1~1932.6代理校長,至6月間堅辭吳稚暉拒不到職段錫朋1932.6.28~1932.6.29遭拒被驅李四光1932.7.6~1932.8.23代校長中央大學21年曆史上任期最長的校長,對學校羅家倫1932.8.23~1941.8.13貢獻巨大\/131\/上篇\/建設鉤沉\/國立中央大學姓名任職時間備注顧孟餘1941.8~1943.

蔣介石1943.3.4~1944.8基本一周左右到校巡視一次顧毓琇1944.8~1945.8吳有訓1945.8.14~1948.7.211945年9月任複員計劃委員會主任委員1947年11月下旬,吳校長出國公幹,由戚壽南戚壽南1947.11~1948.6暫代校長周鴻經1948.7.22~1949.1.27棄職離校資料來源:王德滋主編:《南京大學百年史》,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80頁;朱斐主編《東南大學史(1902~1949第1卷)》,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2版等。

附錄3:淪陷區“中央大學”曆任校長簡表南京“中央大學”校長一覽表序號姓名任期備注1樊仲雲1940.7~19432李聖武1943~不詳四個月後被免職委以他任,堅辭不赴,3陳柱1943~19441944年病逝於上海?

4陳昌祖1944~1945汪精衛妻弟,陳璧君幼弟?梁豔青:《陳柱文學思想研究》,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6年版,第18頁。

\/132\/中篇校園規劃與重要曆史建築\/南大建築百年\/第一章金陵大學第一節校園規劃1.已有成果目前,有關原金陵大學校園規劃的主要研究成果,可見下表(表2-1-1)。

表2-1-1與原金陵大學規劃建設相關的研究論文舉要?

序號作者論文及出處《衝突與妥協——從原金陵大學禮拜堂見近代建築文化遺1冷天,趙辰產之修複保護策略》,2002年中國近代建築史國際研討會2冷天,趙辰《原金陵大學老校園建築考》,《東南文化》2003年第3期《理性與浪漫的交織——解讀原金陵女子大學校園建築》,3楚超超《華中建築》2005年第1期《曆史性校園的價值及其保護——以東南大學,南京大學,4陽建強南京師範大學老校區為例》,《城市規劃》2006年第7期《論大學建築文化中“場所精神”的缺失》,《中國高等教育》5趙辰2007年第Z2期《中國近代教會大學校園及建築遺產研究》,湖南大學碩士6謝文博論文2008年《得失之間——從陳明記營造廠看中國近代建築工業體係7冷天之發展》,《世界建築》2009年第11期《論中西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南京高校建築比較談》,8陳璐《華中建築》2009年第12期《金陵大學校園空間形態及曆史建築解析》,《建築學報》9冷天2010年第2期《原金陵大學校園規劃與設計思想評析》,《山西建築》201010繆峰、李春平年第4期?相關著作均已在書中各處列出,不另統計。

\/135\/中篇\/校園規劃與重要曆史建築\/金陵大學序號作者論文及出處《人性化視角下的南京近代大學校園規劃——以南京三所11張進帥、馬曉大學老校區為例》,《華中建築》2011年第12期《大學博物館——校園場所精神的實現》,《城市環境設計》12趙辰2012年第Z1期《場所視角下的中國當代大學校園規劃淺議——以南京大學13張進帥為例》,“城市時代,協同規劃——2013中國城市規劃年會”《民國時期南京校園建築裝飾研究——以原金陵大學、金14彭展展陵女子大學、國立中央大學校園建築為例》,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教會大學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研究——以金陵大學為15薑凱凱、林存鬆例》,“城鄉治理與規劃改革——2014中國城市規劃年會”《以南京民國建築的保護現狀為例看文化遺產的價值》,16葉雅慧《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期《中國高校遺產的曆史文化尋繹》,《中國文化遺產》2014年17黃鬆第1期《中國近現代教會大學校園文化特色研究》,《中國人民大18楊健美、胡金平學教育學刊》2014年第1期19戚威、姚力《南京大學戊己庚樓改造》,《城市環境設計》2014年第6期《誠樸雄偉勵學敦行儒雅博愛厚重大氣——中國最溫和20曹偉、高豔英、張培的大學南京大學人文建築之旅》,《中外建築》2014年第11期南京甲骨文空間設《重塑歲月南京大學戊己庚樓改造》,《室內設計與裝修》21計有限公司2014年第11期《曆史補遺:民國南京教會建築師齊兆昌》,《南方建築》22汪曉茜2014年第6期《儀式活動視角下的集體記憶和象征空間的建構過程及其23侍非等機製研究——以南京大學校慶典禮為例》,《人文地理》2015年第1期《南京民國建築中的中國傳統建築元素應用》,《大舞台》24馮琳2015年第6期戚威、蒲偉、方運平、《南京大學戊己庚樓改造項目南京》,《城市環境設計》25姚力2015年第10期26邵藝《陳裕光:華人校長第一人》,《中國檔案》2016年第10期\/136\/\/南大建築百年\/上述研究成果除追憶先賢外,餘者多歸屬兩方麵內容:一,分析校園規劃與建築特點,探討其沿革,建設者、設計者及其思想與曆史文化價值;二,解析曆史校園現狀,圍繞曆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提出具體措施或建議等。

2.規劃沿革金陵大學初立,以幹河沿彙文書院舊址為校址(圖2-1-1)。1910年,金大在鼓樓西南坡購得大片土地建設新校址(即今南京大學鼓樓校區)。

1912年出版的HallowedHalls:ProtestantCollegesinOldChina登載美國建築師克爾考裏(CadyX.Crecory)所作的規劃方案(圖2-1-2)。方案自入口區域,橋跨東西向水池後,基本沿南北向中軸線展開,中軸線上為幾何式花園,軸線東側自南而北依次排列預科部、師範專修科、運動場、花園、圖2-1-1金陵大學堂幹河沿校舍(現金陵中學辦公樓)圖片來源:南大百年實錄編輯組:《南大百年實錄》(中卷),南醫科等;軸線西側為各種開放式花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圖2-1-21912年繪製的金陵大學校園規劃平麵圖片來源:TJohnston,DErh,HallowedHalls:ProtestantCollegesinOldChina,HongKong:OldChinaHandPress,1998:48.\/137\/中篇\/校園規劃與重要曆史建築\/金陵大學園;軸線盡端為對稱的大學部,每學區都有獨立的宿舍?。此時,金陵大學基地為南北向的長方形用地,南北長約900餘米。規劃方案設計貫穿南北校園的主軸,通過狹長的開放式公共綠地,進一步渲染中軸線的縱深,無疑深受美國本土校園規劃的影響,具體而言,是借鑒了美國弗吉尼亞大學校園的設計手法。此時,中軸線兩側並非全然對稱,其西側幾乎均為花園,校園空間較空曠,單體建築相對較少。建築、道路與綠化等規整,深受美國校園幾何式構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