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在版編目(犆犐犘)數據江蘇省市域綜合交通規劃編製導則/楊衛東主編.—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6ISBN9787305154232Ⅰ.①江…Ⅱ.①楊…Ⅲ.①城市規劃交通規劃江蘇省Ⅳ.①TU984.191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5)第133340號出版發行南京大學出版社社址南京市漢口路22號郵編210093出版人金鑫榮書名江蘇省市域綜合交通規劃編製導則主編楊衛東責任編輯徐鵬沈衛娟照排南京紫藤製版印務中心印刷江蘇鳳凰數碼印務有限公司開本880×12301/32印張4.125字數80千版次2015年6月第1版2015年6月第1次印刷ISBN9787305154232定價26.00元網址:http://www.njupco.com官方微博:http://weibo.com/njupco官方微信:njupress銷售谘詢:(025)83594756版權所有,侵權必究凡購買南大版圖書,如有印裝質量問題,請與所購圖書銷售部門聯係調換書目錄第一章總則………………………………………………1一、規劃目的……………………………………………1二、適用範圍……………………………………………1三、編製原則……………………………………………1四、規範期限與範圍……………………………………2五、規劃依據……………………………………………2六、工作程序……………………………………………2七、主要內容……………………………………………3八、成果要求……………………………………………3第二章規劃文本大綱……………………………………4第一節現狀分析與評價………………………………4第二節發展環境分析的內容…………………………5第三節運輸需求預測的內容…………………………7第四節綜合交通發展戰略……………………………8第五節發展指導思想、原則和目標……………………8第六節綜合交通通道規劃……………………………9第七節綜合交通樞紐規劃……………………………10第八節與周邊地區的銜接規劃………………………11第九節與城市交通的銜接規劃………………………11第十節綜合交通網絡規劃……………………………121江蘇省市域綜合交通規劃編製導則第十一節效果評價……………………………………12第十二節近期發展重點………………………………13第十三節規劃實施保障措施…………………………13第三章技術要點…………………………………………14第一節調研和調查……………………………………14第二節現狀分析………………………………………15第三節經濟社會發展相關趨勢判斷…………………17第四節運輸需求預測的方法…………………………23第五節發展戰略分析方法……………………………39第六節綜合交通通道規劃……………………………51第七節綜合交通樞紐規劃……………………………60第八節綜合交通銜接規劃……………………………66第九節綜合交通網絡規劃……………………………71第十節效果評價………………………………………92第十一節近期建設規劃……………………………1212第一章總則一、規劃目的為指導江蘇省各市科學、合理地編製市域綜合交通規劃,切實有效地解決市域交通問題,提升全省市域綜合交通規劃工作的質量和水平,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和技術規範,結合江蘇省實際情況,製定本導則。

二、適用範圍本導則適用於江蘇省省轄市市域、縣(市、區)域綜合交通規劃的編製及其管理工作。

三、編製原則1.貫徹科學發展觀,促進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社會公平、城鄉協調發展、保護自然與文化資源。

2.應遵循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原則,在交通需求分析的基礎上,科學判斷綜合交通的發展趨勢,統籌協調,合理製定綜合交通體係規劃方案。

3.應統籌兼顧區域規模和發展階段,結合主要交通問題和發展需求,處理好長遠發展與近期建設的關係。規劃方案1書江蘇省市域綜合交通規劃編製導則應具有針對性、前瞻性和可實施性,且能滿足市域防災減災、應急救援的交通要求。

四、規範期限與範圍1.規劃期限:與城市總體規劃一致。遠期規劃一般為20年左右,近期規劃為5年左右。市域重大交通基礎設施規劃布局應考慮遠景發展要求。

2.規劃範圍:市域交通規劃覆蓋市域範圍,並考慮與周邊區域的協調。

五、規劃依據除應遵守本技術指南外,還應符合國家現行的有關法律法規和標準規定:1.《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

2.《江蘇省發展規劃條例》(蘇人函【2010】38號)。

3.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4.城市總體規劃。

5.江蘇省主體功能區規劃。

6.國家、區域、江蘇省綜合交通體係規劃和交通運輸專項規劃。

7.市域綜合交通規劃編製任務書。

六、工作程序1.確定任務;2.資料收集與調查;2第一章總則3.規劃大綱編製與論證;4.規劃成果編製;5.規劃成果論證(包括至少一次中間成果谘詢論證);6.規劃報批。

七、主要內容1.分析評價現狀交通特征、問題與症結。

2.分析論證市域交通發展背景與條件,預測交通需求。

3.製定市域綜合交通發展戰略和發展目標。

4.研究綜合交通通道、樞紐布局方案和與城市、周邊區域的銜接方案。

5.製定市域綜合交通網絡。

6.提出近期行動綱領和重大項目建設計劃。

7.提出近遠期交通發展的相關策略、措施和建議。

八、成果要求1.規劃文本和圖件。

2.規劃說明書(研究報告)。

3.相關專題研究報告。

4.基礎資料附件。

3第二章規劃文本大綱第一節現狀分析與評價一、社會經濟發展現狀介紹規劃區域的地理區位優勢及資源、行政區劃、人口規模、產業、經濟及城鎮等經濟社會發展狀況,重點把握與綜合交通密切相關的區域特征。

二、綜合交通發展現狀按交通方式分類介紹規劃區域內公路、鐵路、水運、航空及管道的基礎設施、運輸量等基本情況,研究綜合交通體係的構成及發展特點。

三、綜合交通現狀問題從綜合交通基礎設施結構配置、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保障等方麵,分析綜合交通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

4第二章規劃文本大綱第二節發展環境分析的內容交通運輸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如何正確認識和判斷未來國內外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狀況和趨勢,對於正確分析和認識經濟社會發展對交通運輸發展的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交通運輸麵臨的國際發展環境包括國際金融大環境、世界貿易發展趨勢、國際投資活躍程度、國際產業轉移方向、全球戰略資源情況、國際金融體係變革等。

二、交通運輸麵臨的國內發展環境包括國內經濟發展總體增速水平、產業結構調整方向、宏觀調控政策、資源和環境的約束、技術創新能力等。

三、交通運輸麵臨的省內發展環境包括省級發展戰略、經濟發展總體增速水平、產業發展重點和調整方向、城鎮化水平、區域統籌發展趨勢、不同片區發展基礎和發展特點等。

四、交通運輸麵臨的市內發展環境包括市級發展戰略、經濟發展總體目標、產業發展方式、5江蘇省市域綜合交通規劃編製導則城市建設目標、城鄉發展方向等。

案例:《揚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發展環境分析。“十二五”期間,國際金融危機全麵進入後危機階段,全球經濟失衡經過強製性調整,逐步恢複再平衡和低速增長。世界貿易持續恢複增長,受世界各國貿易保護政策主導,各種貿易爭端將進一步加劇;國際投資逐步趨於活躍,受發達國家再製造戰略推動,國際產業轉移將更加多元化;全球戰略資源更加趨於緊張,受國際投機資本炒作的影響,大宗商品價格將加劇波動;國際金融體係加速變革,受地緣政治和利益集團左右,人民幣長期升值的壓力較大。國內經濟持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結構調整步伐持續加快,各項改革繼續向縱深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空前加速,宏觀調控政策的針對性、連續性、靈活性逐步增強,但受內外部資源、環境約束和國內區域政策影響,東部地區能源資源和勞動力麵臨的競爭壓力將不斷加大。江蘇經濟將繼續保持全國領先,科技創新能力加速提升。蘇南地區將率先實現經濟社會轉型,沿江地區產業競爭力持續提升,沿海開發持續推進,蘇中、蘇北地區經濟將持續處於加速發展期。隨著長三角一體化,寧鎮揚同城化、城鎮化的加快推進,將進一步提升我市產業競爭力和科技創新力,城鄉二元結構將進一步改善。綜合判斷,“十二五”期間,揚州市既麵臨難得的曆史機遇,也將麵對諸多風險和挑戰,經濟社會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6第二章規劃文本大綱第三節運輸需求預測的內容交通運輸需求是指經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人和物空間位移的要求。它包括運輸數量需求和運輸質量需求兩個方麵。

運輸數量需求是指人和物在空間上移動的工作量的需求,既包括人和物移動的數量(即運輸量),又包括人和物移動的工作量(即運輸工作量)。如旅客和貨物空間移動的距離而產生的人公裏、噸公裏需求;人的上、下運輸工具盒運輸方式之間的換乘;物的裝修、換裝、搬運等。

運輸質量需求是指人和物對空間位移服務的質量要求,而這一要求和位移中的人與物的活動特征有關。如人們對運輸質量的要求,是指不同人群對運輸係統最大限度地滿足他們不同的運輸要求。例如,公務、商務、探親訪友、旅遊等都有不同的運輸質量要求;不同的貨類也有不同的運輸質量要求。由於運輸質量的預測難以全麵地用數量指標來衡量,因此,本次運輸需求規劃內容主要針對運輸數量需求的預測。

為了反映江蘇省市域範圍內未來的運輸需求,選取了適當的數量指標,並預測這些指標在未來年份所能達到的水平。

一、運輸量包括各種運輸方式客運量、旅客周轉量;各種運輸方式7江蘇省市域綜合交通規劃編製導則貨運量、貨物周轉量;交通運輸業總客運量、旅客周轉量;總貨運量、貨物周轉量;主要貨類運輸量。

二、通道運輸量包括主要運輸通道旅客運輸密度、貨物運輸密度。

三、樞紐運輸量包括港口貨物吞吐量(含外貿貨物吞吐量),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外貿、內貿集裝箱吞吐量,煤炭、原油、鐵礦石等主要貨類運輸量,機場旅客吞吐量、貨郵周轉量。

第四節綜合交通發展戰略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發展目標,合理配置交通資源,確定綜合交通發展與市域城鎮布局、國土利用的關係,製定綜合交通發展的戰略思路、戰略目標、戰略布局、戰略重點、戰略措施。

第五節發展指導思想、原則和目標明確綜合交通發展指導思想和原則,明確近遠期市域綜合交通發展總體目標,製定定量規劃目標。

8第二章規劃文本大綱第六節綜合交通通道規劃一、布局目標從引導和支撐國土開發、滿足大宗物資運輸需求、引導產業布局、促進城鎮聚合等方麵提出布局目標。

二、布局原則從服從上位綜合交通規劃、服務規劃區產業布局和城鎮體係規劃、加強與周邊樞紐的聯係等方麵提出布局原則。

三、布局規劃(1)梳理上位規劃,規劃區域範圍內的予以繼承;(2)根據規劃區域產業布局和城鎮體係布局規劃,布設通道與之匹配。

(3)總結布局形態,明確其功能定位。

四、通道內基礎設施供給1.通道需求特征分析(1)分析通道產業、城鎮特征,以及對交通的要求。

(2)預測通道的運輸需求。

2.通道設施供給研究針對通道產業、城鎮發展特征對交通的要求,結合需求9江蘇省市域綜合交通規劃編製導則預測,根據各運輸方式的比較優勢,提出供給方案。

第七節綜合交通樞紐規劃一、層次劃分確定綜合交通樞紐的劃分層次,明確研究對象。客運分為綜合客運樞紐和一般客運場站;貨運分為物流基地、物流園區、物流中心等。

二、布局方案確定布局思路,研究市域客、貨運樞紐布局方案,包括所轄區縣的樞紐布局。

三、重要樞紐集疏運規劃1.客運樞紐集疏運規劃對鐵路站、民航機場等綜合客運樞紐進行集疏運規劃,重點加強兩個方麵的聯係:一是與樞紐所在城區的聯係,通過公路、軌道交通與城市道路、地鐵銜接,注重建立一體化換乘係統和公共交通為主導的集疏運係統。

二是與主要腹地的銜接,開展集疏運需求預測,對聯係的主要腹地的公路、鐵路提出規劃建議。

2.貨運樞紐集疏運規劃重點對沿海、沿江及內河港口,鐵路貨運樞紐,民航機10第二章規劃文本大綱場,大型物流園區等貨運樞紐開展集疏運規劃。注重分析貨物流量、流向,並通過比較運輸方式優勢提出集疏運項目。

第八節與周邊地區的銜接規劃一、綜合交通出市通道梳理與周邊地區銜接的綜合交通通道,並梳理通道內的基礎設施,包括公路、鐵路、航道。

二、周邊設施利用規劃主要研究利用周邊市的機場、鐵路站、港口等重要交通樞紐的交通路徑。

第九節與城市交通的銜接規劃一、與主城的銜接規劃通過研究區域交通與城市交通的銜接,進而深入研究主要交通線路的走向,突出城鄉交通一體化。

二、轄區縣級城市的銜接規劃研究主要交通線路在轄區縣級城市的具體走向,並提出11江蘇省市域綜合交通規劃編製導則優化方案。

第十節綜合交通網絡規劃明確市域綜合交通的體係結構、總體布局、功能等級,明確公路、軌道交通、航道和管道運輸等各種交通方式的布局方案,包括以下幾個方麵:(1)明確公路網規劃目標、規模和布局方案;(2)明確軌道交通網規劃目標、布局方案,明確樞紐與場站布局方案和規模;(3)明確航道網規劃目標、布局方案,確定不同類型港口、碼頭功能及規劃布局;(4)明確管道網布局方案,管道網可分為輸油管道和輸氣管道。

第十一節效果評價評價綜合交通規劃方案,從技術指標、經濟社會等方麵評價規劃方案。對規劃方案的實施效果進行預期估計,預計規劃方案的實施對於經濟社會、環境生態、產業發展等方麵的正麵促進作用和負麵影響,以利於實施中的控製。

12第二章規劃文本大綱第十二節近期發展重點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對綜合交通的需求,充分考慮資金和土地的製約因素,製定近期發展重點的指導思想、實施目標,提出實施計劃排序原則和近期建設重點項目。

第十三節規劃實施保障措施依據綜合交通近期發展重點,從規劃實施的政策保障、技術保障、經濟保障、土地保障等方麵,研究提出相關規劃實施保障措施。

13第三章技術要點第一節調研和調查1.現狀調研(1)資料收集內容自然地理資料:規劃區域的區位、地形、地質、自然資源等。

經濟社會資料:行政區劃、人口與就業(總量、構成、分布、增長狀況等)、國民經濟(地區生產總值、人均GDP、居民人均收入、投資狀況等)、產業狀況(三次產業結構、主導產業、產業布局等)、統計年鑒、交通統計年鑒及政府工作報告等。

城鎮體係資料:現狀及規劃年度城鎮體係布局、規模等,規劃區域發展方向、空間演變、發展趨勢,規劃區域周邊城市現狀和規劃城鎮體係發展等。

綜合交通需求資料:各種交通方式線網及場站等級、規模、布局和功能,各種運輸方式曆年客貨運量、周轉量和運距。

綜合交通運行資料:公路交通量分布和構成,交通信息化建設等。

14第三章技術要點交通政策與法規: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規模、各類設施投資比例、現行交通法規和標準、交通發展策略相關研究等。

相關規劃資料: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城市總體規劃、旅遊規劃、近期重大項目建設規劃及省級相關上位規劃。

其他資料:曆史文化保護、環境保護與監測、重點地區地質評價等資料。

(2)資料收集要求①反映現狀的數據資料宜采用規劃報批的前一年數據,其中主要數據應更新到前一年。

②反映發展曆程的數據資料不宜少於5年。

③相關規劃資料應收集最新批複的規劃成果和在編規劃的中間成果。

2.交通調查現狀公路觀測點資料齊全,通過觀測資料能推出規劃區域交通流量、流向,不需要進行大規模的交通調查。

現狀鐵路、水運、航空、管道運輸通過行政管理部門的數據整理,能推出客貨運OD,不需要進行大規模的交通調查。

第二節現狀分析一、社會經濟發展現狀1.地理區位從國家層麵、區域層麵等角度介紹規劃區域所處的地理15江蘇省市域綜合交通規劃編製導則區位優勢及資源稟賦。

2.行政區劃及人口介紹規劃區域的行政區劃、麵積及人口等情況。

3.經濟現狀介紹規劃區域地區生產總值總量及變化趨勢,簡要介紹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及三次產業結構。

4.城鎮體係現狀介紹規劃區域城鎮體係發展現狀及城鎮特點。

二、綜合交通發展現狀1.公路發展現狀從技術等級和行政等級兩方麵對規劃區域公路網進行描述,並分析曆年公路客貨運輸量及變化趨勢。

2.鐵路發展現狀對規劃區域鐵路網布局形態進行描述,並分析曆年鐵路客貨運輸量及變化趨勢。

3.水運發展現狀從航道等級對規劃區域航道網進行描述,並分析曆年水路客貨運輸量及變化趨勢;對規劃區域港口發展現狀進行描述,並分析曆年港口貨物吞吐量及變化趨勢。

4.航空發展現狀對規劃區域機場發展曆程進行描述,並分析曆年航空客貨運輸量及變化趨勢。

5.管道發展現狀對規劃區域管道布局形態進行描述,並分析曆年管道貨16第三章技術要點物運輸量及變化趨勢。

6.綜合交通發展現狀對規劃區域綜合交通網現狀進行描述,並分析曆年規模結構及變化趨勢;對規劃區域客貨運輸量進行描述,並分析曆年運輸量及變化趨勢。

三、綜合交通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從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等級公路的需求、鐵路運力的提升、航道及港口的匹配程度、機場集疏運設施等角度,對綜合交通現狀存在問題進行歸納總結。

第三節經濟社會發展相關趨勢判斷一、工業化1.工業化發展階段判斷關於工業化階段的判斷是一個複雜且難以精確處理的問題,如表31所示,根據已有的研究,定量分析主要采用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三次產業結構和工業內部輕重工業比重等三大指標來衡量,如圖31所示。

2.工業化發展階段的貨運輸量發展趨勢貨物運輸需求的產生主要決定於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工業化發展的不同階段對應著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以及工業內部結構,貨物運輸需求特征也明顯17江蘇省市域綜合交通規劃編製導則不同。根據工業化發展曆程的分析,貨物運輸需求規模和結構特征與其所處的工業化發展階段密切相關,如表32所示。

表31錢納裏等劃分的結構轉換的時期和階段人均收入變動範圍/美元時期發展階段1964年1970年2010年070~100100~140210~300初級產品階段1100~200140~280300~6002200~400280~560600~1200初期3400~800560~11201200~2400工業化階段中期5800~15001120~21002400~4500後期61500~24002100~33604500~7200發達經濟階段72400~36003360~50407200~10800注:1960年與1970年美元的換算因子是1.4,與2010年美元的換算因子是3.04L!1!G10%ELGNP1!1!G4!GO#E410%1!

GP1KGNP1LG''''L!!GO!1!G5%11GNP1P!G,!GOL!1!GE!L1!GPE70%圖31三次產業結構、人均犌犖犘與工業化階段的關係18第三章技術要點表32不同工業化階段貨物運輸需求分析工業化階段貨運量規模結構特征需求特點貨運量規模較農副產品、輕工業對運輸能力和準工業化階小,由於基數小,品及木材等散雜貨時效性要求不段增長速度較快運量為主高運量規模擴大,大宗原材料物資對運輸能力需工業化前期增長速度較快運量增加求明顯增加煤炭、礦石、鋼鐵、石油、化工等重工大能力通道、中工業化中期運量規模空前,業原料和產品以長距離運輸需增長速度加快及水泥等建材物求特點突出資運量為主大宗原材料物資運輸增量減小,輕貨運集裝化程工業化後期運量規模較大,質高增貨物運量度提高,貨運時增長速度放緩和集裝箱運量快效性要求增強速增長貨運增量以輕質小批量、多批後工業化運量平穩增長,高值和集裝箱運次、短距離運階段增長速度較小量為主輸,時效性強案例:國外產業結構與貨運量變化規律美國的產業結構及貨運周轉量變化情況如圖32所示,20世紀80年代以後,美國國內生產總值三次產業結構中第二產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貨運周轉量年均增長速度基本平穩,1995年以來略有下降,基本保持在1%~3%。

19江蘇省市域綜合交通規劃編製導則1!G % BEEG t·km BEGK) % 5045403530252015105019701975198019851990199520002004圖32美國產業結構及貨運周轉量變化情況日本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產業結構及貨運量變化情況如圖33所示。其國內生產總值三次產業結構中第二產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貨運周轉量年均增長速度平穩,1995年以後略有下降,基本保持在3.5%以內。

1!G % BEEG t·km BEGK) % 5045403530252015105019701975198019851990199520002004圖33日本產業結構及貨運周轉量變化情況3.工業化發展階段的客運輸量發展趨勢在工業化發展過程中,產業的發展必然會吸引大量的勞動力,特別是工業化中後期,產業發展速度加快,農村勞動力較多地流入第二產業,同時,這一時期由於產業的加快發展20第三章技術要點帶動經濟水平迅速提高,人口的集聚和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加快了城市化進程。伴隨城市化的發展,城市規模和範圍擴大,城市群和城市帶不斷形成,帶動旅客運輸需求增長。

案例:國外客運周轉量變化規律美國、日本在20世紀後期客運周轉量呈持續增長態勢,增長率除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的幾年裏大幅高於其他各時期外,基本保持在20%左右,源於新一輪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兩國客運周轉量在80年代後期同時表現為高於其他各時期的增長,如圖34所示,從客運周轉量變化曲線分析可以看出,在工業化發展過程中,客運量呈持續增長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