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私與偷窺的文化研究明衛紅著南京大學出版社書圖書在版編目(犆犐犘)數據隱私與偷窺的文化研究/明衛紅著.—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12ISBN9787305144738Ⅰ.①隱…Ⅱ.①明…Ⅲ.①隱私權研究②病態心理學研究Ⅳ.①D913.04②B846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4)第295454號出版發行南京大學出版社社址南京市漢口路22號郵編210093出版人金鑫榮書名隱私與偷窺的文化研究著者明衛紅責任編輯王向民編輯熱線02583594275照排南京紫藤製版印務中心印刷南京京新印刷廠開本880×12301/32印張7.625字數188千版次2014年12月第1版2014年12月第1次印刷ISBN9787305144738定價26.00元網址:http://www.njupco.com官方微博:http://weibo.com/njupco官方微信號:njupress銷售谘詢熱線:(025)83594756版權所有,侵權必究凡購買南大版圖書,如有印裝質量問題,請與所購圖書銷售部門聯係調換目錄前言………………………………………………………………1第一章隱私和偷窺的理論概述………………………………3第一節什麼是隱私………………………………………3第二節隱私存在的意義…………………………………7第三節隱私權的限度與異化…………………………10第四節為什麼人喜歡偷窺……………………………16第五節隱私偷窺與性變態……………………………23第六節夫妻之間的隱私偷窺…………………………29第二章互聯網時代的隱私偷窺……………………………33第一節網絡世界的隱私………………………………34第二節隱私與人肉搜索………………………………37第三節大眾狂歡和隱私權的衝突……………………45第四節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隱私”在哪裏……………54第三章隱私偷窺與文學寫作………………………………59第一節隱私與日記體寫作……………………………59第二節隱私偷窺與暴露………………………………69第三節暴露癖與文學寫作……………………………78第四節自戀人格與“隱私暴露”寫作…………………82第四章文學作品中的隱私偷窺……………………………93第一節《金瓶梅》中的隱私偷窺與性描寫……………951隱私與偷窺的文化研究第二節《雷雨》中“小人”的隱私偷窺…………………103第三節集體性的隱私偷窺折射出的時代症候……107第四節隱私偷窺與現代人的異化……………………113第五節人類的通病———通過偷窺建構自我…………124第六節隱私偷窺中的權利關係………………………130第五章隱私偷窺與影視藝術………………………………144第一節消費社會與視覺快感…………………………144第二節隱私偷窺型影視節目…………………………150第三節通過影視人們偷窺到什麼……………………155第六章隱私偷窺與繪畫藝術………………………………171第一節身體美學與“豔照”……………………………171第二節繪畫中的身體藝術與偷窺……………………177第三節繪畫、鏡子與自我認知………………………185第七章隱私偷窺與性別政治………………………………191第一節隱私偷窺與男權主義視覺權利………………191第二節作為陋習的示眾與隱私偷窺…………………199第三節“文革”時期政治意義上的隱私窺視…………204第八章隱私偷窺與道德法律………………………………210第一節古代隱私偷窺與道德習俗……………………210第二節現當代隱私權的相關法律……………………212第三節媒體時代的集體偷窺與法律的困惑…………221第四節隱私侵權案件分析……………………………227主要參考文獻…………………………………………………2362前言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人對於“隱私”的認知頗為模糊,也頗為周折。首先,中國人對人格權的認識和研究起步較晚,因此中國人對隱私意識的覺醒是一個緩慢的過程,相應地,隱私權也是一個蹣跚起步的事物。
曾幾何時,在部分中國人的頭腦中,隱私即性,是很肮髒的事情。及至性的神秘外衣被逐漸剝落,隱私在人們的意識中才逐漸獨立地浮出水麵。
事實上,個性是隱私存在的主體哲學基礎。人類的進步一定是屬於個性化的東西越來越多,社會給予個人的空間越來越大,因此人的社會存在價值才越來越高。
作為最具人性、個性意義的隱私在不同社會、不同時期、不同藝術領域都有不同的表征意義。
有隱私就有偷窺。偷窺是人的瞳孔的延伸,是人的肉體和心靈的延伸,它延伸了人的眼球,同時也釋放了人的某些壓力,並使得人獲得了一定的精神安慰和滿足。
按照法國心理學家雅克·拉康的鏡像理論,人在幼小的時候作為人的整體就分裂為二,個體永遠與其自身處於不一致之中:一個是真實的“我”,一個是虛構的“我”。“自我”的身上一直都具有巴赫金所講的“鏡中人”的特質。“自我”不是“我”用自己的眼睛從內部看世界,而是“我”用世界的眼睛、別人的眼睛看自1書隱私與偷窺的文化研究己,“我”被他人控製著。因此,每個人的自我認知都需要用別人作為真實的參照,特別是通過透視別人不為人所知的方麵得到自省和反思。
偷窺的方式各色各樣,有通過文學、影視、繪畫等“尋找自己”的,當然還有一些原因造成了某種變態的隱私偷窺行為。
總之,人類本身就有偷窺他人隱私的心理,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欲望。而且,“偷窺”的視角體現了人的意識和潛意識的對抗,道德倫理意識和人的本能衝動之間的鬥爭,所以,“偷窺”這個視角可以深層次地揭示人類靈魂深處的人性本真。
關於隱私和偷窺的研究大多散落於法律、文學、影視的各類研究,本書就這些方麵做了些梳理,並嚐試著進行完整的探討和研究,以期給讀者一些啟迪和思考。
2第一章隱私和偷窺的理論概述第一節什麼是隱私關於“隱私”的解釋,1983年版的《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不可告人的壞事”;1996年版的《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不願告人的或不願公開的個人的事”。透過這一解釋,可以看出中國隱私觀念的轉變:“隱私”從一個貶義詞變成了中性詞。
如今,隱私問題是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對隱私問題的研究,多數學者是從法學角度進行研究探討的。關於這方麵的探討大約從1890年開始,其源頭是美國哈佛大學法學教授薩莫爾·華倫和白蘭德斯教授發表的《關於私生活的權利》,文章首次把隱私列為人的一項自然權利,提出了隱私權的概念,從此,隱私問題納入法學界研究的視野。
如今法學界普遍認為,隱私是人的一種生存特性。隱,即隱秘的,不願或不便公開的事情;私,即私人的事務,是存在於私人生活空間的事務。這種存在於私人生活空間的隱秘的事務、活動及相關的信息就是隱私。它與公共生活空間、公共生活領域中的公共事務、活動及相關信息是相對應存在的。人類的隱私意識覺醒於羞恥心的萌發,“知恥心”算得上是隱私的心理之源。
當然,這種意識也是伴隨著人類的成長而逐漸清晰的。
3隱私與偷窺的文化研究隨著生產力的不斷進步,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人的社會關係日益複雜,個人的生活空間也在不斷擴大,隱私的範圍也進一步擴大。對隱私的保護起源於人的自發行為,當原始人拾起第一片樹葉遮擋自己裸露的身體時,隱私保護意識就誕生了。現代社會的隱私保護是通過隱私權實現的。隱私權是人的一項重要權利,是指人們對各自私人生活空間的事務、活動和信息的處置所擁有的自主權利。隱私權的內涵包括三個方麵:一是私人安寧不受侵擾的權利,二是私人保密信息不被公開的權利,三是個人私事決定的權力和自由不受阻礙。①隱私具有以下特性。
一、隱私具有客觀性和主觀性隱私的客觀性是指隱私是客觀真實的社會存在,其存在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隱私的主體是自然人,卻始終存在於一定社會關係中。無論隱私內容是否符合法律和道德,無論社會輿論或國家法律對隱私內容作出怎樣的評價,隱私的內容都是客觀存在的。人人都有隱私,區別隻在於內容的不同和範圍的大小。
隱私的主觀性是指對隱私的認知因人而異,主要是指人們對自身隱私的態度。隱私的內容和範圍具有較強的個性。隱私的價值實現是由個人單獨完成的,隱私的價值大小是由個人與某種事物的關係決定的,不受其他人的影響。隻要主體願意隱瞞自身有關信息,即可成為隱私事實。每個人對於個人信息是否屬於隱私的判斷存在差異,個體的主觀態度影響著隱私的確定。隱私的主觀性具體體現在:一是隱私與人的生活經曆和生①梁慧星《隱私的本質和隱私權的概念》[J],《人民司法》2003年第4期,43頁。
4第一章隱私和偷窺的理論概述存狀態有關。名人的隱私和普通人的隱私不能同日而語,農民的隱私與外企白領的隱私有很大差別。二是隱私與人的性格和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關。性格開朗、心理承受能力強的人對於有些事情的態度是積極的,不把事情神秘化;性格內向、心理承受能力弱的人對自身的事情總希望打上封條,不願意被人知曉。
三是即使同一層次的人也會因個體的不同,隱私的差異很大。
四是同一個人不同年齡、不同時期隱私內容相差也會很大。
二、隱私具有針對性和兩麵性隱私的針對性主要是指隱私具有程度的區別,針對不同的人,密級是不同的。隱私意識是人人都有的,同一事情可以是隱私,也可以不是隱私,關鍵取決於主體的選擇。更為有意思的是主體對一個群體和對象可以敞開心扉,而對另一個群體和對象卻可能緘口不語。
隱私的兩麵性是指隱私具有藏匿性也具有宣泄性。隱私強調了人權和主體存在意義和價值,但任何問題都具有利弊兩麵性,個人除了隱私需求之外還有人際溝通的需求,過分強調個人的空間和個人價值會給人際交往和人際溝通造成壁壘。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麵,正如我們居住的房子,安裝窗子是因為需要陽光,又要裝上窗簾遮擋住刺眼的陽光一樣,是一對矛盾。這種矛盾不是激烈的對抗和衝突,而是需要在協調中平衡。隻有在隱私需求和溝通需求之間保持適度的平衡,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才是適度的、健康的。宣泄的對象可以是信任的親友,特定情況下可以向心理醫生、谘詢人員甚至是陌生人宣泄,比如在西方,教徒可以向牧師傾訴心中的秘密。
5隱私與偷窺的文化研究三、隱私具有私人性與社會性隱私是個人的事,是私人性很強的私人生活秘密,但隱私也是個社會性問題。私人性體現了個性,社會性反映了共性。正如普遍性不能取消特殊性一樣,隱私的社會性寓於私人性之中,而私人性中蘊涵著一定的社會性。
隱私的社會性是私人性的基礎,沒有社會性就沒有私人性,私人性是隱私的本質特征也是社會性的個體體現。公與私是相對存在的,公共性與私人性也是如此。隻是公共性與私人性無法截然分開,二者有交叉之處。隱私是私人問題,它也是重要的社會問題,人的自由、尊嚴的實現過程也是人不斷進步和發展的過程,更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過程。
四、隱私的分類折射出社會文化的多元性國內學者將隱私的主體確定為自然人。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隱私就有不同的分類。從隱私外在表現方麵,隱私可以分為抽象隱私和具體隱私;根據隱私的性質,隱私可以分為合法隱私和非法隱私。也有學者從隱私的形態上將隱私分為三種形態:一是個人信息,為無形隱私;二是個人私事,為動態隱私;三是個人領域,為有形隱私。事實上,無論是隱私的內涵還是隱私的外延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文化載體的變化和社會的進步而不斷發生變化。隱私的價值取向也是隨社會經濟條件,尤其是文化意識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和變化。這種變化的過程,體現了不同的分類。
按照隱私對人的重要程度可以分為核心隱私、重要隱私和一般隱私。核心隱私主要涉及“陰私”,即個體生理特征和兩性關係最隱秘的活動及相關信息;重要隱私是指關係到生命、財產6第一章隱私和偷窺的理論概述安全以及對個人發展有重大決定作用的事務、活動和相關信息,一般隱私是涉及個人尊嚴層次上的一般事件、活動和信息。
按照不同的社會群體可以分為公眾人物的隱私和普通人的隱私。公眾人物包括政府官員和社會名流,普通人也就是一般公民。
按照人際交往範圍可以分為普通隱私和特殊隱私。普通隱私是一般交往的隱私,特殊隱私是包括夫妻關係或性夥伴關係的隱私。
按照隱私內容符合公共利益與否,隱私可分為正常隱私與非正常隱私。正常隱私是指符合公共利益的隱私,非正常隱私是指有悖公共道德和公共利益的隱私。
按照對技術的依賴性可以分為傳統隱私與技術化生存隱私。傳統隱私的核心部分“陰私”包括人的生理結構、特征和性生活等信息,同時也包括社會化過程中產生的隱私,它是隨著交往對象的擴大、生活環境和狀態的改變而拓展的隱私,如財產、收入、社會交往情況等主體需要保密的信息;技術化生存隱私是指技術化生存產生了新的隱私,如網絡隱私、人工生育隱私、基因隱私等。
總之,隱私分類的多樣性體現了隱私問題本身的複雜性,更體現了社會文化的多元性。①第二節隱私存在的意義我們知道,隱私的合理合法存在經曆了一個漫長的過程,那①王治東《哲學與文化視角下隱私問題的探析》[J],《南昌大學學報》2006年第10期,10頁。
7隱私與偷窺的文化研究麼,隱私的存在究竟意義何在?
一、隱私的存在體現了主體哲學的淵源:個性隱私是一種文化現象,哲學和文化傳統決定了隱私意識和隱私觀念的發展。西方從文藝複興時起就開始追尋人的主體性,直至資產階級革命爆發,不斷倡導民主、自由,突顯人的個性,現代意義上的隱私與隱私權體係也在這種哲學與文化的積澱中不斷成熟和完善。
個性是隱私存在的主體哲學基礎。隱私權也就是對人類個體性的確認。個性即人的獨立性,是人的“靈魂”,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即不可取代性。縱觀宇宙萬物,越是高級、複雜的事物,其個性就越鮮明。人是一種最高級、最複雜的存在,所以也最富有個性。人類的曆史就是人的個性突現的過程,個性越鮮明,人的發展越充分。人類的進步就是個性發展的結果。
“人的本質具有多麵性、多層次性,人的需要也是如此。低層次的需要是共性的需要,高層次的需要肯定是個性的需要。人類進步的標誌一定是屬於個性化的東西越來越多,社會給予個人的空間越來越大,人的社會存在價值才越來越高。隱私是自己不想也沒有必要告訴別人的完全屬於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是最能體現個性特征的方麵。朋友之間知識可以共享,情緒可以相互感染,但隱私卻不可以共享和交流,更無以替代,這都基於人的個性不同。”①二、隱私的存在體現了政治哲學的淵源:自由當人類有一個對個人空間的基本需求時,擁有這個空間也①王利明《人格權法新論》[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35頁。
8第一章隱私和偷窺的理論概述就意味著人擁有自由,侵犯別人隱私就是對別人自由的幹涉,隱私權體現了自由的價值。雖然在社會生活中隱私一般不起主導作用,不是生活中最本質的東西,但是對個體來講卻是最鮮明的標誌,是擁有極大感情色彩的重要方麵,隱私體現了尊嚴的價值。權利即自由,隱私主體擁有隱私權,即在法律許可的範圍內個人可以獨自按自由意誌行事。人作為精神活動的組合,在物質生活得到滿足之後,還有尊重的需要、個人權利的需要和自由思維的需求。個人可以按自己的興趣、愛好、承諾或者生活習慣等非行政因素進行自由、自主的活動和交往。隻要人有羞恥心、自尊心,隻要人有一定的獨立性、個性,人就會維護自己的隱私,因此,擁有隱私也是人與動物的又一區別。維護隱私權是人維護自由的需要,也是對人性的深層關注,是人類走向文明的重要表現。盧梭、洛克等都主張將人的天賦人權如自由、平等用法律加以鞏固,建立起一個資本主義時代的私人空間。
三、隱私的存在體現了法律哲學的淵源:人權人權是指人作為人所應有的權利,是人之為人不可或缺的權利,保障人權是人類共同的最高價值。隱私權是一種天賦人權,作為人格權和名譽權而存在,是個人擁有私人生活領域不可或缺的條件。1791年西方哲學家托馬·潘恩在《人的權利》一書中指出:“天賦權利就是人在生存方麵所具有的權利。其中包括所有智能上的權利,或是思想上的權利,還包括那些所有不妨害別人的天賦權利和為個人自己謀求安樂的權利。”聯合國的《人權宣言》把隱私權看作是基本的人權,是人類尊嚴的基礎,也是其他人權,包括結社自由、言論自由等權力的基礎。隱私權作為重要的人權,保護隱私也就是保護人的基本權利不受損害。
擁有隱私權可以實現個人思索、實驗和發展自己的興趣、活動或9隱私與偷窺的文化研究信仰,可以培養我們追尋富有意義的家庭關係、友誼和愛。這是因為,如果沒有隱私權,其他的權利就無法保證,隱私權起著自由表達的催化劑作用。
四、隱私的存在體現了倫理哲學的淵源:價值這裏談的價值是指人作為主體的價值和價值實現問題。人的價值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需要與滿足需要的活動和關係。隱私蘊含價值是因為隱私的存在,拓展私人生活空間,個人的存在需要從社會和他人那裏得到承認和滿足,個人的發展需要有足夠的空間,因此,隱私也體現了個體存在的社會價值。因此,隱私的價值主要在於主體價值,它是主體獨立人格和尊嚴的體現。
一般意義而言,主體價值的實現是由個人單獨完成的,隱私的價值由主體價值的大小或者個人與某種事物的關係決定,不受其他人的影響。
第三節隱私權的限度與異化隱私是具有價值的,隱私的價值關鍵在於作為人的主體價值,它是主體獨立人格和尊嚴的體現,隱私反映的是人類生存發展與滿足生存和發展需要的事物或現象之間本質的、必然的聯係。隱私能夠滿足人的尊嚴、自由等方麵的需求就是有價值的,不能滿足就沒有價值;滿足的程度大價值就大,滿足的程度小價值就小。一般而言,隱私價值的實現是由個人單獨完成的,隱私價值的大小由個人與某種事物或者世界的關係決定。但是,隱私權也是有限度的。
10第一章隱私和偷窺的理論概述一、隱私權的限度既然隱私權作為人所追求的自由自在的狀態的一種權利,它是不是越大越好呢?其實不然,它也是需要限製的,因為隱私的主體既是自然人又是社會人,其限度是由社會多種因素製約的。不受別人幹涉的範圍愈大,個人所享有的自由也愈廣;但是,沒有限製的自由也會導致社會的混亂,因為人的本質在客觀現實性上體現為各種社會關係的總和,人類諸多目的與活動,不會自動地趨於和諧。在這種混亂中,不是人類的最低限度的需求無法獲得滿足,就是弱者的自由被強者所剝奪。因此,隱私權不可能無限擴張,當私人活動涉及他人利益或公共利益時,也就是隱私所能達到的邊界,即隱私權的限度。
但是,隱私權的範圍可能有多大、應該有多大,這是一個很難界定的問題,也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封建社會皇帝的政治活動、飲食起居、個人喜好、健康狀況都被看作國家的最高機密,其私人生活空間被高度神秘化,皇帝的隱私幾乎沒有限度。這是由封建專製製度所決定的。
對於政治人物來講,公眾的知情權是隱私權的死敵。知情權屬於學理性權利類稱,而非立法層麵的專業術語,一般歸屬於公共生活領域的權利,它對應私人生活領域,對公眾人物的私人生活空間是有所限製的。尼克鬆是美國曆史上第一個被新聞媒體報道拉下馬的總統,在他八年副總統、五年總統的生涯中,沒有涉及他個人隱私的緋聞“犒賞”公眾,卻因一起政治竊聽的醜聞落馬。從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在執政期間因與萊溫斯基的性醜聞幾乎被彈劾中,可以看出隱私也是政治人物的軟肋。公眾關注政治人物隱私,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們在意政治人物的能力和品格。政治人物大權在握,因此,他必須使自己的活動包括個人11隱私與偷窺的文化研究隱私在更大範圍和程度上被公眾了解。但對於公眾人物的某些私事,公眾的知情權也是有限的,否則也是侵權。例如,薩達姆在監獄中半裸的照片被公開,就受到公眾的強烈譴責。①對於一般公民來講,隱私本是與公共利益不衝突的個人私事,知情權不會對普通人的隱私起限製作用。
讀者觀看薩達姆在監獄中半裸的照片隨著我國民主化進程和高科技的發展,隱私權的限度更多地表現為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之間進行的博弈。在二者發生衝突時,個人隱私應該服從於公共利益,所以,隱私權的限度通常應由法律和道德加以劃定。法律保護各種正當的社會關係,法律也是作為協調社會關係而存在的。道德同法律一樣也是調整各種社會關係的一種手段,隻是沒有法律所具有的強製力而已,道德調整社會關係依靠的是自律與他律。在調整私人生活空間與公共生活關係上,道德往往有法律無法企及的力量。
道德作為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是基於人們內心評價機製的行為準則,是在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的。而隱私是與道德層麵關係比較密切的一個社會問題,隱私問題往往都涉及人的尊嚴和名譽,也關乎道德。用道德規範去解決道德問①許亞絨《淺論公眾人物隱私權的報道限度》[J],《新聞與知識》2012年第10期,65頁。
12第一章隱私和偷窺的理論概述題當然是對症下藥的做法,道德也可以內化為人的自覺行為對隱私加以保護,道德尊重隱私依靠信念、輿論和習慣。窺視別人隱私,在多數情況下法律很難介入,而個體自覺的道德修養意識卻能發揮重要作用。
二、隱私權的異化隱私的異化首先表現為隱私的商業化。隨著社會的發展,隱私出現了客體價值,也就意味著隱私可以給他人帶來滿足。
這種客體價值越來越大,這也是隱私被侵犯的動因之一。隱私的客體價值也是不斷拓展的,過去隱私主要是滿足某些人窺私的欲望,從這個角度上說,隱私具有“心理價值”,後來隱私出現“商業價值”,不是商品的隱私卻擁有了商業價值,這是隱私異化的重要表現,也是社會發展帶來的必然結果。
利用公眾的“窺私”心理沽名賺利,這是隱私異化及商品化的集中表現。隱私成為有賣點和買點的商品本身就是一種商品經濟條件下的異化現象。既然隱私如此值錢,它就應當是有價的,既然是有價的,那就可以買賣與交換,這種交換的實現,對經濟利益的追求是其最主要的原因。
信息社會的到來,使信息成為具有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商品,而隱私是信息的一種,尤其在網絡信息時代,隱私越來越具有商業價值。隱私的異化有物質動因和需求市場,這種需求通過商業機構來實現,就會使隱私商品化。互聯網信息安全無疑是現代人老生常談的話題。事實上,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已經使得個人信息泄漏的問題日益突出。
美國學者大衛·布林寫過一本書叫《透明的社會》,形象地揭露了現代社會的新問題,大致意思是,在一個“監視無處不在”的世界裏,你知道我的一切,我也知道你的一切。你不能用我的13隱私與偷窺的文化研究秘密來對付我,因為我也有你的秘密……互聯網為這樣一個“透明的社會”提供了技術支持,網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個人表達與交流的機會,越來越多的人在網上暴露自己或者他人的信息,其中不少是私人性質的信息和數據,比如:郵件、即時聊天記錄、搜索過的關鍵詞、買過的東西、寫過的文字、貼過的照片、下載過的視頻、加過的朋友……無論你走到哪裏,都會留下數字足跡,你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會留下數據記錄。如果隔兩三天回頭看,你會驚訝於自己在網上竟然留下了這麼多記錄。
根據統計數據,一個速度最快的打字員一年時間內可以往電腦裏輸入100M的數據,而一年時間內要記錄一個人在互聯網上做過的所有事情需要4G到8G的存儲空間。因為如今數據存儲和處理的成本如此之低,把這些數據保存下來比扔掉更簡單,加之這些數據可能是有價值的,因此,全世界的政府和商業公司都在研究“數據挖掘”技術,因為通過這些數據可以達到任何你意想不到的目的,甚至可以從人們今天留下的數據中推測其明天的行為。所以就有了62萬個老板手機號網上叫賣,有了號稱“全球最大中文搜人引擎”的“搜人網”將9000萬華人的個人信息暴露,有了眾多黑客、公司為滿足某些人的需求製作出更多的監控軟件……信息社會,這些個人信息的搜集都因為商業化的操作被一再助長,個人信息在網絡世界裏同樣成了待價而沽的商品。問題是,絕大多數個人信息進入這些網站都是在信息所有者不知情的情況下發生的。
因此,科技的發展進步讓互聯網正像一個性能良好的牛皮糖粘在我們的生活中。也許你剛填完一張入職表格,你的年齡、籍貫、收入、婚姻等個人信息就可能迅速變成“人盡皆知的秘14第一章隱私和偷窺的理論概述密”。更讓人無奈的是,不論你願不願意,隱私都正逐漸演變成一種幻象:城市的每條大街上都有監視攝像頭,你每刷一次信用卡,每筆交易都記錄在案,電信公司擁有你所有的電話記錄……現代市場經濟是一個真正的“群眾的時代”,消費主義、享樂主義大行其道。市場是對大眾眼球的爭奪,所謂“注意力經濟”“美女經濟”“明星效應”層出不窮。早在19世紀60年代,評論家喬治·斯泰納在《夜話》一文中指出,黃色文學之危害即在於剝奪了人的最後一點隱私。時至今日,消費主義的大眾文化更是如洪水猛獸吞噬著個人隱私。這與馬克思所批判的現代社會的“萬物商品化”運動密切相關。商品要獲得最大市場,就必須迎合大眾,為了繼續擴大市場,就必須同時改變更多人的欲望、趣味,使他們變成觀眾。作為一種商業手段,甚至把原本是要充分邊緣化的暴力、變態、同性戀、迷信、墮落、吸毒努力變得主流化,成為人民喜聞樂見的東西。在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的浸淫下,現代社會的大眾文化具有媚俗、獵奇、取悅大眾的特征。如彌爾頓所言,大眾文化是“通俗的、一次性的、消費的、廉價的、大批生產的、年輕的、詼諧的、色情的、機智而有魅力的”。在這種消費主義的大眾文化之中,隱私成為消費的對象,成為一種特殊的商品。這就不難理解隱私權為何被認為具有經濟價值,成為交易的客體。①為了滿足大眾的消費需要,“狗仔隊”伺機而動,以“扒糞”為職業。“絕對隱私”“身體寫作”“木子美”現象在市場上風行一時,“隱私文學”作為市場的寵兒總是變幻著形式吸引某些人的眼球。可以說,消費主義的大眾文化導致了隱私的商品化,隱私①王治東《網絡隱私:私人性與公共性的悖論》[J],《檢察風雲》2013年第8期,12頁。
15隱私與偷窺的文化研究侵害的職業化。如果沒有那些職業“狗仔隊”,如果我們真的尊重隱私,戴安娜也不至於死於非命。
總之,現代社會雖然物質極大充裕,而體現現代人的個性人格和個人自由的“隱私”卻漸漸異化,甚至瀕於破產。現代社會進一步趨向整體化,除了傳統的宗教、倫理、習俗等權威之外,公共權力、大眾傳媒、科學技術、消費主義大眾文化形成了巨大的整體主義勢力,在經濟、技術、文化、審美、個人生活各個領域,整體主義滲透一切,共同扼殺生活的豐富性和個人自由的可能性。
隱私權的價值正是體現著對人的終極關懷,隱私權所表征的私生活自由是人類對現代社會的一種反思和救贖,隱私權的意義及其危機也見證了現代人的焦慮和希望。
如今,隱私權的範圍越來越難界定,隱私的異化也越來越嚴重。麵對這些問題,我們該何去何從?
第四節為什麼人喜歡偷窺我們正麵臨著一個視覺文化時代,文化符號趨於圖像霸權已是不爭的事實。電影、電視、廣告、畫報、卡通這些典型視覺樣式自不待言,就是傳統的以閱讀為主的印刷物,從報紙到雜誌,從書籍到其他讀物,圖像比重的急速上升,顯然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難怪有人宣判“讀圖時代”的來臨。今天,不堪重負的觀看狀態已成為一個時代的標誌,我們越來越依賴於眼睛來接觸世界了解真相。我們通過電視新聞來感知世界,通過X光、CT、核磁共振等視覺途徑來診斷,通過圖像、圖標和圖例來講解知識,通過電影、電視劇來了解古典名著,甚至通過照片、可視電話、電子圖像來互動交往。一言以蔽之,我們正身處一個人類曆16第一章隱私和偷窺的理論概述史上空前的視覺富裕和視覺張力的時代。
作為一種特殊的觀看方式———“偷窺”似乎更值得研究。關於隱私的學理研究認為,完全沒有偷窺欲的人是不存在的,某一時期內的自我規範而導致的“自律”總是會在受到某種刺激或觸動之後再次發生改變,從而恢複到充滿好奇和窺視欲望的狀態。
人類本身就有偷窺他人隱私的心理,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欲望。偷窺心理源自人類對自身的不自信心理,人們希望通過窺視別人不外露的一麵來對比自己,取得自我認知和心理平衡。
這方麵的研究可以用心理醫生蘇曉波的話來歸納:“隻要人格還沒有成熟,人們就還會熱衷於窺探別人的隱私;隻要還有欲望被深深壓抑的人,就還會有人挖空心思地揭露別人隱私,借著別人的隱私,宣泄自身的欲望;隻要人性還存在著缺陷,窺探隱私的喜好就永遠不會結束。”按照法國心理學家雅克·拉康的鏡像理論,人在幼小的時候作為人的整體就分裂為二,個體永遠與其自身處於不一致之中:一個是真實的我,一個是虛構的我,“自我”的身上一直都具有巴赫金所講的“鏡中人”的特質:“自我”不是我用自己的眼睛從內部看世界,而是我用世界的眼睛、別人的眼睛看自己,我被他人控製著。誰敢說自己沒有一絲偷窺的潛意識?“偷窺”的視角伸向了人的意識和潛意識的對抗、道德倫理意識和人的本能衝動之間的鬥爭,所以,“偷窺”這個視角可以深層次地揭示人類靈魂深處的人性本真。
弗洛伊德在1923年發表的《自我與本我》一書中,深刻地剖析了人的心理、本能及欲望。他認為,個人的本能和欲望是具有反社會性的。社會是一個有禁令和限製的係統,它從外部對人活動的無意識的本能、欲望的衝動施加壓力。社會借助於“超17隱私與偷窺的文化研究我”壓抑人特有的本能欲望。這種壓抑雖然犧牲了個人的幸福,但使得人類社會進步。也就是說,人類社會的進步是通過壓抑本能和欲望來完成的。①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中,“本我”是個體從出生時就原初存在的各種本能衝動的綜合,它是原始的生命本能,它不懂道德、宗教、法律為何物,隻受“快樂原則”的驅奧地利精神病醫生、心理學使,一味盲目地追求滿足,尋求本家、精神分析學創始人西格能需要的最大限度的滿足和心理蒙德·弗洛伊德(犛犻犵犿狌狀犱犉狉犲狌犱1856—1939)刺激。所謂“自我”是從“本我”中分化出來的,它是人格中受到教化的那個部分,受到本能現實化、理想化的影響,代表著人格中理智和意識的部分。它主要根據“現實原則”辦事,它並不盲目地追求滿足,而是想得到滿足,又要避免痛苦。它是以知覺為核心的軀體與知覺的統一體,它本質上是理性意識。但這種理性也可以是無意識的。
弗洛伊德采用了一個很形象的比喻來說明“自我”和“本我”的關係。他說,“自我”和“本我”的關係就像騎者和馬的關係,馬提供運動的力量,騎者則決定運動的方向,騎者騎馬,並部分滿足馬的欲望。“自我”既有控製“本我”的一麵,又有補償“本我”的一麵。而所謂“超我”是從“自我”中分化出來的,是自我的一個高級等級,是人格中最後形成的最文明的部分,即道德化的自①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M],高覺敷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176—177頁。
18第一章隱私和偷窺的理論概述我或良心,它是根據父母的形象而建立起來的內在化的權威和力量,它反映著兒童成長過程中認識的那個社會的道德要求和行為標準,它對“本我”起著壓抑作用。顯然,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中“超我”的主要職能是壓抑原始本能衝動,而“自我”也有控製原始本能衝動的一麵的,“性格盔甲”實際上起著弗洛伊德人格理論中的“超我”、“自我”的作用。以前傳統價值觀占絕對主流,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是“超我”壓抑了本能的衝動。
人們對偷窺行為既愛又怕,既喜又憂的心理,正是“本我”和“自我”這兩部分分別代表的人格構成。偷窺本是不道德的,是“自我”的,但偷窺可以釋放人類的心理欲望,可以使人在偷窺中獲得極大的心理滿足,它又是“本我”的。“自我”和“本我”各自代表了不同的心理需要和遵循不同的運作原則,因而往往相互矛盾、相互衝突,而“自我”作為中介,便不得不受製於“本我”的驅使。個人在“超我”的譴責、現實的限製夾縫之中陷入人格困境。
因此,心理學家對隱私偷窺有著比較平和、寬容的理解,窺探其實就是來自對真相的探詢,出於一種了解他人的渴望,用以減少自己的孤獨感。人們都需要真實的參照,從透視人性的陰暗麵中得到自省和反思。
當代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洛·梅在《人尋找自己》一書中說:“對於人而言,最大的困境是他既是主體又是客體。在社會關係的認知活動中,作為主體的人可以自由地觀察和思考他周圍的世界,作為客體的人受他人和各種社會條件的製約,成為他人的認識對象。困難在於,人作為主體和客體的統一,如何把自身作為認識活動的客體對象,如何對自己進行觀察和思考。在長期的社會活動中,他可以總結出一係列對自我的認識和看法,19隱私與偷窺的文化研究這種對自我的認知就是人的自我意識。”①誠然,在可控製的範圍內,也有人願意分享各種個人信息,尤其是年輕人。對他們而言,從自我暴露中獲得的快感,遠大於受到的傷害。“年輕人把博客和社交網站當成日記寫,當他們獨自一人對著電腦寫字時,通常在晚上,很難把潛在的讀者具體化。這種感覺與對著大庭廣眾說話不同,他們往往很自然地就把越來越多的個人信息放到網上曬。”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的法學教授丹尼爾·索洛夫教授告誡人們,很少有人意識到,將這些數據累積起來,就是一部關於個人私人生活的編年史,也就是丹尼爾教授所說的“數字卷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