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張海林編著.--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9ISBN978-7-305-15453-9Ⅰ.①中…Ⅱ.①張…Ⅲ.①文化交流-文化史-中國、西方國家-圖集Ⅳ.①K203-64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5)第144179號出版發行南京大學出版社社址南京市漢口路22號郵編210093出版人金鑫榮書名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編著張海林責任編輯李鴻敏編輯熱線025-83593947照排南京紫藤製版印務中心印刷南京愛德印刷有限公司開本889×11941\/16印張22字數506千版次2015年9月第1版2015年9月第1次印刷ISBN978-7-305-15453-9定價240.00元網址:http:\/\/www.njupco.com官方微博:http:\/\/weibo.com\/njupco官方微信號:njupress銷售谘詢熱線:(025)83594756*版權所有,侵權必究*凡購買南大版圖書,如有印裝質量問題,請與所購圖書銷售部門聯係調換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自自序序與文字材料相比,圖像材料在曆史研究中至少有四大優越之處:第一,圖像可以展示大量的曆史細節,如從圖像中可以正確地知道人物的長相、物件的形狀、服飾的變化、故事的場景等等,這是文字史料難以轉述的細節,而這些細節恰恰有助於後人對曆史真相的把握。清初傳教士有關中國皇帝南巡、大閱、秋獮、祭祀、行樂等紀實性繪畫,馬戛爾尼使團隨團製圖員威廉·亞曆山大繪有關於中國刑獄、軍伍、運輸、商業、民風、習俗等方麵的速寫畫,都有助於我們準確地把握相應時代清王朝的真實國力和心態。第二,圖像在某些方麵能提供比文字記載更生動、更傳神的信息,有些“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內容隻能用圖像來傳遞,如廣州外銷瓷融合了中國的工藝手段和西洋元素,有其獨到的使用價值和藝術境界,但它很難用文字說得清楚,隻有用直觀的圖像資料才能達到生動傳神的解讀,體味到其中的真意。第三,圖像保存的信息量有時比文字要豐富全麵,要可信,晚清和民國相當數量的老照片流傳下來,使今天的人們能夠“看見”已經消逝的前人的生活實景和全景,其蘊藏的曆史信息量和可信度是文字難以比擬的。第四,不同民族、不同母語的人可以創作和閱讀同樣的圖像,因此,圖像不用翻譯就可以通行於世界,它在中外文化交流或跨文化傳播中有其不可替代性。
鑒於圖像在曆史研究中的優勢作用,編者從教以來一直處處注意搜集曆史圖像資料。
計算下來,自己在中外文化交流領域胼手胝足辛勞了三十年,其間搜集到的曆史圖像何止千萬!內中所浸漬的心血和汗水又何以計算!這些年,每想到自己接近花甲微恙不少,總擔心那些得來不易的圖像流散於無形。於是乎下定決心,擬定框架,將這些原本零亂的“陳年舊影”條貫縷析,去粗取精,名之“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付梓出版。
本書除每篇開頭的總敘文字由編者最近寫就外,圖像大多來自長期的教學實踐,其中有自己拍攝者,有同仁拍攝者,有學生拍攝者,有前人拍攝或繪畫者,有朋友相贈者,來源既雜,時間又久,考慮到全書的聯貫性和雅俗共賞性,未便一一夾注。本書編者首先要向這些數量眾多的“資料供應者”表示敬意和感謝。上下五百年的文化交流圖像史,因為有了他們的辛勞而基礎牢靠,神采迭現。
本書是在教學過程中創意和編就的,師生互動和合作給了編者極大的助益。曾經跟我讀書的博士研究生周雷鳴、趙林鳳、戴迎華、梁玉泉、高曉東、穀永清、王澤京、祝小楠、楊吉-1-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安、李鳳成、祝太文、陳劍平、劉亮、秦韶華、楊國山及碩士研究生楊凱、陳春曉、朱洪、劉戀、李雯等都曾參與本書的部分工作。編者在此特表感謝。
本書在編撰過程中還得到中國國家圖書館、南京圖書館、南京大學圖書館、蘇州大學圖書館、美國堪薩斯大學圖書館、美國伊利諾大學圖書館、德國弗賴堡大學圖書館、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圖書館、上海海關檔案館、南京大學曆史學係圖書館、南京大學海外教育學院圖書館等機構的幫助。南京大學海外教育學院院長程愛民教授、南京大學曆史學係主任陳謙平教授在教學與經費安排方麵也給予了不少關照。編者在此一並表示感謝。
本書雖然是一部圖像彙編,但在表麵散漫的圖像之間有編者的理解邏輯,在圖像選擇、圖像編排、圖像解讀中有編者的明確路徑和獨到辨析。這些都對後來的曆史學習者有所裨益。
張海林二零一四年初夏於南京大學西苑-2-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目目錄錄第1編洋客踏海東來第1篇歐洲航海家的探險時代…………………………………………………………………………………2第2篇歐洲人在遠東的擴張……………………………………………………………………………………6第3篇英國的海盜式競爭………………………………………………………………………………………10第4篇“佛郎機”竄據澳門………………………………………………………………………………………14第5篇東印度公司的黃金歲月…………………………………………………………………………………18第6篇踏上“天朝”的上帝使者…………………………………………………………………………………23第7篇西學東漸第一波…………………………………………………………………………………………27第8篇大清皇帝的“洋天官”……………………………………………………………………………………31第9篇中國宮廷裏的洋畫師……………………………………………………………………………………34第2編西方的中國印象第1篇中世紀歐洲人的“中國夢”………………………………………………………………………………40第2篇耶穌會士的生花之筆……………………………………………………………………………………45第3篇幻化的中國印象…………………………………………………………………………………………48第4篇西方上流社會的“東化”…………………………………………………………………………………51第5篇中國印象的顛倒…………………………………………………………………………………………56第6篇打開“中國後花園”的西方人……………………………………………………………………………61第7篇“中國勞工旅”傳遞的“中國形象”………………………………………………………………………64第8篇彌漫西方的“恐龍病”……………………………………………………………………………………68第3編地下文化交流與地上文化衝撞第1篇教儀主客之爭……………………………………………………………………………………………72第2篇天主教的“文化潛伏”……………………………………………………………………………………76第3篇東正教間道入華…………………………………………………………………………………………79第4篇新教傳教士冒險闖關……………………………………………………………………………………82第5篇兩個聾子的對話…………………………………………………………………………………………87-1-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第6篇滑出“夷夏大防”的先行者………………………………………………………………………………93第7篇“利瑪竇路線”的隔代傳人………………………………………………………………………………96第8篇聖經流布的意外之果…………………………………………………………………………………102第9篇連綿不絕的“驅教”……………………………………………………………………………………105第10篇西方漢學家的文化偷盜……………………………………………………………………………110第4編行商與“番客”第1篇商館時代的十三行街…………………………………………………………………………………116第2篇令外人稱羨的帝國行商………………………………………………………………………………121第3篇“港腳商人”的興起……………………………………………………………………………………124第4篇中外貿易的大掮客——洋行…………………………………………………………………………127第5篇自說自話的“番官”……………………………………………………………………………………131第6篇有禁無止的“夷人學語”………………………………………………………………………………135第7篇中西合璧的外銷瓷……………………………………………………………………………………139第8篇啉呱畫室與外銷畫……………………………………………………………………………………144第9篇“兩麵膠”的買辦………………………………………………………………………………………149第5編西方文化的“飛地”第1篇晚清“口岸知識分子”…………………………………………………………………………………154第2篇九州盡見洋教堂………………………………………………………………………………………158第3篇從“教士”到“教師”……………………………………………………………………………………163第4篇教會女子學堂…………………………………………………………………………………………167第5篇醫學與神學聯姻………………………………………………………………………………………172第6篇半僧半俗的外人社團…………………………………………………………………………………177第7篇口岸城市的“洋報刊”…………………………………………………………………………………181第8篇西方冒險家的樂土……………………………………………………………………………………185第9篇京城裏的“洋村落”……………………………………………………………………………………190第10篇租界西洋景…………………………………………………………………………………………194-2-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第6編“華夷”重新排座第1篇酣睡中的早醒人………………………………………………………………………………………202第2篇貴胄始學“旁行文”……………………………………………………………………………………205第3篇留美學童的悲喜劇……………………………………………………………………………………209第4篇“洋氣”十足的大清海軍………………………………………………………………………………213第5篇毀譽參半的西式兵工廠………………………………………………………………………………218第6篇“洋船”的“本土化”……………………………………………………………………………………223第7篇欽差使節來到“夷邦”…………………………………………………………………………………227第8篇姓“洋”的中國海關……………………………………………………………………………………231第9篇華人參加“賽奇會”……………………………………………………………………………………235第10篇“滿大人”向西轉……………………………………………………………………………………239第11篇大清國的“軍中洋幹部”……………………………………………………………………………243第12篇西學自“東夷”湧來…………………………………………………………………………………248第7編跨文化的“邊緣人”第1篇大清總理衙門的“客卿”赫德…………………………………………………………………………254第2篇“三品銜處長”傅蘭雅…………………………………………………………………………………259第3篇在中國經典中尋找聖人的理雅各……………………………………………………………………263第4篇“十項全能”的李提摩太………………………………………………………………………………267第5篇超宗教的傳教士衛禮賢………………………………………………………………………………270第6篇達爾文的頭號中國信徒嚴複…………………………………………………………………………274第7篇生在南洋學在西洋的辜鴻銘…………………………………………………………………………277第8篇用洋文向西方喊話的林語堂…………………………………………………………………………280第9篇西方熱東方冷的賽珍珠………………………………………………………………………………284第10篇千年一見的“洋帝師”莊士敦………………………………………………………………………288第11篇“大半個中國人”司徒雷登……………………………………………………………………………293-3-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第8編“西化”年代第1篇教會大學風起雲湧……………………………………………………………………………………300第2篇文化向西看……………………………………………………………………………………………304第3篇西式體育在中國的進展………………………………………………………………………………307第4篇“洋字”的尊貴化………………………………………………………………………………………311第5篇“洋貨”的流行…………………………………………………………………………………………314第6篇“花旗國”後來居上……………………………………………………………………………………318第7篇法國“社會大學”裏的苦難學生………………………………………………………………………322第8篇庚款留學名人譜………………………………………………………………………………………326第9篇民國“洋顧問”…………………………………………………………………………………………330第10篇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334第11篇北方吹來“俄國風”……………………………………………………………………………………337附錄外國人名中英對照表……………………………………………………………………………………341-4-第1編洋客踏海東來15世紀是人類曆史發生重大變革的時代。伴隨著西方物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質生產水平的提高,“黃金熱”、“香料熱”成為驅使歐洲人一次又一次遠洋探險的強勁動力。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等歐洲國家相繼開展全球性海上擴張和殖民活動,開啟了“地理第第11篇篇大發現”和隨之而來的世界性海洋貿易的新時代。近代意義上的東西文化交流由此拉開序幕。歐洲航海家的探險時代在地理大發現的時代,那些駕著簡陋的船隻,吃著發黴的食物,甚至蛆蟲、老鼠,喝著變質的臭水,沒有航海圖,隻能靠上帝決定航向,為看一眼新海岸的模糊輪廓就離家漂泊數年的航海者,的確是真正的勇士。我們應該向他們致敬,不管他們曾經是貴族還是貧民,是兵士還是囚犯,因為他們的確在東西交往的曆史上跨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
葡萄牙大航海紀念碑意大利航海家哥倫布13世紀世界地圖首次描繪出北美洲海岸-2-哥倫布的四次航行路線圖好望角的發現者巴爾托洛梅烏·迪亞士意大利航海家阿美利哥·維斯普西,為了紀念他,新發現的大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洲被命名為美洲-3-西班牙探險家埃爾南·科爾特斯在墨西哥建立殖民地首次環球航行的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首次繪有歐洲、非洲與亞洲的弗拉·毛羅地圖(1495)葡萄牙航海家佩德羅·阿爾瓦雷斯·卡布拉爾被認為是最早到達巴西的歐洲人-4-盛行於15世紀的卡拉維爾帆船16世紀流行歐洲的航海手冊《航海必備》插圖中的航海測量儀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5-隨著新航道的發現,歐洲人展開了世界性的殖民擴張活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動。印度、印尼、中國等所謂的“遠東”成了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等海上強國激烈爭奪的對象。歐洲列強為了自己的利益常常在遠東地區大打出手。第第22篇篇葡萄牙是海上擴張的急先鋒。15世紀末,這個國家隻有110餘萬人口,經濟並不發達,但擁有長達800多公裏的海岸歐洲人在遠東的擴張線和一支令人畏懼的海軍,在建造能夠長距離遠洋航行的“大船”方麵,也勝過其他國家。
1415年,綽號“航海家”的亨利親王率葡軍攻占摩洛哥休達(Ceuta)港,邁開了葡萄牙向海外擴張的第一步。1487年,巴爾托洛梅烏·迪亞士成功航行到非洲南端的“風暴角”(後改名“好望角”)。1498年,瓦斯科·達·伽馬率領葡萄牙船隊抵達1599年荷蘭商人遠征東印度後返回阿姆斯特丹的情形手持葡萄牙旗幟的達·伽馬荷蘭海事博物館中展示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商船“阿姆斯特丹號”模型-6-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印度。16世紀初,弗朗西斯科·德·阿爾梅達和阿方索·馬六甲,並在科倫坡、蘇門答臘、爪哇、加裏曼丹、蘇拉威西德·阿爾布克爾克相繼征服波斯灣口的忽魯謨斯(今伊朗和摩鹿加群島(今馬魯古群島,Maluku)等地建立商站,控阿巴斯港南的格什姆島),印度的柯欽、果阿(Goa)等地。製了經好望角、印度洋,進而到達中國沿海之間的歐亞非隨後葡萄牙人又占領了當時亞洲最重要的一個商業據點海上貿易。
荷蘭東印度公司總督府(現雅加達曆史博物館)1743年至1750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總督古斯塔夫·馮·伊霍夫果阿舊城的一座葡式風格教堂-7-1830年荷蘭殖民者征服爪哇18世紀成功航行太平洋並留下詳細航海資料的英國庫克船長英國孟加拉總督羅伯特·克萊武-8-1779年庫克船長命喪夏威夷第二任英國印度總督兼威廉堡總司令查爾斯·康沃利斯早期葡萄牙殖民者的武裝商船Carracks-9-英國都鐸王朝(1485—1603)鼓勵本國商人從事世界範圍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的財富角逐與航海競爭。都鐸王朝不僅以國家的名義與歐洲其餘各國簽訂一係列商業條約,以保障英國商人在歐洲大陸從事貿易的權利,還通過提供津貼、幫助籌資、賜予專利或特第第33篇篇許證、投資參股和出麵組織等多種形式支持英國商人成立海外貿易公司和從事航海探險活動。都鐸王朝後期執政者伊麗英國的海盜式競爭莎白女王自己就曾投資一千鎊和提供一艘二百噸的海軍船隻,參與英國商人、航海家及官吏在1576—1578年間的航海探險和海外貿易新公司的籌組活動。這項意在向外擴張並打破葡萄牙人控製的活動在英國被稱為“契丹探險”(Cathayven?
ture)。1580年,伊麗莎白女王又支持英國航海家弗朗西斯·德雷克(FrancisDrake)進行環球航行。在弗朗西斯·德雷克滿載英國都鐸王朝創始人亨利七世15世紀被亨利七世授予“海上將軍”的探險家約翰·卡波特投資參股海外探險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英國航海探險家弗朗西斯·德雷克-10-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著從西班牙船上掠奪而來的金銀財寶歸來時,女王不僅慷地。正是在這種政策背景下,1599年倫敦商人擬定了與慨地賞賜給他一萬英鎊,還加封他爵士頭銜。英國海盜從亞洲的通商計劃。1600年,女王正式簽發專利特許狀,允此一變而為“皇家海盜”。許成立“倫敦商人對東印度貿易公司”,壟斷好望角至麥哲1586年,女王再派托馬斯·卡文迪什(ThomasCaven?倫海峽之間的東方貿易。
dish)率艦隊環球航行。艦隊順利通過麥哲倫海峽,並在拿破侖後來曾將英國稱之為“海盜島國”。世界上的太平洋劫掠了一艘巨大的西班牙船“聖安那號”,得到了極確沒有一個國家像英國那樣給予海盜和海盜行為那麼多有探險價值的中國地圖。1588年,英國海軍聯合荷蘭海的資助和那麼高的榮譽。據統計,在伊麗莎白女王統治時軍,以海盜式戰法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確立了英國持期,英國海盜掠奪的贓物價值達1200萬英鎊,這成為英國續數百年的海上霸主地位。此後,女王又派遣詹姆斯·蘭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重要來源。
開斯特(JamesLancaster)遠航馬六甲,以開辟東方殖民1585年弗朗西斯·德雷克的戰艦詹姆斯·蘭開斯特的航海帆船直逼西班牙要塞聖地亞哥的情形弗朗西斯·德雷克使用過後又出版的世界地圖-11-英國航海探險家托馬斯·卡文迪什英國伊麗莎白時代著名的冒險家沃爾特·雷利爵士英國航海家詹姆斯·蘭開斯特-12-1588年英國戰艦與西班牙無敵艦隊對峙遲至2011年英國“勝利號”核潛艇在完成幹涉利比亞行動之後仍然張掛海盜旗以示慶賀-13-1517年8月,葡萄牙人安特拉特(FernaoPerezdeAn?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drade)與皮萊士(ThomasPirez)一同率艦船闖入廣州。由於阿拉伯人稱葡萄牙人為“Frangi”(源於Frank,意思是歐洲人),中國人便以“佛郎機”稱之。這次行動是葡萄牙人以炮艦打開中第第44篇篇國大門的第一次嚐試。
葡萄牙人原打算騙過中國地方官員以得到明朝的貿易憑“佛郎機”竄據澳門證(勘合),但其“鷹鼻凹目”,不識禮節,很難得到地方官員和朝廷的信任,被勒令限期回國。安特拉特竟退泊東莞南頭,“恃火銃自固”。皮萊士則通過賄賂權貴,冒充滿剌加貢使進入北京,他的通事火者亞三還因權宦江彬的關係獲得明武宗寵信。1521年明武宗死後,江彬失勢被殺,皮萊士冒充滿剌加貢使的騙局也被揭穿,繼位的嘉靖帝遂下令將火者亞三處死,國王曼努埃爾在位時期(1495—1521)被稱葡萄牙人占據澳門後所建的炮台為葡萄牙曆史上的“黃金時期”1771年香山縣知縣收取澳門地租後發給葡萄牙官員的收據-14-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將皮萊士等押赴廣州監禁。皮萊士最後死在了廣州的監明朝中央政府和後來的清朝中央政府雖然一直堅持獄裏。對澳門的主權,或派兵彈壓,或勒石立禁,或頒布新規,或安特拉特退泊東莞南頭後,在那裏設立營寨,圖謀長加派官吏,加強對葡萄牙人的防範和管製,但由於政治上期占據,並四處殺人搶船,掠買人口,以致《明史·佛郎機的腐敗和軟弱,這些措施都沒能阻止葡萄牙人殖民擴張的傳》把他們描寫成“貓睛鷹嘴,拳發赤須”“,剽劫行旅,至掠步伐。葡城毀了再築,教堂越造越大,移民人口也不斷增小兒為食”的惡魔。至1553年,葡萄牙人通過賄賂中國地加。1757年清朝政府下令關閉江、浙、閩三海關,僅留廣方官,以貨物被風浪打濕為由,借得濠鏡澳(即澳門,葡萄州一口對外通商後,澳門進而成為西方各國商人與廣州貿牙人因當地有媽閣神廟,故名其地Macao)海灘晾曬貨易的基地,工商業活動越發頻繁興旺,這種狀況一直持續物。開始時隻修蓋蓬屋數十間,後來便“漸運磚瓦木石為到鴉片戰爭爆發。
屋,若聚落然”。
葡萄牙人當年登陸地址——媽祖閣(Macao即其譯音)-15-1598年葡占澳門全景圖葡萄牙人所建澳門城牆葡萄牙人修建的聖保羅堂葡萄牙殖民時期的澳門旗幟1870年的澳門大三巴牌坊-16-建於17世紀的澳門玫瑰聖母堂葡萄牙人控製下的澳門-17-所謂東印度,曆史上這一概念指涉的範圍包括今天的印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度洋以東的印度、東南亞國家、中國以至日本等廣大區域。因此,所謂東印度公司,其業務涉及整個亞太地區。
東方航路開通後,歐洲一下子出現了多個東印度公司,如第第55篇篇荷蘭東印度公司、丹麥東印度公司、法國東印度公司、瑞典東印度公司、英國東印度公司等,其中英國東印度公司對東西方東印度公司的黃金歲月貿易與文化交往的影響最大最久。
英國東印度公司始建於1600年。最初它隻是一個擁有東方貿易壟斷權的商業公司,後來慢慢地演變成英國侵略東方的工具。1613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西部的蘇特拉設立貿易站,隨後又在印度東南部的馬德拉斯建立商館。1698年,東印度公司向印度莫臥兒王朝政府買下了位於孟加拉灣恒河1602年荷蘭商人組建荷蘭東印度公司1656年荷蘭東印度公司使團到達北京1665年萊頓出版的紐霍夫《荷蘭東印度公司使節團訪華紀實》-18-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口岸的加爾各答,並在那裏設立了貿易總部。伴隨著英國兵一隊加以監守,禁止開艙售貨。英人請求減半收稅未獲在印度的商業進展,英國政府有意利用東印度公司為其殖允準,雙方僵持5個月,最後東印度公司商船無功而返。
民計劃服務。女王授予了東印度公司各種權力,如壟斷貿直到1685年,東印度公司才獲得在廣州的貿易權,也就是易權、訓練軍隊權、宣戰媾和權、設立法庭審判本國或殖民從這個時候起,鴉片走私逐漸興盛起來。
地居民權等。東印度公司實際上成為英國政府入侵印度從18世紀60年代起,英國東印度公司開始走下坡路,並染指中國的代理機構。1767年,東印度公司因無力交納英國政府規定的40萬英1637年,英國曾有約翰·威德爾(JohnWeddel)船長率鎊,開始向政府貸款,財政危機因此越來越嚴重。1813領的“科亭商團”船隊到達中國廣州,但極不成功。1664年,東印度公司對印度的貿易壟斷權被取消。1833年,對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第一次派出商船來華進行貿易試探。中國的貿易壟斷權也被取消。中英之間通過東印度公司廣東當局以高稅率阻撓,要求英船繳納船鈔2000兩,並調進行貿易的形式逐步被英國“散商”的自由貿易所取代。
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孟加拉的據點1665年澳門海港上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船隻瑞典東印度公司的“古斯塔夫三號”來到澳門-19-英國東印度公司總裁泰勒(中)與他的兩個兄弟正指著廣州和加爾各答策劃業務英國東印度公司的鴉片倉庫位於倫敦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大樓(EastIndiaHouse)-20-英印馬德拉斯總督府阿姆斯特丹的荷蘭東印度公司船塢-21-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大班與家人在澳門-22-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隨著西方殖民空間的擴大,那些以拯救人類靈魂為己任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的天主教傳教士把目光投向了東方。他們懷著堅定的宗教信仰,不畏艱險,以驚人的毅力,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克服海洋的重重阻隔來到中國,渴望把上帝的福音播撒在中國大地第第66篇篇上。正是由於他們踏海東來的傳經布道,近世中國人開始了與“化外”文化人的對話,第一次感受到了有別於傳統儒家文踏上“天朝”的上帝使者化的基督教文化。
沙勿略是第一個抵達中國的天主教耶穌會士。1552年他到達中國廣東沿海之時,正值明王朝為對付倭寇而實行海禁,這使他無法進入中國內地,隻能滯留在沿海一個叫作上川的小島上艱難度日。不久他便染疾暴亡。沙勿略之後,又有範禮安、羅明堅、巴範濟等傳教士來華傳教,但他們都未取得多耶穌會創始人羅耀拉首位踏上中國土地的耶穌會士沙勿略耶穌會士沙勿略在傳教過程中遭遇的艱難以沙勿略為華人施洗為題材的彩繪玻璃窗-23-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大進展,直到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華才取得實質性突播了西方宗教及其文化。此後,湯若望、南懷仁、艾儒略等破。利瑪竇不僅進入了北京,甚至中國內地,而且把儒家傳教士都遵循利氏“中國化”的布道路線,使西方文化在中傳統文化糅合進天主教義,在中國士大夫群體中成功地傳國“體製內”獲得了很大程度的傳播。
沙勿略的出生地西班牙納瓦拉省的哈維爾城堡意大利耶穌會傳教士範禮安一身漢服的利瑪竇-24-利瑪竇與徐光啟論道意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類思金尼閣、利瑪竇《基督教遠征中國記》1616年版扉頁-25-徐光啟幫助利瑪竇建立了北京最早的天主教教堂,即後來的南堂北京的利瑪竇墓-26-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明清之際,進入中國的天主教傳教士至少有500人,大多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來自葡萄牙、法國、意大利、德國、比利時、荷蘭、奧地利、西班牙、瑞士等國,他們帶來了完全不同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西方文化與科技,從而使得西學在中國的傳播呈現出麵向廣、規模大第第77篇篇的特點。西方的天文學、數學、物理學、建築學、地圖學、醫藥學、機械工程、火器理論與製造,甚至哲學、音樂、繪畫等等,都西學東漸第一波在此一時期進入中國,西學東漸出現了第一波高潮。
這波高潮帶來了中國文化轉型的契機,曆史上的諸多“第一次”由此產生。幾何學、望遠鏡、紅夷炮、蒸汽機、西洋樂等相繼為中國人所知,並成為日後中國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
利瑪竇編製的《山海輿地全圖》羅明堅、利瑪竇、鍾鳴仁所編的《葡漢辭典》手稿耶穌會士艾儒略《職方外紀》中的世界地圖-27-耶穌會士南懷仁所繪蒸汽機比利時耶穌會士南懷仁在欽天監監正任上對中國天文學貢獻巨大意大利遣使會傳教士德理格是最早徐光啟手書“刻《幾何原本》序”將西洋音樂引入中國的人物-28-南懷仁所造天文觀測儀器圖意大利傳教士熊三拔譯著《泰西水法》的內頁-29-南懷仁著《神威圖說》焦秉貞的仕女圖帶有西洋畫法的痕跡受到西方天文學影響的第一批中國科學家-30-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中國皇帝曆來重視“正朔”,天象和曆法都被賦予了王朝法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統的政治意義。明清時期,為皇帝掌管觀察天象,推算節氣,製定曆法的國家機構為欽天監,其最高長官為欽天監監正。自清初順治朝湯若望起,有多位西方傳教士擔任過欽天監監正或其第第88篇篇他職務。南懷仁、戴進賢、劉鬆齡、紀理安、羅雅穀、鄧玉涵、徐日升等著名傳教士都曾供職於欽天監。他們把先進的西方天大清皇帝的“洋天官”文學、曆法以及相應的宇宙觀、時間觀引入中國,促進了中國天文曆法的進步,拓展了國人認識世界和研究自然的視野。
自此之後,中國人對“天”的認識有了革命性的變化,“天”不再僅僅具有神學和倫理學的意義,而且包含了更多的現代天文學因素。中國的“天”在科學的名義下與西方的“天”開始連成一片。
天文學家湯若望在工作欽天監監正比利時籍南懷仁因準確測算曆法而獲得康熙的青睞-31-大清欽天監監正德國耶穌會士戴進賢編纂的天文學著作《欽定儀象考成》曾任大清欽天監副監的葡萄牙傳教士徐日升傳教士畫筆下順治帝與湯若望正在切磋數學的情景-32-北京欽天監觀象台當年傳教士製作的觀象台天文儀器至今依然完好中國人民的懷念-33-這是一群行走在油墨與水彩、東方與西方之間的畫師。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他們有著碧藍的眼球、高高的鷹鼻,身上卻穿著絲織的中國官服。他們原先大都是傳教士,遠渡重洋來到這個遙遠而古老的東方國度布道,最後卻應了中國皇帝的聘請而成為中國宮第第99篇篇廷裏的文化官僚。他們的名字十分中國化,有馬國賢、郎世寧、王致誠、艾啟蒙、安德義、倪天爵、湯執中、蔣友仁、潘廷璋、中國宮廷裏的洋畫師賀清泰等等。他們所留下的繪畫作品在當時顛覆了中國傳統畫作的平麵技法,開啟了日後中國“海西派”透視畫法的先河。時至今日,他們的藝術作品依然是中國文化寶藏的一大財富。
在這一洋畫家群體中,郎世寧的作品最多,影響也最大。
他的作品既有表現當時重大事件的曆史畫,也有皇帝和後妃郎世寧《八駿圖》郞世寧《聚瑞圖》-34-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們眾多的肖像畫以及走獸、花鳥畫等等。郎世寧的作品大在宮中向中國的宮廷畫家傳授歐洲的繪畫技法,他的中國都留存在中國,所以他的整個藝術生涯已經成為中國美術學生目前知道姓名的就有十餘人,為中國與歐洲的文化藝史的一個組成部分,由此也確立了郎世寧在中國美術史上術交流做出了特別突出的貢獻。
的地位。而根據清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的記載,郎世寧也曾郎世寧《柳蔭雙駿圖》郎世寧《阿玉錫持矛蕩寇圖》-35-郎世寧《弘曆觀畫圖軸》-36-王致誠作《圍場點兵》王致誠為記錄清軍戰勝大小和卓所作《阿爾楚爾之戰》艾啟蒙《寶吉騮圖》-37-艾啟蒙《百鹿圖》局部賀清泰《黃鷹圖》-38-第2編西方的中國印象中世紀的歐洲人,對遠在東方的中國知之甚少。他們有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關中國的知識或來自阿拉伯人的傳說,或來自偶然來到中國的西方遊人的遊記。在跨入近代之前,他們對中國的認識主要是構建在西方遊記的集大成者《馬可·波羅遊記》之上的。第第11篇篇在他們的印象中,中國國力強大,經濟繁榮,交通便捷,文化昌盛,中國的大汗有數不盡的金銀財寶,中國的每座城市都遠比中世紀歐洲人的“中國夢”威尼斯富饒,而東方女人的美麗動人也遠非西方女人所能望其項背。中國成為那一時代頗受壓抑的西方文化人的集體想象物和一切世俗追求的燦爛王國。
比《馬可·波羅遊記》稍晚,但同樣在西方流傳廣遠的東方遊記《曼德維爾遊記》也承接了馬可·波羅對中國的讚歎。作為英國騎士的曼德維爾沒有到過中國,他根據前人和同時代《馬可·波羅遊記》早期版本中的插圖《馬可·波羅遊記》原本中的一頁哥倫布用拉丁語在《馬可·波羅遊記》上所做的批注-40-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的旅行者的二手材料來描述中國,但這沒有影響他對中國波羅點燃的西方集體記憶中的契丹形象發揮到了極致。
物產豐富、城市繁榮的描繪和想象。在有關中國的章節中世紀歐洲人對契丹富裕物質的豔羨渴望推動了他裏,契丹大汗統治嚴明,擁有無數的金銀財寶和一百多位們走向東方的腳步。西歐各國進行的所謂“契丹探險”最妻子,是世界上最強大、最富有的君主。曼德維爾把馬可·終成了歐洲社會邁向近代資本主義門檻的最大引擎。
中世紀英國遊記作家曼德維爾肖像身穿蒙古服裝的馬可·波羅曼德維爾遊記插圖:大汗的宴會-41-著名的《1375年加泰羅尼亞地圖》描繪了馬可·波羅一行攜帶金銀財寶自東方歸來離開威尼斯準備前往中國的馬可·波羅-42-西方繪畫中的成吉思汗在《馬可·波羅遊記》基礎上創製的歐洲畫作:杭州城-43-忽必烈汗的財富和慷慨大方讓西方人為之動容忽必烈獲取的大量稅幣讓西方人吃驚-44-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16世紀以後來華的耶穌會傳教士受強大而精致的中國儒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家文化的感染和雄厚的中國經濟財富的刺激,很快便陷入對中國文明的推崇讚頌之中。他們不僅欣賞中國的長城、運河、城市,誇獎中國人的政治製度和生活方式,而且極力稱道中國第第22篇篇的哲學、道德、倫理、禮儀。中國成了他們所有書信、繪畫和著作繞不開的主題。在他們的筆下,中國是一個充滿詩意的由耶穌會士的生花之筆哲學家領導的人人博學的國家,是一個路不拾遺和人盡其才的祥和而公平的國度。中國山川物產、百工技藝、古典著作、文人學士、數學天文、考試製度、民情風俗都被他們當作景仰的對象介紹給歐洲。中國被他們的生花之筆描繪成美麗無比的理想國。
法國傳教士白晉所繪《中國文武官員》衛匡國《中國新地圖集》向歐洲展現中國葡萄牙耶穌會士曾德昭所著《大中國誌》封麵衛匡國在著作中展示漢字的演變方式-45-德國耶穌會士漢學家基歇爾是來華傳教士衛匡國的老師,著有《中國圖說》一書殷鐸澤翻譯的《中庸》譯本封麵耶穌會士卜彌格自畫像杜赫德《中華帝國全誌》-46-1729年《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中收錄的康熙皇帝畫像殷鐸澤與郭納爵合譯的《論語》法國耶穌會士李明《中國近事報道》中的中國皇帝-47-早期來華的耶穌會傳教士曾給歐洲寄回大量的書簡和報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告。這些耶穌會傳教士一方麵震懾於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麵為了炫耀他們在遠方的布道工作,在向歐洲介紹中國的時候往往有意無意地誇大中國的優異之處,而回避中國第第33篇篇的短處或弊病。於是經過傳教士們篩選過的中國形象在歐洲便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幻化。幻化的中國印象而此時,那些渴望推翻封建專製統治的歐洲啟蒙思想家們,正急於找到一種打破中世紀桎梏的思想武器和評判參照物。經過傳教士幻化過的中國形象於是被歐洲思想家再一次加工和升華。在此時的歐洲人眼裏,中國是一個哲學意味甚濃的開明國家,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有道德修養的民族,歐洲有可能從文明繁榮的中國得到借鑒。
17世紀歐洲人眼中的中國貴婦形象17世紀歐洲人眼中的中國服飾西方著作中的滿族形象衛匡國《韃靼戰紀》1654年倫敦版扉頁連對中國的專製製度也推崇備至的法國重農學派創始人魁奈-48-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與此相應,歐洲文藝界也彌漫著一種引人入勝的“中兒》、《好逑傳》最受歐洲文化人的青睞,先後被英國、德國、國情結”。一方麵中國作品通過翻譯、改編等方式在歐洲法國、荷蘭、西班牙等國文化人譯介和改編成劇本在歐洲流傳;另一方麵歐洲各國文人又把中國題材當作自己創作上演,而中國曆史,特別是明清易代的故事也是那時歐洲的源泉。於是中國背景、中國主題、中國故事、中國作品改眾多文藝作品的題材。
編一時成為歐洲各國文藝的時尚旋律。中國的《趙氏孤紐霍夫《出使中國遊記》中的南京街道-49-18世紀歐洲中國熱:中國式聚會法國油畫家筆下的中國鄉村景象法國油畫中的中國農民《趙氏孤兒》英文譯本扉頁-50-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17、18世紀的歐洲流行一種名為“洛可可”的藝術樣式,一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反傳統巴洛克樣式(Baroque)的威嚴和刻板,力求生動自然和輕盈優美。這顯然同中國藝術崇尚新奇、纖巧、幽雅、淳樸、超脫相一致。事實上,此時的歐洲文化人在各個方麵從中國文第第44篇篇化中汲取營養,中國成了他們學習和模仿的榜樣。中國淡雅的瓷器、閃閃發光的絲綢、多姿多彩的漆器都融入了他們的作西方上流社會的“東化”品和生活。整整一個世紀,帶有中國氣息或中國符號的建築、服飾、繪畫、工藝品、日用器皿等等,在歐洲名都大埠到處出現。“東化”成為那一時期西方上流社會的時尚特征。
路易十五寵姬蓬巴杜夫人非常偏愛中國風尚,曾倡設法國皇家瓷廠,仿製中國瓷器-51-法國畫家布歇繪製的油畫《中國集市》喬治三世時充滿東方風情的泰晤士河風光-52-享受下午茶的英國貴婦18世紀歐洲繪畫中的倫敦丘園中國塔仿製中國瓷器的法國塞夫勒瓷器-53-德國波茨坦逍遙園內的中國茶亭18世紀英國建築師查布斯《中國建築、家具、衣飾、器物圖案》一書中的草圖富麗氣派的瑞典斯德哥爾摩夏宮,大青花瓷赫然在列-54-德國慕尼黑“英國花園”中的中國塔,最早建於17世紀具有中國元素的法國塞夫勒藍彩瓶荷蘭代爾夫特窯廠出產的瓷器-55-從18世紀中後期開始,伴隨著工業革命的進展,歐洲進入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了快速發展的時期,生產力的大幅提高促使歐洲社會各方麵急劇改觀,昔日耶穌會士對中國理想主義的描述逐漸被擠到了一邊,萊布尼茨、伏爾泰式的對中國的寬容、羨慕、崇敬的態第第55篇篇度越來越被“歐洲文化優越論”所替代。特別是英國特使馬戛爾尼於1793年進入中國並窺探到中國的內部實情後,歐洲人中國印象的顛倒的“自大感”更加膨脹。中國和中國人在他們的印象中日趨於落後守舊、怪誕愚昧和滑稽可笑。中國社會原先就存在而又被他們忽視的一些弊端,如講究等級、溺嬰、狎妓、吸毒、貪汙、迷信、貧窮等現在被歐洲人無限製地誇張擴大。在他們的言談、論著和畫作中,“神化”變成了“醜化”,先前對中國的褒獎、欣賞、推崇的詞語被貶低、汙蔑、嘲笑的詞語所取代,中國及中沒落的南京城-56-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國人的形象被他們不斷地“惡搞”。中國在歐洲的形象發致後起的美洲國家在19世紀末也開始把中國人當成猥瑣生了180度的大顛倒。這種狀況幾乎延續了兩個世紀,以邪惡的民族而加以冷嘲熱諷。
破落的大運河旁西方著作中的中國酷刑:夾指刑-57-杭州囚犯遊街迷信色彩濃鬱的算命先生-58-奢華的官員家宴庭審時對犯人刑訊逼供-59-通州的流民耀武揚威的中國官員1885年舊金山漫畫:沒有靈魂的中國人(theChinese:ManyHandedButSoulless)-60-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的滇、川、青、藏等西部地區仍是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一片沒有開發的處女地。茶馬古道沿線自然美麗的村寨和淳厚樸實的民風更是引發了世人無盡的遐想。以“新世界發現者”自居的西方人把這裏當成了神秘的“中國後花園”,一批嗅覺敏銳第第66篇篇並有一定學術背景的西方傳教士和旅行家相繼來此探險考察。
阿爾芒·戴維,又名譚衛道,是法國天主教遣使會會士、動物打開“中國後花園”的學家和植物學家。19世紀60年代來到中國四川雅安傳教,並應西方人約為法國自然曆史博物館收集資料。他收集的資料包括動物學、植物學、地質學和古生物學方麵的。1869年他在雅安發現中國大熊貓,並將其標本送往巴黎,在歐洲引發了巨大轟動並引起了歐洲人強烈的興趣。阿爾芒·戴維在中國一共發現了200多個種類的動物,其中63個種類不為當時的動物學家們所知,並大熊貓發現者阿爾芒·戴維在四川雅安的紀念雕像洛克鏡頭下的迭部藏族男女青年威爾遜拍攝的四川省鬆潘縣新塘關威爾遜拍攝的重慶巫溪縣縣城威爾遜拍攝的西南農村婦女-61-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且發現了807種鳥,其中65種以前未被描述過。他還在中多份植物標本,並將1593種植物種子和168種植物的切根國皇家禦用圍場裏發現了已經在歐洲自然界絕跡的麋鹿,帶回西方,其中包括20多種新植物。著名的觀賞樹種珙並成功把活的麋鹿帶回了歐洲。阿爾芒·戴維在植物學方桐和王百合,就是威爾遜采集到種子和鱗莖後在西方各國麵的貢獻也十分驚人,僅他搜集的杜鵑花就有52個新品普遍栽培的。經濟植物獼猴桃,也是威爾遜帶回西方後,種不為時人所知。這些標本大都被他送給了巴黎植物園成為新西蘭一項重要的支柱產業。在威爾遜的著作中,中的博物館。國被稱為“世界園林之母”,中國西部被稱為“中國的後花愛爾列斯特·威爾遜是英國植物學家和園藝學家,園”。威爾遜還用他獨特的視角拍攝了大量的照片,真實1899年至1911年,他受聘於英國維奇花卉公司和美國哈記錄了中國西部的珍稀植物、樸實民風和奇妙景致。
佛大學,先後四次進入中國西部采集植物標本和種子。在約瑟夫·洛克為美國探險家、植物學家、地理學家和攝長達十二年的時間裏,他一共收集了4700種植物,6.5萬影家。從20世紀初開始,他以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美國洛克采集的鳥類樣本洛克拍攝的納西祭司洛克拍攝的木裏王的姐妹們洛克拍攝的麗江四方街-62-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農業部、哈佛大學植物研究所的撰稿人、探險家、攝影家等美麗傳說傳遍世界。
多重身份到中國西南地區考察。他在中國的滇、川、甘、藏以阿爾芒·戴維、愛爾列斯特·威爾遜和約瑟夫·洛克等地度過了漫長的探險歲月,對當地植物群落、人文風俗為代表的西方科學探險家在中國西部的考察活動揭開了等多個方麵進行了深入考察,並將多種植物樣本帶回西中國西南邊地美麗而神秘的麵紗。他們在西方公眾中與方,今天位於波士頓南部的阿諾德植物園保留了他采集的傳媒上的公開介紹也擴大了西方民眾對中國山川物產和許多植物樣本。洛克對雲南麗江、甘南藏區迭部等地自然民情風俗的了解,有助於構建正麵的中國國際形象並反諷村落的考察及其攝影,大都刊在這一時期美國著名刊物流行於西方的“現代病”。但必須指出的是,他們的探險和《國家地理雜誌》上,這使一些過去不曾為人知曉的中國西介紹依然散發出一種白種人和殖民主義者居高臨下地“欣部村落和小鎮一夜之間名揚四海。作家詹姆斯·希爾頓受賞東方傳統”的氣息,18世紀以來歐洲學人“東方主義”的其影響,寫成了著名小說《消失的地平線》,讓香格裏拉的魂靈依然時隱時現。
洛克拍攝的葉枝土司-63-西方國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集團廝殺造成了歐洲兵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員和勞動力的嚴重不足。協約國集團因此利用他們的強勢外交鼓動人口眾多的中國參加戰爭,以便他們能盡快借助外來之力結束戰爭。第第77篇篇但歐洲遠離中國,北洋政府不甚情願參加協約國集團對德作戰,所謂“中國參戰軍”是在協約國的脅迫下組成的。當“中國勞工旅”傳遞的政的皖係軍閥舍不得將國家正規部隊派赴歐洲,隻是派出了“中國形象”以中國北方農民為主要力量的中國勞工軍團,西方稱之為“中國勞工旅”。
“中國勞工旅”為協約國西線戰場提供了重要的勞動力,其中有數千華工最終喪身異域。客觀地說,協約國對待中國勞工很不公平,在工作性質、生活條件、報酬待遇等各方麵都1916年英國陸軍部在威海衛設立華工集中營,招募華工赴歐參戰華工向威海衛海濱出發登船赴法位於金線頂營盤內等待與華工一起運往歐洲的馬匹-64-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帶有相當強的種族歧視。“中國勞工旅”往往從事戰爭中最西方人的中國印象中既夾雜著他們對中國人的傳統輕蔑,艱苦、最危險而又最沒有人願意承擔的“髒活”。然而,正也透露著新時代裏他們對中國人的敬重,還蘊含著一絲對是這些幹著“髒活”的貧苦的中國北方農民,以其勤勉和堅中國以後“睡獅醒來”的恐懼。
韌的精神,給西方人帶去了民國時代中國人的形象。此時辛勤工作的華工華工在沙灘上進行體能訓練華工在操作機器-65-在軍工廠工作的華工1917年江蘇寄往法國的華工信件“中國勞工旅”戰士山東人楊十月的墓碑-66-法國華工大醫院總墳塋英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勞工公墓-67-龍是中國人的圖騰,象征著神聖、高貴、威嚴,也代表著中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華民族的統一、力量和喜慶吉祥。西方人從接觸中國文化的那天起就知道了這一點。在13世紀來華的馬可·波羅筆下,中國龍像中國的其他事物一樣,還帶著神秘和可愛之處。但自第第88篇篇中國印象在歐洲被顛倒之後,特別是1895年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公開提出“黃禍”概念以後,西方似乎一直在誤讀中國龍的彌漫西方的“恐龍病”形象意義。中國龍被當作了“黃禍”的符號。龍的形象被西方的一些偏激之人一再醜化惡搞,龍的龐大身軀和凶狠眼神被用來暗示中國的巨大和對西方國家的潛在威脅。
甚至到了21世紀的今天,中國龍還在被西方的一些媒體當作“中國威脅論”的一種象征符號和表達方式。從早期的“黃禍說”到現在的“威脅論”,幾百年的西方意識形態裏始終中世紀歐洲人根據《馬可·波羅遊記》創作的中國龍中國傳統文化中龍的形象第一個提出“黃禍論”的是德國皇帝威廉二世-68-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存在著“恐龍病”。這種“恐龍病”是阻礙中西方文化正常交流的心理病根。
19世紀德國畫家克納科弗斯的繪畫作品《黃禍》1860年西方人筆下的中國龍-69-八國聯軍明信片:斬殺中國龍美國漫畫:中國龍威脅世界八國聯軍宣傳畫:迎接龍的挑戰八國聯軍明信片:中國龍招來聯軍美國漫畫:中國龍的經濟法-70-第3編地下文化交流與地上文化衝撞利瑪竇初到中國之時,深感中國儒家官員的精明和中國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文化的強勢,在傳教中力求宣教方式、教義內容與中國習俗相調和。他在Deus一詞的翻譯上也盡量借用中國古籍中的“天”或“上帝”等固有詞語。但後來的傳教士對他的中國化路線提第第11篇篇出了質疑,從而引發了中西僧俗各方就天主教與中國傳統關係展開的大爭論——中國禮儀之爭。教儀主客之爭在這場爭論中,湯若望、南懷仁、艾儒略等耶穌會士堅持認為利瑪竇的中國化路線並無過錯,而耶穌會士龍華民、方濟各會士利安當、多明我會士黎玉範、巴黎外方傳教會福建主教閻當等則認為中國教徒的祭祖和祭孔活動無異於迷信和異端。中國康熙皇帝和羅馬教廷也參與了爭論,互不相讓。
1704年11月教皇克萊蒙十一世發布禁約七條,既禁止用“天”穿著中國服裝的耶穌會傳教士清代天主教教徒祖宗牌位上有“敬天地萬物之真主及孝敬祖先父母”字樣耶穌會會徽-72-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或“上帝”稱天主,也禁止基督徒祭祖祀孔。教廷禁令由多禮儀之爭造成了中西雙方的嚴重損失。對西方來說,羅主教攜往中國。康熙對教皇敕令以牙還牙,諭令教士非各個修會都被中國皇帝驅出境外,羅馬教廷幾乎喪失了經持有中國朝廷準許傳教的印票,遵守中國禮儀,就不得在曆一百五十年艱辛開辟而得到的傳教成果;對中國來說,中國傳教,並下令將多羅驅逐到澳門加以監禁。清廷與羅剛剛進入的新鮮西學被突然卡斷,從皇帝到官紳到平民百馬教廷的關係就此一落千丈。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波熱姓,差不多失去了二百年接觸西方文明的時間。
潮也急速降溫。
康熙帝針對禮儀問題的朱批奏折耶穌會上海徐家彙聖伊納爵大教堂多明我會創始人聖多明我-73-力主中國化傳教路線的耶穌會遠東觀察員範禮安在禮儀之爭中堅持中國文化本位的康熙皇帝攜帶教皇禁令來華的多羅主教在禮儀之爭中態度騎牆的教皇克萊蒙九世-74-克萊蒙十一世陵墓1939年教皇庇護十二世在兩個世紀之後終於下諭允許中國教徒祭祖祭孔-75-康熙與羅馬教廷的較量最終導致清朝禁教政策的出台。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康熙要求外來傳教士一律持有中國朝廷的“印票”,並發誓遵守中國禮儀和法度,“永不回複西洋”,方可在中國居住和傳教。而雍正登基後,對天主教的教禁更為嚴厲。此後經乾隆、第第22篇篇嘉慶以迄於道光,清朝幾代君主都采行了嚴厲的禁教政策和措施。天主教的“文化潛伏”當此局麵,一心要保住布道成果的天主教傳教士采取了兩種對策:一是改名換姓,遁入民間,進行地下的秘密傳教活動,於是在福建、江蘇、江西、陝西、四川、山東、直隸等地方都設立了天主教的秘密傳教點,一些信仰天主教的中國民眾構成的所謂“天主教村落”至今猶存;二是隱藏身份,不是以“西方傳教者”,而是以“泰西工匠”的身份受雇於中國朝廷,穿中位於北京車公莊路的西方傳教士墓園始建於1723年的湖北穀城沈埡天主堂是天主教在鄂西北秘密傳教的總堂湖北利川花梨嶺天主教堂始建於1837年,先後有法國、比利時、意大利、荷蘭等國傳教士來此傳教-76-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國官服,講中國官話,與中國君臣時相過從。在清朝北京有十餘人。不論在朝在野,天主教傳教士以其非常形態的欽天監擔任過監正的耶穌會士就有八人,德國傳教士戴進“文化潛伏”,保留了一條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
賢曾任欽天監監正三十年。在皇宮中先後擔任畫師的也苗文新約全書意大利傳教士馬國賢以其畫技服務於中國皇宮法國耶穌會士蔣友仁等設計建造的圓明園局部-77-馬國賢為清廷所畫《西嶺晨霞》德國傳教士戴進賢於欽天監工作圖德國傳教士戴進賢的天文學著作抄本法國耶穌會士錢德明作為翻譯參加了乾隆與英使馬戛爾尼的對話-78-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1671年(康熙十年),俄國流亡者在其竊據的黑龍江雅克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薩城建立了一座“主複活”教堂,這是東正教在中國境內最早建立的教堂。
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清軍攻克雅克薩城,並將一批俄第第33篇篇國戰俘遷至北京和盛京安置。在遷至北京的45名戰俘中,有一名叫馬克西姆·列昂節夫的司祭。清政府遂將東直門內胡家東正教間道入華園胡同內的一座關帝廟撥給他們作為臨時祈禱所,這就是北京人所稱的“羅刹廟”或“俄羅斯北館”。沙俄教區則將該教堂命名為“聖索菲亞”教堂(又稱“聖尼古拉”教堂,後又改為“聖母安息”教堂),此為北京第一座東正教教堂。在教堂中服務的馬克西姆·列昂節夫成為俄國東正教在中國的第一位神甫。
俄國沙皇彼得一世有心利用北京的“聖索菲亞”教堂作為17世紀末在雅克薩的俄國東正教堂北京的俄羅斯東正教教堂東正教第九屆駐京布道團團長修士大司祭比丘林北京東正教聖尼古拉教堂-79-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俄國窺視中國的橋頭堡,多次就在京建立教堂和傳道團問俄國從1715年派遣第一批東正教教士來到北京起,題派遣外交代表和商團前來談判。1715年,彼得一世以此後每十年派遣一次,每次大約派遣十人,其中有四人為修士大司祭伊拉裏昂·列紮伊斯基和修士司祭拉夫連季、宗教人員,六人為學習漢語與滿語的世俗學生。這一製度修士輔祭菲利蒙、教堂輔助人員阿法納耶夫等人組成一個即使在中國的禁教時期也因為《恰克圖條約》的規定而延傳道團前來北京。這就是第一屆俄羅斯東正教駐北京傳續下來,直到1949年為止。前後共派遣二十次。
道團。北京東正教布道團是中俄文化交流的最重要渠道。
1727年(雍正五年)由策淩、圖理琛等中國官員同俄來到中國的東正教教士和留學生以學習漢、滿、蒙語言,研羅斯使臣簽訂的《恰克圖條約》確認了俄羅斯東正教會定究中國曆史文化為主要任務,其中出了不少著名的漢學家期派遣傳教士駐京學習和在北京東交民巷建立新教堂的和學者。而中國為了處理東正教事務,也不得不在理藩院權利。按照規定,清朝政府須對俄方駐京人員“供以膳下相應地設立俄羅斯文館,選八旗子弟入館學習俄語和俄食”“,官費養之”。國文化。
東正教第十三屆駐京布道團團長修士大司祭巴拉第·卡法羅夫《倫敦新聞畫報》中的北京東正教堂哈爾濱聖尼古拉教堂哈爾濱的聖伊維爾教堂-80-哈爾濱聖索菲亞教堂民國時期上海東正教堂漢口天津路東正教堂-81-隨著英國、荷蘭、美國等新興國家的崛起,基督教新教勢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力在歐美逐漸取得優勢地位。當英國打敗西班牙成為海上霸主之際,英美傳教士也開始了向東方的布道。英國和美國先後成立了倫敦布道會、蘇格蘭差會、美部會等海外傳教差會,第第44篇篇派遣傳教士前來中國進行“宗教闖關”。1807年第一位新教傳教士英國人馬禮遜到達廣州,隨後美國傳教士裨治文、雅裨新教傳教士冒險闖關理、伯駕、畏三衛,英國傳教士米憐、麥都思等紛紛到達中國沿海。第一批新教傳教士在中國沿海的搶灘登陸,突破了存在已久的“夷夏大防”,再次打通了中西之間文化交流的通道。
英國第一位來華新教傳教士馬禮遜-82-馬禮遜和他的中國助手在翻譯《聖經》-83-澳門的馬禮遜教堂進入廣州的新教傳教士與來訪者交談-84-澳門馬禮遜墓地馬禮遜的助手——英國新教傳教士米憐1838年麥都思自畫在華工作情形麥都思著作《中國的現狀與展望》的扉頁-85-日文著作中的美國早期來華傳教士衛三畏的畫像1834年來到廣州的美國傳教士伯駕美國早期來華傳教士裨治文夫婦馬禮遜入華傳教百年慶典-86-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禮儀之爭發生後,中西文化交往的大門被關閉,傳教士們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或被驅逐出境,或放棄傳教權而接受中國皇帝授予的官職。
中國和歐洲國家在此後的二百年的時間裏雖然有一些零星的來往,但情形正如兩個傲慢的自說自話的聾子,誰都沒有考慮第第55篇篇對方的感受。
新興而強大的英國是歐洲國家的領頭羊,一直在尋求與兩個聾子的對話中國朝廷的直接交往。1793年,英王任命擁有博士頭銜的馬戛爾尼為特使前往中國。雖然英國使團的成員多為博士、哲學家、醫生、機械專家、畫家、製圖家、植物學家、航海專家等等,且所攜禮品也多是代表英國文明的天文地理儀器、鍾表、樂器、車輛、兵器、船模等等,但中國方麵卻把馬戛爾尼當作向中國朝貢的“貢使”看待。馬戛爾尼從天津到北京所乘的船和馬戛爾尼勳爵-87-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轎子上麵都掛著“英吉利貢使”的字樣。在覲見禮儀問題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全盤拒絕了英國人上,清廷要求馬戛爾尼必須向中國皇帝行三跪九叩大禮,的要求。1816年,英國複派特使阿美士德前往中國。這馬戛爾尼雖有所堅持,但最後還是被迫完成了覲見禮節。一次阿美士德為了強調他的大英帝國特使的地位,拒行三馬戛爾尼本以為他的精美禮品可以換來中國皇帝允許通跪九叩大禮,中國嘉慶皇帝幹脆降旨將他驅逐回國,從而商的承諾,但乾隆皇帝為他下發的敕諭是“天朝物產豐盈,結束了東西方兩個強大而傲慢的聾子的對話。
英國畫家筆下的乾隆皇帝-88-馬戛爾尼使團駛離虎門馬戛爾尼使團抵達天津-89-乾隆與馬戛爾尼會見情形小斯當東覲見乾隆皇帝-90-斯當東著《英使馬戛爾尼出使中國記》扉頁及插圖馬戛爾尼使團中的隨從畫家亞曆山大自畫像-91-乾隆皇帝畫像有心與中國皇帝對話的英國國王喬治三世1816年英國來華使團團長阿美士德勳爵一怒之下將阿美士德押解出境的嘉慶皇帝-92-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在19世紀60年代以前,中外之間從精神到物質存在著一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條所謂的“夷夏大防”。主流社會的正統之士或安分之人一般不敢越過此一界線。但曆史總會有偶然,在近二百年的閉關時期裏,依然不時有一些勇敢的中國人跨越“夷夏大防”,前往第第66篇篇西方國家了解外情和學習知識。
自1645年澳門人鄭瑪諾(教名ManueldeSequeira)隨陸滑出“夷夏大防”的先行者德神甫赴羅馬深造,至19世紀60年代清朝使節正式駐外,曆史記錄了不少勇敢的跨越者的姓名,而其中隻有極少部分的人留下了他們的影像。這些偶然留下來的影像大大增加了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絢麗色彩。
1756年林利官到達倫敦18世紀末流落歐洲的謝清高留下了口述《海錄》在阿姆斯特丹等待回國的中國水手-93-1769年陳佶官到達倫敦1776年汪伊通作為多瑟公爵夫人的小廝來到英格蘭1786年中國商人蔡阿福到達瑞典一名為歐洲船舶服務的中國水手畫像-94-1793年林亞九來到倫敦,受到喬治三世的接見1847年隨美國傳教士布朗前往美國的容閎英國愛丁堡大學第一位中國留英博士黃寬銅像-95-從明末開始,來華基督教傳教士就有兩種不同的傳教路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線:一種是嚴格堅持原有宗教的教義教規和文化禮儀,以西方為中心,一心要把原版的西方宗教傳給中國人,使之歸化;一種是尊重中國的風俗習慣和儒道傳統,盡量使用中國原有的第第77篇篇話語,將西方宗教中國化,讓中國人在自然自在的氛圍中接受基督教。後者因最早由利瑪竇開創,被稱之為“利瑪竇路“利瑪竇路線”的隔代傳人線”。來華傳教士中的“自由派”在利瑪竇去世二百年之後重走“利瑪竇路線”,他們或穿著中國服裝,或講著孔孟語言,或騎著中國毛驢,或坐著中國獨輪車,或留著中式長辮,或盤腿打坐在農家大坑上,以其十分“中國化”的方式在中國民眾中布道,終於把西方宗教及其附屬的西方文化帶進了中國。
傳教士的中式壽辰-96-傳教士乘獨輪車下鄉傳教士到邊遠農村傳教-97-傳教士身著長袍馬褂傳教士與中國基督徒-98-傳教士準備下鄉傳教加拿大傳教士乘船從重慶到成都-99-福音堂內景傳教士在成都的住所-100-加拿大傳教士與他們的中文老師全部中裝行頭的傳教士身著中式服裝的傳教士-101-歐美新教傳教士到達中國後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財力來中西文化交流圖像史翻譯聖經和編著相關宗教作品。1814年,第一位英國來華新教傳教士馬禮遜出版了他單獨翻譯的《新約全書》。1823年,馬禮遜和另一新教傳教士米憐合譯的舊約全書《神天聖書》,第第88篇篇即所謂“馬禮遜譯本”,也出現在廣州。1840年以後,由馬禮遜的兒子馬儒翰、英國傳教士麥都思、美國傳教士裨治文和德國聖經流布的意外之果傳教士郭實臘等合力修訂的聖經中文本,即所謂“郭實臘譯本”,取代了“馬禮遜譯本”而成為兩廣地區流行的聖經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