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 3)

文學理論汪正龍等編南京大學出版社書圖書在版編目(犆犐犘)數據文學理論/汪正龍等編,—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9.8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核心課程研究導引教材/徐興無,徐雁平主編ISBN9787305224737Ⅰ.①文…Ⅱ.①汪…Ⅲ.①文學理論高等學校教材Ⅳ.①I0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9)第149904號敬告作者為編寫《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核心課程研究導引教材》,選編了一些優秀作品,得到許多作者的大力支持,我們表示衷心感謝!由於地址不詳等方麵的困難,未能與一些作者或譯者取得聯係,謹表歉意。敬請有著作權的作者與我們聯係,以便按國家有關規定支付稿酬並贈送樣書。

出版發行南京大學出版社社址南京市漢口路22號郵編210093出版人金鑫榮書名文學理論編者汪正龍等責任編輯李廷斌馬藍婕照排南京紫藤製版印務中心印刷常州市武進第三印刷有限公司開本718×10001/16印張35.5字數567千版次2019年8月第1版2019年8月第1次印刷ISBN9787305224737定價130.00元網址:http://www.njupco.com官方微博:http://weibo.com/njupco微信服務號:njuyuexue銷售谘詢熱線:(025)83594756版權所有,侵權必究凡購買南大版圖書,如有印裝質量問題,請與所購圖書銷售部門聯係調換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核心課程研究導引教材顧問[學校按漢語拚音順序排列]北京大學陳曉明北京師範大學過常寶複旦大學陳引馳華東師範大學朱國華吉林大學張福貴南開大學沈立岩武漢大學塗險峰中山大學彭玉平序徐興無任何一所大學的本科課堂教學,都要隨著知識內涵和教學手段的更新而不斷地改進。課堂教學改進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在當下中國高等教育“以本為本,植根課堂”,打造“金課”的基調中,中國的高校主要在三個方麵下功夫,一是培育教學名師和優秀教學團隊;二是變革教學方式,有所謂“線下課堂”、“線上課堂”、“線上線下混合課堂”;三是打造精品教材,“精品”是一個流行詞彙,應該指有內涵、高等級的產品,包括文化產品。這三方麵的核心是提高學生的知識積累和學習能力。

但是,不同的學科、不同的培養目標,其課堂教學的三個方麵各有其規律與特點。漢語言文學是基礎性人文學科,按照英國學者托尼·比徹和保羅·特羅勒爾所著《學術部落及其領地》中形象的學科分類,屬於所謂的“純軟科學”,其知識帶有整體性和有機性的特點,關注事物的特殊性和複雜性,包含著人的主觀色彩以及價值觀與信仰,本質上是人類對世界的理解或闡釋,因而涉及的領域廣,問題分散,甚至很難有共識。上述特點,決定了人文學科的主要傳授方式就是講學與討論,古人叫做“講習”、“講論”或者“講辯”。“講”的本義,就是不同002文學理論觀點與思想的商議,《說文解字》曰:“講,和解也。”段玉裁注曰:“不合者調騄之、紛糾者解釋之是曰講。”從孔子、蘇格拉底這些人類文明“軸心時代”的思想家開始直到現代大學的人文學科教育,無不如此,既古老,又現代,即便線上課堂也應設計討論的場域,但終究不如麵對麵,“見而知之”。這和具有普遍性、規律性、客觀性的知識傳授不同,後者主要通過驗證事實、計算推理、技能訓練等方式教學。

因此,盡管不需要很多物質條件的支撐,人文學科的教學永遠是成本最高的教學,因為它對人力資源的要求最為苛刻,所以荀子在《勸學篇》中說:“學莫便乎近其人。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這裏的人,指的是知識淵博、富有智慧而且能以人格和道德魅力影響學生的師長。人文學科的教學方式,絕不是一兩本教材、一張嘴、一支筆、一塊黑板或一個PPT、一教室的學生、一兩張考試卷子。人文學科教學的第一步,就是要真正地將“一言堂”改進為“多言堂”,由集中講授與平行小班研討共同構成課堂教學的實踐過程。隻有學會聆聽不同的聲音,才能提出問題;隻有學會與他者對話,才能克服偏見;隻有學會自我陳述,才能主動學習。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樣的理想絕不是什麼先進的教學改革理念,而是大學人文學科教學方式的“題中之義”和“應然”的狀態,隻是當下的“實然”狀態,與此相差甚遠。作為研究型大學的人文學科,如果具備師資基礎和教學投入能力,與其不斷地創新教學方式,還不如讓課堂教學回到其“應然”狀態。

隨著知識信息的網絡化和雲端化,人文學科的主要教學目標必須由獲得與掌握係統化知識或純粹的信息,轉變為培養問題意識、提升理解與闡釋能力。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水平要從講授技巧的提升轉變為講授內容的提升:集中講授講得少,講得精,講成有新意有深度的學術講座。還要求教師從一個講授者轉變為訓練者與組織者:在平行小班研討課上和助教一道,向學生拋出有啟發性的問題,提供研習材料與書目,訓練、督促學生開展閱讀、討論、報告,輔導課程論文、習題訓練,管理學生的學習環節和評價環節;既要避免漫談式的研討,又要避免小班化的“一言堂”。

傳統的中文本科專業,以通史、通論和作品選作為專業核心課程的教序003材形式,旨在傳授係統的知識和經典作品的內容。現在看來,這些常識性的知識隻能是工具性的,起到接引和背景坐標的作用,而不是教學內容的主體。如果以問題作為教學的核心內容,就要圍繞問題設計一係列的研討活動與研究課題,這就需要有麵向“應然”的課堂教學,並為其提供示範的教材。早在2006年,南京大學就已經規劃編纂文史哲等人文學科本科專業的“大學研究型課程專業係列教材”,由周憲教授擔任總主編,並出版了其中“中國語言文學類導引係列”8種,部分教材如《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導引》、《文學理論研究導引》等已經在南京大學漢語言文學本科教學中使用,受到師生們的廣泛好評,作為“中文本科專業研究型課程體係建設”的成果之一,榮獲2009年國家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隨著一流學科建設的開展,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教學改革逐步深化,南京大學文學院自2018年起,對漢語言文學本科和戲劇影視文學本科專業的核心課程實行全麵提升計劃,實施集中講授與平行小班研討教學,編纂了《核心課程助教手冊》,各核心課程的任課教師也編纂了《小班研討教學資料彙編》、《學生研討會論文集》等,邊實踐邊總結,積累了一些經驗。在此基礎上,我們決定對2006版“中國語言文學類導引係列”8種的內容進行改編,有的重新編纂,有的修訂三分之一以上的內容並修改體例,經過各專業一年的努力,推出這套新編的“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核心課程研究導引”教材。

這套教材的編纂思路體現在三個方麵:一、以問題建構教材的內容體係。在每門課程的知識領域內,結合本課程的教學實踐與科研成果,提煉最主要的問題集群。這些問題既是本課程的核心知識集群,又是本學科基礎性或前沿性乃至帶有方法論啟示性的科研課題。通過對問題的發現、分析和研究,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科研能力。

二、圍繞問題,選擇具有權威性、文獻性、可讀性與引導性的經典學術文獻。通過對這些典範性文獻和研究方法的解析,訓練學生把握或體會研究方法和理論。

三、設計研討、研究和課外延展學習的方案。這些方案,既可以為平004文學理論行小班研討課程提供參考,又可以為本科生的學年論文與畢業論文寫作提供前期訓練,甚至對研究生的學習也具有參考價值。

梁啟超先生說過:“教科書死物,教員所講則活物也。”在人文學科中,任何教材都是知識或學術的“導遊圖”,在使用時,既不能指定教材,也不能“照本宣科”,絕不能將“導遊圖”當成在場的體驗。因此,我們將這套教材定義為一個開放的體係,它的目的隻是“導引”而已,老師和學生可以參考教材的體例與功能,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創造性地自行拓展問題,選擇研討文獻,設計研究方案,深化、更新教學內容。我們衷心地希望這套教材能夠幫助、啟發師生進入學術對話的場域,變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探求知識,從而創新中文本科專業教材的形式。更希望廣大師生在教學實踐中對這套教材提出批評與建議。

前言新時期以來,我國文學理論教材發生了很大變化,湧現了不少新的成果。而同期國外文學理論教材的變化尤為顯著,早已超越了我們所熟知的韋勒克、沃倫的《文學理論》及波斯彼洛夫的《文學原理》的模式,總的趨向是以問題為中心,走向開放與對話。比如英國學者本尼特(AndrewBennett)與羅伊爾(NicholasRoyle)合著的《文學、批評與理論引論》(犃狀犐狀狋狉狅犱狌犮狋犻狅狀狋狅犔犻狋犲狉犪狋狌狉犲,犆狉犻狋犻犮犻狊犿犪狀犱犜犺犲狅狉狔,2004)選擇了有關文學的32個關鍵詞如“作者”、“文本與世界”、“敘事”、“人物”等為線索加以清理。再比如,另一學者布雷斯勒(CharlesE.Bressler)的《文學批評:理論與實踐導論》(犔犻狋犲狉犪狉狔犆狉犻狋犻犮犻狊犿:犃狀犐狀狋狉狅犱狌犮狋犻狅狀狋狅犜犺犲狅狉狔犪狀犱犘狉犪犮狋犻犮犲)則包括了導論、曆史發展、問題分析、範文、延展閱讀、相關網站、學生論文、專家論文等部分,表現了開放的、多元化的文學觀念與教學理念。這些對我國文學理論教材編寫甚至文學理論課程教學無疑具有借鑒意義。

我們認為,文學理論教材編寫應當體現“問題意識”與“曆史優先”兩個原則。首先是要有問題意識。文學理論,其實就是對有關文學活動的各種“問題”的闡釋,002文學理論而任何關於文學的“闡釋”都應當是多層麵、多方向和無窮盡的。對於文學問題多維度的闡釋不僅能向學生傳授關於文學的一般性知識,更重要的是能訓練與培養學生對文學的闡釋能力。其二是“曆史優先”。自覺或不自覺地設定某種意識形態或文學理念統帥全書的“先入為主”式的文學理論教材編寫方式,會形成唯我獨尊的話語霸權,限製文學闡釋的廣闊天地,導致學生失去獨立判斷文學問題的能力。“曆史優先”的原則要求將文學問題納入一定的曆史語境中加以考察,並且對於每一具體問題的闡發也盡可能充分地展示前人和他人的觀點,少下判斷,以平等的身份向學生述說關於文學的種種理解,從而架構一個中西對話、古今對話和師生對話的平台,激活學生的文學理解潛能,啟迪學生的心智,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與科學研究能力。

這部文學理論教材就是我們本著上述原則編寫的。本書共分十二章,選擇了中西文論中常常涉及的、對於文學活動具有共通性的十二個基本問題為章節結構全書,以求對文學活動中的諸多因素做多角度、多側麵的透視。在每章的導論部分對該問題的曆史線索、相關知識及研究現狀盡量加以客觀地介紹。每章導論後選入從不同角度論述該問題的研究論文若幹篇,總計選入論文四十九篇。所選論文既考慮經典性與權威性,也考慮文獻性與代表性,力求在論文與論文之間形成多種學術觀點的碰撞,造成一種對話與互動的張力,創設問題情境。每章所選的論文大體按照先中國、後西方,先古代、後現代,先總論、後分論的順序加以編排(考慮到篇幅原因,絕大多數論文為節選)。每篇論文前配有簡短的導言作為導讀文字,對論文的基本內容與學術價值進行概述與評價。每章後麵還包括與該問題相關的延伸閱讀、問題與思考、研究實踐三個附屬部分,把問題逐漸引向縱深,進一步引導學生展開探究式學習,使學生對該問題的把握體現出一般知識了解、理性思考、學術研究的階段性與層次性躍遷。

本人從事一線文學理論課程的教學近三十年,深感流行的文學理論教材從理論到理論的弊端。如何結合實際的文學經驗,從多方麵發掘文學的自身特性,展示文學的內在魅力,尋找並切準教師與學生閱讀、感知文學的前言003共同點,激發學生對文學的興趣與思考,是本教材的一個目標,也算是一種新的嚐試。

鑒於本教材初版已經曆經十三年,這期間文學基本理論研究有很多新的成果麵世,我本人也有一些新的思考,認為有相當多的內容需要更新、補充或細化。此次修訂與初版最大的不同是進一步突出問題導向,擴張導論部分使之成為全書主幹,即以導論為主,選文為輔,選文僅僅作為研討性教學的參考。全書大幅度增加了每章導論文字的篇幅,使得每章涉及的主要問題得以充分展開,以利於進行課堂教學與研討。本次修訂版壓縮、合並了一些章節:把原來的詩歌與抒情、小說與敘事、戲劇與戲劇性三章合並到文體與文類中去作為大文類進行講解,另辟文學敘事一章專門討論敘事中的理論問題,刪除形式與風格、文學史論兩章,增加文學的現狀與未來一章以適應當下的文學發展態勢。

本書可以說是南京大學文學院文藝學學科與各個兄弟院校同行集體合作的結晶。教材的編寫思路是經教研室同仁反複協商,最終確定的,其他兄弟院校的一些同行參與了部分導讀文字的寫作。本書(指除去所選論文以外的文字稿部分)主要由汪正龍執筆,文藝理論教研室的其他同誌和兄弟院校的同仁也參與了部分導論、選文導言的寫作。具體分工如下:第一—九章、第十一、第十二章導論,汪正龍;第十章導論,王曦;前言、延伸閱讀、問題與思考、研究實踐,汪正龍。

論文導言:第一章,張衛東;第二章,張衛東;第三章,張衛東;第四章,李永新(第一篇),汪正龍(第二、五篇),羅良清(第三、四篇),王文博(第六篇);第五章,汪正龍(第一、二、四篇),羅良清(第三篇);第六章,汪正龍(第一、三、四篇),王文博(第二篇);第七章,汪正龍;第八章,汪正龍;第九章,汪正龍(第一、四篇),羅良清(第二、三篇);第十章,王文博;第十一章,包兆會(一、三篇),李永新(第二篇),王文博(第四篇);第十二章,汪正龍。

書後的參考書目由汪正龍編製,其中包括中文教材與中文著作兩部004文學理論分,既是本書的主要資料來源,也是學生進一步學習與研究文學理論的基本讀物。

全書由汪正龍負責統稿。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吸收了不少同行的研究成果,並對國內外文學理論教材有所借鑒,同時也得到了一些國內同行的關心與幫助,在此一並表示感謝。

汪正龍2019年3月18日目錄第一章何為文學理論?為何要學習文學理論?……………………(001)導論…………………………………………………………………(001)一、文學理論概說………………………………………………(001)二、文學理論教材的模式………………………………………(003)1.反映論的文學理論………………………………………(003)2.形式主義的文學理論……………………………………(006)3.以文學活動中的“基本問題”為中心的文學理論………(007)4.文化論的文學理論………………………………………(009)三、學習文學理論的意義………………………………………(012)選文…………………………………………………………………(015)理論是什麼?(節選)([美]卡勒)……………………………(015)文學理論、文學批評和文學史(節選)([美]韋勒克)…………(020)延伸閱讀……………………………………………………………(026)問題與思考…………………………………………………………(026)研究實踐……………………………………………………………(027)第二章文學是什麼……………………………………………………(028)導論…………………………………………………………………(028)一、模仿論與反映論……………………………………………(029)二、實用論………………………………………………………(031)三、表現論………………………………………………………(033)四、客體論………………………………………………………(034)002文學理論五、遊戲論………………………………………………………(035)六、文化論………………………………………………………(038)選文…………………………………………………………………(040)文學界說(節選)(羅根澤)……………………………………(040)文學小言(王國維)……………………………………………(042)文學的本質(節選)([美]韋勒克)……………………………(047)文學是什麼?(節選)([美]卡勒)………………………(055)延伸閱讀……………………………………………………………(061)問題與思考…………………………………………………………(062)研究實踐……………………………………………………………(062)第三章文學語言………………………………………………………(065)導論…………………………………………………………………(065)一、四種代表性的語言觀………………………………………(066)1.工具語言觀………………………………………………(066)2.形式語言觀………………………………………………(066)3.社會語言觀………………………………………………(068)4.存在語言觀………………………………………………(069)二、文學語言的存在形態………………………………………(071)1.隱喻………………………………………………………(071)2.反諷………………………………………………………(074)3.含混………………………………………………………(076)選文…………………………………………………………………(081)語言的兩種用法(節選)([英]艾·阿·瑞恰茲)……………(081)標準語言與詩的語言(節選)([捷克]簡·穆卡洛夫斯基)…(087)文學作品中的語言(節選)([俄]巴赫金)……………………(094)言語的力量:科學與詩歌(節選)([法]保羅·利科)…………(098)延伸閱讀……………………………………………………………(108)問題與思考…………………………………………………………(108)研究實踐……………………………………………………………(109)目錄003第四章文體與文類……………………………………………………(110)導論…………………………………………………………………(110)一、文學的分類…………………………………………………(111)1.中國文學分類的演變……………………………………(111)2.西方文學分類的三分法…………………………………(113)二、詩歌…………………………………………………………(114)1.詩歌的定義………………………………………………(114)2.詩歌的特點………………………………………………(115)三、小說…………………………………………………………(119)1.小說的起源與發展………………………………………(119)2.現代主義小說與後現代主義小說………………………(120)3.元小說……………………………………………………(121)四、戲劇…………………………………………………………(122)1.戲劇的起源與發展………………………………………(122)2.戲劇性與淡化戲劇性……………………………………(123)五、新興文體與反文體…………………………………………(126)1.戲仿、惡搞、同人寫作……………………………………(126)2.反文體……………………………………………………(127)選文…………………………………………………………………(128)詩的境界———情趣與意象(節選)(朱光潛)…………………(128)純詩(節選)([法]瓦萊裏)……………………………………(134)談中國小說(節選)(俞平伯)…………………………………(137)論現代小說(節選)([奧]弗蘭茲·K.斯坦澤爾)……………(142)詩學(節選)([古希臘]亞裏士多德)…………………………(151)戲劇和劇場([德]漢斯蒂斯·雷曼)…………………………(155)延伸閱讀……………………………………………………………(163)問題與思考…………………………………………………………(164)研究實踐……………………………………………………………(165)004文學理論第五章文學敘事………………………………………………………(167)導論…………………………………………………………………(167)一、敘事概述……………………………………………………(167)二、經典敘事學…………………………………………………(170)1.敘事功能項與敘事語法…………………………………(170)2.敘述時間…………………………………………………(173)3.敘述角度…………………………………………………(176)4.敘述者……………………………………………………(178)5.敘事分層與敘事跨層……………………………………(180)6.懸念………………………………………………………(181)三、後經典敘事學………………………………………………(183)1.敘事與意識形態…………………………………………(183)2.跨媒介、跨學科、跨文化敘事研究………………………(184)選文…………………………………………………………………(187)敘事的含義與聚焦(節選)([法]熱奈特)……………………(187)從《十日談》看敘事作品語法(節選)([法]茲維坦·托多羅夫)………………………………………………………………(193)小說的敘事類型(節選)([美]布斯)…………………………(200)敘事與數碼:學會用媒介思維(節選)([美]瑪麗勞裏·瑞安)………………………………………………………………(208)延伸閱讀……………………………………………………………(217)問題與思考…………………………………………………………(218)研究實踐……………………………………………………………(218)第六章主題、母題與形象分析…………………………………………(219)導論…………………………………………………………………(219)一、主題、母題與形象概述……………………………………(219)1.主題與母題………………………………………………(219)2.形象………………………………………………………(223)二、幾種主要的文學母題分析…………………………………(226)1.愛情………………………………………………………(226)目錄0052.戰爭………………………………………………………(229)3.死亡………………………………………………………(233)三、文學形象舉隅………………………………………………(236)1.俠客………………………………………………………(236)2.灰姑娘……………………………………………………(239)選文…………………………………………………………………(241)傷春詩(節選)(錢鍾書)………………………………………(241)歌謠的比較的研究法的一個例(節選)(胡適)………………(243)主題(節選)([俄]鮑·托馬舍夫斯基)………………………(246)《俄狄浦斯王》與《哈姆雷特》([奧]弗洛伊德)………………(251)延伸閱讀……………………………………………………………(256)問題與思考…………………………………………………………(256)研究實踐……………………………………………………………(256)第七章作者與寫作……………………………………………………(258)導論…………………………………………………………………(258)一、作者觀念的變遷……………………………………………(258)1.從意圖決定論到反意圖論………………………………(258)2.作者的退隱與回歸………………………………………(261)二、童年記憶與生平經曆………………………………………(263)1.童年記憶…………………………………………………(263)2.個人經曆與創作原型……………………………………(265)三、作家的觀察、想象與靈感…………………………………(267)1.觀察與想象………………………………………………(267)2.靈感………………………………………………………(270)四、互文性與影響的焦慮………………………………………(272)1.互文性……………………………………………………(272)2.影響的焦慮………………………………………………(273)選文…………………………………………………………………(274)小說作者和讀者(節選)(沈從文)……………………………(274)傳統與個人才能(節選)([英]艾略特)………………………(281)006文學理論創作家與白日夢(節選)([奧]弗洛伊德)……………………(286)作者是什麼?(節選)([法]福柯)……………………………(293)作者的死亡([法]巴特)………………………………………(300)延伸閱讀……………………………………………………………(305)問題與思考…………………………………………………………(306)研究實踐……………………………………………………………(306)第八章讀者與閱讀……………………………………………………(307)導論…………………………………………………………………(307)一、閱讀理論的變遷……………………………………………(307)1.期待視野與召喚結構……………………………………(307)2.誤讀………………………………………………………(311)3.征候閱讀…………………………………………………(312)4.對位閱讀…………………………………………………(314)二、文本空白與意義建構………………………………………(316)1.英伽登與伊瑟爾的空白理論……………………………(316)2.空白與意義建構…………………………………………(318)三、中國古代閱讀理論…………………………………………(320)1.言、意、象關係與意在言外………………………………(320)2.以意逆誌與知人論世……………………………………(321)四、閱讀的社會功能……………………………………………(322)選文…………………………………………………………………(324)文心雕龍·知音(劉勰)………………………………………(324)文本與讀者的相互作用(節選)([德]伊瑟爾)………………(328)編碼,解碼(節選)([英]霍爾)…………………………………(332)反對釋義([美]桑塔格)………………………………………(338)延伸閱讀……………………………………………………………(344)問題與思考…………………………………………………………(344)研究實踐……………………………………………………………(344)目錄007第九章文學與社會……………………………………………………(346)導論…………………………………………………………………(346)一、文學與政治…………………………………………………(346)1.文學中的“公共政治”與“微觀政治”……………………(346)2.文學與意識形態…………………………………………(347)二、文學與道德…………………………………………………(349)1.文學的道德訴求…………………………………………(349)2.文學的道德自省與道德反思……………………………(350)3.文學中道德判斷的特點、局限與文學的道德超越……(351)4.文學與惡…………………………………………………(352)三、文學與曆史…………………………………………………(353)1.曆史的文學性與文學對曆史的表征……………………(353)2.文學中的曆史判斷………………………………………(355)3.作為文學批評的文史互證………………………………(357)四、文學與經濟…………………………………………………(358)1.物質發展推動文學發展…………………………………(358)2.物質生產與藝術生產的不平衡關係……………………(359)五、文學與宗教…………………………………………………(360)1.文學的終極關懷…………………………………………(360)2.文學對宗教的批判………………………………………(361)六、文學與製度…………………………………………………(361)1.藝術界……………………………………………………(361)2.文學場……………………………………………………(362)選文…………………………………………………………………(363)通書·文辭(周敦頤)…………………………………………(363)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節選)([德]瓦爾特·本雅明)………(364)藝術與社會(節選)([德]阿多諾)……………………………(370)文化生產場的幾個普遍特征(節選)([法]布爾迪厄)………(378)延伸閱讀……………………………………………………………(387)問題與思考…………………………………………………………(387)研究實踐……………………………………………………………(387)008文學理論第十章文學的現狀與未來……………………………………………(389)導論…………………………………………………………………(389)一、數字文學與“故事的變身”…………………………………(390)1.數字文學與超文本………………………………………(390)2.交互性與故事的變身……………………………………(393)二、後人類主義思潮與科幻母題………………………………(395)1.後人類主義………………………………………………(395)2.科幻母題…………………………………………………(398)三、作為“世界文學”與“文化工業”的文學生產………………(401)1.“世界文學”時代的到來…………………………………(401)2.從“文化工業”到“文化產業”?…………………………(403)選文…………………………………………………………………(406)賽博格的宣言(節選)([美]哈拉維)…………………………(406)數字文本與文學(節選)([芬蘭]考斯基馬)…………………(414)從舊世界到全世界([美]大衛·丹穆若什)…………………(426)虛擬性的符號學:描摹後人類(節選)([美]N.凱瑟琳·海勒)………………………………………………………………(436)延伸閱讀……………………………………………………………(449)問題與思考…………………………………………………………(450)研究實踐……………………………………………………………(450)第十一章文學研究方法論(上)………………………………………(452)導論…………………………………………………………………(452)一、文學研究方法論概說………………………………………(452)1.方法與範式………………………………………………(452)2.文學研究方法的分類……………………………………(454)二、馬克思主義方法……………………………………………(454)1.經典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454)2.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455)三、形式主義方法………………………………………………(457)1.俄國形式主義的興起……………………………………(457)目錄0092.俄國形式主義批評的基本主張…………………………(458)四、結構主義方法………………………………………………(459)1.結構主義的基本理論……………………………………(459)2.結構主義文學批評………………………………………(460)五、文學地理學方法……………………………………………(461)1.文學地理學方法的興起與發展…………………………(461)2.文學地理學方法的拓展…………………………………(463)選文…………………………………………………………………(464)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節選)([英]伊格爾頓)………………(464)作為程序的藝術(節選)([俄]什克洛夫斯基)………………(472)結構主義———一種活動([法]巴爾特)………………………(477)文學地理學(節選)([法]米歇爾·柯羅)……………………(484)延伸閱讀……………………………………………………………(498)問題與思考…………………………………………………………(498)研究實踐……………………………………………………………(499)第十二章文學研究方法論(下)………………………………………(502)導論…………………………………………………………………(502)一、解構批評……………………………………………………(502)1.解構主義的基本觀點……………………………………(502)2.耶魯學派與解構批評……………………………………(503)二、東方主義與後殖民批評……………………………………(504)1.東方主義…………………………………………………(504)2.後殖民批評………………………………………………(506)三、女性主義方法………………………………………………(507)1.女性主義批評的基本觀點………………………………(507)2.女性主義批評的得失……………………………………(509)四、文化研究……………………………………………………(510)1.文化研究的興起與文學理論的邊界擴張………………(510)2.文化研究的趨勢與得失…………………………………(512)選文…………………………………………………………………(513)010文學理論解構批評(節選)([美]卡勒)…………………………………(513)東方主義(節選)([美]薩義德)………………………………(521)女性主義與文學(節選)([美]肖瓦爾特)……………………(527)文化分析(節選)([英]威廉斯)………………………………(532)延伸閱讀……………………………………………………………(539)問題與思考…………………………………………………………(539)研究實踐……………………………………………………………(539)參考書目…………………………………………………………………(541)第一章何為文學理論?

為何要學習文學理論?

導論一、文學理論概說“文學理論”,是關於文學的理論,是對於文學活動中所出現的各種問題的各種闡釋。按照課程設置與課程性質來說,它是我國高等院校中國語言文學係的主幹課程之一,是文藝學學科的基礎與核心課程。

文學理論與美學、比較文學、藝術學理論存在著一定的交叉或親源關係。

美學在其學科創始人鮑姆嘉通(Baumgarten,1714—1762)那裏被定義為研究“感性認識的科學”和“自由藝術的理論”①,它奠基於西方人對人的心理結構所作的知、情、意的劃分與對各門藝術統一性的追求。知研究真,對它的探討形成邏輯學;意誌研究善,與之對應的是倫理學;而研究情感或感性認識的完善的便是美學。1746年,法國學者巴托(CharlesBatteux,1713—1780)將文學、建築、繪畫、雕刻、音樂、舞蹈、戲劇與一般技藝與科學相區分,稱為“美的藝術”(finearts),被普遍接受,自此藝術成為美學的主要研究對象。但與文學理論不同,美學主要偏重於對審美與藝術現象的思辨研究,並不探討文學活動及文本解讀中的具體問題,因此更偏於哲學。比較文學也注意尋找與把握不同民族文學的共同點與問題,在這方麵與文學理論有相通之處,但無論是法國學派的影響研究,還是美國學派的平行研究,都主張對文學進行跨國別、跨學科、跨文化的研究,與文學理論在研究對象與方法上有別。美國比較①[德]鮑姆嘉通:《美學》,簡明、王旭曉譯,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年版,第13頁。

書002文學理論文學學者亨利·雷馬克(HenryRemak,1916—2009)認為,“比較文學是超出一國範圍之外的文學研究,並且探究文學與其他知識和信仰領域之間的關係,包括藝術(如繪畫、雕刻、建築、音樂)、哲學、曆史、社會科學(如政治、經濟、社會學)、自然科學、宗教等等。簡言之,比較文學是一國文學與另一國或多國文學的比較,是文學與人類其他表現領域的比較。”①這種觀點有一定的代表性。藝術學理論固然要研究文學,但隻是一個方麵,它還要研究包括繪畫、雕刻、音樂、舞蹈、戲劇、電影等各門藝術中的理論問題以及博物館學,與文學理論的研究範圍與對象不同。

中西方古代的典籍雖然常常論及有關文學的問題,但這些論述尚不能稱為獨立形態的文學理論,因為有關文學的知識常常混雜於關於社會、政治、哲學、道德、文化、宗教、修辭、語言等論述之中,並沒有形成一個自覺的和有效的知識係統。從知識社會學的角度看,近代以來的文化分化與學科分化推動了獨立的文學理論的產生。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MaxWeber,1864—1920)認為,古代藝術、科學、道德是混整不分的,文學藝術通常依附於各種政治、宗教和倫理道德的目標,文化的進步就表現在各個領域意識到自身的特性和價值而不斷地分化,當文學藝術不再按照非藝術、非審美化的依據來操作時,它便具備了自身的獨立價值。西方直到啟蒙時代,人們方把知識看作社會存在的條件,從而致力於純粹知識的建構和各門知識分門別類的研究,關於“文學科學”的係統建構催發了獨立形態的文學理論。但是到了19世紀後期和20世紀,人們又意識到知識的存在本身也需要某種社會條件,從而開始關注起各門知識與其社會建製之間的複雜關係。有人認為,德國的赫爾德(JohannGottfriedHerder,1744—1803)是西方第一個試圖確立語言藝術的獨特性與民族發展規律的學者,因此可以說是第一個現代意義上的文學理論家②。這樣①[美]雷馬克:《比較文學的定義與功用》,見伍蠡甫、胡經之主編:《西方文藝理論名著選編》下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264頁。

②參見[俄]波斯彼洛夫:《文學原理》,王忠琪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5年版,第15頁。當然,萊辛1766年發表的《拉奧孔》(第一卷)中就已經從語言藝術(詩)與造型藝術(畫)相區分的角度談到語言藝術的特點:從媒介與題材來說,詩作為語言藝術適宜於敘述時間上先後承續的動作,題材不受限製;就藝術接受的感官和心理功能說,由於語言的觀念性,詩所描寫的事物不能憑感官一下子把握住整體,需要借助記憶與想象。但萊辛基本上是從比較藝術學的角度來考察,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一章何為文學理論?為何要學習文學理論?003看來,18世紀末、19世紀初之前處於零散化狀態、混雜於其他知識之中的文學理論,隻能算是“前文學理論”①。所謂“中國古代文學理論”、“西方文學理論”,隻是現代人以其現有的概念、範疇與知識構建方式對中西方古代關於文學的觀念與論述的體係化重構。另一方麵,現代大學的學科與課程設置對文學理論的發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大學的學科設置以及與之相對應的教材編寫將有關文學的觀念與知識進一步條理化、規範化與係統化,實際是以某種社會權力實施著對有關文學的知識的篩選、命名、評價與傳播,由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科書或準教科書式的文學理論知識體係,它們試圖總括關於文學的概念、性質與功能,闡發各自的文學觀念。自20世紀30—40年代起,前蘇聯開始在高校語言文學係設置文藝學學科並開設文學理論課程,英美不少大學的語言文學係或比較文學係也開設有文學理論課程。我國的文藝學學科建製與文學理論課程設置起於對前蘇聯同類學科與課程的移植。

1955年,平明出版社出版了當時蘇聯權威的文學理論家季摩菲耶夫的《文學原理》一書。1958年,前蘇聯另一文學理論家畢達可夫來華講學的講稿《文藝學引論》被整理出版,這兩部著作構成了我國學者60年代自行編撰的兩部影響深遠的文學理論教材———以群主編的《文學的基本原理》和蔡儀主編的《文學概論》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形形色色西方現代文學理論的引進以及後現代主義思潮的湧入,我國的文學理論在研究方法和體係建構方麵發生了很大變化,取得了較大進展。

二、文學理論教材的模式1.反映論的文學理論這是一種曾經在蘇聯、東歐和中國影響很大的文學理論模式。究其根源,雖然反映論與古老的模仿論有一定的繼承關係,但是與近代認識論哲學的興起關聯度更大。法國哲學家笛卡爾(ReneDescartes,1596—1650)的“我思故我在”暗示了理智是心靈之眼,“真正說來,我們隻是通過在我們心裏的①這隻是就學科與知識形態來說的。波斯彼洛夫也曾稱18世紀下半葉之前的曆史時期為“前文藝理論時期”。參見[俄]波斯彼洛夫:《文學原理》,王忠琪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5年版,第3頁。

004文學理論理智功能,而不是通過想象,也不是通過感官來領會客體”。①在英國哲學家洛克(JohnLocke,1632—1704)那裏,人類的知識以經驗為基礎,沒有感覺、經驗之前的心理狀態是“白板”(tabularasa),知識揭示的是人和對象的關係,“知識是由於一種特殊的鏡式本質而成立的,而鏡式本質使人類能夠反映自然”。②這種對鏡式本質的追求正是文學反映論的哲學依據。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當中,恩格斯、列寧奠定了認識論與反映論的基礎。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把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視為哲學的基本問題,並認為哲學的基本問題還有一個重要方麵,即“我們關於我們周圍世界的思想對這個世界本身的關係是怎樣的?我們的思維能不能認識現實世界?我們能不能在我們關於現實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確地反映現實?”③列寧在與馬赫主義④者論戰的著作《唯物主義與經驗批判主義》一書中論證了物質不依賴於意識而存在、意識是物質的反映的反映論。他說:“物、世界、環境是不依賴於我們而存在的。我們的感覺、我們的意識隻是外部世界的映象;不言而喻,沒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但是被反映者是不依賴於反映者而存在的。”“物質是標誌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複寫、攝影、反映。”⑤我們看到,這個物質定義,包括此書對反映論的論證忽視了實踐在馬克思主義學說中的基礎地位以及人的意識對客觀實在的反作用,帶有一定的局限性。列寧不僅從哲學上論證了反映論,還運用反映論進行文學批評,例如對托爾斯泰的評論。他說:“如果我們看到的是一位真正偉大的藝術①[法]笛卡爾:《第一哲學沉思錄》,龐景仁譯,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33頁。

②[美]羅蒂:《哲學和自然之鏡》,李幼蒸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7年版,第32頁。

③[德]恩格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15—316頁。

④馬赫主義(Machism),又稱經驗批判主義,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奧地利及歐洲大陸興起的一種哲學思潮,以代表人物馬赫而得名。馬赫主義強調經驗的重要性,把感覺經驗看作是認識的界限和世界的基礎。從這一立場出發,強調一切科學理論都不過是假說,隻有方便與否之分,沒有正確與錯誤之別。

⑤[俄]列寧:《唯物主義與經驗批判主義》,《列寧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5頁、第1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