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第一章法治源流文化典籍∷001一法,刑也∷001二象以典刑∷002三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004四民體以為國,賞罰以為君∷007五分定,立禁,立官,立君∷009六立法為度量∷011七民爭,則倍賞累罰∷013八製禮作教,立法設刑∷014001八君長刑政生∷017九立刑以明威∷018文化傾聽∷020文化傳遞∷022文化感悟∷024第二章仁德禮法文化典籍∷025一道之以政∷025二聽訟∷026三季康子問政∷027四善人為邦百年∷028五衛君待子而為政∷029六仲尼論為政寬猛∷030七徒法不能以自行∷033八法不能獨立∷036九明禮義,起法正,重刑罰∷038十禮義生而製法度∷039十一聖王在上,分義行乎下∷040十二明德慎罰∷043十三法令者,治之具∷044十四先德教而後刑罰∷046002十五政之善者,無取於嚴刑∷048文化傾聽∷050文化傳遞∷051文化感悟∷053第三章道法自然文化典籍∷054一為無為,則無不治∷054二大道廢,有仁義∷055三見素抱樸∷056四大製不割∷057五法令滋彰,盜賊多有∷059六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060七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視顛顛∷061八聖人不死,大盜不止∷064九絕聖棄知,大盜乃止∷066十故天下之大不足以賞罰∷068十五刑之辟,教之末也∷069十一形名賞罰,非知治之道∷072文化傾聽∷074文化傳遞∷076文化感悟∷078003第四章君國重器文化典籍∷079一大司寇之職∷079二司刑掌五刑之法,以麗萬民之罪∷083三正法直度∷084四君國之重器,莫重於令∷085五以法治國∷087六法度者,所以製天下而禁奸邪也∷089七刑者,所以禁邪也∷090八治國刑多而賞少∷093九國之所以治者三∷094十法者,國之權衡也∷096十一刑無等級∷098十二明主慎法製∷101十三法令者,民之命治之本也∷102十四以法治國∷105十五抱法處勢則治∷107十六憲令著於官府,刑罰必於民心∷109十七慈母有敗子而嚴家無格虜∷110十八治國有二柄∷112文化傾聽∷115文化傳遞∷117文化感悟∷119004第五章盛世寬刑文化典籍∷120一有邦有土,告爾祥刑∷120二上刑適輕,下刑適重∷122三法正則民愨∷124四訓道不純而愚民陷∷126五用法務在寬簡∷128六五覆奏∷130七不須從坐∷132八務在寬平∷133九惟須簡約∷134十合於古帝王欽恤民命之意∷136十一敬慎庶獄∷137十二刑部不獨人命大事∷139十三刑曹民命攸關,國典所係∷141文化傾聽∷143文化傳遞∷145文化感悟∷148第六章限政順天文化典籍∷149一助王宅天命,作新民∷149005二非汝封刑人殺人∷153三天相民,作配在下∷155四垂衣裳而天下治∷157五聖人南麵而聽天下∷158六威厲而不殺,刑錯而不用,法省而不煩∷159七蘧伯玉為相∷161八以天為法∷162九聖君任法而不任智∷163十聖法之治∷165十一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166十二善治其國,愛養斯民∷168十三三代以上有法,三代以下無法∷169十四有治法而後有治人∷172十五虛靜以慎守前王之法∷174十六法製禁令,非所以為治也∷175十七聖人貴措刑,不貴煩刑∷177文化傾聽∷179文化傳遞∷180文化感悟∷182第七章心係小民文化典籍∷183一鄭人鑄刑書∷183006二五聲?八辟?三刺∷187三司刺∷189四晏子諫景公∷190五景公問明王之教∷193六發憲出令,設以為賞罰以勸賢∷195七法令稍近古而便民∷197八貧富異刑而法不壹∷199九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202十篤教以導民,明辟以正刑∷205十一王者製法,民不迷不惑∷207十二知民之所苦而設之以禁∷211文化傾聽∷212文化傳遞∷214文化感悟∷218第八章判詞精選文化典籍∷219一索馬不與,拒不開門判∷219二田中種樹判∷221三盜瓜判∷223四邵守愚殺人案參語∷225五贖歸弟財複宛轉判∷229六受人隱寄財產自輒出賣∷231007七母子兄弟之訟當平心處斷∷235八湮滅古跡判∷238九誣人為盜判∷242文化傾聽∷244文化傳遞∷246文化感悟∷249008前言我國政府有一項非常重要的共識,那就是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加強法治”。結合近年來的實際情況(比如貪腐嚴重、權力濫用等問題)來看,加強法治建設是當務之急,刻不容緩。
那麼我們該走怎樣的法治道路呢?這就需要我們冷靜下來,認真考慮自己的法治傳統,審視自己固有的法治資源。古代中國固然不是一個現代意義上的“法治”國家,但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卻存在大量“法”文化資源,挖掘、梳理、思考、利用這些資源,對我們今天的法治建設仍然具有啟發和借鑒意義。
“法治”是我國古已有之的概念,但是古代的“法治”與近現代由西方引入的“法治”概念(RuleofLaw)並不完全相同。中國古代要說法治,也隻是“君主法治”“帝製法治”“專製法003治”,或者說是“官僚法治”(參見李連貴《法治是什麼》一書),而非民主法治。然而,這兩種“法治”之間並非毫無聯係,從貴族法治到君主法治、官僚法治,再到民主法治,正是我國必經的法治之路。要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很有必要回望來路,檢視傳統。
本書並不是法律類專業書籍,而是從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的立場出發,幫助青少年朋友認識、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法治思想。
全書共分八章,基本按照古代法治思想的流派和特征來劃分。第一章“法治源流”,追根溯源,從傳統典籍中尋找我國法律思想誕生的背景和緣由。法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發展而自然出現的,從源頭探尋,有助於我們深入理解法的本意、立法的目的等問題。第二章“仁德禮法”,主要介紹儒家的法律思想。儒家是我國古代影響最大的思想學派,他們的法律思想內容豐富,影響深遠,一直到今天都在社會生活中發揮作用,比如重視德治。第三章“道法自然”,介紹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道家學派的法律思想。他們既反對儒家的主張,也反對法家的主張,而堅持隻有順應自然、無為而治才能拯救社會人心。第四章“君國重器”,介紹法家的法律思想。在古代中國,治理國家一向是儒法並用,或者說是“外儒內法”,法家的“法治”思想與儒家的“禮治”思想一樣具有巨大的影響力。第五章“盛世寬刑”,主要從古代文獻中發掘我國法律思想中尊重生命,寬容仁愛的因素。古代中國在法律上,004除了嚴刑峻法,也有對生命的敬畏和寬待。第六章“限政順天”,探尋古代中國的限政思想。雖說古代社會君權至上,但在一定程度上還是要受到限製和監督。第七章“心係小民”,揭示古代法律思想中關注普通百姓、弱勢群體的方麵,體現了人道主義精神。第八章“判詞精選”,從古代的判詞中選擇有代表性的判詞,具體展示古代官吏審案、判決的文字記錄,從中窺探古人的法治觀。
我們今天的法治觀念與古人相比,已經有了本質的區別,我們追求的民主法治和古代的專製法治也大不相同,但在對待德治和法治的關係上,在正確認識刑罰的意義和局限上,在處理法律和人情的關係上,古代的法治曆程、法律思想都是有反思和借鑒價值的,我們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法律文化也是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希望通過這本小書,使讀者能對中國的傳統法治思想產生興趣。
005“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法治之源第一章法治源流第一章法治源流文化典籍一法,刑也【原文選讀】法,刑①也。平之如水②,從水;廌,所以觸不直者。
廌,解廌③,獸也,似山牛,一角。古者決訟,令觸不直④。象形,從豸省。
(選自《說文解字?卷十?廌部》)注釋:①刑:刑罰。
②平之如水:像水麵一樣平。
001“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法治之源③解廌(zh?):傳說中一種能判斷疑難案件的神獸名。
④古者決訟,令觸不直:傳說古代遇到疑難案件時,就請出解廌,讓它去頂撞不正直的人。
【文意疏通】法,刑獄的意思。像水一樣平整,因此意旁為“水”。廌,頂觸不正直的人的野獸。
廌,一種傳說中的野獸,像山牛,隻有一個角。相傳,古代的人判案的時候,會讓這種野獸去頂撞不正直或有罪的人。
這個字是象形,豸旁。
【義理揭示】從“法”的字源看,它已經含有“公平”和“懲罪”的內容了,這恰恰昭示了法治的真意——保障公平,懲治罪惡。
二象以典刑【原文選讀】肇①十有二州,封②十有二山,浚川③。象以典刑④,流宥五刑⑤,鞭作官刑⑥,撲⑦作教刑,金⑧作贖刑。眚⑨災肆赦,怙終賊刑⑩。欽哉,欽哉,惟刑之恤累哉!流共工於幽州,放驩兜於崇山,竄三苗累於三危,殛累鯀於羽山,四罪而天下鹹服。
(選自《尚書?虞夏書?舜典》)002“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法治之源第一章法治源流注釋:①肇:古代肇、兆通用,甲骨灼燒後所呈現的裂紋稱兆,這裏當域講,引申為劃分區域。
②封:封閉,這裏指封土為壇。
③浚川:疏通河流。
④象以典刑:象,刻畫。典刑,常用的刑罰,即五刑。
⑤流宥(y?u)五刑:流,流放。宥,寬恕。流宥,把罪輕的人流放以示寬大。五刑,墨、劓、剕、宮、大辟為五刑。
⑥鞭作官刑:為官者有過則加之鞭笞。
⑦撲:即檟楚,古代學校中的體罰工具。
⑧金:貨幣,錢。
⑨眚(shěng):過失。
⑩怙(h?)終賊刑:對有所依仗而終不悔改的人從嚴懲處。怙,依仗,憑借。
累恤:謹慎。
累三苗:古代南方民族,生活在今湖南、江西一帶,後被舜征服,一部分遷居到三危,即今甘肅敦煌一帶。
累殛(j?):殺死。
【文意疏通】舜劃定十二州的疆界,在十二州的名山上封土為壇舉行祭祀,又疏通了河道。舜又在器物上刻畫五種常用刑罰的形狀以警示世人。用流放的辦法代替五刑,以示寬大。用鞭打之刑懲罰犯罪的庶人、官吏,用木條抽打懲罰不服教化的學生,用錢贖罪作為贖刑。因過失犯罪,可以赦免,有所依仗不知悔改的人,就要加重刑罰。謹慎啊,謹慎啊,刑罰要慎重啊!舜接著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驩兜驅趕到崇山,把三苗驅逐到三危,003“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法治之源把鯀誅殺在羽山。這四個人受到了處罰,天下的人都心悅誠服。
【義理揭示】舜設立刑罰,可以視作“以法治國”的雛形,雖然失之簡陋,但已經充分體現了法的價值與功能。懲治惡人,輔助教化,警戒世人,使天下人知惡向善,遵紀守法。法是治國的利器,是秩序、安定的保障。
三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原文選讀】皋陶①曰:“寬而栗,柔而立,願②而恭,亂③而敬,擾④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⑤,強而義。彰厥有常,吉哉!日宣⑥三德,夙夜浚明有家⑦。日嚴祗⑧敬六德,亮采有邦⑨。翕受敷施⑩,九德鹹事。俊乂累在官,百僚師師,百工累惟時,撫於五辰累,庶績其凝累。無教逸欲有邦累,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幾累。
無曠累庶官,天工人其代之。天敘累有典累,敕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禮累,自我五禮有庸累哉!同寅協恭和衷哉累!天命有德,五服五章累哉!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政事懋累哉!懋哉!”(選自《尚書?虞夏書?皋陶謨》)注釋:①皋陶(gāoy?o):舜的大臣,掌管刑法。
②願:小心謹慎。
004“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法治之源第一章法治源流③亂:治,具有治理政務的才能。
④擾:馴服、柔順,指能聽取別人的意見。
⑤塞:充實。
⑥宣:施教。
⑦夙夜浚明有家:夙,早晨。浚,恭敬。明,努力。有家,泛指部落聯盟上層人員所屬的氏族。
⑧祗(zhī):敬。
⑨亮采有邦:亮,輔佐。有邦,各方諸侯,泛指部落首領。
⑩翕(xī)受敷施:翕,合。翕受,三德和六德並用。敷,普遍。
施,推行。
累俊乂(y?):俊,才德超過千人者。乂,才德超過百人者。泛指賢德之人。
累百工:指百官之下地位較低的士。
累撫於五辰:撫,循,順從。五辰,金、木、水、火、土五星,泛指自然天象。
累庶績其凝:庶,眾。績,功績。凝,成功。
累無教逸欲有邦:逸,安逸。欲,私欲。邦,諸侯。
累一日二日萬幾:一日二日,即每日。幾,事端、事務。
累曠:空。
累敘:順應。
累典:常典,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間的倫次。
累天秩有禮:秩,與“敘”同,次,順。禮,天子、諸侯、大夫、士、庶人之禮。
累庸:同“用”。
累同寅協恭和衷哉:寅,敬。同寅,君臣之間相互尊敬。協恭和衷,即同心同德。
累五服五章:五服,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五種禮服。章,顯,五服以顯等級。
005“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法治之源累懋(m?o):勉勵。
【文意疏通】皋陶說:“既寬宏大量又莊重威嚴,既性情柔和又堅定不移,既小心謹慎又嚴肅莊重,既處世精幹又謹慎小心,即虛心納諫又剛毅果敢,既正直耿直又態度溫和,既著眼大局又注重小節,既剛直不阿又充實全麵,既堅強勇敢又善良仗義。彰顯以上九種盡善盡美的德行吧!天子每天都能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表現出三德,卿大夫就能夠早晚恭敬努力地管理自己的封地。天子每天莊重恭敬地表現出六德,就可以讓諸侯輔佐天子治理四方。如果能夠把三德和六德結合在一起而施行,使具備九德的人能夠得到任用,這樣有才有德的人都處在官位。各位官員就會互相效法,他們都想處理好政務,而且順從君王,這樣,各種工作都會完成。治理國家的人不要貪圖安逸和私欲,要兢兢業業,因為情況天天變化萬端。不要任用不稱職的官員,上天命定的工作,應當由君臣代替上天完成。上天規定了人與人之間的倫常秩序,告誡人們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常法,使這五種關係深厚有序!上天規定了人們的尊卑等級,因此才有天下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這五禮的實行!君臣民眾同心同德,團結一致吧!上天任命有德的人,規定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五種禮製來彰顯他們!上天懲罰有罪的人,要用墨、劓、剕、宮、大辟五種刑罰!政務要努力啊!要努力啊!”【義理揭示】禮製和刑法,都是君主維持統治的重要手段。君權天授固006“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法治之源第一章法治源流然虛妄,但這也無形中限製了君主的權力,告誡他們君之上還有“天”的存在,君不過是在替天行道,因此為君者要有德、順天。臣子與百姓也是天道的輔助執行者,人人都處在天定的等級與倫常中,每個人各安其位,國家才能正常運轉。
四民體以為國,賞罰以為君【原文選讀】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別,未有夫婦妃匹①之合,獸處群居,以力相征②。於是智者詐③愚,強者淩弱,老幼孤獨不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