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村鎮民俗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研究主編:段友文副主編:於麗萍衛才華本書為世界銀行中國經濟改革實施項目()TCC5-C03-08子項目“山西古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最終成果項目名稱:世界銀行中國經濟改革實施項目()TCC5-C03-08山西省古村鎮保護利用與減貧方略研究委托單位:山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承擔單位:山西大學民俗文化與俗文學研究所負責人:段友文主要成員:衛才華於麗萍閆愛萍劉彥王麗芳薛曉蓉高忠嚴石國偉彭栓紅劉小文米守嘉劉慧敏馬建國陳娟娟韓雪嬌王海霞閻亮珍陳錦慧秦瑋楊陽喬苗苗劉雅娟王旭薛亞娟張曉芳邵麗峰蘭曉敏目錄目錄緒論………………………………………………………………………………001一、緣起…………………………………………………………………………001二、學術價值及研究意義………………………………………………………003三、研究的內容、重點與方法……………………………………………………004四、古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思考…………………………………………006上編山西古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第一章山西省古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概況……………………………………013第一節山西省古村鎮分布特征與類型………………………………………013第二節山西省古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與保護現狀……………………027第三節山西省古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與價值評估……………………033第二章汾河流域古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045第一節汾河流域古村鎮曆史形成與分布特征………………………………046第二節汾河流域古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與分布………………………058第三節汾河流域古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現代價值……………………070第三章黃河流域古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087第一節黃河流域古村鎮曆史形成與分布特征………………………………088第二節黃河流域古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與分布………………………093第三節黃河流域古村鎮主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112第四章沁河流域古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139第一節沁河流域古村鎮的曆史形成與分布特征……………………………140第二節沁河流域古村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分布和特征…………………149001山西古村鎮民俗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研究第三節沁河流域古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評估與利用…………………163第五章山西古邊關古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194第一節古邊關古村鎮的分布與曆史形成……………………………………194第二節古邊關古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與分布…………………………204第三節古邊關古村鎮主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220第六章山西省古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255第一節山西古村鎮發展的社會背景與研究需求……………………………255第二節山西古村鎮文化保護現狀與發展評估………………………………262第三節山西古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保護與發展原則…………………268第四節山西古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策及實踐………………………272下編山西古村鎮民俗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第七章汾河流域古村鎮調查……………………………………………………293山西省壽陽縣宗艾鎮民俗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報告………………………293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後溝村民俗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報告………………306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店頭村民俗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報告………………339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新城鎮丁村民俗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報告…………349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汾城鎮民俗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報告………………361山西省臨汾市汾西縣僧念鎮師家溝民俗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報告………373山西省晉中市靈石縣靜升鎮民俗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報告………………388第八章黃河流域古村鎮調查……………………………………………………402山西省呂梁市磧口鎮民俗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報告………………………402山西省呂梁市磧口鎮李家山民俗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報告………………420山西省呂梁地區柳林縣孟門鎮民俗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報告……………440山西省呂梁市臨縣磧口鎮民間曲藝三弦書調查報告…………………………462山西省呂梁市交口縣雙池鎮西莊村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俗調查報告………470山西省孝義市崇文街道宋家莊地秧歌調查報告………………………………487第九章沁河流域古村鎮調查……………………………………………………495山西省澤州縣攔車村民俗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報告………………………495002目錄山西省高平市米山鎮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報告………………………………511山西省高平市河西鎮蘇莊村民俗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報告………………523第十章古邊關古村鎮調查………………………………………………………540山西省邊關古鎮的空間景觀與文化變遷………………………………………540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右衛鎮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報告………………………550山西省大同市大同縣杜莊鄉落陣營呂家大院與相關民俗調查報告…………559山西省陽泉市郊區義井鎮大陽泉村民俗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報告………573山西省忻州市代縣陽明堡麵塑及其相關民俗調查報告………………………584後記………………………………………………………………………………596003緒論緒論一、緣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眾千百年來生產生活智慧的結晶,它承載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情感寄托。年月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屆大會通過2003101732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至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引起了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中國作為世界上非物質文化遺產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中華文化傳承和發展的基礎,也是維係國家文化認同的確證。近年來,我國對文化遺產的保護經曆了從文物古跡到文化遺產、從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到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過程,一個適合我國國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係正在逐漸形成。
山西曆史悠久,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也是中原漢民族與北方少數民族文化碰撞、交流的頻繁地帶,多民族聚居、多文化融合、多地型差異等因素積澱了山西更為駁雜、多元的文化底蘊,也使大量各具特色的古村鎮得以保留。
作為曆史遺產保護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古村鎮不僅真實地反映了我國農耕文明時代的鄉村經濟和社會生活,而且也使當地曆史和社會發展的脈絡愈加清晰。它們是人類生存聚落延續的體現,是中國傳統建築的精髓,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旅遊觀賞等開發利用價值,對這些資源的保護利用還有利於改善該地域的經濟結構,是古村鎮發展經濟、減少貧困的重要路徑。山西古村鎮中除了保存有大量曆史悠久而珍貴的民居、廟宇、戲台等物質文化遺產外,還保留著豐富的民間文學、民俗文化、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戲曲和民間手工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001山西古村鎮民俗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研究然而在曆史的銷蝕中,這兩種不同形態的文化遺產都不可避免地經曆著被損毀的過程。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宏偉藍圖,針對古村鎮的“美麗鄉村”建設必將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古村鎮所負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比一般村鎮更為集中和典型,它們是古村落、古名鎮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其未來文化發展的軟實力,通過對這些古村落、古名鎮文化空間裏世世代代、祖祖輩輩傳承的民間文化資源的記錄描述,發掘古村落、古名鎮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優勢項目,探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與古村落、古名鎮發展的內在聯係,有利於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文化景觀整體保護工程的順利進行,有利於為當地政府製定消除貧困、發展經濟的可行性文化發展策略提供理論參照,為當地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製定提供決策依據。
“山西古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研究”作為山西省建設廳承擔的世界銀行項目“中國經濟改革實施技術援助項目()《山西省古村鎮保護TCC5-C03-08利用與減貧方略的研究》”的子課題,順應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並與國內學術前沿形成對話———它不僅對山西,而且對整個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建設和發揚都具有重要意義。本課題旨在梳理並研究山西省古村落、古名鎮中依附於有形物質遺存之上的、以口頭和行為傳承為主要方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包括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戲曲、民間曲藝、民間美術、民間手工技藝、生產商貿習俗、消費習俗、人生禮儀、歲時節令、民間信仰、遊藝競技習俗、傳統醫藥科學民俗,以及與古村鎮標誌性物質文化相關的活態文化現象。
從年至年,以段友文教授為課題帶頭人,以山西大學民俗文化與20092011俗文學研究所教學科研人員為骨幹成員組成了研究團隊,對山西古村鎮文化景觀進行了實地考察,按照“三河一關”的地域文化劃分,對村鎮類型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型進行統計、歸納。在調查提綱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各文化區域內古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分布狀況和傳承現狀,通過調查、收集、整理山西古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類型、遺產內容、傳承人、傳承狀況、遺產攜帶的文化基因,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古村落、古城鎮文化體係中的定位、古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古村落物質文化遺產之間的關係,並結合古村鎮地域文化生態實際,有針對性地提出對古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發展的可行性意見。
002緒論本課題的整個研究過程,經曆了查閱整理資料、實地田野調查與訪談、調查資料整理及數據庫補充合成、調查研究報告撰寫四個階段,最終圓滿完成了該項目。
二、學術價值及研究意義古村鎮作為曆史的活化石,具有不可再生性。近年來隨著全球一體化及市場經濟浪潮的衝擊,山西古村鎮的曆史文化資源正在接受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首先,過度的旅遊開發使珍貴古文物、古建築遭遇到不可逆轉的破壞。多數地方政府和開發商缺乏理性思維和科學發展觀的引導,競相以追逐最高利益為目標,隨意改造古村鎮原有空間格局,古村鎮最本真的曆史文化價值被漸濃的商業氣息掩蓋了。其次,過度的商業引入徹底打破了古村鎮的寧靜,擾亂了當地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破壞了古村鎮文化所依附的原有空間環境,大大降低了曆史文化遺產的可讀性。隨著這些珍貴物質文化遺產的流失,與之相依附的民間文學、音樂、舞蹈、民間信仰、民俗活動及手工技藝等豐富的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逐漸消失。再次,經濟條件的落後使得保護與發展處於兩難境地。山西古村鎮大多是自下而上自然形成,雖未經過統一規劃,這些獨具建築風格的古聚落卻形成了宜人的空間環境。在社會現代化進程中,由於種種原因,落後的物質條件嚴重限製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
本項目的研究旨在對山西古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普查的基礎上,重點關注利於古村鎮經濟開發的特色項目,整理其分布狀況及傳承現狀,研究其曆史意義和文化價值,探索出一條既能有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使遺產中所蘊含的豐富深刻、精美獨特的文化元素在古村鎮整體保護、開發過程中得到傳承的路徑,又能從整體上合理開發保護古村鎮,通過對優勢項目的科學開發、合理利用來拉動當地經濟發展,扭轉過去以犧牲文化為代價的發展思路,變“損壞”為恢複,為古村鎮的經濟開發添磚加瓦。此外,通過調查研究還能提高民眾對古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的認識,有利於進一步探索保護文化遺產,改善生態環境,消除貧困,發展經濟的可行性文化發展策略,使山西古村鎮再次煥發生機。
003山西古村鎮民俗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研究三、研究的內容、重點與方法山西作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曆史悠久,素有“地上博物館”的美譽。
因其地處中原漢民族與北方少數民族結合部,中原文化與北方遊牧文化的交融使這裏形成了多民族聚居、多地型差異、多文化融合的格局,積澱了較其他地區更為駁雜、多元的文化底蘊。加之該地域的古代商品經濟起步較早,發達的商業文明為該地域古村鎮的構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山西境內至今保存有較為完善的省級曆史文化名村鎮個,其中第一批12530個(鎮,村),第二批個(鎮,村),第三批個(鎮,村),111941122930525第四批個(村個)。在這些名村鎮中有許多村鎮已被列為國家級的曆史文2424化名村鎮,這些古村鎮大體分布在山西境內的“三河一關”,即沁河、汾河、黃河流域和雁門關以北長城沿線的古邊關地區。本項目即是在對以上曆史文化名村鎮曆史地理背景考察的基礎上,展開對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探討。
首先,全麵挖掘整理山西境內古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根據山西省古村鎮的分布狀況,我們從古村鎮存在的自然、文化生態環境出發,遵循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規律和特點,以此來組織社會學、民俗學、曆史學等相關學科的專家、學者對古村鎮進行實地走訪調查,全麵挖掘整理全省古村鎮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在對古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廣泛、細致普查的基礎上,建立山西省古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現狀電子數據庫。該數據庫的數據類型主要包括文字、圖片、地圖、音頻、視頻和其他形式資料。
其次,在建立、整理數據庫的基礎上,編輯完成了《山西省古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實錄》(以下簡稱《實錄》)。該《實錄》全麵反映了山西省古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包含的主要門類,真實展現古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存活和傳承狀況,有利於古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保護與開發利用,為古村鎮文化的整體性保護與發展規劃提供參考。
第三,在調查研究基礎上,總結古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生存現狀和傳承特點,結合古村鎮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提出對古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發展的可行性意見,最終形成現在所看到的《山西省古村鎮民俗與非物質文004緒論化遺產調查研究》。
在結合地方資料、對山西省“三河一關”區域範圍內古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真實性、客觀性、科學性的普查工作的基礎上,重點挖掘典型古村落中標誌性、統領性、最具有區域文化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特別是既要對同一區域範圍內古村鎮的同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挖掘、發現與概括,又要對不同古村鎮富有鮮明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專題調查研究,發掘其文化價值。例如,歲時節日、社會組織、民間信仰、民間娛樂遊藝遍布各個村鎮,是共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事象。但同樣是民間信仰,在沁河流域主要表現為成湯崇拜、炎帝崇拜,而在黃河古渡磧口鎮則是黑龍信仰;同樣是社火節目,在晉中古村鎮是高蹺、背棍,而在晉南汾城古鎮則有尉村的跑鼓車這一古老的習俗。此外,還要在對古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大量普查、重點研究的基礎上努力探索出一條既能合理保護文化遺產又能造福地方社會的科學發展方案。
由於山西省“三河一關”涉及的文化區域十分廣闊,該區域內的古村鎮有數百個之多,因此普查工作不但需要一定的數量保證,還必須精確選點,挑選出那些傳承久遠、意蘊豐富、特色鮮明、至今保存有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古村落古村鎮作為本次調查的重心。同時由於古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駁雜,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眾多,如此浩繁龐大的工作量與有限的時間、人力、物力不免產生衝突,這對調查人員素質及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調查人員在對古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辛勤普查、刻苦鑽研的同時,必須處理好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多樣性與典型性,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係,處理好屬於整個文化區域內共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事象與隻在特定古村鎮傳承的、獨一無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二者之間的關係。有麵有點,使共性與個性、一般與特殊相結合,全麵而深入地反映該文化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狀況,真實地再現出民間文化的生活史。除了多樣性外,古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還存在時令性的特點,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事象通常在特定時間和空間中展演,因此就需要課題組及時組織力量,親赴調查地進行實地采訪記錄,最好能夠采用文化人類學“參與調查法”融入民眾的生活,親身體驗,及時描述或錄製,增強記錄文本的現場感。對個別項目還需要進行回訪式調查,對采錄的文本、圖片與影像資料多次驗證,盡量搜集到客觀、科學、完整的項目信息,力求展現該項目的原生態。
005山西古村鎮民俗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研究第四,根據山西省古村鎮的分布特征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源特色和分布狀況,為了能客觀、翔實地記錄山西省古村鎮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狀況,為了我們的研究能夠更好地為山西省古村鎮建設服務,我們采用的研究方法有:田野調查法:我們對山西“三河一關”古村鎮文化景觀進行了實地考察,采用文化人類學“參與調查法”,融入民眾的生活進行實際訪談,搜集了大量翔實的調查資料,獲取了大量口述資料,為本研究項目的方案製定提供真實的依據。
實證研究法:從田野調查獲取的大量第一手資料,深入到研究對象之中,進行理性分析與理論概括,挖掘古村鎮文化景觀本身所具有的曆史文化內涵,同時結合地方性政策法規,參考古村鎮保護的成功案例,製定出切實可行的保護策略及減貧方案。
曆史地理研究法:從曆史學的角度,掌握不同曆史時期古村鎮的主要特征以及現在的發展狀況,研究古村鎮的發展變遷,摸清其曆史發展脈絡;從地理學的角度,研究“三河一關”古村鎮所處的區域環境、氣候地形、文化影響的差異性,準確把握不同文化亞區古村鎮的個性特色,為深層次的理論研究和科學保護奠定基礎。
多學科交叉研究法:本課題的研究必須借鑒民俗學、建築學、旅遊學、景觀生態學、民族學、曆史學、社會學、文化人類學等多學科的相關理論與方法,多維審視並深入研究古村鎮文化景觀的曆史底蘊與文化內涵。
四、古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思考在以往古村鎮的研究中,學者們重點將研究視野放在古村鎮現存的物質文化遺產上,而本項目是在前人研究古村鎮物質資源的基礎上,深入挖掘山西省曆史文化名鎮名村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源特色。本節提出的這些理論思考是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研究中常見的一些概念及相互間的關係,相信這對山西省古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特色研究有一定的幫助。
006緒論(一)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人類創造的文化是通過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兩種形式傳承下來的,“物質”與“非物質”是文化表現的兩種基本形態。具體來說,“物質”是現實中經過加工、創造生成的固化載體,它的存活不以人類知識、技能的傳承為前提,是靜止的、固化的形態,最主要的表現形式是它的可視性。相反,“非物質”是加工、創造這些固化載體所需要的創作心理、主觀意識、手工技藝以及民俗傳承等,是活態的、可傳承的形態,最主要的表現形式是它的傳承性,它的存活是“物質”載體如何展現、能否再生的必要前提。也就是說,一個“物質”載體在出現後,往往可以脫離製作它所經過的技術、技能、知識而獨立存在;“非物質”是有生命的活態傳承,是隨著人的創造因素、人的主體地位等因素變化的傳承,不會以物質實體的出現而終結。溫家寶總理在談及非物質與物質的關係時曾提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有物質性,物質性是文象,非物質性是文脈”,“人之文明,無文象不生,無文脈不傳。無文象無體,無文脈無魂”。
從二者的內涵上看,“物質”與“非物質”二者是緊密相關的,“物質”是“非物質”的基礎和載體,是“非物質”的表現形式,“非物質”是物質得以展現和再現的必然要求。隻是二者所強調的重點有所不同:“物質”文化側重於實體表層的展現,“非物質”文化更側重於展現這些實體所擁有的精神內涵、知識技能以及民俗傳承等意義和價值。具體來說,多數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現是以物質為依托的,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神內涵、價值意義以及傳承狀況都是由具體的物質形態為表現形式的。總之,“物質”與“非物質”都是民族文化的展現形式。
(二)文化遺產與文化資源“遺產”的英文表述為“”(源於拉丁語),其本意指“父親留下來heritage的財產”,世紀下半葉,其內涵擴展為“祖先留給全人類的共同的文化財富”,20外延也由一般的物質財富發展成為看得見的“有形文化遺產”、看不見的“無形007山西古村鎮民俗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研究文化遺產”及充滿生力的“自然遺產”。①這裏討論的“遺產”特指“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作為“遺產”,其提出的本意是在於“保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具體闡明了“保護”的內容,即“指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命力的各種措施,包括這種遺產的各個方麵的確認、立檔、研究、保存、保護宣傳、弘揚、傳承(特別是通過正規和非正規教育)和振興”。②但是如果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果能夠轉化為資源為我所用,這就不僅解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問題,更能給保護者帶來現實收益。
文化遺產與文化資源是一對相互聯係的概念,在一定條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轉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具有極大增值潛力且可以為人們服務的文化資源,隻要我們經營得當就會產生巨大的增值空間。相反,如果將非物質文化看成一種純粹的資源並隨意開發,導致的結果隻能是這種文化資源被破壞。非物質文化作為遺產需要我們通過各種手段加以保護,將非物質文化從“遺產”轉化為可開發利用的“資源”也是一種保護形式,並且這種保護形式能夠更有效地發揮非物質文化活態傳承性的特征。因此,從遺產到資源的過程,體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單一的保護到關注其活性價值利用的過程。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轉化為資源,一方麵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文化產業的支持,促進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另一方麵能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開發和利用的過程中完成自我保護,確保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傳承與發展。
(三)文化保護與文化產業古村鎮及其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保護與開發的關係,是從遺產保護到資源利用問題的延伸。一方麵,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文化資源得以開發利用,達到了文化產業與文化傳承的雙贏;另一方麵,如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的關係沒有處理得當,不僅不會對當地文化事業做出貢獻,反而會破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環境,產生事與願違的結果。因此,處理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的問題,對於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苑利文化遺產與文化遺產學解讀江西社會科學年第期①,《》,《》,20053。
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文化藝術出版社年月第頁②,《》,,200610,446。
008緒論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國一些古村鎮的過度開發已經嚴重破壞了古村鎮所固有的、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內的文化因素的發展。一些地區的古村鎮開發商在沒有對古村鎮曆史文化、民俗文化進行完全了解的情況下盲目投資、亂拆亂建,造成許多地方的古村鎮失去了原有的特色資源,出現了“千村一麵”的破壞性開發模式。一些古村鎮模仿其他旅遊品牌隨意建造仿古城牆、仿古集市等曆史偽建築,更有甚者幹脆搬空古村鎮實施“空心化”的開發模式,這些舉動極大破壞了古村鎮原有的生態發展模式,破壞了古村鎮沉澱已久的曆史文化傳承脈絡。
對此,《曆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國務院令第號)》第三條規定:524“曆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保護應當遵循科學規劃、嚴格保護的原則,保持和延續其傳統格局和曆史風貌,維護曆史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正確處理經濟社會發展和曆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關係。”因此,搶救和保護古村鎮及其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開發利用旅遊資源的前提,如果沒有了保護作為前提,所有的開發也就顯得過於盲目而成為掠奪性、破壞性的開發。因此,對於古村鎮以及古村鎮現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應該采取“保護重於開發,開發促進保護”的發展模式,在正確處理好保護與開發關係的前提下,了解古村鎮發展的曆史文化背景、認清古村鎮的自身發展規律、找準古村鎮的特色資源,有目的、有選擇性地開發那些既利於保護又能給當地帶來經濟效益的文化產業。隻有這樣,才能達到古村鎮保護與古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化的雙贏。
(四)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與山西古村鎮從年至今,我國陸續公布了六批共個“曆史文化名鎮名村”,其中2003528名鎮有個、名村有個,範圍覆蓋我國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其中25227631山西省共有個國家級曆史文化名鎮和個國家級曆史文化名村。根據年8322003月日頒布的《中國曆史文化名鎮(村)評選辦法》,評選的基本條件與評108①價標準主要為“曆史文化價值與風貌特色”,即“在一定曆史時期內對推動全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國家文物局中國曆史文化名鎮村評選辦法年①、《()》,2003月日108。
009山西古村鎮民俗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研究或某一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起過重要作用,具有全國或地區範圍的影響;或係當地水陸交通中心,成為聞名遐邇的客流、貨流、物流集散地;在一定曆史時期內建設過重大工程,並對保障當地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有過顯著效益且延續至今;在革命曆史上發生過重大事件,或曾為革命政權機關駐地而聞名於世;曆史上發生過抗擊外來侵略或經曆過改變戰局的重大戰役、以及曾為著名戰役軍事指揮機關駐地;能體現我國傳統的選址和規劃布局經典理論,或反映經典營造法式和精湛的建造技藝;或能集中反映某一地區特色和風情,民族特色傳統建造技術”,“建築遺產、文物古跡和傳統文化比較集中,能較完整地反映某一曆史時期的傳統風貌、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情,具有較高的曆史、文化、藝術和科學價值,現存有清代以前建造或在中國革命曆史中有重大影響的成片曆史傳統建築群、紀念物、遺址等,基本風貌保持完好”。
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對曆史文化名鎮名村的選定以及保護主要是針對建築遺產、文化古跡等物質文化遺產,而對曆史文化名鎮名村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涉及較少。然而,由於一些曆史、人文原因,很多古村鎮的古跡建築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我們可能因此難以看到其原貌,但是這些古村鎮中民眾的民間口頭文學、民間表演藝術(包括民間舞蹈、民間音樂、民間曲藝)、民間美術、民間手工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卻依舊鮮活地存在著,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才是促進古村鎮持續發展的內在因素,所以保護古村鎮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才是保護曆史文化名鎮名村的關鍵所在。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古村鎮悠久的曆史和獨特的文化資源造就了一大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地卻不一定是曆史文化名鎮名村,這就需要地方政府聯合學者專家認清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有條件的可以申報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沒有條件或條件不成熟的,當地政府要在保護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礎上引導企業、個人投資建設,使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既能有效地傳承又能為我所用。
010上編山西古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第一章山西省古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概況第一章山西省古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概況山西地處華北平原西部的黃土高原東翼,因居太行山之西故稱“山西”,曆史上又稱“山右”。山西自古被稱為“表裏山河”,向來有“華夏文明看山西”的美譽。山西位於黃河中遊,境內又有汾河、沁河等河流滋潤著這片肥沃的土地,孕育了底蘊深厚的三晉文化,造就了一個個古老而又文明的曆史文化名鎮名村。從現存的古村鎮資料分析,山西比較完整的古村鎮主要分布於汾河流域的晉中、晉南一帶,沁河流域的晉東南晉城一帶,黃河流域的晉北呂梁磧口一帶,以及古邊關大同、陽泉一帶。古村鎮在這些地區留存較為完整有諸多方麵的原因,歸結起來主要有:較成熟的農業基礎維係了一些古村鎮的發展;曆史上受晉商經濟的影響,這些古村鎮曾有堅實的經濟基礎;古村鎮淳樸的民風和完善的營造技藝。
第一節山西省古村鎮分布特征與類型一、山西省古村鎮分布特征山西省南北距離長約公裏、東西距離寬約公裏,整體像一個由東北550290向西南傾斜的平行四邊形;而且東有太行山脈,西有呂梁山脈,地處黃河東岸,境內河流眾多,汾河是山西第一長河。依據這種獨特的自然地理位置,我們將古村鎮從北向南集中劃分在古邊關、黃河流域、汾河流域以及沁河流域四個大的區域內。這裏所列舉的處古村鎮均被評為國家級、山西省省級曆史文化名鎮名125013山西古村鎮民俗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研究村。現已公布的六批國家級曆史文化名鎮名村中屬於山西的名鎮有個,名村有8
個;先後四批省級曆史文化名鎮名村中名鎮有個、名村有個,全省共有322897個曆史文化名鎮名村。(見表)。
1251-1表山西省曆史文化名鎮名村一覽表1-1批次分布國家級曆史文化名鎮名村省級曆史文化名鎮名村臨縣磧口鎮黃河流域山西省臨縣磧口鎮西灣村交口縣雙池鎮西莊村汾陽市杏花村鎮靈石縣靜升鎮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襄汾縣汾城鎮晉中市榆次區東陽鎮祁縣東觀鎮襄汾縣新城丁村汾河流域山西省靈石縣靜升鎮太穀縣北洸鄉北洸村介休市龍鳳鎮張壁村介休市張蘭鎮北賈村太穀縣陽邑鄉陽邑村介休市洪山鎮洪山村壽陽縣平舒鄉平舒村第一批陽城縣北留鎮皇城村陽城縣北留鎮郭峪村沁水縣土沃鄉西文興村陽城縣北留鎮大橋村沁水縣鄭村鎮湘裕村沁河流域武鄉縣韓北鄉王家峪村沁水縣嘉峰鎮尉遲村沁水縣嘉峰鎮郭壁村澤州縣南村鎮冶底村沁水縣嘉峰鎮竇莊村大同市南郊區雲岡鎮平定縣娘子關鎮古邊關定襄縣河邊鎮左權縣麻田鎮郊區義井鎮小河村014第一章山西省古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概況批次分布國家級曆史文化名鎮名村省級曆史文化名鎮名村臨縣磧口鎮李家山村臨縣磧口鎮寨則山村黃河流域山西省臨縣磧口鎮臨縣磧口鎮高家坪村臨縣三交鎮孫家溝村昔陽縣大寨鎮永濟市蒲州鎮萬榮縣榮河鎮鹽湖區解州鎮平遙縣嶽壁鄉梁村平遙縣嶽壁鄉梁坡底村平遙縣嶽壁鄉西源祠村平遙縣段村鎮段村平遙縣段村鎮普洞村汾河流域山西省介休市龍鳳鎮張壁村平遙縣卜宜鄉梁家灘村平遙縣東泉鎮彭坡頭村平遙縣東泉鎮東泉村平遙縣東泉鎮西趙村平遙縣朱坑鄉喜村祁縣賈令鎮穀戀村介休市龍鳳鎮南莊村第二批榆次區東趙鄉後溝村靈石縣夏門鎮夏門村汾西縣僧念鎮師家溝村澤州縣大陽鎮澤州縣周村鎮澤州縣高都鎮陽城縣潤城鎮陽城縣町店鎮高平市米山鎮高平市原村鄉良戶村山西省陽城縣北留鎮皇城村沁河流域高平市河西鎮蘇莊村山西省沁水縣土沃鄉西文興村澤州縣晉廟鋪鎮天井關村澤州縣晉廟鋪鎮攔車村澤州縣大東溝鎮東溝村陽城縣潤城鎮上莊村陽城縣北留鎮堯溝村陽城縣鳳城鎮南安陽村陽城縣白桑鄉洪上村代縣陽明堡鎮古邊關五台縣台懷鎮大同縣杜莊鄉落陣營村015山西古村鎮民俗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研究批次分布國家級曆史文化名鎮名村省級曆史文化名鎮名村呂梁市柳林縣孟門鎮黃河流域呂梁市方山縣峪口鎮張家塔村孝義市高陽鎮宋家莊村運城市新絳縣泉掌鎮晉中市壽陽縣宗艾鎮太原市晉源區店頭村山西省襄汾縣汾城鎮山西省平遙晉中市靈石縣王禹鄉王禹村汾河流域縣嶽壁鄉梁村晉中市靈石縣兩渡鎮冷泉村晉中市靈石縣南關鎮董家嶺村運城市萬榮縣高村鄉閻景村新絳縣澤掌鎮光村長治市黎城縣停河鋪鄉霞莊村沁源縣王和鎮古寨村晉城市高平市寺莊鎮伯方村高平市馬村鎮大周村第三批高平市石末鄉侯莊村山西省高平市原村鄉良戶村高平市原村鄉下馬遊村沁河流域山西省陽城縣北留鎮郭峪村澤州縣周村鎮石淙頭村澤州縣北義城鎮西黃石村澤州縣金村鎮水北村陵川縣西河底鎮現嶺村陵川縣禮義鎮平川村陽城縣潤城鎮上伏村大同市天鎮縣新平堡鎮朔州市右玉縣右衛鎮大同市新榮區堡子灣鄉得勝村山西省平定縣娘子關鎮古邊關朔州市山陰縣張家莊鄉舊廣武村山西省陽泉市郊區義井鎮小河村忻州市寧武縣涔山鄉王化溝村陽泉市郊區義井鎮大陽泉村陽泉市郊區平坦鎮官溝村016第一章山西省古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概況批次分布國家級曆史文化名鎮名村省級曆史文化名鎮名村黃河流域山西省臨縣磧口鎮李家山村山西省靈石縣夏門鎮夏門村汾河流域山西省汾西縣僧念鎮師家溝村長治縣蔭城鎮長治縣南宋鄉南宋村長治縣蔭城鎮琚寨村平順縣北社鄉西社村平順縣陽高鄉奧治村平順縣石城鎮白楊坡村壺關縣樹掌鎮芳岱村澤州縣大箕鎮秋木窪村山西省澤州縣大陽鎮澤州縣大箕鎮南溝村沁河流域山西省沁水縣嘉峰鎮竇莊村澤州縣李寨鄉陟椒村第四批山西省陽城縣潤城鎮上莊村澤州縣大東溝鎮賀坡村高平市三甲鎮北莊村高平市河西鎮新莊村高平市河西鎮永寧寨村高平市河西鎮西李門村高平市野川鎮杜寨村高平市南城街道辦事處上莊村高平市南城街道辦事處湯王頭村陽城縣潤城鎮屯城村平定縣娘子關鎮上董寨村平定縣娘子關鎮下董寨村古邊關平定縣東回鎮瓦嶺村平定縣巨城鎮南莊村平定縣冠山鎮宋家莊村017山西古村鎮民俗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研究批次分布國家級曆史文化名鎮名村省級曆史文化名鎮名村黃河流域山西省晉源區店頭村山西省太穀縣北洸村汾河流域山西省靈石縣冷泉村山西省萬榮縣閻景村山西省新絳縣光村第五批山西省陽城縣潤城鎮山西省澤州縣西黃石村沁河流域山西省高平市蘇莊村山西省沁水縣湘峪村山西省天鎮縣新平堡鎮古邊關山西省陽泉市大陽泉村山西省寧武縣王化溝村黃河流域襄汾縣新城鎮丁村汾河流域祁縣賈令鎮穀戀村澤州縣周村鎮沁水縣嘉峰鎮郭壁村高平市馬村鎮大周村第六批澤州縣晉廟鋪鎮攔車村沁河流域澤州縣南村鎮冶底村平順縣陽高鄉奧治村高平市寺莊鎮伯方村陽城縣潤城鎮屯城村古邊關山西省古村鎮的分布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從“山西省曆史文化名鎮名村分布示意圖”(見前彩頁)中可以看出,藍色粗體字代表四大區域的分界線,全省從北向南分為古邊關、黃河流域、汾河流域和沁河流域。這四個區域中,古邊關地區的古村鎮分布較為分散且數量較少,黃河流域、沁河流域中的古村鎮分布較為集中,汾河流域古村鎮隨汾河的大致走向分布密集且數量最多。
018第一章山西省古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概況表山西省國家級、省級曆史文化名鎮名村數量分布表1-2①數目國家級(共個)省級(共個)總數4085分布曆史文化名鎮曆史文化名村曆史文化名鎮曆史文化名村(共)126黃河流域121711汾河流域21191739沁河流域31643356古邊關236920說明:山西省國家級、省級曆史文化名鎮(村)共處,其中黃河流域國家級曆126史文化名村“臨縣磧口鎮西灣村”未曾進入山西省省級曆史文化名村,而是直接進入國家級曆史文化名村。因此,與此前表述的處不同。
125山西省現有行政地級市個,為了研究方便,我們將這個地級市中的大1111同市、朔州市、忻州市、陽泉市和晉中市左權縣劃分在古邊關區,其中古村鎮的分布數量為:大同市個、朔州市個、忻州市個、陽泉市個,共個古525820村鎮;呂梁市的個古村鎮劃分在黃河流域區;太原市、晉中市、臨汾市、運10城市劃分在汾河流域區,其中太原市有古村鎮個、晉中市個、臨汾市個、2283運城市個,共個古村鎮;晉城市、長治市劃分在沁河流域區,其中晉城市639有古村鎮個、長治市個,共個古村鎮。
461056從曆史文化名鎮名村在行政區域中的分布看,晉中市和晉城市中的曆史文化名鎮名村數量較多且分布較為集中;呂梁市的曆史文化名鎮名村數量不多但相對集中在臨縣、磧口鎮一帶;大同市曆史文化名鎮名村主要位於晉蒙兩省交界處;臨汾市、運城市的曆史文化名鎮名村主要集中在汾河兩岸。
山西省內地形比較複雜,位於黃土高原東側,境內多山,同時,山西省又是一個多河流的省份,全省流域麵積在平方公裏以上的河流就有條,其中40008最大的一條便是汾河。由於河流的衝擊,全省中部自南向北形成了一個由運城、臨汾、太原、忻州、大同五個盆地形成的“”狀一連串盆地地形。因此,位於S
穀地、盆地以及平川地形的古村鎮分布較為集中且數量較多,位於山地、高原地區的古村鎮較為分散且數量較少;在大的河流流域內形成的曆史文化名鎮名村也除黃河流域磧口鎮西灣村外山西省所有被評為國家級曆史文化名鎮名村的古①,“”村鎮均被評為山西省省級曆史文化名鎮名村“”。
019山西古村鎮民俗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研究較為集中,如在汾河流域、沁河流域中形成的古村鎮就相對集中。總之,山西古村鎮的分布大致呈現出南多北少,流域、平川、盆地中多,山地、高原中少的基本特征。
二、山西省古村鎮類型劃分山西古村鎮的形成過程與自然環境、曆史文化、民俗文化以及社會人文背景有著密切的關係,它們展現了山西曆史文化中的民俗風情和地域風貌,也承載著民眾在生產生活中創造、傳承、享用的非物質文化資源。山西省古村鎮大致可以劃分為以下幾個類型:(一)按自然地理環境劃分高原、山地型古村鎮1?
特殊的地形條件造就了特殊的古村鎮形態。雖然山西的地貌類型豐富,山地、丘陵、台地、穀地、平原等地形交錯分布,但整體而言,山西省地處黃土高原,境內山地多、平川少,其古村鎮的基本形態體現出高原、山地型古村鎮的基三交鎮孫家溝村馬建國攝年月日2010726本特征,即“建築形式厚重,多用泥土、土坯、石塊等砌築牆體,多與自然精密020第一章山西省古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概況融合,平麵布局緊湊、封閉以利於保溫防風沙”①。通常,此類古村鎮由於地理環境險惡、交通不便而帶來了社會經濟發展的相對落後,但這也使得當地民眾的原始生活風貌和古老建築得以保存下來。這些古村鎮建築講究“天人合一”的設計理念,強調對環境的適應和對建築物的實用,更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辯證思想。典型的高原、山地型古村鎮有:山西省靈石縣靜升鎮、臨縣磧口鎮西灣村、三交鎮孫家溝村、介休市龍鳳鎮張壁村等。
平川、盆地型古村鎮2?
山西境內的汾河、沁河兩大河流及其支流形成了汾河流域和沁河流域,在兩大流域上形成了一大批平川、盆地型古村鎮。由於山西地形複雜,多以山地、高原為主,所以這裏所說的平川、盆地型古村鎮包含了平川地貌、穀地、盆地地貌等地形較為平整、農業基礎條件較好的古村鎮。平原型古村鎮的典型特征是“村落多以‘十’字街為基本骨架,建築高度變化較小,民居排列整齊有序,街巷萬榮縣閻景村秦瑋攝年月日2010715近似橫平豎直,景觀變化單調”②。這些古村落多數處於經濟較發達的地帶,古趙勇中國曆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理論與方法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第①:《》,,2008,頁轉引彭一剛傳統村鎮聚落景觀分析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年62。《》,,1992。